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肉鸡肠道健康失衡指临床上见到下痢、腹泻,粪便稀薄如水状,出现料粪,有时出现泡沫样盲肠粪便、橙色粪便和大滩盲肠粪便等情况。
1 引起肠道健康失衡的主要原因
1.1 饲料与管理因素
在肉鸡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更换不同的饲料。而在更换饲料时过急、过快,造成饲料应激,就会引起鸡的肠黏膜损伤,出现应激性腹泻。同时,环境卫生差,消毒没做好,垫料潮湿,也很容易诱发肠道疾病。
1.2 疾病因素
1.2.1 肠道菌群失调
肉鸡肠道菌群失调,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泡沫盲肠粪便、橙色粪便和大滩盲肠粪便;鸡只可能存在“勾料”(将颗粒饲料甩出料盘)、“料粪”(粪便中出现未被消化的饲料)、饮水量增加。发生菌群失调时,肉鸡采食量减少,影响生长。
1.2.2 病毒性因素及球虫病
病毒性肠炎,多与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有关。在肉鸡的整个养殖过程中,球虫病一直是最普遍的影响肠道健康和生长效率的重要疾病之一,而感染球虫病后所引发的肠道病原菌感染,也是引发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1.2.3 坏死性肠炎
当肉鸡感染亚临床型球虫病,饲料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使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能在肠道中繁殖,产生毒性较强、肉鸡敏感的α毒素而致病。
1.2.4 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
霉菌的污染,一般多见饲料、环境的污染。饲料污染最常见的是玉米的污染,其次是豆粕、杂粕的污染,然后是食槽内的污染和成品料的污染。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对鸡的各个系统、组织都能造成损害,尤其是消化系统。
2 使肉鸡拥有健康肠道的关键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良好的育雏条件和高质量的育雏料,避免使用低劣的油脂和高纤维植物蛋白原料,确保雏鸡阶段就拥有健康的肠道。
选择优质饲料,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容易被消化吸收;选择优良水源,供给清洁饮水;采用循序渐进的换料方式,杜绝换料应激;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门户受损。
2.2 控制病毒性肠炎与球虫病
解决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法主要是空舍期间彻底清洗消毒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用的抗病毒消毒剂如碘制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
2.3 防止霉菌
平时注意饲料的保存方法,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同时多注意肠道梭菌的感染,注意对肠道综合征和霉菌性肠炎的控制。
2.4 治疗肠道疾病应遵循的原则
2.4.1 消除病原体,排除内毒素,保护肝肾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专利产品“生命素”,“生命素”可明显增加肝脏中酶活性,增强肝脏对病毒和药物毒素的解毒作用,清瘟解毒,保肝护肾,提高抗病力,加速疾病恢复。另外,“生命素”能够增强微循环,提高细胞内动力和通透性,清淤祛火,快速排除体内病理毒素,建立新的生理平衡。
2.4.2 调节肠道内环境,提高消化吸收率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增重倍+百”,每袋(500g),拌料500kg,全价饲料中添加时可将全天用量集中于一顿料中饲喂;或每袋(500g)饮水1000kg,全天或集中饮用均可,这样可以增加有益菌、整合肠道,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增重倍+百”能够减少有害菌,解决稀便、料便、血便等肠道问题,提高抗病力。
2.4.3 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避免重复感染
常规用药是补充鱼肝油(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可以维持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修复被损黏膜,从而防止腹泻的复发。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传染病;传染病护理;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而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显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1]。以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以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共接触并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资料87例,以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龄(30.25±4.43)岁。所有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符合肠道传染病常规诊断标准,大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发热、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2]。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照研究法,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研究对象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对象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认知率普遍偏低,而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认知率明显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认知率(%)
知识内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肠道传染病?32.9290.44>0.05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1.1391.27>0.05肠道传染病预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肠道传染病的常备治疗药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讨论
近年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并且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整体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护理工作中,而应在整个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过程之中坚持。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不仅是影响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整体护理及评价质量的重要指标[3-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后,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因此,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健康教育中,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针对传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护理的重点环节,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诸多因素,围绕传染病的防治为中心,确定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时机等,开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总之,健康教育作为护理中的“一个干预过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内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贵轩,杨 坤,刘武垣,等.健康教育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苏晓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22.
