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应对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应对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2008年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使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类企业财务危险加剧,表现在坏账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二是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三是产业政策变化。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优惠、鼓励和倾斜的同时,也会对另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产业政策对企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政府对产业的政策会因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财务决策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企业财务决策的变动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二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单个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三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和健全的财务治理结构,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企业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决策失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做到慎之又慎,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决不能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过度负债。
2.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会计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并对未决诉讼、担保业务等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包括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与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3.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相关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原因及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决策和控制依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自保风险法。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即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金融科学,2000.
篇2
关键词:创业板;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6 -03
创业板在我国创业板特指深圳创业板,其地位仅次于主板。它是为短期内不能在主板上市的新兴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成长空间的场所。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地位也不容小觑。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上市门槛、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处于新兴企业快速成长,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建设资本市场添砖加瓦。我国创业板的定位很明晰,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商业模式新等。
一、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创业板市场的独特性,其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一)上市标准相对宽松
证券交易出于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考虑,会严格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虽然新兴成长性企业发展前景很被看好,但在起步阶段也很难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创业板市场因为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赢利能力等规定较松,从而把那些无法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吸引到创业板上市。从交易类型来看,主要是以不能在主板登记上市的证券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为主。从发展趋势来看,交易种类日益增长。
(二)交易机制灵活
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基本是券商与券商、投资者与券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易。价格方面,一般交易之间都是按净价基础来确定,不收佣金。交易额方面,零数交易和大额交易都可以,并没有数量单位的限制。市场参与者方面也没有限制,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良好的流动性才能保证创业板市场发挥其功能,而新兴企业的小盘股便常会遇到流动性不强的问题。
(三)产业构成以新兴行业为主
创业板市场以新兴高科技公司为主,其现代化的交易、低门槛和较好的服务,都让高科技公司认为创业板市场是上市交易所的不二之选。
(四)投资者构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决定了该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向所有投资者开放。个人投资者主要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参与市场,最终创业板市场中投资者市场便呈现出投资机构化的倾向。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创业板企业的风险概况
创业板企业风险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和来自创业板本身的风险。类似于主板市场存在的诸如: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诚信风险、盲目投资风险、股票大幅波动风险、市场炒作风险、中介机构不尽职引发的公司质量风险等,这些创业板市场都会存在;另外,创业板本身也存在风险:由于创业板市场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大多仍处于创业成长期,发展并不成熟,所以相对于主板的风险,创业板的风险会较高。例如:
1.公司经营上的风险,由于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和冲击;
2.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创业板企业虽然有着较强的种种创新能力,但不能避免会遇到技术失败或被其他企业技术替代的糟糕情况,更严重的是可能出现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问题;
3.规范运作方面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中不乏很多民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中独大的现象很常见,较易出现运作方面的风险;
4.股价波动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因为普遍股本较小,股价就很容易纵,就会引发股价波动的风险;
5.创业板企业估值的风险,创业板因为出现了很多新的经营模式甚至新行业类型,但市场上却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这就可能导致对创业板企业估值不准确,所以此类估值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经历十年的长跑与冲刺之后,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二十八家企业的挂牌上市,自此创业板交易正式开始,此举成为创业阶段的企业寻求融资的快捷途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创业板一方面被人民赋予高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各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估方法,所以评估模型各不相同。与此同时,2009年6月我国实施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按照新规采取竞价方式购买新股,竞价抢购,价高者得。
