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预警;必要性;不足;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难度。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利于企业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所以说,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与必要性

1.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财务风险预警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降低与控制企业生产运营时遇到的风险,在分析财务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能够预先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来自于多方面经营的共同需求。首先,从企业生产运营的外部环境来说,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需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面临着十分严峻且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及文化等不可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一旦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存在稍许偏差,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导致企业不能实现发展目标。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面临着在盈利指标方面的压力,企业生存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从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角度来说,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做好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百年企业可以发现,要想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而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致力于寻找企业的风险源,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控制风险,规范企业的生产程序与经营手段,避免由于内部管理的不科学而引发企业经营危机。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及时给企业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让他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中存在的不足

1.信息获取存在滞后性

有些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依据是企业过去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年报、季报等财务分析资料,用财务指标比率来分析企业现在与过去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从中发现蕴含的财务风险,但在深入探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依据后,发现这种方式并不科学。这种通过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方式,其最终的分析结果也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中某一时段经营存在的风险,并不能预防企业未来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所以说,在传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中对财务风险信息的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真正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效用。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与多变,如果企业能够较早获得财务危机的预警信息,就能够及时反应,快速做出相适应的决策,避免企业经营陷入危机,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缺少对企业现金流的详细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流是其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平稳运行。在企业的发展中,现金流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运转中既需要现金流的参与,又需要持有充足的现金流以满足预防性与投机性需求。所以说,企业要维持发展就需要有充足、稳定、持续的现金流量,否则一旦现金流的运转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而就目前部分企业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看,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的反映并不全面,仅仅凭借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无法从根本上反映出企业现金流的运转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

3.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流于表面

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实践来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实施中无法真正作用到实际工作中,流于表面,造成了实施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无法发挥出强有力的预警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化,对财务危机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此外,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没有做到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形,而是重于形式,导致财务预警系统无法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机制

财务风险识别是财务风险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是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进行合理的甄别,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并且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了解,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潜在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合理应对风险。其中,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识别机制可以借助于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两种手段来实现。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有利于及时对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动态因素进行跟踪与管理,将风险信息反映给授权的相关部门处理,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2.构建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信息的滞后性。可以说,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能够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一方面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开展相关会计工作时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问题,还要构建快速、安全的财务信息传递渠道,以实现财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可靠性。

3.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支撑。因此,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来加以保障,加强企业的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内控的监控,以转变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部门与员工的职能规范,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从而更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企业运行的风险性,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企业来说,要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财务风险系统构建需要从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提高财务信息的传递流畅性与安全性以及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入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丰.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预警研究[J]. 科研, 2016,(4):222-223.

[2]万小野.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策略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6,(11):42-44.

[3]周杰.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讨[J]. 财会学习, 2016,(11):121-121.

篇2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预警管理

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是以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的运动规律和产生原因,并对企业财务风险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预控的理论与方法。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除企业财务风险隐患,保证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一、预警体系管理理论基础

预警理论的起源是伴随着对宏观经济预警的研究发展而来的。1950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主持了在19世纪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的新的景气监测体系的建立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起,景气监测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达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类似宏观经济预警中心的专门机构,并且引入了预警调查方法,使监视预警体系信息得到拓展。目前对宏观经济的预警研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参加的专家、学者比较多,其准确性也比较高,己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控制部门所关注的对象。随着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对微观经济领域内也开展了一些预警研究。比如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理论与防范方法研究”、“企业集团预警体系的构想”、“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企业预警预控管理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研究。预警管理理论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提出了企业危机、失败、失误等逆境现象是有规律的成因于企业顺境的研究思路;它采用新的理论概念体系和理论研究模式,在揭示企业预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体系地包括和归纳当代管理理论成果,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研究管理新学说。

二、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参照性

企业能依据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从信息中筛选出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运用财务知识和数量分析法测算出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判断企业业绩的参照指标。

2、预测性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活动的前提,是确立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为预测对象,即最可能出现风险现象或对企业运行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活动环节与领域。预测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过程监视,即对预测对象的活动过程进行全过程监视,对预测对象同企业其他活动环节(包括外部环境)的关系状态监视;二是对大量的预测信息进行处理(整埋、分类、存储、传播),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社会的比较。在危害企业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之时,预先发现警讯,从中找出偏差及偏差发生的原因,以便早日寻求对策。

3、灵敏性

企业各财务因素之间密切相关,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如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应收款周转率偏低的警示信息分析企业信用交易政策及客户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运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分析债权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策略

