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增强仁爱之心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所有的爱,特教教师尤其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花园里的“残苗”,更需要我们用百倍的耐心去培育他们。
(1)要有一颗献身特教的事业心。普通学校教师辛勤的耕耘可以换来桃李满天下的丰硕成果,而特教教师即使倾注一生的心血也许不能让学生清晰地说话,不能让他们的心智提高到正常水平。由此很多教师产生过职业懈怠,但孩子童真的笑脸、家长的期待、社会的关注要求特教教师要切实增强特教工作的自觉性,树立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始终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来鞭策自己,甘愿献出那颗特殊教育的事业心。
(2)要有一颗对特教事业的责任心。智障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师切不可认为残疾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要以实现学生的生存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各自实际制定个体化教学方案,围绕生活主题编排实用教材,这是特教教师的责任。
(3)要有一颗对残疾学生的爱心。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残疾学生有的耳聋口哑,有的智力低下,他们的心灵承受着正常学生无法想象的痛苦,他们同样需要学习的乐园,需要快乐和知识,需要老师的关爱!我们要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待学生如亲子弟”,爱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
二、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教好残疾学生,特教教师更要有“一池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既要做专业人才,又要做“通才”,做“杂家”,切实提高三种能力。
(1)手语沟通能力。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是聋人最自然、最喜欢的一种交际工具。然而,很多教师的口语、手语、手指语使用混乱,总是以“师者尊严”的姿态面对学生,以自己习惯的标准手语与聋生沟通,并且带有强制性地让聋生接受“汉语手势”,而忽略了手语作为一门视觉语言所具有的独特语法规则,导致了师生间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沟通,严重影响聋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特教教师要苦练手语,彻底解决沟通障碍。
(2)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首先建立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理念。大力实施“换脑筋”工程,在读书学习中“换脑”,在研讨争鸣中“换脑”,在参观考察中“换脑”,在具体实践中“换脑”。其次要提高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综合素质。以创建多维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特教学生的冲击,根据特殊孩子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要精通本领域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更要掌握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育。
(3)科研能力。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变“办公室”为“研究室”,变“教室”为“实验室”,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在挖掘中彰显潜能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特教老师是这样,学生也是如此,要在教学工作中深度挖掘师生潜能。
(1)在机遇出现时展示潜能。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当代著名教育流派“语文导读法”的构建者钱梦龙正是捕捉两次执教的机遇,使自己脱颖而出,跻身于上海市特级教师之列。随着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更给教师提供了显示潜能的机遇。教师要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深厚的积淀,在机遇到来时展示自身的潜能。
(2)要在互动教学中挖掘潜能。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在平时教学教教师要关注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俯视你看到的满眼黑色,平视你看到的满面灿烂,透视你看到的纯真的心灵。在和残疾学生互动交往中接近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其潜能。
四、在创新中培养“有用人”
(1)在教材使用上求创新。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千差万别,残疾程度不一,更需要教师做到活用教材,重视研究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实际备课,克服“零起点”教学,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重组、修正或置换,以适应特教学校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体化” 教师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89-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改变过去学科体系为框架的教学模式出现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偏离的弊端,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以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取向,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一体化”教师。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问题。
一、培养“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体化”课程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产物,是根据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要求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与实践技术整合为一体的课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必须有“一体化”教师团队。“一体化”教师是指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教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一体化”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体化”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是指人对职业的态度在工作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体现出对职业与社会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依靠良好的态度在职业中不断地培养才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是通过学习积累不断提高来实现的,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因时代的发展会老化,必须靠不断地学习去吸取新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的。所以,“一体化”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文化与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再潜移默化地移传给学生,才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现状剖析
纵观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较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对专业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带学生做实训项目,直接服务于企业,毕业生到企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国内个别知名高职院校,在项目驱动教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出色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然而,目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课改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如下:
(一)“一体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多方面了解可知,目前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部分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低,动手能力差。这类教师一般是刚大学毕业,没有实践经验,教学中只会把书本的知识点用粉笔、黑板或屏幕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是脱离实践的。这些青年教师,只要加以引导,并给予安排到基层锻炼与培训的机会,就能很快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
第二,部分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动手能力,但知识面窄。这类教师一般是来自工厂的工人或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师,他们较高的操作技能,常让学生惊叹,但只能教学生学会机械的操作,没有足够的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出的学生缺乏理论知识与创意创新意识。这些教师应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理论与专业知识,才能符合“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第三,部分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没有为学校领导分忧意识。在教学中不能尽职尽责地教好学生,而是偷工减料地应付任务,为了迎合学生追求高分心理不屑弄虚作假。这些教师教出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甚至给企业制造麻烦,起“负债”作用。如果这些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工作态度,将不能继续胜任教师资格。
(二)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统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统一,体现在教学团队的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很少往来与沟通,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能达成共识,造成理论实践相脱节,虽然把一些课程改头换面称“一体化”课程,但只是表面上称“一体化”,实质上理论和实践没有真正地整合,原来上理论课的教师,还在照着教材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脱离实践;原来上实训课的教师,只管讲操作技巧,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差,就业后适应性差,缺乏创意。
