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日趋成熟,对身边的人或事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学校或家长需要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由于高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较长,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针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形成法治意识,实现更好地成长。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1.个人层面。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2.社会层面。
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除能够帮助学生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外,在社会层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在高中阶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能够降低他们在未来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这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障碍。首先,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学习缺乏重视。高中生学习任务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思想政治教学理论性强,学起来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十分消极。其次,高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侧重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在教学中只关注高考考查的内容,常常以如何得分为目的让学生机械性地记忆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法治意识淡薄。
2.教材中法治知识较少,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知识较少,对法治知识的解读也较为浅薄,且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知识往往被当作理论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由于法治意识相关内容在高考中涉及较少,学校对于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不高,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点,而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教材之外的法律知识,任课教师无法有效进行补充讲解。另外,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程度有限,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
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生对法治教学的重视。
教师和学生对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法治教学的效果,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法治知识,学校需要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法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加大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律知识讲解的比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法治知识的机会,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其次,对教师开展充分的法律知识培训,加深教师对法治意识的理解,使其有能力胜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从而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法律专家开办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参与度,让法治教学发挥实质作用。
2.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加强教材与法治教学的联合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加强法治意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就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内容,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法治教学开展的意义,增强法治教学的成效。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任课教师应当科学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的法治教学根植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给予学生更多的法律知识补充。对此,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法律知识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优化相关教学评价体系,对法治教学的效果进行科学测评,以便教师掌握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篇2
【关键词】中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2-0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可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国家法治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由于教育、法治现状、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再加上自身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中职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大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为权力和金钱所支配。
2.法律知识不足,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素质明显不高,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仅有的部分法律知识,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道听途说所得,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其在校期间所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有纪律上的处理,并没有在法律上对其警示,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缺乏明确认识。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盗窃概念十分模糊,偷多少,能构成什么罪,几乎一无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与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仍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中,很少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矛盾时或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更有甚者,对法律缺乏畏惧,严重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比如,校园暴力中的伤害。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其法制观念的淡薄。
4.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中职学校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问题、纠纷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当实际冲突发生时,有的学生就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处理矛盾;有的学生则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日常购物时不知道索要购物凭证;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劳动报酬如何维权等。这些问题课堂上老师都讲过,可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旧缺乏。
二 影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却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不稳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力差,冲动易怒。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压力,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自我意识过强,加之其薄弱的意志、消极的态度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及社会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离开家庭在外学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中职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易受外界环境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各种负面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本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金钱至上、崇尚享乐、自我中心等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法律内容少,法制教育观念错位
一是中职生教学计划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教材内容滞后,法条多,案例少,学生不喜欢;二是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是义务”,不利于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三是重条文轻理念,忽视现代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培育;四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厌倦和反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法律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依归。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法律体现着当代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当对法律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实现并保障了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内容是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其内心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完成法律意识的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校园法治氛围
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培养中职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在司法领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小环境上,学校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照章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因人而异,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板报、知识竞赛、法制讲座、旁听庭审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篇3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意识;问题;策略
要充分认识高中学生拥有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培养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促进我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一、高中学生自身法治意识的具体现状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并没有开设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媒体报道。高中学生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的相关法律知识内容比较零散,数量不足。高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缺乏基本的认识,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未来的成长。
(二)缺乏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就是能够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正当权利,敢于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尊重国家以及他人的基本权利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由于从小的处于被管理的位置,这种思想长期定位,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或是生活中不善于通过正当途径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最终使自己或他人甚至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缺乏法治信心
部分高中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法治不能解决生活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弊端,甚至认为权力大于法律,很多高中学生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违法现象表现出麻木不仁,缺乏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有甚者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只会一味的谩骂,却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的重要表现。
(四)缺乏守法意识
通过对部分高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法治意识调查后发现:长期在学校里埋头学习的高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法律知识是与各种犯罪分子打交道的工具,认为法律的内容离高中生活比较远。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法律的相关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高中学生随时都在受各种法律的保护、引导和制约。高中学生受到了多年系统深入的教育却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缺失的表现。
二、增强高中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坚持依法治校的基本理念,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在依法治校的实际操作中,高中学校的管理层需要具备非常明确、精准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在法律法规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学校管理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根据具体形式需要改变校内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维护学校办学拥有的自,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自身的合法权益。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都与学校存在内在的关联,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管理,为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奠定基础。
(二)教师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法治意识
增强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教师首先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拥有正确的法治观念。高中教师处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师自身的思想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法治意识时,首先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法治知识,引导学生站在法律的视角下,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拥有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三)树立平等的法治观念,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在教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与学生分别处于教与学的位置上,但是在所有法律面前都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禁止出现身体上的惩罚或者贬低学生人格的事情,相反应该利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将学生看成是教学中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通过依法施教为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在政治课堂中改变传统法治教育的方式
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法治意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部分教师仍然沿用陈旧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教师需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中具有的精神,将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体,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法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法治教学最大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通过对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培养学生具有法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需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更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的和构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将法律知识内容更多的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案例的选择,推动学生将外在的法律知识转化成内在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高中学生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意,对高中学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是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为我国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佳友.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0.
