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与语文、数学,我认为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玩具兵进行曲》教学方案时,我就先给自己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后,最终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设计怎样的欣赏教学方法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师该如何对症下药”等等。这样,备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才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玩具兵进行曲》为一年级教材中的欣赏内容,如:在设计“分段欣赏”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乐曲ABA’曲式结构中B段活泼轻快并带有梦境色彩的情绪,我设想了在学生听赏时教师在教室中吹肥皂泡泡,意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乐曲情绪相符的环境。当时在备课设计中觉得这个方法很有创意,感觉效果应该不错,可是在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被肥皂泡吸引,忍不住要去抓它,这样一来反到影响了聆听效果,达不到欣赏的目的。我只能将这个方法进行了调整,才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试教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篇2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是内由心生的歌唱,而森林是万物的母亲。本堂课意在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内心的世界对大自然的好奇,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上音乐,通过走进森林、感受森林和祝福森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魅力、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新课标也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本乐曲为一首带有浓重中国特色的乐曲,里面有多重中国打击乐以及中国最具有特点的乐器:竹笛,还有各种小动物的声音。通过本堂课意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材内容: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六课聆听《森林的歌声》,是一堂欣赏课。这首曲子是一首中国乐曲,三段式,小调,速度轻快。通过各种小动物的声音来表达大自然的活泼开朗和美好的一面。更是用各种乐器来表达大自然的情绪。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这首乐曲让学生认识乐曲中出现的小动物的叫声,辨识乐曲中出现的乐器。
2.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认识保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听觉习惯,提高学生音乐记忆力。
教学难点:
1.
分辨乐器的声音,了解乐器声音的属性。
2.
仔细聆听曲子各段曲调,分别A、B、C段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授年级:四年级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后已经处于有一定音乐辨识度的阶段,而且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并且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魅力。
教学准备:
需要拥有合成器键盘(用来演奏不同乐器的声音)多媒体教室,以及采集好的不同动物的声音,动物以及乐器的图画板。
教学流程:
1、走进森林
(1)引入课堂、视频导入
(2)重点聆听、感受旋律
2、感受森林
(1)直观感受、解决难点
(2)举例对比、感受不同
(3)即兴表演、模仿创编
3、祝福森林
(1)感情升华、激发兴趣
教学流程:
1、走进森林
(1)引入课堂、视频导入
老师:“同学喜欢小动物吗?有多少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我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播放电影《黑衣人》中的片段,内容是一只会说话的八哥犬,唠叨不停,打扮时髦,充满搞笑色彩。)
设计意图: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便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播放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认识更多的小动物朋友,让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走进课堂。
(2)重点聆听、感受旋律
老师:“相信同学都很喜欢它是么?那肯定也喜欢更多的小动物吧?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朋友,它们也是小动物,虽然它们不会像八哥那样说话,但是它们的声音都非常漂亮。它们是谁呢?让我们看看吧。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听听今天老师都带来了哪些朋友?”(播放《森林的歌声》音频)
老师:“大家听仔细了吗?都有哪些小朋友?谁能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或者模仿一下它们的声音?”
老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下面让我们还原这些小动物的声音,看看它们到底是谁。”
下面利用PPT播放网上下载和采集好的声音,配对图片。让学生认识腹斑蛙、树蟾、白腹秩鸡、褐鹰枭、山羌、飞鼠这些小动物。
并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还不是很多,尤其是乐曲中出现的珍稀动物,通过PPT的声音和图片会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些动物的形态和叫声,从而记住这些动物。
2、感受森林
(1)直观感受、解决难点
老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请同学们告诉我倾听这段乐曲的时候仿佛置身在哪里呢?”答:“森林。”
老师:“下面让我们再听一次歌曲,让我们听一下这首乐曲分成几个部分。”答:“三部分。”
把三段音乐的简谱剪切好,打乱顺序,让学生自己连线,找出正确顺序。然后分析以下问题:1.这一段的节奏型是什么样的?2.这一段的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并且感受每一段代表的情绪:A段为蝉和青蛙欢快的跳跃,B段为森林内心的愉悦,C段为鸟儿飞翔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段的动物小朋友引出主题“森林”,并再次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每段表达的情绪,以及各段的顺序。
(2)举例对比、感受不同
老师:“今天的小动物朋友们可不是空手来的,它们每个人还都带了一些乐器,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乐曲,听听在乐曲当中都出现哪些乐器。”
播放笛子、小提琴、单簧管、吉他演奏者的图片,并用合成器演奏其声音。
老师:“第一个是我们中国最富有代表性的竹笛,声音清脆动听,让我们来模仿一下演奏它的姿势。再来听听第二种乐器,它是有乐器之后美誉的小提琴,让我们来听听。第三个乐器和竹笛的形状有些像,但是吹奏的方法却不一样,让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噢!原来是单簧管,我们俗称黑管。第四个乐器是我们最常见的吉他。虽然每样乐器各有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音色清脆,很适合用来表达这些小动物的声音。如果换了其他乐器还合适么?”(用合成器的低音号、长号、定音鼓等低音乐器。)
老师:“答对啦同学们,这些低音乐器像年迈的老爷爷,不适合乐曲中出现的小动物们。
设计意图:用声音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乐曲中乐器的属性和风格,学会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小动物。其实是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的乐器会表达不同的情绪。
(3)即兴表演、模仿创编
老师:“下面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准备了一些乐曲中出现的小动物和乐器,选出一些同学拿着一张图片并代表它。老师会播放乐曲,出现了小动物的声音,手拿小动物图片的同学就要模仿发出一样的声音,并且做出动作。手拿乐器的同学就要模仿演奏乐器的姿势并且要跟着音乐一起舞动。同学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对乐曲中出现的小动物和乐器加深记忆,从认识变成兴趣,从兴趣变成习惯。
3、祝福森林
(1)感情升华、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大家喜欢今天的动物小朋友么?嗯,今天的动物小朋友也都很喜欢同学们。可是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动物很多都快灭绝了,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们就再也听不到它们唱歌的声音,我们就永远的失去的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老师:“对啦,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小动物,从我做起,不穿动物皮衣,不吃野生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小动物从我做起!同学们能做到吗?好,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下课!”
