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职能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超级秘书网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篇2

(一)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才作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工作履历、职务晋升及奖惩等重要信息都要记录在档案内,并通过档案作为未来晋升、职务任免等的参考。传统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对档案做了基本的保管工作,查询非常不便,因此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式,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力资源档案进行分类、分析,这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高效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人力资源档案工作能够展开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档案运用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为了给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上的便利,以便及时?l现人才,制定措施,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档案运用信息化较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而言更有利于提升档案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传统的纸质档案材料转为数据在电脑中进行储存,在查询时只需要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智能查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其次,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是经过反复认真核对的,并且有一定的要求,增加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最后,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让档案不再是一打废纸,真正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关键信息。

(三)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是新时期人才战略的需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信息化技术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便利档案的存储和调用,还能利用网络和相关专业理论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类,形成反映人才培养背景、资质经历、业务能力的综合平台,从而更好地为选拔、培养、任用专业人才,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化、人才管理协调化目标、人才使用便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并不关注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一方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要重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自觉的把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强化科技化意识、深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由手工操作向数字化过程转变的认识,主动面向这项具有改革意义的工作。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意识的形成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包括加大资金的投入,及时提供意见和建议等,促进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二)完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档案进行处理、分析、存档等,方便在未来调取使用,能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档案的利用率,提升管理效率。完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平台,首要的就是要对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完善,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性。首先,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单位不同的管理状况、人力状况等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其次,投入资金为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配备相关的现代化仪器。最后,还要利用防火墙控制、信息加密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抗网络病毒和信息丢失的威胁。

(三)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事业单位培养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队伍要根据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懂得相关的电脑操作知识、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等,这对于企事业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努力吸引优秀的复合人才加入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更新工作队伍,补充人才。其次,重视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规章制度及操作的相关培训。最后,建立良好的奖励体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篇3

【关键词】综合管理;核心竞争力;重要作用

1.概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的,是指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企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差异与竞争优势。是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长期形成并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准确的职业定位,综合能力与资源,超强的执行力三个方面。而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规划、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及内部管理工作的一项统筹管理工作,其主要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又包括了:公文管理、督查督办、课题调研、公务活动、政务信息、公共关系等等,其管理职责和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涵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三个要素,是企业正常运转、高效运作、凝聚合力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综合管理工作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综合管理工作内容及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是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之一的职业定位的问题。它是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有计划、针对性的地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潜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凝聚强大合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任务包括职务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

2.1.1职务分析与设计 通过从结构、性质、责任、流程等方面对企业各个工作岗位职责,以及能够胜任岗位职责人员的自身素质,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等,经过调查分析,编写出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明确企业运转流程的各个节点,从而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准确定位各个环节和角色,使各项工作能够环环紧扣,无缝衔接,提高企业整体运转的效率。

2.1.2人力资源规划 通过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规划,预测未来人员供需与平衡,针对性的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力量,确保在需要时企业能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蓄能量。

2.1.3员工招聘与选拔 根据企业岗位的设定和需要,为企业选拔优质、合格的人才,并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至合适的岗位,是构建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1.4绩效考评 根据员工日常工作表现及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企业的贡献进行考核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为培训、晋升、计酬等人事决策提供考评依据,是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剂。

2.1.5薪酬管理 通过设计、管理员工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金、津贴以及福利等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2.1.6员工激励 关注员工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激励和鼓励满足或限制员工各种不同程度的需要,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1.7培训与开发

根据员工自身能力素质以及与所在岗位的适应性以及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个人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2.1.8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企业的广阔平台,把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制订员工个人职业规划,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员工通过企业平台成长的过程中,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2.2综合事务管理

综合事务管理工作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着重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中综合能力与资源以及执行力两个方面的问题。

2.2.1公文管理

公文是企业决策、指令下达的媒介,公文管理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确保企业各项决策、指令下达畅通的重要途径。包括对公文的起草、流转和管理,即以特定的原则和方法,在公文形成、流转、办理、存储的一个完整周期中,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2.2.2课题调研

课题调研是针对在企业发展实际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过程。通过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工作的决策提供参考,对于突破企业瓶颈,推动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2.2.3督查督办

督查督办工作是确保企业政令畅通,执行有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催办、协调和综合反馈等环节,有效确保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提高企业执行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2.2.4政务信息

政务信息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渠道畅通的关键所在,在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了眼睛和耳朵的作用,主要通过情报、情况、资料、数据、图标、文字材料及音像材料的方式及时准确的反应生产、经营以及的相关情况,通过大量真实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来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2.5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企业与当地政府、战略同盟、合作伙伴以及企业所在周边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凝聚人气、丰富社会资源的土壤,唯有土壤肥沃,企业之树才能茁长成长。