[2] 王少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4
一、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政治课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效果。根据政治课的具体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时,可以动员学生联系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实际,认真思考、提出和讨论社会焦点、 热点、疑点问题,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h,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道德评价标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并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习惯,积淀为能量,锤炼为品质,使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
3.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的瑰宝,在它的影响下,不仅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风流人物,而且凝结出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些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如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表明每个人都要保持高尚的风格, 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国家的事, 为祖国做贡献, 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也是高尚的价值;孟子的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品德;以及“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将这些名言警句有机地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渗透到所讲授的政治知识中,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思想保障。在当代,公民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和发展公民意识的黄金时期。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在公民意识培育中有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视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公民意识培育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等。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养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
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当前,我国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消极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德行;学校教育重应试轻素质;社会教育重形式轻成果;家庭、社会、学校缺乏合作等等。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必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中学政治课为切入点,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采用主题演讲、讨论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实施法制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对各种形式开展的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比,对于提供法律素材以及对法律案件剖析细致的学生给予表扬,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他同学在下次的教学中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法律意识。
六、实施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15-02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使其处于教育边缘化的位置。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适用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需要量不断的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决定将其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本身仍存在许多矛盾的问题,如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弱、学生素质差等诸多问题。在许多的高职院校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的欠缺,还会出现许多集体斗殴的现象,遇到矛盾时并不是用法律等正当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比较野蛮的以怨报怨方式。本文将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
法律意识在一般看来,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法律现象的认知和把握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于法律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学者看来又拥有着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主观把握形式”。但不管法律意识怎么定义,它们具有的共性就是人们对于法律知识形成的一种包括认识、理解、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意识形式。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的把握是非常欠缺的,其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知识是指一些关于法律的基础知识,在许多的高职院校里根本就没有开设法律基础知识的专门课程,而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中附带的讲一点关于法律的基础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一些高职院校也并没有专门教法律的老师,是将其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讲解法律。这就在法律知识的课程和教学方面使学生学不到关于法律的基础知识,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另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许多相对本科的大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外业余的时间里,很少主动地去学习法律的基本知识。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基本知识的缺乏。
2.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常识性的判别。在多数高职院校里,大学生由于没有学好法律的基本知识,很多对于法律的功能、作用并不了解,因而就不会拥有一定的法律观念,运用它来解决矛盾和维护自己正当的权利与利益。许多学生的学习还过于功利化,认为有用即学,没用则不学。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许多的同学不是付诸法律的意识,而是采取私了的方式,有些甚至出现暴力和的事件。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时,许多的学生要么采取的是忍气吞声,要么采取暴力的方式,而从不诉诸法律等等。由此充分地说明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淡薄。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效力、法律权威的崇拜和敬仰,并以之来作为行动准绳的一种信念。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法律的信仰,内心就会产生守法、用法和执法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要产生法律的信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高职院校里,由于许多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欠缺,许多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法律,反而会相信一些非法律的准规则,法律信仰自然会严重的缺失。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法律信仰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法律的信仰,每一年在高职院校发生的许多事件也会得到很好的佐证。
从以上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的分析得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困难重重,因此,必须首先分析出高职院校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是什么,以找出解决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键
