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新宏观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新宏观经济

篇1

[关键词]内外失衡;通货膨胀预期;宏观政策;增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01-07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国面临着保增长、调结构等诸多难题,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节能减排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约束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在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内外均衡、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路径、经济周期波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财政政策及其效应、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与宏观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问题研究

收入分配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并且往往成为宏观经济内部其他失衡,甚至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

白重恩等在分析了1992年-2005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之后发现: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在初次分配阶段,居民部门下降了10,71个百分点,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7,49个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分别下降了2,01和1,1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则上升了3,17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比上升进一步导致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

罗长远等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呈正相关,二者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同时,劳动收入占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在逐渐缩小,这也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朱玲等借助统计分析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高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且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他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强化社会紧急救助,为农村进城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和创业,以及消除个人所得税中的累退性,对于减少收入不均等程度和增强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樊纲等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均指出,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失衡,是导致我国储蓄一投资长期失衡的根本原因,而长期的储蓄一投资失衡又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持续的大规模顺差,往往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陈享光认为,收入分配失衡不仅会造成经济内部失衡,而且会引起外部失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消费率的下降存在直接关联关系,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值过低引起的劳动性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性收入下降自然限制消费增长,加之国内投资能力的限制和外商投资的竞争性挤压,结果造成国内储蓄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出口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但是在开放条件下,相对劳动力价值过低和收入分配的过度失衡,又必然造成外部非均衡,从而使本国极易遭受国际金融资本的侵害。

张连城等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上的诸多观点,指出我国内外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外需和内需的失衡、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及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因此,短期政策安排应着力于积蓄复苏的力量,如提高居民购买力等,而中长期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应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研究

随着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董直庆等利用互谱和CF滤波的方法考察了CPI和PPI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和决定因素,并且发现,短周期CPI波动源于食品类消费品供给变化而非流动性过剩,CPI是PPI的先行指标;中长周期CPI和PPI呈现同步波动特征,且中长周期PPI波动由投资驱动,而CPI变动则源于货币供应量而非消费需求。

肖争艳等基于BVAR模型的分析表明,国际价格因素对国内价格影响存在滞后性,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粮食价格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CPI产生影响,而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在中短期内都会对我国CPI产生显著影响。

陈彦斌等通过VAR和B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MO、MI、M2均对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影响,因此,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

杨继生考察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以及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指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具有短期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的典型特征,即同时存在着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和向前看的理性预期。对零售商品价格而言,理性预期的影响略强于适应性预期;对消费价格而言,适应性预期的影响要强于理性预期。他同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于流动性过剩近似具有单位弹性,准货币是导致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根源。因此,明确公布并切实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

柳欣等则认为,我国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为了稳定汇率,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频繁地使用冲销工具。中央银行的冲销政策导致了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这些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进入经济体系,并且通过乘数效应进行放大,从而导致了货币供给的增加超过了经济系统所需的货币数量,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

戴国强等运用ARDL模型对我国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但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差异较大,具体来说,房地产价格和汇率两个指标作用显著,股票作用则较弱。

杨子晖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采用“有向无环图”等技术方法,他发现,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中,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无论是在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还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国物价水平的冲击均十分微小,也就

是说,中国并非引致全球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物价传递中,中国既没有输出通货紧缩,也没有输出通货膨胀。

三、宏观经济增长及其路径问题的研究

结构转变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因之一。干春晖等分析了我国1978年-1992年、1992年-2001年及2001年-2007年三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他们发现:(1)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2)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3)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则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

吕冰洋等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间经济效率提高的路径、源泉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三种方式:知识积累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带来的微观技术效率提高、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和外部治理环境改善带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以及打破市场封锁等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结构改善、政府生产性支出扩大和以产品市场发育、非国有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而投资过快增长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则会抑制经济效率的提高,教育水平、要素市场发育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不显著。

郭庆旺等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说明,公共教育政策通过影响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产生影响。基于我国省份经济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公共教育投入政策并未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能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并不显著。

刘飞等改进了巴罗具有扩大产品种类的技术扩散模型,将FDI国际R&D溢出、加工贸易国际R&D溢出、国内R&D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运用中国的宏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和国内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统计上较为显著性,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FDI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外溢效应。

王定祥等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金融资本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适度形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并且只要市场机制健全和制度富有弹性,偏离适度的金融资本就会自动恢复到适度状态,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对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952年以来,外生金融深化和内生金融抑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外生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相反,金融资本的内生形成有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不仅金融业的形成和发展,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林毅夫等认为,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而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周先波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估计的结果表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的边际影响,其促进作用的增幅大小和经济体的全球化程度有关。具体来说,全球化水平存在一个界限,当经济体的全球化水平小于这个限度时,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之,开放度的提高则会削弱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问题研究

黄赜琳运用1978年-2005年的经济数据,考察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波动性、协动性、稳定性以及冲击的持久性特征,并总结出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即在考察的21个经济指标中,除就业、城镇居民消费以外的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均高于产出的波动性,投资、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变量与产出呈较强的正向协同变化,出口、政府消费、货币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强,就业、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差,并且产出具有较强的冲击持久性,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具有比产出更弱的持久性,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可能存在伪周期信息。

梁炜等从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制度水平的变化以及创新水平四个方面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借助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陈师等将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引入到一个具有内生资本利用率的不可分劳动RBC模型,考察了这种技术变迁及其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他们发现,这一模型能够解释76%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并能较准确地解释包括就业在内的主要实际变量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也就是说,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影响。

王少平等运用Beveridge和Nelson提出的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1992年42008年GDP总量的季度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与周期,并基于方差比度量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GDP中存在稳健的确定性趋势,随机冲击效应在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2)我国经济共经历八轮完整的周期,并于2008年第一季度进入第九轮周期的下行期;(3)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为20%。瞬间效应高达80%。

方福前等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分离出经济中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在识别产出变化和失业变化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根源的基础上,估计了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下失业变化和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短期内,总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则是失业波动的主要来源;长期中,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对失业没有影响,但总供给冲击在长期会对失业产生不利影响。

