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础与实务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基础与实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核对会计账簿的真实性。
二、会计实务一般流程与基础会计课程章节之间联系
案例:甲公司从外地购入A材料40000元,B材料20000元(不考虑税金),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要求:1、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2、分别登记明细分类帐和总账。3、根据账簿资料填制会计报表中相关数据。
(一)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首先,作为甲公司来说,A材料和B材料各增加40000元和20000元,即一项资产的增加,同时款项尚未支付,又是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的增加,即一项负债增加;这笔经济业务对于甲公司来说,既有权利的变动又有义务变动。这一流程涉及到第二章中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其次,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一A材料40000一B材料20000贷:应付账款60000本案例中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即指会计分录中的“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可以清楚的反映甲公司此笔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借方反映原材料,后面还要加A材料和B材料的核算,贷方反映应付账款,以及应付账款的金额.这就是第三章复式记账中借贷记账法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关内容。在具体会计实务中,往往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这是第五章会计凭证中涉及的。
(二)登记会计账簿。
理论第六章讲述的登记会计账簿内容联系具体的会计实务,要求一是准确,完整,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内容摘要、金额等资料逐项计入账内;二是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既要计入总账,还要计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三是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三)财产清查。
上述案例中,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甲公司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即账簿记录中原材料一A材料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的差异等情况,避免和及时纠正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四)编制会计报表。
篇2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共通之?
(一)会计工作目的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目的,都是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分析和和核算,实现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数据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说其服务对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之下,二者的核算信息是相同的,都是对同一企业的资金活动信息进行核算和分析。
(三)会计核算方式接近
尽管二者在实际工作时,二者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式不尽相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在核算方式上正在不断的接近,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
(四)会计工作价值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二者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一不可。其中财务会计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做出核算、记录、整合并报告,从而准确的反应出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且财务会计肩负部分经济责任;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则是注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其工作数据信息都来源于财务会计单位。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长久、稳步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一)企业会计系统建立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为企业建立会计系统,将企业的信息数据整合进会计系统当中,能够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会计理念相互融合
在会计工作当中,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将管理会计与之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裨补阙漏。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需要将两者的会计理念相融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
(三)相应政策做出规范
就现阶段来说,财务会计拥有十分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而相比之下管理会计则较为不足,健全的管理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要想二者相互结合、提升企业会计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我国财政领域的发展,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二者的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四)优秀人才进行保障
随着会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会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而优秀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用一定的实践技能。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结合,要对优秀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完善会计评价制度、保障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优秀人才基础。
三、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共享和交流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为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提供重要平台,促进财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二)提高会计素质水平
提高会计素质水平不仅要从会计的专业技能入手,还应注重会计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定期开展会计知识理论的教学课程,在课堂中让会计深入了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应税合并;免税合并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会计是从经济资源的控制上去定义合并,而不是以法律主体的解散作为合并条件,既包括涉及法律主体消失的吸收合并、新设合并,也包括不会有法律主体消失的控股合并。《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规定,控股合并是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合并方(或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
一、控股“合并”会计与税法内涵不同
(一)会计上“控股合并”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规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可见税法所指合并时被并方需注销法人主体资格,不是会计中控股合并。控股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 8号一所得税》规定处理,该准则对企业提供的对外财务报告中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进行了规范。
(二)税法上“控股合并”的规定
财税(2009)59号规定,股权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权,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可见会计上的控股合并实际上是税法中的“股权收购”。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控制”判断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税法没有对“控制”的判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二者是否有差异还有待新的税收文件出台。本文在此只讨论目前会计与税法均承认为具有控制权股权的收购。依据财税[2009]59号的规定,会计上的控股合并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一般性税务处理即通常所说的“应税合并”,特殊性税务处理对股权支付部分免税,即通常说“免税合并”。不同税收合并政策,决定着取得合并方股权计税基础的不同。
