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的计算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老保险的计算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养老保险的计算方式

篇1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理流程

1.参保范围:具有本地农村户籍且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2.所需证件:身份证原件,身份C复印件两份;户口本原件,户口本复印件两份;4张1寸免冠照(60周岁以上人员6张)。

3.办理方法:到所在村镇填写《登记表》4份,《户籍表》2份,贴相片,并由本人签字按手印确认。16~59周岁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缴费,由村镇经办人员开具收据并填写《缴费明细表》。60周岁以上人员不需缴费(注: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填写《待遇申领表》2份,提交存折复印件两份。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怎么交

1.定期交费:对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险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险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

2.灵活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

3.一次费:多数是岁数偏大的农民,根据自己年老后的保障水平将保费一次交足,一直到60岁以后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交多少钱

1.在个人缴费上,今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2.在出口补助方面,分别确定最低给予每人每年45~65元补贴,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标准最低达到120元。同时鼓励长期缴费,对累计缴费满15年的农牧民,每增加缴费1年,每月增加不低于2元的基础性养老金。

3.在进口补助方面,分别确定最低给予每人每年20~60元补贴。所谓“进口”,是指各级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的同时鼓励多缴费,对选择1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每人每年增加补助不低于5元。

4.对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政府代其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UML建模语言;精算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099-03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养老保险的建设已经日渐完善,但是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险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为此我党在十六大中首次以政治报告的形式明确的提出了加大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非常的复杂,相比于城市的情况来说农村的养老保险的缴纳和分析缺少一个对应的精算体系,这就给政府在安排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无论帮助保险决策部门安排工作步骤、决策方向还是路径都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社保养老保险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基于UML语言设计了一个农村社保养老保险精算系统以帮助政府在实际的养老保险的政策的制定时候提供数据和技术的支撑。为此我们使用UML见了一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系统,来帮助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工作安排。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算法和模型库设计

随着现代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结构、功能和组件越来越复杂,给软件的编制和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UML语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UML也叫统一建模语言,主要的思想是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标准的建模语言。而本精算系统的设计而言,软件内部的结构非常的复杂,为此我们利用UML语言设计完成了该精算系统的设计,而精算算法和模型假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其精算模型的建设,并提出模型库的设计方法。

1)农村国民生命表模型

建立农村国民生命表模型主要是能够具体的反映我国农村国民生命的各项特征,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开设困难的原因除了来自管理和制度外,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缺乏紧缺的预算方法和系统。该表模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能够客观的反映出我国农村人口的实时的生命状态,能够为系统保险的精算提供一个详细的人口数据基础,生命表模型的建设中涉及到到的因数有很多。模型的建立要借助人口理论的基础,对于人口理论中的重要特征如死亡人数、死亡概率、生存人数等构建模型

2)人口结构组成预测模型

人口结构组成预测模型的建设,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显示当前的人口组成结构和规律,另一个方面是能够准确的预测出未来的农村人口的变化和组成。为保险的政策方案的具体制定过程提供一个人口数据基础,人口模型的建设要根据人口理论来完成,能够预测未来人口的结构,即能够预测未普查年的人口死亡率等指标,通过科学的预测人口辅助决策的制定。

3)支付平衡模型

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常运行,精算模型必须有支付平衡模型,首先必须对参保人的均衡保费进行计算,这是在生存年的资金给付的重要依据。其中人寿保险的纯保费的制定过程要结合预定年的死亡率和年利率,并能够实现对给付保险金的期望值进行预测。

4)基金流通仿真模型

基金保险仿真模型的构建能够反映保险资金的流通和运转过程,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结余,并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运营过程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排除,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基金的收益率、参保率、缴费水平等。

2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

数据库的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的核心,针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复杂系统来说,数据库的设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根据主要数据的流动确立本精算系统的数据表中的朱约束字段为地区数据、调查时间数据、人口数据,三个重要的数据反映着一个地区影响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因素,并以这三个重要的指标来构建与之相关的子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如调查问卷数据库、农业基本情况、人口普查情况等。其中数据字典的分级是整体系统数据库设计的核心环节,为了保证数据中每一个逻辑表、字段都能够合理的支持数据库的运作过程,因此综合分析这个因素我们使用了关系数据结构设计,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数据的设置的简洁同时降低数据冗余加大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后期的维护程度。同时良好的数据库建设也是系统性能的重要体现,优秀的延展性能够在与其他数据实现完美的对接和拓展,本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详细见图1。

从数据库的设计图中我们也能知道,精算系统的数据库的数据库的逻辑核心体系是人口统计情况数据表和区域元数据表。这两个主要的逻辑核心直接决定了本系统的整个数据流动的方向,即主要分成了两大支流地区和调查时间两级约束条件。从而使得数据能够有序的存在于整个系统中,避免数据发生歧义从而影响计算系统的精确性。

3 系统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并未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模型库的建设和数据库设计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还需要能够合理的组织模型和数据的之间的融合,通过系统的总体设计保证各个模型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数据库内各类数据的高效利用,从而完成整个精算系统的设计。

1)各领域问题分析

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基本工作,也是系统设计的难点。系统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够将解决的显示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语言分析解决,因此领域问题分析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问题领域抽象化,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数学模型的功能,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并逐步的完善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职责和功能,最终建立系统运行的模型,初步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那么一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系统的领域问题分析主要有哪些内容呢?即要能够利用现有的数据模型通过系统来实现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在特定的保障模式约束下的农村居民不同年龄阶段的保险缴费金额、领取总额以及未来的资金运营的预测和分析,等来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决策制定的详细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2)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

UML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统一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系统、不同的开发阶段和不同的概念的各种方法,进而有效的减少了各种建模语言之间的差异,其次是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非常的强悍,其中类图和用例图应非常的频发,是对类图和用例图是在复杂的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细化。我们充分的考虑到精算系统的建模的便利性,采用了MVC模型的方式,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将显示、数据模型和具体操作三个过程进行分开开发,极大的提高了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灵活性,降低了三者之前的耦合性的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组件的重复调用次数,减轻了开发负担,其详细的系统类设计图如图2。

从图2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个系统的主界面操作类为三个图表类,分别是sysMenu、VisWF以及ChartPanel三个类,,其中前两个类作用相似,是用于连接用户和模型数据的可视化视图组件,其中模型管理类主要是管理主要的模型数据库,完成精算系统的基础功能以及数据流的操作,明显这个类属于常见的控制组件类。而模型解析类和数据库连接创建类,包含了基本的模型解析和调用,以及数据库基本信息的类,能完成数据表内数据、指针和基本的逻辑操作。数据和基本的逻辑操纵。由于本精算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保险业务基金的精算和预测,所以这个模型不需要过多的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精确预算,还需要将某一地区内农村居民的缴费水平、生存水平考虑在内,由于基金的模型预测还需要使用经济学的模型预算,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4 系统功能设计的思考以及扩展

本系统实现过程使用的java语言,由于其良好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非常适合精算系统的开发过程,而且本系统由于使用java语言因此在移植性和拓展性方面表现良好,对于本系统的后期使用有着非常好优势。系统的储存部分采用的MS SQL Sever为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平台,使用JDBC完成数据的读取,由于JDBC为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操作接口,对于本系统中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预测和计算来说,能够更好的简化保险的决策部门工作量,保险部门的人员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将数据输入到该系统中,就能够够获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预测的详细结果,并且本系统结果的存入过程会调用预定好的Excel表格,因此保险决策部门不仅可以在系统的操作界面获得精确精算的数据结果,更加也可以通过常用的办公系统获得结果,精算结果直观清晰。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模的扩大,给我国保险部门的决策过程带来的很大的压力,本系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建立起来的。满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信息化需求,体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具体应用,本系统的设计和投入使用还能够有助于我国“金保工程”工作的进程,农村的养老保障与城市不同,本文的系统设计过程充分的结合农村的特点,使用UML语言设计实现,逻辑清晰,精算结果清晰直观,给保险的决策部门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预算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成鑫.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 蔡霞.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3] 李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研究[D].武汉:暨南大学,2012.

[4] 冯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研究[D].广州:华中农业大学,2013.

