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营企业集团
对民营企业集团理论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定义民营企业集团为: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母公司为主体,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多级法人结构的经济联合体。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集团内部的制度架构下的信息缺陷导致的贯穿于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资金筹集、投资使用、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投资分散化,非相关多元化
受多元化投资可分散风险观念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集团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盲目进行非相关多元化扩张,涉足陌生的领域,忽视商品市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却带来管理成本的提高、资金分散,甚至资金链的断裂。
(二)资本充足率不足,盲目产业整合
许多民营企业集团在资本不充足的情况下,甚至不深入细致研究被兼并企业的资产状况,草率进行并购实行产业整合。并购后虽然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但财务风险增加的程度高于资本规模增加的幅度,且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也非常高,人、财、力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本,易造成企业集团负债率更高,出现“四两拨千斤”或称之为“蚂蚁吞大象”的可怕后果。
(三)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恶意占用资金
为解决企业集团发展的瓶颈问题资金不足,民营企业常常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投资控股具有充足现金流和融资能力的公司,导致集团相关方的经济来往频繁,普遍相互持股,形成复杂的债权债务资金链。如果大股东或其他相关方恶意占用对方资金,就会导致其资金链紧张或者恶化。
(四)子公司数量繁多,关联交易错综复杂
关联交易可以优化配置集团内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但在实际经济业务运作中,关联交易更多地成为集团内部进行报表操纵和资产转移的工具。这些行为可能造成潜在的财务风险,损害公司所有者、中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产权关系复杂,财务风险控制主体不明确
我国目前民营企业集团存在产权模糊的现象。一些企业的前身与国家相关部门、机构有密切的关系,经过企业重组改革成为股份公司或民营企业,但产权还是比较模糊,造成责、权、利关系的模糊,形成矛盾冲突的隐患。在公司治理上,没有依据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公司治理结构。母子公司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按照资本型或混合型母子公司构成关系界定各自的责权利范围。
(二)筹资渠道狭窄,融资风险高
对于外部融资,民营企业面临很多障碍:一是直接融资渠道堵塞,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联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渠道尚未沟通,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二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短,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外部融资的正规渠道基本上被堵截,这就意味着民营经济只得主要依靠内部融资。但由于受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状况的限制,依赖这种融资形式融通的资金非常有限。
(三)对资金运动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既没有资金计划、也没有现金流量管理,平时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
(四)内控制度不健全、用人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极少数民营企业集团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要么没有内部审计人员,要么也只是形同虚设。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极易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四、防范和化解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一)规范战略管理体系,引导投资
民营企业家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战略管理部门在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合理设置企业战略管理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权限,形成企业发展的智囊建立机构,真正担负起经营环境分析、战略信息搜集、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为企业采取正确的投资项目提出合理建议,避免盲目投资分散资金脱离集团发展方向。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
(三)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团财务预算目标。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再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执行,做好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四)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制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集团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保证子公司的资本结构良好,财务运作符合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集团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和控制资金流,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朱燕杰,浅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2007,6
2 柯科,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会计之友,2007,3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买壳上市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53-02
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却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其核心是缺乏融资渠道。[1]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原因,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极为稀缺,且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去了大多数的上市资格,留给民营企业的上市名额极为有限。民营企业直接上市花费时间较长,门槛较高,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二级市场又迟迟没有建立。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程序简便、耗费时间短、入市门槛低的买壳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便捷途径。[2]然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这种买壳上市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民营企业的运营。
一、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盲目买壳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方兴未艾,可是部分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并未对壳公司进行细致调查,买壳活动具有盲目性。对选择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而言,收购具有“无负债、无亏损、无法律诉讼”等特点的“净壳”公司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实际中,具有上述优点的“净壳”公司并不好找。很多壳公司隐藏了大量的债务或存在法律纠纷,这些都给壳公司遗留了大量不良资产。[3]若民营企业收购存在此类问题的壳公司,不仅不能通过证券市场这个平台为公司筹集资金,还要先解决壳公司的遗留财务问题,这无疑与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初始目的是相背离的。
(二)民营企业收购资金实力有限
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壳公司极为稀有,这就使得壳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民营企业在整个买壳上市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买壳前期的收购成本、中期为获取控股权、后期的重组整合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是难以承受其复杂的过程的。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普遍起步较晚,资金积累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因此,若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巨额的买壳成本,强行买壳只会提前透支,并可能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利益输送行为明显
很多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后,急不可耐地运用各种手段向壳公司输入资产。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利益输送,从账面上提高壳公司每股收益,通过壳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市值膨胀获取巨额利润,以防止民营企业因在买壳中花费了巨大成本而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迫切的利益输送行为对壳公司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并可能产生财务风险。
