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追溯 应用
自从2008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民以食为天,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由于近几年频发食品安全事件,如河南的瘦肉精事件,重庆的毒花椒事件,广东中山的墨汁面条事件等等层出不穷,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责任主体,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物联网技术的介入,对于推进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 物联网技术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讲,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而物联网技术则主要包括以下的技术,具体如图1所示。
RFID:电子标签属于智能卡的一类,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来的,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主要起“使能”(Enable)作用;
传感网:借助于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的网络,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之一;
M2M:这个词国外用得较多,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X-Internet,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
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产业主要推动力之一,自动化和控制行业是主力,但来自这个行业的声音相对较少。
2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追溯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为食品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提供一个可控的范围。由于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发生,最根究底就是没有很好的控制问题食品的来源,以至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以后无法追究来源,致使问题根源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重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我国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现代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则是通过建立食品追溯系统,以此增强对食品不同流通环节的监管和追溯。如图2,则为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组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养殖场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食品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的追溯与召回。
(1)中心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食品生产单位属性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
(2)种植养殖场管理系统。种植养殖场的数据上传管理中心,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功能:a.食品维护管理:对于本种养殖场或外购的畜禽、果蔬、渔类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并用电子标签标识;b.生长发育管理:根据标准参数,判断其发育及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措施及饲养方法;c.饲养管理:记录各饲养情况,查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选用合理的饲养配方;d.繁殖管理:记录家谱信息和繁殖信息;e.疾病管理:根据相应的管理标准,建立疫病档案;f.防疫管理:建立检疫和免疫档案,包括疫苗、喂药等,将各种违禁药物信息嵌入在系统中,用来防止动物等在休药期内出栏,杜绝源头污染。
(3)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为对种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管理,具体的来讲,畜、禽、渔等肉类的屠宰与生产加工,果蔬谷物大米等食品的挑选加工、奶类生产与奶制品加工、饮料的生产等等。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种植养殖环节中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环节中。
(4) 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RFID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上,货品信息记录在托盘或货品箱的标签上。这样RFID系统能够清楚地获知托盘上货箱甚至单独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它有用信息。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货品提供详尽的数据,并在货品与其完整的身份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用户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并通过RFID高效的数据采集,可以及时的将仓储物流信息反馈到生产加工,指导生产。
(5)消费管理。在食品进入最终端销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现有的成熟的条码技术。
(6)检疫监控系统。不仅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的检疫监控系统还在道口实施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监控对象覆盖各类食品。
(7)基础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为统一的资源"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网,提供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主要为各环节的信息查询"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事件预防等,并可部署到消费终端如超市。通过最终产品的电子质量安全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食品的各供应环节信息,也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3 物联网技术在视频追追溯中的作用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网络,为实现供应链中的自动化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物流供应链中对物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对于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商业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物品相关信息的分析有助于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库存管理、以及销售计划。在物联网构想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和供应计划。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那么所有商品整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过程和关键点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物品信息,并且能够将信息通过集中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规划、高效管理、协调运作,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4 总结
在物联网的基础上,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追溯及溯源管理,系统地记录食品在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历程。从企业内部来看,可以协助企业有效地监控食品内部的生产过程,准确查找问题源头。从整个供应链来看,可追溯系统使各节点企业权责明晰。基于物联网的追溯管理系统在食品供应链的操作中,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搭建食品追溯查询平台,将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由理论变成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推动了食品供应链追溯体系的完善。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安全感知;智能处理;应用;发展
中图书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82-02
1 物联网发展的历史沿革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是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网络和移动计算机国际会议,当时的翻译是传感网,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普及,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世界各国正式确定了物联网这一称号,并将它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输设备,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美国作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大国,在奥巴马上任以来对物联网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随着电子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概念也逐渐得到普及,物联网理念逐渐扩展到全球。截止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千亿美元,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该值有望达到三千五百亿美元。
对于我国而言,物联网概念的普及和技术的兴起都相对较晚,在2010年物联网才开始进入我国,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进过两年时间的潜心探索,总体上已经走出了炒作的概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向各行业深入,发展模式也有了很大转变,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两千亿元,年增长率达到60%,可见物联网做为一门新兴领域,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2.1 全面感知
所谓全面的感知它就是运用传感器、二维码和目前还未开发出来的传感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才获取物体动态。就目前常用的接入对象有摄像头、传感器、智能卡等等,但是这些工作仍然还没有达到全智能化,还需要人工的配合。总体而言,接入的物理世界还比较有限,而对于未来的物联网接入对象应该是全智能化,能随时随地的采集信息,更为丰富的物理世界信息。
