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土地规划的申请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调整土地规划的申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调整土地规划的申请

篇1

英国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回顾

英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发源地。针对城市快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1909年,英国颁布《住宅、城市规划法》。这是第一部用于控制城镇土地开发的法律,也是英国城市规划体系建立的起点。20世纪初期,英国主要注重于改善公共卫生和住宅开发。住宅数量迅速增加,城内土地明显短缺,住宅区开发由此转向郊区,但又使居住和工作的距离越来越大,引发城市的交通问题。1935年的《干道开发限定法》,授权地方公路局控制城市主要入口并负责干道两侧220英尺范围的土地开发控制,同时对干道两侧的建筑群体规划进行限制。1940年代是英国城市土地开发控制体系日臻完善的时期。其特征是强调以立法的方式对土地开发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在城市边界地带增设城市绿带,阻止城市蔓延;在城市绿带以外地区开发新镇,以分散内城人口规模;鼓励地方规划当局对内城衰落地区进行再开发。此后10年,英国主要集中在新城开发和改善住房条件。但1960年代的郊区大量住宅建设、环境污染、工厂大量迁入,促使其政府注重控制边缘城区土地开发。1970年代、1980年代是新的规划体系建立的过程,英国政府重新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调整其不合理环节,奠定了现代规划体系的基础。目前,英国对土地开发控制起重要作用的法规有《:1987年(土地)利用分类令》《、1987年城市规划一般开发规则(GDO)》、《1990年城乡规划法(TCPA)》、《1990年登记建筑物法》、《1998年总开发法》。主要机构和规划许可程序土地开发规划机构层次英国土地开发规划机构分为三级:中央环境事物大臣、郡规划局、地区规划局。中央环境事物大臣由国务秘书担任,对全国规划政策负总责,拥有批复规划大纲和审核结构规划、审核规划许可证、撤消或修正强制执行通告、提出地方规划的指导性意见等权力。郡规划局在与地方规划局协商的基础上,编制结构规划,同时必须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社区委员会协商。草案必须交公众、群众团体、各地方规划局讨论修正,然后提交郡议会审议。郡规划局在完成上述公众参与工作之后,将最终决策意见上报中央环境事物大臣审核。地方详细规划则由地方规划当局自行编制、地方议会审议,只需报中央环境事物大臣审阅备案。但是,地方规划一方面受制于结构规划,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民众团体的支持理解,公众参与、公众审议是最重要的环节。开发规划的最后结果,必须以布告的形式公布。规划许可英国的土地开发规划许可分为四种:无条件开发规划许可、有条件开发规划许可、默认开发许可以及拒绝许可。后两种规划许可,规划当局必须向申请者说明理由。为避免开发商从土地开发上牟取暴利,英国规定开发商在得到土地以前,提出的规划许可申请必须通过原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以保证由土地本身产生的增值归原所有者和使用者。开发者根据拟定的开发项目特点,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向地方规划当局提出申请。地方规划当局(LPA)审核签发规划许可证的法定规划程序分为:签发收函通知书相关机构协商通报工作环境评价审核开发项目与开发规划是否一致公开宣布全部资料规划部门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报告后,必须给申请人复函。复函必须写明收取规划申请的确切日期。地方规划当局必须在收取申请的8周内,给出规划决策,否则构成“默认开发许可”。与此同时,地方规划当局必须将规划申请许可文件公布于公众讨论,任何个人和团体有权提出异议,要求协调。公众讨论的重点有三方面:①开发项目是否损害邻里利益;②开发项目是否对周围自然环境、人工环境造成不良影响;③是否与地方规划协调。

强制执行政策

先通告后执行的法定程序地方规划当局在获得详细调查资料,确定开发商有下列违法行为:没有获取规划许可之前就私自开发、拒不执行开发限制条件、未经许可更改建筑物使用类型、在获得开发许可证(PP)后四年内没有任何开发活动的,可以发出强制执行通告。强制执行通告的生效期自开发者收到通告起,加上28天的期。在期内,开发商可以向法院或直接向中央环境大臣,如被立案受理,则强制执行通告处于暂停状态。直到过程结束,其结果决定强制通告生效或失效。如诉讼期内未有上诉,或诉讼裁决强制执行成立,则强制执行通告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执行,否则视其为犯罪。开发商须承担刑事责任。生效后的强制执行通告,规定违法开发项目的确切场地范围、违法特征,开发商对违法开发行为的补救措施及其实施步骤。如果开发商中止并全部纠正其违法开发行为,则地方规划当局酌情撤回其强制执行通告。规划当局的行政责任开发项目如果涉及与国家公路网接轨的重大开发项目,地方规划当局无权对此类大型项目决策,必须通报中央环境大臣。开发项目如果涉及郡区范围内的问题,必须直接送交郡级规划局审核批准,此外,地区规划局还必须通知所在地的教区议会和社区议会,对于开发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工业开发项目),地方议会有权参与协议。1987年的《城市规划一般开发规则(GDO)》、1990年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开发项目必须与本地区编制的结构规划和地方详细规划的基本原则一致,凡属与地方规划矛盾的开发项目,必须在地方报刊上刊登并注明不被批准的原因。地方规划局在行使强制执行通告权利之前,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和提出充足的证据和理由,才能通告,英国在开发许可证审核工作程序中,十分重视工作的透明度。每一工作阶段的资料必须及时公布。如果地方规划当局发出规划许可或强制执行通告过程中,被指控有、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与事实不符之处,并经诉讼裁定成立,则地方规划当局必须依法支付罚款赔偿,并承担刑事责任。

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机构受政府支持

英国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机构大多受到英国政府资金支持,以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负责特定地区的土地大规模成片、连续开发,主要有新镇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企业开发局、住宅联合开发公司等。新镇开发公司是根据英国政府的新镇法建立的,其资金由中央政府拨款,每年必须向议会提交工作报告。其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拟开发的新镇总体规划并交公众评议,上报中央政府批准;根据总体规划征地、管理、储存土地;在新镇内进行住宅、工厂、商业等土地开发活动;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开发公司,是由新镇开发公司发展而来,建立于1980年,其资金由中央政府拨款,管理成员对中央环境事物大臣负责。其作用是复垦荒废地和修复旧建筑,改善旧城的生活环境,鼓励工商业开发,恢复旧城功能。城市开发公司拥有开发控制的权力,有权规划道路和基础设施、征购土地、开发土地、出售土地,并对私人公司在其管辖范围内进行土地开发颁发许可证。企业发展局,是为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设立,通过减税、简化土地开发程序来促进企业发展。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国的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只是我国的开发区一般选在城市新区,更注重对城市工业生产能力的培育,而英国企业发展局则注重于恢复旧城经济活力。住宅联合开发公司,根据1988年的《住宅法》建立,资金由中央政府拨款,目的是改善当地住房条件,进行旧城改造、内城更新等。住宅联合开发公司的开发范围仅限于地方规划局所管辖的土地,并且其住宅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出售给住房用户。住宅联合开发公司可以在历史保护街区进行开发,但是必须服从古建筑和保护地区规划法。

篇2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国有存量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对土地使用者因改变用途、利用现状和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涉及土地资产的补充处置,维护土地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规则,实现政府的土地收益权,促进廉政建设。

(一)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完善市场配置机制。

凡商业、旅游、娱乐、金融、办公、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坚持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对于原工业、仓储、市政公用、交通、教育医疗等非经营性用地,按照规划须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也必须实行公开交易。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盈利性的非自用办公用房,街道社区居委会盈利性的对外服务用房,均要按照出让方式供地。

(二)维护土地供地条件的严肃性,防止产生新的不公平竞争。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地条件具有法律严肃性,约定的各项规划条件和用地范围不应随意调整。除政府要求改变土地利用规划条件之外,都不得改变原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条件。确需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必须经原出让方和规划部门同意,依法报经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规定补缴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

(三)建设项目规划调整产生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因规划条件调整产生的土地增值属于级差地租,归地方政府所有,防止土地使用者通过改变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等非正当途径获取额外利益,导致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二、适用范围

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包括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划拨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主要指下列五种情形:

(一)原为国有存量经营性用地,须进行翻扩建,改变原土地利用状况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

(二)原国有存量非经营性土地,保持工业或其他非经营性用途不变,须进行转让、翻扩建的;

(三)原国有存量工业用地、公益事业用地、机关办公用地等非经营性土地,利用原有建筑物现状,暂时不进行翻扩建,但实际用途转变为经营性用途的;

(四)协议出让的土地,通过公开交易取得的土地,调整规划利用条件的;

(五)涉及法院裁定协助执行、企业抵债、拍卖行拍卖的土地。

三、处置方式

根据上述不同情形,对土地资产确定不同的补充处置方式:

(一)经营性土地翻扩建的。若宗地未纳入政府统一规划改造范围,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才可以进行翻扩建,并应当根据新的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宗地已纳入政府统一规划改造范围,且土地使用者能按照政府统一规划要求改造的,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可以进行翻扩建,并应当根据新的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土地使用者不能按照政府统一规划要求改造的,将由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实行公开交易。