(四)政府干预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壳公司的国有股是第一大股东,壳公司不仅是企业的资源,也是地方政府的资源。概而论之,地方政府都希望由本地企业去收购壳公司。为了防止稀缺壳资源的外流,壳公司所属地的政府往往会干预买壳上市活动的进行。地方政府的干预往往会伴随有地方保护主义,从而限制了壳资源的流动,使买壳上市资产偏离最优化方向。政府在买壳上市中的行政行为替代了市场行为,买壳上市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类别
(一)壳公司价值评估风险
民营企业之所以收购已经亏损的壳公司,是看重买壳成功后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配股融资,比较而言,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与壳公司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来自于民营企业评估工具和方法的不正确。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买壳上市操作经验的欠缺和风险的忽视,在对目标壳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往往遗漏了重要的细节。从实践来看民营企业对壳资源价值的评估过于乐观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在对壳公司进行评估时,壳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对壳公司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许多壳公司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粉饰财务报表等问题,例如,壳公司可能有意对债务进行隐瞒,将很多债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或者对大量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不会严格地审查壳公司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报表信息不真实。民营企业若以此信息作为参考,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融资风险
首先,由于壳公司的稀有特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上壳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如此昂贵的收购价格要求民营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民营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往往资金有限,很难承受巨额买壳成本,不得不提前透支自身的资源。在买壳上市过程中还要支付法律费用、会计费用等大量税费和后续开支等等。显然,民营企业仅靠自有资金是难以承担买壳上市过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的融资难可能会带来财务风险。
其次,部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是通过在证券市场收购完成的,如果在收购的过程中被壳公司发觉,壳公司必然会采取反收购的措施,双方在证券市场的对弈会使股票的价格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应付股价大战,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再次,如果买壳上市成功后,无法进行后续股权融资将是民营企业致命的问题。民营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取得上市资格,进而获得融资收益。民营企业在整个买壳上市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资金,如果买壳后公司经营不佳,无法达到配股再融资的条件,不能通过二级市场筹措资金,这就使买壳上市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三点:其一,壳公司遗留问题没有处理干净;其二,注入的优质资产利润水平不高;其三,收购重组的波动影响上市公司的业务经营。
(三)支付风险
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仅关系到买壳能否成功,而且关系到民营企业与壳公司的收益、企业权益结构的变化以及财务安排。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是指民营企业直接支付给壳公司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壳公司的所有权,它是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支付的主要方式。但全部以现金的方式支付不便于经营运作,而且如何筹集到大量的现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
三、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对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类别进行分析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对买壳上市的财务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进行买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时,要始终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始终把风险思维贯穿于买壳上市的全过程。
(一)正确评价和选择壳公司
1.对壳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应对壳公司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公司背景、公司权力、合同、财务现状、生产方面、市场方面、人力资源、股票市场表现等情况,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对壳公司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壳公司无重大法律、债务纠纷,能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壳公司收购成本相比较而言较小,在民营企业承受能力之内;所选壳公司的股本具有扩张的能力;尽量选择与自身业务相近、具有互补作用的壳公司,这样可以缩短磨合期。
2.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买壳上市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收购行为,买壳上市的过程需要有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协同完成。中介机构不但可以督促民营企业和壳公司合法地进行交易活动,规范交易行为,还可以降低买壳上市活动的信息成本和风险。同样的财务报表,民营企业管理者未必能从中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专业的会计师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民营企业签订合同,当审核出现差错时,会计师事务所也要承担无限责任,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压力。民营企业还可以在与壳公司签订的合约中列明其具体承担哪些债务,明确表明买壳上市后对超出范围的债务不负责任。
3.对或有负债的调查。壳公司的或有负债是指不确定其是否发生的事件。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过程中对或有事项进行调查,有助于降低买壳上市的财务损失。调查事项包括:壳公司对外担保情况及被担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近年来有关客户投诉的记录;任何潜在的、进行中的诉讼事项或已结案件的判决协议。[4]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
鉴于买壳上市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问题,首先,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应综合分析资金需求状况与自身资金实力,并据此制定详尽的资金筹集与使用计划,在编制计划时,民营企业应仔细分析壳公司具体情况的不同,会造成买壳过程中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需求量的不同;其次,民营企业应事先考虑到取得公司控股权后可能会产生的相关支出;再次,尽可能选择股本具有扩张能力的壳公司,这样民营企业在取得控股权后,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为企业维持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采取多种支付方式的组合
针对买壳上市中的大量资金需求,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时可以采取下列支付方式。
1.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现金或债务支付工具来筹集资金。买壳前,民营企业应对整个买壳过程的成本进行估算,并对自身的资金实力进行评估,据此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民营企业在选择债务支付方式时,应根据资金情况制定还款计划。若自身能力有限,民营企业应避免举债支付方式,以避免因沉重的本息偿还负担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阻。
2.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买壳。民营企业将自身的部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将壳公司的不良资产置换出来,这种资产置换方式由于是物与物之间的直接置换,减少了对现金的需求量,从而减轻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
3.用先注资、再收购的方式进行买壳。壳公司通过举债购买民营企业的部分优质资产,民营企业再通过注资所得的资金收购壳公司,这种支付方式可以减少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收购行为,买壳过程中的选壳、买壳、重组整合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会直接或间接带来财务风险,影响整个买壳上市活动的效果。民营企业在开展买壳上市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整个买壳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积极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促进买壳上市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威曹,丽萍.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分析[J].财会通讯,2009(2):141-142.
