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用地规划条件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用地规划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用地规划条件

篇1

(一)完成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

2014年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文本编制、专家认证。2015年上半年已完成县人大、政协的意见征求和公示。

(二)加快城市专项规划编制。

为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防止重复建设。督促县供水部门、城投部门、电力部门完成了给排水专项规划、电力专项规划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

(三)城乡统筹,编制乡镇控制性详规。

组织参与了《__生态文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审查,并已报县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审查通过。

(一)按照“一区两带三园四路”目标,完成重点工作。

1、__新区。主要完成了:①__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技术审查;②__路(__路)建设工程规划条件书、用地范围蓝线图,③__村村民集中安置区规划(包括__路拆迁安置户)设计。并完成了__乡人民政府、__村村民代表对安置规划方案的意见征求工作。

2、__新区。主要完成了:①__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技术审查;②__大道工程规划条件及规划设计方案,同时征求了专家意见(__市规划局、交通局、住建局等有关专家),并已报经县委审查通过、县政府常务会批准。

3、沿河西路旧城改造及__风光带。主要完成了:①沿河西路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安置房)已开工,多次参与督促规划实施。②__河景观风光带规划的技术审查。

4、__片区。完成了__片区棚户区改造一期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书、征地蓝线图的核发,完成了__片区棚户区改造一期用地规划条件、用地范围(蓝线图)的调整工作。

5、__片区。完成了__学校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书和规划蓝线图的核发,并完成了__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调整。

6、__片区。完成了__片区棚户区改造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书、建设用地蓝线图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条件书,正在核发阶段。同时完成了民族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审批工作。

7、__高速征地拆迁集中安置点规划。为确保省重点项目__高速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完成了__乡沙田村、袁家团村等__高速征地拆迁安置点规划方案,并已报请今年第2次县长办公会审查通过。

(二)__商产业园工作。

1、完成了__及__产业园3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量。

2、完成了__产业园的2.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__苗族乡集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3、完成了县水泥粉磨站的选址、用地规划条件、用地范围蓝线控制图及土方平整测算;

4、参与园区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设计。

(三)建设美丽乡村工作。

完成了____村新农村(生态移民)规划和县城__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并多次现场测量,指导规划实施。

(一)县城区

1、项目规划选址、用地规划条件许可及用地范围(蓝线图)核定。

①一路一桥(腾家园路)。综合__高速__连接线变更设计方案,委托专门设计单位对路、__路、__高速连接线(长滑路)等三路交叉工程完成了专题研究、交叉规划方案。确定了__路(省道S221改道)及安置地的用地规划条件及用地范围控制图(蓝线图)。

②__新农村建设、__实验学校拆迁安置、__村预留发展用地。分别完成了__村新农村建设、县__实验学校拆迁安置和__村预留发展用地项目的选址、规划用地条件书、用地范围蓝线图的核发工作。

③水泥厂退二进三项目(县城物流园)。完成项目选址,用地规划条件书、用地范围控制图(蓝线图)核发。

④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了项目选址,规划用地条件书、用地范围蓝线图的核发及拆迁户安置总平面规划。

2、工程规划条件许可及建筑布局(红线图)核定。

①保障房(棚户区)项目。完成了县城工业路保障房、县木材公司棚户区改造河运队项目区的建筑布局(红线图)及工程规划许可审查工作。

②水利项目:完成了县水文站项目的建筑布局(红线图)及工

程规划许可审查工作。③学校项目。完成了__三小综合楼等项目的建筑布局(红线图)及工程规划许可审查工作。

④工业项目。完成了县袁家团工业园内天冠宏泰生物热能项目的选址、工程规划条件许可及厂区总平面布局规划的技术审查。

⑤市场项目。完成绿洲市场改扩建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审查,并报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

3、强化项目的批后管理。通过工程放线、验收等工作,确保规划实施到位。今年上半年共放线3处,验线2处。执法巡查72人次,规划验收7处。

(二)乡镇区

①乡镇公租房项目。完成__乡公租房,__镇公租房,__乡派出所公租房的建筑布局(红线图)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②医院项目。完成了__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建筑布局(红线图)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法应当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第四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第五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一)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四)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五)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六)占用耕地的,必须提出补充耕地方案;

(七)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六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应当受理,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七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收土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 建设只占用国有农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供地方案;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 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应当包括项目用地安排情况、拟使用土地情况等,并应附具下列材料:

(一)经批准的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应当提供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二)由建设单位提交的、有资格的单位出具的勘测定界图及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三)地籍资料或者其他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以有偿方式供地的,还应当提供草签的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及说明和有关文件;

(五)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还应当提供城市规划图和村庄、集镇规划图。

第十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应当包括占用农用地的种类、位置、面积、质量等。

补充耕地方案,应当包括补充耕地或者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补充的期限,资金落实情况等,并附具相应的图件。

征收土地方案,应当包括征收土地的范围、种类、面积、权属,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等。

供地方案,应当包括供地方式、面积、用途,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等。

第十一条 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在5日内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并将审查所需的材料及时送该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必须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并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国务院批准征收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后,应当将批准文件和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材料一并上报。

