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专业

篇1

在高师体育体操专业教学与训练中,根据其动作内容特点和项目内容差别,设计出最佳动作安排和项目安排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选定体操技术动作作为程序教学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竞技性体操动作技术的内在联系,从动作技术结构的角度讨论高师竞技体操教学过程中,在迁徙的形式上,如何合理地利用好的迁徙,以避免不好的迁徙,加快形成动作技能,验证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探讨适合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与训练中的程序教学方式。

关键词:竞技体操;教学训练;序列性

1 前言

竞技性体操动作数量巨大,类型繁多,但就动作过程中人体相对于器械的运动学特征与人体用力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身体相对运动的顺序和肌肉紧张程度,相互匹配的内力和外力,很多动作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在我们学习新的动作技术时,原有的技术、技能将对新的动作技术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范畴认为是:“已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影响。”所谓运动技能的迁移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称之为竞技能力的相互转移,即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往往以动作技术形成所需时间来判别迁移是否存在,我们假设单独学习动作a所需时间为ta,学习动作b后再学习动作a所需时间为tba,如果ta≠tba,则动作b对动作a的学习产生了迁移,当tbata,则产生消极的不良迁移。本文根据体操动作技术的特点以及迁移规律在体操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讨论在高师体操课的竞技体操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动作技能的迁移,进行序列化教学,以促进新的动作技术的形成。

2 技术动作产生迁移的基础理论

运动技术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反应条件,它是一系列条件反射系统,它反映的是严格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限制,每个运动技术从空间姿态变化至练习者的本体感知都有了理想的模式形态;个体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理想模式形态表象的影响下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与理想模式形态表象相一致的动作练习,削弱了不正确的动作技术。练习者只有在具备明确的动作表象的前提下,才能与原有的概念、知识和技能相联系、比较,并合理的利用原有经验加速动作技术的形成。因此,建立正确的表象是动作技术形成的前提,也是迁移产生的基础。在教学中,应通过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构建准确的动作表象。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无法或缺的基本能力。善于观察的人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周边的感受器,树立正确的外显理念。教师运用清晰、准确的示范以及讲解,通过运用图片、器材、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正确的动作概念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灌输,避免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而造成学生注意力的下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构建正确的动作认岳砟钜运用合理的手段。获得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概念,不仅要依赖个体周边的感受器来提供信息,而且还要依靠个体的本体感受器来提供信息。教师通过实践归纳的练习和精心组织的第一次尝试,在学生建立正确的外显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动作感觉。

3 竞技体操六项教学训练的序列性研究分析

3.1 动作元素对迁移效果的影响

动作元素是动作技术的一部分,是动作技术的功能单位。任何动作技术都是由一些动作元素组成的,它们彼此连接与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假设N为构成竞技性体操动作的全部动作元素的集合,那么,具体的动作技术A和B与集合N的关系是A∈N;B∈N,如果A与B不变,则A与B之间将产生动作元素的迁移,且A∩B越大,迁移效果越明显。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那些与其它动作共同元素较多的基础动作列为重点教学内容(见表1)对其进行精雕细刻,为动作技术的广泛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动作元素在动作技术学习中迁移的表现形式及运用

3.2.1 动作元素的递增性迁移和递减性迁移

如果动作A=(a+b+c);动作B=(a+b+c+d)或B=(d+a+b+c),我们认为动作A对B的迁移为元素的递增性迁移,递增性迁移是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增加新的动作元素,原有动作的结构未受到破坏,因而在新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它将以自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新的动作技能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故动作元素的递增性迁移是一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单向良好迁移。体操教学中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动作之间的递增性迁移较少见,但它却更多地体现在“分解教学法”当中,它从动作技术的时、空结构上揭示了“分解教学法”的本质。在把动作从时间上分解或几段或在空间上肢解成几部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分析动作的结构特征,视动作元素的结合紧密程度进行合理分解,不可人为割裂,造成不良迁移。其次,在各动作元素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进行动作组装,以利于完整的动作概念的形成。例如:低单杠的经直角悬垂摆动屈伸上的教学中,在对屈伸上的核心部分“穿腿”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辅助练习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动作元素的递增性迁移规律将各动作环节逐步进行组装:跳起经直角悬垂前摆经直角悬垂前摆至极点收腹举腿经直角悬垂前摆至极点收腹举腿,回摆至杠下垂直部位时“穿腿”完整动作。

