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认识

篇1

同时,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总体起步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育尚不成熟。

针对国内外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合作模式推广力度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全面落实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1国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随后在1906年推行“工学交替”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来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全球发展趋势,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欢迎[2]。

当前形势下,国外主要存在企业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四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学生借由对相关企业的走访,掌握企业生产及业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企业访问模式多见于日本,许多职业学校配备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和专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被访企业的选择、被访企业的联络、企业访问计划的制定、企业现场访问的记录以及访问结果的反馈等各项企业访问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是指通过政府的发动号召,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培养模式于1988年在英国城市技术学院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在英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元之间同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双元制”主要应用于德国、印度等国家,要求学生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双重收获。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见于美国,主要有波士顿教育协定和底特律契约两种形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经由专业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确保。

国外四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对于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制度、传统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参考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深入进行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1.2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来说,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改革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国务院才开始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等五种高职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订单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订单,随后高职院校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保证培养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以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联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的责任承担方和利益共享方,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获得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同时企业获得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生产过程和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接触并学习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5、校企互动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一种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双方主动参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保证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的院校依据自身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实践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合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组合融汇,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企业并不愿意全面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技工人才的补充。同时,高职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有限,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够,企业和职业学校双赢的合作目标难以实现。

2.2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性有待加强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常借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包括行业)的综合实情考虑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自身和彼此间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强化各参与方的合作意图,确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过程的规范、合作结果的监督,进而保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稳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约束得不到满足,校企合作体系构建中的非制度因素过多,合作关系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为不愿承担太大的代价而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持续有效开展[4]。

2.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性有待强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对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对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新技术专业建设中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才可使校企合作双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导向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对校企合作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和改进[5]。

3.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全面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需要进行企业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分析,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特性要求,在综合考虑感知、传输、网络、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添加专业拓展类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覆盖知识面广、应用产业链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尽可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尽可能消除与关联专业之间的障碍,消除与国际物联网技术之间的差距,以此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6]。

3.3统筹建设人才培养团队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主要在于人才培养团队的统筹建设,要求相关工作者注重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引入,构建高技术、高含量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效益[7]。

3.4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还在于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强,确保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入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强化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加大人才实训平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优质的培训技能教师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资金和设备等形式的支持优化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顺利开展[8]。

3.5全面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物联网新兴产业的不稳定成长性和发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面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时监测跟踪新兴产业技术的动态发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9]。

篇2

发展物联网的重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工信部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更是将“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确定为网络与通信领域11个主要技术领域之一。我院作为一所轨道交通类工科院校,在工科的大环境下,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培养物联网人才最为合适。以下就以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培养物联网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考。

1.1培养目标定位当前“物联网”市场短期内市场发展不完全,相关技术还未能普及到高职教育。我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建成,当前成立“物联网”专业并不现实,只能在不改变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的原则上培养物联网应用类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物联网生产、管理和应用类企业技术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既具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等基础研发能力,又能胜任物联网技术在各个智能应用领域的安装使用和调试维护的技术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1.2方法和途径的探索1)改革现有课程,建立符合“物联网”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根据高职教育者对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可在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以外,增加适用于“物联网”行业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如:电工基础、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系统、java编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对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部分实训内容或案例进行“物联网”方面知识的渗入,让学生有基本的“物联网”概念的认识。2)改革教学方法,将“物联网”的实用案例做为方法教授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播依赖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而教师在讲授各专业课程时,可通过对学生列举“物联网”实用案例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该专业课的同时,明白该专业课在“物联网”行业中的具体应用。3)改革专业课程实训内容,切实将“物联网”方面知识传输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巩固和验证专业课教授成果的重要内容。对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将“物联网”实用案例分解成每门专业课程各部分的实训内容,在学生完成专业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渗入“物联网”方面的岗位能力要求。

1.3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相关竞赛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相关竞赛,让学生在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应用。2012年6月我院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条件下,挑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对“物联网”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通过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广东省选拔赛,两个团队分别获得广东省2等奖、广东省3等奖,一支队伍出线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全国3等奖。参加比赛的学生中有三位同学已经顺利毕业,并且分别工作在程序员、网络设计安装、系统测试的“物联网”相关联的岗位工作。由此可见,通过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方面的技能大赛,能够通过目地性培训使学生具备“物联网”行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工作能力。