瞿强在批判主流理论对经济波动解释的基础上,借鉴奥地利周期理论对资本异质性和资源跨期配置的强调,并结合费雪一托宾的“债务一紧缩”理论,构建了一个附加信用的结构性经济周期模型,分析了货币和信用因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作用。

五、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与金融走势研究

裴平等选取2007年-2008年的月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总额与这些国家人均GDP、股市总市值、失业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1)这些国家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2)这些国家股市总市值的变化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的恶化,是我国出口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范志勇(2009)认为,由于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各国对于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要求,及其在金融体系调整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不同,危机之后经济调整的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布雷顿体系背景下,要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各国政府对经济政策主动进行调整。就中国经济而言,金融危机在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全球失衡、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各经济体相互锁定、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一国走出危机要依赖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和各国之间的协调配合。他们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指出经济体的充分弹性是中国经济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应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促进商品的顺畅流通,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提高汇率弹性。

赵彦云等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走出危机阴影的重要动力,他们结合我国自主创新的目标和过程,以及非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依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编制了中国区域创新指数,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仍在持续发展,2009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应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陈雨露等通过将金融危机置于金融自由化和国家控制力动态匹配的框架下加以解读,指出匹配失衡的金融自由化和国家金融控制力的衰微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在金融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进行综合权衡,通过适度的国家金融控制,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促进金融效率并对开放进程进行适当把握,不仅有助于金融效率的实现,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戴相龙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监管缺失、宏观经济政策不当、实行了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体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因此,面对严重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资金结构;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六、宏观财政政策及其效应

王立勇等利用非瓦尔拉均衡理论中的巴罗一格罗斯曼宏观~般非均衡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区制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选取1952年-2008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财政政策具有显著非线性效应的结论,即在1952年-1982年、1987年-1990年和1994年-1995年区制中,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凯恩斯效应,这主要由我国短缺经济和政府数量约束等原因所致;在1983年-1986年和1991年-1993年,特别是1996年-2008年间,财政政策具有凯恩斯效应,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文章还指出,财政初始条件和财政调整幅度等影响主体预期的因素不是我国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必然原因。

李富强等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产出效应、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产出效应还是通货膨胀效应,我国财政政策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也就是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明显大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可从公众预期、政府政策实践和消费者信用市场不发达等方面寻找原因,后者可从价格和工资黏性的角度得到解释。

刘风良等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利用ARDL方法得出我国目前阶段的最优宏观税负为16,47%的结论,这低于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因此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减税。他们根据税收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通过核算行业TFP,认为为了促进长期增长,税收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降低营业税上。

龚六堂等在一个具有内生化劳动选择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考察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结构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一休闲选择、储蓄一消费选择以及生产性公共支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影响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基于1997年-2007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的面板模型,他们发现,生产性公共支出并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规模超出了地区经济的适度范围,或是生产性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较低。

吕炜等认为,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面临着如何权衡缓解经济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从中国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单纯的反周期调节可以拉动经济走出低迷,却无力恢复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着眼点不仅在于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契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约束,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长期内部失衡更需要财政政策着眼于整个改革过程和整个经济结构。

七、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周光友发现,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支付方式,而且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通过计量模型,他检验了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电子货币模糊了各种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也改变了货币的供给结构,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范从来等结合1996年-2008年的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数量与外汇储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外部冲击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其次基于VEC模型来考察利率变动是否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货币数量是否是内生变量,从内部作用机制系统性地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其结果表明,在这一区间,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

卞志村等在对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规则性成分和相机抉择性成分进行分离的基础上。利用Cholesky方差分解等技术手段。发现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相机抉择性成分为

主。通过动态模拟,他们指出,规则型货币政策可以大大减少我国开放经济下真实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因此,他们建议,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尽快向规则型转变。

钟伟等评价了近十几年来宏观货币理论的“新共识”在宏观框架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足,指出货币政策的中介手段不应以短期利率为惟一工具,而应回归到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其他工具并用的传统。

李稻葵等利用扩展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和菲利普斯曲线,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市场情绪、资产价格等因素的货币政策模型,他们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模拟均表明,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两者的结合会影响资产价格,因此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并对冲市场情绪。在资产价格过分波动的情况下,以保持产出稳定为部分目标的货币政策应该起到对冲市场不理性情绪的作用。

欧阳志刚等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阈值变量建立非线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其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有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对通胀率的调节区间为2,96%-3,32%,对经济增长率的调节区间为8,52%-8,83%,因此,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高于调节区间的上限时,央行应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应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卢盛荣等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具体来说,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政策的反应弹性。

陈璋等运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并且发现,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金融结构都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其中,区域金融结构对削弱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更具实际意义。

八、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

韩玉军等在对“环境库兹涅兹假说”暗含的同质假设前提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对165个国家进行分组检验后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4种不同类型,“高工业、高收入”国家出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趋势,

“低工业、低收入”国家出现微弱“倒u”型趋势,

“低工业、高收入”国家表现出了“~”型趋势,而“高工业、低收入”国家环境污染与收入增长同步。

陈诗一构造了中国工业38个二位数行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利用超越对数分行业生产函数估算了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进行了绿色增长核算,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以技术驱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能源和资本是技术进步以外主要驱动中国31jk:t曾长的源泉,劳动和排放增长贡献较低甚至为负。但是,一些能耗和排放高的行业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杨俊等引入考虑了“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8年-2007年地区工业考虑了环境因素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结果表明:(1)忽略环境因素会高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东部地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SL好又快”方向发展;(3)人均GDP、资本劳动比、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率增长水平有显著影响。

吴军也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研究了1998年-2007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成分,并检验了它们的收敛性。结果显示:(1)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工业TFP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较为平稳,东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2)各地区工业TFP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东部地区是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3)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TFP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收敛。

篇2

1.1经济信息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

实践证明了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条件下,如果经济信息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就会得到提高,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我们可以通过在设备、人力、资金、产品等方面将经济信息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将两者紧密联系,通过对经济信息的合理应用,让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

