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

篇1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积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不断推进全区信用体系建设。

将政务诚信考核作为高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对各板块年底的考核中,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工作的效率和参与度。

(二)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加强九大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区政务诚信建设工作的通知》,分解下达了政府采购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招投标领域、招商引资领域、化解政府债务领域、统计领域、政府投融资领域、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等九大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工作任务。各领域按照工作要求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并严格按照要求推进相关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

(三)加强“双公示”报送。按照镇江市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我区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的报送工作。督促各部门按时上报“双公示”有关信息,对存在的空白点进行填补,对相关单位下发提醒函,督促做好上报工作,并要求各部门就未上报情况做出书面情况说明。定期做好“双公示”专栏的维护工作,在公示页面添加“双公示异议申诉”链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全区“双公示”工作。2020年共归集双公示信息****余条。

(四)强化诚信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信用工作重要性,加强诚信宣传、注重诚信引导,鼓励社会共同参与诚信建设,提升信用环境。积极参与并组织推进信用知识竞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海报、现场宣传、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提升大众参与度。在初任公务员培训班及每年的公务员网络培训中均加入了诚信教育专题课,使公务员诚信教育进入常态化。

(五)加强信用修复。2020年,我区共组织全区**家失信企业及各板块具体负责同志参加**区信用修复培训班,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对有修复需求的企业,积极失信修复服务,并通过微信等远程方式在不见面情况下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鼓励失信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信用行为,恢复失信记录。

(六)拓展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2020年以来,**区在财政奖补、评优评先、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招投标、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等各类事项中挖掘应用信用信息。11月在***窗口安装一体化查询系统,进一步方便**区企业及个人查询信用信息。目前已通过该系统为部门和企业提供信用审查报告***份,实现企业和个人自主查询信用报告***份。

(七)加强政府失信工作专项治理。202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失信案件清理,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推进失信案件清理。对四个存在清理责任的失信案件,通过专题会议督促各地尽快提交清理报告,履行清理责任,目前政府承担的清理责任已全部履行到位。对四个需承担还款责任的案件,区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南京、无锡等地开展协调工作,尽力达成和解,其中金额最大的高桥镇农服中心失信事件已在12月16日达成和解,其法人已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撤出,其他案件均已在12月上旬达成和解协议,目前我区的政府失信案件已全部清零。

(八)特色亮点

二、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强化数据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加速推进多层归集、多方共享的省市一体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强化系统支撑功能,切实提高全区信用信息覆盖规模和信息质量,提升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水平和推广应用程度,为开展信用监管、信用服务提供有力的系统支撑。

篇2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在日前举行的以“可信融合、开放创新”为主题的2015可信云服务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指出。

云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进入产业蓬勃发展、应用迅速普及的阶段。”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名誉理事长吴基传在大会上指出,“云计算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张峰认为,现阶段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最主要的特征。

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实力进一步夯实。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70亿元左右,增速达到47.5%,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不仅骨干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等云服务企业具备了很强的实力,还迅速地崛起了一批云计算初创企业。

云计算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平台,带动相关环节同步发展。在国内几家大型企业的云平台上,已经聚集了数以百万的创业者,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据了解,百度、腾讯、阿里三家云开放平台支持的中小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带动就业效果明显。云计算不仅向上支撑了应用创新,向下还拉动了数据中心设备水平的提升。

云计算正在向纵深发展,政府和金融等重点行业尝试拥抱云计算。当前,网购、电商、互联网金融、铁路余票查询等关系民生的重要业务已经开始尝试上云,洛阳“智慧旅游云”、杭州“电子政务云”、南京市政府“桌面云平台”等政府云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云计算正在逐步赢得金融和政府等关键行业用户的信赖。

“不过要看到的是,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业界各方还需继续努力,推动云计算信用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张峰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技术、服务、能效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进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面临云计算服务能力较薄弱、云计算和大数据核心技术差距较大、信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不够、信息安全挑战等突出问题。下一步,业界还要与各方共同努力,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系统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呼吁云计算信用体系

今年1月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云计算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后续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也都把云计算作为基本要素优先发展。张峰指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将云计算产业创新快速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云计算各项政策的提出和技术标准的完善无疑增强了用户对于云服务的信心。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让云服务更可信仍是业界面临的一大课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表示,推动云计算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她强调,《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促进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应“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云计算服务质量、可信度和网络安全等评估测评工作”,“引导云计算服务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诚信水平,逐步建立云计算信任体系”。

张峰认为,云计算信用体系的构建,将帮助用户和服务商之间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信任关系,有效消除用户疑虑,支撑云服务快速发展。

近百个云服务通过认证

由数据中心联盟和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共同推动的“可信云服务评估”就是业界推进云计算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努力和探索。据了解,目前可信云服务认证可以评估包括云主机服务、对象存储服务、云数据库服务、云引擎服务、块存储服务、云缓存服务、本地和全局负载均衡服务、云分发服务、在线应用服务、桌面云服务和企业移动化管理服务共十二大类云服务。在会上,数据中心联盟理事长、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对可信云服务认证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在第三批和第四批参评服务中,包括中移动、中联通、百度、浪潮、华为、奇虎360等共42家企业的65个云服务通过认证,与此前两批通过认证的服务一起,截至目前,共有46个云服务商的96个云服务通过了可信云服务认证,基本涵盖了主流的云服务类型。

开启2.0服务体系建设

在加快可信云服务认证工作的同时,评估体系和手段也在获得完善。“目前,我国云服务市场已进入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陈家春表示,“为了适应云服务市场的发展需要,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多种评估手段和数据依据,可信云评估体系正在向着更专业、更细致、更完善的目标迈进。”陈家春透露,可信云服务工作已经正式进入2.0体系建设阶段。而在可信云服务2.0体系中,关键就在于引入了性能和运维两项专项评估以及云保险增信机制。

据介绍,目前运维和性能专项已完成了评估测试方法的制定工作。与云计算的技术和规模发展相比,相对应的运维管理发展却难以匹配。因此,可信云服务工作组联合阿里、百度、奇虎360、IBM、世纪互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联润通等多家企业共同完成了《可信云服务认证专项评估-面向云服务提供商的运维管理指南》。同时的还有《可信云服务专项云服务性能基准测试方法第1部分:云主机和块存储》。

篇3

[本文来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诚信”乃诚实履约,讲求信用之意,是企业获得信任与信誉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信守诺言、合法履约显得越来越重要,诚信经营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各种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而推进价格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价部门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重要职责和抓手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市场价格逐步放开,政府管理价位越来越弱化,价格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如何管好价格,由“管价位”向“管行为”转变,各地都在推进价格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城区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诚信出品牌,诚信出效益”为载体,以规范特色街经济、程序、行为,提升特色街品位为目标,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在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开展了价格信用认证的试点工作,积极利用价格信用认证这项工作,为企业搭好台,让企业唱好戏,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不断规范价格行为,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大大提升了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的品牌效应。通过半年多来不断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杭州日报》、《青年时报》、《今日早报》、杭州电视三台及杭州价格网、杭州服装协会网等多家媒体作了相关报道。国家发改委、全国价格协会等有关部门将于9月份在我区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相关经验。现将我们在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感受浅谈如下:

一、审时度势,选准切入点。

我区地处杭州市中心,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定位于发展浙江省及杭州市的CBD。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是区委、区政府为打造女装之都,提升杭州商业品牌而营造的一条商业特色街,也是全市重点工程和全省十大商业特色街之一。我区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用两年的时间改造成富有魅力,颇具亮点的一条女装特色街,并引进各类品牌服饰企业达600余家,在全国已有一定知名度。怎样把品牌的服饰、时尚的款式、合理的价格奉献给消费者,这是加快女装街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区政府按照省、市政府打造“信用浙江”、“信用杭州”的要求,物价、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积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努力营造诚信氛围,不断增进市场价格信用机制。许多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显示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纷纷表示要通过诚信经营,使消费者“来的欢心、买的放心、购的称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局审时度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抓住价格信用认证这一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推进价格信用建设,为发展时尚女装街作出了物价部门应有的贡献。

二、制订标准,抓住关键点。

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要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这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价格与广大消费者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价格诚信是诚信经营的核心,开展价格信用认证活动作为物价部门的重要职责,当然也离不开工商、质监、消协等部门密切配合。然而开展价格信用认证活动存在着三难:一是没有统一模式。虽然在20__年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的通知》,然而物价部门至今尚未开展这项工作,城区要开展这项工作,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没有统一标准。价格信用以什么为标准?三A、三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询问了多个部门,无法得到满意答案。三是没有统一操作方案。价格信用工作的涵义是什么?程序如何确定?咨询机构(认证机构)如何操作?专家评审的要素是什么?我们查阅有关网站,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均无资料可考稽。怎么办?敢为人先,前人未走的路我们走!既然市场有呼声,群众有要求,政府有意向,最难的课题也要探索着上。针对上述情况,在杭州市价格协会的帮助下,在武林路时尚街管委会的配合下,我局价格认证中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走访了质监、工商、银行等部门,吸收了质量认证、“重合同守信用”认证、贷款认证中成功的作法,结合价格认证工作的实际,确定了开展价格信用认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涵义,制定了标准,规定了工作程序,部署了工作计划,与上述两单位共同拟定了《关于在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拾易其稿,反复推敲。整项工作明确主体为价格协会、认证机构和管委会,这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按国际的惯律,协会与认证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业务性、可信度较强,同时尽量规避了政府部门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二是加强了价格协会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三是从活动本身来讲,价格信用认证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认证机构对市场主体的价格信用状况进行评价、认证的活动。事实证明,在市、区物价部门的支持下,由价格协会、认证机构会同管委会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既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为顺利有效开展认证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管齐下,把握结合点。

对照《价格信用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首先结合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管委会开展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对600余家企业的360名物价员进行价格业务、法律、法规培训,通过考试对合格者,经市物价局审核颁发《物价员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品牌、规模、效益、管理及信用度等情况,由物价、工商、质监、管委会择优推荐出28家企业作为价格信用的候选单位。采取以会代训、上门辅导、现场观摩等形式,促进企业价格信用度的建设,区物价检查所多次督促检查,区认证中心多次深入企业,进行上门业务辅导,帮助企业建立了价格管理机构,制定了《明码标价》、《价格台帐》、《物价管理》、《价格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度》、《内部价格监督检查》等六个制度

篇4

一、活跃市场经济,根本是活跃市场主体,让市场主体中最活跃的成分得到快发展、大发展

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反映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活力。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持续发展才有希望,转型发展才有动力。跨越发展才有冲劲。活跃市场主体,关键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毋庸讳言。影响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依然存在。民营经济最有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这已形成共识。但是,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获取、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没有得到均等的竞争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公平竞争就是解放生产力,让市场主体最活跃的成分得到大发展就是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民营经济活则山西活、民营经济转则山西转、民营经济兴则山西兴!

适应转型跨越大发展的形势要求,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都要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市场主体的总量也必须有一个大发展,企业总量也应来个翻一番。只有这样,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才有坚实基础。为了推动山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山西省工商局先后制定了“创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等五个《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紧紧围绕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提高准入效率、推进公平竞争而展开,都以省政府规章文件出台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山西省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私营企业户数从2002年底的3.4万户增长到14.6万户,增长了3.3倍:个体工商户由34.9万户增长到79.3万户,增长了1.3倍。私营企业户数占全省企业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四分之一、2004年的三分之一。到2007年的二分之一,再到现在的三分之二。尽管如此,山西省私营企业发展程度还很不够,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说明,山西省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基础可抓,有潜力可挖,有后劲可上。

山西省各级工商机关,将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制订完善政策,推进公平竞争,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提高民间资本准入的效率,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创业活力和发展活力,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力争私营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发展3万户,总量翻一番,达到30万户。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转型发展项目,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闯市场的能力和本领。发挥工商机关联系企业紧密的职能优势、基层机构健全的组织优势、条块管理结合的体制优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推动全省非公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健康发展。

二、活跃市场经济,核心是活跃金融市场,让要素市场中对大发展推动力最强的成分首先活跃起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战略性、全局性、枢纽性、调节性的制高点地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业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中枢作用、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对全省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因素已经不再是地域封闭的制约、基础设施的制约、资源条件的制约,而是金融支撑不足的制约。这集中反映在“五多五少”现象上:一是存款余额多、贷款余额少;二是间接融资多,直接投资少;三是信贷资金上垒大户多,支持中小企业少;四是金融业务上传统工具应用多,新型产品创新少;五是民间资本储蓄保值多,直接投资增值少。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金融发展不足,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落后,与晋商故里的称谓极不相称;其次是金融创新不够:再就是抓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的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我们常讲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这对大发展无疑是必要的和重要,但是活跃金融市场、激发国内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巨大投资潜力,发挥其对大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利用外来资本成本更低、作用更快、效果更好、意义更为重大而深远。

活跃金融市场,核心是推动金融创新,内因要起作用;但外因条件不可少,就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有效构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创造社会信用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让金融机构放心大胆地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协同推进金融创新,大力活跃金融市场,从深层次上破解大发展中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为转型跨越提供高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撑和金融服务。2010年以来,山西省工商部门在开展“万名工商干部进十万家企业”帮扶大行动中,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主动沟通银行部门,搭建五大融资平台,即:股权出质融资平台、商标出质融资平台、动产抵押融资平台、信用贷款融资平台以及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民间资本投资平台。共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580亿元。这些平台,有的是拓展资产抵押范围,由固定资产拓展到流动资产;有的是拓展资产出质领域,从有形资产拓展到无形资产;尤其是搭建信用贷款融资平台意义更为重大。工商部门与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分行联合开展了“创建信用市场、评定信用商户”活动,依托工商部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无抵押、无担保、凭信用,为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7亿多。对此,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业内人士给予高度关注,认为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开展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这是金融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和金融服务方式的重大创新。我们要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力度,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努力使更多的商业银行都能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开展信用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活跃市场经济,要害是提高竞争实力,让市场竞争中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势品牌引领转型跨越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活跃市场经济,需要打破垄断,充分竞争。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适应充分竞争的形势要求,需要全方位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农”、“品牌兴省”战略。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成本和价格竞争,到技术和质量竞争,再到品牌和知识产权竞争。品牌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成为区域之间竞争,乃至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特征,已上升为国家战