(二)非经营性土地翻扩建的。若原土地用途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相一致的,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可以进行翻建,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原土地用途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不一致的,且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为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途的,则土地使用者不得进行翻扩建,将由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实行公开交易。

(三)利用现有建筑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经规划和国土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对于在2001年7月我市实行土地公开交易制度以前已改变土地用途,并经规划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者可申请完善相应手续,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后调整土地用途。对于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行以前已改变土地用途,且土地使用者未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的,以及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行以后改变土地用途的,若是行政划拨土地,则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对出租和改变用途的国有划拨土地收取年租金的请示的通知》(苏政办发〔1998〕50号)精神,根据规划批准意见,按年度收取改变用途土地年租金;若是出让土地,则按年度收取土地收益。

采取交付土地年租金或年度土地收益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原用途不变。

(四)司法裁决、他项权利实现、拍卖行拍卖等引起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若宗地已纳入规划改造范围,在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政府可以依法收购。涉及改变土地批准用途的,按照本意见相关条款执行。

(五)原协议出让土地、公开交易的经营性用地,改变原出让约定的规划条件的,报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根据新的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程序和要求

根据各种情况及相应处置方式,按以下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一)涉及国有存量经营性土地提高容积率的项目。

1、规划方案的审核批准。规划部门受理土地使用者申报的规划方案,审核并报经政府批准后,书面函告国土部门。

2、国土部门根据规划部门函告,对土地容积率提高需补缴地价的项目,书面函告发改、建设、房管部门,并同时根据规划审定的具体方案,核定补充土地处置意见,报经政府批准,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再次书面告知发改委、规划、建设、房管部门。

3、土地使用者到发改委办理项目备案或核准手续后,向规划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入正常基建程序。

(二)涉及国有存量经营性土地改变原批准用途的项目。在规划方案审核批准前,国土、发改、规划等部门进行会办,会办意见报经政府批准后按照上款的程序进行。

(三)司法裁决、他项权利实现、委托拍卖行拍卖等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项目。对土地权属不合法、土地实际用途和批准用途不一致,以及国有划拨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法律法规明确不符合土地转让条件的,应在裁决、处置、拍卖前先完善法定土地手续;确因债权处置需要,须在完善法定土地手续前裁决、处置、拍卖的,应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处置,依法完善土地手续,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五、补缴地价

对于经营性土地,具体处置时应根据调整原因、时间、幅度和规划用途、土地性质等因素按市场价确定地价补差。对于须补缴土地出让金的经营性用地,原则上以规划方案批准时间为同一时点,对照新旧不同的规划条件土地评估差价,作为地价调整和补缴土地收益的基数。

(一)容积率改变的,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

1、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容积率,或超过原出让时规划部门批准容积率的,根据评估差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2、自行降低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容积率或原规划部门批准容积率的,土地出让金不作调整。

3、由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客观因素影响原批准的容积率不能实施,以及政府要求降低容积率的,根据评估差价可以相应调整出让金。

4、定销商品房项目用地容积率改变的,按原出让公告确定的房价、成交楼面地价以及调整容积率后的楼面地价,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

(二)土地用途调整的,按照评估差额全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经营性土地进行翻扩建的,根据原利用现状补办出让手续,按照规定比例收取原利用现状下的土地出让金,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划调整的具体情况,由土地使用者全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利用原建筑物将土地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2001年7月前已发生的,土地使用者可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划拨土地依据经营性用地市场评估地价按规定比例补缴土地出让金;出让土地按照不同用途评估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2001年7月前已改变用途,但未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的,以及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施以后改变用途的,划拨土地按照市政府公布的改变用途年租金标准征收,出让土地则根据不同用途评估地价差额,还原折算成每年土地收益,逐年征收。

六、转让条件

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文件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出让土地使用权必须依法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转让。

(二)缴清土地出让金,领取土地使用证。涉及改变土地规划条件,进行土地资产补充处置的,还需提供土地完善手续的证明。

(三)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完成投资总额的25%以上(不含土地出让金)。

(四)已经建有房屋转让时,应当持有变更后房屋所有权证书。

(五)工业用地依法转让后需续建或新建厂房的,受让方须提供新的立项批复和规划意见。

(六)凡土地使用权转让,须经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转让双方应如实申报成交地价,低于市场评估地价20%以上的,政府实行优先收购。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后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经营性土地分割转让的,转让后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原整体规划方案建设开发。

规范以土地资产为股权的转让行为,对取得土地使用权超过2年未开发的土地资产,不得以股权转让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政府将依法收回。

七、土地登记

(一)进一步细化土地登记。除根据现行土地分类和登记规程,土地使用证还须根据出让合同或补充处置意见载明具体的规划利用条件。

(二)严格土地证书查验制度。初始发放土地使用证时,要根据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建成时间,注明土地证的有效期限。有效期内,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换发土地使用证。超过有效期限的,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国土部门提交书面说明和延期申请。

(三)土地分割转让实行许可制度。除在土地公开交易公告中明确可分割销售以外,对于宾馆(包括公寓式酒店)、超市、各类交易市场、经营性的物流用地原则上不得进行分割销售。对于经营性的打工楼、文体、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福利院、养老院、艺术馆、博物馆等项目用地,不得进行分割转让。

(四)对改变土地利用规划条件的项目,在未完善土地手续、补缴土地出让金前,不办理土地抵押、变更和分割登记手续。

八、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国有存量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对改变土地利用条件涉及土地资产处置,涉及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需要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完善配套措施,健全工作规程,规范申报和流转程序,便于在项目实施前完成土地资产处置,维护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良好秩序。

(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在规划选址、规划方案审批、建设项目备案和核准、用地审核、销售许可等各个环节,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采取通过相关事项书面告知和会办等形式,加强信息沟通协调,确保部门各自职责到位。

(二)规范土地评估行为。土地资产的处置及转让,都须经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土地评估,涉及上缴政府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益的,应由一级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三)规范开工报建程序。改变土地利用条件的开工报建项目未取得规划和土地部门批准手续的,不予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严格房屋销售制度。土地开发使用单位申请办理预售许可证或销售许可证时,必须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用途调整和改变利用条件的,还需提供土地完善手续的材料。

(五)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规划、国土部门进行各自单项验收时,对土地用途、容积率等指标要严格审核,符合规划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房管、国土部门方可办理房产证和土地分割登记手续。

篇3

加强土地的管理与经营,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是土地部门的重大责任。随着开发区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与用地跑办难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大与财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项目用地正处于“卡脖子”路段。作为土地部门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新工作,创优工作,在跑办新增用地、整合存量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土地收益上下功夫、搞突破,促进全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根据两委要求,我局就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我们开发区由西区、北区两部分组成,两区在土地利用现状如下:

西区土地工作的重点是内涵提升、整合利用。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为600公顷,现建成区面积560公顷。在各类用地中,工业用地面积203.6943公顷,商业用地面积18.643公顷,教育用地面积为28.3316公顷,住宅用地面积35.9627公顷,行政办公及公益事业用地面积为34.5141公顷,村占地及交通用地面积为238.8543公顷。

北区土地工作的重点是省重点项目用地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基本农田、新增建设用地跑办。北区规划面积26.5平方公里,起步工业区面积6平方公里。因北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正在申请调整,尚未获得国家、省政府批准,且所属区域多是基本农田,在征用土地跑办特别是调整规划上难度非常大。除原已完成主干道路、裕丰脂酸酶项目征地外,2005年下半年完成了110kv变电站、衡运物流、南昊一期、中小企业园3宗365亩净地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审报卷工作,全部通过专家评审通过并取得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完成了脱酚棉籽蛋白、宏远纺织、汽车防撞器3个省重点项目1141.71亩土地的规划调整工作,并上报省厅准备下一步的专家会审;完成了华成污水处理设备、金太阳运输机械、精工机械、中金诚信不锈钢保护纸4个省重点项目742.752亩土地的组卷前期工作,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出具初审意见。南昊二期通过开发区领导亲自带我局跑办,争取05年度用地指标,并通过省国土厅核准,征用土地工作于12月29日组卷上报省厅。

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西、北二区因开发建设的时间长短差异较大,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西区自1992年设立以来,特别是经过2000年上划以来的开发建设,在土地利用上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可利用土地剩余空间狭小。现在西区可利用土地面积还剩40公顷,合计600亩。

二是土地整合利用任务艰巨。2005年初调查摸底显示,西区闲置土地13宗、部分闲置土地5宗,合计357.9亩。我们把立足内涵挖潜、盘活存量土地做为工作重点,过依法征收土地使用金、土地闲置费和闲置两年以上依法收回等措施,克服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力,进行了整合、盘活和促建,有10宗土地已开工建设,有6宗土地转让给其它项目。原通用压滤机厂22.89亩闲置土地整合配置给宇腾汽配进行扩产,实现了当年整合盘活,当年开工建设,现在1.3万平方米的钢结构车间已竣工,部分设备已到位,2006年3月份可投产;巨强特种工程塑料、中科建38.2亩土地转让给北内汽配,并于当年开工建设。其它剩余闲置、半闲置土地正在进一步清理当中。

