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研讨;案例;机械;教学模式
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是运用生产现场情境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因而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前期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正是学生所缺乏需要补充加强的教学内容,基于此矛盾,课题组将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破课堂内外的时空界限,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形成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技术路线
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二)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榜样案例激励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工程文化 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融合协调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发挥其工程创新潜能。针对此,将榜样案例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及网络课程中,确定以竞赛引导学生的机械工程竞赛机制,具体做法为:在高年级学生中,通过竞赛引导其进行各级别机械工程竞赛活动,对已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宣传,鼓励更多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中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同时,加深其对机械工程涵义与价值的理解。
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充分参与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岗位技能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中形成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可多采用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俊霞,张文雪. 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6):1-2.
[2]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58-60.
篇2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特点
近年来,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探讨成为热点。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教学活动的一元是在学校教学另一元是在企业实训,加拿大的CBE(Competenc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减少矛盾突出,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使得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配合学生规模、训练强度和教学时间等,拟景教育引已成为实践类课程广泛应用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原先的教材,而是需要根据真实交易资料和课程训练要求来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案例,并配以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来运行,探究实践教学案例的特点,能让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优化这类新型教学资源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学案例应切合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虚拟的中国贸易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动手完成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因此,高质量、仿真度高的教学案例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它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电子版的动态开放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教材;从实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份完整的出易业务资料,包括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交易善后的全过程中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相关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文件。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教学案例前充分认识关键两点:第一、学生在TMT课程中能学习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TMT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做中学”、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充分认识上述两点的基础上,TMT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共制作教学案例20多套,全部以拟景操作形式呈现于课程平台www.scicib.conl,已有近万名本科学生利用TMT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实习。
二、全面把握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在实践和总结中,T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该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不断优化教学案例,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而是一笔出口业务完整的操作流程及涵盖的全部操作文件。教学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个操作环节,包括l2周次的实习任务,按照此笔交易的进程依次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笔出易的全部流程和各环节具体操作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除了在整体上把握流程外,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操作环节中根据业务信息制作每个具体文件,共20个操作文件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需的六大操作技能:商务信函拟写、出口价格核算、出口合同填制、信用证操作、出口货物托运报关、出口单据填制审核。
(二)仿真性
TMT教学案例尽可能地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相符合,包括远程实习的平台环境及现场实习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信息、客户、出口履约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及机构文件的样式和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这种高度的仿真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公司实习生这一角色,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一个贸易理论的学习者向外贸工作人员过渡。而在整个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始终以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为参考,结合模拟实习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以交易进程为主线,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去考虑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真实性。
比如在进行出口认证时,出口商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申领不同的认证文件,若客户要求的是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学生则应在课程平台下载相应格式的申请文件,填制好后交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签署,随后会收到受理机构反馈的已签署的浅绿色底的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这就充分体现了该履约过程的高度仿真性:第一、办理流程、受理机构及提交文件完全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二、即使是同一个履约环节,由于客户的要求不同,其办理的相关文件也不同,这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三、上述两种原产地证明的样式、颜色、填制内容与实际业务完全相符。
(三)实践性
TMT课程利用教学案例运行教学过程,全过程模拟实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按照课程平台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去跟进业务,理解每个环节“做什么”,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提供每份操作文件的示范样本,让学生查看后反思自己的文件“做得如何”,同时通过阶段讲座、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的态度。
比如客户需要产品插页,教学案例中已通过课程平台为实习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商品信息库。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商品查询”栏目中根据商品类别查询,然后在下载的实习公司信纸上自行制作各种直观生动的产品插页以提供给客户,待学生提交文件时间截止后教师会在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中提供一份规范的产品插页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后通过查看示范明确自己制作的产品插页是否符合要求,包括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工整、图片是否清楚美观。