略。一个强势品牌的形成,对企业而言,既凝结着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硬实力,更凝结着企业的管理、信用和文化等软实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区域而言,强势品牌就是城市的名片,就是竞争的优势,就是发展环境的形象代言人。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撑起了青岛的城市形象,微软、波音、可口可乐等彰显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因此,打造强势品牌就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现在大家都在热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对策略。结构调整、发展转型、自主创新、品牌引领是应对策略的基本选择,构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如果说,这意味着我国由贴牌型的生产大国向品牌型的制造大国转变,那么在山西则需要由资源型经济向品牌型经济转变。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深刻理解,省委提出“把山西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这是山西作为能源基地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进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重点项目来支撑,更需要打造一大批强势品牌来引领。在制造业、服务业、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上,都需要打造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影响力大、竞争力强、能够有效聚集社会资源跨越发展的强势品牌和领军企业,以此支撑和彰显基地、中心、大省、强省的形成。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把实施商标战略由部门行为提升为推进“品牌兴省”的政府行为,第一次把商标战略纳入全省五年发展规划,把每年的6月6日确定为“山西品牌节”,还出台了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等政策措施。山西省工商局每年围绕一个主题,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四届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的“山西品牌节”,有力营造了“品牌兴省”、“品牌兴企”、“品牌兴农”的浓厚氛围,也打造了工商部门“消费维权3.15、品牌建设6月6”的新形象。截至目前,全省中国驰名商标由2002年的4件跃升到45件(其中,国家工商总局认定35件),增长了10倍;山西省著名商标由194件增长到1143件,增长了5倍,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产业特色的品牌群体。这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在省内外同行业中都具有代表性和成长性,是带动和促进山西省产业振兴、企业重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在全省转型跨越大发展中应发挥好这些企业的引领作用。

实施品牌战略,政府引导是前提,企业自觉行动是根本。山西省近20万户企业、80万户个体工商户,拥有注册商标还不到3万件,平均33户市场主体才拥有1件注册商标。有产品无商标的企业还为数不少。为此,全省各级工商机关,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推进企业商标注册,广泛开展“一企一商标”、“一村一品一商标”活动:指导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以此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力、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高。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全省注册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总量再有一个突破性、跨越式增长。

四、活跃市场经济,基石是打造“信用山西”,让市场关系中起基础作用的信用准则成为社会自觉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活跃市场经济,需要创造信用环境,构建信用秩序,提升信用形象。提升信用就是强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构成了加强市场监管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我国正在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信用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不仅严重破坏着经济秩序,而且严重毒化着社会风气,以至于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信用!俗话讲,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无论是从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认识,还是从夯实转型跨越大发展的根基考虑,都需要加快建立与信用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法治与德治的力量、他律与自律的作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弘扬守信、惩戒失信的信用约束机制,使信用体系的保障作用成为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信用约束的行为自觉。

2003年8月,山西省政府成立了“信用山西”建设领导组,由33家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牵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框架基本搭建。建设进程步入成果应用攻坚阶段。其标志:一是信用体系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以省长令了《山西省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二是搭建了信用信息归集和查询服务平台,建立了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归集了全省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900余万条,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和48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开通了“信用山西”网站;三是广泛开展社会信用活动,省市两级成立了信用企业协会,发起成立了“山西市场信用共建联盟”,以开展“百家信用示范企业推荐榜”活动为抓手,倡导信用文化,推进信用自律,营造信用环境。2009年中国信用联盟特别为省工商局颁发了“中国信用共建特别贡献奖”。

山西省的信用体系建设将紧紧围绕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信用惩戒机制构建、扩大信用信息征集、开发信用服务产品、开展社会信用活动等深入推进。一是力争出台《山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条例》,对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失信行为惩戒以及社会信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作出法律规定;二是继续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在政府部门间实现信用信息归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申报机制,并实施对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的信用信息归集,形成完善的企业、中介、团体的身份信息、业绩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三是推进成果应用,实现信用信息平台向政府部门监管市场、决策咨询的综合信息平台转型,并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和信用评价服务。对工商系统而言,要实现“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办案、网上办公”,并引申信用分类监管,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四是广泛开展信用活动,引申“山西市场信用共建联盟”活动,继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西省百家信用示范企业”争创活动,弘扬诚实守信,营造信用环境,并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自律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五、活跃市场经济,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让“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发展环境”成为工商部门的主导行为

社会发展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创造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并上升为中央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就指明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要求。毋庸置疑,几年来,政府职能在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发展环境方

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由于受惯、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这一转变还不够。特别是行政审批过多,事实上形成“审批经济”,相应带来种种问题,助长了衙门作风,降低了行政效能,恶化了发展环境。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外,需要转变工作作风,创造发展环境。在转职能、创环境、促发展方面,核心是两条: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状况,甚至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把工作重点放在良好市场秩序的创建上,而不是放在项目的前置审批上;二是提高市场准入效率,除了严格依法行政、实施阳光作业、落实首办责任、加强行政监察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外,根本的一项举措,就是推行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和注册登记从“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的转变。一般来讲,“并联审批”遵循的原则是:一家首办、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过时默认、责任自负;实施的技术条件是:部门联网、信息互通、网络传递、网上审批;形成的效果是: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政务环境、提升公信形象。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促进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措施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创建试点名单

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除*县已被列入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外,确定诸暨市和上虞市为*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县(市)。同时,根据各地推荐,经研究,确定*县钱清镇和平水镇,诸暨市大唐镇和阮市镇,上虞市东关街道、丰惠镇和沥海镇,嵊州市金庭镇,新昌县大市聚镇,越城区鉴湖街道等10个乡镇(街道)为试点乡镇(街道)。

三、创建目标

(一)食品安全示范县

1.县(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2.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县(市)及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县、镇、村三级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3.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有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好,工作有创新。

4.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食品安全信息信用、应急管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5.连续三年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

6.同级财政有一定的保障能力。

(二)食品安全示范乡镇

1.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专人负责食品安全工作。

2.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村(居)确定食品安全责任人员,保证群众监督网畅通。

3.建立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基层监管部门和人员,适时组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4.食品养殖种植、生产加工、经营行为依法、诚信、规范,食品质量总体水平较高,群众满意程度普遍较高。

5.信息渠道畅通,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规范有序、措施到位,全年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

6.扎实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四、创建步骤

创建试点工作从*年11月起至*年10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年11月—*年2月)。创建试点县(市)和乡镇(街道)分别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月—9月)。创建试点县(市)和乡镇(街道)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创建工作开展指导、帮助和督促。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市创建工作开展指导和督查。

(三)验收考核阶段(*年10月)。创建试点县(市)和乡镇(街道)对照创建标准开展自查,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申请验收。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组成验收组,对试点县(市)和乡镇(街道)进行考核验收,并实行动态管理。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推进,把创建试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创建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和创建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强化措施,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创建工作方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根据本方案,牵头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验收考核标准,明确验收程序,确保创建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篇6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篇7

和县工商局局长梁宏祥是位学者型领导,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的工作思路深受县委书记许少春好评。梁宏祥介绍,近年来,和县工商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做好红盾护农、合同帮农、经济活农、商标富农、维权助农、市场引农,树立了新时期经济卫士新形象。

最新的亮点――创新监管新模式

和县工商局实行专项市场整治和重点市场监管相结合,强化维权网络建设。重点突出农村食品市场的日常监管,推行“所村挂钩”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

在食品管理上,先后建立了验货索票制度,电子备案制度。同时,加强农村维权网络建设,以行政村为中心建立联络站,做到标牌、机构、电话、制度“四统一”,各工商所全面实行“一会两站”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管员制度。目前,已建立消费者投诉联络站37个,12315申诉举报站132个。今年以来,对全县3000多家食品经营户反复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同时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六・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效地净化了食品市场。

强化红盾护农体系建设。开展了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实行监管“关口前移”,建立了以公平交易局为主、工商所协助的联动办案机制。全面落实“农资商品准入制”、“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农资市场索证索票制”、“严重不合格商品召回制”、“诚信承诺制”等制度。