设计意图:整节课的学习都为后面的总结做了铺垫,通过本堂课意在让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濒危小动物,从而升华本堂课。
教学设计反思:通过本节课基本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对此设计我还有以下两点反思:
1.
由于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对几样乐器精通,所以在举例对比、感受不同这个环节中我用了合成器来代表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理想状态中,最好教师能实际演奏各种乐器,学生理解会更直观。
篇3
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探索、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阶段。音乐课则是这一阶段不可或缺的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唱歌具有独到的表现形式与功能,唱歌具有器乐演奏所不能比拟的普及功能,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易普及,最受小学生欢迎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音乐课在小学属于专科课,在过去学生心目中音乐课可上可不上,许多学生甚至连简谱都不识,更谈不上呼吸练习、练声、节奏、音准、和声演唱了。那么现在由于新课程标准的确立,每位音乐教师都把上好每节音乐课作为提高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想让所教的小学生都能够唱出有状态的美妙歌声没有好的音准、节奏是无法实现自信地。也谈不上能较好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了。只有当学生能把音唱准充满自信的、生动的歌唱时,他们才能享受到歌唱的美妙和快乐,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寻找一套既切实可行又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唱歌音准的能力。
【实践做法】
研究结果
音准是音乐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音准学习也是这三要素中最为基础的。一个人即使唱歌音色再美,而音高不够会给人以听觉上的折磨。在小学音乐课上更是存在着音准的问题,怎样才能培养我的学生能正确的唱出音高,让他们知道,唱歌的美,并且能情绪饱满的投入的歌唱感受到音乐这门艺术的魅力呢?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尽快的找到音高概念,唱准音阶,唱出好听的歌来。而中高年级感受到旋律与旋律配合、感受到不同旋律撞击出的音乐情感与魅力呢?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上来有效的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歌唱能力呢?我要在我的音乐课堂寻找解决的方法,形成我的音乐课堂的特色,让我的学生不再“跑调”。
1. 律动、手势和游戏提升学生的音高概念
(1)二年级课前5分钟我进行了听音训练,利用音乐课件让学生初步掌握音的高低,我还会在琴上弹奏音阶后奏出标准音“6”,学生在聆听固定音高后,弹奏任意一个音让学生听辨是比标准音高还是低,再模唱让学生掌握音的高低层次,这一方法效果极佳,不仅提高了低年级学生歌唱时的音准使学生音准率达到了70%以上,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2)唱音阶和歌曲学习时利用手势、图形、线条的高低变化提示学生,让学生在了解手势的同时了解音高。二年级,我还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前后移动,表示音升高了还是降低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变化,为唱出标准的音高做铺垫。
(3)结合音阶练习,进行听音唱音名的训练。刚开始时可以不让学生唱出音名来,经过反复的聆听加上比赛、必答、抢答等多样形式的调动,逐渐的让学生唱出音名来。二年一班通过一学期的这方面的训练已经达到基本没有跑调的了,下学期我准备在二年级全年级进行听音唱音名的练习,全面提高二年级学生演唱时的音准能力。
2. 旋律与音程训练加深学生对音高的理解
(1)利用前面所述的手势、图形、线条、律动等手段提示学生音高进行识谱教学,比如二年级我会利用简单的两小节旋律如:|12 32 | 1―― | 用手势高低起伏提示学生,或者在黑板上画出台阶把音高写在上面,让学生直观的模仿并唱出音高来。四年级就用节奏型更丰富的4-8小节如:53 5 6 | 3532 1 | 535 62 | 1 ―― |进行摸唱练习,刚开始要求学生不用唱出音名来只是摸唱音高,学生掌握比较自如,而在唱音名时就显得不是很熟练,我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练习。
(2)每堂课前的基础练习时间我会用两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二部哈农摸唱来练声部。而且逐步加大难度。熟练后加入二部小品练习,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二部练习熟练之后就可以唱一些二部歌曲了,四年级中期就要进行二部试唱训练,刚接触时可以加入两小节之声部训练如:歌曲柳树姑娘一课中
|3 - - |……
|0 55 50 |……
熟练后可以练部旋律训练,比如:歌曲《大家来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二部轮唱形式的歌曲,而《小孩世界》则是一首完整的二声部合唱歌曲了,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很有帮助,通过实践学生会富有成就感,乐意参与其中。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强化学生音准的能力
(1)为了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要慎用钢琴伴奏。如果每次学生演唱都用钢琴伴奏,学生会依赖钢琴不通过思考就能唱准音,但一旦脱离钢琴就无法唱准了。我建议在学习歌曲时,除了教师第一次范唱用钢琴伴奏外,其余的学生学唱时,一定要用单音引导学生找到音高,而后试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无伴奏的演唱,起初会有一些困难,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和音准会逐渐巩固而不会丢失,以后即使离开钢琴也能很好地演唱。钢琴伴奏是作为绿叶来衬托“红花”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借助钢琴来唱准音。钢琴伴奏更应该出现在学生把握歌曲的音准之后,帮助学生体会歌曲的速度、力度及其音乐形象的。
(2)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要多听录音范唱。一般来说录音范唱音准、音色好、伴奏丰富、表现力强、节奏感强、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学习歌曲之前要多听录音范唱,能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感知能力,对音准的记忆力,有利于学生唱好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要加强教师范唱。能否通过听觉来分辨自己的声音与范唱声音的差别。是唱得好与坏的关键,因此教师的范唱是最关键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法范唱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学生在辨别中思考、观察教师演唱时的姿势和口型,以及表情和体形动作,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学生模仿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及正确的演唱。也就是说 “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因此,在我的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我会随时范唱,帮助学生分辨正确的和错误的声音,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研究反思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双基;审美;教学
【分类号】G623.71
音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一门课程音乐最重要的价值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在音乐教学中设置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成为一线音乐教师的重要挑战。
一、分辨小学音乐教改中的“壳”与“魂”
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中,音乐课重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落实在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动力。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抓住了兴趣的“壳”。例如,不少教师致力于把课堂氛围提高,而不去注重学生在课上获得的关于音乐知识的获取和体验。以人教版教材中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课题《小螺号》为例,在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本节课还伴有反复记号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但是,为了课堂氛围和幼儿音乐课上的兴趣老师往往将音乐知识的要求一带而过。而事实上适当的音乐知识学习和掌握才是提升学生学习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摆正兴趣的位置,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抓住音乐教学的“魂”。