2.2 安全传递
从传感器接收的信息必须安全准确的传递出去,对于现代的物联网通信技术,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凭借目前的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完全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快速传递,使得信息的可获得性更高。而对与物联网而言,其发展的路程还很长,虽然目前通信技术已经领先于物联网,但是距离物联网的信息接入要求显然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不能仅局限于当前物联网的要求。
2.3 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智能处理是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方便快捷的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做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强大的物联网技术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目前由于计算机在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数据处理等,依然还处在提高效率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数字一体化,特别是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方面。
3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研究
对于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大致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国内的学者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归纳和研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比如刘建新指出物联网早起主要应用的领域有仓储、航空、远距离车辆识别、烟草、邮政、烟酒医药防伪等;黄涛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概括为电力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 交通安全、工业自动化控制、健康监控、精细农业、家居安防、物流管理、污染溯源等十大领域,并且它就精细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这四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物联网带来的变革。纵观国内诸多学者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可以上这些领域的应用取得的成果,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学者多是对物联网在部分应用领域应用现状进行泛泛而谈,并没有归纳总结出在物联网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中的共性和不同点,没有对这些领域进行详细分类,研究出那些领域实用性最高等问题。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联网的应用,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指引投资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诸多学者对物联网技术在微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譬如周晓琼提出了物联网应用领域的细分模型,分别从家庭市场和个人市场、行业市场这三个方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归纳总结了在各个维度上应用的特征。张建宁则从物联网的用户类型的角度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细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分为三个大类:消费市场型、行业应用型、公共管理服务型。具体而言,物联网在我国的应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物流
物流的目标就是快速将产品送达到购买者手中,对于物流信息化而言,其目标就是帮助物流业实现全程跟踪,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高质量的保证,正确的数量,优质的质量送到顾客手中,同时还要退顾客退货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全程成本最小。这些都是传统物流无法做到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物流中信息的采集方式,实现对配送各个环节的监控、动态调节,极大的减少了物流成本。一般而言,只能物流领域中物联网的功能可以概况成以下四点,如表1所示。
3.2 智能交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中不难发现交通拥堵、车位难找、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等现象日益频繁,交通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加大对城市交通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实时对各道路交通现状进行监控,建设安全高效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物联网技术在车辆控制、交通监控、运营车辆高度管理、智能收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良好,具体如表2所示。
3.3 环境保护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一直以来将环境保护放在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传感器的运用,可以在生物种群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水文监测、土地保持、森林火灾等诸多生态问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极大了的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和准确度。
3.4 精细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完成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我国精细农业中,特别是在动植物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远程监控、农副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楚、整体规划还不够科学、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等,为了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物联网自身优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本人认为物联网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改进:①加强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引导。物联网业是一个涉及方面众多的庞大系统,它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制定一系列适合其发展的政策和战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从而加快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②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也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的支撑,科学合理的产业模式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③加强技术开发。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我们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开发,比如计算机云技术、无限网络扩容优化等等,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时候我国自身特色的道路。④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合作与开放。物联网设计到的方面众多,行业之间的交叉性强,需要各个行业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⑤重视人才一培养。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物联网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具有多学科领域和经验风度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同时吸收国内外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众多专项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方案提出,到2015 年,我国将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然而,芯片依然是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中国物联网不能长着一颗“外国芯”,物联网无芯不立,我国物联网芯片国产化“困局”如何破解,更应该首先成为一项“国家行动”。
无芯不立
在犹如海洋一样宽广的物联网中,移动芯片可谓是核心战略资本,也是整个网络信息传送的枢纽。一个完整的物联网=传感网络+通信网络+信息处理,包括了信息产生、传输与处理的整个信息产业链条,而移动芯片作为执行这些信息的神经末梢,在移动物联网时代扮演着重要的幕后推手。针对技术门槛高的现状,很多企业也迂回的采用了移动芯片解密技术,来加快本土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的逆势增长。
目前,我国物联网芯片产业主要包括:RFID芯片、移动支付芯片、M2M芯片和无线传感器芯片等。这些移动芯片都具有高度的全球竞争性,并从来不缺少世界级的竞争对手,如国外的高通、三星、联发科、英伟达、英特尔、博通、苹果、美满等,均在移动芯片领域具有极强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能力,而国内企业尚无法自主研发高端移动芯片来实现国产化替代。
而实际应用中的物联网芯片到底是怎样的呢?物联网通讯芯片,一般生命周期只有两年左右,最多是三年,因为通讯技术发展很快,芯片要不断地改进。另一个角度是物联网的终端和业务,比如说汽车上的物联网的终端,电表上的终端可能要用5到10年甚至更长。用这样的适用于手机的芯片做物联网终端的时候,会造成物联网终端的升级会非常的快和频繁使得成本很高。这是第一个问题,不适合于物联网业务的开发。