1.4深入“物联网”相关校企合作,提前给学生实际的“物联网”工作环境我院早在2010年就面向市场需求,与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签订了订单班协议,到2012年下半年,该订单班同学全部进入“基地”各工作岗位,在经过了半年的“智能家居”相关岗位的实习后,在2012年末,这批应届毕业生已经全部找到顶岗实习企业,从事“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岗位实习。

2结语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化 技术应用 战略对策

传统产业经济的营销模式相对落后,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经过实体店采购或销售,这种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利于远距离营销活动的进行。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改革的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网络营销平台与物流配送体系,让商家企业在互联网上与消费者客户进行交易,这种先进的交易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为了加快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企业本身要注重信息化改革战略的优化调整,充分利用物联网这一全新的互联网平台,创建更加优越的电子商务网络。

一、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现状

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1.物联网应用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间,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电力、交通、医疗、物流、安防等等。比如在电力行业中,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无线电表的远程抄表、用电检查、线损管理、负荷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在物流领域中,药物、电子产品等物品的检测、运输、仓库储存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对物联网强烈的需求;在安防领域中,物联网在入侵防护、网络监控等领域表现了强大的作用;此外,物联网在各类监控上应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电子商务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兴事物,现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以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在亚洲,以中日韩为代表也不甘落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如今在电子商务技术方便也跻身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如同互联网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电子商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其产业链几乎可以包容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电子商务局限于局部应用,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壁垒等诸多问题深深阻碍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行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与运营模式分析,从而协调产业链各环节的关系,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产业聚合力,是攸关企业存亡,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二、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技术

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对于物联网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既是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也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想真正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先要了解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根据国内必要注明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京东商城、易迅网、拍拍网等,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必须有其核心技术为支撑。主要技术包括:

1.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比条形码技术更加先进,条形码只能通过读码器扫描来识别物品,而RFID可以通过发射、接受电子信号对物品进行识别与定位,突破了条形码技术对于物品空间距离的局限性,也是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对物联网的研发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进一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概念模型的发展与物联网现实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理论上的概念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产生。全面感知技术是电子商务网最基本的特征,即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系统等等信息采集技术,对所有物体进行感知与识别。为之后最终的智能决策操作提供信息。

2.信息物理技术

利用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协作,使关于大型工程系统的信息服务、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得以实现。电子商务发展必须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泛在网络对于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的实现整个时间、空间范围的物物互联,一个完整的泛在网络体系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泛在网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从物理信息的采集到智能终端做出处理,中间需要一条可靠的传递网路进行信息传递,智能终端做出相应的决策后同样也需要有该网路将信息传递给物理世界。由于电子商务网涉及到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普通的互联网,其所传递内容的重要性也大大增加。所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性、稳定性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

3.数据传输技术

M2M系统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物联网、CPS、M2M三中技术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M2M和CPS都是物联网的表现形式。从概念内涵角度,物联网包含了万事万物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传送;M2M则主要强调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计算机实现设定好的程序不可能完全的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出现故障或者紧急状况的时候,系统需要能够自主进行修复与应急处理。自主网络必须能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维护。这点也是电子商务网的关键技术,没有能够自主管理与维护的系统,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网。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概念模型的指导与规划,而当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先的概念模型就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进。

三、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实际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物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平台,必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为主控中心,对商家与客户交易数据流实施高速地处理,从而维持了物联网营销活动的稳定性。创建了多功能营销平台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还需制定综合式的管理对策,维护好现有的商务网站体系,使物联网技术发挥出更大的营销、管理、调控等价值。

1.经营管理

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管理人员要灵活地应用各项物联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动态以调整经营战略体系,这些都会为电子商务企业创造理想的收益。

2.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3.信息管理

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等内容。

4.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等内容。

5.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等内容。

四、结论

早期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传统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超大流量的商务数据处理要求,选用物联网才是电子商务营运的新模式。针对物联网科技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企业要拟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方案,不断地改进原有的网络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概念模型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单一的概念模型就会制约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应用,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浅谈电子商务是企业营销经营的必然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2009,23(12):43-45.

[2]董卫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统电子商务改造措施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28(14):19(6):32-33.

[3]郝磊.我国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潮流的信息化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2011,28(10):25-28.

