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古筝;音乐;教学改革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拿我校的古筝可来说,古筝课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主干课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校一直把它当成专业课来教授,古筝专业的学生要等到大三时才开始接触并正式学习古筝。大一、大二两年只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根本不接触古筝的学习,即使选修也都是选的与古筝不相干的乐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对学生们在有限学期内熟练掌握运用古筝演奏技法有一定的时间制约,另一方面也不能适应当前学生们个性需求和学习兴趣的要求。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9年起,我校实施改革,把古筝课作为全校各年级的公共选修课,这样一来古筝专业的学生自进校时候起就可以接触到古筝,提前接触、耳濡目染,为两年以后正式学习古筝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是各种专项选修课主要所选课程。
近年来,在音乐艺术院校不仅专业学习古筝的人数居各民族乐器之桂冠,而且在基础音乐教育专业中学习古筝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随着高校课程建设改革不断深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音乐选修课由于其独特的专业领域与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会直接的带给人思想,但它会带人进入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的状态,精神的状态,生命的状态。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香港汇丰银行的总经理经常招聘学音乐的人才,总经理的经验是学音乐的人几年之后更富有创意;4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是学音乐出身的。音乐的作用在于教育人,在于告诉人什么是真善美。音乐是高于生活的,它提升了人的鉴别能力。爱尔兰利默里克理工大学建有爱尔兰音乐中心,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学校的音乐氛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只有经过艺术体验才能得到精神升华,它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古筝艺术不仅可以加深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三者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与想象力。
据2006年对青岛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筝曲是情感的艺术,古筝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古筝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筝曲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古筝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和谐、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筝曲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要想真正得到提高,只有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一样,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带动。而古筝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遵循这两条原则。提高的前提需要广泛而深厚的基础。音乐教学艺术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的理论依据,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原理,反映音乐教学艺术内在的动态规律,它是建立在科学教育规律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学科。要想早出、多出优秀人才,必须要有雄厚的基础,要进一步普及古筝,扩大其队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造就出高精尖的人才,反过来这些优秀学生又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提高。因此,古筝艺术教学要十分注重推广普及型教学。在普及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古筝艺术天才学生,加以个别提高。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古筝教育既是教书育人,又是教艺育德、教艺育情,是教学艺术中的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良好的艺术教育是艺术品德、人格品德、艺术情感的总和,有了这个和的作用才能创造优美的旋律。?
任何一部古筝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意识反映,它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真正地起到“直击心灵的力量”的作用。由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差异和个体接受信息能力的不同程度,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我们把教学的着眼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最有效地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心灵,身心得到愉悦,知识得到巩固。换言之,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与筝曲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用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由于古筝选修课属于全校性选修课,学生构成成分非常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优劣的因素,在教学管理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上如: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等,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三方面的水平,教师应诱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创造者、欣赏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逐步掌握音乐的本体,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容(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80页)器,忽略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可塑性和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和技能方法,只要学生记忆和模仿,这是应当摒弃的应试教育。目前许多高校的选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人数偏多,因此教学物质环境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单纯模仿和依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的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古筝演奏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古筝课堂教育也应将美感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古筝演奏所带来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际演奏者的姿态之美中深入的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古筝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由于学分制在高校的试行,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对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感到不堪重负。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教学媒体的建设步伐,提早实现教学媒体现代化,是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总之,高校音乐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承载着人才教育的重担,应在如火如荼的高校教育改革所搭建的平台上,发挥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潜质,在高校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唱出符合主题的优美的旋律来。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手风琴与管风琴之异同探究
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有效管理摭谈
廉心民谣——为廉政教育而作
关于古筝练习曲创作的三点思考
不同年龄段儿童钢琴学习心理探究
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任务与方法研究
试论高师钢琴基础理论课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钢琴教学中如何发挥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