二、研究企业控股合并财税处理的必要性
税法从控制税源的角度出发,合并方取得股权依赖于该股权在被并方在是否已经确认了股权转让所得,被并方是否纳税又取决于所获得的合并对价的形式(在此从税源控制的角度只关注被并方是否纳税。被并方股东可能是企业制企业,也可能是自然人,对被收购方的涉税事宜在此不展开讨论)。如果合并企业主要以非股权支付,被并方和股东实现了资本利得,就为应税合并。若以股权支付为主,不仅交易的损益在当期是无法确认,而且被并企业及其股东通常也无纳税能力,对合并过程的股权支付部分暂时免税,这对税源的涵养也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体现税收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控股合并的所得税处理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是以法人为基本纳税单位,即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应单独申报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仍需另行申请,本文只讨论单独申报所得税的情况。下面对控股合并中的应税合并和免税合并所得税会计进行分析。
(一)应税合并的情况
按财税[2009]59号的规定,除符合本通知规定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外(见后面“(二)”的分析),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1:假设甲公司在2010年1月1日,以现金1000万元(或其他非股权支付)取得乙公司的60%控制权。该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假定乙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1)股权账面价值
依据《20号准则》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规定处理,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2000-500)*60%)。
(2)股权计税基础
乙公司取得的合并对价是非股权支付额,按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甲公司享有的乙公司股权隐含的增值对方已经纳税了。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和财税[2009]59号规定,该股权计税基础应以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2300万元为基础,应为1380万元(=2300*60%)。
(3)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480万元。按照18号准则13、14条规定,企业对与子公司投资产生相关的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此例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0万元(=480*25%)。
甲公司2010年1月1日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20
贷:库存现金 1000
资本公积 20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例2:把例1该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公司均按净利润10%提取盈余公积,其余资料不变。
(1)股权账面价值
改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后,甲公司取得的股权入账价值只归集合并成本,是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1000万。甲公司2010年1月1日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2)股权计税基础
与例1相同,该在单独报表中该股权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仍为1380(=2300*60%)。
(3)差异
例1中已经分析,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应一并在合并差价中反映,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差价在合并报表中才确认为商誉(或营业外收入),所以笔者认为在合并日做账时不确认此差异,在合并底稿中才调帐确认。所以,在单独报表中股权账面价值1000万与计税基础1380万的差异不能在单独报表中确认。
明确了这个问题后,再看合并报表的调整分录。
合并日合并抵消分录:
借:股本 1500
存货 300
固定资产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0
少数股东权益 920
盈余公积 38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342
(注:合并成本1000万小于应享有的股权份额1380万的差价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并入当期合并利润表。但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在合并日只编合并资产负债表,该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合并报表中股权抵消后为零,若再对单独报表中股权的暂时性差异480万(=1380-900)在合并报表中确
认递延所得税是没有根据的。股权的差异实质是背后支撑该股权的净资产的差异。
合并报表中的递延所得税是集团对外的会计信息,是由于合并报表中各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暂时性差异,从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通过调整分录,合并报表所包含的乙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800万、固定资账面价值为1500万,均以公允价值来反映,而乙公司在应税合并时,已经对存货、固定资产增值部分确认了资产转让损益300万、500万,已经纳税了,其计税基础也是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认同应该在合并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前提下,非同一控制下的应税合并,在合并报表中没有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二)免税合并的情况
按财税[2009]59号的规定,股权收购重组满足一定条件(如所有权、经营权的连续、股权达到一定比例等),可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即通常说的“免税重组”。此时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3:假设甲公司在2010年1月1日,以每股市价30元、每股面值为10元的普通股800 000股,以控股合并的方式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该项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被合并企业乙公司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其余资料与例1相同。
(1)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与例1相同,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1500*60%)。
(2)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
选择免税重组时,由于被并方未纳税,合并方取得的股权以原计税基础决定。在这里需区别两种情况处理。
情况一:从公司制股东收购
以该股东公司帐上该股权的计税基础为甲公司取得的该股权的计税基础即可,保持税基的连续性。若该数字与上述入账价值900万存在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此差异比照例1处理,在合并日做账,确认递延所得税差异,在单独报表中就列报,计入所有者权益。
情况二:从自然人手中收购
股权原计税基础是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还是以被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有待探讨。
税法中虽没有明确规定,按会计同一控制下处理的思路,并不确认净资产的增值,并且对增值部分也没有纳税,所以笔者认为合并方取得的股权应是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1500*60%)。没有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若是混合收购,即原股东包括公司制企业,又包括自然人,应按前述结论区别处理。
2、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4:把例3改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其余资料与例3相同。
(1)股权账面价值
会计上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先归集合并成本。
甲公司2010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0
贷:股本 800
资本公积 1600
(2)股权计税基础
按照例3的分析,税法上若被收购方免税了,收购方取得的股权应以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原计税基础为计算基础,应区别被收购方是公司制企业还是自然人。
情况一:从公司制股东收购
该公司帐上有该股权计税基础,应与它一致。
情况二:从自然人手中收购
按照例3的分析思路,虽然非同一控制在合并报表中确认了被并方净资产的增值,但是对增值部分也没有纳税,合并方取得的股权仍然应以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与例3相同,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为900万元(=1500*60%)。
(3)差异
通过分析可看出,不论从谁手中收购股权,都有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但不应在单独报表中就该股权账面价值2400万与计税基础的差确认递延所得税。比照例2中的分析,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产生的合并差价在合并报表中才确认,由此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应在合并报表中列报。
