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篇1

关键词:新疆;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建设;规避风险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acts that Xinjiang province utilized loads from the foreign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o implement construction, and points out the factors to avoid risks.

Key words: Xinjiang; foreig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loans; construction; to avoid risks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自从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但是在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之下,东西部之间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逐渐加剧,差距越来越大。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自然、历史和区位等原因,其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困难。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省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2011年,中国实现GDP总量为458217.58亿元,新疆实现GDP为6574.54亿元,位居全国第25位,占全国GDP总量的1.43%;人均GDP为19119元,位居全国第23位。2011年,新疆财政收入为1646.18亿元,占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103740.01亿元)的1.59%,位居全国第26位。

在此情况下,新疆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方面:1、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投入;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3、争取各省援疆资金投入;4、利用外国金融机构贷款。

1、新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建设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对外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980~1990年,新疆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水平很低,处于缓慢增长状态;

1991~1996年,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建设在迅速波动中发展;

1997年至今,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发展,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目前,新疆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建设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昌吉州、巴州、伊犁、吐鲁番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他地州的项目相对较少,且涉及的领域很窄。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不但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同时这些地区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建设的积极性、觉悟性也较高。

目前新疆利用国外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有:世界银行、日本协力银行、以色列政府贷款、荷兰政府贷款、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德国政府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外国金融机构的贷款。

2、新疆利用贷款的国外金融机构

新疆大部分地区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农业、水利、环保、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乎民生的建设项目,各地区利用国外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

乌鲁木齐市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北欧基金会和北欧投资银行、法国政府贷款、西班牙政府贷款、芬兰政府贷款、奥地利政府贷款、荷兰政府贷款、瑞士政府贷款、北欧投资银行、意大利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等20多家金融机构;

伊犁州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西班牙政府贷款、北欧投资银行、日本协力银行、以色列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奥地利政府贷款等10家金融机构;

石河子市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丹麦政府贷款、北欧投资银行、世界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4家金融机构;

塔城地区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北欧投资银行、奥地利政府贷款、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4家金融机构;

吐鲁番地区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韩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北欧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4家金融机构;

阿勒泰地区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北欧投资银行、以色列政府混合贷款、西班牙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10家金融机构;

喀什地区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北欧投资银行、瑞典政府贷款、德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西班牙政府贷款等8家金融机构;

阿克苏地区利用国外贷款的金融机构:北欧投资银行、沙特阿拉伯政府贷款、世界银行3家金融机构;

3、新疆利用贷款建设领域

新疆各地借用国外银行贷款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建设、医疗卫生健身建设、环境保护建设以及农业建设等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伊宁市、吐鲁番市、阿勒泰市、哈密市、奎屯市、阿克苏市、阿拉山口口岸、阿勒泰地区下辖的吉木乃县及口岸,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福海县,青河县,塔克什肯口岸、喀纳斯,建设项目涉及城市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30多个,截止2011年共利用国外贷款近10亿美元。

交通建设主要集中在自治区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特大桥梁等级较高的交通建设项目,截止目前新疆共利用贷款12亿美元,建设了库库高速、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等近10个项目。

教育建设领域主要集中在自治区范围内各地区、各县学校内教学楼改善、仪器购置等方面,目前共建设20多个项目,共计贷款1亿多美元。

医疗卫生项目主要集中在自治区范围内医院、卫生填埋、医疗器械购置等领域,目前共涉及项目30多个,共利用国外贷款2亿多美元。

农林水利、农业服务、畜牧、生态项目主要集中在南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其中:农林水利20多个项目、农业服务30多个项目、畜牧项目10多个、生态项目10多个,共利用贷款近8亿美元。

4、利用国外贷款风险因素的考虑

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方案中主要涉及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交易结算风险,是伴随外汇交易而发生的。利用国外资本贷款项目,均伴随着汇率风险,项目建设时借用美元外汇贷款,项目运行后以美元偿还债务。汇率的变化,对投资和外债偿造成影响,可能造成实际支付能力的下降和偿还外债额的增加。

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时可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方式,如采用固定利率,在贷款合同签订时固定利率一般比浮动利率高。如采用浮动利率,在项目还贷期间浮动利率有可能降低也有可能升高,一旦浮动利率升高,将增加建设期利息和还贷总成本。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时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在贷款协议谈判过程中应注意加上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的相关条款,包括货币保值条款、货币选择条款等,具体内容可向国内金融机构的专家咨询,合理控制汇率风险。

