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做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决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炼,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再次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
篇2
【关键词】语文;展示素材;培养; 提炼素材
Talk that strengthenning reading instruction living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o the primary school out of the lesson of development
Zhu Xiaomei
【Abstract】I think to want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not only just in the lesson, more important want to grasp good reading outside the lesson, then can spacious student’s visual field, obtain abundant knowledge, this is exaltation reading ability of importance means, also i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importance link.
【Key words】Language;Demonstration material;Development; Refine a material
经常听到语文教师发出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即使在教学中使尽了浑身解数,教学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其实也不尽如此,我认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在课内,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课外阅读,才能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1 多向学生展示身边的语文素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而语文教师又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最大化地丰富他们的见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文本承载的知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们就必须到课堂之外去寻找训练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信守都能拈来的素材:你下班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今天看到的报纸、你读到的一本好书、你看到的一部感动人心的电视剧、电影――对于农村的大都数孩子来说,这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他们知道得不算多。即使知道一些,他们的看法也很片面有失偏颇。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信手拈来的素材活学活用在学生身上。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向他们展示了一种看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课余阅读的习惯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开阔眼界的读。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尽量多读课外书,一般是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那这样检测呢?就是经常让学生在读后写故事梗概或者是写读书心得。刚开始,有的学生很不愿意,认为是一种负担,占据了自己玩耍或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读也读得不认真,收获也不大。于是我改变了阅读方式,周末我从图书室借来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每人一本,一周交换一次(这样做可以减少图书室借阅工作量),然后向学生提出要求: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认真看完一本书后要工整地做好读书笔记,即首先写出书名和作者,然后积累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佳句或语段,写一写自己最喜欢(或讨厌)文中人物(或动物),并说说理由;如果阅读能力强的还可以写出看完此书的心得体会……最后我要检查学生们的读书笔记,每次都做好评价和登记予以公示,期末给予综合评价考核,写在学生的成绩档案里。不仅如此,我会让学生给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给大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这样,很快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即使还没到检查的时间,他们就跃跃欲试了。我想,学生们除了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外,更多的是想交换新书来阅读,就连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也不例外。
其实我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读很多书的时候往往是不求甚解,但没关系,我要的就是持续的阅读的习惯,很多阅读内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无师自通的。为了大面积地训练这种阅读技能,我也会找一些阅读资料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听后说主要内容,说心得体会。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
3 提炼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让学生去亲近自然,学语文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如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美丽的日出,田野里清新的风、自由而新鲜的空气、原生态的河流――这些东西不都是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性情、荡涤他们的灵魂吗? 大自然永远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神奇奥秘的大千世界确实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语文资源。春天里,我带孩子们到田野,到江边,去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去体会“漫山遍野、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等词语,去感悟“春天像个可爱的小姑娘穿起了绣花裙”等比喻句,“校园的花儿们在和风中绽开了她们的笑颜”等拟人句,还有那一句句排比句、夸张句被一个个孩子从口中描绘出来……似乎让我们走进了语文大观园,欣赏到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美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及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且从此景此情中也提高了审美情趣。
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并且去感受、去抒写生活,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生活中固有的或临时生成的一些资源。课堂上有时候也会发生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抓住这种临时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去把这种与众不同的一天记下来。其他这样临时生成的资源还非常多,只要教师稍留心一下,写作素材就有了。
4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除语文中的口语交际等汇报性的活动外,我还多角度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搞一次诗歌朗诵会,办一次手抄报,开一次主题班会,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兴趣高昂,又能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表现优秀者在集体里起到带动作用。这样的活动不一定都要经过精心准备,只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得失即可。
篇3
关键词: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尝试分析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改善环境,指导方法,营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养,还能韦他们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语文的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进而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
一、阅读时间少
调查中得知,有近三成的学生每天作业量在2消失以上。成绩较好的中学生,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客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辅导,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另外也发现,学生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二、阅读氛围不浓
广大的农村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办学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于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着又随意性和消遣性,所以教师指导他们读书的方向,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课外读物。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随时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读一读,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古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化讯息;要求诵读一些古典诗词、经典美文,领略我国文化的源长河精美;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读一两本的名著,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途径之一”,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如教学《鲁提辖拳手打镇关西》等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还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作者同期所写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园小记》、《窟洞风景》等。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文化底蕴,想知访言林十斗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以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以。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再老实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方法。要让学生养成动笔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的习惯;二是定时,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四、阅读氛围,落实阅读效果
篇4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中职德育的重点工作
1.把握好中职德育的“度”
中职德育中,一般教育者往往不太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其实,教育者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指引者和精神的领路人。现代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学生更希望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并与教师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德育工作的“度”。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对学生要求太严,近于苛刻,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不愿意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意愿,了解不到学生心中真正所想,教师的德育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展开;如果在教学中表现过于宽厚,则会使学生产生骄纵心理,使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严宽的适度结合。
2.把“爱”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事业处处体现着爱,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爱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更应该时刻为学生着想,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应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疏通,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和顾虑,把注意力转到学校丰富的活动中来,关心他们的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教学活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实行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上的一些发展因素融入教学活动中,促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本化”。这种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行校企合作。“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中职学生毕业后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这就迫使中职与一些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在学生在校期间将一些企业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企业的文化因素,从而达到中职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二、完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实践教育是评估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使教学形式更加完备,形成强有力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对学生学习内容成果的考核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在德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之处有所关注,同时也要关心教学成果,即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在学习上产生困难的学生,不能进行嘲讽,而应给予温暖和鼓励,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2.健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给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能够将学生学习知识与拓展能力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多元化需要采用课堂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以及教师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相结合的形式。课堂上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理论知识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演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能力。
在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最后的结果。关注过程的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更加全面的考量方法,是将最后的量化结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相比于只重视最后结果的考评方法,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兴平.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两种认识取向――苏霍姆林斯基与卡尔・罗杰斯人本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6).