[4]周云兰.电子商务行业特点及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8(5):6-7.

篇4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对策;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37-02

当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3次浪潮。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为动、植物生活、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养,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 姜堰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全市16个乡镇(区)所辖2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宽带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电话、手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二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形成“市有信息中心、镇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服务点”的3级信息服务体系和“电脑有网站、电视有影像、电台有声音、电话有应答”的“四电合一”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1]。

1.2 农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物联网在高效设施栽培、畜禽养殖、大田作物精细栽培、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姜堰市在积极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新方式,积极研制引进信息新技术,推广信息化新成果,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工作。一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得到应用。2011年,市水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泰州市首个设施蔬菜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该系统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数据,由技术专家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实现远程自动控制湿帘风机、侧窗、遮阳设备等。二是专家系统在大田作物生产管理上得到应用。2004—2010年,姜堰市农业信息中心与北京中科院合作研制开发了“绿色稻米生产管理智能化专家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规则库的规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水稻生产中技术难点与普通管理技术相结合。该系统的研制与推广实现了全市信息技术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目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 666.67 hm2,实现增效10%左右。三是自动化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得到应用。大伦绿色家园葡萄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设施栽培方式种植优质葡萄,新建避雨保温联体双层钢架大棚14万m2,安装相应的滴灌配套设施500套,实现水、肥、药全自动化控制。四是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在养殖业上得到应用。江苏万维养猪场6幢1.3万m2标准猪舍,视频监控到每个猪舍、每头猪,实现猪场生产管理智能化。兴泰镇之春鸽业合作社建立了养殖、加工全过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远程化和自动化。溱湖龙虾养殖基地、恒隆生猪养殖场等规模基地都已建立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全市规模养殖基地的管理水平,也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框架已经建立。2011年,姜堰市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该监测网实现了全市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贸批发市场、“三品”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联网和数据自动化统计汇总工作。监测网建成后,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能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全市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应用架设了框架[2]。

2 姜堰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步被全社会认知、认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姜堰市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广大基层农户、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对物联网技术认识程度不够,有的还停留在模糊概念上,对物联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物联网产业基础薄弱,物联网技术研究力量不足,财政性产业研发和技术应用资金投入不足。全市虽有极个别IT企业能够实施物联网技术项目,但是不具备自我研发能力。三是缺少起点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的物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不够,物联网成熟技术的先行先试推广应用比较困难。四是基层专职从事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匮乏,尤其物联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适用人才更加缺乏。五是物联网技术平台后期技术、硬件维护成本较高,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后续资金投入较大[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信息产业、科技、农口等涉及部门,要建立工作责任体系,明确相应的责任科室和业务机构,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分级实施,确保应用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3.2 落实资金保障

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运行商参与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农业企业、种养基地引进物联网应用技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依靠外力、外智、外资共同建设全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

3.3 开展典型示范

分行业选择基础条件优越、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规模种养基地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

3.4 普及物联网知识

加大农业物联网技术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形式、多手段宣传和普及农业物联网知识,积极营造物联网技术的浓厚氛围。

3.5 强化队伍建设

围绕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培养一批基层农业信息员和物联网技术队伍,指导和协调全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李文清,郭宗良.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网络与信息,2010(2):27.

[2] 戴起伟,凡燕,曹静,等.物联网技术与江苏智能农业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5):1-3.

篇5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要将数字技术转变为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营造物联网拉动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各个行业中去。然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和限制,在其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出现了各种制约因素,为此,下文针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

首先,针对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各地各自为战的局面,相关部门应推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出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其次要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最后,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制定等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重点予以资金支持。

在厘清政府定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作,推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商业模式的发展应顾全到产业链中的多方需求,加强对设备商、集成商等积极性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

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开放性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标准化将是物联网挑战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议题。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三、建立物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在中国,制定新兴领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相对滞后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将会造成相应的外部成本。在应用物联网技术过程中,如保障个人的隐私权、信息采集的合法性等问题,对物联网推行的通畅设置了障碍。因为物联网系统将会产生的数据爆炸,可能会引起隐私以及数据使用方式方面的担忧。有许多采集数据的形式,如车牌扫描仪捕捉超速者,无需征得同意就可直接运行,那么谁有权访问和控制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安全性的问题不仅要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信息的使用权限,让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从而在不同方面保证和维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

