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实上,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据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面对人口高龄化这一趋势,如何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解“老”之忧,使老年人平稳、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就紧迫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实际上,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在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1997年,国务院又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把企业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我国政府正着手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3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只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要进一步提高养老待遇则必须通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去解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培育得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老年人普遍体质较差,属疾病多的群体,死亡率也高,风险系数大,开发老年人险种盈利甚微,甚至亏本经营。除中国人寿外,其他人寿保险公司成立时间较短,风险观念较强,逐利观念至上,只对开发那些风险系数小的险种,对这些风险系数较高的险种心存疑虑,不敢问津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
其二,老年人经济条件一般,无力承担高额保费。此前,一些保险公司曾试图为老年人度身订做养老保险套餐,但由于费率较高,让一向比较节俭的老年人感到难以接受,问津者较少。因此,保险公司对老年人险种的开发信心不足,觉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此不符合公司发展的要求,导致商业养老保险乏人问津。
其三,产品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997年之前,一些保险公司甚至不惜代价,借银行降息之机打“降息牌”促销高预定利率养老保险,背上了沉重的“利差损”包袱。在经历银行连续7次降息之后,保监会规定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使固定利率的传统养老险种较过去变得十分昂贵,销售难以为继。
篇2
商业保险实现了从“社会保险的补充――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的逐步提升,吴定富(2005)认为,商业保险在不同社会保障层面发挥不同功效:在基础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与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实现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保障机制运营效率;在成长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企业年金和团体福利计划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独立运作、专业化管理和适度保障的全程服务,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承担者;在享受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弥补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商业保险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中作用的发挥。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提法始于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建保障方式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比较认同的养老体系的三支柱(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一、商业保险在第一支柱养老中的定位与功能发挥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商业保险在第一支柱养老中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为基本养老提供技术支持、业务经办(主要是新农合与其他特殊群体)、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投资运营等。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营,若政府观念与职能不发生大的变动,那么商业保险公司在第一支柱养老中作用发挥空间不大。虽然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的三种模式(德阳模式、宜兴模式、衢州模式)现状说明已比较完善,但对于发展进行状况及运营中发现存在问题分析不足。新农保试点之初,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的最佳时机,因为政策伊始,政府部门在人员配备、业务经办方面面临困难,如今距离新农保试点已经五年,新农保的经办机构在人员配备、资金划拨、业务经验等方面雏形已成,除非政策或者中央关于政府观念出现大的变动,否则保险公司难以再介入业务经办。
因基础养老金“保命钱”的特殊属性及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参与基础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存在困难。若能建立起较完善监管制度与明确投资责任,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具有可行性。
二、商业保险在第二支柱养老中定位与功能发挥
我国养老保险中的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包括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企业年金和以事关事业单位为对象的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实施的是信托模式,企业年金涉及的相关主体有: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保险公司具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先进的精算技术、多样的产品设计、综合的管理服务能力等。
虽然目前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企业中,保险公司在数量上不占据优势,但在企业年金管理资产数目上却领先其他金融机构。例如2014年第一季度,企业年金积累资金为6,306.38亿元,而同时期(2014年1-3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2648.21亿元,投资管理资产2313.73亿元,这说明养老保险公司托管的资产约全部企业年金的41.99%,投资管理资产的比重约为36.69%,这也表明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比较有竞争力。
三、商业保险在第三支柱养老中定位与功能发挥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在第三支柱中应发挥主要作用。目前我国第三支柱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大、居民购买力不强、参保意识不高、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难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要等。
笔者认为,为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居民自我保障意识,增加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数量、加大宣传力度、开办群众喜爱的养老保险险种、健全养老保险监管体系。
四、结论及建议
笔者认为,商业保险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中能否发挥更大作用,有赖于以下因素:
(一)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该发挥“大政府”还是“小政府”职责影响着保险公司发展前景。若在“小政府”理念引导下,把能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自己负责监督管理,那么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二)资本市场完善及监管政策的加强
资本市场完善与监管政策加强将为我国基础养老金、企业年金及个人储蓄养老金投资运营提供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三支柱养老目前比重,保险公司会从中获得更大发展机会。当然,也会面临行业竞争加剧、自身运营更为规范等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谋求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话题。
(三)政府政策支持
从商业保险发展来看,政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企业年金相关管理办法出台极大刺激企业年金数量增加,为保险公司提供机会,2013年9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也促进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加快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政策的试点和推广、制定更为明确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及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颁布也会对商业保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篇3