篇3
家园
为贯彻落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卫计委加强“三城联创”决策部署,推进医院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专项整治活动。
以卫生整治为突破口, 提高医院公共卫生整体水平
室内外环境卫生按责分区落实,确保路面、绿地、院落等环境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违章建筑、门前三包设置专人管理;购置毒饵站、粘鼠板,全院多次喷洒灭蚊药、蟑螂药,切断四害引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强化健康宣传与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创卫氛围
医院在橱窗栏等醒目位置制作摒弃吸烟陋习、试管婴儿探秘等健康教育宣传板、在门诊大厅制作发热及肠道门诊患儿就诊温馨提示牌、在地面设计控烟禁烟标识、设置健康教育材料免费发放展架、院内电子屏循环播放健康信息、开展孕妇学校讲座66次、进社区讲座8次、并定期对医院全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细化医院内部管理,保障创卫工作取得实效
篇4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3.4 R 1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69-02
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传播快,社会影响大,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师生的身体健康,加重家长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掌握云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云南省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和部分现场调查资料。
1.2 肠道传染病的诊断 参照《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进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界定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进行。
1.3 资料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云南省2006-2008年共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22起,涉及病种4种,发病993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6年报告10起469例,2007年5起247例,2008年7起277例。暴发疫情起数及病例数在所涉及的病种中均以甲肝为最多(10起388例),其次为感染性腹泻(5起315例)、细菌性痢疾(4起162例)和伤寒+副伤寒(3起128例),见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6-2008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中,除玉溪市、楚雄州、临沧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及迪庆州6个州(市)外,其余10个州(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布在10个州(市)的21个县(市、区)中,其中昆明市报告4起,昭通市、红河州、丽江市各报告3起,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各报告2起,曲靖市、普洱市、德宏州各报告1起。
22起暴发疫情中,18起分布在中小学内,占81.8%(18/22),其中16起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占72.7%(16/22);而托幼机构及大学内各分布2起,分别占9.1%(2/22)。见表2。
2.2.2 时间分布 各季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但以4-6月为高发月份(72.73%),符合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征。
2.2.3 人群分布 托幼机构儿童(3~6岁)28例,占2.82%(28/993);中小学生(7~18岁)792例,占79.76%(792/99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729例,占73.41%(729/993);大学生(19~22岁)173例,占17.42%(173/993)。见表2。
993例病例中,男生557例,女生436例,男女性别比为1∶0.78。
2.3 暴发因素 报告的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因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9起(40.91%),因食物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8起(36.36%),因生活密切接触传染源而引起暴发的5起(22.73%)。
3 讨论
2006-2008年云南省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绝大部分发生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发病人群主要为中小学生,主要为经水传播型暴发,其次为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和经接触传播型暴发,这与杭州市、桂林市、台州市报道情况基本一致[1-4]。经水传播型暴发多为农村改水、改厕不彻底,自来水水源受到致病菌污染,学生经常喝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水等不良习惯所致。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多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集体食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食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由于卫生工作不够完善,食堂卫生条件差,食物及水源的卫生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且部分学生还经常食用校外无证摊贩的食物,这些均是引起肠道传染病暴发的高危因素。另外,学生由于共同学习和居住,相互接触较多,有相同的居住环境、饮用水源及食物等,当致病菌污染水源、食物或学生中有肠道传染病病人,且又不注意隔离治疗时,就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点,应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外无证摊贩的卫生监督及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预防疾病的能力,从而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0-2002年急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2):13-13.
