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38-01
自2009年以来,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2011年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处于项目申报阶段。从前两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来看,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际内容较为单一,还是停留在基本农田建设上,未跳出以往土地整理的范畴。究其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规划作为引导是重要的一方面。为保障农村综合整治有规可依,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建立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
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
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达到以下目的:(1)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引导新农村建设;(2)促进农村“一化三基”建设;(3)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建立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为达到农村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笔者认为规划体系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九规合一”。“三个层次”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三个层次;“九规合一”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九个子规划通过有机组合、系统综合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 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供需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区;(3)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4)落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规模及布局,划定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区;(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及用地布局;(6)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7)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
3.2 控制性规划
3.2.1 村庄体系规划内容
(1)明确村庄功能分区;(2)根据功能分区布局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及其它用地;(3)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4)配置村庄之间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等公用工程管线体系。
3.2.2 交通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交通规划在区域内的交通项目,即落实过境公路;(2)结合村庄体系规划,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田间道及生产路。
3.2.3 水利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在区域内的水利项目;(2)结合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配置与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项目相配套的区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的农田水利工程。
3.3 专项规划
3.3.1 产业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效率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对村域的自然和资源结构、社会经济现状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确定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3.3.2 村庄建设规划内容
(1)居民点内部功能分区;(2)居民点内部街道网(宅前路)布局;(3)公共设施及公用工程布局;(4)房屋建筑布局;(5)房屋建筑户型设计。
3.3.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拆旧区布局;(2)选定房屋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区;(3)合理布局拆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4)根据拆旧区腾退建设用地数量与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3.3.4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内容
(1)合理划分田块,因地制宜地配置土地平整工程;(2)合理配置农田水利工程,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3)合理配置田间路桥工程,保障“物能运、路成网”;(4)适当配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提高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美化农田景观。
4 结语
通过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可实现规划在农村土地空间上全覆盖,在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上全涵盖。从而能够保障农村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土地整治规划 环境影响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71-2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述环境保护措施都与土地整治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应在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法律上明确了市级以上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整治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避免、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土地整治活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已实施土地整治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已实施土地整治活动主要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缺乏对生态环境因素的重视和统筹考虑,对整治区域内的水、土壤、植被、大气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系统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物生存环境及多样性。根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平整工程、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影响生物的栖息、繁殖环境,使生态环境结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潜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存在,危及土地生态系统稳定。
(2)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可能发生变化,荒山、荒坡开发改变原有土层结构,影响了土壤结构和扰动地表等,这些对打破了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得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变的脆弱,特别是低丘缓坡区的开发易造成水土流失。
(3)影响景观格局。土地整治是综合性工程,其实施可能改变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对景观格局造成影响,忽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3.1 评价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体考虑,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针对性原则。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和因子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还必须考虑其中主导因素对土地生态的决定作用。
(3)综合效益原则。土地整治活动受到环境、资金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工程措施必定要加大投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实现综合效益最佳。
(4)全程评价原则。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到具体整治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各个阶段都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 评价程序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对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和环境影响识别。初步分析整治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确定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内容。
第二阶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依据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因素,综合构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程度(包括正面和负面),得出评价结论。
第三阶段:根据评价结果,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轻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件建设的要求,提出减轻和改善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第四阶段:编写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书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4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4.1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识别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包含多个方面:社会、经济、生态、景观格局等。具体影响见图2。
4.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治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从而部分或完全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选择土地整治规划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的筛选过程应注意选择最能反映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方面,易于获取相关资料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因子。
4.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整治规划内容丰富,根据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对规划总体目标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对具体任务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量来评价。
(4)对分区土地整治安排的评价。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法,分析评价各个土地整治区土地整治方向、土地整治活动是否影响其生态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定位和环境质量。
(5)对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评价。主要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地沙漠化治理率和水域转化率三个指标来评价。
(6)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前后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来评价。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分析、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并拟定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应着眼于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视长远和潜在的环境影响,对考虑规划替代方案和减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5.2 建议
随着国家新的整治战略的实施,亟需针对不同整治区域特点,开展多尺度、多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同时拓展与土地整治相关联的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推广"为一体的研究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形成规范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指导土地整治规划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推进策略;存在问题;研究思考
前言: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将土地整治工作列为大规模实施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和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表明,我国土地整治的战略部署已经进一步得到完善,整治的基本农田标准比较高。但是因为我国土地整治是由近几年开始大面积实施的,所以在整治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一定要重视土地整治中的不足,并认真改善不足之处。
一、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土地整治的协调和宣传力度不到位
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而对土地整治相关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但是由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过度依赖形成手段,不能理解群众,对有关部门的关心也略显不足,就会在项目中出现相关部门不够配合和群众抵触的现象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整治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对土地整治实施深入宣传,人们对土地整治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同时土地整治的协调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使当地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的作用不能够正常发挥。
(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不具规范性
科学而又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的必要条件是制定良好的土地整治规划。虽然四级(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对土地的利用制定了整体规划,专项规划也在辖区内的土地整治中建立,但是落实的过程中其行为不具规划化,尤其是在县乡镇的领导出现变动时,其工作思路就不发生变动,而对于之前所规划的土地整治项目通常会被搁浅,这就使工作的调规内容更加繁重,使项目的实施期和设计编辑时间的时间都向后延长,不利于项目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了,对土地整治的监管和指导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这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整治机构只流于表面形式,管理措施中存在很多纰漏
现阶段的省级、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在县区级成立的机构比较少,以耕保科监管为主。而专职人员不具有“专门性”,通常身兼数职,导致县区级土地整治的力度减少。虽然整治机构由当地政府做表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只流于表面形式,形同虚设,使管理制度措施中存在很多不足,使只重视立项的资金,而轻视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管制制度置若罔闻,设计规划随意变更的情况发生,而整治项目后续管理保护措施和制度有待完善。
(四)土地整治成本随着耕地资源开发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上升
现阶段的土地整治工作处于不断推进状态中,好条件、大面积、容易开发的土地资源已经都被整治开发,而一些土地资源因为离村庄比较远,所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为土地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荒草地、裸滩地、盐碱地和零散地都属于不易开发的土地资源,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人们开始对不易开发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整治,导致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增大,而项目施工中所需要的建材、人力和物力也日益增高,基于此,整治耕地的投入成本在逐步提高。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策略
(一)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使更多的大众参与进来
土地整治工作中对有效耕地进行适当的增补,能够使耕地总量保持平衡状态。这不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全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要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例如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宣传小册子等形式向大家介绍土地整治与总量平衡的价值,同时使人们及时的了解到到土地整治的操作程序和整治优惠政策,使广大人们群众都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
(二)对土地整治的编制进行专项规划,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的统筹安排
为了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使用,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对各级土地整治的专项规划加以不断的完善,采取因地适宜的规划方针,坚持合理土地整治开发原则,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统筹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能随意变动土地整治规划。
(三)为土地整治队伍和机构提供有效建立条件
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整治队伍和完善的整治机构可以使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整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承担起土地整治的带头组织义务,使土地整治的组织保障得到进一步的健全。
(四)实行多形式开发和异地开发的土地整治规划
针对于土地整治,一定要纵观大局,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保护为提前,使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和价值最大化。对土地整治开发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不能只依靠国土部门,要引导全民参与到土地的整治工作中去。同时要采取异地开发的方法,对人均耕地多、开发会引起抛荒的土地资源进行异地开发,使开发的利益能够被共同享受。
结论:综上所述,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和价值,它作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存在。我们,恩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政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来讲新名村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整治制定科学而合适的整治措施,来使耕地总量和耕地发展需求能够得到相对持平的一个状态,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斌,丁宁,张志宏等.中国土地整治资金在省际间分配及土地整治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1-9.