创业板开盘之初,各家机构竞投使得首批股票的发行价越来越高,导致创业板发行出现了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三高现象。具体情况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公司上市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为56.7倍,28家创业板公司实际募资资金合计154.79亿元,而预计募集资金仅为约70.78亿元,实际比预计超募84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19%。原因是发行价上升,直接导致市盈率和超募比例的上升。所以市场的风险显而易见。
此外,创业板企业自身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再融资风险都会给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与其他板块风险的比较
创业板是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摇篮,也是低门槛、高风险但同时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
根据证监会提出的管理办法,主板和创业板即沪深股票市场主要有三大区别。第一是财务指标要求低。创业板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是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而主板要求最近3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创业板要求拟上市企业连续2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而主板要求连续3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不难看出创业板门槛比主板要低不少,但是风险控制要求方面,却比某些海外创业板要高。三是对投资人要求高。管理办法中提到,创业板市场应当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投资者准入制度,并且向投资者充分完全的提示风险。虽然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但预计创业板市场某些方面将会比主板更加严格,比如投资者资金要求和涨跌停板限制等方面。
整体来看,虽然某些风险可控,但创业板风险仍比主板风险高出很多。
三、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投资者便开始担忧起风险来。首批发行企业市盈率和超募比例都出现了惊人的高值,这必然会加大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或投资的风险。
针对财务风险,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应对投资风险的策略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所投资的项目没有收到预期效益,继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有以下几种情形:
1.投资项目未能按期投产或是虽已投产但亏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投资项目不亏损但盈利低,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
3.虽然没有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但仍然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
创业板公司上市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实现公司创新和发展的目标为规避风险,谨慎科学的决策如何使用募集资金尤其是巨额募集资金,是极为重要的。上市企业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实施有效的投资管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切忌主观臆断,需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在决策执行的阶段,当发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可能会与预期背道而驰时,或者出现超预期的长时间的亏损,以及投资与回报难以匹配时,应该适时终止执行,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带来的不利程度,及时制定应对方案。
此外,超募资金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投资回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在决策投资方向方面,需坚持发展主业,这不只是证券监管部门对募集资金用途的规定,更是创业板公司对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创业板公司在六个月内明确超募资金用途,作出使用规划,并要追踪监管超募资金。因此,为合理高效的使用这笔资金,创业板企业应在提升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配合科学有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企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补充流动资金往往是创业板企业在募集资金的重要用途之一,这更加突显了企业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流动风险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企业最大可能的减少坏账损失,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现金和库存量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加速资产周转,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应对再筹资风险的策略
不断地资金流的支持才能使创业板公司发展壮大,仅仅一次的上市发行并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需求,企业日后还可以通过类似方法来筹集到资金。我们文中所讨论的是创业板公司首次发行后再融资的风险应对,如果企业没有能将首笔募集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没有将其发挥最大效用,股东对实际收益不满意,这肯定会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大而全就乱投资,而应该立足于发展主业。应该通过企业自身挖掘和技术改革,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方式实现长远发展;再用过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张自己,使超募资金的用途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在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投资者不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还能使企业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为企业今后的再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四)应对经营风险的策略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经营方式的改变或者是经营决策的失误等所产生的风险。其他因素固定时,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与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成正比,稳定的需求带来稳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风险才越小。因此企业应该先深入调研市场,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适销程度,来决定是否要大力生产该种产品。有些企业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过强,这类企业更应该认真看待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认真考虑通过投资运营新项目是否能过规避或者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者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是经营风险。此外,创业板中有很多企业属于民营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内部容易出现独大现象,所以更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决策机制,确保企业规范高效的运转,才能规避运作方面的风险,进而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加上二级市场的爆炒,首日收盘的市盈率便超过100倍,最高的更是达到200多倍,这看似利好无数,但面对现实,上市公司本身和理性投资者并不对虚高的价格有所期待,因此,创业板公司更加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避免因为不当的收益分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合理发放盈余,过度发放或者以现金形式发放盈余,都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投资者的积极性会因为企业受益过度留存而打消,股价不涨反跌,同时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的投资报酬率长期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不能满足股东期望时,他们的积极性便会被打消,又因为对未来收益如何不能确定,股东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这种情况下,股东会因为企业不分配或者少分配收益而更加不满,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才能更好地规避企业收益分配带来的风险问题。
