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0 17: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单元音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元音训练;内涵;方法;问题
语言的出现代表了一个进步时代的到来,而元音的产生成为语言的重要组成。歌唱中持续最久而饱满的元音当属“a”。优美的歌声是建立在纯正的元音基础上的。因此在歌唱声音训练中,元音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歌唱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元音的内涵
元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元音和辅音共同构成了语音。元音的种类有三种,除了单元音和复元音,还有一种是鼻元音。单元音,顾名思义,就是由一个元音构成,例如中文拼音里面的a、e、o,在英文中也同样存在,单元音发声时比较简单,是构成其他类别元音的基本单元。鼻元音如ang、ing、eng。复元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构成,如ai、ei、ou,发音相对复杂。元音的特点是在发元音时声带会振动,发音过程中是气流不受阻碍通过口腔而发出的音,此时气流比较弱,音量比较大且浑厚。正是由于元音的存在,使得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也这是声乐的前进步伐在时代中逐步加快,使得元音训练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元音训练的方法
元音训练是高校声乐专业中的基础课程,这意味着元音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乐专业基础的扎实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声乐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强调高中低三个声区元音音色和音质的统一,当需要各声区进行微调时,如将声音由低调到高时,逐渐加大头腔的假声和胸腔的真声的比例。
元音训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气息的训练。在中西方学者看来,声乐训练需要气息的训练为基础。如“气沉丹田”。对于初学者来说,气息训练相对有难度,因为他们很难控制气的吸入和呼出,也很难把握气的量,好的歌唱者能够对气息的把握游刃有余。因此,学习者需要适应刚开始训练时所带来的不舒适感,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气息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在元音训练时,应当具体化成一种训练方式,其中之一是口型训练。口型训练大多数是初学者面对着镜子,关注不同的元音的口型是否一致。在转换元音时,口的动作非常重要,嘴巴动作不要太多,仍然是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一般地说,元音训练活动也是体能训练活动的内容,为何现在会出现正能量这个词?这正生动地体现了歌唱者在歌唱中能给喜爱音乐的人以一种体力的支撑和兴奋的心情,所以建议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能,在演唱时,声音更加浑厚有力。
我们都知道举一反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许多的创作最先也都是从模仿开始,学生在元音训练过程中,会比较出自己擅长那个元音的发音,然后以这个元音为突破口,按照同样的方式用到其他元音上,在元音位置需要高度统一的原则下,自我模仿是非常有效的元音训练模式。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元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声乐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声乐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
在前面提到的气息训练,我们是依赖于横隔膜的呼吸支持来演唱元音。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元音发音更加纯正,发声效果的联系性强。美声唱法体系中对“美”的具体要求是要达到元音发音的连贯流畅。为了让演唱者能够轻松自然地展示歌喉,需要演唱者在各声区微调时把所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
当然,元音训练离不开口鼻和咽喉,咽腔的打开是元音发音的前提条件,因为咽腔是气流出入的主要通道。许多声乐学生在训练时只能暂时地打开腔体,由于对气息的控制力不强,或者体能不佳,对两肋和后腰的支持力不足,就会使咽腔管道逐渐由开始的半开到微缩,音色就不会那么纯正了。
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元音训练中还要注意舌头的调整。很多学生栽在了舌根上,原本各方面的硬件条件都很不错,比如说嗓音好,有力度,却由于舌根挡住了咽腔通道,造成了在声区微调时含糊不清或是无法准确表达高音。
四、小结
总而言之,练好元音是声乐演唱的前提。元音训练的方法很多,可以使气息训练,口型训练,也应当是体能训练。训练过程都是痛苦的成长过程,对于初学者是一门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强化练习和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方法。在训练过程中也应当有重点地进行,认识到横隔膜呼吸法在元音训练中的重要性,尽可能地打开咽腔,掌握腔体中的技术要求。一部音乐作品,元音起着带动辅音的作用,而元音的位置统一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发闷声、演唱不到位。当然,声乐的基本功不仅包括元音训练,还包括钢琴、音乐理论和歌唱语言等。
参考文献:
[1]郭静.声乐教学中的元音训练.音乐探索[J],2012(8):139.
[2]姜元明.浅析声乐教学中的笈声.教学研究[J],2012(10):66.
[3]潮阳.元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艺术探索[J],2010(12):137.
[4]卜多佳.浅谈声乐教学中训练声音的方法[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3(02)
篇2
一、 warmers and coolers
类似于我们的课堂,两位外教在培训开始之前做了许多的warmers,既活跃了整个会场的气氛,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游戏是clapping rounds,在节拍的带动下(手拍2次,腿拍2次),教师说一个单词(如国家),学生接另一个(如首都),这个活动很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既能锻炼思维又可以活跃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一举多得。而关于cooler这个概念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可能课堂里都有在做的,只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名称。cooler就是让原来兴奋激动的学生安静下来,专心听讲。方法有许多,比如lip reading(让学生读嘴型说单词或句子),silent reading(默读课文)或者在课堂快结束时让学生听一段轻音乐再让学生今天课堂中所学的单词或句子,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安静地思考。
二、 teaching techniques
teaching techniques包括using chinese or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课堂中英文的使用),organising activities(活动组织),giving instructions(教学要求), giving feedback(教学反馈)。在课堂中英文的使用方面,keith提到了在英语课堂中使用中文的几种特殊情况,例如解释一些抽象的单词(brave, spirit等),解释一些语法知识,一些cultural references也能用中文表达等。当然中文解释应该只是很偶然地出现,英语课堂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英语。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耳濡目染,才会有更多的理由和机会说英语。其次,当教师说英语时,对于学生而言,其实也是听力的锻炼。一些常规的指令都要用英语,而且要是短句,简洁易懂。真的有学生不懂的话,教师还可用一些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解释。在活动组织方面,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组织包括了pair, group and individual work.在活动进行之前,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立一个清楚的目标和时间限制,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演示,还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可以问学生几个问题)。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在教室中边走边听边看,帮助一些比较困惑的学生然后适当地记录一些学生的强项或弱点。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提问或者评价学生的活动展开情况。在教学要求方面,建议教师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教学要求。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要求清晰明确呢?首先要确保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其次教师要试着用简短的语句,清晰而缓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利用手势、面部表情、语调,或者图片、实物等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如果学生还是不懂,可以把自己的意思写下来。而在教学反馈方面,它是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或活动表现的评价,是为了促使学生有所进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多用。
三、 teaching pronunciation in primary school
语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根本的,首要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人家说的话,也才能让人家听懂自己的话,才能对所学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再现,从而建立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对语音最敏感的时期,抓住此时解决语音问题正合时宜,否则对学生自己以后的学习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良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汉语语音体系,而英语语音与汉语语音有很多差异,小学生学习英语语音往往要受到他们已经获得的汉语语音的严重影响,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首先,英语元音不正确。受汉语语音影响,学习英语元音是容易出现单元音不饱满、不到位,双元音被单元音化,因为现代汉语的双元音基本已经被单元音化,而没有真正的双元音。在朗读单词时,许多学生的元音发音口型不到位。如把双元音发成单元音:把time [taim]读成[tem],brown [braun]读成 [bra:n ]等。其次,英语词尾辅音后附加元音。汉语没有真正的词尾辅音,几乎都是以元音(韵母)结尾,而英语的大多数单词是以辅音结尾。很多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在英语词尾辅音后附加元音的错误,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以[p]、[b]、[t]、[d]、[g]、[k]等音素结尾的单词上,学生容易在这些单词的尾音后面加上一个音素如把jacket 读成jacketer,把red 读成reder,jeep读成jeeper,把friend读成friender的音等,如果不仔细听,是听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在小学英语单词读音中比较普遍,也最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应当采用既可行又失趣味性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英语词尾遗漏辅音。在英语教学当中,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例如,在教授pep教材四年级上册 unit4 part a 部分的重点单词 bathroom , bedroom和living room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发音的时候遗漏了词尾的[m]。这种现象在单词教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最后,节奏错误。在英语口语中,是以一个重读音节与其前后的非重读音节构成一个完成的节奏群,而在操练口语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非重读音节被拉长,导致语句失去节奏。节奏群直接制约着学生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节奏群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把握节奏群提高理解效果的能力。