“70后”在保险规划概念中的范围大致定位在30岁到45岁,这一群体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拥有较好的教育甚至留学的经历,既有对传统思想的思考,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既传统又开明的思想轨迹,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
受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父辈们影响,他们的消费较为务实,鲜有高调和奢华;由于父母一代黄金职业生涯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生财富积累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又很难去“啃老”;他们虽然常常在自己的独生子女身上忘我投入,但通常并不期待养儿防老,倒是可能被“啃老”。
相对于上一代人,他们对寿命有更长的预期,对退休后的生活品质有更高的期待,但他们无法完全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来完成为自己养老的重任。作为家庭中的“夹心族”,社会里的“夹心层”,“70后”这一代人在家庭责任和事业发展的重压之下,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长期养老规划。
目前,我国要构建的是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的)企业养老年金保险和(个人自主的)储蓄、投资。基本养老保险特点是广覆盖、保基本,目前平均的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是30%左右,中高收入者则只有20%,甚至10%左右。而企业养老年金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实力和意愿。如果要为退休生活预备充足的养老金,自主安排养老的选择必不可少。
专家告诉我们:规划养老金一般要考虑客户家庭的目前年龄、家庭财务情况、收入支出、负债情况、风险偏好、已有福利准备、计划退休年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寿命(社会平均寿命、地域寿命)等多种因素。
[案例精选]
“现金流”最关键
定投基金、投资房地产、坚持储蓄和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每个人实现对未来社保养老金的补充,组合搭配还能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在组合的配置中,商业养老保险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整个养老资金来源中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保证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单身贵族:首先满足最基础的安全感
王晓彤,独生女,30岁,单身,硕士,海归,月收入2万元。
因父母有两套住房,王晓彤并不急于买房。于是根据王晓彤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性质,理财师给她设计的理财规划是这样配置的:10万元定期储蓄用于救急(已完成)、每年5万元用于购买商业保险(正在不断缴费)、定投基金每年2万元、在房产市场趋于平稳时投资一套小户型房用于出租。
在晓彤的商业保险计划中,有100万元保额的定期寿险和60万元保额的养老年金保险。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王晓彤说:她所在的公司提供非常全面的社保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所以,她觉得自己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主要在寿险和养老两个方面。
寿险主要是考虑万一发生什么状况,使得她比父母走得早,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应该给父母留一笔钱,尽管他们的退休待遇相当好,她还是应该报答养育之恩,尽养老送终之道。
而给自己规划的养老保险,王晓彤的想法是:趁年轻早点开始,未来才可以高枕无忧。她购买的方案是:每年交保费47862元,从60岁开始每月领5000元,且每年递增保额的5%,到80岁的时候便递增为每月领10000元,此后不再递增,一直领取至终身。另有分红账户,以中档分红测算,在她70岁的时候有927724元,可作为重大疾病保险和终身寿险来使用。王晓彤说,她最看重这个方案的部分不是分红,而是稳定的现金流。尽管到她60岁的时候,5000元可能不到现在2000元的购买力,但是把社保领的钱再加进来,至少在吃穿上不会低于现在的水平。
王晓彤说,以现在她所定投的基金的回报率计算,也许到60岁的时候,现在每年定投2万元的基金账户,价值会大大超过每年定投4万多元的年金保险账户,但她仍会不为所动。理由是,他见识了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经历了基金账户一个月缩水70%的痛苦过程。
有了这个保险账户,即便这种事在59岁的时候再次发生,她仍然不会害怕。基金账户可以带给她晚年的享受:她可以用基金赚的钱去周游世界。而保险账户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带给她的则是衣食的无忧,是最基础的安全感。
小康之家:利用保单加强自律性
张先生,32岁,工程师,孩子2岁,家庭年收入20万元。
夫妻双方有基本社保,买房贷款40万元,为了接送孩子方便,近期计划贷款买车。像很多年轻家庭一样,张先生夫妇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不仅为孩子开支较大,还经常外出吃饭、购物,维持较高生活水准的代价让夫妇二人尽管收入不算很低,却仍然成为“月光”一族。
问题:
1、感觉自己还年轻,是事业打基础的阶段,阶段性目标是早日还清贷款。养老虽然重要,但还是个遥远的话题。
2、感觉有社保做养老保障,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问题。如果选择商业保险,肯定放在医疗、子女教育之后,属于“重要不紧迫”的任务。
3、放眼市场上品种繁多的商业保险产品,并不知道哪款更适合自己。
建议:
年轻白领家庭收入以工资为主,闲钱少,不过既然未来养老不可避免,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紧迫感,在年轻时,每个月拿出几百元,有计划地储备。在尽量不影响自身的生活水准的情况下,能够借助“时间”和“复利”进行财富积累。同时,商业养老险保费与投保年龄成正比,越年轻保费越便宜,而且红利的积累空间也较大。
白领群体大多有社会保险,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保这类定期领钱且领取金额确定的方式,偏好在投保时即可知道退休时的基本领取利益的产品,因此更建议选择年金类产品。所以,DB(defined benefit收益确定型)养老保险更值得这一群体考虑。为了避免每年一次交费造成的压力,还可以选择按月缴费,利用保险的强制性加强自律。
DB模式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
筹措养老资金有两种模式:
经济危机出现后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DC模式下的养老金,因为DC方式的养老金是需要计划参与人承担投资风险的,同时DC的资金通常会以各种形式进入股票市场,如美国的401k计划下的养老金,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就遭受巨大损失,养老金大幅缩水。而美国DB模式的养老金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小。
个人养老规划也可以参考DB和DC两种筹集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许多投资方式基本都与DC的模式比较类似,比如买房、基金定投等,你可以确定往里投多少钱,但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你退休后每月能领多少不确定,能领多少年不确定。人寿保险公司借助精算的专业技术,是唯一可以提供DB模式解决方案的金融企业。DB模式下的养老金不仅可以提供确定的养老金水平,通常还可以按约定终身领取,应对活得太长的风险,是在社会保险这层“薄被子”的上加一层垫子。
多数的“白领”、“金领”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保这类定期领钱且领取金额确定的方式,偏好在投保时即可知道退休时的基本领取利益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开发的新型年金保险一般都确保至少能领取20年,并保证每年最低的领取金额。客户通过简单的测算推算出未来养老需求缺口之后,就可以根据缺口选择保险额度,用确定的钱做确定的事。
金领及私企老板:必须保证专款专用
金先生,45岁,外企高管,儿子8岁。家庭年收入100万元,其中金先生年收入80万元。
夫妻双方都有比较充足的社保和团体医疗、养老保障,无贷款。投资配置多元化:股票、房产都有涉及,比较认可保险的意义和功能,不幻想用保险获得高收益,更重视其安全性。已经购买了高额寿险、重疾险、高额意外险,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还没有付诸行动。
问题:
1、对于如何实现体面、有尊严地度过老年生活,财务安排上并不充分。
2、可供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较多,重视合理的资产配置,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在这个组合中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作用不太明确。
3、比较关注通货膨胀对家庭财务的影响,希望投资起到一定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
建议:
目前金领群体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社会的平均工资,据测算,超过平均工资5倍以上者,养老金的社保替代率会低于10%,根本无法保持退休前的生活品质。金领群体有闲钱,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比较多,但是高收益产品的安全性会较差,在安排养老资金的时候应考虑随着年龄的增加,主动减少高风险金融产品在整个资产中的比例。尤其对晚年基本生活费用的投资更应尽量避免风险,因此,在养老金的配置上应该有足够的年金型商业养老保险。
很多保险公司提供的年金型商业养老年金保险都会给客户两个保证:保证每年最低领取金额;保证最低领取年限。比如确保至少能领取20年,并且寿命越长,领取越多,最长可到100周岁。同时,保险金领取的起始年龄可以是50岁、55岁、60岁、65岁,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从中选择领取起始年龄,自主安排退休时间。
[特别说明]