[2]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3年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疾病监测,2005,20(1):10-11.
[3] 周清喜,秦友燕,廖艳.2000-2005年桂林市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56-1857.
篇5
有害菌与有益菌共存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王国”,菌群种类很多,有益菌和有害菌二者保持一定的平衡。肠道内保持一定数量的有益菌(比如双歧杆菌)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极其重要。双歧杆菌是一种从事肠道清洁卫生的有益菌群,对人体的好处是: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天然屏障抵御致病菌的侵袭;合成人体需要的叶酸、泛酸、尼克酸以及B族维生素等养分;促进肠道黏膜对钙、铁等矿物元素的吸收;分解亚硝酸盐等致癌物,保护肠道少受或不受癌症之害。
研究表明,婴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没有任何细菌,乃一方“净土”,出生后第5天开始出现双歧杆菌,并以较为迅猛的速度增加,最终可达到肠道菌群的90%以上,而有害菌则剧减至10%以下,此种格局贯穿整个成年期。
有害菌增多,“肠道年龄”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步入中老年(55〜60岁)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趋于下降,产气荚膜杆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比例上升,便秘、大便异味、肠胀气等症状的出现就源于此,继而造成代谢毒素的累积,导致各种与老化原因有关的疾病:动脉硬化、肝损害和免疫力衰退等。
由此不难明白,所谓“肠道年龄”,实际上就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等菌群势力分布变化的阶段反映。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那就是有害菌群比例的升高无疑会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为滋生疾病创造有利条件,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关注您的“肠道年龄”乃是自我保健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恢复肠道年轻,有益菌立功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微生态制剂,很多是食品和保健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3种有益菌种,活菌量大,可在人体肠道内生长和繁殖,从而抑杀肠内有害菌,同时减少有害菌所制造的有害物质,清洁环境,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腹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还可以辅助治疗肝病。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已被众多医疗专家认可,成为治疗轻、中度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的一线常规用药。
小贴士
培菲康的5大优势
疗效显著临床试验显示,治疗病原菌感染腹泻有效率高,可有效抑杀致病菌。治疗急性腹泻总有效率也比较高。
标本兼治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高安全性无副作用。目前,通过多年的努力,培菲康已经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预审,有望在年内进入I期临床。这将是我国首个作为新药进入美国FDA预审的药品。
篇6
一、规范肠道门诊设置,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检索工作
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从4月1日起全面恢复肠道门诊,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严格按照《省医疗机构肠道门诊设置规范(试行)》()要求,从门诊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肠道门诊设置,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药械设备到位、硬件设施到位,并规范运转。二是要按照“逢泻必登、逢疑必检”的原则,加大检索力度,要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时采样送检,特别是对疑似病人、重点人群中腹泻病人(包括饮服行业、流动人口及从疫区来的腹泻病人),检索率不低于10%,检索人数超过当地总人口数的1‰。三是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确保腹泻病人全部集中到肠道门诊就诊,不发生病人院内“分流”现象。四是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霍乱弧菌胶体金快速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霍乱疑似病例。
二、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及时规范处置疫情
各地要将监测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餐饮服务场所等重点地区和餐饮服务人员、流动人口以及腹泻病人等重点人群,认真做好水产品的采样检测等外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和流行因素变化趋势,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要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旦发现临床症状典型的霍乱疑似病人,按照就地救治的原则,组织力量全力抢救病人,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县疾控中心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落实疫源追踪、疫点内人群和病人密切接触者服药消菌治疗、疫点疫区卫生处理等控制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确保不发生霍乱死亡病例、不出现疫情扩散导致的二代病例、不发生中高强度流行,将霍乱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实现霍乱防治的“三不”目标。
三、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障饮水饮食卫生安全