2.2.6法律事务

法律事务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合同审查、合同起草、方案的制定、相关诉讼事务等,是保证企业依法治理、合规运作的第一道关口,更是为企业提供法律保护、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

3.结论

综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涵盖范围广、工作内容琐碎复杂的工作。在企业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综合管理工作发挥了内应外联、牵头把总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不断做好综合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作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篇4

关键词:中专学校 流生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65-02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抓好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就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有效方法。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近年来国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如免学费、加大生活费的资助、加大就业指导等,全国各地中专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专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基本达到合理要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中专学校学生入学后,辍学率偏高。造成辍学率高的原因何在?学校如何加强制定应对管理教育对策,确保学生招得来,留得住?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退学现象比较严重。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专学校领导、教师们时常思考的问题。笔者连续三届担任新生班主任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一年级学生退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新生适应障碍,在此提出“班级管理运用情感方法对中专新生适应障碍的辅导的必要性”。

“适应障碍”是指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适应期时所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它常会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及严重影响学习。适应障碍一般在一年级新生是个比较普遍现象,但是因学生个人的差异导致克服适应障碍的过程、结果不同,严重的学生出现退学等现象。笔者连续担任了三届中专新生的班主任,对这种新生适应障碍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中专新生因各种原因所出现的适应障碍通常会出现如下几种普遍现象。

1 因对学习暂时失去目标、适应能力差,导致学生出现对新学校的环境适应障碍

(1)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重点高中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重点高中。因为有了这个目标,学生清楚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中考因成绩不好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而进入了中专学校,不知道下一个学习目标在哪里。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最后严重的会导退学。

(2)有些学生适应性差,特别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学生。他们严重缺乏人与人交往的经验一旦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当中,就会出现适应障碍。如中专新生从初中学校进入一个新的中专学校学习生活,常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如思念亲人和同学,不习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独立生活等等。一部分家处农村的学生还会觉得不如城市同学那么富裕、能说会道,从而产生自卑感,严重的会产生退学的念头。

2 因中考没有进入理想重点高中思想出现对中专学校的排斥,学习基础又差导致中专新生在学习方面出现学习适应障碍

(1)大部分学生上中专学校是中考冲击重点高中失败及父母的选择,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接受父母和社会的安排来到中专学校学习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无用的人,将来没有出息,学业上难有所为,几乎没有什么更大希望,因而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现象,从而加重了适应障碍。

(2)来到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仍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家长和初中老师对中专学校的偏见,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自己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逐渐形成学习无用、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学习态度循环最终导致无法克服学习适应障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宝贝,之前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依赖性强、适应性差,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简单的问题还能够应付,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长期下去也因适应障碍导致退学现象。

3 个人情感心理问题导致中专新生出现适应障碍

在中专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处事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平等意识更强,不再唯教师、唯父母之命是从,爱追求时髦和新鲜刺激的事物,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中专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差、集体性情感表现冷漠、处于青年初期的中专学生冲动缺乏理智、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对班集体活动置身于外不参与。加上一些中专学校教师在管理上对学生生活关心不够,或者以罚代教,管理方法没有适应形势发展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罚式的管理使部分差生压抑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新生无法克服适应障碍。

4 网络成瘾也影响中专新生应对适应障碍的决心

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在中专学校一年级新生中比较明显。因为他们相对于重点高中生来说没有那么重的课业负担,而且有着相对宽裕的闲暇时间导致。当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无事可做,就会选择去上网,去虚拟的世界中,在那里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体验到成功、体验尊重。而这些体验,正是平时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所缺失的。然而他们总是要回归现实,回归这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学习、生活现实。也正是由于虚拟和现实的落差太大,使得他们迫切地想要返回到那个能够给他们成功和快乐的虚拟世界。最后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新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导致适应障碍。

可以说以上四种现象,在中专学校一年级新生身上普遍存在,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呵护,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些中专学校一年新同学在适应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适应障碍,导致中专学校新生退学现象比较严重。然而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抓好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但是目前在我们内地又有很多学生不乐意在中专学校读书,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来了也出现辍学率偏高。造成辍学率高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一部分学生退学是无法克服适应造成的。倘若这个时候他们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对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多加关心和照顾,并且用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用父母的情感去帮助他们,用父母的情感去教育他们,用父母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的内心。这样能够帮助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有勇气、有决心、有能力去克服适应障碍,适应新学校、新同学等新环境。

面对一年级新生因各种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中专学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如何去帮助他们克服适应障碍,减少新生退学率,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从连续三年担任新生班主任的经验得出:班主任有必要用感情去爱护、关心、教育他们,辅导他们共同克服适应障碍。使这些孩子能够安心、用心在中专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

[2] 张庆远.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3-5.

