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个体化管理; 依从性
糖尿病己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1]。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依从性问题,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直接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依从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在疾病管理师的指导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的强化干预,药物治疗,糖尿病知识教育等方面),分析个体化管理模式下年龄和患者依从性以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糖尿病防治策略的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43.13±16.87)岁;糖尿病病程(3.89±3.42)年;均符合WHO(1999)标准[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意识
清楚、表达清晰,沟通无障碍。按
1.2 个体化管理干预 针对T2DM患者不依从行为设计的提高患者自我功效及依从行为水平的干预方案。由疾病管理师(由1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接受过专业系统培训并取得专业资质的护士担任)指导健康教育、小组示范、答疑、饮食、药物治疗、运动;具体如下:(1)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包括追踪记录其入院时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2)对患者既往饮食、运动习惯进行细化记录,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饮食方案。(3)定期进行个体化糖尿病健康教育。(4)管理和督导,对参与者采取门诊诊疗、电话、电邮咨询等方式进行全面管理和督导,疗程为12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的达标时间、达标率 实施个体化的糖尿病管理后3、6、9、12个月分别测量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理指标,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的人数以及达到正常水平需要的时间。
2.2 依从性评价 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患者依从性总分要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我国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3]。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除在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心理治疗外[4-5],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决定血糖水平和预后的关键[6-7]。但目前尚缺乏在同一研究中对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个体化管理模式点的对比分析。为此,针对T2DM患者不依从行为设计的提高患者自我功效及依从行为水平的干预方案,通过一系列饮食、体育活动、药物等个体化管理干预后,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个体化管理模式中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患者干预后HbA1c以及血脂达标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年龄段在40~59岁段的患者结果不理想,其HbA1c和血脂的达标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
以上结果提示,40~59岁段患者个体化管理干预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可能与其饮食、运动和自我监测的执行率和依从性差有关;因此个体化管理干预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淡志强,邓洪明,刘红.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06,28(10):1525-1528.
[2]叶任高,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8.
[3]李雪琴,蔡红卫.糖尿病患者院遵医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0-502.
[4]孙秀丽.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存在的问题及健康指导[J].中国医药导报,2009,3(6):139-140.
[5]张媛,王克芳.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6]聂洁萍.健康教育对初诊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调查[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2):228-229.
[7] Zhang W, Liu H, Al-Shabrawey M, et al. Inflammation and diabetic retinal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J]. J Cardiovasc Dis Res,2011,2(2):96-103.
[8]任卫东,李立楠,张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2007,47(19):128-129.
[9]李迅.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与依从性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74-2275.
篇2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03-02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由于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致使并发症不断发生,造成了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近年研究表明,社区护理是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2012年3月――2013年3月对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采用统一使用的居民健康档案,由社区护士对辖区内体检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共计86例,诊断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居住环境、知识、态度、行为、膳食、体育锻炼、工作性质、疾病史、家族史及人体参数的测定(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脉搏、体重指数等)。
1.2社区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患者首次来我站就诊时均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一般信息,测量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在档案中。
1.2.2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即糖尿病“五驾马车”的综合教育方案。
1.2.3健康饮食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基础疗法,我们给患者发放各种食品热量等量交换表及饮食举例图片,让患者明白不论糖尿病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组成比例要合理。督促患者自觉进行饮食治疗,指导患者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安排每餐食谱,荤素搭配,保证身体正常营养的需要。
1.2.4积极运动运动锻炼可以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机体代谢等。根据患者的具体健康状况指导患者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患者可自由选择运动方式,如选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体操和球类等有氧运动。遵循从小运动量、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
1.2.5药物治疗由糖尿病专科医生每周下社区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给其讲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及主要副作用等,嘱按时服药。
1.2.6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中心环节。社区护士组织患者每月进行1次血糖监测培训,教会患者正确的测血糖方法,对血糖监测掌握较好的患者给予鼓励。社区每月给患者免费测血糖1次,并及时记录,鼓励并要求患者坚持餐前0.5h自我监测血糖,通过我们的电话随访指导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稳定状态,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结果