(三)教师教学观念、知识、技术老化
担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知识、技术老化,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领导对教师学习提高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二是有的教师只顾埋头于教学,很少关注企业方面技术发展状况,不想去研究新技术。在当今信息时代,毕业生面对的是新理念、新技术有较高要求的业界,我们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老一套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于适应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实行项目驱动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给教师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以便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路
(一)建立教师准入制度与培养机制
1.教师准入制度的建立。根据教师职业的要求,建立教师准入制度,对确保引进的教师有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极为必要。尤其“一体化”教师的引进应更加严格按条件考核,否则引进的可能是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的低素质的教师。近年来学院引进歪才的例子不少,在于我们没有健全的准入制度,或相关部门领导不按制度执行,才造成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应予杜绝。
2.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教师素质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永久性工程,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机制,促使团队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有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的成长如同树木的成长一样要经过培育,树木要成才靠养分继续供给,而刚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要成长为合格或优秀的教师要经过规定的培训、继续学习来培养。一方面,教师素质培养应从新上岗的教师抓起,通过综合考察,基本能力与素养达到教师要求方可任教。另一方面,对教师知识与能力应长期实时跟踪考核,促进教师整体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师资培养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学校领导与人事管理部门应制定可行的制度,基层部门要配合人事管理部门把教师培训与考核落实于行动,使师资队伍茁壮成长。
(二)确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其综合能力与素养应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培养。
1.师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做好教出好的学生(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份内事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工作中只有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以对学生爱戴、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与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对待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这是对广大教师的师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2.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教育成果反映其教学与教育能力的高低。衡量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在于他在课堂上把准备好的教案讲得多么完整,而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受益多少,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衡量一名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看其所教学生各门功课成绩有多高,而是看其所教的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多强。所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就是强化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
3.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受社会与企业的接纳,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与设备,通过教师或学生,为社会与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企业感受到高职高专学院具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能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为此,要求“一体化”教师具备对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能力,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教师承担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的工作,使学校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自身能力,为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创造条件。所以高职院校加强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为社会与企业服务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构建“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针对“一体化”教师师德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技能、服务社会等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系统的“一体化”教师素质培训模式,以确保“一体化”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学院及地区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避免出现以培训为幌子、旅游为目的开展会议或出国考察等现象。为此,建立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学习,并能实时监督考核学习效果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经历了规模上的蓬勃发展后,部分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已开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可以将其做法作为经验予以借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从如下方面构建了“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首先,完善“一体化”教师长效的培训机制,促使“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高素质化。每学期或学年举办教师职业素养短训班,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与相关部门、机构联合,定期举办专业教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训班,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培训后必须完成培训总结与学习经验交流,实现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使“一体化”课程教师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其次,促进“一体化”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建立“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要求“一体化”教师必须有相应工作的高级工技能以上证书,鼓励教师往技师等级以上培训提高,既具有讲师专业资格,又有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占相当份额,使“一体化”教师更具实践经验。例如,经过几年的培训提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教学团队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团队教师人数的50%,打造了一个以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数控教学团队,并获得了数控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国家核心教学团队称号。
再次,完善“一体化”教师企业挂职制度,提高教师服务能力,使其树立社会责任感。完善现有的教师企业挂职制度,一方面,让教师带项目进入企业,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校企合作,既服务企业,又提高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让教师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挂职结束,教师撰写挂职总结,由企业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评定,起着企业监督作用。通过挂职锻炼,教师提高了生产管理、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增强了企业文化意识,树立了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建立教师岗位竞聘与转换机制,保持“一体化”教学团队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激情与教学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监控与教学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由学校与企业组成的教学效果考评小组,以多种形式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考评,采取教师交叉互评互检、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相结合;通过毕业生回访反馈、企业评价等方式考评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竞聘上岗制度,改革过去大部分教师固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制。