[5] 吴志红.论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J].教育文教资料,2007(33):113-115.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政策;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不单单是事后核算管理,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控制管理,其目的是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的生产、销售,规范客户和供应商的管理,以方便企业做好市场定位,制定未来发展规范,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现实意义

1.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企业扩大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和优化企业客户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于市场的管理上,企业可以通过信用管理扩大市场,同时控制市场风险,让企业的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在现阶段的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加强产品质量和运用价格优势的同时,也要提高产品的赊销能力,赊销就会产生风险,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其次,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形象,形成市场影响力,如果没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再好的商品也不会被人们所熟知,企业信用的培育并不是单方的行为,也要依靠供应商和客户的认可,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企业信用管理对于企业优化客户有很大的帮助,企业的发展需要客户,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需要企业维持的,对于那些恶意赊销的客户,企业就没必要再跟他们建立联系,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筛选出信用好的客户,从而优化客户结构。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社会意义

企业实施信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单个的组织形成的,只有单个组织提高自身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良好的信用惩罚体系会促使企业按照规范办事,现在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企业的行为可以被很好的记录下来,所以现在的企业更注重信用的培育,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投资,更广泛的客户源,对于失信的企业,将不能@得投资,这样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若所有的企业都有可靠的信用,那么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

二、我国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不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实施企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意识不强

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赊销的行为,有些恶意的赊销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造成企业形成大量的坏账,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不愿意再实施信用管理,更愿意运用现款的结账方式。

2.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能力不足

多数的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信用管理的部门,在对于客户的评价分析上,仅仅是依靠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的销售情况和还款情况,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客户的情况,只是凭借简单的推断,缺少科学的依据。在企业销售商品的行为中,往往以资金收回为首位,对于较大款项的赊销,企业会因为怕承担风险而不愿意合作,这样就会错失扩大客户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措施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管理和市场转型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政府要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的力量,并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推进信用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只有企业真正的认识到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才会重视信用管理,才能按照企业的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相关的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信用管理。其次,政府也要发挥服务政府的职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给企业信用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体系的建设,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信用好和失信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让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监督体系,推进企业信用的管理,企业在进行失信的行为时,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对自身没有影响,所以社会组织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失信的行为要及时的监督、指正、通报,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贺首华. 关于大中型企业信用管理职能的建立思路――坏账风险控制与销售扩张[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7).

[2]马彦玲,闫晓燕,郭彦明,冯彦良.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作用[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8).

篇6

【关键词】信用管理 外包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对信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信用管理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衡量信用管理的办法有问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不知道如何衡量信用管理对企业的贡献,不是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有价值工具,而是认为信用管理限制了交易,影响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从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

(二)追求销售额的增长,忽略信用管理

很多企业把销售额置于首位,一味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不利于销售额增加的因素,其结果是不重视信用管理,乃至否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交易中一味迁就客户需要,不注意信用风险的控制。这种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短视行为。

(三)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一些企业是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兼职做信用管理工作,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些非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就信用管理所需资源向企业主管提出方案并进行说明。

(四)大多数从事信用管理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许多企业的主管对信用管理工作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只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往往会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从而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外包的可行性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外包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诞生了一大批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专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管理服务。然而,由于信用服务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信用服务专业机构的业务量往往呈吃不饱状态,难以做大做强。但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虽然觉得信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可限于人手和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

部门或岗位。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信用服务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又可缓解信用服务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二、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

(一)信用决策服务

信用决策服务包括:(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的标准信用报告,并由资深信用评估专家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及企业的市场策略,提出关于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的指导性建议。(2)根据客户的综合信息,并运用先进的模型分析方法,为中小企业评定该客户具体的信用风险等级。(3)根据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及宏观环境经济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该客户全面的分析报告。(4)借助最先进的企业信用管理应用软件,为中小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管理档案。(5)定期为中小企业重新审核所有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并做出信用额度、期限及交易方式的调整。

(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包括:(1)自发票开具之日起,通过电话、邮件、传真、催款函、登门拜访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联系客户,以督促客户按期付款。(2)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应收账款追讨,从而为中小企业解决拖欠已久的呆账和坏账。(3)及早发现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同客户存在的潜在争议,并协助中小企业防止或尽早解决与客户的争议。(4)向中小企业

定期提供有关的应收账款分析报告,使中小企业对客户的应收账款分带隋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5)与中小企业一起制定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及流程,且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三)其他服务

其他服务包括:

(1)为中小企业提供客户信用风险跟踪服务,定期更新客户信用资料,特别是当客户要求扩大交易额度、要求改变交易方式或订单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为中小企业更新客户信用资料。

