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叙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篇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完整版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部长令第7号)和《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皖政〔20xx〕24号),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

1痹谑≌府领导及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的宏观指导下,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设置教师培训类型,并对教师培训实施管理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笔〕闪⒔逃、人事、财政、物价等部门参加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见附件1),负责统筹和协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除按规定必须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见附件2)外,停办一切不合理的教师培训。新增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培训,必须由举办部门提出,报经省联席会议对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费安排等方面进行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严格遵循谁培训、谁出钱 的原则,由举办部门负责承担因培训发生的相关费用。

3备魇薪逃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均应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4备骷督淌ε嘌祷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高师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承担相应培训任务;中小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5敝行Ы淌继续教育实行领导负责制,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有关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为继续教育第一责任人。

6敝行Ы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是教育督导和普九复查的重要内容。

7敝行Ы淌ε嘌凳敌芯霾咴鹑沃坪驮鹑巫肪恐疲并通过开展专项督导,整顿培训秩序,规范培训行为,增强培训实效,把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二、目标与原则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

2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原则是: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按需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坚持集中面授、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坚持面向农村、送教上门,坚持创新培训模式,推进教师远程研修。

三、类型和项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5年为一周期,从20xx年开始,每周期内中小学教师年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

1苯淌Ω谖慌嘌怠C嫦蛉体中小学、幼儿园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为360总学时。按照学科教学计划,分层组织实施。其中,国家和省定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程培训为80学时。公共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由当地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实施。为减轻中小学教师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教师参加集中面授原则上不出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由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或有关师范院校实施。培训费由部门、学校、个人共同支付。个人支付部分由培训单位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培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xx〕243号)规定收取。

2惫歉山淌ε嘌怠>教育行政部门选拔认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时间为1年,集中研修为240课时。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根据省级培训方案,由省级培训院校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3碧岣哐Ю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由学校批准后,自愿参加,费用自理。省教育厅提出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高校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可折算为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4庇⑻囟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5毙驴纬膛嘌怠O蹬浜匣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专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以上各类培训的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教育厅会有关部门另行印发。

四、证书管理

1比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印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其他任何单位自行制作、发放的证书无效。

2敝な榉⒎拧8魇腥耸滦姓部门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证书的编号、加盖钢印工作,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证书的统一申领和发放工作。

3敝な榈牡羌呛蜕笱椤8骷杜嘌翟盒8涸鸺中面授的学时登记,中小学校负责校本培训情况登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省统考课程的登记。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本培训课程的审核,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集中面授课程的审核,省每年组织对各市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审验情况进行抽查。

4辈渭庸歉山淌ε嘌档慕淌Γ须提供骨干教师培训通知书和结业证书,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理免于参加周期内教师岗位培训证明,并在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相关内容。

5奔绦教育证书作为完整、系统记录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由教师本人保管,涂改无效。证书损坏、丢失后,应及时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五、经费保障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财政困难的地区要积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分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省级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逐年适当增加,重点用于农村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

2卑煅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应在业务经费和办学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备骷督逃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本级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专项经费。

4敝行Ы淌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中直接用于教师进修院校办学的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安排。

5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其学习期间的费用按有关规定在继续教育经费和所在学校的业务经费中开支。

7 鼓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捐赠,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基金。

六、基地建设

1备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xx〕3号)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本级继续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逐步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中心。

2备骷都绦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服务范围,申报继续教育基地资格,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认定结果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3备骷都绦教育培训基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与管理。省教育厅依据教育部《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组织对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示范性评估和合格评估;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对省管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资质认定。省教育厅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不具备条件或违反有关规定的,取消其基地资格。基地实行年检制度,各级基地向其主管部门上报年检报告。

七、奖惩措施

1敝行Ы淌Π垂娑ú渭蛹绦教育,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2痹诩绦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3狈财榔钢俺啤⑿聘、竞聘职务、晋级及考核评优的中小学教师,须按规定将继续教育证书提交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

4 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培训或未经同意中断按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由所在学校取消其职务聘任资格,或延缓其职务评聘,继续教育费用全部由本人承担。

5狈参シ幢景旆ü娑ň侔斓闹行Ы淌ε嘌担教师有权拒绝参加,同时追究举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严肃处理。

6倍灾行Ы淌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导致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单位,其第一责任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八、附则

1庇锥园、特殊教育机构、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实施。

2北景旆ㄓ墒〗逃厅负责解释。

3北景旆ㄗ苑⒉贾日起施行。

继续教育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教育;

