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学历提升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土学历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随着对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觉得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因为物理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科学教育自然应揭示并使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同样,提升高中物理学习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笔者在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高中物理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突出科学本质的知识性特点,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奠定基础
科学是人们研究自然界形成的概念和构建的概念系列,也就是习惯上说的科学知识,用概念的说法更准确些。因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在自然学科的学习别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为了更好地形成概念,掌握和运用概念。这是科学本质知识性特点的体现。
通俗地讲,研究科学首先就要领悟科学概念。有人说,若把物理知识看成一张渔网,则物理概念就是这张网上的网结。如果学生不掌握“网结”的内部构造,就等于学生没有把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对物理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则会出现: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题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没有把握相关物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
随着高中物理知识比初中知识难度的加大,长此以往,吃不透,嚼不烂的知识累积成堆,使知识形成夹生,最终是只会套公式,背概念,涉及物理知识本质的题目,就会一塌糊涂。测试分数较低,物理课程成了高中学段上的拦路虎,导致对物理失去兴趣,有些甚至选择文科学习,有的在选择志愿时绕着物理走。试看这种现象,谈何能力?
鉴于此,提升高中物理学习能力,要抓住物理科学的知识性特点,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过好高中物理学习能力的第一关。要通过观察、实验以及分析抽象等物理方法来探讨运动对象的共同属性,这个共同属性就是要研究的本质内容即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其内容则是具体的、客观的,从科学本质的理解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
二、突出科学本质的过程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究过程,人们掌握和认识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和空间,要经历亲身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所说:“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路径也是指过程。因此,过程性是科学的又一本质。
通俗地讲,过程是指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在这里指科学本质的探究环节。科学探究是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较大重量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科学与科学学习的核心。物理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探究而习得的物理知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突出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加深对物理知识科学本质的认识,使探究式学习方式融化到学生的血液里,永驻在学生的头脑里,在下意识里养成物理知识的习得不能只靠接受和传承,需探究其过程的习惯。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相信任何人的说教,唯一可相信的是自己的探究过程,这种唯己论、唯探究论的观点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些站不住脚,学生往往被称为吹毛求疵,也常常被教师的一句:科学家已验证过了,记住就行,使学生退而却步不敢再怀疑。这就是物理学习能力不能提升的症结所在。从而出现了概念、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不能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出现了知识在大脑中的即考即现,考过即失的现象。
能力是什么?笔者认为能力是大脑中除忘记后剩下的知识。因此,要提升高中物理学习能力,必须突出科学本质的过程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对于《电流的磁场》一节的教学,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放在通电导体周围小磁针的偏转现象,总结得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及其磁场方向的判定方法——安培定则。这种教学方法会给学生留下如此印象:电流产生磁场的发现是一件不难的事情,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发现,学习起来肯定容易,记住就行。
事实上,电生磁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上指出人们最初包括安培和库仑在内,认为电和磁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到了19世纪初,奥斯特开始用实验方法寻找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直到1820年4月,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有一次把导线平行放在磁针上面通电时,发现磁针发生偏转。随后,又继续做了60个不同的实验,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磁针的位置等,终于在当年的7月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从产生背景看出,物理规律的发现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是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特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让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学习。
有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物理情境,把一个小磁针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回答:要使小磁针发生转动,有几种方法?给小磁针施加一个力,用嘴吹小磁针,用磁铁靠近它等等。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有的学生善于进行预习,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能说出在小磁针附近放置通电的导体。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进行验证。随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得出:通电的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那么,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如何判断?进而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和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突出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培养探究能力达到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突出科学本质的开放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究过程,是一个自由思维,自由创造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贫富贵贱,没有身份地位的约束。
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观点以探究为依据,有句古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即是对科学通用的描述,也是对科学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证明。
物理学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突出物理学的开放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思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开放、发散、逆向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为提升物理学习能力创造条件。
例如,上海在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增加了物理“学习包”的内容,开创性地将学习内容整“包”地呈现给学生,学习包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发散性,包括“问题探讨”“探索研究”“交流小结”三个阶段,要求学生问题自己想、实验自己做、资料自己找,小结自己写,效果自己评,学习的整个过程充满随意性。
如,自由落体学习包的探索,不加任何限制,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进行定量描述,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学生思维的闸门不可阻挡。有的同学创新发展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合理外推法,定量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让学生过足了自己掌握学习权利的瘾。放飞了思维与想象,提高探究能力,也深刻理解了科学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内涵。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也渗透着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由于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亲身实践,要体验探究,只有深挖物理学知识的本质才能掌握物理规律,才能提升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应用——再理解——再应用……试看,法拉第的十年研究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居里夫人镭元素的发现……都说明能力的提升与情商是分不开的。