“一体化”教学团队教师,没有绝对固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只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工作岗位,对不适应某岗位的教师、在团队内不能团结协作的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给予转岗或待岗学习,以保持团队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激情,保证团队教师的高素质状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代表参加广西或全国各类技能竞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一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取得团体第一名;2010年全国高职学生3D大赛工业与工程方向总决赛上,2008级学生荣获工业与工程方向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2009级学生获得高职学生组四轴加工中心操作技能项目个人第十二名。然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只是教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与走在改革前列的院校相比尚存在差距,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总之,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得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关系到学院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否被企业接受,关系到学院的发展问题i、因此,寻求提高“一体化”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22)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关键能力; 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工作领域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关键能力”就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年德国的梅腾斯(Men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1]。关键能力也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学生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性能力,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久性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能力”可以涵盖以下几种能力:1)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实现目标以及能够组织人和资源监控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终生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望,乐于学习,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能够坚持自学的能力。4)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有抗风险和抗危机的能力。能胜不骄败不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拼搏的能力。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要有专业技术外,对关键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人多年从事学生的毕业定岗实习和就业,对企业和毕业学生的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对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看重。企业认为拥有这些能力的学生能在工作中与同事和谐相处、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能不断虚心学习和钻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服从管理,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学生的“关键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企业是否录用毕业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毕业生即使不能在毕业时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也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船业发展等要求[2]。因此,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对学生 “关键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大都是理论研究,缺乏大量的实践性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更少。用人单位和学校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也出现了错位。学校和企业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许多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坚持能力为本位,突出岗位技能的训练。学校和教师虽然认识到“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有涉及“关键能力”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关键能力理解出现偏差,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够重视。当前教师的智能水平还无法适应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像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那样,通过教师的多次指导和学生的多次练习就能达到,有比较清晰的评价标准。教师只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就可以教会学生。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我们的高职教师没有多少经验可谈。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职教师要了解“关键能力”、重视“关键能力”、本人具有“关键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呢?笔者认为: 教师的自我激励能力、教学能力、学生引导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人格、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矛盾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等核心素质和能力构成。
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为例,如果一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不够通畅,这位教师即使具有了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无法把教学工作真正做好。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好地向学生传授,即使能够传授,也不是充分的。这位教师不能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教师本人缺乏应对困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会想到设计使用这些方面的能力,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深刻的。教师如果缺乏自我意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在学生和工作中经常发思自己的言行,不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了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不会在课堂和课后运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就某一项目或者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可能想方设法应用企业里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研究。不可能想到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多次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4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针对教师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中不断开展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活动。
4.1 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充分展示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教书育人,而且修身育人。笔者所在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标兵”、“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十佳教师”等评比活动,用于表彰那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成长、乐于帮助同事和学生、注重团队意识的教师。激励每位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 “关键能力”的水平。
4.2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职业教育意识
笔者所在系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的教育理论,以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每位专业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了解和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业务能力。