(四)可控性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是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和先进的教学软件来呈现的。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地参与模拟实习,但教师可通过课程平台的管理端、教师端、学生端来控制业务的进展,并且平台各模块设计充分体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即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交互设计、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导航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
篇3
【关键词】法学教育 研究生教学 案例研究法
一、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理论界定
(一)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内涵
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一直以来都将案例教学法作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其实得益于其法律传统,同时也是法律实践的需要。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因以培养法律职业人士为目标而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在法学院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案例教学法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朗道尔教授于1870年创立。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像大陆法系那样向学生灌输法律规则。案例教学的贡献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一般做法是老师不去讲授抽象乏味的法学理论知识,而是根据经典案例,由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自己初步的意见,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然后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必要的总结。
因此,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典型案例并与学生共同研究,使法学研究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理论知识、把握法学学术动态而且还能发现问题并训练法律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念,以每一名法学研究生为教育中心,实现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此外,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冲击,进而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方法特征
(1)在思维方式上采用归纳性逻辑的方法。由于大陆法系的传统,其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讲授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概念。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调动学生对法律探索的积极性,从而 “使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上,与现实的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大陆法系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之一便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成果,致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辅助和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案例教学计划选取典型案例,最主要的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进而传授法学理论知识。
(2)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讲,任何理论知识都是由生活实践反映出来的,如果缺乏对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应然”与“实然”混淆不清、概念不分的困境,其原因也在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因为对案例性质的挑剔性和质量苛刻性,一般都是从现实生活发生的实际案例中选取。因为这些案例已经是早已发生的真实事件,并且有相应的司法判决,学生可以亲眼见到和亲身体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的整体过程,进而也更有利于了解这种结合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3)法学案例教学特别注重师生的动态互动。一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参与主体都是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而案例教学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单向传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式案例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讨、辩论”。换句话说,这种教学方法得益于案例讨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而种开放和互动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一直保持动态的良性循环。
二、现今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面临的价值困境
大陆法系的价值目标在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其教育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英美法系法律职业性训练。这一背景就造成我国法学教育的功能多注重于单向传输和解释理论层面的知识。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其法学教育定位即职业化教育,着力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法学案例教学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国,各法学院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仍然比较模糊,究竟是是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抑或通识教育依然不清不楚。这就造成一个严重的恶果即经过三年的研究生教育,毕业生仅仅学会背诵法条,但对于司法实践活动并不能轻松驾驭,对于法学理论研究也只是皮毛,没有学会研究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造成职业教育和单纯理论教育的矛盾;教学目的也出现法律职业型人才和学者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价值就陷入了两难困境――其究竟应该具有法学理辅工具价值,还是法律实践性价值?
(二)在实践运行中,案例教学法与大陆法系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相冲突
法学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司法背景是判例法的英美国家,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对案例教学是一种束缚。我国现有法学院的师资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经历,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堪忧。不少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但对司法实践却一知半解,并且案例也是直接从书本上选取,难以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高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外, 更应当具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并且要始终站在相关司法实践的前沿, 掌握最新的立法和司法动态。当然,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既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科学的评判和引导,也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美国名牌法学院的教授经历大都十分丰富,既是本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具有极高的理论功底, 同时他们还是踏踏实实的司法实践者。如果一位法学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了解司法实践,那么便无法自如驾驭案例教学方法。故此, 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理应将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首位, 教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规定性的成文法与案例教学难以兼容
我国成文法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强调法学逻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的讲授制与案例教学法具有内在的不兼容性。美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律师的目的决定了其非常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培养法律职业人才。而大陆法系的法学研究生教育则表现为 “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律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因此,大陆法系的教学特别重视对法律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在教学方法上自然更倾向于单纯的讲授教学法。在法的渊源上,英美法系早就有系统而详实的判例汇编,法律也以判例法为主,天然的使案例法教学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而大陆法系国家是以制定法为其法律的主要渊源,进而影响法学教学呈明显的理论化特点,在此背景下面对面的单向传输方法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法学专业因其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文化在法学教育目标上,更强调的是理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实践教育,虽然我国最高法院已公布了十批52个指导性案例,但是相对于判例法国家的案例来说远远不够,因此,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法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成文法的规定性难与案例教学兼容。