1.2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辅助作用

我们可以在经济信息统计整理的基础之上,对宏观经济的往常运行情况和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从而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然后对此进行分析和决策,制定出一个对应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案,加以实施和应用,这就造就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辅助作用。

1.3经济信息引导宏观经济管理发展

我们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管理计划,但是还有可能我们并未充分的了解当今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让我们的计划偏离实际,变得不科学不合理不实用。

2、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缺陷不足

2.1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应用不充分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经济信息一致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对经济信息进行充分的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必将得到促进和优化,也让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提升,如果我们没有对经济信息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应用,制定了并不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案,并且加以实施,则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对经济信息加以充分应用,才能减少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失误。可以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得到很好的应用,并且让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2.2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正确或是不充分,很容易影响经济信息在一个宏观经济管理方案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有些人只是把经济信息当做某些数据的参考信息,并没有认识到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此外,还有的就是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充分导致他们在采集经济信息时,并没有那么确切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可能导致采集的信息并没有那么科学合理有效,因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甚至有些地区和部门根本没有利用经济信息,不能很好的让经济信息服务于社会。

2.3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类人才稀缺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进展很快,从而信息的更新速度变得很快。因此就更加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类的技术人才,来从事经济信息行业从而加速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但是现如今从事经济信息类的人员大部分都不是特别懂这个行业,他们都是一边做着一边学着,并不能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更新的很快,所以我们更加需要那些能够把握一手信息,利用好信息的时效性,为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利益。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培养经济信息类人才对经济信息的敏感度,让他们抓住一手信息,把握信息的最前端,提出更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案。

3、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缺陷和不足的应对策略

3.1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当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全面的把握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这样我们在建立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案时,就会有很充足的信息基础,也能够提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案。同时也高度有效的利用了经济信息,实现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价值和地位,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我们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和我们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相匹配的,两者要相互对应,这样才能保证两者的功能都能发挥至极致。其次是我们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具有可靠性、全面性、经济性、独立性和独立性的,这样才能使这个夏天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和运行。最后我们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是以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为切入要点,使之能够适应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形势。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注意经济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以及着重性。我们都知道信息都是具有时效性的,一个新的经济信息可能会立马之前的一个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采集信息时一定要采集最新的信息。还有我们要注意要有针对性的手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我们的需要去收集可靠的信息可能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我们还要保证我们收集的信息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肯会混淆我们的视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避轻就重的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就能够节省时间,还可以增加系统信息的价值。

3.2让经济信息引导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由于我们建立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我们所收集的经济信息整理分析建立的,因此经济信息引导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如果我们的经济信息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局和资料,就会让整个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陷入一个误区。因此把握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引导性,让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信息引导我们所建立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目标,让我们的系统对整个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3.3保障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为了体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就要起督促和保障的作用,保证企业、部门等对经济信息的应用和发展,对那些缺乏宏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进行筛除。

4、总结

篇3

现在大家担心的是,接连不断的调控政策让投资失去往日凶猛;人民币快速升值则让出口企业举步维艰,此时,消费能撑起半边天吗?

5月11日,随着4月宏观经济数据出炉,围绕宏观经济将硬着陆还是开启新周期的辩论,再度绷紧市场神经。

此前不久,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与此同时,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指出:由私人部门投资驱动的、靠设备投资来引导的新一轮经济周期正在启动。

是开启新周期还是迈向硬着陆?最新的数据,给激辩双方都提供了新的炮弹。进口下滑、PMI走低,似乎加重了中国经济下行的砝码;而投资的历久弥坚、特别是非国有部门投资的异军突起,又预示着整个宏观经济悄然迎来新的亮色。

宏观经济走向短时期的不明朗,使得A股市场又一次向下调整。

三驾马车悄然生变

分析当前的宏观数据,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正在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变化。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透露的一季度GDP构成是: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60.3%,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是44.1%,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4.4%,拉动GDP-0.5个百分点。

而在2010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37.3%、54.8%、7.9%。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在增加。

如果放眼更长的时期来观察,2005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大因素缘于外需;过去两年因为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台4万亿元投资拉动计划,投资扛起了半壁江山;步入到2011年,经济调结构开始显现成效,消费开始挑大梁。

现在大家担心的是,接连不断的调控政策让投资失去往日凶猛;人民币快速升值则让出口企业举步维艰,此时,消费能撑起半边天吗?三驾马车结构失衡,最终是否会令中国经济硬着陆?

“4月份进口增速、PMI指数均出现明显下滑,表明内需在放缓。我们预计二季度经济还会有所放缓。”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从消费情况来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9亿元,同比增长17.1%,但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可见,此前拉动我们GDP飞奔的三驾马车,现在的境遇是投资跑累了,外贸变化多,而消费还没有真正长大,中国经济短期就将经受大考。

经济或小周期下行

目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曾在本报撰文指出,经济正处“小调整”周期。他认为,从小周期看,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经济从过热趋于正常。

从宏观经济学而言,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又称“基钦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现在看来,中国进入基钦周期的概率完全存在。

看一下最近几个季度的GDP数据会发现,自2010年第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已经是连续4个季度在下降。由于政府加大调控力度遏制通胀,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宏观经济进入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

从经济数据的表现上,这一观点也能得到佐证。4月份,PMI较3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5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环比回落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9亿元,同比增长17.1%,但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89亿元,同比下降1_1%。

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就表示,中国经济将会呈现一个“小周期”的下降,当时他就判断,2010年一季度11.9%的GDP增速,将是这轮增长的一个高点。现在的实际情况,果不其然被言中。

经济软着陆露苗头

尽管目前经济形势纷繁复杂,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较大,但剖析各项数据内在的变化逻辑,软着陆的可能性会更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就坚定地认为,新一轮经济周期正在启动。他的理由是:周期性行业的生产显著恢复,水泥、家电、汽车等行业的企业盈利创出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近七年来的首次季度贸易逆差等。他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相对平稳,私人投资活跃,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量。

