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规划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the urbanization of speed increasingly toda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drive the rural urbanization steps, but rur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ural life mode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各地农民搬进宽敞的新房搬离老房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逐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有些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已经住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楼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如今有些以农耕为主的农村也甚至开始筹划集中盖楼房居住了。
但是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并不能简单的模仿城市建设,农村有几千年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生产方式又与生活方式悉悉相关,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农村生活生产方式进行。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住宅建设也日新月异,但在现代建筑材料和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冲击下经过了30多年建设延续几千年的“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居住建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混凝土、钢筋水泥等组合的混凝土世界。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
生活不方便。
1、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
2、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有的村虽然已经修通公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如何建设生态和谐的新型农村成为现今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多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4、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看电视和欣赏本地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从理论上理解和认知环保节能的知识,认知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
中国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生态的生活方式,人们过去吃自己院里的菜,房子旁堆满粪堆,然后将粪推到地里当肥料,做饭生火用自己庄稼地里的秸秆、麦草等,这些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被抛弃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加大了能耗而且浪费能源,污染了环境。农民简单的追求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粪便冲厕,生火用煤气、天然气,农民再也不愿返粪还田,而大量的用化肥。庄稼地里的秸秆、麦草等因无用而在地里就被烧掉。又因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农村污水横流现象频发。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因此在农村既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2、农村规划应注重生态节能
农村规划应注重节能环保,在农民中加大宣传,多保留绿地少铺混凝土路面,在农村建设规划中充分利用空间,推进庭院绿化、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增大绿化面积。即使是一小块菜地也比一块混凝土路面环保的多。住宅布局充分考虑朝向,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得热,夏季尽量避免直射阳光。
3、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应注重节能设计
长期以来农村住宅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农村住宅能耗大,房屋寿命短。住宅更新换代较快,过分追求房屋宽敞高大,互相攀比,你的高我比你还高,不利于能源节约。
节能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把住宅建造成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农村当地建筑新材料传承农村住宅原有的住宅生态模式,达到节能环保。例如北方地区的保温夹墙,土炕;南方的通风屋顶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节约土地和水资源。
4、农村住宅的建设要体现地方特色
农村住宅设计应结合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设计有利于节能环保的农村特色住宅。
农村住宅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又各具乡土特色,农村住宅不能简单的模仿城市别墅、洋房,而应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相结合,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生产生活为一体,其住宅应能同时体现地方特色又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特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进行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改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经济文化政治。随着国家对其的重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研究。
一、我国农村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的比重十分的大,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要能够加强对农村的改革建设,提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进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下,必须要加强对其的规划,制定的规划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必须要能够长期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只有注重长期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现今对于我国来说,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农村,加强对其的规划,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脱离实际,盲目模仿
现今很多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的问题,就是盲目的模仿城市的风格,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革。虽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借鉴城市的发展风格,但是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不能够完全的按照城市的建筑风格,否则将会严重使新农村的建设脱离实际,并且会使农村丢失自身所存在的特色,使得改革的效果不明显。对于新农村建设与改革来说,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若是一味的将城市的建筑风格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在生活形式上也会与农民生活相互分离,改变了建筑风格,以及相应的街道遍布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民的生活。
2.2农村的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的村庄的形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的,并且有很大的意义,每一个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产。但是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中,会不知不觉的导致新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的被忘却,最终失去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注重各个农村地域传统文化的保证,促进其传统文化的延续。但是现今的农村的改造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经济商业逐渐的发展繁荣,使得农村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农村的特色逐渐的被忘却。所以,现今对于新农村的改造中,相关当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新农村文化特色的保留。另外一点,有些政府将所有的农村都建立成了同一个模式,最终使得农村都是一个样子,失去了相应的特色。
2.3相关规划管理队伍不够健全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由于相关的规划管理队伍十分的薄弱,相应的管理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最终会影响到新农村的规划以及建设。现今的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规划管理人员比较欠缺,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员十分少,无法使设置的计划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对于农村的建设不够全面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无法更好的进行。另外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重视度不高,使得农村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加强人才的培训以及技术的引进,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相关建议以及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为了能够促进新农村特色建设,必须要能够建立并且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于必须要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建设的效果。在相应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项工作的建设问题,从而来稳定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选择相应的优秀管理队伍,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强对相关整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管理。
3.2提升相应规划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建设,必须要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相关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对新农村进行相应的改建。利用考核的方式来确定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来不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保证见新农村建设色问题的展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不同的规划有着不同的效果,农村特色的保留程度与相关的建设改造有很大的关系,若是技术人员的水平较高,那么制定的方案将会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将农村的特色保留。对于相关规划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根据新农村特色的要求,在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农村特色。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其保障,因此必须要能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随着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策略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这一点深深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才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建设中,要能够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的顺利。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点,并且要能够进行相应的分类计划,针对不同的农村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计划,从而来使其能够真正在建设时候,充分的保留其农村特色。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开始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来提升农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在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但是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农村在进行农村建设中,都十分容易忽略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结合农村的实际,并且缺乏很完善的建设计划,因此会严重的导致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国家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结合农村实际特色,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从而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10):10-13.