三、我校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引入的必要性和改革路径
(一)法学研究生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法学案例教学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法学分为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主要是成文法,而英美法主要是判例法。成文法的特点是理论性与普遍性强,但难免不够生动具体,判例法恰恰克服了这些弱点。于是,案例研究方法首先在法学和司法界得到倡导和运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典型案例研究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最早是出现在哈佛法学院的教学应用中。后又引入到商学研究和医学研究中,这种方法非常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是第一次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司法案例和司法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
(2)案例教学实现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无缝对接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出了很多类似新的法律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代孕等,由于成文法的滞后性,使注释法学缺乏解释力,这时就需要案例研究及分析。案例教学是真实案例的提炼和精华,也是法学理论的体现及回应。
(3)中国的指导性案例制度亟待案例教学方式。
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具有成文法的传统,判例一般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至2015年4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公布了十批(52个)指导性案例,首次规定了指导性案例具有法律约束力,能够成为以后相似案件的判决依据,这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体现了“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导性案例作为中国法律的渊源之一,理应成为法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与案例来源。
(二)我校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改革的路径
(1)开发教学案例资源来建立案例教学库。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法的载体是案例,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必须要具有典型性、实践性、相关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大量具有本土化、专业性、时效性特点的案例是成功开展法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案例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其选取是否恰当,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案例调研进行课题研究,其选择和应用的案例是法学案例教学适合的案例来源。从某个角度上说能满足复杂性、关联性、启发性要求的案例只有通过调研写作才能完成,从而运用于案例教学。判例法国家有非常充足的案例资源,因为他们有判例公开和判例编撰的传统,这就为他们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法学教育者要想获取系统与全面的判例却存在着事实上的困难。适合的教学案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是典型的、剔除了无效信息的、经过选择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度的案例。只要这样的教学案例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法学教学案例必须共享,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最好能够由相关组织出面建构全国性案例教学的共同平台,实现法学案例资源补充与共享。
(2)加强法学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法当中教师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案例的编选与应用都离不开教师,然而对于法学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却绝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遍查世界名校,都特别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案例教学法老师。“哈佛大学数百年的辉煌, 不仅仅是因为其学生来源的优秀,整体素质高,还在于它有着一支被人们称誉的庞大的 ‘明星教授群’。”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在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时收效甚微,师资条件的欠缺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哈佛法学院的案例教学为例,它把案例撰写视为研究并记入教师考核系统。理由是“它加深了教授对法律实践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生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案例教学也是一个既复杂又专业的过程,那么我们对于研究生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既是具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又是掌握司法技巧的律师的“双师型”教师更适合实施案例教学法。
(3)案例教学中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无论是大陆法系的理论讲授还是英美法系的案例探讨都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时实事求是的做法应该是在选择案例及组织教学时培养案例教学对学生抽象的法律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采用讨论、发言、辩论的形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效应及实践效果。法学研究生的学习排斥简单的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僵化理解,是一个自主创新型和发散思维型的学习过程。 “研究生教学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生成的过程’而非知识‘掌握的结果’。”这也是案例教学对研究生培养做出的最大贡献。可以说“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追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强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总而言之,“案例教学不单纯是教学方法问题,它背后隐藏的是与教育理念和评价机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司法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法科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法律实践能力,其在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实践与理论并重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和教育的发展中,案例教学法虽然适用性极强、颇受学生欢迎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具体的法学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却出现种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其往往只具有案例讲授的形式,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作用,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单一等诸多问题,使得案例教学在法学研究生教育中呈现种种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迫切需要改革。想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提高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必须有所创新:即开发教学案例资源来建立案例教学库,加强法学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并且在案例教学中兼顾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旭,郑连成,于达.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7.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
[3]威廉・埃利特.案例学习指南:阅读、分析、讨论案例和撰写案例报告[M].刘刚,钱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 .
[6]卢丽芹.法学教育中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反思[J].黑河学刊,2006.
[7]赵福江.高校法学教学中的案例应用对策[J],大众科技,2008,(3).
[8]姚怀生.法学案例教学法理论研究及教学试点经验总结[J]高教研究,2007,(16).
[9]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10]王洪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1]张琳.论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J],教育与职业,2011,(3).
[12]尚国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0,(1).
[13][美]Judith A・Mcmorrow.美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养成[J],法学家,2009,(6).
[14]劳伦・M・弗里曼.美国法学教育背景[A],韩大元,《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2.
[15]德里克・博克. 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16]刘亚兰. 论案例教学与教育学的教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
[17]刘同芗,郭健美.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4,(11) .
[18]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9]郭明瑞.王福华.高等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审视[J].法制日报,2001.