(2)为中小企业拟制总体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总体信用额度、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等五个方面。(3)为中小企业培训内部“信用管理员”。内部“信用管理员”一是担任中小企业与外包提供商之间的联络员,二是负责向企业内全体员工灌输“全员信用管理”的理念。(4)为中小企业进行客户筛选,对风险较高的客户,采取协商提前解约、财产保全、法律诉讼等措施。(5)依法审查和完善信用交易合同,并根据中小企业当事人的授权,进行资信调查和核实等工作。(6)中小企业委托的其他服务事项。

服务外包目前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我国中小企业推行了信用管理服务外包后,将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基于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信用销售和企业信用管理,起源于1830年的英国和1837年的美国,其标志是征信公司及相关的调查服务业的出现。当时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目的是提高企业赊销的成功率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成功率,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四大基本功能,可称之为狭义的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目前看来其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应收账款的“滞后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交易过程中,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行其是,没有人真正对应收账款负责,造成应收账款管理上巨大的真空。

第二种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由销售部门承担收账职责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改变了应收账款无人管理的状况,但实际上却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高报酬的销售激励机制带动下,突击销售容易形成更为严重的拖欠。

篇7

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影响科技事业进步,阻碍社会信用发展。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失信行为,不但给国家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通过梳理我国科技信用以及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分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及其原因,从完善制度、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等方面对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推进交通行业科技活动规范、良性发展。

关键词: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科技活动;失信行为

随着交通行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资源在科技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学术荣誉及相关利益,部分科技工作者违规获取科技资源,引发了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浪费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偏离科技活动实施的目标,违背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相关概念解析

1.1科技信用

信用是履行诺言的一种行为,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2004年9月,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明确“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1]。科技信用具有伦理、法律和经济3个维度的含义[2]。在伦理方面,指学术道德或科研诚信;在法律方面,指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经济方面,指科技活动是一种交易活动,如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项目立项,得到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完成约定的任务,即完成了一项交易。

1.2科技信用管理主体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是指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或机构),可归纳为执行者、评价者以及管理者。(见图1)(1)科技活动的执行者。执行者是指科技活动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或机构,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3]。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过程包括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管理、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组织协调、项目研究)、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4]。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材料与信息是否真实、抄袭、篡改数据等。(2)科技活动的评价者。评价者是指科技活动评价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评审专家和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科技活动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时开展相关评审与咨询工作[5]。评价者的评价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评价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工作态度及评审时是否公平、公正。(3)科技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机构或人员。管理者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是否公平、公正开展管理与监督工作、服务情况等[6]。

2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分析

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不仅阻碍了科技事业发展,并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害,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能有效惩治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失信主体,能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的管理规范,并提升全社会的科技信用意识,突出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7]。因此,我国科技部及交通行业均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惯例、相对完善的科技信用体系。(1)2004年9月,科技部首次《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阐述了科技信用的概念,明确科技信用管理的意义、原则、依据及方向,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导性设计框架和方向[1]。该《决定》提出“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信用管理理念,涉及的科技信用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3]。(2)2006年11月,科技部再次发力,《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和惩罚机制,建立调查和处理机构[8]。该《办法》有效将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推向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评价者。(3)2011年8月,交通部了《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科技信用行为,该办法明确科技信用的主体、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9]。该《办法》有效规范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并具体到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4)2016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科技部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提出要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10]。该规定进一步强化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除以上科技部、交通部制定的相关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之外,国家层面还有国务院、国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纷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地方层面有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新疆、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了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综上可知,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科技信用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

3科技信用失信行为及原因

3.1科技信用失信行为

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失信行为发生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科规划、项目设置、组织协调、项目申报与立项、执行、专家咨询、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环节[11]。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执行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申报、执行、验收过程中,执行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申报时夸大或虚报自身的研究能力及多头申报;执行时擅自更改研究内容和任务或违规使用项目经费;结题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2)评价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立项评审、科技咨询与验收评审过程中,评价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评审时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夸大项目成果价值,隐瞒、弱化存在的问题,贬低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优秀成果,泄露或侵占评审材料。(3)管理者失信行为表现。在科技活动监督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不按要求认真核对审查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申报单位串谋,隐瞒捏造事实,骗取项目经费等。

3.2科技信用失信原因

造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失信行为的深层原因,既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也涉及到科技信用主体和具体操作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价值冲突。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益关系正在不断变化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新旧更替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深层社会根源。(2)科技活动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伴随着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其职业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要想获得科学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招揽优秀的后备力量,抢占稀缺的学术高地。在如此严峻科研环境下,科技信用意识不强的科技信用主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难免有人试图通过特殊捷径获取科研资源,从而造成失信行为。(3)失信成本低、风险小。我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主要是科技信用方面奖惩机制不完善,出现了科技信用失信的成本低、风险小。同时,交通行业对失信行为缺少必要的群众监督以及监控机制,过分依赖于科技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4)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部分科技资源分配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大部分科技资源无法共享。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可操作不强,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