[5] 王媛. 我国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

[6] 孟菲.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7] 张玲.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8] 刘正桂.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统筹

一、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及趋势分析

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根据2009年初全国人口数据资料,在全国13.28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7.21亿人,占总人口的54.32%,结合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推算出我国农村总人口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数,其中,0-14岁的人口约为1.249378亿人,占总人口的17.32%;15-64岁的人口约为5.275233亿人,占总农村人口的73.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6881.6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4%(见表1)。根据表1分析可知,再过20年左右,农村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历史高峰,这一趋势在图1中反映的更加明显。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30%,而农村的同一指标却是7.35%,已突破了国际社会通行的7%这一老龄化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速外流,使农村人口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断层局面,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见,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逐渐加重了对养老的需求。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目前,城镇参保人数稳中有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890万人,比2007年年底增加1753万人,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其参保人数总城镇总人口的50%以上。而农村参保人数近几年则徘徊不前,截止至2006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与2005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442万人相比下降了1.25%,这一个数字,仅占农村总人口的7.28%。

从我国农村人口人分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可知,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是目前农村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需求与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分析

为了达到分析的目的,可以做如下的几个假设:

第一,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利率的影响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

第二,中国人口的寿命没有发生很大大的变化,保持目前的寿命水平72岁(当然,由于经济、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能低于国家的总水平)。

第三,投保年龄男女没有差别,从20岁开始,退休年龄男女也相同,都为60岁。

1.农村基本养老待遇标准的目标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来分析目前农村人口从20岁开始到60岁退养直至去世(注:假设按目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2岁计算)各年龄段养老的总需求金额。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以后的40年的时间里,目前的农村人口从20岁到老各年龄段的养老费用在假定每人每月为60元、80元、100元、150元、200元、300元等情况下,其需支付的总金额分别为44506.03亿元、59341.37亿元、74176.71亿元、10817.44亿元、148353.42亿元和222530.13亿元左右(平均支付年限如表所示),每年需积累的养老基金分别为1112.65亿元、1483.53亿元、1854.42亿元、2781.63亿元、3708.84亿元、5563.25亿元,即使以本表中最高额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金,与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相比,占比为1.85%,以1.85%的国内生产总值解决占比我国人口54.32%的农村人口养老问题,是非常划算的。

2.现实的养老需求分析

表2是在假设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2岁的情况下,20岁至74岁农村人口未来总的基本养老基金需求总额。但目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农村60岁以上人口的基本养老问题。表3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目前农村60岁以上总人口达10019.55万人左右,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89%,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农村养老保障现实的养老需求,他们基本上丧失或将要丧失劳动能力,国家对他们能否提供养老帮助关系到他们能否平安的度过晚年生活,以及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根据假设,如果这部分人口按照每人每月60元或100元的标准国家给与养老补助,则近几年将需要大约721.41亿元或1202.35亿元的资金需求。这部分人口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参加任何的养老保险,其养老基金的来源是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分析

如何确定适当的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可以说关系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水平以及地区差异等都是农村人口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的基本影响因素,养老金发放过多可能国家的财力跟不上,发放过少又可能影响老百姓参保的积极性。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比较大,目前如果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特别是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现实养老问题,由于这部分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过任何的养老基金,他们的养老支出可能都得由国家负担,这样,每年形成的财政支出将达到3606亿元左右,如果与我国08年财政收入6万亿元的水平相比,约占其的比重为6.01%,这样财政的负担将会比较大。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都承包有一定的土地,每年在土地上也有一定的收入(年老时子女可代为耕种等),粮食问题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农村的物价也比较偏低等现实情况,因此养老金的标准以每月60~200元为宜,解决农村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当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可逐步有所提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到300元左右或者更高。

三、分年龄、分类型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资模式分析

(一)缴费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养老基金的筹集,关系到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成败

缴费年龄直接决定着养老基金的归集,关系到农村基本养老制度的健康发展。目前各地区缴费年限的规定各不相同,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为例,根据《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其参保范围和对象是:具有本市农村户籍,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全日制学校在校生除外,下同)的务农农民,以及暂不具备条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其他各类人员。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约为72岁,而农村人口由于生活、卫生以及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平均寿命与我国总体人口的寿命相比,还可能有所偏低。假设我国的农村人口的缴费年龄从20岁开始,按照每组的组中值平均年龄测算,到退休60岁为止,具体人口分组资料数据及各年龄段的平均缴费年限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很不均衡,中年以上的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逐渐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因此在确定其缴费标准时,可分年龄、分类型,再根据其对养老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缴费标准。

(二)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和财政的支付能力,分年龄、分类型确定农民的缴费标准与政府分担责任的大小

还是以江苏省徐州地区为例,根据《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务农农民缴费,原则上以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人为基数、缴费比例为15%,其中个人负担12%,县级财政负担3%。当然,徐州地区上述的缴费标准没有考虑农村人口的年龄和类型。根据上述标准,以2009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表5),每个农民每年需要缴纳430.4元,每月缴纳35.87元,以一个4口人家庭计算,每年每个农村家庭的保险费支出将接近1720元,这一数字虽然从相对数上来看并不是很大,但从绝对数看,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是负担不起的,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如此,而且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表5为近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因此在确定缴费水平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确定农民缴费的多少和政府分担责任的大小。

如果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交纳10元钱费用,不考虑年龄和类型,缴费年龄从年龄20岁开始,以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平均寿命72岁计算,按照年金终值的计算方法,则四十年后的养老基金总值如下表所示。下表分别为按照月利率0.3%、0.4%、0.5%而计算得到的年金终值。

以上养老基金的计算是按照年金终值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按照目前的资本收益率,这些资金如运用得当,年收益率保守估计达到4.8%左右,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根据这样的收益率计算得到的年金终值约为2.25万亿元左右,如果在农村人口达到退养的时候以每人每月按60元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资金缺口仍有18600亿元左右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如果对每个农村人口合计配套10~15元/月,则可以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养老问题。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各配套15元,则如果按照中间年收益率4.8%计算,40年后的基金总额可达到9万多亿元,这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假设农村人口的养老基金按照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20元的标准发放,将收支接衡;如果按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发放则将近有1万亿元的缺口,平均到每一年资金缺口为250亿元左右,以我国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计算,只占其0.083%,可见,这一数字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当然,考虑到具体情况,可根据农村人口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阶层类型,按照其对养老的具体需求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养老费计收标准,来建立与完善农村的基本养老制度。

四、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为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被占用、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国际社保基金立法现状相接轨,我国应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同时,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和社保基金反欺诈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并通过“增强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农村的扶贫制度、农业生产补贴结合起来,以养代扶,以养代补

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数千年来一直交纳的农业税,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财力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对农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扶贫。以2008年为例,2008年国家用于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总额达1028.6亿元,而且2009年对农村的补贴还将在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955.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37.9%。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的农业生产补贴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很必要,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特别是壮年农村劳动力来说,这样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100多元钱,对于他们在壮年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来说,影响与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如果将其转化成养老基金,存在其个人的养老账户上则意义巨大,一方面直接为其将来的养老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以壮养老、以养代扶、以养代补其实可行。

当然,如果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也可利用这部分资金对其进行融资、低息抵押贷款,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个系统工程,应与医疗保险制度结合起来,相互提供支持

农村养老制度建设应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医疗保障制度支持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脆弱的,否则仍有可能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的发生,达不到真正养老的目的。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有效地建立起来,下一步应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来保障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建立与发展,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彻底解决农村的养老与医疗问题。

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应及早进行,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能够让我国社会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群众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实惠。

(四)多渠道、多元化筹集农村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强化资金来源,使农村养老制度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所说的将部分农业生产补贴、农村扶贫款转化养老基金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确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有条件的地方集体可以补助,具体的缴费标准可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加以确定。

2.社会福利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

3.社会捐款。国家可建立适当的农村养老基金专用账户,接受社会各界的捐款,以此来补充养老基金的不足。

4.可尽快征收遗产税,利用遗产税来促进我国养老制度建设,将遗产税转变为养老基金,达到以老养老的目的,增加社会的福利。

(五)对于农村现阶段的养老保险问题,应分别按照年龄分类别实施,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农民不具有完全的缴费能力,集体力量也很有限,这意味着政府要在制度建立初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承担更多的财政养老责任。对于55岁以上的老年农村人口,其养老问题可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由政府负责;这部分责任包括为60岁以上无积累的老人提供保障的责任,为贫困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减免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金的责任等。

对于20~55岁农村人来说,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普遍参保。

农村养老保险涉及8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养老保险应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本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最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2]席群,周星旺.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3]2009年国家财政政策[OL]..