[20]张强.法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1]沈宗灵.比较法总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2]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
篇4
1 前 言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本人在多年的实训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内容,重视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走校企合作之路。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个人看法。
2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2.1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稳中有升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知识、信息的扩散和传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兴起,导致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本文由收集整理在安全,稳定前提下,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2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企业非常看好“拿出去就能用”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如下要求: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创新能力,尤其对会计人员诚信品质,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税收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必须认清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情况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加之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方面也不太熟练,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实训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刚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这或多或少会会影响到学生对实训课的认识和教学效果。
4 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实训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更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训时间和教学设备的投入。
5 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分为3个步骤:①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些案例;②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们对案例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提示、总结来激发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训中。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训工具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训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在案例的来源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③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为了编制案例,有条件的教师可深入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有条件的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保证,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较多,一般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容纳太多学生,应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大学一年级时,带领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实习,熟悉会计流程,看实际的账本、报表以及相关资料,感受会计工作;第二步,在大学二年级时选择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进行经验介绍,并在校内实训中充当辅导其他同学的角色。
6 认清实训目标
篇5
1.职业教育观念不足
现代职教具有一些普实性特征,教学中呈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安全教育到位、教学组织有序、行业气质浓郁、内涵丰富等特征。而现实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均因师而异,虽呈现百花齐放状态,也给教学质量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根本问题还是观念没有转变,以完成“任务”为基本标准,以教学任务重为由,表现为职业教育理论不足,职业教育实践不足,敬业精神不足,对建筑行业所需的人才标准理解不足。
2.专业能力欠缺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方面,是从事实践课程教学的前提。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特有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导致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滞后于学习知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能力。真正做到“上得课堂、下得厂房”的老师还是较少。
3.标准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说明,课程教学就是达成目标的细胞,而实践课程教学就是其核心细胞。宏观看,实践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所需的标准很难界定,例如,过于偏重理论或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不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方面不可控。如何定量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标准、方法标准、程序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学校和教师都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策略建议
职业教育首先是先成人,然后成才,虽然有诸多定性的教育内容渗入其中,但对建筑类实践课程教学来说仍然可以定量的对待每个环节,相应的教学标准或参考标准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1.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建筑类职业教育体系中,不管是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发展提供原动力和基础,归根结底是学生要走上社会接受挑战。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应从每门课程入手,每门课程均应设立必修实践环节和拓展实践环节,设立具有弹性的课程实践体系,注重相应实践知识与应用,人文有人文的实践,职业道德有职业道德实践,真正做到“打好宽基础、拓展专业基础”,再在毕业前重点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力度,在通才的基础上打造专才。
2.实践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根据实践项目的侧重不同,对实践课程内容优化组合,把实践项目设计为小综合实践与大综合实践两类,小综合实践存在于每门课程,大综合实践围绕技能综合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而展开的,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反复练习的培养环境。这对于学生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实践项目的设计要符合和覆盖教学内容,建筑类实践课程教学要有实际工程案例支撑,典型案例选取对于标准的制订和有效实施非常重要,建立建筑工程案例资料库,不断丰富教学案例。
3.实践教学行业特质培养
教师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具有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价值。指导实践的教师应具有建筑行业特有的气质,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气质,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训室也应具有行业特质,通过吸引、引导、组织、影响、熏陶等作用提高师生的专业修养。
4.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施
近几年学校对师资培养投入力度很大,通过挂职、科研、课研、技能大赛、信息化等方面引导,出台一系列鼓励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在专业知识、文化修养、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
5.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是实践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对学校实践课程教学提出的最低要求,对实践课程教学的政策、管理措施、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和运作,规范程序、规范教师言行、规范学生言行,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标准,实践课程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制度框架下对教师教学的充分尊重和引导,激发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动力。
三、案例分析
1.专业技能竞赛引领师资
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科研与教研等活动,已经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教师群体,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锐意进取、竞争性强,在教师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一。
2.学生评价反映实践水平
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认为实践时间偏少,究其原因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体会的实践仅限于认识实训、工种实训、生产实训和毕业实训等环节,课程内实践环节没有吸引他们注意;其次是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体会不到,或是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差距;再次是表明我们的师资在带给学生实践经验方面有不足之处。
3.校企合作初显成效
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成立工程中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染绿”,直接推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同时把在国内职业教育和行业中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作为我校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以适应行业发展,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4.新校区工程建设带来的契机
新校区工程建设为学校建立工程案例库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将来组织编著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事故预防与处理、文明施工、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方面案例集提供素材,使之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用资源库。新校区实验实训室建设对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提供压力和动力,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四、结语