4.3 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了解所用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关系。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利用商务实训室提供的各种商务软件模拟开展商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商务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决策能力,不仅提高教学效率,也保证教学质量。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到生产一线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技能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本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每学期有1-2名教师利用假期或者平时空课的时间到外资外贸公司或者报关报检部门了解和熟悉相关业务,了解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了解业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以及注意事项,获取最贴近商务工作的案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增加实践操作的知识,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更好地将所学的本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总之,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符合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趋势的,是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非常有意义。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去实施。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达到教育目标,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作为直接施教者,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探索史。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还有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前途渺茫,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毫无生动有趣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列强,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那么当代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历史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历史教师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高级人才培养摇篮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更进一步反思自身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从而显示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师音乐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下一代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已成为摆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学校任教,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整体要求提高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首先,应合理调配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同时,也应强化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教学软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基本技能,还应增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其次,要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中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比例。在课时和课程难度上应进行一些调整,如可将“音乐美学”“歌曲写作”等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改为必修课,并适当调整学时。
再次,将一些重复的课程适当合并。同时,不应过早确定主修方向,在前两学年各个学科都要学习,到第三学年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必修一门较弱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在专业上才能全面发展。
最后,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减少理论课,加强实践与操作课,开设跨学科课程,增加文化素养课。除增加传统的选修课外,还应增设反映当代音乐发展新领域、新方向的跨学科的边沿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进行选修,达到既开拓专业视野,又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点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有切实的举措。首先,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践教学部,负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其次,实践教学部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档案,规定实践的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准予毕业。再次,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最后,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配备、时间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音乐教师除了组织这些活动,有时自己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积极意义。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科学文化修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能仅仅会简单的唱歌、跳舞、弹琴。现在高校中很多音乐专业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对理论基础、文化课及其他综合知识的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同等重要,与音乐的学习关系也十分密切。不论是感知、理解、表现、创作音乐,还是练习、欣赏、学习、传授音乐,都必然要与文化知识、素质产生密切的联系。文化素质的欠缺不仅会妨碍学生音乐学习的进步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会限制他们的音乐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的不足还会影响教师职业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发展,影响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四、倡导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他们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音乐能力固然重要,但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同样重要。当前,在校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大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品质。其中,笔者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大学生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个标准实际上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最欠缺的,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而且会影响未来社会的职业形象、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五、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浪费在网吧,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恋等,而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不仅学生学习,而且教师教书的态度也相当浮躁。教师的很多精力都浪费在应付各种行政事务上,科研和教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音乐学科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大部分技能课的教学都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由于相当一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的学生,很多是为了走高考的捷径,高中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选择了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的音乐专业,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学习音乐的天赋。这样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挫,继而出现放弃主动学习、随波逐流的心态,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许多学生还是认真学习的,但他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紧迫感。
六、着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成为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我国也正朝着创新型国家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高师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才能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和表现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教学计划,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徐黎钟.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最佳结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路径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76-01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出发点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很多缺失,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而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是造成这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
1.1 诚信的缺失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经受过挫折,很少对社会和家庭有过“付出”。来到学校,他们同样注重索取、不愿意付出、追求享受,他们希望社会对自己诚信,希望学校对自己诚信,希望企业对自己诚信,但是自己却缺乏奉献精神,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诚信,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从考试“打小抄”等现象就可见一斑。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如果单纯追求职业技能的掌握,而缺失了诚信同样是非常危险的。