三是土地收益较低。过去几年西区土地出让主要采取传统的协议出让方式,由于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的压力,协议出让的土地价格不得不压低,一般执行工业用地每亩6.6万元、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商住用地协议出让价每亩10万元)的办法,扣除上缴省的征地费用和农村集体补偿外,剩余部分很少,此外还需长期支付每亩每年1500斤小麦的粮食补贴。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土地收益,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土地房产部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并收到一定效果。一是在节省征地费用上做文章。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通过市局协调跑办各县市区的耕地造地抵顶和在征地过程中利用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造地抵顶每亩节省3407元,建设用地每亩节省20667元,农用地、未利用地每亩节省6667元),上划以来办理土地出让3805亩,共为开发区节省资金1340万元。二是通过土地招拍挂增加土地收益。成功运作了阳光花城(协议价每亩10万元,拍卖价16.8万元,共计163.55亩)、加油站(协议价每亩10万元,拍卖价15万元,共计12.56亩)三是加强二级市管理。2005年收取9宗土地出让转让140.554亩土地转让契税129.1958万元,补交土地出让金129.1280万元,此外收取土地使用金26.5025万元,三项合计284.8263万元。虽然作为土地部门在增加土地收益上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区域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市场机制来经营土地的步伐还不大,造成了土地收益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还比较小。

四是土地产出效益还比较低。由于西区进区项目大处于建设期或运营初期,加之部分有圈地动机的项目混杂其中,我区单位土地面积的税收产出率还比较低。

北区开发建设时间较短,正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规划修编调整任务大。北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正在申请修编,尚未得到国家、省的批准,项目用地只能逐项目单个申报为省重点,再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申请追加农用地转用指标取得土地,涉及部门多、跑办周期长、运作难度大。

二是基本农田调规任务大。北区大部分土地都是基本农田,项目用地需要首先把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需要与桃城区、深州市的农业部门和乡、村直至农户进行沟通,需要落实到人头和地块,程序多、环节多,工作极为繁杂,任务极为艰巨。

三是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量大。按照市领导关于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总体布署,根据北区总体规划,为体现开发区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借鉴外地开发区成功的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实现滚动发展,拟在北区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园区好多重点项目要落户北区,进区项目需要农用地转用面积比率很大。

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应采取的对策

1、在新增建设用地跑办上下功夫

一是积极配合省、市做好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根据省、市关于规划修编的时间安排和部署要求,早着手、早准备,查清弄实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为我区规划修编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为今后的土地征用工作争得主动权。

二是积极做好新增建设用地跑办。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土地审批的绿色通道。一是抓信息跟踪突出一个“快”字。要有一双千里眼和两只顺风耳,加强与省、市土地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强对新闻媒体信息的收集分析,密切关注用地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方面的政策与动态,第一时间捕捉,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确保不贻误战机。二是抓超前工作突出一个“早”字。土地组卷各项前期工作早动手、早准备,做实、做细,抓第一时间、抢第一手资料,提前做好重点项目的土地规划调整及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的具体落实,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为快速组卷申报赢得时间。三是抓全程盯办突出一个“实”字。卷宗上报后,对省厅、市局各处室进行全程盯办,一环不漏、一环不松、环环抓实,确保审批全程无疏漏、无障碍和顺利落实。

2、在整合盘活存量土地上下功夫

立足对存量土地的整合挖潜,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集约用地。一是继续实施“腾笼换鸟”。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通过嫁接、合作、调剂、转让、退出、租赁等形式,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协商、合理补偿等手段,鼓励进行项目调整或调剂给急需用地者。对项目不落实的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以市场方式调整安排其它项目。对经批准且符合规划的项目利用存量土地的,简化手续。鼓励对余量土地依法转让和调剂,并适当减免有关费用。二是鼓励企业“零增地”扩张。利用厂内存量土地改(扩)建多层厂房或实施厂房改造加层,对增加容积率翻建多层厂房的予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配套费,并允许补办房产证。三是通过农村城市化改造置换土地。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市化改造,在改善提高村转居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盘活置换出一批土地。

3、在严格集约利用土地上下功夫

一是严格控制项目供地标准。从严掌握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投资规模,一般不得低于每亩80-120万元,对固资产投资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单独供地,一律安排进标准厂房。二是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确需建设单层厂房的,必须经相关部门严格审定;鼓励和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三是严格控制绿地率,鼓励企业向绿地挤占土地。四是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园用地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中小项目提供创业平台,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企业成本的最低化。

4、在增加土地收益上下功夫

一是积极推行土地招标拍挂。工业用地,除对开发区有立区作用的项目协议出让外,有竞争的地块实行“招拍挂”,对商住用地要全面实行“招拍挂”。“招拍挂”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经营城市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扩大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范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和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将土地的供应、土地价格的确定、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由政府行为转为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显化土地价值,增加财政收入。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节约耕地、改善环境、促进稳定、推动发展为目的,本着“群众拥护、一村一策、严格程序、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深入扎实地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逐步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空心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障碍,其治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正确认识。

1、“空心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的需要。“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空心村”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多年来由于农村建设无章可循,村庄边界无序扩张,村内旧宅基大量闲置,造成农村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搞好“空心村”治理,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是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村形象、加快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空心村”治理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农村乱占宅基、无序建房,已成为诱发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一些宅基地权属不清,发证面积重叠交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稳定。加快“空心村”治理,对农村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明晰土地权属,杜绝土地纠纷,可以从根本上为维护农村稳定消除隐患。

3、“空心村”治理是破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难题的需要。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不断加强,对建设用地实行增量控制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县建设用地指标每年都有很大的缺口,有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因没有建设用地指标而无法“落地”或被迫缓建,土地瓶颈已经制约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空心村”治理,对村庄内的空闲地进行整理复耕,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为企业和公益事业建设置换用地指标。

4、“空心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土地利用上,就是要集约、节约用地。通过治理“空心村”,加快土地规划整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全面建设“和谐**”提供可靠保障。

5、“空心村”治理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搞好“空心村”治理不仅是拆旧建新的问题,更是对村民旧传统、旧思想的破除。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通过“空心村”治理,可以告别昔日的土坯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建房,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的法律依据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空心村”治理,不仅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②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第10条规定: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限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③《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56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一处之外的宅基地,由村集体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予以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多余宅基地上的房屋损坏不能利用的,必须退出其宅基地。④《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一处之外的宅基地、农村“五保户”腾出的宅基地,经审查批准后,可以由村集体依法收回。⑤《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农村村民因继承等原因形成一户拥有二处以上的宅基地,村民委员会可以经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统一安排使用。⑥《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农村村民户口迁出后,其宅基地上的房屋损坏不能利用的,应当退出其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按规定无偿收回。

四、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的政策措施

第一,立足长远,搞好规划。“空心村”治理,规划是龙头。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村庄的规模、村界和发展方向,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严肃性。规划方案要根据各村实际,以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为宗旨,采取内部改造型、整体搬迁型、“平改楼”型等多种模式,通过多年的努力,彻底改善农村面貌。

第二,充分酝酿,形成决议。村庄规划方案和治理方案形成后,要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深入讨论后形成决议,上报乡镇政府审核批准,报县土地管理部门备案。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各有关乡镇、村要严格按规划方案确定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治理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坚持搞好“两图一表”。各村要在县、乡土地部门的指导下,对本村的人口、户数、总宅基数、闲置宅基数、一户多宅数进行调查、核实,绘制村庄现状图、宅基地规划图,编制宅基地发放十年早知道一览表。二是坚持按规划建设。要严格划定并冻结村界,村庄规划区内的各类建设特别是村民建房,必须符合村庄建设规划,一律不得超出划定的村界范围,土地部门要严格把关,凡是超出村界申请办理土地使用证的,一律不予批准。确需调整规划搞建设的,必须经县土地主管部门批准。三是坚持一户一宅。对村民一户一处之外的宅基地、农村“五保户”腾出的宅基地,由村集体提出申请,逐级审核批准后,予以收回;多余宅基地上的房屋已破损不能利用的,必须限期拆除,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凡新建住宅的,要限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农村村民户口迁出后,其宅基地上的房屋损坏不能利用的,应当退出其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按规定无偿收回;对尚有利用价值的房屋和正在使用的房屋,要通过协商、物价部门评估等方式确定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对确需重新安排宅基地的,要严格按照村庄规划,本着利于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