[2]李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0):20-22.
[3]李秀英,张强.良庄新村诞生前后--高邑县东良庄村新农村建设缩影[J].2012,4(10):30-35.
篇3
1.1农村周边生活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也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塑料垃圾和洗衣粉中的磷,对农村生活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农村的固体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有可能传播细菌,爆发疾病,甚至污染地下水,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另外,部分生活污水排到河流湖泊后,污染物很难得到有效的稀释和溶解,进而会污染河流。
1.2农村的面源污染分析农村的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难检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首先,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的地方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化肥残留物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水或者流入河流中,造成农村的水体污染。农村家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养殖污水基础设施落后,有的养殖用户为了不增加成本,没有对家禽的粪便和废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出去,导致家禽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次,由于农村大棚技术的发展,长期使用的塑料大棚和薄膜碎片残留在土地中,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种植的长远发展。最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小企业和小作坊,有的农户为了降低投资成本,随意排放废气和固体垃圾;再加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降低了农村周围的空气质量。
2新农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农村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展开论述。
2.1农村生态保护规划不合理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的建设目标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存在布局凌乱、配置失当以及功能不明显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农村的后备资源不足,未来可开发用地很少,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另外,农村的水土流失和退化较为严重,降低了耕地的肥力,还很容易导致河流淤积。
2.2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由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没有制定合理的发展导向,各个农村各自建设,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依然沿用被动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重视发展建设,轻视环境保护,没有合理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2.3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自然的开发程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各种资源没有得到优化的配置,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利用越来越多;同时又把工业生产的废品直接排放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农村缺少资金,使得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缓慢,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同时也无法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尤其农村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及时,存在着随意排放的情况;同时农村的清洁能源使用率很低,因此,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烟尘、污水以及垃圾等污染问题。
3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3.1不断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为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布局特点和农户居住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城市高成本\大规模和集中程度高的模式,要设计符合农村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做好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水源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采用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等多种集资方式,建立长期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切实处理好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地乡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投资、土地以及科技等政策的优势,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
3.2做好农村水资源生态保护农户是农业水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其特征和外在表现影响灌溉水源的节约问题,在有的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户很难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因此,首先,切实提高农户的收入,保持相对稳定性,追求农业水利资源的最大化;同时要提高农化的节水意识和实际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对农户进行培训,保持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新技术和新工艺。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好灌溉工程产权、水价以及推广服务工作,消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各种漫灌、喷灌、防渗、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要控制好水价,避免出现风险厌恶的情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加农户的选择范围。再次,对于非常干旱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脆弱,要针对这一地区的干旱严重和资金缺乏的情况,控制好投资的风险,让农户能够易于接受。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对农业的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建立起合理的经济支撑,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地下水使用的监管力度,做好粮食农作物的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最后,针对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情况,从农户的角度来讲,减少农业化肥和农业的使用,对耕地进行细碎化经营,注意土壤肥力的保育,采用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轻污染源,保护农村的水生态环境。
3.3做好农村综合生物物质资源的利用针对农村综合生物物质利用效率低的情况,政府要及时帮助农民做好秸秆和家禽牲畜粪便等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要建立和延长农产品的加工链,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可再生能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还要做好地表水的净化和消毒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生物物质能源的转换和提炼,实现农村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4结语
篇4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 ;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 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篇5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 建设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新农村规划不是一乡、一镇、一村孤立进行的,它们是市、县域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了解村庄现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出适宜农村发展的特色规划。
1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有些已经完成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变,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困难。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观念落后,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
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往往导致路径跟随、盲目投资建设现象,造成无谓的浪费和建设的混乱无序。所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
2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村直接变成城市,或是在面貌上接近城市,而是要建设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田园小镇。
2.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2.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2.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
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2.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农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分别是:现代农业主导带动型、休闲农业主导带动型、畜牧养殖主导带动型、休闲渔业主导带动型、工业企业主导带动型、商贸流通主导带动型、民族特色主导带动型、历史资源主导带动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参考、借鉴各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但注意不能走向模式化。