霍乱疫情发生多与饮水饮食卫生因素有关。因此,要加强集中式供水卫生管理,尤其要强化乡镇自来水厂和自备供水系统的监督检测,强化对餐饮业人员食品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辖区内个体饮食摊点的食品安全管理。县卫生监督所要进一步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饮水饮食薄弱环节的卫生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学校群体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县疾控中心要结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检测、饮用水卫生检测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食品增加检测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饮食饮水卫生安全隐患,严防霍乱经食源性传播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各医疗机构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卫生城镇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做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重点宣传不饮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生食海(水)产品、饭前便后洗手和无病早防、有泻早治等防治内容,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全民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组织领导,狠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篇7
方法:普及员工及患儿家属的防控知识,集中诊治患儿,制定专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强环境、诊疗器械和患儿的消毒隔离管理等措施。
结果:手足口病流行期未发生一例医院内传播。
结论:健康教育集中诊治、个性化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等多环节联动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
关键词: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15-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1。2008年安微及全国很多省市出现了较大规模流行,并造成数十例病例死亡的严重后果,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2。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8年共接诊手足口病243例,其中4—7月接诊手足口病人数为199例,因病情较重收治住院13例。针对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特征,为防止手足口病在医院内传播,我院就接诊患儿各环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满意效果。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措施与方法
1.1加强手足口病防控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在全院开展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全员防控意识和防控行为。对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如儿科、急诊科、皮肤科医务人员、门诊导诊护士及卫生保洁员等进行了专门的手足口病防控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1.2规范诊疗流程。严格预检分诊制度,集中收治患儿针对初期儿科门诊和皮肤科门诊都接诊手足口病病人的情况,院领导立即进行协调沟通,将门诊接诊手足口病统一归口儿科门诊,设预检分诊护士和分诊台、专门诊室、候诊区、输液区,每一诊室每次只能接诊一名患儿。在儿科住院部设立专门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离病室,重症患儿送指定医院,通过集中诊治,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传播。
1.3建立专门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消毒隔离措施。根据手足口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了本院《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门急诊及隔离病室消毒隔离制度》,从诊疗环境、诊疗用品、医务人员防护、手卫生、患儿用品、患儿排泄物和分泌物、床单位等方面的消毒进行规范,每次消毒情况要求登记签名,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实施。
1.4配备并完善手消毒隔离设施。完善门诊各诊室洗手和手消毒设施,为保证门诊医生每接诊一个病人进行卫生洗手,在每个诊桌旁配备符合卫生部要求的对手足口病原菌敏感的手消毒用品,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1.5诊疗器械和环境的有效清洁和消毒。根据手足口病的传播途经和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消毒方案,对患儿就诊和候诊区及专门的隔离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灯进行终末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3次,并新安装空气消毒机随时动态消毒。地面每天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拖擦三次,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四次,随脏随时清洁消毒。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一用一消毒,体温计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人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经含氯消毒剂终末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在患儿就诊区、候诊区及专门的隔离病室配备装有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溶器,对患儿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1.6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和卫生行为管理,提高患儿家属消毒隔离意识和消毒隔离行为导诊护士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就诊患儿家属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指导患儿及患儿家属正确洗手、物品环境的消毒方法及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正确处理,对每一位来院就诊患儿,在病例本上张贴手足口病防控健康教育处方,并要求家长阅读并签字,帮助患儿家属有效的做好患儿就诊过程中的消毒隔离管理,尽可能减少对就诊环境的污染。