全县400多家农资经营户按ABCD四级信用分类监管,形成了以农资信用管理为基础,以农资商品质量监测为手段,以社会监督为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上半年,共查处取缔无照和超范围经营5户,查获“三证不全”种子1000公斤,抽检样品212组,查获各类农资案值近300万元,有力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强化专项市场整治。对集贸市场、生猪屠宰场及肉类食品销售点进行了地毯式巡查,严格实行索证验票制度和挂牌销售制度,实行“挂牌经营”,设置公示牌,标明产品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等监管形式。同时,对全县粮食、房地产、建材及成品油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上半年,共检查市场经营户1230户、检查屠宰点22处,检查粮食经营户170余户,查处案件3起,立案查处建设转包等案件3件,查获“地条钢”31吨,立案28件,无照经营及不合格成品油案件13件。

最大的变化――创新服务新体制

梁宏祥告诉记者,和县工商局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提升了服务水平。

开展合同帮扶。积极推进和规范了“订单农业”,今年以来,确定了10户“农业订单”示范户,主动上门提供法规服务,指导合同文本使用,规范签约。2006年,签订粮食、蔬菜瓜果、种子类订单11300份,种植面积约50万亩;签订养殖业订单1500份,养殖家禽约300万只,提供合同法律法规咨询200人次,格式条款合同备案4种,参加招投标25次。

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四次党代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制定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提高的主要措施,部署今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上,黄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6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群坚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方针不动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落实政策,优化环境,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速度效益同步增长。**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858.4亿元,增长36%;实现增加值649亿元,增长39.5%;实现利润144.4亿元,增长41.1%;入库税金29.7亿元,增长33.9%;出货值25.8亿元,增长14.9%;企业个数22.6万个,增长6.7%;从业人员173.4万人,增长1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4%。从整体上看,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二是项目建设成绩显著。**6年全市新上项目1194个,总投资135.7亿元,建成投产745个,新增固定资产41.6亿元,引进资金60.6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258个,总投资68.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00亿元。安棚碱矿二期40万吨纯碱项目,方城迅天宇多晶硅高科技项目,桐柏盛煌油脂公司项目,唐河麒丰乳业、麦龙食品,淅川县丰源农药有限公司,卧龙区西施兰公司保健品项目等,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

三是规模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能力不断增强。**6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91家,实现营业收入543.8亿元,增长41%;完成增加值166.8亿元,增长34%;实交税金16.61亿元,增长43%;利润总额42.2亿元,规模企业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进一步增大。龙成集团完成产值32.6亿元,增长130%,成为我市地方企业的领头羊。宛药公司“仲景”、“月月舒”、安棚碱矿“远兴”牌纯碱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宛药集团在宛药和西泵公司分别成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全市有118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淅铝集团、玉典化冶公司、大统商贸集团、邓州金星啤酒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迅猛,主要指标大幅提高。

四是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壮大。西峡炼钢及保护材料产业完成产值61亿元,税金3.1亿元,利润5.5亿元,成为工业经济新亮点;中药制药产业完成产值5.1亿元,税金5300万元,利润4100万元,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8%;汽车配件产业完成产值6亿元,汽车水泵、排气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5%、30%。新野棉纺织产业限额企业达到107家,全年实现产值67亿元,增长31%。镇平县以新奥针织为龙头的羊毛衫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余家,织机达到4500台,年生产毛衫600万件。唐河县的面粉加工业规模企业达到23家,加工的小麦是唐河小麦年产量的四倍;明胶加工量占全国产量的80%,成为全国最大的明胶生产基地。宛城区枣林家具工业小区,以枣林家具博览中心为龙头,新上了投资**0万元的吕庄家具生产基地、投资**0万元的姚庄家具生产基地、投资1500万元的恒大家具广场,一个初具规模的家具制造销售基地正在形成。桐柏碱化工及银制品产业、高新区光学仪器产业、中心城区的房地产开发等产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初现产业集群模型。

五是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形成年收入亿元以上工业园区49个,其中县级以上园区12个,乡镇级园区32个,专业园区5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园区6个,园区入驻企业3000余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578家,全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唐河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投资1.65亿元,面积达30平方公里,形成食品加工、棉纺针织、高新技术、建材机械制造、生物药业五个专业区。新野棉纺织工业园区完成投资5亿元,完善了配套工程,累计入驻企业40家,实行封闭式规范化管理。西峡、桐柏、镇平、社旗和卧龙区龙升工业园区都能做到高起点规划、专业化分区、高标准建设,吸引了一大批项目,成为新的增长点。

六是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去年7月6日,我市成立了**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中心成立后联合有关部门,处理了30余起投诉案件,配合纠风办组织上百家企业开展行风评议,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还加快了担保机构建设,全市担保机构达到10家,员工达到62人,全年为228家企业提供496笔担保业务,担保额5.24亿元,担保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努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对“中国中小企业**网”进行了改版,与13个县市区局网站联网运行,全年为企业各类信息4万余条。在唐河、社旗召开了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组织了工业园区巡礼活动,营造了较好的发展氛围,推动了园区管理上台阶。

今年元至四月份,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营业收入597.7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实交税金8.69亿元,分别增长36.2%、38.2%、49%,实现了快速发展。

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我国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我市中小企业要与国外企业、国有大企业、沿海先进企业同台竞技,在经济规模小、终端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的情况下,我们在发展中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我市企业融资困难、担保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些问题还将长期困扰企业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粗放,科技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机制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等。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寻找对策,尽快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强力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加速发展,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根据市四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7年我市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推进农区工业化为重点,努力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总的目标任务是:增加值增长25%,入库税金增长18%,从业人员数量增长5%;全年力争合同引进资金70亿元,新建投资额100万元以上合作企业300家;培育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规范园区管理,提升园区档次,全年力争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8个;限额企业上网率达到60%。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建立开放型经济结构。要向开放要资金、要技术、要管理、要人才。特别是在当前,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层次提高,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通过观念、政策、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突破。要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策划运作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全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项目。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效率更高一些,招式更新一些,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的突破。要强化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承担招商任务,实行全民动员。要搞好项目筛选和。市、县、乡要有针对性地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库,通过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上网等多种形式,加大我市招商信息的扩散范围。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外出务工经商,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要积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等举办的各类经贸洽谈会,有计划地组织民营企业家到海外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骨干企业竞争力。品牌建设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发展过程中,各县市区和企业要把打造知名品牌、区域品牌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商标意识、名牌意识,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加强市场营销,扩大广告宣传。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通过扎实的工作,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市、区)、名乡(镇),打造一批区域名牌、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带动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核心位置,倾力打造一批产业层次高、辐射带动作用大、搏击市场风浪强的企业群体。继续围绕黄牛系列加工、粮棉油系列加工、中药材系列加工、小辣椒系列加工、食用菌加工,重点培育5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县市区要集中力量重点培育3—5家发展前景好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对龙头企业建设给予优先支持,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深加工和精加工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产品质量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围绕矿产品开采加工、冶金建材、工艺美术、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重点培育全市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各县市区要重点选择几个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

