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培训;必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农业机械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但同时制约和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也有所突显,尤其是农机从业者、驾驶操作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驾驶操作技能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有效保障生产作业时的安全,并随之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导致机械事故、伤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这就需要基层农机部门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举办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技术操作培训班,来提高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普及机械常识、技术操作水平和安全作业知识,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2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分析

2.1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山西省原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地大面广,耕地面积119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70万亩。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发展,玉米机耕、机播及机收已日渐普遍,但由于玉米收割机、谷物收获机等都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而我市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对这些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正确操作,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实践,使得农业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农机事故也时有发生,农民机手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严重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专业技术知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了农机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和瓶颈,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因此,组织举办农机安全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有着现实意义。

2.2社会需求性分析

(1)随着农业机械使用数量和使用率的大幅提升,农机产品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农民在选择农业机械上存在盲目感。

(2)农机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规范化教育,宏观产业理念和市场经营理念匮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急需在理念和思路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3)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安全操作不规范,全国各地的农机使用事故时有发生,提高农机生产技术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政府部门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2.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经过系统化培训,驾驶操作人员可以详细了解各种品牌农业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维修保养知识,使自己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收割的新型农业机械,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玉米机收为例,由于玉米联合收割机成本较高,农民买回机械就迫切投入使用,在机械性能、操作规程等方面欠缺专业知识,机械事故、伤人事故经常发生,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使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原本每天80亩的设计作业面积,由于各种原因成倍下降,有的每天仅能作业20~30亩,有的使用者甚至天天修车,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通过组织专门的技术培训,着力解决难点疑点问题,大幅度提升作业效率,有效减少伤害事故,从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现实意义分析

通过农机安全技术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机操作人员系统性地了解掌握农业机械发展理念,还有利于其正确操作新型农业机械。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习型、创新型新型农民

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这种原始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基本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机技术;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创业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培训,要使这些新型农民发展成为农机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促进农村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中坚力量。

(2)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我国各级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民新购置农机给予了相应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而新型农业机械与传统老旧农机在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农民不仅需要较长时间来接受新技术,而且容易操作失误或者增加维护保养费用,降低新型农机的产能效率。通过培训,能够让农民接受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教育,了解目前新技术和新农机的特性,有效提升操作技术水平和科学维护保养的意识和能力,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目前,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村地区当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接受的正规和系统的安全驾驶培训较少,机械常识以及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匮乏,他们的安全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比较差,应急处置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通过系统和正规的农机安全培训教育,不仅能够在驾驶技术方面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更能够从安全意识上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3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充分发挥基层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为农业机械化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推动作用。基层农机部门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专业部门,拥有农机技术、农机安全和农机培训方面的专业经验和专业优势,对基层农村、农民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情况也比较了解,又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为农机培训提供专业技术保障,便于组织和开展培训工作,同时也能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农业机械化良性、快速发展。

(2)专注科技创新开发,探寻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新思路,新模式。农机安全技术培训,要注重科技创新开发,注重对受训者的技术与理念的并轨传输,思路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培养,利用理论研讨、专家讲座、电子授课、现场实践等多维立体化教学,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掌握的形式,积极探寻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3)深入农村,以点带面,进行现场示范。深入农村社区,田间场院,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现场示范,实地应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头作用,并从农机操作者的薄弱环节和适用性入手,着力解决实际生产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的生产作业效率大幅度提升,人身伤害事故大幅减少,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的目的。

(4)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部门协调,争取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加大培训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部门牵头,争取财政、科技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形成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产生技术和理念的衍生和辐射效应,使阶段性的培训发挥长效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作出巨大的贡献。

(5)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培训。在玉米机收率较高、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较高的地区,侧重开展玉米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培训;针对玉米联合收割机常有发生的因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的伤人事故,机器保养使用不当和防火灭火知识欠缺等发生的火灾事故,侧重开展联合收割机操作规程、防火灭火知识、灭火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在丘陵山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密集、使用频繁的地区,侧重开展小型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培训;针对因操作不当、非法载人等引发的安全事故,重点开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技术操作、安全运行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6)关于培训内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法律法规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以及各省地方出台的农业机械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这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必修课,也是农机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守法观念意识方面的教育。农民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是对自身的约束的落后思想,要注重法律法规是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的思维导向教育,要让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不仅知法守法,还会懂法用法。②操作规程类:常见的农机事故和机械故障大多是由于违法操作规程造成的,利用事故警示、现场模拟等方式,将操作规程教育深入人心,同时还可将风险、应急处置等内容纳入培训教程。③操作使用类:除了将基本的维修保养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外,应将节能减排理念、作业驾驶技巧以及倒车影像、GPS测量、车况监控等电子设备应用技术纳入培训教程。④综合技术类:改变单一传统的种、收技术培训,要将饲料青贮、秸秆综合利用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化、链条化的现代机械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注重系统和多元化的技术指导。⑤发展理念类:发展方向、经营理念的教育引导,在社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变革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产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与农业机械发展战略思维有机结合,促进受训者由只管生产不懂营销的传统农民模式向为生产经营服务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民转变。

参考文献:

[1]许泽民.谈山区农机科技培训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01):68.

[2]马成东,黄生发.彭阳县农民农机科技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23.

篇2

关键词:“十二五”;广东地区产业行业发展;建筑业;高职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培养;能力提升。

一、广东地区建筑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近三年广东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广东的经济和建筑业保持着高速发展。

1.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新规范、新技术不断推出。近年来,修订颁发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核电等技术要求高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涌现。《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建筑业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目标是: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省支持建筑企业开发应用各种新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专业施工技术、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多项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立项。

2.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绿色施工行业要求快速提升。《建筑业规划》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广东省新近出台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立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期间投资1230亿元用于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水平,推进生态省建设。

3.国家对建筑业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对建筑安全事故处罚力度加强,国家要求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要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这会使得建筑监理、工程咨询业迅猛发展。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最近正加紧制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编制》,该标准的出台将为广东建筑业规范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执法依据。

二、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十二五”时期,建筑业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局面,建筑业已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和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招投标制、代建制、项目管理制的广泛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急需一大批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建筑业规划》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高职学院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院要积极参与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根据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合作模式,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内唯一以建字开头的高职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采用基地化培训、施工安全轮训和适时鉴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学院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一级项目经理和省直企业各级项目经理、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共1.6万多人提供了业务培训服务,为全省施工企业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轮训和三类人员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培训达到6000多人。今后,开展各类从业人员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将是学院背靠行业办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应加强技术培训软件建设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高职学院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条件建设力度。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部,设立专职人员,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训网络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培训提供较完备的现代化培训服务平台。

