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财会专业是一个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就业指导下现代财会专业教学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和社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本文对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有着一定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下面以《财务会计》中第五章存货理论知识为例,对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等特点的案例,然后案例确定后,教师要对案例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对案例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根据将要讲授的财务会计知识来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并将案例和问题提前发放给学生[1]。而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然后根据教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财务会计》中第五章存货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xx公司要生产产品,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相关案例,然后提出“存货的主要包括什么?”、“怎样核算企业存货”等问题。
2.课堂讨论和总结
课堂讨论和总结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对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行激发,然后对学生讨论的内容以及过程进行正确引导,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踊跃发言或提出质疑,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2]。在课堂谈论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讨论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和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同学对上述提到的案例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的时候,教师可以再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对企业存货的定义、企业存货包括什么以及存货的核算包括什么、存货的核算方法等进行总结。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其中要包括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等。在报告中,学生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充分体现。学生在撰写分析报告的时候,要对案例讨论
过程中的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对讨论中的疏漏进行反思,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可以自己编写案例,当然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选择或编写案例前,教师需要对相关公司进行充分的调查,这样才能使得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2.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相结合
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进行结合。例如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基本方法、基础知识等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的[3]。只有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辅助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一定要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以及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或自己编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以及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以及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
三、结束语
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总的目标还是让学生能够对会计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更好的掌握,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因此,在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择时、择机灵活运用,并且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授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结合使用,才能达到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怡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1):84-85.
[2]吴萍.谈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05):90-91.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目标;理性思维;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学生尽管很努力用功,但还是觉得学不透彻,知识理解模糊不清,知识运用只能机械模仿,不能主动灵活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课堂还是灌输式,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记忆、背诵、模仿的低层面;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太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总之我们的教学缺少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目标的高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教学要教出智慧来.
二、如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案例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教学,下面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教学设计,你能看出有什么不足吗?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1】 教师讲公式,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公式结论.
【环节2】 教师讲例题,采用“题组教学”设计一系列例题和配套习题,让学生做模仿练习. 例1:求值cos 15° = ?(教师讲解)练习1:求值sin 15° = ?(学生练习)通过一例一练的变式训练铺设阶梯,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初步体验公式的价值,接着师生做下面例题和习题,例2:已知cos α = - ,α∈0, ,求cos - α的值.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已知cos α = ,α∈0, ,cos(α + β) = - ,β∈0, ,求cos β的值. 接着教师安排例题3和变式训练题,是3道有难度的题,各个习题例题的难度逐渐加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使用公式的各种“构造”的技能.
【环节3】教师总结解题方法:(1)凑角;(2)分拆角;(3)配成公式形式或逆用公式.
【环节4】教师强调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一些注意事项.
对这样的一节公式教学进行反思,我们觉得教学中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仅仅会用公式解题就能达到本节教学目标吗?这样的课教学目标处于浅层次:能用概念和公式解题. 把解题当成了教学的终点是当下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误区. 这样的课往往是重视解题规律和技巧的培训,而缺少理性思维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如果提高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档次,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主旋律,多让学生探究一下,多给学生一些思索的机会,如:可以把例1作为本节的“情境创设”,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思索的情境中,接着师生共同探求如何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进行探究,那么整节课就顺理成章. 至于在运用公式中使用“配型、凑角、分拆”等具体招法,实际上已经在公式的探究中有所感悟了,教师只要在例题习题解答中稍加点拨,这些解题技法也就都水到渠成地在学生的掌握之中了. 把教学的重心前移,功在果之前,是教学的高境界,也是难得的高效率高层次的教学. 在本节教学中,还要渗透一些数学研究思想,如类比思想,从“具体度数的角”到“字母代表的角”的类比,特殊角到非特殊角的类比等.
三、“智慧”可以教出来
我们的每一节课,就是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的雨露,就是在为学生积蓄一生的力量. 课堂教学急需思维档次的升级,课堂教学要教出智慧来. 心理学指出,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获得智慧包括智力体系、知识体系、 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该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思维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意识的开发应该成为教师重点探究的课题.
案例1 “集合的教学”,历年的高考集合题不仅考查集合知识,如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而且考查学生在学习集合知识过程中的分类思维方法、列举探究方法,以及符号意识、运算规则意识等智慧层面的东西,如用列举推理的思想方法和符号意识就是创新的智慧,有的集合题涉及了元素特征是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的,就可以用组合知识、线性规划知识等其他单元知识来解,这就是发现和转化的智慧.