诚然,启动消费拉动内需的口号早已提出,但消费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还有待时日。

好在政府主导的投资有所松解之际,民间投资确实有启动的迹象,在众多经济学家看来,民间投资真正启动,将是经济软着陆至关重要的一环。从长远来说,经济的增长肯定是需要投资的,但是必须是有效益的投资。显然,民间投资的效率要大于政府投资。

篇4

近期,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Romer)在其最新论文《宏观经济学的麻烦》中,对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盛行的DSGE模型进行了猛烈批判。DSGE模型在RBC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保留了理性预期、技术冲击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同时引入了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等凯恩斯主义的元素。目前,DSGE模型已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当中,更是宏观经济学期刊竞相推崇的研究范式。

然而,罗默认为,正是这一广泛运用的模型使宏观经济学研究遭遇了脱离现实的巨大麻烦,他批判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DSGE模型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某些脱离现实的外生冲击,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DSGE模型大多忽略或低估了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例如,沃尔克(P. Volcker)就任美联储主席时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美国的实际利率高于二战后任何时期,导致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萧条,这一案例表明货币政策具有DSGE模型难以解释的巨大作用。第二,DSGE模型至今无法解决模型参数识别难题。罗默指出,DSGE模型引入了众多待估参数,加剧了参数识别难题。目前主流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校准或贝叶斯估计等方法不仅无法真正解决识别问题,反而使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取值或先验分布来达到自身预想的结果。这导致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人为操控性,所构建的模型也进一步脱离了现实。第三,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在面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存在的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和包容的态度。罗默在文中抨击了卢卡斯(R.Lucas)、普雷斯科特(E.Prescott)和萨金特(T.Sargent)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他尖锐地指出,卢卡斯为了支持普雷斯科特提出的“货币经济学是琐屑”的观点,不惜发表与他本人在1995年领取诺贝尔奖时不一致的言论。而当萨金特在研究中得到与卢卡斯不同的结论时,也选择对卢卡斯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罗默认为,此类行为是少数宏观经济学家对理论的垄断,阻碍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客观地说,目前DSGE模型的确存在罗默所说的脱离现实以及参数识别困难等问题,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不论从罗默批判的对象、批判的标准,还是从宏观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目前并未遭遇他所谓的大麻烦。

其一,罗默在文中所批判的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并不能就此认为整个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罗默列举了RBC模型以及斯梅茨(F.Smets)和伍特斯(R.Wouters)在2007年提出的DSGE模型的缺陷,进而说明DSGE模型和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但RBC模型形成于30多年前,斯梅茨和伍特斯模型的提出也早在10年之前。近年来,DSGE模型在不断改进和拓展,而且DSGE模型只是众多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比如,Bewley模型等异质性定量宏观模型在刻画贫富差距等异质性因素时具有较好的表现。又比如,以威廉姆森(S.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至今仍使用完全定性化的研究方法,他们以数学形式刻画经济理论,并推导经济理论在定性角度的解释力。因此,罗默所批判的事实上只是RBC模型和某些DSGE模型,并非整个宏观经济学。

其二,罗默批判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罗默认为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主要基于两大标准,一是DSGE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二是DSGE模型无法解决甚至加重了参数识别问题。对于第一个标准,就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理论滞后于现实是常态,不能苛求经济理论能够立即解释当下的现实。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奴隶拍卖起源于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61年维克里(W.Vickrey)才正式提出了拍卖理论。同样,“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古已有之,但直到1952年马科维茨(H.Markowitz)才将其模型化,并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

对于第二个标准,和参数识别问题类似的是,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内生性问题同样是长期存在的重大难题。对此,计量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工具变量法、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实验等方法试图克服内生性的干扰,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仍面临较多困难。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变量法为例,合适的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但由于工具变量外生性检验的适用范围和假设前提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几乎无法找到完全外生的工具变量。所谓完美的工具变量大多只是研究者通过已有的数据构造并用文字加以论证,内生性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同样,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也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现实中依然无法预测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因此,如果宏观经济学确如罗默所言陷入了大麻烦,那么量经济学、金融学等其他经济学分支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可能都将陷入更大的麻烦。

其三,每一次重大事件后,宏观经济学均能在总结现实教训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理论进步,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大通胀、大缓和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等四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早期盛行的市场清算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重视短期内政府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时期,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革命又对早期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使货币政策、预期和通胀目标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货币政策也取代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美国经济进入“高就业、低通胀”的大缓和时期,宏观经济学开始意识到政策可信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经济稳定的意义,为日后对预期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学更加重视金融摩擦对经济危机的加速和放大作用,从而使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一起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是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政策工具。

篇5

与往年的投资报告会一样,本次到场的投资者十分火爆,特区报业大厦礼堂6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部分晚来的投资者只能被安排在加座上。但这丝毫不影响投资者的高昂兴致,逢演讲精彩之处,礼堂内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本次报告会邀请了英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五矿证券首席策略师、理财中心总经理王先春,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吴玉立博士。同时,《股市动态分析》杂志社执行主编蔡晓铭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杂志社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A股市场走势以及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投资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判断。

《股市动态分析》杂志社社长刘波首先致辞,他为投资者讲述了身边几个生动的投资故事,由此也拉开了本次报告会的帷幕。

《股市动态分析》2014年证券投资报告会上,曾做主题演讲的“多头大校”李大霄曾在当时提出“熊市已结束 牛市已启程”的观点。事实证明其判断完全正确,而其一直推崇的蓝筹股近期涨幅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次报告会,李大霄为投资者做了《中国首次真实牛市自钻石底始》的演讲,明确表示中国证券市场渐渐进入长期投资起点。

五矿证券首席策略师、理财中心总经理王先春认为,2015年的宏观环境相对复杂,必然影响A股的波动,快牛后或将转为慢牛。2015年,确定性较强的改革主题包括大金融、国企改革、大基建、新兴产业、大消费。其中大金融和国企改革是热点。