(三)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

《建筑业规划》提出,要制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专业带动,在土建类主干专业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引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改革,在局部的课程和专业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得到了行业的初步认可,这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教学改革工作。

三、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特点

由于目前广东省建筑业企业面临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特点表现在:

(一)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

随着“十二五”期间楼宇智能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土建类专业必须引入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技术,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传统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标准,跨学科、跨专业开拓新的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在高端技能上力求与世界水平接轨,引领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以往高职学院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的观点已经过时,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再局限于本科院校,已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义务。

(二)管理人员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建筑行业高度综合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技术项目、工程项目充当团队领军人物,要求既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又要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能够组织操作人员文明安全规范进行项目实施,并能够随着现代建筑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入,适时跟进国家规范管理,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进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一线操作人员提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建筑业中土建施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主要由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工承担,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机械设备及信息技术已经大量渗透进入建筑业,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能够操作现代建筑机械设备,适应新技术的应用,掌握新工艺,学会使用新材料,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和竞争力。《建筑业规划》指出,要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一线操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将是终生的,也将是长期的。

参考文献:

[1]《2011年广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5]《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服务辽宁,与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培训基地

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辽宁,由政府部门批准建立及建设了以下4个基地(中心):一是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三是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是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的“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以上4个培训基地(中心)都已相继开展了10期培训工作,且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完成了项目的拟定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

对于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学校抽出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继续教育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根据“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与研究中去。目前已完成了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出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

相继开展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衔接与沟通模式研究、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为:

1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研究报告;5篇论文,其中已有4篇在国家核心期刊或国家级学术类重点期刊上发表;5个可推广的案例;2个联合培训基地经验交流材料。

2.社会效益

沈阳理工大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推进了学校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建立起了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建立起了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的衔接、沟通办学模式;建立起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性建立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平台。上述工作的开展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果,将为其他院校继续教育探索终身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发挥示范作用。基地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工作

2012年3月,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开源软件(辽宁)师资培训中心”并授牌。

主管校长及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带领职工认真学习、研究,提高了对推广开源软件目的的认识,并承担起国家开源软件辽宁省师资的培训工作。在做了详细的培训需求调研之后,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组织了强有力的培训团队和师资,展开培训工作。2012年4月、5月举办了两期师资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达187人,95%的受训教师,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颁发的开源软件“双师证”。

(三)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工作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了深入实施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围绕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了7个重点领域,省人保厅在90多个申报的选题中遴选确定了20个省级高级研修项目。

沈阳理工大学承担的“沈阳国际软件园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是20个被遴选确定的项目之一,沈阳国际软件园200多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百余人参加了培训。

学校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计划和课程,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培训特色,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为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的行业专家及学校知名教授,讲授面向服务架构SOA、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未来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辽宁省中职、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工作

1.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精选培训内容,选聘高水平师资

学校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训等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开设培训项目。学校为省中、高职骨干教师开设了机械、模具、汽车、三维软件UGnx、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培训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及学科,也是中、高职院校教学需求。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设计和精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特色,突出案例教学,选聘高水平的知名教授授课,选聘有影响的行业专家作讲座,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安排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帮助学员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紧密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中最关注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做到让学员在学习及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迎刃而解。

2.培训成果

自2012年7月至今,学校培训基地为辽宁省培训了中职、高职骨干教师300余人。一些项目由于课程安排得好,教师教学效果好,学员都慕名而来。

通过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共同授课与培训,使中、高职骨干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新知识,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了本专业教学现状、发展趋势及创新技术,提高了学员本专业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了学员继续学习和教育创新的能力,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五)校企合作新建了三个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1.与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

辽宁巨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模具生产为特色,拥有各种设备齐全的模具生产加工系统,拥有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为院校和社会培训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2012年1月双方签约之后,该公司成为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培养了四期模具、机械等各类专门人才。

2.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签约建立了数控实践实训基地

2012年2月,该数控实践实训基地签约建立。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拥有国家级的数控培训中心。2013年11月中、高职骨干教师将在此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3.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

2012年2月学校与沈阳金杯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2012年11月~12月国家培训项目,中、高职骨干教师到该基地顶岗实训两个月。

学员们深入生产实际,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场发生的实际问题,收获很大,实践实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与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

辽宁科华开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专门推广开源软件及LUPA项目培训的技术支持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培训IT专业学生,使其成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云计算”时代变革的信息技术人才,为辽宁省“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2012年3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并授牌。

(八)承担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

学校承担了国家培训项目,组织中、高职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训。2012年已经开展了一期两个月的实训,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21人。2013年11月还将承担国家培训任务28人,为期两个月。

(九)开展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

2012年9月,学校“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为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开展了短期液压技术培训项目,培训专业人员25人。

(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培训项目

学校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已经调研了几个专业,正在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高级研修班、中国光大银行培训项目,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非学历培训机构合作单位的选择

为了能培养学生不仅有成人本、专科文化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校选择具备良好的办学资质、能够给学生提供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培训机构具有较好师资队伍、较好实训条件、较强培训能力。培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培训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

(二)招生工作及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由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招收培训学生,除了参加培训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学生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由辽宁省招考办录取,学生在学校既完成成人学历教育,又完成专业技能培训,毕业后真正成为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计划及培养模式

由学校完成成人本、专科基础教学工作,培训机构完成技能培训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简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

“学历+技能”的培养计划是以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计划为基础,在聘请校内外专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完整的本、专科教育教学计划,并加强了实践实训内容。

(四)培养成果

“学历+技能”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完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习计划,又熟练掌握了一门技能,获得了品牌行业培训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到岗位工作时能够独挡一面,受到用工单位和企业的肯定和欢迎。目前,已招收了五届学生,合计900余人。前三届毕业生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部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四、为兵工行业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面向兵工行业,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兵工特色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为兵工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专门人才,为兵工行业和兵工院所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骨干和研究人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合作单位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深入兵工行业调研,了解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学校选择了123、5503、5553、375、724等军工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二)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兵工特色的办学优势,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放在兵工行业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需要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文化、业务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层面,紧密结合军工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军工企业联合开发急需的、受学员欢迎的军工专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

与军工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是在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聘请军工企业的专家与学校教授广泛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军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融合到一起,经过改革、创新,服务兵工,主要是为军工企业开设机械专业特种加工、特种化工专业的火炸药等方向培训。

(四)培养规模及社会效益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军工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军工企业亟需的专业,为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近几年共为这些军工企业培养人才近千人。这些学员满足军工企业的需求,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五、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设计与建设