2.18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后,患者血糖控制较教育前明显改善。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者控制饮食、每天运动、监测血糖、合理用药的比例分别为83.72%、79.07%、76.74%、88.37%,较个体化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P
表1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情况
时间1健康教育前1健康教育后1X21P值控制饮食137(43.02)132(37.21)127.781
表2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例)
时间1例数1理想1良好1一般与较差教育前1861317176教育后186140137193讨论
3.1护患沟通,建立信任,这是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基础。个体化教育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让患者过上更为独立、更为健康的生活,在倾听与交流中使患者感到护士值得信赖,这是进行任何教育的基础[2]。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发现患者在教育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得到了改善,血糖控制程度明显提高,从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2医护合作在社区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着重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以及血糖监测,使患者接受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指导,以期早期发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每一种健康教育的方式均有他的利弊,个体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熟记患者姓名、电话、预约时间,个别进行指导,详细讲解、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针对患者的情况来指导,比较费时间,这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3.3糖尿病患者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应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教育方法。如对新发病的患者,先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常识,饮食、运动方面注意事项,如何监测血糖,糖尿病的危害性以及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患者学习疾病自我管理知识,自愿参与到疾病的管理中,从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参考文献
[1]史波英,张明君,吴静雅,等.2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4079.
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孕期;个体化饮食营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11―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建档的120例孕妇,其中,初产孕妇62例,经产孕妇58例,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24.3±3.5)岁,所有孕妇均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未合并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将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异,具有比较性(P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实施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孕妇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护理干预,包括心里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体重控制、运动指导等护理措施。
1.2.1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向孕妇讲解孕期健康知识,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向孕妇介绍孕期补充营养的方法,倡导孕妇少量多餐,选择与孕期营养需求相符的食物,尽量避免进食人参、高脂肪、油炸等食物,以免引起身体不适[1]。可向孕妇发放孕期饮食营养小册,使孕妇充分掌握孕期营养健康知识。对孕妇的身体情况和家庭情况等进行评价,掌握孕妇的饮食偏好,并对孕妇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方案,改善孕妇的营养状况,确保孕妇孕期营养充足。
1.2.2体重控制:在孕妇产检时,要求孕妇提供近期营养食谱,充分了解孕妇的营养情况,并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对营养饮食方案进行调整,要求孕妇定期进行体重监测,有效控制孕期体重,以孕期体重曲线卡为标准,以免发生孕期肥胖[2]。
1.2.3运动指导:鼓励孕妇进行适量运动,运动方式可视孕妇实际情况而定,也可组织孕妇进行孕妇操运动。在心理护理方面,及时疏解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以免孕妇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发泄郁闷情绪,造成身体负担[3]。定期检查孕妇的营养指标,防止孕妇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等现象。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P
2结果
2.1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结果表明:观察组孕妇,经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护理干预,体重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体重正常率分别为75%(45/60)、58.3%(35/6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距(P
2.2两组孕妇分娩情况 在60例观察组孕妇中,自然分娩37例,在60例对照组孕妇中,自然分娩25例,两组的自然分娩率分别为61.7%(37/60)、41.7%(25/60),两组对比有差异(P
3讨论
孕期是胎儿生长发育的特殊过程,胎儿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母体营养,孕妇在孕期摄入的营养直接关系到胎儿生长发育。(1)相关研究表明,孕妇在孕期过多地摄入营养,不仅容易导致孕期并发症发生,更易造成胎儿巨大引起难产,对优生优育造成严重影响[4]。孕期若营养摄入不足,会有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缓慢,引起早产、胎儿发育不全等,也可引起孕妇贫血胎盘血供不足或血管减少,导致胎盘出现功能不全,引发胎儿发育受阻,对胎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妊娠结局。(2)有研究证实,孕期营养不良可增加胎儿成年期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发生率,孕期营养过剩也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孕妇实施孕期饮食营养指导护理干预显得尤其重要[5]。在孕期饮食护理过程中,应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孕妇的护理配合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孕妇通过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孕妇自然分娩率,防止肥胖、营养不足等现象。因此,应全面了解孕妇的生活情况和饮食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孕期饮食方案,改善孕妇营养状况[6]。(3)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体重控制、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根据孕妇饮食、睡眠、运动等情况,分析其代谢状态、营养摄入等情况,采用孕期体重曲线卡来判断孕妇营养成分过剩或缺乏,再根据孕妇营养补充情况,进行适量调整,从而达到孕期营养均衡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正常体重率及自然分娩率分别为75%(45/60)、61.7%(37/60),对照组的分别为58.3%(35/60)、41.7%(25/6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距(P
综上所述,对孕妇实施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孕妇孕期体重,提高孕妇自然分娩率,为胎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甜,许萍,李洁.强化的个体化营养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8(07):368-369.