1、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

预警是根据系统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未来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预警系统则是实现预警功能即预测和报警两种功能的一种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则是利用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并进行风险防范的一种活动,即根据财务预测结果,判断企业财务是否处于风险之中,并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发出报警信号的一种形象方法。它通过科学的方法,事先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迹象或征兆,向企业领导和决策者发出警报,提醒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调整措施,使企业避免财务风险的威胁、转危为安。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分为以下步骤:对所研究的预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体系中包含的变量,并根据预警理论和样本数据所显示的变量间关系,确立预警体系的结构,建立理论体系;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在选择时必须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可用性,要求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根据选用的理论体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确定体系的参数;为了确定体系能否起到预警的效果,在最后一步需要对对体系进行检验。检验通过,体系正式建立。检验不通过,则需要重新进行第一步。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切,债务复杂。为了避免因一个企业财务风险而给另一个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必须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这一方面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使债权人真正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也就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测报警系统。利用该体系,企业可以进行自检自纠,在风险出现征兆时就采取有力措施,以达到扭转形势、控制风险的目的。最终避免财务风险的真正发生。

2、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是美国理财专家Altman根据大量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运用传统的财务比率分析加上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建立的,用来预测企业破产的模式。最早所建立的体系是综合5种财务比率,再予以量化而得出公司整体的财务信用分数。

本文选择采用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来进行财务危机预警。风险预警体系在研究变量的选择上,可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选取。风险预警体系有因素分析模型的影子,便于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找到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真正原因所在。通过风险预警体系系统我们可以确定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在明确了企业的当前经营状态之后,我们可以找到针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管理者应该采取何种经营措施。这种计分方式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评估方法,具体如下: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体系:

Z=1.2X1+1.4X2+3.3X3+0.6X4+0.99X5

X1=营运资金/总资产,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

X4=[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股票市值)]/总负债

X5=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一般而言,如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如Z值小于1.81,则认为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Z值介于1.81-2.675之间,则可视为企业进入“灰色地带”,财务状况极不稳定,风险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日益市场化、国际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因财务风险发作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申请破产清算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因此,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风险日益关注。企业的衰落不仅会给投资者、金融机构带来较大损失,更有甚者,它会引发金融风险。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这就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具有可行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完善的预测方法,建立高精度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威廉沙利文:预测原理[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3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是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状况存在各类不确定性,因此每家企业都有难以达到预期财务成果和经营目标的可能,甚至还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财务预警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数据,通多对财务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凭借对历史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结合分析,找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从而对危机进行预警,实现事前管理,让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意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事前管理和防范,尽可能化解风险,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在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降低损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措施

1.将预警管理目标明确化。

企业实施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明确的财务预警管理目标才能够指引企业管理者去实施防范措施,从而收获更为丰厚的业绩回报,高水平的财务风险管理同高利润率也有着正相关关系。财务预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的系统化工作,可以将总目标拆分为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通常来说,财务预警总目标可以考虑设定为通过科学、全面的财务预警机制来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帮助企业远离危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分目标主要是为子系统服务的,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各个子系统的特点,设计一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以便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对总目标和分目标的整合,可以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找到一个标准体系,检验控制结果,以便了解预警系统是否贴近财务预警管理目标,从而真正达到控制目的。

2.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完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考虑行业、内外部环境、战略、愿景等因素,才能形成能够切实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财务预警模型,也只有这样的财务预警模型才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较为有效和精确的评价。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因此,财务预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及时更新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需求,保持较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定量指标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运营效果、投资风险、债务状况、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发展趋势等情况,并且财务预警体系要能够将实施监控、实施分析、实施测算变成现实。由于定量指标的灵活性不强,因此一些非财务性质的定性指标也十分必要,比如企业信用政策、营销方案、战略发展等因素。定性指标灵活性较强,是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总体来说,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各个领域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出潜在风险。同时,财务预警系统要想在实际经营运作中体现出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将动态监测功能发挥得更加全面。财务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需要做到实时更新,及时调整指标范围,动静结合才能博预警系统长期有效。

3.提升财务预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除了建立财务预警指标、完善财务预警体系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队伍,这将对财务预警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财务预警管理人员得必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财务预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其次,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够从一些看似表面的问题中发现深层次的规律和征兆,从而在大海捞针般的数据体系里找到关键因素,并进行准确判断,以免被不相关的信息所干扰。最后,财务预警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清晰的判断能力和冷静的思维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财务预警人员要能够果断处理、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尽可能不受干扰。

三、结语

篇4

Key words: public hospitals;financial management;perfect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254-02

0 引言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已于2012年1月在全国公立医院正式实施,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制度的实施为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过程,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筹资管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报告分析、财务的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在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以合理价格提供医疗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对医院的财务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调控。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其运营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放使用以及收入等相关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各个利益关系的聚集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强化责任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

1 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着一定政府福利职能,担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随着医院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注重经济效益已成为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公立医院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已逐渐渗透到管理和运营的各个层面[1]。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成本控制和财务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呈现出许多较为严重的缺陷。

1.1 财政补贴不足,资金补偿渠道单一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它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其补偿方式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补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谋求自身发展,公立医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对卫生事业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而言,还是严重不足的。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筹资渠道主要有短期借款、商业信用以及留存收益等,筹资渠道相对单一。公立医院补偿主要有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费、药品销售差价,其中医疗服务费、药品销售差价属于市场补偿[2],国家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难以满足医院发展资金的需求,投入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