4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进一步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信用评价与管理。管理制度应细化到可操作层面,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级应用、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完善。

4.2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共享机制

当前,交通行业科技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为消除科技信用管理的“信息孤岛”,解决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信用管理的共享机制,实现科技、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对接,实现科技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用等级开放共享的美好愿景。

4.3提高失信成本

提高失信成本,对于失信行为要坚持“零容忍”。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申报、评奖等资格或撤回经费支持等;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评审资格;管理者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管理资格。

4.4提高科技信用意识

科技信用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立良好的科技信用体系,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树立正确的科技信用意识对个人信用和集体信用也非常重要。提高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科技信用意识,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有效预防科技信用失信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公众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科技信用建设是科技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完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信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和信用意识,有利于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创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建立完善的科技信用监督管理机制,绝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全体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作者:陈丽丽 蔡桂兰 李明国 单位: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Z].2004-09-02.

[2]王文寅.科技信用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

[3]郑春梅.我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6.

[4]郭德政.科技信用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66-168.

[5]王芳,张苧元,黄保庆,等.负向半定量同行评议方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中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4(8):88.

[6]刘洁.国家科技管理中信用机制的引入[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65-68.

[7]张明龙,张琼妮.中国建立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2(3):124-125.

[8]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6,14(6):1-3.

[9]交通部.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试行)[Z].2011-08-03.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篇9

关键词:信用管理 研究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一、前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自1978年起,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来,信用管理研究从开始受人关注到21世纪初,渐成社会热点,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信用管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按时间维度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经济仍占主导的年代,对信用管理已有初步的研究。以当时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为对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原因(王尊祜,1981),提出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将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实行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认识信用和我国的信用制度问题(余友秦,1982)。认识到商业信用问题牵涉到整个信用制度,相关问题还有待解决(韩家迪,1983)。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信用管理的早期文献。第二阶段是1984年后,经济改革进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开始关注一些具体信用管理问题。对国有资产中的折旧基金如何在宏观上对折旧基金的使用进行控制、管理以及提高其使用效益等一系列问题,从信用管理方式的角度作一个初步探讨(杨国中,1986),认为信用既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的综合表现,又是调节债权债务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行为(赵海宽、景学成、彭纯,1987)。研究分析了商业信用的内涵与形式(张肖、邵秋明、李树林,1987)。第三阶段是1992以后,建设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成熟,信用管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在的拓展,信用管理研究文献日渐丰富,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通过遴选,对这一时期内信用管理研究内容相对集中、比较有代表性期刊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按空间维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类与综述。此处信用的内涵是指经济主体(包括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有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信用管理则对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及所涉及的经济关系的管理。宏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对信用管理的基础理论及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体现的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关系所作的研究。它包括信用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信用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定位、信用管理的一般规律等;中观层面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信用管理基础理论与规律的运用。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制度安排、行业信用管理等;微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管理活动及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民间信用、企业与商业信用、金融信用、消费者信用等研究内容。

二、以宏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信用管理概念相关的基本内涵、原则与问题 在信用管理的定义、原则与基本问题方面,王淑芹(2004)指出在日常话语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信用意蕴含混、意指不明的问题,常把一般形态的信用与具体形态的信用混同以及忽视信用存在类型的划分。需要明确信用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为信用研究的科学性和信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夯实理论基础。认为诚信问题是信用管理基本问题(朱富强、何所忆,2004)。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苏存,2005)。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黄志凌,2003)。关于信用管理与法律、产权的关系,张维迎(2002)认为信用和法律一样,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并验证了在一个没有政府干预、近乎自由放任的“虚拟”市场上信誉机制的积极作用。(周黎安等,2006)

(二)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研究 林金忠(2007)提出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是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行为,由信用行为而产生的信用关系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单方面的信用关系、双方相互信用关系和中介的信用关系。具体到会计信用行为,研究认为会计信用作为信用管理行为活动中研究行为角色与对象,是信用经济中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郭兰英、叶、仇国英,2010)。会计失信行为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政府和会计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岳上植,2005)。具体到统计信用行为,证明了引入统计信用可以在有限的成本下防范数据失真,提出了完善统计信用惩戒制度是统计信用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刘海清、熊祖辕,2009)。

(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研究 张维迎、柯荣住(2002)指出“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跟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建立了贷前的信号博弈模型和贷后的战略博弈模型,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李蓉、伍瑞凡。2005)。

(四)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信用管理 王军(2002)认为关于诚信的话题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媒体、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大家对诚信问题的讨论中,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尤为世人瞩目。应该认真探讨的是诚信的话题应然与使然问题。