没有乐理和读谱知识的音乐课是有形无实的。在音乐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收获相应的音乐基本知识,才能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提升音乐的表达、审美甚至是创新能力,但是新课改的理念让不少老师有些迷茫,在针对如何处理好乐理知识、技能学习同审美体验的关系上存在误区和困难。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教学分成了“感受与欣赏”与“表现”两个领域,感受与欣赏可以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学生在没有接触丰富的音乐内容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相应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铺垫丰富的音乐体验显得至关重要。
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准备课前资料让幼儿在掌握相应知识从而在练习后能自信快乐的演唱。同时在演唱中把如何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对歌曲的理解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唱。最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彝族人的风土人情,体验和欣赏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各个环节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中,或者设计游戏为载体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得到良好的音乐体验。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东海渔歌为例,单元内容中设计了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创作者从歌曲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但是这仅仅是对歌曲从内容上的欣赏,要深入到歌曲中就不能遗漏对歌曲乐理知识的传授,例如歌曲是F大调,音域有九度,四三拍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时传授给学生,把乐理知识与歌曲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深入去理解和获得音乐方面的成长。
三、“双基”素养在教学中的探索
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重视情感体验和音乐实践让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回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或者把应该学生掌握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看待“双基”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养持续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探索的新方向。
以三年级上册中《法国号》的音乐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体验歌曲旋律掌握三拍子的歌曲特点,感受歌曲内容对内容进行识记,学习唱歌,最后还需要做二声部的练习。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提前准备好法国号,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的感受中接触音乐乐器,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并为练习唱歌曲做准备。在掌握旋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特点,例如,在讲述旋律线时告诉学生断开的地方要有轻轻跳跃的感觉就像弹跳的小球一样,而连着的地方则需要连贯起来就像小溪流过一样。最后是二声部的练习,教师首先通过将音乐与动作联系起恚重音时就用拍手代表,轻音时就用握拳去击打另一只手掌。其次将学生分成两个组,通过分组练习成熟以后再进行和声联系。
“双基”在教学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还很多,在教学中只有双基为载体学生才能在音乐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感受,如果教师仅仅把音乐课当做活动来进行,学生就很难在其中的到深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双基”素养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实践反思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音乐产生的律动感不是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能体会的,同时练习唱歌时也需要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机能把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有情感的表达出来,因此,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下,教师更应该在处理好“双基”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体验,把音乐融入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莹.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2)
[2] 贾辉. 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运用[J]. 通俗歌曲. 2015(11)
[3] 童琳.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读书文摘. 2016(06)
[4] 崔蕾. 音乐软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 2016(05)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以等级评定学生,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此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该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指标与内容单一,偏向结果评价,也就是单纯地用学生完成的劳动作品或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学生具有多元智能,学生是各有所长的,仅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就对学生定高低、分优劣,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使评价内容多维化,既要重视作品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突破单一作品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操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达成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纸工制作:水晶笔筒》后,教师可设计活动评价表,内容包括参与态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动成果质量等,并整合教师总评、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测试,适当增加自选测试内容。定向测试限定了作品内容,忽略了学生在兴趣爱好、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自主命题,自选制作内容,创作个性化的劳动作品,将其纳入评价系统之中,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单一的测试或考试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予以一定的分数或等级,并以此定优劣,这是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制约了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导向与激励转变,也很难体现学生作品中的具体优点与不足。如有些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优”或“良”的等级,却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学生作品的等级是“差”,也不知差在何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学期考试外,还应该灵活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活动报告、评语式评价、档案袋、“等级+特长”式评价等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对作品质量与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等级评定,还根据学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优势与特征授予其一定的荣誉称号,如“进步之星”“智慧之星”“创造之星”等,以鼓舞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企鹅》时,学生掌握企鹅的制作方法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学生制作的企鹅虽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能够发出音乐声。