[2]邓秋妮.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绩效评价及风险控制分析[J].价值工程,2009(2):158-160.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己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是民营企业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人才机制不灵活、设备科技含量低、决策盲目、风险经营等,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以下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和防范对策进行浅显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目前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二)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
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 ,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三)没有长期规划,缺乏有序的资金运作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家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健全财务监管体制,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 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 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 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 明确会计工作流程, 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职能分工, 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 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
(四)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声誉,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为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业主都要明确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利于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专门化,减少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其次,与顾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按约行事,不要拖欠货款,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很多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短板,这导致了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居高不下,并给企业经营失败埋下了隐患,调查发现,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因为财务风险预警的缺失或者低效而出现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成为了企业倒闭的导火索,在这种的情况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需要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通过预警机制的完善来全面的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意义
风险预警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识别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识别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都有一定征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识别风险征兆,在财务风险尚未发生的情况下,就预测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样就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应对措施。
2.赢得风险处理时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可以让企业在财务风险处理方面赢得更多的时间,财务风险的猝然发生将会给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财务风险预警所带来缓冲时机,很容易就会让企业措手不及,增加财务决策失误风险。
3.减少企业财务损失。财务风险的发展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减少的财务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在风险尚未发生的时候就及时着手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损失。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预警指标不敏感。财务预警机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预警指标是否敏感,如果预警指标不够敏感则意味着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难以被发现,从而导致财务预警机制的失效。目前民因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设置方面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以及粗放性,没有对于预警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一个有效的测评,从而导致这些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敏感性较差。
2.预警分析信度低。预警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就是依据收集到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数据来进行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的大小分析。因此这一环节预警分析是否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财务风险应对策略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目前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面,民营企业存在信度低的问题,各种信息数据都是依赖于手工分析、经验判断,定性色彩比较浓厚,缺少准确有效的定量分析模型,这使得预警分析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3.预警方案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还存在预警方案不健全的问题,在预警机制方面,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风险应当如何应对,企业没有制定出来一个比较有效应对方案,其结果就是既是及时的识别出来了财务风险,但是在风险处理中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导致风险应对方面出现“力有不逮”情况,不能够很好地将各种风险进行消解。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策略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本身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因为其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重要作用,需要企业必须要做好这一工作,针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问题,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1.提升预警指标敏感性。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中需要注意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要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即财务风险变化可以直接通过预警指标反映出来,预警指标与财务风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预警指标选择方面,需要仔细甄选,不断优化,做到兼顾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来全面的反映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2.提升预警分析的效度。在预警分析方面,民营企业需要建立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模型,借助于这些信度以及效度更高的模型,来全面的分析把握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大小,从而规避单一的主观经验分析的局限性。在预警分析结果讨论方面,需要民营企业选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确保预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3.健全预警处理的方案。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中需要进一步的健全预警处理方案,根据不同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大小来制定不同的财务风险预案,同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对这些预警方案的一个熟悉,这样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就可以按照预警处理方案进行规范处理,较好的解决了临时决策应对的随意性以及仓促性所带来的负面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国峰,张烨,曹欣欣.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年13期.
[2]金旗,李琳.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探析[J].民营科技,2014年1期.
