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

篇1

为了认真做好我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根据《*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组织形式

继续实行*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与考试

(一)命题

初中学业考试中的文化考试由市教育局委托*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命题。命题以《*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试卷卷首统一冠以“*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市卷)”字样。

命题注重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文化课全部实行闭卷考试。

(二)考试科目

1、文化考试

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注:①初中地方课程内容列入《社会·思品》考试范围,包括省、市两级地方课程,共10分。②各科考试均不再允许使用计算器。

2、技能测试

(1)体育测试。满分30分。测试要求按附件一《*县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

(2)实验操作。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1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3)信息技术测试。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以上合格者,可以申请免考,分数按满分计。

3、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总成绩包括文化考试590分和技能测试50分,总分为640分。

(三)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主观题的阅卷分科目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轮流承担,客观题由市教育招考中心统一组织。

2、试卷的评分标准应科学、合理,并体现开放性、宽容性、激励性以及思维的过程性。对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题,阅卷前要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认真复查,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确保评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3、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划定。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学校自行命题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高中招生以分数形式呈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方案见《*县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四、优惠加分

(一)下列考生享受5分加分:

1、*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B级获得者。

2、参加市级各项素质特长比赛(学科竞赛除外,以下同),前1-3名获得者;

3、参加县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3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

4、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5、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三等奖、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

6、父母双方均为农村户口且已领证的独生子女。

(二)下列考生享受10分加分:

1、*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获得者。

2、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会演、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省级会演、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市级会演、竞赛获一等奖以上者(限四人以下的演唱、演奏、舞蹈、美术及书法五类)。

3、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4、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获得者;

5、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三)下列考生享受15分加分:

1、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科技发明奖获得者:

①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

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2、参加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省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六名,集体项目前六名的队员;市级体育竞赛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集体项目必须是主力队员,且不超过全队人员的50%)以及获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称号的应届毕业生。

(四)下列考生享受20分加分:

1、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由世界及国际体育比赛组织举办的各种体育单项比赛、锦标赛、综合性比赛和运动会)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以及全国竞赛计划中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的考生。

(五)少数民族考生享受35分加分。

以上五项优惠不重复累计享受,如同时符合上述一项以上条件的考生,按其中高分一项享受。没有特殊说明,特长类优惠加分项目时限均限定为初中阶段。

五、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1、普通高中招收的高一新生分正取生(含委培生、分配生、普通生和民族生)、县内择校生、特长生三大类六小类。

2、从开始取消省一级重点中学跨县(市、区)招收择校生计划,任何重点普通高中不得擅自跨县(市、区)招收择校生。其他各类高中学校(含民办学校)要进行跨县(市、区)招生,必须进行招生计划申报,经批准后执行。

3、为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学生跨县(市、区)择校的数量,确保高中招生计划的严肃性,有效引导部分学生不盲目到外地区择校。从开始,对有意愿到*中学和缙云中学就读的学生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所招收的学生以委托培养的方式,由*中学和缙云中学组织教学。

委托培养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招生,学校没有招生录取权。除委托培养计划外,学校不得再向其他县(市、区)招收学生。委托培养招生实行在“初中学业考试”前,由学生根据招生计划情况和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同时在学业考试报名时报名和在*教育网上报名),由市教育局根据学生志愿和初中学业考试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实行统一录取,并向社会公布。有关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4、凡要求在*市范围内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入学的所有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学业考试。没有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的学生不能注册高中学籍。

5、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6、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为各级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必须思想表现优良,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2A2P及以上。要求进入其他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4P以上。

7、不再执行一级重点普通高中保送生制度,但继续实行音体美特长生、少数民族计划单列等招生制度。

有招收特长生计划的学校,要在学业考试前对要求“特招”的学生进行特长测试,并根据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划线入围;入围的特长生在学业考试后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录取的名单须向社会公布。有关特长测试必须制定测试方案,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施行。

8、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分配生制度,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分配生计划为50%。分配生必须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县教育局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将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向社会公布,以校为单位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划线录取。分配生录取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具体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县教育局确定。