2.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从区域层面上划定禁止建设区,并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田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同时,对农村将来发展用地的数量与类型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整理闲置、废弃建设用地,以便合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注重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要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村域内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道路路面硬化,并进行道路断面综合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水质要求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保障水质,供水到户;建立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结合周边城镇市政设施进行集中供暖,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进行分户供暖和作为燃气;建立一套有序、完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体系;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结合村庄出入口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布置集中绿地广场;进行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3 小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其战略意义,又要充分分析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建彬,张红梅 新农村规划要义的几点思考 山西建筑[J] 2007(33);
篇6
关键词:新农村;村镇;规划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即提高农村构筑物、建筑物、开放性的空间、绿化和道路等实体物质所构成的整体视觉的效果。当下,国家已把三农的问题作为了工作重点,并积极的展开了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部分农村在村镇规划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村镇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提高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的质量。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村镇规划工作。科学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且城市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村发展和建设也更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村镇规划是由政府来指导调控的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首要手段,包括: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的职业和社会管理等等。村镇规划具有保护公共的利益、协调社会的利益和配置空间的资源等重要职能,不仅对其有着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合理科学的村镇规划可以真实的了解到村镇所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农民的意愿,进而推动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并保证新农村的建设能够符合其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村镇规划先行,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各个工作才可以做到有序展开、有章可循和科学发展。
二、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
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关于村镇规划的工作上只有一个相关标准,即为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这个标准的技术规定最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建设,因此这样的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导致很多村镇规划在采用了这个标准里的技术规定和内容后,不能全方面的发展。在采用这个标准的同时,大部分农村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样的双重标准方式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形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新农村的建设中,都是沿用演进形式,因为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快,且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在当下新农村的建设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只进行总体规划而不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是不行的,因为不同的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的理论指导。
(三)村镇规模较小、管理力度不够
部分农村的村镇规模较小,产业发育较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布局也较分散。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也非常淡薄,农村经济积蓄的功能也较低,环境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此外,较多农村在建设中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对农村建设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导致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也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在进行村镇的规划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规划人员应深入的调查当地农村发展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背景,以及农村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相关规划人员也应该积极做好对农村的调研,发动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并广泛的听取意见,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访谈、召开会议和村民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农村居民对村镇规划建设真实的想法;最后规划人员就可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村镇规划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更准确和更有效的来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村镇规划。
(二)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就目前的村镇规划情况来看,最大弊端就是在进行村镇规划的时候,规划内容太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存在完全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村镇规划的情况,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中缺少了应有的环境特征。虽然城市规划发展和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村镇的规划力度,但是其的内容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与村镇规划。因此,应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自身情况的村镇规划,延续民俗风情并体现出乡村的特点,确保村镇规划与当地农村居民对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符合性。
(三)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城镇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前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科学的规划,并结合当地城镇整体的规划及经济发展的情况,选取相应的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比如: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型和工业型等等,且要结合农村实际的情况,分析出村镇建设的发展优势及劣势,并对优势方面进行推广,对劣势方面进行改善,以此来积极调整村镇产业的结构,确保新农村能够有特色并持续性的发展。
(四)坚持突出农村文化特色的村镇规划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应坚持经济社会、低于文化和自然风貌全方面发展的原则,掌握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的特点,保护好文化自然的景观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当地的民俗,积极进行对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应基于生产方式和自然要素等农村特色,充分的将现代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建设出以旅游或其他相关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新农村。
四、结束语
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生产发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到重视对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必要性进行适度宣传,带动农村居民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而确保新农村的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对村镇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进度,并调节好农村和城市基础保障的体系,让农村居民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在。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分析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进而确保村镇规划的科W性和合理性,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莉莉,贾艳峰.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23):28~30.