首先是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安全性能,参与标准制定;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节点操作系统、产品的第三方测试认证以及传感器共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最后,需要通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篇6

关键词:企业事业单位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81-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事业单位在深入改革和发展下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工作效率低、资源浪费多等。在企事业单位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给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而且还能帮助企事业单位合理分配和运用资源,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一、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

1.浪费资源

很多事业单位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资源浪费现象,并不了解国内公共机构能耗底数,并且也并未限制资源能耗的定额,缺少相应的计量与用量分析,并且也没有严谨的执行定量标准。如:在事业单位内部随意领用一些公共用品,随意购置一些土地或者设施资源,但购置完之后又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公共机构的对应节能降耗应该以自身计量为主,并通过在实际计量中,对比同级分析后才能制定出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虽然目前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存在资源浪费的状况,但市场维护组织的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中资源浪费情况继续存在。并且事业单位的各领导和员工都是以经济情况来看待事业单位日后的发展,上述所讲的这些特征导致事业单位很难与市场经济组织形式相融合,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和消除这种浪费的意识。同时,国内事业单位内部并未构建起完善的、全面的监督机制,也就不能构建起相应的市场主体,从而无法调动广大社会公众主动的控制资源浪费情况。

2.工作水平低

国内事业单位的本职工作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种类是应符合国家政府具体规定的,并不是由消费者自身愿望直接决定,它是构建在一定权威上。事业单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公共服务与实际需求的单位。但正是由于事业单位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有明显的效率低情况,这就导致所提供服务的产品很难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业单位部门并未形成完善的效能监督机制。通过历史的变革,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在改革后事业单位从事于国内社会公益服务组织机构,在明确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对社会的权责利益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明确规定出各类社会组织应担负的责任与职能,但却未相应的管理和建设事业单位内部权力和工作责任。

二、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措施

1.加强发掘和管理无形和有形资源

计算机的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面管理有形资源,也是实现了登记管理企业内部固定资产和物资资源等。在开发无形资源中,可运用计算机来开发和管理企业行业内部的人员素养,计算机集成管理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应用技术招聘和录用新成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实施相应的管理和培训;运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和分析人事信息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事业单位员工的薪酬待遇;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起与企业事业员工相符的考评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事业单位员工社会保险业务进行管理等等,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运用,进而挖掘和管理好企业内部的无形和有形资源。

2.广泛运用强计算机的集成技术综合服务

从资源角度上来讲,集成管理的要素包括很多方面,如:人力、技术、信息等,从而促使管理范围更为广泛。如: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在集成管理中包括管理技术自身的集成和管理技术。这就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要为企业事业单位的服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计算机提供不同形式的网络服务器,可楣愦罂突Ы行演示,同时也结合客户的要求做出对应的策略。这就代表着广大计算机管理人员要结合客户策略的差异,做出与之相符的访问权限。从各方面上来讲,计算机的网络集成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多方位管理,进而使企事业单位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与网络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了自身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推行信息化形式的电子档案管理

传统企事业单位通常是运用手工工作形式来记录和保存档案资料。从企事业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能够看出,国内企事业单位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含着形式多样的档案资料,并且这些档案资料内容多、形式杂,如果手工保存和管理档案资料,不但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效率还非常低,并且手工保存和记录档案资料,导致收集和整理档案资料这项工作非常繁重,再加上很多档案在分类管理后,如果再进行查看,那么就会非常困难,同时档案都是纸质的,在管理和更新档案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丢失档案这一问题经常出现。但实施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不但简化了传统档案管理程序,而且便于工作人员存储和查询信息,并且在更新和记录档案时非常方便,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但可以对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实时记录,而且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更改大量信息,并且还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有关研究者提供出完整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便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后,能够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并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应认识到在管理和经营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梁艳.物联网技术在企事业职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的探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

篇7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

物联网专业是职业院校中的一门新兴专业,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专业建设还不够完善,与物联网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还处在摸索阶段。而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不仅可以让优秀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教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总而言之,职业技能大赛的举行,对于职业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1]。