合并底稿抵消分录:
借:股本 1500
存货 300
固定资产 500
商誉 1020(=2400-2300*60%)
篇4
关键词: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扣除;免税收入
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涉及的政策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 1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
一、财政性资金的含义
1、财政方面对财政性资金内涵的规定。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目前财政性资金基本包括五大类:1.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资金;2.项目投资补助资金;3.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资金;4.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资金;5.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资金。根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取得的五大类财政资金从性质来看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一)第1、2两项属于国家投资性质,即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应增加企业权益。(二)第3、5两项属于补贴性质,企业取得后应作为收益处理,根据资金使用情况可分为递延收益或当期收益。(三)第4项属于负债性质,即政府的信贷资金支持,需要归还。
2、税法方面对财政性资金内涵的规定。根据(财税[2008]151号),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所称国家投资,是指国家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企业、并按有关规定相应增加企业实收资本(股本)的直接投资。财税[2009]87号规定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三个条件是:(一)企业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若缺少任意条件的不允许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尤其注意对该项资金单独进行核算,以备税务检查。
二、财政性资金的会计处理
有关规定根据财务通则的指导意见,五大类财政性资金在财务处理时可以简单划分为权益性与收益性两种,在具体会计处理问题上,对收益性的财政资金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有相应的会计处理规定,对“政府补助”外的财政资金只有零星的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有拆迁款性质财政资金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在会计处理上,区分权益性与收益性两种资金时主要看资金的性质,资金的给予是否是双向的、互惠的交易,即政府是否要求得到回报,不要求回报的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收益性资金范畴。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补贴性质的财政性资金,一定要符合两个原则,即无偿性和直接取得,无偿性是政府不因为对企业进行补助而享有所有权,企业也不需要偿还资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政府采购、借贷等互惠的经济活动不同。直接取得资产是直接从政府取得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从而形成企业的收益,如税收返还、先征后返的税收等都是直接取得,而直接减免税款、抵免、出口退税因为没有涉及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就不属于直接取得资产,实践中要把握好同为税收补助但形式不同因而规范的会计处理不同。政府补助实质上是国家对企业在特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非市场因素等可能发生的费用或造成的损失给予的财政『生资金补偿。政府补助的财政性资金会计核算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要区分与收益有关和与资产有关的补助区别,实际都是与企业的损益有关,只是收益的确认时点不同而已。直接与收益有关的补助在收到当期或项目期间计入损益,与资产有关的补助按公允价值先计入递延收益,从资产可供使用开始平均分摊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取得公允价值的,按名义金额1元入账。对于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财政性资金,主要是应计入权益类的资金,虽然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规定如何进行核算,但企业在收到的重要、大额、非经常性的财政性资金时一般都会在批复文件中规定如何进行处理,通常先通过专项应付款核算,对资本金投入按企业章程规定履行法定程序后增加实收资本,或对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部分予以核销,节余资金按国家规定退回或留作企业发展资金使用。
分不同类型,会计分录如下:
1、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2、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它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它应付款。
3、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现在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三、财政性资金的税务处理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2、《实施条例》规定,财政拨款是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不是补贴),与企业无关。对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3、《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以及《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87号),对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企业
能够提供资金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金的专项用途;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4、《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自2011年1月1日起,(一)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1)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二)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三)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遵循后续管理,防范涉税风险
篇5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一、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1.信息共享中的问题分析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共享,这不仅是连接事务所内外部的有效有段,更是保证内部控制措施顺利实行的必要前提。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事务所尚未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大量的物力人力被浪费,重现劳动的现象极为普遍。与此同时,因为事务所的信息沟通缺乏及时性,也很容易出现被审计单位资料不规范等现象。
2.控制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业务量多、任务重、审计时间短等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仅仅只是将项目质量控制环节流于表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活动的不到位,业务管理制度的缺乏,这些都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控制活动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3.环境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就控制环境方面来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长期经营目标的缺乏,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只是关注眼前发展,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也就因此,未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其次,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未构建具体的执行机构,职责权限的分配不明,缺乏决策制约以及内部平衡机制,管理层与经营者的领导权相互联系,因此,事务所的内部民主很难得到有效实行。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事务所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员工评价较为单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4.风险评估中的问题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目前来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量约为8500多家,因为事务所数量的众多,事务所相互之间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等情况,相应的注册会计师很难做出公正、客观的审计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适当缓解自身的工作压力,每年都聘请一定数量的实习生,而这些实习生因为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现误判,事务所风险增加。