(三)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科技进步。今年4月30日,总书记到**来,视察了中光学集团的光学引擎项目、二胶厂的PS版印刷项目,询问了多晶硅项目进展情况,强调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小企业更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和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机制,改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工作。要组织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公共试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模具开发中心等,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检测等开放式服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要积极发展为装备工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配套的高科技产品和科技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更多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必须重点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机制。引导和帮助现有中小企业中国有和集体成份向民营化和股份化转变,在已改制企业中要按照产权明晰的原则,大胆推进规范运行和机制创新,推广改革的成功作法,使更多的企业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实施管理创新。引导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企业管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要针对一些传统产业技术起点较低、设备和工艺落后的状况,引导企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对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技改支持力度,坚持淘汰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安全的企业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创办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今年,要以市政府名义组织一次“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讨会”,引导企业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在自主创新上实现整体突破。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园区建设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各县市区要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与产业结构调整、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等相衔接。要努力加大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公共要素的投入,通过土地、税收、财政投入、政府收购、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政策手段,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要积极组织产业集群内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产品出口贴息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用于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等。同时,要围绕园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简化各种审批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到园区办厂兴业。今年市里重点抓好龙升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及县级示范园区,使其成为全市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水平工业园区。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要组织召开工业园区建设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我市各级园区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意见。

篇9

一、科学引领,倾情服务,助动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民企转型发展再续新篇章。以“六百工程”为主载体,分解量化指标,落实帮扶措施,着力构建各条业务线齐抓共管,注册助发展、服务促发展、品牌兴发展的工作格局,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市场主体准入改革继续深入,全面实施企业网上年检,开展创建星级文明规范注册窗动,对各工商所注册登记档案质量实行月查月评,广泛推行注册登记“一字工作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限时办结等便民举措,营造高效快捷、便民利民的投资环境;贴近企业需求,优化服务平台,通过送法上门、集中培训、重点指导、引导民企联村帮扶、提供再就业服务等形式,广泛链接企业、凝聚企业、扶持企业,激活市场主体的创业投资热情。市个私协会以协会转型创新为契机,积极指导、主动参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巩固和拓展了工商、协会服务企业的新领域、新阵地。6月29日—30日,全省个私协系统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局个私协会在会上作经验交流,该项工作得到省局徐志祥副局长的批示肯定。截至12月底,全市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340家,比去年底增加91家;冠省名企业达333家,比去年底增加82家;新组建企业集团3家,新设立一人有限公司18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注册资本1447万元;办理企业抵押物登记253件,抵押物价值31.5亿元,帮助解决企业融资23亿元。

(二)市场改造提升再掀新。紧紧围绕商业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市场培育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积极参与市场布局调整和改造升级,争取市政府对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实施奖励和财政扶持,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和推进机制。全市已兴建总投资上亿元的市场4个,投资上千万元改造的市场4个;启动建设总投资上亿元的市场1个、投资上千万元改造的市场1个,掀起了我市市场改造提升的新一轮。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市装饰城和总投资2亿元的*市农贸城已进入施工阶段,投资近亿元的*国际鞋城已完成大楼主体工程;农贸和农批市场改造取得新的进展,松门育英菜场投资3000多万元装修改造,*太平水产品批发市场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整体搬迁,*太平路菜市场投资1500多元进行市场扩建;积极落实“一场一策”扶持措施,重点推进*下张钢铁市场信息化建设和*松门水产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及信息化建设。*松门水产品交易市场今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定为“中国十强创新市场”。在7月份召开的*市商品市场改造提升现场会上,我局作了典型交流发言;持续推进“星级市场”创建活动,发挥市购物中心四星级市场的龙头示范作用,提升市场发展层次,星级市场评比工作得到了叶海燕市长的批示肯定。统筹推进“品牌市场”、“信用市场”、“平安市场”创建活动,加强对各类市场的长效动态管理,树立了一批典型示范市场。此外,还加强了对经纪人和商品展销会的规范管理,举办全市首届十佳经纪人评选活动,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经纪人协会,全年参加经纪执业备案的经纪人共1288人,办理商品展销会登记56份。

(三)商标品牌建设再塑新格局。抓牢品牌建设工作主动权,以市政府名义牵头召开全市推进“品牌大市”建设工作会议,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助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新格局。丰富创牌载体,继续会同地方政府深化商标品牌基地建设,联合横峰街道举办鞋业品牌发展论坛,提升了工商品牌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创办*品牌专刊,编印创牌手册,普及商标法律法规;拓宽创牌途径,健全著名商标梯级推荐和培育机制,对重点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和创牌指导。继“新界”商标成为我市首件经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后,全市共有5家企业的6件商标通过司法途径认定为驰名商标,3家企业通过主渠道途径申报认定驰名商标,推荐“超灵”陶瓷阀等9件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滨珠”葡萄等16件商标被认定为“*市著名商标”。全年共核准注册商标1637件。

(四)助推新农村建设再现新亮点。加大“合同扶农”力度,着力助推订单农业发展,在推广箬横工商所帮扶订单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成立跨部门专家组成的订单农业格式合同评审委员会,开展农业订单格式合同点评和备案审查,热情帮助指导农业企业和农户依法签订并履行合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松门工商所积极开展订单渔业帮扶工作,建立订单渔业合同指导站。全市共签订订单农业合同9849份,履约金额达1.8亿元,涉及农户5963家。5月15日,省工商局在我市召开全省工商系统合同扶农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现场会,并编发《工商交流》介绍我局助推订单农业发展的工作经验,省局吴干冰副局长专门予以批示肯定;加大“品牌富农”力度,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品牌富农”战略的专门文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注册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等予以补贴和奖励。举办全市首届“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免费向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赠送10件商标,扶持专业合作社自主创牌、打响品牌,提升了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运作水平;加大“红盾护农”力度,集中力量开展“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农资经营信用体系建设,会同市农林局开展诚信农资企业规范化建设活动,确定28家农资企业为诚信农资企业。全面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在全市220家农资企业中建立农资进销货台账、进销货发票以及商品质量信誉卡制度,各工商所与农资经营户均签订了农资经营责任书,共建立*市级农资放心店4家、市级农资放心店20家,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

二、执法为民,凸显强势,监管维序取得新突破

全系统坚持整顿与规范同步,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方针,加大市场整规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的平等、平整与平稳。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172起,其中大案588起。

(一)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进一步强化。健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整治的工作机制,对无照经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行“严查、严管、严治”,集中力量整治制鞋业、危化、电镀行业、非法加油站点以及“三合一”企业无照经营活动,加大联合执法和案件查处力度,确保高危行业无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查处各类无照经营案件232起,其中大案142起。在各工商所全面推行无照整治责任区督查工作,实行每月自查、每季督查、年终目标考核,促进无照经营监管效能的提升。太平、城东、泽国、新河、箬横、松门工商所在取缔无照经营工作中有作为、有亮点、有突破。

(二)市场竞争秩序整顿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不正当竞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食品安全三个重点,整合系统资源,突破大要案件,凸现执法威力,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局所联动、协同作战,重点突破和查处*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商业贿赂系列大案,在监管力度和社会影响上取得新的突破。共立案查处市新华书店支付“回扣”及中小学校收受“回扣”案件26起,查处商业批发领域案件2起、酒类推销领域案件1起,罚没款75.4万元,其中对市新华书店处罚30万元;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针对区域性虚假标注行为多发现象,深挖案源,重拳出击,共查处水泵、机电等生产企业虚假标注案件143起,其中大案110起;加大商标假冒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商标专项执法整治行动,共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251起,其中大案220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起,市局经检大队和城北、泽国、大溪、温西等工商所相继查获一批“傍名牌”大案。太平工商所查处*市太平婚纱摄影会馆违法使用奥林匹克标志案件,北京奥组委专门来函肯定我局依法保护奥林匹克标志的做法;加大食品安全执法整治力度,全面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对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的日常监管,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节日市场、猪肉市场、儿童食品、水产品等专项执法检查,严打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共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45起,收到明显成效。太平工商所查处一起无照生产白酒大案;城东工商所捣毁一个无照从事卫生筷包装、销售窝点,当场查获卫生筷73.5万双;新河、箬横等工商所开展学校周边经营环境整治,取缔了一大批无证照餐饮单位以及流动摊点;泽国、大溪、松门工商所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打假,查获大批假冒知名品牌白酒。