[2]魏凤娟,李江风,刘艳中等.湖北县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14):267-276.
篇4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立法问题。尽管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操作规范,但不可否认,从部门规范性文件到一套完善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其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跨越。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加强土地整治的立法工作,是当前土地整治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一部全国性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也需要尽快从幕后走到台前。资金问题。搞好土地整治,需要“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才能充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资金主渠道,保证了对土地整治的长期稳定投入。从2007年起,按照国家加强土地调控的要求,国家又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扩大了资金规模。同时,国家要求将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又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治资金渠道。但目前所投入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全部由国家无偿投入。
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在稳定现有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机制。应考虑研究建立合适的融资机制,将目前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引入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提高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程度。另外,还有必要研究完善土地整治资金的投入使用程序和使用监管机制,促进资金更加合理使用,并得到有效监管,不被挪用、滥用及其他违法违规使用,切实保证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使用效果。协同问题。农村土地整治内容丰富、涉及国土、规划、建设、农业、水务、交通、环保等众多部门,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协作,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效率,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绩效考评问题。当前,土地整治的绩效评价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而导致土地综合整治中出现“偷工减料”、“重过程,轻结果”、“重形象,轻实效”等问题。因此,土地整治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和更能从分发挥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绩效评价考核标准体系亟待建立。构建土地整治机制加强立法和规划工作,完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立法工作,包括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土地整治条例和系列配套性的实施办法,夯实土地整治工作的法制基础。其次,迫切需要科学规划,使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还应当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计划。现阶段,由于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建立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上,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向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迈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土地整治资金筹集机制。搞好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要坚决落实政府各类土地收益用于“三农”的规定,充分利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开垦费及土地复垦费、耕地占用税等各方面资金,并严格收缴,严格按规定用途整合使用,加强督查,使之成为政府支持土地整治、支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源泉。
切实落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土地整治相关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内容和要求。在发挥政府作为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农村集体筹集一部分,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土地整治积极性,对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的耕地,可实行政府收购制度。同时应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将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涉农资金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统筹用于村庄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能,同时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可以考虑结合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创新设计金融工具,进一步拓宽土地整治工作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土地整治工作除了“事前规划和计划”、“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事后评价和管理”。因此,应建立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实施的严格的土地整治绩效监督评价机制。按照“设置合理、操作可行、评价充分,科学考核”的原则建立土地整治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考核专家库,同时配套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定期对土地整治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实施开展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在土地整治绩效考核评价中,还应该注意发挥群众和团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各方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导向机制。土地整治工作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项目施工企业、社会投资参与单位等等。这些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是否能发挥好以及能否持续保持下去,关系到土地整治是否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及能否可持续开展,因此,必须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这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对于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其所辖区域内的耕地面积、承担和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规模及成效等因素,在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分配上体现出差别和鼓励扶持倾向;对于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因土地整治给他们增加额外经济负担,同时要让他们在土地整治中获得实惠;对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单位,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但同时考虑到要保证工程质量,不能一味地压低土地整治工程承包价款。
对于社会投资主体,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设计合理投资回报渠道,如优先考虑社会投资主体对建设用地需求及探索实行土地整治股份制的模式。充分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法律援助机制。一是要在整个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二是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权利,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各项土地权益的分配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工作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救济服务,严格防止各种侵犯与损害农民和集体合法土地权益的行为发生。
篇5
关键词:土地整治;安徽省;成效;建议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包含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内容,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关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存在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土地整治已然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近年来安徽土地整治成效可圈可点
安徽省近几年的土地整治工作,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质量和效益也逐年提高,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国家号召得到强烈响应
199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号召各地开展土地整治,现在,土地整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的城乡统筹工作。据统计,安徽省2000-2009年批准的国家、省级项目总计25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9804.03公顷,项目总投资429453.79万元。2007年、2008年土地整治建设力度较大,批准项目较多。除了国家、省级批准土地整治项目之外,地方各级政府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6587个。由此可见,安徽省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较好,整治工作已突显大步发展势头。
(二)拓宽了土地整治路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不同的区域因素、发展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安徽土地整治选择合理适宜的多种路径,据调查,其中以“生态家园+特色农业”模式、“统筹城乡+综合整治”模式、“社会资本+规模经营”模式、“废弃工矿复垦”模式较为典型突出。土地整治在多措并举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安徽省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后净增年效益0.4832万元/公顷、人均年纯收入增量494.66元/人、平均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480人、土地利用率增量5.95%、平均林草覆盖率增加值1.95%、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11.3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三)挖潜了土地利用潜力,用地需求压力得到缓解