四、关于创业板的进一步思考
创业板企业的三高发行并不是市场和投资者们所期待的,对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对此作出规范。
首先,可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新兴的、高成长型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使供应量增加,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通过建立合理的统一的估值体系来降低创业板企业的估值风险,使投资者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促进理性投资;最后应出台针对超募资金该如何使用的制度,对超募资金的使用用途作出安排。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制度
在竞争剧烈市场环境下,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因素很多,而财务风险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情况调查及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共同弱点: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弱点
1.1.1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目标的设定不明确。在现今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当中,管理者往往都是制定模糊的财务管理目标,而没有形成科学化、数字化、系列化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比如资产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存货周转率等等,没有根据行业和自身企业的财务状况设定适合自己的财务比率最佳点和危险临界点,只是根据管理者自身的决策和经验,这也暴露出我国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的不足。
1.1.2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第一点原因,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对财务风险认识水平较低,往往都是在企业已经处于财务风险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企业缺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少有效的财务预算、决算及控制制度,完全凭借领导层的决定,偏重主管因素而忽视客观指标,如果遇到激进式的财务决策和变化较快的市场环境就将企业前景处于高风险环境下。
1.1.3缺少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都是由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兼任,没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知识和实践经验,即使有新招聘的应届财务管理类大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也很难胜任需要应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工作。
1.2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困扰
1.2.1企业融资环境不稳定
资金是客服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大支柱,但是企业的资金来源在我国比较单一,企业主要采用融资方式是借贷,如果不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企业,或者遇到经济放缓发展的情况下,所能借贷的资金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资金也往往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可能会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将会形成威胁。
1.2.2经济法规政策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经济法规政策的变化和完善,比如公司法,税法,等很多法规政策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很多企业往往不重视法规政策的变化所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分析经济法规政策变化所包含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意图,企业的发展被动落后于法规政策带来的变化之后,必将使企业的业务发展不能扩大甚至走入歧途,企业的资金不能快速循环,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2规避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对于以上突出存在的几点财务风险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
2.1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机制
在此方式下企业需要着手两个方面规避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需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或者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训,财务风险管理是与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社会的情况紧密相关的,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对国家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关注度,企业管理层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适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制定指标明确,分工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和风险预警机制。纵向来讲,企业需要建立从上到下的逐步分解的财务目标,需要搜集从下到上严谨真实的财务数据,制定适合行业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并严格遵从。横向来说,企业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建立严格客观的评价机制,果断放弃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客户,完善自身的信誉度,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配合拓宽市场渠道。
2.2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财务公司不断涌现,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寻找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委托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实现对公司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尽管很多企业担心将财务状况外泄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随着我国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可以更加明确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责义务,倚重专业财务管理人士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以解决企业暂时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或者经验不足的情况。
2.3结合宏观环境进行多元投资
篇4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防范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并购融资以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同时,并购导致股东收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由于通过借债为收购融资而制约了买主为经营融资并同时偿债的能力引起的。
一、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方式的财务风险
并购方式不同,导致并购各方主体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同。因此,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是并购成功的关键。通常,依据并购的标准不同,并购方式可分为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方式。