第四,培养典型,示范引导。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要选择1-2个经济条件好、班子能力强、群众基础扎实、交通相对便利、易见成效的村先行试点,积累总结治理工作经验,搞好典型带动。县里每年将从中筛选部分示范村给予重点扶持,每个示范村腾出的土地面积不少于该村庄占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成方连片。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力争通过多年的努力,切实搞好全县的“空心村”治理工作。

第五,政策鼓励,积极扶持。一是建立“空心村”治理建设基金,基金来源采取财政列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和土地置换后向占地企业征集一定资金的办法解决。对“空心村”治理示范村,县乡两级将分别给予定期定额的资金扶持。二是建设规划部门对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费用要给予适当减免。三是对搬迁建房的经济困难户,要积极协调信用社给予小额贷款支持。四是对孤寡老人和无人赡养的五保户,由乡、村和民政部门安排到敬老院集中居住。五是对通过治理腾出的建设用地能够复耕的予以复耕,报国土部门验收后,其新增耕地集中用于置换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在园区和工业基地办企业、上项目,以确保全县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四、切实加强对“空心村”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完成这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形成合力,确保“空心村”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空心村”治理工作,乡村两级是主体。各乡镇要端正态度,深化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相应的工作班子,提供必要的人员力量和资金保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临一线,搞好工作协调调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空心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各试点村“两委”班子要把握政策,坚持原则,规范运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简单粗暴、违法行政,防止发生各类土地案件,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土地管理部门,也要明确专人,落实治理方案和规划,及时对治理工作进行政策、业务和技术指导,全力推进“空心村”工作深入开展。

二要加强宣传,浓厚氛围。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土地管理法》、《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知道农村土地、宅基属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彻底改变“祖宗留的宅基不能舍”的旧观念。乡村两级也要深入宣传“空心村”的危害以及“空心村”治理的现实意义,在全县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空心村”治理工作中来。

篇5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依照《条例》和本办法实行出让和转让。

前款所称城镇国有土地是指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属于全民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  我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可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在我省境内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和经营。

第四条  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其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第五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转让、出租、抵押和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一)未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无合法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证件的;

(二)土地使用权合同期满的;

(三)未按取得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土地,或者虽已开发利用土地,但实际投资总额不足计划投资总额25%的;

(四)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城镇建设和发展情况认定不宜转让、出租、抵押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统一管理工作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权属管理工作,并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土地权属管理以外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市场管理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土地使用权出让

第八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第九条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及其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等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按照《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批准权限报经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必须与建设项目相结合。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按照《条例》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主要应当采取拍卖、招标方式,也可以采取协议方式。

土地使用权采取拍卖方式出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预先公告,并具体主持拍卖工作。

土地使用权采取招标方式出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预先公告,会同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管理等部门组成评标小组,并具体主持招标工作。

土地使用权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申请使用土地者签订出让协议,并按照批准权限,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办理出让手续。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公告形式由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向申请使用土地者提供下列资料:

(一)地块的位置、面积、四至、现状及地形图;

(二)土地规划用途、建设项目完成年限,必须投入的最低建设费用;

(三)建筑容积率、密度和净空限制等规划要求;

(四)环保、绿化、卫生、交通和消防等要求;

(五)出让方式和年限;

(六)其他与出让有关的资料和必须说明的问题。

第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出让合同。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按照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第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最低限价,由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财政、物价、建设等部门,根据出让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不同情况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以拍卖、招标方式出让的,申请使用土地者应当按拍卖、招标公告规定,交付应拍、投标保证金。

应拍、投标者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交付的保证金应当在该块土地成交后15日内如数返还,不付利息。

第十六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申请使用土地者应当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额20%以上的款额作为履行合同的定金。

申请使用土地者应当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缴款期限内,缴纳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拍、投标保证金、合同定金可抵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定金应按出让合同规定的币种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申请使用土地者须用可兑换的外汇支付,也可用其在境内投资企业所获的人民币利润支付。

第十七条  申请使用土地者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全部出让金后,应当依照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从土地使用证签发之日算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方式,保证提供已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地块。

第十八条  申请使用土地者逾期未全部支付出让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有权解除合同,定金不予返还,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未按合同规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应双倍返还定金;申请使用土地者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决定免收、减收、缓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二十条  土地使用者需改变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和规划要求的,必须事先向签订合同的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后,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签订出让合同,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办理登记手续,换领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三章  土地使用权转让

第二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第二十二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转让 ,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同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的除外。

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房屋而引起土地使用者发生变化的,视为土地使用权转让。

第二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当事人双方必须持有关证件,到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并签订《房地产转让(买卖)契约书》后,还须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权属变更手续。

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优先受让权。

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和义务随之转移。

第二十四条  转让土地使用权,当事人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第二十五条  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进行入股或者联营的,其投资额应当按原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数额扣除已使用年限的出让金数额计算。

原土地使用者已在使用的土地上进行了建设投资或者地价上涨的,投资额应当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其增值部分要依法缴纳增值税。

第二十六条  转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时,转让人应当提前60天通知承租人。

第二十七条  共同共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转让人应当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同等条件下,其他共有人有优先受让权。

第四章  土地使用权出租

第二十八条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土地使用权出租时,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使用权随同出租;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使用权出租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同出租。

第三十条  土地使用权出租前,出租人应当持有关证件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房地产租赁许可证》后,还须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租赁价格由租赁双方协商确定。

土地使用权出租,当事人应当签订《房地产租赁契约书》,并依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第三十二条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出租人必须继续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双方必须严格按照《房地产租赁契约书》的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一方不得违约或者进行有损对方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租赁期满,承租人应当主动迁出,按时将土地使用权返还给出租人。如需继续租用的,应当提前60天向出租人提出,在同等条件下,原承租人有优先承租权。

第三十五条  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人有权单方解除租赁契约,收回土地使用权,并要求承租人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一)承租人擅自转租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

(二)承租人在承租的土地上擅自改变原地貌和原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的;

(三)拖欠租金累计达6个月的;

(四)利用地上建筑物进行非法活动的;

(五)不按照契约约定的用途使用,有碍邻里生产生活的。

第三十六条  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因国家建设或城市规划需要占用该土地时,租赁关系自行解除。

第三十七条  土地使用权租赁契约变更、解除、终止,当事人应当及时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五章  土地使用权抵押

第三十八条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抵押人,以其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并向抵押权人保证清偿债务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

第四十条  土地使用权抵押前,当事人必须持有关证件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并依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税费。

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所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可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保管。

第四十一条  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进行贷款抵押时,抵押人所取得的贷款数额应与所抵押的房地产现值相适应,如贷款数额高于房地产现值或者贷款利率明显不合理时,房地产管理部门可适当加以限制。

第四十二条  抵押共同共有的土地使用权时,抵押人须经征得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方可以用抵押人享有的土地使用权部分作抵押。

第四十三条  抵押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抵押人应将出租情况告之抵押权人。抵押期间,原租赁契约继续有效。

第四十四条  抵押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权人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抵押合同的规定处分抵押财产。

(一)抵押人于抵押期满未能履行债务的;

(二)抵押人死亡又无合法继承人代其履行债务的;

(三)抵押人的继承人、受遗赠人或者人拒不履行债务的;

(四)抵押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解散的。

第四十五条  处分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权人有优先受让权。

抵押权人可以依法通过拍卖方式转让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并有优先利用所得款项进行经济补偿的权利。

第四十六条  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的,应当依照规定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第四十七条  抵押权因清偿债务或者其他原因而消灭的,抵押人应当持有关证件在抵押权消灭后3个月内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六章  土地使用权终止

第四十八条  土地使用权因土地使用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第四十九条  土地使用权期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无偿取得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土地使用者应当交还土地使用证,并依照规定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五十条  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请续期。需要续期的,应当提前一年提出续期申请,经批准后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办理登记手续。

第五十一条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不提前收回。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应当事先通知土地使用者,并根据土地已使用的年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对土地使用者给予相应补偿。土地使用者必须按通知规定的期限交回土地使用权。

第五十二条  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金额,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协商确定。

第七章  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五十三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五十四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必须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出让手续,在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后方可进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实施之前取得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时,应当向土地管理部门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最低限价的40-60%缴纳。

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联营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办理出让手续。

第五十五条  以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抵押时,其抵押款额不能含地价。

第五十六条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并依法予以出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要求,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可以无偿收回,并依法予以出让。

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对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第五十七条  土地使用者在向广告经营单位申请刊播、设置、张贴以买卖、出租房屋或者场地为内容的广告时,必须提交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和有关登记证明;对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证实其土地使用权已通过出让形式取得时,广告经营单位不得受理有关买卖、出租房屋或场地的广告业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土地使用者未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用途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警告、处以出让金总额5-10%的罚款、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处罚。

第五十九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没收其非法收入,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并可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收入额50%以内的罚款,对主要责任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未办理出让手续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没收其非法收入,并可对当事人处以非法收入额50%以内的罚款,对主要责任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土地使用者隐瞒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收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没收其全部隐瞒金额,并可处以隐瞒金额50%以内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申请复议或者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授权规定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三条  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过程中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机关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对主要责任者,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土地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过程中,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过程中收取的各种税费的具体管理办法,依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土地问题。,针对当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用地供需矛盾尖锐