1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推动职业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中物联网专业比赛举办的目的是:利用职业技能大赛带动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促进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物联网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社会对物联网专业相关岗位的了解程度,使企业能够把握好招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关键性要求,减少对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偏见,提高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的整体就业率。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物联网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正确引导物联网专业教学的方向,从而跟上当前社会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步伐,使得物联网技术能够推广到更多的领域。

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评分标准来看,大赛更加注重职业院校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而当前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与大赛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经过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物联网专业技能比赛之后,职业院校应该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在学校内部可以定期举办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再到院校与院校之间的校级比赛,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职业院校对互联网人才的培养。

2 推动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考验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是对职业院校整体教学质量以及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而物联网专业涉及到多门学科,包括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通信专业、传感器研究相关专业等等,涉及范围比较广,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所以,专业教学老师需要思维清晰,对每一门物联网专业相关学科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将这些知识体系整合起来,用系统性的讲解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教师团队建设也是当前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

职业技能大赛给予了职业院校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机会。因为职业技能大赛是对各职业院校专业精英人才的选拔,所以职业院校会极为重视这次比赛,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的教师作为比赛教练。此时,职业院校可以将一些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年轻教师安排到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队伍当中,协助主教练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加深自己对于物联网专业的理解,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因此,许多年轻的物联网专业教师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得到了锻炼,其教学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3 推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需要考核参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考核参赛学生对于物联网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串口服务器的构建、zigbee信号传递技术等;物联网专业的实际操作包括物联网实际应用时的线路布置、网络的具体连接方式、软件的维护等等。

在职业技能大赛结束以后,职业院校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将比赛的注重点作为物联网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比如在与物联网实践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城市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将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可信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3]。

将所教学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可以让课程的重点从授课老师转移到具体案例上来,学生们从被动接受老师的授课到主动从案例中探索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物联网专业学习当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基A设施建设优化

职业院校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也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基础设施指的是学生们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包括实验室、网络机房等。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开设的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以及现有的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职业院校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由于近年来zigbee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职业院校需要在原来的传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加设zigbee技术应用模块,并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要求将zigbee技术的教学内容加入到zigbee技术应用模块当中;将PC客户端的开发内容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内容加入到物联网综合开发实验室当中[4]。

5 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

由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比较多,所以比赛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各职业院校需要构建一个专业教学交流平台用于参赛队伍的相互交流。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参赛学生交流提供机会,开拓参赛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老师的指导工作,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6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就业率

首先,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考验参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考验参赛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经过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层层选拔以及各种培训指导以后,参赛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意识都有所提高,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参赛学生如果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可以大大提高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减少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而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职业技能大赛可以让人们把关注点放在这些新兴技术上,提高对新兴技术的认识,对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7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在职业院校的应用时间比较短,所以专业建设还不够完善。而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有效推动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因此职业院校要把握住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机遇,促进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职业院校的整体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如平,张震,吴房胜,朱炼,张玉荣.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3):81-83.

[2]程航.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6):222-223.

篇8

旧技术新组合成潮人新宠

“切客”是Check in(签到)的中文谐音,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应用平台的新玩法之一。每到一处,你只要在智能手机的“切客服务”软件上“网上签到”,写下“我正在某地”,或加上诸如“这里的梧桐树叶子黄了”等几句评语,“切客”软件就可以将你的信息和留言同步到豆瓣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其他“切客”和网民如果正在搜索同一地点的资讯,就能看到你传达的信息和留言。

对于潮人来说,“切客”是标榜网络和现实双重存在的最有效方式。“签到”不仅能引起朋友关注,还能形成自己的圈子,认识志趣相近的“同好”。一个人在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掏出手机“切客”一下,说说自己的方位和心情,可能就会有人回复你的消息:“这么巧,偶也在这里,墙脚那个戴帽子的就是偶,当面聊聊咯。”

不少热门地点,如艺术沙龙小剧场、风格很in的小店,甚至明星订婚的饭馆,每天都会被“切客”潮人竞争“抢注”。一位“切客”说,自己处处“签到”的理由是为了在经常出现的地方留下自己的痕迹,把身边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

尽管看似新奇,其实“切客”技术并不先进。LBS概念最早出现在10多年前,GPS定位技术、电子地图都是成熟的旧技术。相关的技术和服务2005年前后就已经可以实用,今年蹿红的原因,业界给出的理由是手机应用技术的成熟。手机成为兼容GPS、电子地图、网络社区等技术的终端,而且便于携带,为“切客”一族随时随地的“网上签到”创造了条件。