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

篇2

在我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计算机基础课。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不同,选择讲授的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包括C、C++、Java语言等。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2]。其一,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新意;其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以讲授程序设计的语法、程序控制结构,偏重于细节的纠缠。缺乏对于课程本身实质与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而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编程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待解决问题的整体把握不足,不利于行业内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工程化教育理念CDIO探索与研究

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理念代表了工程化教育改革在的国际范围内的最新成果[3-4]。该理念的提出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该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欧美20余年教育改革的继承和延伸,更是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实施过程指导和教学效果检验设置的体系标准,该标准的操作性很强。CDIO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能够很好的协调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CDIO理念还着眼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培养的学生会更加符合行业和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于当前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而言,CDIO理念的采用将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CDIO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探析

CDIO理念能够将“学中做”与“做中学”有机融合为一。“学中做”是CDIO理论基于经验学习的研究成果,而“做中学”则是CDIO理念中将主动学习与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部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借鉴了CDIO的教学理念,应用案例教学法完成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按照CDIO理念中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环节完成。运用案例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比较抽象的原理和概念放固于具体的环境中。因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提升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具体如下。

1.教学中实际案例的选取

CDIO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法完成教学环节,不但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将CDIO与案例驱动方式融合可以让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当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实用性。学习程设计序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针对于问题解决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学实践不应当仅局限于语言的特定语法、控制结构等内容,更应当合理选取程序设计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体会程序设计原则和技巧。

(2)综合性。综合性案例的选取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体现以点带面,由部分到整体,由局部到全面的求知与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针对问题的全局把握能力。

(3)挑战性。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可适当设置带有一定挑战性质的案例内容。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2.融入CDIO思想案例教学的实施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学习小组的组建。精心选取教学案例,包括用于整体课程的综合案例,以及对应于各章节知识点的小案例。由于软件行业多数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软件开发,因而这里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完成案例教学环节。根据案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解决。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小组具体学习与工作。

(2)课堂讲授过程中案例的运用。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为单位完成授课过程。讲解过程中首先引入案例,并由案例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和主要学习内容。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由此引入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知识是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而后又回到案例当中。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案例为单位,从而体现了学习、练习和实践的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效学效果。

(3)课外案例分析内容布置与设计。在课外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案例分析形式为主。教师首先针对案例本身进行涉及行业背景的描述与需求分析,以此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整个案例中涉及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来龙去脉。在案例实施与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密切合作,由组长进行总体分工。该过程最终设置答辩环节,统一由组长依据CDIO理念完成案例设计任务的具体情况,针对案例的需求分析、设计与编码,以及团队协作情况进行阐述,由老师和学生统一给予评分。

(4)问题归纳与案例总结。这是实施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针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总结与整理。具体如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以及案例在解决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等。以此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更好的完成后续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

篇3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课程;实际案例;教学内容;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10-4

1 教学目标

本文旨在将实际的JAVA程序案例贯穿于整个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1],改变枯燥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和探索将实际案例运用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熟悉软件企业的开发模式和习惯,并逐渐适应卓越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

2 教学内容探索

在现行的教学中,JAVA教学按照教材列出的章节,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按照教材提供的例子,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说明。但是,教材提供的例子往往与企业的应用开发脱节,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起来也枯燥无味,影响了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整个JAVA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实际案例,并将该案例拆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用于讲解和训练JAVA课程一个或若干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直接将知识点用于编程实现实际案例的一个部分。下面从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介绍教学内容的探索方法。

2.1 理论教学内容

针对JAVA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设计实际案例“学生宿舍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相对齐全的系统功能,它基于字符界面模式,其主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实际案例系统界面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接收用户输入的数字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功能,执行完毕后,再返回图1所示的系统主界面,可以让用户反复执行相应功能,当输入“退出”指令时,系统才退出。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它们可以共享相同的数据信息,每个模块都可以单独编程实现,这样方便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单独讲解。在整个JAVA课程的教学中,逐个将各知识点安排进“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实现中,由易入难,当所有知识点讲解完毕时,整个系统就按照以上功能完成。同时,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代码设计分解到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再按照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实现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点的部署,JAVA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在“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实现中的安排如下:

(1)设计和编程实现系统界面。“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界面如图1所示,该界面由“System.out.println();”语句逐行输出。将Java程序的代码编辑、编译、运行、调试、输出语句等知识点插入该实现过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批量输出语句的组合使用方法,学生在完成编程实现后,既掌握了Java编程的初步知识,又实现了“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字符模式主界面。

(2)编程实现处理用户指令。用户可以在闪动的光标处输入数字指令,系统根据输入的用户指令执行相应的功能。将数据类型、运算、判断语句等知识点插入该实现过程的教学中,在已经实现的系统界面上,对输入的指令进行计算,并判断该执行何种操作。