学校已设计和建设了一个依托于本科教学工作与校园网技术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该教学服务平台是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远程教学服务模式发展的技术保障。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学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篇4

一、主要做法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育。

1、政府“掌舵”。一是整合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民队伍为目标,整合农村乡土人才培训、“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雨露工程”等培训资源,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培训网络、优化培训环境等措施,围绕优质米、食用菌、柑橘、桑蚕等主导产业,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制一年,学习内容以柑橘、食用菌等实用技术为主,每年培训主题班学员(农村种植大户)80人以上。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和电工、电焊工免费培训基地,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批“双师型”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二是创新途径。为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通过以会代训和设立“流动学校”,把技能培训、普法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年先后在各乡镇开办了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与营销、矿山安全管理、农机驾驶与维修等10余个培训班。三是政策激励。为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资金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引导,包括: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免费为农民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人员所需的特种行业操作证和职业等级证,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下降50%收取;对返乡创业培训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参加技能培训每人每天给予10元生活补贴等。

2、多方“助力”。一是民营培训机构拉动。积极整合三江航天集团主体调迁留下的存量资产,引进和培育青华职校、长城电脑、科苑电脑等一批民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介绍就业和自主跟踪服务,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互助。充分发挥柑橘、食用菌、茶叶、桑蚕、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培重点、树典型等系列工程,实施结对帮扶计划,为农民提供知识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推介、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9家,吸纳会员近3万人,带动农民10万余人。三是现代培训载体促进。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网点,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坚持媒体宣传、媒体教育和媒体督办相结合,通过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农民“”。一是能人示范。通过能人领办项目、创建基地、示范引导等措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学技术。鸣凤镇北门村叶春分,利用三峡移民安置划给他的4亩田种植柑橘,开展新品种、新药剂、新技术的应用,并亲身实践去指导果农,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农户自发新建果园800亩。果农对技术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亲临他的示范田观摩。几年来,他的示范田里接待参观学习培训的果农达1500人次。二是典型推动。各类种养典型成功人士,通过典型引导,推动周围群众规模种养、科技致富。洋坪镇万家咀村村民奂忠荣,参加县组织的柑橘技术培训班后,现承包柑桔20多亩,平均每年收入8万元,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全村发展柑橘700亩。他不辞辛苦,不计得失,走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嫁接剪枝、施肥除虫,让农民在田边地头免费学习技术。三是网络自助。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自家买电脑、上宽带,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发展中各个季节、各种时段的需求,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学技能。洋坪镇马渡河村柑橘种植大户杨洪照,去年自家南丰蜜桔喜获丰收,但受金融危机和四川柑橘大实蝇疫情影响,缺少信息和销售渠道,导致柑橘全部滞销在家。他通过在互联网上销售信息,很快邻近县市的客商纷纷打电话订购,家里的柑橘一销而空,6亩柑橘获利近3万元。当遇到柑橘病虫害时,他时常上网搜索对策,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把握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二、初步成效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农民由过去单纯的粮食生产逐步向优质水果、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发展;从过去以单纯种植业为主向以种植、养殖、加工多形式转变;由过去只注重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如鸣凤镇北门村晏世勇,参加食用菌种植培训后,大力发展食用菌,现在雇工7—8人,每年收入8万元以上。近几年,全县每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幅达10%以上,其中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220元,同比增长23.4%。

2、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经过各种项目的培训,帮助农民转变了观念,广大农民提高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成为应用现代新科技、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柑橘、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种养大户统一销售,实现产销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业,有效提升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年,全县粮食总产增长11%,油料总产增长11.3%,水果总产增长6.6%,鲜菇总产增长19%,生猪出栏增长10.8%。

3、农业质效明显增强。农业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县新发展食用菌7112万袋,产量达43250吨;新定植柑橘7080亩,发展柑橘集中假植基地400亩,柑橘产量达1万吨;新建、改造桑园5500亩,产茧达1800吨;新发展茶叶850亩,茶叶产量达480吨;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个,生猪年出栏达27.2万头;全县各类养殖大户达200户。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4个,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家。

三、几点启示

1、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培训少,知识更新慢,要有计划地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积极探索“9+1”的义务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增加一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让回乡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二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农村公益服务中心农技人才队伍,建立服务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办好示范样板,形成“镇有技术人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农村科技培训网络,使新型农民之火燎原整个农村。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一镇一业、多村一品”的思路,把发展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科技知识送到有支柱产业的农户田间地头,使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支柱产业的建立,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三是着力加强道德法规教育。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不断丰富“三下乡”活动内容,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送法进村入户、案例分析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维权、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农业环境保护观念。

篇5

近年来,我省各地实现多渠道增收,培育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构筑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他们巧用“加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他们活用“减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在农业内部寻出路,又到农业外部找空间;他们妙用“乘法”,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的乘法效应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他们善用“除法”,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等途径,缩小分母,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 拓宽富民路径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农民也就增收了。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溧阳不断加强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建设。随着“一村一品”活动的展开,溧阳形成了专业村105个,专业园107个,培育出板栗、竹、茶、特色水果和特种水产养殖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尤其是天目湖品牌,有10大系列百余种品种,年销售超30亿元。

依托天目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溧阳把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完美对接。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80%的农户从中受益。

溧阳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以实施规模种植科技入户工程项目为契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的“五统一”要求,以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依托,重点在溧城、南渡和社渚镇建设3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技术指导员指导服务和“三新”示范推广,科技示范户主推品种和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5%-10%,节本增效达10%以上。

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来看,溧阳已经在做多方面的尝试。除了传统的展示展销会外,以节庆旅游活动推广农产品的影响力最大,甚至通过农民经纪人、土特产专卖店以及物联网配送实现了多元化的生产经营。

思考: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必须客观面对资源条件的约束。首先是不断膨胀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其次是在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框架下,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超小的、分散的农业生产及其经营规模和较低的收益水平。因此,必须充分整合农业资源,找到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农民需要的致富载体和致富项目,才能真正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实惠,才能真正取信于农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靖江市80%以上的农民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哪里?靖江市人均耕地仅0.6亩,有限的耕地上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增长潜力?