如果将动作A、B的学习顺序颠倒,先学习动作B后再学动作A,则二者是动作元素的递减迁移,动作B完全包括动作A,动作B对动作A的迁移性质是双向迁移。在颠倒动作顺序后,考虑到学习动作B时失去动作A的单向良好迁移和动作B的多余部分对动作A有干扰,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情况两个动作学习的总周期甚至更长。因此,实践操作中,这种“反秩教学”除在简单动作教学中运用外,一般很少采用。

3.2.2 动作元素的置换迁移

设:动作A=(a1+b+a2);B=(a1+c+a2),则A、B之间发生的迁移为置换迁移,A、B两动作的前后结构相同,但某一环节在另一动作中被置换。A∩B={a1;a2}将对A或B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A B={b;c}将对动作A、B间的迁移起不良作用,并且动作A与B内部元素结构越紧密,其不良迁移越显著。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扩大良好迁移,规避不良迁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通过合理的教材排序来解决这一问题,将具有良好迁移关系的动作放置在一起,具有不良迁移关系的动作后置。例如:支撑跳跃的水平类动作的分腿腾越、屈腿腾越、屈体腾越三个动作技术的教学中,其动作技术的构成分为助跑、上板、起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等7个技术环节,其中,除代表动作性质的第二腾空有明显的差异以外,其它6个技术环节的动作元素构成及连接方式都基本相同。因此,可将动作难度相对较小的分腿腾越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特别是对三个动作的共同部分进行精雕细刻,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为动作技术的良好迁移打下基础。在屈腿腾越和屈体腾越的次序安排上,因屈腿腾越在教学中对屈体腾越的干扰较强,且分腿腾越的直腿过马、第二腾空的展体技术对屈体腾越的学习有良好迁移作用,所以,在分腿腾越完成后直接进入屈体腾越的学习,一方面可获得分腿腾越技术的良好迁移,另一方面可避免已定型的屈腿腾越技术对屈体腾越的技术干扰。在分腿、屈体腾越技术掌握以后,再教屈腿腾越,则是一个较简单的动作元素的置换过程了。

3.2.3 动作元素的结构性迁移

动作结构是指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竞技体操中,有些动作技术的元素相同,但结构不同,我们称之为同素异构动作;还有些动作其构成的元素不同,但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连接方式,我们称之为异素同构动作。同素异构动作之间的迁移实质是动作元素的迁移;而异素同构动作的迁移则是动作元素的结构性迁移。结构迁移虽构成动作的元素不同,但各动作元素之间的连接顺序及相互作用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迁移效果表现在学习者的时空感、肌肉发力的顺序等方面。例如:团身后空翻和直体后空翻二者的动作元素构成相差较大,但众所周知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迁移关系。对于这一类型的迁移,我们可将其难度最低的技术置于教材序列的前端,逐步递增动作难度即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的序列性实验分析

对照组是按照常规进行教学,实验组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序列性教学模式中的直线式与分支式程序结合形式,进行头手翻、屈伸上、双杠挺身后滚翻动作技术的学习。

3.3.1头手翻的程序教学模式:

①头手倒立

②头手倒立成屈体头手倒立

③原地站立成高垫子屈体头手倒立

④保护帮助由高处向低处做头手翻

⑤助跑3-5步,在垫子上做头手翻

⑥由低处向高处做头手翻

⑦独立完成头手翻

3.3.2屈伸上的程序教学模式:

①站立悬垂做两步蹬地悬垂前摆

②站立悬垂做直角悬垂前摆

③同②,然后收腹举腿,成屈体悬垂

④在低杠做悬垂举腿,连续做,加强腹肌练习

⑤双手握棍上举仰卧在垫子上做收腹伸腿,直臂压棍成坐姿

⑥双手握棍仰卧于跳箱上方(高度lm左右),收腹举腿,使双脚靠近杠面,然后两腿伸向前上方,直臂持棍沿腿压棍成站立。

⑦在低杠做直臂压杠跳上成支撑练习

⑧保护帮助做屈伸上

⑨独立完成屈伸上

3.3.3双杠挺身后滚翻的程序教学模式:

①技巧挺身滚动

②肩肘倒立练习

③经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

④技巧挺身后滚翻练习

⑤双杠摆动练习

⑥保护帮助做双杠挺身后滚翻练习

⑦独立完成双杠挺身后滚翻

3.3.4序列性教学实脸结果对比分析

我们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的第五次课和实验结束后的第十次课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两次技术达标测验,结果(见表2、表3)显示两组学员在完成动作技术规格和质量上存在着差异。在技巧头手翻两次技评达标测验中都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单杠屈伸上的技评达标测验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3.3.5程序教学模式的控制系统

我们可以把体操教学过程看成一个控制系统,这一控制系统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运动过程。就教学过程总体而言,教师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接受信息,但在各具体环节上,教师又通过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经过重新组合,将信息输出转化为适合学生的传输状态。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频繁信息互换,使得学习内容不断的强化和完善。程序教学是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动作的基本结构顺序确定的,它始终贯穿由易到难这一认识

事物的规律。其特点是对具有严格逻辑顺序的程序化教学控制进行系统的动作技术教学。在动作技术的程序化教学的调控都是利用反馈来实现的,为了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以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快速而有效的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在程序教学中的反馈控制系统模型说明学生通过程序教学控制系统的调节,对所学的动作与正确动作的比较,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动作程序,不断修正错误的动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完成头手翻动作技术时,中枢神经系统接连获得相关动作的发力时间、动作方向、用力大小及速度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获得的新信息来纠正错误动作,从而提高头手翻动作的质量。通过程序教学我们体会到在每一程序阶段,都能给学生输出一个适宜的信息,另外从反馈调控角度看,教生能及时在每一程序得到学生反馈信息,便于了解学生状况,及时调整,控制输出的信息,使学生在不同的序列里,能获取适宜的最佳信息,最后达到最优化。

4 结论

竞技体操动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迁移广泛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材序列,将一些具有良好迁移关系的动作技术排列在一起,进行周期性教学的方法,纵向发展与横向拓宽相结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迁移以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程序教学在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切实可操作的,它是在严格的控制下,进行的动作技术教学,它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效果明显。程序教学的优点包括简化动作难度,提高自我评价及自我控制能力。程序教学目的明确,便于个人学习,适应个别差异。信息反馈快,学习效率高,降低错误率。便于集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体操教材编写组.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郑湘平.《体操》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3]张明立.《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孟宪林,等.体操[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青义学.模糊数学入门[M].知识出版社,1997

[6]李杰凯.“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的广义进化论新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

[7]张向群.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与运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

[8]童昭岗. 《体操》[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

[9]杨小凤.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在全面实施健康教育中,田径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体育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过程中,田径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在二年级体育课程实施选课时,很少有人选,甚至无人问津。于是,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逐渐被压缩,由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田径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48学时,逐渐被压缩到目前的154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只开三个学期,只有少数高校开四个学期,更有甚者,还有不少高校只开两个学期。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田径课程教学是一个更大的冲击,因此,在当前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田径课程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为田径教学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

1.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目标单一。长期以来,田径教学受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能力培养。教师从备课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体现的几乎都是以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将传授知识和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用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指导思想的不明确导致课程目标的单一、不明确。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忽视了如何通过田径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而这一部分的教学正是田径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将影响学生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的形成,同时,与此相适应的田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不利。