(3)编程实现系统界面的重复显示。在“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中,当系统执行完一个功能后,再返回到系统界面中,这样可以让本系统一直运行下去。将循环语句、循环嵌套、结构化编程等知识点插入该实现过程的教学中,教授学生如何实现程序的反复循环,并结合用户指令,实现本系统指令对应的操作。

(4)编程实现学生类和房间类。该实现过程为“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基础,为各个功能模块建立学生和房间的结构化数据。将类的定义、类的创建、类的初始化、类的封装、类的继承等知识点插入该实现过程中,以实例化的形式教授学生学会面向对象编程。

(5)编程实现处理用户的错误指令。该实现过程让“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可以处理用户的误操作,避免因用户输入的错误指令导致系统失效。将异常处理知识点插入该实现过程,教授学生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异常。

2.2 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际开发工具,按照理论教学的顺序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具体实验教学如下:

(1)教授学生熟练使用一种Java编程的开发工具,例如Eclipse、NetBeans等,让学生在学会熟练使用开发工具的同时,逐渐适应项目化的软件开发模式。

(2)每次理论课程后配套相应的实验课程,每位同学一台计算机,编程实现一个独立的子系统。

(3)当所有知识点讲解结束时,由学生自己将本学期开发的所有子系统进行集成,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并测试该系统的有效性。

(4)在学期末,部署课程设计,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采用图形化模式对“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重新进行设计,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共同完成程序设计、测试和文档撰写等工作。

3 考核方法实践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考核方法采用期末集中笔试的方法,由于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实际的编程能力,因此传统的考核方法难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科学的考核。本文改变期末考试决定绝大部分课程成绩的原有考核模式,探索能考核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的考核模式,侧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开发的能力,课程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综合案例成绩、课程设计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具体考核方法如下:

(1)平时实验考核。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主要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实现各实际子功能模块的能力。

(2)综合案例考核。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主要考核学生将各子功能模块集成为综合案例的能力。

(3)课程设计考核。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和编程,组内成员考核成绩相同,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期末考核。该部分成绩占课程成绩的40%,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集中进行小项目设计和编程实现,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林,谢中科,胡宁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9):114-116.

作者简介:刘才铭,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张雁,女,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篇4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并被日益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改革的钥匙,“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并将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核心”。与此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提出了许多策略与途径。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内在影响因素的核心,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可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支配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研究方式,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研究方式既要有益于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又要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教师教学研究方式过去模仿专业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按照研究“规则”,遵照“学术”标准,重在描述、解释教学现象,建构教学理论,落脚点在“研究”上。而现在许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选择研究方式,无意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或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落脚点是在“教学”,是为了“教学”而“研究”。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就将使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

一、以叙事体验成长,增长教学智慧

教育中的叙事研究,目前基本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而这些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另一种是狭义理解,即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基础上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教师以叙事研究作为研究方式是以自身的故事经验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故事与教师研究的综合体,它不仅是教师探究的一种形式,而且也是教师参与自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的推动力。从研究方式上看,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研究者”合作研究,教师作为叙事者,研究者对其叙事进行倾听与重建,双方组建成“叙事团队”(narrativecommunity)。另一种即教师叙事行动研究,教师既是叙事者,也是叙事的反思和倾听者。二者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经验的理论化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相对以往科学取向的研究而言,叙事研究更强调教师的经验,并以叙事来描述教师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它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逼近教育实践本身。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成长,特别是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其自身经验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叙事研究方式对其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与体悟,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智慧的提升。

另外,教师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避免走人狭小的专业视野,通过分享其他教师的故事与经验,拓宽自己的教学视角,了解他人的观点,并发展出个人独特的教学理论,因为“专业经验对自己而言,是实践的一面镜子;对他人而言,则是实践的一扇窗”。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应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性的互动能让教师感知自己的专业声音与观点,激励教师更高的专业意识,提升自信心以及从中学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甚至批判、反省自己的经验,使教师发展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效果,增长教学智慧。

二、以案例诠释理念,解决教学问题

教师进行案例研究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省察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借助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案例研究是把自然情景下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研究。案例研究者首先需要进入一种情境,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景解释某一事件;而不抽象地考虑问题,得出结论。案例研究不同于经院式的思辨研究,它要求教师走向课堂,走进学生中间,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获取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通过平等的交流,他们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学会了“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去听”,学会了“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案例研究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它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合作与分享,其最终目标是调整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首先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进而围绕案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报告”;最后,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分析取得新的发现,或通过对同类案例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案例研究”的基本环节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归纳——新案例的创设——专题研究(问题研究)。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而案例研究是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这一过程无疑将有益于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案例研究是对“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课题。它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案例研究作为经验性的研究,它通过将研究整合进教育背景,使研究能在对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并且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显然,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教师经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于他们在获得了自我引导的学习技能的同时,其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他们将可能立志探究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达到案例创新的效果,而这一点,也正是教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高境界的阶梯。三、以行动解读案例,改进教学行为