(1)股权并购。股权并购的主要风险在于并购完成后作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要承接并购前目标企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负债、法律纠纷等等。实践中,由于并购方在并购前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充分了解,草率进行并购,导致并购后目标企业各种潜在风险的爆发,并不能达到并购的美好初衷。
(2)资产并购。采用资产并购方式的优势在于收购资产是对目标公司的实物资产或专利、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转让,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不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这两个公司是各自独立的,并购方对目标公司自身的债权债务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资产并购方式操作极为简单,仅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的资产买卖。与股权并购方式相比,资产并购可以有效规避目标企业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债权债务、劳资关系以及法律纠纷等等。
2.定价风险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但目标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
3.支付风险
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使用现金支付工具,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再者,从被并购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这会影响并购的成功机会,带来相关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并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降低财务风险。如何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1.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2.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是一种沉重的及时负担,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达到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银行卡结算;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前言
银行卡结算是以银行卡为支付媒介,通过银行账户的资金转移,实现收付的行为,具体来讲,是指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收代付,从付款方存款账户中划出相应的款项,转入到收款单位的存款账户,以实现资金的调拨或者债务清算。伴随着人们支付观念的转变,银行卡支付逐渐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成为与纸币支付并存的一种支付方式。而对于医院而言,如何强化银行卡结算方式下的财务管理,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银行卡结算方式中的财务风险
银行卡结算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及人们消费支付观念转变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与传统纸币支付并存的支付方式,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一是不存在收款找零的情况, 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能够降低患者及家属携带巨额资金的风险,也可以降低医院收到假币的风险;三是可以减少财务工作的差错,保证财务管理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银行卡结算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财务风险,影响着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交易风险
在进行银行卡刷卡结算时,如果收费人员不能熟练操作刷卡机,则可能会导致刷卡机故障,使得患者在刷卡时,系统无法响应,刷卡失败。同时,受线路、网络信号等因素的影响,系统响应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给人以交易未成功的错觉,导致患者重复刷卡,给患者与医院双方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
2.套现风险
大部分医院从节约成本的方面出发,往往都存在着一岗多职或者一人多岗的现象,收费人员需要同时办理现金业务和银行卡结算业务,这样,对于银行卡结算流程的控制相对薄弱,容易出现漏洞。当两种收费方式互带时,一些收费人员可能会擅自进行调整,套取现金,影响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3.盗刷风险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盗取他人银行卡信息并复制卡片的方式,非法侵占他人财产。而医院收费人员由于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对银行卡的真伪进行辨别,一旦出现盗刷的情况,则医院很可能会面临担责风险。
4.管理风险
在银行卡结算操作中,对于结算流程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医院基本户的回款通常都需要滞后2-3天,也使得医院财务应收pos机刷卡账单与银行的实际回款账单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对账,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往来账款管理带来相应的风险和隐患。
二、银行卡结算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医院应该重视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强化人员培训
应该加强对于财务收费人员的业务培训,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到医院,对收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座,确保其能够掌握真假银行卡的识别、刷卡机的正确操作方式以及突况的应对和处理方法,结合典型案例,促进财务收费人员银行卡结算能力的提高,减少人为失误引发的财务风险和财产损失[2]。
2.规范结算流程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银行卡刷卡环节的控制,严格按照银联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刷卡操作,以防范刷卡风险。在患者或者家属进行银行卡刷卡消费时,财务收费人员应该对银行卡进行辨识,对其有效期限进行核查,同时要求持卡人在签购单上签名,对签购单上的姓名与银行卡账户的签名进行对照,确认无误后,还应该对pos单商户联进行收回和保存;另一方面,应该设置专门的稽核人员,每天对收费人员上交的pos机刷卡单据进行审核和确认,看单据的总金额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持卡人签名,数量是否一致,避免持卡人向没有签名的消费单提出质疑所引发的医院担责风险。
3.健全财务制度
一是应该健全岗位责任制,设置银行卡结算业务相关的工作岗位,对其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确保银行卡刷卡消费的执行与撤销必须相互分离,由不同的人员完成,同时杜绝出现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职的情况;对于承担银行卡刷卡业务的收费人员以及负责银行存款业务的出纳员,都不能作为刷卡票据的保管员和稽核员,而应该设置专门的岗位和人员,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的机制;二是应该执行授权审批制度,收费人员如果需要对刷卡消费进行撤销,则需要由相关领导确认,若出现现金支付和银行卡互串的情况,应该以书面的形式写明原因,经领导签字确认后,对收费报表进行适当调整,与原有的表格以及调整说明一起交给财务管理部门;三是应该严格退费制度,完善退费审批流程,严格依照银联的相关规定,将费用返回支付银行卡,避免出现现金退款的行为;四是应该完善对账制度,将银联提供的清单与刷卡消费单据进行对照,对每一笔费用进行核实,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强化医院的资金安全[3]。
三、结语
总而言之,银行卡结算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支付手段,能够为消费者和医院双方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对此,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起来,立足医院发展实际,做好风险的预防和应对,推动医院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凤玲.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与应对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193-194.