[2] 李金凤!510120.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性问题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0(4A):124-125.
[3] 袁海容.浅谈人性化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8(12):162-163.
[4] 张连香.孕期营养干预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14(16):246-247.
篇4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肾损伤(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或病理学检查异常)≥3个月,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FR)异常;GFR<60ml/(min/1.73m2)≥3个月,有或无肾损伤证据[1]。CKD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威胁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慢性疾病病死率的前五位。最近,我国一项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群CKD的患病率为10.8%,但成年CKD的知晓率仅为12.5%[2]。以此数据估计,我国约有CKD病人一亿多。目前,除药物治疗外,营养干预亦在治疗CKD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蛋白质摄入是营养干预中的重要部分,而现行的食品交换份仅限于能量平衡,未见在蛋白质方面明确指导[3]。临床研究表明,合理的蛋白质摄入对减慢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速度、缓解其临床症状、延缓CKD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如何对CKD病人进行营养干预,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既不加重病人肾的负担,又能满足机体需要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探讨采用控制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和个体化护理对CKD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延缓其病程,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间CKD病人60例,年龄为18~75(59.7±14.7)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入选标准:①病人年龄为18~75岁;②病人确诊符合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NKF)制订的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idneyDiseaseOutcomeQualityInitiative,NKF-K/DOQI)中CKD(Ⅲ~Ⅴ期)的诊断标准[1]③文化程度高中以上者;④病人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①病人年龄<18岁或>75岁;②不符合CKD诊断标准者;③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④肾移植及恶性肿瘤病人;⑤伴其他器官(不含肾)严重功能障碍者;⑥拒绝参加研究者。采用随机表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进行研究期间,对照组有1例男病人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最终研究组为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8.7±12.9)岁和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0.2±13.5)岁完成本研究,并进入最后统计分析。
1.2研究方案研究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蛋白质交换份和个体化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饮食教育和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均进行一般相关生存质量评分。研究周期为6个月。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蛋白质交换份方法和内容研究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由受过培训的营养护师对病人进行“一对一”个体化营养健康宣教,配合食物图片和模型,应用蛋白质交换份法,详细介绍具体食物的种类和所含蛋白质的数量及质量。对照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由受过培训的营养护师应用传统饮食教育方法进行健康宣教,病人在接受教育后自行进食,接受常规护理。交代随诊注意事项。
1.2.2个体化护理由营养护师针对研究组病人的个体化情况进行:①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和CKD的相关知识,讲述饮食控制蛋白质的重要性和蛋白质饮食的制作方法,帮助病人建立应对疾病的技巧(如限盐等)。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每月1次,每次30min。②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发放病情随访卡,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取得家庭的支持,指导病人与周围的CKD病人组成互助小组,在小组内相互支持和监督,分享治疗经验等[5]。③连续记录3d的食谱,以监测病人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④根据病人的病情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每周3~4次,每次30min,散步或慢走。运动以不觉疲劳为宜。⑤由受过培训的营养护师制订健康教育内容和问卷方法,在6个月的随访中,病人接受营养护师一对一的健康教育4~6次。每1~2个月通过门诊或打电话方式随访1次。在随访中及时纠正病人错误的做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2.3调查问卷受过培训的营养护师对病人统一进行解释和指导。在干预前后让病人填写一般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分(SF-36)表,共八项,36条内容。采用标准问卷,由受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对病人进行解释和指导后,逐一回答问卷。以完成≥95%问题者为有效答卷。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双录入并经行数据比对和逻辑核查。确定数据录入正确后进入最终数据库并锁定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生活质量量表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资料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BMI、血尿素氮(EGFR)、前清蛋白、握力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生存质量评分所有病人均完成研究前后两次QOL-SFTM调查表。干预前,两组病人SF-36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研究组病人评分出现增高,而对照组下降,两组的变化差值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篇5
1无痛病房的管理流程
1.1医生与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医生和护士要熟悉疼痛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并定期加强对临床疼痛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1.2主管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对进行疼痛评估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请麻醉科、疼痛科会诊。