根据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界定可以看出,大学生是集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于一身的高素质群体,学好法律的基础知识也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需。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他们虽然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法律意识的培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键应在于以下两点。
1.让高职院校大学生懂得法律的基本常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受专业的限制,许多的学校都采取的是三年制的教学方式,培养的目标的是专业型的技术性人才,所开的专业主要以经济适用型为主。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一般只有两年,而并不像一般本科那样学习四年。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也就非常短,还要完成课程所需要的学分。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时间非常的仓促,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也就不应该像本科生那样的要求,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分并熟知法律的条文。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应在于使他们懂得法律的基本知识,这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守法,行为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当权利遭到侵犯时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2.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守法和践行法律。许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素质及自主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在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非理性的暴力。同样在遇见别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往往也是袖手旁观。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就是促进其能够自主的守法和践行法律,这其一就是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法律的意识,形成守法的精神,不去做一些违法或有损于法律的事情;其二就是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践行法律,在自己和别人遭到不法的侵犯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保护他人,而不是采取冷漠的态度;其三就是能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改革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由于学校的性质而并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开设,这门课就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其中谈到法律知识的仅有三四章的内容,而且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少而简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学到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就显得相当的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必须向法制国家迈进,相应地人们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提高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必须予以改革。而具体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让学生们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首先高职院校在注重职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文化课程的设置。法律基础课程应作为文化基础课基本课程之一,而不是附带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开设一门专门的法律基础知识课,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引起重视。其次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应把最基础的法律部分,如民法、刑法等放在开头的几章里。因为这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若放在后面的章节里,往往会被忽视而让学生学不到知识。再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不要总是把这样的课程安排在一天最后的两节课上,应下午前一二节或早上三四节课上,这样学生才愿意或容易接受。
2.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至关重要。在国内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法律基础知识课一直是系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下,并且只是简单的作为小小的三个章节来讲解,而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学法律的教师,多数由教思想政治的老师上课。这就会导致法律知识教授的老师是一个非专业的人士,缺乏应有的法律素养,使得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高职院校里,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用专门学法律的人士来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学生就既能接受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得法律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3.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除了以上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教师的法律素养外,学校还可以外在的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也就是运用广告和海报等形式来宣传法律知识,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具体的途径有:一是学校可以将法律的基础知识部分印成小册子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业余时翻阅,或当学生在不懂或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地阅读和运用以学习法律知识;二是学校学生处可以制作展板,在展板上附上许多相关法律的案例,让学生们有兴趣去看和思考,并从中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三是学校可制作宣传片和相关的法律性的光碟,挂在校网上或是在公开的场合、节日上放映,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
4.建立大学生自主的法律咨询中心。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拥有着自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法律意识的培养里,学校的相关机构就可以创立一个自主的法律咨询中心,此中心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法律知识咨询。在运行的方式上必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来加以指导,学校给予大力的倡导和支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事时,就可以先咨询法律咨询中心,最后用理性的方式、法律的方式,而不是用非理性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遇到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还可以自主的咨询以解决难题。以此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方便而快捷地了解法律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法制社会的今天来说已成为必需,而要做好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就必须认真的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探讨其关键性,最后才能找到合理的培养路径来。本文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提出了四个途径,从外在性来看,主要是要改革高职院校关于法律知识课程的设置和加大外在法律知识宣传力度,这有利于深化法律知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内在性来看,就是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创立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法律咨询中心,这就从内在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最终帮助形成具有较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梅.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10)
2.王瑛.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2010(4)
3.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张星杰.浅析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5.黄邦道.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
篇6
