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潜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潜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潜意识

篇1

一、大学入学仪式概述

仪式不仅是一整套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活动。仪式行为者通过设置一定的场景,给抽象的仪式注入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涵[1]。入学仪式活动正是通过“情境式”的教学达到学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构建。另外,作为一种仪式、一种符号、一种教育活动,它还可能对学生的感知、认知、表达,甚至思维方式产生一些巨大的影响[2]。

二、国外大学入学仪式的文化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炉。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会有不同之处。校园文化因传统、地域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丰富多彩[3]。

1.英国:尊重传统 创新形式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超过800年历史的校园至今保留着很多悠久的传统,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学典礼。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初入校园之际,会被要求购买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装。

新生在开学当日穿着规定的服装,进入被称为“牛津圣堂”的谢尔登剧院,聆听副校长的训导。作为传统,副校长一般都会先说一段拉丁文,确认所有新生成为牛津大学的正式一员,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后再用英文对新生致欢迎词。典礼上学生们被教导要向历代牛津学生一样探索真理,让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是以一种尊重传统的方式带给新生荣誉感。

生活在英国北部的苏格兰人民性格更加热情奔放。爱丁堡大学的新生周独具特色的活动是“城市观光”,每天,老生志愿者都会带领新生环城游览,并为新生讲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城游览不仅包括著名的景点,还包括博物馆、城堡、美术馆等等。

2.日本:社团“抢人” 千方百计

日本的学生社团文化异常浓烈,已经成为了入学仪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新生都能感受到社团大家庭的感觉迎面扑来,新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加入,选择面也是非常之广。在社团巡礼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聚餐,每个社团活动都会在涩谷和新宿等繁华街区举行,邀请新生吃饭,一边吃一边劝说新生入伙了,确是别有一番社团之家的风味。

3.美国:家长体验“开学之旅”

哥伦比亚大学的迎新活动,在美国大学中较典型。唱校歌,游校园,看宿舍,逛纽约,做入学心理辅导,这些乍一看是针对学生的开学体验,实则是哥大给新生家长们的安排,目的是让他们感受校园文化,帮助孩子适应大学生活,获得学业成功[4]。

心理辅导也是哥大的特色节目。专门给家长们解答孩子离家后的心理变化问题。来自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说,这就像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一样,但这次不同的是,不仅孩子要成长,家长也要成长。大学开始,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面对压力和竞争,学会恋爱和职业规划。

三、入学仪式背后的心理意义

1.仪式的心理力量

简单的仪式却具有很大的心理力量,仪式可以让人们有一个过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过去做一个告别。成长往往伴随着哀悼与告别,或者说成长的力量直接等于哀悼的力量。婚礼是在告别作为单身的生活,进入两个人的阶段,成人礼是在哀悼作为孩子生涯的结束,只有充分去表达情感和哀悼这个过程,越能从这个阶段跨越到新的阶段。

入学仪式亦是如此,大学伊始,新生们还是带着对高中生活的留恋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还没有深刻地准备好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人都有滞留在过去的愿望,因为过去对我们来说是相对安全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仪式去引领他们,回顾和感恩过去,做个告别然后跨向新的未来。

2.牛津大学: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名校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但是也可以发现入学仪式中间的学问,当穿上校服,进入典礼现场这种文化的冲击和感召。在大学入学伊始,这个还带些彷徨的时刻,迅速地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让新生拉近了与这个校园之间的距离,有了一种对校园的归属感,我是牛津大学的一员,我以此为骄傲。而“城市之光”的活动更让新生感受到了一种体贴,加深对这所大学所在城市的亲切感[5]。

3.日本大学:兴趣导向,团体的温暖

当你走入一个陌生的校园,没有什么比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等待着你让你觉得欣喜不已的了,由一种爱好收获一个团体,由一个团体迅速地收获一份温暖,这也不失为一种哲学。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56