四、突出科学本质的社会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和学习潜能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是科学本质的又一个特点。科学揭示规律和原理,构建科学概念,并以技术为桥梁,走向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反之,社会的需要,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也进一步说明物理学的应用性和社会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揭示这样一种关系,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与生活、社会联系的思考。当学生收看到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时,就会感到物理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潜能。
如,人教版高中物理(一)在“速度与现代社会”中讲到:由于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观念更新了,由此联系到日本政府引发的“”事件。通过进行物理学在生产和技术中应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物理不只是解决课本上的习题,更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取得好的班级排名,要有为社会服务甚至献身的理想和胸怀。
物理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能够让一个国家扬眉吐气,让学生站在民族自立自强的高度上,为民族气节而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习的干劲就充足。“我要学”的成分增加了,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五、深挖科学本质的文化内涵,铸就学生的人文精神
科学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不屈从于权威和宗教,这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特征。物理学是科学的领头雁,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求真、向善和臻美激发人们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断使科学的殿堂更加绚丽多彩。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文化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文化张力作用远远超过教学技术效果,因此,高中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和拓展。
从物理学史不难发现: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能使学生心灵上受到感染,意志得到磨炼,心智得到和谐发展。
比如,爱迪生研究电灯先后经过30年,曾经用7600种材料进行实验,都失败了。后来受斯旺用碳丝制成白炽灯的启发,他用棉线烧成碳丝做成灯丝后发现45小时没有烧毁。对此,他还是不满足,换用竹子纤维,碳化的竹子纤维发亮持续了1200小时。
爱迪生成功的经历会让学生深受启发,顿生出一种庄严与神圣,在心灵深处升华出一种超越自然与生命的礼赞。物理学教育绝非仅仅是物理知识技能的认知,其本质是一种物理文化对人心灵深处的教育润泽,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解读出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与人文理念意蕴,从而化生出认识自然、教化人生、改造社会、普惠人世的创新智慧,这才是物理教学之本真。
篇2
1.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据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 。在大中城市,人们对音乐艺术十分崇尚,对音乐教育抓得很紧,有的家庭我孩子配备了钢琴、小提琴等但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这样的乐器不曾听说过,形势十分严峻。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同时主要的教育对象在广大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质量很差,显然不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与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极不相适应。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进步在近些年速度发展较快: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设施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但也不能够做到学生一人一件乐器,有学校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家庭的原因。学生的音乐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他们不能够用乐器表现音乐。影响中小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学校、家庭、社会、还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主观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后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就是音乐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3
【关键词】中考几何复习;高效;思维能力;数学方法;基本图形
中考复习需要数学老师要有清晰的思路、高效的方法、合理的计划和切合实际的目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谓“顶天”就是要上摸到大纲的边缘,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了解最新的中考动态;“立地”就是要立足学生的真实水平,本文就如何做好中考几何高效复习,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基础题型的复习和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训练为主,同时穿插少量的综合复习,最主要抓好教材的梳理,它包括:
1.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教材,对每一个重要的定理要分清题设、结论,扫清疑点,纠正常见错误,要能准确地表述,尤其是通过图形,用符号语言熟练地进行表达。
2.让学生搞清定理的来龙去脉。对于重要定理,要了解它的由来,掌握它的证明,明确由本定理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包括已被课本列出的结论和一些未列出的结论,如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的二种求法:①RTΔABC中,r=,其中a、b是直角边,c是斜边。②r=,其中S是三角形的面积,a、b、c是三边长。
3.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概括全章,抓住关键,提纲契领,就能把书由厚变薄,使全章知识成竹在胸,知识的应用、迁移就比较自如。
二、丰富题型,训练思维,抓好图形的训练
突出基本图形及其性质,深刻的认识它、理解它、应用它,将提高几何推理的起点,缩短推理过程,对解题起着提示作用。
1.加强图形的结构分析,几何图形常由若干基本图形组成。几何解题是基本图形性质的应用,加强图形的结构分析,并把它分解为若干基本图形对解题非常有益。
2.可以通过分离和构造基本图形,将几何“模块”化.例如在相似三角形中,“K”字形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图形,利用“K”字形,可以解决与抛物线有关的一类综合题,非常实用。
3.加强探索与推理训练,一些习题不给出结论,由同学根据题意和图形,进行观察猜想和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探索性推理训练,对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进行识图训练,提高探索推理能力都极为有益。
4.揭示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如通过图形的运动,比较揭示出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定义、性质、判定之间的联系,便自然地拎出由平行四边形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链。
三、抓好思维过程的揭示
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思维教学,教会学生思维,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此,在平面几何的复习中,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过程,认真投入到对问题的观察、猜想、分析、转化的过程之中。
四、抓好基本规律的总结
几何题目千变万化,但这一类习题常常在解法上存在共同规律,作为复习课就应该加以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与掌握,如证明比例线段,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出现比例线段的五条基本途经:即平行线、相似三角形、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且通过习题的讲解、评析,让学生掌握思考这一类习题的一般方式。
(1)证相似:当比例式里的四条线段,可以看成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时,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找代换:当证相似不成时,证左右两边的线段比都等于相同的比或分别等于两个相等的比,有时也可以用某些相等线段代换欲证比例式中的线段后再行证明。
(3)作辅助线:当等式中相比的两条线段,不具备相比的条件时,常作平行线等辅助线,促使相比。
五、认真分析近几年本市的中考题,提取信息,把握命题的动向,对各种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同时思考应对策略和解题方法,然后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各个突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系统的训练,要通过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倡通法,淡化特技,提高速度
中考复习时,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力求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应予以淡化,中考复习应提倡通法,淡化“特技”,同时鼓励发展创造思维、寻求优化的解法来提高速度.还应倡导在进行复习的解题活动中,发挥方法沟通上的灵活性,拓宽解题活动的思维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解题速度.