对于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向,中信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吴玉立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预计GDP增长在7.1%左右;同时,政策将全面宽松,年内或再降息、降准。

篇6

 

一、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包括整个社会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等。宏观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且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有不少同学反映无论是掌握理论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碰到实际问题也无法灵活运用。所以一些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学习兴趣,上课时间反而成了他们玩手机、睡觉的时间。

 

基于此,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此次对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分析的主要目标有两点:一是找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子;二是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改善措施。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具体因子有哪些?影响如何?哪些改善措施能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312名大二上学期学生,来自三个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平均年龄19.47岁,已学习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大多数学生高中学的是文科,男女性别比例为1∶2。

 

2.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为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由笔者自行设计而成,共有30个题项,对每个题项采用5级量表分成五个等级并赋值:一点都不影响-1、影响较小-2、基本不影响-3、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

 

3.研究进程。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21日至23日,在课堂上随堂进行。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30个题项进行选择,没有时间限制,平均用时6分钟。共发放问卷312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随后将所有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4.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有3个:(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主要对均值和各选项百分比进行统计;(2)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主要评估问卷内部各个题项的一致性;(3)影响因子分析,对影响动机缺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和提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表2、表3为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的相关数据表。从表1可以看出30个题项中有22项的均值都在3分及3分以上,这表明受试者学习兴趣普遍受到这些题项的影响。从各个选项的得分百分比也可以看出受试各题项的具体选择情况,其中4、5分(即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的得分占较大比例,表明受试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受到较大影响。

 

从表2可以得出,经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数据表KMO值为0.73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共有8个因子被提取出来。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各个因子后面的a为各因子内部题项的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具有较高的信度。表明这些因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四、影响因子讨论与分析

 

因子1为成本收益,包含7个题项,分别涉及课程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考研中能否用到、是否是经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及成绩、自学的难易程度。7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题项23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20.0%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8有27.4%和16.8%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课程能否马上应用或在工作中应用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影响。题项21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8.9%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7有 34.7%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花费的成本与最终的学习效果及成绩等是否能正比。他们不但重视课程收益,即课程能否得到应用;而且还重视成本,即自学的难易程度。

 

因子2为他人影响,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辅导员对这门课的看法、学长对这门课的看法、家长对这门课的看法、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学习该课程。5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下,题项29有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4.2%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30有11.6%和5.3% 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28有14.7%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3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只有20%左右,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别人对课程的看法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小。题项27有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0.5%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 24有18.9%和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超过50%。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相当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这说明同学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要大于辅导员、学长、家长。

 

因子3为教师因素,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态度、学识水平、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教师的要求是否严格。除了题项4(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外其他4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这表明较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学识水平和是否严格要求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应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因子4为教材与作业,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教材是否有趣、想学的内容课本中有没有、作业的多少。题项13有3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 21.1%选择了非常影响。超过50%的学生选择影响较大或非常影响,这表明学生很在意教材是否有趣。这也不难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材内容晦涩难懂、想学的内容课本没有,那么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严重的打击;题项12有23.2%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3.7%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超过 1/3学生选择作业的多少对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重视。

 

因子5为课程性质,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数学基础、是否是考试课、学分的多少。题项6有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7.9%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虽然宏观经济学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多,但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仍让超过1/3学生认为数学基础有较大影响。超过 40%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考试课还是考察课、学分的多少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因子6为教学环境,包含4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室人数多少、有没有空调、是否靠近喧闹的楼梯、投影仪效果。三四成同学认为教学环境对自己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有影响。

 

因子7为上课时间,包含2个题项,分别涉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题项7有29.5%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8有 24.2%和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2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分别为36.8%、37.9%,这表明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大。

 

因子8为自我管理能力。题项9有35.8%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47.4%的同学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受自我管理能力影响较大。

 

综观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大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更易受外部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和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政策环境下,加上高等教育持续地大规模扩招,每年几百万的待就业大学生,使得天之骄子的辉煌不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早已成为他们学习与就业中无法避开的苛刻现实。因此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就看它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对当前复杂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完宏观经济学后收益更大。

 

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更容易受同学、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主要适应学生,努力消除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语与启示

 

本文对295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研究,归纳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因子: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研究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抱着课本,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最想学习哪些内容,结合实际把课本中的内容加以扩展。笔者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利用最新的财经新闻,对所讲的内容向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观点的碰撞提高他们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同时,授课内容上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目的。当然,深刻的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上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模型的推导和求解,更要结合案例分析去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实现模型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最优组合。这样,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后就会感到收益很大,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会互相传递这种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多用,至少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这一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态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态度与学术方面,态度严谨、认真,学识渊博,站在前沿,不断创新;在教学方面,准备充分,内容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音语速语调合理恰当,用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感到有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慎选教材、少留作业。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数学功底较差,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那么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就应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知识,从而少留作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整洁、桌椅整齐、高矮合适,光线柔和、教具齐备、色彩协调,会使人情绪愉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就会刺激学生的学习意向,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相反,校园卫生差,教室狭窄拥挤、桌椅破烂,就会使人感到不安、心情烦燥、情绪不满,难以使学生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必须美化、净化校园、课室环境,设法让教学设备齐全,物质条件齐备,使之对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起到促进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我们就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做起,而且这也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事情。

篇7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宏观经济预测;政策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94-08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季度宏观模型的拓展:CQMMⅡ期”(10JJD79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季度地区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尖用”(71073130);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李文溥;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龚敏、李文溥。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参加本次预测研究的还有:林致远、崔庆炜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

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直接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以及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等导致投资增速下滑,使经济增长率回落的态势不断延续。同时,由于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调整,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因收入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依然难以抵消投资与进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稳定增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CQMM重新调整了2012-2013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模拟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和再次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当期应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虽然第一季度增长0.06%(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但第二季度经济减速0.8%。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依然黯淡。IMF2012年7月预测欧元区2012年增长率为-0.3%。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财政悬崖”等问题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0%。2013年全球经济将有所好转,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7%,美国经济将增长2.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预计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持续削弱欧元币值,至第四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15的水平;2013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维持在1:1.11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可能性更大。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贬值至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34元,2013年后恢复升值趋势,至年末可能达到6.28元。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份调整后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上半年维持平稳增长。课题组假定,基于应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需要,下半年M2的增速将有所提高;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4.2%。2013年基本维持14.3%的增速。