1.3责任护士将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措施及效果均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在疼痛治疗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要充分沟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
1.4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让他们明白,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疼痛评估的具体方法
2.1笔者所在科采用NRS评分以及笑脸评分法评估疼痛,评估频率为:入院8h内,首次评估;术前1次/d;术后6、24、48、72h进行评分,并记录于评估表中。
2.2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处理后,每4h要对患者进行再评估,直至疼痛评分≤3,特殊情况根据医嘱评估,让患者在全方位、规范化的疼痛管理中远离围手术期疼痛。
2.3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进行追踪评估(静脉注射30min后,口服给药1h后),将结果记录于评估表中。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均记录于病历中,并跟踪治疗效果,直至患者评分<3。
3无痛病房的镇痛方案
3.1轻度疼痛疼痛评分0~3分,NSAIDS(如塞来昔布)、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
3.2中度疼痛疼痛评分4~6分,弱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非药物治疗。
3.3重度疼痛疼痛评分7~10分,强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辅助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冷热敷、按摩、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放松等)[4]。
3.4辅助药物应用镇静药、抗焦虑药或肌肉松弛药等。国外学者建议对骨科疼痛进行药物处理时,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由弱到强给药[5]。
4无痛病房的镇痛管理核心及原则
4.1重视健康教育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因此重视对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配合并告知疼痛治疗过程。
4.2选择合理评估一般患者均使用NR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如3~5岁儿童、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运用wong-baber部表情量表进行评估。
4.3尽早评估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十分必要,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4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镇痛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4.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因人而异。个体化的镇痛目标是运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效果。
5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的意义
篇6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依从性;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34-03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居世界前列,7.18%的1~59岁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2 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区。随着病程延长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增加,而3%~6%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1]。因此,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坚持以降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从而减轻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保护肝结构及功能,已经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宣教,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年龄18~89岁;确诊慢性乙型肝炎病程≥2年。排除标准:肝硬化、肝癌及慢性并发症;精神或认知障碍;严重心血管、肾脏及其他慢性疾病。纳入男196例,女104例,年龄20~72岁,平均(31.73±5.38)岁,病程2~20年,平均(12.83±3.29)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病程、职业、医保报销及并发症等资料,并采用统一制定的抗病毒药物服药依从性评估表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包括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计0~3分;生活方式改善则依据教育干预前后对患者饮食、吸烟、饮酒、规律作息等项目改善程度分为0~3分,总分为0~12分;定期复查则以是否完成分别计1或0分。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以评价患者情绪管理情况[2]。
1.3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1]指导用药和患者随访,并于诊疗同时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则进行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①建立患者手册建档,详细记录管理方案和目标,包括所用药物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复诊时间、随访时间、控制目标及责任护士等,每次复诊和随访均详细记录病情控制情况。②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患者抗病毒口服药物治疗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药理药效、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注意事项及治疗目标的健康小讲堂宣教,强调科学用药治疗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避免滥用药物、擅自停药,动员患者家属参与健康学教并对患者服药进行督促,并通过复诊和随访监督记录患者服药情况。③制定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通过健康小讲堂宣传饮食注意事项和禁忌,倡导科学膳食,提供通过膳食平衡搭配制定的三餐健康食谱供患者参考和执行;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工作学习安排为患者制定科学规律作息时间计划,保证充足休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患者体能和体质的提高,增加免疫力;通过调查患者吸烟、饮酒的情况劝诫患者戒烟、酒,并提供戒断治疗的帮助。④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给予心理建设辅导,对干预前心理状态评估问题较明显的患者,重点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通过针对性疏导,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