(三)市场交易秩序进一步规范。深入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执法整治,严厉打击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违法广告。拓宽广告监测领域,继续加强对“一报两台”广告的重点监测,建立户外广告网上审批、监管系统,同时将全市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和网络广告纳入监测范围,重点管住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违法广告。实行违法广告联动查办制度,建立局所联动、科室队联动的办案机制,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136起,其中户外广告案件30起、网络广告案件55起,收缴虚假违法印刷品广告63500张(份);合同监管领域继续拓展,格式合同备案工作全面推开,从源头上清除“霸王条款”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共核准格式条款备案86份;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拍卖活动监管力度加大,共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活动160次,招投标合同金额10.5亿元,现场监督拍卖活动41次,受理拍卖备案106次,拍卖成交额4.4亿元。积极拓展执法领域,严厉打击传销等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共查处传销案件3起,遣散传销人员400多人,移送公安部门处理3人。其中今年4月份查处的“中健泰和”非法传销案件,两名传销头目李某、朱某因非法经营罪被市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6年和3年。此案被省工商局列入20*年全省七大传销典型案例,并得到了*市委副书记朱贤良的批示肯定。

(四)企业信用监管进一步推进。对内大力推进工商所责任区监管与信用监管的紧密结合,开展业务数据纠错补录工作,共纠正和补录了原有错误、空缺数据75.6万多条,确保经济户口数据的完整、准确、全面。在此基础上,对所有经济户口按信用监管等级实施分类监管,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信用监管模式,选择在全市上亿元市场、主要食品与副食品市场、菜市场,全面实施对市场经营户的信用监管。对外扎实推进政府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成立全市企业信用促进会,拓展政府信用平台。目前,我局数据库已与11个职能部门联网,采集各类企业信用信息28万余条,对外开通*企业信用信息网,实现了企业信用数据的查询、共享与交换,为“信用*”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消保维权打造新平台

全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深化监管维权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探索建立治本和长效监管机制。

(一)食品检测体系整合提升。完善食品检测网络,加强检测中心、检测站、检测室、检测箱的整体衔接、一体运作,深入推进食品检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发挥检测中心的组织、协调、指挥功能,加强对检测站、检测室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落实正常性的网上监管制度和检测比对复核制度,继续推动规范化检测室创建活动,保证检测网络的正常化、高效率运行。深化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与农林、卫生等部门实现检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树立工商食品检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截至12月底,全市29个食品安全检测室、3辆工商流动检测车和9个检测箱,共计检测各类上市食品109552批次,总合格率为98.35%,查处食品检测案件55起,销毁不合格食品12445公斤;充分运用经检定量抽检强化市场精确监管,开展了水产品、粮食面粉、儿童食品、食用油、装饰材料、电动车、针织品、化妆品等专项抽检,共抽检商品150批次,查处监测大案20起。泽国工商所采取“先定性、后定量”办法开展市场食品检测,发现可疑问题食品11起,立案查处不合格食品案件8起。同时,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预警机制,规范12315预警平台的运行,加强市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定期向社会预警信息、消费警示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报告,有效防御和化解市场消费风险。

(二)“放心店”工程深化延伸。大力推行多源配送模式,坚持超市配送、连锁延伸、市场对接、流动送货“四轮驱动”,强力推动农村“放心店”工程实现有效覆盖。成立全市性“放心店”配送中心一个,覆盖有关镇(街道)的区域性“放心店”配送中心一个,在箬横副食品批发市场实行市场对接配送。全市752家“放心店”共有527家纳入统一配送体系,“放心店”配送面达70.1%;着力推动“放心店”标准化建设,按照“分类改造、整体提升”的思路,目前已投入50多万元对236家“放心店”实施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动“放心店”向校园、社区、企业、医院、景区延伸,共建立学校“放心店”20家、社区“放心店”11家、企业“放心店”4家、医院和景区“放心店”各3家,扩大了“放心店”工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商品准入基础性工作,召开全市市场商品准入工作现场会,完善商品准入规则,扩大商品准入范围。按照“两个百分百”要求,目前城区6家大型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全市1224家镇(街道)和社区食杂店100%建立进货台账制度;市场商品准入重点突出食品、粮油制品、肉制品、家禽、豆制品等重要商品的索证索票工作,目前城区7个副食品、农批和农贸市场全面实施商品准入,并建立了市场准入办公室,镇(街道)13个副食品、农批和农贸市场已实施商品准入。

(三)消保维权社会化不断拓展。健全群众监督网作用发挥机制,运用业务培训、联合检查、考核督察等多种手段,提高了监督员的维权水平和监督能力,保证各监督站点活动正常、各项工作规范,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监督网的作用和影响。泽国、城东、大溪、城北等工商所发挥监督站片组和骨干监督员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敢负责、讲奉献的优秀监督员,基层维权民兵作用得到全面加强。完善监督员工作考核机制,对不胜任工作的监督员及时予以调整,共调整监督员28名。今年以来,全市监督员积极协助工商部门开展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处理消费投诉、食杂店准入、反馈违法活动信息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农村自我维权的主体力量正在形成。健全工商监管网作用发挥机制,整合“12315”、经检、消保委联动机制,畅通举报申诉通道,建立了全天候、开放式的社会维权监督平台,使工商监管维权与群众监督全面对接,提升消费维权的社会化水平。“12315”全年共受理投诉622起,受理举报356起,调处率和查处率均为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70万元。市消保委倡导开展“消费和谐”年主题活动、“新消费”运动和“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面向农村消费者、外来务工人员和中小学生加强宣传服务,组织银行业服务状况、洋品牌商品售后服务格式条款等五项消费调查,引导理性消费、诚信经营,促进了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四)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规范管用。强化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十项制度”,着手更新监管软件,科学实施食品经营分类监管,使基层监管的效率更高、责任更清晰,保证了责任区监管更加规范、高效运行;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以“六查六看”为重点内容,建立制度规范、执法严格、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的巡查机制;强化食品安全源头监管,整体推进大型商场、超市的商品准入和食品经营普遍准入工作,督促建立食品经营者自律各项制度,重点抓好国务院《特别规定》宣传贯彻、索证备案、台账建立、不合格食品下柜等,构建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

四、凝聚力量,提升能力,队伍建设收获新成果

全系统以“红盾作风建设年”活动为主线,把能力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强化凝聚、突出能力、彰显形象,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和谐凝聚的内部管理格局。

(一)下移重心,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强化。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取向,制定基层基础建设三年工作规划,实现财力向基层投入、人员向基层充实、职能向基层延伸,全方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优化财务支出结构,在资金投放、装备配置上优先考虑基层,城东工商所新大楼已进入装修阶段,松门、温西工商所新大楼建设已进入征地阶段,工商所执法车辆全部更新到位,投入580万元用于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切实推进基层队伍建设,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共提拔5名年轻干部任工商所正副所长,使所班子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更趋合理;统筹抓好星级文明规范工商所与群众满意站所“双创建”活动,各工商所创建精力到位、重点突出,确保基层建设与各项工作同步协调推进;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干部至少结对1户低保户,以资金或实物扶助的方式,真心实意帮扶弱势群体,体现了阳光工商的作为和影响。