农民少、耕地少是经济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靖江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园区集中土地,新型经营主体做活农业,催生出现代农业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外来种粮大户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是靖江市比较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目前,仅外来的种粮大户全市就有100多个。

村里组建农业公司,村民将耕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公司对产业结构、种植过程、产品品牌进行设计、包装,用现代企业运营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效和弱质,靖江的“公司农业”已初具规模。坐落在靖江市新桥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的孝化村,早在2009年就将2334亩耕地全部流转到了村里的农业公司,经过公司多年经营,全村已形成粮食、花卉、蔬菜、水产四大农业特色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随着合作社合作形式和合作领域的升级、拓展,全市2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靖江市红芽香沙芋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陆续吸纳会员400多人,带动8000亩香沙芋种植面积,并被认定为绿色种植基地。去年,靖江香沙芋成为泰州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思考:农业的生产经营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供求关系的影响,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要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小船”状态,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因此,必须谋求农业的组织化生产,建造农业产业化的“大船”,以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有效地预防或分解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必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整合资源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现实难题,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农技专家与职业农民结队帮扶。让职业农民守得住农村、种得好土地。

如何才能把传统农民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将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为产业农民?面对这一新课题,泗阳县投资了500万元建立起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泗阳县,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技术培训每月都有1~2次。据介绍,自2011年起,该县围绕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农业“后继乏人”、“效益低下”、“科技成果转化难”等突出问题,让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结合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培训班开设了有机稻米、设施蔬菜等专业技术课程。在集中学习期间,他们还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实地体验学习,提高了学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已经集中开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52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828人次。

为让科技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结队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尽快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该县邀请优质稻米、瓜果蔬菜、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产业从业人员组织专家对口培训,让农学专家与粮食大户对接;蔬菜专家与蔬菜大户对接;食用菌专家与食用菌大户对接,对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年,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6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各校对照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据统计:到年月份已达万元,学校配置了电视演播系统、多功能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年开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仅、、共中、实小、共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即达到144万元。江小、职教中心、中学等校还自筹资金进行计算机房改造和升级。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有计算机1180,收录机432,投影仪448,电视机488,影碟机、录放机150,编辑机(非编)12套,多功能电教室19个,计算机室25个,班班三机一幕进课堂。职教中心、已建或正在筹建三机房,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开始,、、职教中心宽带已接入学校,等5所学校年内力争接入宽带网。中学、实验小学还建成了校园网。闸中、共中、、、、实小、雨小、共小已建起了信息制做中心。校园网,信息制做中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各校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电教馆总是主动到学校,为各校做好参谋,严把质量关,全心全意做好后勤服务,为学校进行网络调试,计算机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我们相信,新的教育技术革命将会在我区全面展开。

三、办好教育纵横栏目,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近年来,区教育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动力,高瞻远瞩,大气魄办教育,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确保教育现代化强区的顺利实现,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教育,由区教育局、区电教馆酝酿已久的“教育纵横”栏目今年月日正式开播!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人民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教育纵横”栏目的主要内容有:名师导学、教师风采、校园风景线、升学指南、考前指导、幼教天地。开播“教育纵横”这一栏目,其目的是进一步构筑起展示教育的平,搭建教育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此已按时播出了14期节目,在全区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电视的同志一道保质保量做好每期节目。没有交通工具,我们自己想办法,天气炎热,我们照样扛着机子一丝不苟的严格按要求拍摄好每一个场面。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挥汗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纵横”栏目从编、导、摄、制及组稿全部由我们负责。由于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但我们边干边学,力求把最美的学校展示给大家,把最好的教师介绍给大家。自“教育纵横”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全区上下的关注,成为教育密切社会和百姓的情感纽带,拉近了教育与百姓的距离,聆听群众对教育的建议,进而营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着向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四、继续抓好电教培训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电[]12号《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宁教电[]7号文《关于开展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培训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去年区电教馆制订了《区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区电教馆根据省市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省、市教育局下达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我们从月份开始,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场所、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后勤管理等逐一落实到位。月日我们对去年参加培训的397名学员进行复习指导,月份全部参培学员到市电教馆参加考核,仅有5人不合格,及格率达98.5%,居全市之首。

这次培训全体学员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暑期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抓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教基〔〕11号)精神和《关于印发<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细则>和<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务工作细则>的通知》(苏教会考[]3号)要求,全省今年月日至日组织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由区电教馆全面承担了此次考试的各项工作。接到任务后,区电教馆尽职尽责、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实做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试工作,具体做法:

1、高度重视,确保我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期顺利举行。

今年月举行的高二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全省首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组织的一次无纸化考试,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次考试,我区设置了三个考点:中学、板桥中学和华夏实验学校,考生610人。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区会考办,教育局副局长担任会考办主任。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我们协同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召开了考点学校主管领导和考务人员会议,进一步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力求使这次考试取得预期效果。

2、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

高二首次等级考试,教育厅苏教会考[]3号文件明确对信息技术考试的硬件配备、软件系统安装和检测、监考教师培训,学生参考组织及其后勤保障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安排要细致,措施要落实,责任要明确,确保考试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为配合考点学校做好考前准备,区电教馆安排了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会考办于年月日在理工大学举办的“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使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立即会同普教科在区实验小学举办了考点学校的考试和考务系统的安装使用培训。前后多次对全区三所考点学校和考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逐一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向省会考办汇报,并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解决问题,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由于我们认真细致做好考务工作,确保了各考点准确无误地按时进行考前测试和正式考试。这次全省首次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区教育局对我们十分信任,将此重任交给电教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圆满的完成此项任务,再一次证明区电教馆是一个很能战斗的群体。

六、积极抓好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省市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总体布置,区教育局积极主动配合省市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更为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

篇7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2002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2002年,中华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雨花台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江苏省 “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6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各校对照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据统计:到2002年6月份已达2000万元,学校配置了电视演播系统、多功能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2002年开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仅板中、雨中、共中、实小、共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即达到144万元。江小、中华职教中心、雨花台中学等校还自筹资金进行计算机房改造和升级。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有计算机1180台,收录机432台,投影仪448台,电视机488台,影碟机、录放机150台,编辑机(非编)12套,多功能电教室19个,计算机室25个,班班三机一幕进课堂。中华职教中心、雨中已建或正在筹建三机房,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开始,孙中、板中、中华职教中心宽带已接入学校,沙小等5所学校年内力争接入宽带网。雨花台中学、实验小学还建成了校园网。闸中、共中、雨中、孙中、江中、实小、雨小、共小已建起了信息制做中心。校园网,信息制做中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各校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电教馆总是主动到学校,为各校做好参谋,严把质量关,全心全意做好后勤服务,为学校进行网络调试,计算机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我们相信,新的教育技术革命将会在我区全面展开。

