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社会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速度很快,养老保险资金也存在很大的缺口。然后通过简单的模型说明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对缓减“资金缺口”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和适当放开生育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资金缺口;收支平衡;延迟退休年龄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抚养率比较低,社会生产性强。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结构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该国家和地区就可以视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近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衡量老龄化速度通常是根据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7%翻一番的时间。根据统计可知,法国需要115年,美国需要65年,而中国仅仅需要27年[1]。由此可知,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惊人,“人口红利”转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新的挑战。2015年1月14日,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并轨”。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的公平,促进事业单位人才的合理流动,更主要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资金缺口”问题。刚刚落下帷幕的两会,“养老保险”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家都在关注在实施“并轨”以后,是不是很快就要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各种信息表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急需解决。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进行测算[2]。(如图1)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预”――张乐
各位学者对“资金缺口”的预测结果有所差别,主要是因为各自的假设条件和使用的模型不同。总而言之,“资金缺口”已经不是网友流传的“吓唬人”,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养老保险制度出发,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以及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二、人口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现收现付制度是以横向平衡为原则,用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保险费来支付上一代的退休金,这一模式可以很好的应对通货膨胀也充分体现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原则。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模式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会造成很大的资金缺口,代际间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基金积累制是在职人员将工资交社保经办机构,并且不断的积累和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的总和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种制度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我国将这两种制度结合推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在职人员缴纳的保险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相当于现收现付制用来支付上一代人的养老金,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积累。
“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虽然是两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结合,但是体现现收现付制的“统筹账户”仍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资金缺口”形成的另一部分原因是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中形成的隐形债务,本文主要研究老龄化对“资金缺口的”的影响,隐形债务不作考虑。下文通过简单的模型构建对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对资金缺口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的资金处于平衡状态,即一定时期的缴费数量与这个时期的养老金支出额是相等的。
StLtWt=EtVt(1)
其中, St 为养老保险缴费率;Lt 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Wt 为缴费职工平均工资;Et 为养老金领取者人数;Vt 为平均养老金水平。
为了推导出现收现付制度中的人口老龄化因素,将式(1)变形为:
St=EtLt・VtWt(2)
其中是养老金领取人数和制度缴费人数的比,也称作制度赡养率;平均养老金水平和缴费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也称作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为了测算养老保险资金的盈余,设t年的资金余额为Bt这根据上面公式(1)可得:
Bt=StLtWt-EtVt(3)
因为不是所有的养老金都能收取,必然有个缴费率,假设t年的缴费率为θ,则t年的资金余额可以表示为:
Bt=θStLtWt-EtVt(4)
假设利率为r,则测算期内t0~tn年的期末tn年末累计资金余额为:
B=∑tnt=t0Bt(1+r)tn-t(5)
由(2)、(3)可知,随着老龄化的严重,养老保险缴费人数Lt 在减少,养老金领取者人数Et 增加,;平均养老金水平Vt 因为养老保险费用的刚性攀升也在增加。Bt、B出现负值,说明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受老龄化的影响造成了“资金缺口”。而且由图1可知,“资金缺口”将在2030~2040年达到顶峰。
三、 解决“资金缺口”的建议
养老金资金缺口其根本是指养老金的收支不能平衡,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在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或者提高出生率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支出,但是养老金费用的减少似乎是不可能,因为养老保险费用具有刚性攀升的特性。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也遭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他们大部分解决方案都是从延迟退休年龄开始。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减少支出,更加强了对资金缺口缩减的影响。以下主要从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生育率、提高保障资金运用效率三个方面对“资金缺口”提出建议。
(一) 延迟退休年龄,缓减“资金缺口”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满60岁,女干部满55岁,女职工满50岁。这一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规定的,当时是很合理的,因为当时平均预期寿命在41岁左右。现在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但还施行以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很显然是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一般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而且美国和德国将提到67岁,所以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最重要的是可以缓减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简单假设,如果把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分别提高5岁,则意味着可以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而且少发放5年的养老保险,专家计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统筹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而且采用渐进式延迟不仅能很好的应对公众的反对心里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3]袁磊设计了三种延迟退休的方案,在不同的组合条件下研究了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案可以推迟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时间的到来,也可以有力缓减缺口规模的扩大,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扭转。[4]郭永斌则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延迟退休对“资金缺口”有很大的影响。
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延迟退休年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但是可以缓减规模继续扩大。
图2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金缺口结构
(二) 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
虽然国家已经将延迟退休年龄提上工作日程,实际上很多学者反对这一做法,[5]李绍光、常云昆、于晨等都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要解决“资金缺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养老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国虽然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理论上讲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以投资房地产、证券、基础建设等,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做到资金的高效投资,或者说仅仅为了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很少投资一些有风险的渠道。[6]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表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90%以上都存在银行,由此可见投资收益率很低,这也是造成缺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养老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积极的参与多方面投资,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收益率。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同时也是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途径。