一、通过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在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正例的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情景的变化,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在概念和规则习得的最初阶段,宜设置与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问题情景进行练习,练习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随着知识的渐趋稳定和巩固,问题类型要有变化,可逐渐演变成与原先的学习情景完全不同的新情景,以促进学生概念和规则的纵向迁移。在学习了向量的运算后,对于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内心、外心学生认识模糊,可通过设计如下练习:

变式5. (必修4课本102页)已知O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 求证:点O是三条高线的交点。

以上题目直观看,都是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三角形四心的定义,实际上难度是逐级增加的,例1直接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便得重心,变式1过A点做BC边上的高AD,启发学生提出 可得重心,变式2注意到夹角B、C故两边同点乘可得垂心,变式3和4都是运用单位向量做菱形,都得到内心,但要注意变式4的方向相反。变式展开便得。

通过以上变式,学生对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和三角形四心的定义就非常清楚,且形成一定的技巧,对概念的掌握就很深刻,对于其它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用类似的方法解决。

二、利用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

传统讲课法中,教师把公式、定理的结论、推导过程、适用条件、适用题型原原本本地讲给学生听,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听不懂,上课睡觉就成了经常发生的现象。变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后,其结果怎样、或如何解决都要学生做出回答,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再加上题目具有一定的梯度,人人都能动手,所以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例如:在学习完等差、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可以先进行复习巩固再进行变式探索

练习:当数列an中满足a1=2,an+1=an+3 (n≥1),求数列通项公式

当数列an中满足a1=2,an+1=3an (n≥1),求数列通项公式

变式1.

数列an满足a1=2,an+1=2an+3,(n∈N+),求通项公式

思考:数列an满足:首项为a1,an+1=pan+q (n∈N+,p,q为非零常数),求通项公式

变式2.

数列an满足a1=2,an+1=2an+2n,(n∈N+),求通项公式

思考:数列an满足 a1=2,an+1=3an+2n,(n∈N+),求通项公式

变式3. 数列an中, a1=2,an+1=,求an。

变式4. 已知数列an中a1=5,a2=2,an=2an-1+3an-2,(n≥3)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以上题目直观看,都是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问题,实际上难度是逐级增加的,练习中的两道基础题直接判断数列为等差等比数列,代入通项公式,或利用叠加、叠乘求通项公式。变式1启发学生等式两边配一个常数,构造出一个新的等比数列,进而解出通项an,并思考此类型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所配凑的常数与p、q的关系。变式2再转化为变式1的类型即可。

小结:本题是两次构造等比数列,属于构造方面比较级,最终用加减消元的方法确定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一组变式题型的训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变式教学中更明确、具体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命题,要指导学生解题,要组织学生展示解题的结果和进行讨论辨析,还要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

三、利用变式教学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在巩固练习和阶段复习时,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做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专题复习时,设计如下变式题型:

设f(x)=x2-x+2,x∈[-1 ,1],求f(x)的最值

变式1. 已知x1,x2是方程2x2-4mx+(5m2-9m-12)=0的两个实数根,求y=x12+x22的最值。

变式2. 已知f(x)=x2-2x+2 ,若f(x)在区间[t,t+1](t∈R)上的最小值记为g(t),求g(t)的表达式。

变式3. 求f(x)=-x2+2ax+1(a∈R)在区间[0,2]上的最大值

第1题直接利用图象或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值

变式1根据韦达定理可得y=-m2+9m+12,又由≥0可得-1≤m≤4

变式2、变式3分别为定轴动区间和定区间动轴的问题,需要分三类进行讨论。

这组变式题目的设置,除了解决单个的数学问题外,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规律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巩固、思维的拓展与迁移等目的。这种题组并不是几个独立数学问题的简单组合,而是注重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解决能启示一种客观规律,能引导与启发学生掌握这种规律。

四、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 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 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 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主要是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设tgθ=t

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只要证下式即可。

(1-cos2θ+sin2θ)sin2θ=(1-cos2θ)(1+cos2θ+sin2θ)

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 用合分比性质,则命题得证。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统一函数种类;统一角度;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上接第157页)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或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篇3