篇4

论文摘要: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武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标志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普惠制养老保障的新时代。然而,新农保还处于试点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之后再去普及。因此,本文在充分理解《指导意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试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确定从2009年10月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范围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一制度是保障9亿农民老后生活的基本制度,必须要有长远考虑和科学计划。《指导意见》确定的新农保政策是在总结我国20多年农保制度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许多方面创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新农保的《指导意见》毕竟是一个指导意见,它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之后再去普及。各地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的时候,要方向正确、方法合理、手段得当,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新农保的社会保险特征

如图1所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基本模式。这是新农保两大创新之处。它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人的原则和要求,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之一。

新农保制度的定位是社会保险,而且试点的基本原则已经明确为“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那么,在制度实施中就要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现行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偏离了这个方向,违背了这个原则,就要造成很大的改革成本,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要重蹈老农保的覆辙。

首先,基础养老金应该无条件发放。这样才真正做到公共财政均等化,社会保险全覆盖的目标。尽量取消个人缴费和子女参保等捆绑式条件,否则就要歪曲新农保的真正性质和价值。地方财政的补贴也应该做到均等化,用于激励机制的部分尽量减少,应保持在所缴保费的1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0%左右,更多用于给全体农民的支出,让农民能共同享受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差异。

其次,要体现收人再分配和互助共济功能。尤其要重视那些收人低的农民。新农保政策关注重点在于老年农民最基本生活的保障。这对于贫困、家庭结构失衡、生活负担过重的农民最具吸引力。但现实生活的窘迫使他们虽然渴望纳人新农保体系却无力加入。现行农保有偏重有能力缴费群体的倾向。所以,在今后工作中,更注重低收人和没有能力缴费的那部分群体。

最后,由于新农保的最大创新是引入了财政兜底的基础养老金,保证了农民基本生存权利,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公平性和基础性特征。但是由于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制度要先在10%的县试点,造成了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之间的不公平。把本来要体现公平和普惠的制度变成了造成地区差异的制度。所以,这种以公平普惠为原则的制度不应该试点,即使试点也不能时间过长。要尽快实现全覆盖,避免造成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使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

新农保的《指导意见》对基金管理和运营没有具体规定,在监督方面,也强调政府各机关的功能和责任,归根结底是在基金监督上,自己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不论怎么管理,怎么监督都跳不出政府的掌控。建议各地在运行中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运营和监督方案,最好是能引用“第三方管理”或“第三方监督”的机制。可以考虑制度统筹在县级,基金管理一次到位实现省级管理。在省一级统一聘请专家组制定运营计划,管理监督运营。

另外,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是新农保制度的最大“软肋”。从表1可以看出,5年中,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为2. 74 %,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4. 08 % , 1年期存款利率远远跟不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如果在2004年1月存入100元,按1年期存款利率以复利的形式计算,到2009年1月,实际上已经贬值7. 18%,只剩下92. 82元了。

新农保中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会随着制度的普及而扩大,基金额度越大,保值增值的压力就越大。如果不保证保值增值,其亏损部分只有政府财政负担,或者由农民负担。但是不论谁来承担都会减少制度的吸引力,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江苏省把基金的60%用于投资运营,40%用于风险准备金,其收益率达到了4. 5 %,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上达到基金保值。

另外,考虑目前保值增值方法和手段等问题的困难,可以考虑用地方政府的补助金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老农保中,政府补贴2. 5%的利息。这种做法在制度建立初期可以先引用。随着制度的成熟,保值增值的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补贴可以考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三、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农保制度从1992年的《基本方案》实施开始,就是社会经办机构中的弱势群体。表现为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人员能力差等大问题。现在开始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不久就要普及所有农村地区。它将是我国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由于制度内容不同,农保无法和城保建立同样的运营体系,所以,农保就要首先在机构建设上,有一套适合农保制度实施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促进制度的普及,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县级农保机构能力建设是最重要的。机构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有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农保人才培养、普及宣传、管理信息软件开发等都要同时加大投人力度。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村社保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尽快将人员和工作经费列人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尤其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技术支撑。乡和村一级的建设也不能忽视。把每个环节的机构和人才都准备好,才能使制度顺利普及,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各级政府应该把农村社保机构的人员和经费列人同级财政预算。

四、建立新农保精确的预算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

《指导意见》给出了现阶段的缴费标准和给付标准的计算方法。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养老金浮动机制。包括保费的浮动和养老金的浮动。如果能用地方财政的补贴来建立本地区基础养老金调整基金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需要精确的计算,年度财政结算和养老金调整机制都需要专门人才和适当的方法来计算,应该有这样的人才机制和技术机制来支撑本地区的农保制度运营。新农保制度本身包含许多需要算清楚的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并且能够简单计算出来的是中央财政只需拿出财政收人的1. 8%左右,就可以在2020年实现基础养老保险覆盖全国农民。但这还不仅限于财政的问题,还有如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配套、基层社保人员的缺乏等问题。现在对有关养老保险费用的预算只是一个粗略估算,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补贴标准等任何一方面的变动都可能对测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建立新农保精确的预算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立对新农保试点的评估和监控制度

虽然国家颁布了《指导意见》,可是各地在试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地方政府用于制度运作的经费不足、业务的进一步规范化、人才培养、机构体制的改善等。一个制度的完善就是在一步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所以各地要及时调查研究试点情况,并及时对制度进行评价分析,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控机制。保证试点顺利,尽快普及。

六、新农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新农保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又应该是一个具有统一性、协调性和完整性的制度。新农保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定位、功能明确之后,要与其他制度更好地衔接。比如与五保户制度、农村低保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其中,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与低保制度的衔接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领取低保的农村居民,是把他们的基础养老金叠加在低保金之上呢,还是只能领取其中之一?如果只能领取其中之一,那么,他们应该领取低保还是养老金?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各地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农村居民来说,领低保比领基础养老金合适。一方面低保金的平均额比基础养老金多2元,另一方面,低保户还可以享受其他待遇,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临时救助。而如果放弃低保去领养老金,就会失去各种叠加救助。基础养老金是政府给农民每个人的基本保障,是普惠和公平。由于基础养老金的财源和低保金一样来自税收,所以,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如果基础养老金比低保金高,应该停止低保金,而领取基础养老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低保金比基础养老金高,基础养老金相对较低,建议不退低保,领取低保金,保证低收人者能得到其他救助。当基础养老金达到更高额度,能保证最低生活需求,就要让低保人员强制退保,去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

另外,新农保与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也是要尽快做出决策的。最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并于2010年开始实施,这为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但是,由于农保结构和城保结构存在根本区别,衔接起来要有一定难度,衔接的时候要保证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不受到侵害是最需要关注的内容。

总之,整合农村社会保障资源,合理分工各个子项目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是新农保制度实施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七、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议

篇5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大连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79-02

随着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由中心城区向全域拓展。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征用于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长期以来利用土地收益养老的功能受到了抑制。为了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任务。

一、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

大连市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大政办发〔2006〕171号),要求各区市县建立专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资金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担,以待遇标准确定缴费数额,个人专户与统筹账户、专项调剂相结合。其中,集体和个人缴费资金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与其利息一起记入个人专户资金;政府资金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与其利息和其他收入分别记入统筹账户资金和调剂资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标准要求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大连市有10个涉农地区全面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53 076人参保,征收保障资金22.71亿元(不含保税区、长兴岛),已支付保障资金7.30亿元。

在全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为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大连市加快了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步伐,使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利益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障待遇水平低

大连市大部分涉农土地征占地区所领取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待遇水平低。表现为:平均养老金月发放水平约589元(见表1),只比大连低保标准(月530元)高10%左右。与大连市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相比,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平均养老金水平占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比重约25.7%,与“保基本”的目标(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占居民社会平均收入比重应达到60%)相差一半多。虽然,被征地农民从身份和生活方式上实现了“由农入城”的转变,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收入却并没有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拉齐。2012年大连市城镇职工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 756元,分别是长兴岛、北三市和金州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的约4倍,是旅顺、保税区、花园口和高新园区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的约2倍。