(2)加强对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开放性”体现在:问题所提供的条件具有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多样性,不同但合理的答案的多样性,问题结构的可变性等方面。面对全体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综合模拟,提高应考素质
这一轮主要是做中考模拟题,首先教师一定要认真选好模拟卷和根据学情出好模拟题,同时模拟训练时,还要训练学生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和考试时的心态调整的方法,提高应考素质。同时注意讲评试卷的方法,避勉误区,将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比较密切的重点内容组成知识块。通过对好的典型试卷竖向测验练习,横向组建题组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避免盲目地大量重复操练。
总之,认真抓好上述几点,学生在几何这一模块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抓住技巧找准目标拓宽思维――浅谈中考几何复习的策略和建议》2009年第9期
篇4
员工的学历通常都是参加工作前就已经完成的,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一般情况下,员工进入企业后,休息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企业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外,大多数员工是没有时间去完成学历提升学习的,更别说企业为员工学历提升“买单”了。实事求是讲,员工提升学历是自己的私事,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没有义务为员工提升学历“买单”的。而上述企业却鼓励在职员工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并免费为所有员工提供学历提升、专业技能认证机会,为其全额提倡企业为员工学历提升“买单”◎ 卫红霞企业事评报销学费。
当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企业积极和学校沟通为员工安排补习,解决员工因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时间之忧,让他们放心且开心地去学习。笔者认为,为员工学历提升“买单”的企业是值得点赞的,应该提倡。为员工学历提升“买单”不仅是企业关爱员工的真实体现,更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需要。人才是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员工的学历是企业获得“本土”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企业的转型发展,对员工的能力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员工的学历观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不少员工认为,虽然学历不一定等于能力,但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经过学习,才能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但是,学历提升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个人精力的投入,而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这无疑会影响到工作。
因此,企业推出的人才培养计划既满足了员工学历提升的需求,又满足了企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迈进的企业里更为突出。不少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纷纷与高校合作,通过构建企业大学、免费选送符合条件的在职员工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组织内训班等方法来提升员工学历,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给员工学历提升“买单”,在成就员工的同时,也为企业转型跨越式发展储备了人才。
篇5
(惠州学院人事处,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过于重视简单的数量叠加而忽视人才的实质作用,缺乏较全面的评价体系、引进后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理解高层次人才的内涵的同时,要明确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的定位;要做好严密的规划和计算,制订全面的考核体系,做到目的明确、标准合理、程序科学。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1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惠州学院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211.0211)。
收稿日期:2013—12—01
作者简介:刘国远(1972— ),男,广东龙川人。惠州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的“产品”是学生,想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需要的“产品”,得有高水平的师傅。高校中的“高水平师傅”就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校人才队伍的力量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潜力、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因此,人才资源对于高校而言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人才工作的奠基作用也已形成共识而被大力付诸实践,[1]引进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高层次人才储备少,需短时间内提升师资水平、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办学实力的客观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纷纷配套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然而,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乱象,值得反思。
一、 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的界定
通常来说,高层次人才是指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创造性成果并具有创造性能力,能为社会发展或团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并有高尚的品德,在人才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们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挑战的能力和精神,并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对于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不同类型的院校有所不同。高校一般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属教学型高校,但也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因为通过加强科研能力可以促进教学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办学质量。此类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理解一般是指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骨干,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资格或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
二、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出现做“算术”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高层次人才资源稀缺,教授、副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因此,为了迎接各类评估,迎合“人才强校”的潮流,大量引进博士、教授,在数量上满足评估的要求,在人才储备上只考虑做好“算术”的文章,满足于高层次人才在数量上的简单叠加。而对于引进的教授、副教授、博士是否与现有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真正需求相适应考虑不够,甚至连行政管理人员也一味要求博士学历,没有考虑用人成本及人才引进后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本身的工作心态,造成人才资源闲置或潜在价值难以有效发挥的现象。[2]
(二)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进入了一味追求学历的“高”而忽视技能的“高”的误区,造成应用实践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本属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希望培养的人才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里的“双师型”人才缺乏,高校里的“师傅”更多的是理论型的。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往往束缚在高学历这一门槛上,不敢大胆引进具有高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应用型的高校也只是理论上的“应用”。