(2)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外汇知识的培训,熟悉外资贷款项目财务管理。

(3)项目执行单位结合本项目贷款条件,聘请专家对英国伦敦拆借利率(LIBOR)进行分析,合理确定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如采用浮动利率应制定利率升高对本项目后期还贷影响的处理措施,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4)在项目建设前期,项目执行单位应聘请信誉良好的工程勘察单位对项目相关建设区进行工程详勘,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全面做好项目的堪察工作,提交详细准确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以及地形测量资料报告,确保项目设计符合实际。

(5)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设计规范进行相关设计,同时做好设计审查工作,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的设计代表应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和施工配合工作,出现问题,随时解决,及时防范和控制风险。

5、结束语

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可以快速的促进新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安全运行可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构造和谐社会,谋城市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紧紧围绕新疆利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提出规避风险解决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篇2

目标单一不受干扰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也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以及欧元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助欧洲中央银行完成保持货币稳定任务;在支付体系中,保证德国银行有足够流动性的同时保证非现金支付与清算的往来和通畅;作为银行的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融资;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

德国的中央银行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比较单一,它以欧洲央行制定的通货膨胀率指标为首要的控制目标,即将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同时《德意志联邦银行法》明确规定,联邦银行可以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此外,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中央银行理事会和执行理事会成员的任命程序和年限,以及经费的独立也保证了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避免了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受到外来因素尤其是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干扰。

联邦金监局:

独立履职不受制约

联邦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监局”)是2002年4月由原来的信贷监管局、保险监管局以及证券监管局三个局合并而来,隶属于联邦财政部,全面负责对德国境内包括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工作。2002年5月,该局脱离联邦财政部,成为独立法人,收支完全独立,经费全部来源于监管对象的缴费,但其业务工作依然接受联邦财政部的督导。

金监局的地位及职责分别由《联邦银行法》、《信贷法》、《储蓄银行法》、《合作银行法》、《证券账户管理法》、《联邦保险法》等法律赋予并界定。总的来说,联邦有关法律规定联邦金监局有权监管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服务机构、保险公司等,并且可以依法对被监管对象进行处罚。金监局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任何机构制约。金监局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管,使金融市场稳定、正常、健康运行。两个附属工作目标分别是保证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保持流动性和清偿力,保证银行客户、保险人等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央行和金监局:

互相协作同台共舞

在德国,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管,由央行和金监局共同负责并互相协作完成。《联邦银行法》明确指出:德国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是监管当局与央行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央行主要监管日常业务,金监局颁布行政法规和进行特别检查。

德国央行和金监局在金融市场监管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紧密结合,且更加注重风险监管。由于近年来金融业务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而许多金融监管法规制度的更新具有滞后性,使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德国在进一步加强合规性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监管,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应收账款 信用政策

一、国内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应用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90%以上,其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58%,所实现的利税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总和的47%和59%。

然而其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全国四千多万家中小企业中能够生存10年以上的仅占13%左右,五年之内倒闭的中小企业占比高达68%。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与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财务规范性差、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资金链断裂等特点有关。在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失败的众多原因中资金实力有限和资金链断裂日渐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倒闭最重要原因的原因之一,以上现象可以从融资和赊销两个角度解释。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当企业规模发展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规模时,股权融资将会成为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然而,在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很多,相应的融资渠道也较窄,债务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而获得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都需要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为担保,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相对落后,银行在贷款时也倾向于选择有资信状况记录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较低的信誉度往往导致了企业负债筹资的结构安排不合理。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赊账状况

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在销售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往往采取赊销的形式销售。在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回收款项,将会加重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意识浅薄,信用机制不健全,疏于应收账款的资信调查。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果被夸大,真正的现金流流入少于账面,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企业的管理,控制和长远发展。

二、国外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用管理与融资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商业银行贷款、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的贷款占所有资金的 30%。由此可见不论从债务融资规模和资金结构来看,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优于我国中小企业,这主要得益于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鉴于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的周期长且所需资金投入量大,因此本文在从宏观上研究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时主要分析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从而为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提出建议。

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非常发达,加上美国信奉自由经济的理念,故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中直接给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的数量较少,而以给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主。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就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经过数年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第一级也是最重要的一级是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53年美国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BA:White House: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作为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直接提供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美国已经有超过7000家商业银行成为这个体系的协作银行。SBA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时,主要通过联合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为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信用担保分散风险,并向承包项目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承包额的2%)。

(二)信用管理与赊销

在采取赊销扩大销售时,国外中小企业会谨慎的选取客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客户的信用打分以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率,本文分别选取了较为成熟的两种信用评价方法,代表主观和客观的两种不同的角度介绍国外信用评价经验。