1
四、 using stories in primary school
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读故事时,学生没有字字弄懂,也能理解意思,故事中许多词语的重复出现既自然有令人愉快,这样语言方面的困难就随之迎刃而解了。为了读懂内容,孩子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学,读懂了就有满足感,并有兴趣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讲故事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听和读的熟练度,又能培养他们说和写的流利度。当学生聆听和阅读故事时,不可能一下子理解所有内容,因而也得到了推断、猜测字义的训练。而当学生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活动,在尝试的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英语故事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外语的语感,使他们熟悉各项语言内容和句子结构。讲故事和表演故事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好恶,交流思想,并成为其他活动的一部分。在表演故事的活动中,学生有时当观众,有时又拥有观众,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这些活动既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又能使学生熟悉词汇。许多故事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也丰富了他们在地理、历史、数学、自然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五、discovery method for teaching grammar
语法教学方法分为2项:telling grammar and discovery grammar.告诉语法教学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句子的语法特征,然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机械枯燥乏味,是属于显性教学方法。发现语法教学是让学生在句子当中自己去发现语法特征,再让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然后学会,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是枯燥的语法教学不再乏味单调,这属于隐性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学生会喜欢发现语法教学法,也更适合教师的使用。
篇3
[关键词] 歌唱 气息 声音 韵味 结合
声乐作为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是因为在其艺术表现和歌唱法则等诸多方面有其独有的特征。声乐教学是以“教”为先导,“学”为主题,通过歌唱技能技巧的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而声乐教师就是以传授人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嗓音,如何塑造和掌握一个性能良好的人生乐器以及教授人们如何理解好、处理好、表现好各种声乐作品为己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但是,由于歌唱器官运动时的不可视性,无疑给我们程序性知识传授增加了难点和难度,在声乐训练诸多疑难问题中首先应解决“气”、“声”、“字”的有机结合问题。
一、字与声的有机结合
当说到字与声的关系,立刻会想起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的要求“字正腔圆”。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以笔者看来,“字正”和“腔圆”是各有其独立意义又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作为文学语言和音乐结合的声乐艺术,它的人生旋律是由语言和乐音组成的。文学语言的立意(字头、字腹、字尾)和声音品质的立意(声线、声色)两者都很重要,都不可漠视。
字的要求有两个方面。首先,要能听清听懂歌唱者所唱的词的内容,要唱出歌词的韵味和美感,并能清晰地传达到听众的耳中;其次,不仅能使词意让听众联想到美,更重要的是要使听众欣赏到歌曲中情感的美感与韵味。
声的要求也有两个方面。首先,歌唱者要轻松自然省力,不能给听众很勉强很痛苦的感觉;其次,要求演唱的圆润、流畅,有穿透力且富有金属般色彩,既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较为丰富的泛音和共鸣。
如果声的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要求,而字的方面连最低的要求都达不到,那就不如像无言歌用单元音歌唱让其接近纯器乐。如果字的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要求,而声音的方面连最低要求都达不到的话,那么文字的美也因声音的干涩吃力、干扰听众注意力而严重降低美的价值。
那么,到底歌唱的吐字方法是怎样的呢?它和生活中的语言有何区别?我们说生活中的语言除个别情况外,都是在人与人近距离的交流上形成的。平静说话时的音响平均高度约在每个人的下中声区或上低声区的几个音上,同时音量始终,而且每个字都不需要延长到半秒钟以上,因此从会说话开始,就不会感到字和声有任何不妥和矛盾。但歌唱就不同了,无论是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都要能在不用扩音器的情况下把歌声传送到几十米远的地方,都要能从低到高两个八度至两个半八度的音域,都要有在规定的音域中任何一个音上一字延长八秒至十秒的能力。在这种技术要求下,声与字的协调配合就不是自然习惯或者是本能所能达到的,必须要做到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歌唱咬字方法,又要做到声音在唱好语言的基础上通常连贯圆润以及在音量、音域、持续力、机动性等方面的有机配合。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歌唱中的吐字、咬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保持好良好的喉咙形态的基础上,既要注意发辅音时不回避阻气作用,又要预想到原音应有的形态位置。我们知道,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五大腔体)。其中喉咽、口咽和鼻咽这三大腔体是可变化腔体,同时也是极为敏感的。比如说嘴巴张大与缩小,舌位高与低,软腭的抬起与放松,喉头的上提与下座,口鼻的打开与关闭等等,都直接影响共鸣腔体的拉长与缩短、撑大或变窄,都对语言的风格、字调、特色有极微妙的影响,同时对歌唱时声音调节和三个声区的母音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可变的部分,也就是对发声影响最大的部分,就是围绕着振动体声带的家――喉器部分。我们把喉器的位置连同它邻近的可变器管的位置统称为喉咙形态,简称“喉形”。
从一般的审美意义讲,最佳喉咙形态是把喉器大约放在深吸气完成时的位置,舌及下颌松软,会厌向上充分打开,此时面部表情兴奋,口腔适度张开。换句话说,最佳喉咙形态有两个要点:第一,把喉器放在大约深吸气完成时的位置;第二,“舌及下颌松软,会厌向上充分打开”。比如发双唇音时注意保持吸气时的喉位及面部表情的兴奋,双唇要相对放松,不要紧张地撮起,要在微笑状态下把两个嘴角向两侧拉开。吐舌尖上颚音t、l、d、zh和舌根上颚音g、k时注意舌尖或舌根动作的弹性和轻巧,不要引起非动作部位紧张,不要引起喉头的上提。在发辅音s、z时同样要注意舌根的稳定和放松,警惕下巴向前伸。
2、 歌唱时口腔中的原音的形态部位都要比生活中说话时口腔内原音的形态部位夸张和后移。要注意在发元音时不能按照汉语言要求的齐齿,要使牙关相对松开,面部兴奋地露出上牙,在舌的中部和上腭中部的空间形成元音i。再比如唱元音u时,并不像生活中说话那样用唇圈成一个小圆洞,而要注重牙关松开不要靠唇,要靠舌后部的低部位以及低喉位形成u元音。
3、 中国汉语的收声归韵和德语、英语中的字尾辅音的性质是一样的,均是一种阻塞,但同时要注意这种阻塞是要建在良好的喉咙形态基础之上。
4、 注意唱清楚多因素复合元音的每个音素,不能含糊,同时要注重唇齿舌牙以及口型的摆位。
5、 注重复合元音中各元音中时值的分布问题。在歌唱当中有时一个字要延长数拍或十数拍之长。当遇到复合元音的字就牵扯到各元音时值的分布问题。在演唱一般的群众歌曲和民族风格不很强的抒情歌曲时,如有两个以上的元音一般延长开度较大的元音。在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中的字声关系时,就要采取特殊的办法来处理。只要我们在教学和演唱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字与声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依据作品内容和表现的需要,使字和声以最完美、最恰当的方式结合,就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二、气与声的有机结合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人声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声乐的四大要素。声乐的四大要素即动力、振动体、共鸣腔和语言。下面重点谈一下气、声的关系以及结合问题。
日常讲话中的气与声的配合人人都熟悉,但歌唱就不同了,在音高、音量、句子长短以及用声的变化和控制能力上都提出了更科学更有效更高的要求。生活中呼出气息一秒钟即可完成,而歌唱的一个呼气过程是为了支持乐句(或乐节),这种气能要变成声带振动的声能以后才能溢出。发声以气为动力,而气又以发声为目的,这是歌唱的一对矛盾,也是歌唱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矛盾的解决要求喉头必须向下挡着要上来的呼气的压力,使向上而来的空气的压力不但恰好与向下挡气的喉保持平衡,并且与声带一起产生一种自然的空气动力作用,这样非但不能把声带吹开,而反使声带靠拢闭合得更好。歌唱时要注意避免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气大于声而失衡,大量气息未引起振动溢出。二是声带靠拢闭合,挡气能力过大,接近声门下的气息压力,致使气滞住,不能通畅,更不能体现流动感。三是声带靠拢闭合的肌肉动作不协调,致使声门状态不稳定,避免出现一时空,一时凝,音色时暗时亮,声音出现“抖”的状况。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处留心,认真归纳和总结,就能够解决和突破声乐技能训练中的一个个堡垒,最终寻找到最美最富有金属般色彩声音之佳境。
篇4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音标 重要性
