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案例 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多边形内角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三角形学习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入,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精心设计此教学案例,并作针对性的分析思考。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们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们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在上述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际应用性教学活动,巩固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活动四:应用转化与扩展。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2)九边形内角和();(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归纳。
在教学内容的学习后,老师给学生归纳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不仅仅学习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
(一)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三)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秋环.挖掘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师道, 2009,(12):108.
[2]盛锦平.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教学案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06,(3):28-31.
篇2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
一、欧姆定律
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
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二、安全用电
1.高压危险
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三、雷电与防雷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知识,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使用?下雨天为什么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研究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
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
生:I=U/R。
师:没错(板书:欧姆定律I=U/R),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有关,具体是怎样决定呢?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既然电流由电压、电阻决定,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当电压变小的时候,电流会怎样变化?
生:变小。
师:那电压增大呢?
生:跟着变大。
师:也就是说,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险,禁止攀登”的字样,就是因为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如果人体不慎接触到高压,通过人体的电流就很大,超过人体能承受的限度,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不要去攀爬变压器、高压线支架等,以免造成危险,因为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V的电压,凡高于36V的电压对人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小心用电。
刚才是用固定电阻来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决定关系,再看看当电压固定时,电阻对电流又有什么决定关系,电阻变大时,电流会怎样?
生:会变小。
师:那么电阻变小呢?
生:电流会变大。
师:那应该怎样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小,电流反而越大。
师:原来干燥的木棒,不容易导电,可是当用水把它淋湿后,木棒就容易导电了,是因为湿了的木棒电阻变小了,使得通过的电流变大。同样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潮湿的皮肤比干燥的时候电阻要小,此时若有电压存在电流会很大,很危险。如果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造成危险,所以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那同学们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在浴室不能使用电吹风了吗?
生甲:因为在浴室中人体是湿的不安全。
生乙:浴室中水分多,电吹风易进水漏电。
师:方向对了。通常在浴室中使用电吹风是为了使浴后的头发快干,洗完澡后皮肤的电阻变小,若发生触电事故,极其危险,另外,由于室内水气较大,易被电吹风吸入筒内使机件短路而发生危险。故此,不应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
通过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决定作用,那么平时就要注意用电安全了,那为什么下雨天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跟洗澡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跟什么有关呢?
生:雷电。
师:哦,原来是跟雷电有关系,那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雷电的知识。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破坏,科学家们努力寻求方法,发明了避雷针。(投影课本彩图)在一些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装上针状的金属物,用导线把它与大地连接,就形成避雷针了,当发生雷电的时候,避雷针把雷电引到大地,使建筑物避免雷击。每一年我国都会因为雷电而遭受损失,雷电的危害很大,大家阅读有关的资料就知道了。另外,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
活动:学生阅读印发的资料。
附: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避雷针的发明