三、办好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近年来,雨花台区教育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动力,高瞻远瞩,大气魄办教育,使雨花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确保教育现代化强区的顺利实现,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雨花教育,由区教育局、区电教馆酝酿已久的“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今年4月2日正式开播!这是雨花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雨花人民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雨花教育纵横”栏目的主要内容有:名师导学、教师风采、校园风景线、升学指南、考前指导、幼教天地。开播“雨花教育纵横”这一栏目,其目的是进一步构筑起展示雨花教育的平台,搭建教育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此已按时播出了14期节目,在全区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电视台的同志一道保质保量做好每期节目。没有交通工具,我们自己想办法,天气炎热,我们照样扛着机子一丝不苟的严格按要求拍摄好每一个场面。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挥汗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从编、导、摄、制及组稿全部由我们负责。由于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但我们边干边学,力求把最美的学校展示给大家,把最好的教师介绍给大家。自“雨花教育纵横”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全区上下的关注,成为雨花教育密切社会和百姓的情感纽带,拉近了教育与百姓的距离,聆听群众对教育的建议,进而营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着雨花向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四、继续抓好电教培训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电[2001]12号《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南京市教育局宁教电[2001]7号文《关于开展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培训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去年区电教馆制订了《雨花台区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区电教馆根据省市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省、市教育局下达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我们从3月份开始,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场所、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后勤管理等逐一落实到位。 4月12日我们对去年参加培训的397名学员进行复习指导, 5月份全部参培学员到市电教馆参加考核,仅有5人不合格,及格率达98.5%,居全市之首。

这次培训全体学员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暑期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抓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2003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苏教基〔2001〕11号)精神和《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务工作细则>的通知》(苏教会考[2002]3号)要求,全省今年5月18日至21日组织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由区电教馆全面承担了此次考试的各项工作。接到任务后,区电教馆尽职尽责、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实做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试工作,具体做法:

1、高度重视,确保我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期顺利举行。今年5月举行的高二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全省首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组织的一次无纸化考试,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次考试,我区设置了三个考点:雨花台中学、板桥中学和华夏实验学校,考生治理发愣功人。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区会考办,教育局副局长戴云担任会考办主任。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我们协同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召开了考点学校主管领导和考务人员会议,进一步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力求使这次考试取得预期效果。

2、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高二首次等级考试,教育厅苏教会考[2002]3号文件明确对信息技术考试的硬件配备、软件系统安装和检测、监考教师培训,学生参考组织及其后勤保障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安排要细致,措施要落实,责任要明确,确保考试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为配合考点学校做好考前准备,区电教馆安排了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会考办于2002年3月29-3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使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立即会同普教科在区实验小学举办了考点学校的考试和考务系统的安装使用培训。前后多次对全区三所考点学校和考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逐一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向省会考办汇报,并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解决问题,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由于我们认真细致做好考务工作,确保了各考点准确无误地按时进行考前测试和正式考试。这次全省首次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区教育局对我们十分信任,将此重任交给电教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圆满的完成此项任务,再一次证明雨花台区电教馆是一个很能战斗的群体。

六、积极抓好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省市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总体布置,雨花台区教育局积极主动配合省市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更为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

在区委、区政府和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雨花台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坚决清除网上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研究决定成立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丽娟;副组长:戴云;组员:李维斌、周宁、赵承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电教馆,具体负责专项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区电教馆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6月1日—6月4日电教馆制定了雨花台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5日—6月8日成立了雨花台区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下发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 “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9日—6月10日各校(园)成立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大力宣传发动,组织学习,认真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和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6月11日—6月18日各校(园)及个人自查自纠主页及链接。6月19日—6月25日区电教馆组织全体人员全面清查各校(园)、个人主页及链接,同时要求各校(园)上报各种制度、计划、应急方案。6月25日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和校长们签署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责任协议书。至此,我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条不紊的全面展开,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七、办出“南京雨花电教”网特色

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

2001年3月,区电教馆还没有接入宽带网时,我们就意识到:要加快全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必须充分去运用或开发Internet(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全区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实的、互动式的教育环境。

随后,区电教馆开始申请域名并着手设计制作网页,边学边作,应该说到了今天已有了较大发展。原先雨花电教内容较杂,不能充分体现我们工作的性质,通过全馆人员共同参与,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以创办电化教育内容特色为宗旨,使广大教师通过“雨花电教”网页即可查阅到与电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几经修改调整,确立了“本站介绍、新闻中心、教育概况、电教纵横、教师培训、下载中心、实用手册、娱乐休闲、搜索引擎、公告栏”等9个栏目。今年3-5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适时运用“南京雨花电教”网进行辅助培训。将我们收集整理的大量培训资料在网上及时,为学员在培训中提供了大量共享资源(如flash动画、网页图片及部分课件实例等),充分发挥了“南京雨花电教”网作用。

“南京雨花电教”网从创建到现在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不断进步与发展。目前,“南京雨花电教”网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中一流的网站,在各区县电教同行中更是首屈一指,浏览量已近万人次。

篇8

一、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电教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2002年上半年区电教馆一直把学校电教课题研究作为先导工作来抓。我们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2002年,中华职教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雨花台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沙洲中心小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研究》等四所学校的电教研究课题正式被列为江苏省 “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尽管研究的过程复杂,但研究是经验的,是系统的,更应是有效的,可靠的。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课题大小,必须目的明确,有价值,研究的成果才有社会意义。因此今年我们特别注重“十五”电教课题的开题工作,努力提高“十五”课题研究水平,切实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评估。6月上旬,在市电教馆的领导下,我们对全区四所学校的“十五”省级电教课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四所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受到市电教馆的赞扬。目前,我区各校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区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二、电化教学环境逐步完善

为保证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市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各校对照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环境配置标准,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电教投入。据统计:到2002年6月份已达2000万元,学校配置了电视演播系统、多功能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2002年开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仅板中、雨中、共中、实小、共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即达到144万元。江小、中华职教中心、雨花台中学等校还自筹资金进行计算机房改造和升级。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有计算机1180台,收录机432台,投影仪448台,电视机488台,影碟机、录放机150台,编辑机(非编)12套,多功能电教室19个,计算机室25个,班班三机一幕进课堂。中华职教中心、雨中已建或正在筹建三机房,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开始,孙中、板中、中华职教中心宽带已接入学校,沙小等5所学校年内力争接入宽带网。雨花台中学、实验小学还建成了校园网。闸中、共中、雨中、孙中、江中、实小、雨小、共小已建起了信息制做中心。校园网,信息制做中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各校在硬件配置的过程中,电教馆总是主动到学校,为各校做好参谋,严把质量关,全心全意做好后勤服务,为学校进行网络调试,计算机及各种电器的维修与保养,受到基层学校的好评。我们相信,新的教育技术革命将会在我区全面展开。