据统计,安徽省2001-2008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分别增加土地13891.53公顷、42582.5公顷、45557.76公顷,总计土地整治增加农用地100280.86公顷、建设用地1750.93公顷、新增后备耕地83659.77公顷。整治出来的土地首先安排为耕地,再者满足农村发展所需建设用地,节余用于安徽省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得“占一补一”基本实现,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压力。
(四)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步伐得以加快
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内涵目标趋于一致,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辅助作用,因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散农居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改变往日散乱现象,通信、网络、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相应配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逐步跟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区域人文和自然景观,促进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五)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发展得到支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布局零散,农村居住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据统计,2001-2008年,安徽土地整治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耕地达到12022.07公顷,占总体新增耕地的14.37%。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拆并整合,内部挖潜,提高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调剂到城镇建设,推动着城镇的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助互动,从而达到城乡统筹的目标。
二、新时期安徽土地整治仍需强力推进
虽然近年来安徽通过土地整治改善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加剧的不良循环,然而,这一矛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形成良好运转新机。
(一)土地利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土地整治是重要举措
根据安徽省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占居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9.86%。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林地次之,牧草地最小。建设用地中各类地差距较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交通水利等用地比例小。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性矛盾依然可见。1996-2008年安徽省耕地净减少23.87万公顷,耕地的持续减少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全省的粮食安全。2008年,全省人均土地0.21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安徽省土地利用率高达91.72%,未利用地只占总面积8.28%,土地的后备资源缺乏,土地利用面积增长的潜力依然有限。2009年以来,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越来越严,而耕地后备资源的不足,补充耕地质量的不足,使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很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找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既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守土有责”;又有效增加建设用地计划,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实现了“守土有益”。因此,推进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增加耕地面积,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力举措。
(二)农业生产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是有效途径
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显示,安徽农用地等别分布的总趋势是中低产田面积大,高产和稳产田的面积少。七等及其以下的农用地(耕地)占分等农用地(耕地)总面积的78.64%,耕地质量还需提升。2008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07.46万千瓦,农机设备也不断增加,全省共有各类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39.57万台,农用运输车67.80万台。但是从总体来看,受土地利用的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另外,安徽省农村道路面积188912.73公顷,与耕地面积比值为3.30%,农村道路比例偏低。据统计,安徽省2008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453.3千公顷,有效灌溉率60.26%;旱涝保收面积2581.83千公顷,旱涝保收率45.05%;机电排灌面积2964.1千公顷,机电排灌率51.72%,排灌条件还需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必须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土地整治,统一规划排灌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城乡统筹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是必由之路。
截至2008年,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仅40.50%,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面积101.77万公顷,人均面积192.20平方米/人,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确定的标准,集约利用程度不高。2008年安徽省GDP总计9213.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3.62亿元,所占比例少仅7.9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75.85元,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任务仍然很重。
只有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稳定、有序的转移,才能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才能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进程。所以,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通过开展土地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拉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对今后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土地整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不足,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使土地整治更有序、健康的全面开展。
(一)加大投入,整合资金
由于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使得全省土地整治开展程度不一致,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整理的投入相差大,一些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搁浅。要完成土地整治目标,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仅仅靠政府投入并不能满足,还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考虑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实行土地整治资金专项管理,有效整合各类涉地、涉农资金,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二)明确目标,因地制宜
土地整治对象综合性强,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目标明确,是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而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要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利,不仅关注新增耕地这一个指标,也要特别关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点合理集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土地整治中需要紧扣自身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发展目标,决定土地整治的内容、方向,积极发展多元化模式,寻求新的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安徽土地整治范围偏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的体系还不太完整,虽然每个县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都是以点为主,针对具体的项目区做规划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基于更大的区域背景的总体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水平需要提升。今后土地整治需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拓展。
(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门的联动效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也是一项惠农工程,农民作为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往往受到忽视,而公众参与的范围与深度也不够。公众参与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整治目标的有力保障。土地整治工作迫切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合作行为,从而建立一种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土地整治制度。
参考文献:
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
2.杨晓琳,丁军.肥城市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探索[J].山东国土资源,2010(3).
3.刘婷,张文方,黎金钊.土地整治: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8(7).