1.2 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
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在开始的阶段,所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是自己所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面临着升迁、新的更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的挑战。面对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很多学生没有能力迎接挑战,结果失去了难得的成长机会。其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因而丧失了把握机会的能力。
要想胜任任何一个新岗位的工作,都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所没有涉及到的。
1.3 环境适应能力的缺失
很多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感到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不容易沟通,很难相互配合,这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给予他们的帮助太多,而对他们环境适应能力的熏陶和锻炼又过少,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遇到更多的困难、受到更多的挫折,导致他们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期望组织和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使得他周围的人不愿意与其接触和合作。
2 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学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而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层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家庭更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通过教育弥补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缺失。
2.1 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到我们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我们这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社会的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逐渐扩散。这些不良风气对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同样产生了影响,虽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也有个别教师的不良作风,对学生产生极坏的示范作用,他们口口声声高喊“师德师风”,行为却有失检点。
2.2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始终都是在不断地改革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在尽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很多学校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围绕着某一项目进行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与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所面临的是有大量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大量新的技能需要掌握。
2.3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较少
有很多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有了能力,便可以走遍世界,大有作为。这种思想在西方可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干工作只对事不对人,是他们的文化,人们只注重能力,而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较少。但是,中国人做事经常是对人不对事,要想干好工作,首先就要处好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3.1 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我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的《易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说不是我去求需要启蒙的人,而是需要启蒙的人来求我。在启蒙互动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只有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唤醒了,教育才会发生明显的成效。学生能不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关键问题是学生能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使学生对自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外部因素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而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能够基本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合理的启发,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社会有其特有的文化,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不能与社会的核心文化相抵触,否则很难被社会所接受。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很多方面与社会的核心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在实践中,更多的了解社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有效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要实现这一愿望,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设计较多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沟通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当中,有意识的设计较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和磨合,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综合素质 幼师
师的声乐课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这种特殊的授课形式对于幼师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歌唱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课堂教学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完善人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合格师资。
一、 歌唱能力在集体发声训练中培养
练声是声乐课教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声乐技巧的重要环节,通过练声训练气息支持的感觉,体会喉头如何放松,共鸣腔如何打开,又怎样调节等等,在幼师声乐集体课中,练声是全体学生齐唱的,这种训练形式与一对一的训练相比似乎缺乏些针对性,但对于那些从来没学过声乐的幼师学生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方式。
首先,可以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由于从未接受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很多学生对大声歌唱没有信心,不知该如何出声,感到难以启齿,而全体一起练声,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大家的声音之中,随着大家的发声由试着出声,到敢于唱出来,是集体歌唱的环境给了他们勇气,锻炼每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大胆歌唱。另外,集体练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练声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练习与个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某个难点乐句让某些学生单独唱,教师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另外,还可以请一些学生出来听大家的发声,辨别声音的正确与错误,体会什么是正确的发声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
当然,练声曲的选择及其发声训练方法也是练声中的重要环节。首先,练声曲的选择应当从易到难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就是形式多样,一条练声曲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用母音的连接练习训练咬字吐字时唇齿舌喉牙的作用和正确的口型,同时训练位置统一、喉部放松的发声方法。同样是这个练习,再加以变化。
这些练习稳中有变,既减少难度,又不使学生在枯燥的练声中失去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巧时,再选择其他形式的连声曲,如扩展音域的练声曲、速度更快的练声曲、还有为了结合歌曲的演唱而选择的带词的练声曲等等,这些综合的发声技巧训练,对锻炼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无论是连音练声曲、非连音练声曲、顿音练声曲还是带词的练声曲,都使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找到歌唱中统一的协调的感觉。另外,带有和声的合唱练声曲,使学生在合唱的熏陶中不断磨合,产生出默契的共性,为合唱歌曲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便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声乐集体课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面向全体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人。