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职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切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音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音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兴趣。中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大部分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在英语课上成了“特困生”,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能依赖教师,学习缺乏主动性。一些学习工具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效果不一定好。掌握音标后,学生可以自主朗读,既增强了趣味性,也避免了常见的“哑巴英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又能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二)音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朗读和记忆。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单词量,英语学习就很难继续。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掌握正确的读音对记忆单词很有帮助。英语是表音文字,很多单词符合读音规则。学生如果有了音标和拼读知识,就能很快牢记单词,通过发音的规律,则会记忆更多的单词。
(三)音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哑巴英语”是特指学习了几年以上的英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很差或根本不会的情况。是学习英语面临的最大问题。追根溯源,不能正确朗读单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音标的学习正是解决“哑巴英语”的根本保证。
二、掌握音标教学的最佳时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具有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鉴于他们对英语学习关注不够。相当多的学生处于鹦鹉学舌水平,发音的准确性普遍偏弱。虽然一些教师在以往英语教学中加入了音标的学习,但由于学习英语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对于音标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对于岗位英语的特殊要求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这无疑是学习音标的最佳时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在听过老师对就业岗位上英语需求的讲解后,学生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对学习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引入音标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增多,知识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两极分化的情况比较多。
教师在教学中对音标学习的复习和巩固不仅能强化学生学习音标的准确性,还能提高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降低两极分化的程度。三年级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繁重,但具备了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已经可以利用所学音标知识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习就业奠定基础。
三、音标教学应注意几方面
(一)音标教学的计划
有的教师认为音标学习很简单,仅利用一到两个星期就学完了48个音标,学习时间较短,学生练习无法保证,掌握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因此产生音标难学记不住的看法,对音标的学习也容易忽视。所以,音标教学一定要精心设计、详细计划,使教学具有时效性。为了为实习就业打好基础,教师有必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
(二)音标教学的方法
1.认识音标学习的要重性。(1).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英语学习的根基,引导学生梳理出从“字母单词短语句篇”的学习过程,了解字母的“名称音”,以及其“在单词中的发音”是英语入门的关键,进而认识音标的重要性及意义。
(2.)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单词为例,说明一旦掌握英语发音规则,记忆单词将变得轻巧迅速,可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
2.化繁为简,回归字母。
掌握字母的功能与特性是学习音标的基础,应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重新学习相关知识。
(1).利用“三位一体”教学法,点明字母、音素、音标的内在联系。三位一体教学法把字母的名称音、音素和音标融为一体,集中教学。特别注重字母、音素、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把讲授26个字母的“名称音”作为学习音素的基础,把掌握音素作为学习音标的前提。
(2)结合例子讲解字母、音素、音标的概念。
·Letters字母(名称音):字母是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每个字母都有一个名儿,叫做字母名称音——26个(比如:A[ei])。
·Phonemes(音素):音素是指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音素是音的概念,是靠听觉器官判断的——48个(比如:pig中的字母“p”在单词中不再读[pi:]而是[p])。
·PhoneticAlphabets(音标):音标是音素的书面符号,有一个音素就有一个相对应的音标符号——48个(可结合生活中与之相似的“音乐”与“音符”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
(3)淡化名称音,强化音素,引出音标。中国人学英语,一开始便走入误区,重视名称音,而忽视音素。我经常看到学生读单词时大声朗读出字母名称音,如:“钢笔”一词,读作pen[pi:i:en],pen,不直呼[p],[e],[n],[pen]。由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字母名称音,忽视了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导致学生养成了一种用字母名称音代替读音的不良习惯。
3.巧用技巧,掌握规律。
(1).国际音标中有28个辅音。利用“掐头去尾法”可以迅速掌握大部分辅音。所谓“掐头去尾”,就是将字母“名称音”中的元音音素去掉(去掉第一个音,或去掉最后一个音),余下的辅音音素即是它在单词中的读音。如F(f)这个字母,名称音为[ef],把[e]音素去掉,余下[f]这个辅音音素,即叫“掐头”;P(p)这个字母,名称音为[pi:],把[i:]音素去掉,余下[p]这个辅音音素,即叫“去尾”。在26个字母中有15个辅音字母和一个元音字母及一个半元音字母可用“掐头去尾法”得到它们的辅音音素。
( 2.)元音的学习可以利用“口诀法”。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有7个短音5个长音,双元音共8个。由此可以总结出“五短七长八双”的口诀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探寻一定的规律,对简化音标学习的难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
篇5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在重视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同时,对于世界各民族音乐也都给予了重视,大多已放弃了对德奥音乐的盲目崇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潮流。
在美国音乐教育中,1994年通过立法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并在规定的9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被官方实施了13年之久。在英国音乐教育中,非洲、印尼、加勒比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音乐,已被纳入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南非认为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开始寻求“不同音乐自由交融”的境界。
当前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界也正在把目光投向多元文化音乐基础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以这个标准为指导的各个版本的新教材中也都有所体现。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3册中第三单元“欧洲风情”,其中包括意大利民歌的学唱,俄罗斯民歌、爱尔兰民歌、西班牙乐曲的欣赏等。再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4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从教师用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从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还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面上都需要教师以多元音乐文化为基础去进行教学。
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母机”。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新变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仅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就存在不足。许多高师的在校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知识。试想这些在“欧洲音乐中心论”中成长起来的高师学生如何能胜任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新教法呢?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关键在教师。
当前在欧洲、日本的著名大学和研究院中,都已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演奏世界民族乐器的课程。在美国,凡是参加了全美音乐学院协会(NASM)组织的学院和大学,也都承诺在课程中规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用更宽阔的视野去替代西方音乐。因此,“将教授音乐的多元文化方法纳入到所有师范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种音乐史、文献、理论、创作、表演、音乐教育方法的分类、实习的经验”是我们的方向。教师是否具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音乐教育中立足本国自己的音乐是必须的,但还不够。音乐教育要补充的一项目标是,个体应在全球视野中立足本国,在互不损失的前提下,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展开自由的交往与交流”。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根据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调整课程结构,培养音乐师资,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篇6
【关键词】 民族声乐 语音训练
我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是很重要的。歌唱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具有正确的出声、引腹与归韵、收声的技巧与功力。出声、引腹、归韵都始终要有稳劲的气息来支持,气息支持子音破阻而出声,气息与声带相对抗而产生字腹的延续,归韵更要有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必须正确运用呼吸与歌唱语音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与发声方法相结合。