1.4 评价标准[2]
教育3个月后进行评价。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项总分为0~16分:0分为依从性差,1~6分为依从性较差,7~11分为依从性一般,12~15分为依从性较好,16分为依从性好。情绪管理HAMA<7分为正常;7~14分为有焦虑可能;15~21分焦虑;22~29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HAMD<8分为正常;8~20分有抑郁可能;21~35分抑郁;>35分严重抑郁。干预后依从性总分较干预前升高>50%为改善,升高18%~49%为进展,升高<18%无效;HAMA或HAMD得分较干预前下降>50%为改善,下降18%~49%为进展,下降<18%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前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依从性得分偏低,而情绪管理的HAMA和HAMD偏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和情绪管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χ2=5.823,P < 0.05),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83,P < 0.05),见表2、3。
2.2 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2中干预后得分好、较好、一般为依从性好,差、较差为依从性差,对所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依从性影响显著(P < 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口服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促进患者血清学转换,多为每日1次口服,但由于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强,社会及舆论极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压力,患者容易在治疗期间受到不良医疗广告影响,出现擅自停药、滥用药物等情况,直接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因此提高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3]。
本研究从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进行观察,定时定量用药是保证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清除效果,由于疗程漫长,治疗用药和效果应得到动态监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查复诊对治疗十分重要;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功能的损害,而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承担人体生物化学及代谢的主要工作,由于慢性乙型患者肝功能下降,饮食、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需要进行科学规范,并应该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运动,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力,有益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方面[4,5]。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前300例患者依从性4个方面得分均偏低,而通过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得分均有显著升高,表明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心理建设辅导的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可能促进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显著提高患者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依从性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受到的社会、家庭压力巨大,患者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促使患者对现有的口服药物治疗缺乏坚持的信念,更愿意寻找能获得速效的治疗方式而偏信偏方和滥用药物,导致擅自停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甚至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展[6,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均偏高,存在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本研究应用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强调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辅导,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监督,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尽量缓解患者心理和社会压力,提供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8]。通过对相关因素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较高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接受程度更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更高更科学,长期治疗医疗费用对患者及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职业与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有关,且不同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患者生活方式也有影响,因而有规律的工作时间、劳逸结合的工作状态更适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依从性都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有显著的作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有益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2):168-17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李田英. 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知识认知的观察[J]. 河北医药,2011,33(11):1742-1743.
[4] 徐满琴,刘霞英,张海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全程零距离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12,11(3):297-298.
[5] 刘敏环. 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抑郁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21-23.
[6] 陆惠洁. 系统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117-119.
[7] 张俭,李莉,王莹. 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05-206.