[2]鲁 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
篇5
近年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发现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课外阅读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高段学生面临小学毕业考的情况下,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万事大吉。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课外安排中,电视、电脑等严重冲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引领呢?笔者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摸索。
一、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安排好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其次,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
2.在班内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每周读书交流话题、开展读书争星活动等;
3.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
5.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6.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
7.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
8.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开展课外阅读做好铺垫。
二、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会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外阅读与“采蜜本”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我们形象地把读书笔记称之为“采蜜本”。不间断地摘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是独立完成的,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价值。
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方法。“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适当的写一写小散文、小诗歌。针对学情差异,有的放矢的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1.建立评价框架。从整体方面对班级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进度计划、读书摘记、心得体会文章,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采用模糊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2.注重平时抽查。对于班上阅读能力需大幅度提高的学生,多采用平时抽查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读书笔记可能存在错误较多、潦草混乱等不符要求的情况,为了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所以把关适度从严。在加强指导的前提下,严格把关。
3.阅读展示。在故事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展示课,让学生汇报展示阅读成果。可以先在小组里展示,然后在班级里面进行“本月阅读之星”的评选。评价时原则上统一标准和客观公正,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多表扬鼓励,以树立其信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达到评价的目的。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4.激励性原则。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篇6
关键词:农村教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丰富受教群体文学涵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当前农村语文教育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培养农村受教群体的文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令当前农村语文教育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学知识落实不准确、教学知识深化不科学、教学阅读能力不充足等现象,从而导致课外阅读教学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反而制约了受教群体吸收科学文化知识,降低了课外阅读的存在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可知,致使课外阅读教学发展不畅的主要问题有两点:(1)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力度不足,从而使受教群体无法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进行兴趣性阅读培养,因而造成阅读知识认知不准及阅读理解深化不足。(2)学生自身自主性不强,对阅读缺乏兴趣。其具体体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课外阅读量不大,课外阅读知识掌握不全,甚至有学生根本不愿意阅读课外读物。
三、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存问题,进行科学的对策疏导,方能实现课外阅读的培养价值,促进农村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强化。因此,本文针对课外教学开展现存问题,进行合理对策分析后得出:
首先,应积极培养教育群体的课外阅读引导思想,令其深刻认知课外阅读教学中自身的引导地位,才能令其发挥能动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培训,教导教育群体科学应用相关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自主教学、探究教学及多元教学理论,令教育者科学定位自身位置,以辅佐学习身份辅导受教群体学习,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
其次,以教师打造良好课外阅读教学环境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先进手段,以自主课外阅读、探究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为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阅读或户外阅读方式。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令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阅读中交流感想,在户外阅读中体验文章与自然之间巧妙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其实教育教学发展必经阶段,科学认知课外阅读现存问题,积极应对、科学解决相应问题,将有效推动受教群体感受阅读魅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深化文学素养,内化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在现代社会,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要使后人学习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作为大学生他们处于摄取知识的最佳时间:一、他们自身有一定的水平;二、又处在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中。况且阅读又是了解外面世界、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满足个性需求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本文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外阅读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339名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进行调查与探索。笔者实际发放问卷339份,收回338份,其中有效问卷335份。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一些策略,为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藏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理论概念
(一)阅读的定义
目前国内并无统一定论,本文采取《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①为阅读所下的最新最全面的定义:阅读既是一种个体的社会性的活动,也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本质应该包括两方面:
1、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首先,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的主体把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信息的过程。其次,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在阅读主体力求掌握阅读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主体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2、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首先,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构建与创造。阅读主体在对客体的动态把握与构建的同时,还会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创造性的理解,赋予客体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其意义与价值得到不断的开拓与重建。其次,就阅读主体与作者而言,阅读过程也是阅读主体以阅读客体为媒介,与潜存于客体之内的作者进行着一种心灵的交往与对话。再次,从阅读主体与人生社会活动的角度而言,阅读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消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作者的精神文化生产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阅读主体自身和社会意义的成长。最后,阅读也是阅读主体在生成与建构客体意义的同时,在客体之中重新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二)课外阅读的定义