高师音乐教育全程实习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浅谈指挥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掌控能力
业余管乐队小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网瘾的矫正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以“三择三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浅议少儿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其实施途径
浅谈协奏曲的指挥——指挥技术之九
怎样在钢琴集体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舞剧《红高梁》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特色论析
感受陈培勋先生广东音乐主题改编的钢琴曲
浅析演绎《苗疆是个好地方》之艺术魅力
湖南省舞蹈考级现状及少儿舞蹈发展思考
真情大爱的赞歌——评王春明的两首歌词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课程设置探讨
海到天边云作岸——评周飞跃歌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空灵意境之美
发扬湖南省高校音乐教育的湖湘特色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内心听觉的培养对于钢琴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基于苏霍如林斯基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现状之思考
《乡里妹子进城来》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探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品词品光耀文坛——评韩雪的两首歌词
肖邦《^bE大调波洛涅兹舞曲》钢琴织体浅析
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网瘾治疗的教学形式研究
二十世纪中后期古筝教程及练习曲发展研究
浅析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岭南音乐特色
湘西麻阳苗族盘瓠祭祀音乐文化内容探析
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中国抗战时期的合唱艺术
“薅草锣鼓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舞蹈鉴赏课初探
记住这一仗——为胜利70周年而作
浅谈流行音乐节奏在合唱节奏训练中的作用
钢琴教学中如何发挥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
“潇湘好歌传天下”——湖南歌曲创作品牌建设的思考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小学音乐课本中图形谱教学浅谈
篇3
关键词:古筝 专业教学 民族性
从1948年著名古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教授把筝第一次捧上高等音乐学府的讲坛,开设了我国音乐院校古筝专业课程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在专业类音乐学院,师范类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开展有古筝专业,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出多元化的古筝专业人才。民族类艺术院校,既有普通高校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特殊文化的特性。在古筝专业教学上,从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教材选取等方面都应区别与其他类艺术高校,体现出其“民族性”特色。
一,师资队伍的灵活性
古筝派别众多,仅以少数民族名称为命名的筝派就有朝鲜筝,蒙古筝,客家筝等,每个筝派都有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格。在教师队伍的组织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进来”即邀请各地区和民族中德高望重的筝艺人,筝派的代表人物等来校讲学与交流,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传承资料,确保筝派风格性与民族性的地道与原汁原味,这也尤其是民族类艺术院校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出去”指校内专业古筝教师应广泛拜访各地各民族筝人,深入民间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在对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性音乐素养。
二,招生模式的独特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民族地区,筝派发源地与流行区域进行生源摸底,委托当地教师、筝家关注有潜质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储备优质生源,丰富学生的民族种类,在招生考试中可尝试设置“本民族音乐古筝即兴演奏”环节,考察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认识度,为古筝的民族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古筝的众多流派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蒙古筝,朝鲜筝,福建筝等流派,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萎缩的状态,这就需要民族类艺术高校对这些地区的招生政策有适当的调整与倾斜,挖掘古筝苗子,以便于培养一批壮大和发扬筝派的传承者。
三,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所使用的古筝教材并非全国统一版本,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有差异, 一套好的古筝教材必须具有广泛性(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曲式结构、表现各种情感和意境的教材)和逻辑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民族类艺术高校古筝教材编写可在此基础上,对古筝传统与现代创编的乐曲按照不同民族进行整理与归类。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以及专业作曲家的参与,现代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作品,不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的民族性乐曲进行改编,而是借用某些民族性因素。例如,由民族特性音程所建构起的人工调式,民族性乐器音色的模仿,流派特色演奏技法的借用,特有民族性节奏的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乐曲专门的系统研究和分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与感受乐曲的音乐表现,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在古筝音响中所表现的差异与美感,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运用民族性特别是本民族的音乐语汇尝试去创作乐曲的热情。引导其创造性的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奏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器乐的多声部音效,挖掘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将现代的创作思维与 “原生态”文化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筝曲。并以多次采风的形式到各地挖掘素材,听取记录和搜集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调,将其纳入古筝教材的“素材创作曲库”中,供学生自主创作。
弹唱的筝歌是古筝早期的演奏形式。直至今日,器乐化程度才越来越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中,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可以将“古筝弹唱”纳入古筝教材编写的范畴,既是对古筝的传承发展与开拓,也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特点。民歌和戏曲作为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瑰宝,“古筝弹唱”的乐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当地民族特色歌曲进行改编并加入原生态民族地方性语言作为歌词,进行说唱,使古筝表达方式多元化,并按照他们歌唱曲子的形式,改变古筝演奏形式。
蒙古筝(雅托葛),朝鲜筝(伽耶琴),越南筝,日本筝等与中原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筝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研究与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对于筝的传播与发展有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体现各民族筝的多元与相互融合,也可对其的了解和学习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
四,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中古筝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古筝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小组课授课方式,而每个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授课方式基本不变。在民族类艺术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专业方向不同,适当调整两种授课形式课时量的比重,将两种授课形式实行优势互补,体现民族类艺术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口传心授”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传承方式,反映了古筝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传承意识。演奏者可以按照乐谱的标识和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习得对乐曲的理解。去揭示音乐内涵体现音乐流派和个人的艺术个性,由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对音乐的内心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口传心授”,使学生在比较准确的传承乐曲神韵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二度创作的能力,体现古筝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来完成。
