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忌赛马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案例;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0-02
课程建设过程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它们属于三级从属关系,后者受前者制约。虽然课程教材知识与内容的编写必须遵循课程目标,但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内容结构特点为“知识+案例”,案例的功效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如何选择并优化教学案例是关键,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材案例难以实现最优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标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则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简约性原则
简约,即简省精约。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因此简约性案例是课程素材内容的必然要求。古言:“质素简约者,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黜而戮之。”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用技术教学案例不仅在文字表达方面要做到简约,而且在设计上也要做到条理清晰。
例如:“系统及其特性”中教材选择了“自行车的系统结构”案例。表面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但学生对诸多的机械原理仍感陌生。如自行车变速系统中的飞轮构造,它是单向的,其结构复杂。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或拥有动手修理的经历,便不知其中奥秘。又如汽车系统结构,汽车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其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的系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高中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如此复杂的案例,教师也无法将实物或教具搬上讲堂。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简约。例如: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概念。三明九中李成燕老师在市第二届教学技能比赛中,选择“简单电动机”(图1)来阐述“系统概念及其特性”。图示中的“简单电动机”,它由干电池、铜线(扭成单匝长方形线圈)、圆板型强磁三部分组成,结构简约,原理简单,在理解“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系统所显示的特定功能”等知识点中有很好例证作用,尤其将三个简单的器材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让线圈转动起来的物理现象更是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它指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通用技术课程是反映生活并体现生活的课程,因此生活性原则是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生活性原则的两个基准点:一是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二是学生具备了该案例有关的知识基础。如“系统的优化”一课,教材选用“田忌赛马”典故与“农夫带着狼、羊、白菜安全过独木桥”寓言故事来说明“系统优化”的意义,但从课程教育必须回归生活的角度而言,该案例就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
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泉州国光中学朱仕成老师选择“怨声载道泉州路”(图2)作为“系统优化设计”的教学案例。不到三公里的“泉州路”出现37起违规挖掘与6起违规占道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交通,泉州路更是国光中学学生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对于道路的改造与管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教学中选择“如何解决泉州路问题”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系统优化设计”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树立学生关注生活的思想意识。
三、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指要求教学案例能体现本地独有的风俗文化特色。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要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福建将乐县人喜喝擂茶已有近千年历史,已是将乐县独有的生活特色。擂茶的制作工具由擂钵和擂棍组成,制作方法是一人扶钵一人擂(图3),制作一钵擂茶至少要30分钟。在市第二届教师技能比赛中,将乐一中的刘思雅老师以“如何提高擂茶制作效益”作为将乐县人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系统的优化”将现有搅拌机技术与传统擂茶制作工艺的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思考,既能培养学生在技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又能引发学生在技术领域的探究兴趣。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通用性的内涵之一就是符合时代生活特点,因此时代性是通用技术课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如“优化乒乓球团体赛选手出场的顺序”案例就比“田忌赛马”案例更具现实意义,再如教材中“木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的案例就不如“塑料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案例那样具有实际价值。
时代化原则,简言之,要求教师选择时下大众关注的热点或焦点作为教学案例。例如:永安三中刘平老师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就“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一课,把刚刚发生的厦门BRT公交爆炸(如图4)热点新闻与教学相结合,提出如何设计公交车安全逃生系统,引导学生对安全门的现状提出优化设计,并大胆提出将飞机安全窗的设计迁移到公交车的安全门设计。这种极具时代性的案例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并攻关技术难题的教育效果。
如何选择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要始终贯穿兴趣性原则。离开了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会缺少“动力源”,学生的思维创新就会缺少“催化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是教师“用好并活用教材”的实质体现。
篇2