而通讯芯片软硬件平台很多,造成必须使用各种各样芯片的软硬件的要求,这也是造成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此外,芯片内部更复杂,由于要把天线、PA、SIM卡配进去,集成度低,造成了整个的开发会比较的复杂及高成本。现在的物联网终端需要外置的SIM卡,SIM卡由于不和芯片在一起,而做物联网终端的时候,SIM卡插入工作环境恶劣,造成了SIM卡的变形、烧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的物联网的终端都有低功耗的要求,比如在供电不方便的地方,若通讯芯片是给手机用的,手机坚持一昼夜充电就可以使用,但是在车里的防盗终端希望半年都不用充电,现在是无法解决的,这是通讯芯片本身给行业造成的困惑。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攻关,但物联网芯片也一直都是“技术门槛非常高、投入非常大”的代名词。如果单纯地依赖自主设计或进口代工,国产移动品牌要想实现快速超越,根本无从谈起。从安防领域的视频监控,到电力行业的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再到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领域,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铺展开来。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规模更大的万亿级产业,但是遍布国内的高端传感设备却几乎长了一颗“外国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被小小的芯片绊住了脚。
目前,芯片研发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短板,势必影响物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物联网领域应用所用的芯片接近80%都源自国外提供,加上我国对于物联网芯片还没有相关清楚的界定和标准,这也让我国芯片企业在设计与研发上捉肘见襟。物联网芯片国产化如何解困,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难解之困
专家表示,我国物联网芯片研发理应是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物联网芯片的研发企业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设计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更愿意从国外拿现成的芯片产品来使用,而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设计,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劣势。
此外,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风险和运营风险困扰着我国物联网企业,目前我国感知设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而涉及高端芯片研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阻碍。
芯片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大大增加了芯片研发企业的风险。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些风险通过科技租赁的形式转嫁出去,大多数研发企业会主动采用租赁研发设备的方式,将芯片研发的初期成本降到最低。记者了解到,目前主流的芯片研发所需科研设备成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元不等,高昂的前期投入对于中小型研发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目前国内缺少物联网龙头企业是关键,国内上市公司与物联网有关约30家,但仅是业务关联,关联业务收入最高仅1.7亿元,只占营业额的一小部分。
根据高工传感产业研究所市场调查,目前全球已经有80%的知名传感器厂商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传感器市场需求规模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电子设备、汽车电子、通讯电子、消费电子和专用电子设备。工业电子设备和汽车电子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也是传感器应用最多的领域,二者对传感器的应用约占整个传感器市场的三分之一。
篇4
在过去,将一种传媒推广到5000万人时,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5年,而互联网仅仅用了5年。尽管早在1987年9月,中国人已经向国外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但当时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只被清华园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部分精英掌握,“互联网”的概念并没有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暴增,未来IP地址的需求量估计是目前的十倍,原有的网络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未来继续高速发展的需要,于是,有关“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早已被全球各国提前部署,我国也在2003年酝酿并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
从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到下一代互联网抢占网络技术发展制高点,二十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告别互联网早期公共信息传播与私人信息传播的初始模式,在自身蓬勃创新精神的主导下,完成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革的巨大能量。
中国科学院联合专业影视拍摄制作机构共同策划和制作系列科学视频片《网络中国》,该视频片分为三集《科技的引领》、《创新的力量》和《跨越的前奏》,聚焦和关注科学界与互联网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推动关系,内容涵盖互联网在中国诞生、发展历程,畅想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集中发掘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力量、文化力量、群众力量和商业力量等,突出科研、科技对互联网发展变革的引导、支持、服务和促进,营造和再现一个多视角、多能量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模式。
第一集《科技的力量》
围绕1994年“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与胡启恒、宁玉田、李俊等多位对中国互联网诞生做出卓著贡献的开拓者展开深度对话,以其与互联网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而彰显中国互联网人的精神气质和伟大追求。时间跨度:1989-1995
第二集《创新的力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作为中国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运行者和管理者,从1997年开始,坚持做互联网研究历时17年,完成33次全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从未间断过。另外还有200多份权威报告,超过600万字的研究成果。本集以CNNIC成立为起点,以CNNIC第三方视角,从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角度理出发展脉络,挖掘关键事件、人物背后的科技创新动力,讲述中国互联网科技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交叉演进的故事,挖掘中国互联网二十年间的价值与力量,展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脉络。时间跨度:1996-至今。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用户接受;影响因素; 用户接受模型
中图分类号:C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07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吴标兵:物联网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
网络x.0是用来描述网络技术发展阶段的。互联网是Web 1.0。Web 2.0是社会化媒介的涌现和用户生成的内容。Web 3.0是语义网络。物联网又被称为Web 4.0。
一般来说,物联网这个词是指相互连接的网络化的日常物体所形成的网络。它通常被视为一个自我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其目的是将所有的物或人互连: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相互通信。支撑物联网的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等。物联网依赖于互联网的信息架构,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
近年来,物联网正成为一种国家和地区的战略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以及学术研究的热点。但物联网领域所做的很多研究只是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技术,依旧停留于抽象概念的网络架构\[1\]。
在社会和经济管理实践中,物联网决策的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往往缺少对用户这一利益层的重视和细致分析以及有效的评估机制。技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它不断地向用户演示它在技术功能上如何先进,其应用价值将是不言自明的。当突破性技术被开发时,这可能造成大量需求。有时事实并非如此:用户对看似“完美”的技术没有兴趣,即使一切都做得很“对”。从技术应用失败的历史案例中,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个经验教训: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接受是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而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和接受的关键是换位思考。
信息技术接受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较多,比如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AR)等。相较其他理论,TAM在预测用户使用IT意愿上更具有效性\[24\]。国外个别学者使用TAM来解释消费者对RFID技术的接受,但是该文只将TAM情境化,而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5\]。国内研究物联网用户接收的文献不多,笔者曾在《物联网用户接受行为影响因素探究》(简称“探究”) 一文中对物联网接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定性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但是没有进行定量分析\[6\]。本文的着眼点在于用户对物联网技术的接受的实证研究,以确立科学的评价和预测机制。
一、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量表
1.研究假设。根据“探究”的物联网用户接受度模型,见图1。
图1 物联网用户接受度模型
本文对18个假设进行归类:
假设1.1~假设1.7 互动性、成本感知、兼容性、社会因素、易用性感知将显著(正) 影响用户有用性感知;安全感知、隐私感知将显著(负) 影响用户有用性感知。
假设2.1~假设2.3 创新性、兼容性、社会因素将显著(正) 影响用户易用性感知。
假设3.1~假设3.8 创新性、互动性、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兼容性、社会因素将显著(正) 影响用户接受度;隐私感知、成本感知将显著(负) 影响用户接受度。
2.模型量表。在不影响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文对“探究”中的“用户接受度模型量表”进行适度的归纳、优化,建立较为明晰、合理的量表,见表1。
(二)问卷设计和样本收集