案例2 “函数概念的教学”,其知识目标是弄清函数是什么,了解函数概念,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项,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经常是被教师忽略的,有时也是难以落实的,当下函数教学,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解题目标上. 实际上,函数教学应该讲出智慧来,如从常数到变量的字母意识体现的“数学符号智慧”,对变量的变化体现的“运动变化的智慧”,建立函数模型的“模型化智慧”,从对函数能做什么的思考中体现的能主动构造函数的“构造的智慧”,从函数式到函数图像的“图形化的直觉思维智慧”等,这些本应该在函数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智慧,才是函数教学的长远目标,但经常被某些教师淡化了,造成函数题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甚至连构造函数都要通过大量练习低效率地强化.
案例3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倡导“研磨”中出智慧. 有时讲评试卷,不仅要讲正确解法,而且要重视错误的做法,要研究出现错误的原因,采取什么补救方法,应用中出智慧,纠错反思中出智慧. 数学课就是讲数学道理的, 智慧来自经常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总之,教学中要多些智慧的培养,多些创新意识的养成. 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可以培养灵活性的训练内容,比如设计问题串训练思维的发散性等. 教师对教材要深入钻研,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真正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成在知识的探究中发展学生智慧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3
1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越能反思,其教学水平往往越高.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教者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学会对教学进行反思也是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1.1 教学反思能够推动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学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教学工作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有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一个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者关注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研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索开设新课程的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1.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教学智慧既不等同于教学经验,因为它是对教学经验理性认识;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关注的是具体化、情境化的教学实践.通过笔者多次开设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发现其中缺乏反思研究,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使教学偏离方向的失败课也屡见不鲜.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自主性、独立性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按照老师所预设的教学思路去配合、去理解、去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课本的内容截然不同或背道而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通过反思活动有益于教学智慧增长,关键是要有反思意识的自觉性和能力,要善于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断生成和发展.
2 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除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外,主要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探索.
2.1 由物理教学案例反思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具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不同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二是从别人的公开课、观摩课等教学中搜集案例;三是从平时阅读专业学术性刊物中积累书面材料和反思案例.除了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学习研究他人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2.2 由课堂观课反思
课堂观课即课堂观察,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日常听课很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客观的观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模式,是一个涉及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活动.通过相互观察、研讨切磋和批判性对话反思,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某位教研员在我校一节物理论上的课堂观课记录,其反思值得借鉴,“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学情境创设新颖,探究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被老师的讲述、问题吸引;但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时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困惑.”观课者还写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重中之重,授课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上给予充分的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到授课老师提问的设计上有技巧,有情景参照,并及时切换问题,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反应比较单调,对课上及时生成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缺少真切的评价和鼓动.”
课堂观察,只要我们带着研究的目的,是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的,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思考,观课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只有课后及时客观评课,观课老师与授课老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方能使教学反思去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2.3 课后的反思
课后的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感则较少受人关注.物理教学课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内容.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节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作用.如笔者在讲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一节的内容时,以往学生对课本中给出的“信息快递: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摩擦力”很难理解,教学效果较差,为此笔者把后面的“二力平衡 ”一节调整到这一节之前,这样学生学习就轻松易懂.因此,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生长在智慧的沃土上.