(三)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水平与现有人才水平考量尺度不对称或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由于各省的职称评定要求与标准不一,使引进的“高职称”人才的水平与本土自身培养的人才水平有差距,导致引进的“高职称”人才的薪酬高而产出低,相当一部分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直到退休,科研成果一般,没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项目,因而造成本土同等学历、职称人才心理上的不平衡,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当前,由于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大量需求高层次人才,导致对引进人才的一些材料审查不严,有的人则趁此机会伪造职称、学历、学术成果、履历等,有的高校还为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重建档案”的绿色通道策略,这更给一些人提供了“制假”的机会,最终导致严重的用人风险和后果。
(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缺乏动态管理。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地方高校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有的高校还对某类高层次人才临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引进的特殊人才、海归人才享受比本土培养的同等职称或学历的人才高一级的待遇,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又缺乏动态和目标管理,也就是绩效管理。不管引进人才是否有真实水平、是否真正取得突出成绩,都一直享受比本土同类人才高的工资待遇,此作法容易滋生不和谐因素。
(五)引进高层次人才时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考评面试过程中,往往关注被引进人才曾经的一些研究课题、情况,有时忽略了这些论文、课题的方向与引进的学科专业是否完全匹配。同时,曾经的成果很多是当事人为了评定教授职称的一时之作,用人单位对其获得职称后是否有连续代表性的成果未加重视,对其发展潜力未能考察。另外,在考评被引进人才时,对较显性的学术成果关注得多,而对一些隐性的非常重要的要素考评不到位,如师德标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人处世、心理素质等在考评时被忽略,甚至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最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往往都被忽视,造成人才引进后出现不合群、团队协作精神不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等现象,未达到引进人才的预期目的。
(六)引进高层次人才后存在激励误区。有些地方本科院校,花高成本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原本是来做学科(学术)带头人或者骨干专业教师的,但工作没两年后,通过学校的竞争上岗或组织任命的方式,被调到行政部门去做中层干部,组织部门认为这是对人才的激励和工作需要,而这样能够使人才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同时满足高校管理高学历、知识化趋势的要求。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官本位的欲望思想,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极大浪费。
三、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路及对策
(一)充分理解和认识高层次人才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真正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规划,用“数学”思维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前的调研分析。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财力都比较薄弱的现实状况,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到用人一线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现有学科专业的人才布局情况,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做到部门需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学校的发展现状相适应,与本学科专业发展相吻合,与学校对这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相匹配,做好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统筹规划,对具有高超实践技能且专业急需的人才,在学历层面可以放宽要求。用“数学”方法计算好、分析好将要引进的每一个人才的作用,做到用有限的财力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派上大的用场。
(二)制订全面的考评体系,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发挥正能量作用。在确定需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后,要制订出引进人才的标准,包括思想道德、学历、学位、职称、科研成果、主持项目情况、获奖情况等,有意应聘者须附上引进后的工作设想等。然后,进行招聘广告的,通过校园网、当地政府的人力资源招聘网、权威报纸、专门的教师招聘网等进行宣传,还可以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通过全社会的公开招聘,确定候选人之后,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的考评:
1.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高校,因此,教学这一关必须严格把住。相关院系可组织专家5~7名对应聘者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可以指定专业内容进行试讲,较全面地检验其教学水平。或者要求应聘者面向所在院系的教师做一个与自己专业方向联系紧密的学术报告,以此展示应聘者的学术成果、研究方法、前沿领域及创新点和研究潜力,然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评议,考察应聘者对现有的团队是否有提升的作用,从而也更充分地考核了其教学与科研能力。
2.从校外对应聘者的学术成果、团队精神、思想品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及材料的真实性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除了自身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材料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化的水平外,还应该到校外对拟引进的人才作进一步的了解。对其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选择应聘者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通过匿名的方式,请本学科高水平的校外专家进行评价,从而较客观地了解其学术水平。可以从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的同事、领导那里,了解其思想品德、人际交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有关机构了解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比如学历学位、职称、成果的真实性等。对于应届博士研究生,可以要求其出具导师的推荐信或直接通过其导师了解情况。对于海归人才,除了必须提供由教育部专门机构认证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外,还要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作进一步的验证,确保真实性,从而较全面地了解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情况。
3.重视学校层面的评价。对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需要将应聘者提供的材料及以前教学、学术报告等校外了解的材料如实呈报校级层面,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织会议进行充分讨论,从学校发展的全局考量拟引进人才的价值,做出录用与否的决策,确保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的质量,真正发挥其正能量作用。