莱顿瓶放电时能够击死小鸟、老鼠等小动物,雷电时可以击死人、畜等。所以,有人推测放电电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在1749年11月7日的笔记中,他记下了放电与闪电的一致:“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劈裂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摩擦产生的电与雷电竟然有这么多的特性是相同的!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实验,即制作一根长20英尺~30英尺顶端削尖的铁竿,把云中的电引下来。他认为,这项实验如能成功,那么采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给人类用于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后来,富兰克林想,铁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铁竿伸入到云层中去呢?他想起了儿童时代玩过的风筝,于是,他用杉木搭成一个十字架,蒙上一块丝绸手帕,做成了一个风筝。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而不撕裂,他还在风筝上加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细的金属丝。在系风筝的粗麻线靠近手的一端,加上了一条丝带(非导体),接头处系上一把钥匙。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一起把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风筝放了出去。麻线被雨淋湿后,纤维挺立起来。当他用手指节靠近钥匙时,打出了电火花,手感到发麻。而后,他又用这把钥匙为莱顿瓶充了电。发现雷电与摩擦电具有相同的性质。这项实验破除了雷电是“上帝之火”的神话。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云层带的是负电,所以雷击时“绝大多数是大地的电穿进云层,而不是云层的电落向大地”。到处都在重复雷电实验,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利赫曼(1711~1753)在得知富兰克林的实验后也决。已投入征服雷电的研究,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连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醒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
风筝实验的直接结果是避雷针的出现。早在1749年和1750年,富兰克林就提出过避雷针的设想,认为尖导体既能释放或吸收物体上的电,也能释放或吸收云层中的电。他建议将上端尖锐的防锈铁杆装在房屋高处直通地里,或装在船的桅杆顶再抛入水中,“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
在风筝实验的那年夏天,他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并称这种装置为“避雷针”,试用良好。捷克牧师狄维斯(P.DiviSCh)在1745年首先设计出避雷针。费城一些高大建筑物因装上这种避雷针而安然无恙,在欧洲特别是法国也开始流行。
篇3
“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着这一理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运用了变换角色,情境体验教学法。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③学习欣赏文章美。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始换角色,渐入情境
请一位同学上台做游戏。生表演。
师: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做起事来轻而易举,但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就连走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也变得十分艰难。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同走进一个盲孩子的世界,接触盲孩子的心灵。
(二)读悟结合,整体感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用一句话概括。(生小组讨论。师引导归纳。)
(三)感悟角色,深入情节
1.心情探访
在盲孩子获得了光明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生找并勾画。师生合作归纳。)
师:你喜不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旁,看别人说笑玩耍。为什么?(生答。)
师:盲孩子不喜欢也很无奈,你从哪里能看出?(生答。)
师:你很善解人意,与你做朋友一定很幸福。请把盲孩子的无奈读出来。(生齐读体会。)
2.改换角色,身临其境
师:盲孩子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羡慕而又无奈。如果盲孩子此时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拉着盲孩子的手,在校园里散步。
生:我会给盲孩子读故事,不再让他孤独。
……
师:此时盲孩子真幸福!文中有一位善良的人——影子,他帮助盲孩子赶走了孤独寂寞,他是怎么帮助盲孩子的?(生分角色朗读18—50节,讨论并概括。师生合作总结。)
师:有影子、萤火虫相陪,盲孩子快乐的都想大声喊叫。谁来帮盲孩子把快乐喊出来?生喊。
师:看到盲孩子心情快乐,如果你是影子,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我会把盲孩子抱起来转三圈。
生:我会大声喊道:盲孩子你真棒!
师:说得真好!是影子帮他驱走孤独,找回快乐。影子给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影子与萤火虫的帮助感染了哪些人?他们又如何帮助盲孩子的?(生自读51—88节,边读边思,讨论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3.激情表演,深切感受
师:风雨中,影子不见了,在萤火虫的帮助下他们又喜相逢。请同学们一个扮演影子,一个扮演盲孩子,表演相见重逢情形。(师指名表演。)
师:盲孩子有了影子、萤火虫、月亮和太阳,再也不孤独了。这时奇迹发生了——盲孩子重见光明了。这一切太美了!(师范读,生欣赏画面。)
4.再变角色,更深体悟
师:盲孩子告别了黑暗和孤独,他心情如何?如果你是盲孩子,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如果我是盲孩子,我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边滚边叫:太好了太好了,我能看见了,这一切太美丽了!
生:如果我是盲孩子,我会紧紧抱住影子,大声说:朋友谢谢你,我爱你!
……
(四)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多么动人的情景!我们都为盲孩子高兴。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一个个奇迹是什么创造的呢?请再读课文思考讨论。(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这是一个动人而又美丽的“爱”的故事!屏显:听完这个故事亲爱的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请用__ 我想对你说的句式。(提示:前一个横线可填盲孩子、影子、自己、身边的人······)(屏显)
生:盲孩子我想对你说,你太幸福了,你太幸运了,有这么多人帮助你,你真幸福,有我们在你身边,你不会孤独!