篇5
(一)较小的经营规模。与大多数国企和外企相比,中小民营企业通常经营规模比较小,拥有的工作人员也较少,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不复杂。
(二)灵活的经营方式。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并没有像大企业那样数量较大,并且短时间内少量的投资的收效挺快。企业生产或经营产品呈现出品种多、结构小巧和工艺简单的特点,可以依托灵活的机制将不同产品进行分散生产或经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较差的风险抵御能力。银行贷款成为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私人投资却相当少,但这些企业缺乏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若企业筹资方式社会化,受经济宏观环境影响较大,环境好则好,环境差就会问题连连,从而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概率。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分类
(一)筹资方面。资金市场的供需波动和宏观环境的变化,给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资金市场筹资带来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汇率、再融资、财务杠杆和购买力等方面。
(二)投资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若干投资后,由于市场需求改变而造成企业收益的实际与计划偏离,为企业投资回报带来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汇率、再投资、金融衍生工具、通货膨胀、道德和违约等方面。
(三)偿债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及时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业遭遇财务困境,甚至会陷入破产境地。根据偿债时间划分,这种偿债风险可分短期和长期两种。
(四)运营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不确定因素挺多,会延缓或迟滞企业资金运转,影响企业价值变化。
(五)收益方面。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经营收益和分配有可能影响到以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主要分为收益留存和股息分配两种,收益留存注重规模来源的扩大,股息分配注重股东财产的扩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融资难度较大并且代价过高。虽然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比较独立、渠道多样化,但是融资具体实施比较难并且代价过高,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第一,中小民营企业负债经营负债较多,经营风险大,企业信用较低,导致信用担保较难,从而融资代价较大;第二,很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存在偏见,热心度不够;第三,尚未形成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合理金融服务的成熟的金融中间机构和相应贷款担保机制;第四,国家政策层面,中小民营企业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二)投资途径不宽且战略性不够。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是有家族式企业演变而来,多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二合一。但是,这些“二合一”人员,普遍业务素质较低,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条件下,实际决策水平战略性较差,缺乏投资途径和风险的科学认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很差,会计信息失真度很高,因而常常造成投资难以收回。
(三)借贷时缺乏对自身实际的清醒认识。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项目融资,数量大且时间集中性强,企业经营者往往将还款押宝在若干项目上,项目如果运作不好就会使企业陷入还款困境,产生财务风险,严重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
(四)应收账款回收与存货销售变现难度较大。由于市场波动有可能会影响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从而产生中小民营企业存货销售变现困境;况且,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存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五)收益留存与股息分配不科学。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不大,资金运作量也不大,企业管理者的想法是:收益留存多点、股息分配少一点;但追求股息分红是企业股东的天性,基于股息分配不确定性因素过多而要求股息分配比例的不断扩大反应了这一点;这样,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矛盾,使中小民营企业资本金不够,不能快速发展。
四、中小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对策
(一)科学管理资金,合理负债避险。负债规模和负债利率,中小民营企业都应该合理管控,让它们均处于合理水平。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业务不稳定,融资数量未相应减少,会因业务问题而产生财务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中小民营企业可采用联合别的企业共担风险、选择备选方案中风险最小的方案、购买保险公司保险来转移风险等方式规避风险。
(二)正确把握财务环境,减弱财务风险概率。中小民营企业应不断强化全球、国家、地区、产业等宏观环境研究,重点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国家的产业规划与指导、新技术研发与使用、行业的垄断与垄断企业、业务经营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贸易上各行业的发展变化。这样有助于企业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适应善变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减弱财务风险概率。
(三)科学分析财务风险,强化员工防范意识。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自身资金少、实力较弱,注重经营风险防范非常必要,防范意识较强就有可能将风险减弱到最低。企业的财务工作非常重要,工作过程的任何细小疏忽都可能企业重大损失,工作时务必谨慎小心,严防差错产生。中小民营企业应强化员工防范风险意识培训,提高企业自身应变能力,让员工能较好的认识财务风险并适当应对,依据条件的变化积极适应,不断改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四)优化财务体制运作,强化预警机制建设。企业内部核算制度建设的优化,对于中小民营企业非常重要,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法制化生产,确保真实、合法的财务信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阳光化,以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如此,企业财务工作不仅能提供给企业真实准确的信息,还能适当规避风险,提升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用人机制的完善,作为财务机制优化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依托培养态度认真、敬业负责、积极上进的员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财务预警机制建设,有利于对财务管理各环节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这样,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战略决策能力得到提升,通过科学合理应用财务预警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预警,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五)科学管理资金回收。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应注重合同订单的履行,贷款的回收和应收账款的催收应成为企业制度化的日常工作,同时回收和催收的周转速度应强化。中小民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应时时关注国际环境变化,特别是与自身业务联系紧密的进口国,对于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应对和调整,因出口而产生的坏账要严格管控,资金回收工作要不断强化。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风险 秩和检验 因子分析 Logistic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营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收入分配、社会稳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到目前为止,上市的民营企业已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50%以上。但是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低,筹资困难,过度负债经营等,这样就导致了企业风险大大提高,抗风险能力较低。本文试图从财务风险的成因出发,找出影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从而丰富民营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理论,也为民营企业提出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方略。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属于对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对财务风险评价变量的选择经历了从财务指标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的过程。Fitzpatrick(1932)首次利用单个财务比率对19家样本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比率。Beaver(1966)筛选出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例、净收入与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和、总资产的比例、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例、流动比率等6个比率做一元判别分析,发现使用现金流量与总负债的比率作预测的误判率最低,其次是负债比。Altman(1968)将企业的财务指标划分为流动能力、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并从中选取了22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通过实证分析最终确定了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而Ohlson(1980)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至少存在四类变量对于公司破产的概率有显著影响,即公司规模、业绩、资本结构和变现能力。