三、办好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促进全区教育发展

近年来,雨花台区教育局高举教育现代化大旗,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动力,高瞻远瞩,大气魄办教育,使雨花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确保教育现代化强区的顺利实现,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雨花教育,由区教育局、区电教馆酝酿已久的“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今年4月2日正式开播!这是雨花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雨花人民教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雨花教育纵横”栏目的主要内容有:名师导学、教师风采、校园风景线、升学指南、考前指导、幼教天地。开播“雨花教育纵横”这一栏目,其目的是进一步构筑起展示雨花教育的平台,搭建教育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此已按时播出了14期节目,在全区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电视台的同志一道保质保量做好每期节目。没有交通工具,我们自己想办法,天气炎热,我们照样扛着机子一丝不苟的严格按要求拍摄好每一个场面。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挥汗工作的场景深深感动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雨花教育纵横”栏目从编、导、摄、制及组稿全部由我们负责。由于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但我们边干边学,力求把最美的学校展示给大家,把最好的教师介绍给大家。自“雨花教育纵横”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全区上下的关注,成为雨花教育密切社会和百姓的情感纽带,拉近了教育与百姓的距离,聆听群众对教育的建议,进而营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良好氛围,推动着雨花向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四、继续抓好电教培训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电[2001]12号《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南京市教育局宁教电[2001]7号文《关于开展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培训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去年区电教馆制订了《雨花台区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具体布置和要求。区电教馆根据省市区教育局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省、市教育局下达的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任务,我们从3月份开始,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对培训场所、培训教材、授课教师、后勤管理等逐一落实到位。 4月12日我们对去年参加培训的397名学员进行复习指导, 5月份全部参培学员到市电教馆参加考核,仅有5人不合格,及格率达98.5%,居全市之首。

这次培训全体学员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此次培训虽然大家累了一点,但非常值得,不仅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实实在在学到了不少信息技术知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暑期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有条不紊的展开。

五、抓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2003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苏教基〔2001〕11号)精神和《关于印发和的通知》(苏教会考[2002]3号)要求,全省今年5月18日至21日组织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由区电教馆全面承担了此次考试的各项工作。接到任务后,区电教馆尽职尽责、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协作下,扎实做好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此次考试工作,具体做法:

1、高度重视,确保我区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期顺利举行。今年5月举行的高二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全省首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组织的一次无纸化考试,考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次考试,我区设置了三个考点:雨花台中学、板桥中学和华夏实验学校,考生610人。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区会考办,教育局副局长戴云担任会考办主任。为组织好这次考试,我们协同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召开了考点学校主管领导和考务人员会议,进一步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力求使这次考试取得预期效果。

2、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做好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高二首次等级考试,教育厅苏教会考[2002]3号文件明确对信息技术考试的硬件配备、软件系统安装和检测、监考教师培训,学生参考组织及其后勤保障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安排要细致,措施要落实,责任要明确,确保考试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为配合考点学校做好考前准备,区电教馆安排了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会考办于2002年3月29-30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使用培训班”,培训一结束,立即会同普教科在区实验小学举办了考点学校的考试和考务系统的安装使用培训。前后多次对全区三所考点学校和考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逐一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向省会考办汇报,并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上门解决问题,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由于我们认真细致做好考务工作,确保了各考点准确无误地按时进行考前测试和正式考试。这次全省首次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区教育局对我们十分信任,将此重任交给电教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圆满的完成此项任务,再一次证明雨花台区电教馆是一个很能战斗的群体。

六、积极抓好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省市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总体布置,雨花台区教育局积极主动配合省市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更为健康安全的信息环境。

在区委、区政府和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雨花台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坚决清除网上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研究决定成立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沈丽娟;副组长:戴云;组员:李维斌、周宁、赵承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电教馆,具体负责专项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区电教馆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6月1日—6月4日电教馆制定了雨花台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5日—6月8日成立了雨花台区教育局整治领导小组,下发雨花台区教育局“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 “雨花台区互联网入网单位安全管理条例”。6月9日—6月10日各校(园)成立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校(园)大力宣传发动,组织学习,认真贯彻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和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6月11日—6月18日各校(园)及个人自查自纠主页及链接。6月19日—6月25日区电教馆组织全体人员全面清查各校(园)、个人主页及链接,同时要求各校(园)上报各种制度、计划、应急方案。6月25日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和校长们签署了“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责任协议书。至此,我区“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条不紊的全面展开,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七、办出“南京雨花电教”网特色

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

2001年3月,区电教馆还没有接入宽带网时,我们就意识到:要加快全区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必须充分去运用或开发Internet(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全区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实的、互动式的教育环境。

随后,区电教馆开始申请域名并着手设计制作网页,边学边作,应该说到了今天已有了较大发展。原先雨花电教内容较杂,不能充分体现我们工作的性质,通过全馆人员共同参与,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以创办电化教育内容特色为宗旨,使广大教师通过“雨花电教”网页即可查阅到与电化教育相关的内容。几经修改调整,确立了“本站介绍、新闻中心、教育概况、电教纵横、教师培训、下载中心、实用手册、娱乐休闲、搜索引擎、公告栏”等9个栏目。今年3-5月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适时运用“南京雨花电教”网进行辅助培训。将我们收集整理的大量培训资料在网上及时,为学员在培训中提供了大量共享资源(如flash动画、网页图片及部分课件实例等),充分发挥了“南京雨花电教”网作用。

“南京雨花电教”网从创建到现在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不断进步与发展。目前,“南京雨花电教”网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中一流的网站,在各区县电教同行中更是首屈一指,浏览量已近万人次。

篇9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农民信息素养;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83-02

Abstra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It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and discussed the training content,training model. We expecte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arm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1 问题的提出

1.1“互联网+”时代已来

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持续成为市场的风口、舆论的焦点。

农业,作为中国传统的基础产业,“互联网+农业”的潜力也将是巨大的,如利用信息技术对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种植、施肥提供解决方案,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民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

1.2农民信息素养现状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知识无处不在,信息素养成为公民必备的素质。农民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掌握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各类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进一步的调查走访发现:(1)农民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农民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依赖于电视广播及亲友邻里,在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上及信息技术使用的行为倾向性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即使上网也是以娱乐休闲为主,很少利用网络媒体查询生产、生活信息。(2)农民信息知识比较匮乏。部分农民知道或听说过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许多信息,但关键词如何选择,在哪些网站搜索的信息比较可靠,哪些信息是广告,哪些信息是有用的等等问题困扰着他们。(3)农民信息能力严重缺失。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和手机,但电脑多是子女操作使用,能够主动保存、下载和利用农业信息的农民更在少数。(4)农民信息道德有待加强。对于他人的虚假信息与不良言论,不能正确辨识与理性思考,极少数人会揭发并加以制止。