1、要想水培孔雀竹芋,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高锰酸钾、清水、玻璃瓶、细木棍等。
2、首先我们需要需要把孔雀竹芋根部上面的土壤用小木棍清理干净,如果有残留的话,我们可以把孔雀竹芋的根部浸泡在清水里面。
3、然后把清理干净的孔雀竹芋放入稀释好的高锰酸钾溶液里面,这样子可以对孔雀竹芋的根部起到一个消毒杀菌的作用。
4、最后把消毒过后的孔雀竹芋放入准备好的玻璃容器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水培孔雀竹芋的水位不要太高超过叶子,要不然孔雀竹芋的叶子会泡烂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选择排水好的疏松土壤,施足基肥。
2、在10月份时将种头种入盆内,每小盆种1球,大盆种3到4球然后盖土,栽植深度5到8厘米。
3、栽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同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
4、经过120天左右将可开花,开花前,后各施肥1次。
5、等到6月植株枯萎后挖出鳞茎,晾干后贮藏于温度不超过28摄氏度的室内。
篇8
关键词:工艺纪律;职业习惯;自检意识;劳动纪律;技能进阶
在焊接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课题的训练以产品的质量要求作为我们的培训目的,规范每个实训课题的工艺过程,严格质量检查过程,明确检验内容,施行自检、互检、巡检和交验等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实践效果。通过此过程让规定成为习惯,习惯形成自然,自然成为品质意识,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应对岗位变化等将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浅谈一下自己在焊接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1 加强焊接工艺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的焊接工艺方法
工艺文件相对于工厂来说就相当于社会上的法律,具有极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它是在建立在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和科学试验论证数据上的,加强工艺纪律对于初学焊接的学生很是重要。我们老师首先应该消除焊接工艺是应付检查的’的错误思想,实现由经验教学提高到按焊接工艺文件实施教学的转变,加强焊接工艺的执行力度。其次学校实训所用焊材和母材大部分为低碳钢,焊接材料的工艺性能好,母材的焊接性也很优良,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的难题很少,对工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就放弃了工艺相关知识的讲解与引导,导致理实相脱离。再者学生出现的问题多为操作不熟练或者不规范而造成,造成焊接就是一个熟练工的错误心理定势,忽视了焊接专业实训资源的有限性和专业领域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模糊了焊接专业教育的初衷,脱离了在学生有限实习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技能熟练的又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的实际情况,从而也影响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随着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许多材料的焊接性较差和焊接结构的脆断疲劳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就需要制定严格的焊接工艺,从材料加工、焊前预热、焊材管理、装配定位、焊接规范参数、层道间温度控制、后热缓冷,到热处理等环节,一一作了详细规定,如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废品的出现,关键产品部件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加强焊接工艺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的焊接工艺方法。
在学校我们教师应该把工艺知识和实训课题相结合,设置工艺问题和注意引导关注视角,创设工作任务,编制工艺文件,文件由简单到复杂,突出进阶性地驱动作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领取任务阅览后自行提问和实践,老师重点讲解操作难点并且操作示范,最后分组练习就是按工艺文件严格执行。焊接工作完成时按检验文件验收打分,学生本人根据验收文件上反映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在这样的维护工艺严肃性的具体行动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质量习惯。
2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优秀的焊工,首先拥有较好的业务技能。在这一点上,无论国家,还是焊工本人、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相关标准对焊工技能、焊接范围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经调查发现一名优秀的焊工往往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焊前准备工作做得好,从心态、设备调试、工件准备到焊材准备等都非常到位;焊接过程中专心致志,不为外界因素所打扰;焊后检查做得好,对工件进行细致的检查,自己认为满意了,方可转下道工序。敬业爱岗,真正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能够把所加工产品质量与个人的荣誉结合起来,认为‘焊品即人品’,干不好工作是很丢人的事情。一个好的职业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在做其它事情上也将有一些连本人也意识不到的益处。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焊接专业实训教育,把焊接过程中的所有注意事项、安全要求、经济性要求、焊工守则及职业道德等内容量化成具体的行为规范,从一进入实训车间开始就严格检查,及时纠正与处理不规范的职业行为,形成老师示范和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需要在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养成上也需要狠下一番功夫,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3 培养学生自检意识,强化品质观念
在焊接过程中,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对焊接过程中熔滴过渡状态、电弧稳定性、设备的运行状况、操作姿态、熔池的形成及流动状况都是一目了然的反映给自己的大脑,产生相应的调整动作修正自己的行为偏差,提高焊接质量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依靠学生自觉性的高低和反应灵敏程度,实时监控自己的操作过程,发现过程细节与最终焊缝质量之间的规律性经验,通过这种自检行为习惯的建立,精益求精,即可找到快速提高自己操作技巧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学习多层多道焊时,自检焊接工艺参数是否正确、渣液分离状况以及熔池形成的大小、形状和深浅对防止焊缝中出现夹渣、气孔、未焊透等缺陷至关重要。
树立强烈的自检意识,防止缺陷的形成和及时处理缺陷,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细节的习惯,精益求精,建构自己的品质观念,自我实现成为真正的能力,这是培养自己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走创新之路的必经之路。
4 严格劳动纪律观念,提高执行力水平
为了形成和维持焊接实训秩序,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得以展开,保证焊接实训教学质量,要求全体学生在焊接实训车间实习过程中,以及与实习紧密相关的其他工作过程中必须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这就是劳动纪律。
具体内容如下:
1.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达工作岗位,按要求请休事假、病假等(考勤纪律)等,严格按学校实习管理制度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理。
2.根据实习岗位职责及规则,按焊接工艺所要求的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3.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安全卫生纪律)。
4.节约原材料、爱护实训车间的财产和物品。
5.认真完成实习指导教师所指派的各项任务。
6.劳保用品穿戴到位,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7.遵守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职业守则及其他规则。
在日常焊接实训教学过程中,从进入实训车间之前,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按规则要求进行教学,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学生,立即整改,不能容情,提高学生执行能力,不讲条件,让劳动纪律深入每个学生心中,这是进入职场的必然要求。
5 建立技能进阶通道,激发进取精神
焊接实训课题难易程度不一,根据焊接职业资格的要求因材施教,把焊接课题编组分类,具体做法:板对接课题按平立横仰的顺序;管对接按大直经管到小直径管,转动焊到固定焊再到 障碍焊接的顺序;管板由骑坐式焊接到插入式焊接,固定焊接到转动焊接;焊接方法可以考虑把气体保护焊明弧焊接特点和焊条电弧焊气渣联合保护焊接的特点互相交叉练习,对学生体味焊接熔池的形成和流动状态很有帮助。通过由易到难,逐层进阶的焊接实习方案的建立,激发热情,让学生明确自我技能成才的路径。
6 结论
作为培养“蓝领”技术人员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品质管理理念,让学生体会品质管理的要求,自觉培养起品质意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焊接技能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与认同感,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焊工手册.手工焊接与切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2