规划养老金一般要考虑客户年龄、家庭财务情况、收入支出、负债情况、已有福利准备、计划退休年龄、风险偏好、预期收益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寿命(社会平均寿命,地域寿命、家族平均寿命)等因素。要能在规划过程中帮助客户进行约束性长期储蓄,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很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点――是能规避交费期间的人身风险。
像金先生的家庭情况,要想进行约束性的长期储蓄,最适合的金融产品莫过于年金型商业养老保险。由于金先生年龄已过不惑,配置与王晓彤一样额度的保险所需付出的保费已经是天壤之别:金先生需要每年在保险公司存入117924元,才能得到与王小姐相同的保险利益(分红的部分仍然会有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金先生的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每年所缴保费超过太太年收入的一半,所以更为理想的方案是:由金先生做投保人,金太太做被保险人,同时购买“投保人豁免保险费条款”作为附加险。这样,这份保单除了强制储蓄之外,更可以规避缴费期间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金先生有可能面临的人身风险:假如金先生在缴费期间遭遇极端风险(身故或高度残疾),金太太和孩子便无须继续缴费,仍然可以在退休的时候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大多数人在购买商业保险的时候,最喜欢首先购买养老险,因为寿险说的是死了以后怎么办,重疾险说的是得了重大疾病怎么办。只有养老险说的是最快乐的事:老了以后还可以源源不断地拿钱,活多久、拿多久。
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购买养老险,觉得它回报太低。其实,商业年金型养老险的不可替代性或者说最大的卖点,就是它的确定性――稳定的现金流。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改革 对策
根据我国统计局13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接近13.7%,其中65岁以上人口接近9.1%。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对加快养老保险建设提出迫切需求。
近年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养老金数额逐步提高。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养老金收支矛盾大,基金来源单一,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10亿元,其中个人缴费666亿元,财政补助1498亿元,各级财政补助占基金总收入的64.9%。基金管理效率低,公共养老金替代率不高。虽然我国基本养老制度设计替代率为59.2%,高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55%,而事实上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下降,2011年为50.3%。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需不低于70%。此外,我国规定养老金在提前留够2个月支出以外的基金应该全部用于购买企业债券、国债、投资股市、银行储蓄等等。不能投入到营业性机构和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基金收益甚小,无法真正满足现阶段我国实情对养老金的需求量。养老金隐形“双轨制”仍存在。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机,结束了我国“双轨制”的时代。但并轨之后的“职业年金”又成为争议焦点。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明确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待遇并未发生改变,更多的只是改一改形式或换一种模式进行。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又更像是设立一种隐形的“制”。养老金空账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改革时“老人”不用缴费,“中人”缴费不足,因此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一直在进行改革。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保险业将迎来全面升级发展的新时期。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颁布,预示着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的新方向。其中关于养老保险提到了:要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根据《意见》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统账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小统筹+大账户”的模式,即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降低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比例,并且对个人账户实行与缴费年限挂钩的较高的记账利率。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形成较强的缴费激励,鼓励积极参保、长期参保;第二,改善社会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现状,减轻财政压力;第三,环缓解目前个人账户难以做实的问题。
第二,将职业年金改为自愿参保,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同时提高税收优惠比例。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推行企业年金自愿参保制度,在一般企业中推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能够有效改善现行现行制度下存在的“隐形双轨制”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比例的提高,能够鼓励更多职工增加养老保险支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高的问题,并且能鼓励更多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应通过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制度,统一调剂使用中央下拨以及省级财政承担的基础养老金,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经办管理服务,并实行垂直管理,统一投资运营个人账户基金等方式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第四,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迟,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是减轻养老金的收支矛盾和空账运行的现象的良策。但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要注意“小步渐进”,只能是每年延迟几个月,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来完成平滑过渡。可以通过强化“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让职工自愿延迟退休。
第五,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在《意见》中提到要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而在这一领域商业保险恰恰可以大有所为。例如,加快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统一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此外,为鼓励居民投保商业性养老保险,可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而减轻税收负担,增加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养老;问题;建议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或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原来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或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则构成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以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为主,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仍实行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即工作单位为依托的老年保障制度(实际上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二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城镇养老制度的主体。
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这是一种受政府政策鼓励、由企业资源建立、又商业保险机构运营的养老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下,由企业缴费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建立个人账户。账户由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管理,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
