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资源建设应用

篇1

关键词: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08-03

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是推进课堂改革、改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谈到课程资源建设,笔者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认为主要就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关系;其二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其三是课程资源的运用。

一、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资源库是什么以及怎么建。课程开发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前提。资源库的建设,首先要进行课程开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首先要做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良,二是根据改良的课程体系,围绕这个课程构建一个海量的教学资源库来支撑教学课程实施。

关于课程开发,首先要做岗位调研,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群。接下来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描述,将日常的、完整的、能反映整个职业面貌的归纳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过程与方法相似等特征,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再对每一个行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分析职业能力及对应的知识领域,按照教育规律制订出专业教学框架,根据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律,进行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也就是确定出每个专业要开设的具体课程,到这里整个课程体系就开发出来了。然后是选出一门课,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学习情境,根据设计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的具体实施。由学习情境到教学的实施就用到了教学资源。

总之,课程资源的建设建设思路可以归纳为,先进行课程开发,这门课开发出来才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网络平台等,形成课程框架标准、课程标准、课程与资源库建设标准等,来完成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在教学资源库中应该建什么。教学资源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而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只要是在工作过程用到的都可以说是教学资源。具体到《纳税实务》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税额的计算、税款的缴纳和申报的能力,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大类工作任务,涉税税额的计算、税款的申报,包括手工申报和网上申报和税款的缴纳。就拿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这个工作任务来讲,为了把这张纳税申报表填制好,需要什么相关资料,用到什么工具或设备,最后填好的表符合什么规范要求。那么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用的条件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根据这个思路,《纳税实务》教学资源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与参考教材、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授课计划、课程整体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相关考证文件、税收法律法规库、参考文献等。

第二部分是具体的教学实施文件,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PPT、教学任务单、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所需各种报表及相关案例、课程考核体系等。第三部分是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相关资料,包括习题库、案例库、历年考证真题及模拟试题、在线测试题等。

第四部分是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如多媒体教室、黑板、网络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运用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建好的教学资源库如何运用。对于《纳税实务》这门课的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面向教师、学生,同时还可以面向企业和社会,做好社会培训工作以及学生的终身教育工作。

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运用,也就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另一个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运用。

教学资源的应用体现在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教师通过利用教学资源,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资讯环节,教师下发任务单、学习资源,比如教材与参考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任务单和课程网站等。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资源了解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课程教案,明确了每个项目或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计划决策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任务单、实践教学方案、电子课件、案例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在实施环节,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要求以及该任务的实施说明等,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检查和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填写各种评价表,来完成对各种涉税税额计算的检查、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检查,同时完成对整个工作任务的评价。

此外,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外,还用于进行课程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首先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源作为指导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可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现有专业建设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有的是专业不同,有的是学生的类型不同,通过已建的课程资源,把它拿出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类型的课程。其次是用来知识更新,学生要不断接受教师的新知识,因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资源平台,加强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发,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

课程资源库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两个方面的用途。其一是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资源,提前了解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以及具体的职业岗位,了解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同时针对具体每一门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作用。其二是学生可以运用课程资源库,实现自我学习和自身的可持续教育。比如学生课下也可以进入课程网站,充分运用习题库、真题库、模拟试题库、在线测试、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反复学习。这样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学,在课后只要有网络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同时也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以及就业提供相关帮助。在课程资源库里面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拟题及历年真题等供学生练习。这样就使得课程资源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甚至实现了校内延伸到校外。

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现在的办学大部分都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实现合作企业的员工的网络学习,也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间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理论问题,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等中间来,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样,企业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学校也可以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教学学习和学生就业的有效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可编程控制器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6-02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图片、视频、课件、试题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由此企业对熟悉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将增加,目前适应这种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课程,开设并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机电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好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关键。如何将这些成果落脚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一、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要注意的问题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将专业前导课程中学习的机械类、电类知识与相关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综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装、调试、维护、故障排查等岗位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做好准备。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难度高、知识面广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单向灌输,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岗位能力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领域的创新。在教学中,应以实际岗位为参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工学交替、实境育人”的思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仿真工业现场――实训平台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力组织教学内容,按学习型工作项目组织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为课程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中心角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将“教、学、做”一体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的融通,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三是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资源建设要做的具体工作