2.养老保障统筹层次低

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管理,统筹层次偏低、统筹范围过小,各统筹地区基金自行收缴支付,县(市)间不能互相调剂资金,容易产生待遇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见图1)。目前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已经拉开了低、中、高三个档次。低档次地区有长兴岛、北三市和金州新区,每人每月养老金300~400元左右;中等档次地区有旅顺和保税区,每人每月养老金700~800元左右;高档次地区有花园口和高新园区,每人每月养老金900~1 000元左右。此外,养老保障统筹层次低不利于形成养老金的规模投资基金,限制了养老基金的投融资渠道选择,只能将养老基金存放在银行财政专户,带来了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的新问题。

3.养老保障资金管理方式单一

大连市对养老保障账户资金采取的是社会保障财政专户记账管理模式,实行专款专用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虽然确保了账户资金安全,但由于管理方式单一,仅按银行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记账,养老保障资金的收益率较低,存在账户资金贬值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公布的银行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同年大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4%,养老保障账户资金贬值率为0.4%。从消费用途看,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主要用于食品支出等,2012年大连市食品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5.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账户贬值程度更大,年贬值率为2.3%。

4.养老保障账户支付压力大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主要从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标准主要参照征地当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涉农征地人口数量。实际支付中,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待遇标准要与不断上涨、动态变化的城镇低保标准挂钩,这样就出现了养老保障账户收入增长跟不上养老金支出增长的财务压力问题。养老保障账户支付压力大,暴露了传统征地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的弊端:一是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没有持续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二是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没有持续分享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盘活收益。一次性土地征用补偿及一次性划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总有用尽的时候,为此,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养老保障账户可持续支付能力。

三、完善大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1.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一是设立市级财政专项养老保障补助资金。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根据年龄达到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数量和人均养老金补助水平,核定专项补助资金总额,优先用于增加长兴岛、北三市、金州、旅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金,逐步缩小与保税区、花园口、高新区等地区的差距,三年内拉齐。

二是建立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把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数额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本生活消费、预期寿命、财政收入等因素挂钩,计算出年度养老金待遇调整系数,尽快缩小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之间的差距。具体计算方法为:“60岁以上城乡居民人口期望余寿平均变动率、上年市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上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率、上年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与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比”的连乘积。

三是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联动。从性质上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是一种土地补偿保障,不排斥享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对于非从业的被征地农民应该在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基础上,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150元)。

2.优化养老保障制度设计,提升统筹管理层次

一是整合养老保障制度。市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指导意见》,优化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将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不再建立单独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管理,直接提升为全市统一养老基金账户统筹。

二是做好统筹层次提升过程中新老制度衔接。已经参加(包括已经领取)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原待遇继续领取,筹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不变;同时可自愿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两种待遇合并发放。已经参加但未领取大连市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可自愿按自由职业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核查,被征地农民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可支付给个人,用于补贴其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3.创新养老基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管理收益

一是要探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资金的分类投资管理模式。将养老保障账户资金分成保底资金和投资资金,其中,将投资资金分成稳健型投资资金和风险型投资资金。在进行分类投资时,要合理界定养老保障账户保底资金与投资资金的比例,为保证资金安全可先将养老保障账户投资资金的比例控制在40%以下,将投资资金中风险型投资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二是采取多元化的养老保障账户资金投资渠道。将保底资金存入市级财政存款专户,按银行一年期利率获取稳定收益。将稳健型投资资金的投资渠道控制在国债、银行定期理财产品、福利彩票、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稳定性收益的经济领域。将风险投资资金投资于股票、保本基金、企业债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高回报率领域。

三是创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投资方式。允许委托选择具有良好资质投资的专业公司进行投资,在选择投资公司时要规定投资最低收益,将最低收益控制在不低于银行存款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标准。

四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准备金制度。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出让的,按出让收入10%的比例提取养老保险准备金。养老保险准备金纳入市财政社会保险储备金专户,由市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4.提高养老保障账户收入,持续分享集体经济

一是适当提高土地征收价格和土地征用补偿水平,建立土地征用“政府、集体、开发商”三方协商谈判机制,增强农村集体对土地议价能力,适当提高土地出让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增加划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的资金总额。

二是建立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探索实施新型就地城镇化模式,允许农村集体经济以土地、劳务或资本等要素入股,以共同合作经营的形式参与集体土地开发商的项目经营活动,培育集体经济自主投资主体,盘活和壮大集体资产,提高集体经济持续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能力。

三是实施集体土地股权量化权益证制度。开展村组集体清产(主要是土地)核资工作,对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组,要求将其量化到人,分配每个人集体土地股权量化权益证书。集体土地的经营收益按股权量化证所属红利分配给个人,并计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账户。

参考文献:

篇6

一、2012年上半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今年上半年,我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在200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县政府东政[2008]23号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领导小组东险组[2008]1号文件精神,遵循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一是着力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细化工作程序上下功夫,加大对乡镇、开发园区工作的指导力度,认真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各乡镇、开发区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严格工作程序。二是解决我县店埠镇、原龙岗镇1988年10月8日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三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遗留问题,如涉及人员挂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前后户口迁移等多种复杂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组织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农委、公安等部门,集中审核,逐一对照政策,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四是对新征地的被征地农民做到即征即保。

至2012年6月底,全县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登记和申报工作,经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公安、农委等部门审核,县政府批准,共有35897人(新增2006人)纳入全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范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证已全部发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已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有7048人,每人每月领取标准为220元。上半年已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940.3万元。

我们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在征地前会同县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对被征地单位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征地前后的户人均耕地数量等进行调查,并落实操作规程。认真拟定被征地农民保障意见,认真做好土地报批社会保障措施的申报工作,已办结了4个批次征地报批手续。

(二)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争取国家试点县

1、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后,为及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县于元月5日召开了新农保领导组会议,布署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时间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县政府元月7日召开了全县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举办全县新农保业务培训班。同时,县政府制定了新农保试点工作时间表,工作时间分宣传、登记、缴费、申报公示、发放五个阶段进行。

全县18个乡镇2个工业园区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经办机构,各乡镇及时召开和举办了新农保启动动员会和政策业务培训,充实和加强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力量,明确村文书作为村协办员,并抽调镇村其他工作人员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行新农保政策宣传、参保登记和基础信息录入。全县共举办新农保业务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2450人;张贴宣传标语横120多个;出动宣传车200多车次,发放《新农保知识问答》30万份,做到每户一份。宣传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发放《新农保登记表》75万份,《新农保待遇发放通知表》30万份。通过各相关单位、各乡镇的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参保登记达54.2万,参保率已达到80.44%。为了确保在春节前将养老保险金发放到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农民手中,2月8日上午县政府在撮镇镇举行新农保首发仪式,中央和省市县新闻单位派出30多名记者参与了宣传报道。各乡镇积极配合金融机构采取简便措施,进村入户,上门服务,共同将养老金存折发放到领取群众手中。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县养老金发放情况,县劳动保障局组成三个工作组对各地的养老金银行存折发放情况进行督查。至春节前全县133478名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金银行存折全部发放到位,每人可领取2009年12月和2012年元月两个月的养老金120元,全县共发放养老金1601.7万元。到2012年6月底,我县共有136038领取养老金,发放养老金5899.4万元。

2、部门协调,做好养老金的收缴工作。我县新农保合作银行是县农村合作银行,该行在全县有44个网点,覆盖面大,能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就近参保缴费和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需求。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县农保中心先将乡镇上报的参保登记人员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将参保信息传递到县农村合作银行,县农村合作银行对信息进行复核,对能进入县农村合作银行网络的,打出新农保存折,并做成回盘文件(电子档案)和文字档案返还到县农保中心,由县农保中心确认后,传递到各乡镇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县农村合作银行网点会同村委会到村(居)进行发放新农保银行存折并收取养老保险金,县农合行网点及时将养老保险金存入参保人员存折,保证的参保人员及时缴纳入养老保险金,上门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县农村合作银行根据代扣代缴人员信息对参保缴费人员进行代扣保险费,并将代扣成功人员信息反馈到县农保中心,并提供到账凭证。目前,已有19.4万人参保缴费,收取个人账户资金5824.6万元。