目前全国共设有660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大体上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全国城市土地面积2000年为2.24万平方公里,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200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年均增长8%左右,远远超过城市化的速度。求。

1.2 城市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城市用地大规模外延扩张的同时,我国城市已占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却非常低下,绝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的闲置或废弃地。同时,城市中存在住宅建设项目用地、商服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偏低、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水平低下等现象,远远达不到集约用地的要求。

1.3 城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

我国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服务业及市政环境用地比例过小。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用地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远远高于建设部关于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控制在15%―25%之间的规定,而发达国家城市工业用地比例一般不超过15%。城市的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影响了土地的价值收益率及城市商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有碍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节、分配、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利工具,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功能较弱,对用地的管理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管理不完善

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反映了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是对各类城市用地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开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与规划部门对城市中各类土地的利用情况掌握不足,一些建设项目用地相关数据记录上存在着数据缺失、不详等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统计数据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存储;记录在案的资料繁杂、混乱,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不能将现代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数据的管理相结合。规划部门对城市用地信息的掌握不足必然会导致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管理不到位。

2.2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与经济发展不衔接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均有相应的规定,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职能分属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两个规划的编制上所依据的文件、规程、技术标准不同;城市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城市土地的统计口径不同,每一轮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2],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也不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耕地保护,而城市规划则强调城市规模。这些差异往往导致实践中城市土地的管理工作受到“多头领导”,给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同时,两个规划中有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均存在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相脱节的现象,不能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融为一体,保证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

2.3 缺乏专门的城市用地规划法规,对城市用地控制较弱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又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进行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对其他的土地利用规划则关注较少,尤其是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3.1 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如经济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城市用地子系统等。它是若干个子系统之间动态地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利用规划不能仅限于自身系统,出现什么问题治理什么问题,而应当着眼于整个城市系统的和谐发展,与其他子系统紧密协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个城市的用地规划应当以促进城市的整体系统有序发展与土地自身系统的集约利用为原则。

3.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建议

按照促进城市系统有序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土地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共同负责编制,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经济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土地使用部门参与编制。规划的编制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使规划能够真正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起到实效。

3.2.1 深入开展城市土地用地现状调查

客观、准确的用地信息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之前应当首先对城市的用地系统展开深入的调查,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土地信息的管理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对每类用地的用地指标、经济指标数据,如某类建设项目用地的人均占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单位面积产出、投资强度等进行详细存储。根据用地情况的变化,定期更新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的系统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贯性,为各类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2 根据城市各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指标

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及策略、教育发展战略、医疗发展战略等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要求,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对土地分类,制定、调整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中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科研教育设计用地等多个种类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使用比例、用地强度及地理布局,针对不同的用地类型,选择适宜的指标,如人均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绿地率等,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及需求。

3.3 加强用地建设的事后监督、评价

要将各种土地利用活动限定在土地利用规划所规定的方向和范围之内,还要重视用地建设项目的后期监督与评价。对于后期建设与申请初期设计不相符合的项目,予以一定的处罚,避免土地使用者以各种名目、理由圈占土地,而进行低效开发,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宗旨。同时对各类已建成项目进行用地集约度与经济生态化评价,以检验土地利用规划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下一期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保障土地系统和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实现。

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而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尚有许多研究上的空白之处。一些城市虽然开展了存量土地的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研究,积累了一些提高土地利用绩效的经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明确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概念,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评价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开展将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制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周宝同.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国土资源,2005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五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消费有效启动,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住房消费还需拓展;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行为不够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有待完善。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一)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实现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分别决策,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供应政策,调整供应结构

(三)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各地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同时,根据当地情况,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对象的具体收入线标准和范围,并做好其住房供应保障工作。

(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要通过土地划拨、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承担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开发贷款利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对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严格审定销售价格,依法实行建设项目招投标。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集资、合作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参加对象和优惠政策,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不得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房或房地产开发经营。

(五)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要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调控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清理并逐步减少建设和消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多渠道降低建设成本,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六)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要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切实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要结合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水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原则上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

(七)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高档商品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划分标准。对高档、大户型商品住房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积压较多的地区,要控制此类项目的建设用地供应量,或暂停审批此类项目。也可以适当提高高档商品房等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和预售条件。

三、改革住房制度,健全市场体系

(八)继续推进现有公房出售。对能够保证居住安全的非成套住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职工出售。对权属有争议的公有住房,由目前房屋管理单位出具书面具结保证后,向职工出售。对因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公有住房出售和权属登记发证的,由各地制定政策,明确界限,妥善处理。

(九)完善住房补贴制度。要严格执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定住房补贴标准,并根据补贴资金需求和财力可能,加大住房补贴资金筹集力度,切实推动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对直管公房和财政负担单位公房出售的净收入,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统筹用于发放住房补贴。

(十)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要认真清理影响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的政策性障碍,鼓励居民换购住房。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和原公房出售合同另有约定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对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设置限制条件。各地可以适当降低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土地收益缴纳标准;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上市出售时,原产权单位原则上不再参与所得收益分配。要依法加强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管理,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十一)规范发展市场服务。要健全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规则,严格执行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执(职)业资格制度,为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规范发展住房装饰装修市场,保证工程质量。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条例》,切实改善住房消费环境。

四、发展住房信贷,强化管理服务

(十二)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发放力度。要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改进服务,方便职工贷款。

(十三)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要加强对住房置业担保机构的监管,规范担保行为,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鼓励其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提供担保。对无担保能力和担保行为不规范的担保机构,要加快清理,限期整改。加快完善住房置业担保管理办法,研究建立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

(十四)加强房地产贷款监管。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要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审核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加强对预售款和信贷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管理,防止挪作他用。要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完善房地产抵押登记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骗贷骗资行为。要妥善处理过去违规发放或取得贷款的项目,控制和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五、改进规划管理,调控土地供应

(十五)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住宅产业政策。各地要编制并及时修订完善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所产生的住房需求,高度重视小城镇住房建设问题。制定和完善住宅产业的经济、技术政策,健全推进机制,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材料,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注重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住宅内部功能设计。

(十六)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用房建设项目,并合理配置市政配套设施。各类开发区以及撤市(县)改区后的土地,都要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严禁下放规划审批权限,对房地产开发中各种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十七)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各地要健全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供应制度,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不得下放土地规划和审批权限。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纳入政府统一供地渠道,严禁私下交易。土地供应过量、闲置建设用地过多的地区,必须限制新的土地供应。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不应求、房价涨幅过大的城市,可以按规定适当调剂增加土地供应量。

六、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

(十八)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手册制度,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支持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严格规范房地产项目转让行为。已批准的房地产项目,确需变更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的,必须按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十九)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统计工作,完善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各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中需要政府承担的费用,由各地财政结合当地信息化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一并落实。

(二十)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要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制止一些单位和部门强制消费者接受中介服务以及指定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加快完善房地产信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消化积压商品房。对空置量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限制其参加土地拍卖和新项目申报。进一步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严禁以科技、教育等产业名义取得享受优惠政策的土地后用于房地产开发,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与乡村签订协议圈占土地,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切实加强源头管理,有效遏制并预防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种腐败行为。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办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负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市、县房地产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特别是问题突出地区的指导和督查。国家发展改革、财政、国土、银行、税务等部门要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住房补贴制度监督、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等方面的实施办法,指导各地具体实施并负责对本通知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

前 言: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以及空间使用能能源和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协调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独立性及专业性的工作,其出发点是建设绿色生态、节约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繁荣稳定和长足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涉及到整个城市资源和空间的利用,关系整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国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

1.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城市发展规划应制定高起点,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城市规划编制要立足长远,积极探索创新,不能被眼前的空间和资源条件所束缚,坚持高起点,可持续发展战略,阶梯式实施过程。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明确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监管作用,保证城市土地的到合理的开局,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特点,城市项目的审批和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来执行。

1.2城市规划应该统筹兼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坚持统筹兼顾就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市功能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有助于城市内部实行文明和谐的发展局面,同时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区域经济繁荣稳定。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城乡发展特点和需要,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对城镇功能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和协调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和空间资源浪费,实行区域间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管理策略,对不符合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的开局进行限制,保护环境资源。

1.3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应该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产业聚集和规模化效应,城市规划不单是建设规划,更要顾及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平衡个阶层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利用法律和税收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规模,使之与国家政策、经济趋势相符合。城市项目的布局和选址应该符合城市规划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要经过严格的城市规划部门审批程序方可实施。城市规划的管理应该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当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城市规划管理粗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布局,比如公园广场建设、街道绿化布置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被改变,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由于城市领导更换导致原规划被打乱;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出让土地,影响了原有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调整城市规划,从中渔利。