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一种是硬起唱。在声音发出前,已将声带闭合,发声时用气息的压力冲击声带,声带挡气,声音随之而出,没有漏气现象。还有一种是软起唱。声音发出前,有微量的气息漏出,发生开始时,声带并未完全闭合,而是在发生开始后声带才闭合。这种起唱的感觉像是用舒适的声音高喊“hei(嘿)”一样。在训练过程中还要学会运用几种运气方法。(1)补气:多在情绪连贯不断,但又感到气息不足,需要换气时,要在保持剩余气息上,采用慢而少的吸气方法补进气息,动作要平稳。(2)偷气:在曲调快,字又多,需在乐句间换气时,用快而少的偷气方法换气,动作要敏捷。(3)歇气:多用在一个字后面有休止符处,而这个字的行腔又未完,如:
这叫做声断气不断,这种气口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是常见的现象。(4)在训练过程中,建立“以字行腔”的方法。要求每个语音都必须唱的字真意切,使每个字音都能得到气息的支持,并保持每个字音都达到同一的高位置上。(5)在发原音和辅音时还有一定的区别:(a)发元音时,气息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而且通过口、咽、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一定要收到发音器官的某一部分(如:喉、舌、牙、齿、唇)的阻碍(b)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某一部分发音器官较紧张,例如:发“g”时,只有舌根和软腭紧张。(c)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一般不像发辅音时那么急促,因为声带的振动减低了气流呼出的速度,发辅音时,由于声带不震动,气流还要克服某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呼出的气流就比较急促。如“啊a”与“大da”,后者需要克服舌尖的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6)在字音正确和有歌唱时的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发出清晰地歌唱的声音来,要求语言的发音的方法与正确的歌唱方法相结合,不能偏废某一方,要使不同的语言都能保持在同一的高位置上。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语音训练要求,要根据每一首进行不同的语音训练。发声方法的概括,它不能包罗全部歌唱的技术、技巧及技能,也代替不了演唱的实践,还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歌曲练习,使歌唱得以千变万化,富有无穷的魅力,起到声乐艺术震撼人们心灵的作用。如歌曲《枉凝眉》,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典雅的传统风格。这首歌较多的用到了韵母a,a是个单韵母低舌面元音,自成音节(啊a)。发音时,把口张大,唇成方圆形,舌面的最高点在口腔中部,舌位下降。拖腔时时要始终保持打开a的口型,并把声音安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切忌纯用口腔共鸣。歌曲《拉骆驼的黑小伙》是一首情歌,感情朴实健康。这首高遇到的是韵母e与o。根据歌唱的特点与要求,需按横字竖咬,竖字横咬,窄音宽唱,横音竖唱的办法去处理。
通过发声训练,建立起正确的歌唱发声习惯,以达到语言和声音的统一美;掌握正确歌唱的呼吸和气息控制的技术技巧;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统一声区,最终为正确的歌唱奠定基础。要想得到优美动听的音色,首先要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的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优美的歌声肯定是那些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去表达感情的人。一个人的音质是否优美动听,与发生腔体是否健康和对声音的概念是否正确分不开。健康的喉咙富于乐感的耳朵和发声方法正确的人,他发声时的生理活动与内心听觉必然统一起来,其音质必然感人。反之,则不然。所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内心听觉、调整和改进发声生理机能状态,寻找最美、最好的音色,是培养后天人才和训练发声歌唱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 多媒体 创新教学
一、多媒体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1、我在教学初一年级字母,音标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把英文字母歌,把字母的书写笔画顺序有机地结合在一个FLASH动画中,让学生在动画和音乐的双重刺激下感受字母的趣味,以便更准确地掌握26个字母。
2、在音标教学中,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较好的音标教学软件,主要包括发音规则,重音规则、单元音、双元音、辅音发音五大部分内容。FLASH动画教学趣味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知不觉中已学会大部分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以及少数简单的发音规则。
二、多媒体在单词教学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单词,单词教学一定会显得枯燥乏味。而新课标的出台,词汇量的大量增加,这使教学更是面临全新的挑战,再加上初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又偏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在教学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词汇教学,能达到快速记忆单词的目的。
以JEFC Book Two Unit 12 Lesson 45 一课为例,我先在屏幕上快速画出“cloudy” “sunny” “windy” “rainy” “snowy” “wet”的基本形式,利用 “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 句型,导出本课将重点学习的四会生词。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单词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获得感知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天气的变化的整个过程:在蔚蓝色的海面上空,一轮红日徐徐升起 继而利用时间设定,使画面不断涌现云层,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学会了 “sunny” “cloudy” 这两个生词;在教学 “rainy” “wet”时,我事先就在声音、显示图标里加载了雷声、风声、和闪电,以求获得逼真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通过鼠标点击,画面便会相继显示:风声四起、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倾盆大鱼等一系列情景,学生一边观察电脑所演示的画面,一边欣赏前景音乐。通过几次反复,学生不难掌握所教的知识。
再如。我在口语课中准备教学学生“super、 girl 、boy 、fan、 good 、better、 best 、than 、sing 、song 、English 等”单词时只要用课件一呈现今天最流行的“超级女生”时,顿时觉得学生兴趣猛增,而且他们一学就会。不但掌握了super girl/boy、fan、sing a song/sing an English song 、good-better-best及比较级的句型及运用;更为可喜的是他们人人都能说了,大家都争着说,表达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有不少同学用出了他们自己的拓展句型-Be good at ,又把自己的偶像重新表达了一翻。这也不正体现了新课标下刺激学生的兴趣的兴奋点,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呀。
三、多媒体在句子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重点句型和应用性强的句子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也可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以 “How it is today!”和 “What a …day it is!” 两组句型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将感叹句由抽象化为具体,在课堂上仅依靠单纯的模仿,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教学这两组句型的时候,我利用POWERPOINT教学软件,在屏幕上先配置了彩晕色底板,然后将整个句子以空投的方式,自上而下从画面上空依次投下,同时在音频中配上相应的读音; 随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深变粗变色闪光,从3D人物口中旋转并不断地涌现,使整个演示板面产生强烈的动画效果。
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我很快就发现,学生不仅注意力空前集中,看得非常入神,还大肆夸;张地互相模仿,参与意识特别强烈;同时,在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后,既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和辨词能力,又使整个句型通过反复循环、巩固,直至脱口而出,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这两组句型。
四、多媒体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涉及量大、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会使整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文教学,则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多信息和高效率,较好地体现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如在 JEFC Book Two Lesson 62 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出课文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我在画面上依次推出关于 “help sb.” 的各种图片和音像,要求学生就这些画面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的问题有:1. What are they doing? 2.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3.Do you like helping others? 4.What do you think of helping others?然后让学生关于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这不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吗,既重视了书本教育又贯彻了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外元素;引入;拓展
与以往的多套中学音乐教材相比,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音乐课实验教材(本文涉及的教材,均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简谱)》)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意识为目的,与多种文化相结合;它所具有的理念上的时代感、选材的多样性、编排上的科学性以及音乐活动的趣味性,都是过去的中学音乐教材所无法比肩的。