网络社交从模仿到回归

“数以百万的人行走在一个这样的移动设备上,它整合了互联网的数据,并能告诉用户附近的人或物。位置将改变一切!”刚刚出版的美国《连线》杂志这样评论“切客”爆棚给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而随着3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切客”也成为国内互联网产业的热门话题。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由2008年的3.35亿元,上升为去年的6.44亿元,预计到2013年,总体规模将突破70亿元。

目前,有的网站已开始通过卫星定位,为手机客户提供搜索就近餐厅、娱乐消费场所的服务。有的“切客”平台还推出了物以类聚的兴趣小组服务。输入“兴趣点”后,系统会搜索同一地区拥有同样兴趣的“切客”一族。

篇9

关键词:RFID;教学与应用;硬软件体系结构

经过信息科技几十年的酝酿积累,传感网、通信网、互联网等逐渐成熟,物联网技术也开始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业监控、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_次信息产业革命。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核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整合并开发一套既可用于教学示范,又可用作学生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还能为社会提供RFID技术应用开发的系统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1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体系架构

本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集成了多种接口,提供了开发RFID相关应用的通用组件,包括硬件和软件,相关应用都可通过此平台来实现。

该系统包括3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由各类RFID标签及读写器组成;网络层由局域网及互联网组成;应用层由上位机、服务器及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2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硬件系统

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硬件系统主要由读卡器、网络与服务器及其附属设备等组成。

2.1RFID读卡器

读卡器包括:低频125KHz模块、高频13.56MHz模块、超高频900MHz模块、极高频/微波2.45/5.8GHz模块。

2.2网络机柜与服务器

使用网络及485综合交换机将实训室内服务器、PC机及所有设备连成一个网络。

2.3附属设备

主要包括IC卡及各种标签(EM4102/4100,TK4100,IS014443A,ISOl5693,IS018000-3,EPC G2,IS018000-6C,IS018000-4)、UHF/SHF天线及馈线、高频场强检测板、高频天线信号探测板、UHF/EPC标签打印机、多踪数字示波器。

3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软件系统

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由前端软件、中间件软件、后端软件及其他软件等组成。

3.1前端软件

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演示软件、驱动、接口软件、集成商或者客户自身开发的RFID前端操作软件等。本系统在厂家提供的驱动程序和API接口的基础上,运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了一个可与大多数厂家读写器兼容的上位机读写器。

前端软件的主要功能是:

(1)读/写功能。读取功能指从电子标签中读取数据;写功能是将数据存储到电子标签。

(2)防碰撞功能。在读写器的识别区域内同时进入多个电子标签,同时要求与读写器通信时,前端软件按一定策略进行选取和识别。

(3)安全功能。确保电子标签和读写器双向数据交换通信的安全,即信息不被非授权获取或变更。

(4)检/纠错功能。当无线数据传输空间受到外界干扰时,会使传输的数据产生畸变,从而导致出错。前端软件能够检测出通信错误,甚至纠正这些错误。

3.2中间件软件

中间件是为实现采集信息的后台传递与分发而开发的软件。RFID中间件的功能是数据处理、传递和对读写器的管理,监测RFID设备的工作状态,管控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流以及提供RFID设备和主机的接口。其具体功能如下:

(1)数据的过滤和聚集。

(2)RFID数据的分发。

(3)数据安全。

3.3后端软件

处理采集的信息的后台应用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本系统提供了《人员身份识别》《校园一卡通》《停车场管理》《资产管理》《药品管理》等所构成的后端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

(1)RFID平台管理:系统基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和权限的设置。

(2)电子标签管理:管理电子标签序列号和每个物品对应的详细信息。

(3)数据分析和储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报表。

3.4其他软件

本系统提供了一个在Visual Studi02005开发环境上由C#编写的RFID应用开发平台。该平台提供资产、仓储、物流各类企业软件及开发工具,同时提供代码、文档管理平台,作为一体化开发的软件支撑。