2.2城市规划没有适当超前

城市发展建设缺乏超前意识,很多城市利用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建设成果,虽然只是眼前的繁荣,同时也为今后的规划和治理留下了难题和隐患。由于城市建设缺乏前瞻性,许多城市的道路的数量和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的需要,拥挤的交通必然与盲目扩大和发展的汽车产业相关;被严重污染的城市河水与重工业产业的不合理布局脱不了干系;严重的雾霾及恶劣的空气质量是各种废气的排放带来的后果,这些现象虽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缺乏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管理也难辞其咎。

2.3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一些城市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明显不合理。许多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规划布局,主要表现为对公共基础设施、工业产业、生活区以及商业区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一些古城为了修建市区主干道,盲目拆除了具有上千年文化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是无法复制和保留的,因此“古城文化遗产”的申请也未通过,而由于规划不善,原有的代表性建筑被一群没有文化根据的“火柴盒”式建筑和烂尾楼所包围;许多地区不顾城市一体化趋势,大搞诸侯割据规划,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瞄准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从竞争角度出发,导致产业结构相似雷同,单个城市缺乏支持,变得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建设。

2.4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配合缺乏默契度

城市规划是对经济、环境、资源及社会的综合规划,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型工作。城市规划不是一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密切支持与配合,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环境保护、人口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在现实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许多城市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沟通和配合,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充满了矛盾。事实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平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当前许多城市在处理二者关系之间缺乏平衡和协调,影响了整个城市规划管理水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步。

3.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

3.1坚持人本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归根结底是服务城市居民。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具有前瞻性,符合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应坚持循序渐进、阶梯式发展原则,对相应的工作制定统一标准,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经济利益而付出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多搞一些民生工程,切勿实行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体现出人们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

3.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要想取得成效,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职能,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城市规划总会让协调职能,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活动纳入统一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指导和监管各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向,保证各级职能部门能够依照实际情况践行法律规定,抱着该法律有效发挥。完善法律管理体系,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而导致的污染和浪费的现象,应该坚持节约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妥善解决规划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应该改变粗放型规划模式,坚持节约和集约,以低消耗和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整体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实行严格的规划审批程序,

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就要执照既定程序执行。因此要科学谋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对违背程序的当事人追纠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结 语: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城市规划的效果对城市各功能区功能的发挥以及市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因此,,城市既要符合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遵循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要做到立足长远,头筹兼顾,综合布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福.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探究[J].才智,2014,33:353.

篇9

内容提要: 土地储备制度虽然已经付诸实践,但在法律关系方面尚未理顺,应当明确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土地储备中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用地者等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实际用地者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以求妥当地平衡各自的利益关系。

一、引言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洽商甚至签订合同之时,建设用地可能是尚未拆迁、补偿、安置的“生地”,甚至是尚未征收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也可能是已经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完毕并达到“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熟地”。属于“熟地”的,有些来自土地储备。广州市、安徽省、重庆市、成都市、上海市和北京市等市,都实行了土地储备制度,使得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来自土地储备机构的供应,相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便以“熟地”作为标的物。

鉴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土地储备制度的关联如此密切,而实际运作中也有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之处,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11月19日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鉴于该管理办法规定了土地储备制度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牵涉几方主体及其所承受的权利义务,也鉴于其中某些设计和规定尚有完善的余地,加上实务中仍有未尽符合规定的操作,有必要对其介绍、分析和评论。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所谓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第2条第1款)。土地储备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第2条第2款)。土地储备机构应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承担本行政辖区内土地储备工作的事业单位(第3条)。各地应根据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储备土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第6条)。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财政及当地人民银行相关分支行等部门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等共同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第7条)。

关于可纳人土地储备范围的土地,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第11条)。因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应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补偿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政府有偿收回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第12条)。根据土地储备计划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储备机构应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收购土地的补偿标准,由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使用权人根据土地评估结果协商,经国土资源管理、财政部门或地方法规规定的机构批准确认。完成收购程序后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第13条)。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人土地储备(第14条)。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第15条)。

关于开发商等用地者从储备的土地中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对产权清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土地证书。供应已发证储备土地前,应收回土地证书,设立土地抵押权的,要先行依法解除(第17条)。土地储备机构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第18条)。前期开发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第19条)。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人当地市、县土地供应计划,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第22条)。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还规定了特殊的利用储备土地的方式:“在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土地储备机构可将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设立抵押权的储备土地临时利用,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储备土地的临时利用,一般不超过两年,且不能影响土地供应”(第21条)。

二、分析与评论

(一)关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和定位

关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和定位,应从以下方面来认识:(1)它改变了我国土地征收和供应的结构,完善了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取得与供应的制度。[1]土地储备制度使土地供应方式由“毛地出让”(生地出让)转向“净地出让”(熟地出让),从协议出让为主转向以招拍挂出让为主。[2](2)土地储备制度使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成本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分离核算,可以避免协议出让中房地产商与政府在征收拆迁成本、出让金与土地规划参数间不断地讨价还价的现象。土地储备制度割断了用地者与被征地人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可以避免拆迁补偿费用与土地出让价格直接挂钩,有利于政府全面而有效地控制土地的利用、开发,更好地实施土地规划。[3](3)土地储备制度不仅具备调控土地供给的作用,也具备调控土地需求的功能,增强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4)土地储备制度激活了存量土地的利用价值,对一些地段比较偏僻、开发条件不理想以及闲置的城市土地,土地储备机构统一管理,有利于政府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通过前期开发和整理,作出统一计划和整体安排,加快企业存量土地盘活进度,解决部分企业改制的燃眉之急,实现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5)促进土地保值、增值,加强土地资产管理。(6)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4]

(二)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功能

土地储备机构并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方,类似于仓储者,它管理着已经储备的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方依然是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上,《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22条已经明确了这一点。

(三)储备土地的取得方式

储备土地的取得,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规定(第11条以下)和实务中的操作,大概有土地征收、土地收回、土地购买和土地置换四种方式。

(四)《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21条后段的规定不符合现行法及其理论

已经储备的土地,在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前,仅仅以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形态存在,并无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身影。既然如此,《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21条后段规定储备土地设立抵押权,就不符合我国的现行法及其理论。在我国现行法上,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能够抵押的是(出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四荒”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下,只有(出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既然所储备土地中不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即欠缺作为独立之物的抵押物,谈何以储备土地设立抵押权?!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标的物

土地储备制度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标的物是“熟地”。所谓“熟地”,是指已经完成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项工作,土地已经达到了“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即土地的一级开发完毕,“生地”变成了“熟地”。

(六)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当事人及其法律关系

1.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土地储备中心

土地储备中心,即《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意义上的土地储备机构。虽然(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它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第18条),但往往并不亲自实施实际的“七通一平”等具体工作,而是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授权,来委托特定的企业承做土地的一级开发,或者说从事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土地储备中心和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属于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有些市把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征收、拆迁的主体,也有学说表示支持,但由于土地征收为行政权力的运作,属于政府机关的职能,而土地储备中心并非行政机关,而是事业单位,所以,不应将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征收的主体。不过,可以由政府机关授权土地储备中心,实施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土地一级开发的具体工作,此时,相对于被征收人来说,土地储备中心不是当事人,当事人为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2.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如同前述,在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层面上,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的商家各为当事人一方,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义务是向该企业支付补偿款,享有的权利是适时收回建设用地。

3.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实际用地者

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实际用地者之间的关系,有些人认为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关系,尤其是有些市也确实要求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实际用地者之间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以及补偿合同。下文的案例分析即属此类。但这是违反法律和法理的。合乎法律及法理的意见应是,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与实际用地者之间本来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应当是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具有法律关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实际用地者之间发生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关系。在该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该企业之手收回建设用地,向其支付补偿款。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实际用地者之间的合同关系中,国土资源管理局向用地者移转建设用地使用权,用地者支付出让金。支付补偿款的合理流程应为:国土资源管理局向该企业支付补偿款,实际用地者向国土资源管理局支付地价款。但实务的运作时常将上述流程做一定程度的变通,呈现给人们的流程是:国土资源管理局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先出让给实际用地者,同时获取地价款;实际用地者和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依政府部门的指示而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协议》,实际用地者将地价款的一部分付给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实际上是代国土资源管理局支付给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补偿款;而后,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将建设用地退回国土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再将真正拥有的“另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出让给用地者。本来,前期开发整理储备土地的企业拥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用地者将要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两项不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联系的,只是所处的地段(宗地)相同。

三、涉及土地储备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2006年4月5日,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从乙单位收回A号建设用地。2009年10月7日,W市土地交易中心受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委托挂牌出让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甲公司通过挂牌方式取得该宗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与W市土地交易中心签订了《成交确认书》。《成交确认书》规定:“请持此确认书于巧个工作日内向W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付清成交金额50%部分,在《成交确认书》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挂牌结果以及挂牌文件确定的内容与转让方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随后,甲公司与乙单位签订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约定乙单位保证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无任何权利纠纷和争议,保证按照约定交付土地;甲公司保证按照约定分四期向乙单位支付补偿费。

在实际的履行过程中,乙单位认为甲公司是从自己手里受让的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乙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公告方式对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提出异议,并导致甲公司无法办理报建手续、拆迁手续。从而发生纠纷。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何?甲公司能取得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吗?若能取得,是从何人之手取得呢?