(二)依法行政,执法行为得到全面规范。积极构建行政执法全程监督体系,继续推行和完善主办责任制、个案进程制、案件评查制,邀请相关专家评审精品案件,促使办案单位更加注重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执法规范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健全法制监督网络,严把案件核审关,减少案件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率。在具备条件的工商所探索实行“双法制员”制度,对局委托案件进行交叉核审,实行双重过滤,进一步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全年共核审案件1148件,其中退回补正56件,因违法行为不成立、情节轻微不予行政处罚而销案的6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5起,组织公开听证12次,召开案审委员会会议审议重大、疑难案件139件;制定执法操作规程,对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作出严格限制,在罚没款2万元以上的案件中推行说理性行政处罚文书,实现行政处罚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加强外部协调,建立与司法机关和政府法制机构的交流机制,合力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今年,我局未出现违法执法案件和行政诉讼败诉现象,呈现出规范执法、公平执法的良好势头。

(三)系统凝聚,行政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巩固。扎实开展“红盾作风建设年”活动,注重结合,突出实效,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推动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系统开展作风建设大讨论活动,轮流举办工商“开放日”暨“恳谈日”活动,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系列活动,提升工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巩固和深化优秀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有序规范班子运行,强化班子约束管理,提升局、所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干部专项能力训练,投资近20万元设立业务培训(电脑)教室,举办办案实务培训、业务软件应用和有针对性、有侧重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办案水平;丰富工商文化内涵,支持工会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举办全系统第二届健身运动会,让工商团队始终保持锐气、富有朝气。

(四)干净干事,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全面深化。进一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落实“一岗双责、人人有责”的党风廉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源头上强化廉政责任。开展重点领域专项督查整治活动,加大明察暗访工作力度,加强对审批、办案、规费收缴、投诉处理等重点部位的工作规范和约束,彻底纠正影响工商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权力运行规范化、规则化;从扩大社会监督层面、增强监督透明度入手,率先在*市工商系统推行工商所长面向监管服务对象公开述职述廉制度,继续开展以“群众评工商、监督员评工商、社会评工商”为主题的“三评”活动,搭建群众走进工商、了解工商、监督工商的平台;延伸监察工作范畴,全面推行工商所责任区监管效能监察,积极参与岗位目标责任制监察,拓展了效能监察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成果,通过电化教育、上党课、知识测试、局域网等不同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增强了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营造出干净干事、凝聚有为的和谐工作环境。箬横工商所今年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全国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篇10

今天的大会,既是一个盘点过去、总结成绩、鼓励士气的大会,也是一个展望未来、坚定目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加速发展的大会。在四月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县委、县政府对在2008年度茶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刚才,会议再次对今年在国内重大茶事活动和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茶叶企业进行了表彰。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茶产业发展的各级领导、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次会议,会前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了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今天,我们更有幸迎来了原市人大刘文献主任、市农业局罗绍怀局长亲临大会作指导,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尽快成为茶叶强县和名优茶生产基地的鼓励和期望,更是对几十万人民的关心和厚爱。一会儿,县委书记王贵同志、县长廖海泉同志都将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下步工作中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关于对政策修改与调整的说明

结合当前茶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在今年制定的《关于2009至2010年度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着力从工作重点、可操作性等方面对茶叶政策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一是在政策调整思路上,突出了基地建设、加工建设和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了对加工生产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明确了市场建设的范围和重点,增加了茶旅一体化的内容。二是在具体政策操作层面,压缩了条目数量,并确保每一条政策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和资金落实,增强了政策的可操性。三是在政策的持续性上,总体上保持了政策相对稳定和连续,确保原有政策的及时兑现。同时,突出了年度阶段工作的特点,着力解决影响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关于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

一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一体两冀”的工作思路,以创新为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空前统一,全社会共同参与产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加工能力、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全方位突破,茶产业在县域经济的支柱地位初步形成,在全市打造100万亩“西部茶海”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在全省“黔茶出山”发展战略中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概括一年的工作,主要体现出“七个增强,七个突破”的特点。

(一)资源整合力度增强,茶园基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和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整合国家投资2123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4亿元投入茶产业建设,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去冬今春新建茶园4.23万亩,补植茶园8670亩,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8.3万亩,8个茶叶产业带、10个茶叶核心村已初步建成。同时,通过大面积推广保水剂栽植、秸杆覆盖、生物农药防治、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茶叶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茶生产技术13.2万亩、机械化采茶2.5万亩、机械化修剪4.5万亩、有机肥及农家肥施用2.9万亩,投入春管肥料1200吨,有效提高了建园质量,增强了幼龄茶园长势,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为下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茶叶产量、产值逐年提升,2008年完成茶叶总产量2500吨,实现产值1.25亿元,增长幅度均超过20%。黔风、春秋、寸心草、仙人岭、龙江、魅力黔茶、露芽春等一大批现代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或改造升级,同时黔风公司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县无国家级龙头企业的空白。初步形成了以13家规模加工企业为主体,60余家小型加工企业为补充的加工集群,基本满足了当前茶叶生产需要,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三)标准化实施力度增强,有机茶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先后制定了3个省级地方标准,7个县级地方标准,采用49个国家及行业标准,完善茶叶从基地管理到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目前,全县已通过认证和转换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8729亩。2008年全县实现有机茶产量600吨(含有机转换认证产品),完成产值4740万元,价值相较普通茶叶提升25%左右。同时,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田坝村和4家有机茶加工企业发起成立了“利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1158人自愿加入协会,纳入合作社管理茶园11786亩,有力推进了以标准化为引领的生态产业发展战略。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以茶产业为载体,不断探索和突破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本、技术、规模、人力等核心要素,加速了我县农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一是成功探索“租赁建园,分包经营”和“以厂带户,股份建园”模式,切实解决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问题。二是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现代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资本问题。三是全面规范我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解决了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问题,有力提升了茶叶内在品质和竞争实力。四是切实加大了企业支持、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建设问题。

(五)茶叶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品牌打造实现新的突破。一年多来,茶叶连续在国内重大茶事活动中荣获21只国家级金奖。今年四月,成功举办“中国绿茶专家论坛暨·茶海之心旅游节”活动,泛珠三角11个省、区的茶界同仁齐聚,并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在刚刚闭幕的“2009中国贵州绿茶国际博览会”评选出的贵州“十大名茶”中,又以独获三大名茶的骄人成绩,成为本次茶博会的最大亮点。同时,以茶产业为载体,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国家质监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国家主流权威媒体竞相到采访,先后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早间栏目中播出。

(六)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增强,产业延伸实现新的突破。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上,县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永安田坝村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景区。通过茶产业的建设推动了加工业、带动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就地发展产业,农业就地转换加工,农民就地转变为工人,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七)发展共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实现新的突破。一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投资者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众创业热情高涨,先后吸引了132名回乡农民工、30余名工机关干部职工和12家转产企业投入茶园、加工厂建设和市场营销等产业发展环节。为房地产、煤炭等产业的工商资本转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为返乡农民工就地消化,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是“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和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认可。今年四月,省委石宗源书记莅凤视察,欣然将田坝村誉为的“东方瑞士”。五月,禄智明副省长将作为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对口联系点,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业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同时,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乡镇企业局等多家部门加大了我县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中茶所、中国茶叶学会等国家权威机构和部门与我县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助我发展。四是上海茶叶公司、福建安溪八马茶叶公司、星愿(中国)茶业公司等全国茶叶龙头企业纷纷到我县实地考察,并达成合作意向、协议,和我协同发展。形成了“内外联动、上下借力”的广泛合力,有力助推了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看到成绩与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一是基地规划布局还较分散,仍需集中;二是田间生产缺窝断行还很突出,仍需补救;三是日常管理还很粗放,仍需加强;四是套种问题还很严重,仍需规范;五是加工能力尤为短缺,急需解决;六是安全监管尤不放心,急需提高;七是品牌整合尤为急迫,急需跟进;八是市场培育尤为重要,急需坚持。