[2]焊接结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3]邱葭菲.焊工工艺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 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政治教学;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办法;探究
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初中政治课程,初中生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1]。为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激发学生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新[2]。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新颖的、创新意义的教学手段,通过灵活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在将学习政治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兴趣”和“爱好”。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3]。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后自然会做到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学生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创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创造环境,例如,当学生对某一课题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条件,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策略
(一)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有很多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变得通俗化、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4]。这种新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意志坚强者的图片和故事,同时播放一些增强意志的歌曲,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以及歌曲气氛的渲染,会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的“创新”所带来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提问,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互动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提问,尽量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进而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增强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增强人际关系有什么好处?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评价要尽量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句,使学生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经逐步成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元素,为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注重课堂提问,实施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以此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玉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32-32.
[2]许芹.探究于初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36.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 国际贸易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4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它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随着湖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2年湖南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9 %,湖南外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紧迫任务。因此,构建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湖南省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量快速上升。据商务部的信息,2013年4月10日,WTO公布了2012年各成员的贸易量统计数据及2013年全球贸易预测。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中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201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2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较全国平均增速高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亿美元,增长27.3%,较全国平均增速高19.4个百分点;进口93.4亿美元,增长2.7%,较全国平均增速低1.6个百分点。据相关研究资料,湖南外贸企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外贸经理、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以及报检员等七个方面,而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对口比率仅仅为46%,因而,急需改革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2 湖南外贸特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湖南外贸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推动湖南省外贸再上新台阶;二是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总体好于传统市场。对非洲、东盟、中东出口增长幅度增长较快;三是进出口商品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出口方面,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2.7%,占同期全省出口的40.4%;四是三资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已成为湖南省第二大贸易主体;五是企业主体进一步增强,资源和原材料类企业下降明显。
面对着这些新变化,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截至2012年4月,设有国际商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19所,占湖南省高职类学校总数的25.3 %。另外,国际商务专业在湖南省招生整体情况显著下降,对湖南省外贸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2009-2012年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招生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湖南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招生状况(人)
2 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应以党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湖南外贸区域经济需求为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际,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2.2 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
2.3 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关键要做好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训主要是实验室内的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国际贸易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交易磋商实训
在几近真实环境中,熟悉磋商的各个步骤,掌握合同的条款。
2.3.2 外贸单证实训
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例如运输单据、保险单据等。在这个软件中,都会涉及,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湖南外贸企业的相关单据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熟悉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2.3.3 结汇报关实训
这涉及国际贸易中货款的结算、核销和退税、进口报检提货、进口付汇核销等。要很好的利用这个外贸综合业务实训模拟系统,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综合训练,涵盖和糅合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结汇报关的制作,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3 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