本问卷以手机校园卡物联网应用为例。问卷调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步,阅读文献和访谈,确定影响用户接受手机校园卡物联网技术的因素指标体系,设计测量项,形成调查问卷初稿。所有项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测量。人口统计变量也包括在其中。第二步,预调查,把调查问卷发放给20位在攻读本科或硕士学位的不同专业学生,让他们对问卷提意见。优化问卷结构、提问方式以及操作指南。第三步,将问卷中的结构变量和观测变量的问题全部打乱,并将一个观测变量的测量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置,以检测回收问卷的有效性。第四步,正式调查,调查对象是武汉大学使用校园手机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手机校园卡的使用有直接的经验。这样,样本符合研究的目的。本问卷调查以面候调查为主,留置调查为辅。在被调查之前讲解了必要的注意事项,在调查中对被调查者的问题进行说明。第五步,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甄别。发放300分问卷,收回278问卷,回收率为90.2%。剔除6份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272份。本研究的分析变量有10个,有效样本为272份,多于有效样本是分析变量10倍的要求,符合统计要求。
(三) 模型检验
在数据分析中,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方法对变量设计、研究假设和系统模型进行验证,主要采用SPSS18.0和LISREL8.7两种软件来完成。
1.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对问卷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并采用KMO检验和Bare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9,Barelett体验值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所获取的数据适合采取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步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以特征根大于或等于1为因子提取原则,提取有效因子数目,再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提取10个有效因子,解释88.984%的方差。第三步,对提取出的因子进行分析,按因子负荷系数大于0.75为原则,选择所提取的因子应该保留的观测变量。分析表明,所有观测变量均与对应因子匹配。
2.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旋转成份矩阵,各观测变量在对应因子的负载远高于在其他因子的交叉负载,表明所有观测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及复合信度来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使用平均提炼变差AVE值来考察模型中结构变量聚敛效度及其判别效度。如果α值大于0. 7或复合信度系数大于0. 8,说明模型中各结构变量的观测变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判定数据可靠性较高,模型具有可信性。如果AVE值大于0. 5(AVE平方根大于0. 707),说明结构变量具有较强的聚敛效度;如果AVE的平方根大于结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结构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判别效度。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见表2、表3。
3.路径分析。本部分进一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是以接受度作为因变量,以创新性、互动性、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成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社会因素为自变量的路径分析;二是以有用性感知作为因变量,创新性、互动性、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成本感知、易用性感知、社会因素为自变量的路径分析;三是以易用性感知作为因变量,创新性、互动性、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成本感知、社会因素为自变量的路径分析。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中的18个假设都得到支持。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接受度的解释方差分别为0.461、0.212、0.716。用LISREL8.70对模型进行分析,产生本模型的拟合指数。各指数中除了GFI 略小于推荐值外,均优于推荐值,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见表4。
二、讨论和启示
(一)隐私和安全
物联网技术符合现代社会的控制特征,并对公民的隐私和安全产生影响。物联网不可避免会增强有关人和物的信息收集的可能性。而且,无论是通过数据所有权人还是数据合法持有人,自动决定的可能性将极大可能地创造信息失控的印象。在零售行业,如果个人身份数据和特别的产品代码联系在一起,存储在RFID标签中,零售商就能建立起顾客的档案和顾客购买行为的档案。这不仅能帮助零售商推导出他们顾客的购买行为习惯,还能推导出顾客独特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旅行休闲爱好等。单位组织对个人信息收集这一行为,加剧了顾客对他们自身隐私的关注,因为收集的信息有可能被第三方利用。从用户的角度看,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施(比如校园手机卡),用户更多地考虑到直接的隐私威胁。
根据欧盟委员会报告\[7\], 66%的顾客要求商场明确标明商品是否采用了RFID标签。74%的雇员关心雇主是否用RFID跟踪其行为。然而,在跟踪危险物品时,公众更乐意接受RFID的使用。尽管物联网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识别物品或跟踪货物,但是RFID技术也可以用来直接或通过各种来源搜集个人信息。隐私问题比起设施安全更引起关注,它涵盖网络中个人数据的使用、存储和采集。因此,对于公众接受RFID来说,充分的隐私保护尤为重要。虽然隐私问题的感知是因人、因文化环境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容忍度,但是消费者对隐私问题重要性的感知逐渐增强,这可能来自于不断增长的对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潜在风险的累积性认知。在物联网技术日益浸入生活的时候,隐私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隐私感知直接对物联网技术接受度产生负相关影响。安全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以及在认知上更为深层次的命题。对于特定用户来说,物联网安全因素不容忽视。
虽然对信息的搜索和分析可以作出控制性的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又增加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隐私入侵而产生的反作用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的非暴力性不合作或物理破坏监视设备的暴力革命。监控系统愈是强大,其健壮性愈是脆弱。技术基础设施失灵,它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远程控制物体也可能导致我们变得有依赖性,并失去我们在个人层面上的优势。隐私和安全问题可能成为物联网社会接受问题上的一个随时都会被引爆的炸弹。
(二) 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因素的熟人评议、媒体舆论、行政建议等对物联网技术接受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引导性和培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物联网技术的接受取决于社会因素。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加强各种媒体对物联网应用的舆论宣传和适当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合理的非强迫式的行政建议和行政指导,凸显政府部门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引导、指导和监管作用。技术是一种社会进程,需求仅仅是技术一个动因,并非决定因素。技术的发展程度、形式和功能取决于社会对技术的管理和控制程度。
(三) 创新性
研究表明,开放的思维对物联网技术接受的重要性,保守意识是物联网发展的障碍。创新性对技术接受度和易用性感知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但创新性对有用性感知并没有呈现的显著正相关影响。可以作出如下解释:基于创新性的好奇心对新事物的接受在技术应用初期的易用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有用性感知是一个事实判断。实践是检验“有用”与否的重要标准。因而创新性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 其他因素
有用性感知是技术接受度的最大影响因素。这表明,在物联网技术接受上,用户秉持“有用即真理”的哲学理念。易用性感知是有用性感知和接受度与用户之间的工具性桥梁、界面和基础设施。
成本感知对于有用性感知和接受度有直接的影响。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物联网技术的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需要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提高成本的透明度。物联网技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用户认为接受物联网技术导致其成本超出预期,用户接受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可以预测,成本是物联网技术接受的门槛。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演进:物联网不仅仅限于以计算机作为互联终端,它还将其他任何物纳入互联的网络世界,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互动性是互联网的生命源泉,没有互动性就没有互联网。以此演绎,没有互动性也没有物联网。互动性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成熟的标志。与用户互动的能力作为关键信息来源,成为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
物联网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和创新。如果用户不需要改变相关配置来配合新技术的应用,就越有可能提前接受该技术。兼容性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成败的技术关键。
样本是本文的一个的局限。未来的研究应通过从不同的人群收集数据进行调节变量来进一步检验和确证该模型。
\[参考文献\]
\[1\] Duquennoy S,Grimaud G,Vandewalle J.The Web of Things:interconnecting devices with high usability and performance\[C\]∥ Embedded Software and Systems,2009.ICESS ''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Zhejiang on 2527 May,2009:323330.
\[2\] Agarwal R,Karahanna E.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Cognitive absorption and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J\].MIS Quarterly,2000,24(4):665693.
\[3\] Korzaan M L.Going with the flow:Predicting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3,43(4):2531.