专业集体课古筝教学可以使同学间互相观摩,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可设置自由交流时间,进行研究与对比学习,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本民族独有擅长的乐器与民间乐曲等,将这些学生们擅长的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古筝艺术相互融合,学生们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创古筝演奏技巧,形式等新思路。
五,乐团建设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古筝专业人才的逐渐壮大,各种形式的筝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在国内具有专业性的、较为成熟的筝团有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十指莲花”中国室内乐筝团、秦筝艺术团、“筝语玲珑”古筝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等。它们都是古筝合奏(不包括其它主奏乐器)的专业团体,依附于专业艺术院校,而对于民族类艺术院校,筝乐团的建立尚属空白。民族性筝乐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给古筝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对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过对外实践与演出,使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民族类艺术院校的一张“名片”。
筝乐团在演奏曲目的选择,演奏形式等方面可进行大胆的“民族性”创新,体现出与专业音乐院校上的不同。比如,在演奏的曲目上,可以采用原生态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并编配现代化的电声乐器,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等;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利用古筝的各部分结构与演奏者的手或其他辅的器材相结合,所发出的不同的音效,来体现民族性的情景。如古筝合奏曲《嗺咚嗺》中,在乐曲开始,演奏者手的不同状态与古筝的各个结构相互结合所发出不同的音响,运用特有的节奏型,通过众多演奏者的相互配合,表现出湖北潜江的打连枷号子。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打连枷,一排上,一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歌的情景,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筝乐团也可与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乐器,舞蹈或者原生态歌手合作,如蒙古的马头琴,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侗族大歌等合作,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等。
通过以上几点古筝专业在民族类艺术院校教学特色探讨,可确定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古筝演奏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个性培养,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教学目的是传承地方的民族特色,引进高校,将其与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筝乐曲,并通过演奏形式表现出来。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古筝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培养传承和创新思维的民族文化人才,并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使古筝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性。培养出多元社会发展需要的古筝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中国音乐》,2010 年第01期
[4]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赤峰学 院学报》,2011年5月
篇4
【关键词】马来西亚 古筝音乐 发展 传播
古筝是民族乐器中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源于秦,盛于唐,最早称之为“秦筝”,其繁复多变的指法,美妙动听的音色,华丽委婉的音韵,行云流水般的意境,深受民众喜爱,雅俗共赏。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古筝音乐也为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如今,在马来西亚的许多中小学校和音乐院校开设古筝课、选修课,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
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传播
1.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来源与形成
中国传统音乐传播到马来西亚后,在当地扎根发芽,形成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主要以中国闽、粤、琼地区的传统地方音乐和民乐为主。19世纪中期,马来西亚已有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在后期成长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酬神祭祖活动,商业性音乐娱乐活动中的华人传统音乐表演为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基础空间,也使得华人音乐进一步专业化和职业化。
2.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对古筝音乐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马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一代华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学习民族乐器,这是不同于学校和社团学校的个体学习行为,学习目标是培养一种业余爱好或一技之长。从1990年开始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新加坡南洋艺术学校联合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正式在马来西亚一些主要城市举行我国民族乐器分级考试,报考项目多集中在古筝和二胡等单项独奏乐器上。
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发展
1.马来西亚古筝音乐发展现状
在马来西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素质影响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音乐,特别是对于民族器乐的学习。古筝,这一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因其优美的音色以及较易上手学习的特点而备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青睐,学习古筝的人数是各种民族乐器之首,学习者以华人居多,使古筝音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现存问题
随着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学习古筝,这为古筝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马来西亚古筝音乐渐渐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取高级别的证书,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级别进度,一些学生忽略了双手基本功训练,这几乎成了业余古筝学习的普遍现象。另外,古筝教材还不够全面,仅有少量教材可参考,乐器及配件也不够丰富。
大力推广马来西亚古筝音乐
随着现代资讯的迅速发展,古筝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各样的媒体广泛传播,大量举办公益性演出,进校园、社团和企业,拉近与人民的距离,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手法宣传。另外,家庭环境在学古筝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重视对考试级别的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进度”的重要性。因为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学习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求学古筝者能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学习,避免因古筝的大众化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应该让家长对规范学习古筝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升家长的音乐素质和对科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是古筝教师的责任。其次,要有保障的教学条件,如乐器、场地等。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演出场地,充足的教学用琴,系统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设备,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美”的环境中。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与努力下,才能使古筝音乐的发展得到提升与推广。