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的假定

假定央行在2012年的第四季度还将降息一次,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75%;2013年则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基于上述假定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欧元区经济减速等国内外原因的作用,2012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01%,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的GDP增长率将回升至8.29%。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第三季度GDP可能增长8.11%,第四季度预计回升至8.20%。模型预测表明,2012年下半年即使遭遇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当局仅需通过适当降息及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予以及时应对,并保持M2增长14%左右,那么,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增长,GDP的增速仅会出现小幅下滑。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2.9%,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到2013年,CPI可能回升到3.27%。分季度看,CPI至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下降至最低点2.24%,之后逐步回升,直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9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内也将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12年PPI涨幅将下降至0.3%,2013年可能上升至3.45%。分季度看,PPI于2012年第三季度将可能上涨0.48%,之后小幅波动持续上涨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66%。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预计为1.98%,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2013年P_I可能上升至3.27%的水平。分季度看,P_I的同比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31%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58%,而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将达到2.41%。至2013年第四季度,还可能达到新的高点,即4.55%。2012年GDP平减指数(P_GDP)将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1.85%;2013年可能提高至4.31%。分季度看,将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95%降至第三季度的1.09%,第四季度维持在1.56%;进入2013年,开始提高,到第四季度将达到4.42%左右的水平。

总体而言,在欧元区不会分裂而且中东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快速减速,进一步降息引发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很低。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将再次冲击中国的进出口。其中,2012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能增长10.82%,同比将下降9.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滑至5.76%,同比下降19.21个百分点(见表1)。分季度看,出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有望维持在11.55%,第四季度上升至13.95%;进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降至6.63%,第四季度进一步降至3.08%。由于进口增速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速的下降,贸易顺差因此扩大,2012年外汇储备预计依然可以增长3.98%,但是同比将下降17.45个百分点。至2013年,随着外部市场恢复稳定,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增速,2013年预计将达到15.93%;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0.88%。外汇储备在2013年将可能增长10.7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但投资需求的扩张速度将显著减弱。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8.97%,同比下降1.81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20.4%,同比下降5.41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需求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而有所增强。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9.05%;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8.34%(见表2)。

(3)消费增长率的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预计将增长8.27%,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下降到7.18%。2012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75%,同比下降5.19个百分点;2013年预计将增至18.05%。

二、政策模拟

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且近期内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扑朔迷离,难以乐观,国内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关于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课题组利用CQMM分别模拟了(1)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并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外部经济因此进一步恶化,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2)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来回答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的必要性。

(一)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

课题组假定欧债危机发酵升级,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减速,全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收缩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0.7个百分点;2013年进一步减速3%,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3.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下滑至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个百分点;2013年仅能增长0.6%,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欧元对美元进一步贬值,2012年底l欧元可兑换1.11美元,2013年底维持在1.05美元的水平。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依然维持基准预测中的假定。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欧元区危机的加剧将导致中国进出口增速更大幅度下滑。2012年中国出口(按美元、现价计算)仅能增长6.42%,与基准预测的值相比,将下降4.39个百分点;2013年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43%,比基准预测值下降14.5个百分点。2012年进口增速也将降至3.94%,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5.81%。2012年净出口总额仅能增长4.33%,2013年将可能为负增长,但依然保持顺差。出口增速下滑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GDP因此仅能增长7.71%,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7.5%,分别比基准预测值下降0.31和0.79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衰退的深化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的通胀水平。2012年CPI涨幅将为2.69%,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1.8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降至1.76%,2013年为2.86%;GDP平减指数也将分别降至1.72%和3.17%。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上述价格指数均呈现大幅下降。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对投资需求形成一定支撑,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增长9.1%,2013年增长10.24%,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3和1.19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并有利于GDP增速的稳定。

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外部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程度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经济增长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对稳定的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构筑国内需求平台的重要力量。外部需求萎缩使投资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扩张。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降低经济下滑对投资、就业、居民收入的影响,稳定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及国内投资。国内需求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经济增长维持在7.5%的水平上。

(二)新增“2万亿”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模拟

“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必然带动金融体系新增信贷的扩张,从而提高M2的增速。在保持上述基准预测对欧美经济、主要汇率以及贷款利率调整的假定下,课题组修改了对M2增速的假定,模拟由“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导致M2进一步提高,如M2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6%和17%,研判其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可能使2012年GDP增长率上升至8.25%,较基准预测提高了0.24个百分点;2013年GDP增长率可进一步上升至8.86%,较基准预测提高0.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以扩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刺激性政策在现阶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其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仅为0.24-0.55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对投资刺激作用相对大一些。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可以增长9.58%,2013年为10.67%,分别比基准预测结果提高了0.61和1.62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需求的扩张。2012年进口总额(按美元、现价计算)可以增长5.86%,2013年为11.03%,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和0.16个百分点;但出口总额由于受外部市场萎缩的影响,仅分别增长10.69%和14.98%,比基准预测的结果略有下降。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显著拉升通胀水平。2012年CPI将上涨3.05%,2013年将上涨4.29%,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5和1.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也将有所上升。

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与基准预测的结果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今明两年将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见表5)。这说明,尽管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刺激政策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大,但在趋势上却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进一步加剧。结果显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下(如基准预测所假定),实施追加“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力度有限;由此带动的信贷及货币扩张不仅会大幅提升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

三、政策建议

本次预测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力以赴保增长还是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渐转向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课题组对中国未来两年经济发展的不同政策选择及其结果的预测与模拟结果表明,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极端假定下,明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5%。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尽管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冲击,将增大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压力,但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7.5%的增速是近期可以实现的低线。另一方面,即使为提高增长而出台“2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经济增速也仅能拉升到8.25%(2012年)和8.86%(2013年)的水平,高低区间不过0.5-0.6个百分点。