(三) 提高出生率,适当的放开生育政策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急剧增长,7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减缓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也避免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几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快,这一政策的弊端很明显的暴露出来人口结构不合理,赡养率明显增加,[8]范荣欣指出,在人口结构年轻的时候三个在职员工缴纳的养老金可以供养一个老年人的退休金,但是在老龄化严重的时候,抚养率上升,大概一个年轻人只能支付一个老人的养老费用。因此,从人口结构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角度出发,应该适当的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结构,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收入注入新的血液。[7]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当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88。而且人口结构格局已经确定,所以大幅度提高生育率难度很大。但是从长远来说,提高生育率可以对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起到很明显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蒯小明.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云梦学刊, 2014(35)
[2]杨欢1,袁磊2.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4(3)
[3]袁磊. 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72 种假设下三种延迟方案的模拟[J]. 人口与经济,2014(4)
[4]郭永斌. 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评估和可持续性分析[J].保险市场,2013(4)
[5]乐章、刘二鹏.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篇2
前久,清华大学公开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引发了社会数轮争议。该方案主要起草人杨燕绥表示,方案主要是于2030年前,实施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目标,而方案内容是延迟领取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这又引发社会“退休即失业5年”的质疑,近日,杨燕绥回应称,领取养老金和退休的年龄不等同在国外早有案例,如目前美国政府养老金领取年龄是67岁。
美国政府养老金领取年龄为67岁吗?该方案设计者显然并不了解欧美社保制度。
诚然,美国政府确实在社会保障计划上设定了一个激励延后领取社安金的机制,即1943年后出生的人,可领取标准社安金年龄为66岁,1960年后出生的人,可领取标准社安金年龄为67岁。但退休人员可从62岁时领取社安金,每月只能领取标准社安金的75%,63岁为80%,64岁为86.7%,而65岁为93.3%,而若70岁领取则可获得超额部分。也就是说,美国政府的激励延后领取社安金的机制,并非67岁“一刀切”。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制度的设计只针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计划,该社会保障计划是属于美国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其对象是面对劳动群体,且只要在退休前参加工作,并缴纳强制性的社保税,不管缴费年限,只要在法定的领取社安金的年龄段领取,都可享受到相应比例的社安金。
除政府为劳动者提供的社安金外,美国居民的退休保障还包括退休金和非金融资产等。退休金为国内熟悉的401K,即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的安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401K计划养老金领取条件为:年满59.5岁;死亡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发生大于年收入7.5%的医疗费用;55岁以后离职、下岗、被解雇或提前退休等。非金融资产主要指居民手中的房地产,即居民为提高退休生活质量,而可通过反住房按揭形式出售住房,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美国居民这种多保障的社保体系,使美国政府即使有激励延迟领取社安金的政策,也不会导致退休即失业的情况,因为劳动者还拥有个人缴费型保障账户,且劳动者可在年满59.5岁后就可领取,甚至55岁离职、下岗或提前退休后也可领取。
篇3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人口平均寿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一、我国现行的退休办法
延迟退休年龄,这一话题已经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讨论话题。延迟退休年龄,与所有人息息相关,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就我们国家现行的退休年龄来说,已不适应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我们国家现在沿用的退休年龄标准,是依据197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来制定的 。
(一)普遍性办法。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男干部和男工人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干部退休年龄是55周岁,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是50周岁。
(二)提前退休的规定。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需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工人,需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凡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工作年满10年或连续工作满10年的,均可提前退休。凡是因工作丧失劳动能力的,干部经医院证明,工人经劳动鉴定委员会证明,不论年龄还是连续工作时间,均可提前退休。对于从事特殊行业的工人和基层干部,比如井下。高空,高温和特别繁重的劳动,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均可提前退休。
(三)延迟退休的特殊规定。对于一些身体健康,仍然可以继续工作的少数专家,征得本人同意,经相关部门批准后,退休年龄可以做适当的延长。担任过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女干部和女专家,年龄可以延长到60周;少数高级专家可以延长至65-70周岁;国家需要的解除高级专家年龄不设上限。
二、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人口寿命。2010年,我国了人口平均寿命,是74.83岁,相比较10年前,增长了3.43岁。人口寿命的普遍延长就意味着人民在退休之后仍然有余力为社会做贡献。过早的退休也会使他们无所事事,许多人退休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这对于国民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二)人口老龄化。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6亿的老龄人口,而且每年还在以超过800万的速度在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老龄人口,劳动力大大不足。如果再继续沿用原有的退休年龄,我国将出现用工荒等一系列问题。
(三)劳动人口的受教育年限。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在不断推后。在过去,可能中国人普遍参加工作的年龄都在17.18岁,甚至更早。但现在,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情况已不同。在城市,大家普遍参加工作的年龄都在22岁以后。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的退休年龄,很多劳动者参加工作的年限将大大缩短,这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四)作业环境及劳动强度。过去的中国,生产力落后,技术科技水平落后,某些行业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工作强度十分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原有的退休年龄制度很合适,这是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保护。但随着中国科技的日益进步,机器设备逐步代替人工,很多危险的高强度的工作也都由机器代替,工作的环境也有所改善。比如,煤炭工人过去的工作危险,他们的退休年龄是55岁,但现在,机器化的生产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也是无可厚非的。
(五)养老保险金的储备。最近,养老保险金收不抵支的消息使得大家都人心惶惶。据调查,截止2011年底,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为24859亿元,实际坐实资金2703亿元,空账高达22156亿元。现行的政策就已经使得养老金在空账运转。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会达到一个高峰。老龄化的到来,会使得养老保险金收不抵支的状况更加严重,如果不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我国养老保险金将会有崩塌的危险。
三、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
不久前,在国新办就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的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有关于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就会拿出。根据尹部长的介绍,我们推测了一下方案大致的情况。
男女同志同时开始,不论干部还是工人,同时进行改革,女性一年延迟6个月,男性一年延迟3个月,未来一起达到65岁退休。比如,5年后某位男同志如果是60岁退休,方案实施后,可能是60岁零3个月;另一个男同志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5年后某位女同志是55岁退休,那么方案实施后,她可能是55岁零6个月退休;另一位女同志第二年退休,那么方案实施后她可能是56岁退休。这一方案也是在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状况,劳动力的平均寿命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对于一些从事特殊行业的特殊群体,应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再制定解决方案,比如煤矿工人依旧从55岁的退休年龄算起,每一年延长一个月的退休年龄,53岁是上线。
