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畜牧局====年=月==日)
去年以来,我市畜牧业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奶牛、肉鸡、肉鸭、肉羊、生猪和肉牛六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积极构筑畜牧流通、中介、信息、技术服务等组织,整合多方面的发展优势,畜牧业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渐渐明晰。====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长==.==%;实现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存栏家禽====万只、生猪==万头、大牲畜==.==万头、肉羊==.==万只,同比分别减少=.=%、=.=%、=.=%和增长=%。全市畜牧业出口创汇====万美元,同比增长==.==%,各类畜牧养殖协会发展到==家,发展社(会)员====户,规模龙头企业发展到==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带动==%的饲养户进入产业链经营。版权所有
一、畜牧服务业发展特点
全市畜牧服务业围绕奶牛、肉羊、肉牛、生猪、肉禽生产,通过流通、中介、信息、技术服务等合作组织的作用,大大搞活了畜产品市场,==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各类服务组织是带动畜牧业发展的主流。围绕华誉肉鸡集团、光聚肉鸭、凯银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的稻庄肉鸡合作社、光聚肉鸭协会、大王奶牛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与龙头企业连接起来,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散户市场信息闭塞、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严重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各类养殖协会,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中的技术、信息等问题。如××区的龙居肉鸭养殖协会、××的北宋肉鸡、肉鸭发展协会等,按照自愿、自立、互助的原则将农户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为养殖户提供禽苗、饲料、技术、信息等各项服务,提高了养殖业的技术含量,减少了养殖风险;三是各类畜牧专业市场,有效推动了产品的交易。如××的盐窝畜产品大市场、××的陈官畜牧专业市场、××区牛庄牛羊专业交易市场等,以当地的畜牧资源为基础,以销售、流通为重点,促进畜禽及其产品交易,产品贸易额有了大幅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市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大型龙头企业仍然偏少,部分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畜牧服务业组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带动养殖户走向市场的作用仍不明显。二是各种经济组织还存在着组织化程度和带动能力相对较低、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
三、下步工作重点及建议
(一)工作重点
=、强化畜牧业基地建设。围绕奶牛、肉羊、肉牛、生猪、肉禽=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狠抓规模膨胀和质量提高。
=、培育和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按照“择优扶持,做大做强”的基本原则,集中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
=、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动物防疫监督站的防检疫设施,加快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筑牢疫病防线,确保安全生产。
=、加强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围绕畜牧优势产业,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点等方式,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实行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等“五良”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提高全行业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各类畜牧服务组织建设。围绕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各主导产业,在产、加、运、销等各个环节,逐步发展各类畜牧服务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出口价格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继而推动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二)畜牧服务业组织发展建议版权所有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前提,民管是基础,民受益是结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为主体,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入退自由,一人一票,互助合作。要坚持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和决策,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保护好农民的弱势地位,真正体现出农民受益的主旨。
=、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畜牧服务组织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要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到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通过规范促进发展。
篇2
一、全市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更好地进行宏观经济监测,评价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而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主要指标: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状态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收支、就业状况、价格总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包括行业利润、资金能源利用效益、劳动生产率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资金状况的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资本市场交易状况、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状况、外汇市场运行状况等。
四是反映国际经济环境的指标,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状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状况,以及主要商品市场运行状况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表和货币概览等。
1、生产总值核算介绍
社会生产总值(也称社会总产出)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价值总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要素的相互投入,社会生产总值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全社会生产n种商品,第i种商品的产量为Qi,商品价格为Pi,那么第i种商品的产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产值的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在实际统计中,往往按产业部门计算社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是世界各国核算的主要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种产品的产值扣除原材料(也称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增加值。所有产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实际统计中,按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如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投入的资源、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贡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营业盈余+资源租金。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净出口。消费按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2、我委测算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统计部门计算当年价是在固定统计指标框架、指标体系范围内,根据相应的产值、增加值统计办法汇总而成。