1.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强调“工学结合”。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内容,特别是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中,能够支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知识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而技能的培养与形成过程是教学的实践性内容。

2.学习情境的创设

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设计,经多方面调研、探讨,开发设计学习情境,每个情景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按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可重组和迁移性。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合作,选择开放的,典型的行业实例作为拓展项目,让学生通晓自己所学是如何致用的。

3.教学环境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符合教学要求的软硬件,确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确保拓展项目内“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必须在真正车间或工厂完成。

4.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建设

实施过程中依照“任务、分析、制定、优化、实施、评价”六步工作方法组织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让教师讲授与操作演示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实际练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个班级教学的质量。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采用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方法,综合两者给定成绩,并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工认证考试,对于通过者,课程最终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课程内容和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深入企业现场采集重要的是图片与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并建立符合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等级的试题库,案例、媒体素材、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等等。

三、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在利用教学资源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及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真实的工作场所模拟到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身份,得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强调“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工作知识、工作技能,而非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以下五方面的结合。

1.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刻把握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即将工程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难点内容采用现场讲解、工程录像、教学模拟系统演示等。

3.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安排了一部分的选学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选学,课程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指导。因此,将所有教学素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有关内容,包括课程教学PPT、标准文件、工程实例、课程资源库等,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和条件。

4.技能培养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担任指导老师,以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实际需要相一致。

5.行业标准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课程组根据机电一线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要求,开展专题研究,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改革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及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融入考工,促使学生结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戈里. 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J]. 广西教育,2012(15).

[2]杨筝.高职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3).

[3]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20).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XJJGYBXM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专业应用,突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软硬件配置与使用,能够具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文编排、数据处理,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突出基础课教学服务专业、服务学生、面向应用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特色,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本科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资源项目的建设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校园信息化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新生的选课人数在3000人左右,出现了选课人数多、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和师生交流不便等问题。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发挥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来展示该课程多年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能力强。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网上备课、参考、教学和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更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2 现状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系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时间较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完善。在国外很多教育机构研究定制了资源开发和管理标准,并以此规划开发了自己的资源门户网站,用户能够使用搜索引擎和链接向导访问所需的资源,有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是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各个教学机构和科研院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因此对平台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需求,运营模式多样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各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资源难以访问等问题,不足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给予广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信息资源管理门户网站和优秀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3.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优质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记忆、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3.2 选择有价值的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源数字化,要明确功能的基础上,赋予特定的教育内涵,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资源。案例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要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学习的需要来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及资源。

3.3 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加强交流和协助能力

在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中,提供多种协作式的学习工具,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反馈。这种互动性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是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

该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架设在校内本地服务器上,基于MYSQL数据库、JSP及SpringMVC及Hibernate框架等相关组件的网络编程技术,设计一个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教学讨论栏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一系列工具支持,将相互独立的教学服务子系统集成起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教学服务。同时充分考虑由于在线的并发访问学生人数多所造成的服务器端压力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带宽资源,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和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具体开发流程:

4.1 需求分析

首先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通过组织师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倾听师生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列出要开发的平台的功能模块,撰写功能需求文档。

4.2 概要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平台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平台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4.3 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各个功能模块的算法、数据结构等,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

4.4 准备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

服务器硬件是配置WEB服务及基础,对于硬件配置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器型号为HP ProLiant DL580 G7,开发系统Red hat Linux,开发服务器软件为Apache。

4.5 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制作、整理所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库。

4.6 编码实现

根据详细设计报告,对教学资源平台中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7 创建数据库

将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等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

4.8 实现互动功能

在线互动讨论和学习体会交流、在线作业上传等。

4.9 网站测试运行

对平台进行测试和试运行,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更新和升级。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各模块功能

通过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依托,为我校学生提供一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学习环境,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在线互动讨论,在线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使其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模拟试题、学习反馈六方面。

5.1 课程信息

介绍课程的总体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动态、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资料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合理地掌握子的学习进度。

5.2 学习指导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了解学习方法及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案。