“行动研究”是一种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的研究形式,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实际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研究目的。与以往的教学研究相比,它更有利于体现教师进行研究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成教师从“教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

“行动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应该在实践中采用的研究类型。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前面的研究方式不同:第一,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进程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第二,研究的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凸显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针对情境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行动研究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行动研究无助于也不关心“一般知识”和“理论”的发现、产生。它只是更强调从具体、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更强调将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更强调渗透在行动计划的经验和理论都需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证伪;更强调知识和理论说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和真理性。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行动研究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从行动研究的立场来看,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参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有明确的实践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的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所难以替代的认识作用,并且教育活动目的的达成程度、实际工作的效率虽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计划、环境和行动的理解,但是总也离不开他们对教学实践及其蕴含问题的理解。教师参与研究、从事研究,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结论同时也是下一步所要采取的实践措施,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紧密联系乃至同一,研究与实践也就达到了新的高度的统一。行动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比日常行为具有更严格的程序,从而使教师的行动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确保实践得到提高,教学行为得到改善。

四、让经验回归课堂,形成教学理性

(一)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的载体,是可以观察的教师专业水平。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课堂是其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基本场所,可以说,教师的职业生命是在教室里生长和度过的。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他已经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修养、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方式等方面做出了诸多的准备。但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都能顺利地实现其课堂教学的价值。因为教室里的学生并不是摆放的物件,课堂是由数十个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个性特征的具有相当主体精神的学生组成的,即使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好自己所具备的技能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向学习主体的转化。而转化的程度如何,取决于教师从事教学专业研究的能力;当他的能力发挥了较高的效度时,便较好地实现了其专业水平在课堂中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在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提高

有人将教师的成长总结为经验与反思的结合: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则要对自己的课堂活动进行反思,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我们会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同一教师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他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竟是大异其趣。这说明反思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即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有没有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反思还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即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是否起到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或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反思还包括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即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挥,提升和发挥的程度如何;包括对教师自己发展的反思,教师有没有通过这堂课获得对教学的新体验。当反思积累到一定的量时,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某些问题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积累起相当的教学经验。如果这一过程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加以延伸,教师教学就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新的认识和经验作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水平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就获得了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理性借助于教学研究方式得以形成和表现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以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适当的研究方式为专业研究者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创设了空间,即为研究者和教师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点,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行动“场地”。专业研究者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使实际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这种研究活动间的结合和合作,一方面指中小学教师可以从专业研究者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感情;另一方面专业研究者既可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篇6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介绍“叙事研究”这一颇有人气的教育研究方法如何才能被一线教师从容拿来研究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育智慧的重点在于体验,知识不容懈怠,但无高贵体验不成教育;教师智慧的重点在于实践,理论不可忽视,但无精深实践不成教师。如论及教育领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智慧,不仅以实践经验为研究主题、且以实践经验为表达手法的“叙事研究”都将不可绕过,它高可达近代哲学理论,俯可至个体的生命经验,将经验、实践、故事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理论、有实践、有情感、有话语,是叙事研究的基本形象,也是它广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近年来“大热”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以其突出教师个体经验、讲述教育实践故事等的“平易”表现手法,受到很多期待提升教育研究水平、产出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线教师的青睐。但诚如本套丛书主编田慧生在总序中指出的那样,越是大热的理论、改革,越是容易给教师带来误导、洗脑,产生跟风、不顾实际等恶劣影响。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认识、没有完备的实践指导,仅凭管窥一二的个别传闻,很难对一线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有帮助,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本书则为破除此局面出力颇多。本书针对课堂叙事研究这一不仅密切贴近教育实践,且完美融合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职业情感等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对一线教师开展了一次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读之令人一快。

本书以一线教师为主要阅读对象,将一线教师放在研究主体的位置上,将一线教师的课堂生活放在研究客体的位置上,从叙事研究的理念及方法论讲起,述至操作方式、分析与下结论等的具体案例。通过五章的完整阐述,一线教师可轻松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轮廓:为什么要开展“讲故事式”的课堂研究、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评价自己的故事、怎么运用组织好的故事等。如果辅以叙事研究视之为生命的“实践经验”,也即,着手实在地尝试开展一两次自己的课堂教学叙事研究,那么一线教师便可很快体会到教学研究的乐趣,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甚至可能通过教学与研究的双重“眼眸”,重新审视自我的教学生活,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丰富自己的教学人生。这是所有进行教育研究的人都将乐见的。