\[4\] Zhang Xiaoni,Prybutok V R,Koh C E.The role of impulsiveness in a TAMbased online purchasing behavior model\[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6,19(2):5468.
\[5\] Hossain,Muhammad M,Prybutok,Victor R.Consumer Acceptance of RFID Technology:An Exploratory Stud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8,55(2):316328.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技术;广域网;发展趋势;信息安全
0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服务器不再单单是独立的运算处理数据的设备,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其他已经串联在该平台的单独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做到我可以访问你的,你也可以查看我的。这就导致了之前信息安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它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安全问题,而是在此基础增加系统性防护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过快,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这就促使网络安全成为互联网技术继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分析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重新规划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途径将是新时展网络技术的必经之路。
1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其实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软件以及网络信息三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信息的安全,使它们不因偶然因素或者恶意攻击而导致硬件损坏、软件数据被篡改、有效信息泄露等种种状况,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工作。当下,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被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通话、移动支付、线上购物等功能的开发,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我们的生活模式向高智能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高智能的生活模式更容易满足我们的需求,使我们的生活趋于简单,高效便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可以说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成果。我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从早期的只有单一的防火墙,到现在拥有报警、防护、恢复、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PPDRR网络安全模型,可以说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已经没有威胁,而是存在着更大的挑战。
2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偶然发生的问题,它是历史性问题,是一直伴随着网络发展过程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它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被泄露、篡改以及非法传输。当前,互联网技术被大量应用在政府以及企业的办公中,有相当部分数据是保密的。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设备的不完善,导致计算机中还是有众多漏洞可以被不法分子攻击,导致计算机中关键数据被窃取,更有甚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篡改,导致工作单位无法正常工作。(2)现有开发软件的漏洞。我们都知道,只有计算机你只相当于有了一个处理器,要开展具体的工作,你就需要安装特定的开发软件辅助你完成具体工作。工作中,数据都会被所用软件读取,若安装软件本身存在漏洞,同样会导致用户信息以及关键信息被外泄。(3)黑客的恶意攻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上面信息的价值逐渐提升,在利益的诱惑下,黑客们的恶意攻击行为也越来越多。同时,黑客中不缺运用互联网技术的顶尖高手,既然互联网技术是人发明的,那么就一定有人能够找出其中的漏洞,这同样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困扰。(4)网络安全策略相对匮乏。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中小型网站在开发设计中,虽然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增加了防火墙。但为了满足客户人群的需要,扩大用户的访问权限,在实际中可能会忽略一些不法分子对权限的保留,使其达到不合法的目的。(5)网络接口的复杂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存储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实现,导致了资源访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资源访问管理控制的复杂性。在这个庞大的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漏洞。(6)局域网的开放性。现在,我们说的互联网大部分是指广域网,其实,还有一种在企业中通常都会有的局域网。他主要实现在固定空间范围内的网络连接,以便于访问该区域内的各计算机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内网。正式这样,我们把其当成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库,并不对其设置非常严格的端口切入点,这就导致其局域网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安全漏洞。
3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1网络安全技术模型
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构建的一种专门分析计算机网络缺陷的模型,它通过模拟网络攻击者攻击网络,来发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一次来分析网络的安全等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级别。所以,为了计算机网络更加安全可靠,我们应该分析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针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来构建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模型。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拓扑结构模型。这是一种点与线构成的模型,其中点就是计算机本身或可以传送信息的其他设备,线就是互联网。主要可以评估网络性能,进行资源配置。第二种是攻击模型。这种模型简单的说就是模拟黑客的攻击线路对系统进行攻击,同时对从访问权限到核心数据一系列防火墙进行全程监控,随时发现系统漏洞,进行补漏,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级别。
3.2网络安全技术发展
上述部分,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可以准确的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潜在的漏洞,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就是要提前去弥补这些漏洞,提高计算网络的安全等级。下面给出计算机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合法的安全制度,构建完善审计系统。根据网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加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一系列合理的网络安全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互联网中技术以及相应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互联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2)云计算技术中设置安全级别更高的密钥。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技术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中一种新型技术,给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但在其设计技术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技术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云数据的保护方面,一些常规的加密技术很难实现对云数据的保护,因此,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领域中的加密技术必须要升级换代,需要一种更难以破解的密钥,来保证云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户能放心使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3)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在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不仅要做到及时发现潜在的漏洞,弥补漏洞,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实时监测互联网数据访问的动态监控体系。通过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提前做出预警,能有效防止对数据的恶意破坏或窃取。(4)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在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中,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吾日三省吾身一样,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也需要有一个评估体系,这将对弥补缺陷,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线上交易的方式不断增加,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因此,根据现阶段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现状,结合其特有的影响因素,制定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策略,把握网络安全的脉搏,构建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应钦.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
[2]赵希晶.浅谈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J].通讯世界,2015.