三、关于近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前,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逐渐加深,三年后我县生产的茶叶就能满足贵州全省的消费,市场压力将成为我们最大的问题。纵观茶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刚过去的贵州“十大名茶”的社会投票正是即将到来的茶叶市场竞争的缩影!而上世纪90年代白酒市场众多厂家淘汰出局的结果,也将是今天茶界竞争的最后结局!谁将主宰产业的成败?谁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胜出?已成为决不容我们回避的问题。从外部形势看,全国茶业发展形势吃紧,全省茶业竞争形势逼人,全市茶业比拼形势危急将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内部情况看,我们正处于由基地建设向加工和市场营销的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产业发展的转变,更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唯有紧扣市场的脉搏,找准市场发展的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志气和勇气,政企协力,众志成城,才能在群茶博奕中突围而出。

(一)我们的战略定位。从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大竞争、大联合、大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茶产业的壮大、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和瑞杭高速带来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形成,我县茶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在这场改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板块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基地的核心、加工的中心、流通的枢纽和品牌的代表”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周边县向我聚合、倾斜的有利态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合纵联横、共同结盟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区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形成区域性产业,促进板块式发展。

(二)我们的市场取向。在今年5月农业部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我县被列为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出口绿茶,建立出口绿茶基地和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发展名优绿茶,提高特色绿茶品质和知名度”。应该说,这是从全国的大局中对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定位,符合我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结合我县特点和市场调研分析,我县在国内主体市场的重点以、贵阳、重庆、上海、北京、广州等六个城市为主,确定在长江流域及以北的绿茶销费区及广州地区,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销区,研究消费对象,引导消费潮流,适应和引导消费市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展览、展销的平台,积极组织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宣传活动,扩大茶产业的品牌影响,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抓住国际茶叶贸易“红消绿长”的发展机遇,积极支持企业争取对外出口,大力开拓国际绿茶市场。

(三)我们的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企业才是市场真正的主体和基本单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已成为当前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要突出种植、加工和营销企业的同步培育和扶持。为此,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靠国家与地方扶强扶优的倾斜政策,着力优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二是在深化和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扩大实施品牌战略。三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劣汰,着力培育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切实增强企业实力和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四是要积极引导和大型市场流通主体协作,实现强强联合,全力打造茶叶流通的大渠道,培育流通性商贸大企业。

(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孕育希望、有机铸就辉煌,良好的生态环境、富含锌硒的独特魅力、坚持有机的发展方向是我县茶叶赢得市场的关键。“锌硒特色、有机品质”就是我县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二十一世纪的消费潮流是健康引领,然而“有机”等于“安全”,“锌硒”相当于“营养”,“安全”+“营养”=“健康”,我们的发展正符合了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一要加强对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各个茶叶重点专业村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茶区环境,为生产安全、健康的有机茶提供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茶叶基地、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全程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转化为生产者、销售者的自觉行动,以茶产业为载体全力推进有机食品生产试点县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我县茶叶内在品质和锌硒特色的研究力度,始终用科学的手段佐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魅力,用文化的手段去丰富茶的内涵和扩大茶的影响。

(五)我们的主流产品和主导品牌。从茶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上世纪80年代,国内通过名优茶的带动,实现建国后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轮振兴。但从权威资料显示,目前“贵族化”名优茶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受市场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受人力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近期看,以独芽为主的名优茶只能在局部地区成为主流,而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产品。所以,生产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以“绿宝石”为代表的名优茶应是我们选择的取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实现“名优茶”的“大众化”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品质提升、品牌铸造、龙头带动”为重点,形成具有包容性、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公共品牌,并在公共品牌的推广带动下发展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发展战略,应是当前品牌建设要坚持的原则。同时,我们在坚持以生产绿茶为主,搞好其他茶类和茶树衍生物的技术储备,也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茶产业综合效益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四、关于今冬明春生产的要求

结合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会议出台了《关于2009年至2010年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相关工作办法,明确了年度茶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重点,突出了“茶园基地管理、加工能力提升和产品市场营销”等当前必须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对此,我们唯有以创新的手段谋发展,以务实的作风促工作,强基础、重实效、求突破,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以强化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抓好基地建设。坚持从“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和茶园管理。一是要全力保证完成新建园任务。始终坚持“扩点、连线、成片”原则,紧紧围绕两条主干线和10个茶叶核心村,按乡镇先申报再规划后审批的程序落实今年新建茶园任务,确保完成4万亩新建茶园。二是要切实强化基地管理。着力从培训、宣传和技术入手,切实搞好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后勤服务体系、考核激励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力求在茶园管理上实现100%中耕除草、100%施肥到位、100%补植补齐、100%秸秆覆盖的“四个100%”要求,全面加强对已建茶园的管理。三是要扎实推进有机化战略进程。进一步加大以有机为引领的标准化管理力度,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有机茶,完成新申报10000亩有机茶园目标。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坚持从“强化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产能平衡、加工配套。一是结合茶园分布,搞好加工布局和土地规划。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产业,服务老板就是服务茶农的意识,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着力完善电力、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放手发动招商引资,迅速掀起新一轮农业领域的招商热潮,鼓励在茶叶专业带新建10家以上规模加工厂。三是在基地规模有限,无法引资新建规模加工企业的区域,建设10家以上符合食品加工要求的分厂,并力求做到功能完善,符合茶旅一体化发展要求。四是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充分利用支农资金整合、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等专项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给企业进入和社会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以宣传推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坚持“内外并举、政企协作、部门联动”的总体原则抓好茶事活动和宣传工作,促进市场建设。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县内相关茶事活动,积极参加国内重大茶事活动,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中秋品茗、茶文化知识竞赛、茶征文比赛、茶文化艺术表演赛和县外茶事推介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茶氛围。三是以“有机田园文化”为统领,积极挖掘和培育本土茶文化,进一步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助推凤茶出山。四是突出结合宣传,充分利用城管、交通、外宣、网络、电视等相关部门和平台强化宣传,形成综合性、立体式宣传格局,进一步扩大茶产业的影响。

(四)以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寻求金融支持。一是加大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和信用企业的建设力度,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为金融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二是拓宽森林等融资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提升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能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三是积极争取中央“放宽农村金融呆滞贷款核销条件”的政策早日到位,并主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与创新机制,激励农村金融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五)以综合配套为重点,进一步搞好茶旅结合。一是按生态旅游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搞好茶旅结合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二是通过茶产业发展的建设,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条件。三是通过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推介力度,以旅游促产业,促进茶产业发展。

(六)以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搞好技术服务。一是整合相关培训项目和资金,以县茶叶中专班和茶叶加工厂为载体,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培养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二是积极引进和招收部分高学历茶学专业人才,引进茶叶营销人才,提高茶叶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是以中茶所等国家权威茶叶科研机构为依托,进行高端人才培训,形成梯次人才结构。四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聘请茶叶辅导员,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