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问题措施
中途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历史变革至今,在农村形成了分散的自然村落。这种分散状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严重影响农业集约化发展,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这也给农村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加了障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明确地域职能分工,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综合与协调发展,并突出村镇体系整体效益,从而避免区域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合理的村镇体系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加速的情况下开展村镇体系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概况进行了分析。
2.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划建设与村镇规划管理脱节。目前,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村镇规划存在着短命性现象,往往随着上级领导的更改而变化,使原规划方案很难连续实施,再加上村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规划意识淡薄,执法水平不高,管理方式粗放,更加剧了村镇规划与管理的脱节,使村镇规划无法正确指导村镇建设,造成了村镇建设的混乱无序性。
(2)村镇规划建设与村镇环境保护脱节。多数村镇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工厂的规划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加上规划理念的不合理,先进设备缺乏,造成了污染问题严重。
(3)村镇用地规模扩大,人均耕地减少。随着村镇人口规模的增加,要求相应的用地规模也随之增加,往往村镇规划建设中以旧区向周围拓展用地方式为主,而用地指标又以人口规模来划定,这一做法无疑侵占了村镇周围的良田,从而使人均耕地减少,这是村镇规划建设中规模简单扩大的结果。
3.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对村镇规划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村镇发展条件综合分析是编制村镇体系规划的前提条件,要充分把握村镇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主要是应对县域内各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现状、村镇发展的现状、社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条件等进行综合和全面的分析评价,为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在具体分析的过程当中,要简明扼要的提炼与总结,将问题深入化和具体化,要清晰明了,避免就现状资料进行简单罗列。
分析评价方法有多种,如直观简单易行通用的SWOT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比较复杂一点的可采取综合竞争力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分析内容的全面度与侧重点,分析的结果科学性与可信度都很高,不过缺点是工作量很大,且资料收集困难。
3.2对人口发展与城化水平进行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是村镇体系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根据国家有关人口政策,结合本地区近年人口自然增长实际并切合机械增长的实际状况,预测规划期内总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中许多农业户籍人口实际早已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城镇建成区中含有大量农村户籍人口(实际已从事非农产业)和其它非户籍人口,这种情况导致县域内出现许多“村像镇、镇像村”的现象。同时,此种状况对合理、客观计算城市化水平带来一定难度。预测村镇中的村镇化水平,目的是为了了解和研究区域内村镇的发展水平,确定村镇在规划期限内的发展规模,并为村镇进一步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阶段规划。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主要有综合增长法、相关分析法、剩余劳动力转换法等,为保证预测目标值的准确性,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校核。科学预测县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基本依据。
3.3注意产业空间布局与结构调整
产业空间布局与结构调整是明确村镇体系的划分与组织,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体现区域整体协调,优化发展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原则要求产业布局应符合自然要素和生态环境本底,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既要有利于发展经济,又要防止因开发建设不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空间布局是由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提出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然后根据产业发展的战略制定出关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空间发展策略。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县域内可以发展的农业项目和工业项目进行细致的产业分类,然后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对其进行空间和程度上的具体安排。对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区来说空间产业布局是不同的。服务性行业,主要依托城镇而存在,直接受城镇产业布局的影响,所以服务型产业不能单独存在。
3.4进行详尽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村镇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日益突出的村镇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制约着村镇的经济发展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村的生活垃圾乱扔、乱排、乱放;其次是农业生产实用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这是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最后是工业生产所排放的“三废”。
从村镇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人口与资源、村镇建设、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强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及连续性。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确定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文景观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文景观保护规划现在已经成为村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宏观控制开发强度,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手段之一。
3.5制定空间管制规划
村镇空间管制是针对不同的村镇空间组织模式提出相应的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与策略,引导和控制村镇开发建设活动,其目的是保护村镇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
3.6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高低。村镇的主要基础设施为交通设施、排水设施、通信设施、供电系统、污水排放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等内容。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认清现状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各项设施统筹安排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认真严格的执行。如果村镇已连成一片或非常接近就可以采用基础设施共享这个办法交通设施,不仅节约资金、资源和能源而且提高设施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本着统筹发展、共建共享、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应按照村镇体系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确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及服务范围。
4.结论
村镇规划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很多村镇编制了规划,使千百年来村镇建设的盲目和自流状况开始得到扭转。可以说村镇建设管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面临的管理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坚持走“利用、改造、发展”的路子,使村镇建设在生产与生活、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改造与新建等方面实现统筹兼顾、合理配套和协调发展。只有对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解决相应问题,才能彻底改变村镇风貌,最终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篇8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节约土地、乡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改革开放的重点行业,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但能改善我国农村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更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最小一级的行政单位,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本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村庄编制规划,营造适应新时展的农村布局和农业发展秩序。相关规划主管部门应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努力做到克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开展村庄治理活动。
村庄规划编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完善村庄布局,改善村庄环境,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由于我国早期的村庄规划编制缺乏科学性,造成了目前我国村庄建设与布局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编制规划缺乏科学性。很多地区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普遍未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规划编制方案与农村实际脱轨,从而影响了规划方案的执行。除此以外,由于村庄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专业素养不高,也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
二、对村庄编制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首先由于规划编制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工作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村庄规划项目积极性不高。其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长期重城市轻乡镇、重乡镇轻村庄的观念导致编制规划部门对村庄规划的重视度不够。最后,规划编制人员综合能力较弱。很多规划人员虽然有较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缺乏农村规划工作经验,又不积极深入农村调研。
三、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薄弱。村庄规划基础薄弱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是缺乏基本资料以及指导依据不足。由于各地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一,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地图等必要的村庄规划依据。
四、脱离农村实际。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要目的为方面群众的生产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环境。但是很多地方在进行村庄规划过程中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过程中农民参与也较少。如果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缺少与农民的互动,将会造成农民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再加大部分规划编制人员对农村情况缺少全面认识,势必会影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但能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更能节约建设资金,同时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