篇7

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叙事性教学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教育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声讨,诸如课程教学方法及模式刻板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或无视思想与情感目标的设计,缺少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等等,致使其只能传授给学生一个分析逻辑知识体系,而不能给师范生一个生动的教育世界。[1]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公共教育学》课程走出困境的关键,“叙事性教学”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叙事性教学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借助叙事来探索人类教育经验或现象,并使社会生活与个人故事重构的过程,即师生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经验等进行重诉时,也在阐释并建构着教育和生命的意义。叙事性教学是熊沐清、邓达教授结合认知科学与文学理论提出的一种认知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叙事是人类表达与生成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思维的模式,主张恰当运用叙事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当前它虽然被作为一种关于语言教学的方法或理念而提出,但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因为《公共教育学》要想实现对教育的终极关怀,就必须强调叙事对学生的认知作用,通过分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育经历和体验,“使那些曾经在记忆中被遮蔽的深层次的东西得以敞亮……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2],从而实现个体与知识的充分互动,在叙事化的生活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消解教育教学理论。

叙事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1.共鸣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随着叙事性教学的深入持续开展,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将会发生改变,听者由于“移情效应”的影响,也会不断体悟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与叙述者共同完成对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建构与重构,实现教育中的个体内心真正生命意义的互动。因此,叙事性教学能够基于生动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经历,激发起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推动其从对方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和诠释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唤起同感促成共识。

2.反思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叙事性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交换故事或经历等的层面,更多的是要通过故事、经验、经历等的叙述和言说,凸显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给人以启迪和反思,以达到扰动思想、修正行为的效果。

3.真实性。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处处贯穿着经典、原则或规律,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不仅掩盖了教育生活世界的事实面目,而且难以与学生日常的教育实践相融合。而叙事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去,实现教育的本真回归。它尊崇现象学所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强调通过故事、经历等的叙述来展现师生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总体教育生活。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意义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通过叙事人们既可向基本的生活世界回归,重塑个人经验的理论价值,又能在切己的体悟和反思中增加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3]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叙事性教学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立场出发,恰当引入师生的教育经验和生活体验,使概念化的教育学回归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世界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教育学理解的新视域。

1.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默会知识支配着个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其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和源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的本质。[1]从小学到大学,高师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生活事件,这些都属于他们的默会知识。在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时,高师生如果仅凭书本中显性知识的学习,不能获得应有的个体默会知识的支撑,往往只能形成一些在实践中难以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难以达成对教育理论的真正理解和把握。[1]因此,《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调动其已有的默会知识,通过对默会知识的领悟与内化,实现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效交融,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坚决改变“一言堂”的做法,积极推动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全心参与,使其独特的经历、体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启发中,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显性知识,有效地构建和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

2.推动学生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的发展。当前《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始终强调“客观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津津乐道于宏大叙事。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学知识的人文价值,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使原本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叙事性教学则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而诉置心灵的教学方式,通过教育的本真回归彰显其人文精神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决心。因此,叙事性教学过程往往蕴含着宽容的氛围、开放的心态、探索的激情和生活的趣味,教师帮助学生探究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求学经历等,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该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意义的理解,丰富其个体的实践性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师身份及职业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意和职业情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信仰等。

3.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教育生活经验的表达方式,是教育意义生成的承载工具。[4]《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叙事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复述已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而是使师生有意识地体悟和重构自己的教育经验世界,因此它是师生对教育教学活动反思的重要方式。从小学到大学,师范生所经历的各种教育过程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他们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教育经历的细致描述和深度反思,不仅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观察的敏锐性和研究的自觉性,从而摆脱概念和理论的思想束缚,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意义,而且能够改良自己的学习行为,增强学习效果,优化个人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以此推动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叙事性教学的运用

在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理论先行,致使教学内容过分抽象、复杂,教学方法日益器用化、模式化,师生个人的实践智慧被无形中搁置。[5]而在叙事性教学中,师生通过重温教育经验、反思教育过程、体悟教育生活,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视阈融合。在实际运用该方法时,教师需要合理解决这几个问题。

1.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叙事性教学与案例教学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和有益补充,两者都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用具体的事例来诠释理论、验证理论。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显著,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样本”和“范例”,有事先的设计和条件的控制,因而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它强调案例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注重“以小见大”的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而叙事性教学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且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它强调教育的本真回归,注重“以大见小”、多角度地去体会和反思这些教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师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和把握不同,因而教学过程迥异。