结论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文化、宗教并存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传统艺术和习俗风情。早期政府为了保证马来西亚人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地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文化曾经受到政府的打压,因此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最终能成功得以保留的背后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汗水。在这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要想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古筝音乐的发展还需要靠政府,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相互配合与努力,使马来西亚古筝音乐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3).
[2]滕青.古筝,民族音乐之瑰宝――兼议古筝音乐教育[J].艺术百家,2004,(2).
[3]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
[4]张云翔.中国古筝音乐在马来西亚传承的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王静怡.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音乐在南洋四国的传播情况[J].交响,1999(4).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古筝;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02-02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在古代音乐尚未形成体例时,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就能发出带有音符的另类语言,即“劳动号子”,这是纯原生态带有音乐元素的声音。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逐渐创作出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而且日臻完美。经过两千多年的勃发积累,中华音乐底蕴丰厚,博大精彩,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艺术活动。
音乐教育在中国早期教育中就已成为必修课程。尤其在倡导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更加突显其独特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巨大功能
音乐教育从其深邃的内涵上理解,实际是塑造人的教育,它通过多种形式对人的素质进行挖掘培养,达到心灵陶冶,人格塑造的目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可知音乐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社会价值和巨大作用。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也不是单纯使学生懂得音乐基础知识,学会音乐技能。它首先是培养人。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是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是:
其一,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才能。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就能产生寓教于乐,倾心审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进而使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进一步树立崇美的思想。
其二,进行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文化和心理诸方面教育完成的。而这些方面的教育都和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相关。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由此可见,音乐能使人心情欢快,表达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营养,进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其三,进行智慧教育。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是文字、数字和音符。”把音乐与文字的作用等同,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是有重大意义的。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而右脑发达就能开发较强的创造力,左右脑协调发展,使人更加聪明。
其四,进行情感教育。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情感,传达某种情感的工具。”因此,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它对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有力,能直接较容易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一首成功的作品,其中不仅倾注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反映了社会时代风貌。这种丰富的内涵,对人的感染力展示的十分充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使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听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会使人感到温馨,进入生活美好的意境。
二、音乐教育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
音乐教育虽然有较强的功能、巨大的作用,但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观念的转变还不到位。首先是师资队伍不健全。许多中小学没有专职老师,有的所谓“音乐教师”没有经过专业教育,不识谱,无乐可教。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法。“师示徒效”,教师唱一句,学生仿一句。这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实际上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又不愿意上音乐课。再次,在教学内容上,重技轻艺,始终没摆脱以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爱好,束缚学生个性的发挥。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后,对音乐教学任务的认识有误区。许多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教学的任务一是教会学生唱歌;二是完成教材规定的课程;三是重点培养几个尖子生;四是参加比赛、演出。忽视了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上述一些问题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按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和国外相比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美国在1993年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了在中小学中把音乐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日本倡导:“缺少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欧洲许多国家培养艺术人才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兴趣。有些国家的教育制度明确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每周音乐课的课时量。鼓励学生开展多种音乐活动,组织合唱队、歌咏团、器乐合奏等。正因为他们从童年就重视音乐教育,所以国民的音乐素质多数比较高,音乐艺术人才也比较多。这是成功的经验,无数著名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都是在幼儿时期就接受家族或社会给予的音乐教育,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展现高超的音乐才华。
篇6
关键词:少儿 古筝学习 意义 方法
引言:古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乐器,其具有广阔的音域,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演奏技巧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已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并由于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民族乐器古筝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欢迎。从总体来看,学习古筝的主要群体集中在少儿,同时少儿时期也是学习古筝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取得学习效果,而少儿又担负着发扬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文化的重任。因此,少儿学习古筝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引导的方法。