1.2 预算编制方法落后,预算缺乏刚性约束,执行约束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的公立型医院并没有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预算编制管理体制,我国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是缺乏刚性约束。任何一个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一套逻辑科学、合理规范、结构严谨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也不例外。由于编制缺乏科学性,导致预算过于笼统、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年度执行中追加较多、资金拨付不及时等问题频发,是造成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刚性约束的重要原因[3]。公立医院普遍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一种财务上的预算,只涉及到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预算报表的编制,未能结合医院当下的实际状况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设想。

1.3 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设备共享效率低

医院固定资产在其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而且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医院要科学规划医疗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合理限制医疗设备引进从社会、患者、医院三方利益出发,做好医疗设备引进、采购或租用工作。严格审核引进渠道,应该科学的核算成本,把成本、疗效、数量联系在一起,制定最优价格,尽量扩大设备应用范围。对固定资产的清理、评估和产权界定工作不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抵,科室间设备重复购置,共享少。

2 完善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科学制定医院的财务规划

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医院必须强化财务目标的制定,遵循财务管理目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医院的财务目标在追求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益的同时,医院还应该肩负着救死扶伤社会救助的公益责任,财务目标必须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进行相应的调整。财务管理工作将成为医院各个利益关系的焦点,通过制定成熟的财务政策确保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高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医院应当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来实施编制全面预算。支出预算编制一般采用“三上三下”的方法进行编制,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医院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考核与监督;改进医院财务核算体系,科学界定收支分类,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完善医院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体系,加强医院财务监督与控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预算机制在医院的执行可以帮助医院发展更有战略性,医院成本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2.3 强化成本核算,实现收入与成本配比

成本管理是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有效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4]。医院需执行严格的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制定成本核算规范与办法,明确成本开支范围,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医院应建立健全成本定额控制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

2.4 加强内外审计力度

为强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医院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财务监督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监督、收入管理监督、支出管理监督、资产管理监督和负债管理监督等。加强内部审计,确保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做好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建立健全监督规章制度和监督流程。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院的审计监督作用。做到内外协调,同时监督。

3 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对单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经济活动进行提前的报警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减轻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关键的地方就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流程以及财务预警指标临界点。财务风险预警流程是否严谨、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操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根据医院自身情况设置财务预警临界点指标,财务预警指标能够反映医院当前的财务状况,本文从经济效益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4个指标上构建了医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篇5

【关键词】 管理熵; 财务环境; 风险评价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资本化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风险相继产生,但最终都表现在财务上。同时,近十几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其中重要的财务环境风险将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李小彦,2012)。COSO于2003年7月完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并于2004年9月正式,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及实施充分证明了财务环境风险的控制管理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环境风险,加强财务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概述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力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各种条件的统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可以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在某个具体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一个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受当时国家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微观环境包括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及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吴守富,2006)。

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一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不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受到各种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这就促使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随时观察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财务环境风险的评价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通过强化财务环境风险控制以减小风险水平,通过企业积极主动的行为来促使企业微观和宏观财务环境的优化。事实证明,善于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风险,是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管理熵和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系统

管理熵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宋华岭,1999),从而决定了管理效率将不断降低,管理熵揭示了企业组织管理效率递减的规律,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环境中摄取足够多的信息,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控制措施,打破这种僵化的状态,企业将会重燃生机。

当企业财务环境系统正常运营的时候,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将会按照计划轨迹开展;而当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某项环境因素出现变动、与计划出现偏差的时候,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活动将会出现混乱无序状态,但是这种无序的状态是可以控制的,取决于企业财务环境系统发挥效力的高低。从管理熵的角度来说,度量企业财务环境风险偏差的程度,就是度量财务环境风险的无序度的大小,这就需要引入管理熵理论来评价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同时由于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作为企业集团这个复杂社会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要求相关研究需要借助于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管理熵理论(敖世友,2010)。可见,管理熵理论是评价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风险的理想工具。

三、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风险评价是企业及时识别、分析整个风险控制体系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从而可以合理地制定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一)企业风险评价的管理熵计算公式

其中,公式中Si表示企业风险评价系统中某元素的第i个评价要素的管理熵值;Kb表示该评价元素所包含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整体平均风险系数。i表示该风险评价元素所表示的第i个评价因素,j表示该风险评价元素所表示的第j个评价指标,Pij表示当第i个评价因素出现风险时,此风险由该评价元素的第j个指标出现的评价风险所导致的概率。

由理论可知,Pij应满足:

当该评价指标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时,该指标不会引起相关因素的控制风险,则Pij=0;当相关因素的控制风险完全是由该指标引起时,Pij=1。2011年某S投资集团风险评价人员对控股子公司缺陷评价做调查测试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将表1中的相关数据带入公式,得出该投资集团在开展缺陷控制工作中所引起的缺陷评价中各缺陷要素的管理熵数值为:

以上缺陷评价结果表明,该项控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公司缺陷控制,出现了0.043个单位的管理熵值。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要考察该缺陷因素对整个评价系统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所占的权重。

(二)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各子系统相关系数矩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各个子系统不仅与该企业有密切的关系,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评价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系统时,必须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表明各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数值由0(无影响力)到1(影响力极大),其数值的大小代表其对整个评价系统影响力的大小。在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相关性后,可以用德尔菲法建立企业风险评价系统各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μmn表示第m个因素对第n个因素的相关系数,μnm表示第n个因素对第m个因素的相关系数,μnn表示第n个因素对自身的相关系数,即最大影响系数1。实施中必须注意:1.各影响子系统对自身的相互作用力为1;2.影响子系统A与B的影响力是相互的(姚慧丽、于云霞,2008)。

(三)企业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系统各因素权重矩阵

各子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各自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用权重来表示各个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其数值由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各个因素的权重大小代表其对整个风险控制系统的影响程度,确定权重可以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考虑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的前提下,分别确定各个子系统的权重:

其中,所有子系统的权重总和是1。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作为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应主要涵盖以下要素: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及方式、资金运营情况、企业文化、法律与监督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环境等五个要素,每个要素内容又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这样可以进一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

表2确定了项目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目标树,确定了上下层级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以αij表示C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影响大小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在企业财务环境系统中,各个影响要素对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以上指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不同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先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让各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此过程一直重复进行,直至每一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结合层次分析法,由组合权重是由B层权重和C层权重的成绩得出,B层权重有5项指标,由此得出组合判断矩阵:

(四)构建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企业风险评价系统的管理熵值计算模型,用企业各子系统的熵值矩阵乘以企业风险评价各子系统相关系数矩阵,再乘以权重矩阵,得出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的管理熵值S。

根据以上模式所计算出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值,可以帮助我们对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定量的分析。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系统本身的固有限制,所以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管理熵值的计量结果为正值,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计量结果与企业可容忍的管理熵值来评价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通过这种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比较,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的价值,可见此模型的构建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五)基于管理熵的企业财务环境系统评价

比如将某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管理熵值代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管理熵控制图,可以得到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即时控制图如图1。

符号UCL表示企业可容忍的财务环境风险范围所对应的管理熵值。下边一条线叫中心线,用符号CL表示,其意义为企业财务环境风险满意状态下对应的管理熵值。该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6个要素中,法律与监督环境的管理熵值达到了满意水平,组织管理体制和方式、资金运营状况、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环境虽未达到满意水平,但是仍在可容忍的风险范围内,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管理熵值已经超过了可容忍的风险水平。加强对企业文化这个要素的控制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组织管理体制和方式,资金运营状况、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环境也都需要改进。

四、总结

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与管理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估管理熵的模型,该模型的运用,将单纯的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可以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比较宽松的评价环境,有利于相关项目的事后控制,同时也为下一步工作的事前控制做好准备。该模型仍然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如对企业财务环境系统中各项要素的评价分值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保证其合理性,如何更为科学地界定企业财务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因子矩阵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小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8):10-12.

[2] 吴守富.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J].会计之友,2006(7):41-42.

[3] 宋华岭.广义与狭义管理熵理论—高熵工程系统熵理论与应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出版社,1999.

[4] 敖世友.基于管理熵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系统定量评价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145-148.

篇6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611130;2.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3.爱尔兰国立大学 科克大学学院)

摘 要:把理论、资源基础观和高阶梯队理论相结合,系统梳理并综合分析董事会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2007-2013年间我国沪深两市25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1274个企业-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系统广义矩(GMM)模型,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上述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董事会治理;财务风险;分层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68-05

收稿日期:2015-02-01

基金项目: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货币政策与企业财务脆弱性互动机理研究”(JBK1307088)

作者简介:陈丽霖(1979-),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秦博(1983-),四川攀枝花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爱尔兰国立大学科克大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作为当代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资源基础观(RBV)认为,董事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从而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1]。理论则强调,董事会在平衡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与作为人的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换言之,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高阶梯队理论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董事会人口学特征结构会导致董事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事实上,在董事会治理过程中,企业正面临着如何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以确保既能吸引优秀董事又能保护股东利益不被董事侵占的双重挑战。Carpenter(2004)指出,在有关董事会与风险问题上,理论忽略了决策者风险控制能力与风险偏好的差异,而高阶梯队理论和RBV则忽略了问题的影响,因此,把它们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将更具解释力[2]。

与其它行业或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于微观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更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而上述技术应用或产品开发都面临比传统产业更高的风险,因此,风险控制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其主体性更为凸显;其次,无论是对于微观企业管理者还是对于政府等宏观调控机构而言,与边缘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衰成败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虽然有学者探讨了普通企业的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关系进行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拓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李维安等(2009)认为,董事会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与董事会有关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进而维护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3]。McConnell(2012)进一步指出,这种制度安排涉及到董事会的各个方面,就风险视角来看,与董事会能力、风险偏好、动机等方面相关的制度安排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4]。