篇4
一、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类型
1.课堂教学案例的涵义
我们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案例的内涵是一定案例在特定教学背景下以一定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反映。这就是说,在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下产生的案例是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总结、提炼后以书面或软件的形式自觉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的。同未经研究、总结、提炼的课堂教学活动相比,案例具有四个特征。其一是突出学习活动的主要矛盾。案例通常是围绕一个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其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就是某次学习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参与的每次学习活动须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或解决多个问题。其二,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首先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或情感状态同教材所要求的高度存在差距;其次是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愿望同任课教师的思路、见解和要求的矛盾;此外,学生之间也常常存在思路、方法和见解上的分歧。一个成功的案例必然要抓住并巧妙地解决这些矛盾,故其教学过程是曲折的、多彩的。诚然,也有一些案例的作者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但他们在教学后通过反思与研究而对此有了深刻认识,由此写出的旨在总结教训的案例也是好案例。其三,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性。按照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观点,一切教学活动均须以学生为主体,均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问题上,案例的突出特征在于“充分”二字,即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自主钻研,积极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解决各种矛盾、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力。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必须具备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如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充分,那么他从吸取教训的角度写出案例也是有价值的。其四,展现教学活动的范例性。案例是课堂教学中具有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学实例。它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试图作出这样的界定:课堂教学案例是指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实例。
2.课堂教学案例的类型
从现已开发的和各地发表的种种案例看,划分案例的类型须同时把握两种尺度。其一是案例的客体尺度。案例的客体尺度是指不同的案例在性质和复杂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案例的类型须反映这些差别。从内容和性质上考察,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课本为基本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另一类是以广泛的教学资源为教材、以学生小组或个人参与课题研究为教学组织形式、以现实信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从复杂程度上考察,上述两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在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中,有些案例是按照偶发事件撰写的,另外一些案例则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组织的,还有一些案例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显然,这些案例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区别。其二是案例的主体尺度,也称价值尺度。案例是为了满足主体(即使用案例的各种人)的种种需要而产生的。案例的主体尺度是指案例具有满足主体的多种不同需要的属性;案例的种种类型须反映不同案例的不同价值。主体对案例的需要是多样的,既需要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又需要以现实信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案例;既需要巧妙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案例,也需要按照主题或专题进行教学的案例,还需要包含多种学习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式案例。由此看来,案例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属性。以价值为尺度是划分案例类型的又一重要准则。
二、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作出总体部署,各学科(或学习领域)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在学校领导的一般号召下,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
第一阶段是案例策划阶段。除意外式案例以外的其他三类案例均须经过策划而产生。意外式案例反映的事实是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出乎意料地发生的,要把这种事实产生、发展的过程变成一个案例,必先经历一个发掘的过程。
综合式案例的策划阶段就是案例开发的构思阶段。有的教师事先没有认真地走过这一阶段就去组织学生学习,并着手撰写案例,结果所写出的案例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等方面都存在一连串不该存在的问题。案例开发者在策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
要使所开发的案例能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服务,案例开发者必须树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首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观,按此观点将“三维”课程目标巧妙地转化为这一节或两三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创造性地将此教学目标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次,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观,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由此确定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第三,树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观,改变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性实践和展现其智慧潜能与聪明才智的机会,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提升了思想感情,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树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观,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形成平等交流的局面,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更要紧的是,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框架式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一方面,要把握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状、教材内容的结构以及教材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调查和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对学习这一部分教材具有什么样的基础、存在什么困难以及本班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存在的差别,进而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情作出预测。其次,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期望学生的发展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确定教学思路,包括学习步骤、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活动(即学习步骤)的设计应具有梯度,使之分层次推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步骤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如果写得过细,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妨碍学生主动学习。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主要是设计多媒体课件,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是案例展开阶段。这是案例开发的中心阶段,学生是这一阶段的主力军。案例开发者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对案例开发工作的第一个要求是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按照以学定教原则来使用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学情及时地巧妙地调整或修改教学方案。当教学方案与实际学情发生矛盾时,决不能让方案牵着学生走。第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力争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为此,要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习。要根据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规律性来确定整个学习活动的梯度或层次,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分层次地向前推进。第三,改变传统的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按照本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第四,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不能过多地牵引学生,也不能撒手不导或无原则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好。
第三阶段是案例总结阶段。这是案例开发的升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教学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学生之中,广泛了解学生参与此次学习的感受、收获、意见和要求,着重了解和收集学生的真情实感、深刻见解、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的作品与作业,从而对原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是否扩展或加深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
现代资源观认为,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交往互动中时会生成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教学的智慧驾驭好课堂“生成”。
一、在巧妙点拨中激活“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动态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案例】
初三复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专题中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强弱的影响,请学生设计实验。
这是学生1设计的实验: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有意见吗?
生2:我认为光照会影响实验的温度,而且现象不一定很明显。
生1:我们可以放在保温箱做实验。
生3:保温箱里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师:有没有办法保证烧杯里的温度总是恒温呢?
生4:我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知道,用水浴加热可以保证恒温,而且受热还非常的均匀。
师:温度的问题解决了,现象不明显怎么办呢?
生1:可以用微小现象放大化的方法,里面放细小的玻璃管。
师:非常好!有没有办法定量地比较出来呢?