然而,与所有先进事物一样,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何况使用教材的学生个性各异,覆盖的范围涉及大江南北,时代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教材与教学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说,歌曲选用相对陈旧,虽然都是经典老歌,但却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无法照顾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具体要求。
更重要的是,当今的中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获取信息能力强,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单一地传授课本知识,必然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创造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根据需要,适当地引入各种音乐元素,来拓展音乐课堂的视界,来弥补教材所存在的缺憾,来适应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使中学音乐课堂真正成为中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用流行音乐为音乐课堂开道引路
在新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对流行音乐有着天然喜好。现代的中学生,可能不知道贝多芬,但一定知道林俊杰;可能不知道《天鹅湖》,但一定知道《青花瓷》,可能不知道和声,但一定知道Rap。
家长和教育界都对这种现状颇感忧虑。其实,流行音乐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也并非水火不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经典都曾经是过去的流行,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也一定有一些将成为经典。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2006年,上海市选编《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就选录了周杰伦及多位港台歌手演唱的《蜗牛》;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也选用了美国黑人摇滚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因此,只要精心细选,适当引导,流行音乐完全可以走进音乐课堂,甚至可以为音乐课堂开道引路,
1.踩准时代的脉动,巧妙利用流行音乐设计主题
流行音乐总是最快捷地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因此,可以巧妙地利用流行音乐的“时尚”特质来设计一些契合时代与生活的主题,来拓展音乐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如约举行。在那段万众瞩目的时期,北京奥运会成为流行与时尚。同时成为时尚的,还有众多主题鲜明、旋律优美的奥运歌曲。因此,笔者特意设计了一堂以奥运为主题的音乐课――《唱响奥运》。让学生了解了奥运会的小常识,欣赏了历届奥运会优秀的主题歌,学唱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取得很好的效果。
2.择取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音乐教材中选择的歌曲都是经典的,同时又是与现在生活距离相对较远的作品。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外延,用流行音乐中相关的素材来引入课堂,或者进行对比教学,往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用腾格尔的《天堂》来导入,那极富磁性极富表现力而又音域宽广的音色,立刻就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自由,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歌唱者对辽阔草原的热爱之情。而在《祖国颂歌》单元中,在教唱歌曲《歌唱祖国》时,同时教孙楠的《五星红旗》,并让学生比较这两首歌曲在主题、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歌唱祖国》进行曲式的音乐特点。
3.借鉴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特质的理解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之间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对同样的作品如果能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演绎,往往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把握。比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梨园撷英》中,有越剧的选段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的对比学习。在欣赏这两段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时,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呢?可以让学生先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梁祝》,这种极具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的演奏方式一定会让学生兴味盎然,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时,学生通常反映不热烈。而台湾组合SHE有一首歌《Remember》,其主旋律就是由《天鹅湖序曲》的主题音乐改编而来,让学生跟唱《Remember》,然后趁热打铁,很快学生就记住了《天鹅湖序曲》的主题音乐。
总之,精心挑选的流行音乐元素,不仅能够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能够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也是对课堂教学重点很好的补充,同样也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愉悦,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道德的教化。
二、用乡土民族音乐为音乐课堂鸣锣鼓吹
我国我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每个民族、每个民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音乐传统。这些民族音乐、乡土音乐是极具开采价值的富矿。许多音乐教师和有识之士在将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方面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尝试。2009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曾经当过中学教师的退休干部张勇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将侗歌引入课堂的努力,令人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2008年5月9日《都市报》的《都市晨刊》介绍了山东嘉祥县嘉祥一中将“山东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类似的做法不胜枚举。实践证明,将乡土音乐、民族音乐引入课堂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和价值:1.极大丰富音乐课堂。2.有效传承民族音乐。3.有力推动校本教研。4、激励学生爱乡爱国。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要求,开展了“客家山歌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和所有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一样,客家山歌亦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危险。虽然不少有识之士为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与现代生活的脱节,未能在普及上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中学课堂中引入客家山歌就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首先,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民间采风,然后汇总,汇编出《宁化客家山歌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主运作,自己动手,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客家山歌产生了兴趣,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珍惜之情,从而为学唱歌曲,甚至是发展的传承客家山歌奠定基础。
其次,就是择取其中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中教唱。由于客家山歌都是过去劳动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有一定差距。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唱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音乐形式来演绎传统山歌,老歌新唱,使客家山歌更具通俗性,更具现代感,更加朗朗上口,更受学生欢迎。
比如,《韭菜开花一管心》是客家山歌的优秀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淳朴,感情真挚。学生在学唱时,有的用客家方言演唱;有的模仿周杰伦、刘德华的唱腔进行演唱;有的甚至加上一些Rap风格的说唱,这些做法也许并不一定合适,但却使大家耳目一新,兴味盎然,能获得一份尝试的快乐。
乡土音乐引入课堂虽然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就一定能让乡土音乐、民族音乐锣鼓喧天、鼓吹动地地走进音乐课堂。
三、用影视素材为音乐课堂增色添彩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中有歌舞片这样类型片,音乐在电影的重要性甚至不逊色与电影的剧情。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和影视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在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有一个专门的中外影视歌曲单元《银屏之声》,此外,还有许多影视歌曲散见于其他单元中。
1.用影视素材导入新课。比如欣赏《我心依旧》时,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相关片段来导入,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更有助于学生真正领悟歌曲的情感。
2.用影视素材为歌曲欣赏提供背景。在学唱《红旗飘飘》时,用奥运会颁奖仪式的升旗的视频片段,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使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等方面都增添了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在欣赏《红旗颂》时,用《开国大典》的影视片段,展现的历史盛况的景象,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体会到乐曲对伟大祖国的赞美,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篇9
在本次“论坛”中,来自海峡两岸音乐学术界的知名理论家、演奏家、教育家和大陆重要音乐期刊的一线编辑共近五十人,集聚一堂,对当前两岸音乐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于建设性的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论坛围绕四个核心议题展开:20世纪两岸音乐学术发展的历史特点;两岸音乐学术的现时困局;音乐学术的“跨界”与两岸学界的协作;钢琴、声乐艺术以及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四个议题所涉内容既有纯粹音乐理论的探讨,又涵盖了音乐表演、学术出版、人才培养等多个实践层面的重要问题;既立足于现时状况,又着眼于未来发展。