该学生为企鹅装上了“音乐集成电路”,这是比较有创意的做法。于是,笔者给这个学生“优”的等级,点出了其作品的优点,并推选他为本节课的“创造之星”,请全班学生为其鼓掌以示庆祝。该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激励与鼓舞,产生了大胆创造、制作独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等。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时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立纸花》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品展示台,然后举办“作品推荐会”,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交流创作思路和经验教训,并填写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作品名称等基础信息,还包括小组成员,任务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等情况。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又如,学习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政烹饪”的第三课时《学做家常菜(凉拌黄瓜)》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凉拌菜,并给学生发放“学生学做家常菜信息反馈卡”,请家长配合填写信息反馈卡,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篇6
一、定计划、抓落实。
本学期,教研室认真制定了《教科研工作计划》,对一学期里的教研主题、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具体的安排,使其研究避免了盲目性。各课题组长认真撰写了学科组教研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工作。每月常规检查及期中、期末,由教科室对照教研计划对教研组、教师进行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二:规范教研主题,提高教研实效。
本学期,学部继续抓好教研组的建设,共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大的教研组,并精选出了三名教研组长和教师共同协调、参与学部管理工作。教研组长认真组织各组教研活动,做到了时间(单周二综合语文、周三数学、周四综合)、地点(会议室)、人员(各组任课教师)、内容(提前制定计划,每周一教研主题)、主持人(教研组长)的五落实。本学期,我们加大了教研力度,把教研考勤、教研材料汇总打分并记录与考核。同时各组还在组内进行了常态课、观摩课、研讨课等公开课活动,人人参与听、评课,会上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气氛浓厚,真正起到了互帮互助的作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用高质量的教研会激发老师们真教研的热情。
三: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以四年级为课改点,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区别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在陈校长和杨校长的指导督促下,参与课改的老师通过“人人一节课改课”及“课改研究课”等多次出课活动,反复讨论、修改探索出了“双五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又积极引导老师把课改课上成常态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本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四年级课改工作已初见成效。
四、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本学期,教研室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工作精心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以提高学部教师整体授课水平,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积极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
开学初,八九月份便组织了“良好开端月------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通过听课,每位教师都得到了锻炼,老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二)举行“读写结合展示课”活动。
本学期,在县教研室的组织、指导下,我校老师参与语文中高年级“读写结合训练册”的编写与使用。十二月份,在我校召开了全县“读写结合课型”研讨活动。我校张俊波老师和蒋琰玮老师分别执教了作文指导展示课,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赞誉。
(三)开展“复习公开课“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期末复习工作,保证学生期末考试考出较理想的成绩,教研室组织了“语数学科复习公开课”活动。这项活动由参加“市复习与命题培训会”的老师执教出课,同学科、同年级老师积极听评课,及时交流,为期末考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及反思,对复习课如何上有了新的认识。
(四)指导教师认真总结反思,撰写案例、叙事、教学论文及随笔。
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本学期,老师们上交的各类文章真实性强了,下载、抄袭、雷同的现象少了,做到了真学习、真总结、真反思。学校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种论文征集比赛活动外,还对全体教师进行博客培训,鼓励教师注册、登陆教育博客,老师们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能够及时的反思、总结。
(五)参加省、市、县优质课评选,成绩显著。
本学期,我校徐贝老师获省美术优质课一等奖;鞠明、张伟、刘娜、孙国军、张进勇老师参加市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石海霞、张丛丛老师获市优质课二等奖。
(六)积极开展磨课活动。
本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两轮磨课活动,经历了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等过程,磨课中各年级组积极准备材料,组内各位教师积极帮助磨课老师准备材料,围绕课题进行研讨并反复试讲总结经验。磨课活动是对教师发展的一种促进,也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磨砺,大家从中受益良多。本学期的磨课活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了极大的促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一)国家级课题研究
我校英语学科参与了“点读笔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在市领导来我校调研时,孙国军老师执教的实验课受到高度评价。参与研究的英语老师在给领导汇报交流后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领导评价为现阶段全市此课题研究最好的研究组。
(二)县级课题
本学期,学部结合实际情况,申请了五个县级课题,语文组两个,数学组一个,美术课题一个,音乐课题一个,均立项通过。学校精选了五名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验工作全权负责,教师们在平时课堂中积极探索,大胆实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贾云红、贾延军、王鑫众、李新春、丁瑞敏等十几位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所撰写的论文均获县级一等奖。
(三)校级课题
篇7
贵州省平塘县牙舟中心学校558300
【摘要】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随着电子高科技的发展,视听的多媒体现代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使用电子游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轻松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学生由于亲身的参与,感情的投入与思维的活动,其心理素质得到更多的训练与提高。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游戏法 电子游戏
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兴趣是学好音乐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游戏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课堂上枯燥乏味,甚至让人感到拘谨和紧张,提不起精神来,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都非常愿意玩各种游戏,喜欢参加各类娱乐活动,而且对于电脑游戏特别感兴趣。随着电子高科技的发展,视听的多媒体现代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现在的音乐课已不是过去单一的听录音机放音带,而是大量的视、听、唱相结合的LD、VCD、DVD、MTV音乐或网络下载的音响、音像资料,及教师自己制作的音乐课件等。那我为什么不可以再增加一些音乐内容的电脑游戏呢?丰富多彩的电脑游戏资源既能赋予音乐教学以鲜活的生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音乐教学主要包括了“听、动、唱、演”的活动形式,以下是我对这些环节使用电子游戏进行教学的实践与运用:
1.电子游戏对于聆听与律动的影响
我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了学生喜欢的跳舞机的游戏。这是一种音乐节奏类型的游戏,音乐输入为课堂所要学习的歌曲,学生通过跳舞机提示的动作进行律动。这些动作可以和身体的高、中、低位置结合,也可以用身体的头、身、臂、手、脚等各个部位的动作、体感、表演相互配合,以此来表示不同的节奏及旋律。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游戏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学生不仅仅需要注意音乐的节奏,还可以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并按照游戏提示:预备、起奏、延续、恢复四个步骤进行游戏,进而更好地感知音乐。
在聆听复杂的古典乐作品时,学生往往较难理解乐曲,结构段落的梳理一直是个难点。我选用了MelodyStreet这个电子游戏软件,它使抽象的古典音乐故事化,拟人化,故事情节随着乐段变化而变化。故事主线与音乐的主题始终保持一致,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可以按照故事的模版进行,也可以自己选择不同故事的情节,创造自己的故事支线。例如:四年级音乐课中,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ABACADA,故事呈现出拟人的卡通风格,主线由扮演莫扎特的男孩和小提琴表现音乐主题(A乐段),当音乐进行至B乐段时,学生可以选择长笛,小号,或是圆号扮演支线情节,以此类推。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方式,这首复杂的回旋曲,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程度大幅提高。
聆听与律动学习自主性学习有效性学生幸福感
传统式低低中
电子游戏式高高高
2.电子游戏对于歌唱教学的影响
歌唱教学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因此,唱歌是一种最自然的音乐学习方式,其他音乐学习活动都可以与歌唱活动相结合进行。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往往听的都是老师范唱,或是制作好的多媒体。自己实际的演唱状态往往在学唱中容易被疏忽。导致歌曲一遍遍唱下来,教师问学生,这遍唱的怎么样,学生们往往一头雾水。教学中存在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唱不够动情啊,唱的高了或低了,快了或慢了,缺少学生自主的学习。我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录像回放的功能,选用带有卡通风格的软件,把学生现场的演唱第一时间进行回放,并与录音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歌声和范例存在哪些不同。例如:学生在学唱《愉快的梦》时,这首歌曲要求用自然的声音,优美的情绪演唱歌曲,学生在看了自己的录像后,都笑了,他们发现录像上的自己表情严肃,有些同学书本拿的太高,这样再优美的声音也传不出来了。在欢笑声中,这首歌曲的要点比起教师一遍遍的重复,学生的掌握程度要好的多。
在歌唱教学中,我使用了mynotegame这个游戏,它把乐曲分成了若干乐句,每个乐句依照音准和节奏的元素划分了金银铜三个不同的奖牌。其中,音准和节奏都准确的乐句是金牌,音准正确而节奏有偏差的是银牌,音准和节奏都有偏差的则是铜牌。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自己演唱所得到的奖牌数进行相应练习,且十分愿意增加自己的金牌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用耳朵去聆听自己声音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实践,去摸索成功的方法。
歌唱教学学习自主性学习有效性学生幸福感
传统式低中中
电子游戏式高高高
3.评价方式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现一种教育艺术,它能影响学生心理康和个性的形成。以往的音乐课我采用了和文化课一样的考察方式:布置学生一张乐理试卷,或是抽签唱歌、唱谱给分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评价也多为优秀,良好,合格。由此造成:评价内容片面,手段单一,过分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往往在担心受怕中难以发挥其常态的水平和对音乐的情感。
经过反思与实践,现在的评价更注重从审美情感、审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我尝试了在教学中给学生分小组,制作了电子积分榜及能量表格,并给每个小组模拟了一个电子宠物。能量越多的小组,宠物成长的越快,而能量来源包括了:平时的游戏表现,班级音乐会、才华展示、小组表演等,表现优秀的小组还定期给予奖励。对于每个小组平时的测评,我都本着鼓励的原则认真给予评价和记载,这样既便于我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是对学生每一次努力的肯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其有信心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样学生就不再怕考查,而是怕没有机会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的自信心大增。通过模拟电子宠物成长的评价方式,学生们更好地学会与同伴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理解了过程重于结果的意义,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四年级190个学生参与了分组,共26个小组,100%的学生参与电子游戏的评价。其中84.6%的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表现优秀,合格率100%。对比传统评价方式:193个学生参与评价,虽然合格率100%,但优秀率仅为48.7%。
实践证明,使用电子游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轻松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学生由于亲身的参与,感情的投入与思维的活动,其心理素质得到更多的训练与提高。使用电子游戏进行音乐教学,这是时代给音乐课造福,其发展将潜力无穷。
篇8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8-01
字词句教学是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的一个阶梯,其作为语言理解与认知的基础,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往往被限定在看图识字、记忆复写的固定模式中,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并不能对字词句的学习获得深刻的感知,只有对字词句进行全面了解、认知和掌握,方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相关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字词导入与学习、重点词讲解、句意的深入了解等试作分析探讨。
一、运用字理初步认识、学习汉字
我们的祖先在对汉字构形时,注意将汉字与某种意义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汉字的形体与其意义结合起来讲解,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教师还应考虑汉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汉字“人、手、足、口、耳、目”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急于将上述六个字的拼音、生字书写特点教授给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们进入原始社会的情境当中。原始人走路、说话、劳动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随机让六名学生根据视频模仿原始人走路、举手、站立、张口、倾听、直视等动作,营造出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接着,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人、手、足、口、耳、目”象形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讲解每一个生字的由来,使得学生深受启发。学生们通过朗读识字歌“手足口耳目,人的五件宝。学习和劳动,天天离不了”,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品析关键词语,加深理解和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有效设置,为词汇教学构建一个语境,引领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理解、认知和记忆。以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孔子拜师》中的“毕恭毕敬”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没有直接对词语“毕恭毕敬”进行讲解,而是采用步步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师:“恭”的下半部分是“小”字加一点,和“心”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恭”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1:对别人非常尊重。
生2:对别人很有礼貌。
……
师:“毕恭毕敬”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原文句子: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而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琴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孔子学琴”的场景。学生伴着悠扬的琴曲,通过弹琴动作、眼神、神态、举止等多方面的模仿,将孔子“毕恭毕敬”的动作展现出来,从中自然感悟到了词语传达真诚、严肃、认真之意。