1.7加强督导,保证消毒隔离制度有效落实。建立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各项消毒措施登记本,随时检查落实。每天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听诊器的消毒状况及各种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情况进行督查,保证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2结果
手足口病在我市暴发流行期间,通过普及防控知识、集中诊治、加强患儿消毒隔离管理、制定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等多环节联动,我院无一例院内传播的手足口病例。
3讨论
3.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2。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3。因此,医院在接诊手足口病时,如何防止病例在医院内传播,控制疫情,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课题。我院在该病流行期间,根据本院实际,将门诊接诊手足口病病人归入儿科门诊,设专门诊室、候诊区、输液区,配备专门导诊护士,设立专门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离病室,进行集中诊治。结果表明,集中诊治,规范管理,是防止手足口病在医院内扩散控制疫情的首要环节。
3.2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3。因此,建立消毒隔离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环境、诊疗用品、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的消毒及患儿就诊过程中的消毒隔离管理是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经,控制手足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3.3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1。根据该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选择理想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我们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选用了对该病病原菌敏感的紫外线和含氯消毒剂用做环境、医务人员手、物表、诊疗用品、排泌物、呕吐物消毒,取得满意效果。有效的消毒方法是防止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的关健环节。
总之,根据手足口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抟播途经,普及防控知识、集中诊治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消毒隔离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做好就诊环境、诊疗器械、患儿及直接接触者的消毒隔离管理,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
参考文献
[1]邓莉,张艳玲.手足口病的流行与防治[J].北京医学,2008,30(6):354
篇8
生病的祸根—致病菌
人们对致病菌并不陌生,空气、水、土壤……,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可以找见它们的踪迹。如果把一滴水涂在玻璃片上,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后就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大肠杆菌在游动,它们繁殖的速度惊人:大肠杆菌十五分钟可繁殖一代;如果条件适宜,一昼夜能繁殖到几亿个。别看它们微乎其微,“罪过”可不小。病菌进入健康人体内,就可发病,严重的还可危及生命。比如痢疾、伤寒等传染病人的大便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痢疾杆菌、伤寒菌等。一旦粪便污染了水源,健康人喝了带病菌的生水及食物,就可能得肠道传染病。
夏天易得病
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了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一方面皮肤血管充分扩张,胃肠道的血管相对收缩,经过胃肠道的血液减少;另一方面,烈日炎炎使人们挥汗如雨,大量出汗来散热,为补充体内新陈代谢之需要,喝水量显著增多。喝水多了,有很强杀菌作用的胃酸被冲淡,从而降低了人体对细菌的正常防御功能。同时,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各种食物又是孳生病菌最好的养料。这时,人们又都喜食生冷、凉拌食物,如果蔬菜上沾有病菌,没洗净就吃,就容易得病。
饮食卫生是关键
蔬菜瓜果在成长过程中,要施粪浇肥,在运输、存放过程中,也难免被粪便污染。实验证明:90%的蔬菜上都有大肠杆菌和蛔虫卵。经过清洗后,菜叶上的细菌可减少80%,西红柿、黄瓜上的细菌可减少90%。所以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最好用流动水冲洗。吃凉拌菜,洗净后再用开水烫一下或在千分之三的漂白粉水中泡三分钟再切。用的菜刀、案板也要用开水烫一下。适当放些醋和蒜,既能调味,又能杀菌,有益于健康。饭前便后要洗净手。剩下的饭菜,立即回锅加热防止变质变馊,并放在通风的地方,盖好纱罩,避免苍蝇叮爬而传播疾病。
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严防病从口入。要认真搞好饮水卫生,管好粪便,消灭苍蝇。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饮用井水的地方,要注意井水消毒。水井周围30米内不能有厕所、猪圈、粪堆等,打水时用公用水桶,井台要加高,井口要修上井栏,盖好井盖,防止雨水、脏物污染。在实行污水灌溉的地方,要特别注意井水不要受地下水的污染。饮用河水的地方,可在各户的水缸中消毒,按水缸的容量,加入适量的漂白粉上清液。水中的细菌,经过煮沸消毒会大大减少。所以,不要图一时痛快喝生水,最好准备凉开水。
篇9
关键词 传染病 疾病报告 传染病控制
自2004年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均得到了极大提高,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与反馈也得到了较大改善。2005~2010年将我院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近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临床资料
疫情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Excel软件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疫情概况:2005~2010年报告法定传染病种,共12213例。6年中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种共3089例,丙类传染病报告种共9124例。