论文关键词:主客二分研究范式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对峙与整合,构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对立物。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为自然物一样的认识客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则只是反映客体的一面镜子。主张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离,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理论构建均应彻底排除研究者的主体性。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自然科学取向、逻辑主义与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强调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本质,积极追寻心理学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张研究主体向研究客体的渗透、移入、融合,突显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

人本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目的性、价值性、个体性、历史性、整体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学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一切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积极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以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为根本目的。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主张问题的性质乃心理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决定着方法的适切与否。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觉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的本真状态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只有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体悟才能获得完整把握,而逻辑则必然造成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割裂、歪曲与限制。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舍为一体。它既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元素、原子;整体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因此,对整体的理解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应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为为己任,以立足于整体或质的理解与分析为基本方法。

主观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心理学的知识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而是有着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目的、价值乃至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不仅应该、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以价值为导向、从价值的观点选取事实并形成问题,乃心理学研究应有的立场;内省、直觉、体验、理解、解释等则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认为人有别于物,有着心理、意识、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并不适于人的心理、行为,目的、价值、经验、意志等应纳入心理、行为发生发展的解释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发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常识心理学对内在体验、直觉洞察的自发运用,宗教、哲学心理学对内省、反省、直觉、禅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觉高扬,构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驱。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冯特的“精神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可视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冯特承继了赫德尔与维柯有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他赋予实验内省法与历史法(即民族心理学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于那些与感觉和运动反应密切相关的意识内容的研究,只有在这些简单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心理学才是“自然科学”的,而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对于“由种族和民族决定的心理差异”的研究,则带有“精神科学”的性质,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才能达到对人类心理的直觉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则建基于现象学哲学之上。现象学强调摒弃一切先前的理论与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将现象当作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但上述主张井未自觉地高扬人的独特本质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视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确立、成型与狄尔泰、斯普兰格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狄尔泰不仅以其生命哲学与解释学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其“描述心理学”内具体阐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张。他认为,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是模仿“原子物理学”的思想,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的元索的结合,不能认识具体的心理学的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想象、价值感、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现象的部分总是深嵌在一个连锁的整体——一个“结构关系”中,因而,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出发,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个方面,以“描述心理学”或“理解心理学”去替代“说明心理学”。“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的过程。此后,斯普兰格认为,那种以“意义关系”为特点的整体——整体的人格,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当我们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现而以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个人为出发点时,我们便可找到为数较少的“意义倾向”或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并且,根据这六种“意义倾向”何者占优势,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六大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别强调,作为“理解的先验图式”,这六种类型不能用实验法来证明,但能使我们在人同历史环境的关系中,在人与“艺术”、“科学”、“社会生活”等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阶段,罗洛·梅、罗杰斯等人亦赋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较高的地位。罗洛·梅高度重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现象学叫人们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与观念,然后系统地对眼前的资料加以直接的观察和整理”。罗杰斯则主张,对于心理学方法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当作人,当作有主动性、创造性、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心理学应接纳现象学的思考,应该将假设的检验、测量以及诸如此类的经验性、技术性手段及其应用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把主观知识核对以他人的观察,取得客观知识;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不止于此,在罗杰斯的倡导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运用现象学观点于心理学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调查,这些方案包括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获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时亦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现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

试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狭隘,使心理学方法论建设走向完善的,当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主张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以“层次整合的思维”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将为两种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其基本主张为:整合的研究取向。认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维是“层次整合”的思维,因而强调将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物”的研究范式与“人”的研究范式纳入到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问题与方法的统一。不排斥方法对于科学进步的价值,但主张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必须适合于问题,问题与方法之间是统一的。心理学应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去建构自己的方法论,以人为依据去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与问题;“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的相容。不否认“科学的客观”对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的追求,但认为这一以主动干预、价值无涉、感情超脱为条件而达成的客观只适于远离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对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观来自以顺其自然、价值关涉、感情移入为途径所达成的“道家的客观”;整体理解与分析研究的互补。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等昭显了其心理、行为的整体“风味”,使整体获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质。因此,心理学研究应致力于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的把握,建基于整体的理解之上。但这并;意味着心理学排斥分析研究只是这种分析、分类是以对于整体的完整理解为前提、目标。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历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终引领着心理学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更多地为非主流心理学所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构成心理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中确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