篇6
>> 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价值链的重塑 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分析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外贸企业现金流管理策略探讨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谈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后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战略调整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试论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应对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防范 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战略的SWOT分析 探讨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应对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期外贸企业财务问题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问题与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四川新闻网.中国工商银行提升贸易金融服务助力外贸企业发展[EB/OL].(2009-5-20)[2009-5-22]http:///system/2009/05/22/011944964.shtml.
本文属于北京市教委2011年度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京津冀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编号:PHR201106139)项目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整合;整合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并购完成后,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使其与收购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协调一致,才能达到谋求企业发展、发挥战略整体的协同效应、加强市场控制力、降低经营风险的并购目的。并购整合是决定并购最终成败的关键环节,并购整合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视企业并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企业并购整合包括发展战略整合,财务整合,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对应的企业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则包括发展战略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风险、企业文化整合风险。
一、企业发展战略整合风险应对策略
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是企业执行层的行动指南,可以避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迷失方向、浪费资源和发展机会;是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有助于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由于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并购前各自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发展战略也大相径庭,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能与收购企业的战略相配合、相融合,那么两者之间就很难发挥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所以并购后,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目标企业在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对目标企业的战略进行整合,使并购后企业各个业务单位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有机战略体系。
战略整合的风险主要包括:1、整合后的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构成整体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2、整合后的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3、整合后的企业发展战略由于管理层人动导致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和生存。
战略整合的风险应对策略:1、企业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即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本身优势和劣势,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2、根据发展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方案,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3、设立战略工作组,负责协调战略实施,并对实施情况监控评估和反馈;4、企业应重视发展战略宣传工作,通过有效方式将发展战略传递到企业各管理层和员工。
事实证明,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战略不能很好配合,将后患无穷。只有将战略有机整合,并购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财务整合风险应对策略
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关键环节。发挥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动因之一。财务协同,能够统一调度企业资金,降低管理费用,增强筹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合理避税,获得一定的税收利益,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成功的财务整合是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完成企业目标的有力保障。
财务整合的风险主要包括:1、企业并购中的融资,支付对价的潜在风险;2、被并购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风险;3、财务资源整合的风险;4、财务制度整合的风险;5、财务组织整合的风险。
财务整合的风险应对策略:1、企业并购融资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筹资渠道,有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混合性融资三种方式。企业支付对价有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并购过程使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发生变动,容易引起财务状况的恶化,引起财务风险。对并购双方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和负债进行整合,这就需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资金成本、风险高低,整合财务资源,规避融资、偿债的财务风险。以统一性原则优化与主要、核心业务有关的资产,剥离不良低效资产,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效率。2、财务制度整合包括:(1)整合双方的投资、融资和资金制度,科学确定投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2)整合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特别关注资产的减值现象,及时合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重视资产的投保工作,降低资产损失风险,防范资产投保舞弊;加强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淘汰落后技术,促进技术更新换代,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声誉管理,塑造为社会认可的优质企业品牌;(3)整合职工薪酬分配制度,公平对待被并购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减少劳资矛盾和冲突,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4)整合利润分配制度,针对并购后企业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合理股利政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保障股东利益,稳定股价,保障企业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3、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重视财务人力资源的整合,合理科学分配财务岗位权责、职能,避免人浮于事,明确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注意不相容岗位的分离。4、开展多元化经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开拓新的供应商和客户资源,降低销售成本和费用,实现企业价值利润最大化。5、建立财务顾问制度,财务顾问在企业并购整合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重组效率,维护投资者权益发挥着积极作用。