5.3 在线学习

为学生提供教师课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按章节、知识点分类编辑,每个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学生课下有针对性地在线观看学习,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5.4 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课件、教案的在线阅读及实践项目素材源文件的下载。

5.5 模拟试题

为学生提供了单元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的情况适当的选择检测单元进行自主测试,检验自学进展及巩固学习效果。同时,在此模块中提供了百科园自主测试平台接口,学生可以登录通用考试客户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和练习。

5.6 学习反馈

提供了多种交互功能,力求实现无时无刻的师生互动交流。主要的交互功能有:QQ在线指导、微信交互(实时作业)、腾讯微博(讨论、答疑、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在线互动讨论、在线评论、移动学习、学习评教反馈等多种方法。其中,学习评教反馈学生可参与课程教学信息学习评教反馈,帮助老师改善教学内容、教学呈现方式,达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

6 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很多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了省级、国家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多个奖项,多个学生的团队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成后,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情况做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充分得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目的、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对实验大纲、内容、任务、素材等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实验上,实验效果良好。

7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丰富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师生充分认可和使用共享资源。因此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教学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并做好及时的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兰尊.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2]马建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

篇4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软件技术;资源共享

一、资源库建设背景

当前,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朝着移动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因此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迫切需要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为适应国家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标准及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及新技术,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建设共享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同时,为满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教学资源库须涵盖校企,实现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二、资源库建设意义

1.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专业其他方向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必将促进一个专业及专业群体的发展,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需要。因此,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高效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支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和社会广大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并通过有效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服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支持产业经济发展

教学资源库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支持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三、资源库建设内容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素材三级资源和拓展服务部分,拓展服务部分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两个功能模块。

1.专业方向教学资源建设

借助于专业资源的全面展示,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应操作方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等。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专业方向所有专业课程及学习单元学习包,将源于企业的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生手册、虚拟实训、维修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方案的全面展示与集中提供,为用户提供“做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案例及操作方法。

3.素材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覆盖Android、IOS、Window Phone三大主流移动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应用场景分为电商类移动应用、旅游类移动应用、教育类移动应用、交通类移动应用、娱乐类移动应用等。

4.拓展服务模块建设

网络平台上嵌入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平台模块,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高职移动应用与开发的专业能力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学资源,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

(2)校企合作平台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展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领域中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其技术标准、项目案例、技术培训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资源建设架构

资源架构要面向用户,强化应用,构建长效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与重构。以“学习”为中心,按照个体职业成长路径,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全面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向同类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和课程资源支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应用,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带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它能为新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专业基础平台,以带动专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小中.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 组织模式 资源建设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信息资源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及组织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之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正是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之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资源应用的有效性。文章以甘肃电大《心理学》课程为例,介绍了按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及学习组织形式来建设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尝试。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对于电大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学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优势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不同需求。

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问题。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序化和优化问题,已成为电大系统内教育和技术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及其组织模式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是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就电大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而言,主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版)、网络课程以及网上信息资源(含教学信息、辅导、答疑、讨论)等。而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组织则指的是结合网络和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学习者有效利用的整体的过程。当前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基于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几种较为成功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

“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模式”即为其中的一种,该模式对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信息的组织,还是新网络技术的运用,都应遵循“技术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哲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更符合学习的规律,从而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基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模式,正是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强化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重视与培养,让学习者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该模式主要包括按学习者学习能力高低的信息资源组织、按学习类型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按学习组织形式的信息资源组织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网络教学环境下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尝试,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信息和服务是其基本宗旨。

二、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组织的前提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搞好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有序组织,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建设和选取课程资源,做到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各类信息资源的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信息内容的编排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尽可能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体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各类从网上下载的辅导资料和拓展知识,责任教师要做对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不只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二)克服“重资源形式、轻资源内容”的做法

网上教学资源以其传输的即时性和共享性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以各种名称命名的教学资源层层累积,也使人眼花缭乱而无从下手,有些资源则冗长的让人望而却步,大量的使用视频和动态图像让学生不便调用和下载。其实,多数学生并不苛求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而是关心网上资源调用是否便捷、是否能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有调查显示,学习者关注的重点主要有是否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答疑;能否提供知识应用性内容,如例题解析、案例分析、自测练习以及扩展知识的内容和途径;能否与教师、同学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选用要注重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克服一味追求形式多样性的做法。