(二)国内文献 张玲(2000)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营运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最终确定资产负债比率、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总资产利润率、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比率这4个指标用于预警模型的构建。曹德芳,曾慕李(2005)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负债规模、负债结构正相关,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相关,与企业负债利息率、偿债能力不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是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增加了一些非财务方面的因素。从现有的文献看,学者们从公司治理(Demsetz等,1985;Judge and Zeithaml,1992;Daily,2004;于富生等,2008;钱钟华,2009;苏坤等,2010)、内部控制(McMullen,1996;Goyal,2002;李凤鸣,2002;袁晓波,2010)、重大事项,如关联方交易、对外担保(王克敏, 罗艳梅,2006;朱荣,2007;贾沛,2012)等方面分别研究它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其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大都是针对主板A股上市公司进行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有其特殊性,上述因素是否是影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本研究将从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两方面入手,探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偿债能力与财务风险。偿债能力比较差的企业可能无法及时、足额的还本付息,严重时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兼并或重组。因此,偿债能力比较差的企业其财务风险往往比较高。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偿债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营运能力与财务风险。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表示着其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流动性越高,因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获取利润的速度也越快,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小。据此假设:
假设2:营运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3)盈利能力与财务风险。当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或出现亏损时,企业就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到期债务,这时的企业就比较容易陷入财务困境。据此假设:
假设3:盈利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4)发展能力与财务风险。发展能力越强,表明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市场扩张越好,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明显,盈利能力越强,因而所有者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大,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也越强。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设4:发展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5)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公司治理结构越合理,这些关系就能够相互制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企业风险。据此假设:
假设5:公司治理结构越合理,财务风险越小
(6)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进行,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财务风险作为企业众多风险中的一种,也是其他风险的一种结果体现,其大小必定会受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内部控制越有效,财务风险越小
(7)重大事件与财务风险。我国上市公司中关联方交易和对外担保现象普遍存在,关联交易已经成为控股股东侵占公司财产的主要手段,违规担保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基于事实观察,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存在的负面重大事件的企业,其财务风险越大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特别处理,即通常所说的被ST。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通常以被ST的企业作为存在财务风险的研究对象,而以没有被ST的企业作为不存在财务风险的配比对象。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两组公司的对比分析,探讨ST企业的特征,从而揭示出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本文首先筛选出了2008年至2012年这5年间首次被特别处理民营上市公司,剔除一些数据不全的企业,最终选定了39家ST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然后根据所属行业相同(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判定),资产规模相近(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差异在5%以内)的原则,按1:1的配对比例选取了39家非ST,且近几年财务状况一直良好的企业作为配对样本。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及各上市公司年报,选择上市公司t-2年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并使用SPSS18.0中文版进行数据处理。
(三)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27个财务和非财务变量,涵盖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公司治理因素、内部控制效果以及重大事项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而准确的辨别出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变量定义见表(1):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 当财务风险组和非财务风险组的同一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时,这个指标变量才有可能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比较两组指标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U 检验又称为秩和U检验, 用于检验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是非常重要的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因此我们利用SPSS18.0 软件对27 个变量指标进行了秩和U检验,并且得出如下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16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指标分别涵盖了以上7个方面,有偿债能力指标(X11,X12,X13,X14,X15,X16),营运能力指标(X22),盈利能力指标(X31,X32,X33),发展能力指标(X41,X42),公司治理结构指标(X53,X56),内部控制变量(X61)和重大事项(X72)。
(二)因子分析 通过前面的显著性检验,虽然剔除了部分指标,但剩下的12个财务指标仍然数量较大,并有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为了消除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和对财务指标变量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汇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主成分的提取。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了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以确定这些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KMO统计量的数值为0.701,大于0.7,可以做因子分析。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461%,即这四个主成分基本涵盖了原来12个财务指标的信息量。还得到了这4个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表,如表(3)所示。根据4个因子的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每个因子只有几个指标的载荷较大,因此对每个新因子重新命名:因子变量1在权益对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取得的载荷量分别为0.984,0.978,0.969,-0.908,因此将因子1概括为偿债能力因子;因子变量2在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 基本每股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上分别取得了0.857,0.743,0.741,0.737的载荷量,可将因子2概括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变量3在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上分别取得了0.914和0.859的载荷量,可将因子3概括为发展能力因子;因子变量4在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取得的载荷量为0.841,可概括为营运能力因子。