4RFID教学与应用开发平台的功能

4.1教学功能

本系统能够通过软件手动配置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模块,硬件通过跳线关闭或打开相关读写模块,满足Gen2,IS014443A,IS015693等协议的多标签读写要求等,可进行协议分析、跟踪与实现,提供源代码示例,让学生在示例的基础上进行IS018000-6C,IS015693,IS014443协议的软件实现、加载与测试,并通过抓取波形和信号进行协议的跟踪和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由低频到超高频到微波的所有实验项目,并实现工程中常用的一些应用项目。实训系统能够有效地帮助师生全面了解RFID,掌握RFID的组成结构、运行环境以及工作模式。可进行的具体实训项目如下。

4.1.1 LF低频RFID实训

(1)低频读写器读写操作。

(2)低频标签的穿透性。

4.1.2HF高频RFID实训

(1)高频读写器的基本认知。

(2)IS014443AI#议下标签数据读写。

(3)IS014443A协议下密匙操作。

(4)IS0144443A协议下标签加值减值。

(5)IS0144443B协议下标签读写。

(6)标签角度对标签读取效果的影响。

(7)IS015693协议下标签数据读写。

(8)IS015693协议标签AFI,DSFID的读写和块锁定。

(9)高频读写器设计、制作与调试实训。

4.1.3UHF超高频RFID实训

(1)超高频读写器的基本认识。

(2)Gen2协议下标签数据读取。

(3)Gen2协议下标签数据写入。

(4)Gen2协议下标签密匙及数据读保护。

(5)读写器功率对标签读取距离影响。

(6)读写器频率对标签读取距离影响。

(7)标签角度对标签读取效果的影响。

(8)读写器3种工作模式实验(主动模式、应答模式、触发模式)。

4.1.4 SHF/MW有源RFID实训

(1)有源标签的读写操作。

(2)有源标签低频激励定位。

4.1.5RFID应用系统设计实训

本系统软件包含门禁系统、防伪溯源、仓储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系统等。所有各子系统都包含行业应用及源代码。具体应用系统实训如下:

(1)基础应用实训1:RFID设备接口连接。

(2)基础应用实训2:RFID APl调用。

(3)基础应用实训3:读写器性能测试。

(4)基础应用实训4:标签性能测试。

(5)基础应用实训5:天线安装与测试。

(6)典型应用实训1:票务防伪管理。

(7)典型应用实训2:资产管理。

(8)典型应用实训3:停车场管理。

(9)典型应用实训4:仓库管理。

(10)典型应用实训5:药品管理。

(11)综合应用实训1:校园一卡通(卡务管理)。

(12)综合应用实训2:校园一卡通(图书管理)。

(13)综合应用实训3:校园一卡通(门禁管理)。

(14)综合应用实训4:校园一卡通(考勤管理)。

(15)综合应用实训5:校园一卡通(成绩管理)。

4.2开发功能

由于本系统提供了包含门禁系统、防伪溯源、仓储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系统等实用RFID应用系统,且所有各子系统都包含行业应用及源代码。这些系统及代码稍加修改即可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此外,本系统提供了整套从设备选型到网络组网,直至系统程序的开发方法与步骤,项目人员可通过新建工程一步步完成整个RFID系统的硬件设置与软件编写与调试。

篇10

[关键词] 物联网;3PL;发展障碍;升级;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50- 03

1 引 言

2013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该方案指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同时要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这无疑是为我国正在转型升级中的物流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指的是生产经营企业为了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由自己处理的物流业务,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在国外,3PL在整个物流市场中占有非常高的份额。日本使用3PL约占整个物流业的80%,欧洲约占76%,美国约占58%,因此3PL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业的兴衰存亡。

物联网的诞生对发展现代物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3PL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联网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的快速和准确传递,使企业之间的及时协调与合作成为可能,同时又促进了MRP、ERP等物流计划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了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服务水平。现如今,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从早期的第三方物流应用向基于供应链的、智能仓库管理的企业物联网发展。显然,物联网技术为3PL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2 物联网影响3PL企业流程的运作机制

物联网技术特性与物流领域的特点,使得二者具有极强的耦合性。因此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中,物流业是被寄予厚望的行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局部应用乃至全面推广必将影响3PL企业流程的运作,给3PL企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2.1 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