四、政策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对许多劳动者都产生了影响,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职工,应在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的同时,出台相关的提前退休政策;对于特殊岗位的职工应区别对待;延迟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效益不好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压力,职工退休年龄越长,企业为他们缴纳的保险费用就越多。对于这种状况,国家在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费率的情况,在保险费率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琴,郭燕,李美玉, 延长退休年龄还是增加缴费基数:养老金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 2015.2.80-88页。
[2]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载《经济评论》,1997(1)。
篇4
关键词:社区养老;经营模式;智慧安防;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日益加剧,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成为挑战,进入养老院养老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社区养老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老人适应性强、儿女探望方便,并可兼顾家庭,应该成为中低龄老年人最好的选择。但事实上社区养老并没有成为主流,甚至大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为了揭示其中的原因,本文对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了其中的预期差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调查数据统计
1.1本项目调查对象、特点和方法
本文随机调查了厦门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调查20位居家养老的老人,并调查5家养老院,每家养老院随机调查了20位在院老人,并调查了养老院的管理人员。调查对象从年龄分有高龄、中龄和低龄,从护理等级分有健康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从自理能力分有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从子女关系分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子女关系紧张的老人,和子女关系融洽的老人,所以样本具有总量多,覆盖面广,层次分布均匀的特点。采用实地走访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2社区养老机构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调查
本文随机调查厦门5家社区养老院,调查表提供7个选项,经营成本高(A)、老人或子女满意度低(B)、护理人员素质低(C)、入住率低(D)、政府支持力度小(E)、老人突发风险多(F)、和其他(G),选择其中3项主要的困难,并按影响由大到小按序排列。调查数据统计如表1。
1.3老人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满意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老人对四种养老方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设置安全保障、养老支出、护理质量、老人适应性、家庭兼顾性和探望便利性6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6个档次。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1.4各护理等级老人对各维度的关注度调查
本项目调查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上述6个维度的关注度,关注度中随机调查了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能力各15名老人,老人对6个维度按关注程度从大到小排序。调查数据统计如表3。
2数据分析
2.1四种养老方式老人幸福指数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四种养老方式对6个维度的满意度数据转化为分值,非常满意、满意、中等、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分数为100、80、60、40、20和0分,6个维度的权重分别设置为0.3、02、0.2、0.1、0.1、0.1。用总分来衡量四种养老方式是老人的幸福指数。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4。
从表4可发现社区机构养老的老人幸福指数最高,其次是居家养老和专业养老机构养老、排名最后的是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2.2不同护理级别对各维度的关注度
根据调查数据,本文对比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和特殊护理四种自理等级对6个维度的第一和第二关注度,具体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全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会优先选择支出少、护理质量较好、可兼顾家庭的居家养老或社区机构养老,全护理和特殊护理会优先选择护理质量高和安全保障性好的专业养老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养老。
3社区养老院运营中存在的矛盾
3.1老人突l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
老人是各种突发风险多,尤其是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所护理的人群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和有特殊疾病的老人,突发风险因素更多,风险危害也更大,该项护理工作专业性更强,也更容易出现各种专业风险。而社区养老院经营规模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些风险严重威胁着社区养老院的经营。
3.2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政府社会本预期社区养老院必将会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现实是能自理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专业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为主,从而直接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3.3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社区养老院在不计算各种税费、突发因素的损失的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为入住率等于53.75%,即当入住率超过53.75%时,养老院才可盈利。如按照15%税费、计提5%突发损失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将达到入住率73.75%。考虑到床位的空置,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院没有降低收费的空间。同时,老人们因为养老支出是自理和半自理老人首先考虑的要素。自理和半自理老人去社区养老院的人数少,从而导致社区养老院经营困难。
4智慧安防在社区养老院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本文提出依托智慧安防技术从运营定位、运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的建议。
4.1依托智慧安防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
面对突发风险多与社区养老院抵御风险能力的矛盾,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将特殊护理和一级护理等高风险业务的从服务内容中移出,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二是利用睡眠监测、紧急求救、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手环等可穿戴智慧安防设备实时监控老人状态,并传输到社区养老院监控中心和远程传输到老人子女的手机上,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微调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可以缩短发现风险的时间,提高社区养老院抗风险能力,也能大幅度降低社区养老院的风险发生概率。
4.2依托智慧安防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
解决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一是利用远程视频交流、防盗报警、煤气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睡眠健康、紧急求救、远程开门、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健康腕表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二是利用防走失、电子定位、远程监控、在线教育等智慧安防设备开展社区养老与社区托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模式可以提高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满意度,大幅度减少老人们对社区养老院的抵触情绪,也提高老人对社区养老院的粘性。
4.3依托智慧安防降低机构运营成本
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缓解社区养老院的经营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利用智能辅助设备,智能机器人和实时监控等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减少护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每个护理人员的护理数量。通过减少人员,提高效率,从而部分的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移出一级护理和特殊护理业务,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调整运营模式可以增加一些利率,从而解决经营成本高与社会预期低收费之间的矛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遇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养老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兴办养老机构也成为潜在投资者的关注点,低成本和高结合性的社区养老院将迎来跨域式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厦门市部分社区养老院经营者和老人,以及部分社区的老人,分析对比了调查数据,从利用智慧安防来调整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定位、经营模式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得出利用智慧安防设备和技术可以达到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目的。本文对社区养老院的运营管理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裘晓东.我国养老院经营模式探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篇5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扩大的过程,它是体现了一种人口年龄结构高龄化的社会现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面临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极富“中国特色”,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规模相对大