1.3传统培训方式存在的不足

农民接受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课堂面授和远程教育培训。从各个机构所举办的信息素养培训实践来看,农民整体参与性不高。比如美国青树基金会在甘肃天祝地区举办的多期农民信息素养培训中发现,许多农民并不积极报名参加,即使参加的农民并不能自始至终地坚持学完一期的培训,培训中所设置的网络培训论坛,帖子回应量很小[1]。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理想,而且不具有连续性、长期性,从而使当地农民从原有的有兴趣发展到不愿意参与,认为其对自身帮不大。由于农村教育培训资金主要是采取的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级政府因为资金缺乏对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不足成为当前制约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

1.4混合式培训方案的提出

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和远程在线学习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理论的起点在于“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结合,而实践起点则源于企业培训[2]。混合式学习的出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局限,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展现出巨大的魅力。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混合学习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涌现的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3];2009 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 1996 年到 2008 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随着信息的爆炸型增长,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民也越来越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希望能更为主动地掌握学习时间。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智能手机在农村逐渐普及。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无疑将成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的利器,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更是为培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匹配、组合多种学习方式,并创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课程、微测试等培训形式展现学习内容,同时配套现场面授、在线学习、读书活动、学习竞赛等方式,将能够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增加学习的互动性,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农民信息素养培训

2.1培训内容设计

通过研究分析有关信息素养内涵的大量文献资料,本文将农民信息素养理解为:是农民能够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获取、评价和加工,并将有利信息有效地运用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的修养与能力,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因此,针对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包括:感受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价值评价、信息道德几大模块。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及时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需求;丰富信息获取渠道,使农民了解各种类型信息的特点、工具、内容等基本知识;掌握各种类型信息查询工具,熟悉搜索策略与技巧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判断能力,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理性思考;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能够将获得的信息有效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当然,较低的文化素质影响着整体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农民信息素养的教育,不仅包含信息能力的培训,还应加强基础教育,如基本的读写能力、学习能力内容的教育。

当然,培训内容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按照农民的创业意愿、村办企业的用工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及区域发展情况,对农民的信息素养培训制定长远和持续的规划,使他们成为“懂信息,懂技术”的新农民。以农业信息化发展为需要,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如电子商务培训,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带动农民创业;并依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进行本土培训,如在介绍常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尝试新的“农户+品牌+公司”的运作模式;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应时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以致用,如讲授如何使用手机拍照,并个性化地处理淘宝店铺中的木耳、牛蒡、辣椒等图片。

2.2培训模型构建

考虑到农民分散性、个体的差异性等特点,构建混合式信息素养培训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让农民通过不同的渠道都有接受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农民信息素养培训主要以移动学习、网络学习、面授学习、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进行,如图1所示。

1)移动学习平台

据2016微信用户数量统计,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但它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工具。在农民信息素养培训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推送微课程、完成微作业和微社区互动,使农民在“移动”环境下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与学习。

第一,推送微课程。将信息素养培训内容进行细化,选择某一知识点,以视频、语音及图文等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阐释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使学习者在观看清晰和精美画面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当然,在推送时间选择方面,需要配合培训进度有目的地适时推送,不断激发农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完成微作业。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借助微信的回复功能,围绕某一个主题,短小、精悍且富有趣味性的微作业,也可以“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调动学习者答题的积极性。

第三,微社区互动。在微社区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与交流,也可以进行多对多的互动探讨,自由交流、发帖提问、回帖问题、上传图片等活动。

2)远程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农村已建设好的广播电视网络及远程教育网络,通过增加农村政策、教育、气象频道来实时动态报道相关信息,以弥补现有电视广播信息量不足的缺点。不断丰富远程教育资源,将文化教育知识、农业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普及纳入远程教育范围,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本等手段,采用直播、点播、广播等多种培训形式,将教育培训内容直接传递给农民。

3)面授培训学习

根据市场变化、农民需求随时开设高效实用各类面授培训班。同各高校院校建立合作,通过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组织相关人员,采用专题知识讲座形式;建立各类示范基地,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接受专家、技术人员当面指导,通过实际操作使农民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4)其他学习活动

学习榜样的力量。在农民内部选择参与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化素质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着重培养其信息素养能力,通过分享个人感受,生动形象地向其他农民传播其相关知识,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疑难困惑,带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开展多形式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组织、辅导功能,有效提供文化服务产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创办“农家书屋”,购置农民需求的各类专业书籍、信息素养相关教材,使农民在劳动之余、茶余饭后翻阅书籍,既增长了知识,又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

5)移动学习平台对面授培训与远程在线教育培训的支持

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对传统的课堂面授培训提供支持。如在面授课程培训正式开始之前,培训通知,农民通过微信回复进行报名,利用“扫一扫”进行签到;在面授培训时,老师和农民利用微信群功能围绕培训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学习评价;还可以利用微信发起投票或进行问卷调研。

利用移动学习平台,也可对在线农民教育培训活动提供辅助。如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进行用户绑定与分组管理,农民通过注册获得培训权限与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借助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测试,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里快速地完成小测试,从而大大地提高培训效率。

3 总结

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和丰富的本地资源,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全面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詹晓凤.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2] 赵国栋.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4-128.

篇10

一、市煤炭安全监控系统基本情况

市现有地方煤矿24处,基建矿井1处,年产原煤近600万吨。中型机械化矿井只有3处,机械化程度低。高瓦斯矿井5处,全部属于耀州区管辖,其余为低瓦斯矿井。

2006年,全市地方煤矿全部完成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投入使用,实现了对煤矿瓦斯治理“监测监控”。目前,全市现有地方煤矿24处,基建矿井1处,除3处﹙宜君县马坊、南塔、龙门沟煤矿﹚资源即将枯竭煤矿未实现联网外,其余22处均实现煤矿、区县、市级三级联网。煤矿在用监控系统共有5类25套,由不同的厂家生产。其中KJ73N、KJ78N、KJ66N各一套,KJ66六套,KJ95八套,KJ19八套,其中KJ66N是KJ66的煤安认证升级产品。