第十二条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并按规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30日内审查完毕。

建设用地审查应当实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会审制度。

第十三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确属必需占用农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三)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方案符合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规划且面积、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四)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必须符合单独选址条件。

第十四条 征收土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被征收土地界址、地类、面积清楚,权属无争议的;

(二)被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三)被征收土地上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切实可行。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依法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不得办理土地征收。

第十五条 供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一)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二)申请用地面积符合建设用地标准和集约用地的要求;

(三)划拨方式供地的,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

(四)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供地的方式、年限、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符合规定;

(五)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必须符合规划、界址清楚、面积准确。

第十六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批件后5日内将批复发出。

未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不予批准建设用地。

第十七条 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经批准下达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第十九条 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0日内,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

公告期满,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登记情况,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内容,应当符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并落实需要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途径。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设定使用条件,确定使用方式,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应当包括划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内容。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公示于施工现场。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提供国有土地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跟踪检查。

篇3

关键词: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概述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根据各地区现行土地规划对公用、民用、军用等建设用地进行审查和评估,选择合理的项目地址和范围,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

建设用地管理的目的包括:节约土地资源,保证土地绿化率,使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协调发展;高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在满足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使各项建设跟上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减少或者杜绝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得的盾。

建设用地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规划区域内的土地的各项建设,土地是否可以使用,怎样使用才能够既适合土地性质又服从规划标准;将整个地区或者城市的土地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严格管理建设用地的审批、核准程序。

二、建设用地的特征

1、承载性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建造出人们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后者是利用土壤的生产能力种植食物。因此,为了节省土地资源,人们在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免占用农田,将水土优良的土地留给农业用地。

2、逆转性

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农业用地很容易转变为建设用地,但想要建设用地再恢复成肥沃的农田则耗时耗资,难上加难。这一特征需要人们从严控制用地指标,不得妄下决定。有些国家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规定土地的建设用地许可权只属于国家,只有政府允许后才可以将农地变为建设用地。

3、区位性

建设用地区位的选择很重要,应依据建设产物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区位。比如商业建筑应建设在临街地点,而住宅最好远离街道。另外,还应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对区位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将建设用地的所有潜能一一展现出来。

4、空间性

建设用地在垂直方向上有非常大的的开发拓展强度,应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又能够提高投资效益,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和人口密集地区应尽可能建造高层建筑。

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

1、建设用地的选址

建设用地的选址定点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选址和国家、地方大型项目建设用地选址。前者可以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或者取替原有建筑建设性质完全不同的项目,还可以在城市周边扩建的新址上立项,诸如此类城市建设用地首先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后者针对的是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建设,大型煤矿企业建设,或者是国家大型活动场所的建设,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建设单位应将项目设计任务书和建议书交由国家各级计划部门审批,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参与审批,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符合规划要求的可发给规划限定要求和签署选址意见文书。之后相关部门还应进行跟踪考察,掌握建设单位实际执行情况。

2、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项目的建设非常复杂,建设用地必然涉及面广,例如,需要拆迁的项目应征求政府拆迁办的意见;需要排放污水的项目应征求市政管理部门,夜间施工会产生噪声应征求环保部门等。除了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对建设用地附近的百姓或单位也应进行良好的沟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附近的道路、空气以及安全方面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建设单位在实施控制措施的同时,也应提醒附近居民注意避让。

3、建设用地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管理行政部门在初步拟定建设用地地点和用地红线之后,应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提供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依照此条件设计项目总平面规划图。此条件应包括:该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图中用红线圈出拟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有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并注明道路规划要求;该建设用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周围建设情况和垂直空间拓展强度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吸取各部门意见后形成综合意见书;针对该建设用地提出绿化率、建筑密度、限高与否、人防设施等基本要求。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征用许可证的取得程序

建设单位应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依据规划设计条件中的要求设计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图。相关部门应审查该总平图的规模、布局、机械设备布置等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条件,消防设备、消防通道等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规定。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符合要求之后,待建设用地面积、范围、地点正式确立,经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审查批准就可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下一步就是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所要求的资料,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征用划拨许可。

5、建设用地批后管理程序

相关部门应在征用划拨土地过程中进行用地复核,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定期监督检查,杜绝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如发现建设单位手续不全、证件不明,擅自占用土地或扩大范围,擅自非法买卖从中谋利,或者不按照规划建设等应即刻发出违章占地通知书,进行违章登记处理,立刻停止使用该土地。根据违章程度予以没收、罚款、行政处分或恢复原样等处分。

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保护农田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资源少,许多省、市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国家公认最低标准1.2亩,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是少得可怜。想要解决这一矛盾,相关部门应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管理,依法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责令占用耕地的企业依法履行耕地补充的义务,严格实行“先补后占”政策。推广城市大力实行集约用地,尽量在城区内部利用垂直空间增加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禁止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也可利用耕地征用高收税、高补偿的方法保护耕地。