(三)网上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减少网络存在的弱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带来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时也为各地区开展网络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网络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电大,教师要明确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正确关系,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还要积极避免网络存在的弱势,提倡恰当、适用和有效的使用媒体和技术,以保证学生用得上、用得起、喜欢用。

三、《心理学》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学》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的一门省开必修课程。它是以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管理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指导,运用多种可行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学阶段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课程3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提供以文字教材(《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及文字辅导教材《中学心理学辅导》(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为主、IP课件10讲为辅的配套教学资源,采用包括期末复习指导、定期网上辅导、不定期网上答疑和讨论、小组协作学习、专题交流、面授辅导、练习册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

(一)按学习者学习能力高低来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这里的学习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者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充足的网上学习时间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二是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有效的确定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象多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或教学管理者,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为学历补偿和岗位转型。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学习的兴趣较浓,但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由于对网上教学资源类型、内容及功能缺乏了解,限制了学习者快速准确的选取所需资源,更谈不上对信息资源做出评价和创造性的利用。

鉴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现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来组织教学资源。一是在学期初清理课程平台中学习辅导类资源,减少由于资源繁杂累积给学习者带来的困扰,之后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教材内容上传相关资源;二是对文本资源 的篇幅做了一定的限制,做到表述精练简洁,阐明主要观点即可;三是尽量避免直接链接网页或网站,如果确实需要链接,在链接网址前要对网页或网站中参考的信息作出说明;四是对指令性文件中篇幅超过千字的文本内容,在文件标题下应说明该文件的主要内容、适用对象、建议参看的时间等。

(二)按不同的学习类型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奥苏伯尔根据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机械—意义”、“接受—发现”两个维度,并提出了与流行见解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有意义,而接受学习在适当条件下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不是自动或独立发现得来的,因而这样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这种学习任务不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只要求他们将材料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日后某个时期可以再现并运用。在发现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不直接呈现给学习者,所呈现的只是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学生则需要进行独立的或有指导的发现。换言之,在发现学习中,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有所发现,然后内化。

作为初高中阶段的教师,

《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象大都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及教育管理经验,他们熟知中学生在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他们苦干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同时发挥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优势,一方面直接呈现课程中理论部分的重难点,使学习者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采用发现学习即案例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的知识点,并进一步内化至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需要说明的是,重难点讲解的呈现既可以通过编辑,以文本的形式上传至课程平台的辅导栏目中,也可以以录像或IP的形式上传,鉴于甘肃电大地处西北,网络发展较为滞后,为保证地域较为偏远的学生方便学习,我们选择以文本形式为主,录像、IP形式为辅。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主要由学习者自行提供,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规定案例涉及的范围,要求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事实案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工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案例也更贴近教师的现实生活,更能激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案例通常由学生上传至课程论坛,责任教师收集整理后传至课程平台的案例教学资源库中。

(三)按学习组织形式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是协作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学员自主性学习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员进行协作化学习的能力,因此学习者主要采取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和协作学习的形式。网上教学资源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形式来分类建设和组织。《心理学》课程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资源类型主要有指令性文件、各章知识点串讲、重难点解析、作业讲评、期末辅导、往届试题等,这些资源按照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及时上传,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公布课程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则是进行个别化辅导的重要保障。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因此,在进行协作学习时,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尽量缩短时间,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心理学》课程论坛是我们进行协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开学初,我们在论坛中发表公告,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上传至论坛中,论坛中以各小组名称作为论坛主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的主题下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除了说明学习的基本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介绍自己在学习中计划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指导,我们在论坛中以置顶的方式挂出学习策略的分类系统,供学生进行学习和选择。个人的学习计划是协作学习的第一次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相互参看,相互学习,使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完善,更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过程。学期初,我们还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其他通讯交流方式,例如QQ群、电子邮箱等。保证了各个阶段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的开展。学期中,主要的协作学习内容是案例分析。课程平台中案例资源库的建立是责任教师的主要工作,资源库中的案例主要由学生提供,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编辑、整理和汇总。在案例讨论的前一周,责任教师要上传相关的案例分析支持材料,帮助学生高效的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期末,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角色扮演。即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作为课程责任教师,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针对期末考试的范围选取问题。

以上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策略都在2010年设计开发的《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11年,我们将对其使用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并不断进行完善,使该课程的网上资源能够进一步促进网上教学的开展,使远程开放教育的网上学习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为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深层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8).