学生自由选择或经教师指定,在课外阅读的各种书籍、报刊(不包括教科书)。有益的课外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课外阅读现状
(一)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与所用阅读时间
根据数据看,在所有被试学生中,有87.9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帮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是很清楚的。这与笔者的预期不谋而合。
其次是认为“课外阅读不是很有帮助”学生所占比例,比例明显减少。持这一观点的仅有11.58%学生,最后是表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这一观点。在所有的被试学生中,仅有2.43%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帮助”。但从学生每周平均课外阅读的时间来看,情况如下所示:被试学生中平均每周进行五小时以下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高达78.17%,而每周进行大于10小时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仅有4.57%。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知态度是非常端正的,绝大多数被试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很喜欢。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所以被试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处于“高热情,低行动”。
(二)阅读语种
根据被试学生阅读时所选择的语种情况来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汉语―53.32%。其次是34.17%的藏语阅读者。随后是所占比例为7.55%的英语阅读者。最后是其他语种,所占比例为4.88%。藏族大学生的母语虽是藏语,但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更青睐于汉语。
(三)课外阅读目的
从述数据可以看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中认同最高的是对阅读的感兴趣,所占比例为25.77%,这就说明作为大学生,他们对课外阅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发展个人的特长和找与学校课程有关的资料,所占比例总和达到45.40%。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功利性。有18.49%的学生表示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消遣休息,放松身心。而表示进行课外阅读没有目的,随便看看和表示其他原因的仅占10%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阅读时间短及建议
大多数藏族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他们在实际阅读上所花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都达不到一个小时,藏族大学生对课外阅读处于“高热情,低行动”。所以,藏族大学生应将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让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母语阅读少及建议
阅读语种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汉语,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英语和其他语种,这就说明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们在课外阅读语种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开放化,这是一个值得的骄傲的情况,但是藏族学生在阅读母语书籍方面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发扬好、继承好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一些文化,包括语言。
(三)阅读功利性强及建议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很有功利性。由此可见已经进入小小社会的藏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定位和伴随着担忧。所以大部分同学的课外阅读离不开与课程有关的资料,离不开与个人发展有关的领域。笔者认为,这不能说是不好,也不能说是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阅读本身的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就业。阅读使人丰富、使人机智、使人豁达。阅读可以伴随我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杜笑眯.谈英语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8(5).
[2] 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3]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
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 内容选择 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肩上有不能承受之重,几本语文书又承载不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课标中这样定位语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为是基础,所以有不能承爱之重。语文素养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等。如果把课标的要求放到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实际中来衡量一下,就知道课标只是虚设了,现实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在令人堪忧。
以我的学生为例,我从调查中发现课外阅读无序、低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序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盲目地、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二是所读的书不是精品。阅读的无序必然导致低效。也就必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外阅读内容。
为什么学生的阅读现状和语文素养如此令人忧虑,我所看到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课外阅读缺少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只对教材繁琐讲解和机械训练,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我们的学生“一心只读教科书”,以课本代替作品,以习题代替阅读,以能力训练代替语言感受,从而弱化了阅读功能。家长也深受“急功近利”思想的严重束缚,一味追求短平快的效益,呈现出鲜明的功利性,不可能全力给予配合和支持。这样,种种淡薄的意识无疑使课外阅读缺少生机和活力。
2.课外阅读缺少选择
课外阅读内容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不成熟,心理不稳定,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极易陷入迷惘,内容选择的不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这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理念背道而驰。
3.课外阅读缺少时间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我们的学生学业负担繁重,疲于奔命于大量的习题中。这样,在课外阅读具体实施过程中严重暴露出时间上的矛盾。学生一方面想要抽时间课外阅读,一方面又想要高质量完成学业,这样显然产生了一个时间上的碰撞。也就很少有同学能真正抽出时间潜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
4.课外阅读缺少方法
我们的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只一味追求内容的新鲜离奇,情节的生动曲折而没有深入本质,往往忽视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价值内涵。同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设计和出发点并不是真正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本,而是为了提高考试时阅读题的得分。这样,学生失去了主动阅读的权力,无法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一些课外作品,尤其是世界名著、科普作品等,它们和广大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距离较远。复杂的背景、繁琐的情节、深奥的语言……使许多学生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我认为阐述最为透彻最能触动我做这个选题的还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在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已刻不容缓。那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
1.强化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端正态度,明确认识。同时,初步了解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喜好和选择,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物的时候,可有意识地介绍那些故事性强、情节有趣的书,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读的书。也可给学生朗诵一些作品中精彩的片断,让学生共同欣赏。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阅读评价,定期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也十分重要,只有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提高认识,统一方向,才能使学生迈出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