篇7
【关键词】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应用与探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通信设备不断发展,隆重登入世界舞台,有效推动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逐步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使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与科技化。数据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基本概念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正式走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登上历史是舞台,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宠儿,其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发展最为突出的两种技术类型,与现代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挖掘数据管理工作的最大潜能,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改革,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搜集、整理、归档,做好市场监控工作,实施动态化管理,实现数据管理的全面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合理的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有效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二、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数据管理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否具有可能性,主要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同数据管理工作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又是如何被运用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通观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其应用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众多实践证明,将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技术精硬件设施与各类软件设备,计算机的问世给予物联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价值与使用性能,因此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平台。在国际范围内,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逐步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高效性与全面性。由此可见,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是时展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理论证明
数据管理与通信互联网技术之间属于依赖与被依赖之间的关系。数据管理工作量较大,种类繁多、数据发展,利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档,极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量,节约劳动力,减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管理效益。通过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快速知晓市场动态,了解多方面信息,对企业发展工作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通观我国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大体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据库系统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单位等各部门数据管理的重要方略,且数据管理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一)人才管理
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然而应用该技术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确保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相关信息相似,我国企业、单位各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管理型人才,其专业知识较强且具有灵活的应用能力,然而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造作与运用时出现诸多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然而当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出现问题时,数据管理人员将无法解决,导致数据资源丢失,影响数据管理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网络病毒与黑客对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导致数据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管理方式
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意识无法及时得到更正,造成数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人员尽管已经完全认识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必然性,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管理人员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剖析,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了解相对较少,管理方式缺乏简洁性与实用性。
四、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实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保证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训时不断要对其普及数据管理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应用技能,还应将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故障维修技术技能对其进行传授,使数据管理人员不但能灵活运用数据管理管理软件、硬件,还能够对计算机所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处理。从数据管理安全性来说,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安全性与完整性的警惕意识,规范个人操作,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实现绿色上网,落实数据管理职责,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培训过程企业可将内部培训活动与外部培训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拔出企业内部工作优秀的员工,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与引导,通过此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优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后由优秀员工对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开展指导性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
(二)强化风险控制
针对计算机网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预防措施,加强对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数据管理者应正视风险的存在性,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构建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密数据库,数据关系信息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与正常运营,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其二,构建防火墙,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防火墙具有较好的病毒防范效果,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护数据安全;独立管理,将数据管理与其他管理分割开来,使数据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病毒扩散;构建警报系统,为应对一些防火墙无法抵御的风险,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自动报警提示装置,使紧急预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
(三)强化管理
为保证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数据管理中正常运行,企业须制定出详细的数据管理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落实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技能,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多种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动态化数据管理,为通信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发展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科技时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新时代的宠儿,在时代的推动下,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相互渗透,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数据管理需要依靠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出路与发展空间,加快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能力,优化管理策略,制定并完善计算机网络评估管理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数据管理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然而,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在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计算机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护策略,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蔡鹰鹏.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7:32.
[2]谭冬梅.数据挖掘技术在移动通信欺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学讯.省通信学会召开互联网+行业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大数据应用研讨会[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05:29.
篇8
关键词:温湿度;STM32;USB;传感器;Si7005;CP2102
引言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传感器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对温湿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本装置。
1 系统原理及组成框图
本装置主要由USB接口转换器、STM32F103单片机、Si7005温湿度传感器几部分组成。它的USB接口可以方便地和上位机或其他物联网系统相连接组成物联网的组件。如图1所示。
2 单片机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单片机是本装置的核心部件,一方面它要和温湿度传感器进行通信,获取实时的温湿度数据,另一方面它还要通过串口和CP2102进行通信,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或物联网系统。我们选用的STM32F103单片机是一款专为要求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ARM Cortex-M3内核单片机,具有性能高、外设丰富、超强抗干扰等优点,是目前同类技术中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其电路设计如图2。
3 USB接口电路设计
USB接口芯片我们选用CP2102,其集成度高,内置USB2.0全速功能控制器、USB收发器、晶体振荡器、EEPROM及异步串行数据总线(UART),支持调制解调器全功能信号,无需任何外部的USB器件。内含时钟电路,无需外接电路器,内含上电复位电路,片内电压调节可输出3.3V电压。其电路设计如图3。
4 温湿度传感器及其电路设计
温湿度传感器我们采用美国SILABS的Si7005,它是一个将湿度和温度传感器元件、一个模拟-数字转换器和信号处理功能集成到单片集成的CMOS传感器IC。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都经过工厂校准并且校准数据存储在片上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精度高、性能稳定、采用I2C通信接口,宽工作电压范围(2.1-3.6V)。其电路设计如图4。
5 软件设计
本装置只要接入USB端口,安装好驱动,就可以通过USB接口将测量的数据进行上传。程序的整体流程图如图5所示。
6 结束语
文章在对温湿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特点,合理地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它可以方便的接入到物联网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在文章研制的温湿度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可以再做适当的功能扩展,使其功能更加完善,如历史温湿度记录,温湿度报警等。
参考文献
[1]周航慈,吴文广.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M].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63-315.