2.教育对话的平等与开放。叙事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映射。它以后现代知识观为理论依据,强调学生内在经验(体验)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其课堂的全心参与,充分尊重及认可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叙事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与知识的充分互动,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开放性地评判自身及周围的教育事件、教育实践活动等。而其他教学方法虽然也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但对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的研讨,原来可以互相激荡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6]而生动具体的课堂叙事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改变长期固守的理性化、概念化教学思想,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课堂以实效。

3.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师范生对学校的生活体验本应是教育学研究和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6]教育学知识应该是建立于教育实践的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知识,教育学教学应该有超越既定模式的更多样化的形态。[7]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叙事性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也并不适用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所有内容,而且让学生完全通过叙事来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一切内容,不但抹杀了教学的复杂性,而且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设置,推动叙事性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整合,突出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不断寻求叙事性教学的本真回归,才能真正使学生到体悟教育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也才能使《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走出现实的重重困境,最终达成生命与生活的理想契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潘建华,白莹.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孔敏,蒋建敏.教育叙事:教师教育研究之应有视角[J].教育探索,2011,(3).

[3]申卫革.经验叙事:基于生命体验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另一种表达[J].当代教育科学,2011,(5).

[4]王济华.论英语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范式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12).

[5]杜海平.公共教育学情趣化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1).

篇8

一、研究主体

中小学教科研的主体当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长期以来,研究主体的“个体化…孤立化”影响了研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合作式研究”(所谓“研究共同体”)正渐成趋势,其研究主体也从“个体”演化成“群体”(共同体)。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教师共同体”的建立,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

(一)教师共同体

“生态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全然依靠自己孤军奋战,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这些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基于此,以“教师共同体”为主体的研究渐成趋势。“合作”“共享”是关键理念。其有效组织形式:一是教研组的改进,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强调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如“工作室”);二是运作方式:课题组活动方式,同行交流方式(集体备课、说课、微格教学、头脑风暴法)、生活史分享、教师博客叙事等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

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

目前,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在美国学者看来,专业发展学校已不仅仅是一种计划方案,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整合进了教师教育模式中。我国教师培训也正在关注这一模式。

二、主导范式

当前,就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的转变而言,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思辨走向实证。而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也急需重建新的科研制度,应运而生的是“校本教研”――种“草根化”的研究范式,它更是一种微观的、实证式研究。

校本教研的具体方式有教育叙事、课例研究等。

(一)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近几年来被我国许多具有后现代情结的学者所追捧。

从某种角度讲,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是教师研究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技术,它还涵盖着教学经验的反思、案例研究、个人成长史(生活史)的撰写、教师专业日记等具体方法。

当然,在实践中,它又常常被视为广大教师从事“教科研(校本教研)”的一种方法,以区别于专家学者的教科研;也被视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教师讲故事等个人叙事、对话交流、寻求认同的方式,使教师在叙事、讨论、反思中重新界定自己和他人,认识教学,学会教学思维和实践。

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通过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生活)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其教育成长的足迹,在倾诉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隐藏在其教育行为、教育活动背后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叙事的内容可以有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故事、案例:个人成长史(生活史)、教师专业日记等。

1 教学经验的反思是教育叙事最常见的内容和方法。它通常通过“想一想”、记反思日记、同伴讨论等来进行。

2 教师的成长具有高度的个人生活史特性,生活史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个人成长史(生活史)的撰写就成了教育叙事的重要内容。

个人生活史是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形成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教师的价值反思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视角,它是帮助教师反思自身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之所以形成的重要方式。

3 教师专业日记的写作。这种写作既是教师追寻教育理想,进行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的方式,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有“意义”的细节,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构筑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历程。可采用写教学日志和写生存忠告备忘录等形式进行。

(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课例(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事件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据顾泠沅先生的一项调查:教师们最需要、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指导改进,这也就是“课例研究”;影响很小、不太受欢迎的是听纯理论的讲座、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不结合课例)、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等。

三、热点领域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适合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

(一)有效教学

1 有效教学的标准:尽管有专家论述,但多半是思辨的(如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的推论),缺乏“实证研究”,缺乏强有力的现实考察;

2 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其中核心问题包括有效思维及情感体验在各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独特体现;不同学习方式的组合以及与不同内容的匹配问题;课堂有效评价。

(二)教育智慧

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 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无疑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语。追求智慧、做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师力求达成的理想境界。需要研究的问题:①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表现的实证性研究;②智慧型课堂的基本特征;③教师教学智慧的要素。

(三)教师专业发展

尽管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它依然具有许多亟待深化的研究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施以何种策略最能使其获得最大发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等。