[2]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3]胡卫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问题研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56- 01

1 前 言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实用性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多职业学校或者高等院校都有开设,因此较为普遍。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只有较少部分的学校把工具软件的课程教学融入到较低年级的课程计划中。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对于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的教学强化工作往往不够,这使得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实践类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忽视。很多高校学生,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比较常见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熟练,比如,每次较电子文档的作业时,很多同学上交的作业格式都比较混乱,不能满足课程作业的规范性。熟练的使用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表明该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可以反应出其是否可以解决好日常工作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是企业单位对学院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基本评判。所以,我们不单单需要掌握好计算机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来对常用软件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程整合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建设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来更加全面的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有助于促进计算机类课程的逐渐完善和逐渐发生,并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这满足时展的需要。所以,在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并更加科学的把握其中的内涵,发挥好实用工具软件的作用。

2 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为了切实地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我们需要从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标准出发,并根据该门课程的教材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为基础,进行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件制作,做好该门课程的素材整理工作。此外,还需要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构造好完善的教学网络环境,积极开展课程最终达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首先,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内容、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是整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计划的合理分配。课程标准也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参照。对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时,我们需要使得该门课程更加灵活,并保障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发挥出作用,并适应软件版本的更新换代。

其次,选择质量较好的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教材,并完善好该门课程在课程整合中的网络教学环境。工具软件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工具软件版本更新换代较为频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特点来保证该门课程的建设可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环节,保障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得到合理应用。由于该门课程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进行课程整合应用时需要和网络相互结合,并了解最新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此外,在课程整合中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需要辅助其他的教学资料,比如视频和光盘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体系较为完善的虚拟平台,完善课程教学的环境,最终实现实用软件的完美应用。

最后,优化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做好教学应用准备。课程建设的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体现,所以,我们需要优化好课程资源,并强化教学中的设计,其中包含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等等。与课程相配合的多媒体资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环节,所以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件来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进行应用。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我们需要从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出发,并充分了解课程整合的内在意义,同时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优化课程标准,选择好质量较高的教材,并做好多媒体教案,在保证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课程整合中。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本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旨在增进知识传播和共享,通过建立一套固定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使用系统学习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一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基础、以高等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共享为标志的教育革新运动已席卷全球。面对慕课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如何积极应对?在此,本文从课程建设层面上,对慕课时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及如何成功突围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慕课时代

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相继组建以及更多课程的在线,“慕课”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个人用户通过上述三大平台注册学习课程。为此,美国的《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加盟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5月8号,“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高等教育界开始进入“慕课时代”。

如今,慕课只经历了短短3年的发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课程要素完整、全球开放、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已吸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从教育变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将超出现有的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1]。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乔治・皮特森(George 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学教务长阿兰・伽伯(Alan M. Garber)认为,MOOC将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2]。

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量应用,也为国内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敲响了警钟。针对慕课对国内高校提升质量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积极促进国内高校提升课程质量和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3],有学者甚至发出如下警告:在线课程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4]。

然而,慕课最直接的启示在于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对此,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认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课)平台的建立[5]。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谈到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建设的时候,也坚持认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5]。 二、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历来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纷纷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将面临一些尴尬困境。其中,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1.对慕课建设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慕课建设普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拿来”,二是“观望”。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反应最迅速的均为一流名校,其纷纷拿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期扩大辐射示范效应。对此,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热情高涨,认为只要是公认的水平高的好课程就应该拿来好好地用。但这恰恰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支撑于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必须服从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完成或是即将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惯性与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慕课建设抱着“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观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缺乏主动应对慕课冲击的思路和想法。