三、以中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社会信用体系 唐家孝、申玉兰(2002)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信用工程的建议。提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外部环境(秦泮义,2003)。

(二)三农问题与信用管理研究 农村民间集体信用组织是改革开放新事物,其性质法律尚无明确的规范(郑孟状,1993)。受农业产业特点和经营模式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融通难等现实问题。从村镇信贷主体的信用特征出发,探索了适用于农户的信用评级技术,并提出客观准确评定农户信用等级,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意愿不强的问题,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吴晶妹、张颖、唐勤伟,2010)。

(三)信用管理制度研究 陈洪隽(2001)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竞争和信用的有机结合体,应把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融信用管理制度的路径,并将其分为启动期、完善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黎志成、曹凝蓉,2005)。论证了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经济与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明、王琼、褚俊虹,2006)。

(四)征信信息化与征信体系建设 石晓军、陈殿左(2003)认为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体系存在着公共物品-信息质量、商业激励一政府职能两对矛盾,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理顺关系,建立信用联盟鼓励创新多样化。

四、以微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研究

(一)企业与商业信用管理研究 提出重视信用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客户描述性信息的调查研究(谢

旭,2000),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谭中明、梅强,2001)分析并阐述了其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李宝庆,2002)。研究指出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困境(林军,2003)。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光明,2003),认为开业年限、行业、业主管理经验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成功无显著相关关系(杨松令,2003)。揭示了企业集群信用优势的一般规律(任志安、李梅,2004),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赵学军、吴俊丽,2006)。分析了信用拖欠策略对经济与企业影响(金碚,2006),得出了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合同执行技术”(渡边真理子、柳川范之,2009)。借鉴管理控制理念,构筑了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池国华,2009)。发现信用环境与现代服务业的总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且在局部指标中也具有诸多相互促进关系(田侃、马晓洁、段娜娣,2010)。

(二)金融信用管理研究 金融信用管理研究可以2008年始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在金融危机以前研究中,部分学者对中国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银行业舞弊案件的发生的研究,发现当时银行业舞弊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信用保证制度生硬乏变(孙建国,2007)。至于如何化解与转移金融信用机构信用管理风险,分析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作用、基本要素及其应用和发展(汪芹,2002)。这些研究内容不仅是金融信用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分析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方法与视角。在金融危机以后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它在本质上是经济目的要求之“利润”和伦理关系要求之“责任”之间的冲突,是信用关系中客观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殆尽的后果(郭建新,2010)。

(三)国家、政府与民间信用 国家信用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为承认与接受,从信用体系的角度上看,国家信用有其特殊的信用管理体系。有学者探索基于功能视角的国家征信体系模式分类及其与相关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扩展了“功能―结构”理论,形成“宏观匹配-功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其他金融制度也有参考价值。清晰地描述了征信体系的功能模式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对征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指导价值(石晓军,2008)。通常认为,政府信用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信用。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构成国家信用。一是政府信用研究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管理存在信用化问题(刘浪夷、王华军,1994)。政府信用的缺失是存在的,应采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与社会行为各项措施提高政府信用(孙巧丽,2005)。政府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财政资金的滥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国财政信用状况,指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信用资金来源超范围、资金使用范围过宽、多头管理等不规范方面及其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李萍,1995)。二是民间信用方面。由于我国的民间信用往往与“地下钱庄”相关联,而根据1998年6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地下钱庄属非法金融机构,虽然非法集资等案件时有所闻,但由于相关研究资料获取困难,造成研究成果的匮乏。部分学者以温州民间信用为例,分析了民间信用的现状和特点及形式和种类(高枫等,1993)。

(四)消费者信用 自1990年代末,随着住房按揭信用的悄然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消费者个人信用研究。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信用消费的基本经验,认为我国信用消费的市场环境已基本具备(郭冬乐等,2000)。消费者个人信用管理应着重从立法与制度建设着手。分析了信用权的个人信用形式和企业信用形式,建议借鉴国外有关信用体制建设与维护的先进经验,从法律层面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来建立我国个人信用法律体制(李新天、朱琼娟,2003)。为规避消费者信用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比较了消费者信用评分、判别分析、回归分析、数学规划、神经网络等个人信用评分模型与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石庆焱、靳云汇,2003)。

篇10

一、企业评估信用管理的主要指标

1. 坏账率

坏账率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它反映在某一销售时期内坏账与销售额的比率。

2. 销售未清账期

比如:3个月内销售额为300万元,3个月未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元。这个数据说明企业在此3个月内的销售未清账期为60天,如果销售中天数上升了,就表明使账款回收变得更缓慢。