(三)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动态管理,让引进来的人才在压力、公平和尊严的监督下努力工作。对确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其进校后的责、权、利,由职能部门对引进后的高层次人才严格地进行动态的绩效管理。比如,可以给引进来的高层人才享受的比本土同类人才高一级的待遇设立一个时间限制,规定在3~5年内要评到相应的职称,同时,在绩效管理制度中,明确引进后给予的优惠待遇(包括安家费、科研经费、住房补助等)是与绩效挂钩的,学校职能部门会根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成绩给予拨付。如果达到预期要求,应按规定全部兑现其优惠待遇,同时得到学校规定的其他奖励,否则,优惠待遇将要打折扣,甚至会降低岗位聘用或辞聘。这样,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淘汰制度,[3]让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工作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才能出成果、出成绩,让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在公平和尊严下工作、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证明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促进团队、单位的和谐发展。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潜能,为学校做贡献。人人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通过激励,可以使在职的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4]当前,许多高校制订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激励措施,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往往停留在职务晋升、配偶安置等物质层面,这方面的激励只符合了马斯洛需要层次中较低的层次“经济人”或“社会人”的需要,而对于高层次人才,更需要给予的是“自我实现”层面的激励。[4]我们通常说到的物质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机制留人,也往往只做好了其中的一些层面。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最优化、最科学的激励应该是对以上方面的有效整合。应根据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从激励的标准、形式、环境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保障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和发展空间。同时,为了让高层次人才安心、专心、耐心地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在激励政策层面要往这些岗位倾斜,让他们体会到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是有地位的,学校是重视的,避免了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认为只有往“官路”上发展才有地位的想法。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要逐步将对个人的短期高额奖励转化为长期的团队业绩奖励,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目标一致,发挥其最大潜力,最终实现共赢。[5]
[
参考文献]
[1]谭冠中.新建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的理性引进[J].教育评论,2011(5).
[2]李福华.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教育科学文摘,2010(3).
[3]刘国远.关于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6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
篇7
一、苏北地区农村教师培训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培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失衡。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中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须达到90%以上,但在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36.10%,高中学历占45.75%,中师学历占10.09%,本科学历仅占5.54%,总体学历水平远未达标,而且规模越小的村小(办学点),高学历的教师比重越低,在校生数50人以下的办学点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1.45%。二是学科结构失衡。在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普遍存在“常识技能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如有72.8%缺少音乐教师,63.1%缺少体育教师,63.1%缺少美术教师,45.6%缺少计算机教师。此外,还有17.31%缺少语文教师,23.08%缺少数学教师,41.35%缺少英语教师,相关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或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年龄结构失衡。在规模较小的办学点中,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校生数低于50人的村小(办学点),5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2.38%,学校规模在50人以上的村小(办学点),50q以上专任教师占36.88%。
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培训效果甚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较薄弱。据调查,49.5%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好于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这反衬出农村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较薄弱,其中28.6%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本质内涵,不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化等。二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普遍不足。据调查,63.2%的教师从不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与教学。虽然有91.9%农村教师愿意或渴望参加市级以上培训,但有76.2%的村小(办学点)教师反映,近三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仅44.5%的教师称自工作后参加过培训,但认为培训效果甚微。
教师教研活动偏少,培训质量不高。这主要表现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教研活动的数量偏少。调查发现,51.5%的村小(办学点)完全没有教研活动,所配备的教师仅是满足每个班级有人在班上课;即使有27.2%的学校进行了教研活动,但一年不超过3次,而且15.4%的村小(办学点)的教研活动挂靠在中心小学进行,没有全面展开。二是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据调访,教师们反映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以及积极性缺乏,其参与教研活动并不充分,很难融入对实际教学问题解决的探讨中;多数教师坦言,教研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多教师原本可以依赖的校本培训,囿于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提升综合技能和素质。
二、加强苏北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的举措
建立培训政策执行体系,构建农村教师长远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培训制度,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重点。对此,一是要明确执行主体,推进政策有效落实。我省各地因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进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各地教师发展中心能够成为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与实践者。二是要进行长远规划,确保政策有序推进。江苏各地因在遵循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尊重差异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学校、教师本身的需要和基础,不仅要通过政策杠杆和制度激励,吸引一大批本科以上的、学科多样的年轻教师充实现有农村师资队伍,以此优化农村教师的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还要通过对教师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师资的选择进行全面研究,科学统筹,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取得实效。三是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政策组织工作。江苏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以及各地教师发展学校作为执行主体的角色,通过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以足够的培训和专业支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通过完善县域教师培训支持服务机制,建立包含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社区。