三、理解句意感悟文本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甚至统摄全文,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句子,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讨论、比较,弄清句子的深层内涵和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本的内涵。以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笔者首先导入相关的视频资料、文字内容,还原作者创作《泊船瓜洲》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心情境等进行还原,初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在讲解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笔者以“绿”字作为切入点,运用视频教学手段将江南美景、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场景,再加上了一只飞翔的小燕子的情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江南春色。借助于视频资料的视觉冲击力,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诗词情境的回想,并伴随着背景音乐朗读全诗,使之更好地理解文本语句的情境和内涵。
篇9
一、要让学生学会积极探索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基础任务,学生普遍不会在软件中探索新的功能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和积极进行拓展任务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犹如浩瀚,课堂内不可能完全学习那么多内容,也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如果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坐以待毙”的结果终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只有努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拓展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材料后,老师需要等学生,耐心的等,因为老师做的再多,永远也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如:在五年级上册第6课精彩照片剪辑中,给学生准备好近期军训和游学活动的生活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的环节是图片大小的修改和图片色彩的调节,布置的任务是修改图片大小和色彩后,请观察探索ACDSee软件,通过自己的尝试,选择一项合适的新功能来美化自己的作品。又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飞鸽传书中,我专门设计了“探索E-mail新功能”一节新课,让学生思考现在的电子邮箱功能仅仅是用来收发邮件吗?学生在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电子邮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体验了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很多学生会停留在这个层次,认为电子邮箱的功能就是收发邮件而已。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探索电子邮箱中贺卡、音乐盒、电子书、网络硬盘等功能的使用,激发了学生认识、探索电子邮箱的兴趣,同时交流、领悟了邮箱各种新功能的个性化使用。
在探索的过程中,应注意重视孩子们内心的变化,给予以情感的教育,如:10字箴言,“请”、“谢谢”、“对不起”、“没有关系”。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切忌只顾效率、绩效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造成“专业的技术、冰冷的心”或是“二度伤害”。
二、要让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在小组协作环节,学生普遍是“自己做”的状态,在自己未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及时的协助队友。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内的协作关系,非常值得用心思考。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①创设协作学习的课堂环境,简单的说来,就是布置机房环境来便于学生的协作。实践结果证明了3人一小队,6人一桌的机房布置安排是较为合理的,也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协作学习。②多一些协作机会的教学设计,如在六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计算机中,安排学生在组装机房摸一摸废旧的电脑主机,连一连主机内部简单的线路(要求3人小队成员在其队友的帮助下轮流尝试)。又如:在四年级下册第9课我的图片集中,因上一课虚拟旅游安排了让学生把喜欢的图片下载并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相册里,本课便增设让学生在QQ里添加小队同学为好友,来实现图片的共享,继而自然的产生分类管理图片(小队成员共同的)的课堂任务。
三、教师自身要学会经常反思
(一)坚持不懈的每一课反思
如在三年级下册第2课装扮桌面一课的教学反思:
1.在新课导入环节,应尽量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原先的设计是“上一节课,讲到桌面窗口组成的时候,有同学讲到了美丽的桌面背景图片。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桌面装扮漂亮的背景图片吧”,可以修改设计,先给学生看一下不同桌面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
2.在课堂演示环节,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是两块内容,意义需要讲清楚。原先的设计是:请学生上机演示设置桌面背景后,在请学生演示设置屏幕动画,最后主要回到了桌面背景的设置,屏幕保护就略带而过了。
3.在拓展任务中,使用金山画王画出美丽的学校春景后,学生在保存图片环节遇到了障碍。在平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构筑存储的知识体系,如盘符、目录结构、文件夹层次等。
4.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机会,关注全体学生,多关注一些能力薄弱的学生。信息技术课,技能不是全部,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应用能力,是值得深思的地方。应当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精神平台。
(二)为信息技术活力课堂添砖加瓦
如学生汇报交流的一点思考(学生先学、组内交流后):
1.让学生找材料进行交流汇报,应适时的引导学生找一些切合同学们生活基础的材料,多一些普通和简单的,可以有几个稍微难一点的(如猜字谜、俗语、谚语等,要鼓励他们找一些大家平时常见的,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后,可以再来几个稍微难一些、不常见的)。
2.当学生进行绕口令之类的汇报,可以让主持人选择带动大家一起跟着他念。
3.让学生注意自己站在讲台上的仪态,觉得这个非常重要(落落大方、充满自信、有活力)。
篇10
(日本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大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针对当前日本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的现状,以培养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为主的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其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一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个学生“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与由专职教师每周指导实习学生一次、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用于交流讨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
[
关键词 ] 实践指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课程
日本长期以来在教师培养课程中多注重理论,缺少与实践的融合,造成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弊端。大学毕业被录用的新任保育员和教师,在保育教育现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9月公开发表的题为《重新评估提高教师资质对策》的研究报告显示,新毕业就职的保育员和教师往往无法很好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是否必须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时,认为新任教师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综合评分为62.1%,其中与“实践指导能力”相关的不足事项高达50%以上,如认为教师“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认为教师“班级组织能力”不足者占58.6%;认为教师“学习指导/授课能力”不足者占54.8%;认为教师“解释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认为教师“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新目标,要求2010年所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则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改革教师培养的