一、少儿学习古筝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少儿音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声乐层面,而作为音乐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器乐始终是音乐教学中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的古筝,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古筝乐器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一)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发育
音乐对人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抒感,抚慰心灵。对于少儿阶段来说,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演奏古筝一类的器乐,可以使少儿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实心灵,拓展思维。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中随机抽样分组,其中一组每个人选择一件民族乐器(主要是弹拨乐器),通过一年的观察,并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验,结果演奏组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不难看出,演奏弹拨类民族乐器过程中,进行手部运动能够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刺激,从而触发少儿的益智效应。
(二)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
民族乐器启蒙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少儿群体中普及古筝教育,有力与促进我国民族器乐的普及发展。古筝简单易学,但学习的过程却是长期的,推动少儿古筝学习有利于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相对扎实的“童子功”,为今后的古筝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此及彼,有助于拓展民族乐器在社会的认知程度,使像古筝一样被人们认为充满神秘的乐器“走入寻常百姓家”,使这些优秀的民族特色的声乐在器乐教育中得到传播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促进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二、少儿学习古筝的方法
少儿古筝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器乐启蒙教育的发展,而少年学习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取得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者也应该认识到,古筝器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感知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少年儿童的古筝教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除了加强技巧方面的传授,还应该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古筝教学:
(一)培养少儿兴趣热情
兴趣和热情是少儿教育的关键,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学生对古筝可能只是一时的好奇心,相对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意志不坚定。这时,不能一味的批评他们,否则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少儿的兴趣点,利用他们对古筝的热情,依托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方法有:融乐曲与技巧为一体,鼓励与表扬并重,特别实在启蒙阶段,将技巧融入到优美清新、短小精悍,能够投少儿之所好的乐曲中,激发儿童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将表演欲演奏相结合,寓教于乐,可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加入类似汇报演出、比赛竞技等相关的演出活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使古筝更具魅力。
(二)引导少儿感知音乐
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学习之前,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古筝考级等功利目的;教学者不能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家长不能互相攀比、始于压力。儿童的思维意识尚不成熟,思考能力较低。古筝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弹奏着的感知,因此引导少儿感知音乐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少儿的乐感,结合音乐语言,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引导少儿理解古筝作品,逐渐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并教育少儿结合古筝作品的背景理解音乐的内涵,实现教学要求。同时,还应该激励少儿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各种表演活动,展现自我个性,形成“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和谐学习环境。
结语:古筝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少儿古筝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我国民族乐器启蒙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进步。同时,还应该正确把握少儿学习古筝的方法,积极培养少儿的兴趣热情,引导少儿感知音乐,促进少儿古筝启蒙教育的繁荣,传承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晨·儿童”乐器学习热”现象的社会成因及教育误区[J];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29-30
[2]邢丽萍·浅谈民族乐器启蒙教育创新方法[J],《大舞台》;2012;(06):43-44
[3]孙朝琪·夏家鑫;演奏民族乐器对学龄儿童益智的初探[J],《中华儿童保健》;1994;(09):73-74
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弊端;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90-01
传统音乐文化更能够表达出我国文化底蕴的深意和内涵。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音乐领域的培养不断的提升着层次,就此针对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音乐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为整体内容的,笔者认为在进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在我国举行的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音乐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在国际音乐当中保持自我民族个性的一种特征。
从我国现代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虽然涵盖了音乐教育内容,但是仅存在于表层当中,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深入,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没有给民族文化留下一席之地。从现今我国举行的各项综艺节目当中,一些音乐选拔比赛,大多数的选手所选取的音乐都是摇滚、现代流行,民族音乐的领域并不宽泛。从我国一些培训辅导班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选择了一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并不太受欢迎,其大多数学生不选择民族音乐的原因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但是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没有重视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而且从我国所进行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会当中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内容,要求广大教育机构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同时不排斥现代文化的流行和熏陶,将外国音乐和中国音乐结合在一起。就像我们在学习语言一样,首先学习的是母语,而后学习的是外语,如果目不识丁谈何第二语言?所以为了现代化的需求,一定要将民族音乐致力于根本音乐,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音乐和其结合在一起。
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音乐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要积极的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将开放和求根结合在一起,求根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寻求我国文化的根本,开放并不意味着崇外扬魅而是为了保存自我。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求根和开放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将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空洞的灵魂充满音乐的力量。