财务协同是经营协同、管理协同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财务整合是发挥财务协同的基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正逐步向价值创造和以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方向转化,财务整合是并购后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目标的营运资金保障。
三、企业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策略
并购方企业根据对被并购企业重新定位的发展战略,调整设置相应的机构部门,安置适当的人员编制。并购后,并购双方的财务、法律、研发部门和人员可以合并,由于企业的营销网络可以共享,销售部门和人员也可以合并。通过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并购企业高效运作,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费用,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整合的风险:1、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设置和运行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风险;2、经营管理层整合风险。由于并购活动,被并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多少产生失落感,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流失,被竞争对手挖走;3、人员安置的风险。被并购企业冗员安置是关乎企业持续发展、人心稳定、社会安定的头等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企业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整合的风险应对策略:1、企业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2、全面评价被并购企业机构设置和运行效率,人员选拔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兼并后的过渡政策;3、全面沟通,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重要部门的关键岗位人员充分沟通,全面了解,消除隔阂,取得共识;4、设计挽留方案,协议合同,薪酬绩效评价体。成立新董事会、新经理层要唯才是举,吸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住关键员工;5、对目标企业的裁员方案,要尽可能地迅速通过实施,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处理好冗员安置工作,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社会稳定。
通过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企业员工有了归宿感,安心工作,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整合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理想,企业成员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企业文化影响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个性化、一贯性和隐含的控制性特征。只有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在文化上实现整合,才意味着双方实现了真正的融合。由于企业所处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教育理念等的不同,造成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产生并购后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文化整合风险:1、并购后,被并购企业员工对新企业缺乏信心和认同感,造成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2、缺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风险意识,导致企业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企业持续发展;3、忽视文化差距、文化对立、两种文化的融合阻力,导致并购重组的失败。
企业文化整合风险应对策略:1、深入分析被并购企业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判断其优缺点,分析其与收购方融合的可能性,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吸收双方文化的优点,摒弃缺点,确立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整合成一种优秀的、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2、培育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企业品牌文化,增强企业整体团队的向心力,树立共同一致的企业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3、发挥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4、平等对待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充分与企业各层级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5、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以教育引导为主,克服短期求成的急躁心理,逐步将整合后的企业文化渗透贯彻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员工遵守的行为导引。
企业文化整合是对并购后影响整个企业真正协调运作的关键因素,只有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在文化上达到整合,才意味着双方真正的融合。据科普尔莱和莱布朗德公司调查显示,并购成功贡献因素中,良好的企业文化适应性占第三位;在并购失败的决定因素中,文化的差异性居首位。显然,文化整合的成功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璇.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研究[J].营口学院学报,2007.4.
[2]卢占凤.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7.8.
[3]李方坤.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J].经济理论研究,2007.12.
篇8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一、医院财务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融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医院也在迅速地扩建规模、改善硬件、充实医务人员,以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一些中小医院由于面临大型医院的市场侵占和挤压,更是不得不借助融资建设来改善运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和服务提供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医院融资建设、负债运营就显得尤为普遍。据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近5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1.24%,县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36.7%。过高的财务杠杆恶化医院的资产结构,放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一旦某个经营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威胁医院的生存,同时也会给利益相关方如银行、工程方、政府、民众等带来利益损失。此外由于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等的不合理,也会抬升医院融资成本,增加财务风险隐患。