2、统筹兼顾,使用地最优化

各地根据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各项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按照需求情况确定各项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对重点建设工程用地优先规划,制定各项建设用地平衡规划表。编制符合长远发展的用地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使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均衡发展。另外,考虑到人们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各地发展越来越快,对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规划用地时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平地上都应哟所保留。

3、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实施

首先,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因为一旦确立了规划设计,建设单位依据规划设计进行项目施工图纸设计,在实施之后就很难再改变。因此,应重视用地规划设计阶段,应会同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在服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设计出最合理的规划。其次,项目的设计需要土地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参与选定项目地点,审核、分析初步设计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利用土地,提出经济合理的深化设计方案。再次,应联合土地管理各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土地规划设计的执行情况全程监督控制。大力宣传建设用地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土地状况透明化,让所有人了解土地的稀缺,让所有人关注土地利用问题,互相监督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的落实情况,使乱搭乱建成为所有人共同抵制的行为。

城市用地规划设计

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用地规划。城市用地规划设计包括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旅馆用地、市场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设计应在集约用地的基础上,为人们打造舒适、卫生、方便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

1、设计程序

为了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应综合考虑各专业需求,按照规划设计条件中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等进行设计。首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逐一分析,考察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和其与交通系统、配套设施的关系是否合理,对自然条件、空间特色、底图、景观等详细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最后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提出方案,经过比选得出适合该城市现状的最优实际方案。

设计审批程序

城市用地规划设计方案经反复审核、修订后,应报市规划部门及市消法大队审批。规划部门人员应对受理的用地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审、复核、审定,最后形成表格和资料告知申办人。

设计变更程序

用地规划设计一旦确定,就不允许任何单位、个人擅自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形成规划条件变更专题报告,提交到项目所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主管部门首先听取与变更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同级规划委员会审查变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符合规定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为期30天以上的公式;然后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补交土地出让金手续,并通告监察部门;最后公告社会。

结束语: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一样,不是用之不尽的,人们在提倡节约用水的同时,也应想到节约占地。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知晓每寸土地的建设都应合法、合理,并能使其充分发挥潜能,非法侵占或买卖土地是国人绝不可触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许坚,包纪祥.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2).

篇4

第二条行政划拨供地是指经市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相关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的行为。本制度规定的行政划拨供地是指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

第三条本制度规定的行政划拨供地范围主要指以下几类:

1、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用地;

2、军事用地;

3、公益性用地;

4、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划拨用地。

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和城市道路用地,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划拨用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符合申报划拨用地条件的申请单位需向市政府提出用地申请,经市政府批准后按用地基本报批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经市政府批准的划拨供地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对用地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供地政策等内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用地预审意见。

第六条市发改委根据项目性质,对通过建设用地预审的划拨供地项目,分别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第七条市规划局根据建设用地预审及项目立项等情况,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申请划拨用地项目的选址、用地规划许可及规划设计条件等规划手续。

第八条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市政府批准意见、用地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手续,依法报批用地,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后,办理划拨供地手续。

第九条划拨供地,应坚持节约集约、依法合理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除城市公共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军事、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项目用地以外,其他项目用地应严格控制规模,一般应控制在5亩以内。个别特殊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后,可以适当增加规模,但一律不得超过8亩。

第十条除城市公共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军事项目等以外,行政划拨用地单位应缴纳划拨土地费用。划拨土地收入进入划拨土地收入专户。

第十一条划拨土地费用按以下标准征收:

1、用地面积在5亩以下的(不含5亩),按每亩15万元标准征收;

2、用地面积在5亩以上、8亩以下的(不含8亩),按每亩30万元标准征收;

3、学校以及保障性住房用地按每亩10万元征收。

4、对不宜控制用地规模的其他行政划拨用地,依据实际发生的用地成本核算,按每亩不高于15万元标准征收。

以上划拨土地费用包括支付农民集体征地补偿及安置费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第十二条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严禁将划拨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变相买卖。

第十三条因实施城市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确需占用单位原行政划拨土地的,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对原土地使用者进行适当补偿,补偿费不超过划拨土地费用。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乡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和拆旧、土地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以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资源、保障权益为重点,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有效开展,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目标。

(二)遵循原则

一是规划统筹,规模控制。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者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与引导,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项目区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

二是政府主导,增减平衡。以项目区实施为核心,实行行政辖区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层审查、考核和管理,确保项目区实施后,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原有规模。

三是先易后难,统筹安排。试点区域的选择考虑各乡镇的经济实力和工作基础,选择有一定资金保障能力的乡镇先行开展试点。试点单位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推进。

四是自愿民生,保障权益。试点工作的各项政策和决策程序必须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试点乡镇的社会稳定。

五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挂钩试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试点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通过三年时间,探索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办法,完善和充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有效机制,促进全县农村用地结构的优化和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试点工作的具体任务:一是深入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基础和条件、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二是研究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思路、原则和方法;三是积极探索相关的政策、机制和激励措施;四是研究挂钩工作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技术措施和监管手段;五是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六是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实现农村居民点布局从自然形态的转变,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七是确保挂钩试点区域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