建构多维培训实践体系,改进农村教师培训实现方式。合理配置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环节,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实效性的关键。对此,一是要改变学习动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针对不同学段、学科、职称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关培训课程资源,增强教师学习的效果。二是要改变学习环境,由“项目化”到“立体化”。这一方面要推进由简单叠加的项目实施到立体多维的课程实现方式,力求实现准入培训、胜任培训、提高培训、精深培训等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要推进研训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优质中小学、名师工作坊等集训、体验、研修多种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同时,还要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一体化,即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课程实现方式,促进系列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多样结合、循序渐进、自成体系、衔接递进。三是要改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到“参与式”。这一方面要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线下学习,集中学习、在职研修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村教师切身参与培训过程,如可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济实用、种类多样的农村本土资源,激励农村教师参编主编培训教材,不仅保证培训教材接地气,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改变学习内容,由“输血式”到“造血式”。这一方面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导作用,通过做好专题教学和跟踪辅导相结合、弱项分析和诊断参与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强化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监管。早在2003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十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但收效并不显著。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和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和迫切。对此,一是要明确该体系的评估主体,即应是教育评估专业机构与参培教师本人,专业性评价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引性,为参训教师自主评价提供思维框架。二是要明晰评价内容,应是既需要关注培训的政策、制度、经费、环境等外部保障因素,也需要关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管理等内部影响因素,全方位考量与综合化的分析。三是要创新体系的评价方式,应是既要有阶段性,又要对未来教学实践进行跟踪评价和监督反馈,如通过综合采取大数据评估、参训教师匿名评估、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既要对广大中小学农村教师单次或多次培训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又要对今后的培训方式有方向性指引和对教师长远发展有引领性作用。四是要创建体系的评价维度,应是既要关注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培训内容的应用度、培训形式的转化度,又要考量培训考核的促进度、参培教师对培训的认可度等,多维度立体化,构建衡量农村教师培训实效的标准,为优化与改善农村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 发展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成人教育属于我国国民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国际间信息的交流不受地域限制,借鉴国外成人教育优点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对当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国内外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2.1国外成人教育发展概述
成人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德国以国民终身教育作为目标并采用加强国际间交流的方式,开拓出国民成人教育的广阔发展空间,并在所辖各州完善教育法制建设和优化师资配备。英国属于世界最早开展成人教育的国家,在兼备德法优点的同时形成了远程教育、终身化教育等多种学习模式并引入高校。政府对高校在成人教育服务体系中进行正确指导和提供支持,并且对成人教育提供充足的扶持资金并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对教育法案的保障和教育整体体系的构建保持着高投入步伐,促使社会各层次教育机构形成了共同承担模式。
2.2国内成人教育发展概述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从注重普通教育忽视成人教育的状况转变为两者共同注重,成人教育人群比重逐年提高。国家在教育立法上合理保障了教育体系和社会办学力量的蓬勃开展。随着科教兴国国策的提出,成人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成人教育要适应终身教育需求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进行了大量实质性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从过去单纯性的文凭补偿改变为以培育人才为目的,投入资金在整体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
3 国内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国家资金投入有待提高,基础设施需要保障
首先,虽然我国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提高,但整体资金投入依旧偏少。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问题更加严重,很多地方学校都处于教学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其次,成人教育的经费目前还属于同普通教育经费一体拨款阶段。成人教育资金投入过于分散,一些地方还处于有机构无参与的闲置状态。父母对子女的培养也是重视普通教育后多数停止让其接受继续教育,造成了当地教育机构忽视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进而导致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这都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引起的。
3.2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教育基础研究不足
成人教育在我国是以学历补偿为背景开展起来的,在实践中存在观念扭转缓慢和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以及教育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等问题。在健康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应处在同普通教育并存发展阶段,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为专业型人才培养增添了有效手段。构建出合理的社会教育体系需要成人教育正确的观念认识和正确的培养目标,成人教育基础性研究分析的不足加大了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对成人教育进行研究后产生出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成人教育研究成果是需要首先做好的。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目前大量整体照搬国外研究成果,不结合自身本土化特点盲目运用现象比较突出,整体方向偏向于研究发展普遍规律而对实践规律研究不充分。
3.3成人教育发展结构失衡,重学历思维难以转变
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历在个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重视。各地的高校开始主导成立了成人学历教育,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成人教育以学历获取为目的的现象。在国外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属于个人终身教育范畴,是个人在自身成长发展中汲取营养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重学历教育会让社会各层次对成人教育产生认知混淆。培训结构整体偏向于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技术培养造成了办学结构的偏向倾斜,在选择参与何种成人教育模式时也把学历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同时,公办教育机构在成人教育中的主导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机构,造成公办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发展严重失衡。
4 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发展对策
4.1合理调配资源,提升办学机构质量规模
提高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利用当前的经费开展符合当地自身特点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发挥对成人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快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成熟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建立专门学院对人才进行培养,通过优质师资力量满足成人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教育培养。社区间的教育培养可以让不同类型的成员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学习与交流,让相关教学单位之间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同时促进社会一体化教育发展新格局的产生。完善当前成人教育体系和提升办学机构的质量规模。开展贫困地域的成人教育,用具有特色的技能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带动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残疾人与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残疾人充满自信,让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对我国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质量和规模进行实质提升。