2.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慕课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团队、海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都是使其成为慕课建设主力军的必然原因。在国内,业界也普遍认为重点高校才是慕课建设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办学积累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慕课的建设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学。

3.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国内高校核心的课程资源一般集中体现为课程大纲、教师课件、教材和课外阅读与辅导资料等。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的课程资源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交互式的学习与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散落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料。虽然,慕课资源较之更为丰富,但仍存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课程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6]。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务,即使是引入了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慕课资源,也会存在引入课程是否适用、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要求、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师生是否接受等诸多导致慕课资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慕课、参与慕课,并直面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谋求自身的变革,也会成功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从而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关注近期热议的转型发展,还应高度关注慕课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落到课程的支撑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研究慕课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创造条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课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对慕课建设的认识要清晰、定位要明确,既要纠正不落地的拿来主义,又要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等、靠、要”的消极观望主义。要主动作为,从组织和政策层面做好慕课时代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鼓励和要求教师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主动学习慕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2.搭平台、建联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课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发挥整体的集群优势,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发展。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一些应用型高校联盟组织,组织和引导同类高校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3.利用微课提高慕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课资源本身具有的优质性使其具有辐射与示范的可能,但优质资源如何共享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却是个重要的命题。另一方面,作为共享优质慕课资源的学校群体,怎样结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样是个重要命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优质慕课的资源共享必须另辟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是将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知识点按一定逻辑整合而成。重点大学的慕课资源在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时,可以通过“拆分、组装”的方式,将适用于重点高校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应用型高校再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建设成若干个微课,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重新选择,将慕课模块与校本微课整合,重新组装为新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4.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慕课起源于英美国家以及当今世界英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目前绝大多数慕课以英语为载体的事实,这一点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切实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慕课,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进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课学习为切入点,以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网络资源建设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并尝试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将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高效和实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 慕课:一场教育风暴来袭[EB/OL]. http:// /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 陆P. 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 杜杨.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 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5] 王左利. 慕课生态初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之中[EB/OL]. http:///focus_1658/20131010/ t20131010_1026335_2.shtml,2013-10-10.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篇9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 现状 问题 策略

目前,国内外高校均重视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网络辅助教学作为目前国内院校运用最普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1],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为互动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拓宽了空间。因此,基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动网络辅助教学,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不仅是教学信息化的主要表达平台,更是今后教学主体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一、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推动意义

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给了师生们更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和思维空间,是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伸,[2]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集多种辅助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为教师积累教学成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交流互动的模式。

(一)网络课程循环建设,教学成果动态积累。

平台中同一门课程建设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不同学期不同班级中开设,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可以滚动建设和展示,减少了重复建设的负担。学生的作业及答疑辅导等材料及教学资源可以永久有序记录、保存,这些都将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积累或各类奖项评选的第一手丰富资料。

(二)自主学习空间拓宽,师生互动方式多样。

网络教学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离开教室和教师后仍可以参与教学、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浏览并下载教师的教学材料,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试题,参与主题研究和研究型学习。师生的交流互动可以通过网上答疑进行,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开展,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创建个性化的互动主题。

(三)一处建设多处引用,课程展示效果良好。

网络课程建设平台与精品课程评审平台已完成对接,平台之间的建设模块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相同或相关材料可以相互引用,实现一处建设多处引用。即网络课程的动态建设可以为参与精品课程评审奠定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材料可以扩展和引用到网络教学中,从而达到教学成果丰富、展示效果良好的目的。

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现状

(一)基础数据已经完备。

“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X学院于2009年从清华大学引进的基于网络的多层面、多对象的交互式教与学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大模块,全面支撑学校的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已完成每学期基础数据的导入与初始化。目前平台内注册教师用户914人,基础课程数据已初步完善,开设课程450门,全校学生信息均已导入。各项数据完整,具备师生开展日常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平台培训开展丰富。

为促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的深化应用,自平台安装以来,已开展过六期培训,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平台并熟悉基本操作;第三期至第六期培训主要遴选有一定建设基础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拟参加优秀网络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旨在通过培训带动一批平台应用引领者,从而以点带面,逐级辐射,发挥示范效应。