生:影子萤火虫我想对你说,你们真有爱心,我要向你学习。你们真伟大,爱能创造奇迹。
生:身边的人我想对你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
师:盲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有影子的帮助,然而生活中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很多。需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献出仁爱之心。正如影子,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他也获得了生命。同学们请大声告诉身边的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五)老师寄语
爱能融化冰雪,爱能打开心扉,爱能温暖人心,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爱会给予我们欢乐与力量。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教学分析和反思
反思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本着这一理念,本文运用了互换角色,情境体验教学法。
1.游戏导入,始换角色,渐入情境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必须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由游戏导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调动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且让学生扮演盲人,初步转换角色,使他们体验盲人生活中的不便与苦痛,为进一步感悟盲孩子的孤独与寂寞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感悟角色,深入情节
通过心情探访、改换角色、激情表演、再变角色等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进盲孩子、走进作者,进而深入盲孩子的心灵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细节处理上,设计了能使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并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的问题,如:1、你喜不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旁,看别人说笑玩耍?2、你能把盲孩子的无奈读出来吗?3、如果盲孩子此时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4、谁来帮盲孩子把快乐喊出来?5、看到盲孩子心情快乐,如果你是影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6、你知道影子为什么这么高兴吗?7、盲孩子告别了黑暗和孤独,他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盲孩子,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8、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其中3、5、7采用的是假设角色,1、2、4、6采用的是感悟角色,另外还采用表演角色,几种方式殊途同归。做到了整体感知与细节处理的有机结合。
3.深入思考,探究主题
最后引导学生变换多种角色,从盲孩子、影子、萤火虫、身边的人等角度考虑并体验,产生种种感悟,引发种种感想,达到深入思考,探究主题的目的。同时采用“ 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表达。既给学生铺设了台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第二、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案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都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篇4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欧姆定律了解安全用电常识。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欧姆定律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明确电压越高越危险、不能用湿手触摸开关以及短路的危害性,让学生体会到安全用电的必要性,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之,这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片断与分析
[教学片段1]
师:现在我们用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来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会发光。我们逐渐增大灯泡两端的电压,这时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对这一最简单的电路再熟悉不过了。当听到要逐渐增大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时,学生们的心中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他们渴望亲眼看到这一现象。
师出示连接好的电路,简单地介绍电源,合上开关后学生发现小灯泡亮了。
学生的心情有些急切了,他们想亲眼目睹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小灯泡的变化情况。学生的眼睛都集中到小灯泡上。
师:现在我们就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增高到3V,看小灯泡怎样了?生:更亮了。师:下面我们要继续提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把小灯泡罩住,继续升高电压,看看会怎样?生:更亮了。师:继续升高电压,看看会怎样?生:烧坏了。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当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增大时,小灯泡发的光也越来越强,最后灯丝烧断。于是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电压升高后非常危险,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
师:灯丝断了,开关还闭合,这时如果我用一根导线代替小灯泡,那么我们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随着新问题的提出,学生刚刚平静的心情,再一次紧张起来,他们渴望看到这一现象并得到答案。教师没有马上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为高效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2]
在讲述人体的安全电压时,教师首先出示了人体对不同电流反应的一组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认识到,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人体的伤害越大;相同的交流电和直流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不同,交流电的伤害更大一些。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师: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呢?生:不高于36V。师:人的最大电阻可达到5千欧。如果36V的电压加在人的身上,对于人体有没有危险呢?怎样知道36V的电压对人体有没有危险呢?生:可以计算一下电流。
学生对人体的安全电压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没有根据数据中提供的电流来计算人体的安全电压,而是利用36V的电压求电流,对照数据了解人体的安全电压。这样通过计算来验证前面所学到的人体的安全电压,既是对所学知识的验证,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数据来判断是非的能力。
师:下面我们就来求一下电流是多少?对照数据看看有没有危险。
请一名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电流和比较分析相关信息得到结论。此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了学生独立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能力。让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通过这名学生的计算过程,还可以纠正和规范解题步骤。
[教学片段3]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相关现象,从感官上对事物进行感知。采用简单有效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这个电路,合上开关,灯泡怎么样?电路中有没有电流?生:亮了;有。师:如果把开关断开,灯泡怎么样?灯泡能不能工作?电路中有没有电流?生:不亮;不能;没有。
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什么样的电路是通路,什么样的电路是断路。
师:我们接着看,合上开关,灯泡亮不亮?生:不亮了。
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刚才合上开关灯泡亮了,现在合上开关灯泡怎么不亮了?这时有学生说是短路了。老师可以让学生看电源的指示灯,指示灯还亮着,电源没有烧坏,由此可以判断电路是断路了。
教师通过及时引导,使学生又回到断路中来,为下面分析断路产生的原因铺平道路。
师:那么在这个电路中,哪儿断了呢?生:灯丝断了。师:还有什么可能?生:开关接触不良,导线断了,灯座坏了,接线柱接触不良……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分析总结了断路的原因,对断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器材。找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器材,找出电路是哪里断路了。
学生经过思考,选取电压表来判断电路的故障。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动手实验,把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这是会发现把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时电压表有示数,可以判断出灯泡处断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动手能力,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师:刚才我们判断哪里断路时选取的是电压表,能不能选用导线呢?