3、明确责任,严格按程序操作。在业务操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通知》(皖人社发[2009]61号)文件的要求,印制各种表格,根据《规程》明确的参保登记程序,缴费申报程序、待遇领取程序、统计管理规定进行操作。按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公示、待遇领取等业务流程依次进行。县农保中心在现有的10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合理分工,设立业务、会计和统计、档案管理、待遇审核、稽核等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经办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都增加了工作人员(3-5人),确定专人负责新农保工作,县劳动保障局为每个乡镇配备了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两个档案柜,保证了新农保工作需求。各村都明确了村文书为新农保协办员,初步形成的新农保经办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各级新农保经办机构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计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68号)文件精神,设有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按照时限要求即时报送统计数据和信息。

4、新老农保制度的衔接。我们在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时,把新老制度衔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参加新农保的。对已参加新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的,可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未满60周岁的、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将参保人的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并按每年100元的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折算缴费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原个人缴费部分政府不再补贴),同时按新农保的规定继续缴费,到领取条件时,享受新农保待遇。二是参加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村干部在任职期间按照村干部养老保险标准缴费,离职后按照新农保规定继续缴费,达到领取条件时,享受新农保待遇。收缴养老金。

(三)切实做好老农保基金管理工作。

我县共有原农保基金1614.6万元,分别存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485.7万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48.9万元;县建行留存80万元。由于基金由省市代存,保证了资金安全增值。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我县开展新农保试点时,反映最多的是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无法进行参保登记,这部分农村老人在春节前没有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基础养老金,这是我县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难点,也是这部分老年人要求享受待遇最迫切。

2、我省新农保信息系统本地化尚未完成,由于我县新农保参保登记人员较多,工作量大,信息量大,在目前手工操作的模式下,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将会给新农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

3、老农保转为新农保时,老农保的新农保个人账户的计算方法不一样,可能导致参加同时参加老农保的,缴费金额一样的,由于领取时间不一样,后来转到新农保的领取标准,不如老农保领取标准高(不包括基础养老金)。

三、2012年下半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安排

篇7

养老保险迁移成本是指纳入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在变换工作单位或转入不同的养老保险项目其养老金权益转移到另一个计划项目或城市时,价值在转移中 缩水[1]。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是导致养老保险迁移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不仅给参保职工带来巨大的迁移成本,而且对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机的人口迁移具有阻碍作用。尽管许多学者都注意到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会带来迁移成本,并意识到迁移的规模和范围与迁移成本和闲暇的减少所带来的效用下降成反比。但是,几乎没有人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导致的迁移成本对迁移行为的影响,这主要源于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差异的数据不易获取。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差异所引起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如何影响参保职工的迁移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自然实验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政策评价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有效性问题,因而近年来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苏州工业园区与区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正好形成了一项自然实验。1994 年初,中国政府 《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决定和新加坡政府合作成立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1997 年,在借鉴 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布了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 苏政发 〔1997〕24 号,以下简称 第24 号文) ,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以完全积累制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苏州工业园区的养老金制度并不是单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是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为一体的公积金制度。该公积金设有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其中个人账户设有养老账户和普通账户,且两者是可以混合使用的。该公积金设立了 A、B、C 三类综合社会保障计划,A 类综合保障计划含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住房保障六类社会保障项目,个人账户设有养老专户、医疗专户和普通专户,公共统筹账户设有社会统筹、大病 ( 含生育) 统筹、工伤项目; B 类综合保障计划含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社会保障项目,个人账户设有养老专户、医疗专户和特别专户,公共统筹账户设有社会统筹、大病 ( 含生育) 统筹、工伤项目; C 类综合保障计划含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大病住院医疗四类社会保障项目,个人账户设有养老专户和特别专户,公共统筹账户设有社会统筹、大病统筹、工伤项目。这三类保障计划主要在参保人群、账户用途、入账比例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参保人群。A 类保障计划针对园区内的城镇职工; B 类保障计划针对园区外的城镇职工;C 类保障计划针对园区外的自谋职业者、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职工等。

第二,账户用途。B类、C 类制度下的普通账户称作 特别账户,与 A 类普通账户相比,它只能用于养老支出与医疗支出,无法用于购房支出。当 B 类、C 类制度下医疗账户的存储额不足以支付大病支出时,则可借用特别账户,而退休时,特别账户余额全部转入养老账户以用于支付养老金。

第三,入账比例。A 类制度下,个人账户中养老账户和普通账户入账比例分别为2%、34% -36%,合计36% -38%。B 类制度下,个人账户中养老账户和普通账户入账比例分别为 11%、15% -16%,合计26% -27%。C 类制度下,个人账户中养老账户和特别账户入账比例分别为8%、14%,合计22%。而园区外实施的是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园区内与园区外实施完全不同的两种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自然实验有利于本文探讨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对个体迁移行为产生的影响。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 以下简称 《社会保险法》) 审议通过,其中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 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2011 年,为贯彻落实 《社会保险法》,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颁布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 ( 社会保险) 管理暂行办法》( 苏园管 〔2011〕15 号,以下简称 第15 号文) ,决定将完全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设立甲、乙两类综合社会保障计划,取消原公积金 A类计划,原 A 类计划人员原则上参加公积金甲类计划。取消原公积金 B、C 类综合保障计划,原 B、C 类计划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选择参加公积金甲类计划或乙类计划。与旧制度相比,记 A 类个人账户中的 普通账户为 住房账户,其入账比例为 16%,其余部分转入 养老统筹账户 撤销B、C 类的 特别账户,其资金转入 养老统筹账户。制度改革以后,参保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取决于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情况。这样一来,园区内与园区外的养老保险制度差距明显缩小,这有利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养老保险制度差异的减小对个体迁移行为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大量学者研究了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认为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在劳动力从迁移地转移出去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主要表现为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巨大的收入差距激励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迁移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的过程中,户籍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活成本的巨大差距阻碍农村流动人口转化为城市的产业工人。还有学者研究农村地权改革对农村居民迁移决定的影响。但是作为增大迁移成本的重要因素,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则缺乏研究。本文将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独特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的自然实验,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对迁移行为的影响。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了迁移行为的经济动因。系斯塔德 ( Sjaastad) 指出心理成本是迁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更换工作和生活环境而需要的在心理上进行的调整,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障碍; 博尔哈斯 ( Borjas) 提出潜在的迁移者可以通过计算预期的收益净现值来分析迁移的成本和收入,以进行迁移决策; 赵耀辉认为如果劳动力的迁移使潜在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流动就会发生,否则就不会发生; 谌新民对劳动力迁移经济因素的研究,着重分析了流迁人口的迁移成本,认为导致迁移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是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李立宏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许抄军和凯南( Kennan) 等人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对劳动力迁移有显著的影响; 肖群鹰、刘慧君研究发现,迁出和迁入省份间的预期收入、产业结构、迁移成本差异,以及是否处于同一经济带,对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 戎建提出迁移回报率的计算方法,认为较高的迁移回报率是吸引农民选择迁移和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因素[16]。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迁移的基本动因,参保职工在追求新的就业机会和较高收入的过程中支付了较高的迁移成本,本文在对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偏高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将如何影响迁移行为。从人口学特征的角度,一些学者研究年龄、教育水平、性别对迁移行为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迁移倾向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严善平发现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迁移人口中的 64.6%都集中在 15 -34岁的青壮年层。由于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回报差异明显,这将对具有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的迁移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学者提出,受教育年限越高越容易发生迁移; 张为民等人认为流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未出现流动性越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情况; 朱农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迁移倾向有着结构性的不同; 刘娟、黄蕙玲指出,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在各个地区是不平衡的,对于某些地区来说,迁入的女性人口比例高于男性人口。这意味着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迁移的选择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苏州工业园区这一特殊区域迁移行为的选择性。文章中,迁移系指养老保险关系随着居住地的改变而发生转移接续的行为。下面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自然实验数据,构建迁移行为选择模型,以解释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影响迁移行为的过程。通过构建养老保险迁移成本精算模型,结合苏州工业园区 2006 -2011 年迁移人员的管理数据,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对迁移行为的影响。

三、迁移行为选择过程

这里首先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独特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理论模型来解释迁移决策的过程,然后构建保险迁移行为选择模型以对迁移倾向进行深入分析。