篇6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好的Flash作品,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校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设计出适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技术和能力上达到企业的要求。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Flash二维动画制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鉴于课程的性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形成思想、方法与技能融为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机制。该课程实践性强,单纯的系统讲授效果往往不好,它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校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较差,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能力差、理解能力差,但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模仿能力较强。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如下:
2.1 设计教学案例 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制作相关案例,可以使用教材上的,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作为补充。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第二:启发性原则。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第三:典型性原则。Flash的案例十分多,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第四:趣味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促使他们不断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呈现教学案例 案例可以作为导语,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解逐帧动画时,先给学生播放一个用逐帧动画制作的案例:破壳而出的小鸡。看着屏幕上蛋壳逐渐破裂,一只可爱的小鸡破壳而出。他们很快被吸引了,急切地想知道这是怎样完成的,在学生的疑问和探求中,导入新课就水到渠成。
2.3 组织教学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焦点和,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改变角色,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促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例如:利用Flash动画的遮罩技术制作“倒计时”动画效果。首先演示动画效果,然后,展示源文件时间轴面板,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第一:在这个动画作品中,共有几个图层?每个图层中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二:哪个图层中的内容在变化?第三:数字层中是什么动画类型?第四: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共同点及区别是什么?确定问题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2.4 教师总结 在这个阶段,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结论,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形象地描述动画作品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教学内容难以通过课堂讲授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采用多媒体机房授课,制作电子教案,开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将软件的操作过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多媒体机房可以实现教师边演练操作边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动手操作的目标,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手段的改革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利用辅助的教学手段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能被每一位教师具体应用和操作,并且具有可复制性,可控制性等优点。
4 教学实践的改革
教学实践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本门课程的性质,将实践内容分成两个层次。
4.1 基础实训 教学过程以案例为载体,将知识点融汇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中,先对知识点做简要介绍,然后通过案例来演示知识点,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还要对不同的案例反复使用,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基础实训安排在每个导入案例学习之后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为后续综合实例的设计奠定基础。
4.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安排的内容有给定题目和按自己兴趣自选题目,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利用所学的知识,由学生独立分析、设计、调试和动画作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技能呈阶梯状递进式上升。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对工作技能的要求,为就业铺平道路。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的制订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合理的考核方法,能够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即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以形成性评价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即:考勤+基础实训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其中,考勤情况:即学生每次的出勤,占总成绩的20%。基础实训成绩:实训任务为案例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成绩: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综合实例,完成课程设计。综合实例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检测,占总成绩的40%。这样每次课程的上机操作均和期末考核成绩有关,这样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篇7
关键词:中职; 财务会计; 特色教学
一、中职财务会计特色教学的内涵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主体是中职学生,他们既不是普通的本科生,也不是高中生。中等职业教育兼有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以培养复合应用性技术化人才为目标,这一特殊目标要求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要因材施教,运用各种特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财务思想、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 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让学生动手掌握会计的各项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二) 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具有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会计事件的真实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会计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 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风趣幽默的话语,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快乐和欢笑充满课堂,给学生创设愉快、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快乐教学法”的真谛,也是学生学好财务会计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普遍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财务会计专业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失去特色,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财务会计特色教学的实施。
(二) 特色教学认识不足。由于学校对财务会计特色教学认识不足,提供教学经费短缺, 另外,校外实验基地严重缺乏,学生的专业实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财务会计特色教学缺乏保障。
(三) 师资水平跟不上。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常年从事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工作,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有些教师缺少从业经验,出了校门就走上了讲台,由于他们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使得在课堂上的教学上缺少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财务会计特色教学难以实施。
三、特色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一) 快乐教学法与强化记忆法相结合
通过快乐教学法与强化记忆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会计理论学习,两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有效地实现财务会计特色教学。
1.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把书中每一章第一节编出一些小故事,尾尾道来,甚至规定每节课能让学生笑四次为合格的一堂课,每节课能让学生笑六次为良好,每节课能让学生笑八次及以上者为优秀,强行推进快乐教学法。譬如在《基础会计》中讲到借贷记账法时,可以把借贷记账法叫做XY记账法,即“借”相当于“X”,“贷”相当于“Y”,不再表示原来的借钱、贷款之类的意思了,即不再表示汉字本来的意思,它们只是记账符号而已。
2.强化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在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思的情况下,通过强化记忆,加深印象,达到其目的。
(二) 推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环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推进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进行财务会计特色教学的重要措施。
1.选择好的案例,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择一些与我国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与国家政策法规相关、与企业实际经营相关的案例。由于全日制学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特别是选取与企业实际经营相关的案例,尤其是先进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运用财务理论的一些具体做法,往往能启发学生关注企业具体理财环境,将课堂所学更好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的意识。