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学生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对能不能用导线来判断产生了疑惑,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如果连到开关的两端,小灯泡亮了,说明开关处断了。如果还不亮呢?生:连到小灯泡两端。师:我们一开始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小灯泡烧坏了,能不能用一根导线代替呢?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
篇5
数列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数列求和》的第二课时,主要练习并项求和法。从开始的教学设计到教学的实际实施都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思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导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笔者任教文科班级,班级学生对数学兴趣不足,缺少信心。在思维特点上,以机械积累为主,解题时往往是模仿,缺少主动探究精神。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实际教学时,尽量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的条件,体验探究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笔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利用并项求和法进行数列求和。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片段1、提出问题,鼓励探究
师:已知an=(-1)n(4n-1),求数列{an}的前10项和。
很快,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师:已知an=(-1)n(4n-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学生开始沉默,都在等待老师的解答。
师: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求和先研究数列的什么呢?(学生回答“通项”。)
生1:我发现这个数列,正负间隔,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成等差数列,所以我想分别求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
师:很棒,生1给出了很好的做法,我们可以试一试。(尽管生1并没有给出最好的解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做法并逐渐引导。)
师:大家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刚才我求前10项和时,并没有像生1这样求,我发现第一项加第二项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的和,以后都有这一特点。
师:不难发现,生1的方法就是上节课复习的分组求和法,如果大家给生2的方法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教师稍停顿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体会并总结出这就是并项求和法。接下来,给出引导和鼓励,如“你是怎样发现可以并项求和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大家觉得他说的对吗?”“你们能把刚才的做法都实践一下吗?”
解决了思路的问题,学生纷纷动笔计算起来,显然求和时要讨论n的奇偶性以及计算时项数会出错,但是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希望学生在计算中出错,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希望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探究。
片段2、趁热打铁,逐层推进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计算情况,总结学生方法、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及优秀解答。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几乎都给出了答案,原来大家只要积极思考,同学们个个都很厉害啊,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学生们都感觉做得很好,所以举手的同学较多,教师特意请典型计算的几个同学走上讲台,实物投影展示成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热情高涨,发现错误并能够自我纠正,常常是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讲解出错时,下面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要展示自己的做法。看到大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由衷的感到高兴。学生发现求和时必须讨论n的奇偶性,解决了分组求和法中的项数问题,体验了并项求和法的优点。教师随机给出典型例题,强化并巩固并项求和法。如:①a1=1,an+ an+1=3n,求数列{ an }的前n项和;②an=(-1)nn2,求数列{ an }的前n项和。
片段3、热情高涨,自我总结
这一环节,教师设置如下问题:
①通过这节课,大家对求和有什么体会?
②数列具有什么特点时使用并项求和法?
③求和时该注意什么?