(三)部分教师率先开展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平台各项数据已有一定的增长。目前,平台总访问量已达到192余万人次,其中最高访问量的网络课程达14384次,最高访问量的精品课程达11094次。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已开展小范围的网络辅助教学、各级精品课程申报与评审工作。

三、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X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应用已有了初步效果,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平台使用率和课程访问率还不够高,只有36%的教师使用过,登录过平台的学生数不足10%,单门网络课程最高访问量400次以上的课程仅有2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总体来看,课程建设和展示效果不够突出,建设力度和成效不够显著,资源应用与共享范围狭窄,学生参与率低,受益面小,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资源效用。

(一)教师应用热情低。

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还没有认识透彻,对基本操作还不够熟悉,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网络教学和互动交流,教师登录平台也仅仅是添加个人材料(教案、课件等),互动栏目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到平台对提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认为工作量大,操作负担重,对平台的应用热情低。

(二)缺少学生参与互动。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网络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信息已全部上传至平台,但学生进入平台的次数非常少,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也很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对网络教学及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认识不到位,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二是教师对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导不够,这也是教师对平台利用少的循环影响;三是学生上网环境受限制从而影响网络教学顺利开展。平台中缺少学生参与,相当于舞台下没有观众,网络教学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三)院系层面不够重视。

目前,二级学院还没有制定本院系的推动政策,没有提出明确的应用要求。院系层面对网络教学的开展缺乏系统的思考,认为网络教学开展难度大,推动条件少,对网络教学平台还没有完全接受和认同,对本院系教师利用平台加强师生交流的激励政策也少。

(四)激励机制没有建立。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平台应用的助推剂。教师的教学工作除需要自身内在驱动力,还需要外在动机的推动。因而,完善的课程建设考评体系及奖励措施是推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条件,是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的应然要求与实然途径。

四、平台应用的推动建议及措施

(一)培育优秀网络课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推进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学校需要优先培育一批优秀网络课程,以点带面,进而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与推广。每年遴选一批具有一定建设基础的课程给予立项支持,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实现建设目标,并评选出优秀网络课程给予奖励。

(二)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群。

院系层面要制订三年网络课程建设计划,并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每学期初由院系上报“学期重点建设的网络课程”,包括重点培育的课程门数和申请立项的课程门数,并在学期中上报这些课程的中期检查报告,学期末上报院系评审报告,从而形成一个学期“三点式”动态跟踪记录,以全面了解网络课程总体建设情况。

制定网络课程建设政策文件,要求各专业主干课程不断开展网络辅助教学,逐步形成本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群,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便捷渠道,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三)加强平台校本培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库。

采用集中组织式与逐级辐射式相结合,加强校本培训。首先,学期初制订为期一周的校本培训计划,学校平台管理员深入各院系对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功能及应用操作进行介绍和说明,最大范围地普及师生对平台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认识;其次,学期中由各院系根据师生应用情况及需求提交培训申请,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再次,针对各级精品课程申报,开展专题培训,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深化使用某个模块的经验交流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介绍和交流等。总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操作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开展。

此外,学校应收集自有学科资源,在平台中自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共享性自有资源,既为师生查阅、浏览和下载提供便捷,为师生课程建设和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帮助,又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库平台共享价值。一方面,根据学校学科体系实际情况,在平台中设置相应学科资源库,并收集相关资源入库。另一方面,采集学校现有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减少重复购置。由院系上报自有软性共享教学资源,如音视频、题库、图片库、教学软件、课件、网络课程、动画、电子教程等。同时,设置资源库自建权限,使全校师生均可将有参考和学习价值的教学资源上传并共享,逐步丰富具有学校特色的共享性资源库。

(四)改善网络学习环境,拓宽自主学习渠道。

为保证学生在平台中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为学生创造宽松、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商,将网络管理中心的网络机房、计算机实验室等可供利用的空余时间在教务网站上进行每周动态公布,学生只需根据公布情况登记后即可免费使用。此外,院系也可以公布可供本院系学生使用的自有计算机机房及免费使用时间和地点安排。

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教学互动网络化是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辅助模式之一。以网络课程教学为核心的综合平台应用与推动不仅需要学校重视,还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师生的热情和坚持。

参考文献:

[1]江婕等.网络辅助教学实施效果提升机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7):99-105.