速度是根据可比价格(在90价基础上调整)计算总量后对比测算得来。我委因无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源,对GDP及其构成的测算只能抓住工业、农业、投资、消费等关键指标进行。首先考虑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统计公布或部门预测的各行业产值以增加值率计算相应的增加值,如:一产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内;二产中,工业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用增加值率参照计算外,其余主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用增长速度测算。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县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增加值率要根据本地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如: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率=建筑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行业发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测算外,行业发展态势及其产值发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测量指标,以保证产值与增加值增减相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方式为一产、二产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别计算出增加值后,对照农业、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调整平衡;三产当前更多是以速度测算。
物价指数:我委对GDP的测算大多数是测预期数、当年价格数,其测算必须考虑物价指数。计算公式为:现价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反过来,可测算增长速度。
其他考虑的几个比例关系:规模工业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70%;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72%。各县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别,要通过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进行必要的预测结果校验: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恒定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长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增速+基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增速+基期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增速;同样三次产业的预测数据也可通过类似关系进行校验。
贡献率的测算:投资贡献率=投资增量/GDP增量;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量/GDP增量;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也可根据上述计算方法类推。
二、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及实践运用
1、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常用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有: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不带有价值判断,主要是陈述事实,讨论经济运行怎么样;而规范分析则带有价值判断,主要讨论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可能与经济现实本身无关。经济分析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实证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规范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本身是实证分析,但是在评价这种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的时候,则带有了价值判断的色彩,而在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时候,则更多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所谓静态分析,也称为均衡分析。所谓均衡,是所分析的经济系统内各个变量经过彼此之间的调整后,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而静态分析或均衡分析则是指不考虑时间变动,仅对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动态分析,则是探索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在经济监测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不是处于均衡状态,而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和趋势,则是经济监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的增长率分析,就包含了动态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的给出性质变化的判断。如对投资状况,给出的判断是平稳增长,或者是加快增长。定量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给出具体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资为223亿元,这就是从数量上说明了投资的规模,或者说投资增长15%,这也从数量上界定了投资的增长率。
2、经济运行分析实践
如何分析好经济形势,写好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材料,是发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将一些经济运行分析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总供给方面,从三次产业分析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
首先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要有一个初步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就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作出的,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产物。因此,对应的发展阶段也有三个。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从依靠阳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到种植狩猎,以自己的体力从事简单的劳动,最后到驯养家禽家畜来繁衍后代,来发展自然经济。农业时代的生产比较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缓慢,主要是依靠农业劳动以及其他的手工劳动发展生产。二是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产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的时代(从英国工业革命起始到现在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生产力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决温饱向中后期的发展型迈进。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处于这一阶段。三是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产业就可以创造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劳动力从一、二产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作为一大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也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迈进。如今的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如何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产业,一是要把握气候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二要看结构调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产业化推进情况等。三要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产业,主要分析工业运行的情况,一要看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可分轻重工业或行业进行分析;二要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销率来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产能力、市场状况是否有利于扩大生产以及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需情况。