生2:可以把上面的试管换成量筒,就可以把产生的氧气量的体积量出来。
师:真棒!想到了用量筒量气体体积的方法。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凭借学生在教学片段中的一个“质疑”这一生成资源,把定性实验变成了定量实验,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成功,感觉中考复习很有价值。教师注意了生成的指向性,准确辨别、有效调控,闪现了教师驾驭课堂实验设计的能力和面对生成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二、在有限时空里升华“生成”
【案例】
《力的存在》新课教学片段。
学习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之后。
生1:是不是力一定要在两个物体之间才能产生?
师:是的,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生2:两个物体在一起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生3:我认为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生1:不一定,要看有没有力的效果。如果没有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没变,就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生3:那说明有力就会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力的效果就没有力的存在。那我们的书压在桌面上,一定有压力的存在,怎么没看见桌面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生1:我觉得有形变,只是太微小了,我们只是看不见。
师:那你们能设计实验证明确实产生了微小的变化吗?
生4:我们可以把微小的变化放大。
师:那怎样放大呢?能设计实验吗?
生4:还没想好,呵呵。
生5:我们可以在一个玻璃瓶里面装一些水,用力压玻璃,观察水面上升就可以知道玻璃有没有发生形变了。
生2:我想现象不一定明显。
生4:可以在玻璃瓶中放一根细小的玻璃管,这样,现象变化就很明显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就设计好了一个同样的实验。(演示实验)
动态生成的课堂,其教学重心会下移,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里随机应变,瞬间点化生成。
三、在认知冲突中开发“生成”
【案例】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插入一支塑料管,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向塑料管中缓慢地吹气,让学生观察。
生1: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生2: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
生3:哎,老师,怎样石灰水又变清了呢?
当生3说完,全班学生全愣住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书上写的不是这样的,就只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没有浑浊变澄清。”“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学生纷纷地议论。
原来设计的教案,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结论。但课堂上,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了,这出乎教师的预设,而此时,教师应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转为动态生成。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来浑浊又变澄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4:原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后来由浑浊变澄清就不明白了。
生5:后来浑浊又变成澄清,可能碳酸钙又变成氢氧化钙了。
生6:不对,可能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又生成新的物质了,但具体是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也不清楚。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猜想非常正确。由于那位同学在吹气时,吹入二氧化碳过量了,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碳酸钙、水继续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钙,所以又变澄清了。另外,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化学中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质也会不同,反映了哲学中一个思想,量变会引起质变。以后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物质的量。
全班学生听了微笑着说:“哦,原来是这样!”
上课到此,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可谓波澜起伏,学生在“观察―猜想―评价”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在学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具备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本教学案例教者虽然只是分析了实验中的真实现象,却让我们感觉到了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的过程,成熟地把握生成关键,巧妙点化生成情结,能够引导学生尊重客观现象、走出书本、勇于探索的智慧。
四、我的思索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教学“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在这探究过程中,需要有预先设计的规定线路,还需临场变阵的智慧和勇气,要能根据变化的情境和特定的需要改变线路,甚至重新设计线路的能力。而这种“生成”的过程常常给人带来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收获,能够观赏到平时无法观赏到的风景,能够经历到思维碰撞的激情。就让我们为课堂的生成而努力,让课堂因生成变得更精彩吧!