主要报告病种构成情况:2005~2010年我院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前7位依次为,手足口病6403例(52.43%),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627例(13.32%),菌痢1338例(10.96%),流行性腮腺炎8178例(6.690%),梅毒783例(6.41%),肝炎303例(2.48%),淋病203例(1.66%),7种传染病占总报告数的93.95%,是本地区的主要传染病防治病种。按各年发病统计,前7位法定传染病构成情况,见表1。
重点传染病分析:①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是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主要病种,2008年5月开始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共报告6403例,占报告总数的52.43%。3年在法定传染病报告中均排在第1位。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年龄多在5岁以下,成人发病较少。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在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发病顺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5位,2010年排在的第4位,在6年中占的构成比最低。6年共报告1798例,占报告总数的18.90%。发病人群以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占80.53%。③性传播、血液传播疾病:以梅毒、淋病、肝炎为主的性传播、血液传播疾病6年来交替居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前3~7位,分别报告为783例(6.41%)、303例(2.48%)、203例(1.66%)。梅毒在2007年已经跃居当年报告数的第3位,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76.58%,其次为0~8岁的胎传梅毒,占20.81%。
讨 论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是本地区的首要传染病病种,这与国内外许多地区报道的结果相一致[1~2]。近年来,手足口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引起一定数量儿童的死亡,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是主要传染病病种,与唐华菊报道的一致[3],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因此在肠道传染病控制的具体防治中,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强化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人群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抓好“三管一灭”,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格肠道传染病疫点消毒处理和疫点管理;本地区肠道传染病发病重点人群为儿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传染病科学防治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疫,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布置落实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本研究同时显示,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本地区儿童青少年高发的法定传染病。几年虽有下降趋势,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地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必须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工作,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切实提升接种免疫效果;大力加强学校卫生和学校及周边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知识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及时启动晨检制度,加强监测,建立建全疫情报告制度,对有效控制流腮疫情也有着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的90.23%,提示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是控制乙肝。由于目前国际上仍缺乏治疗乙肝的特效手段,注射乙肝疫苗获得保护性抗体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须在全社会人群中加强乙肝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从而提高人群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性传播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梅毒、淋病6年来居我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前3~7位,因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性传播疾病社会性很强,且与行为卫生有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一方面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只有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对人民大众和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孙军玲,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2009,30(9):973-976.
篇10
肠道中的微生物是由永久性(原生细菌)和临时性(外来细菌)的细菌两大主要种群组成。原生性细菌常常生长在胃肠道上皮细胞的表面,包括微绒毛。该部分细菌可有效阻止病原菌对宿主胃肠道的入侵。鱼类胃肠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也可能被提供物理和生化保护的黏膜层所阻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鱼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类群对鱼类的新陈代谢过程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刺激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各种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的。通过维护或增强一系列生理、生长以及免疫反应来提高生长性能,提高应激反应以及抗病性。同时,一些反应可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和提高饲料效率。
2病原体和疾病发生的原因