4.郭金辉.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宏观形势,2009(6).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编制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编制中,要组织农业、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和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做到汇集民智,集思广益。规划编制方案草案出台后,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在媒体公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符合当地实际,以利于长远发展。
篇7
关键词: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经验借鉴
土地整治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其中以德国的土地整治历史最悠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整治有着不同的称谓,其中,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称之为土地整理,日本则称之为土地整治或整备,又称之为耕地整理, 澳大利亚称之为土地复垦整治,哈萨克斯坦称之为土地整理,埃及称之为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概况,印度称之为土地综合治理与保护,匈牙利称之为土地综合整理,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土地重划[1-3]。由于各国对土地整理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土地整理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经过300 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土地整理的理论、法制建设、项目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土地整治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国外的土地整理起源于16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后,欧洲的荷兰、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观历史,大致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1.1 德国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1.1 德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土地整理的内容包括合并土地、村镇改造、开辟建设用地、公共建设用地、景观的塑造和保护、森林土地整理、特种经济作区的土地整理、地籍更新测量八个方面的内容。
1.1.2 德国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德国土地整理是在土地整理局的监督指导下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它的职责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规则,监督土地整理过程,并承担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在各基层地区设有土地整理机构,其中,州土地整理机构为最高权力机构,基层土地整理机构只需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工作[4],另外,参加者联合会为土地整理的具体执行单位。
1.1.3 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依据包括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和各州制订的实施细则与条例。德国联邦的土地整理法于是1953 年颁布的,并在1976 年和1982 年进行了修改,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中具有完善的制度,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目的、方法、机构设置、成果验收、权属调整等,此外,还规定最高行政法院需负责审议、处理诉讼案件[5]。在州一级内部设立独立的仲裁机构,负责解决有关争议问题。
1.1.4 德国土地整理的权属管理。德国十分重视权属管理,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项目立项前,需要明确整理区内的权属现状问题;在权属调整开始进行之前,需制定详细的调整方案;在形成新的土地产权关系后,需及时进行变更登记 [6]。
1.1.5 德国土地整理的特点。德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认为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实现土地整理目标的关键;国家根据具体内容资助土地整理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土地估价在土地整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8]。进行土地估价,有利于实现地产交换价值平衡;现阶段,德国十分重视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设计中需明确生态的可行性;同时,德国也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已在软、硬件和一些技术标准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发展[9-10]。
1.2 荷兰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2.1 荷兰土地整理的类型及内容。荷兰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以非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以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土地的调整、基于协议的土地整理四种类型。在土地整理的开始时期,荷兰十分强调增加农田的平均场地尺寸及农业经济性指标,而近年来荷兰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已有所转移,开始以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土地及建设户外设施等多重利用方面。
1.2.2 荷兰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荷兰土地整理的管理机构是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体说来,在20世纪,土地整理项目是由中央土地整理委员会及项目执行单位来共同管理的,最近十几年,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权下放到了区或省一级政府,省一级政府还接管了项目实施的部分权利[11]。现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部门为DLG,主要负责土地整理和农村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2.3 荷兰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荷兰土地整理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1924 年第一部法案的出台,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土地整理;1935 年,荷兰建立了土地整理服务局;1938 年出台的第二部土地整理法案,简化了土地整理项目的审批程序;1954 年新的土地整理法案的出台,使土地整理项目和空间规划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敏感;1965年颁布的空间规划法案,规定了省级项目须与地区空间规划保持一致;1985 年,国家新的土地整理法律的颁布提供了多种可选实施方案,还保留了1954 年法案中的投票表决制度。
1.2.4 荷兰土地整理的特点。纵观荷兰土地整理项目发展趋势,荷兰土地整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单纯的调整农业本身发展为实现农村地区土地的多重利用,从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现,决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启动、规划及实施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是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的个人和团体[12]。随着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未来的土地整理项目牵涉到的利益群体将会越来越多,但是项目必须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这一原则将不会改变。
1.3 日本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3.1 日本耕地整理的内容。日本耕地整理通过各种改造手段来增进土地在农业上的应用,整理的内容包括土地交换、分割合并、土地开垦、种类转换及有关内容的变更、造田;道路、沟渠、蓄水池等的变更及对上述设施的改造或新建等[13]。
1.3.2 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完善耕地整理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有法可依;共同监督四个方面。耕地整理的实施主要包括耕地整理实施的认可、开工、完成、换地处分、地租分配、登记及土地整理事业的终了几部分。
1.4 俄罗斯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4.1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内容。俄罗斯土地整理的技术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现已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5]。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组织管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科学、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实现土地的再分配,综合改善农用地质量,维护已有自然生态景观,并为合理进行生产创造条件。
1.4.2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俄罗斯的土地整理开始于17 世纪初的沙皇俄国时期。1789 年,沙皇俄国土地整理大学的建立适应了当地土地整理的需求,为俄国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在前苏联时期,土地整理是提高和保护耕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来进行[4]。前苏联的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经济效益,在自然资源调查、选择区域进行开发、对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土地基本法》,对土地整理的概念、任务、目的、内容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5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重划发展概况
在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称之为土地重划。台湾地区的土地重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市地重划和农地重划。