1.2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田径教材内容的改革,尽管进行了一定尝试,但仍未能摆脱传统束缚,教学过于强调项目的技术性、竞争性,未能明确运动技术、技能与健康的关系,忽视了关于技术、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大纲规定的154学时的教学中,既要讲理论,又要提高各项目的技术水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没有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因为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课程内容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据调查,目前的田径教材内容仍然是竞技技术的基本框架,只是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有所减少和降低而已。因而,目前的田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满足现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而且脱离了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3教师教学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能否把一次课上的生动、灵活,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田径教学方法手段仍是老一套,“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上课模式程序化。又加上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方法手段缺乏创新性,以及教学硬件条件所限,难以全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限制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技术教学中,基本上还是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模式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1.4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以传授知识、技术为主,以固定的教学方式为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大部分的时间去掌握系统的技术动作和提高竞技水平,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实践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田径教学的真正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些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现实中的教学大多忽视了健身教学。田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项目技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教学能力,训练指导能力、运动会组织、裁判能力,以及创新性能力和社会活动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1.5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全面性。尽管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影响着各个层次的教育。因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考试、考核,造成大多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技评与达标,只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技术动作的基础性评价。对学生自学能力、作业、出勤等考核流于形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

篇3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管理;财经类;课程建设;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10年发展目标。落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人才是关键。当前需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体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旨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更好地分析体育经济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基本理论,并能将其同时运用于体育经济教学与科研以及体育市场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简述

国内最早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北京体育大学。目前,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发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积极探索并建设该专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高等体育院校仍然是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天津体育学院等,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在开设相关专业;其次部分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增设了该类专业。此外,由于学校创办专业的方向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该专业创办前的对其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设定,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创办方向与模式,因此,在创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式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比如说,国内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设定为能够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则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在掌握两种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具有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类高校在基础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一致,旨在培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下的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拓展课程方面则为一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中,湖北经济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而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则大多注重于培养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且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人才。相对体育类高校将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方面,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公共必修课的建设。然而,目前财经类院校虽然在基础课程中对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普及,其交叉综合类的课程的目录也和体育类院校有很大的共同之处,但在体育技能类的课程建设方面与体育类院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技能类课程种类与数量明显少于体育类院校,因此,本文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在经济类课程、管理课程以及基础课程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是就体育类课程项目来说,相对于体育类高校,在课程种类与课程教学深度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

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平衡专业课程构架比例,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并细化主要培养方向。其次,要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以高校为基础,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良好体育能力以及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性复合人才的培养来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类高校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建设水平及普及率,以此来提高体育领域人才的经济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间接促进体育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合理开设基础课与专业课

首先,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体育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课程种类也相对单一,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说,其应当优化专业课程中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增加课程种类,审核课程规范性。其次,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在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上相对于体育类院校有较大的优势,但如前文所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要在优化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体育技能类课程的种类与教学深度,规范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良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最后,本文认为各体育类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可以就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定期的进行交流,如体育类高校可以向财经类高校咨询经济与管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经验,而财经类高校则可以向体育类高校咨询体育技能类专业课程的开设经验。

篇4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工业化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领域,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目前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和科技资料以英语为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要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法是专业人员的基础本领,英文文献读写能力和学术观点的英文表达能力是专业人员的重要技能之一。综合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促使着高等院校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涉及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旨在培养学生应对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常常对专业外语的重要性意识不强,加之部分学生基础英语水平较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此,本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1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科特点

1.1涉及学科广泛

环境问题原因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使得环境工程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学、数学、社会科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科交叉繁多,这些领域在环境工程专业中均有单一课程设计,但在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包括了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增加了专业英语涉及的范围。

1.2专业英语词汇多,句法复杂

拥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基础,然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多、含义复杂,并且词汇里一词多义、缩略词、组合词较多。如current本义为当今的(adj.),专业含义为气流(n.);EIA(环境影响评价)、COD(化学需氧量)等。日常英语中很少涉及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很多单词的词义往往是一种形象,找不到与之完全相同的汉语字眼。句子结构也并不简单,体现在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句中包含的信息量大,使之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1]。