第三产业,主要分析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快,可对其详细分析。
第二,总需求方面,从投资、消费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消费、投资、进出口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投资、消费是内需,净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三大需求口径来看,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资打头、消费殿后”的特征。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必然带动投资增长,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投资增长不是无限制和无止境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也容易产生盲目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带来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三大需求时,应当积极地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本轮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其特点又是结构性的调控,不搞“一刀切”。对于农村、西部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于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投资,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而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盲目低水平的扩张则要严格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投资需求不是最终需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的供给能力,如不适当予以调控会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运行。
从我市来看,主要是分析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具体讲:投资主要监测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是从投资性质看,分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类。二是从投资来源看,分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三是从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来分析。
消费主要监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费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费预期如何,三要看消费环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第三,效益方面,从三大收入分析经济效益。
篇3
一、2014年呼伦贝尔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7户,累计完成产值1285.6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加值增速为10.9%,在自治区12盟市中排第3位。
(一)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014年底,全市采矿业企业45户,累计完成产值274.57亿元,同比增长4.8%;制造业企业321户,累计完成产值862.4亿元,同比增长15.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41户,累计完成产值148.68亿元,同比下降0.6%。制造业成为拉动全市产值增长的主力军。
1.新进规模企业小幅拉动产值增长。2014年初,全市新进规模企业22家,1-12月累计完成产值54.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拉动产值增长1.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海拉尔区、阿荣旗、满洲里市分别有5家新进规模企业;鄂温克族、陈旗、牙克石市分别有2家新进规模企业;额尔古纳市有1家新进规模企业。
2.主要行业支撑工业平稳增长。目前,呼伦贝尔市工业各主要行业中,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0%的行业有4个,总体支撑全市工业平稳增长。
(1)煤炭开采业20户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38.61亿元,同比下降9.5%,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8%,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5%。主要企业有:神华宝日希勒有限公司、扎赉诺尔煤业公司。
(2)电力行业36户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5.95亿元,同比下降0.5%,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1.4%,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3.8%。主要企业有: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海拉尔热电厂、扎兰屯热电厂、牙克石热电厂。
(3)农副食品加工业73户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60.35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2.5%,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0%。主要企业有: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公司、淳江油脂有限公司。
(4)木材加工业76户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5.61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1.3%,工业增加值占比为7.5%。主要企业有:满洲里三发木业、满洲里凯盛木业、满洲里联众木业。
3.企业利润总额下降幅度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5.6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7%。全市407户企业中,盈利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79户,实现利润130.66亿元,同比增长3.6%;盈利亿元以上企业30户,实现利润76.69亿元,同比下降3.7%0
4.企业税金总额小幅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总额54.9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3.54亿元,同比增长3.5%;应交增值税41.38亿元,同比下降3.5%。
5.企业库存产成品增长较快,亏损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为167.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产成品37.62亿元,同比增长61.7%;亏损企业73户,同比增长55.3%;亏损企业5损额29.38亿兀,同比增长88.2%。
(二)存在问题
呼伦贝尔市工业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不论是从总量、规模看,还是三次产业占比、资源型产业占比看,全市工业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总量、规模小,扩能增量的压力依然巨大。第一是总量小。目前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为615亿元,排在全区12盟市第6位,与排在前边的通辽市、赤峰市已经有100亿一300亿的差距,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更是有1000—1500亿的差距,没有几个、十几个上十亿、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拉动,已没有与I其相比较的空间。第二是规模小。I前,全市大中型企业户数为11户,产值规模362亿元,占全市新常态工业总产值的28.2%,体量最大的企业是伊敏煤电公司,产值规模接近百亿。相对而言,全市大中型企业户数偏少,体量也偏小,这也是全市工业总量、规模小的主要原因。
2.产业集中度低,关联度小,趋同度高,产业链条短,增值水平低。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7户,大中型企业11户,占全市的2.7%。70%以上的产值规模分散在中小企业中,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企业技术改造、开发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专业化体系很难形成;同时,资濂型工业占主导,粗放型工业占多数,产业链条短,加工精深度不够,“原字号”企业居多,产品附加值低,流失巨大。以煤炭为例,2014年全市原煤产量8698万吨,铁路外运煤炭6305万吨,占总量的72.5%;用于化X企业原材料消耗194万吨,占总量的2.23%;用于发电、供热的煤炭消耗2636万吨,占总量的30.3%。煤炭的就地转化还有很大空间。