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个人储蓄型保险,雇员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或通过银行储蓄及其他投资方式实现。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1)在制度功能上,实现了由“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体现了制度的社会互济作用,发挥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经济效应。(2)在目标选择上,实现了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转变。在“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中,通过个人账户实现与劳动贡献大小相联系的效率原则,借助社会统筹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贯彻公平原则,从而将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3)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过程就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行为与责任调整的过程,并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腾出广阔的空间,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4)商业养老保险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初步认可,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支持,商业养老保险在体系中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2012年,保险业积极发挥行业的先发优势和专业优势.加快组织与产品创新,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继续保持业务稳健增长,全年实现养老保险保费收入1575亿,同比增长30%。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成为整个国家、社会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养老保险应运而生。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后,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不发达,所以不免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狭窄,大多由拥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缴纳。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体制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养老保险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对参保人员在异地是否曾参保则无过问。再加上冒领保险和提前退休现象的与日剧增,更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层层迷雾。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
在退休金的发放方面,受职务高低和退休时间的影响。职务高的缴费数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职位低的则反之。退休早的职工缴费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则反之。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养老金发放中的一些不平等与失衡现象。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在养老保险保值方面,我国养老保险费大都被用于支付现期的退休金,对于剩余资金,政府规定除保留两个月支付款外,其余金额的80%必须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利息用于未来养老金的支付,以上收入极少,因而出现养老保险金结余不足、个人账户空账,这对未来养老保险带来沉重负担。
现对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对现行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联系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实现城镇劳动者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基金征集制度。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金发放的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参保人员退休时只能在某一地区享受养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区享受。要健全各级政府的劳动保障的有关机构体系,采取奖惩措施,避免养老基金的挪用与拖欠。
(三)养老保险基金发放
首先,对正常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不允许采取差额拨付的办法。对有能力而不按时缴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催缴,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确无能力缴纳的困难企业,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要及时办理缓缴手续。其次,应以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为准。加大基金的调剂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悬殊,充分地体现保障制度带给人们的优越性。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篇6
提到“养老”,一般人想到的是“养老金”或“退休金”。但你应该还记得,老一代人的工资水准只有几十元至几百元。那时的人一定想不到在短短的几十年后,80元仅仅能买到两张电影票。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自己交纳的那份养老保险,是万无一失的吗?谁也不知道,30年后,我们手中的房子和车子还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份优越的生活。
退休后的“困惑”与“困扰”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供的数字,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2010年达到72.5岁,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80岁以上。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专家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然而很多人真正退休后,遭遇到很多倍感无奈的现实问题:一是在退休后收入骤减,收入和支出开始出现逆差;二是身体的逐渐老化,带来了巨大医疗费用。现实情况是,工作时所交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或许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水平,与期待中的高品质退休生活和医疗条件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般而言,社会养老金有三个支柱:国家强制基础养老金体系,即社会养老保险;保险企业职工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即企业团体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既然短时间内很大一部分人难以从企业年金中受惠,再加上目前社保相对较低的保障水平,因此,退休后能否过上较为宽裕闲适的老年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理财规划的配置是否合理。
算一算养老需要多少钱
第一步,测算自己的养老金总需求。计算出每月或每年的平均生活费用支出,然后根据当前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费用成长率(通货膨胀率)、退休的年数,测算出退休后的年/月生活费用金额;再估计一下自己的预期寿命,就可以测算出退休生活总需求的大致数额。第二步,测算养老金赤字。养老金赤字=养老金总需求-既得养老金。那么,什么是既得养老金呢?它主要包括上面提到的基础养老金、企业的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以及自己筹集的资金。而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存款、房产等资产,只要没有锁定为养老金用途,就不能够算作既得养老金。第三步,测算目前需达到的储蓄额。根据养老金赤字和离退休年数,测算从现在起到退休时每年应该储蓄金额。这三步做好,你就大概知道养老需要多少钱,该从何处开始规划和理财了。
养老规划,越早越好
规划老年生活,当然越早越好。专家表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一般都是从中年开始规划养老生活,如今,这种退休规划的理念也正在逐渐进入中国。” 养老该如何规划?理财师给出了两条理财渠道。以养老保险满足退休后基本需求,以风险和收益较高投资支持生活品质的提高。
购买商业保险,作为社保的有益补充,是让未来养老无忧的重要手段。养老商业保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产品。目前保险市场上的养老商业保险主要有年金险、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一般都具有分红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御通货膨胀的作用。还可以购买附加险,如:医疗、意外、健康等保险,使投保人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专家建议,购买商业保险越早越好,越早购买所付保费越少。对50岁以上投保人,保险公司一般要对其进行体检,根据体检情况进行核保,核保没通过,将不会接受投保人的投保请求。另外购买多少金额的商业保险,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资金不多的人,可先购买一部分,到一定年龄后再追加。
另外,在有保证无风险的养老保险满足基本生活支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以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来改善生活品质。如基金定投、黄金定投、股票和房产购买等,不失为一种兼顾养老的资产配置。