物联网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各类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与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通过 RFID 传感器对物流的物质属性、环境状态行为等信息进行分布式信息采集与状态识别,然后通过控制中心发出具体的感知任务,对物流流程中的事务进行协同处理。采用 RFID 技术和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对物流中的物品进行识别和追溯;采用 RFID 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和条码技术可以对物品进行分类、拣选和计数;采用GPS 卫星定位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车载视频等技术,可以对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中的物品信息通过传感技术转换成数字信息,全面采集这些信息即可实现物流运作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2.2 物联网的通信与网络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敏捷化和集成化协同

物联网的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及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感知层的信息通过网关转换为网络能识别的信息,网络层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在现代物流作业中,需要分布在广泛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各个物流节点进行协同化运作,以实现物流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运作。为了使处于移动或者存储状态的形态各异的物品能够联网,可以集成应用物联网的多种通信与网络技术,很好地实现物流运作的敏捷化和相应的集成化协同。

2.3 物联网的智能技术可实现物流运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信息。物联网的智能技术可以将这种广泛的、复杂的、面向社会信息系统的物流系统实现运作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ERP 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物流自动化和准时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可实现在更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中的智能运输和调度;采用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可将仓储中心打造成为智能物流中心;采用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可实现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

3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障碍

3.1 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我国的3PL企业大多是从国有仓储企业或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其发展过程困难重重,并且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不利于3PL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2 3PL企业总体规模小、服务面窄、客户满意度低

3PL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物流设施分散,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低,客户满意度差,这些都阻碍了服务增值目标的实现。随着国外一批拥有先进IT管理手段的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市场,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3.3 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业务仍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及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许多物流技术(如条形码、RFID、EDI、GPS等)还未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只限于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而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缺乏,物流供应链仍有待完善。

3.4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物流部门比较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设施、行业标准和规范均未统一,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速度,影响物流的效益。目前,我国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大大阻碍了3PL的发展。

3.5 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由于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行业需要。据资料显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为十二类急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目前3PL企业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尤其是对于物联网等新一代物流技术,他们更是力不从心。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3PL企业升级对策

4.1 建立建全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应出台新的政策以支持我国3PL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环节,更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系统性地改善落后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更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作业效率。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3PL企业转型升级,要考虑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应用还不够成熟,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根据物联网的特殊性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机制,以确保物联网在3PL转型升级中的安全实施。

第三,政府要加强宣传,促进推广应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平台,对物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物联网宣传普及工作,尤其是让3PL相关企业了解和认识物联网,通过定期举办物流行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展会,搭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改变管理者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不断创新思维、完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业的变革;担负起第三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担,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3PL的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4.2 构建信息平台,整合3PL企业资源

目前的3PL企业存在“小、散、差”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完整的信息化平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如A企业找不到车,而B企业却车辆闲置,车辆的使用得不到有效调配,需要信息平台的统一处理。使用RFID技术即可实现车辆的统一调度;应用GPS技术可实现车辆的随时定位,并将详细信息通过物联网的3个层次进行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根据客户的需要确定最优运输路径。显然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物流资源,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与此同时,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企业会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逐渐消失,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3PL企业就会出现,从而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增值服务。

4.3 构建智能仓储系统,增加货物流通的透明度

仓储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环节。RFID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仓库管理变得透明且工作效率更高,使仓库中99%的产品达到可视化,不仅降低商品缺失的风险,还实现了货物的实时跟踪,减少了人工操作产生的失误。将贴上RFID标签的货物与互联网相联系, 使所有的物品都能被远程感知和控制。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不仅要能够进行入库管理、 出库管理、 库内移动、盘点管理、调拨管理、退换货管理及报表分析,还能监测货物的位移和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对库房进行视频监控和火灾报警。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将货物的信息到物联网中。在整个物联网范围内, 不管是货物的信息查询、 货物订购, 还是货物流通都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

4.4 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人才的匮之已成为目前3PL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障碍。3PL企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行业,更需要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流程和管理知识,能同时胜任物流的多个岗位,能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控、优化以及提升,并且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同步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准备:首先,3PL企业应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快培养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得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应用经验;其次,定期对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普及物流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提升现有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期更好更快地为3PL企业提供服务。

5 结 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日渐深入。对我国的3PL企业而言,借助物联网的东风,搭乘新一轮技术革新的高速列车,形成物流畅通、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将大大加快我国3PL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整个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