1.5.1 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发展概况。(1)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内容。农地重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规划整理农地重新,建立标准田块,通过土地交换分合来集中农户的土地; 规划配置完善的道路,使每一田块都能直接通路、排水、灌溉,方便运输,减少邻里纠纷; 配台农地重划实施,做好排水设施,修筑堤防,兴建道路,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生存环境,发挥农地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经营效率。(2)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机构建设。台湾管理土地重划的机构是内政部土地重划工程局,地政处是“ 省”主管机关,负责业务的规划、推动、督导工作;农地重划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实际过程中的执行工作;农地重划协进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业务的顺利进行。(3)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经费情况。台湾农地重划所需经费分为四项,主要设计行政业务、相关改善工程、规划及农水路工程等方面[14]。在这四项费用中,行政业务费由省承担;相关改善工程费、规划费由中央和省各承担一半;农水路工程费由农民自己负担4 万元新台币,其余由政府辅助。(4)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取得的成效。1958--2004 年期间,台湾地区共完成农地重划788区,重划面积超过39×104公顷,超过台湾面积的11%,增加了生产用地面积、农场规模,改善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地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台湾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5]。
1.5.2 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发展概况。在我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整理称为市地重划,也叫旧城改造。其实质是在城市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及用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台湾地区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市地重划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目前与市地重划相关的法令主要有《平均地权条例》、《平均地权条例施行细则》、《市地重划实施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与这些法令相配套的法规。
推动台湾地区市地重划的方式分为由政府征求地主同意办理;由政府强制办理;由地主申请办理;由地主自行办理四种[14]。市地重划的实施程序分为10个阶段,包括选定重划地区、拟订重划计划、通知的核定和公告;测量;地价查估;土地拆迁补偿及工程施工;计算负担;分配设计;清理权利;整理地籍;交换与清偿;财务的结算。
2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研究领域较为全面,成果颇丰,但我国土地整治开展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对全面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整体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将大有裨益。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法律政策
土地整理涉及多方面利益,而这些利益需要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来调整。从1988 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到1998年新的《土地管理法》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再到2003年《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颁布,都为我国土地整治的立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尽快制定适合国情的土地整理法律及法规,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2]。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土地整理原则、工作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编制、主管部门、成果认定、资金筹措、考虑农民意愿、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等。
2.2 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的组织机构,保证机制顺利运行
1998年之后,我国各级土地管理机构都相应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但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过程,涉及范围比较广,工作时间较长,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涉及到与当地很多部门的协调工作。因此,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权与工作程序,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防止推诿扯皮,提高土地整理机制的运行的效率。
2.3 推动土地整治由单一目标逐渐向多目标综合型过渡
现阶段,我国应充分学习德国土地整理的经验,着眼于未来,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注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农用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的协调统一 [4]。学习中德两国合作的南张楼村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建设新乡村、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小康和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重视土地整治的权属调整
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涉及权属调整问题,而权属调整对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广大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整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要使土地整理中原有产权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充分实现产权的明晰,避免产权共有[9]。基于此,我国应充分认识权属调整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权属调整,包括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农民合法经营权等方面。
2.5 拓宽土地整治融资渠道
土地整理涉及方面宽泛,工作量很大,一定的资金投入可为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借鉴国外土地整理的成功经验,只有加大政府投入资金,才能使土地整理按照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符合长远规划,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资金相对缺乏,因此,资金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强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同时考虑其他有效的筹资渠道,如开发、信贷等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从而,建立起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主,农户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为加快我国土地整理的产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6 构建土地整治科技支撑体系
土地整理系统复杂,涉及方面广泛,客观上需要多种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撑。当前,我们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就是以土地的等级和价格作为对土地重新分配的依据,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土地权属调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3S”技术应用研究。将“3S”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规范项目编制工作,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效率;三是激光技术应用研究[16]。激光平地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其显著优点是灌溉比较均匀、平地精度比较高,在实施项目中引进该项高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土地平整工程的质量。
2.7 重视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治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对土地资源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用到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已意识到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力和冲击力,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景观布局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工作[7]。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应作好生态评估工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营造防护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8 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 “民心工程”,最终目的是在为农民自己办好事,因此农民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土地整理工作向前发展的一种有利方式。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追求的是有限的政府权力和有效的公众责任,体现的是项目决策的合理性,无论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都是不可或缺的,可通过公众提出的宝贵意见来弥补技术研究的不足,完善相关可行性研究,使项目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17-18]。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的土地整理项目,才可以使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少走弯路,节省投资,达到应有的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乔庆伟,许庆福,王增如. 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 山东国土资源,2012,10:68-72.