一、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
音乐文化与两岸当代创作
11月29日上午,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主持,议题主要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传统音乐文化与两岸当代音乐创作。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耀华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古今・中西・音乐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谈》的报告。他围绕音乐学中的“古今关系”、“中西关系”、“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展开,主张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这三者。在“古今关系”中,他以《蓝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民歌从微调式苦音音阶到羽调式花音音阶的流变为例,论述音乐形态会随着“历史进程而产生渐变”,而只有通过对各时期的形态进行纵向考察,才能寻找到其“传承变易的规律”。在“中西关系”中,他认为音乐形态的研究应当具有“比较的视野”,“既看到中国音乐形态特征规律,又要善于发现中西之间的共同性”。在“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中,又提出在研究中要避免“两段论”和“两张皮”的现象:前者是把不相干的文化背景“生搬硬套”到音乐作品中去,为音乐形态的考察“戴上文化研究的帽子”;后者则“把音乐形态研究和产生这些特征的文化研究割裂开来,毫不相干”。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的发言主题为《高山族音乐研究状况》。他认为,自20世纪20年代始,由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等对阿美、布农等部族的音乐进行考察,发现了微分音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等音乐形态。随后,旅日的台湾人吕炳川做了进一步研究,出版了《台湾土著族音乐》和《吕炳川音乐论术集》等著作。50年代后,台湾的几个学术机构对高山族的音乐做了广泛调查,当局注重民歌的传承和教育;而大陆学者对高山族音乐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有樊祖荫、孙星群、蓝雪霏、张佩吉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后,樊先生对当前此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一是族称的问题,“高山族”一词似有不确之嫌;二是民族数量说法不定;三是族源研究较为缺乏。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提交的论文《海峡两岸音乐创作研究课题设想并及相关问题讨论》认为,“海峡两岸”这一地理概念历史地融入了“政治内涵”,并有必要对两岸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文化追求”、“特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有别于西方以及个性求异的前提下,探讨海峡两岸音乐创作中存在的“文化传统同宗、艺术风格相似、审美情趣趋同”的基本情况,借此以超离“非艺术障碍”,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定位发展”。此外,韩文还论述到,两岸音乐的创作都同样面对“音乐语言贫乏”、“技法枯竭”、“个性写作与受众群体狭路相逢”等困境,也同样面临“主体与边缘”、“他律与自律”、“国情与关系”等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的发言为《台湾行的启发》,以近期赴台考察北管音乐的见闻与所受的启发为主要报告内容。他从台北市中心的灵安社和淡水的城隍庙两处传统遗存,以及当地工尺谱的应用和北管的两种唱腔等文化现象人手,思考“文化的中心性”和“中国性”问题;进而提出:“在地域的边缘地带往往保留着更为传统的音乐样态,所以,对于传统音乐的原型样态来说,越是边缘的越是中心的。”同时,他认为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有二:一是跨地域的比较研究,以整合传统音乐中的“中国性”,如曲牌比较等;二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土壤,演绎出新的研究和解释理论”,如“跨界”、“多元文化美学”等。
二、关于音乐人才培养与两岸学术协作
音乐人才培养与两岸音乐学术交流协作等相关的议题设置于论坛的第二单元。由张伯瑜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台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赖锡中教授,其发言主题为《开创音乐学术与展演机能朝向“二元复合”的文教新风貌》。赖锡中认为两岸音乐的研究和教学具有不同的模式:前者“以研究论文的质量与数量作为评量指标”,后者“攸关教导与学个层面的相互维度”。他在报告中呼吁两岸音乐学术应“增进彼此连结以达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走出“教与学多仅维系知识传递”,避免“知识复制与转贴的剪黏效应”。他认为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是积极强化音乐学术与展演机能的“两相链接”,将其导向音乐教育在两个领域的“二元复合”,以致力开创“知能、技能与艺能‘学用合一’”的新风貌。此外,赖锡中还提出以“设定研究议题”、“建置交流平台”及“策办学术活动”等三项措施以加强两岸音乐学术协作。
随后,项阳研究员以《对王秋桂先生多学科互融研究理念的观察与体验》为题发言,忆述了他与在文史、戏曲、民俗、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均有建树的台湾学者王秋桂先生相识、交往及结下深厚学术友谊的经历,叙述了他们共同走向“历史的田野”所获得的学术感悟和方法论的启示,以及就治学理路、观念方面与王先生展开的探讨。在此基础上,项阳认为,利用“多层面共同性知识”、“面对一个研究对象从不同视角以行把握”,将所涉问题多方面纳入研究“方具整体性意义”。他认为,王秋桂先生的“历史人类学学术理念”对大陆音乐学界当前“停留在介绍层面”和共时的研究,转向更具“整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浙江音乐学院(筹)郑祖襄教授的发言《增强两岸学术交流,推动华夏学术进步》认为,海峡两岸的音乐学者在研究共同祖先的音乐和音乐历史时,都会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迫切的寻根心情”和“热烈的情感”。因此,中国民族音乐和音乐史的研究是最具共同性,也最能相互交流的。故此,郑先生主张这两个门类应该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先行学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两岸学术交流并不顺畅,他倡议两岸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以使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得到更大进步。
宋瑾教授以《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为题发言,认为音乐美学学科由欧洲传人,其“音乐的美与审美的基本规律”源于西方纯音乐的实践和思考。在全球化、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影响下,他提出“多元音乐美学建构”的倡议,并思考“多元音乐的美学”、“多元的音乐美学”等关键问题;认为在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和思想中,有感性和“超感性”两面,相应地有主体和“超主体”两面,甚至有超越“体在”的状态。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可以构建中国特点的音乐美学。他主张,应该引介和研究中西之外其他民族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成果,纳入多元音乐美学学科之中,以此作为音乐美学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养料。在教学上要求学生在体验、阅读、思考和写作“四大件”方面下功夫,同时处理好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思想、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的关系。
三、关于音乐的教学、学科建设、表演和两岸学术交流
对此等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11月29日下午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又分为音乐理论、声乐艺术、音乐教育和钢琴艺术研讨(第一场)等四个专场研讨;另一个以音乐表演为议题的是12月1日上午的钢琴艺术研讨(第二场)。
(一)音乐理论专场
音乐理论专场研讨会主持人为《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所)主任周纯一教授首先发言,题目为《南华大学近二十年民族音乐教学之回顾与展望》。在报告中,周纯一介绍了南华大学从建立雅乐团、民族音乐学系,到建立民族音乐、中国音乐课程系统,再到借助该教学平台推动雅乐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过程渗透着周纯一对全球化语境下台湾音乐教育的深层思考,他认为“建立台湾特色或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是“唯一可行之道”,“台湾文创人才突出……台湾音乐将重新崛起”。在对南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作了解读之后,周纯一阐述了该校为台湾传统音乐传承所做的贡献,以及在两岸音乐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学者大量交流”、“文化大规模的认识”、“友好民族感情的建立”等方面。
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以《追寻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开创两岸音乐学术的新篇》为题发言。他说到,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两岸音乐学术的思想基础,这一历史记忆包括了人事、物事、情事、乐事。其中,乐事是“两岸华族共具的声音记忆”,“生发出强固的联系纽带”,是两岸音乐之学术的文化基础、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音乐艺术的超越特质,映射出中华文化的“大义、大公、大智、大情”。他认为声音记忆涵摄了地方性、民族性,而中华音乐的地方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性特色和伦理意味。因其声音中有“乡土之情、家族之情,文化之情和历史之情”。他进而认为,保持和流通中华的声音,激活声音历史的记忆,并建立两岸音乐学术“活的人文情怀”,应是两岸音乐学家们共同的理想。