在目前外部经济继续恶化情况下,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5%及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即使在目前,中国经济即使以内需(消费+投资)为主,也能大致支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认为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人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那么,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因为,上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在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控制资源的能力,挤占了市场经济主体资源份额,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提高了政府债务负担,通货膨胀率上升,等等。其中,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更是值得关注。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7.4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为6.75万亿元,比2008年末多出1.43万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则高达10.72万亿元,比2008年末高出5.15万亿元,增长近一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债务之比由2008年的1.04跃至2010年的1.59。

政府债务规模的快速提高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第一,规模较大的债务水平挤压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空间。尽管与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比相比,2010年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仅约为43.5%,仍属较低水平,但纵向比较看,2008年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4.7%,两年间增长了8.8个百分点,增速较快。同时,从还本付息角度看,2011年,中央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高达1.35万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了10%,在支出规模上,仅次于教育、农林水事务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债务发行收入的比值更是高达86.3%,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如果将每年发行债务的收入用于还本付息的话,将只有13.7%的发债收入可以投放在其他用途。因此,债务规模增加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将部分抵消通过发债融资得到的资金,极大地压缩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操作空间。第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急剧上涨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大了短期偿债风险。2011年,地方政府到期偿还债务的规模高达2.62万亿元,约占到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一半。2012年、2013年的到期偿还债务规模会略少,但仍然超过了1万亿元。在今明两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放缓的背景下,这将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根据2011年审计署的第35号公告内容显示,2010年底,全国共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好借新债还旧债,甚至有出现了逾期债务的情况。第三,政府债务水平的迅速增加也将造成宏观上的风险。首先,政府举债扩张的最终负担者将是居民。因此,债务规模的增加将导致未来的税费水平提高,造成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意愿下降,从而再度扭曲总需求结构,反过来抵消扩张政策的效果发挥;其次,在正常税收增速无法保证如期偿债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可以依赖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较高的债务规模将不利于财政体制的调整,也难以遏制地方政府放松的房地产限制政策的内在冲动。

篇8

市场大起大落,投资者恐慌心理明显,人气极为涣散。基金投资者进退两难,是继续持有、加仓,还是赎回?

宏观层面的两大风险,全球性的经济减缓和通货膨胀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跌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年度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美国、欧洲和日本到今年年底的经济增幅将显著放缓,但将在2009年实现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调低了各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期。

的这一切不利因素使得投资者风声鹤唳,股市还将持续下行?基民是否应赎回基金?从金融心理学层面看,市场下跌时,大众更关注负面的风险因素,而对光明的一面却不自觉地忽视,此时产生了认知失调,感觉不安。而市场进一步下跌时,不安逐渐加强,焦虑开始产生,使得精神和肉体容易受到恐慌的袭击。群体传染了恐慌,使得个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下,导致投资者迅速地改变态度,乐观的情绪转眼间变成极度的悲观,市场更是下跌不止。但在我国目前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恐慌完全不必要,相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走势,择机选择优质基金入场。

首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全球通胀在2008年达到4.763%高位后,未来数年将逐步下降,保持在3.5%的水平以下。中金的最新报告也指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不可持续,通胀终将放缓。

其次,此次经济放缓已在经济周期的末端,全球经济周期在2009年之后则进入上升轨道。

第三,从我国实际来看,更应充满信心。市场已经释放了大部分系统风险,AH股溢价指数已是新低。截至六月中旬,沪深300指数一年期动态市盈率已经下降到16倍,进入合理估值区间。我国宏观经济短期内虽面临通胀难消,经济减缓的困难,但长期来看,依然向好。多位经济专家指出,奥运后我国经济不会出现大滑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我国未来5年的经济仍将保持9%-10%的发展速度,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应对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充满信心。

篇9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近日正式“出炉”。报告预测,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我国GDP增速将在波动中减缓,预计今年GDP全年增速达到11.8%,2008年减慢到10.8%;同时,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将逐季攀升,到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7.68%,此后逐步下落,报告预计今年年均通胀率为4.72%,2008年则将达到7.34%。

经济增长“拐点”到来?

这份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的报告认为,今年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峰”之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为11.79%,而全年增速可达11.8%;从明年开始,我国GDP增速将逐渐放缓,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59%、11.32%、11.01%和10.81%,全年均值比今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达到10.8%。

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我国的出口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在明年逐季下降,今年预期出口增速为25.7%,明年降至20.9%;固定资产投资今年预期为26.9%,明年降至24.1%;同时,进口则将加速增长,由今年的20.3%大幅增加到明年的26.8%。

国家经济研究所主任范剑平在讨论会上表示,上述GDP、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同国家经济研究所的预测结果非常相似。而此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2007年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中的一个“拐点”,GDP增速将在今年达到峰值,2008年以后逐渐减慢。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从去年至今,我国居民消费稳步上升,高、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保持着同步提高,消费增长会直接改善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年经济走势恐怕未必会低于今年,各方面经济指标也可能继续向好。”王小鲁表示。

大多数专家在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尽管我国GDP保持着高增速,但目前宏观经济仍未走向“过热”。“即使明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今年,达到12%甚至13%,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经济过热了。”王小鲁表示,经济过热不过热,关键要看经济内在结构是否协调,而不能简单地以GDP增速是百分之几下定论。

“温和通胀是好事”

清华大学的预测报告为明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描绘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报告预计,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四个季度的增长分别为7.09%、7.60%、7.68%、7.52%和6.54%,价格上涨要到2008年中期方可见顶。

对于消费价格的走势,不少专家的意见与该预测数据相左,范剑平表示,国家经济研究所在CPI方面的预测结果同该报告差别较大,经研所认为明年的CPI相比今年将有所回落。

王小鲁认为,我国明年的价格走势可能有所下降。“到目前为止,带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是食品,食品涨价会很快带来供给增加,虽然反映在实际中要有一个过程,第四季度CPI可能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明年食品价格很可能回落,CPI也会下降。”他表示,“考虑到居民收入增加对物价上升的温和推动作用,我认为明年可能是一个温和通胀的状况,但通胀率不会高过今年。”