篇7
【关键词】个性化延续护理;高血压;生存质量;影响
高血压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易引起心肾功能损坏、脑卒中、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个性化延续护理是通过信息化的工具如家庭方式、电话、电子邮件等途径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互动渠道,促进医院逐步走向社区,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1]。本文主要探究个性化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48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每组74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1:33;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8±14.26)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42:32;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9±14.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没有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严重脑卒中等症状,且患者均意识清醒,可以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
1.3护理方法
所有高血压患者入院后,均采取规范的降血压治疗,待患者的血压稳定,且得到治疗医生的同意,便可以出院。
研究组:患者应用个体化延续护理,由护理小组制定健康资料的估量表,并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在护理的过程中,使用腕式或臂式电子血压计来测量和记录血压,第二天交给值班医生。另外,主治医生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时,应结合患者的日志、血压、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制定。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调查个体化教育内容对患者的实施的情况,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也可以采取随访的方式,以血压监测仪来检测患者的血压,并行心理辅导[2]。最后,发放生存质量表,让患者现场填写,并收回。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由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复诊和运动指导,并以随访的形式,发放生存质量表,让患者现场填写,并收回。
1.4护理评价标准
采用SF-36的测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检测,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得分越高的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经不同方案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如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3.讨论
由于影响高血压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依从性,患者出院后,若没有得到延续护理,将会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血压的控制效果,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后续护理,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延续护理是患者出院后,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与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健康。通过这种延续性的护理方式与患者间建立及时联系,以便及时解决恢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心理辅导,在科学指导与监督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可以调动患者及其家庭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也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医疗信息来拉近距离,为创造护患关系奠定基础,不断改善其生存质量[4]。在护理过程中,以个性化延续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5]。
本次研究表明,经不同方案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如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而个性化延续护理的应用,能够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改善生存质量,以达到稳定血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申赛芳.个性化健康模式对高血压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8(2):147-148.
[2]高忠兰,黄金姣,吴卓媚,杨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影响[J].蛇志,2013,5(1):172-173.
[3]任丽萍.个性化心理干预对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4(21):156-157.
篇8
关键词:耐药结核病;现状;方案;策略
1 现状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流行与传播使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90年~2010年,我国涂阳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50%,结核病死亡率下降80%,提前五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与此同时,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却成为了全球和我国结核病防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2010年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高达42%耐多药率为6%,广泛耐药率为2%。2010年纳入治疗的122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队列分析,仅44%有治疗转归。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测算2012年全球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45万例,在已经登记的患者中新发30万例,其中我国为6万例。2012年我国登记了3007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占测算数的5%,其中1906例纳入治疗。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结核病报告》中估算,全球每年新发MDR-TB病例超过45万,有17万人死于MDR-TB;中国每年新发MDR-TB患者约10万例,约占全球总数的1/4。我国是WHO认定的27个MDR/XDR-TB高负担国家之一。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总耐药、单耐异烟肼、单耐利福平及多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形式也不容乐观。结核病的高耐药率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不断流行与传播已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最为棘手的难题。