1、主观信用评估法―5C评估法

“5C原则”是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总结得出用以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所谓“5C”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s)。“5C”评估法的优点是全方位的考虑了客户的信用状况,既能满足信用决策的需要,也能满足信用追踪和控制的需要;既有反映宏观政策、行业环境以及企业信誉状况的非财务信息。但“5C”评估法的不足在于个别指标难以获得,除此之外在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建立时间较短的中小企业的历史数据缺失的问题。

2、客观信用评估法―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法是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出顾客综合信用分数,并以此进行信用评估的一种方法。进行信用评分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y代表某客户信用得分,表示事件拟定的对第i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的权数();表示第i种财务比率的得分。在选取财务比率时,可从客户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财务指标。

信用评分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我国不少银行比较欣赏这种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的方法。但由于我国财务信息真实性问题和财务报的规范问题,在实际中使用容易产生偏差。

三、建议

(一)融资状况改善

1、提供信用担保

目前在我国负责中小企业管理的结构时中小企业司,由于中小企业司只是隶属于国家发改委的一个下属机构,而不是直属中央政府的机关部门,其管辖范围、管辖权限以及财政资金都受到上级部门的限制。鉴于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重要作用,故建议我国效仿美国SBA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执行担保职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同时为了保证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资金来源,应在财政预算中专列此项费用,同时也可通过向所担保企业收取担保费用、与银行共同担保分担风险等途径确保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

2、完善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偏见”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从长远的角度看,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良性发展,健全金融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第一,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改革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第三,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制度安排等,在稳健基础上发展风险投资。

3、专业化信用评级服务

当前中国缺少专业的评级机构。外部评级机构由于其独立的身份和公开性,使得其公信力强于银行内部评级。而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信用度量。同时,如果像日本一样引入定量化的数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信用进行科学的计算,那么在统一的标准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工作会更加快捷,这对于数量众多但是贷款额却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因为现阶段,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信用评估步骤繁琐,在同等工作量下当然会优先选择贷款额较大的大型国企。

(二)赊账状况改善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全程管理

从上文介绍的国外中小企业控制应收账款的经验,信用管理主要应用于事前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如上文提到的5C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法)。而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将信用管理应用于应收账款产生的全过程,不仅能降低坏账的出现,更能及时调整企业赊销的信用政策,系统的管理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从如下几个环节考虑(如图):

1、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是应收账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制定合理的信用销售政策、选取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可以有效的防止坏账的产生,具体应做到:第一,做好客户资信的售前调查。鉴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可不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而采取聘请专业的信用机构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并辅助其进行调查。第二,科学的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后应制定合适的信用评价标准,在此建议综合参考国外不同的客户信用评价方法,综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第三,选取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制定信用政策应该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管理费用,选择宽严适度的信用标准,力求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使应收账款的总成本最小。

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是指对信用销售方式从发货到收款阶段的控制管理。通过事中控制,能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调整信用政策从而达到降低应收账款坏账率的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及时检查企业信用额度。对单个客户进行信用管理时应了解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可从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企业对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客户付款的时间以及目前尚欠款数额和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等角度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第二,及时修改企业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的总额,通过与企业同期和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分析应收账款周转和平均收款期,查看资金流动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当应收账款总额超过警戒线时,应检查企业信用政策是否过于宽松并及时修改赊销的信用政策,以控制应收账款总额进一步攀升。

3、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是指企业在应收账款己经形成的情况下,为保证款项按时、足额收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事后控制主要针对已经超过信用期限的客户,是对欠款的追收。事后可注重反思信用审批制度,通过反复修正中小企业赊销的信用管理体系,从而长远的角度降低坏账率。

在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保证企业良好持续运营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规模,把应收账款的管理作为一个体系来逐渐完善,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应收账款质量,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控制,提高企业应收账款周转能力,确保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流入企业,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2]林钧跃,《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世界经济》2000年第4期