由于鱼类经常性与含有多种潜在类型的病原微生物的接触,使得胃肠道成为病原微生物最易侵入的部位。然而,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能够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的寄生,避免其引起的感染。永久性寄生的细菌通常在寄主正常的情况下存在,其只需占用胃肠道粘膜表层的空间和资源。通过竞争排除病原体,从而使得那些伤害肠细胞或造成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瞬间减少。永久性寄生细菌也可产生抗菌物质来免除病原微生物对胃肠道的寄生。但当机体原本的微生物平衡状态被改变,条件就变得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益生元和益生菌被添加到饲料中,来增加有益菌种的数量,同时也可减少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最终达到维持鱼类肠道中微生物平衡的效果。益生元是有益的,因为它被作为有益的细菌的食物资源。同时还证明了,一些本可通过胃肠道的病原菌可能被绑定到特定的益生元上,以避免其接触胃肠道黏膜。
3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胃肠道中的第一道防线是把肠道中的微生物与胃肠道直接接触的上皮细胞分隔开的黏膜。而肠道分布了大量的淋巴细胞,黏液及与黏液相接触的淋巴细胞被称为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它具有区分潜在病原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的功能。因此,肠相关淋巴组织具有能够特定识别是否要进行攻击或接受特定细菌存在的功能。如果潜在的病原菌被检测到,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细胞和体液机制会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随后激活后天性免疫系统(通过抗体)阻止病菌引起或产生的感染[11]。先天免疫反应包括: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氧化自由基,血清溶菌酶产生和在激活巨噬细胞超氧化物阴离子的产生。这些机制可杀死多种外来或入侵的微生物,当机体接触到多种病原菌时,会增强抗病性,显著降低水产生物的死亡率。后天性免疫有着更复杂的免疫组成系统,一般是被先天性免疫所激活。后天性或特异性免疫的组成主要包括那些对某些致病微生物具有自动识别,并可杀灭该部分致病菌的淋巴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后天性的免疫系统,允许脊椎动物(包括鱼类),识别和记忆特定的病原体,因而具有二次免疫的功能。总体而言,有关益生元和益生菌对水产动物后天性免疫方面的影响还需要深入探讨。
4对鱼类抗病力的影响
养殖生物对病原菌抵抗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的高低。因此,提高养殖生物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抗病力是一个可能通过生物基因的遗传或者生物体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响应或结果。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者已证实了益生元和益生菌可提高多种水产物种对于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原生动物性的病原抵抗力(见表1)。
5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对于某些鱼类,增加胃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可有效提高消化能力和改善能量的利用效率。如通过在饲料中单独添加1%的干酵母益生元甘露寡糖或低聚半乳糖(不添加菊粉),研究红姑鱼对鱼粉和大豆粉中的蛋白质利用率,结果显示其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益生元或益生菌可能有利于微生物群落产生宿主所缺少的或者含量很少的酶,而这种酶可以提高饲料成分的消化率[7]。例如,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的饲料中添加冻干的红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含量有显著增加。最新研究表明,益生元可能增加了胃肠道的吸收区,其机理可能是增加了肠道褶皱、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绒毛的高度所致;这些改变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益生元和益生菌可能提高水产动物对营养利用率增加和新陈代谢的增强,并促进水产动物生长性能和饲喂效率的提高,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6其他
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评估益生元和益生菌对内分泌和分子的影响已变得可能,通过认识的不断加深,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了解该部分化合物是如何影响新陈代谢的作用。如,在欧洲鲈鱼的幼鱼中添加乳酸菌,幼鱼的生长得到显著提高。另外,也提高了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的幼鱼组中与鱼类应激反应相关的皮质醇含量也相应的降低,这表明,使用益生菌可以减少鱼的应激反应。这样的免疫应答对于皮质醇对鱼类的免疫起到了抑制作用。.此外,在对金体美洲鳊的试验中也发现,对照组表现出较高的皮质醇含量及较高的死亡率。
7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实际应用
为使益生元和益生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应着力提高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活力。然而,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该部分物质造成损害。为确保饲料中益生菌的活力,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的过程应在饲料生产过程的挤压后进行,这样益生菌不至于遭受过多的热量和压力。相比直接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的过程,通过添加冷冻后的益生菌,或以孢子的形式添加可起到降低损害的效果。总体而言,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益生元被认为是不具活性的物质,往往将其作为一般的饲料原料处理。但经挤压后的益生元是否还具活性,或者其化学性质是否已发生变化,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对益生元和益生菌合适添加量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对该部分物质详细的管理也缺乏制度方面的指导。因此,对于益生元或益生菌还应实行更精细的管理措施来优化他们的最佳效能。例如,规定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添加该部分物质,以此来提高添加效果。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才能更好的生产该饲料添加剂等。
8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