联合国调查分析显示,本世纪前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国家。到本世纪后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略低于印度,但依然是世界第二大老年人口大国。
2.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
据统计,今后一个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年增长将达800万。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2050年将占总人口的1/3,此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3.老龄人口抚养比明显增大
大多数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给老年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老龄问题的严峻性。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和构成老龄化现象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
养老社会保险业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筹集养老金,用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个人储蓄等多层次养老体系。其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执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解决退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或企业自愿的,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以私营基金的方式给予企业员工的养老经济保障的补充。
2 我国养老保险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保险运行的存在问题
1.社会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社会统筹范围不统一,缺乏可转移性
目前,尽管养老保险已经实行了多方参与,但许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老龄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较差,政策失业偏短、狭窄。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为依据的老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战略部署,当前整个老龄化政策体系均立足于解决近期问题,缺乏长远战略目光。老龄化政策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及权益保障等几个方面,将老龄政策的对象局限于老年人本身。
2.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平均寿命增长而后延,养老基金收不抵支
我国实行的关于养老和就业的保险金大多是由单位负担,以致由于单位经营效益不好而出现拖欠的现象,从养老保险的长期运作前景分析,基金缺口讲越来越大,在未来20年间将累积到2.8亿元。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寿命的增长而后延,从而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运行压力增大,因此也是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大困难。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了很大负担。
3.基金管理不规范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跟不上形势的需求。管理得不到位,造成应收未收、应发未发及已积累的基金发生挤占、挪用等情况,直接模糊了基金流的平衡状况。例如,参保人数与缴费人数不符、企?I因经济效益等原因延迟缴费以及冒名顶替领取养老金等。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持续下降,使得紧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减弱,基金档期收不抵支的省市有逐渐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基金的管理不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个单位推诿责任等等。
4.筹资方式单一
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备模式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一定收支平衡原则,确定一定收费率,已取得一定保险收入,以满足社会保险保障事业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的制度。我国目前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加上企业业绩极不稳定以及人们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还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3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一)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础上,重塑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实现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养老保险则仍然处于摸索之中。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有更好地整合,重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强制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今“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进城务工,导致会出现空巢家庭。再加上农村因思想落后,对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固有思想作用,仅通过宣传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就必须使用强制性手段去实施。
2.建立全国共同实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制
全国城镇所有的从业人士都要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人和单位缴纳比例要统一;个人账户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不受地域限制,当职工更换单位时个人账户中的全部存额可随之转移;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个人账户,全国通用,并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3.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
截止到目前,虽然我国的仰赖保险制度提倡统一管理,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没有扩大到乡村范围。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就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想真正为人们带来及时便利的服务,一是必须使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管理机构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使用国家统一设计的养老保险财务、统计软件,加快管理现代化进程。二是为劳动力的流动及个人账户的转移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三是通过微机管理系统,对每一个保障对象进行分户核算,每年公布每一个保障对象个人账户的存款本金与利息及当年发生额,使投保人关心自己的缴税情况,形成自我保障意识,社会通过一些好的服务化来更好地为养老保险服务。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向新体制过渡,利用劳动力市场,通过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来有效解决养老负担过于沉重负担的问题。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率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仅需要有积累,并且这些积累应当得到较高的回报率。回报率的高低在长期内会对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所作的模拟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首先应特别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其次,才谈得上对基金进行高效的投资运用,进行较为广泛的投资;最后,及时向投保人公布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效果,接受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投保人缴费的信心和积极性,降低保险费率提高的压力,增强基金平衡的能动性。
篇6
根据淘宝网与CTR的《中国消费风向标报告2012》,一直被电子商务机构忽略的中老年人群,正成为网购生力军。自2010年来,无论是成交金额还是购买人数,每年的环比都以超过200%的幅度高速增长。在这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老年性媒体——快乐老人报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在2013年4月推出了全国首家老年人网上购物平台。一上线,相关产品就呈现了热卖形势。
正在兴起的“快乐老人生活馆”
2013年4月8日,快乐老人报主办的快乐老人生活馆正式开张。此后,很多订购了快乐老人报的老人们开始通过网上订购或电话订购来购物了。
快乐老人报的创始人赵宝泉在一次大众讲坛上说道:“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快乐老年报是顺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大趋势创办的,先做媒体,再做实体是我们进军老年产业的基本方略。快乐老年生活馆是我们打造的产业板块之一,我们主要的宗旨是为中国老龄社会提供解决方案。”