篇9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因此,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改造农业主要包括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干预、精确记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销售。
关键词:
“互联网+”改造农业精准生产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水平,因其无限的创造力和与其他产业天然的融合性,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巨大。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使农业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因生产要素“世代使用”而发展十分缓慢,必须用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汉明的犁耙在明清两代仍大量使用,期间生产工具虽也不断改良,但一直停留在农耕时代水平,导致“虽然中国农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经过多次变革,迄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1]。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广泛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革,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同时又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代表更高级产业文明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形态的产业文明,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农业产业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追溯难度大的状况,极大影响农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是瞄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深度改造,实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在生产和管理环节上,主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流通环节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改变农业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总之,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通过农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智能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从事播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精细操作。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化、粗放式,不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造成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如以色列详细记录农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以及预期产量等数据,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对灌溉、施肥、温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精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首先,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精准干预即以物联网、智能设备、监测系统为基础,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实时传入后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决策,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精准操作。以农作物为例,在田间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温度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监测,将这些信息不断向后台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时间开启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精准干预,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可以这样说,“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2]
实施精准干预,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打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在农作物行业,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物联网测控体系;在畜禽鱼等行业,建设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精确的农产品专业化数据库。通过开展精准农业资料搜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区域气象资料、自然禀赋资料,将农作物不同阶段的体征参数、生产资料需求参数、生长干预参数具体化、标准化,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3]其次,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课题。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给每个农产品建立“成长档案”。如双汇集团为每一头生猪配备档案卡,记录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日期、配种时间、进水进食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信息。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农业生产精准记录提供了方便。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后台控制中心将农产品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干预手段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储并与农产品绑定。消费者和监督部门可以使用信息识别工具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具有“一长一短”明显特征。“一长”即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在投入生产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内,生产决策依据的市场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就会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一短”是指农产品保质期短。超出保质期,农产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销售。农产品“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价格稳定”。[4]首先,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一短”的特点凸显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一长”的特点又使这种符合的难度很大。对这一悖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农业是最佳解决办法。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签订农产品订单,并根据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其实质是根据潜在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势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由于信息平台不健全,一开始订单农业的应用并不广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B2B、B2C、C2B等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方的买卖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洽谈业务,订单农业得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201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对于农产品网上销售,我们提供三种参考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淘宝等综合性电商和一亩田等农业电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第二种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发自有互联网平台。农业企业可以借鉴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进行广泛互动。可采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邀请网上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实地产品体验,形成集网购、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自有平台为基础,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有利于深入挖掘产品价值,打造品牌农业。第三种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户可以用微信、微博等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产品信息、完成订单。这种模式门槛低、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
四、小结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最薄弱,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规方法,农业很难赶上二、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机会均等。因此,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快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3):18-20.