[3]李峰、王全弟《美国应收账款担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信用管理 研究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一、前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自1978年起,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来,信用管理研究从开始受人关注到21世纪初,渐成社会热点,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信用管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按时间维度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经济仍占主导的年代,对信用管理已有初步的研究。以当时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为对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原因(王尊祜,1981),提出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将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实行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认识信用和我国的信用制度问题(余友秦,1982)。认识到商业信用问题牵涉到整个信用制度,相关问题还有待解决(韩家迪,1983)。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信用管理的早期文献。第二阶段是1984年后,经济改革进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开始关注一些具体信用管理问题。对国有资产中的折旧基金如何在宏观上对折旧基金的使用进行控制、管理以及提高其使用效益等一系列问题,从信用管理方式的角度作一个初步探讨(杨国中,1986),认为信用既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的综合表现,又是调节债权债务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行为(赵海宽、景学成、彭纯,1987)。研究分析了商业信用的内涵与形式(张肖、邵秋明、李树林,1987)。第三阶段是1992以后,建设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成熟,信用管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在的拓展,信用管理研究文献日渐丰富,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通过遴选,对这一时期内信用管理研究内容相对集中、比较有代表性期刊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按空间维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类与综述。此处信用的内涵是指经济主体(包括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有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信用管理则对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及所涉及的经济关系的管理。宏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对信用管理的基础理论及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体现的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关系所作的研究。它包括信用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信用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定位、信用管理的一般规律等;中观层面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信用管理基础理论与规律的运用。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制度安排、行业信用管理等;微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管理活动及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民间信用、企业与商业信用、金融信用、消费者信用等研究内容。

二、以宏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信用管理概念相关的基本内涵、原则与问题 在信用管理的定义、原则与基本问题方面,王淑芹(2004)指出在日常话语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信用意蕴含混、意指不明的问题,常把一般形态的信用与具体形态的信用混同以及忽视信用存在类型的划分。需要明确信用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为信用研究的科学性和信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夯实理论基础。认为诚信问题是信用管理基本问题(朱富强、何所忆,2004)。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苏存,2005)。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黄志凌,2003)。关于信用管理与法律、产权的关系,张维迎(2002)认为信用和法律一样,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并验证了在一个没有政府干预、近乎自由放任的“虚拟”市场上信誉机制的积极作用。(周黎安等,2006)

(二)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研究 林金忠(2007)提出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是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行为,由信用行为而产生的信用关系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单方面的信用关系、双方相互信用关系和中介的信用关系。具体到会计信用行为,研究认为会计信用作为信用管理行为活动中研究行为角色与对象,是信用经济中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郭兰英、叶、仇国英,2010)。会计失信行为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政府和会计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岳上植,2005)。具体到统计信用行为,证明了引入统计信用可以在有限的成本下防范数据失真,提出了完善统计信用惩戒制度是统计信用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刘海清、熊祖辕,2009)。

(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研究 张维迎、柯荣住(2002)指出“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跟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建立了贷前的信号博弈模型和贷后的战略博弈模型,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李蓉、伍瑞凡。2005)。

(四)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信用管理 王军(2002)认为关于诚信的话题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媒体、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大家对诚信问题的讨论中,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尤为世人瞩目。应该认真探讨的是诚信的话题应然与使然问题。

三、以中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社会信用体系 唐家孝、申玉兰(2002)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信用工程的建议。提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外部环境(秦泮义,2003)。

(二)三农问题与信用管理研究 农村民间集体信用组织是改革开放新事物,其性质法律尚无明确的规范(郑孟状,1993)。受农业产业特点和经营模式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融通难等现实问题。从村镇信贷主体的信用特征出发,探索了适用于农户的信用评级技术,并提出客观准确评定农户信用等级,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意愿不强的问题,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吴晶妹、张颖、唐勤伟,2010)。

(三)信用管理制度研究 陈洪隽(2001)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竞争和信用的有机结合体,应把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融信用管理制度的路径,并将其分为启动期、完善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黎志成、曹凝蓉,2005)。论证了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经济与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明、王琼、褚俊虹,2006)。

(四)征信信息化与征信体系建设 石晓军、陈殿左(2003)认为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体系存在着公共物品-信息质量、商业激励一政府职能两对矛盾,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理顺关系,建立信用联盟鼓励创新多样化。

四、以微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研究

(一)企业与商业信用管理研究 提出重视信用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客户描述性信息的调查研究(谢

旭,2000),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谭中明、梅强,2001)分析并阐述了其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李宝庆,2002)。研究指出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困境(林军,2003)。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光明,2003),认为开业年限、行业、业主管理经验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成功无显著相关关系(杨松令,2003)。揭示了企业集群信用优势的一般规律(任志安、李梅,2004),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赵学军、吴俊丽,2006)。分析了信用拖欠策略对经济与企业影响(金碚,2006),得出了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合同执行技术”(渡边真理子、柳川范之,2009)。借鉴管理控制理念,构筑了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池国华,2009)。发现信用环境与现代服务业的总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且在局部指标中也具有诸多相互促进关系(田侃、马晓洁、段娜娣,2010)。