笔者了解到,快乐老人生活馆的产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产品形态较为丰富,有抗抑郁药、刮痧器、晕车贴、拐杖、计步器、血糖仪、糖尿病袜等。二是产品设计较为人性化,比如专供老年人使用的指甲剪,老年人眼睛不好使,看东西模糊,有时候剪指甲一不小心就把手给剪破了。专供老年人使用的指甲剪上装有一个小型放大镜,老年人在剪指甲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指甲,以免剪破手。
以此为基础,至少在目前,快乐老人生活馆产品的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像专供老年人穿的防摔鞋,这种鞋子穿脱方便,轻巧,可以自由调节脚后背,并且鞋子的边魔束贴可锁紧脚背,行步安全稳定。目前生活馆已卖出4万双防摔鞋”。
对此,赵宝泉补充说道:“快乐老人生活馆是一个方便老年购物的‘电话+网络+快递’的便捷购物平台。目前电话购物已经小试牛刀,未来将马上合并到网络购物。今后当地邮局不仅可以登自己的促销广告,还可以开展电子商务。”
是否会成为执牛耳者,尚需时间检验
不过,和国外比较的话,即使在国内算是最好的服务老年人的电商,快乐老人生活馆仍在理念更新及“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运营模式上有较大不同。
相对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银发经济”理念很早就开始流行。而且笔者发现,在国外,除了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外,运营商们一般会考虑布点,以延伸实体的方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所谓“布点”,便是建设类似“老人超市”的销售中心。和普通超市不一样,这种超市在设计上会瞄准老年人群,进行专门设计。像奥地利的“老人超市”中,货架间的距离会比一般超市大,以方便老年人慢慢地选货;货架间有靠背座椅;购物推车装有刹车,以方便老年人休息。即使是货物名称,也用大号字,这样老年人才看得到。这样一来,有“老人超市”的地方,老年人生活就相对便利。
篇7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一系列改革纲领,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然而必须看到,改革绝非“众人皆醉我独醒”,“西方不亮东方亮”,能否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与藩篱,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审视我们自身的改革发展历程,在比较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借鉴一切优秀经验,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一个复杂多样的发展中大国,需要吸纳各类难题、多种困境的解决方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可能有益于充实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帮助我们解决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时期的具体问题。对此深刻指出,要继续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
同时,在这个全球竞速的改革时代,没有人甘于裹足不前、原地等待。发达如德国,也敏锐地抓住“时机之窗”,对国家发展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智利、俄罗斯等国,更是在艰苦的探索中不断寻找着最优的前进道路。一旦松懈、止步,即使是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因为改革发展迟滞拖了欧盟的后腿,也被讥讽为“PIIGS”(笨猪五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革并非我们的专利,在全球坐标系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世界奔跑的速度。
实践和历史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启迪意义的教材。现时期的改革,如果能通过横纵两个维度,汲取他国历史中的得失经验,必能起到复制成功路径,规避潜在风险,增加理论自觉和战略前瞻能力的功用。有鉴于此,我们约请郑春荣、韩琦、陈厚义、杨闯等专家学者撰文,深入解读各国改革的得力措施和正反经验。其中,既有发达国家的自我革新,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局部赶超,特别是比较了对于同一改革议题,各国不同的应对处理思路与举措。我们将相关文章集结一处,供读者比较分析,并期望能与中国当下改革实践相互参照,以期从中汲取观察现实和理解改革的灵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德国的“2010议程”是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修正,从强调再分配公正转向机遇公正,力求使每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有工作的权利和机会。这是社民党内的改革人士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调整。施罗德曾毅然决然地表示,改革不能受阻于个别人的特殊利益,能否改革关系到社民党接下来10年的执政能力。
――郑春荣
智利现代化道路的经验给其他拉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以启示。智利道路并没有提供一种一般化的供人效仿的范式。它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 智利的主要经验并不是盲目地奉行单一的绝对的范式,而是与各种狂热的思潮渐渐拉开距离, 针对自己的具体问题制定并修正政策,不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某种方案。
――韩 琦
放眼全球,老龄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老龄化的经济风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持续挑战;而为了应对日益扩张的老龄化成本,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养老金制度改革、调整高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在这些措施中,提高退休年龄政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成为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重要工具。
――陈厚义
篇8
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渐严峻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高龄老人的失能问题更是摆在了面前。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身体不健康的占10.6%,生活不能自理,即“失能老人”为2.3%,人数达52万余。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快速加剧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失智、失能老人迅速增加,需要医疗照护和生活照护的老年人数量也将迅速增长。
然而,家庭或一般养老机构难以处理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养老费用的增加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同时,医疗方面也面临医院运行成本加大、优质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
过去,养老任务清晰,民政养老、医疗治病。现在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增长、人数和绝对年龄的增加,养老和医疗呈现出逐渐过渡到无法区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必然。
然而,医养结合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只是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一个“片段”。现在许多部门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医院办养老院”“养老院办医院”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提出了10个事实,认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急剧增长,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居多,中、低等收入国家的老年人与富裕国家的相比,承受了更沉重的疾病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来自非传染性疾病,因此长期护理变得日趋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陈冯富珍曾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方式,我们要打破碎片整合服务。可以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未来失能老人照护危机的根本出路。
世界卫生组织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原则是:体现个人和公共价值观念;发挥政府和私立部门的作用和责任;教育公众;尊重照护者的责任、作用和权利;鼓励非正式照护者;保障基本条件:公平、受益范围、准入、卫生与社会保障和适宜的基础设施;统筹长照资金;技术支持;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
长期照护目标是老人能够参与社区、社会和家庭活动;住房环境和辅助设施适应;评估、评价社会照护和卫生保健状况;有照护计划和实施人员;制定目标降低风险,减少进一步失能;对精神、情感和心理提供支持;提供舒缓治疗;对家庭、亲友和其他照护者给予支持;必要时进入专门机构实施照护;由专业人员提供生活和医疗卫生支持和服务。
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体系
针对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我们应当建立的对策是:以人为本,全面整合,构建中国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长期照护体系建立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三个方面。保基本是全面实施医疗保险与照护保险、商业保险、高龄补助金的全覆盖,个人付费应当在退休或养老金能够支付范围之内。强基层是以社区居家照护为主,机构包括养老院、护理院、日间医院、医疗机构的养老和失能照护为辅。建机制是通过分级管理、无风险衔接,综合功能评估,跨学科团队服务,建立有序的老年医疗照护连续服务模式。
针对目前的现状和管理模式,建立中国的长期照护体系需要做到四个整合。首先,横向管理整合。通过老龄委的统领作用,整合民政部、卫生计生委和人力资源社保局担负各自的职能。这需要顶层设计,整合统一制定相应的养老和长期照护方案。
其次,横向支付整合。整合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支持、补充保险等多种费用支付方式。加上一定比例的个人支付全面覆盖老人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和社会支持所有的费用。