篇10
关键词:家电产品;物联网;系统化设计;和谐观
1新时期的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特征
1.1中国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现状困境
回顾家用电器百年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家用电器在形式与功能两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国外家电产品风格设计脉络清晰,形式上经历了仪器设备、装饰风格、教堂式风格、流线型风格等主要阶段。各式设计风格连续性较强,功能主义、包豪斯主义、高技术等在历史上也都具有一席之地。家电产品历史成因既是各时代特征的产物,又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局限性,过去研究往往只侧重其“型”,而忽视其外观表皮风格下的系统化设计内涵。
例如,电饭煲经历了机械式控制、电子式控制、微电脑控的过程。从1950年电饭锅的出现代替了木桶煮饭,到1955年第一台计时控温的东芝电饭锅,再到现今主流的电磁、微压力电饭煲,呈现出较清晰的产品改良再设计思路,体现了系统化技术革新与功能设计结合的特点,使得人们家务劳动更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然而,国产电饭煲却经历了三个“模仿”阶段,一是在国内实施日本磁钢温控技术的批量化生产阶段;二是对塑料化和电子化的日式“西施煲”的“拿取”、“效仿”制造阶段;三是国内企业对受到市场热捧的日本IH智能化电饭煲模仿阶段。社会环境发展设计与技术不断前行,反思中国家电产品“模仿”发展而造成的困境,企业建立自主及便利现代社会生活的产品系统化设计迫在眉睫,这对新时期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2012年市场零售总规模首次下降;2013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这个阶段标志着行业走出政策扶持高峰期;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电视”概念兴起,2014年中国家电改革迎来“智能化”元年,曾短暂风光;2015年,受到经济、地产、原材料持续走低影响,家电产量持续下降。中国家用电器内销市场持续低迷,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明显增多,全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开始提速。伴随中国电商品物联网市龇⒘ρ该停2016年1至11月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7470亿,但家电市场增长仍率远低于全网的数据表现显得比较尴尬。新时期,传统家电行业面临国内国际经济、市场、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其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剧,中国家电产品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化设计革新要求势在必行。
1.2中国家电产业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教训
根据中国家电产业演变发展的既有经验教训来分析,中国家电产业历史上呈现过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衰败阶段。
首先,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是在民国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的出现,生产了数量可观、口碑极佳、远销海外的电子家电产品。而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1949年建国之后,我国家电产品制造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革新。这一时期的家电市场也从“进口家电引领市场”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国货的购买量大幅增加”的市场特征。
接下来,第一个衰落阶段产生是在二战之后,国外企业为了去库存增流动,将剩余物资中的大量家电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民营企业受到“舶来品”的严重打击,举步维艰。第二个衰落阶段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进口潮”、“一窝蜂”开始。对于国内不具备条件生产的电器零配件(如冰箱压缩机)以及原材料等情况,企业通过大量低价进口已经被国外淘汰的家电产品及生产线。甚至主动放弃技术开发及自有的生产流水线的举措,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家电市场充斥着大量的“模仿品”,可见企业期望革新,但实现新技术的途径又如此艰难。而直至今日,仍然有部分企业对进口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自主的核心设计思维。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低质量劣、劳动密集的标签。诸如此类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我国自主品牌的现代家电国际化之路颇为艰难。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家电产业通过交付高昂学费,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70年代对国外产品技术外观仿造生产;80年代对产品凭票销售限制企业定点生产;90年代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差异化设计;新世纪以来,企业开始自主创新设计。进入新时期,在“社会转型”和“富民政策”引导下,从产品品牌萌发到发展壮大,中国家电企业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设计指导,并引领其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2新时期中国家电产品与企业的系统化设计的发展
2.1新时期系统化家电产品
我国针对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将家用电器按产品使用途径进行分类,发展多用途的系统化家用电器产品应运而生。具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1)基于“互联网+”家庭概念厨房系统。以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食物加工、烹饪、餐具清洗的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
(2)基于“互联网+”家庭自清洁暖通空调系统。用于调整室内空气温度、湿度,交换室内外空气去除空气中灰尘及有害气体的设备,以及利用加热元件,使^体直接或间接获得热量的设备。
(3)基于“互联网+”家庭安全监控系统。以多功能网关为中心的智能家庭安全监控设备。
(4)基于“互联网+”娱乐影音系统,用于丰富现代业余文化生活的设备。
2.2新时期系统化家电生产企业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产业引导方向,人工智能将成为家电产品发展新方向。要改变现有家电产品同质化趋势,中国家电产业的改革创新必须紧跟潮流,企业利用突破性思维方式抢先研发智能的核心技术适时打造高效、智能、互联的家居生态系统。如小米公司的智能家电生态系统设备,涵盖了健康、安防、家居、照明、空净、净水等一系列家电设备等。而优秀品牌“美的”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家居”概念,将企业重新定义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科技集团。新时期中国家电企业在品牌形象、核心技术等家电系统化设计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初现成效。
3新时期家电产品系统设计的和谐观方法
3.1产品与产品的和谐
伴随“物联网+”时代的深入,在系统化设计下,家电产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一套智能化的厨房系统,设备之间将产生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缺少部分都无法高效地进行现代厨房工作。如食材经过臭氧清洁机清洁后,其重量、营养成分等数据将会与智能APP操控的微波炉共享,即通过手机控制管理食物清洁到加工完成的整套过程。可以说,系统化的家电设计不仅是单个产品设计,更是能调节人类感官的联系及环境体验场所的指挥棒。
3.2产品与民生的和谐
智能家电为家人带来健康与便利已成为一种生活潮流。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家居的普及和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代表着智能、品质和健康的家电产品将更畅销,如除菌扫地、擦窗机器人等便捷人们生活的健康智能产品。家用电器家具化、智能化、健康化融入家居环境,产生和谐共生的系统设计观。
3.3产品与社会的和谐
四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如今“互联网革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会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革新产生推动作用。新时期家电产品如何实现并提升与社会相和谐的价值功能,要求设计师及品牌企业对家电设计动态的研究,需建立在以人们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系统化的设计内涵及方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属性。
3.4产品与文化的和谐
以往,“中国风”的家电往往流于形式,一般会将传统器物轮廓、图案、纹理等直接移植到家电设计与装饰中,表现为与家电的使用功能匹配较低。笔者认为,在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中式文化的记忆内涵。例如,前文提及利用现代技术再现传统“灶火饭”功能的案例。改善现代工业风格家电产品在中式家居环境下突兀的F状,利用隐匿与装饰设计方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以此表达中式的仪式感、含蓄美、和谐意,从内在思想、内在传统、内在文化等方面对“中国风”进行全面诠释。
4新时期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家电系产品不仅成为满足超出一般生活需要的时尚需求,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可以说,家电产品发展水平衡量了国民的生活水平的优劣。因此,家电产品系统化发展对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家电产品的优化,使其享受到更舒适、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体验。家电产品作为与人们生活最贴近的工业产物,其易于操作性、智能化、简单化变得尤为重要。新时期,利用互联网+与家电产品的交叉融合,进行再设计,建立“智慧生态圈”以提升社会生活下的家电产品整体和谐品质,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 上一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认识
- 下一篇:小学生音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