(四)自主课堂的建构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图景?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具有“共识”的是:以“自主 合作 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如果我们从近几年来课堂数学改革的典型来看,则明显地表现为这样的共性:赋权 增能 建构自主课堂,这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诉求。

关于“自主课堂”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自主学习”应当是“自主课堂”的核心。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比较常见的理解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习)”当成是重要的外显行为,有的甚至规定学生的“自学(习)”不得少于10分钟。实际上,“自学”并不一定就是自主学习,那种“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始终由教师设计、控制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那么,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于自己“个性”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五)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

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应他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追求的价值取向,多元智慧理论的教与学研究恰恰表达了这一追求。

(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操作

篇9

关键词:网络教研 教师专业 发展 促进

网络教研作为常规教研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教研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从单纯的教师个人组织发展到群体、团队教研,从单一的平台支撑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的社会性软件支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在网络教研进行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优秀案例,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当然,网络教研所包含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本研究中的网络教研主要指参与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教师博客、QQ群、远程研修等活动。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先进的理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广大体育教师来说,由于受客观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很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恐怕很少参加这样或那样地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网络教研的学习和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教师的这种后顾之忧。我们可以掌握先进的理论,可以借鉴别人好的教学案例、好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网络教研,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不能不是一种提高,更是对教师更新观念的最好礼物,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二、网络教研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善于反思应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由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教师通过博客的进行网络教育教学反思,以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教育教学叙事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有了承载的空间。以网络教育叙事的方式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反思,其本质是教师自觉地将教育教学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冷静思考和总结来促进教育教学,其目标指向是下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种交流、碰撞、反思过程不断地循环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在这样的循环过程当中,话语权回归到每一个教师自己手中,让每一个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从而迷上终身学习,热衷于自我更新,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W络教研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与同事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在顺畅而广泛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实现教师的群体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网络途径,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界限,实现与本校、外校、本地、外地教育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信息的互补性更强。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省区、不同学校、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教师,但他们的共同志向却是一致的,就是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彼此的成长。网络交流的跨地域、跨时空性,加大和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教师了解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是大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此有益于教师能够坦然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探讨和交流,道出自己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对新课程的认识等,相互之间探讨和帮助。由此可见,网络教研是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为教师广泛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教师使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同伴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团体交流,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

四、总结

网络教研是实实在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升华,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局限。网络教研最大限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深入研究的完善和提高,它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得以显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将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必定踏出有力的步伐,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肖学建,徐胜成.也谈网络教研的利与弊[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

[2] 朱雪梅.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特征与分析框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3~45.

[3] 陈锡坚.学术性视野中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1,(8):81~84.

篇10

一、通过叙事彰显教师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

叙事就是对过往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刻画、叙述和描写。有怎样的事,你就进行怎样的言说。课程叙事则要求老师不仅要把幼儿园课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细微地记录下来,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描述与理性的分析,进而挖掘出课程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理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最后以讲故事的方式予以呈现。而不同的课程叙事常常会折射出幼儿教师不同的儿童观、教学观和世界观。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认为:“正是通过叙事主题的提炼,而把日常教育生活提高到自我意识之中,从而让我们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教育叙事因此才成为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如东县课程叙事活动开展两年来,笔者发现不同老师创生出的园本或年级、班本课程,彰显出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如在植物课程“小土豆、大梦想”中,班级教师非常注重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活动,让孩子始终站在课程活动的正中央,从土豆调查寻找种子播种希望观察生长挖掘土豆品尝土豆创意土豆等等,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亲历其中,亲身感受植物的生长特点,体验生命的变化与生生不息的过程。她们在课程叙事活动中,表达出这样的感想:一个小小的土豆,让孩子们实现了种植的梦想,播种、发芽、开花,亲自实践,收获快乐;一个小小的土豆,让孩子们实现了造型师的梦想,设计、雕刻、制作,艺术作品,琳琅满目;一个小小的土豆,让孩子们实现了美食家的梦想,清洗、刮皮、烹制,美味食品,赞不绝口;一个小小的土豆开启了孩子们观察生命、探究自然的旅程,生长、凋谢、再生长,循环再生,生生不息……

当然,课程叙事如果仅仅停留在演绎故事的层面,那就凸显不出研究的意蕴了,关键是要透过课程现象看到本质,看到此课程对儿童、教师发展的作用,从而在某个课程研究方面比如植物课程的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并对其他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要想叙好课程,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是对课程事件的描述必须真实,必须基于已经开展过课程的基础上,不能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胡编乱造;二是对课程事件的分析必须合情合理,要用一定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分析,不能随意猜想;三是对课程事件的总结必须深刻,要深入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只有这样的课程叙事,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二、基于课程叙事建构微教学论的案例呈现