福建艺术研究院孙星群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两岸音乐学交流的现时概况》。据他的考证,自1988年起两岸音乐学界就开始有了经由第三地的“间接交流”。1989年许常惠教授到福建参加“闽南语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使两岸的“直接交流”开启了新篇章。自此,以闽台为对话的两方、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其后有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孙星群对这些会议湾代表的情况做了逐一介绍。最后,他呼吁建立更多交流渠道,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高拂晓副研究员以《音乐学术的跨界视野与两岸学者的思维方法》为题,从2014年剑桥大学表演研究网络第三届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建立“表演的音乐学”(Musicology of performance)这一“跨界新视野”出发,论述了它的特征:“依托技术、转变思路”,如根据录音进行创造性实践的音乐表演研究;“个案鲜明、数据详实”,搜集数据资料、对表演进行统计分析等;“亲身实践、合作探索”,如研究者参与表演过程等;“角度多样、想象丰富”,如音乐与网络虚拟表演。高拂晓认为,这些研究的新思路可为两岸音乐表演的研究带来新启发。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郭小利副教授以《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述评》为题,主张“美育不能替代音乐教育哲学”。她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2003年,是“一个零星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北美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引荐后引发的”。期间出现了“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争鸣”,如以文化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评等。同时,她认为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目前存在几个问题,比如,“教育哲学研究完全脱离了音乐教育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水平尚需提高”、“缺乏国际视野”、“学术研究脱离问题意识”等。她还对未来的趋势提出展望,认为“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学者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专业学术的研究团体”、“更加关注音乐教育具体问题的理论反思”等。
(二)声乐艺术专场
在声乐艺术研讨会分会场,发言者以《歌唱世界》编辑部的编辑及该刊的主笔者为主,故议题主要围绕办刊问题展开。《歌唱世界》副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杨旭以主持人的身份首先作了《传承经典,躬耕前行――以〈歌唱世界〉(歌唱艺术)为例谈音乐专业杂志的出版》的主题发言,以兄弟期刊为例,分析了当前歌唱类文章的刊况;接着,她介绍了《歌唱世界》的创刊机缘,并阐述了创刊宗旨和目标、团队建设、栏目设计及办刊理念等问题。
其次发言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莫蕴慧社长。她说,在当前杂志面临严峻生存问题的情况下,还在办这本杂志是“逆流而上”、“一种使命的使然”。她认为《歌唱世界》的定位是时尚性、大众性和学术性,既要兼顾理论深度又要通俗易懂。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教授认为,理论研究对声乐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以自己在《歌唱世界》的投稿经验为例,谈到投稿首先要了解掌握当前声乐界对声乐演唱、声乐作品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做研究。
梁茂春先生认为,要提高《歌唱世界》办刊的水平,首先要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写作队伍,尤其是年轻的写作者,而不能仅靠几位专家、学者。他还希望《歌唱世界》增加中国声乐史、中国歌唱家、中国经典歌剧作品、优秀民歌、通俗歌曲等的比重,以使杂志内容更为丰富。
(三)音乐教育专场
此专场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主持。参加研讨的有莫蕴慧社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懿颖教授、《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的编辑以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部分师生。
吴斌先从“新课标”的角度就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结合音乐教育哲学对国内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阐释了学校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他指出,之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会有美育这一教育方针,是基于学校音乐教育在特定时期必须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作为学科发展的依托。在此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构成。随后,吴斌举例说明了“音乐要素”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不应停留在概念记忆和文本理解的层面,而应侧重于在真实音乐环境和活态音乐素材中的发现、感知和运用,并应将这种活态的表演和实践作为音乐知识测评的标准。
针对现场关于当前学校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提问,蔡梦回答说,在音乐教学中应宏观地理解音乐风格的划分,不宜僵化地设立风格之间的界限,应首先从音乐本体上进行分析,在对音乐构成元素(如音高、和声、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的单一结构或复杂构成有充分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风格的认知和探究,以达到立足于音乐本体的审美体验。王懿颖教授对此进一步补充认为,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首先自身需要养成音乐聆听的习惯和保持音乐的感受能力,还需要对音乐本身抱有持之以恒的热爱和激情。只有平时对音乐素材的积累和聆听经验的累积,才能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和有效实施。
(四)钢琴艺术专场
本次论坛的两场钢琴艺术专场研讨均由《钢琴艺术》副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李航主持。第一场的议题主要有“国内外钢琴教育的比较”、“我国当前钢琴艺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等。
钢琴演奏家、《钢琴艺术》副主编朱贤杰以其在国外旅居多年的经历对中外钢琴教育作了比较。他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钢琴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涌现出了郎朗、李云迪这样杰出的钢琴家,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随之而来。比如,为了达到升学、出国等目的,反复练习几首乐曲,但基本功并不扎实;在业余钢琴学习中,由于偏重技术、拔高难度和以考级为目标,致使学生丧失兴趣。反观国外,比如加拿大的考级制度,每十年出一套教材,收录了从巴洛克到现代各时期不同的作品,也常把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作品纳入其中。考级内容包含了视唱练耳、视奏、乐理等方面的素养考核,并实行考级学分制,考级通过后可以获得人文学科的学分。此外,朱贤杰还认为,钢琴对中国来说是外来乐器,由此也需要更多地引入外来教材和文献。台湾出版此类文献的速度比内地快,因此他提倡引进台湾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优秀的教材和书籍。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施忠副教授说,1989年张前教授发表了《关于开展音乐表演学的刍议》,涉及“音乐表演学”研究,然而至今我国仍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音乐表演学”这一学科。他认为,当前的研究更多的是钢琴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而钢琴表演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对于钢琴艺术发展的现状,施忠归纳为“几多几少”。“几多”是:比赛多、琴行艺校多、滥竽充数的老师多、出版的教材多、外国回来的硕士博士多、音乐会多、辅导的人多;“几少”是:高质量的师资少、国内外深度的交流少、高品质高质量的乐评家少、教学法研究的人少、表演艺术理论研究和引领的比较少、教材功能挖掘的少。此外,他还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现象”和如何引领、规范巨大的音乐教育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看法。
钢琴教育家、《钢琴艺术》副主编周铭孙认为,在喧嚣的社会,大众更需要安静地体会音乐,享受音乐。对于大家所关注的钢琴考级问题,他也认为功利化毁坏了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同时,他认为现有考级对读谱、钢琴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减弱了。
第二场钢琴艺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围绕当前钢琴演奏领域的热点人物――朱晓玫为中心展开讨论。由此延伸出与演奏有关的诸多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从朱晓玫的个人成长经历谈起,认为她当前的成功和郎朗、陈萨、王羽佳等年轻一代不同,不以炫技取胜,而是得益于深厚的个人修为和对巴赫的深刻理解。她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态度来修炼自己,在自己的音乐里找到自己。周铭孙接着谈到,朱晓玫达到了一种境界,她的音乐给听众以意境感。她以超越于一般人的虔诚和执着,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吴迎认为,巴赫是容易表现的,因为他给予人们很多的自由空间。朱晓玫把巴赫的曲子弹得很朦胧、柔和、好听,其实弹得很“中国”。
由朱晓玫的话题引申到钢琴演奏的其他方面,李民提出钢琴要花“工夫”和“功夫”,前者针对时间,后者针对技能;要有“品味”,练琴要提前做功课,多思考;要“聪明”(耳聪目明),只有多听、多看,才能如此。
有现场观众提问:“如何看待目前的业余钢琴教育被考级捆绑,专业教育与比赛搁绑的现象。”对此,李民认为就考级的问题而言有三点:考级不应该与升学及其他功利性的环节或目的捆绑;当前考级和琴行捆绑,琴行为争做考级点,使考级进入了商品化的市场竞争环节;考级本身是件好事,但目前考级的品种太多太庞杂,所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其规范化。就专业教育与比赛捆绑的现象,现在确实出现了“唯比赛论”,但问题并不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教育,即在教学中如何看待比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以赛带练”、“以赛带教”有时候是一件好事,关键取决于是否适度。吴迎回答说:比赛的出发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兴趣,而不是为了名次或其他功利性心态。
四、关于音乐基础理论、学术出版和评论
以音乐基础理论、学术出版和评论为议题的第四单元由宋瑾教授主持。叶松荣教授以《从“外位性”理论、“全球化”视野看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为题发言。叶教授认为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对于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中,“自我”与“他者”是互为外位的、平等对话的关系,处于“外位”立场,对理解他国文化有独特的优势。叶松荣主张将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运用到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中,明确中国学者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他者”的重要性,强调异质文化的差异互补,促进学术发展走向多元开放。他进而指出,文化全球化非“文化一体化”,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则应多样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应具备全球化视野,全球化视野涵盖国别视野,但又不等同于国别视野。“全球化视野”与“中国视野”不是对立的关系,但也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关系、森林与树木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应提倡“和而不同”,前提是要保持“不同”,即保持各自的话语独立,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以达成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相互关系中的协调共处之“和”,形成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对于文化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在保持各国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增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互补,共同促进全球文化的发展。