[2]秦玉芹,李斐,金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当代生态农业,2012,Z2:117-121.
[3]郭飞. 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
[4]谢德体.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J].国土资源,2007,09:30-33.
[5]曲福田.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0:12-17.
[6]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 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6,01:112-114.
[7]董利民 ,毛泓 ,叶惠 ,王雅鹏. 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05:73-74+69.
[8]栾波. 联邦德国的土地整理及主要技术手段[J]. 测绘科技动态,1988,03:39-44.
[9]伍黎芝. 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5,04:75-78.
[10]何芳. 前联邦德国土地整理介绍与分析[J]. 中国土地,1997,10:41-44.
[11]廖蓉,杜官印. 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09:26-28+48.
[12]张晋石. 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6,05:66-71.
[13]袁中友,杜继丰,王枫. 日本土地整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国土资源情报,2012,03:15-19.
[14]刘宪法. 台湾农地重划制度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1:82-91.
[15]刘健哲. 台湾之农地重划与环境维护[J]. 台湾农业探索,2010,05:1-5.
[16]张志谭. 浅述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0,08:65-67.
篇8
关键词:MapGIS类库,SIFT算法,土地整治,直方图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前一般先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不仅需要强大的矢量化和绘图功能,还需要涉及土地利用的各种属性数据的统计功能。为了更直观的表达图形数据的内容,上报的成果中往往还需要根据图形属性生成直方图。传统的生成直方图方法主要通过SuperMap、MapGIS或ArcGIS等软件进行操作。这种方法不仅常常需频繁进行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工作,大大增加了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量,降低了土地整治规划的效率,而且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的特殊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设计应用VC++结合MapGIS类库对MapGIS进行二次开发,并最终在MapGIS中实现了根据图形属性批量自动生成直方图功能。
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如下: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3)、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布局与安排等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4)、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5)、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2 编程组件及SIFT算法
2.1 VC++
Microsoft Visual C++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开发Win32环境程序,面向对象的可视化集成编程系统。它不但具有程序框架自动生成、灵活方便的类管理、代码编写和界面设计集成交互操作、可开发多种程序等优点,而且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使其生成的程序框架支持数据库接口、OLE2,WinSock网络、3D控制界面。
它以拥有“语法高亮”,IntelliSense(自动完成功能)以及高级除错功能而著称。比如,它允许用户进行远程调试,单步执行等。还有允许用户在调试期间重新编译被修改的代码,而不必重新启动正在调试的程序。其编译及建置系统以预编译头文件、最小重建功能及累加连结著称。这些特征明显缩短程式编辑、编译及连结花费的时间,在大型软件计划上尤其显著
2.2 MAPGIS开发类库
中地数码依托MapGIS新一代空间信息软件,形成了 “MapGIS开发平台、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产品体系,让GIS软件生产可以像传统的工业生产那样,利用标准的零部件实现GIS软件的高效率、高质量。其产品在国土、城市管理、水务、燃气、三维地质、公安、气象、房产、测绘、电信、农业、林业、军事、水利、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覆盖了全国65%以上的数字国土、数字地矿地质,累计完成近1500个GIS项目,MapGIS用户全国累计达10万多户。
MAPGIS二次开发函数采用匈牙利命名法,即动宾结构命名法,并且所有函数都以下横线开始,以便和Windows函数以及其他语言函数明显区别开来,如_GetLin表示取线实体;在Visual Basic环境下,由于Visual Basic语言不能识别以下横线开始的函数名,所以库函数都以字母b开始,如bGetLin表示取线实体。上述动态函数库提供了从最基本数据单元的读取、保存、更新和维护到MAPGIS地图库的建立和漫游,以及空间分析,图象处理等一系列功能,MAPGIS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开发[1]。
除了上述 API函数外,MAPGIS还为基于VC++的开发者提供多个可重用基类,将应用程序所需的常见基本功能作了封装,使用便利,改动灵活。MAPGIS正在向类库组件化迈进,已推出一系列类库及组件,这将使得二次开发更为快捷便利。但与此同时MAPGIS仍将不断完善其API函数库,以多种开发手段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应用的需求。
2.3 SIFT算法
SIFT算法是一种提取局部特征的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各个不同尺度的特征点比较中得到极值点,形成局部特征描述子,然后通过特征点的两两比较找出相互匹配的若干对特征点,从而建立不同图像的对应关系[2]。
实现SIFT算法的关键在于特征点检测,生成图像特征点描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尺度空间极值检测、关键点的定位、关键点方向分配、关键点描述。
(1)尺度空间极值检测
高斯核是唯一可以产生多尺度空间的核。一个图像的尺度空间L(x,y,σ)定义为原始图像I(x,y)与一个可变尺度的2维高斯函数G(x,y,σ) 卷积运算。其公式如下:
G(x,y,σ)=12πσ2 e-(x2+y2)/2σ2
相邻尺度的 2 个高斯图像相减得到高斯差分多尺度空间D ( x , y , σ)。 D ( x , y , σ)可表示为:
D(x,y,σ)=(G(x,y,kσ)-G(x,y,σ))*I(x,y)=L(x,y,kσ)-L(x,y,σ)
(2)关键点的定位
由于DoG值对噪声和边缘较敏感,所以对局部极值点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需要对尺度空间DoG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利用DoG函数在尺度空间的Taylor展开,求导得到修正值X∧=-(2DX2)-1DX,并代入D(X∧)=D+12 DTX,获取极值点。不断修正X∧,当D(X∧)
(3)关键点方向分配
关键点方向分配的目的是利用关键点邻域像素的梯度方向分布特性,为每个关键点指定方向,保证描述子对图像旋转具有不变性。
(4)关键点描述
关键点描述的意图在于完成关键点梯度值和方向计算后,用一组向量描述此关键点,并将其作为目标匹配的依据,使关键点具有不变特性。
3总体流程图
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总体流程图
4 程序模块
程序分SIFT 算法调整、属性数据读取、数据结构重构与直方图生成等4大模块。
4.1 SIFT算法调整模块
SIFT算法调整模块主要是为了便于生成土地整治专用直方图而调整过的高效算法,有利于提高整个程序的运行效率。该模块部分典型代码如下:
void AUTOtiaohui::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Dialog::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AUTOtiaohui)
DDX_Control(pDX, IDC_FILELIST, m_filelist);
}}AFX_DATA_MAP
}
BEGIN_MESSAGE_MAP(AUTOtiaohui, CDialog)
{{AFX_MSG_MAP(AUTOtiaohui)
ON_BN_CLICKED(IDC_ADD, OnAdd)
ON_BN_CLICKED(IDC_FIND, OnFind)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4.2属性数据读取模块
属性数据读取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MapGIS图形数据属性的读取,该模块部分典型代码如下:
void changeLinParmByAtt::changeLinParm()
{ short QTZJAi = _OpenFileArea(aHinst,tmp);
_GetAttStru(QTZJAi,LIN,&stru);
expStr[0]=0;
if(!_InputExpresion(m_hWnd,stru,expStr,100,"输入检索条件",NULL))return ;
_SetChangeFlag(QTZJAi,0);
_CloseArea(QTZJAi);
_FreePntSelLst(QTZJAi);
_FreeWorkArea(aHinst);
for(i = 0; i < m_filelist.GetCount(); i++)
{ m_filelist.GetText(i,tmp);
changeLinParm00(tmp,expStr);
}}
4.3 数据结构重构模块
数据结构重构模块部分代码如下:
for(i=1;i
{ _GoingClockCursor();
if(_GetLin(QTZJAi,list[i],&xyz,&len,&QTZJinf)
if(str2=="线型")
{ QTZJinf.ltp=fw;
_UpdateLinInfo(QTZJAi,list[i],&QTZJinf);
}}
4.4 直方图生成模块
直方图生成模块的部分代码如下:
repeatinf.fclr =0;
repeatinf.layer =31;
if(lxy[labs(linTop.stNod)].x!=lxy[1].x) {
if(_GetNodPos(DLTBAi,linTop.stNod,lxy1)
if((lxy1[0].x!=lxy[0].x) && (lxy1[0].y!=lxy[0].y))
repeatinf.fltp =2; }
_AppendLin(outqtxTHXAi,lxy,len,&repeatinf);
QTZJinf.ltp =1;
QTZJinf.lclr =1;
QTZJinf.lw =0.12; _UpdateLinInfo(DLTBAi,labs(rData[ii]),&QTZJinf);
_AppendLin(outdljxTHXAi,lxy,len,&QTZJinf);
5 小 结
本文利用了MapGIS软件二次开发类库结合VC++实现了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实践表明,土地整治项目MAPGIS直方图的自动生成程序减化了图件的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程序图面美观,应用方便直观,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地软件丛书编委会.MapGIS二次开发培训教程(c++版)[M].武汉:中地公司,2001.