(一)董事会能力与财务风险

从群体角度来看,董事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董事个人能力的集合。Wiersema & Bantel(1992)指出,在董事会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中,通常把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董事会能力的变量[5]。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董事会成员的校友资源等越丰富,信息渠道的质量就越高,进而董事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无论是信息获取能力还是信息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董事会制定出更符合企业实情的方案,从而越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二)董事会偏好与财务风险

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存在紧密的联系。Bruce & Johnson(1994)在一项针对男性和女性在赌博行为中差异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冒险的倾向显著更低[6]。任颋和王峥(2010)认为,就中国情境而言,受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女性大多更注重家庭,从而在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中,女性董事的比例普遍较低[7]。因此,与男性董事相比,这些少数的女性董事对于保住其工作职位的愿望更为强烈。Huang 和Kisgen(201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企业财务风险会对董事工作表现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当面临重大决策时,女性更侧重从个人职业安全感影响的角度支持财务风险更低的方案[8]。从决策群体的角度来看,董事会中女性董事比重越大,越有利于董事会对企业财务风险偏好程度的降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女性董事占比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董事会动机与财务风险

从董事会治理角度来看,实现动机趋同,关键在于对董事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1.董事会激励与财务风险

随着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董事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关联的程度逐渐增强,作为经济人的董事个人,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会强化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会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质量的监控。此外,董事持股比例增加不仅增强了董事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动机和能力,而且增进了董事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源的投入量,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质量。Beasley(1996)的回归结果表明,没有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显著高于财务舞弊企业的董事会持股比例,这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9]。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董事会监督与财务风险

就董事会群体而言,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关系,由于独立董事与企业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更不容易与企业内部人形成“合谋”,因此,理论上来说,独立董事具有最强烈的监督企业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关注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其原因在于,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与独立董事监督不力的关系更为直接,从而对独立董事自身的声誉及独立董事这份工作会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Deutsch等(2011)对独立董事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独立董事有较强的动力对CEO的冒险行为进行监督和劝阻,从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10]。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因变量是企业财务风险(FR)。在实证研究中,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财务领域的学者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来衡财务风险,为狭义的财务风险,而决策理论的学者则通常采用企业收益率的波动性来衡量财务风险,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本文侧重从财务领域研究财务风险,因此采用总资产负债率(及财务杠杆)来衡量。

自变量是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EDU)、女性董事占比(Woman)、董事会持股比例(Stock)、和董事会独立性(IND)。董事会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采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11]。董事会持股比例指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会独立性采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在董事会治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因素、年度因素和行业因素。主要变量的符合与测度见表1。

(二)模型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在研究战略资本广度和深度与竞争优势关系时,分别构建了如下的回归方程:

本文在检验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采用了动态系统GMM方法。具体来说,在回归分析过程中,本文采取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

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最新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截至2013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时窗定为2007-2013共73年。然后,利用WIND 资讯获得沪深两市的2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初始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的筛选:(1)剔除ST和PT企业;(2)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2007-2013年间253家样本企业共1274个企业-年的观测值。由于作为控制变量的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的数据截至2009年,考虑到我国市场化程度处于“渐变”而非“突变”的过程中,因此,2009-2013年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统一采用2009年的数据。

样本企业的数据主要来自WIND资讯及企业年报。由于不同年份的样本企业数量不同,属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加上时间序列较长,满足了构建面板模型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0 和Excel等软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差异较大(从18.36%到78.91%),财务风险均值为60.45%,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均值为33.94%,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62.50%);女性董事占比的均值为19.22%,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9.09%到30%);董事会持股比例均值为16.49%,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5.58%到46.02%);董事会独立性均值为39.48%,企业之间的差异相对不大。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统计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大(超过0.4),这符合H1-4的推断。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相关,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性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可见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适的。同时,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大(小于0.35),适宜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董事会治理(包括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董事会动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有效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做法,采用系统广义矩(GMM)模型、以分层回归的方式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具体来说,即首先引入全部控制变量,用这些变量构造出不包含自变量的模型1;然后,依次加入用于衡量董事会治理的四个指标值(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从而构造出包含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模型(模型2-5);再次,通过比较模型的解释力及变量参数显著性水平的变化,来考察董事会治理的单个方面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净贡献;最后,把四个自变量一起放入回归方程(模型6),用于考察董事会治理对财务风险的综合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

表2的Arellano-Bond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说明本文的样本适宜采用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通过过度识别检验,说明回归中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资产规模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性质与财务风险正相关,企业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地区市场化程度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这表明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加入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后(见模型2),财务风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变成了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即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地区市场化程度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显著性消失了,而企业性质、成长性与财务风险相关关系的显著性下降了;此外,调整拟合优度从10.24% 提高到14.51%,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在5%水平上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企业财务风险随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H1得到验证。