三、工作计划和安排

(一)工作准备和布置阶段

一是制定下发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二是宣传动员和思想发动;

三是开展专项调研并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

(二)启动试点工作和实施阶段。

一是项目区实施规划编制,试点项目区申请。在专项调研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项目区实施规划编制和挂钩试点项目区申报材料的准备。全县试点项目区申报单位为县人民政府,实施单位为国土资源管理局。申报材料经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是组织审查批复,下达第一批试点项目区。上报的项目区方案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审查同意后,纳入省挂钩试点项目区备选库,并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周转指标,本着“需求迫切、材料齐全、论证充分、早报优先”的原则,确定下达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区。

三是组织项目区实施。项目区的选址布局在通过前期广泛听证、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规划设计方案,每个项目区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三)验收和总结阶段。县国土资源部门首先组织自验,自验合格后,向市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初验。

项目区验收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地籍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明确地块界址,并依法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四、组织机构和领导

为加强对挂钩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县挂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吴耀任组长,副县长严明、县国土局局长邓天明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挂钩试点日常工作。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一是研究全县试点工作有关问题,协调县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二是制定全县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的管理办法以及各种规范操作的技术标准;三是研究确定试点的区域和范围,对组织试点单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试点单位的规划编制;四是负责研究解决试点中的具体问题和技术难题;五是负责试点工作的检查、验收和用地指标的考核;六是负责试点工作总结和情况上报等工作。

五、对试点工作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挂钩工作全面、准确地实施。

篇6

进一步加强国有存量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对土地使用者因改变用途、利用现状和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涉及土地资产的补充处置,维护土地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规则,实现政府的土地收益权,促进廉政建设。

(一)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完善市场配置机制。

凡商业、旅游、娱乐、金融、办公、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坚持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对于原工业、仓储、市政公用、交通、教育医疗等非经营性用地,按照规划须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也必须实行公开交易。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盈利性的非自用办公用房,街道社区居委会盈利性的对外服务用房,均要按照出让方式供地。

(二)维护土地供地条件的严肃性,防止产生新的不公平竞争。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的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的规定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供地条件具有法律严肃性,约定的各项规划条件和用地范围不应随意调整。除政府要求改变土地利用规划条件之外,都不得改变原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条件。确需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必须经原出让方和规划部门同意,依法报经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规定补缴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

(三)建设项目规划调整产生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因规划条件调整产生的土地增值属于级差地租,归地方政府所有,防止土地使用者通过改变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等非正当途径获取额外利益,导致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二、适用范围

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包括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划拨或出让国

有土地使用权。主要指下列五种情形:

(一)原为国有存量经营性用地,须进行翻扩建,改变原土地利用状况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

(二)原国有存量非经营性土地,保持工业或其他非经营性用途不变,须进行转让、翻扩建的

(三)原国有存量工业用地、公益事业用地、机关办公用地等非经营性土地,利用原有建筑物现状,暂时不进行翻扩建,但实际用途转变为经营性用途的

(四)协议出让的土地,通过公开交易取得的土地,调整规划利用条件的

(五)涉及法院裁定协助执行、企业抵债、拍卖行拍卖的土地。

三、处置方式

根据上述不同情形,对土地资产确定不同的补充处置方式:

(一)经营性土地翻扩建的若宗地未纳入政府统一规划改造范围,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才可以进行翻扩建,并应当根据新的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宗地已纳入政府统一规划改造范围,且土地使用者能按照政府统一规划要求改造的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可以进行翻扩建,并应当根据新的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土地使用者不能按照政府统一规划要求改造的将由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实行公开交易。

(二)非经营性土地翻扩建的若原土地用途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相一致的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使用者可以进行翻建,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若原土地用途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不一致的且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为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途的则土地使用者不得进行翻扩建,将由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实行公开交易。

(三)利用现有建筑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经规划和国土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对于在年7月我市实行土地公开交易制度以前已改变土地用途,并经规划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者可申请完善相应手续,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后调整土地用途。

对于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行以前已改变土地用途,且土地使用者未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的以及经营性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行以后改变土地用途的若是行政划拨土地,则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对出租和改变用途的国有划拨土地收取年租金的请示的通知》政办发[]50号精神,根据规划批准意见,按年度收取改变用途土地年租金;若是出让土地,则按年度收取土地收益。采取交付土地年租金或年度土地收益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原用途不变。

(四)司法裁决、项权利实现、拍卖行拍卖等引起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若宗地已纳入规划改造范围,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政府可以依法收购。涉及改变土地批准用途的按照本意见相关条款执行。

五原协议出让土地、公开交易的经营性用地,改变原出让约定的规划条件的报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根据新规划条件,按市场价格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程序和要求

根据各种情况及相应处置方式,按以下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一)涉及国有存量经营性土地提高容积率的项目。

1规划方案的审核批准。规划部门受理土地使用者申报的规划方案,审核并报经政府批准后,书面函告国土部门。

2国土部门根据规划部门函告,对土地容积率提高需补缴地价的项目,书面函告发改、建设、房管部门,并同时根据规划审定的具体方案,核定补充土地处置意见,报经政府批准,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再次书面告知发改委、规划、建设、房管部门。