2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2.1重视性不够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设置为选修课,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它专业课,更不及基础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均对专业英语对高层次人才、国际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够重视。因此造成在教师配置上也是无严格界定,主要由英语相对较好的专业教师担任,但专业教师往往对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英语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仅仅把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延伸,以能够取得学分就行的态度学习[2]。

2.2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学仍然以专业英文教材为主要教学素材,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背诵生词,听、说训练开展较少。由于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课时的局限,教学中对相关领域专业文献的阅读、分析很少,利用所学专业英语写作、表达专业知识的机会更少。

2.3考核形式不合理

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其作为科技资源索取和交流的工具,但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然较为死板,形式单一乏味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试题也以常用词汇、语句的翻译为主,或者增加命题短文的撰写,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情况,反而受基础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没能体现学生真正将其作为工具使用的能力,检测教学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3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体会及建议

3.1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是为顺应全球一体化、国际人才竞争、专业学术交流等要求而设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应该是以实践运用为最终目标,是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发展。因此对其定位应该很明确,即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应该侧重语言的应用及有关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语言技能及和熟练程度,这样才能对教师、对学生起到指路灯的作用[3]。

3.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是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某些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4]。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应当将国内编纂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和原版的环境专业书籍综合作为授课的参考,并且将环境工程领域的国际最新科研动态、最先进的专业技术等前沿进展包括在授课过程中,这样才能避免授课内容的教条化,真正将专业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融会贯通,达到教学思维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起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作用。

3.3改革教学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有很多不同,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运用上,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不适合专业英语教学。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1+1+1”的教学方式,即三分之一的课时以讲授专业词汇和科技文献的结构特点为主,三分之一的课时以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的模式为主,剩余的三分之一课时以组织研究式专题报告形式开展[5]。在案例分析环节中,以教师选取的重点专业资料为载体,综合分析专业英语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针对专业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广泛交流。在研究式专题报告中,根据大部分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自由结合为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己挑选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参照会议报告形式,用英语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文献的内容,其余学生作为嘉宾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由教师最后讲解和点评。虽然报告学生经常被问的哑口无言,但是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而且锻炼了学生科技英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效果显著。

3.4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专业英语作为工具,除了教会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还应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建议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一般情况下包括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和作业。为了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在平时考核中可以增加Poster展示环节。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成果展示以及学术会议交流时惯用海报展示(posterpresentation)这种形式,如今在国内许多场合也用这种学术交流形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领域,总结相关文献和知识制作Poster,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期末考核中,除了传统的专业词汇、特殊用法等考核外,可以通过摘要写作方式代替命题短文的考核方式,更加适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4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对其重视性不够、教学材料选择不合适、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确实需要改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元.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41-42.

[2]孙娟,赵东风,赵朝成,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16):228-229.

[3]熊晓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疯狂英语,2008(2):32-34.

[4]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4.

篇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有其必然性:首先,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是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国际经贸,顾名思义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贸易,而现在世界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必然的。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使对外贸易业务顺利开展。其次,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经贸活动占据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国经本文由收集整理济与世界接轨步伐加快,新时代需要更多既懂国际经贸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时代的需求要求高校必须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知识过硬、外语能力过关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是学生就业和深造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通常外语好的学生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甚至到一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工作。而且,外语水平的高低对个人的薪资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构建出完善的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1 完善课程设置