(三)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通常用于因变量为二分类时的回归拟合。本文以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为因变量,即设ST企业的Y值为1,配对的非ST企业的Y值为0,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四个因子和经过显著性检验的4个非财务变量为自变量,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回归模型。其结果如表(4)所示。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因子F2(盈利能力)、因子F3(发展能力)、因子F4(营运能力)和对外担保这4个回归变量的Sig值小于0.05,具有比较强的显著性,由此可建立回归模型:Y=-9.353F2-2.858F3-1.611F4+3.009X72+1.357。模型的准确性如表(5)所示。由回归模型中各系数的大小和符号可以看出,对财务风险影响最大的是F2,即盈利能力指标,并且系数为负,表明盈利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其次是对外担保因素,相关系数为3.009,即存在对外担保的企业其财务风险越高;因子F3的相关系数为-2.858,表明发展能力与财务风险负相关,发展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因子F4的相关系数也为负值,即营运能力也与企业财务风险负相关。可见,回归结果证明了前文的假设2,假设3,假设4和假设7都是成立的。而因子F1(偿债能力)没有进入模型,则说明偿债能力不是影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公司治理因素也没能入选,说明公司治理因素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不显著。
四、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都是影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并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外担保因素则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当权益对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越高时,企业财务风险越小;当存在对外担保时,企业财务风险会加大。因此,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提出降低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建议:扩大销售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加强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更加谨慎的提供对外担保。
本文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本文直接将被ST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风险比较大的企业,这一做法值得商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寻找更合理的指标来判定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2)本文在财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时只考虑了企业内部的因素,而对于外部的宏观环境并没有考虑;并且在非财务因素方面,也只选取了部分指标。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入更多的非财务指标变量和外部因素变量,以使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2]于富生等:《公司治理影响财务风险吗?》,《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3]曹德芳、曾慕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
[4]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4期。
[5]贾沛:《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6]苏坤、张俊瑞、杨淑娥:《终极控制权、法律环境与公司财务风险――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7]Jae Kwon Bae. Predict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The South Kor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
篇8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23-02
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在中国,截至2013年9月,中国工商注册企业1469万户,中型企业占2.4%,小型企业占30.3%,微型企业占67%。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每年解决一千多万的新增就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富有活力,2014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和中国经济的主动“降温”,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那种粗放的发展已难以为继,高成本竞争和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并存,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滞后、人才短缺、市场的不稳定、技术相对落后和近年来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在困扰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本文就2014年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状况及暨待解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2014年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状况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
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从外部来看,有竞争激烈、税负沉重等困难;从内部来看,有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缺乏、管理不善等难题。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由出资人占据主要管理职位,即投资者也是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 一方面管理者高度集权, 在现实经营中,尽管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发展初期的经营业绩也不错,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种种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目决策不科学、随意性大,投资者个人说了算。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与强制性,造成财务监管不严。在这样的企业中一般没有建立或者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一般也是一个摆设,其独立性很难保证。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研究表明,最近两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和中国经济的主动“降温”,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稳定性的Z值指标逐年下降,说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短期财务风险角度来看,最近两年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动比率越来越低,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变得更大,形势更严峻,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变现能力越来越差,即资产的流动性来化解短期财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不足;从长期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要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而且这种差距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小型民营企业对负债的高依赖性必然会加大其偿债的压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很可能因为无法偿付到期债务而陷入危机甚至导致破产。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非常不畅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充裕的资金对企业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在困扰企业发展,举措虽多却难以破题。对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2013年4月公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调查结果显示,有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更有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超过10%。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状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融资风险。