4.2坚持改革创新,建立正确的教育培养目标
成人教育的创新是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体系,培育出具有市场特色的教育机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亮点。把招生工作从硬性规定转变为鼓励和支持成人高校自主招生,推行自主测试入学和注册入学的方式并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开展多角度多渠道的成人教育。把人才观念由重视文凭向对复合能力人才的培养进行转变。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类型培养与社会市场接轨的人才。逐渐改变社会对传统成人教育观念的认知。
篇9
富士康科技集团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归因于其实施的企业人才战略。据调查,集团创建之初就确立了挑战21世纪的“人才本土化,人才科技化、人才国际化”的开发战略。
四大“才”字战略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的方针。特别重视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法“选才、育才、用才、留才”,增加人才总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其主要做法有:
选才。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富士康科技集团从创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15年来该集团人才总量由创办初期的128人发展到2003年的10万多人。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该集团每年人力资源拥有量均以43%的速度增长。
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一是通过由猎头公司、业务伙伴以及集团管理层推荐等方式,选拔国内外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管理型人才。从1996年开始就陆续在国内及台湾地区、欧洲、美洲等地大规模招聘精英人才。二是通过互联网站、参加招聘会等方式,选拔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近几年招聘的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三是与百余所技校、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技能人才输送长效机制。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使该集团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育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集团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目前已建立了从基层生产人员到经营主管五个层次(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规划层、经营层)的完整的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训练体系。他们根据业务拓展需要,在国内建立了多所培训机构,规定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学习的时间要达288个课时,普通员工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6个课时等,达不到规定学习时间的,要扣发奖金。这些硬性规定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一是学历继续教育。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工程博士/工程硕士”等业务骨干及“专升本/第二专长”等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网络学院培训。目前集团已建立以深圳为中心,覆盖亚、欧、美三洲的网络学院,即时为员工提供IE大师培训,员工通过网络学习累计达7万多人次。三是海外见习和留学。集团每年都选拔200多名员工赴海外学习历练,带动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四是职业技术培训。集团开设了四大管制系统的核心专长技术培训和技委会技术干部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工程师现场辅导、专业技术研习、讲师技能训练、内部员工技能培训等方式,开设核心专长技术培训课1800多门,累计培训总量达4万8千多人次。五是管理通职培训。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形式有中层管理人员培养、经理人集训等。六是认证培训。集团的ISO系列认证和物流认证已累计培训1010人。
用才。一是确立人才本土化和国际化战略。由于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各事业群内部有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台湾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共同工作;同时,大陆本土员工依靠公司海外历练与进修的机会,开拓国际化视野,实现本土人才国际化。该集团已累计向海外派驻310多名本土人才。二是建全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该集团根据内部不同职位的特点,成立30多个技术发展委员会(简称技委会),科学规范公司职位的划分、评价和职位晋升。公司主要依靠员工的技能和工作性质,采用职位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分类、评估,科学建立员工的薪酬福利、职位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三是推行重要干部轮调与晋升制度。为加速经营管理层及规划管理层人才选拔培养,对于重要干部担任同职位满3年者提供跨部门历练的机会,每年对重要干部进行绩效考评,依职业生涯规划(轮调与晋升)确定职位的调整方案。
留才。集团内部从多方面营造留人环境,设立了富有本企业特色的奖励制度:
年终奖金。根据每年的营运获利情况和员工服务时间长短对员工进行考评并核发奖金。
持续服务奖金。为鼓励员工长期扎根、持续服务,各事业群主管每年依据各事业群当年业绩成长情况核定总额度,从留才、用才的需要出发按人员层级确定奖励系数,并视情况对发放系数进行调整。
“138”配房留才工程。与集团签订为期一年劳动合同、服务满一年后,表现优秀的员工,经提报核准,与集团签订为期三年的服务合同,每年享有三个月的签约奖;三年期满后,表现继续优秀且有长期扎根服务意愿,经提报核准,可再与集团签订为期八年的服务合约,享有集团提供的住房。
长期服务签约奖。为奖励具有长期服务意愿的三年签约员工,三年期满又不配房的,再续签三年服务合同,每年提供一个月奖金,弥补配房政策调整的空间。
对重要员工实行年薪制和配股。集团为扩大本土经营管理层人员的提拔任用,加速人才本土化,对3%的优秀经营管理层的人员,实行以岗位职责和管理幅度核定年度薪酬的年薪制。此外,还为重要员工配发集团在大陆地区股份公司的内部股票(原始股)和台湾鸿海股票并参与分红。
提供免费食宿或个人租住房补贴。集团拿出巨资修建图书馆、数码银狐生活馆、体育场、游泳馆,免费提供给员工使用,为员工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舒适环境;创办内部刊物,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定期为全体员工体检,重要员工还建立健康档案,实时追踪健康状况;企业内配套设施齐全(如商场、医院、健身房等),足不出厂,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四大人才效益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向优化。15年来,该集团的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已由初期的128人发展到2003年的101079人,特别是1996年后,集团每年人力资源拥有量都以43%的速度增长。人才结构渐趋合理,目前,工程师队伍占集团员工总数的21.8%。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82.4%;大专以上学历占17.6%。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上的资深员工占5%;25-30岁员工占13%;25岁以下占82%。
科技产品生产和研发取得重要成效。该集团从创建初期单一生产电气连接器发展到拥有“FOXCONN”自我品牌,广泛涉足计算机、通讯、数码电子半导体设备等的多个领域;拥有多个专利产品,成果丰硕,仅2001年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西欧等申请专利注册数就达2300件。
生产和营销网络迅速扩张。目前集团依托庞大的人才队伍,以中国大陆为全球最大制造基地,推行“一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交货”的跨国经营策略和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and Service,机动元件整合与服务)的经营模式,建立了广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库存交货系统。
企业经营收入逐年增长。自1995年以来,富士康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出口额逐年增长。营业收入由1995年的6.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671.24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也由0.7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14亿美元,稳居国内出口第一位。