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本质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这一范式的引领下,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诸多弊端:人的理想应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被排除于视野之外;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等未能纳到心理、行为的解释框架之中;适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的探讨遭到忽略甚至排斥。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强调人有着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独特本质,提出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无疑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研究的高度,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其具体主张亦不乏合理之处:(1)提出问题中心论,强调问题决定方法,重新摆正了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有助于心理学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它激励着心理学家们去思考、探索适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方法,保持对方法的开放态度,使得为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所排斥的经验方法(如内省报告、直觉理解等)在心理学研究中再度获得适当的位置;同时也使得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等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使心理学更贴近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社会。(2)提出直觉主义研究原则,主观主义研究范式,强调内在体悟、直觉理解、意义阐释等是获取心理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注意到了关于人的心理学知识有着相对于人、相对于一定社会文化和一定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彰显了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主义知识论、客观主义研究范式的不足。(3)倡导整体主义研究路线,从总体上看适应了近现代科学逐步从经验科学走向理论科学、从注重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向注重综合的研究方法,日益重视整体研究和辩证思维的趋势,并从根本上扣住了人的整体性特点。倡导整体理解与质的把握,力陈是目的、动机等使人的整体特性能够从各个局部中突显出来,使心理学由单纯注重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动机、价值、人格的研究上来。(4)确立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肯定了目的、价值、动机、经验等在人的心理、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事实上,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展现出一种迥异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心理学境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表征着心理学的科学主义追求,展现的是人作为机器、动物或一般自然物的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物”性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现象”,试图从外部加以观察、操作进而获得其一般规律之认识的“外观心理学”;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展现的是人有别于一般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神性,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的理解与洞察的“内观心理学”。

篇4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革精神的学习与理解,谈一谈我对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数学课的几点个人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数感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计算的学习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

3、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4、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良好数感。

5、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要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

二、结合生活与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估测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测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学习的方法,端正学习的态度,受到各种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学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测能力的提高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2、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索和估测能力。知识离开了生活,就无从验证,能力离开了生活就得不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经过学生生活的再次洗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生活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

三、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各种思想教育。

四、建立与数学同步的评价机制与体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5

关键词:中学历史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其别强调了“创新”的作用。一切的创新都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造力和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如何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便在于贯彻实施创新教育。那么,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渐渐养成了一种被动地接受老师主动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惯。在他们看来,教科书上面写的内容和教师课堂上讲的话就是完全正确和绝对权威的,结果和结论就是他们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因而,在课堂上本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现在的课堂即已经演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总是沉默不语、毫无生气也毫无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的思路变得愈来愈窄,而对书上讲的一切知识内容都想当然,甚至连质疑的意识都变得淡薄了,于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也在无形之中被约束了。

虽然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地学到和掌握历史知识,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内容,考完试便转瞬即忘。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行动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心,逐步引导其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即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将“苦学”变为“乐学”,从而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来。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活动当中的一种主体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其智力可以得到最大效果的发挥。因而,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大家和谐相处、真诚以待,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才能进入创造性与积极性充足的最佳状态。

实行民主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于是学习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愉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是陈述性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没能让他们通过表现自我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会变得毫无激情,在他们看来,上课就成为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唤起学生对创新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变得更加自信自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成为适应时展要求与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合格人才。

三、拓宽历史知识的外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105-02

On the "student-centered, capacity-based" Teaching Mode

WEN Shou-kun1, ZHOU Jun-ping2

(1. Hebi Industry and trade School, Hebi 458000, China; 2. Electrical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Heb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Institute, Hebi 4580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centered, capacity-based" capability-based education model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has mad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attention. t the same time,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icult place, too much emphasis on business need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hat students ignored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lives, is the ability-bas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exposed the problem. From the capacity-based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content, practice program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lection, such as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analysis based teaching, with a view to cause everyone's thinking.