二、市煤炭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运行以来,它不仅实现了瓦斯、CO、风速等数据的传输、超限报警、信息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而且实现了对通风机等电器设备开、停状态的监控,只要井下被监控点的瓦斯浓度达到报警值,就会实现声光报警,从而有效地杜绝了瓦斯超限作业的发生。市煤炭局安全监控中心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的类型及性质,及时给相关区、县煤炭局监控中心下达了网络监管指令,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煤矿井下监控传感器设置的数量、种类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监控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不符合相关规定,起不到有效的监测监控作用;传感器未按照相关规定按期进行校验,造成测量数值误差偏大,甚至失准;瓦斯检查员没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班使用光干涉瓦检器对其负责区域内的甲烷传感器的测定值进行校核,对超过规定误差的汇报相关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多数监控系统没有故障闭锁功能,监控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对切断闭锁区域内的非本质安全性电气设备并进行闭锁。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新兴事物,一些相关的管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维护管理内容还需要完善。比如在一些培训教材中还没有把每班使用光学瓦检仪检验甲烷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列为培训内容;没有把瓦斯超限断电闭锁的原理和接线方法列为电钳工的培训内容。煤矿企业也没有针对监控系统需要增加相关岗位相应的职责。

二是监测监控系统缺乏严格的体系管理,监管不力。如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专业技术培训等,主要表现在:有的煤矿配备监控系统管理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监控中心站24小时值班和监控传感器调校、维护的要求。甚至有的监控管理员身兼数职,出现脱岗。监控系统管理员职责不清。有的监管员对上传及查询数据的概念不清楚;各种纪录报表填写不及时;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汇报;不知如何采取相应措施,使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有的煤矿监控系统传输线与矿用电源电缆混挂在一起,造成信号传输不稳定;不定期检查传输线路,造成通讯中断、传输不正常、数据不准确等故障。有的煤矿井下工作面搬家,监控传感器撤离但没有对监控系统进行重新设置,在监控系统中出现已经不存在的工作面和长时间不更新的数据。地面中心站监控系统管理员不会或者错误地设置报警、断电、复电等定义;井下监控系统管理员错误地将井下分站、传感器放置;导致监测监控系统出现混乱。当传感器超限报警时,有的井下监控系统管理员不采取正确措施,而是移动或者“隐匿”传感器;当超限报警并切断了被控区域电源后,有的井下监控系统管理员擅自手动复电;在系统频繁报警断电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擅自甩掉风电、瓦斯电闭锁的严重违反规程现象。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是制约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发挥瓦斯治理监测监控作用的瓶颈。地方煤矿中,大多数乡镇煤矿技术力量严重缺乏,没有监测监控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人员和工人技术及文化基础差,基本都是“电脑盲”,虽然经过培训但依然不能掌握监测监控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原理、功能、性能、故障原因及检测、维修、校验、维护方法知识;由于没有建立淘汰机制,许多监管员在培训时,敷衍了事,学习培训内容是一知半解。井下监控系统管理员不会装接控制断电线路,经常出现不能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有的井下监控系统管理员,擅自改变专线供电,导致超限断电时误使局扇断电。监测监控系统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无力维护和排除。特别是对于监测监控系统这样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采煤技术、通风技术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有的煤矿监控管理人员在地面中心站经常操作失误,加之对监控软件、设备的功能,如定义、设置、打印、查询、存储等知者甚少,致使“指挥系统”失灵,使监测监控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市和区(县)安全监控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不论是采煤还是计算机或者通讯专业,非学习“监控专业”出身,只是掌握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和网络这个综合学科知识“冰山之一角”。

四是对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维护、调校工作不遵照相关标准开展,导致监控系统的监测值误差大。煤矿矿主和管理者认为监控系统“不准”,是个“摆设”。不在安全监控系统方面投入人力、物力,监控系统愈发工作失常。形成恶性循环。煤矿为应付监管部门检查,认为有装备就“完事大吉”了。至于,系统是否运行正常、监控能否起到作用、监管到不到位等都无从谈起。煤矿企业不重视,使煤矿工人更是认为“监测监控系统可有可无”。有的煤矿干脆就关机,上级检查来了再开机;有的煤矿井下没有专业维修人员,监控系统一但发生故障,矿井机电工就干脆甩掉监控系统不用。在这些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

五是煤矿安全规程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对煤矿企业监控系统做了详细的规定。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规定地方煤矿必须向县(市)安全监控中心上传实时监控数据。但是没有对县(市)安全监控中心的建设标准、系统性能要求的具体规定。我市在建设煤矿安全监控网络是在摸索中建成的。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于需要联网整合的监控系统门类复杂,标准不一,设置不一,造成整合联网困难。联网后网络系统运行不稳定,有的煤矿联网状态时断时续,故障率高。原因在监控系统和监控接口程序、网络运营和监控网络建设方中任何一方面或者几方面,难以判定。有时甚至各执一词,都坚持己方没有问题,有时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员集合在一起,搞“三堂会审”才能搞清问题原因。有时处理完的问题隔一两天又会重复出现。

三、加强煤炭安全监控的对策

1.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行业技术标准执行,保证井下使用的各类传感器的完好和准确,并有不少于3倍的备用量,按期送仪表检定中心进行标校、校验。做好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除尘工作,教育员工爱护监控设备,避免人为的破坏。

2.用于连接井下监测分站和传感器的接头或接线盒,必须完好,连线要结实,电缆要悬挂在巷道一侧,不能随地散落在地上,避免淋雨和人为破坏,在线路铺设上要尽量使用整节电缆,少用接头或接线盒,对损坏的接头或接线盒要及时更换。

3.发生通讯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是传输电缆老化和受潮。因此要做好监测系统通讯线路的定期检查和维护,遇到传输电缆老化和受潮要及时更换。

4.监测维护人员在进行瓦斯报警、断电功能测试之前,应与矿调度室和通风队取得联系,使他们能及时掌握瓦斯超限报警的原因,与区县及市级管理部门汇报,避免瓦斯误报警。

5.由于瓦斯传感器属于电器设备,电器设备会受电流电压的影响。因此瓦斯传感器在复电的瞬间,受过高电信号的冲击,偶尔会出现显示值突然冲高的现象。如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该传感器应该升井进行检查和调校送检。

6.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观念,坚定落实瓦斯治理12字方针。各煤矿监管部门普遍重视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监管。

7.培训是提高监测监控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素质的唯一途径,是维护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和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由监控系统生产厂家和培训机构对煤矿的监控管理员、电钳工进行安装系统的重要性以及监控系统的原理、功能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在授课的同时,进行实际、实物操作培训,如断电接线,风电、瓦斯点闭锁安装,传感器挂接、故障查找等。还可以结合煤矿实际,组织厂家深入煤矿,进行现场培训,结合每次对煤矿的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测试,校正的结果,现场示范解决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