(二)分析

1.2009年W市土地交易中心受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委托挂牌出让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应被认定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而不是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其理由如下:

(1)国土资源管理局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主体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地价款的行为。而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5条等将物权变动与引起变动的原因行为区分开来,若循此路,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可作为物权变动,就不同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可见出让和转让所要求的一方主体是不同的,出让行为中的一方主体是国家,转让行为中的转让方则是土地使用者,受让方将成为土地使用者。 转贴于 本案中,甲公司通过挂牌方式取得该宗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之一,而该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是W市土地交易中心代表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委托人是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有证据《W市挂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竞买须知》予以证明。《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规定,该宗土地待拆迁完毕后,甲公司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持相关资料到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申请办理拆迁验收手续,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上述内容证明了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出让方。同时,W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受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委托,于2008年7月23日向甲公司发出的《工作联系函》就是否继续履行《成交确认书》进行了讨论,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还曾确定以两宗储备地块置换甲公司的用地,这也证明了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出让主体。

(2)甲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是基于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出让行为

第一,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委托土地交易中心将该宗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甲公司通过竞买的方式取得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其法律基础是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出让行为。

第二,从甲公司取得该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和效力来看,甲公司取得的不是乙单位名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而是与其内容和效力不同的另一建设用地使用权,该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可能因乙单位的转让行为而取得,只能基于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出让行为而取得。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和第39条,以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9条、第21条、第22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一,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其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其三,土地使用者通过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其使用年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本案中,乙单位提交的证据哎土地使用权证》表明该宗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的类型为出让,土地用途为文体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为40年,至土地交易中心签发《成交确认书》之日,乙单位土地的剩余年限为35年。而《挂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显示,甲公司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用途是商业用地,出让年限为40年。显然,甲公司取得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已不是(乙单位拥有的)原物及原权利,土地用途已改变,由原来的文体用地变为商业用地,建设用地使用期的年限已为40年,而不是转让行为要求的剩余期限35年。如果主张该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是转让行为,则既违反了上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和第39条、《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定,也不符合本案的事实。此外,《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8条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的,应当征得出让方同意并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依规定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W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8条也规定,对于改变批准用途用于商业等经营性用地或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进行开发的,应由政府收回进人土地储备。可见,在土地用途已改变的情况下,乙单位没有权利将其既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这恰好证明了挂牌出让的A号建设用地使用权是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出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成交确认书》并没有规定在合同签订当时或稍后办理移转登记手续,而是约定由买受人甲公司在未来办理过户登记手续,这就使得甲公司取得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非常类似于期房的买卖、未来物的买卖。期房的买卖不要求出卖人在签订房屋预售合同时享有所有权,未来物的买卖不被定性为出卖他人之物,因此,《成交确认书》不宜被定性为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而应比照期房买卖合同、未来物买卖合同,认定为出卖自己之物且合法有效的合同。否则,就是没有做到相似的事物相同处理。上列观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我国现行法未规定买卖物的所有权自合同成立时移转,而是奉行买卖物所有权自交付或登记时移转的原则,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办理变更登记时转移。只要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出卖人能够移转买卖物的所有权,就达到了买卖合同的目的,无须出卖人于订立买卖合同时即拥有买卖物的所有权。

2.《成交确认书》规定的“请持此确认书于15个工作日内向W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付清成交金额50%部分,在《成交确认书》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挂牌结果以及挂牌文件确定的内容与转让方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的条款,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定了出让金的支付方式;依据此条款,甲公司与乙单位签订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正是为了实际履行上述地价款而产生的。

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第20条第1款关于“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确定中标人、竞得人后,中标人、竞得人支付的投标、竞买保证金,转作受让地块的定金。出让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或者与竞得人签订成交确认书”的规定,W市土地交易中心与甲公司签订了《成交确认书》,并约定了成交价款的总额,还约定了双方在A号地块的土地拆迁完毕后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了分配。之所以在《成交确认书》中规定甲公司与乙单位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成交确认书》中所确认的合同内容的履行。按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国家应根据土地使用者的使用年限和开发、利用土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根据《W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在土地收归国有后,应由W市土地储备供应中心负责退还乙单位未使用年限的土地出让金及对地内建筑物进行补偿。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应将地块收归国有,但是在政府无力支付回购款或不愿直接向原土地使用权人补偿时,可以确定由新的受让人(买受人)替政府向原土地使用权人垫付款项。本案即属于政府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情形,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应当向乙单位支付提前收回土地的补偿,只是补偿款没有采取国土资源管理局直接向乙单位支付补偿款的方式,而是通过《成交确认书》确定甲公司将出让金的一部分支付给乙单位来实现的。本来应有的流程是:国土资源管理局从乙单位收回土地使用权,同时支付补偿款;国土资源管理局将位于该地段的但性质不同的另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给甲公司,甲公司支付出让金。本案的运作实际将上述流程做了一定程度的变通,呈现给人们的流程是:国土资源管理局将其后出现的“另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先出让给甲公司,同时获取出让金;甲公司和乙单位依政府部门的指示而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甲公司将出让金的一部分付给乙单位,实际上是代国土资源管理局支付给乙单位补偿款;而后,乙单位将土地使用权退回国土资源管理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再将真正拥有的“另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出让给甲公司。乙单位既有的土地使用权和甲公司将要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两项不同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联系的,只是所处的地段(宗地)相同。由此可见,甲公司和乙单位依照政府部门的指示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协议》,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务运作中出现的措施,重在甲公司向乙单位支付补偿款,所谓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无非是为甲公司向乙单位支付补偿款寻找出来的理由,并非法律意义(真正意义、典型意义)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因为乙单位并不享有甲公司在其后应取得的A号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乙单位将向国土资源管理局退回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向甲公司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

上述分析并不表明乙单位在《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签订和履行阶段没有土地使用权,它的确拥有土地用途为文体用地、期限为40年的A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按照这些合同的规定与政府部门的指示,乙单位在享受收取补偿款权利的同时,应负有交出建设用地和土地使用权的义务;从甲公司取得补偿款,向国土资源管理局退回土地使用权。与此相适应,乙单位对其将要退回土地使用权也负有义务,如担保没有第三人主张租赁权、他物权等权利,以保障甲公司实现其合同目的。假如有第三人主张此类权利,甲公司有权暂时拒付补偿款。

3.甲公司有权向乙单位中止付款

根据《合同法》第60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对方不依约履行合同时,当事人一方有权行使抗辩权。本案适用先履行抗辩权,即在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时候,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根据甲公司与乙单位签订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甲公司应于本合同签订后60日内办理拆迁手续,乙单位应于办完拆迁手续后30天内对地上建筑物进行拆除及场地腾空工作;乙单位于合同签订后90日内将A号地块交付给甲公司,实质上是退回国土资源管理局;甲公司分四次支付余款。可见双方的权利义务履行有先后之分。甲公司已按约定于11月支付第一笔款300万,但在12月支付第二笔款之前,由于乙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张异议使报建手续无法办理,乙单位负有权利瑕疵担保义务,对此负有责任,甲公司有权援用《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行使抗辩权,中止付款。

4.乙单位无权解除合同

一方面,甲公司中止支付价款的原因是,乙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张异议、W市规划局停止办理甲公司的报建手续。从《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的规定来看,乙单位负有权利瑕疵担保义务,由于第三人主张异议,甲公司中止支付价款具有正当性,不构成违约,乙单位自不享有解除权,无权解除合同;假如一定要“解除合同”,则是打着解除的旗号,实质上违约。

另一方面,前已述及,甲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是基于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出让行为,《成交确认书》确定了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和甲公司的权利义务。《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补偿合同》是为了实现出让金的支付,以及将部分出让金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局给乙单位的补偿款而签订的,其目的是协助国土资源管理局与甲公司的土地使用权交易顺利实施,乙单位并不是与甲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主体;在《工作联系函》中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曾确定将甲公司用地与另两块地进行置换,希望甲公司明确是否继续讨论置换,也表明了W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希望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愿。故乙单位无权解除合同。

注释:

[1]顾长浩.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意义与问题[J].上海土地,2006,(1):26.

[2]楼建波、张双根、金锦萍、吕飞飞.土地储备及土地一级开发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9.