9、普通高中和中职校招生计划严格按照普职1∶1比例编报。

10、各校要高度重视高中段民族教育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初升高比例。

11、烈士子女可根据志愿录取到当地省级重点中学。

六、普通高中新生学籍录入及审核

1、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按分配生、普通生、民族生、县内择校生、特长生五类别申报招生计划。各校一律不得无计划和超计划招生。市教育局按下达的高中招生计划设定各校新生学籍数量,无计划和超计划招生一律不编学籍号。

2、学校在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并根据录取名单录入新生初始电子学籍,市教育局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籍审核工作,并产生正式电子学籍。

市教育局的电子学籍审核工作,严格按录取名单对照初中学业考试报名名单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方能通过。

如发现学校提供的县内录取名单与县内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报名名单不符,委托培养名单与市教育局统一录取的名单不符,或发现私自跨县招生,一律不予通过审核。

3、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学校以外的各类高中学校不得向省一级重点高中转学。高中学校间转学必须经县教育局同意报市教育局批准,电子学籍方可进行变更。

七、配套制度

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

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含收费标准、退费办法、贫困学生的补助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人人知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

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县教育局或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5、考评制度

篇2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德育教育;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同时他认为习惯不嫌其多,当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建章立制,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学生的行为。然后建立评价体系,落实养成教育。同时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习惯要从小培养

有资料显示,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与人的年龄的大小成反比关系。有这样一份报道说:“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二、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陶先生“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的理论提示我们,对于青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注意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现学生习惯教育的问题所在,通过对问题的整理筛选确定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找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向,注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情境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到:“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获得。”[5]借鉴这一理论,我们在青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这一点上形成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活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相互帮助、尊敬父母、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习惯要在规范约束中养成。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实施规范约束,首先要明理,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教育。其次要有激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再次要促行,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就要经常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要对照要求,及时矫治,使规范落到实处。

四、通过榜样示范养成良好习惯。

青少年儿童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

学生日常不良习惯问题也与家庭教育有关。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子女性格和习惯是不同的。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效性。五、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我校实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力评价中主要从学习能力、审美与健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用三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力抓手。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守纪、爱护公物、家庭表现等方面系统制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量表,可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方式,用月评和学期评的方式对学生良好行为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自我要求和自我评价。

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篇3

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倡导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强调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有人情味。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发展人也重发展社会;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总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实践上是既教人会做人,又教人会做事。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的时代局限

1.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倾向

现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父母及整个家庭过分的宠爱,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形成了许多独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特点,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使得独生子女体现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却充耳不闻。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趋向及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都影响这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些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大,当我们的社会趋利轻义,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很少考虑我为人人,结果社会上处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当经济利益突显出来,青少年的理想随之弱化,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增强后,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2.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切都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层次性、无限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并趋于实惠,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和多维性、宽容性的价值评价,往往会导致判断是非标准的模糊、相对化困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处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和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处在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中无所适从。社会的多元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社会,又导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同时又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性格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是非善恶界线模糊,个体自利意识高涨,个人价值选择的重利倾向相应地会导致价值选择混乱、社会舆论评价莫衷一是,缺乏共识,容易让学生善恶是非产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篇4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现状;发展对策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分析

1.1 我国现行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1.1.1 金牌至上的培养理念忽视了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却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参加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和终生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1.2 教练员不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

许多教练员只注重学生比赛成绩,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竞技水平的灌输,本身忽视甚至放弃了对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练员的文化水平虽然在断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普低的层次。专家指出:教练员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青少年运动员的厌学情绪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1.2.1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差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因为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进行体育训练,伤病、比赛都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致使他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差。有些孩子虽然是初中后进入体校,但是大部分孩子的文化课都比较差,但凡文化课成绩过得去的,家长是不会允许孩子进体校的。

1.2.2 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市体校的学主既要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又要代表市参加省级比赛,赛前要有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赛后又要总结表彰,耽误文化学习时间太长,补课又难以及时合理的安排,因此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文化成绩下降。