(二)金融信用管理研究 金融信用管理研究可以2008年始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在金融危机以前研究中,部分学者对中国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银行业舞弊案件的发生的研究,发现当时银行业舞弊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信用保证制度生硬乏变(孙建国,2007)。至于如何化解与转移金融信用机构信用管理风险,分析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作用、基本要素及其应用和发展(汪芹,2002)。这些研究内容不仅是金融信用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分析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方法与视角。在金融危机以后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它在本质上是经济目的要求之“利润”和伦理关系要求之“责任”之间的冲突,是信用关系中客观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殆尽的后果(郭建新,2010)。

(三)国家、政府与民间信用 国家信用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为承认与接受,从信用体系的角度上看,国家信用有其特殊的信用管理体系。有学者探索基于功能视角的国家征信体系模式分类及其与相关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扩展了“功能―结构”理论,形成“宏观匹配-功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其他金融制度也有参考价值。清晰地描述了征信体系的功能模式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对征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指导价值(石晓军,2008)。通常认为,政府信用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信用。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构成国家信用。一是政府信用研究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管理存在信用化问题(刘浪夷、王华军,1994)。政府信用的缺失是存在的,应采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与社会行为各项措施提高政府信用(孙巧丽,2005)。政府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财政资金的滥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国财政信用状况,指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信用资金来源超范围、资金使用范围过宽、多头管理等不规范方面及其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李萍,1995)。二是民间信用方面。由于我国的民间信用往往与“地下钱庄”相关联,而根据1998年6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地下钱庄属非法金融机构,虽然非法集资等案件时有所闻,但由于相关研究资料获取困难,造成研究成果的匮乏。部分学者以温州民间信用为例,分析了民间信用的现状和特点及形式和种类(高枫等,1993)。

(四)消费者信用 自1990年代末,随着住房按揭信用的悄然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消费者个人信用研究。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信用消费的基本经验,认为我国信用消费的市场环境已基本具备(郭冬乐等,2000)。消费者个人信用管理应着重从立法与制度建设着手。分析了信用权的个人信用形式和企业信用形式,建议借鉴国外有关信用体制建设与维护的先进经验,从法律层面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来建立我国个人信用法律体制(李新天、朱琼娟,2003)。为规避消费者信用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比较了消费者信用评分、判别分析、回归分析、数学规划、神经网络等个人信用评分模型与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石庆焱、靳云汇,2003)。

篇5

关键词:应收账款;融资;国际保理;证券化

1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应收账款拖欠严重

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约有80%的企业采取了赊销的方法,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1.2资金使用效率低

在赊销方式中,企业物资的流动与资金流动是不一致的,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不能同步收回而销售收入却已得到确认,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势必导致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损益产生,迫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企业还要用流动资金垫付股东年度分红。

1.3信用管理部门角色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都有其弊端。财务部门兼管信用管理,将财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视作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不齐全。实际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更多的是事后控制,并不能承担信用管理部门的全部职责。销售部门兼管信用管理缺点更明显,销售部门以追求高额销售量为第一目标,为完成销售业绩而对赊销风险置若罔闻。

1.4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及实际价值难以认定

据笔者调查,银行目前开办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最担心的问题是难以认定对应收账款项下交易的真实性及应收账款的实际价值。银行普通认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多数不够健全,缺乏规范的应收账款确认方式,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实际价值难以进行认证,而且企业的贸易伙伴往往多数处于异地,对这些异地应收账款情况的了解更加困难。

1.5难以了解应收账款债务人信用情况

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与土地、房产或存单存折相比较,把握度和可控度较弱,不但需要考虑抵质押人自身的财务和信用状况,还需考虑到形成应收账款的上下游客户资信情况。如何全面获取债务人的资信情况一直是银行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获得商业信用,一些客户伪造资信资料,客户进行有意的欺诈行为,而企业缺乏科学的客户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2我国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现实意义

当前,企业如何将应收账款及时回收,已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获得更为理想的资本结构

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能够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取得现金资产,为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如果采取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模式,保理商将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收款风险大大降低,并且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应收账款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负债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利于财务结构的优化。

2.2提高偿债能力

企业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既融通了资金又避免了风险,且无需增加企业负债,还可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减少信用调查及应收账款收款的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有助于国企走出困境。

2.3降低融资成本

应收账款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咨询成本;二是折扣成本;三是纳税成本。有资料显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收取的总费用率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低好几个基点。而且应收账款证券化通过成熟的交易机构和资产重组、风险融资、信用增级等安排,改善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条件,使证券发行人能以高于或等于面值的价格出售证券,加上支付的利率较低,企业融资成本也必然大幅度降低。尤其在进行大额筹资时,应收账款证券化通常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