参考文献:
[1]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2]吴运来.初中化学新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 团队精神 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复杂化,公司员工的工作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很多任务的完成愈来愈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由此,企业的择人观和用人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员工在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教育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相处,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团队精神的一般分析
1.团队精神的内涵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地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团队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高度认同。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团队成员对目标的一致认同,目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尽力取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团队成员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
其次,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彼此协作的环境氛围,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团队成员在能力上互补,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力,努力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
2.大学生团结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如何呢?很多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个人主义至上,集体观念淡漠,集体主义精神缺乏,表现为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课堂上小组讨论不积极,不喜欢参加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同时,许多学生过多看重竞争原则,往往把金钱物质利益看的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热情。很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职、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合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团队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大学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
1.课堂教学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而这些尖子生往往擅长个人独立学习,老师们也重视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学习辅导,却往往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忽视了对这些尖子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精神更加欠缺,而这些尖子生中有很多人都已步入了大学殿堂。同时,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大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被老师们所忽视了。
2.评价学生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品德修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仍然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国许多大学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评价标准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品德的考核和评价不是很重视。大学课程的考核往往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品德考核被忽略了。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激励手段和措施往往只重视个人奖励,而轻视集体奖励,造成学生淡化合作意识,缺乏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
3.强调竞争意识,轻视合作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家长们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非常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同学之间如何友好的相处,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往往被老师和家长们所忽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充满了竞争,大学期间在竞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演讲比赛、实习机会等方面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被淡化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1.课堂教学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之间的依存度愈发加强,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配合,人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告之学生:当前和未来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仅看重个人能力,而且还看重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强调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会宽容和善解人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既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又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中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赏识和赞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绩效。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推荐像《亮剑》这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影片等,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团队精神的魅力。
2.分小组讨论教学案例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学生每5~7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根据案例的情景设置相关的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作答。比如在讨论“怎样搞好突击加班”案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案例后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培养每个小组的团队精神。鼓励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和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加强调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求异性。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1~2名同学对问题作答,其他同学可以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评价者和激励者,监督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督促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评价每个小组作答问题的亮点,对那些积极讨论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小组团队给予表扬和激励。
3.分小组讲授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部分教学内容,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把学生5~7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给他们布置讲授内容,并对讲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讲解进行一定的指导。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对讲授内容进行准备,备课任务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同时要强调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个小组选出2~3名同学讲课,讲课前由组长简要介绍他们的备课是如何规划设计的,同时安排哪些同学出场讲课,讲课完毕后由该小组的一名同学对讲课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小组讲课中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对存在的不足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备课教案、讲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把每个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该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4.分小组布置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个人作业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集体作业。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大作业,让他们课下时间去完成。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内部分工,分头去准备各自的事情,然后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对大作业进行设计。比如在学习后组织行为学课程第四章第六节“团队管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公司设立的模拟”。小组同学中有的同学去查资料,查阅公司法,理解公司设立的条件,有的同学去当地工商局了解公司设立要办理哪些手续,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和组织结构,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办公地址和广告宣传等等,大家分头行动,然后集中讨论,对公司的设立献计献策,为一个新公司的设立展示出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通过“公司设立的模拟”模拟,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点击开放预设,激活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是生成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开放预设仍是一张预约精彩的“请柬”。只要有开放性的预设,相信每一节课都可能有智慧与激情的生成,课堂也因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而更富灵动。
教学案例一:二年级《我们赢了》一课教学片段
备课时,我选用了“神六”发射成功这一举国瞩目的喜庆事件来创设情境,并开放性地把课题改为《自豪时刻》。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认读“神六”发射1小时内钟面上六个重要时刻,并总结出了认读时刻的方法。这时,学生对“7:55”的认读,出现了“7时55分”和“8时55 分”两种不同的意见。
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借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刚才我们认读时刻,都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现在时针指向数字8时,分针指向11,所以我认为是8时55分。
生2(有点着急):不对!不对!时针虽然指向数字8,但是分针还没走完一圈,是快到8时了,所以是7时55分。
师:嗯!看来这一时刻太容易看错了。同学们想想,怎样认读才不会错呢?
生3:我想到了。可以先看分针,分针指向数字11是55分,
马上到整时刻了,再看时针,指向数字8,说明快到8时了,所以读前一个时刻7时55分。这样准保不会错。
师(竖起大拇指):果然是好办法!
生4:我们小组刚才就发现了:时针在两数之间读小数。(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精彩但不严密的发现,于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这样看来在读时刻时,时针只要读小数就行了?
生5:不对,当时针在12和1之间时就读大数,其余的情况读小数。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我不得不惊叹孩子们思维世界的奇妙,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同时也为自己课前开放的“预设”叫好,正是课前的这种精心“预设”,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前“开放预设”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二、关注多向互动,催化精彩生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教学。为此,我们应以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为抓手,实施多向“互动”的策略,增强师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催化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教学案例二:特级教师徐斌执教《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了一些数,看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12 57 40 100)
生:(踊跃举手读数,并结合各数说明百以内数的读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几个更大一些的数,你们能读吗?(出示写在卡片上的各数:567 8312 704 9005 600 7000)
师:大家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有不会的可以商量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根据这些数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1:我是这样分的。(边说边到黑板上把数分成两堆: 567、704、600、8312、9005、7000)左边三个数是百位数,右边三个数是千位数。
生2:我认为应该叫“三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应该是“四位数”而不是叫“千位数”。
师:说的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3:还可以这样分。(边说边上前把黑板上的数重新分成两堆:367、8312;704、9005、600、7000)左边两个数中间都没有0,右边的都有0。
生4:我把它们分成了三类。(到前面摆成三堆:567 8312 ;600 7000 ;704 9005)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非常好。那么,你觉得哪一类数容易读一些,哪一类数比较难读?