2 方案、策略
2.1耐多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方案如下。
2.1.1标准化方案 低耐药地区:6SmZEFQPtoP/18ZEFQPtoP;中耐药地区:6AmZFQPtoPCs/18ZFQPtoPCs;高耐药地区:6CmFQPtoPCsCfz/18FQPtoPCsCfz。
2.1.2个体化方案 耐HR:6SmZEFQPtoP/18ZEFQPtoP;耐HRS:6Am(Cm)ZEFQPtoP/18ZEFQPtoP;耐HRE:6Sm(Am/Cm)ZFQPtoPCs/18ZFQPtoPCs;耐HRZ:6Sm(Am/Cm)EFQPtoPCs/18EFQPtoPCs;耐HRSZ:6Am(Cm)EFQPtoPCs/18EFQPtoPCs;耐HRSE:6Am(Cm)ZFQPtoPCs/18ZFQPtoPCs;耐HRSZE:6Am(Cm)CfzCsFQPtoPZ/18CfzCsFQPtoPZ。
2.2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方案如何调整
2.2.1完全调整 结合国内外资料有关专家将超过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更改定义为完全调整。
在原耐药结核病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时,或原方案与此后的多次药敏试验结果(必须明确该结果是可靠的)存在明显示不一致时,建议对原有的搞结核治疗方案进行完全更改。按照耐药结核病的化疗原则和选药依据对抗结核药物进行重新选用;由于大多数二线抗结核药物或多或少会引起肝脏损伤,因此当患者出现严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时,应先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在重新给予抗结核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相关情况、药敏结果并考虑患者肝功能情况重新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新的化疗方案。
2.2.2部分调整 结合国内外资料,有关专家将1~2种抗结核药物的更改定义为部分调整。
2.2.2.1由于患者对某个抗结核区物过敏时,可停用该抗结核药物,化疗方案其他药物继续应用,一般来说,无需再加用药物。
2.2.2.2出现其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肾功能损害等,且仅考虑为方案中的个别药物所致者,建议停用相关药物,化疗方案其他药物继续应用,一般来说,无需再加用药物。
2.2.2.3患者依从性差,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或患者本身原因不能耐受某个药物如注射类药物时,可以考虑间歇使用,或肌注与静脉交替使用。
2.2.2.4在以上几种情况下,需要停用2种抗结核药物,这时若继续原方案中的药物治疗,因药物数量减少造成有效药物减少,若不加用抗结核药物将影响疗效,此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用2种抗结核药物。若需要停用的药物更多的话,则需要对原方案进行完全更改。
2.3策略
2.3.1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在疗效方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优于标准化治疗方案,还可以避免患者使用可能已经耐药、不良反应多又价格昂贵的药物,但个体化治疗方案所需费用较大,对实验室的要求也较高,很难在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推广实施;标准化治疗方案所需费用相对较低,也便于管理,但在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程度较高的地区很难制订出一套适合于所有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因此,这两种治疗方案各有利弊,关键是如何对这些治疗方案进行规范化地实施与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DOTS和DOTS-Plus。根据WHO最新指南和大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很少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的地区,MTB对其大多较为敏感,推荐直接使用标准化治疗方案;对于只接受过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MDR-TB患者也推荐使用标准化方案,一方面易于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费用;而对于二线抗结核药物使用较为广泛,又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地区,可采用经验化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3.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耐多药结核病的疗程长,长期应用这些抗结核药物主要为二线抗结核药物或多或少地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除了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外,其他相关功能的监测也非常重要。应用注射类药物应注意听力的监测和电解质的检测。应用乙胺丁醇、利奈唑胺应注意视力的监测。应用氟喹诺酮类应做心电图。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钠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在使用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钠过程中,如若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应及时监测其甲状腺功能。加替沙星可引起患者血糖紊乱,应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
2.3.3注意定期评估化疗方案的有效性。按规范对影像学、痰细菌学等进行复查。对于规范治疗8个月以上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及时更改化疗方案。
XDR-TB患者由于病程长,不良反应多,显效慢,传染性强,经济压力等多种原因,比普通肺结核患者具有更重的心理负担,需提供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家庭及社会的关怀,更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篇9