在分别加入董事会女性占比(见模型3)和董事会独立性(见模型5)之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都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有所降低,调整拟合优度都有所提高,且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具备显著性,说明董事会女性占比和独立性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降低,H2和H4得到验证。在加入董事会持股比例之后(见模型4),董事会持股比例在10%水平上与财务风险正相关,部分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基本不变,调整拟合优度的变化值也不具备显著性,H3未得到验证。

当把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独立性全部加入回归方程后(见模型6),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在5%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董事会独立性在1%水平上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监督机制是控制财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而提高董事能力和降低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由于董事会持股比例的水平相对较高,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有可能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因此,并无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可见,回归结果符合理论、资源基础观(RBV)和高阶梯队理论的相关观点,也凸显出企业在配置董事会的过程中同时关注董事会“资源提供之手”和“利益侵占之手”的重要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稳健性检验: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流动负债的偿还问题,因此,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流动负债比(流动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作为企业财务风险衡量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归;其次,作为替代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控制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之间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对于样本选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本文通过剔除财务风险的异常值(即把三倍标准差以外的样本作为异常值进行剔除)后重新回归来缓解。三项稳健性回归的结果都表明,虽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有所变化,但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基本结论不变。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2013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采取分层系统广义矩(GMM)回归模型,在控制内生性及样本选取误差的前提下,实证检验了董事会能力、董事会风险偏好程度和董事会动机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平均受教育程度、董事会女性占比和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负相关,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当全面考察董事会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时,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董事会治理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变。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通过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来加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能有效缓解企业的成本,进而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降低;同时,董事会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决策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在很大程度的上影响到决策的效果,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董事会的风险偏好程度体现了董事会风险相关决策的意志,因此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水平;最后,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董事会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董事会持股比例更容易导致董事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因此,在配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董事会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董事会的资源提供职能和利益侵占行为,力求实现合理均衡,从而便于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BARNEY J.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643-650.

[2] CARPENTER M.A., GELETKANYCZ M.A., SANDERS W.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 Antecedents, Ele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30(6):749-778.

[3] 李维安, 牛建波, 宋笑扬. 董事会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及研究脉络评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1):130-145.

[4] MCCONNELL P.J.. The governance of strategic risks in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J]. 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12,5(2):128-142.

[5] WIERSEMA M.F., BANTEL K.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1):91-121.

[6] BRUCE A.C., JOHNSON J.E.V.. Male and Female betting Behaviour: New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4,(10):183-198.

[7] 任颋, 王峥. 女性参与高管团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5):81-91.

[8] HUANG J., KISGEN D.J.. Gender and corporate finance: Are male executives overconfident relative to female execu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8(3):822-839.

[9] BEASLEY 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4):443-465.

[10] DEUTSCH Y., KEIL T., LAAMANEN T.. A dual agency view of board compensation: the joint effects of outside director and CEO stock options on firm ris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2):212-227.

篇7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防范

近年来,企业集团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凸显地位。但通过对企业集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管理现状的评估,我们可知其当前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如国家关于采矿权有偿使用、安全环保等行业政策变化带来的资金和成本风险;国家关于税收政策的调整带来的税收风险;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等。因此,要成为快速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本内涵

财务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财务风险管理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1.企业集团关注的财务风险内容有:外部环境风险、财务治理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

2.企业集团要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1)成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在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组织下,成立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2)定期评估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应组织定期对整个集团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向董事会汇报。(3)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集团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财务风险制定应对预案,以尽可能地防范和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4)强化内部控制活动。集团应在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细化,并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手册明晰控制流程、确立流程负责部门、建立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标准。(5)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集团在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前,可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快速识别和响应财务风险。

三、建立内部控制手册

1.内部控制手册功能。企业集团的一切内部控制活动应该体现在各项财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之中,建立内部控制手册目的是将集团的各项重要控制活动进行提炼、完善、归集在一起并以流程的形式表达出来,为集团的整体内部控制提供指引。

2.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内部控制手册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目标,内控组织和职能,主要管理控制活动,各控制活动的具体作业细分,各具体作业活动的流程图、关键控制点、流程负责部门、流程内容,内控活动与公司制度的衔接。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集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

(1)定性指标:指能够预示集团财务风险的征兆指标,定性指标主要用于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财务治理风险和会计信息风险方面。

①外部环境风险指标有:行业政策调整、利率与汇率的调整、产品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等;②内部控制风险指标有:未经授权或批准的重大行为、关键管理与财务人员离职、内部审计反应的重大内控缺失、内控制度关键控制点执行不到位等;③财务治理风险指标有:重要子公司经营不善、超越权限的重大决策、财务信息严重不对称等;④会计信息风险指标有:非标准审计报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⑤其他财务风险征兆指标有:信用评级降低、遭受税收处罚、严重超预算行为等。

(2)定量指标:指能够反映集团财务风险的重要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主要用于反映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根据实际情况,集团可选取以下定量指标:

①融资风险指标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对外担保占净资产的比重;②投资风险指标有:对外投资报酬率、内部投资超预算比率、EVA改善率;③资金运营风险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原煤制造成本。

2.确定预警区间

结合集团实际统计前三年历史数据,剔除客观性偏差,并参照煤炭行业先进水平为每类定量预警指标确定标准值。标准值以内(上或下)为安全区;根据偏离标准值的范围大小设预警区和危机区,可设三个预警区间:安全区(绿灯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预警区(黄灯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危机区(红灯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3.定期风险预警

(1)集团所属各单位应定期实施预警,形成财务风险报告。

①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情况进行总体评分。可根据各类定量指标所处的区间进行财务风险评分,安全区为0分,预警区为10分,危机区为30分,最后加总确定总分数。②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应说明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黄灯区”或“红灯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2)集团财务每季对整体财务风险进行预警,计算财务风险评分并分析定性指标的状况,形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报告。

4.风险应对

(1)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每季召开一次会议,识别和评估集团整体财务风险,制定对策。每半年向董事会做一次汇报。

(2)当有五个以上(含)指标处于“黄灯区”,应进行财务诊断,做出专题分析,限期消除风险因素。

(3)当有三个以上(含)指标处于“红灯区”,应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够保证企业集团的资金得到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1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致使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研究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时,有必要对近20年来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重新认识。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1]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 Lam(2003)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2006)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2008)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2010)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2011);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2004)、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2009)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2]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2007);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2005);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

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战略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学者们分别从管理决策(Simons,1999)、行业竞争排名与公司业绩(Slywoztky,2004)以及战略实施能力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5)等角度对战略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界定。卢一萍(2011)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分析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机制、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出具风险预警报告这四个战略风险预警步骤。龚小凤(2013)从战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等六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预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有:Edward Altman(2001)等国外学者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Z模型以及“配套”的五个预警指标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信息透明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监控力度、财务杠杆效应等四个方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的要点。赵春(2012)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动态维护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克服了统计分析模型不能适应海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考虑财务数据时间延续性的问题。

(三)企业营销风险预警

美国学者James(1998)按风险来源,提出了营销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策略风险、组织风险、运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五大部分。高凤彦等(1999)则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并利用离差传递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张云起(2001)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针对营销综合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提出了A-FA综合评价模型。Emiliano(2009)从市场定位安全、市场结构安全、市场需求安全、市场竞争安全、市场扩张安全、市场策略安全和市场环境安全六方面建立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林红菱等人(20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模型。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企业风险预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关于预警原理、警度划分以及预警模型和系统的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不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企业风险指数研究进展

(一)行业风险指数研究

学术界对行业风险指数的研究主要是将传统的指数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对不同经济领域中价格、安全、市场行情等风险因素的变化程度和趋势进行研究。当前的行业风险指数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股票指数收益进行行业风险的评估,如Sung & Gregory(1999)研究了美国航空业股票收益与市场变量、行业变量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段瑞君(2012)采用OLS模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指数收益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风险与股票市场的整体波动相一致;另一类是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对行业风险指数进行评价和预警,较有代表性的有:Bollen (2007)等学者提出了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对顾客满意度指数进行多指标评价的方法,但也发现模型的特征会影响指数的特性。刘晓娥(2007)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数;孙春伟(2014)采用危害分析与构建控制点的方法,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体系等。

(二)金融企业风险指数研究

Illing & Liu(2003)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信用权重法等四种加权方法构建了金融压力指数,通过与指标现状的比较,表明当指数值高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表示该时期处于值得关注的高风险时期或金融危机时期。在此基础之上,Balakrishnan(2009)构建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并研究了金融压力在发达与新兴国家间的传播机制。张瑾(2012)综合考虑了包含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等在内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在时间序列较为平稳的前提下,可对压力指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或开展压力测试,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成祺炯(2014)等人则应用Shapley非对称权力指数模型,从资产组合、杠杆率、阈值三个维度,测算出了我国上市银行对金融系统风险的贡献度排名。

(三)企业投资风险指数研究

相比财务目标,大多数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战略意图更偏重于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价企业投资风险一方面要关注获利性,但更要关注对提升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对此,Gompers(2001)就指出风险投资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新资源和发掘新能力,获得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张识宇等人(2011)针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获得财务回报的投资目标,从技术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市场吸引力、资源利用程度、环境支持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公司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Theil指数的灰色评价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风险指数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风险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创新并且日渐成熟,使得风险指数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但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企业外部因素,对于企业内部风险因素考虑较少,而对于风险指数原理以及合理性等本质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未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篇9

(一)现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企业的现金在流动方面存在着时间的不一致,现金的流出与现金的流入时间不一致,使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形成风险。这种风险将会使企业在资金的周转方面存在问题。

(二)利润分配带来的风险

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使企业后续发展以及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具有了不确定的因素。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会影响企业再生产的能力,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会使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以及筹资方面的风险加大。