篇10

关键词:农村;发展;转变;创新

1阿恰乡现状概括

我国绿洲经济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及黄河流经的河套平原地区,根据地貌,水系格局及开发历史,可将我国绿洲分为五个地区,北疆绿洲区,南疆绿洲区,河西走廊绿洲区,河套平原绿洲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区[1],阿恰乡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柯坪县东部内的一个小乡镇,距离县城34公里,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辖吐拉、喀拉马、库木洛克、盖子里克、库勒、团结、齐兰7个行政村,23个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6500余人,全乡共有组织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8个,党员259名(农牧民193民);全乡共有“三老”人员48名(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等)全乡共有清真寺15座,宗教人士21名[2]。“阿恰”用维吾尔语称为“阿恰勒”,翻译成汉语是河道的岔路的意思,该乡境内有一条河流克孜勒库木河到了阿恰乡便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流向荒草湖;一条流向古老的齐兰亚依德地区,所以形成自然的岔道口,阿恰乡为自然的冲积平原,乡内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发展较为先进,主要运用大型农机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里光热、日照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盐碱地较多,水资源在这里蒸发量大,成为发展农业最大的阻碍,该乡内的北部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硫磺矿和水晶矿,柯坪县县内的交通并不发达,它主要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平原地区,县域管辖下的一镇四乡中柯坪镇、盖孜力乡和玉尔其乡交通更为不便,而启浪乡和阿恰乡均位于314国道上,并且贯穿于整个乡区,交通十分便利。

2阿恰乡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在20世纪90年代该乡境内的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杏树,养殖业和畜牧为主,但形势较为散漫,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畜牧业以绵羊,山羊,骆驼放养型为主,农作物单一,土地利用率极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该乡境内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聚集效应在县城全境内发展起来,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各类信用社18家,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阿恰乡图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经济发展模式中成为典型,该社团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以会员加入,将土地,牛羊等资源如股或者承包给社团人员统一管理,并发给农民工资福利的一种集约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的多样化发展的今天,该乡棉花,红枣,蔬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兴起,2013年柯坪恰玛古地理标志申请保护区域,建立以阿恰吐拉村,喀拉村等7个村落种植面积为13482公顷,年产量9000吨以上的恰玛古种植保护区[3],通过这项申请,能够有效的保护优质特色产品促进特色行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探索出属于自己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较为便利的阿恰不仅发展农业、恰玛古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矿业开发力度,资源利用率提升,棉花纺织产业的升级,在该乡境内创建石油冶炼工厂做强以现代石化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打造光伏发电产业稳步发展,加强自主造血功能产业的创新,工厂主要分布在314国道的两侧,国家大型工程关于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坐落于温宿县和柯坪县区域境内,在该县境内主要建立在启浪乡至阿恰乡之间,在此成立新疆阿克苏光电城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投,资58亿元,分期建设500兆瓦,全部建成后可利用戈壁滩面积2.7万亩以乡村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4]。此次启动以点带面,对县乡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3新形势下阿恰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土地过度开垦严重,土地运用不合理

在当代土地资源已成为新的能源问题,土地问题不仅在城市中出现,也同样出现在现代农村,阿恰灌溉区5.1万亩,在此基础上的耕种面积已远远不够,到今年为止已将保护铁路运输防沙护栏的土地开垦成为棉花种植地,在乡内境界土地本生盐碱化严重,杂草容易生长的情况下,加之降水的不稳定,霜打干旱等问题的突出,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下降,重视灌溉轻视排出,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不仅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也给种植户带来了经济的损失,同时现代农药对于土地自身发展规律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威胁,过度使用农药将有害、由有毒物质加入土地,使土地使用恶化,耗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年终颗粒无收,不管是否科学,只要可以开垦的地都进行开垦,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不能权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耕作目标较为单一,只强调扩充土地的数量而不重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自然因素主要是侵蚀,它主要是通过自然力作用于生态系统,[5]但是人类活动已成为土地生态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迅速发展,观看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在阿恰乡人口总比例中维吾尔族98.8%汉族人口和其他民族人口占有很少的比例,从历史的因素来看,新疆的少数民族重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是近代大力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中部农业发展地区,它落后了几个世纪。现在农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看还是较为滞后,并且发展经济的模式单一,该乡农作物大多是棉花,红枣、恰玛古、并且只是种植,收购,棉花加工产业整个乡镇只有一个,有名的产业“只有名而没有产业”在有名恰玛古,驼绒,薄皮囊等一些民族特色的农作物,并没有打出它应有的价值,没有好的战略发展规划,思想素质较为保守,不愿创新,只是依靠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干实业,对市场经济发展意识较为浅薄,一味发展传统粮棉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欠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宜,对外界经济发展信息处于一个麻木的阶段,即使知道,也不愿去思考创新,寻找自己经济发展的有利模式,在乡内有很多的传统的手工业,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非物质资源慢慢的被遗弃,特色产业不明显,这些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3.3人才流失,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

在阿恰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要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加之现在年轻有一定素质的人员,都不愿留在农村,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更为普遍,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阿恰乡内,应学生全部为少数民族,长期留校教师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人员大多也不愿留在农村,这边使得民族地区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在阿恰很多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不善于农村经济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国家有人才培养计划,但是有些部门并不重视,倚老卖老,不重视人才,在阿恰乡炼油厂中的工作人员85%为大中专毕业生,工资水平很低,管理很死板,使得该厂的人员不停的更换,部分村干部待遇偏低,使得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安全问题在这里也很突出,众多的因素都使得人才在这些边远的农村大量流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阿恰乡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对策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战略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土地资源持续发展该乡镇也可以借鉴先进土地管理制度,将乡镇的土地根据肥力的多少,做出科学的等级划分,再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行合理的种植,按照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确实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严格控制占有和改变农田的行为,着实保护耕地,规划种植土地面积的范围,兼顾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6]同时需要注重土地生态建设,科学地规划保护生态用地,防风固沙的草地是用来保护铁路正常运行的措施,退耕还草提高土壤的生态能力。对于阿恰乡来说7个村庄的土地管理要统一管理村庄建设、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非农业建设都要严格规范。该乡除了农业用地还包括畜牧业的养殖,在该乡农民不仅仅有农耕地还包括畜牧经济,两者要合理相协调,保证土壤的肥力,减少农药、肥料的运用,可以与高校合作沟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培养新型绿色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提高耕读的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耕地基础。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土地审批、供应、使用等制度,健全全乡监管制度,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

4.2开拓思维,创建多元化产业结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阿恰乡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养殖,而不注重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合作社应开阔思想,创造属于自己农业经济合作社,创造本身支柱产业的多样化,不应该长年依靠政府的支持来生存,应灵活多变,不应保守发展,在乡镇的农村合作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不同的加工、营销模式、不断根据市场导向调节产品开发策略,在阿恰乡有很多资源,交通便利,小小的乡镇又有火车站,314国道贯穿全乡,产业就该多元化,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把这里的马、牛、羊、骆驼等牧业和红枣、杏仁、恰玛古等果类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同时每年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长途旅行者,骑单车从这条路上经过,这条路也是通往圣地拉萨的必经之路,这些都应该注重起来,加大地域文化的传播力量,在阿恰乡有很多古老的产业,手工艺的传承对于多元的社会来说更应重视,打铁、手工铜壶、民族乐器、羊毛地毯等等都应该放在市场中发扬光大,政府也应该发掘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包括一些古代遗址,在阿恰乡的齐兰古城遗址也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而不是任其经历年代的残噬,从历史保留下来的“巴扎”市场在恰乡的中间地段,位于314国道旁,这些市场文化也可以打造起来,做好宣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要顺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4.3注重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运用制度的完善

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需建立相关的制度,比如健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使用和奖励等各项制度措施,从制度上创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7]一定要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给予优惠,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阿恰乡中,行政单位由乡到村,由村到各大支队,需要有才的人员进行管理,他们需要积极的为农村经济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考,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在政治上应优先考虑这些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积极推取各级人大代表。在经济上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的问题。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与种植能手,建立人才档案,以及农村人才交流工作站,对于外部引进人才更应重视,近年来,阿恰乡人才引进的主要包括教师、基层科员等,但是这些人员在岗时间往往不长,在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各个高校实习生,实习一年或半年,这样不利于教学,引进的科员都是如此,以至于每年引进每年还在流失,在此的关键就是应减少怀才不遇的现象,打破论资排辈,形成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气氛,给与较为公平的待遇,鼓励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营造有利于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5总结

阿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最主要发展自身支柱产业,不能以环境作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化工产业,阿恰乡的空气污染与几年前相比明显严重,路面的灰尘,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成分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家实行“新都”战略的同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阿恰更需要把握这个机会,将阿恰精神,阿恰文化推广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独一无二的红柳烤肉”“美丽驼绒”等产业发扬光大,打造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同时应适当注重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特色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传承应有的特色“巴扎”市场,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为柯坪四乡一镇注入新的活力,开启历史新篇章。

作者:谢古越 朱香 单位: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 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金云辉.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述[C].

[2]杨俊.阿恰乡[R].

[3]柯坪县恰玛古地理标志[R].

[4]新疆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Z].网2014.

[5]新疆土地生态问题与对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