1.2.3 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不正确,内驱力不足,没有目标等是引起厌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没有动力,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文化,该怎样去学,同时他们有些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文化学习成绩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是为教练、学校文化老师或父母而学习文化,是一种任务,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一遇到一点点困难与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对学习文化产生逃避的想法。

1.3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3.1 教材选择不合理

为响应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指示,体校基本选用的是普通中学的初、高中教材,其教材本身除有应试内容外,许多内容脱离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式。

1.3.2 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

体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较大变动,重点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压缩、合并次要课程,增设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尤其应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些课程,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1.3.3 教学环境和设施要不断改善

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套和完善电化教学设备、计算机、解剖、生化实验设备和图书馆等,使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的优化还应体现在学校为在职教师提供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以保证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能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2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发展对策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国家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意识到,要保障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2010年至今,国务院连续出台文件、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山东省政府也在2012年制定、出台了我省贯彻【2010】2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上述改变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希望,让我们坚信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2.1 转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观念

2.1.1 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

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运动员坚持读训并重的培养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学到了学习的技能,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1.2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部分教练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认识不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在运动员的培育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训练成绩而忽视了队员的文化课成绩,造成了部分运动员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训练成绩好,就可以前程无忧了。殊不知现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要参加比赛都要进行赛前文化测试,如果考试成绩不及格,连比赛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拿金牌了。所以要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教练员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既要能跟上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潮流,还要掌握发展的动向,使自己对运动员的培养始终处于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树立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有了明确的目标,动力就强,这是学习动力源。运动员有一个合适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能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帮助运动员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难度适中。制定的目标过低,很容易达到,不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制定的目标过高,通过很多努力都达不到,容易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挫败感,进而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给运动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给运动员的学习带来很多阻碍,不断挫伤学习积极性,打击运动员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运动员学会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方法。对于运动员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得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得给予矫正和帮助,使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2.3 建立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要求下,山东省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订符合我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学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指定材。尽快做到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评价体系统一,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2.3.1 设置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现在的体校大部分属于中专院校,没有义务教育的办学资质,所以现在虽然招收了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的学籍大都在原校,但是在体校上课、训练。这部分孩子的课本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但是他们学习起来很吃力,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上文化课,因为好多知识不懂。作为老师又不能不讲,因为将来这些孩子还要回到原校参加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否则就没有初中毕业证。就我国现在大部分体校的情况来看,这都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孩子选择进入体校后,如何完成和义务教育的衔接,设计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要确保学到的知识完全足够参加初中的学业水平测试。这就需要我们体育系统的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设计出适合体校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

2.3.2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

学校要努力改变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和完备的学习设施。努力为教学配备完善的投影仪、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专门的计算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等。学校在提高硬件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水平能力的提高,为老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及学习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4 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1 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4 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刻不容缓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篇6

青少年机器人科普活动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兴起的一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它为21世纪的青少年开创了科学上的自我学习模式,也帮助他们建立了探究科技能力的知识架构。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精神,掌握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技巧外,还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这不但可以开阔他们运用科技知识的视野,也互相提高了彼此的学习效能,并共同展示着他们在科技方面的杰出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机器人科普活动的基础上,从20世纪末开始,很多亚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已开展不同规模、形式新颖多样的机器人竞赛活动,青少年反应热烈,参加活动的人数逐年迅速提升。

竞赛发展历程

2001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霍英东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中心共同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科技馆发起组织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随后又依次在广东广州、河南郑州、广西南宁举办了第2届至第4届竞赛,2005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5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更名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2006年在云南昆明,第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调整为由中国科协和承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7届至第11届竞赛分别在重庆、湖南长沙、青海西宁、首都北京、河南郑州举办。

11年来,竞赛规模不断扩大,竞赛项目更加科学,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

丰富的竞赛项目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从最开始的仅1个竞赛项目,一直到2009年整合为现在的5个竞赛项目,集综合性、竞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竞赛一直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面向中小学生,在一块固定的场地上设置数个不同难度的任务,要求参加比赛的代表队在完全封闭的现场自行拼装机器人,编制机器人运行程序,调试和操作机器人。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可以检验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对机械结构的认识以及对基本程序编写的掌握程度,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经过比赛,学生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比赛机器人,也能提升自身对科技和利用科技来积极影响周围世界的认识。