微教学论是相对于大教学论而言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微教学论的“微”是指“微小”,主张研究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或问题;从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看,微教学论中的“微”指“具体”,即通过对具体而微的教学实践的观察、调查和实验来获得具体的教学规律;同时它主张每一个教学实践者都是教学研究的主体,都承担着揭示教育教学意义的任务。而在笔者所倡导的课程叙事活动中,每一个幼儿教师都是园本(班本、年级)课程研究的主体,都是基于本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发展需要和地缘优势进行的课程建设活动,解决的都是本班或本园课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这种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微教学论研究。

回顾两年来我县所开展的课程叙事研究活动,笔者以班本戏剧课程《犟龟》为例,尝试提炼出微教学论建构的一般程序。

第一,进入课程研究现场。

一线教师开展的微教学论研究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它是一种实践取向的研究,即研究者必须进入到课程研究的现场。而园本或班本课程研究的主体就是班级内的一个个教师,因此,幼儿园、班级教室就是老师们的实践场、试验田。《犟龟》班本课程的研究场域就是甜果果班活动室,以及活动室前面的一块长长的过道。

第二,观察发现课程问题。

在实施班本戏剧课程《犟龟》时,甜果果班一开始按照传统的戏剧活动模式进行,教师自己改编剧本、给幼儿分配角色,让幼儿背台词、模仿动作表演等,班级家长则配合购置表演服装,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班级石老师发现,幼儿排练倦怠、表演机械,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这时候,石老师产生了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

第三,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

在蚓绫硌菔保为什么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与什么因素有关?能不能改变呢?如何让孩子们喜欢表演、热爱表演呢?石老师一方面学习戏剧课程研究方面的资料,一方面开始与孩子积极对话。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发现,孩子们不喜欢老师设计的动作,贝贝说,我想这样表现乌龟,不想做老师教的动作;绘本中的语言比较繁琐,幼儿不易于表达,如绘本中乌龟陶陶有一句代表性的台词“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这句比较长,孩子感觉表达不顺畅;教师制作的精美的道具孩子也不是很喜欢,乐乐说,我想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乌龟壳等等。通过学习以及与孩子的对话,石老师发现,造成孩子不喜欢表演的根源在于教师的包办代替过多,剥夺了孩子主动参与、创造表达的机会。因此,要想让孩子喜欢表演,需要教师转变理念,从舞台的指挥者角色转变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第四,构建课程干预方案。

教师传统的戏剧观以及过于包办代替等因素是造成孩子不喜欢戏剧的原因,那么如何改进才能激发孩子参与戏剧的积极性呢?石老师拟采用“戏剧工作坊”开展班本剧课程《犟龟》研究活动。

戏剧工作坊就是幼儿通过肢体、声音、语言来自由想象、自愿参与、自主选择角色,大胆创编故事情节的一种戏剧游戏形式。它避免了传统戏剧表演中,教师偏爱能力强的幼儿而忽略能力弱的现象。在工作坊活动中,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改编绘本语言,一起创编角色动作,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道具、表演服装,如用方形蛋糕盒、彩纸等材料制作花草,用绿色的纱、金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壁虎披风,用纸箱、彩卡、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车前草,用黑色毛根制作蜘蛛网,用柚子皮、彩泥和黄色毛根制作蜗牛帽子……一起建设班级剧场,一起制作表演海报,等等,他们说着自己创造的对话,做着自己创编的动作,戴着、背着或拿着自己设计的道具,和自己喜欢的伙伴,在自己亲手装饰的剧场中快乐的表演着,流连忘返,意犹未尽。

第五,验证课程干预方案的效果。

如东县实验幼儿园承担的“十二五”市级规划课题就是关于戏剧课程研究的,《犟龟》班本课程开展以来,孩子们的表演积极性非常之高,在很多场合中都进行了展示,每次活动孩子们都有新的表现、新的创造。石老师就把这个戏剧工作坊的理念与做法推广到幼儿园其他班级的戏剧课程表演中,如三只小猪、白雪公主、谁咬了我的大饼、雷诺的大痒痒等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表演效果。

第六,总结提炼,发现具体的因果关系。

所谓总结提炼,就是要对教学设想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因和果之间的具体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通过学习以及访谈发现,开放的班级氛围、教师的角色、良好的家园关系是影响孩子戏剧表演的因素。为什么这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们的戏剧表演呢?这是因为,孩子的表演需要宽松的心里氛围,只有在心里安全的环境中,幼儿的表演才能尽情尽兴;教师从前台隐退到幕后,使得幼儿成为了戏剧表演的主角,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表演自然创意无限;良好的家园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使得幼儿园的戏剧工作坊活动得到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