国际经贸专业知识涵盖面很广,并且具有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型课程。课程设置应加强出口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操作的训练,课程设置不仅能体现出专业知识,更要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技能,达到“专业+英语”的完美结合。大学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得国际贸易相关知识、能用英语独立处理外贸业务、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能从事外贸的相关业务,流利的表达专业知识并与外国商人无障碍沟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商务知识这一主线,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高校应开设双语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投资、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综合全面地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2 改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一堂课的丰富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学生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老师完全是讲授式教学,学生是涂鸦式的接受。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培养不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教师也不注重学生课下的预习情况。这种现象根本与现代的双语课堂教学格格不入。首先,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即英语不好才报考其他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开学初就明确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是今后好好工作的基础,而掌握专业英语则是更好生活的强有力保障。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此专业的学生多是英语基础薄弱的,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双语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课前有效的预习才能保证听课质量,只有学生课上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双语授课。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涂鸦式满堂灌和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应被淘汰,大学的学习应该以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应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模式,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把“相对较难”的英语融入到课堂中去,这着实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下苦功夫,怎样能把各种案例穿插到课堂中去,怎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3 提高师资水平

目前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授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往往是专业知识强的教师英语水平不够,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专业知识又欠缺。面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现状。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把专业知识强但英语水平低的教师培养成优秀的双语教师是很难的,英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尤其还要用来授课,难度更高。高校不妨挑选英语过关的教师来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系统的培训,成果会非常明显。此外,高校可以输送教师去国外学习外国教师的授课方式,这是提高教师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且,高校可以邀请有资历的双语教师来进行讲学,也可以在校内实行教师间互评互学的方式来提高师资水平。

4 使教材“本土化”

很多高校针对国际经贸专业设置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教材,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教材原汁原味,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英文原版教材都适合本校的学生。英文原版教材的特点是英文地道,案例分析较多,这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此类教材往往很厚,难度也比较大,其中很多案例都是外国公司发生的事例。这些缺陷使中国学生一看到教材就头痛。高校应根据中国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的特点,把外国教材进行浓缩,取其精华,保留专业知识和适当的外国案例并加入中国本土的案例,编排出自己的教材。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丰富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教学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等进行整合,并嵌入课程的相关讲座和课程难点讲解。不仅要从课程建设要求和实际教学要求出发组建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并且要对网站的内容随时更新和下载。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参阅范围达到最大化。

6 支持二课活动的开展

篇7

摘 要 高等教育扩招后体育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学生的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态度,并最终决定其岗位的稳定性,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8名即将毕业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舞蹈专项 就业意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3] 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田径技能;下降

1前言

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是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每一项运动都深受田径运动的影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已经把田径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主干课程[1]。因此,田径运动是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在校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而优秀的毕业生应该熟练自动化的掌握各种田径项目,以达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情况总体表现为不断下降的状态。分析出影响当前学生技能下降的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及方法,从而帮助改善当前学生的技能下降状况。本次研究针对技能下降情况以及应对策略,提高学生对田径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田径技能的积极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意义重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共72人。其中男67人,女5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网络检索系统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有关论文和著作同时,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网络图书馆等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所得信息加以分析、整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2.2.2访谈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同时,对本校田径专业的教师对于近些年来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是否下降、下降的因素问题进行了提问。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分析了关于技能素质下降因素以及就如何应对技能素质下降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观察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山东师范大学的田径场地器材设施情况及田径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观察。

3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自身田径技能下降的原因

3.1.1 学生自身体质能力的下降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体质下降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遗传与营养因素、环境和生活现状。学生从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决定其考入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的身体素质,遗传和营养因素对于考入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自发展时期运动量过于小,甚至很难达到正常需求标准。而生活现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被其他主干学科占用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全部活动都在课间操或跑操中完成。这些现状都明显阻碍了体质的发展。学生在考入体育院校时,这些问题会尤为突出。

3.1.2 学生田径专业技能理解下降

体育教育专业招收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虽然人数的增加带给社会大量的体育人才,但也导致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由于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不理想,转而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速成练习。因而在田径学习过程接触单一技能的速成,对于田径专选多项技能的学习很难做到很快的掌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并反复练习,在现有的课时之内达到掌握并理解其内容就显得尤为困难。