3.园区经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仅以呼伦贝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因为它是市属唯一一家重点推进开发区,在推进市域工业化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其它为旗市区属园区。呼伦贝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至今,历经整合扩区、规划调整,尽全市之力重点推进,但目前看体量还是太小,发展速度不快,没有几个像样的成规模生产企业,所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足30户。2014年,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人7369万元,不足亿元,其发展进程可见一般。
4.旗市区发展不平衡。全市地域、交通区位、资渾、环境条件等地区间差距很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工业发展的不y衡也比较突出。全市407户规模以i工业企业分布在十三个旗市区中,超过50户企业的有4个旗市区,户数较少的有东旗和鄂伦春旗,分别仅有8户和6户;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6个旗市区,有5个旗市区产值规模不足50亿元,东旗和鄂伦春旗不足10亿元;从月度运行数据看,13个旗市区当月产值总量超过10亿元的有4个旗市,东旗和鄂伦春旗月度产值仅几千万元,不到1亿元。
5.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从新上工业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一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近年来在逐年下降。2011年占比43.5%,2012年占比53.03%,2013年占比48.89%,2014年占比38.37%,到2015年预计31.9%,并且从投资量上看,近三年逐年呈下降趋势;二是从2015年的工业项目建设目标看,缺少大项目支撑,一些煤、电、化大型工业项目不确定因素大,推进乏力;三是从旗市区工业发展的推动力看,招商引资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措施不力,有几个旗市区的上报计划年工业项目投资不足亿元,可见其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6.环保压力带来更为严峻挑战。在以往全市资源规划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项目中,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化工产业是其重要一支,但目前看,此类项目环境要求极高,环保压力巨大,审批环节也更为严格,能取得核准的时限也更为漫长。同时,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保护上的压力还体现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治理,企业排放还有许多问题和欠账,环境治理和提升任重道远。
二、2015年呼伦贝尔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总的分析判断,2015年,呼伦贝尔市既有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抑制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工业经济运行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大,工业增速将还有一个小幅回落。全市确定的工业增速计划目标为11%,比2014年增长0.1个百分点,比2014年计划目标降低2.5个百分点。
(一)前两个月表现乏力,下行压力继续加大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56.77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增加值增速5.3%,列全区12盟市第9位,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
1.主要大宗工业品产量下降。1-2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0.3%,原煤同比下降4.4%,原油同比下降16.5%,水泥同比下降15.7%,水泥熟料同比下降18.5%,纸浆同比下降95.4%,人造板同比下降2.2%,?L制品同比下降13.7%,食用植物油同比下降16.9%,饮料酒同比下降2.5%。
2.重点工业企业下降幅度较大。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量减少1.25亿度,下降6.2%,减少产值0.9亿元;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原煤产量减少41.2万吨,下降7.2%,减少产值0.33亿元;扎赉诺尔煤业公司原煤产量减少17.5万吨,下降6.5%,减少产值0.65亿元;大庆油田呼伦贝尔分公司原油产量减少3.2万吨,下降16.5%,减少产值1.9亿元;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铜精粉产量增长18.5%,但价格下降20%,减少产值1.1亿元;呼伦贝尔雀巢有限公司乳制品减少106吨,下降2.7%,减少产值0.4亿元。
3.停产企业增多。1-2月份停产企业120家,比同期多停产73户,减少产值21.14亿元,其中停产较大的企业有:阿荣旗蒙西水泥有限公司、黑龙江北疆(集团)扎兰屯水泥有限公司、陈巴尔虎旗天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陈巴尔虎旗天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呼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绰尔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鄂温克族自治旗伊赫塔拉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光明乳品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海中节能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受根河市金河兴安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火灾事故影响,满洲里市55家木材企业2月份停产整顿。
4.全市9个旗市区工业产值呈现负增长。1-2月份,除扎兰屯市增长14.9%、海拉尔区增长13.3%、牙克石市增长12.4%、阿荣旗增长0.3%外,其余9个旗市区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莫旗下降29.1%;东旗下降27.7%;鄂伦春旗下降22.7%;根河市下降21.4%;西旗下降19%;满洲里市下降12.7%;鄂温克旗下降12.3%;额尔古纳市下降7.8%;陈旗下降1.1%。
(二)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
1.有利因素。
一是继续推进城镇化的投资和消费拉动工业增长。2015年,全市在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建设、环境治理建设,都有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将对工业增长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二是2015年全市在有色金属、化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一些重点行业都有一些项目建成投产,对呼伦贝尔市工业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世界范围经济回升有利于拉动我国工业经济整体回暖。按照我国对全年工业经济形势的总体分析判断,2015年我国工业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但工业生产仍能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回落幅度不会很大。
2.不利因素。
一是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对全市一些在建项目和未来规划项目影响深远。一些在建项目将逐渐完善环保手续和要求,推迟正式投入生产的时间。一些规划推进中的项目也将在技术方向和设备选型上作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二是投资增速放缓将影响工业投资品需求。2015年,呼伦贝尔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13.5%,是近年来最低目标值,总量降低为910亿元。尤其工业投资,已从近年来投资最高年份2013年的527亿元降低到2015年的计划投资290亿元。投资放缓,势必影响工业投资品的需求,从而拉低工业生产增长;三是控制“三公”消费,将继续影响消费品制造业。受控制“三公”消费的影响,白酒、饮料、农副产品等产品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控制“三公”消费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消费品制造业增长可能继续放缓。
三、发展思考
总体看,呼伦贝尔市工业经济进人21世纪,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形成了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加工、食品制造等8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占主导,逐步向非资源型,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新型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同时园区建设也逐步走上正轨,工业发展高地的作用正在显现。而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工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距离工业化中期水平还有不小差距。1.新常态下,思想认识上的跟进尤为重要。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新常态下,经济±1速进人换档期,在认识上还显得不够到位,信心不足,压力和动力也显不足。要充分认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加坚定地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发展理念,集中精力、持续施力,推动工业经济有新的起色。