(四)用工难人工成本上升等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劳动力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2013年,全国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幅度都在10%以上,人工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稀薄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招工难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2014年劳动力成本将会继续上升。预计2014年中小型民营企业受用工难和人工成本上升的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
(五)人民币持续升值,外贸中小型民营企业压力加大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外部需求仍然低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贸易摩擦加剧等多因素综合作用,2013年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出口仅出现小幅增长。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1-10月,扣除汇率因素,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6%,出口同比增长7.8%。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续多个月上涨,2013年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月率上涨0.26%至117.4。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市场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降低投入成本很难,原来的成本优势在其他新兴出口导向型国家面前也难以长期保持。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无法及时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和转嫁上游各类投入成本(如原材料、环境、劳动力)的变动和增加,其竞争优势明显下滑,外贸压力将会持续,尤其是那些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生存。
二、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中小型民营企业家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具备对创收含义的认识,要具备对企业资金的投向、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等核心问题的分析、判断与把握能力。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参谋和决策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参透到各个部门,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研究、生产、经营销售、人事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进行投资决策, 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规避财务风险,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应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使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争取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同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家应该牢记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要避免盲目上规模、追求多样化,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苦练内功增加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
在银行看来,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数额少,自身实力不足,信息不透明,经营时间短,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健全;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项目决策不科学、随意性大, 投资者个人说了算,缺乏风险成本意识。给它们提供贷款会伴有更大的风险和更大的单位交易成本,所以银行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时显得格外谨慎。为了打消银行的顾虑,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财务上,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为了树立良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主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记账、税务、培训财会人员及对重大经济决策和主要投资项目、生产项目等的实施进行论证。
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坚持创新管理制度,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以适应规模扩大化、资产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知识专业化的要求。要健全和完善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企业运作和发展要遵循科学的决策过程和详实稳健的战略安排,不能单以企业主的意志为转移。要广招人才,必须突破以家族为核心的管理权分配方式,重用人才,以创造和谐的企业气氛和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
篇9
民营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其规范且严格的内在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民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天生”存在较多缺陷,导致企业一旦陷入财务危机无法自拔。
(一)不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普遍较弱,由于受生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限制,很多民营企业无暇全面系统考虑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专门的财务机构,而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实施,一些科学的财务风险预测方法也难以得到规范操作,因此,无论是中型或小型民营企业都需要有简单且必要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在发生财务风险时实施有效防范。
(二)较弱的抗风险能力和较低的信用等级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尤其是小型民营来讲,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其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而近几年来,国内与国际能源、原材料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上涨;尤其人工的短缺,也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民营企业的相关税费负担也非常沉重。因此,民营企业面临着愈加明显的成本上升压力,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不断缩减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弱,民营企业倒闭的数量远远超过大企业。而许多企业还需承担相应的无限或连带责任,更加大了企业风险,这些风险很容易转变为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有限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和现行体制政策的影响,融资环境非常恶劣。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民营企业很难与大企业抗衡,上市融资的范围非常有限,尽管开设了创业板市场和三板市场,还是很多企业很难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市场上,由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低、人才缺乏、信用等级低、规模经济效益差等因素,很难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因此,再加上民营企业信用评估、资产评估等机制建设的不完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四)对管理者较重的束缚
由于一部分垄断行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设置了准入门槛,很多民营资本在初始阶段进入这些领域后,会面临一系列资金短缺、人员缺乏等困难,在市场开发、财务分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极为缺乏,因此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疲于应付上述资源短缺的困境,对于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并难以自拔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算。因此,建立简单可行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成为必要。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设置的构想
民营企业的理财最终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要求民营资本保值的增值达到最大化。企业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从资本周转、资本扩张及其资本结构的配置优化三方面入手。与资本保值进行优化对立的是资本的劣化,造成资本劣化的根本可以从空间层面上考察,即可以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范围进行考察:经营风险监测、投资风险监测和筹资风险监测。因此,企业财务综合预警是经营风险综合指数与投资风险综合指数及筹资风险综合指数的乘积。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预警系统的构筑。
(一)资本扩张的监测