机器人创意比赛是一项自由度比较高的竞赛,在校中小学生机器人爱好者围绕每年的主 题,在课题导师或教练员的指导下,在学校、家庭、校外机器人工作室或科技实验室里,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智能机器人的创意、设计、编程与制作,最后完成自己的机器人创意作品参加大赛展示和评选,整个制作过程可以持续6个月左右。机器人创意比赛是一项能充分发挥青少年创新性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展现他们综合素质的竞赛项目。

机器人足球比赛双方各有2个机器人分别负责进攻和防守,通过对特制的红外足球的感应辨别足球位置,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尽管足球机器人还处于简单结构阶段,没有类人型机器人那样复杂,但青少年还是兴致盎然,赛场气氛十分紧张激烈。

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是一项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比赛项目,整个竞赛分为现场竞技、技术问辩、课题研究几个部分,在培养青少年机器人兴趣和技能的同时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积极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每年竞赛组委会都会以一个世界热点话题为主题,现场竞赛部分在一块场地上围绕这个主题设计10余项任务,由机器人完成,并且要求参赛团队结合生活对这个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最后还要在技术问辩时进行课题介绍和展示团队风采,这也是对参加活动青少年的一次综合、全面的考查。

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也是一项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比赛项目,组委会每年都会设计新的竞技内容,参赛青少年通过遥控器控制己方的2个机器人获得尽量多的分数,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战略防止对方得分,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5项竞赛中竞技性最强、展示性最好的一项活动,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完整的裁判机制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和选拔,已经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裁判员队伍。每年竞赛前组委会都会从各地选拔优秀裁判员负责当届竞赛的裁判工作,并组织裁判员培训班详细讲解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2011年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11届竞赛也是竞赛裁判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新开端,在赛前教练员培训中首次实行了统一规范的裁判员工作语言和手势,大大提高了裁判员的整体精神面貌;建立了“总裁判长―裁判长―裁判员”的逐级评价体系,对各级裁判进行评价,不断鞭策和激励裁判员素质能力的提高;赛前对各项竞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见性分析讨论,明确了执裁方式和标准,有效地减少了投诉,使该届竞赛成为裁判工作投诉率最低的一届竞赛。

除此之外,2011年新成立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研究培训中心也将裁判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将会进一步推进竞赛裁判工作的完善。

合理的组织体系

11年里,根据竞赛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竞赛办公室、专家委员会、竞赛委员会有机结合的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竞赛办公室负责竞赛整体的组织工作;专家委员会作为高端智力支持参与竞赛规则的制订和修改,研究国际机器人活动发展趋势,为竞赛发展提供建议,并在竞赛过程中承担专家指导和争议决策工作;竞赛委员会成员都是各省机器人竞赛项目主管,作为桥梁和纽带,在组织好省内机器人活动的同时收集相关信息,为全国竞赛出谋划策、提供数据依据,推动基层赛事和全国竞赛共同发展。

篇7

引言

音乐素养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和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年基本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大潮中,在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之余,还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西方古典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典音乐的特点分析

(一)古典音乐强调美感和严谨。古典音乐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严肃性。区别在于流行音乐通过有力的音响、富于变幻的节奏或借助听觉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来表现音乐特色,古典音乐更强调音色的美感、和声的丰富、曲式的合理、逻辑的缜密。古典音乐并非“现炒现卖”的文化快餐,它的严肃性、高雅性、经典性以及对欣赏者文化素养的要求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另外在欣赏环境上也要求安静、严肃而高雅的场合如音乐厅、歌剧院等亲身感受现场演出。虽然有许多古典音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传播途径中许多人为的因素却让古典音乐远离了大众。