其次,从长远角度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的角色不亚于氧气的重要,我们应该像呼吁有氧运动一样呼吁民族文化的宣扬。同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文化策略,保护并将其实践于行动当中,建立相关的大型基金会,筹备精神财富宝藏,将传统文化和音乐落实到真正的地方。
然后,将课程改革和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民族音乐概论课、它是融合于民歌、戏曲和西方音乐体系的补充,是以文化作为底蕴的价值改革。它将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文化准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着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团队,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高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技术型人才,着重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了解音乐的内涵和底蕴。让学生能够从音乐技术利用文化的角度上,着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对自然美、民族音乐美的感知。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种种描述当中表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可谓水与鱼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说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高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赵秀彦.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等教育传承[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篇8
蒙古族音乐风格多样、积淀厚重,是草原文化中最鲜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历代蒙古民族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是这一草原民族自我认同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智慧源泉。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并极大地拓展了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承、展示空间;另一方面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延续带来了严峻考验,许多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正处于消亡、异化的边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许多极其宝贵的乐种的活态传承都面临着断流的文化危机。
因此,作为吉林西部以科尔沁草原文化著名的白城市,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载体的白城师范学院,向下一代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高师院校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学,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不断对其改进,以适应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
1、观念“轻中重西”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接受音乐和音乐的审美需求渐趋多元化, 中国民族音乐面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青少年一代盲目崇拜,盲目追随一切外来音乐文化,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对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陌生, 电声音乐、摇滚音乐、通俗音乐等成为他们最为熟悉的音乐欣赏形式 ,而面对我们自身文化中优美动听的蒙古族音乐,却了解不深。近代以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欧洲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深远,主要教授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本民族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和内容西化严重,基本上还没有自身母语音乐体系基础上的音乐理论或音乐课程,这就说明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实质上还不存在。长期以来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令大多数学生缺失了对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白城师范学院教学师资的引进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重视声乐、西洋器乐等技能课程,在蒙古族音乐理论、器乐等课程严重缺乏师资,以器乐为例,设置了二胡、古筝、琵琶、小提琴、萨克斯等课程,由于师资的短缺,没有马头琴。蒙古族音乐理论的教学,也不够细致,除了民间音乐的欣赏和中国音乐史的课程,就没有有关蒙古族音乐的理论课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其教学内容也大都是一些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目的欣赏,课堂教学很少会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根本对这种课程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因为有些该课程的老师本身在他的学习阶段,也并非是学的此专业,兼职的从事自己所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课程讲授,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材资源缺乏
我国的高师民族音乐教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编教材,于是也更谈不上有与之相配套的各种音响资料等。这样给教学也带来了难度。
二、传承和弘扬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蒙古族音乐内容的课程建设
白城师范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应主动地、自觉的搜集本地优秀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和梳理完善,将其引入高师音乐教育,还可以建立与之相关的音乐课程或相关专业。在教学大纲p教材、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系统化和科学化。把蒙古族丰富的音乐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合理安排足够的课时课量。比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演唱一些蒙古族民歌,一些长调歌曲、短调歌曲、包括呼麦;观看一些优秀的蒙古族歌剧、舞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学习蒙古族舞蹈,充分知晓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歌舞的编导;在音乐理论课上,教师尽可能多解析一些蒙古族调式和的和声;在器乐课上,开设马头琴课、民乐合奏课,经常进行民乐排练和演出。此外,还可以多举办蒙古族歌曲演唱会蒙古族器乐演奏会以及蒙古族音乐文化讲座、蒙古族音乐作品欣赏讲座等形式,充分营造学习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氛围。在考试曲目上多提倡和鼓励学生选择蒙古族音乐作品。
2、加强蒙古族音乐教材建设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定要广泛搜集和利用我国在近些年取得重要理论和成果,比如我国已经现有的“五大集成”,这些成果都是几代民族音乐学家多年的积累和研究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果,让它逐步合理的转化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3、创建新型教学方法
在蒙古族音乐的教学课堂中,要注重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像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把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其内容结合起来,将音乐作品中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审美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审美观点的熏陶,自然而然的热爱蒙古族音乐。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4、加强与地方剧团的合作关系,强调地方特色音乐教学实践
篇9
一、加强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