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加强客户以及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保密工作,还有利于提高事务所的工作效率。首先,事务所应在信息系统中对每一位员工的信息权限进行明确管制,部门的每一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登录账号,任何员工不得超越权限查看、修改、删除会计信息。第二,事务所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部门员工以及各个客户的信息资料。第三,为了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可以得到项目负责人的有效控制与监督,事务所应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分设一个点,具体表现每一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和完成进度,并将此作为对员工的考核依据,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事务所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就外部而言,事务所不仅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还应该强化与证监会与中注协等监督机关沟通,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就内部沟通来说,事务所首先需要保证沟通渠道的多样化,以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电子媒介沟通等多种方式来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2.实现控制活动的规范化
审计质量的控制工作,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事务所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要对审计单位的社会背景、信用状况以及企业声誉等具体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该要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一般审计项目以及高级审计项目,对于某些风险较高的项目,事务所应该适当的增加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相关费用,避免审计单位将风险转嫁给事务所。同时,事务所还应该重视审计完成之后的相关工作,对重大项目进行定期的抽查,做好抽查登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实现事务所内部环境的优化
构建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事务所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将每一个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员工身上,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同时,加强对事务所员工的职业道德以及资格的考察工作,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构建科学的组织结构,事务所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完善规章制度、组织框架、议事程序以及质量监督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构建绩效评价机制,从成长学习、财务、内部、客户以及内部运营等多个角度,参考平衡计分卡理论,来对事务所部门员工进行考察,提高考察结果的科学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完善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
就外部来说,我国相关政府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要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力度,提高惩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就内部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要注重自身风险防控意识和水平的提高,并加强事务所风险管控系统的构建,尽可能的避免漏报、错报风险。同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风险培训,在提高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的同时,提高员工的风险防控能力。除此以外,事务所应该要注重自身审计流程的规范:将低风险项目与高风险项目严格区分,提高对高风险项目的重视。对不同行业的审计业务进行分类汇总,并做好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构建审计复合制度,实现高风险项目的全面审核,进一步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5.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系统
内部监督系统的完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各事务所应该加强内部监督系统的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的权责、结构、工作流程、设置岗位等,同时,事务所还可以指定专业的监督人员对相应的审计项目进行随时的跟踪,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三、结语
就当前形势之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的很多的问题,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还需要各相关主体不断地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两部分。事业单位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源在专业活动之外取得的收入。国有资产使用是有偿的,获得经营收入的活动需保证事业单位本职事业正常执行,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与企业不同,采用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会计确认和财政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无论是哪种收入,事业单位都要明确财务处理方式,加强收入管理。
二、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会计确认分析
事业单位产生经营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事业单位有附属企业,如果附属企业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则要实行企业化管理与核算,如果企业是非独立核算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收入属于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一部分,所以要执行事业单位的核算制度。如果事业单位没有企业,而有一些附属经营业务,这些业务会产生一定的经营收入,不能执行独立核算,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核算。有些事业单位从编制上是事业单位,实际具有企业性质,主营业务也偏向于经营性企业,所以应该按照企业收入的方式核算。
事业单位从事的经营活动不同,其经营收入的处理也不同。从上面所列举的情况可以知道,在事业单位附属的非独立核算企业以及没有企业但存在附属经营业务这两种情况产生的收入是事业单位收入的一部分,不独立核算。因此,在会计核算上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一般而言,非独立核算的收入才算是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这部分经营活动的支出统一纳入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统一计算盈亏。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事业单位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性收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然而笔者认为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
(1)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会产生一定量的应收账款,最后变成欠账。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数额小,最后可能会形成坏账以至于会形成虚拟收入,此外,在出现还账的情况,会造成复杂的会计核算量,不仅没有产生实际的收入,反而会加大人工成本。因此,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可以大大简化会计核算量,因为收付实现制只有真正产生收入时才入账,会计收入核算贴近收入的实际情况。
(2)一般而言,对于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收入会才用一种独特的会计记账基础来处理,即在同一个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中,会有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并存会导致会计记账的混乱,所以应该统一使用收付实现制。