MSI影像
篇9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项目建设增减挂效益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探索通过整治节约的少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的有效办法,努力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欠缺,出现了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一些急需规范的问题,侵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土地管理秩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纠正,严格规范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切实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土地综合整治及建设用地增加挂的内涵
早期,我国是把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作为挖潜耕地资源,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但是对土地的改造并未能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面貌,这就需要一个内容更加全面、可以完善农村面貌新措施的出现。土地综合整治在吸收了其他农村土地保护和改良手段的基础,恰好完成了别的途径无法实现的任务,即真正地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实际上,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的大概念,它包括利用、开发、保护、治理、规划、管理等诸多因素。概括地说,土地综合整治,是通过土地因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结合、农民、产业以及社会经济进行综合的统筹,使农民从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实现在一样的土地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其主要做法包括: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整治、村落整治等)、发展非农产业,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以及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最后的目标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
土地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统筹城乡,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为了避免出现其他的各种问题,必须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式”、“一窝蜂”,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采取各种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平稳地进行综合整治。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能够保证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时,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协同做好土地综合整治涉及的土地整理、城乡建设、产业布局,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至于政策措施之间出现冲突,降低土地综合整治效果。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还田。农村宅基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等,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后,剩余指标部分,可以流转到城镇建设中使用,通过政策、经济、货币、流转(运转)等合理的手段,实现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值和价值的货币体现,既可以解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建设用地的迫切需求,同时指标转移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使用,积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为统筹城乡建设提出了新的出路。
三、切实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1)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要按照因地制宜、完善条件、提高质量要求,以提高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要依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和验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平稳提升新增耕地产能,经整治的耕地要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切实防止投入散、项目小、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
(2)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完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建设。未批准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地区,不得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规划继续作为建设用地的可作为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禁止以整治为名,擅自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禁止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
(3)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要按照科学论证、集中投入、分步实施的要求,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促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战略后备产区建设,为保证国家粮食供应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切实加强配套工程建设,落实配套资金,强化工程监管,防止和纠正配套工程不到位、配套资金不落实等问题。
四、严格规范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
(1)坚决转变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倾向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农民新居、城镇发展等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建新、拆旧项目区,保证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减少、耕地面积增加、布局合理、质量提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坚决转变在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中重建新、轻拆旧、重城镇、轻农村,单方面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倾向,坚决纠正少数地方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等偏差,坚决制止实施过程中脱离发展实际、侵害群众利益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坚决制止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土地置换等行为
在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及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中,凡涉及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使用的,必须纳入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必须坚持局部试点、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结果可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禁止在试点之外,以各种名义开展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禁止在试点之外,以各种名义开展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使用;禁止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复垦土地周转等“搭车”行为,防止违规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3)禁止突破挂钩周转指标
各地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林业保护利用和生态建设等有关要求,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的规模、布局和时序。试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所在省(区、市)要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组织审批和实施试点项目,禁止突破挂钩周转指标设立挂钩项目区,禁止项目区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禁止循环使用周转指标。各试点地区要对挂钩周转指标的下达、使用和归还实行全程监管,严格考核,保证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严格控制在周转指标内。
(4)禁止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高楼
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转移相协调,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区分城镇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涉及农村拆迁安置的新居建设,要为农民提供多种建房选择,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要尊重农民意愿并考虑农民实际承受能力,防止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大拆大建。禁止在农村地区盲目建高楼、强迫农民住高楼。
(5)禁止侵害农民的利益
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必须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涉及土地调整互换使用的,未征得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同意,不得强行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必须按照明晰产权、维护利益的原则,合理分配土地调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要明确受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保证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及时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防止农村和农民利益受到侵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搭建平台、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落实责任,通力合作,准确把握工作要求,加强全程指导和有效监管,严格规范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并切实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2)强化资金整合和使用管理。各地要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等资金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保持渠道和用途不变,实行专账管理,统筹集中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定,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中央分成部分要重点支持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要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行为。
(3)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管理。各地区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整治,要按照确权在先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做到地类和面积准确,界址和权属清楚。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的土地,原则上应维持原有土地权属不变;对土地互换的,要引导相关权利人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有争议的要依法做好调处工作。对权属有争议又调处不成的,不得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后,要依法及时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