1、教师通过集体课讲歌曲的曲式结构,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通过电教手段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演唱,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及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讲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说明对歌曲的处理想法,这同时也促使学生反复练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力求准确把握歌曲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演唱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也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对自己在歌唱中存在的毛病或问题看得更清楚,更直接。比如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很多学生缺乏美感,唱不出民歌的风格和味道,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范唱与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发现主要是咬字吐字的问题,唱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字的修饰,尤其是唇齿舌的功能运用不到位,造成歌声平淡无味,缺乏表现力和吸引力。对比的手段见效快,也使学生印象深刻。
3.让学生参与演唱的评议活动。每学完一首新歌,都让学生到台前为大家演唱,而唱后的评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说得准确说明听得对,会听才能唱得好。学生既是演唱者有是评论员,这里面既包含着技能的掌握也有对声乐理论的理解。教师设定题目,比如,优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去纠正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作出准确的评价,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声乐集体课的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之所在,以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
合唱是幼师声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唱合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将合唱的用声、声部间的配合等合唱的知识技巧加以传授和训练,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听力、视谱能力、配合能力等等,并通过不同形式风格的合唱曲目,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身心健康,培养集体荣誉感。尤其是在演唱童声合唱歌曲时,幼师女生的音色具有独特而美妙的声音效果,学生们也在合唱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愉悦。另外,在合唱的基础上加上指挥的训练,在掌握基本的拍子图式的同时,学习指挥应具备的条件、指挥的原则以及双手的运用、指挥动作的设计,还有合唱歌曲的处理方法与手段等等, 同 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形式,在这一练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处理方法的合唱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将多种表演形式运用于声乐集体课中,也是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方法。比如象二重唱、表演唱、小合唱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例如儿歌表演,让学生自己找曲目,自己编导,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形式活泼,充满童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了他们的表演潜能。教师再结合这一活动讲授儿童歌曲的演唱技巧及特点,帮助学生准确而恰当的演唱儿童歌曲。儿童歌曲的演唱,在歌唱方法上应与成人歌曲有所区别,首先,咬字吐字应更加清晰,音色也应力求甜美,因此,演唱时应主要以口咽腔和头腔共鸣为主,尤其是童声合唱歌曲的演唱,应尽量采用直声唱法,以取得明亮、纯洁、甜美的声音效果。
四、注重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
除了以上的课堂训练外,教师还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方面多下工夫,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演唱特点,从而更生动更形象地表现歌曲。以审美为核心,运用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开发学生的潜能,用音乐中蕴涵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没有感情的去唱,只能叫做唱歌,不能称为歌唱。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要受感动,正象罗曼罗兰讲的“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明白用“心”歌唱的含义。
1.唱好歌曲的开始。每首歌的第一句是全曲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唱者唱好全曲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掌握好句首的演唱技巧,准确而投入地开始歌曲的演唱。
总之,无论什么风格、情绪的歌曲,都应准确的、仔细认真地唱好第一句,这是很关键的。
2、表现好歌曲的。歌曲的是全曲的核心,的表现也应是歌者应重点注意的地方。歌曲的风格不同,展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歌曲是用高低音对比的手法,将突出出来的,这样才使歌曲的乐句间内在的联系更紧密,唱出情绪的变化与发展,表现出歌曲的层次,同时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歌曲的表现得好,整个歌曲的演唱才会精彩。
3、注重结束句的完整。有了好的开始,还应有完整的结束,歌曲的结束乐句表现得不好,便会产生前功尽弃的效果,尤其是以作为结束的歌曲,一定要将高音唱得很有把握,才能演唱全曲。一般情况下,只唱一句高音容易,而唱了整首歌曲后,再唱高音乐句会比较难。因此,要在解决好高音演唱技巧的基础上,用具有穿透力的声音、饱满的热情唱好结束句的。
总之,幼师的声乐集体课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且美妙的音乐环境,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59-02
1 引 言
图书馆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在保证图书馆具有物件齐备和功能完善的设置基础上,重视馆员信息“执行者”、“中介者”、“解决者”和“导航员”的角色定位及其为学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科研建设提供分类信息能力的专业和综合专业信息素质的培养,确保图书馆各类馆藏信息资源周转率和利用率的最大化,以保证图书馆真正做到为学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科研建设及时提供各类最新信息,为学校教学、实习和科研的创新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2 强化馆员信息“执行者”、“中介者”的“学术辅助”定位意识,注重馆员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能力的培养
馆员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的能力是确保图书馆功能对学校理论、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有机补充;是保证和强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整体机能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获取多元信息以开阔教学视野、加强科研创新的重要学术辅助推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存在着两种类群的分化,或自以为具备高等学校专业图书管理知识学历,胜任本职工作有余,无须再进行继续教育,进取心不强的专业图书管理人员;或者认为自己就是到图书馆来休闲、打发时光,只要看看门,清扫一下卫生就可以了,不需要学习什么图书专业管理知识的由学校各部门富余人员转化来的一般图书管理人员。这两种类群的学历教育、文化素质不在一个层次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养成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典型的共性现象。即在提供各类最新知识信息,以确保强化学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整体机能与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对自身信息提供“执行者”、“中介者”的“学术辅助”定位认识不清;对提高和强化自身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的继续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对提高自身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能力是确保图书馆功能对学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有机补充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这种严重缺乏重视继续教育,强化和提高自身图书专业管理知识意识的现象,严重滞碍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的发挥,对学校教学、实习和科研的创新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
因此,在知识信息捕获与传递由传统的具有一定时限和空间内化性向当代瞬时不间断和空间外化性进行转化,显证信息传递的及时与透明化是加强和提高人们与社会、国家和世界互动能力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清楚地知道信息分类采编的时效性、信息流通传递的及时性、信息专业化整理的科学性,信息零距离服务的透明性,是为学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科研建设及时提供各类最新信息。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与教师理论、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及学生基础文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是呈阶梯状互补关系,且在学校教育知识资本价值评价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衡量和报告的意识。切实通过采取脱产、在职、函授、进修等专业学历继续教育学习;采编、阅览、流通、网络等各种专业短班培训学习。促使原具有高等图书专业管理知识学历的馆员类群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知识的及时更新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进而确保馆员类群在提高自身的图书专业管理知识学历层次和综合信息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使自己尽快由低素质图书管理人员向高素质图书管理人员转换,并由此强化自身信息“提供者”、“执行者”、“中介者”的定位及信息采编、流通、阅览和网络服务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提高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利用率和周转率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学术性辅助功能。