(二)古典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古典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灵活、立体、直接地传达出或细腻或宏大,或忧郁或辉煌的音乐内涵。但是,说起古典音乐,学生们大多仅会想到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或者是蓬勃、辉煌的交响曲。其实在西方音乐舞台上为古典音乐服务的乐器种类繁多,除了大家熟悉的钢琴和各声部提琴外,还有大量的乐器,比如: 低音号、长号、单簧管、竖琴、定音鼓、三角铁等等。各种各样的乐器是演奏庞大立体乐曲的基础,在多样式的乐器基础上古典音乐便可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欣赏存在误区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问题。首先,许多高校对高雅音乐欣赏的引导力不足,从而引起低俗音乐泛滥。目前流行的部分网络歌曲存在着格调低下、品味庸俗,乃至不健康、不纯洁的内容,对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误导,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家长和学校缺乏对学生音乐欣赏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青少年盲目追歌星等无知轻率做法,给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恶劣影响。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高校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塑造学生的完善的人格,而完善的人格离不开对真善美的正确鉴别和自觉追求。因此,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们欣赏高雅的古典音乐的能力是十的分必要。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三、古典音乐欣赏课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音乐作为一种感染力十分强烈的艺术形式,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古典音乐作品的美与震撼,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这些作品歌颂善良、美好,鞭挞邪恶、虚伪,体现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评价标准。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欣赏这类作品,能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美乐声带来的心灵涤荡使他们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古典音乐因其精良创作以及演绎特点而被称为高雅的音乐,这些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音乐欣赏的倾向,并能使心灵得到净化。通过在古典音乐欣赏课上的讲解、分析及引导启发,等于教给了学生一把打开古典音乐神圣殿堂的金钥匙。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提高了,就可以自主分辨什么是健康、高雅的音乐,什么是低级趣味的、庸俗的音乐,丰富了其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能够促进大学生发展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古典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教育具有益智功能,它的益智功能对发展人的知觉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听觉、视觉、触觉等知觉能力是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能培养人的听觉能力。接受过音乐教育的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音准感、旋律感、调式感。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中的器乐学习对于发展人触觉的灵敏性、分寸感、适度感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以此来激活大脑神经,从而促进大学生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实践表明,音乐欣赏课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德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也是音乐欣赏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力的古典音乐,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进行古典音乐教育,利用其美感及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使其追求先进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思想上升华到一个全新的认识。既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对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篇8

一、把握住三个环境

1. 大环境――上级部门教育理念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改变,为学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指明方向,并能为学校办学行为撑腰。

家长、社会对人才观、建设者等认识更全面,对学生要求也更客观与理性,这让学校更能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全力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榄镇党委2012年提出的“五指教育理念”:“拇指好比道德素养,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文明礼仪,提升公民素养;食指好比思维能力,要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操作、思维和总结能力;中指好比体能技能,要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求生能力;无名指好比个性特长,要尊重学生爱好,满足不同个性需要,发挥其创新能力;小指好比学习成绩”。个个有用而且重要。这些理念的提出,让校长们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大干劲,也能更大胆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2. 中环境――学校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真正融入学校办学理念,这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我们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孩子的综合发展铺垫”,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们适时推出了“20个学会”,全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做到了三点结合:一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全员参与的;三是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非常注重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这三个结合确保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也确保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3. 小环境――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建设是智慧校园、特色校园建设的基础,更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特色校园是每位校长的追求,打造好这四园,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要真正能让校长、教师们全面落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工作,必须首先建设好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

二、运行好三套系统

1. 必须搭建全面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系统

我们将学生的道德素养、思维能力、体能技能、个性特长、考试成绩等五大素质,细分为20个指标,简称为小榄一中“20个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热爱、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读书、学会好奇、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生存、学会练字、学会健体、学会实践、学会挑战、学会参与、学会审美、学会成功、学会动手、学会学习。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有科学的考核与评价系统

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读8-10本课外书,寒暑假必须读完3-5本书,每年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阅读的书籍内容广泛,既有学校提供的六个不同学期的参考书目,也可以按自己兴趣自由阅读。而学校每年4月份为期一个多月的读书月系列活动则成为学生展示读书才能的舞台,同时每学期提交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等又成为老师考核学生重要手段。