2.4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应收账款融资的本质是以应收账款的回笼资金作为信贷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其信用基础是借款企业商业信用与买家商业信用的高度融合。应收账款融资行为的广泛开展,不仅能够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更能够把商业信用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到新的层次,有利于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更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3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选择

3.1应收账款抵押融资

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是企业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财务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取得借款。一般由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出让方)开出载有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的条款和票据,然后在规定的期限从贷款机构在账款限额内取得现金。如果出让人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贷款机构有权行使应收账款的收款权来偿还票据本金及其他费用。由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应收账款账龄等因素使应收账款回收具有相当的风险,因此借款限额通常是应收账款额的60%至90%。作为抵押贷款的应收账款,既可以由借款人收取,也可以由贷款人收取,但一般情况下,往往不通知债务人,而由借款人继续收取。

为了明确借贷双方的责任,应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如下问题:(1)借款人的借款偿还期限、偿还方式、利率及表明到期如数清偿本息的说明。(2)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抵押担保借款的追索权,即一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收回的数额不足以偿还放款的本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权向借款人索赔的权利。(3)对借款人逾期利息与逾期违约金的规定。(4)借款人对担保品拥有所有权的说明。此外,出借人还应鉴定应收账款的价值,剔除一些账龄长,已成死账的应收账款,以便正确计算担保价值。

3.2应收账款让售融资

(1)国际保理。

保理业务(Factoring)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保理业务是指卖方(出口商)将其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保理商,由保理商负责应收账款催收的一项金融服务。随着我国保理市场的不断成熟,保理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开发,面对我国众多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研究保理业务供应链前置创新,解决能够取得国际定单却无法组织或扩大生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具备了新的现实条件。供应链前置的研究就是把保理从传统功能下延伸至供应链前端,从而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作为一条并行的完整资金链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据2003年FCI年报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结算额仅为240百万欧元,仅占全球国际保理总额的0.503%,约占我国同期出口额的0.068%。可见,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其分布也不平衡。国内尤其是西部的许多地区,国际保理业务仍然不为商业银行和进出口企业所熟悉。这一状况是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使用日渐减少,赊销记账交易使用不断增多的潮流相悖的。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保理业务正迅速地成为外资银行抢占中国金融市场的极具竞争力的“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以填补产品空白和改善服务中的不足,已成为当务之急。

(2)福费廷。

福费廷融资是企业已经承兑、担保的远期票据向银行和福费廷公司申请贴现、或者说是银行或福费廷公司以无追索权的方式为企业贴现远期票据。其与票据贴现融资的区别在于,票据贴现融资的依据是短期票据,贴现银行对贴现申请人有追索权;福费廷融资的依据是远期票据(包括远期汇票和本票),贴现银行或福费廷公司对贴现申请人无追索权。福费廷融资与保付融资的区别在于,福费廷融资的期限比保付融资的期限长;福费廷的金融服务比较单一、无连续性,保付的金融服务比较复杂、具有连续性。

3.3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

应收账款证券化,即企业将应收账款汇集后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注入SPV的资产池。经过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后,SPV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的目的。特设机构SPV是专门为资产证券化设立的特殊实体。它可以是由证券化发起人设立的一个附属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专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设立的形式可以是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或其他独立法人实体。

目前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企业逐渐增加,比如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3月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金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在国内企业中首创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先例,为中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在我国,应收账款融资的顺利开展,还需各方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洁华.应收账款融资:开辟企业融资新渠道[J].浙江金融,2007,(3).

[2]张立玮.金融创新:应收账款让售的优势[J].经济特区,2005,(6).

篇6

[关键词] 征信体系;框架;运行;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25

[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35- 02

1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征信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3年6月宏观调控以前,在全国大中城市由银行发起成立了一批资信评估公司,主要从事企业债券、内部股票和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等工作;二是1993年下半年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家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也由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发展,社会评级和征信业相对萎缩;三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今,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同志明确指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多次强调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络。2003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由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具体承担这方面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在生活中开始发挥作用。

2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从国际范围来看,征信体系的建立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框架:以欧洲大陆多数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模式”基本框架和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民营模式”基本框架。

“公共模式”基本框架是指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系统,由央行作为系统的管理者,运作机构为非营利性组织,直接隶属于央行。信用信息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同时,服务对象也只限于金融机构。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被称为“金融系统联合征信方式”,以规避金融信贷风险为主要目的。而“民营模式”基本框架,是指征信机构由民间投资组成,独立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商业机构之外,信息来源相对广泛,并为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信用调查服务。