3. 逾期账款率

逾期账款率指某一时期期末未逾期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比率。这个数据连续记录几个时期,并分析付款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指标上升太快,信用管理人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这个趋势,并把它带回到正常的比例。

4. 回收成功率

该比率越高表明效率越高,信用管理越好。这个指标考查在总应收账款中,实际收回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这个数据比坏账损失指数更有优势,因为它能较早地反映和预见公司在回收账款方面的困难并尽早纠正追讨方法。若该数据指标下降,则表明坏账增加或者回收效果出现问题,应及时健全自己的信用政策。这也意味着公司的信用销售和付款方式期可能太过宽松,给客户的信用产生偏差,追讨行动产生反作用,回收措施不足,或在处理危机时出现问题。这些都能通过这个数据得出答案。

5. 信用批准率指标

这个指标是评估企业在信用申请方面采取何种态度,过松还是过紧,以及申请的质量。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信用政策的轮廓。如果比率过低,说明企业的信用政策保守,不利于企业的开拓发展;反之,如果比率过高,则说明企业的信用政策可能过于激进,信用风险将大大增加。当然,这个指标也应该和其它指标相互对照以确定信用部门的工作。

6. 逾期账款结构

应收帐款回收的越早,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就越低,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利息损失就越少。所以逾期的账款应尽快回收。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本年度的逾期账款状况,信用管理人应以百分比方式列出所有逾期应收账款的账龄分布情况。

二、建立信用管理政策应关注因素

1. 成本

信用成本非常重要。可以比较一下不采用信用政策时成本和采用信用政策时成本。

2. 操作方式

信用管理不能依据个人的好恶去做根本性的改变。它只是说明建立信用程度的重要性。比如,一笔交易可以通过分支机构完成并委派信用管理专业人员去管理分支机构;在同样条件下,信用政策约束信用管理人员,并详细说明信用部门提供的服务支持。

3.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看法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支持至关重要。当新制订的信用政策不能被顺利贯彻时,董事会就必须给予全力的支持,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信用政策。所有有关的人可以在信用政策制订时提出看法和意见,但实施后都必须认真履行这个政策。

4. 销售部门的看法

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政策并不是去限制销售人员,它是用来鼓励有利可图的销售,使销售和给予信用变得更容易。在实际操作中,销售人员能排除销售中的阻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销售中去,只需按照基本信用程序工作,其它工作都交给信用管理人完成。

5. 企业内外带来恐惧和阻力

一个新的信用政策可能会给企业内外带来恐惧,比如:

(1) 内部人员的恐惧

改变一个已使用多年的政策,会使人产生恐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实,信用政策是将专门技术和专家意见进行制度化,它能使所有的人和企业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果能够认真执行信用政策,各个部门都会从中受益。

(2) 外部竞争的恐惧

有人认为,在竞争压力下,如果让客户提供信用资料或担保,就会把业务带走。因为竞争者会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也不要求审查客户的信用。因此认为,不值得为了新的信用政策冒这个风险。一个正确的信用政策并不是表示要采用严厉的信用方式,而是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它能为每一个客户提供适当的信用条件,但并非所有客户都能得到信用。

(3) 害怕使客户心烦

一笔低效率的贸易和低效率的信用管理政策才会使客户心烦。不加分辨的怀疑、杂乱的发货单和失调的资金分配都会比专业的信用管理更让客户心烦。信用管理实际上是把“心烦”降到最低程度,并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系统完善的管理只会赢得客户的尊敬和更多的订单。

6. 专业技术

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信用人员需要广博的知识,要使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充当好角色,就必须认真的培训他。同样重要的是,也要对销售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信用知识的培训和政策执行的培训,这是信用政策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

7. 保持威信

要贯彻信用政策,就必须使信用管理人员可以接触到不同级别的人。信用管理主要任务是执行企业信用政策,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威信从而能被企业其他人员接受和采纳。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步骤

一个信用政策不是被强加给企业各个部门,它需要在所有部门的配合下逐步完善。所有完善和执行信用政策的决定都需由最高级管理部门做出,而且必须经过以下各阶段:

1. 授权

指定专人检查以往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这个工作最好由主管业务总经理、业务经理、财务主管和信用经理统一完成,以使信用政策制度顾及到所有方面。

2. 订立方案

首要任务是先起草一份有关信用政策的框架草案。在这个阶段,可以先制定出简单的框架,然而再逐步完善。

3. 磋商

召集企业的所有经理共同磋商这个计划,一起制定出最后的政策方案。在这个阶段,所有人员须明确该政策的目的和政策执行将带来的好处。这个过程至关重要,除非该最终政策被所有经理接纳,并使其理解政策的作用和目的,否则该政策肯定无法实施。