再次,横向服务整合,即服务于老人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支持服务人员需要无缝隙的服务整合。不同专业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各自履行不同的职责,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最后,纵向的机构整合。通过综合功能评估决定失能老人应当在家庭、社区中心、养老院、医院、康复院还是护理院进行医疗和康复,而不是随意的、无序的流动。同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实现高品质的服务奠定了基础,因此还要加强信息整合,要把社区的健康档案、医院的医疗档案、民政的福利支持档案等都整合在一起,通过移动医疗护理服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设备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失能老人的照护环节中,无论是慢病管理、亚急性医疗康复、临终关怀服务还是长期照护支持服务都应当是以居家照护为主,机构照护为辅。其中,个案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是整合的剂。
篇9
1 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法、德、意、英、日、美。他们都相继通过凸显的社会矛盾,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解决方案。我国不同于其他,在老龄化问题上不能单纯模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以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构架体系。
我国老龄化有如下特征[1]:
(1)人口规模大;
(2)发展迅速,递增速度惊人;
(3)地区发展不均;
(4)城乡倒置现象显著;
从现今的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但是自2040年之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会远远超过农村。这也是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
(5)女性数量高于男性;
在多出的女性老年人中50%~80%都是80岁以上的生活半自理或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国外的状况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使得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社会基础建设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未富先老,导致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去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我国老年人生活模式的探讨
“老”――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是生理上的逐渐衰退,心理上也是由于生活领域的缩小、社会角色的变化、经济收入的减少等现象,而变得脆弱,需要寻求理解与关怀。常言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更多的我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老有所为”。
在我国71.08%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20.36%的基本自理,只有8.28%的老年人生活需要别人的辅助。因此在中国更适合推广住宅养老的方式,一方面降低社会成本,符合传统养老观念,同时也激发老年人生活热情,使其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到生活中去[2]。解决养老居住空间的问题,不仅仅是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应该维护其自由选择居住方式的权力。
现代城市老年人更加追求时间支配、空间使用上的自由,更加注重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住”已经不单单是种行为,而是一个包含满足感的方式。所以我国就提出了一种理想养老居住模式:混合模式下的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希望在其中老年人能充分获得心理上对安全、归属、私密、家庭和场所的需求,同时拥有良好的生理照顾。
3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的现状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地区差异性明显,各地方发展不均衡。在中部、南部沿海等发展较快的区域,居家养老或者公寓式养老推广较好,而西部、东北部因为经济、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迟缓。尤其在东北部等寒地城市中,公寓式老年住宅发展基本处于鲜有问津的状态。
3.1 地方发展的限制
但是寒地城市中的老龄化问题却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问题,有许多退休老职工留在了东北,但是他们的下一辈却涌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造成了众多“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出现。
3.2 气候引起的行为时域性
时域性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及季节时辰等条件下老年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寒地城市老年人行为时域性主要指其活动强度、范围、内容,随季节变化较大,自由度、积极性受到限制[3]。
4 寒地城市居家养老住宅设计策略
4.1 规划布局方面
(1)防风保暖
由于寒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要有意识的设置防护林或者能够阻挡强风的高大建筑,以保证住区有良好的风环境。同时可沿城市主导风向,建设生态廊道,将周边清新的空气引入城市住区内部,缓解夏季的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4]。
建筑形体应尽量围合成封闭紧凑的平面布局,组合成简洁整体的体量形态,控制体型系数。此外注重围护结构的高效保温,提高供暖的效率。
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寒地城市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温度环境的适应过渡区,另一方面也给空间、视线提供了准备的条件。所以规划中要避免入口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并为其设计足够的空间缓冲以供人使用[5]。
(2)利用日照
对于寒地城市而言日照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作为热量的来源之一,也是城市居民心理上的慰藉和情绪调节。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上要重点考虑主要空间的最佳朝向,虽然无法保证间间朝阳,至少做到户户均好。
户外活动场地也应考虑设置在冬季阳光可以辐射到的区域,缓解局部小气候。
(3)功能混合
寒地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出行的频率也相应降到最低。因此在规划初期就可考虑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在满足日照间距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对交通资源的依赖,更符合节能的考虑,也增加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其次多功能地利用土地,混合居住、办公、餐饮、医疗、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等业态,使得住区内部可以实现自我完善,老年人在有限的步行距离内就能满足各种生活基本需求。
4.2 住宅套型方面
因为寒地城市从10月到来年4月之间都处在供暖期,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居家养老住宅方面的考虑就需要更为精细化。
(1)打破传统廊式布局,增加剖面变化
在新建老年住宅或老年公寓时可适当考虑改变以往鱼骨式功能布局的形式,以公共活动室为中心串联其它居住单元,中间灰空间为交往交流平台,以满足居家老人对社交的需求。在剖面的设计上,可以再次利用规划上的混合功能的思想,将交往、服务功能块置入不同楼层,把公共活动当作触媒激发老年人邻里之间的互动。
(2)扩大卧室面积,适当减小起居室
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作息不同于年轻人,他们全天尤其是冬日的活动大部分会集中在卧室,所以对于居室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而起居室面积的不足可以用公共起居室来补充,促进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交往与活动。
(3)增加储藏空间的设计,满足生活习惯
老年人对于有年岁的物件都有种怀旧情节,因此在老年住宅的设计方面需要提供足够的储藏空间以摆放旧物以及过冬御寒的衣物。其次,在东北老年人都有腌酸菜等生活习惯,所以在生活阳台的设计中也要将其纳入到考虑的范畴。
(4)设置空中花园,缔造宅园居家养老住宅
“人居自然中”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生活模式。对于寒地城市冬季景观的缺失,同时老年人又喜欢摆弄花草、种植有机蔬果等原因,就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需求。而现今住宅现状更多的是宅园分离,公共绿地虽大,但受季节限制只可观赏无法亲近游玩。每家每户缺少绿景花园,仅为人工而无自然之趣。
因此我认为在寒地居家养老住宅中应重视绿景的补充,加入空中花园或者设置底层花园,一方面空中花园可以作为温室、阳光房等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调节室温增大湿度;另一方面模糊室内外限制,消除室内闭塞空间的局促感,拓展生活空间,引发更多丰富的生活形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6]。
(5)卫浴空间精细化设计,增加安全度
卫生间淋浴间等功能房因为经常会处于潮湿阴暗的状态,所以多为老年人发生磕碰事故的多发地。在设计时要充分保障其通畅、便捷、易达、高照度和足够的安全系数。
4.3 户外休闲空间方面
(1)室外活动场地设置
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应该空间开阔但相对安静,以弥补老年人听觉下降的不足,但同时满足“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场地应该尽可能背风向阳,在西北方有建筑物或高大树木作为遮挡物,提供较适宜的日照环境和风环境。
(2)采取适当的气候防护
为了给寒地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城市及住区内部可以多设置封闭或可开启的步行廊道、廊桥,创造半室内化空间。同样人行天桥步道及地下人行系统也是在规划中可以借鉴的,以便增加冬季寒地城市老年人的出行率及安全度。
(3)户外景观配置要考虑四季性
由于寒地城市气温较低,不能保证植物的常绿,因此在室外植物配置上需要考虑营造四季不同的生态景观,一些枝干有不同颜色的植株可以优先考虑,如白桦及红瑞木。当然为了不让冬季室外景观显得过于萧索冷清,建筑颜色的选用也应该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5 竞赛案例分析
5.1 竞赛情况简述
作者以2013年ICCC竞赛为例,来展示一个寒地城市老年人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本竞赛由ICCC(国际助老社区理事会)和UN-HABITAT(联合国人居署)等机构共同赞助。竞赛邀请全球建筑设计领域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展示他们在设计和创新人类发展模式方面的才能,以帮助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中来。
竞赛的关注点:
是否能为生活在城市、郊区或农村的老年人,成功创设一个多元的、跨年龄段的社区,甚至还可囊括信息技术交流于其中?
如何让老年人全面融入并参与到社区生活中?
如何鼓励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人生?