TIPS:养老规划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
现在的1元钱5年、10年、20年后值多少钱?就是说一笔资金,拿去投资或运作,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率,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笔资金的最终价值。
2.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投资收益率是决定货币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会对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有负面影响。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不能够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你的资金实际上是在贬值。
3.资产不等于资金
资产是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房产、汽车、现金、股票等在内的有价值品。因此,在理财规划中,能够用来筹集和投资的是资金,而不是资产。
4.资产的管理
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必须做好资产配置规划,根据个人和家庭的不同财务周期、不同需求,合理配置和分布资产,避免资产的紧急变现损失。
>专家谈 养老保险
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应从定额、定期、定型和定式四个方面去规划。
一是定额,即需要购买多少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额度应占到全部养老保障需求的25%~40%,因此在有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消费者购买20万元左右的商业养老保险比较合适。
二是定期,即合理确定缴费期限。保险专家说,商业养老保险有多种缴费方式,除了一次性趸缴外,还有3年、5年、10年、20年等几种期缴方式。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适当缩短缴费期限,这样,所需缴纳的保费总额将会减少一些。
篇7
险制度,本文拟通过对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论述,分析我国在养老保险可以借鉴的方面。
一、 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
(一)加拿大的养老保险体系
加拿大的养老保险体系与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政府收入保障计划; 二是雇主主办的养老金计划 (即企业年金); 三是个人储蓄性计划。
1. 政府收入保障计划由政府财政负担, 这一计划的保障水平较低, 主要是提供一个基本的退休生活待遇, 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计划才是加拿大养老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它们由政府法规约束,实行统一税收征管。养老基金完全由商业机构运营,但投资渠道、分配方式、投资方针等由雇员或雇主确定。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计划在加拿大的发展,有力保障了雇员退休后收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轻了政府负担,同时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 加拿大的企业年金可以成为注册的养老金计划(RPP-Registered Pension Plans)。它的建立是自愿性的,但一旦选择建立,就必须保证执行法律设定的最低标准,到各省养老金监管部门进行注册,注册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文书,明确设立计划的法律动机以及各项计划相关的一切事项(诸如缴费率、投资渠道、待遇享受条件、待遇计算方法等),称为计划文本。所建立的计划要同时能满足加拿大联邦税务局和各省税务局的要求,还要严格遵守与养老金有关的法规。注册的养老金计划在各省监管部门进行注册,一旦获得批准,就可以享受有关税务减免优惠条件。此类计划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待遇确定型的养老金计划(DBBP),其二是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DCPP)。有一些企业还将两种计划综合起来,建立所谓的"混合计划"。
3. 加拿大的个人储蓄性计划,即储蓄和利润分享计划(Savings and Profit Sharing Plans)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注册的退休储蓄计划
注册的退休储蓄计划是一种典型的储蓄计划,它不属于养老金的范畴,类似于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IRA),因此无需遵照联邦和各省的养老金法规,只需遵守税法即可。如果雇主愿意,也可以为雇员缴费,所缴费用一并进行雇员个人账户。
同注册养老金计划相同的是,加拿大联邦税务局规定了注册的退休储蓄计划的缴费上限,即缴费金额每年不得高于雇员总收入的18%,且最高缴费不得超过13500加元;与注册养老金计划不同的是,注册的退休储蓄计划不需要去养老金监管部门注册,而是到加拿大联邦税务局进行注册。注册后,雇员的缴费可以依法减税,但雇主缴费不能享受税收优惠。
一般情况下,注册的退休储蓄计划的投资渠道由雇员自行选择,然后由经办机构统一划拨资金,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此项计划下资金是被"锁定"的,除两种特定情形下雇员可以借用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否则基金必须保留到雇员退休时方可动用。这两种特定情形是:一种是参保人首次购房可以申请向退休储蓄计划贷款,另一种是参加教育培训时可以暂借基金支付所发生的费用。借款期限不能超过15年,逾期不还者,联邦税务局将对其施以惩罚性税收。
(2)延期利润分享计划
延期的利润分享计划既不同于注册的养老金计划,也不属于储蓄计划,而是一项由雇主拿出部分经营利润作为缴费而建立的保障计划。"延期",是指雇员分享雇主利润,必须在到达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待遇。该项计划同样要遵守加拿大联邦税务局的税法,但无须遵守联邦及各省养老金法规。其缴费上限由加拿大联邦税务局设定,目前为雇主利润的5%,具体到每一位雇员是每年不能超过6750加元。雇主所缴费用可享受减税待遇。
延期的利润分享计划缴费完全由雇主提供,计划成立的前提是雇主有经营利润。这实际上是一项建立在对雇主信任基础上的计划,因为有没有利润、有多少利润只有雇主才完全清楚。
(3)雇员利润分享计划
雇员利润分享计划同样由雇主设立,雇员无需缴费,要求雇主拿出部分利润为雇员缴费,而且即使没有利润,雇主也要每年为每位雇员向计划缴纳100加元。
设立雇员利润分享计划,如果雇主向联邦税务局进行了注册,雇主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许多雇主为了吸引人才,采用该项计划,变相增加雇员待遇。
总的来说,第二、三支柱的养老金计划除了以上各类注册计划外,还有各种未经注册计划。注册计划可以合法地减税或免税,但税收豁免额度有一定的限制(加拿大联邦税务局规定了缴费上限)。许多雇主为了提供更好的待遇,还设立了未经注册的计划,此类计划虽不享受税收优惠,但也能够增加雇员的福利。
(二)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1. 养老基金的建立和投资
养老基金是为雇员服务的,雇主对其缴费不再拥有进一步使用、支配的权利。加拿大的补充养老基金大多以信托(trust)的形式存在。基金的投资渠道的选择通常在计划文本中加以明确,可由雇主选择,也可以由雇员选择或者双方共同选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投资方式:(1)担保投资合同。由保险公司提供,承诺最低收益,通常期限为1-5年,提前支取则不能保证收益,只能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支取。(2)海外共同基金。(3)本地共同基金。
2. 养老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加拿大的养老基金通常由外部审计师、精算师、律师以及投资专家、工会代表来审核、管理。在操作上主要采用以下途径: 养老金理事会负责制定合理的投资方针,决定重大事项;
多家投资机构共同管理、优胜劣汰; 基金每年必须由独立的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 待遇确定型计划,法规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外部精算评价,评估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以及为满足未来支付待遇所需的缴费额; 税务部门也制定了监管法规,监督基金的财务活动。
二、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及运筹资金的方式很有特色,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
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多、底子薄,而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当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存在一定差别。同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企业的需要,满足职工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的需要,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起到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
第一个层次:国家立法规定的,低有保证、高有限额的强制性的基本保险。一方面国家公民必须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经办部门应正确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应拒绝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个层次:各企业自定的企业年保险金。这种保险比政府规定灵活得多,形式多种多样,标准有高有低。如:加拿大有相当多的企业补充养老金的私人养老金计划。国家应对企业年金的发展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如:给予税收优惠,多数国家在税法中设立专门条款予以保证。一般规定雇主和雇员缴费的一部分免税,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给予免税,职工退休后领取的企业年金需缴税,但这种缴税已经被推迟了几十年。这些税收方面的刺激措施是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企业年金方面的专门法律规定或相关法律规定,从资金来源、基金经办、投资运营等方面进行比较明确的规范。