关键词 。1987年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的报告《有关提高教师资质能力的对策》就指出:对教师而言,应该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幼儿、儿童和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热爱,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行教养以及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能力。这种资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录取、培训、在职研修等各个阶段来完成。为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制定的各项对策也应综合考虑,使之能够贯穿于各个培训阶段的始终。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对志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除了重视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的教育实习外,还通过选修课、课外各项活动(福祉体验、义工体验、大自然体验)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学生与孩子接触,了解观察孩子。为此,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与地方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联合协作,保证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每周可去实习一天,以此作为学校的辅助课程。中国的教师教育同样存在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问题,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创办于2006年4月,是以培养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四年制专门大学。该大学在注重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与保育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保育所、幼稚园和小学携手合作”(保幼小一体化)的呼声下,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了可以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的课程。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自创办以来发展顺利,根据2012年度的数据,学生由创办时的80名定员增加到现在的110名定员;能够取得的资格证除原来的保育员资格和幼稚园教师资格外,又增加了小学教师资格。该校根据障碍者权利条约的理念,构建了障碍儿童与健康儿童共同学习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体系。针对近年来患LD(学习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障碍的儿童增多的趋势,考虑到担当特殊教育的老师明显不够,该校还设立了一种为特殊支援学校服务的教师资格证。当然,对当今的日本大学来说,课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该校规定了一个学年选修课程数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获取这四种资格证。但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还同时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规定,即该校可根据学生一、二年级的成绩,为其提供获取四种资格证的可能性。例如,对没能取得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只要认识到“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奖励,获得与特殊支援教育相关的学分。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是培养从事婴幼儿/儿童教育的人才的专门大学,原则上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保育员、幼师或小学教师中任意一种国家资格证作为毕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在日本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是在大学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养机构修完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向大学所在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124个学分以上,其中基础科目24个学分,学科科目100个学分。取得保育员资格的必须修满87个学分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需修满64个学分以上,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需修满79个学分以上。学生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员会提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申请,由大阪府教育委员会审批决定授予教师资格证。
二、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课程设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下面根据2012年度该大学的教育课程、儿童保育学部与儿童保育学科课程选修科目表对照讨论。
(一)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
基础科目是学生的必修课,共设14个科目,24个学分(见表1)。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社会学、日本国宪法、儿童文学、信息处理、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丰富的常识与教养,提高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特别设有哲学科目,但不是纯哲学,而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人间论。设置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者”来培养。
(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
学科科目设置主要分为保育系科目、幼儿园/小学相关科目、实习相关科目和特别研究科目四种。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设施开设的实习课目,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一年级的课程和二年级的前期课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内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综合表现、造型表现)》《表现技术(音乐、基础造型、儿童体育)》《幼儿保健》《幼儿饮食和营养》等为主,还设有与实习相关的科目。在四年级开设《家庭支援论》和《保育内容总论(I.Ⅱ)》,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综合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在课堂或实习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
2.幼儿园川、学相关科目。
与幼儿园/小学相关的科目,幼儿园及小学的教育实习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有关各科实习的指导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点设置在二、三年级。学校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保育指导法I - II》,作为实习后的指导;对2010年入学的学生,开设作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教职实践专题研究讨论》。在此专题研讨会上,学生要回顾实习生活,查找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弥补,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为拓展未来提供机会。当然,在幼儿园/小学的相关科目中,还设置了其他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与自豪感、一体感的科目《保育者论》《教育者论》;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幼儿/儿童成长发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学校咨询》(I.II);为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科目《保育指导法》《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指导》等。