资本扩张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的风险。企业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规模与大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着重于多元化的经营,投资风险多为控制多元化的投资风险。而民营企业规模大多数较小,对于投资分析的控制着重于对于重大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两方面进行监测。1.重大工程项目监测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之一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项目具有长建设期、长使用期及其占用企业资金量大的特征,其投资效果也很难马上评价,回收期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较大,也使财务预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可以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的预警指标进行监测。(1)项目资金需求变化率。项目的资金需要变化率通过计划资金需求与计划资金的比值进行考核,该变化率比值过大则表明该企业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率是实际拨付资金与计划资金的比值。一般以1为标准。如果指标低于0.5,则表明该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会对其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工程成本结算差异率。工程成本结算差异率是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额占全部预算成本的比重来进行核算,如果该比值较大则表明该企业实际发生的项目支出很大程度上与预算发生偏差,会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2.固定资产投资监测民营企业固定资产项目与重大工程项目类似,都具有具有建设期和使用期较长的特点,其资产的回收也产生了较大风险。可以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的预警指标进行监测。(1)内部收益率的差异率。该比值是通过实际内部收益率与可研报告所提供的内部收益率两者的差额占可研报告内部收益率的来判断固定资产项目风险和企业承受能力。民营企业可以对论证内部收益率的差异率进行论证,该比值越小表明实际结果与预想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对该项目进行重新论证甚至改变其投资策略。(2)资金需求变化率。通过固定资产实际需求与计划需求的差额占计划资金需求的比值来判断企业固定资产项目所需资金的变化,一般可在20%幅度内较为正常,如果超过此范围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3)重要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增长率。由于固定资产到期应当处置更新,该指标大幅度增长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将该指标与固定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成本效益比进行参考,综合考虑其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资本结构的监测
从筹资的角度来考虑,民营企业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和现行体制政策的影响不仅在直接融资市场而且在间接市场上很难与大企业进行抗衡。因此,作者认为需要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筹资风险的监测。在上述前提下,为控制民营企业筹资风险,改善资本结构,文章尝试从以下两个主要指标进行考核。1.经营现金流入利息支出比该比率是企业本期负债利息支出与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之比。由于民营企业从直接市场融资难于从间接市场获得资金,民营企业更应当关注发行债券及其贷款等筹资方式,该指标能直接并快速帮助企业认识到自身的筹资风险。一般而言,可以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直接判断筹资预警的临界值。鉴于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阶段,该指标如果超过7%左右(流通企业指标值可以相对降低)则表明民营企业处于负债过度期,会带来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权益乘数该指标是考察企业资本结构合理性的核心指标,也是考察筹资风险大小的核心指标。由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的现状,使得其比大企业更为重视该指标的变动情况。
(三)资本周转的监测与大企业相似
篇10
【关键词】 财务危机;现金流;财务管理
一、“太子奶”的财务危机
湖南太子奶集团成立于1996年3月,是我国最大的发酵型乳酸菌奶饮料科、工、贸集团。2008年11月,这家曾经由于“央视标王”“对赌协议”“海外上市”而风光无限的企业却由于“对赌”失败、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最终被株洲市政府接管才存活下来。
“太子奶”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太子奶”在中国发酵奶行业产量、销量、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实现销售收入十几个亿,净利润一亿多。这么一家高速增长的行业龙头企业却在短时间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负债的运营模式和激进的财务战略。就此,笔者探讨了“太子奶”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
(一)“太子奶”规模扩张过快。摊子铺得太大,超出了其财务资源允许的范围,从而导致营运资金不足
自2000年以来,“太子奶”先后投入数十亿元资金,“跑马圈地”般地在北京设立了总部,又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了5酸菌奶饮料生产基地,共有生产线50条。食品行业是一个轻资产、重流动性的行业。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消耗了太多资金,而所形成的资产又不能产生相对应的销售收入,因此“太子奶”陷入困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二)“太子奶”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2006年11月,太子奶引进英联、高盛、摩根三大投行共同注册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三大投行联手注资7 300万美元。同时,“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与这三家投行签下“对赌”协议:在收到三家投行7 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失去控股权。这次“对赌”协议为后来的李途纯出局埋下了伏笔。
(三)缺乏对企业战略的合理安排,没有科学合理的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现金流计划
“太子奶”依靠外国投行的融资,商业银行的巨额贷款以及海内外各路资本的支持,迅速扩张规模,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了很高的资产负债率。根据2008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显示:太子奶总资产为26亿元,债务为25.4亿元,其中,包括花旗、建行、招行等在内的银行债务13.6亿元,经销商约4亿元,供应商约3亿元,建筑工程款3.7亿元,内部集资款超过0.9亿元等,共有债权人超过7 300人。从数据可以看出,“太子奶”高达97%的资产负债率孕育了很高的财务风险,直接导致了其财务危机。
(四)忽略了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007年下半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据统计,2007年至2008年一年间,进口奶粉从2.2万元/吨,上涨到5.3万元/吨,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太子奶”成本骤增、营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日趋紧张。此后,经常发生供应商催款、经销商催货、员工催工资的情况,银行也中断了对“太子奶”进行的放贷,“太子奶”陷入困境。
二、“太子奶”财务危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
“太子奶”的财务危机与其之前进行的规模扩张是密不可分的。“太子奶”缺乏“做大做强”的合理规划,在盲目扩张之下形成脆弱的资金链,蕴含极大的财务风险。“太子奶”的财务危机也反映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惯有的“不扩张不发展,一扩张就死亡”的怪圈。那么,对于民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根据企业财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一定规模的扩张,以达到规模经济,提高自身竞争力。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
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往往意味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在筹资和投资过程中,要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可以有效防范风险。
(三)加强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测
目前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更加复杂。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利用各种财务风险的预警手段,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及时地防范和处理。
(四)加强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因此,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
(五)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成本的上升会“吞噬”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首先,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其次,企业应该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挖潜增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最后,企业应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三、结论
“太子奶”财务危机表明,表面的规模强大不会长久,稳打稳扎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要突破“不扩张不发展,一扩张就死亡”的怪圈,应该实施稳健的财务管理战略,积极防范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广华,曹昌.谁来拯救太子奶[J].中国经济周刊,2009(7).
[2] 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