2.新常态下,要更加紧紧抓住“总量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调结构、转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一年,以及今后五年、十年乃至一个时期内,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扩总量、上规模、投资拉动、上项目。发展项目,扩大投资,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攻方向。
篇4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1.二、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15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685.6亿元,增长2.9%,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略增,晚稻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渔业生产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增加值8279.5亿元,增长10.6%,增幅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工业增幅明显回落。全部工业增加值7474亿元,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4.7亿元,增长11.6%,增幅同比分别回落4.4个和5.8个百分点。服务业较快发展,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景气回落。第三产业增加值6336.8亿元,增长11.5%,增幅高出GDP增幅0.9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幅高出0.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仍回落4.4个百分点。
2.投资增幅趋缓,消费增幅回升,出口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限额以上投资5834亿元,增长1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401亿元,增长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名义和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个和1.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0.6%,农村市场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6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01元,分别增长8.2%和12.9%。进出口总额为1637.4亿美元,其中出口1178.9亿美元,进口458.5亿美元,分别增长25.7%、24.3%和29.4%,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63家,合同外资109.8亿美元,下降16.6%,实际外资79.3亿美元,增长11.4%。
3.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减缓,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003.9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6.7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86.6亿元,增长4.8%。如扣除镇海炼化和杭州炼油厂这2家企业的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元,分别增长10.3%和13.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和4.7%。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26.5%,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提高3.8个和7.9个百分点。
4.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生产价格涨幅高位趋降,房价涨幅逐月回落。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涨幅(3.8%)为今年以来最低。8大类价格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8%。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6%和12.8%,进出涨幅差为7.2个百分点,同比扩大5个百分点。9月份两项价格指数首次出现回落,涨幅分别为6%和14%,比上月涨幅回落1.3个和1.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和0.7%。前三季度,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1%,继8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2%后,9月份继续下降0.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0.2%,涨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月涨幅分别为12.4%、11.9%、11.6%、11.4%、11.3%、11.0%、9.2%、7.5%和5.6%,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土地交易价格仍居高位,上涨29.2%,涨幅同比回落17.2个百分点。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9月份杭州、宁波、金华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为4.3%、6.7%和7%,高于3.5%的全国平均涨幅,分别居第30位、15位和12位,温州上涨1.8%,居53位。
5.存款增长较快,贷款增长回稳。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6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8%,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13674亿元,增长21%。本外币贷款余额28578亿元,增长15.7%,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比6月末回升0.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3603亿元。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工业、商业和农业短期贷款分别增长19.3%、14.7%和16.5%,私营个体短期贷款增长16.4%;个人消费贷款增长18.5%。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装备制造业逐渐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040亿元,增长13.8%,增长贡献率达40.1%;实现利润515.6亿元,增长21.6%。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行业经过改造提升后生产稳步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3.4%和9.9%。高耗能行业生产减缓,比重降低。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和电力等8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0.7个和1.5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低1.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3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产投资增长21.6%;制造业投资2439亿元,增长16.2%,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2%,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7%;三产投资势头良好,投资3019.2亿元,增长20.2%,增幅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51.8%,信息、卫生社保福利、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务、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投资增长20%以上。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6.8%,占出口总额的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回升,增长7.4%,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进外资快速增长。新批高技术产业企业109家,合同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26.1%和75.6%;交通运输、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合同外资成倍增长。