3.1.3 学生对田径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

田径在运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田径的重要性,不了解田径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基础技能。此次调查问卷在对田径课程的重视程度中选择“对于田径课程很重视,从没有逃课现象”的占38.9%;选择“对于田径课程一视,只要学会田径技能就好”的占52.8%;而“感觉上不上课无所谓,只要考试能过就行”的占8.3%。对于田径技能不够重视现象较为突出。

3.2影响田径技能下降的因素

3.2.1 练习时间对技能的影响

田径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调查问卷显示,表示田径课程学习项目过多,没有时间练习导致技能掌握不熟练的占73.6%。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有限的课时数中学生技能练习时间是达不到技能形成要求的。

3.2.2 田径练习积极性对技能的影响

在田径课程进行时,运用观察法在学校田径场进行观察,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练习。前文中很多学生希望能增加田径练习的手段,从而提高练习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都愿意在电视节目中收看田径比赛,对很多世界纪录了然于心。这表明了体育竞赛是激发学生练习田径积极性的重要动因,而现有的大学生体育竞赛很少,田径比赛更是非常稀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目标,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练习的积极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造成技能下降有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以及对学习田径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2)课程改革虽然力在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型人才,但作为基础的田径技能练习分配时间减少,造成了在基础技能方面学生能力显得尤为不足,不能提供充足的学习练习时间是影响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2建议

(1)激发学生积极性可以从练习手段多样化、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精神和积极开展各项田径比赛。达到发展学生田径练习兴趣的作用。

(2)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目标,教师认真负责的督促学生,与学生交流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对下达的任务要严格监督学生完成。在考核阶段根据学生总体情况设计考核标准,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中A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S].2003-06

篇9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二、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

(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总结: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商业经济》2010年第3期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将怎样改变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目前广大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思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信息化;学生学习要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也要继承。由此可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屏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对二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二者进行优化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传统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以阅读为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发展趋势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指出“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开放性:网络教学中教育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及教学管理都是开放的。教育对象不受限制,大大增加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且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方法和学习时间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学习者在家里、在学校 在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进入网上课堂、进行学习,可以获取国内外网上丰富的共享的学习资源。 

2、交互性: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教师通过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3、自主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其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4、个性化: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以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学术组织的网页、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5、丰富性:网络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与教师事先编制的课件和印刷型的课本本身相比,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及时更新的状态,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同样,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弊端: 

1、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中的声、影、文字等很大程

度上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被动引导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单纯依靠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受大量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到所需要习得的知识上来,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虽然在展示效果上堪称精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但运用到课堂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未必能发挥有效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体有它的优越性,但这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复杂的交流过程 

在多媒体课堂老师成了放映员,很多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控制台前操作设备或讲解,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变得不再是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而是一切包办到底,这样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厌倦心理。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来担任,而成功的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使用多媒体和从网上获得信息的技能,教师应是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优秀的多媒体教材,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学习者,对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学生可用的学习材料。其次,教师要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设计学习进度并检查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合理挑选小组成员并指导小组讨论和教会学生协调小组工作的技巧。面对计算机无所不能的各种功能,学生很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可能沉溺于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比如除了教材外,还可向学生指定参考书目、文章,让学生反馈读书报告,或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交际活动,围绕话题进行讨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听写、翻译、写作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课文、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情况;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光盘,组织视听活动等等,通过教师开展的这些活动,学生在上网时就会目的明确,而不会漫无目的。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显得尤其要。 

同时,完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评估手段。教学评估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目的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评估在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实现对学生的多方位评估,而不仅仅局限于期末的一张试卷。可以把终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结合起来,即在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外,增加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评估。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人们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种种方便时还应该看到,现代科技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它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只有创设英语课堂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更大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专业知识服务,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 

[2] 冯辉. 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 

[3] 王文琴. 基于语境的教材评价模式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 

[4] 肖剑.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 

[5] 陈宝军.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西北职教, 2006,(05) . 

[6] 杨伟燕, 方帆. 优化英语多媒体教学语境创设的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