Key words: Capacity;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Reflection

1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历史脉络

自从工业化大生产成为近现代社会主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后,传统的“师傅―学徒”式的职业技术培养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现代、高效的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工业化大生产初期发端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行业学科为本,以“课”为教学单元,以时间(学时、年制)为衡量进程的基准,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人才的批量“生产”,但忽视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

一类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以学生个人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但忽视个体的身心发展,以技能为中心。

2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内涵透视

2.1 能力的内涵界定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关于能力内涵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纷繁芜杂的演进过程中,却潜伏着一条清晰的演进主线,即“职业技能――知识、技能、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在早期的职业培训中,教、学双方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被教学者的从业能力即职业技能上,被教学者只要通过学习能掌握并胜任一门技术即算完成了职业教学的任务,同时,被教学者也获得了足以谋生的职业技术。这一时期在管理科学的演进历程中可对应泰勒时代。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变革、沟通、合作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集成化的趋势,即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无疑要迎合这一变化。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对能力概念完成了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并执行的能力;所谓“社会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2.2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2.2.1 开放、动态的教学设计理念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动态的。其开放性体现在从教学专业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基于充分的就业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其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更是依赖于相应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所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来开发确定。

2.2.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理念

“能力本位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组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鼓励、帮助、评价、管理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责任者,在能力目标的导引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自行评价学习成果。

2.2.3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执行理念

能力本位教学所有教学组织、执行的指向性异常明确,即受教学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组织的形式等等都以受教育者的能力养成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和成功与否的评判依据。

3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程式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种实践程式,但大同小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操作上,它主要包含二条并行交互的的操作流程,即教学计划的开发流程及学生的学习评价程式。如下图所示:

教学流程的核心特征:

教学分析――充分为社会、为企业的需要服务;

教学设计――由行业专家为主导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结构的设计

教学设计校正――充分的动态性、开放性,以社会、企业需求发展为导向;

教学资源构建――以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学习单元;

学生入学能力诊断――提供可靠的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为实现职业教育“帮助人人成功”的理念提供可能。

学习过程――充分的个性化,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发生转换,即教师成为指导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责任者。

学业的评价――客观、公正的目标评价,多次的机会。

4 能力本位教学的反思

能力本位教学理论自创立以来,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提高职业教育效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刺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远没有达到能力本位教学理论所期望的程度。在实践中更多的情况是学校在征询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进行教学设计,对职业能力的描述或界定或多或少跟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差距。

在现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当有限。事实上,由于教学组织的难度及适合于能力本位教学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并没有获得真正自由的学习机会。

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在理论上得到了确立,但在实践中的贯彻与理论期望尝有不少的差距。教学决策者的理念、教师的自觉、学生的自觉、评价的导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打造程度。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重在人的职业能力培养,其指向是为企业的生产服务,无能是企业还是学校关注的焦点始终是教学对象的“经济技能”,作为个体生命的自身发展则往往被忽略、甚至被牺牲。

5 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新颖的发展观下,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世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人道主义的使命,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如何在丰富的职教实践中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运作水平,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赢得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地位,是广大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组织.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甄凯玉. 论综合职业能力观. 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创新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初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向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教学目标。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构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制教学仪器模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演示实验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我还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排布其上,然后将演示板立在讲桌上,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我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所使用的器材学生都很熟悉,可以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实验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意识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设置探究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是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不能够直接参与,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理解并掌握正确的物理规律。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在这一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分析论证,总结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升华学生所学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初中教材中的小实验教学。小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为学生将来自制简易用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小实验教学还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篇8

论文摘要: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全面更新教学理念:

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要做探究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1、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究活动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 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 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教学也是一种反思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 在与学生的合作中能接纳学生的独到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同时, 伦理道德意识、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意识, 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亦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2、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探究活动的规律, 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首先, 探究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 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这种环境既要具备民主合作的气氛, 又要有足够的物质准备, 并且这些物质及其编排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其次,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丰富的信息, 如何向学生提供这些信息并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再次, 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般不是以探究为基础进行编排的, 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 要对这些内容依照探究的逻辑予以重新编排和改进。

3、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 走到学生之中, 以知识渴求者的面目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 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影响学生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 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在探究教学中, 对学生的了解与对探究活动的了解同等重要, 只有教师真正明白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学习准备情况, 才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教师作为促进者, 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能力的不同, 设计开放程度不同的探究计划, 这些探究计划的实施既让学生面对一定难度的问题, 而又不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及时提起学生对元认知的注意, 让学生专注于目前的探究任务, 克服外界干扰, 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 鼓舞起学生探究的勇气。此外, 教师要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 不断消解探究团体中的矛盾, 促进团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学生不再是教学中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创造和协作能力的学习主体。

第一, 学生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探究教学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地探索世界、揭示世界的奥秘, 发现并创造出知识。因此, 探究教学主张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 安排并实施学习计划, 评价学习结果, 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毫无疑问能够鼓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 学生是在学习中成长的人。研究发现, 尽管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有很大差异, 但是其前概念来源于生活, 是学生对生活真理感悟尽管十分模糊的产物。它们是学生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探究中所发现的各种现象的看法。树立学生是学习中成长的人的观念,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 对学生的哪怕被认为是十分幼稚的见解, 也要予以首肯, 因为这些见解对学生本身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弄明白学生观念世界中的扭曲所在, 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转贴于

第三, 学生是学习社会中的主体。探究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展现学习者的主体力量和理性作用。然而, 探究教学决不主张培养具有占有主体性的个体, 而是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 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与对话中, 培养“共性”与“交互”的主体性。这种在学习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主体性把认知、伦理和审美融为一体, 既展现学生的主体力量, 强调人的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 又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和共生性, 强调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强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三、评价不仅是对结果的评价,而是开放、多元的反馈过程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 探究式

一、前言

新课改对于我国的高中教学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并且这也对素质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之后,高中物理教学需要给予了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其自我学习以及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推行“终身学习”制,并不是完全围绕高考而进行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高中物理中的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伴随着新课程的教材使用,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此,探究式教学的落实,将会直接影响到高中教学质量。

二、探究式教学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具体指的是将探究作为教学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是指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并且利用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把已有的教材作为学生探究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给学创造充足的自由表达空间,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考。可以让学生经由合作讨论、小组、竞赛等等形式诠释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三、探究式教学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一)在新课改落实之后探究式教学更加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教学处于被动位置的状况,这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自我学习以及创新的空间。秉承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激发了学生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

(二)探究式教学给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经由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课时利用率。

(三)探究式教学让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得到提升,帮助学生进行后天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执行

落实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清晰知道自己定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主动探索,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一味的依附教师的讲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协作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清楚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让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指出问题所在是探究式教学进行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够让学生对高中物理当中的问题产生质疑,那么探究式教学就很难继续下去,想要学生对物理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就可以利用合理的情景设计,从与学生平时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以及事物入手,提出和物理相关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钢珠,经由和地面的碰撞,让学生思考钢珠的弹力产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当中的情景设计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教学主题紧密相连,严禁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二)适当启发,合理引导,适当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了解其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借此来防止学生胡乱猜测,不能正确的了解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需要让其有科学根据的进行猜想,但是有些方面,学生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物体下落速度”这方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察雪和雨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物体质量的影响。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思维,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束语

在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高中物理教学阻力大以及压力重等情况,尤其是高考这个难题,对于新课程的推进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是新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对此,我们需要义无反顾的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殷平.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白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感悟[J].东方青年·教师

篇10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他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激发求知欲望

1.1 设计物理情本文由收集整理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得到学生的心灵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1.2 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展示物理科学美

2.1 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是否能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促进学生发展

3.1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

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