面对前三个季度不断攀高的CPI数据,以及预测报告对于明年通胀率继续看高的预测,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不应当“谈通胀色变”。

篇10

触底反弹经济回暖

原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现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认为中国经济有基本面支撑,开始触底反弹,然后逐月逐季回暖。她认为衡量宏观经济的最重要的变量和实践证明唯一有效的指标是货币信贷,而且货币信贷只在经济上升阶段是先行指标,在下降阶段却不一定是。信贷数据的上行变化是企业投资信心的一种市场化反应。信贷先行指标的上扬预示着中国经济回暖。

梁红说在去年12月,经济已经反转见底。企业,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很健康。只要把恶性循环的力量控制住,经济就会反转。现在控制经济恶性循环的力量已经掉转过来,对经济发展就会是一个正向加速的态势。在韩国、美国经济下滑开始见底,欧洲经济有望不继续下探时,中国经济有望出现总需求回暖的态势。经济复苏将会呈现出锐利陡峭的v形。

梁红说,今年前3个月贷出4.6万亿元信贷资金,剩下时间即使每个月贷5000亿元,全年也有9万亿元,全年信贷将增长30%,不但今年下半年经济很热,明年上半年经济也很热,但是所有v型反弹都不可能永久持续,中国历史上信贷周期的结束从来都是靠信贷额度、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实现的。防止过热的信贷政策调整越早振荡越小,调整越晚振荡越大。她认为信贷政策应该尽早对此有所反映,实施适当调控。

梁红认为应该放开消费和投资,让出口的比重自然降下来。企业之所以有信贷冲动,是因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还是相当高。国内投资从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来看,她认为可贸易品的投资可能带来产能过剩问题,而对非贸易品如基建,公用设施等相关的投资消费则主要在国内。在此情况下,她认为应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国内投资中来。同时,她认为货币政策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有个量化的标准。

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赞同梁红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再向下走,但与梁红经济复苏将呈锐利陡峭的v形判断不同,他认为中国经济会慢慢爬出谷底,温和复苏,并在明年企稳,明年下半年经济回暖。他引用了一系列先行指标,如货运指数,港口集装箱增长率和工业活动指数等来分析以进一步印证其判断。

但从渣打银行做出的设备进口增长率指标来看,王志浩说目前进口还在衰退,这或将表明民营企业投资尚未回升,或者是机械设备进口与出口行业有关,目前出口还在下降。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私人投资也逐步复苏,但目前尚未看到民营企业投资企稳的迹象,而政府大量投资对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增的情况下,他认为居民消费却有放缓的趋势,应该担心的是收入降低。他认为改善消费最根本性问题是改善收入,“不要担心投资,但要担心消费”。王志浩说。在给出的建议中,他认为要继续下调个人所得税、增加社保投入,并把国企利润在透明基础上转到财政预算内提供医疗,教育、社保的投资。“消费的根本在家庭收入,要重视提高家庭收入”。王志浩说。提高家庭收入不仅促进当期消费,而且对经济长期模型的改变亦有助益。

关于出口和消费,王志浩的看法则是目前为止尚未看到美国与欧洲经济已经见底,它们还在紧缩之中。由于欧洲经济仍在衰退,因而预计今年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不太可能恢复。

中国一季度的巨额信贷资金去了哪里?王志浩的判断是这些资金中中长期贷款大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中。也就是说在用银行的贷款来刺激经济。目前投资资金的大部分是银行信贷资金,长期这或将带来隐忧。

“目前,宏观经济处在拐点上”,是多位宏观经济分析专家的共识。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认同宏观经济触底反弹,企稳回升的看多判断。过去几个月贷款增长非常猛,尤其今年3月份贷款增加近19000亿元。贷款增长预示经济需求将很快回升。他说上一次通货紧缩从1997年到2003年彻底走出花了五年时间,这一次差不多五个月时间经济就已发生明显改变。引起贷款猛烈增长和经济回复主要有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二是企业投资报酬率。另外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改变也将影响信贷增长。

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来看,宋国青认为现在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前十年相比已大为降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也处于较高阶段,经济回升,宋国青认为全年“保八”没有问题。他认同梁红目前企业投资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判断,同意信贷资金需求会出现加速,对信贷需求呈现水涨船高之势的说法。在此背景下,他也认同梁红宏观调控要趁早的判断。他认为今年四季度贷款总需求。经济增长率都会增长。应该会在这之前进行宏观调控,早调控会温和一点。在一致看多中国经济的时候,梁红和宋国青从信贷投放的角度,一致认为宏观调控宜早不宜迟。调控时机的延误或将带来经济的震动。

20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增速为7%

北大CCE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社科院数量所、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国家信息中心、天则所、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等20家机构分别做出的对二季度GDP的预测中,均表现出一定审慎信心,对20家预测机构的结果加权汇总后的“朗润预测”结果显示,对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测的加权平均值为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测的加权平均值达到85%,投资增速预测的加权平均为28.7%,均高于一季度预测。

在对GDP预测上,申银万国预测到7.5%,摩根士丹利则给出了一个相对较低的预测数6.3%,但这些数据均高于一季度GDP实际增速6.1%。国家信息中心等7家机构都给出了70%的预测。在CPI数据中,20家机构无一例外给出了二季度为负增长的预测。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3家机构的预测数均超过-1.0%(含)。

对于进出口数据,20家机构也都给出了较大幅度的负预测,即都在-10.0%(含)以上。其中,中信建投预测二季度出口数据为-20.8%,社科院数量所和瑞银证券预测出口数据为-10.0%。

出于对中国政府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观察,“朗润预测”还给出了投资增长强劲的二季度预测。20家机构中,对投资增长的预测数最低也达到了22.0%,这个数字由法国巴黎银行做出。而最高数据则达到了32.5%,由安信证券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