小学音乐不仅要从音乐的知识、技巧上进行教学,还要关注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建构丰富的音乐课堂,引导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基于这一目标与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出发,扎实自身教学基础与人文素质,以展开更优质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点上,阅读与音乐不谋而合。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文素质、内心感悟的过程,教师应多加强自身阅读体会与人文积累,体验、积累、实践、反思,逐步强化音乐素养,将人文性与音乐性结合,探索出高质量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法。可以阅读《音乐教育的哲学》,了解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音乐教育与人生一样,富含哲理,不能简单地从音符、识谱、唱歌等方面进行知识与技能培养,也不仅仅涵盖钢琴、古筝的演奏技巧,还包含了对学生积极情绪、学习兴趣、音乐精神的培养,由音乐哲学的阅读,审视现阶段教育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阅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将音乐教学置身于社会中,基于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关注音乐教育的最终趋势与作用;阅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将素质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音乐教育,加强音乐教育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重视对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阅读,能加强教师人文积累,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这些问题:弱化情感体验、过于重视技能、追求教学形式,这些问题导致音乐教学华而不实、远离审美,丢掉了音乐的灵魂,让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被迫”的音乐课程,使得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不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阅读积累,从阅读中真正领悟“教育的艺术”,真正感悟《音乐学科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重视审美教育,让音乐教育为生活服务,以学科综合、知识拓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可以采取这些策略:一是加强阅读,学习人文氛围创设。如《小象》一课的教学选用各种小象的图片、资料、工艺品布置成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自主观赏、了解,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之后展开学习。二是加强阅读,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熏陶,涉猎诗词歌赋、绘画美术等,提升教师审美情趣。如《春雨蒙蒙地下》中,以《春夜喜雨》导入课程,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三是通过阅读,将音乐与人文结合,深入研究音乐对学生道德、个性品质、思想内涵等的培养作用。
三、化教学实践。丰富课堂结构
将阅读与音乐教学人文结合,关键的阶段是需要教师强化教学体验。阅读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储备技能、方法与能量的过程,为真正地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强化师生人文素质与音乐素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体验、反思与总结,不断寻求突破。正如《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中阐述,最理想的教育是教育者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富有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引导不懈追求,教师提供的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生命力教育。基于此,需要探寻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丰富音乐课堂结构,建构理想课堂与教育。
篇10
[关键词] 音乐教育;地方音乐: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4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陷入了学生就业难的瓶颈。对于高校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国内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高校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政府(社会)参与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互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目前,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 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体系而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文化繁衍下的一个特殊产物。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工作者系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育形式,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文化产业是当前音乐文化现象之一,直接反应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赖于音乐文化产业需求的反映。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它直接反应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决定了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音乐意识、音乐常识以及音乐能力。其次,一定的音乐教育又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l展,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都受到一定的高校音乐教育,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目标及教育方式又决定了这些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养及品位,进入社会之后,对地方的音乐产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人们欣赏音乐的态度、音乐素养的高低以及对音乐理解能力等。而这些都是由音乐教育决定的,音乐教育的结果又促进了相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音乐化产业的发展对人们进行了音乐教育,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 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高校来说,市场对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1]。”因此,急需专业人才推动此项工作发展,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表演者或音乐文化管理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入,已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同时,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资源丰富多彩,尤其是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非常珍贵,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但是如何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地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得越快,产生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因此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下谋求发展地位、实现特色发展的必选路径。地方高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文化互动实现特色文化相融并进,以开放办学推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以机制建设确保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思路的贯彻实施和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稳定形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协助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地方的音乐(如:通俗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舞蹈(社会舞蹈、少儿形体舞蹈等)、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要彰显地方特色。只有地方特色鲜明,才能形成优势专业。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管建华教授提出:“传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之一,建立相对独立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是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使命。”本土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并构成了此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如何对待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展专业学科特色建设的大胆尝试。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提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办学定位。