三、落实在三个维度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必须落实在三个维度上:课程、课堂和时间。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9-0004-0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团委:

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校园足球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达到5000多所,举办各种比赛10万多次,青少年足球人口不断扩大。但总体上看,校园足球发展还比较缓慢,发展不平衡,存在普及面不广、竞赛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现就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标准和项目引导,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增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础条件和基础工程建设,持久用力、久久为功,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整合多种资源,完善支持政策,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不断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探索多样化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模式。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青少年广泛参与、运动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基础条件保障有力、文化氛围蓬勃向上的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校普遍开展足球运动,学生广泛参与足球活动,校园足球人口显著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意志品质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支持建设2万所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重点建设200个左右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

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教法和教学资源等教学要素更加衔接配套,校园足球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赛事丰富、赛制稳定和赛纪严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球队建设、课余训练、赛事运行等更加规范高效,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稳步提高。

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师资配备补充、培养培训、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更加多样有效,完成5万名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的一轮培训;鼓励学生习练足球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场地设施和运动安全管理更加完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

加强统筹推进普及。统筹城乡区域布局,统筹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各类社会资源,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和学校探索实践,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力度,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

扶持特色引领普及。遴选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点建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支持其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和办出特色,发挥其在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和足球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整体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

培育文化巩固普及。把开展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大力发展学生足球社团。鼓励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搭建信息平台,报道足球活动、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特色成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深化足球教学改革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足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足球特色学校可适当加大学时比重,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科学统筹足球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课时分配、教师配备、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为足球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规范指导校园足球教学。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共享高质量的足球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优质足球教学资源全覆盖。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校园足球运动研究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足球课外锻炼训练

要把足球运动作为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鼓励引导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校外足球运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足球队。鼓励组建女子足球队。妥善处理好学生足球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潜能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机会。

(四)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开展丰富多样的赛事。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足球竞赛活动,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要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趣味性足球活动。从小学3年级以上到初、高中学校,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院系学生足球联赛和校际交流活动等。鼓励学校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足球赛事和公益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或参与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

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规范竞赛管理,构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和规范有序的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实行赛事分级管理,建立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制度。小学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地市,初中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省(区、市)。高校足球竞赛成绩要纳入高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从2015年起,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方案,依托行业组织、专业机构或社团等分级组织实施本地竞赛活动。注重校园足球赛事与职业联赛、区域等级赛事、青少年等级赛事的有机衔接。

维护公正严明的赛纪。完善竞赛监督制度,使足球成为青少年学生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提倡公平竞赛,安全竞赛,文明竞赛,完善裁判员公正执法、教练员和运动员严守赛风赛纪的约束机制。规范青少年观赛行为,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观赛,形成良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风气。

(五)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

各地要注重发现、选拔和重点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苗子,认真组建本地学生足球代表队,开展多种形式的集训、比赛和交流活动。有条件地方的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创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为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水平提供综合服务。组织全国性校园足球夏(冬)令营,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集中培训各地选送的优秀学生足球运动员。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拓宽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和选派到国外著名足球职业俱乐部的通道。依托全国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学生学习、升学和流动情况,并提供相应支持服务。研究制定学生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渠道配备师资。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配足补齐校园足球教师。制订校园足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和志愿人员担任兼职足球教师。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为退役运动员转岗为足球教师或兼职足球教学创造条件。建立教师长期从事足球教学的激励机制。

多方式培养培训师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鼓励学生主修、辅修足球专项,培养更多的合格足球教师。制定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开发相关培训资源,组织开展足球教师教学竞赛、经验交流和教研活动,着力提升足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2015年起,组织开展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联合行业组织,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足球专家培训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二)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加快场地设施改造建设。各地要把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足球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改善的原则,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要求。鼓励建设小型多样化足球场地设施。在现有青少年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中,规划和建设好足球场地设施。

推动场地设施共建共享。各地要统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投入、建设、管理和使用,鼓励各地依托学区建立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同步推进学校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开放,形成教育与体育、学校与社会、学区与社区共建共享场地设施的有效机制。