3土地使用者到发改委办理项目备案或核准手续后,向规划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入正常基建程序。

(二)涉及国有存量经营性土地改变原批准用途的项目。

规划方案审核批准前,国土、发改、规划等部门进行会办,会办,意见报经政府批准后按照上款的程序进行。

(三)司法裁决、项权利实现、委托拍卖行拍卖等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项目。对土地权属不合法、土地实际用途和批准用途不一致,以及国有划拨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法律法规明确不符合土地转让条件的应在裁决、处置、拍卖前先完善法定土地手续;确因债权处置需要,须在完善法定土地手续前裁决、处置、拍卖的应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处置,依法完善土地手续,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五、补缴地价

对于经营性土地,具体处置时应根据调整原因、时间、幅度和规划用途、土地性质等因素按市场价确定地价补差。对于须补缴土地出让金的经营性用地,原则上以规划方案批准时间为同一时点,对照新旧不同的规划条件土地评估差价,作为地价调整和补缴土地收益的基数。

(一)容积率改变的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

1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容积率,或超过原出让时规划部门批准容积率的根据评估差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2自行降低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容积率或原规划部门批准容积率的土地出让金不作调整。

3由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客观因素影响原批准的容积率不能实施,以及政府要求降低容积率的根据评估差价可以相应调整出让金。

4定销商品房项目用地容积率改变的按原出让公告确定的房价、成交楼面地价以及调整容积率后的楼面地价,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

(二)土地用途调整的按照评估差额全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经营性土地进行翻扩建的根据原利用现状补办出让手续,按照规定比例收取原利用现状下的土地出让金,此基础上按照规划调整的具体情况,由土地使用者全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利用原建筑物将土地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年7月前已发生的土地使用者可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划拨土地依据经营性用地市场评估地价按规定比例补缴土地出让金;出让土地按照不同用途评估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年7月前已改变用途,但未申请一次性补缴土地出让金的以及土地公开交易制度实施以后改变用途的划拨土地按照市政府公布的改变用途年租金标准征收,出让土地则根据不同用途评估地价差额,还原折算成每年土地收益,逐年征收。

六、转让条件

根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15号文件规定,

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出让土地使用权必须依法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转让。

(二)缴清土地出让金,领取土地使用证。涉及改变土地规划条件,进行土地资产补充处置的还需提供土地完善手续的证明。

(三)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完成投资总额的25%以上不含土地出让金

(四)已经建有房屋转让时,应当持有变更后房屋所有权证书。

(五)工业用地依法转让后需续建或新建厂房的受让方须提供新的立项批复和规划意见。

(六)凡土地使用权转让,须经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转让双方应如实申报成交地价,低于市场评估地价20%以上的政府实行优先收购。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后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经营性土地分割转让的转让后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原整体规划方案建设开发。

规范以土地资产为股权的转让行为,对取得土地使用权超过2年未开发的土地资产,不得以股权转让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政府将依法收回。

七、土地登记

(一)进一步细化土地登记。除根据现行土地分类和登记规程,土地使用证还须根据出让合同或补充处置意见载明具体的规划利用条件。

(二)严格土地证书查验制度。初始发放土地使用证时,要根据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建成时间,注明土地证的有效期限。有效期内,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换发土地使用证。超过有效期限的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国土部门提交书面说明和延期申请。

(三)土地分割转让实行许可制度。除在土地公开交易公告中明确可分割销售以外,对于宾馆包括公寓式酒店超市、各类交易市场、经营性的物流用地原则上不得进行分割销售。对于经营性的打工楼、文体、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福利院、养老院、艺术馆、博物馆等项目用地,不得进行分割转让。

(四)对改变土地利用规划条件的项目,未完善土地手续、补缴土地出让金前,不办理土地抵押、变更和分割登记手续。

八、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国有存量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对改变土地利用条件涉及土地资产处置,涉及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需要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完善配套措施,健全工作规程,规范申报和流转程序,便于在项目实施前完成土地资产处置,维护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良好秩序。

(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规划选址、规划方案审批、建设项目备案和核准、用地审核、销售许可等各个环节,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采取

通过相关事项书面告知和会办等形式,加强信息沟通协调,确保部门各自职责到位。

(二)规范土地评估行为。土地资产的处置及转让,都须经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土地评估,涉及上缴政府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益的应由一级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三)规范开工报建程序。改变土地利用条件的开工报建项目未取得规划和土地部门批准手续的不予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严格房屋销售制度。土地开发使用单位申请办理预售许可证或销售许可证时,必须提供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用途调整和改变利用条件的还需提供土地完善手续的材料。

(五)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规划、国土部门进行各自单项验收时,对土地用途、容积率等指标要严格审核,符合规划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房管、国土部门方可办理房产证和土地分割登记手续。