第三个层次:个人储蓄养老金保险,即"个人退休帐户"制度,或"退休储蓄计划"。对既未参加公务人员退休制度,又未参加私营企业退休计划的人员,每年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一般为13%存入"个人退休帐户",以备退休后使用,这笔钱在提取和动用时都是免税的。政府对企业、社会团体、私人举办的保险项目,只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和财政上的支持。个人养老金保险具有很强的激励机制,谁想老年时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年轻时更勤奋地工作;同时也避免了人口老龄化的困扰。新加坡国家财政虽为公积金支付提供担保,但实际上政府未化过钱。
(二)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障基金
1.进一步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用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增加较多,但总的看,这项资金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今后,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预算超收的财力,除了保证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2.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开始了对利用资本市场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有益探索。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弥补社会保障资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可以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的发展。
3.开征新的税种,专项用于社会保障。通过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增发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
多渠道筹集资金,关键在于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以保证养老保险资金稳定可靠的来源,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另一方面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构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
21世纪,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攀升,养老保险负担系数也随之提高,加上预期的人口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城市大量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养老保险平衡危机。
目前,我国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迫切。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保险基金概述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
1.传统型。又称与雇佣相关模式,最早被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保,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负担。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以支定收,事先确定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2.国家统筹型。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在英国创设,目前适用于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其缺陷为政府负担过重,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另一种类型是前苏联所创的类似于福利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但其适用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实行单一层次保险体制。
3.强制储蓄型。又可分为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主要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交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来管理,劳动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该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效率。
养老保险基金亦称为退休基金,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实现手段,即雇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可以是一次或定期终身给付。该类基金属于专用基金,具有自身的特性。
(1)社会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政策,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基金的筹集、给付及基金资产的营运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无论是管理的过程和具体环节均体现了社会或政府行为。
(2)储蓄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个人账户预筹的,特别是积累基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预筹,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支付养老金的资金。
(3)互。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统筹,以实现社会互助,减轻劳动者的养老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基金筹措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负担,并从中划出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②基金营运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归全体投保人共有,而并不按个人缴费多少分享;③除个人缴费储蓄部分,在投保人死亡情况下,其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或未领取完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与平衡分析
1.区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际统筹与平衡是以行政性区域为观察点的一种分析方式,着眼于地区间的统筹与平衡。从我国目前现状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区际统筹层次低且条块分割,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功能不强。自1986年始推行社会统筹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集模式,从其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并不理想。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还较低,调剂范围还比较狭窄,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数还仅限于县级范围或地市范围。同时,经国务院批准电力、交通、邮电等11个行业部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行业统筹,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统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统筹基金的供给,尽管行业统筹工作于1998年初月底向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移交完毕,并按先移交,后调整原则,参加所在地区的社会统筹,但其实施期间所产生的后遗症以及行业移交前的不规范操作,如扩大统筹项目、调低缴费率、提高支付标准等,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养老基金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压力各不相同,在经济发达、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地区或城市,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多,但经济落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或城市则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较少,少数地区甚至入不敷出。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或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较多;另一方面,部分不发达地区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这样,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在较大范围内相互调剂,使经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不能补足经济落后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欠缺,在总体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2.代际统筹与平衡存在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代际统筹与平衡是以参加养老保险人口的年龄为划分点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着眼于上下代之间的统筹与平衡。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积累,代际统筹与平衡矛盾已经凸显出来。