1. 理论模型本文根据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转移管理规定》和 《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保险 ( 公积金) 转移管理规定》,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养老保险迁移成本精算模型,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影响个体迁移行为的过程。

2. 选择模型在样本层次上,我们无法观测到迁移倾向本身但可以观测到迁移行为。迁移选择行为总共有四种: 园区选择迁出行为、园区选择留下行为、区外迁入园区行为、区外选择留下行为。

四、养老保险迁移成本测算

1. 精算假设与参数估计

根据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 年为基期,调整2006 年全国在岗职工月实际平均工资,得到2006 年全国在岗职工月实际平均工资为 342.75 元。本文使用的管理数据从 2006 年开始,在此假设个人月初始缴费水平工资等于2006 年全国在岗职工月实际平均工资。园区规定从园区外社会保险统筹地区用人单位流入园区的人员,其社会保险关系转入须距法定退休年龄5 年 ( 含5 年) 以上,且必须连续缴费满5 年以上。假定这些个体在25 岁时参保60 岁退休,迁移时的年龄和累计缴费年限满足制度规定。若制度变革前年轻参保职工普通账户的资金不足以支付购房支出时,则可借用养老账户的资金;若普通账户仍有结余的,其结余的资金在参保职工退休时可全部转入养老账户用于支付养老金。如果用 个人养老账户的存储额为标准来计算参保职工的养老金收入,其金额会远远低于参保职工实际获得的养老金收入,因此按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转移管理规定》,从园区用人单位向区外社会保险统筹地区用人单位流动的人员,根据会员公积金月缴额推算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按苏州市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入账比例,计算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及个人账户的本息和,扣除已入账的公积金社会统筹基金额后的部分,从其本人公积金养老专户、普通专户或特别专户中抵扣,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出手续。

本文假定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变革前养老金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总额,等于按苏州市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入账比例计算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总额,减去已入账的公积金社会统筹额。根据《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保险 ( 公积金) 征缴和基金管理规定》、第24 号文和第15 号文,本研究取值如下。区外个人账户的入账比例 c1= c7= 8% ,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 c2= 20% 。变革前后区内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 c3分别为2.5% 和15% 。变革后个人账户入账比例c5= 8% 。养老金统筹账户可转移的金额占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总和的比例 c6和 c8变革前后仍为0 和12% 。根据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专户管理规定》,会员2006 年7 月1 日起缴存的公积金,社会统筹基金的扣除比例为: 参加A 计划的,按本人缴费基数的15%; B 计划为13%; C 计划为11% ( 均含已入账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 ; 2006 年7 月1 日前缴存的公积金,社会统筹基金的扣除比例分别为12%、10%和8% 。综合平均参保年限差异和各计划扣除比例差异因素,统一社会统筹基金的扣除比例 c4= 11. 5% 。第15 号文规定养老金基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以同期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准,以1997 -2010 年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为基准,在剔除通胀因素后,经过算术平均法测得其结果为 I = 2.28% 。综合以上因素,2010 年以前 ( 即完全积累制模式下) 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以1997 -2010 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为依据 ( 其中工资的 实际增长率 =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率 - 当年的通货膨胀率) ,经过算术平均法测算,其结果是园区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年均增长率 g = 8.23% 。

2. 精算结果

测算苏州工业园区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前后不同缴费年限参保人员迁移行为的养老金损失比例,衡量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精算结果显示,养老保险迁移成本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养老保险迁移成本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减小。第二,变革前迁入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几乎等于迁出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可见园区内与园区外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大,对迁入和迁出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的影响程度相当。第三,变革后迁出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小于迁入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小时,对迁入和迁出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的影响程度不一。第四,变革后发生迁移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明显小于变革前发生迁移行为的养老保险迁移成本。

五、迁移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合苏州工业园区2006 -2011 年迁移人口的管理数据,描述迁移行为的选择性特征。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颁布第15 号文,决定将公积金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于2011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因此,通过比较这个时间点前后发生迁移行为的人口特征变化,可以考察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对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发生迁移行为的人口总数特征来看,2011 年7 月1 日以前迁入人口总数为60255 人,稍大于迁出人口总数的59285 人,2011 年7 月1 日以后迁出人口总数为14706 人,远大于迁入人口总数的7004人。2011 年下半年发生迁移行为的人口总数较 2011 年上半年提高了 70.19%。可以发现,园区与区外的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大时,对迁入行为和迁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具有相同的阻力; 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小时,对迁入行为的阻碍作用大于对迁出行为的阻碍作用; 养老保险制度差异的减小使得发生迁移行为的人口总数大量增加,对迁移行为具有更小的阻碍作用。从发生迁移行为参保人的性别特征来看,变革前,男性发生迁入行为的人口总数略大于发生迁出行为的人口总数,女性发生迁入行为的人口总数略小于发生迁出行为的人口总数。变革后,男性发生迁入行为的人口总数小于发生迁出行为的人口总数,女性发生迁入行为的人口总数远小于发生迁出行为的人口总数。

六、迁移选择行为模型的实证分析

上述分析提供了园区参保人员迁移行为特征的简单概貌,下面通过二值因变量模型确证这些因素的显著性。对苏州工业园区2006 -2011 年迁移人口的管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 3 反映了迁移行为的选择模型,表4 反映了变革前后迁移行为的特征。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

土地征收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向国有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唯一方式,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土地不但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因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近年来有增无减,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充分体现并保障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益,成为目前我国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现行土地征收补偿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严重损害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权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征用其它土地的参照耕地进行补偿”。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或区片综合地价,旨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补偿标准严重偏低,与日益攀升的土地出让价格形成很大的落差,征地补偿费仅占土地出让价格的10%-20%。土地出让的暴利使地方政府陷入征地卖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怪圈,严重脱离了目前我国实行的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二)补偿费用分配不合理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土地补偿费由农村集体组织管理,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安置补助费谁安置谁管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支付给所有者。这样的分配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乡、村委会、村民小组)在法律上尚未明确,因此土地补偿费具体应该有谁管理存在争议。其次补偿费没有包括土地的生态价值补偿。

(三)货币安置存在弊端

货币安置因其简单且可操作性强而成为主要的安置方式。但货币安置存在很大弊端,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理财观念和再就业技能,对安置款的使用缺乏计划,一旦安置款用完之后,便又丧失了生活保障,大量的失地农民沦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土地补偿费以货币形式发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往往较少,而由此引发的克扣、贪污、滥用、截留却时有发生。

二、土地征收补偿的优化

(一)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价值内涵,逐步实现土地征收的完全价值补偿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交换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农村集体土地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可并称为土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社会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和粮食安全保障价值。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属于不完全补偿,表现为补偿范围窄、标准低。从国际整体发展趋势看,对于国家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其补偿范围与标准呈日渐放宽提高之势,对被征用者所遭受的损失给予更充分、更完全的补偿。关于征收补偿国内学者观点不同,有的主张按市场价格补偿,有的主张区分征地目的(是否为公共利益)区分补偿标准。以上观点都存在不妥之处,按市场价格补偿缺少外部性价值。以征地目的和范围不同区分补偿标准有失社会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应包括土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损失补偿,即土地征收实施完全价值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也是对完全价值补偿的支持。

(二)完善价值核算方法,兼顾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产值倍数法补偿测算方法缺乏理论依据,而且倍数确定有较大主观性。解决这两个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完全价值测算,包括经济价值和外部性价值;第二,改进具体测算方法。对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核算,参照《农用地估价规程》中的综合法进行,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替代成本法方法对粮食安全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最后各部分价值相加即为农村集体土地的完全价值。

1、经济价值测算

经济价值核算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是将待估不动产未来每年的预期客观纯收益折现到估价期日。具体到农村集体土地是将待估土地未来各期正常年纯收益以适当的利率还原,从而估算出待估土地价格的一种方法。基本公式为:

式中:pp――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n――收益年期;a1,a2…an――分别第一年,第二年,…,第n年的年末纯收益;r1,r2,…rn――分别为未来第一年,第二年,…第n年的还原利率