两种基本框架各有特点。一般认为,“公共模式”有利于保护金融系统的信息安全,较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数据库的覆盖面广。但该模式投资大、成本高,而且市场化运作空间较小,服务范围有局限,不利于将不同类别的信用信息整合并渗透到社会更多方面。对扩大全社会的信用规模、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与“公共模式”相比,“民营模式”的长处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空间较大,服务范围广,有利于为降低更大范围的社会信用交易风险提供信用调查和咨询服务,具有保障征信企业投入产出实现良性循环的机制,对信用市场的渗透率较高,对扩大信用规模,进而带动需求增长的作用明显。另外,该模式不需政府财政投资,能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其不足主要在于,对于后发性国家来说,难以在较短时期内形成覆盖范围广、市场占有率高的征信机构,不仅时间要求长,而且激烈的竞争还有可能导致同水平的重复投资和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

结合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初级阶段的特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采用的是“公共模式”基本框架,即由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我国鼓励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以保证征信市场的竞争与繁荣。目前,在我国与征信有关的民营评级机构主要有:北方地区的中诚信、大公、联合、长城等,南方的远东、新世纪、鹏元等,台湾地区的中华征信等;进驻中国的外资评级和征信机构有穆迪、惠誉和邓白氏等。

3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目前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机构,通过专线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相连(即一口接入),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实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机构流入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再经整合后实时流向金融机构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现为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报送数据,后者表现为金融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向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实时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报送数据可以通过专线连接,也可以通过磁盘等介质。

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由人民银行直属单位征信中心负责;征信中心和商业银行建立数据报送、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企业和个人基础数据库建立了完善的用户管理制度,对用户实行分级管理、权限控制、身份认证、活动跟踪、数据主体(企业和个人)监督;数据传输加压加密;对系统及数据进行安全备份与恢复;聘请国内一流网络安全管理专家对系统安全进行评估,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等,建立了全面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4 进一步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扩大信息采集的渠道和范围,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面貌。建议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为基础和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数据库及其应用平台。具体讲,就是扩充人民银行基础数据库库容,把企业和个人在税务局的纳税记录、在工商局的合同履约记录、在质监局的产品质量记录、在公安部门的治安记录、在法院的诉讼记录、在纪检监察部门的处分记录、在海关的进出口记录、在保险公司的理赔记录、在交通部门的车辆违章记录、在民政部门的婚姻记录、在社会保障部门的交费归集记录、在公共服务部门的水电燃气等交费记录、在电信部门的话费记录、在教育部门的学历记录等正面和负面的信用信息,统一传输到人民银行信用基础数据库,整合形成全国联合征信服务体系的数据库平台。可以由此形成一条银行与地方政府政务信息、监管信息、执法信息共享的信用信息链;也可以同时向各类用户提供信用查询、信用报告、信用评级等“一站式”服务。

(2)加强对征信机构和征信活动的监管。当前,我国征信业的监管较为混乱,既无统一的监管机构,又无统一的行业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目前征信机构的监管涉及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发改委、工商、税务、质监等众多部门,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更是涉及众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他们各自为政制定了行业内的征信评价标准,造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征信业很难发展。我国应研究和借鉴外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监督、保障征信业执业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促进征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为了使惩罚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要实现处罚形式的转变,将法律制裁和道德审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失信惩罚机制。具体体现在不允许公民具有多个身份证明、不允许公民随便更名、保留公民个人的指纹记录,工商局不准许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公民或外国人注册成为一个新公司的股东或担任最高管理职位等。依中国的国情,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不能因为其破产或被清算就将其不良信用记录完全消除,而是要随着其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法人一起走。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不法商户从市场中剔除出去,并在较长的时间内阻止他们再度进入市场,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4)大力培育征信中介服务市场。应按照严格的信用市场准入原则,逐步培育提供各种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一方面要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几家具有一定规模、信用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权威性专业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根据商业银行等放贷机构的不同需要,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包括满足放贷机构除信用报告之外的其他数据的需求(例如根据原始信息提炼出的各类数据项)、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提供放贷机构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通过征信产品营销提升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发展具有信用信息评估等增值服务特色的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或接受客户委托对另一个企业进行评级或资信调查,这类机构可以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获得信息,也可以直接从被评级企业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