[2]张萍,吴秉会.网络辅助教学:意义、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3-155.

[3]李克东,谢幼如.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1):15-21.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83-03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建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然而,与高等学校相比,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课程仍然是当前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重点。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用于指课业及其进程,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度的意思。现代课程论认为在载体意义上当代课程的组成主要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辅导资料、教师指南、补充材料、课程包和网络课程等。网络课程的出现促进了现代课程的教与学,同时也丰富了现代课程的内涵。

网络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六个要素。网络课程除了具备课程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以外,它作为一种网络教学资源,还应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协作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

1.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以实践性教学、“工学结合”为特色,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大量搜集和利用各种静态图像、实物录像、声音、动画等素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真实地再现各种操作和实验过程。网络课程应采用超媒体结构,强化软件内容结构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建成的网络课程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职业院校教学的需要。

・课程建设・1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2.理论指导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课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事物的认识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意义建构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发生,通过协商、对话,在与他人的协作中,经过对事物认识的不断修正、完善,最后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职业院校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课程的设计必须考虑网络环境、媒体特点等要素,并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策略。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建构自身知识的环境,理论指导应贯穿网络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

3.突出职业特色模块

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学习工具系统、协商交流系统、学生档案系统、诊断评价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和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网络课程一般应具备课程信息、课程内容、授课录像、自测练习、参考资料、学习导航及课程资源等功能模块,其中课程内容是网络课程的核心。职业院校在建设网络课程时,应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设计一些特殊功能模块,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网络课程也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对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进行增删,以突出职业课程特点。

4.加强工作过程模拟

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在职业工作中的实践行为息息相关,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应注重实践教学模块设计,加强工作过程模拟,尽可能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内容的呈现时选用适当的媒体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工作过程的仿真情境或实际操作模拟,包括场景模拟、操作模拟和过程模拟等。通过加强工作过程模拟,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它们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

5.校企共建共享

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包括确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和网络课件原型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试用与评价及修订等多个步骤。职业院校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好能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联合企业的力量共同开发,这样将有利于实践素材和行业标准等资料收集和获取。建成后的网络课程更符合职业技能学习的要求,不但可用于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还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等职业培训,增强网络课程的实用性,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率,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6.符合国家技术规范

网络课程的开发途径可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或WEB开发工具等方式实现。不同的开发途径各有优缺点,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课程简便快速,但模块更改困难;采用WEB开发工具功能强大、可实现个性化设计,但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程序设计。无论采用哪种开发途径都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技术规范,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评价规范》等规范作为依据来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网络课程建成后能更好地应用和共享,促进职业教育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三、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应用

建设网络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网络课程必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把课程设计按照特定的模式投入教学活动中运行,才能真正地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和优势。在职业院校中影响网络课程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

网络课程不但可以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授课,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还可作为传统面授的辅助,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为学生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主要有课堂情境的讲授型模式、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发性学习模式及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等。同样的网络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应用模式,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探讨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学校政策激励

提高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关键是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网络课程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激励方式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如采用校内科研立项等方式,对立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资助,鼓励更多的教师的把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中,激励教师们参与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同时可通过学习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网络课程能真正运用到教学中。

3.信息化环境保障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网络课程的应用都需要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因此,职业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应优先建设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室以及信息化实训室等基础设施,提供足够的校园网络带宽和应用服务器,为师生开展网络课程的教与学提供网络应用环境和硬件设施保障,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4.课程定期维护与更新

网络课程的教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网络课程的负责人需根据课程的最新进展,定期对课程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以保持网络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以及课程活动的有效性。网络课程的建设者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对信息资源管理高度重视,应采用数据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避免各种数据资料在更新和维护时出现不可挽回的致命问题。

网络课程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为网络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师生的应用积极性,促进网络课程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网络课程是现代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相比,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仍处于探索阶段。然而,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势不可挡,网络课程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特点深受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建设与应用水平正逐步提高。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努力下,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将对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