(4)严格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结合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行全程监管;要完善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线备案制度,对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实行网络直报备案,及时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要做好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评估考核以及项目实施后的验收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士地督察和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完善问题发现和查处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5)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近期要对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清理。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面检查,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一律叫停,进行整顿、规范和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项目建设用地增减挂效益、超出试点范围开展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或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篇10
关键词: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图件,编制要点。
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并新增耕地面积,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建设用地总量保持平衡。它以项目区为整治单元,我省主要是对试点镇、试点县的空心村、危旧房等农村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以及全省范围内对灾毁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实施土地整治,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用于经营房地产和商服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图件从图面反映对象来说,既要反映整治前(复垦前)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拆旧区的位置、复核拆旧区是否属于农村建设用地、复核拆旧区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现状,又要展示整治后(复垦后)的土地利用效果;从图面反映的内容来说,既要有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工程内容,又要有建新安置区以及有关工程规划内容;从图件的种类来说,各图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且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实施方案图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多样,也比较复杂,给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者带来一定的难度。
1、实施方案图件组成
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方案图件主要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拆迁地块位置遥感图、土地复垦平面布置图、土地复垦结构图、项目测量图。
其中,土地复垦结构图是指路、沟、渠的单体结构图,以及路沟渠的附属设施等结构图。
若项目采用集中安置方式的,除了上述6项图纸类型外,还应提供建新安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遥感图、建新安置区规划图、建新安置区实测地形图。
若拆旧地块零星、分散的,不必进行土地复垦结构图设计,但,要有平面图;对于集中连片,且面积较大的应进行土地复垦设计,必须上报土地复垦结构图。
2、实施方案图件基本要求
2.1图名的要求
一般将图名命名为:××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代码为XZT)、××村拆迁地块位置遥感图(代码为YGT)、××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代码为ZGT)、××村土地复垦平面布置图(代码为PMT)。
项目复垦结构图主要是指路、沟、渠的单体结构图以及附属设施等结构图,该部分的图名命名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要求进行命名。
2.2图号编制要求
图号编制统一要求为:××××(县名+乡镇名、为拼音首字母)-××(村名)-图名代码-编号(01、02……)
土地复垦结构图: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图号编写要求编制。
3、实施方案图件制图基本要素及其要求
3.1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以经变更调查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图中应具备以下要素和内容:
1)图名:与标题栏一致的图名,字体采用宋体、字号采用7号字、颜色为黑色。
2)拆旧地块图斑上方应注明:图幅号及所在村名,如:所在图幅号及村名:G50G058067(国宝村和佛岭村)。
3)拆旧地块图斑内应包含有: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图斑号、拆迁房屋编号、实测地形图的JMD。
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应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线型区分;若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重叠时,应将203地类范围线置于项目区范围线之上层,以显示203地类范围线为原则。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的全局宽度打印出来后为0.3;实测地形图的JMD颜色为黑色、全局宽度为0。
图斑号的标注应为:图斑号:119,其字体采用黑体并加粗、宽度比例为1.0或者0.9,字号采用3号字、颜色为黑色;拆迁房屋编号与实测地形图上的一致,其字体采用HZ,高宽比和字号以打印出来能显示清晰即可,颜色为黑色。
4)图纸还应包含指北针、图例及说明。
5)图纸的比例尺采用1:10000。
6)图中附表按下表格式:
注:(1)表中拆迁房屋编号应与实测地形图中的拆迁房屋编号一致;(2)图斑面积与非203地类面积之和应等于规模面积。
7)本图加盖国土局公章。
3.2拆迁地块位置遥感图
拆迁地块位置遥感图是以遥感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图中应具备以下要素和内容:
1)图名:与标题栏一致的图名,字体采用宋体、字号采用7号字、颜色为黑色。
2)拆旧地块图斑上方应注明:图幅号及所在村名,如:所在图幅号及村名:G50G058067(国宝村和佛岭村)。
3)拆旧地块图斑内应包含有: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实测地形图的JMD、图斑号、拆迁房屋编号。
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应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线型区分;若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重叠时,应将203地类范围线置于项目区范围线之上层,以显示203地类范围线为原则。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的全局宽度打印出来后为0.3;实测地形图的JMD颜色为黑色、全局宽度为0。
图斑号的标注应为:图斑号:119,其字体采用黑体并加粗、宽度比例为1.0或者0.9,字号采用3号字、颜色为黑色;拆迁房屋编号与实测地形图上的一致,其字体采用HZ,高宽比和字号以打印出来能显示清晰即可,颜色为黑色。
4)图纸还应包含指北针、图例及说明。
5)图纸的比例尺采用1:1000。
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以项目区所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工作底图,图中应具备以下要素和内容:
1)图名:与标题栏一致的图名,字体采用宋体、字号采用7号字、颜色为黑色;
2)拆旧地块图斑上方应注明:图幅号及所在村名,如:所在图幅号及村名:G50G058067(国宝村和佛岭村);
3)拆旧地块图斑应包含有: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图斑号。
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应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线型区分;若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重叠时,应将203地类范围线置于项目区范围线之上层,以显示203地类范围线为原则。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的全局宽度打印出来后为0.3。
图斑号的标注应为:图斑号:119,其字体采用黑体并加粗、宽度比例为1.0或者0.9,字号采用3号字、颜色为黑色。
4)图纸还应包含指北针、图例及说明。
5)图纸的比例尺采用1:10000。
3.4土地复垦平面布置图
土地复垦平面布置图是以实测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图中应具备以下要素和内容:
1)图名:与标题栏一致的图名,字体采用宋体、字号采用7号字、颜色为黑色;
2)切割图块上方应注明:图幅号及所在村名、图斑号,标注方式建议按以下形式标注:
所在图幅号(村名):G50G058067(国宝村和佛岭村)、图斑号:109
字体采用黑体并加粗、宽度比例为1.0或者0.9,字号采用3号字、颜色为黑色。
3)图中除了应表达实测地形图要素外,还应标注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
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应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线型区分;若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重叠时,应将203地类范围线置于项目区范围线之上层,以显示203地类范围线为原则。203地类范围线、项目区范围线的全局宽度打印出来后为0.3。
4)集中连片的拆旧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注明与外界的衔接情况,特别是灌排设施和对外交通道路设施;对于零星、分散的拆迁地块,尽可能地标注上对外交通道路情况。
5)具备宅基地复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的说明,该部分的说明在A3图幅中布置于空白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3号字,宽度比例为0.7,颜色为黑色。
6)图纸还应包含指北针、图例及说明。
7)图纸的比例尺采用1:1000或者1:500。
3.5土地复垦结构图
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要求设计。
3.7项目测量图
拆旧地块实测地形图主要反映拆旧地块的地理位置、内部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面积情况及位置分布、土地所有权情况等。拆旧地块实测地形图成果应包含测量图、测绘报告、拐点坐标成果表。其测绘技术要求有:
1、项目测量图出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常用比例有1:500、1:1000等。
2、项目测量必须统一使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每个项目区范围必须有拐点坐标,并应在图上标注拐点坐标(拐点坐标计算结果必须等于整治范围面积);项目范围内有不同地类的(各地类面积需呈闭合),必须标注地类并量算各地类的面积,测绘图上需补上现状的地类统计表。
4、图上必须标明土地利用结构和标注项目建设边界、地类界及符号、土地权属界线、所涉及乡镇和村庄名称,现状高程点应清晰。各类土地利用分类符号和颜色相匹配,各类用地面积与图上显示的面积应一致。
5、主要线状地物如沟渠要标注流向、结构和尺寸,道路要标注结构和尺寸;现有水源位置、河道堤防、主要构筑物等明确标注。
6、拆旧区的房子的位置、朝向、形状必须与二调影像图相吻合。
7、等高线和高程点分布合理,等高线间隔不大于1米。
8、各地块实测地形图上应体现出二调现状图中203地类范围线,且应将203范围线独立一个图层,同时拆迁项目区范围线应在203范围线内或重合。
3.8建新安置区规划图
建新地块建设规划图是在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基础上编制的。编制要点是在图面上能够清晰反映出项目区建新地块各种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等位置分布情况,反映建新地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含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安置户数人数等);图幅适宜采用1:500或者1:1000比例尺。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将城镇建设用地收益反哺农村,可拓展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渠道,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和集镇聚集,农村村民向住宅小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集中,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将有力带动城乡投资与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做为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科学规划,尊重民意、合理地布局,为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 [R].国土资发[2005]207号文,2005-10-01。
[2]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 [R].国土资发[2007]169号文,2007-07-13。
[3]李如海,吴飞.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挂钩政策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M].北京: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站,2006-02-04。
[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见的通知 [R].闽政办[2010]43号文,2010-02-22。
- 上一篇:九年级音乐学科教学计划
- 下一篇: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