(二)投资风险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各医院也在加快布局、抢滩市场,借助投资来提高医院服务能力,扩大医疗服务半径,满足区域市场医疗需求。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医院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也逐渐曝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决策性风险。投资过程缺乏科学详实的论证调研,也没有经过民主广泛的决策程序,存在盲目性、非理性冲动,容易造成过度投资、投资失败。部分医院没有准确把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问题,对成本、医疗资源、市场容量等不加分析,匆忙投资;或是对投资标的、合作方不了解,为后期埋下安全隐患。二类是招标性风险。医院尤其是预算管理医院,在工程项目建设、医疗设备采购中没有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超标采购、萝卜采购,失去制约引发权力寻租和行为。三并购重组类风险。随着新医改对医疗服务行业资本管制的放开,在医疗服务领域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的浪潮。但在资本投资的过程中,不少作为投资方的医院,忽视需求分析和科学调研,后期资源整合困难、效益不增反降,投资沦为“包袱”。
(三)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衡量医院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医院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风险,可以从收支两个方面加以观察和探讨。在营收方面,存在医院内部职工利用职权为亲属或朋友等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偷走”医院收入。而且,当前社会上病人拖欠费用、逃费等现象也屡屡曝光,拖欠、逃费等无疑会影响作为医院主要收入来源的诊疗收入,减少现金流入。在支出方面,对支出审批控制不严使医院内部超支严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超标采购等问题屡有曝光,还有部分人员利用职权侵占、挪用、贪污医院财产,威胁现金流安全。资产管理不严也使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医疗耗材和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加珍惜和爱护,浪费问题严重。此外,债务结构的不合理、其它意外支出(如医疗事故纠纷赔偿等)也会影响医院的现金流安全。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带来的坏账损失、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增加。就医院应收账款而言,有学者(谭淑玲,2014)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事实上,应收账款正成为医院管理者比较头疼和棘手的管理难题,给医院的财务健康和正常运营带来了莫大的风险隐患。病人拖欠医疗费用、员工预借资金、医保机构不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异地治疗为其他医院垫资等都可能成为医院应收账款的来源,如湖南媒体2015年报道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5家湖南医院,被拖欠6个月总金额达3亿元的资金。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和治理,放任自流,医院很有可能因为应收账款规模过巨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威胁生存。
二、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控制薄弱
当前,不少医院领导还存在“重医疗,轻管理”的思维误区,对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不重视、不关心。这种失之偏颇的错误认识,使医院领导将精力与资源更多地投放到医疗业务上,而忽视了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医院发展出现“一头大、一头小”的畸形局面,内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突出,限制了业务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混乱,财务管理体系羸弱
医院内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经制度,支出审批控制不严,存在超标准接待、超标采购、虚假发票报账、白条入账等违规行为,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资产管理不严,医疗耗材使用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放置、丢弃、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设备保养维修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内部监督弱化。
(三)外部条件复杂,财务发展环境脆弱
外部环境的不给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院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并且缺乏细化、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医院财务管理失去顶层规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卫生规划时,没有合理统筹分配资源,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使区域之间过度竞争,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医保体系的不完善也给医院的资金结算管理等带来了风险。
三、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策略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系统 建设 监控
1引言
所谓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近年来,国资委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配套监管措施,在2006年6月下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指引》的贯彻落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8月下发《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资产损失认定、责任追究范围、责任划分和处罚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11月下发《关于2009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将全面风险管理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此项工作。
在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针对风险管理工作,近年来国网公司也下发了相应指导意见。2008年3月2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财[2008]295号);2009年9月在《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中将风险在线监控纳入到“五集中”的范围(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电网财[2010]655号)。这些背景都迫切要求公司尽快建立应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实现财务风险的实时预警,并通过系统加强风险防控。
2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S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网省子公司。2011年11月,S公司组织完成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完成了与财务管控系统稽核功能联动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及实时在线预警监控,使公司财务风险管控越发科学高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S公司在财务集约化项目建设规划中,将风险管理以单独模块(以下简称“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将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立专家课题小组,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层面、实际业务操作层面、政策环境方面、市场环境方面开展企业风险基本信息梳理工作,并将风险管理与目标管理、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实现相关预警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实时预警监控处理,将风险管控工作予以制度化、常态化。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现有财务管控系统进行业务集成处理,实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数据获取、预警分析,并将现有的财务稽核纳入风险监控手段,完成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的无缝衔接。