2.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的前后衔接性。案例毕竟不同与一般的例子,例子可以模拟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与理论相结合,但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现实情况的记录,虽然我们强调案例与所阐述理论的针对性要强,但案例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所以组织案例时应特别注意案例与所涉及知识的前后衔接性,尽量不涉及未学的知识点,对涉及到的已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复习与巩固,突出理论的关联性。案例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它可大可小,但必须能说明相关的理论与问题,切忌离题与偏题。而且,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问题和要求,应该环环相扣,要能在讨论中突破课程的某些重点和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三) 加强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财务会计教学中应加强践性教学,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加强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有效地开展财务会计特色教学。
1.开设仿真教学。首先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原始资料,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进入教学内容,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的性质与内容,最终要求学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及相关账薄资料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篇8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应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以案例为主体,模拟企业经营,
加大实践性教学;加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关键词】就业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一年一度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落下了帷幕,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如何落实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中职学校开办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各校均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初级财务会计人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 8号)“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和“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的精神要求,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仍需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性强,不断加强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课程和内容是重点;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基础;模拟、虚拟企业经营,重视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一、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些年,国家虽从政策、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中职教育大开绿灯,但中职学生特别是财经类中职学生就业仍很困难,其中学历低是一方面因素,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脱离导致学生能力不足是无法胜任工作的根本因素。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现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从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赛项反馈信息和走访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异常操作问题的能力和对不同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的特点,导向就业、强化技能、仿真模拟,将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1、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加强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方面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学习。计算机课程开设包括硬件的连接,软件的安装及软件故障的排除,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与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还应掌握一、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和Access、Foxpro、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常识。
2、点钞、翻打传票、数码字书写、假币识别等技术
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基本功,也是训练有素会计人员必备的技能。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一、两门课程,重点是有针对性的训练,训练应贯穿在学生每日教学活动中。
3、介绍并比较市场上常用的会计软件
这是会计电算化的启蒙课程,其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的同时对会计电算化有所了解,主要内容是以一种软件为蓝本,介绍财务软件涉及的模块、各模块内外的数据传递关系、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及通用财务软件简单的二次开发的方法。这对学生理解和操作市场上不同名称的软件有非常大的帮助。
4、会计类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还需要扎实全面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会计实务大赛是很好的引导。课程设计应大胆尝试打破原有课程分层分项设置,将会计技能训练融进会计账务处理中,将会计理论教学融合到ERP沙盘上模拟企业经营活动。让学生直接使用仿真原始单据和账簿,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账务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结合进行。这种课程的整合可由多门课老师共同参与,可选部分学生小范围实验,对原来课程的名称、课时的分配、学期的安排、教材的内容都要做相应调整,实验结果的整理将是一部很好的会计教学改革教材。
5、开展多种实训方式,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现在各校普遍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但因多方面原因,大多数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制造型工业企业为模板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项目的实践目前开展很少,对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不足,核心能力不突出,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以及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等要求使学生很难到单位实地实习,导致较少有正式规模性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指导不力,实习方式和效果不好。因此应在各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磨练,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基本账务处理的能力,并且通过拓展,具有了初步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较综合报表的编制能力的全盘账务处理和初步财务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综合实践能力
全国中职会计实务大赛既是在赛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在比辅导老师会计综合能力,必将成为展示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也对教师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校课程开设主要是分层分项,即课程分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只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传统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考虑了不同课程的独立性,但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术业有专攻”的结果,不同教师只在计算机应用、会计各项技能、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等不同方面的内容熟悉,将这些内容综合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教师非常紧缺。所以教师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是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前提。
1、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现有教师会计综合知识和操作技能
总结培训经验并结合中职会计大赛的要求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把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更具体和实用化,尝试着培训后的教师是企业受欢迎的财务人员,让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为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发酵池和实验室。
2、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
由于会计电算化学科综合性特点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师要善于学习,注重理论积累,打破原有课程条块分割,综合学习和广泛涉猎与会计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账务电算化处理,认真备好实训课,针对实训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对相关问题随时记录,合理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项目,避免因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答复,使得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通过自我完善成为集会计理论和实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应用、财务软件操作和维护、各种财务软件比较、以及熟练地会计技能等方面为一体的“全才”。回归到“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原始”教学之路上。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磨刀不误砍柴功”,学校应充分考虑并解决好教师课时、岗位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脱产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考察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大胆尝试教师利用教学之余去企业兼职的工学一体模式,搜集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形成仿真案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请企业财务人员进课堂讲案例或现场指导学生操作,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三、以案例为主体,模拟企业经营,加大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在无法实现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全国中职会计大赛给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一个良好的示范――模拟企业经营案例,在企业营运过程中学习会计,强化技能。