篇7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 挂钩指标 项目区

一、前言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挂钩”)。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挂钩的试点省份,项目区涉及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扎实统一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作者通过编制《内蒙古杭锦旗项目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实施规划》,对编制规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浅层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内涵

(一)挂钩政策的提出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国土资源部研究制定了207号文《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在内蒙古等省相应地开展了试点工作。

(二)挂钩政策的内涵

207号文规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三、增减挂钩的步骤和方法

(一)挂钩的步骤

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人员组织与资料收集。对拟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理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善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图件和统计年鉴资料等。

2 分析研究阶段。通过准备阶段收集资料使用一定的方法分析利用现状中的问题对整理潜力分析、投资分析等,并提出整理的目标和整理方针。

3 规划决策阶段。该阶段主要通过投资估算和整理效益分析,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对方案比较论证,选定整理区。

4 提交成果阶段。该阶段主要提交图件成果与文本成果。图件成果主要是挂钩的规划图和实施计划图,文本成果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实施方案文本。

(二)挂钩的方法

在挂钩过程中要符合以下两点基本要求:第一,拆旧地块应选择基本农田保护区或一般农田保护区的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工矿废弃进行拆旧,现状必须是建设用地且未纳入土地整理项目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第二,建新区必须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挂钩过程中要遵循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对整理后耕地的质量进行评估。补充耕地的数量要实行按等级折算,按照一定的“耕地折算系数”测算可以用于置换归还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有效面积。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规划均为试点工程,正处于实施阶段,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 项目资金投入大。挂钩项目的实施一般需要政府前期投入启动资金,进行拆迁安置。从该项目资金估算来看,投资数额巨大,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十分困难。

2 拆迁难度大。一是搬迁农民多,二是动员农民搬迁难。由于挂钩项目涉及拆迁补偿、安置等经费问题,农民在拆迁过程中顾虑较多,增加了项目拆迁难度,特别是涉及多年形成的公墓等特殊用地等搬迁时,应该更加慎重考虑。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还有拆迁农民的发展问题。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权属调整复杂。在农村居民的安置过程中,农牧民得到集中安置,并通过复垦整理后产生大量的新增耕地。如果不能很好地规范土地权属调整和确定,将很可能导致土地财富的流失。因此,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规范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权属关系的调整是挂钩工作的关键之一。

4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有待优化。由于本次规划为试点性质的工作,没有其他成功模式进行借鉴和学习,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多数倾向于全部推了重来,对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原理体现不够。在今后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大规模实施中,应当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合理确定调整方式,该集中的要集中,该分散的要分散,不能全部一个模式。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权益。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牧民的监督。第三,在实施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牧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2 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整理模式。积极探索新模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模式大致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村民居住的安置模式,主要有公寓化或社区化的整理模式、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的整理模式、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整理模式和村庄内部用地改造控制型的整理模式等;二是资金筹措的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村集体自主型等。

3 切实做好建设用地指标与整理后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要十分注重耕地的质量,要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保证建设用地指标与整理后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4 加强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一是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二是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三是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四是保护好人文资源,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复垦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三)案例研究

试点工程的项目区之所以选择在杭锦旗,是因为杭锦旗具有以下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1 2008年3月黄河决堤,导致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水灾破坏,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为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所涉及的几个村中大部分房屋已不能居住,农牧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农牧民均希望搬迁至安全的地区。另外,项目区内还涉及一片多年形成的公墓用地,也被洪水冲毁,当地居民普遍有迁坟的愿望,这也是本次选择独贵塔拉镇的3个村作项目区拆旧区的直接原因。

2 项目区建新区内部交通方便,公共基础设施齐全,而且从地质和市政总体情况看,建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上水、下水、雨水、通讯、电力等市政配套设施基本完备,供给量充足,可大大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安置区附近新建了大量的日光温室大棚、食用菌大棚和标准化养殖园区,完全能够解决迁移农牧民的就业与生活问题。

3 杭锦旗位于目前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鄂尔多斯市境内,项目实施所需的资金对地方政府的压力相对较小,为今后项目区的实施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篇8

关键词:地理位置 项目背景 城市规划 影响 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1.1.地理位置

武陵源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地武陵山脉中,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征地风光区组成,方圆369平方公里,属张家界市管辖,地处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是湖南省西北部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以发展旅游业为特征的新兴的旅游城市,是张家界的核心景区,境内岩溶地貌发达,石英砂岩峰林峡壳地貌发育更为世界罕见。

1.2项目背景

武陵源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三百六十九平方公里,其中,中心景区面积二百六十四平方公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脉中段桑植县、慈利县交界处,隶属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环境优美,水质属于国家Ⅰ类标准水平.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武陵源作为旅游景区,自身环境是非常好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武陵源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特别是生活用水未经处理排放到河流,使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变得难以处理,到目前为止武陵源景区内还没有一个监测站,所以没有一个很好的预警措施,如果发生环境变化,都不得而知。因此,建设一个环境监测站来了解景区内水质和大气的变化,有利于使其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

2、项目建设用地选址

2.1用地选址指导思想

2.1.1项目选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在进行项目选址时尽可能考虑朝向、风向、位置的关系,使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保持周围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使检测站能选择最好的位置进行建设。