3 强化馆员信息“解决者”、“导航员”的“引导定位”意识,注重馆员涉猎学校各教学系部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而提高其信息解决、引导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因受图书专业管理知识学历层次不高的局限,而严重滞碍了自身对外语、网络、心理等文化综合知识和学校各教学系部相关专业知识的涉猎学习,使得他们对学校教学系部主干专业了解不透。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综合信息专业素养的缺乏和专业信息分类综合能力的低弱;对自身在信息素养养成教育中“解决者”、“导航员”的“引导定位”意识不明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是教师与学生读者获取各类信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者”和“导航员”。在如何加强教师与学生读者信息素养养成教育中的“受众者”“主导定位”意识,提高其信息分类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形成教学、科研和实训整体战略文化的感性认识并抽象升华为战略思维的理性认识,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上陷入了误区。由此导致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即使融入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科研建设浓厚的战略文化氛围之中,却没有提供将其顺利纳入这种浓厚战略文化之中的感性认识抽象升华为战略思维理性认识土壤之中的条件。
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真正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为教师和学生读者提供各类馆藏信息和社会综合信息的“执行者”、“中介者”,而且是更为重要的“解决者”和“导航员”。要把充分发挥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与教师及学生读者教学、科研和实训整体战略文化形成的感性认识融合起来,并抽象升华为战略思维的理性认识。
一是要在强化自身图书专业管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外语知识、网络知识、心理知识和综合文化知识学习,奠定自身熟练的外语翻译能力、熟练的网络应用能力、熟练的心理疏导能力和熟练的综合服务能力。以便能为教师和学生读者在获取各类最新信息的时候,提供最基础的外文期刊、书籍的目录和摘要翻译;能指导教师和学生读者熟练地掌握电子文献信息的搜索,下载和使用;能有效地通过心理辅导,让教师和学生读者在温馨阅读的氛围中有宾至如归——像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所赞美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样的享受;能为教师和学生读者提供从采编、流通、阅览到在馆、在校和居家能及时获取信息的各种综合服务。
二是要在强化自身图书专业管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综合专业信息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深入教学系部、跟踪专业教学,现场实习教学来强化自身对学校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熟悉程度;基本了解系部的专业建构和加强对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的巩固学习;积极参与系部的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科研课题建设等教研教改活动;由此掌握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和科研一线教师、学生对分类或综合专业知识信息的实际需求。在信息采编、流通、阅览、网络传输上为他们解决信息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分类不明晰和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科研课题建设中注重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信息分类的专业性、信息补充的多元性和信息运用的科学性。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既专通图书情报业务知识又知晓学校一般基础专业知识和主干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和科研基本知识的复合型的能快速提供综合专业信息的“解决者”和“导航员”。进而为学校实施在“硬实力”建设基础上注重“软实力”建设,将图书馆学术性辅助功能顺利纳入教学和科研的战略思维土壤之中,使之与教学和科研合理、协调、有序的融合、运作,进而为教学和科研的战略文化感性认识抽象、升华为战略思维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信息素养人文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木.战略能力决定国家命运[N].环球时报,2007-02-01(11).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EB/OL].http:///book/zmlg.doc,2005-10-21.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医药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新型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现行高等教育体系[1]。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逐年加快,高职学生入学率逐年递增,其发展确实为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整体劳动力素质和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上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轨道,需要社会各方尤其是教育界的共同关心,大家齐心协力为打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献计献策。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针对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认为以“考试改革”为导向是改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具体以笔者所教授的医药高职学生为例,对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加以详述。
一、高职教育实施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中的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笔者所教授的《医学生物化学》是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疾病的诊治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校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仅以单一的期终闭卷笔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练[3]。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职教育的内涵定义决定它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特点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的专才,我们所进行的任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高职教育实施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高职教育中考试改革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基本思想中强调教育的人性化,即对受教育者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普遍比本科生要差,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课率低、学习方法不得当等方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了。改变高职学生这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主张以“提升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这一方面需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与美好的就业前景,并对所学专业能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能愿意学、主动学;另一方面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革,我们主张高职教育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职业化,越贴近专业实际与生产生活实践,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热情,才能对学习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达到培养与提高他们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终极目标。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笔者主张以“考试改革”为导向,以“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三、医药高职教育《生物化学》课程实施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高职教育考试改革中,为确保其有效性,笔者认为必须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改革的组织形式,本着“差异化、个体化教学”的原则,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基本素质情况,制定几套可供学生灵活选择的考核方案。比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供一些与专业贴近、浅显易懂的课后阅读材料,例如我们在讲授《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时,有意搜集一些图文并茂的病案或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科普读物,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提供一些针对授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自学,并提交相关的阅后笔记,作为考试评分的依据。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适当提高考核难度,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主题和问题纲要,要求他们课后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查询途径以获取所需答案,这种模式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力完成,最后以PPT和课堂讲解的形式提交考试结果,这种高级考核形式既能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又是客观真实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方式。