(1)现收现付方式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养老金可由雇主的收入或资产支付,或由政府自雇主及雇员的收入抽税支付,一般而言没有成立基金。这一制度通常在工作人口远大于退休人口,或人口结构年轻时,并无困难,但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养老金世代移转,无以为继。据预测,中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2030年将达到48.95%,2050年将达到55.46%,若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基金提取比例将超过工资总额的40%,因此必须成立基金以便(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欠缴严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逐年下降已是事实,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1999年为88.84%,其中有部分省份低于85%。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因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不到位一项,就造成欠收养老基金472亿元。目前这一状况并没有好转,各地追缴的呼声此起彼落,巨额欠费无疑削弱了基金的营运基础。
三、对策与建议
1.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范围。完善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体系,逐步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筹,并向国家级统筹推进。同时,通过控制和调整个人退休年龄,在社会老龄化高峰临近时控制抚养比,进而达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
2.建立层次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体系。结合世界银行1994年基于储蓄、重分配与共同保险三种功能提出的建议,我国可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养老保险,为强制确定给付,省级统筹、随收随付、最终做到部分积累;第二层次是强制确定提拔,个人账户累积制;第三层次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自愿商业保险,视企业和个人的需要办理。而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要建立多层次统筹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村集体及个人的自有优势,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最终与改革到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融合,成为未来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3.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确保基金增值。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增殖方式是进行证券市场投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从1950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股票总市值中的0.8%上升至1998年的29.6%,而全球主要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掌握的股票比例在20年内增加了超过2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预计近两年将达到1000亿元,并在今后几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专家经验,当单一机构资金量占市场市值的10%以下时,该资金进入市场将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
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时,对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方面需要证券市场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一个规范、稳健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特点的投资品种;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注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如证券投资基金。
4.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形式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其中每一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据有关机构估计,今后十年内我国养老基金结余规模有可能达到1.5万亿元,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出路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基金增殖途径的多源化无论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还是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基金增殖的方式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国家公债实现基金增殖,这种办法虽然能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但增殖率极低。事实上,如税收融资、国有资产变现融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都可以弥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5.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自身的建设和约束机制,财政和审计部门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要定期公布基金状况;中国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专业性监管机构也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监控;其次需建立基金的自律机构,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投资标准、投资方向、投资模式等的监控,各地区应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离退休人员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6.制定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受益人在领取养老金时遭遇拒绝或因性质与数额出现争议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基于此点,建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结构可为:(1)《基本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一法律,由政府建立社会保险税收,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政府的社会保障预算;(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根据这个法律,企业和职工共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个人投资养老保险法》,与商业保险相结合,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与平衡研究,积极开展途径解决危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保障;有尊严;晚年生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养老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长久以来,中国人在养老问题上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养儿防老。我并不是说年轻人都不孝顺,只是按照目前国内的竞争机制,年轻人能不啃老,就已经很不错了。在没有工作收入的晚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来源,这样的晚年生活是否会太过凄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为过上不必为钱犯愁的晚年生活及早做好准备。那么怎样选择养老金来源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储蓄
储蓄是一种最安全的投资方式,银行是财富最好的保险箱,存在银行的钱不但可以保证本金安全,还能带来利息收益。严格来说,储蓄是一种短期现金规划方式,对未来的养老规划功能相对较弱,但不失是一种普及的养老理财渠道。
二、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家制定实施的保险制度,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应该参与。虽然社会保险难以满足所有人退休后的生活品质,但作为源源不断的现金,能帮助我们满足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养老金的基础部分,是我们一定要拥有的。