4. 确定最后期限

草案拟定后要确定定稿时间。如果最后期限不确定,这个计划将越来越不重视,一些所谓的“好意见”将越来越多,使这个计划最终破产。所以必须确定定稿的最后期限,使决策人能够施行这个计划。

四、信用管理政策的内容

信用管理政策必须制作成标准书面文件。企业所有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信用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都应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信用管理政策基本内容包括:

1. 目的

企业实施信用政策应达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在销售中获益、保持回款速度、保持低坏账率、确保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2. 介绍

包括企业背景,法人组织图表、信用政策的制定方法、信用管理费用的使用组织结构、 信用管理的组织图表、工作范围、委托的权责界定、其他相关部门的权责界定、信用部门的地位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常规和特别情况下的授权界定。

3. 条款

各种各样的销售和服务的标准条款样本。

4. 调查

收集客户资料的规定:在什么条件下要自行收集客户材料,向客户直接索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在什么条件下从资信调查机构、银行、其他机构获得参考资料;定期和不定期更新资料的规定。

5. 信用评估程序

客户申请程度规定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赊销

怎样确定新客户的信用额度

特殊交易条件下的信用安排

增加或减少信用限额的方式

增大信用额度和延长赊销时间的程度和要求

担保条件规定

信用限额监视程序

重新评估程序

在信用授予中对评估人员的要求

6. 债权保障措施

对风险较大的业务采用信用保险、保理、信用证、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等债权保障措施,规范作业的范围和各种实施具体要求。

7. 贸易程序管理

确定订单处理、定价、回复和确认制度;与运输部门协调仓储和装船的规定。

8. 追收

定义与收账任务有关的各中权力和义务

建立“未逾期账款询问“制度以及实施方式

需要采用追收的警告和制裁手段

收账的时间安排

收账每个时间段的确定

最终追收方式的确定

使用抵押品的时机及处理抵押品的方法

转移到收账机构的时间和程序

转移到律师事务所的时间和程序

特殊情况下的选择

9. 客户破产/坏账程序

包括当客户破产后应采取的步骤、注销坏账程序。

10. 信用管理报告

包括各种标准式的表格、协议、内部文件,以及每月信用报告的内容格式和频率;说明报告应承担的责任。

11. 表格和数据库

包括记录存贮和查阅政策、以及数据输入规定。

12. 衡量信用部门业绩的方法

五、信用管理的实践

本人所曾供职公司实施了信用管理,采用以下方式:

1. 业务学习和培训

对公司新的信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营销系统分层次、分步骤举行多次培训,先后对市场营销部部长(副部长)、各销售区域(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进行培训和动员,对各销售公司销售部长、业务科长进行业务培训,对各销售公司销售人员及市场营销部各级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营销系统意识到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并由最初的抵触态度转变为逐步接受和主动做好各项信用管理工作。

2.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实施,客户对公司实行信用管理的反应比较大。对于打电话前来咨询的客户,信用管理人员均对其作了耐心详细的讲解,并做好记录。另外,对于一些重点大客户,信用管理人员主动进行走访,以加强客户的理解,并促使客户改变对付款习惯。用户也对公司的管理水平予以认可。

3. 加强监督与跟踪管理

信用制度制定以后,我们建议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必须对各相关部门及时跟踪监督和管理,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否则根本无法贯彻实施制度。

4. 优选客户群

通过对各客户发货回款情况的分析,信用管理部将其中一部分列为公司的重点大客户,这部分客户的交易额度占总交易额度的80%。对于近年无往来的欠款户,由销售员查明原因后将部分客户移交到清欠办公室,并由专职人员清理。

5. 严格遵守信用政策,严肃考核

信用管理部门在工作上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在公司的支持下,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制止超信用额度的发货行为。规定销售员要100%进行发货确认,对未按要求将发货确认书返回的销售员进行了经济考核,并视为虚假收入考核销售员。

公司实施上述管理咨询方案后,6个月内资金回笼率由原来的66%提高到99%,相关的管理改革也完全实现了该项目确立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公司实行全程信用管理几年来,企业的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地改善了公司应收款的市场结构和客户结构。通过对公司全部客户的评级和分类,区分了不同客户的价值和风险。其中,主要客户的回款已占全部回款额的62%,特别是货币回款由原来的60%左右增长到95%以上,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客户策略见到成效。优化了客户群,20%的大客户占发货额80%以上,已纳入规范管理的客户达到6000多个。

(2) 提高了资金周转率。通过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公司每年的资金划回率达到100%,应收帐款的周转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3) 应收账款的风险大幅度降低。在实施的第一年,无风险客户的销售额就净增近20%元,主动控制的风险客户应收账款下降了50%。

(4) 发展、改善了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根据信用价值评价,与多个大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提供信用额度,向客户提供诚信为本的全程信用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