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会关系到控制与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企业中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的文化是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从企业的内部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基础上建立的风险管理的文化,这种管理的理念在考虑问题时能够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企业的外部来说,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以及经济的环境等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文化建立的基础。

(二)没有科学的企业治理的机制

企业科学治理的机制应该是监督权、经营权以及决策权相互的制衡,而且这三种权利是分立的,企业科学治理的机制能够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治理的机制依旧是权利制衡的模式,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监事会如同虚设,导致了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内部的财产运行失去控制,外部的监督没有起到作用,使企业不断的出现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治理的机制不科学,会导致企业的决策缺少了科学性,同时也使企业缺少科学的制约机制以及科学的激励机制,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人员在预测、分析以及监控财务的风险时,没有具体的标准。另外一方面,企业治理的机制不科学,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占据了企业决策的核心地位,严重的会左右董事会以及股东的思想,使董事会以及股东远离企业的决策过程。

(三)风险控制的机制以及风险预警的机制不完善

风险控制的机制以及风险预警的机制不完善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到位的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大多数的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职责以及权限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导致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不明确,风险管理较混乱的现象的产生,进而使风险管理只是形式,没有具体的执行。另外一个方面,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的机制,或者是建立的风险预警的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风险预警的机制会使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达不到正确以及及时。此外,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内部审计的机制,无法实现风险的监控,也没有办法保证企业的财产完整以及安全。

(四)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在建设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财务的信息缺少真实性以及财务的信息严重滞后的现象普遍的存在,这就成为了企业对风险的监控达不到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能够使企业的监控机构发挥真正的监控作用,充分的发挥监控机构的职能,还可以对管理者的决策进行有效的评判与分析。但是,大部分的企业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企业内部财务的信息严重的不对称,企业的管理者很难获得真实、准确以及及时的财务信息,决策的科学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一个方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使企业的监控机构没有办法获得财务的有效信息,也无法真实、准确以及及时的反应企业的资金流转情况和预算执行的情况,没有办法确定在企业中是否存在着财务的风险。

三、加强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培养风险管理的文化

培养风险管理的文化能够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效果。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营造全面的、良好的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将传统的风险思想摒除,加强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其次,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以及对风险敏感的程度,对管理者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强化,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将风险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中,对生产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财务环节进行风险的管理。最后,加强财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众所周知,财务工作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风险问题,必须高度的重视财务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使风险的管理以及控制从始至终的存在于财务工作中。

(二)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①将企业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将监事会的职能与责任明确,保障监事会对风险的控制实行监督。

②保障企业的股东、董事会以及监视会相互制衡,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的机制以及激励的机制,将内部人员控制企业的风险降低到最低,进而使企业的决策风险也降低,保障决策具有科学性。

(三)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实现经营的目标,是企业管理中的较为重要的手段,可以维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与真实。一方面,建设财务风险的管理机制,对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以及分类,当这些原因带来风险时,能够及时的反应和做出调整。另外一个方面,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应始终贯穿其中,企业要加强预算的管理、内部的审计以及会计的监督。此外,要保障企业内部的审计是权威的与独立的。

(四)完善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要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分析的软件、数据库以及人员等,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财务信息能够在企业的每个部门之间形成信息的共享,实现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时,完善预警机制,保证预警系统的独立性,确保预警的标准不被随意的改动,确保关于风险的信息能够及时的传输,使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具有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篇10

摘 要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经营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本文就如何构建企业的财务监管系统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风险治理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经营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而财务风险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监管系统,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经常有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而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时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与自身历史水平、同行平均水平、行业先进水平指标对比挖潜。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及现金流量动态;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预付账款增加,成本上升。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首先要切实做好财务风险治理组织系统。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治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治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熟悉到财务风险治理对于企业的作用。为了有效地监督与控制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风险治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风险治理人员,对企业风险治理整个过程进行总体协调与具体规划,集中处理和消除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规模、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治理也不同,以大型企业的风险治理为例,在董事会下可以设立“风险治理委员会”,由风险治理部门主管及其他业务部门主管参与,专门负责日常的风险治理工作,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治理方面有关问题;在风险治理委员会下设风险治理部,它通常设有治理信息系统部、战略部和监控部,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治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报告等工作。同时,风险治理部门还应该与财务、研发、人事、数据处理等部门密切合作,各业务部门认真执行风险治理部门下达的指令,并向风险治理部门报告。

其次要切实做好财务风险治理信息系统。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FRMIS)是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日常业务活动的风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反馈,做出预警显示和提出应付风险的基本策略的一个动态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搜集企业风险的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和控制风险,做到有备无患,将风险损害降至最低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硬件、软件和人员四大要素。其中数据库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主要有数据库软件、通讯软件、分析软件等,人员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最终的风险决策。

再次要切实做好财务风险治理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加工、处理、分析,与预定的风险预警指标比较,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防范措施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