三、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基本能让您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好而且容易操作的养老规划方式。虽然商业保险名声不太好,但这不影响它的功能。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未来不可预见的风险,它的优势是集众人之力救一人之急;其次,作为金融产品,保险具有一定投资收益,有助于实现保值增值,再次,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强制储蓄,专款专用。同时满足保障理财、储蓄理财及投资理财的多种需求。另外,大家绝对不用担心商业保险的安全性问题。根据中国保险法规定,商业保险公司不可以宣布破产,只能被并购,这意味着无处问讯的情况不会出现。至于投多少,这与个人的投资习惯,家庭收入等因素相关。
四、投资养老
投资养老是相对激进的养老规划方式,要量力而行,因为投资如股票、基金虽然收益可观,但是不能满足安全性的需求。选择这种方式,首先您要有相关的投资知识、投资经验。将投资周期尽量的拉长,从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另外,良好的投资心态是您把握时机的重要因素,利用投资来规避风险是可行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股票型基金是以股票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风险较高,但是相对的收益率也可能较高。对于非金融专业人士来说,由于没有精力密切关注股市,投资股票型基金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适宜有一定风险能力的投资者。
债券型基金是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基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息为主。人民币理财产品一般分为收益固定型和收益浮动型两种,前者收益略高于定期存款,但稳定,后者收益不固定但可能获得的收益较高。债券型基金和人民币理财都是获取稳定收益,成为抵御通胀风险的有利工具。
信托产品是将资金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双方合同规定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理的行为。这种投资方式适合能够承受较高风险的高收入家庭,在选择信托产品时不仅要选择信誉好的信托投资公司,还要看资金的具体投向。投资项目的好坏,意味着您投资的本金和收益是否能够到期按时偿还。
投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投资者在为养老目标进行投资,一定要根据自己距离退休的时间长短,合理调整投资对象的比例。一般来说,随着退休时间的临近,要逐渐降低风险性较高的资产比例,而以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为主。
五、以房养老
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保险公司或银行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房地产是抵御通货膨胀的良好手段,也是储备养老金的重要手段。以房养老的方式目前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大房换小房”, 另一种就是房产投资。在中国这还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不具有常态化,目前来看,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可以考虑。
未来,以房养老值得期待。第一,“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出现,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独生子女一代很难再稳妥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老年人一个天伦之乐的晚年。第二,随着中国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整个晚年的花费也在不断增长。而以房养老的养老模式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现状。
篇10
此言论一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本刊本期《封面文章》也对这一“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无论怎么理解,绝大多数人都已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退休养老这件事,今后还得多靠个人本身的资金储备。
多年以后我们靠谁养老
社保只管温饱只够“喝粥”,养老不仅不能防老还可能要来“啃老”。
这些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因为与欧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相反,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基本养老保险长期收不抵支的现状,决定了社保养老只能满足退休者较低水平的养老需求。
同时,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后,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而且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延长,“8-4-2-1”或“6-4-2-1”家庭也逐步出现。而从经济角度看,如今年轻人自身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都比较大,物价高、房价高,很多年轻人成年之后,不仅无法“补贴”父母,大多数还可能需要父母赞助购房首付款、结婚费用等。
因此,众多老人退休后虽有社保,基本生活无忧,但也没有太多的闲钱和闲心,他们得继续为下一代操心,成为了儿子的“全职”保姆,帮助子女照看第三代,继续为全家贡献精力而没有太多属于老人的理想退休生活。
而有些老人则属于“乐无忧”类型。他们的退休资金准备充分,衣食无忧,早已把自己安顿妥当。他们兴趣广泛,没有后顾之忧,有些甚至还趁着“将老未老”之际开始继续人生中未完的夙愿,或是周游列国饱览无限风光。
建立养老储备金刻不容缓
想要让自己成为“乐无忧”型的老人,摆在面前最现实的一道门槛,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基础。根据本刊2009年的一次调查计算,一个老年人想要退休后基本生活无忧至少需要110万元以上,而想要比较舒适地养老则至少需要250万元。而且,女性所需准备的养老金这两个数字至少要提高20%~30%以上。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这个数字如今可能还要高了。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保险、基金等,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我国目前企业年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居民没有企业年金,因此个人储备专项养老金显得尤为重要。
保险是舒适养老之上选
那么,个人具体如何来规划养老储备资金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有一句被广为推崇的投资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分散风险,综合各种理财工具的优点,既能为日常生活留出现金流,又能保证中长期有一个不错的收益,可以有效地化解养老压力。
在各种养老理财工具中,保险对于养老而言又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完整的养老理财组合中,保险毫无疑问是坚实的基础,犹如一块“压仓石”。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从养老年金保险的特点,以及退休金储备的资金要求特点来看看。
首先,养老年金类保险等商业保险比较简单可操作。投保之后只要每年按时缴费,基本上就不需要做什么的,资金打理这样让人操心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保险公司去完成。
再者,养老年金类保险的回报特别明确,只要确定自己希望在退休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作为补充,就可以让保险公司帮助计算出个人需要购买的额度和缴费时间,到了约定时间就可以开始按月领钱了。而其他理财品种,很难比较精确地预测出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以后的收益情况,无法给予肯定和确切的回答,很难由个人来控制。当然,由于回报相对固定可计划,保险的收益率水平相对就低一些。
第三,作为养老资金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这与一般资金投资追求收益较大化的原则有所区别,这也是稳健理财型的商业保险辅助养老的一个优势所在。
第四,保险还可以强制个人储蓄。青壮年时期有很多的花钱渠道,如果不强迫自己为了将来养老而预先做点准备,那么钱花了也就花了。长期保险恰恰有一个强制储蓄的特点,必须按时定量交保费。这一特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特别有一种“他律”的效果,更稳当,更有效力。而且,越早规划,由于年纪越轻,养老险的费率也越低。
第五,养老储备是一项长期的理财计划,通过复利滚存计算收益的保险,也是储备时间越久,效果越佳,“复利的魔力”恰好可通过养老年金这类长期商业保险得到明显的体现。
第六,终身领取型的养老保险能够让人活得越久,领得越多,可以部分解决退休后“活得太久”带来的经济压力,这一特点是其他任何理财工具都无法实现的。
商业年金险助力养老
在准备将商业保险作为将来养老资金来源之一后,当然就是挑选合适自己的产品了。在低利率时代购买养老(年金)险这样一种长期储蓄险种,我们建议还是选择有分红功能的年金产品为佳,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固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一旦将来市场利率上升后,投保者还能够通过分红收益,抵消一定的通胀影响。
比如,海康人寿近日推出的“乐无忧”年金保险(分红型),就是一款典型的年金保险。它具有保证领取的确定性(自年金开始领取年龄后的首个保单周年日至被保险人年满七十九周岁后的首个保单周年日为年金保证给付期),而且可以终身领取,实现“活多久,领多久”,让高龄老人乐享晚年生活。同时,这类保险每年也会分配现金红利,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对财富的侵蚀。同时,这款产品自保单生效后自首个保单周年日开始,每年都可给付“生存保险金”,也可以进行保单借款,为投保者应急无忧。
- 上一篇:乡村医生管理办法细则
- 下一篇:企业信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