1、老师选择并介绍一种通用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如用友或金蝶财务软件
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部分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写出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模仿编写企业会计业务,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综合技能,实现“学中做”。
2、学生分组模拟建立“企业”,并在“企业”中承担相应角色,根据所学知识和编写的案例模仿完成角色任务
学生有了企业人概念并经营自己的“企业”,两种企业之间建立客户关系和业务联系,借助ERP沙盘仿真实训室和ERP软件,立体直观的展示并参与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日常运转流程,全方位地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从单纯的财务会计教学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做中学”。
3、充实实践性教学资料
实践性教学资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取得。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企业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深入企业学习或代职等获取一手资料。二是请企业人员或财务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案例资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教学案例。三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四、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职业学校一直都在探索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和办法,很多工科类学校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模式,形成“学校是企业航母的基地,企业是学生翱翔的天空”的良性循环。但文科类如会计、金融等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都有困难。因此校内实习实训环境、设备、场地的建设和完善十分必要。这些年国家给中职学校经费的支持力度较大,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也在逐渐的配套和完善,但中职文科类专业的就业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学历低,而学历低往往和素质差相关联。这样一个“多米诺组合”让中职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PLC技术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28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3-01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该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当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模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势改变,加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课程建设是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PLC自动化技术课程是自动化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用面广、实践性强。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实际上该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教学相对滞后,没有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加强整合和优化该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新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1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合理设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2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由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改变为教学练一体化模式,变成开放、互动的教学形式。将课程教学与学习在实训室进行,将原来该门课程学习安排在教室授课变为在实验室边学边做,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下,较快理解自动化知识,加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一体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教学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这使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采用案例项目式教学,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模拟演练、亲手操作等教学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解为学生易于接受形式。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图1 教学案例内容
2.3加强建设“双师型”的师资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拥有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授课教师是取得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从培养和企业引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让授课教师外出培训或进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与学习,教师进入企业后可以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来任教,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另外,也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出课程建设意见。
2.4校企合作促进建立高标准的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联合,使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结论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要不断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课程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2]束长宝. “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2).
[3]曹冬梅.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PLC)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熊凤. “可编程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7).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获取;SECI知识转化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8-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水平及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职教教师能否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融合后是否可以灵活的传授给学生,这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定义为“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学习、运用理论性知识会受到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同时实践性知识也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称实践性知识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
新手教师往往不能将其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往往手足无措,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若想快速成长,就需要获取、内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取除了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还包括其他方式。目前已有学者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措施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转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增设实践性知识交流的渠道平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师徒制。郭靖认为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策略可分为院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院校方面可采取提供培训活动机会、引入激励机制、引入考核制度的策略,教师自身方面可采取参加培训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促进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保持与同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互动的策略。李海苹将职教教师分为新手、熟手及专家三个阶段,在新手阶段主要为“三课”并进式、“师徒一体”式;熟手阶段主要为技能竞赛式、工学结合式及进修培训式;专家阶段主要为同侪协作、项目驱动式。王玉苗提出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增设实践性知识开发、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促进职教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种途径。李小玲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建构路径主要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教师实践机会、积极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目的性、增设沟通方式,促进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增设交流的渠道/平台”“保持同行教师的合作交流”“网络学习互动”等方式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群体通过交流互动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
二、教师实践社区概述