(2)考试内容的精心选择,这是保证改革具有成效性的另一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内容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专业化”为依据,紧扣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对于医学检验高职专业,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临床病案,要求他们查阅资料,写出对这些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指标,包括指标的测定原理、测定具体方法、正常参考范围,还可引导他们进一步对测定方法做研究进展、方法学评价及写出自己的改进措施等。对于药学高职专业,我们仍可以通过病例导入方式,提供图文并茂的疾病事件,但要求他们作答的内容侧重于药物治疗,学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总结出目前对这些疾病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研发原理(可联系课本写出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的常规用法用量、药物的不良发应等。对于护理高职专业,我们应侧重于考查他们对疾病的预防知识、护理要点的了解情况,同时也要他们适当知道疾病诊断的异常指标,常用治疗药物等,这些方面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必要的。(3)考试全程的监控与指导,这就需要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如充分利用网络课程、QQ答疑、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形式,可以在课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有效指导,又能及时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4)考试成绩的评定模式,分值权重的科学制定,是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认为分值权重的制定绝不能搞“一刀切”模式,而应根据考试内容难易度做科学合理的调整,难度系数大的所占分值权重应酌情提高,这样的评分标准既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有利于对优等生的选拔。(5)考试改革效果的评价与改进,这是确保考试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针对的是学生,受益者也应是他们,由他们所给出的评价是最可信、最有说服力的,对于改革中的不足应及时加以分析和补救,做出下一步的调整,这样才能做到良性循环。
目前中国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大国转变,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技术精湛、综合素质优良的实用型人才,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而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我们以考试改革为导向,在学科考试中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样的改革思路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必须,也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明亮.再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7(4):36-39.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76-79.
A Study on Thinking of the Reform on Examination of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 Hong-yan
(Biochemistr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ctor of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篇10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育;舞蹈赏欣;舞蹈实践;综合素质
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造型,是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是,高职院校普通专业还没有普遍开设舞蹈选修课,这说明舞蹈教育在高职还没有普及起来。作为一名高职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对高职普及舞蹈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舞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与健康的成长有着明显的作用
1.1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能使人的身体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躯干和质体的各个部分发展更协调。
1.2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使人的表达更加美好。人的表达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而更简便的表达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行为。一举手一投足,其意即可十分明确、丰富。学习舞蹈可以开发、培养并形成人的形体表现力,从而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可以自如地辅之以形体的表达,使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有感染力。
1.3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关注他人,与他人配合的良好心态。舞蹈教学训练不仅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也能使人的心态良好。由于舞蹈教学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注重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舞蹈教学群体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减少孤僻感,也会使他们更加热情地待人。
1.4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和性格。舞蹈艺术是通过饱含不同情感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的,几乎不存在没有情感的舞蹈。
1.5 高职舞蹈教学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这种运动不同于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益于健康,创造美好的形象,也能培养人们美好的心灵。
2、舞蹈教育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美育的理想方式
“舞以宣情”,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受到感染,振奋精神,同时也能激趣和热情。目前,高职中很多大学生喜欢舞蹈,但又认为它是一门高雅艺术,由于知之甚少则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舞蹈,不得不与舞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需要了解舞蹈知识,需要进一步认识舞蹈的功能与作用,需要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需要尝试舞蹈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很有必要给他们开设舞蹈实践选修课,同时还应该辅加一些“舞蹈赏欣”选修课。舞蹈实践选修课,就是教学生学习一些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一些成套舞蹈。那么,如何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呢?
在开设“舞蹈赏欣”选修课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注意舞蹈作品的选材,通过观看和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主题思想的好坏,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应该选择一些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的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意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好的作品有了,但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加上一些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而是有着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
2.2 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赏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讲一些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播放作品时结合作品中所出现的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将概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更感兴趣地掌握,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更深一层。
2.3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舞蹈。舞蹈艺术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熟悉和了解舞蹈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点评。
2.3.1 点评舞台环境。舞蹈当中的舞美设计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的制作、布置等,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舞蹈作品起着渲染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和色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3.2 点评舞蹈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舞蹈往往就会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欣赏舞蹈当中的音乐有助于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而观看音乐当中的舞蹈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舞蹈欣赏过程,无论对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提高过程。
2.3.3 点评学生的服饰、表情和动作。通过舞蹈表演的服饰、表情、动作,可以让学生判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素质与文明程度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在高职开展舞蹈教育,是实现这一心愿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高职普及舞蹈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郑锦扬.时代的呼唤:把舞蹈课列入学校教育[J].舞蹈,200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