5.2 场地选址
本设计的主题为“躬农于乐――创建人人共享、无缝衔接的慢活人文城”,场地选择在伊春――东北林都,天然氧吧。伊春是惟一一个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的中国城市,但是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连续8年人口负增长,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样的现状对于建筑师而言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设计选址为朝阳小区,作为建国初期第一批楼房,曾经是高档的住区,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钱权阶级搬离,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和拆迁户。前依北大桥,背靠小兴安岭,周边有北山公园、森林公园、阳光浴场和绿岛度假小岛,在此可见大量居民自行种植的农业景观,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交通条件临近通河路及山河大道,位于伊春市周末休闲与市区交接的据点位置,可以作为服务周边都市居民与外来访客的中心点(图1)。
5.3 概念引出
(1)“积极老龄化”引导下的社区支持型农业
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国家应对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而作为曾经社会主力军的老年人希望融入群体社会中,继续创造有生存意义的事业。本设计就借由这个场地,探讨一种由住区老人与周边工作的青年人、学习生活的幼儿一同建立于都市中的休闲农业模式(图2)。
一方面老有所为,老年人可以继续维持习惯的生活状态,同时由于专业设计的介入,可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身体机能的消耗、消除季节的限制,同时打造品牌效益,为低收入的老年人群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明日农业将成为一种新的都市休闲活动,同时激发不同的空间环境、地景廊道的组织形式。
(2)“乐活”中的慢活体验网络
乐活,照顾身心健康及地球永续发展的生活形态。本设计试图透过消费、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立能源、生态、人文的循环体系,老年社区作为一个激活因子辐射整片区域。同时保留老社区活性的生活剧场、慢行的网络大街,再现邻里生活的乡野弄巷,建立以多元文创、生态农业支持的慢活产业,结合街区文化记事的app虚拟网络,叠加形成说故事的旧城慢活体验馆。
5.4 寒地城市特殊设计策略
(1)第二地坪的设计
由于场地与周边道路存在三米多的高差,因此设计时纳入第二地坪的考虑(图3),将所有一层房屋“地下化”,原有宅间道路被第二地坪覆盖,出入活动由室外变成室内,宅间田地覆盖可开合的玻璃顶,作为种植区以应对不同的天气。一层原有居住功能也开放为活动中心、餐饮、商业、种植服务等公共功能,利于冬季老年人的出行及社交互动。居住功能上移至二层以上,室外活动可在第二地坪上进行,同时还可以观赏到宅间玻璃大棚中的种植景观。
(2)阳光房的置入
在提供公共种植区的同时也为每户安排有阳光房或空中花园,一方面提供冬季优质的景观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可以调节室温和干湿度,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图4)。
(3)步行廊道系统
除了第二地坪在冬季方便老年人出行外,还另外设置了封闭的步行廊道系统,它贯穿于整个场区的居住部分和公共种植区,连接医疗、生活服务等设施(图5)。同时还能在冬季行进中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图6)。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上海;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F8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67-03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口的关注也逐渐成为人口研究当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患病人口尤其是患慢性病人口的增加这一突出问题也开始显现,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呈现出大幅度增加,这无疑给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那么,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医疗保险带来哪些影响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会使我们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并且也是目前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严峻的城市,因而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市医疗保险的影响将更具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市医疗保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上海市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发展至今,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出老龄化的程度高、速度快和高龄化突出等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老龄化速度更是明显。
概括起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增速快。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12年,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367.32万人,老年人口较多;而且从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来看,2012年度,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5.74%,高于国际社会公认标准约15.74个百分点,也远高于1979年上海市首次进入人口老龄化时的比例。这一现象说明上海市老年人口不但绝对数额较大,而且老龄化增速也快。第二,高龄化发展态势迅猛。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海市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市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占比不断上升。1964年,上海市高龄老人占比仅为4.43%,到1996年,这一比例已经升至10.80%;同时,绝对数额,也从1964年的2.9万人上升到1996年的24.9万人。这说明无论从相对数量还是从绝对数量来讲,上海市高龄化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龄老人的增加也意味着需要用于老年人医疗的费用也将增加。
二、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市医疗保险的影响
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日益加剧,社会负担也在不断加大,用于老年参保职工的医疗费用也将不断增长,老龄化将给上海市医疗保险基金带来沉重的压力。从老年人的疾病特点来看,一般而言,老年群体发病率比年轻人高3―4倍,住院率高2倍左右,因而用于老年参保人员每年消费的医疗费用一般来讲要高于年轻人。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群体基数的增大,社会上的大部分医疗资源将被老年群体所消耗,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亦将呈现上升趋势。凡此种种,我们不难设想,在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如果维持现有的参保规模、筹资水平及享受水平不变,上海市医疗保险资金在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1.社会年龄结构老化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积累不足
由于退休老人的医疗保险支出主要依靠在职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来支出,因而,人口老龄化将会使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缴费的人数相对减少,而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增多。加上老年人发病率比年轻人高3-4倍、住院率高2倍左右这一患病特点,因而,毫无疑问的是社会年龄结构的老化对未来医保基金的积累提出了挑战。
首先,离退休、退职人数增加。从图1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来看,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每年离退休、退职人员占总参保人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图中来看,2001年末参保人数中离退休、退职人数为239万人,到2012年,该人数直线上升至421.52万人,短短11年间,参保人数中离退休、退职人数就增加了182.52万人。从上升趋势和幅度来看,离退休、退职人数的绝对数额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最初年份年增加5-7万人,2004年以后,每年绝对数额增加达到10-15万人。
图1 2000―2012年上海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3年.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1年对社会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原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和“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从业人员被纳入城镇职工保险范围内,并对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作出了调整。
其次,享受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例较高。由图1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来看,2000―2010年间,享受医保的离退休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重大概在35%―40%之间,并且这一比重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即参保人员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数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大,甚至超过在职人员的增长速度。这客观上要求需要有更多的医疗保险基金,以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和医保基金的不均衡。2011年和2012年,享受医保的离退休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2011年起上海市社会保险政策调整时,将原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和“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从业人员纳入了城镇职工保险范围,由于参加综合保险的外来人口多为年轻人,客观上使得上海市享受医保的离退休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从具体数值来看,虽然2011年以后有关政策将大量外来人口纳入到上海市城镇职工医保范围,但享受医保的离退休人员占全部参保人员的比重仍保持在30%左右。
另外,饶克勤、尹力和刘远立(2000)的研究表明,在医疗费用价格保持1998年的实际价格不变时,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医疗消费负担增加。2000―2015年间,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医疗需要费用负担将增加28.7%,医疗需求费用负担将增加26.4%。上海市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不难设想,其未来的医疗负担将更严重。