(三)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激励机制

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研究完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管理办法和招生政策,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拓展青少年出国交流机会,经过选拔推荐可以参加国际校园足球赛事和交流活动。

(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各地应当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统筹相关经费渠道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学校开展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

(五)完善安全保险制度

各地要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制定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检查和管理,增强学生的运动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各地要加大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力度,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业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公益活动。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校园足球领域。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基金,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创新校园足球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以及其他组织的支持。

四、组织领导

(一)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

教育部门应履行好青少年校园足球主管责任,负责校园足球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体育部门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技术指导、行业支持和相关服务。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场地设施规划与实施。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推动校园足球工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宣传部门加大宣传支持力度,统筹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共青团系统负责组织或者参与开展校园足球文化活动。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制定校园足球专项督导办法,定期开展专项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执行领导小组决策、协调成员单位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校园足球的指导。

(二)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各地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参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模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本地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项目,明确支持政策,增强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各地成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协会,承担本地校园足球的具体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质量监测,定期全国和各地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水平报告。

(三)优化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舆论环境

大力宣传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理念、育人功能,校园足球文化和先进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和播出学生足球赛事,鼓励影视行业和企业拍摄有关校园足球题材影视作品,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爱足球、看足球、踢足球的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篇10

社会主义荣辱观表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同时还是衡量社会道德实践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及其意义和价值。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一方面是指荣辱观的实践与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修养水平密不可分,在现阶段需要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与人的羞耻心、责任心、荣誉感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的提出,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如何注重其实践性的把握,在日常行为中践行这一核心道德价值理念,又需要我们把羞耻心、责任心、荣誉感纳入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并形成体系,把弘扬“八荣”、抵制“八耻”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意识,养成以“八荣”为行为准则的习惯。在当前尤其需要重视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强化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价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一个核心范畴和价值导向。确立荣辱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更需要通过构筑与荣辱实践相承接的道德实践平台,倡导荣辱观这一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让青少年把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作为道德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并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自觉践行的习惯。

揭示荣辱观实践的道德价值内涵

“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既有明确的操作性特征,也具有深刻的道德价值内涵。可以说,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八荣八耻”荣辱观所提出的行为规范要求和行为目标虽然并非是高深的理论,但是所揭示的道德内涵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追求,其中既蕴含了社会的价值导向目标,也内含了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同时所具有的新时期道德价值的实践性特征,实际上是从划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的意义上,厘清了人们在行为实践中的误区,从道德实践的层面上揭示了荣辱观的道德价值内涵,并把个人的行为纳入到具体的道德规范之中。当前,荣辱观教育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牵涉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大领域,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个体道德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关联人的行为选择、行为修养、习惯养成等,同时还涉及到解决青少年的荣辱观在公德方面、网络道德方面、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荣辱观所涉及的这些领域、过程、方式、状态均揭示了它的道德价值内涵。

确立荣辱观教育与实践的道德价值标准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荣辱价值观及其道德实践标准,它不仅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实社会背景下社会风尚的映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仍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思想行为指向,以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迫切需要我们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是非善恶标准。“八荣八耻”的是非、善恶、美丑道德界限,作为“应然性”的要求不仅对于凝聚民心、提升社会文化精神提供了社会发展价值性、超越性和实践性的标准和平台,而且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荣辱基本价值行为标准。

建立荣辱观实践的道德价值评价机制

荣辱评价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评价形式,需要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道德评价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以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为主的素质教育机制,需要把教育和人的自我塑造相结合,完善道德主体在是非、善恶、美丑上的道德选择。一方面我们要在宏观上建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为载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挫折锻炼、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从细微处入手,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培养他们从举手之劳的身边小事做起,以培养一种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倡导一种积极向上、正直友善,为丰富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意识,通过了解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差异性,培养青少年道德价值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倡导积极向上、正直友善、丰富和谐的风尚和为人品质。再一方面需要建立荣辱观实践的基本规则。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道德规范和经济规律的深层结合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使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成为具体的实践规则,并且起到强有力的规约作用,为荣辱观的践行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构筑新时期荣辱观教育的道德实践平台提供有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