生5:我觉得600和7000这两个数最好读,只要看6在百位上就读“六百”,7在千位上就读“七千”。
生6:我觉得最难读的是567和8312要读成“八千三百一十二”,要读很长时间。(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
不难看出,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亮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以上教学中,我们看的不是教师精心的阐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步走向“互动生成”,课堂真正成为了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三、捕捉课堂资源,拓展精彩生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呢?这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有效引导,就能把生成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教学案例三: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
课在进行着,我要求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进行分类,一个孩子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从他的表情中我明白了:他是想放又不敢放呀。于是,我改变了预设。
师:杨×,你怎么不把球放下呢?
生(羞羞答答地):球会跑的。
师(轻轻地追问):它是怎么跑的?
生:滚着乱跑的。
师:真棒!还有哪个图形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开怀大笑,畅所欲言。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5-01
理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和理答行为是互动最基本的形式。然而,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做到智慧理答,当学生说出来的答案和课前预设的答案一致时,教师就大加赞赏;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就置之不理,失去了很多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这种随意、不当的理答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的协同活动,科学理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增色添彩。
一、捕捉亮点,激发热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是灵活的、自由的。在课堂上,当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亮点,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有一批面粉,每袋装40千克,可装60袋,现在只有50个袋子,每袋要多装面粉多少千克才能把这批面粉装完?审题后,学生们觉得这道题很简单,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40×60÷50-40= 。引导学生分析完这种算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算法吗?”这时有学生说可以这样列式:40×(60-50)÷50。教师微笑着说:“你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信地说:“原来可以装60袋,现在只准备装50袋,也就是多出了10袋,原来每袋面粉有40千克,也就是说多出了10个40千克,然后把多出来的面粉除以50,算出来的结果就应该是每袋应多装的面粉的数量。”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在学生想到一般的算法后,教师让学生寻求其他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地捕捉亮点,睿智理答,让学生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延迟理答,有效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静心等待学生的思考,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地延迟理答,给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从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入手,利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因为这两个图形的每一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学生很快得出它们的内角和是360度。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两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让学生探索这两个图形的内角和。这时全班学生都陷入了思考,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学生的“高招”。突然有学生说:“我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发现是360度。”教师等待全班学生明白他的意思后,说道:“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每次都用量角器测量,是不是很麻烦呢?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学生开始热烈地交流起来,不一会儿有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发现任何一个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结论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则适时等待,延迟理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彰显了数学课堂的精彩。
三、关注错误,拓展思维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卡壳”时,教师要运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理答,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正,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半圆的直径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半圆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所以得3.14×8÷2=12.56(厘米)。”显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进而分析、改正错误。师问道:“同学们,你认为半圆的周长,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呢?”有学生还是认为是圆周长的一半,但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半圆的周长应该是半圆的周长加圆的一条直径,学生们恍然大悟,开始主动分析刚才的错误,进而列出了算式3.14×8÷2+8=20.56(厘米),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思维的脱节,形成错误的认知时,并没有立即予以回应,而是通过智慧理答,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发现错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篇10
一、重新认识自我
教师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当我们把平凡看成平淡、平庸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当我们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挑战者形象,不断超越自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真正有意义的培训必须从这里开始。教师的校本培训要唤醒教师意识,感受为师的快乐与幸福,对新教师开展这类培训活动将更有意义。
教师节,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刚刚进入教师队伍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于是我们开展了《9月10日,这一天》征文及座谈活动,旨在让新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自己初为教师的每一细节及每一句话语,感受为师的神圣及快乐。