1、 改进规划编制方案。
对于村庄规划编制来说,编制方案是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基础工作。如何改进规划编制方案,主要可从三方面做起:1.改进编制内容。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政策和乡镇布局不断调整村庄规划编制内容。规划编制内容必须以村庄分类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规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地位位置等实际情况,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改进编制方法。村庄体系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村庄体系规划不但能给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更能保证政府决策得以有效落实。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从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完善现有的运行体系,以便于更好的处理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3.规划编制过程的改进。如何改进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主要可从明确编制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及重视动态规划等三方面做起。
必须指出的是,对规划编制方案的改进是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的,如果在改进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如缺乏对村庄编制历史资料、地形地貌以及农业发展特点的调查也研究,将会影响对村庄规划方案的改进。
二、结合地方实际,服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符合地方特点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的村庄规划和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经济服务,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展开规划编制工作。有些地区山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特点,比较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体现这一特点。
比如就广东省而言,珠三角地区(惠州、深圳、东莞等)地形多为平原,而广东北部则以山区为主。在民俗文化上,同样也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之分。按产业特点划分,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粤北地区由于山脉众多,其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最后从城市化发展阶段考虑,珠三角城市化程度较高;粤北部分地区还处于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基于以上特点,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珠三角应以产业发展用地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而粤北地区在规划中则应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特点、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不应盲目进行大规模建设。
对于相关规划主管部门来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是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各地规划单位各自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规划编制,可能会造成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等情况,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以统筹指导,以增加地区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三、集约利用土地,严控无序开发。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做好土地控制,严格控制农民生活用地,合理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因此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宏观上应特别注重控制用地规模,在微观上则应把精力放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上。
(一)控制用地规模。
把集约利用土地观念体现在村庄规划编制中,主要有以下目的:1.通过控制用地规模,促使农民树立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从而推进农村实施拆旧建新和土地复垦。2.防止农业用地随意转化为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适当的规模经营能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农业用地被侵占。3.为新一轮的规划调整提供指导。
(二)加强配套建设。在微观上,村庄规划工作应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体现地方特色以及加强公共安全为重点。
四、体现文化特色,提高公众参与度。
村庄的文化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文化宝藏,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村庄规划编制应充分发掘各地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建筑更应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我国在广大乡村遗留着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古村落遗址、特色民居等,比如广东石湾、中山古镇等,还有更多这样的文化古迹散落的乡村中。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亟待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但能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更能丰富农村的文化内涵,提高村名的文化素养。
除了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外,还应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提高村民在村庄规划中的参与积极性,加强村民主体地位,以保证村民意愿在规划中的体现,从而确保了规划的有效性,为规划的实施加下坚实基础。目前有些地区在进行村庄编制规划过程中存在村民参与度不够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调研进度,也无法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新时期村庄编制工作新理念。
五、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管理。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若干问题;探索
一、进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原先相对比较破败的生活环境,有效的改变先前简陋破败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导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是这些矛盾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帮扶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利用新农村景观建设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多元化产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综合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在后续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群众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的来说,截至目前为止,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城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的填补这一差异,就需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农村人民群众的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景观需求可以满足后续的需要,充分的激发人民群众自我建设家园的热情,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建效果。
(四)有助于保留中华文化脉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新农村的景观建设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景观建设中各项工作促使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其美学意识,改变其腐旧落后的居住理念。景观建设的工作过程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和完善对农村区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观念的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
(一)严格遵守相应的景观规划原则秩序。(1)在改革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过程中,要从政府职能部门做起,放弃对于景观规划建设的全盘管理。而是在充分的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规范景观规划建设行为,保证景观规划建设具有足够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景观规划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合理优化,重视景观规划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并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多元化景观规划建设体系;(2)为了保证景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充分的重视到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切实满足景观规划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完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开办多种多样的景观规划建设制度,满足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机制和分工体系。(1)要对我国农村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分工,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的来说,要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现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存在的问题,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作用的发挥;(2)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一套完善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保证这一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机制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经济灵活性的促进,还要不断的优化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流程,适当的给基层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权限,保证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3)要不断优化创新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体制。具体的来说,在我国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服务水平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促进景观规划建设服务体系创新,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服务质量,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的景观规划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景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景观规划建设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有足够的资金,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景观规划建设服务,切实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