哮喘的常规治疗
孩子究竟为什么会患上哮喘,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谜。尽管有关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也已经证实了一些与哮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导致哮喘的直接原因。不过,这些研究和发现对哮喘的管理模式、治疗方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发生哮喘,主要是由于肺里小气道发生炎症或变窄引起的。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是减轻气道的炎症和预防、减缓气道的狭窄。其中常用的药物包含两大类:抗炎药和支气管扩张药(即用来扩张支气管的药物)。
抗炎药可以阻止并预防气道内炎症的发生。这类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色甘酸钠和其他抗炎复合物(注:不包括抗生素),且这类药多为吸入性药。另外一类新药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它作用于白三烯(一种参与气道炎性反应的化学物质)的受体,通过阻断其活性来抑制炎症反应。
个体化治疗更有价值
在哮喘治疗的研究进展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提出针对哮喘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因为目前常规使用的哮喘用药并不是对所有患哮喘的孩子都有效。要想让孩子的哮喘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只有针对性地减少诱发哮喘的因素,比如过敏、吸二手烟、冷空气刺激等,并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即做到个体化的治疗。现在,儿科医生正努力改善哮喘儿童的管理水平,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每个患哮喘的孩子的症状能够得到彻底缓解。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哮喘的个体化治疗,能够帮助医生找到导致哮喘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并重新调整治疗的目标。
哮喘治疗效果不好,先治鼻窦炎
有时,医生和家长会很无奈地发现,即使经过了规范的治疗,孩子的哮喘症状仍旧得不到有效缓解,这又是什么原因?研究发现,其实哮喘和鼻窦炎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对于一些哮喘治疗效果不好的孩子,积极地治疗鼻窦炎,也能够显著地改善哮喘症状,使孩子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鼻窦是鼻腔周围骨质中含气的小腔。如果鼻腔引流不畅,鼻窦阻塞,可引起鼻窦腔内的感染和炎症,从而导致鼻窦炎。鼻窦炎本身可以诱发哮喘,此外,孩子患鼻窦炎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咳嗽,与哮喘引发的咳嗽颇为类似,因此可能会干扰对哮喘的诊治。
据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Frank Virant医生介绍,孩子刚开始患鼻窦炎时,通常的表现就像是普通的感冒,此后经过长期、反复发炎,最后形成一种细菌感染。孩子患鼻窦炎的症状和成人的症状不同,比如很少伴有鼻窦区的疼痛等。因此,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有时会比较困难,所以,Frank Virant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有长达数周的咳嗽症状,要警惕他有发生鼻窦炎和慢性炎症的可能。
另外,感冒也经常与哮喘纠缠在一起。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总是反复患感冒。但感冒的症状通常仅仅持续5~7天,不会延续数周并伴有长期咳嗽。因此,医生在为孩子诊治哮喘的时候,不要忽视孩子的上呼吸道炎症,这对于有效地控制哮喘十分重要。
哮喘研究的动态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目前仍然是持续性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案,此外,有关儿童哮喘研究的进展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哮喘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哮喘症状的评估有助于对哮喘病情发展的判断,但这种评估方式更适合于10岁以下的孩子。
对重度哮喘的治疗评价和管理还应包括对其他有类似症状或可能导致哮喘病情加重的疾病的评估,否则会影响对哮喘的治疗效果。
要想让孩子的哮喘治疗能有好的效果,要遵循医生的处方正确服用口服药,正确地使用雾化吸入器,有时还需要联合用药。
在患哮喘的早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孩子的病情,但并不能改变哮喘的自然病程。
每个孩子对哮喘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即使是病情相似的孩子,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性,所以更要严格监测每个孩子的症状变化,并随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效果是最好的。
哮喘资讯快读
吸二手烟对孩子的健康极为不利,尤其是对于患有哮喘的孩子,因为患有哮喘的孩子会因吸二手烟而导致哮喘病情加重。
哮喘是15岁以下孩子住院的第三位原因。
篇10
哮喘的长期随防
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按哮喘控制标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采用相应分级治疗方案和升降级治疗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至少3个月才可考虑降级治疗,如未达到哮喘控制或急性发作,则升级治疗直至达到哮喘控制。每1~3个月随访1次,急性发作后每2~4周随访1次,随访要检查居家最大峰流速值(PEF)和症状记录、吸入技术的掌握、危险因素及哮喘控制,即使哮喘达到控制,也应要求患者定期随访。
查看患者记录哮喘日记,包括每日症状、每天2次最大峰流速值和每4周1次的哮喘控制测试(ACT),以监测维持哮喘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图1)。
哮喘控制测试仅通过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5个问题的评分(图2)进行综合判定:25分为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
峰流速值的具体评价①正常(绿区):最大峰流速值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80%、变异率
哮喘的健康教育
对社区居民和哮喘患者进行哮喘知识教育是哮喘健康管理最基本的环节。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增加理解、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增加满意度、增强自信心、增加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健康,减少卫生保健资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