校本培训要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我,促进教师的自我觉醒。我们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调查”。调查包括:教师上的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所有任课教师中所处的位置等等。通过这样的调查促使老师全面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及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等。调查表不要求上交学校,主要让教师自我反思及觉醒,从而能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我们也组织新教师参加“工作半年来,改变你最大的是什么”、“工作半年来,你认为最缺的是什么”等网络论坛讨论。有新教师讲:以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很轻松,但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后,才发现教师的责任及压力也很大。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自己的心情会随之低落,而当学生的成绩提高时自己也会有成就感;有老师讲:教师工作责任与压力,满足与苦闷共存。在回答“最缺的是什么”时,这些新手们说:最缺的就是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把握的能力及对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最缺的是扎实的理论积淀;最缺的是还没真正学会和学生相处。通过这样的反思,新教师们找到了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及发展的方向。
二、开发教师智慧
一般认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有两个因素:学科知识及教学经验。“学科知识”及“教学经验”当然很重要,但现在看来还有一个也十分重要,即教师的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设计(预设)的智慧,如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二是发生在教育教学现场的应变与处置能力。后者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所以有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智慧,迎战变化的课堂”。校本培训核心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校本培训重视开发教师的智慧,要给教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驱动式是具有一定激励意义的学习或培训方式,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及创造性。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师培训作业:“寻找一堂好课”,要求教师通过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整理出一学期来所听到的同伴上得最成功的一堂课,并进行点评,发掘课堂背后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智慧。“寻找一堂好课”活动要寻找的其实是听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智慧,因为人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好恶。
我们也给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我爱我校》主题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上,也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上,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后一种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及革命性,也极大地挑战着广大教师的智慧。我们设计的《我爱我校》主题设计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及课程的开发能力。活动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围绕着《我爱我校》主题设计出一堂基于本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校本资源的微型的校本课程。通过活动:生物老师设计出了《环境污染与校园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利用生物学知识来关注学校的池塘生态变化;英语老师开发出《Yang Jian Middle School》一课,让学生给外国友人设计一套学校的导游手册;美术老师设计出《校园春天》让学生用色彩来“歌唱”校园等等。
思想是需要磨炼的,通过磨炼可以让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对话”就是思想的交锋及磨炼,所以,经常性地“对话”活动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对话”的方式很多,有会聚一堂的“沙龙”;有主讲与听众相互交锋的“论坛”;有各抒己见的“笔会”等。
校本培训重视开发教师智慧,最主要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开发及培养。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处置及应变能力。这样一种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情景中培养,培训者可以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及分析,通过对教师的现场评课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我们组织过“一课三人上,三人上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上同题课。我们也邀请了课程专家及名师到校进行现场评课。经过名师点评过的课,大家都记忆犹深,特别是对亲自上课的老师来讲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同样重视教师的课后反思,反思就是革除积弊,改变心智模式。对教师来讲“非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如果教师对“累死人的课”或“回味无穷的课”不作任何反思,那么“教师的生活中只剩下一些零碎或杂乱的片段,失去了整体改进的希望”。反思将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应重视教学案例的研究与积累。教学案例由于具有很大的情景性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极大的启示与指导性。如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都是“笑声”惹的祸》《一本书的较量》等案例的分析研讨活动。
三、成就教师价值
价值是教师奋斗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力。当人们觉得活得有价值时,或者是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工作时,他就会活得精彩,活得充实且有意义,并能不断创生出新的价值。教师是否能觉得自己有价值,是教师检视自己工作业绩的一个至高的标准。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成就或研究的成就上,也体现在社会给予的荣誉上,甚至他人的欣赏或追慕上。
教师的价值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并且能自我意识,但在许多时候也需要别人来发现,及要借助别人评价来体现,这就为“培训成就教师价值”提供了可能。
在教师的价值中,首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得到学生的肯定上,所以,我们在为教师设计的“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中有这样一些内容,“这一学期中,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什么?”“寻找老师的三个优点”等,让学生寻找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很有可能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教师的价值也体现在教学研究之中,对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可以让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学校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培训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让教师参与各类各级论文的评比,鼓励教师在外发表教学论文等。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沙龙,并把教师们的发言整理成文,这些文章先后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师》《江苏教育》《教书育人》等杂志上。
教师的价值同样应体现在同伴的眼光中,同伴的欣赏及肯定可让教师获得极大的归属感及成就感。我们组织“骨干教师论坛”活动,让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志向的教师谈自己的成才体会或研究成果。如我们请部分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谈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教师心理辅导》《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等论坛活动。
- 上一篇:医疗机构废弃物处理方案
-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