2.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
课外阅读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必然使课外阅读作品优劣各具,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正确选择和引导。总的原则是真正有的放矢地推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能增长见识、丰富情感、陶冶性情的作品,在作品中感悟情感的传递、心灵的共鸣,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坚信要想使学生们的文学素养有所提高,必要读给学生读“打底子”的书,曹文轩认为:人类以多种姿态展示在造物主所给的空间里,读书是一切姿态的底子,而只有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才能给学生打上精神的底子。对中国的中学生而言,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来寻根来扎根来吸取营养无疑是不二法门。初一可以精选古典诗词,成语典故引导学生诵读,初二读精短的古文名篇,初三可以引入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很大,这个过程中筛选很重要,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主要以读为主,力争能背下来成为自己的一份坚实的积累,成为精神的底色。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无非是一些例子,如果用好和强化这些例子就可以实现阅读量的提升和写法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内容安排的特点或学习重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学完鲁迅的《孔乙己》后,给学生印发《药》,并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它小说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再如,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人物传记单元基本都是节选,而本单元所介绍的伟大人物身上都有更多值得学生们关注和学生的地方,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其原著,像《伟大的悲剧》出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而这部文集中的其它作品都可以做为补充阅读。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比较其中的写法及写作角度、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这个研究中我还走在探索的路上,但我会坚持走下去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世界,我相信这应该是大语文的大路!
参考文献:
1.季江勇.《倡导“原典阅读”,打好“人生底色”》.《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4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41-1809-7
3.詹月花.《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报》.2005年第50期第7版
篇9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重视个人情感的融入,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学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要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寻求解读问题的新途径,即学会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积极心理品质 高年级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39-01
阅读是一项基本的智力技能,是个体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获取、解读,从而内化意义的心理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文字、图画等外在显现形式引导个体感知升华内在精神,并将其核心精神内化到自身行为模式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夯实巩固课内语文知识学习和拓展延伸课外隐性知识习得的关键桥梁,是取得小学语文科目学业成功的关键,同时还是高年级小学生发展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涵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高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和情绪调节有着强大的功能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调节情绪,培养高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规避消极不良情绪,以积极情绪引导正向行为应对冲突。其次,可以完善人格,促进高年级小学生人格发展,通过课外读物,从中获取善良、真诚、谦逊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归属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第三,可以减缓压力,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对所面临的挫折的消极态度和行为,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对积极心理品质涵养的对策
(一)家长是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涵养先行者
家长唯有身体力行地为孩子树立起“标杆”,才可能使孩子在积极心理品质涵养方面最大化获益。同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阅读的互动行为,通过这种“通力合作”,家长能够准确把握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发展积极正向乐观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是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涵养引导者
(1)教师有方向地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支持。教师在指导高年级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时,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障碍,给予具有方向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兴趣上“大做文章”,以兴趣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
(2)教师布置特色任务实现积极心理品质涵养。涵养积极心理品质关键是学生自身,所以为了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和能力,就要设计出高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阅读作业。这种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生动化、灵活化,既可以通过辩论赛、戏剧,也可以通过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
(三)自我是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涵养突破者
一方面高年级小学生应树立阅读目标,规范阅读习惯。主动树立一个详细明确的长期阅读目标,规范自身阅读习惯,维系一个良好的长期有效的阅读机制,对于涵养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升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意识的提升,高年级小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能够自我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使自我积极心理力量和能力的获取更“得心应手”。
(四)学校是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涵养培养地
(1)创设阅读环境,开展阅读活动。当下大多数小学校设施齐全,配备了图书阅览室,每周都有阅读课。但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并不能改变课外阅读不受重视的现状,学校应定期开展不同主题、多样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课外阅读的隐喻价值真正意义上根植到高年级小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去,使小学生真正能在课外阅读中获益。
(2)自主研发高品质的课外读物。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课外读物对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涵养有着不同侧重的影响。因此,小学校相关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应该协同合作,共同开发符合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自主研发切合高年级小学生需求的高品质课外读物,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涵养,也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活化小学语文学科,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对其积极心理品质涵养有着极为深厚的隐喻价值和意义。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对高年级小学生积极心理发展方面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厚此薄彼”,家校应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发挥的功能,切合实际发展状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采取恰当途径显扬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涵养的隐喻价值。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国内营销策划
- 下一篇:财务风险排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