2.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老年群体医疗需求量上升,对医疗保险基金产生压力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居全国之首,人口老龄化将对人群的疾病模式及死亡模式产生影响,而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又将影响医疗保健服务的数量、内容及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出量。
近100年来,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世纪初,急慢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及寄生虫病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2012年,排在上海市人类死亡“疾病谱”最前列的疾病分别是循环系病(占死亡总数37.02%)、肿瘤(占死亡总数30.67%)和呼吸系病(占死亡总数10.48%)。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同时,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人群老化,这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另外,由于老年人期望寿命的延长,一般老年人患此类疾病的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此,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总人群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医疗费用发生额也会增加。
卫生部有关调查显示,老年人发病率比中青年人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其中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疾病,这也进一步表明,老龄化所导致的医疗费用的消耗也将大幅增长。老年人群具有在其生病周期当中的特殊性,一般而言,老年人群由于其生理特点,已经淡出了劳动力市场,对社会而言,老年群体更多的是一个消费主体而非生产主体,进入退休阶段后,他们不再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却大幅度的享有医保基金带来的福利,这对我国实行的现收现付的医疗保险模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对策和建议
1.扩大医疗保险基金覆盖人群,增强参保人群的可持续性,是减少基金风险、应对未来严峻老龄化形势的有效渠道
上文已就人口老龄化对基金可能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保持现有参保人群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保险基金在未来是不可能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风险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于扩大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从而增加基金数额。医保基金数额的增加,不仅能够减缓老龄化压力,而且更能较好地发挥保险所追求的互济功能。
从人口自然增长来看,21年来上海市户籍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户籍人口参保人群呈现出明显老化状态,单纯依靠目前参保人群中在职职工的较少增量而退休职工的较大增量,很难保持未来基金的平衡。但上海市是中国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体,其经济的增长每年对外来人口的拉力是巨大的,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入沪,如2012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达960万人,户籍人口为1426.9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67.28%。如若能够把这部分外来劳动力很好地吸纳进来,无疑对缓解医保基金压力的贡献是巨大的。若从此角度看,自2002年上海市对外来劳动力实行的综合保险政策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2011年起,上海市已将“小城镇社会保险”和“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纳入了城镇职工保险范围,从而扩大了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尤其是参保人群中的年轻群体。
然而,虽然参保人群有所扩大,但参保人群的可持续性却有待增强。很明显,虽然上海市从2011年起已将“小城镇社会保险”和“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纳入了城镇职工保险范围,但现行户籍制度并不利于外来劳动力持久地纳入到参保系统当中来。外来人口在上海市工作多年,也参加了综合保险,但往往由于迟迟不能够落户而使他们考虑去其他城市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现行的户籍政策束缚了基金的长远积累。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弱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逐步放宽落户条件,是未来增强参保人群可持续性根本途径。
2.医保政策设计可鼓励引导老年人去社区医院就诊
社区医院相对于大的三级医院,具有医疗费用低的特点,医保政策设计时可以鼓励患者去社区医院就诊,以降低医疗保险负担。
首先,就老年人的患病特点来讲,去社区医院就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老年人的发病特点来看,老年人是慢性病的多发群体。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居民80%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和治疗。老年人的身体一般都较弱,而且经济状况相对处于劣势,去离自己居住地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但方便,而且治疗费用较三级医院低。所以,医疗保险在设计上可以秉持“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原则,鼓励参保老年人去社区就诊。
其次,从上海市医疗资源利用现状来看,鼓励老年人进社区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区医疗资源。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一、二级医院尤其以社区医院为代表存在较为严重的病源不足问题。三级医院目前大量的工作和时间都消耗在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上面,因而用于高难度的诊疗和研究项目上的精力比较少,长期来看不利于三级医院技术的精进;而一、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完全有能力对这些常见病、慢性病进行诊疗,却由于参保人的心理等等因素的影响,病源比较少,这造成了一、二级医院尤其是社区医院资源利用不足,大量的资源被闲置。
最后,做好医保政策设计,降低医疗保险压力。医保政策设计时可以采取自由就诊和双向转诊相结合的方式。对直接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老年人,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医疗保险优惠。
社区医院通过全科医生服务于老年人,全科医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的病人,可以根据需要将患者转诊到社区医院,进行双向转诊。医保部门在对双向转诊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进行结算时,要对不同的就诊方式采取有差异的医疗保险待遇,比如:直接到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享受程度高于非直接到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到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享受程度高于转诊到上级医院就诊的患者;转诊的上级医院就诊的患者高于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
3.提高医疗保障中的财政支付水平
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相对较高,个人支出比例过大,政府和社会支出不足。上海市财政支出中每年用于非公费医疗的卫生支出比重也不高,高龄无保老人、精减退职回乡老职工、农保以及居民医疗保险医保报销比例都不高。所以,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未来上海市还要加大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使医疗保障费用随着居民的收入增长而增加,提高保障力度,减轻居民患病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及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市医疗保险带来的问题。
4.从全局和长远看,应该制定相对稳定的人口发展政策
年龄结构给医疗保险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思考制定相对稳定的人口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老龄化进程来看,发达国家社会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到老年型持续了几十年至100年时间,如法国用了15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5年,而我国的老龄化只用了18年(1981―1999)。
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口绝对数额很大,这给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带来巨大的负担和风险。因此,充分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从人口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相对稳定的人口政策,可以消除人口政策当中的人为因素带来的人口的急剧转变,亦可大大减少政策原因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口政策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使社会得以平稳发展;同样,如果保证了新生参保人群的数量与新退休人员数量大体相当,就可减缓隐性债务带来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上海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3.
[2] 饶克勤,尹力,刘远立.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二)[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
(10):10.
[3] 仇雨临.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J].社会保障制度,2005,(7).
[4] 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J].社会保障制度,2007,(4).
[5] 廖晓春,廖淑梅.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老年护理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7).
[6] 姜向群,万红霞.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
[7] 林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社会保障,2004,(11).
[8] 李再强,林枫.医疗保险制度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5,(1).
[9] 董朝晖.我国医保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4,(7).
[10] 林枫.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02,(2).
-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
- 下一篇:降低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