(3)从会计的改革方向来看,虽然权责发生制普遍存在,但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正因如此,1998年我国把收入确认的标准细分为四大类,并且每一类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项内容是统一的,就是实现收入保证收回的原则,也就是说,虽然确认收入的标准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但实质上却是收付实现制。
三、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账务处理分析
为区分其他类型收入,提高财务处理效率,事业单位在经营收入财务处理时,应设置“经营收入”类别,年终转结后,“经营收入”名下应无余额。
“经营收入”账户应根据经营收入的类别明细记账,事业单位取得(或确认)经营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科目,按实际收到的价款,贷记“经营收入”科目,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而负有增值税纳税义务的,还应按税法计算的应交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科目相关明细科目。
具体的经营收入有几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经营收入设置往来科目,以往来科目为依据,计算并提取相应的税金是计入经营收入;接受财政调拨的资金时,计入预算。这种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支出也有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事业单位的两种支出容易产生混淆。第二种方案也是按照往来科目进行财务处理,区别在于销售税金计入税务成本。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取的收入需要提供税务发票,而销售税金的计算的依据是收入,违反了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管理的要求分析
(1)明确事业单位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主次。主营业务运行是事业单位要履行的职责。主营业务也就是根据本单位的性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而附营业务是在完成主营业务之余或辅助完成主营业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活动,是主营业务的支撑或为了增加业务收入而开展的业务。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单纯增加营业收入而耽误主营业务。
(2)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依规进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收入要依规处理。将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经主管部门审查核实,一次转为经营性资产的价值量数额巨大的,还需上报财政部门批准。
(3)按照营业执照范围发展经营业务。按照国家规定,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时要申请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由该单位申请,并经主管单位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并且需要按照申请的营业执照的业务范围开展业务。
(4)区分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性质不同,在财政上也要划分界限,两类收入在会计核算中要分类核算,便于正确、全面地反映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成果。
(5)经营收入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反映事业单位活动成果,方便对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单位的经营收入要统一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此外,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要加强管理,杜绝假公济私,隐瞒经营收入的情况发生。
五、总结
篇7
摘要: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会计模拟实务在反映企业的会计流程中可以清楚看到原始凭证,两门课程各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高职电算化教学中,在保持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色,突出本身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资料准备,教学所用分录、教学方式等几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模拟实务 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会计实务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会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它不但具有完整的运作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对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他们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还要对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既是会计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及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 、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二)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一)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二)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三)使用质量高的实务材料进行教学
进行会计实务教学,选用质量高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谨慎的选择教材和资料,如果自身能力允许,也可以结合所教授的学生的兴趣特点自行编写会计实务教学的教材与资料,但是一定要符合会计准则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为了配合角色扮演的实务教学,在选用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是选择的案例,要保证其框架能与实际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结合,并且案例中要有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完整描述,以及含有代表性强的会计业务。二是在教材里,对实务操作要有详细的指导讲解,比如小组间协作操作的指导流程图,原始凭证的填制指导图,和角色岗位的业务处理细则等。
总而言之,进行会计的实务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展开探索,摸索出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倾向性,然后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们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且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丹.浅析高职院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06)
[2]华桂腾.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9)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教材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使用的会计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体系上大多套用本科或普通会计专业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社会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基础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既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印象,又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为其将来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一本优秀的《基础会计》教材在会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材的对比及国内教材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一己之见。
中外《基础会计》教材对比及启示