陈荃有教授立足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了题为《大陆音乐学术出版的现况及未来期盼》的报告。他首先指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出版业的鼎力相助”,且随着学术的发展,出版业的作用日益凸显。他随后论述到,大陆音乐学术出版行业自20世纪80至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尽管能力和品质与日俱进,但整体而言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入新世纪后,音乐出版业的市场竞争使这一领域进入“战国时代”。再加上印张的不断增长以及数字化媒介的冲击,使得当前音乐学术传播、出版正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接着,他分析了当前出版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成因。例如,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冲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负面影响、优秀出版人才的短缺、学术领域“重理论轻规范”的现象等。在报告最后,他呼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出版界应正视困难和曲折,两岸同行应作更深入的交流,互惠互通、相互受益,实现双赢。
蔡梦教授以《刘天华二胡曲〈空山鸟语〉审美研究――对雷默“音乐审美”与“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性探索》为题发言。她选择从音乐作品分析与评价的角度,践行雷默“音乐审美”、“音乐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核心命题,即认为音乐不是音乐其之外的东西,人们无须在音乐之外寻找音乐;“只有沉浸到作品所包含的内在品质中,才可分享到其艺术的洞察”。因此,蔡梦在对二胡曲《空山鸟语》的音乐本体作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提出“审美音乐教育的目标: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的统一与平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到:“领域理念,大力实践,不断追求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新境界。”
陈志音的发言主题为《评论者与创作者的互动关系之我见》。她首先认为,中国音乐评论的现状在于音乐评论的“话语权力”和“话语系统”形成多极分化的新格局,从音乐家的“专利”向大众化转换。其困境是艺术的评价,只有基本标准而无统一标准,以及音乐人文环境的沙化与恶化。陈志音认为,音乐评论与生俱来的特质是个体化、个性化的主观色彩;音乐评论的原则是,以真实性为底线,以独立性为精神,同时维护评论者的尊严和应有诚意、善意。对创作者来说,“一切现代思维和现代技法,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创作者和评论者不是“敌我”的关系,而是诤友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保持正常状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国音乐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关于治学方法和音乐表演的学术研究
本次论坛音乐理论研讨的最后一单元是关于治学方法和音乐表演的学术研究,由罗艺峰主持。
梁茂春先生《虚假是治史的大敌――略谈“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的现时困局》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近半个世纪以来,“有许多历史著述是不够真实的,人为的弄虚作假太多了,已经让历史变得面目全非”,其根源在于“对政治史、政党史的亦步亦趋”。随后,梁茂春以一种对过去写作反思性的态度,提出两点追求真实的途径:一是“口述音乐史”的研究,二是“边角音乐史”的研究。前者有别于“官史”和“正史”,后者“关注于主流历史看不到或不重视或有意屏蔽的那一部分”。重视这二者,以让历史接近真实。最后,梁茂春认为历史会有错误,这是教训,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能够成为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成熟健康的机体不应回避错误和教训。
篇10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中国作品科学的发声训练字的安放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后传到其他国家,逐渐形成以意、德、法、俄等语言为基础的世界性的歌唱艺术。我国引进美声唱法,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但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用汉语来演唱美声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训练,中国汉语的发声歌唱同样能够达到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
一、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意义
我们在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作为演唱的曲目。因为在我国声乐界多年来有一种共识,认为中国歌咬字比外国歌难,甚至认为中国语言不适合歌唱。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演唱中国歌时不如外国歌那么顺,声音没有外国歌那样好听。久而久之,似乎把中国歌难唱当作唱不好中国歌的理由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学习美声唱法,不应只局限于用意大利语或其他外语原文演唱外国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母语演唱好中国作品。固然,我们培养的歌手走向世界歌坛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但是唱不好中国作品确实很遗憾。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得到老百姓的共鸣。那么西方人能够用美声唱法演唱好自己本土语言的歌曲,作为中国人就没有理由唱不好自己的母语歌曲。
二、我国声乐界关于咬字的不同提法与存在的问题
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好中国作品,关键在于如何把美声唱法与中国字结合的问题,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应尚能先生提出来的。关于如何咬字的问题,我国声乐界有很多提法。民族唱法提倡“字正腔圆”“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可以说民族唱法是一种注重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其中咬字是行腔的灵魂,咬字是行腔的手法,特别强调嘴皮子功夫。美声唱法也是强调吐字清楚,即“字正”,但与我国民族唱法的“字正”概念有较大的程度差异及技术差异。它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讲究旋律线条的连贯优美、一气呵成,不为歌词的语言韵律及节奏所限制,讲究以声传情,咬字要服从发声,咬字要服从行腔。在训练上既要咬清中国字,达到“字正”,又要使中国字的咬字发声符合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不破坏声音的整体共鸣效果,达到纯正的美声化形象的“腔圆”。
多年来,我国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关于如何咬中国字的问题,更多地套用民族唱法的“以字行腔”的概念。实际上由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语言基础、咬字特点、行腔手法、声音形象及审美标准、艺术规格上都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我们一味地、机械地强调中国汉字的发声规律,照搬民族唱法的咬字原则和方法去“行”美声唱法的“腔”,坚持“以字行腔”,结果只能是背离美声唱法。这也正反映出我国现今美声歌坛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咬字咬得死,声音发紧,共鸣位置低,口腔声重,致使歌唱发声的整体形象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有较明显的差距。
三、解决美声演唱中国作品咬字难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演唱好中国作品,应当在追求美声唱法声音形象的前提下,在咬字方法上打破中国的传统手法,从训练上分两步走:首先,严格按照美声唱法的原则和方法,用传统美声的训练手法,采用意大利语种的五个母音,遵循共鸣规律,训练声音的美声形象及共鸣位置;再在声音形象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
1.系统的科学发声训练
美声唱法,即美好的歌唱,在发声训练方面历来有它特殊的要求。在呼吸的运用上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声音的位置要求安放在“高位置——面罩共鸣”腔体里;另外要求声区的统一、声音的连贯、能强能弱的音量控制、声音的灵活性和优美的音质等等。所以在美声唱法的训练中常常采用无字练习或哼鸣练习来找声音的位置,以获得高位置的唱法。另外通过大量的发声练习,用意大利语的五个单元音,或加上几个常用的辅音,组成简单的音节,来训练声音的共鸣形象,建立腔的艺术规格。在意大利的五个元音里,应多用u元音进行练习,因为u元音可以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u元音的喉位最低,发的声音最通。而且容易建立起u通道,使声音具有“管子声”。
2.中国字的安放
在获得了美声唱法的优美声音之后,再在声音形象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中国字。我们知道,任何歌唱都离不开语言,无论哪国语言,其文字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意大利语和其他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意大利语和其他外语中称为子音。所以在咬中国字时,一定要把辅音、母音和声音共鸣位置搞对。那就是把辅音的形成部位放在口腔的前半部,把母音的形成位置放在口腔深处,把声音的共鸣部位放在面罩里,只有这样才能把嘴的前半部分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使唇、齿、舌等部位灵活自如,任其随着字的改变做千变万化的动作都不会影响声音。形成声母时,既要清楚又要敏捷、快速释放,并快速连贯,准确地形成韵母,并保持韵母的腔体共鸣;在行腔时,严格遵循legato(连贯)原则,形成纯正的美声化规格。总之,不采取传统咬字将字头、字腹、字尾夸张支解的方法。而是采用美声唱法的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前嘴后嘴分开的原则。如意大利人所说的“歌唱家的嘴巴在咽部”。在咽部形成母音、形成共鸣是美声唱法的真谛所在。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的问题。在用中文演唱作品时,一要咬字发音符合美声唱法的原则,二要声音形象与艺术规格均达到一定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再也不是一件什么难的事情了,而且能使我们的演唱得到大家的喜爱,也能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与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