三 我校改革实践的创新与成果
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大胆进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改革实践。
(一)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研究基础
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因较好地实现了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彰显了地方特色,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0年和2011年,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学校的“覃怀文化”(焦作古称“覃怀”)研究也颇具特色。使得我校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
(二)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我校音乐专业以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率先开设了“焦作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河南豫剧演唱”等地方特色课程,融入地方戏曲音乐;同时开设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覃怀文化研究”、“朱载致裳Х椒ㄊ据研究”系列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了焦作区域的文化优势,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也实现了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人才的特定需求。同时,还强化了我校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主要职责,实现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省高等院校中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音乐专业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实践能力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在社会能力拓展模块,深化院团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使学院和艺术团体等企业互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比赛,如:2013年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选送的怀梆传统戏《老少换》,获得河南省首届学生戏剧节一等奖。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焦作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举办的“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活动中,我校2009级音乐表演二班学生王茜茜、闫盼盼演唱的怀梆《斩皇子》《困铜台》等经典唱段,受到在场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使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社会认可。
(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根据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改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改变了过去以进入事业单位、公立学校为主和省内就近就业的传统观念,开拓了就业的渠道。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工作岗位满意度为83%。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思想素质高,业务强,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有80%的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从毕业生跟踪调查Y果看,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如:2007级音乐1班学生陈长奎,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优秀青年歌手,曾多次参加大型演艺活动;2008级音乐3班学生张慧娟,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青年舞蹈演员,优秀青年舞蹈家;2009级音乐5班毕业生刘双双,于2014年8月15日站在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以一首《致青春》赢得了齐秦、那英、杨坤三位导师为她转身,对她的演唱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自主创业方面,2008级音乐1班学生杨赫然,创办“盘鼓体验中心”;2008级音乐2班学生韩娟,创办“知韵音乐古筝学校”,2009级音乐4班学生马思明,创办“鸣远音乐舞校”,等等,均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五) 积极开展地方音乐研究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音乐学院以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地方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学院教师分别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艺术评论》《中国戏剧》《戏曲文学》《四川戏剧》《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龙台火龙舞探研》《孟州土硪号子探究》《怀梆唱腔音乐板式简说》《朱载质二平均律(立均第九)释解辨析》等40余篇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论文;主持地方音乐文化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出版《朱载置苈史椒ㄊ据探微》学术专著。使得我校音乐学院真正成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音乐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音乐文化的先行者[2]。
四 政府要大力支持,统一规划
作为地方政府,应和地方高校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合作,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提升整个城市人民的审美意识,获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因此,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相关决策,将直接决定两者互动的成败。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这种互动的意义,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互动发展之路。地方政府应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建构长期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让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当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和高校音乐教育的互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能够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服务的改革发展。开展和推动创新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3]对于河南来讲,区域传统艺术传承者与保护工作者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围绕高校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当今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辅助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采用多维视角,用市场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色的眼光对音乐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进行扫描。使高校音乐教育突破传统的“古典专业”教育模式,使高校音乐教育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积极地、常态化地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院校都应注意改革发展要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相适应,一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用音乐的方式和通过音乐教育所获得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多了一门理论与手艺,在这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具有真正的意义。”[4]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能有效地推动河南高校音乐教育与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能够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21).
[2]汤洁.传承发展――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