④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当数列正负间隔时,可以考虑使用并项求和法。
生4:我们今天都是两项并一起,公式是
Sn=(a1+a2)+(a3+a4)+…(an-1+an),n为偶数(a1+a2)+(a3+a4)+…(an-2+an-1)+an,n为奇数
生5:求和时应该讨论n的奇偶性,注意项数问题。
生6:老师,上面的公式可以简化,当n是偶数时更好求,所以公式可以简化为Sn=(a1+a2)+(a3+a4)+…(an-1+an),n为偶数Sn-1+an,n为奇数
生7:我知道了,其实并项求和法不需要求通项,因为当n为奇数时,Sn=a1+(a2+a3)+(a4+a5)+…+(an-1+an)
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
三、课堂还给学生,探究事半功倍
通过本节课堂,笔者有以下思考: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
传统的课堂解题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会把解题思路及方法教给学生,甚至会把学生在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一并讲解。但是,学生往往在考试时又会出错。有的教师又气又急,我上课都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三番五次出错呢?殊不知,正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坏了学生。我们的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遇到题目不会自我思考,总是会在大脑中提取类似题目进行模仿,甚至给学生自习课时,学生只会做题目,不会做的题只会等待教师讲解,这在文科生中尤为明显。当然,也有很多的教师明白“满堂灌”的弊端,可是又不敢把时间还给学生,经常听到教师的抱怨,如“这种题不讲学生不会啊,不讲完不成教学任务啊,别的班做了那么多试卷,我要是不做,考到了怎么办,没时间给学生探究啊”。事实上,教师是课堂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则是探索者,教师不能吝啬时间,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认真的探究一道题,就会解决一类题。
2.引导探究,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亲身体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适时地让学生大胆做出设想或猜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讨论和争辩。在讨论过程中相互比较,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充分暴露科学思维,使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问题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并激发学生对寻求知识的兴趣。
3.巧用错误,探究内涵
有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本就应该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并巧妙、合理地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其中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机制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审视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顺应学生探究知识的内涵,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篇6
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一、案例
镜头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品味春风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先看第一句。
(这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只好请他发言。)
生: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对泥土的气息、花儿的香味、鸟儿的歌唱、牧童的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和煦,让人觉得很舒服。
师:品味得太好了,非常全面。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自己就学懂了,真能干。那么请大家把这一段一齐来美美地品味一次吧!
这是笔者刚接触新课程时上的一堂街道公开课《春》,我在预设教案时准备了许多估计学生品味错误后的点拨,可都没派上用场。原因就是那个学生上课前把《跟我学语文》中的知识点都背下来了,把我本想讲授的知识内容都抢了去。我顿时不知所措,便草草了结了这一段的教学。事后语文教研员在和我交流时指出,当学生说:“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时,老师就可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问:母亲的手抚摸过你吗?感觉怎么样?从而引领孩子们真正领会“轻轻地抚摸”,领会春风的和煦和温柔。体会后再进行朗读效果肯定就不同了。再比如:学生说“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话能删去吗?如果刮的是台风,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明白侧面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和煦,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面对学生的临时生成,教师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一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是最为关键的。
镜头二:
在预设《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直扑重点,将整堂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确定为:“草船借箭”实为“草船‘诈’箭”。但学生可不一定质疑得出来呀!怎么办?对,事先安排一个。在课堂上,当智多星施陈松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计,诸葛亮其实是‘诈’箭,但为什么要用‘借’呢?”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这个学生说:“打战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又一个学生说:“诸葛亮骗了十万支箭,应该算是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他的目的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所以我认为还是‘借’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后来打战的时候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我再适时引出“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就十足了。
这是新课程实施四年后的一堂县级公开课,获得了各位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进行了对话;学生的问题是一个个的生成,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一步步地深入,这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问与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意外生成还是有水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正确引领,如何催化课堂生成?我还是觉得很棘手。
二、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统一
1.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当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2.尊重学生,营造生成氛围
真正的生成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身心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但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智慧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我们教师给他的只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生成火花时,我们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保持豁达、平和的心境,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便发火,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行。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表现、发展。
3.及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1)适时引发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营造生成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中不经意地出现的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也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期“生成”。
(2)恰当处理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多”的字音读成“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孙老师急忙让学生教他怎么读,最后还称这位学生是“一字之师”。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
(3)及时应变
课堂教学生成带有很大的偶发性和突然性。在一堂《嘱咐》的公开课上,突然闯进来一位妇女,手捧豆浆、油条,来给她的孩子送早餐。这时,有些学生起哄了,教室里乱糟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严肃地说:“同学们,你们从刚才那位妈妈为孩子送早餐的神情,联系课文中的母亲,想到了什么?”这一问,使哄笑的孩子低下了头,全班学生也都严肃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自外界的干扰,巧妙地被教师转化为一种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拓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建议
1.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的特点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着眼于什么目的,其主要目标还是研究语文,一定要突出语文的特点,不能为了追求生成而漠视语文知识的落实。
2.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动态生成的课堂对于预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灵变性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加厚自身的底蕴,不断的锤炼、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3.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研制
篇7
1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练习。
1.1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运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2教学重难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师: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4人一组进行回顾梳理知识。
教师反馈并把学生整理的知识用展示仪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生交流并完成教师提前设计的表格,见表1。
师:请同学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有关圆柱和圆锥有哪些计算公式呢?