2、社会保障价值测算

社会保障价值测算采用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是一种基于替代品市场的评价方法。农民土地被征收意味着社会保障功能的丧失,采用某种方式又可以重新实现社会保障,实现这种方式需购买的产品即为替代品,而替代品的购买价格即为农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对社会保障价值计算,可以根据单位土地面积所承载的人口应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额来代替单位土地面积的社会保障价值。具体核算方法可以根据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构成等,参照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有关标准计算。在我国农村多数地区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对社会保障价值的核算只包括养老保障价值和失业保障价值。

(1)养老保障价格

养老保障价格测算可依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个人养老保险费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sl――养老保障价格;At――农用地总面积;Am――人均农用地面积;Ya――平均年龄为a时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应趸缴的保险费金额;Yam――a年龄男性公民保险费趸缴金额基数;Yaw――a年龄女性公民保险费趸缴;b――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c――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M1――农民基本生活费(月保险费领取标准)M0――月保险费基数。

(2)失业保障价格测算

本文以保障农民最低生活水平为出发点,采用折现的方法来计算。一般来说,男性在四十五岁以上、女性在四十岁以上再找工作就比较困难,假设其失业,男性到六十岁女性到五十五岁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其间为十五年。也就是说失业保障的存续期间为十五年。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标准,采用前文确定的收益率即可算出一人所需的失业保障金额,再用农地总面积除以人均农地面积求出要保障的人数,两者相乘即得出失业保障价格。公式如下:

式中:ps2――失业保障价格;M1――最低生活保障金额;r――还原利率;At――征收土地总面积;Am――人均土地面积

(3)粮食安全保障价格的计算

第一,固定资产投入量,假设在开发初期一次性投入,由于投入期和测算时点相距不远,所以固定资产投入部分不计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二,农业生产平均净收益水平在土壤经济肥力形成周期内的折现值。公式为:

式中:pg――粮食安全保障价格;ay――农业生产年平均净收益;r――还原利率;n――土壤经济肥力形成周期;c――农地固定资产投入量

3、生态价值测算

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调节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等功能价值。由于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通常土地的生态价值不具备完备的市场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价值的核算一般采用间接测算法,主要采用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进行测算。

(三)区分对待征收征用,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均对土地征收、征用进行了区别。征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是没有期限的。而征用仅是集体土地使用权有限年期的转移,并未改变其所有权性质。土地征收补偿价格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征用补偿价格只是有限年期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价格,因此土地征收价格应明显高于土地征用价格。

在农村集体土地非农流转的过程中,应严格区分土地征收和征用,分别采用不同的补偿标准,以充分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产权利益。充分体现社会公正理论,根据“谁受益、谁投资;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土地征收征用后的受益者和土地资源功能破坏者应该对受损害者相应的补偿。

三、展望

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农村集体土地的完全价值有很大差距,如何将优化后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土地征收将更好地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土地征收逐渐走向市场化,补偿费用不断提高,安置方式和途径不断拓宽,从而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和农民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谢忠宝.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0).

2、杨京平等.生态安全的系统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5).

5、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J].中国土地科学,2003(6).

篇9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50-08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014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叫社保“七不管”“九没有”①,引发网友的热议,有偏激的网友更是发表评论说“社保是国家的骗局”。探究原因,网上流传的“七不管”“九]有”帖子其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强调保基本,而不是无限保障。同时,“月薪1万元,养老金交满30年27年才能回本”的网友观点也吓退了许多准备参保的人。为了让公众清楚地看到社会保险是不是国家的骗局,参加社会保险到底划不划算,有必要对民众参加社会保险的收益情况做出测算。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来测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当前,国内学者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情况也曾做出过研究。如何立新(2007)基于微观数据,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金方案下城镇职工终身养老金的纯受益状况,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效应的改革进行了定量分析[1];彭浩然 等(2007)通过微观个体假设,测算不同收入参保者在退休时点的缴费现值与未来养老金的收益现值差异,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保险调整方案对不同收入者的收益变动[2];王晓军 等(2009)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两个指标进行测算,比较不同性别、缴费年限、寿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导致的参保后养老金收益差异[3];许志涛(2014)基于终生收入法构建基础养老金模型,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净收益额与净收益率,不过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4]。纵观国内已有文献,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益的研究上,主要是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但其重点都在研究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另外,已有研究大都未测算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收益情况,并且大都没有考虑到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因素。基于此,本文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对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鉴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办法完全一致,以下统称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状况做出测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选取与说明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8%(个人8%,企业20%),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为20%。由于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不同,这直接导致其退休后养老金的净收益也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三个指标,来分别测算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两类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养老金净转入额”是指测算时点参保人员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现值与养老保险缴费现值的差额[5]。养老金净转入额可以反映出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养老金净收益情况。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正,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会带来净收益,参保是有利可图的;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负,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会带来净收益,甚至会造成亏损,参保是不划算的。

“投入产出比”作为衡量参保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对收益指标,是影响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是否参保的重要因素[6]。投入是指参保人在参保期间向制度缴费供款的总额,产出是指参保人在生存余命内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总额,投入产出比=产出/投入。投入产出比大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保是值得的;投入产出比小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损失,参保是不划算的。作为一个理性的参保人,倾向于选择投入少而产出多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投入产出比越大,就越能够吸引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投资回收期”是指参保人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收益用于逐步偿还最初的缴费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参保人在开始领取养老金后多长时间能够收回成本[7]。一般而言,参保人总是希望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因为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意味着参保人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并获得额外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也就越大。

三、模型构建

(一)前提假设

在构建模型之前,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相关规定,做出以下假设:

第一,假定参保人员为2006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其缴费基数参照上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假定个人缴费工资与社平工资的增长率相同。

第二,假定缴费在期初且缴费不中断(不考虑转保、退保②等特殊情形),缴费年限大于等于15年。

第三,假定测算期间国家在每年年初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当年不进行待遇调整,从退休的第二年进行待遇调整。

第四,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活至平均余命死亡,不考虑提前死亡的情形③。

(二)测算模型

1. 净转入额测算模型。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新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月标准=退休时上年度社平工资月标准×(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工资与对应的上年度社平工资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其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同T2。

四、参数假设、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参数假O

1. 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新人”累计缴费年限达15年以上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即a-b≥15。假定职工2006年开始参保时的年龄a为25岁,考虑到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年龄b分别取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对应的退休年份分别为2031年、2036年、2041年、2044年、2046年)。于是,缴费年限b-a的取值为25年、30年、35年、38年、40年。

2. 个人缴费基数、社平工资和社平工资增长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可知,2005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平工资)的年标准为18 364元,计算得到社平工资月标准Z0=1530.33元。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各地的实际推行情况,假设其缴费基数分别为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00%、60%、40%,即d=1,0.6,0.4。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对企业职工而言,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60%~300%,这里假定d=3,1,0.6,分别代表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出2005―2013年我国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14.0%,同时考虑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和趋势,本文假定2005―2046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5%,即g=5%。

3. 缴费率、个人账户收益率、贴现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职工的个人缴费率为8%,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率为20%,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因此,个人账户缴费率c1=8%,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c2=20%(企业)、12%(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和未来基金投资运营,假定个人账户收益率r1=4%,假定贴现率与个人账户收益率取值相同,即r2=4%。另外,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退休时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A分别为195个月、170个月、139个月、117个月、101个月。

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系数。在2005―2015年,随着国家对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以年均10%的比例大幅上调[8],该调整比例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于此,本文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2031年以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年均调整系数为5%,即f=5%。

5. 城镇居民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生命表编制技术,可以生成城镇男女混合国民生命表。本文假定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的平均预期余命相同,于是可以得到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城镇职工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分别为32.13岁、27.59岁、23.18岁、20.65岁和19.01岁。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1. 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0)、(12)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净转入额,见表1。

观察表1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都为正数,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如果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净转入额就越多。这体现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例如,当缴费年限为35年时,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d=3)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基数只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60%(d=0.6)的企业职工的3.0倍;当d=1时,缴费年限为40年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年限只有25年的2.2倍。

如果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基本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但个别年份其激励性被冲淡。例如,当d=3时,缴费35年、60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却低于缴费30年、55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的连年上调。因为退休年龄越低的职工,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早,并且能越早享受到每年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在平均余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导致其净转入额高于晚退休的参保职工,“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被“提前退休+养老金调整”的双重作用冲淡。

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5)、(17)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见表2。