实践社区是指一群有相同的兴趣、专业和/或职业的,有互相学习的欲望,并愿与社区成员分享各种知识、经历及经验的人。因此,教师实践社区可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渠道,是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方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形象地表征教师如何在实践社区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有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化阶段以及内在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以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此时的实践性知识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化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日志、类比、隐喻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传播。组合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阶段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分析,结合自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利用实践社区将知识进行更好的传播交流。内在化阶段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后运用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隐性知识。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社区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在现有的职前教师社区的基础上。为新手教师设计了网络实践社区。当新手教师面对重大问题时。该社区通过网络工具可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研究发现,该网络实践社区由指导教师进行辅导、提供咨询与论坛讨论,具有资源分享、创造社区感、增加情感支持等优点,但存在在线辅导难以持续的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网络由安大略省教育部和安大略省教师联合会共同集资创办,旨在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并将学习到的信息与技术应用与课堂实践中。研究表明,该教育网络的实践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增长技术知识。将技能整合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但长时间的研修,使得社区的活跃度越来越低,社区中的网络工具比较固化,不能根据使用情况改变其使用的模式。我国首都范大学以情境学习为基本框架设计并开发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将教师工作场所与专业学习进行联结,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增长,同时聚焦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也是聚焦教师知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新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绒从网络课程、网络教研、支持服务三个视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学习社区包括以上三个视角及多边网状交流互动四个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对当前教师实践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实践社区中教师进行分享交流的知识多数为理论知识及显性化了的实践性知识。如教育资源、教学经验等。但对于职校教师中操作类的技术技能知识,却无法在社区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和练习。操作类的技能性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切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社区是十分必要的。
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该实践社区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及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O2O学习模式应用于教师的研修学习中。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具备操作技能、技巧,在研修过程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技术技能点的练习。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践社区的非正式学习与研修培训的正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流动,从而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获取实践性知识。在线上与线下的O2O学习模式、虚拟练习与现实实践、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理念下,进行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社区、教师自由组建的实践共同体、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及资源库构成了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行-思-创”行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运用在活动或真实教学情境,在行动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更新、创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可视化后可在社区内与其他教师共享,进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社区。
该实践社区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应用HTML5、JavaScript、Aiax、虚拟现实等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研修教师登录实践社区后进行理论学习、案例观摩等一般操作可直接调用Ajax引擎搜索服务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虚拟实践需在HTML5与3D引擎的支持下进行页面的布局并绘制虚拟场景,以便研修教师进入虚拟情境进行技能练习时可以根据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场景。
(二)实践社区构成要素
该社区共包含研修教师、专家教师、助学者及技术环境四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研修教师
该社区的主体要素,其余要素均为研修教师服务。在技术环境的支持和专家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研修教师学习社区中的知识与技术后,可独立或与其他研修教师协作共同完成社区中的活动任务,在专家教师与助学者的引导下进行反思。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反思”的过程获取实践性知识。
2.专家教师
该社区的主导要素,为研修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宏观上引导教师在社区的学习、实践,并根据研修教师在社区中的研修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研修教师的反思。
3.助学者
该社区的重要要素,分为普通助学者和精准助学者。普通助学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跟进研修教师的研修进度并为研修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反馈。精准助学者除具备普通助学者的特点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研修教师的问题。
4.技术环境
该社区的基础要素,该要素为研修教师线上的学习、交流、协作、技能练习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功能设计
该职教教师实践社区共分为两大模块: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如图5所示。
学习模块分为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培训。线上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相关资源的下载。理论学习包括学科知识、自我认识、教学法知识等,适合刚α职的新手教师进行课堂的自我诊断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是缄默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如此,学习有关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梳理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教师之间传递知识都将起到巨大的促M作用。笔者将实践性知识可视化分为文字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视像可视化三种方式。其中文字可视化主要有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文字表达的方式;图形可视化主要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知识地图等图形化的表达方式:视像可视化主要是微课、DST(Digital Story telling)、知识动画等视频类的表达方式。该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讲解的文档、视像资料,可视化工具的安装包、可视化工具使用的教学案例视频等。线下学习主要是与教育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师研修,内容为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
实践模块中。主要进行的是实践操作。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之间的显著区别。
在“案例观摩”部分,教师可以观看课例视频,学习其他教师在实训课中是如何进行操作技能的讲授;浏览教师在参加竞赛或指导竞赛时的视频,学习教师在竞赛中如何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路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观摩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流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可学习到实践性知识可视化的流程,同时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知识可视化结果也可获取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研修教师进行案例观摩时学习其他教师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在专家教师及助学者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生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将其运用在实际教育情境时生成一个创新案例,可供其他研修教师进行观摩。形成良性循环,如图6所示。
“活动专区”子模块是研修教师将内化于心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虚拟实践、活动任务等形式实际运用并外显出来,分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自行组建线上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进行协作交流。虚拟实践是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特点量身定制的功能,研修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进行动作技能的操作练习。在线下活动中,教师也可组建线下实践共同体,参加或指导比赛,在此期间研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等方式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协作交流对已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化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职业生涯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