生边说师边完成板书,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复习并非只是重复昨天的知识。本环节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之后,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异中求同,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内化理解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那么大家掌握得怎么样?现在小博士出题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现在我们来闯第一关。
3.1基本练习
3.1.1复习知识
出示表1,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填在表格里。学生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填写。
3.1.2应用题(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 cm2,底面积半径是2 cm,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m3?
(2)把一个底面周长为80 m的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圆柱体增加112 m2。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 dm,把它截成4段相等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18.84 dm2。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判断题
(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并且有无数条。()
(2)如果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则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体积不变。()
(4)一个圆柱体直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5)圆柱体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大。()
(6)圆柱的高是3 cm,与它等底、等体积的圆锥体高是9 cm。()
(7)圆锥体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
(8)一个圆柱体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大。()
(9)圆柱的高是6 cm,和它体积相等,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的高是18 cm。()
(10)圆锥体的体积总是比圆柱体的体积小。()
3.3选择题
(1)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容积()体积。
A.相等B.大于
C.小于D.无法确定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 cm,高是3 cm,则体积是()dm3。
A.37.68B.0.03768
C.12.56D.0.01256
(3)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是37.68 cm,高是2 cm,它的体积是()。
A.74.36 cm3B.226.08 cm3
C.76.36 cm3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 dm,表面积为()dm2。
A.36B.216
C.72D.108
(5)一个圆锥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体积相等,圆锥体的高是9 dm,圆柱体的高是()。
A.3 dmB.27 dm
C.9 dmD.34 dm
(6)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比是1∶4,已知圆柱的高是8 cm,那么圆锥的高是()。
A.2 cmB.6 cm
C.18 cmD.5 cm
(7)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可以装水多少L?就是求它的()。
A.表面积B.体积
C.容积D.既可以说体积也可以说容积
(8)把一个圆柱形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原圆柱形木棒体积的()。
A.1/3B.1/2
C.2/3D.3/4
(9)两个圆锥体的高相等,甲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乙圆锥体底面半径的2倍。那么甲圆锥体的体积是乙圆锥体体积的()。
A.2倍 B.4倍
C.6倍D.8倍
(10)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3
C.4D.8
师: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学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请看最后一关。
4实践与拓展
(1)某工厂买来一块长3 m,宽2 m的铁皮准备做一个烟囱,(接头处忽略不计),①请你设计一下烟囱的形状,你能设计几种款式?②需要的铁皮相等吗?③它们一次排烟的体积各是多少?④如果你是厂长,你会选择哪种款式的烟囱?为什么?
(2)用这块铁皮做成水桶,你会选择哪种款式?为什么?给这个水桶配个底,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3)一个养鱼专业户用这个圆柱形水桶存了一些鱼,你能算出这些鱼的体积吗?如果是放入布做的玩具鱼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5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认为该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多少分?