观察表2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后的养老金产出均大于其养老保险缴费投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大,其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越小。这暴露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年限短、退休早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少,且能够较早享受到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其投入产出比较大;另外,缴费基数小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小(分母较小),受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影响,其产出(领取的养老金)相对于投入而言较大,进而导致相对比例投入产出比较大,这也反映出不同缴费工资基数的企业职工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另外,将“个人缴费为投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两种情况作比较,发现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其原因在于,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投入增加了企I缴费部分(分母变大),进而导致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很多。

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8)、(19)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见表3。

由表3可知,若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最短20个月、最长46个月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若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最短62个月、最长133个月(11.1年)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在收回参保投入后,此后领取的养老金全部是净收益。由于各年龄段退休职工的平均预期余命均高于投资回收期,因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赚钱受益的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退休越晚、缴费年限越长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短;缴费基数越大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长。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的企业职工,其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较高(因为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成正比),同时由于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而计发月数小,使得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要高很多,进而其具有较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能较快地收回参保投入。第二,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缴费基数与基础养老金虽然呈正相关的关系,但随着缴费基数的增加,基础养老金增加的幅度却越来越小,另外,缴费基数虽然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成正比,但不会影响到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因此,缴费基数对基本养老金的影响不像缴费年限(退休年龄)那么大,这使得缴费基数较大的企业职工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收回其参保投入。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要比“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长。其原因在于,将企业缴费视为投入后使得总投入增加,个人在收回自己的缴费后,还要多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收回相应的企业缴费部分,投资回收期也就相应地拉长。

4.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分别代入(12)、(17)、(19)式中,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见表4。

观察表4可以发现:

第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均大于0,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投资回收期均小于相应年龄的平均预期余命,这说明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受益的事情,是非常划算的。

第二,与企业职工完全一致,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缴费基数呈负相关的关系,也反映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三,与企业职工“以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同缴费年限、相同缴费基数)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小,投资回收期要长;与企业职工“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大,投资回收期要短。究其原因在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20%)介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率(8%)与企业和个人总和缴费率(28%)之间,进而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总投入介于二者之间,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自然就介于二者之间。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测算模型,在对相关参数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测算发现:第一,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从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非常划算的选择。第二,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的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第三,受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连年上调的影响,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当前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误解的原因在于,其对制度本身不了解。复杂晦涩的各种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不方便人们理解,更不利于人们形成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正确认识。参保人在参保时只是知道自己缴费多少,而对自己将来能够获得的养老金的多少以及剩余养老金的去处更是知之甚少。对此,建议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收益的宣传,同时实行政务公开,定期将养老保险的参保、基金收支、基金投资等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平台,开通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热线,以便于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查询和了解国家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利用网络、新闻、报纸等媒介进行养老保险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使公众对其逐渐形成正确认知而不是以讹传讹。例如,可以在社会保险经办大厅内张贴关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养老金净转入额的关系对比图,以使参保人清楚自己的最后收益大体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被人误导。

2. 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的现象,亟需改革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对此,建议:第一,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累进提高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具体可参照吉林省的做法,即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超过20年的,在原计发标准上增加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其中:累计缴费年限21―25年部分,每年增加0.15%;累计缴费年限26―30年部分,每年增加0.2%;累计缴费年限31年及以上部分,每年增加0.25%④。第二,实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缴费年限相挂钩。即缴费年限越长的职工,其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越高,以体现个人账户的激励性。第三,增设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当前各地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主要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40%、60%、100%三档,建议在以上三档的基础上,再增加若干档缴费基数,如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20%、150%、200%、250%、300%等,以便于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11连涨”,这种行政命令式的调整方式弱化了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亟需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对此,建议:第一,为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相对水平不降低,同时又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养老金调整要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两个指标。第二,当实际工资增长率或物价上涨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养老金就应该自动调整;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几年都不应调整[9]。第三,养老金调整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在出现通货膨胀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在年内启动应急调整机制。第四,设t-1年的物价上涨率为-1>0),t-1年的实际工资增长率为gt-1(gt-1>0),退休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为x(0

5. 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延迟退休年龄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前文的研究发现,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退休早、缴费年限短、缴费少的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反而高于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缴费多的职工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养老金连年上调、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但退休年龄过低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建议:第一,严格审批、审核提前退休,坚决杜绝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现象。因为提前退休属于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它不仅会增加未来养老金支出负担,还会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g政策的宏观背景相违背。第二,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首先要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逐步将女工人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与女干部相同的55岁,女工人与女干部在55―60岁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男职工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其在62―65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

注释:

①“七不管”:异地就医不管;住院最高赔付15天;意外不管,包括交通意外;第三者责任不管;丙类药不管;住院费1 500元以内不管;60岁前身故只给4 000元丧葬费。“九没有”:没有生命保额(身故无保额理赔);没有投资功能(无预定利率和分红);没有贷款功能(急需要钱不能抵押贷款);没有灵活领取功能(按法定,不能提前);没有豁免保费功能(遭遇意外仍需缴费);没有确定领取功能(无法确定退休时的领取额度);没有灵活缴费功能(按法定);没有提前给付功能(重大疾病不能提前领取);没有住院补贴功能(无法获得额外补贴)。

②当前,我国允许退保的情形有两种:第一种是出国定居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返回给本人;另一种是在缴费期间死亡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两种退保的情形至少可以实现保本。

③对于未活到平均余命而提前死亡的情形,由于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并且其在领取养老金期间享受到了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情形在保本之外还可以获利。

④具体参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5〕11号)。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91.

[2]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3-37.

[3]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11):75-81.

[4]许志涛.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J].财经论丛,2014(4):34-40.

[5]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40-146.

[6]薛惠元,仙蜜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基于职保与城乡居保制度比较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5(2):94-104.

[7]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分析[J].西北人口,2014(2):85-91,97.

[8]仙蜜花,薛惠元.缴费激励机制下的养老金连年上调:矛盾及其化解[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2):92-101.

篇10

为了保障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促进妇女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或者失业生育妇女。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是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统一管理。市和区、县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卫生、医疗保险、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第四条(缴费主体)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第五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应当向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城镇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城镇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六条(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本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基数。

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0.8%的比例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个人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城镇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基金来源)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

(二)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五)其他依法应当纳入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地方财政补贴。

第十条(支付范围)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的支出:

(一)生育生活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补贴。

第十一条(基金管理)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决算)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由市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市劳动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津贴、补贴申领条件)

申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妇女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二)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

(三)属于计划内生育;

(四)在按规定设置产科、妇科的医疗机构生产或者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

第十四条(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期限)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生育妇女,按照下列期限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二)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三)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的,按1个半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四)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者患子宫外孕的,按1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按照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生育妇女,还可

以按照下列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难产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二)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条件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第十五条(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

从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个人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不满一年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按本市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给。

失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或者本市同类人员当月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标准。

生产或者流产的从业妇女已经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不足其应享受的工资性收入的,不足部分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补贴。支付标准为:(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或者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2500元;

(二)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400元;

(三)妊娠3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200元。

第十七条(申领津贴、补贴的手续)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生育后,可以到指定的经办机构申请领取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申请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属于计划内生育的证明;

(二)本人的身份证;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生育医学证明。

申领人是失业妇女的除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供经失业保险机构审核的《劳动手册》。

受委托代为申领的被委托人,还需提供申领人出具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

任何人不得提供虚假的材料冒领或者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第十八条(审核与计发)

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生育妇女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享受期限和标准,并予以一次性计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

第十九条(失业妇女的特别规定)

失业妇女领取生育生活津贴以后,不再享受《*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的生育补助金。

失业妇女生育所发生的检查费、药费、住院医疗费总额超过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以上的部分,仍可按《*市失业保险办法》的规定申领医疗补助金。

第二十条(经办机构经费)

经办机构开展城镇生育保险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的义务)

经办机构审核个人提供的材料时,需要医疗机构出具有关记录和病情证明的,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或者伪造病史。

第二十二条(个人违法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提供虚假材料冒领、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由市劳动保障局责令其限期退回,并处以警告、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经办机构的法律责任)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致使城镇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经办机构应当追回流失的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并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参照执行)

下列从业的生育妇女,参照本办法执行:

(一)具有本市户籍,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但按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生育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