[关键词]以读为本 感悟 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试问这些能力的形成哪项离得开“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1.不“读”,难以培养语感。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容易提高了,但我们的学生尽管学语文的时间不算少,可写起文章来还是句不通文不顺,读篇文章常常结结巴巴,上台讲话憋得面红耳赤。作为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受应试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围绕可考因素讲,然后让学生在题海中沉浮。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读”。学生对语言没有语感,于是出现了上述现象。如果注重读,要求学生出声朗读,顺畅如流读,以至于背诵,学生对语言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就有了语感。
2.不“读”无以激发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增强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文本作品产生的美感,不是靠老师讲就能培养起来的。重要的是靠学生对文本作品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著名教育家黄初先生说:“用眼睛看,听老师讲固然可以从某些词句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情感,然后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却非用口来读不可”。的确,不读,不声情并茂地读,就无从体会出像《别了,可爱的中国》、《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情感美;不读,就无从领略出《庐山云雾》、《黄山奇石》、《观潮》等文气势磅礴的壮丽美;不读,也无以品味出诗歌中那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只有出声地读,动情地读,才能品味到文本作品中的美,也只有熟读,乃至于背诵,积累了大量的美的语言材料和感性认识,才能说话写文时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美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不读,难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好的文章往往充满着不可置辩的思辨力量。如《天才出于勤奋》、《找驼骆》、《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等,都充溢着不可辨驳的逻辑力量,这些文章的思辩力量光靠老师的讲授是难以转化为能力的。若让学生熟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轻重缓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所用的方法加以归纳,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如何才能使说话写文具有逻辑力量。
明确了以“以读为本”的重要性,就该研讨怎么“读”了。
显然让学生死记傻读是不行的。诚然我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显”的说法。但“其义”何是时才能得以自显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具备能与环境中接受的新信息相互作用并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在反复朗读中主体一方面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一方面对新信息进行意义构建,然后使二者发生联系,从而构建新的意义。
1.创设情境,培养情感。俗话说“入境始于亲”。在进行“读”的训练中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或语言描述,或音乐渲染,或图片展示,或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境中读。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了不起的女孩》一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我们非常想知道评审团是怎么同意李欢参加的?现在你们是李欢的后援团,可以是她的亲人,也可以是她的同学朋友,抓住她的事迹为她现身说法,打动评审团。学生自学后纷纷举手。生甲:评审员您好,我是李欢的同学,我要推荐她,因为我非常敬佩她,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般同学七、八点钟就能完成,而她患了“肌肉营养不良症,她每写一个字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常常到了十一二点钟还上不了床,我觉得她是一位顽强的女孩。生乙:我是李欢的老师,她每门功课成绩都很好,是三好学生,有一次我去家访时看见她的床沿贴满了剪纸作品,很出乎我的意料。生丙:我是李欢的妈妈,有一次,她躺在病床上,要我把课文念给她听,我看她那虚弱的样子说:“算了,我们不学了”。她摇摇头说:“妈妈你念吧,我将来还要考最好的大学呢!”我很感动,她虽然身患绝症,但她不放弃学习,对前途充满乐观……(2)多难得的女孩啊!她有那么多的优点,真了不起,请你用朗读的方法再一次感动我,好吗?由于有了“角色转换”作为认知基础,学生找到了“动情”基点。同学个个读得都很精彩。其中“妈妈”读到“算了,我们不学了”时变得声音哽咽,凄然泪下。
2.思中感悟,思中促读。“学而不思则罔”。学生阅读往往读了多遍仍无收获,主要原因是读而不思,读而不化。朱提出: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到了就是要多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领悟。
3.抓住语言文字,细细品读。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使他们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萌发朗读的情感。如学习《我的战友》第8小节。让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1)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①最感动的句子: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②说理由:教师引导:
a.作者把比作千斤巨石,他们有什么相似点?
b.比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像钢铁铸成似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c.男女分读,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d .我们知道,千斤巨石是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而我们,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需要什么来支撑?
(2)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你心中的感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以“读”为本的方法,切忌在学生没有充分感知的前提下教师范读,慎用多媒体等助读形式,要坚持学生活动为主的原则,注意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读思结合,读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上一篇: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
- 下一篇:医药企业估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