2.1.2建设用地应该与国家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政策相统一

建设用地要充分体现国家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政策,合理规划,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控制用地指标,通过优化设计,使建设用地布置合理、紧凑,节约用地。建设用地应该尽量避开城市、乡镇生活区,减少拆迁工作,满足城市建设规划要求。用地选择应该尽可能避开耕地,如确实不能避开耕地,应该采取有效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耕地占用,并进行占补平衡,保证农业用地。

2.2用地选址需满足的主要条件

建设用地的选择应该重视前期勘察和研究,对影响基地建设条件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确保生产建设安全、环保。建设用地应该不压覆重要矿产,并经地质灾害性评价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认具备作为建设用地的条件。

2.3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2.3.1建设期:项目建设施工和装修期间的主要污染因子有:噪声、扬尘、废弃、废水、生态和固体废物等。

噪声:主要来自汽车运输、建筑机械的使用和装修过程。

扬尘:主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

废气:主要是由房屋装修产生的油漆废气。

废水:包括施工人员生产的生活污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生态: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

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装修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2.3.2使用期: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排放的污染物有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

(1)废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使用节水器具,对雨水建立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也可直接排放。应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保证污水均进入污水管网。在设计时应预先充分考虑积水方案,防止一些生活污水可能接入雨水管道。

(2)固体废物: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做好垃圾收集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应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袋装垃圾的收集并统一处理。

(3)噪声:做好隔离措施,控制施工的时间。

2.2.3主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生态保护措施

a.生态保护是建设期环保措施的主要内容,固体废物均应尽可能恢复表土及表面植物被处理,以免造成水土流失。规划设计时,应有利于生态植被的恢复。

b.施工中禁止采用大爆破进行施工,以免对山体造成影响。

c.加强道路两旁和中央隔离带的绿化,多种植物和草皮等,尤其是要多栽种对污染气体有良好吸收作用的树种,如:樟树等;并考虑树种之间的优化配置.

(2)大气保护对策

a.在施工场地应采取洒水抑尘措施。

b.工程施工车辆必须使用帆布严密覆盖。

c.施工期间加强交通管理,确保道路畅通,使车辆处于正常行使状态,减少车辆低速的运行概率,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声环境保护

a.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淘汰高噪声设备和落后工艺.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尽量减少人为的噪声。

b.禁止夜间作业的场所,与些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经过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平将施工作业的时间安排预先告知村民,以取得谅解。

3、规划选址方案比选

3.1 规划选址方案一

此方案是把环境检测站建在黄龙洞景区内,位于进入黄龙洞的必经之道上,此地地势宽阔,视野明朗,无任何遮挡,又处于两山之间,对以后的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把检测站建在景区类,可做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子,使游客能够看清楚监测站里的东西,能够明白美好的环境也是需要人们来环保的,从而达到监测站和自然融入一体。

3.1.2方案一选址的周边环境

项目选址用地处于黄龙洞景区内,远离住宅区,已经进入景区范围,主要是做生意的店面和游客为主。

3.1.3方案一选址的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此地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

全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000毫升,常年盛行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项目选址用地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西高东低,岩土体工程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岩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全区10%;土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90%以上。影响本区工程地质的主要因素为包括软土、膨胀土、人工填土在内的特殊土体。

该选址区位条件良好,四周均有规划的城市道路联系,沿路敷设有供水、供电、电信、基础设施管线,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方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水源来自于城市供水网,监测站供水主干管采用环状管网,局部为树枝状管网,供水安全性高。水质优良,完全可满足生活用水需要。

雨污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雨水就近通过管渠排入水体;污水经各级污水管收集后送至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

供电:监测站新型试点市示范区正在建设220kV游乐变电站,采用双回220kV供电送至本项目。

通讯:配合示范区中心区内设置的邮电支局。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各主要城市和地区。配线电缆覆盖全区,电信管道与市政道路同步埋设,具备“随时响应任何地方任何用户任何通信需求”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通信、宽带互联网等各项服务。区内通讯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

篇9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

各县(区)要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安排项目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建设用地预审。要按相关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旧城、旧镇、旧村改造,加大对存量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力度,促进城镇用地合理布局,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机制

(一)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和建设用地标准。重点保证省“861”行动计划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节能减排项目、重点基础设施、重要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流域治理等农田水利综合建设工程、民生工程等用地。认真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控限制类项目用地,严禁禁止类项目用地。

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特殊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项目(不包括商业、商品住宅、商务、金融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必须符合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相关规定,不得超过标准。