教材培养目标的比较国外教材普遍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学生是会计、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能力。国内教材的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教材结构的比较国外教材的结构安排主要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在每章的开篇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布置材料和学生预习的基础;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学习目的会重复出现,用于帮助教师讲述知识,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的思路;每章的练习、问题与案例是学习目的的具体应用;要点小结、相关新名词和术语及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每章的知识。其结构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每章开始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的实例并引用该公司经理、投资者或企业所有者关于该章主题的精辟论述。学生学习时可将实例贯穿于每一章的始终,将会计与企业的实际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书中的作业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复习思考题、练习题、能力培养练习及分析案例等。国内教材的结构安排常常忽视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预习,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教学平铺直叙,学生难以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学习目的无从体现;习题也多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问或是教材中例题的简单重复,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借鉴国外教材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教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是教材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目标,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的结构安排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满足阶段性的教学目的。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割裂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但教学过程简便易行,故至今仍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果。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会计理论教材重理论轻实务传统理论教材在结构体系上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传统模式设计,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人类获得知识的认识规律。多年来,《基础会计》教材的惯用结构是开篇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阐述会计实务,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缺少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知识,先讲理论,后讲实务,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认知,对理论不易理解掌握,又因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结果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畏惧厌倦,引不起兴趣。
会计实训教材任务化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多为实习而实习,目的性不明确。首先,部分模拟实习教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衔接不够;其次,教材中运用的模拟资料与会计工作实践脱节,且大多采用经过加工处理的实习材料,与实际的证、账、表原型差异较大,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教材中缺少作业指导。由于学生实训多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以后,甚至是毕业前这样的“理论模糊期”,并且理论教材本身缺少实际操作要求及实际操作案例,导致学生实习无从下手,使学生的实习复归“教师讲、学生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体现市场经济与高职教育特点,界定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直接涉及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决定着课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人才,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重点掌握财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多有重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理清会计专业知识理论框架,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基础会计》应重点阐述现代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各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铺垫与方法准备。
贯彻理实一体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要突破传统会计教学方式。传统会计教学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建立一种“理实相融、理实相佐”的新型会计教学方式。(2)要突破理实分立。现行的理实结合方式主要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时间分立模式,这种模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其重大缺陷在于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不相适应。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实践――理论――应用的结构特点,将理实融为一体,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3)要突破传统教材理论体系。现行会计教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知识主要是会计分录与“丁字账户”讲解,实训教材主要是模拟公司业务处理,与理论相脱节。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多地运用实际案例、实物资料、实际业务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基本框架设想
《基础会计》教材整体结构体系框架《基础会计》教材在结构体系的设置上应力求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遵循“理实相融、理实相佐”的原则,避免过多抽象化概念的理论堆砌。笔者认为,其结构体系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会计发展与应用及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的社会环境、研究对象、功能与目标,熟悉会计核算主要方法的内容与初步运用。第二部分是会计载体与账务处理程序,以账务处理程序为主线,阐述会计实务处理的专门方法与程序,完成从分析经济业务开始的证账表的会计循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认识和能力基础。第三部分是企业核算运用,通过实务案例系统演示手工操作下会计核算过程及证、账、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升华,加快由学习型角色向实践型角色转换的速度。第四部分是会计基础工作,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阐述会计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以及会计行为的约束系统,引导学生对理论与实务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实现理实相融。
《基础会计》教材的内部结构框架《基础会计》教材的内部结构应配合会计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通过实务导入、理论归纳、要点小结和实务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过程,具体可参照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进行布局设计。第一,在每章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与重点,在论述到每节内容时,进一步强调该节的重点内容。第二,除了以文字形式明确目的外,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实际案例及实物资料引入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刺激学习兴趣。第三,对概念性、观点性、结论性的知识以特殊字体加以强调,突出学习重点。第四,在结尾对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开头相呼应。第五,复习思考、练习题中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除了覆盖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外,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结构若能按上述体系设置,不仅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可感条件下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与实际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会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二)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一)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二)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三)使用质量高的实务材料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