(3)这节课你对哪位同学的表现感到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梳理,不仅要让学生回故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提出质疑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及时自我反思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评价他人发言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6课后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
对教师来说,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以严谨的计划作为辅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其次,教师还应该利用案例的一些特性,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加以利用的地方.最后,为了增加教学的合理性,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
一、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所谓严谨,是指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地契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状况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应该考虑以下问题.首先,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案例教学的主要组成是一些例子,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地选择例子.所谓科学,是指这些案例应该符合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以便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制订一些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四则运算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组成,它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学生接触这些运算方法的时候,应该首先对他们各自的含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法和减法是相对的,而乘法则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势,除法则是由乘法转变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加法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在教师进行加法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是两个苹果,这就是加法的最简单形式,这样的直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加法的内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上述的案例可以改变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重新定义数学课堂,并且对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所带来的改变,教师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改变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水平.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性进行一些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发现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教学问题而言,它们之间也存在普遍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将其进行一些划分,根据问题的不同,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教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问题.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应有感受,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带有趣味性的案例,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在不同的学习情况中,学生所面临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择案例,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四则运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它的内容枯燥,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为此,教师可以为它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将运算融于具体的情境中,以此改变数学课堂的氛围.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从而获得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听取学生的建议
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是多样的,而且要随着教学的改变而不断调整.此外,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保证学生对教学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尝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就案例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这样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建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的建议带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由于受到学习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建议并不是统一的,教师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只能听取大多数学生的建议,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体会.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听取学生的建议,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练习、作业中得出结论,发现学生的思维需求,在教学中做出合适的调整.
结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满足学生们在教学中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案例教学的相关特点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地利用教学案例以及互动关系,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学课堂的情况,选择学生的建议.在不同的时期内,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并且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应用
核心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必须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的各种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关于职业核心能力曾经提出过以下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由此可见,在就业竞争和高职院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在毕业之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并且胜任相应的工作,同时还关系到学生的政审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必然离不开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在所有教学内容当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与相关职业联系紧密,同时与抽象和概括理论相对立,但是又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理论完美统一的教学方式,日益得到诸多院校的重视。因此,如何把案例教学法更好运用到核心能力课程当中,就成为当代高职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较强的参与和沟通性。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相比较第一个叛逆期即青春期而言,这个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人生、社会都有了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加之,高职学生由于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业导致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其叛逆性会呈现井喷式爆发,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太适合这个时段的学生。加之,这个时段的学生渴望平等和沟通的愿望尤其强烈,而案例教学法高度参与性,不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案例教学法当中的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能从其他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2.较强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概括和抽象,但是案例教学侧重于举例子和叙事,从这个层面上说,案例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体会职场的真实场景,避免教师的反复解释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融合多样复杂的知识在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完美诠释相关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体会运用多种相关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法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二、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
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有个大前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单纯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案例教学的叙事特征使得其能够让学生在综合评价整个案例之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所在,继而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2.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由于多年以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上过分强调“情商”,忽视文化和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忽视甚至轻视理论学习,但是案例教学法虽然注重实践,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合理设置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制定出一系列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3.全局规划与实施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于分支问题的解决和分析,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中的整体的规划与实施,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概念及构成,并了解工作内部的各种知识的关联性,促进学生从高层次、全局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全局规划以及实施能力。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1.教学目标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案例课程主要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来学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进而在现实工作中加以应用,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等打下基础。因此,在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当中,必须要融入和体现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2.课程教学方法当中要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必然要遵循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引导、职业能力培养等重要原则,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案例教学在设计的时候,绝对不能与理论教学相对立,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具备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案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3.合理的案例情境的设计。任何能力都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体现,核心职业能力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情境的时候,应该注重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案例情境,尤其是在设计到学生同步项目和创新项目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就业环境,在设计合理的案例情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升意识。4.教学案例的筛选原则。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目前教学案例获得的渠道很多,教师不但可以从书籍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案例,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当中获得大量案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虽然种类很多,但是良莠不齐,即使是某些较为经典的案例,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盲目使用,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高考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避开诸如“高考状元”等相关案例;同时,高职学生大多在就业当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所以选择那些努力进取、百折不挠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5.课堂氛围的打造。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事先设计好相关环节,在积极创造和维护相关的讨论环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学。
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产生直观感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题,在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综合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迎霞.案例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实施的关键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107-108.
[2]吕平,徐东昊.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6):236-237.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陈佳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5]冯霞,吴功才.高职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0,(21).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张燕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
篇10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 上一篇:广告设计技术课程培训
- 下一篇:城镇医疗保险缴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