四条启示引擎
富士康科技集团重视实施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做法,给众多企业以启示。
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切实加强员工培训。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外部环境,根据企业发展计划制定本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规划。切实改变重引进、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岗位培训或技能晋升培训,建立学习型企业。
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及其以后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人力资源投资具有高收益性和收益递增性,越是不发达的国家,其人力投资的收益越高。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迅速发展也再次告诉我们,知识、科技和技能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树立人力投资是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观念,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在企业生产投入中的比重,为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提供资金保障。
篇10
关键词:数字特效;影视动漫产业;应用研究
中国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59-1
随着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特效合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本土影视动漫创作中。要深刻理解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在我国影视动漫产业中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切实有效地运用好该项技术,探索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在我国影视动漫产业发展中更大的发展应用空间。
一、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在我国影视动漫产业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影视动漫产业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又受到美国电影中数字特效的冲击,近几年观众和媒体对数字特效合成技术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度。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笔者认为还有几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影视动漫产业发展中缺乏自主的新型数字特效关键设备与技术的研发能力
制作完成一个节目的数字特效合成工作,硬件和应用软件是两项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无论是专业影视、广告、动漫制作企业还是中小型的制作公司、工作室,乃至一些的个人爱好者在进行节目编辑创作时,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包装、合成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欧美、日韩的软件产品,缺乏自主的软件开发能力。这一点也造成了我国的技术人员使用的技术工具软件五花八门,没有形成某个制作方面的国际顶尖团队或者个人的必备条件。同时在无法通过针对性的技术研形下,很多编剧、导演的构想在数字特效合成效果上无法实现,这样又必然会让节目的制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数字特效技术应用在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执行标准与运营机制
影视动漫行业具有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工作人员数量少的行业特点。目前,在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动漫影视行业的号召与鼓励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类规模不一的中小型影视动漫公司。而这些中小型动漫公司往往迫于生存需要,极力扩展经营范围。这样的运营模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本土影视动漫作品的数量的提升和产业化规模的扩大。同时,受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就产生了对于同类业务在完成标准与价格收费上也无法规范化,缺乏统一的行业执行标准等问题。
(三)数字特效制作人员、制作团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影视动漫产业人才市场缺口较大,且学历层次较低,人才数量和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我国影视动漫制作产业的发展。国内从事数字特效制作的人员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或美术专业的专业背景,他们对活动影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领悟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意图时就容易出现偏差。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需要影视动漫产业的生产人员是具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人才,不仅要了解艺术创作,同时也要了解软件应用技术,这也是我国影视动漫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国内数字特效制作人员、制作团队的培养还比较滞后。
二、数字特效合成技术在我国影视动漫产业中的应用改革和发展趋向
影视动漫产业中的数字特效合成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上述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受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些基础设施与理念不够完善,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动漫制作产业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提高国内数字特效软件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动漫产业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领域。有了国家政策的导向引领,便开启了国内数字特效软件研发积极的外部环境。我国的影视动漫数字特效制作除了要在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与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坚持进行相关的项目自主研发。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将本土文化特色纳入技术研发的相关领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动漫产业。
(二)积极探索,挖掘适合中国国情的影视动漫产业商业运营机制
中国大多数观众的传统观念认为,“动漫就是儿童的专属产品”,这一观念大大阻碍了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影视动漫产业要想实现商业化资本运作,就要大力开拓延伸产品市场。这样,影视动漫作品就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被大众所接受所认可。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本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提升国产影视动漫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性的商业运营机制。
(三)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影视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影视动漫专业试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高校取得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的同时即可考取相应行业认可的工程师职称。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高校与企业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工作,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比例。学生的实践教学应与企业具体项目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持续加大国际之间的文化与学术交流,强化以本土原创文化为基础的创作意识,深入开展应用性人才培养,我国的影视动漫行业必然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真正实现影视动漫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耿强.多媒体数字影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魏长增.数字视频特效合成基础与表现Combus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