2.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前三季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1.6%,增幅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6.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7.4%。创新成果进一步体现。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3.0%和20.9%,其中发明专利分别增长23.8%和54.2%,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7%提高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7%,增长贡献率达22.4%,新产品产值率为15.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前三季度,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9%左右,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0%,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耗能千吨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6.8%,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7.8%,降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顺利。据省环保局初步预测,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削减3.3%和5.9%左右。
4.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舟山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在全省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前三季度,舟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6.2%,利润增长77.9%,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2.4%和28.4%,出口增长71.6%,增幅在全省均居首位。衢州和丽水也显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前三季度,衢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6%,增幅居全省第2位,利润增长35%,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1%,均居全省第3位;丽水出口增长43%,利润增长40.3%,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6%,居全省第3位。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支出141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6.1%、38.5%、29.9%和71.3%,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分别增长18.4%、38%和15.5%。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三季度末为3.23%,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9月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186万人、173.6万人、185.3万人、101.4万人和157.8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88.2万人和92.2万人。
三、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工业生产和效益增幅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一季度的13.5%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1.6%,利润增幅从18%回落到4.8%,这既是企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主动收缩生产规模的结果,也是我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和企业素质总体不高的综合反映。主要原因:一是资金、土地、煤电油等资源要素制约。二是盈利空间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减少。工业品“进出”涨幅差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使企业成本压力加重。三是外需拉动减弱。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需求明显下滑,我省前三季度出口累计增幅(24.3%)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若扣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仅增长13.3%,增幅同比回落1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增长12%,增幅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出口对销售产值回落的影响近40%。四是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下滑。2004年,我省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速一度达到35.3%,2005年回落到22.4%,2006年回落到13.0%,2007年依然低迷,增长12.1%,今年前三季度虽然有12.7%的增幅,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仅为1.4%。
2.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前三季度,虽然全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幅分别达到16.1%和20%,但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幅仅为4.5%和11.6%,同比分别回落2.8个和1.4个百分点,土地、资金、节能减排、企业家投资意愿等多重因素制约下阶段的投资增长。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又受全球金融动荡及对后市的不乐观影响,市场观望气氛较浓,而开发商受资金压力影响逆市推盘,供给短时激增,存量市场又不能理想消化,成交量萎缩,前三季度,全省房屋竣工面积增长18.6%,但销售面积下降33.6%,销售额下降24%。在居民收支增长趋缓和收入差距未能缩小、物价上涨带来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社会保障尚未健全、股市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等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任重而道远。
3.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有所显现。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前三季度,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幅(20.3%和23.2%)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6.9个和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3.2个和3.7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20.1%和15.4%,同比分别回落8.8个和23.6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新增就业人数逐季下降。三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增长0.7%,增幅在全国各省市中居末位;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2.9%,减少18.9万人。三季度全省城镇单位新就业人员为23.7万人,比二季度减少4.5万人,比一季度减少8.6万人。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10.7,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点和11.4点。企业景气下滑。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3,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2,同比分别回落26.6点和34.2点。与全国同期相比,我省两项指数分别低4.3点和11.8点。产品订货、盈利状况也不景气。三季度,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11.7,比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2.8点和18.1点;企业盈利景气指数为99.6,是自2001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跌入不景气区间。
- 上一篇:关于调整土地规划的申请
- 下一篇:模块化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