(二)严格执行供地条件。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不得低于1.0,建筑密度不得低于40%,绿地率一般不高于15%,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6%。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公共租赁住房除外)、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市城市规划区内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含六安开发区、市示范园区、金安和裕安开发园区),预期亩均税收不少于30万元/年;县(含叶集试验区)管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150万元/亩,预期亩均税收不少于10万元/年;市管开发区单个工业项目投资额低于6000万元、县(区)管开发区单个工业项目投资额低于4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安排供地。鼓励企业通过租赁、购买标准化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建立完善工业项目用地预申请会审制度。建立工业项目用地预申请会审制度。对预申请的项目用地,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要进行审核把关。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预审产业政策、节能审查、项目立项可研等;规划部门负责预审项目规划,出具项目规划总平面图并注明每栋主体工程等;环保部门负责预审项目污染排放防治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等;科技部门负责预审项目的科技属性、创新性、技术水平等;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预审项目用地规模等。部门预审意见由国土资源部门报市、县(区)土地集体决策机构审定。

(四)建立土地征收和供后监管制度。新增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后,均要实行全程监管。项目所在地县(区)政府(管委)应当在6个月内实施征收,逾期未征收的,收回建设用地指标;当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不足50%、两年累计未达70%的,暂停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等审批手续,并按未供应土地面积相应核减下一年度用地指标计划。土地征收后4个月内完成净地供应,对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程项目可以预留规划用地,根据资金实际到位情况和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不得先供待用。

建立土地供应监管制度,在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中明确投资强度、上缴税收、开竣工时间、违约处罚等约束条款,工业用地出让不得低于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各类住宅项目约定开竣工时间必须符合“约定土地交付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自开工之日起三年内竣工”的要求,出让金必须一年内付清。工业用地自签订出让合同6个月内开工建设。建立征地率、供地率、开工率、竣工率考核制度,同时建立开、竣工申报和跟踪巡查制度。

经营性用地的供应一律实行净地出让,出让土地程序、内容公开,出让土地条件公平,执行公正。

三、有效处置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各县(区)闲置土地清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闲置、低效用地“收回(购)”和“退出”机制。对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要逐一分析原因,提出分类处置意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盘活闲置土地。对土地使用者造成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按出让或者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连续满2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必须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原则,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集体用地的整治力度,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存量建设用地。

四、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监管、考核与奖励制度

各县(区)人民政府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考核,确保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顺利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文件精神,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牢固树立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意识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严肃查处。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和集镇规划修改的管理。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擅自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要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二)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为加强土地管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必须严格按已依法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土地,切实维护和尊重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一律不得批准实施,因建设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严禁超计划报批农用地转用。

(三)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审查。预审应遵循的原则:1、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是否体现保护耕地,规划是否是基本农田;3、是否体现合理和集约利用土地原则;4、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审核时应坚决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项目用地,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项目建设单位向县发展和改革委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附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四)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在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取得县建委统一核发的“一书一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方可到县国土局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用地单位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土地使用条件内容(包括用地单位、用地地址、用地范围、相关技术指标等),确需改变的需重新报经建委审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对原已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但未明确土地使用条件的经营性用地项目,在调整总平面规划方案时,若开发强度增加,需重新核发“一书一证”并重新签订国有土地出让合同。

三、明确法律主体,规范招商用地签约行为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要求,只有经县级以人民政府批准供地,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方可与用地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征订的土地出让合同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二)不符合上述规定,将土地提供给用地单位建设,并以“定金”、“预付土地款”、“预付安置补偿费”等名义收取卖地资金的,由收取部门或单位负责退还;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的,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并处罚款。

四、加快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步伐,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

(一)按《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要求,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用于房地产开发的旧城改造用地,应以市场方式公开供地。

(二)用地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私下转让、变相转让土地。确需改变土地用途或者转让的,应申请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对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责令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对于私下转让土地的,按“非法转让土地”查处。

五、加强集体土地管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一)切实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认真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进行编制。

(二)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户宅基地标准”、“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予他人,不得再批准宅基地”的法律规定,以及“公开审批宅基地”的审批程序。严格按批准的面积批放宅基地。

(三)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未经批准的非集体建设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保证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要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进行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导致耕作严重破坏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六、禁止土地闲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本着节约用地,集约经营的原则,充分利用好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和储备地。要把项目尽量引向既符合土地、城市规划,又具有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的地方开发建设。避免造成资金投入过重,基础设施难以配套,项目无法按期竣工投产,形成新的土地闲置问题。

(二)本着积极稳妥、科学处置的原则,合理处置闲置土地和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依法认定为闲置土地,坚决收回。对开发投入不足或长期不继续投资建设的工程和项目,要下达督促动工通知书。

(三)加强批后土地管理。国土、建设规划部门要对批后建设项目实行跟踪管理,督促用地项目按合同规定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施工进度等要求施工。对不能按要求施工建设的项目,要及时通报,督促改正,防止出现新的闲置土地。

七、严格征地补偿安置,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一)严格征地补偿。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必须按照批准的征地方案执行。建设业主用地必须把征地补偿费用足额列入预算,并将征地补偿费用全额缴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专用帐户,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地补偿费未及时足额支付前,被征地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拒绝交地。

(二)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户。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安置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在城市规划区内,应先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市就业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乡镇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地,有条件的应安排相应的就业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可进行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三)严格征地程序。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征地用途、质量、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对补偿标准有异议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乡(镇)、村予以公告。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八、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严肃工作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