3.实习相关科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的实习相关科目,以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为目标,十分重视课程的设置。学校从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作为获取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实习条件,分别设有二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和三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两种。教育实习安排在三、四年级(幼儿园或小学)。特殊支援学校的教育实习将于四年级实施。
4.特别研究科目。
特别研究科目是与实习相关科目有着紧密联系的项目。一年级设有“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二年级设有“综合专题研究讨论”,三年级设有“毕业论文I”,四年级设有“毕业论文Ⅱ”。这些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达到两者的融合。同时,它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培养不断钻研求索的学习态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三年级期末举行“毕业论文中期发表会”,四年级期末举行“毕业会”,学生发表各自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此作为总结性的学习成绩。
三、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教育课程
如上所述,实习相关科目是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们的实际状态,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编制了理论与实践能够融合的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往返于现场实习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学校实施了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
(一)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特色实习课程,是在一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二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I》,并且每周组织一次相应年级的学生到保育所、幼儿园、小学,进行“现场实践实习”。该大学还将另一种“保育/教育实习”置于重要地位——职前体验,就是为学生毕业后选择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或特殊支援学校教师等职业进行的择业前培训。学校与附近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门真市、寝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儿园签订协议,积极指导学生选择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园或小学进行“体验实践学习”。学校还负责与相关的公立和私立机关、保育相关设施的接受部门,确认条件、委托接受、掌握实习活动状况,应对解决体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与“职业生活支援室”和相关授课(包含讨论科目)的单位共同合作,将职前体验培训纳入到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总的来说,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体验实习”具有以下特点:自一年级起就安排学生去体验实习;体验实习固定时间,每周一次;在一年时间里,每周去同一场所实习;通过一年的体验实习,学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学会组织现场教学活动,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学校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体验实习,进行学分评定;每一学年有8位担当体验实习的教员,负责体验指导和实习体会的交流。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保育/现场教学的体验( Practice),是与各科理论课程的学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体验实习计划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计划”。1700个小时包括获取毕业资格所需的740个小时以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用时一天,总共960个小时(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动参加体验实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部分学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现场等做义工的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和工作体验。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为保障体验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相关的授课科目,在一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I》《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在二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Ⅱ》《综合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教学(大概人数为14~15名),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日志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提交,详细记载参加次数、学籍号码、实习生姓名;详细日期、当日天气、实习单位名、详细时间段;观察对象儿童、指导者/实习生的活动;考察与反省;指导担任者的指导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从而使个人的体验能与他人共同分享。同时,通过体验实习,还能使学生对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职务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讨论会的老师要对学生提交的“体验实习日志”给予点评和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下周的研究讨论会上反馈给学生,同时进行讲评,其评价基准为5分制,它将作为学生学分评定的依据之一。
(二)个人学习档案卡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定制了“个人学习档案卡”,内容包括学生的高中毕业校、毕业年份、合格人试种别、毕业后的去向、体验实习场所(单位)、实习单位的评价、希望取得的资格证的种类以及就职内定去向等。通过这张“个人学习档案卡”,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梦想与目标,还可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与孩子面对面的相处,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养与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
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虽然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师培养改革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理论课程学习外,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有助于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其一,其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同时学校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其二,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四年级持续每周一次的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为学生直接接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其三,为每位学生定制“个人学习档案卡”。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其四,设置与体验实习相关的专题讨论课程。该课程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小班教学。在体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及时在研究讨论会上,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分享、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