3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3.1财务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基于集团统一的管控策略,在建立健全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财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监控、重估全过程的管理,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风险评估与对策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目标设定、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准确识别风险,并基于关键风险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风险评估与预控能力。提供风险工作台管理模式,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活动,加强财务专业领域的风险治理,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1)目标设定。将公司战略、经营目标体系及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设定与维护目标度量指标KPI及其计算公式、目标值等。(2)风险识别。依据企业目标,以风险信息库、损失事件案例、作业流程风险、政策法规,异常经营数据等不同的环境信息进行风险识别。提供多种风险识别工具和模板,包括访谈记录、调查问卷、业务数据信息情景分析等。风险识别结果信息统一管理,内容包括风险名称、风险描述、风险所属分类、归口组织、目标分类等风险的基本属性信息。(3)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风险的成因、关联KRI及后果等内容的分析。具体的风险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源、风险驱动主体、风险动因、关联风险、风险影响主体、风险后果等。(4)风险评估。基于风险评估矩阵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从风险影响的严重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等不同维度评估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等级。最后将风险评估结果以图形化展示,通过各种分类口径的风险坐标图、风险分布图来展示风险等级排序与评估结果,直观展示风险影响程度,提高风险管理意识。(5)风险应对。对识别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分别设定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系统,可以进行风险策略信息的多维度查询。
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影响因素设置全面的风险预防措施。可以对风险源、风险驱动主体、风险影响主体等风险影响因素制定风险预防措施、控制措施和补救措施。
3.2实现财务风险在线监控
通过风险预警指标监控,全程监测风险。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可以进行预警提示,提高风险预控能力。通过与稽核模块集成,为风险设置相应的稽核方法,进行在线稽核,可在线跟踪风险状态,跟进风险应对措施整改落实过程,以推动风险应对措施的落实。通过从风险征兆到风险事故发生的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制定“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应对措施,有效掌控风险,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及时落实整改,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预警指标监控以指标为主线,进行监测结果查询功能:(1)按单位、时间查看风险预警指标的状态;(2)按指标、时间进行直接下级单位的排名分析;(3)通过对风险预警指标的预算比分析、同比分析、波动趋势分析,对风险的预警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根源问题以辅助管理层启动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将稽核规则与风险关联,将在线稽核作为风险监控手段,及时跟踪财务风险在各单位的状态及管理情况。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其财务管理活动往往会受到各种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则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财务危机。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同时也依赖于内部环境。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很难预测,具有复杂性和多边性。
(二)企业财务控制能力薄弱。首先,现金流量管理失控。源于中小企业筹资能力差、资信不足的情况,再加上会计核算能力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对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大。其次,企业库存管理混乱。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性,企业必须有计划的购入和销售库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顺利推进。
(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结构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较大。资金结构指的是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在发展中,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般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负债率过高影响了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容易造成财务危机。同时,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也影响了偿还能力,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思路。要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思路,必须明确财务管理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需要完善哪些环节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本运动所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积极搞好投资、筹资、运营和分配工作等,为了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应该以资本运动最优为信息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资金运转流动的最优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同时照顾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在企业确定了全部资本报酬率最大化的基础上,企业应该设置几个辅的财务管理目标,全面提高资本运动的效果和质量。从资本最优的目标来看,它通过先进净流量最大化来体现,因为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及时预见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总体成效。为了更好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取科学化的决策策略。首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相应策略。在决策中要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多种因素,采用科学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财务的运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以此做出判断,选择最用的决策方案;其次,注重财务绩效考评。要积极完善绩效考评,认真落实财务风险责任,及时把企业风险机制引入到企业发展的内部,把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融合起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去防范风险;再次,认真做好财务风险的过程控制。根据企业财务的发展状况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积极制定应对策略,总结风险教训,尽量降低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预警机制。首先,强化风险预警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为财务预警提供一手的资料,让企业财务部门及时掌握财务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再次,注重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融合,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企业财务人员在对量化的模型和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诸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士气等非量化因素,甚至是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来作定性的分析评价,准确预报财务风险,及时遏制风险的扩大。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财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