(5)大力引导,推动信用教育与宣传。我国的信用行业刚刚起步,信用建设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探讨。当前我国信用管理人才匮乏,各高校的信用专业屈指可数,有些企业甚至对信用管理一无所知,信用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就征信行业而言。征信机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与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使我国征信市场供给与需求双方均呈现不足。当前应鼓励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可考虑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征信供给。同时要加大信用宣传力度与普及教育,使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创造征信需求。还可以积极利用征信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展示征信成果、挖掘典型案例,强化社会大众和经济主体对央行征信体系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第一种是市场主导型模式,又称民营模式。这种社会信用体系模式的特征是征信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收集、加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信用管理立法,另一方面是监督信用管理法律的贯彻执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北欧国家采用这种社会信用体系模式。

第二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公共模式或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央信贷登记系统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全国数据库网络系统,直接隶属于中央银行。中央信贷登记系统收集的信息数据主要是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信贷信息。该系统是非营利性的,系统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央行进行金融监管及执行货币政策。据世界银行统计,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七个国家有公共信用登记机构,即中央信贷登记系统。其中,除法国外,其他六国都有市场化运营的私人征信机构。

第三种是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由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互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在会员制模式下,会员向协会信息中心义务地提供由会员自身掌握的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信息,同时协会信用信息中心也仅限于向协会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这种协会信用信息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收取成本费用。日本采用这种社会信用体系模式。

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

美国的征信业始于1841年,第一家征信所是由纽约的一名纺织批发商刘易斯·塔潘所建立。1870年,R.G·邓恩接管了这家征信所,后来又与布雷兹特里特征信所合并,组成Dun&Bradstreet。从简单征信服务到比较完善的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美国的征信业差不多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美国模式”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美国的征信服务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征信机构(或称为私人信用调查机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并依据市场化原则运作的征信服务主体。

美国的征信服务机构具有明显特征:在机构组成方面,征信机构主要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在信息来源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广泛。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的信用信息除了来自银行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外,还来自信贷协会和其他各类协会、财务公司或租赁公司、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商业零售机构等。在信用信息内容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征集负面信用信息,也征集正面信息。在服务范围方面,美国民营信用调查机构是面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私人银行、私人信用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税收征管机构、法律实施机构和其他联邦机构,以及本地政府机构等,这些机构都是征信报告的需求方。

美国对征信的立法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征信业快速发展导致了系列问题而开始,走的是一条在发展中规范的立法过程。到现在美国不仅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形成了独立、客观、公正的法律环境,政府基本上处于社会信用体系之外,主要负责立法、司法和执法,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同时其本身也成为商业性征信公司的评级对象,这样就保证了征信公司能确保其独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

美国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的信用管理法律规定。第二层次是直接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这些法律都直接规定,在相应的特殊环境中不能公布或者限制公布个人或企业的相关信息。第三层次是指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为征信机构收集政府公开信息提供法律依据。

欧洲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欧洲征信业的发展主要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欧洲对于征信的立法最初是源于对数据、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与美国相比,欧洲具有较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律。

欧洲的政府主导型征信模式与美国的市场化模式的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被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建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门发起设立。二是银行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三是中央银行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能。

日本的会员制征信模式

篇8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 防范对策

一、引言

供应链融资是在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授信的一种交易方式,是贸易融资同供应链整合相结合的一种融资方式创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实现了整个供应链条的不断增值。对于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供应链融资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二、供应链融资概念

供应链融资指的是金融机构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以及主要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企业以及链条上多个参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多种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参与企业的融资困难,使整条供应链摆脱融资困境,降低参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主要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融资的服务对象往往是那些在资金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中小企业,它通常都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来开展的,是通过现货质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使由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产品购买的整个链条作为一个整体,为这一链条上的所有参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供应链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供应链融资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需要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易合同真实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作为放贷者,对于整个供应链交易以及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应当进行科学的评估。所以,交易合同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是保证整个供应链条交易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金融机构放贷给供应链企业是在交易合同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合同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么金融机构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得以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条中参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维系因素就在于该链条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倘若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不可靠的话,那么供应链融资的成功实现也是缺乏有效支撑的。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涉及到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整个供应链条的参与者,而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是灵活多样的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还将不断推陈出新,同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较而言具有较低的规范化约束水平。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型的、没有出现过的法律问题,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很难及时跟上融资形式的变化,也就难以覆盖所有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问题,由此所带来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风险也就难以避免。

(四)业务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综合体系,从资格审查到程序审批,再到贷后资金管理等都同传统信贷业务具有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整个融资供应链的业务有整体性把握,而且还应当熟知其中的业态特点、风险控制点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但是,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的管理往往还是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管理模式上,因此,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操作风险无疑就会增加。

四、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应当意识到,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严格选择交易对象

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不同行业间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具有较强垄断性的行业,供应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通常都是依靠市场情况来进行采购以及销售等决策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交易对象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构成具有较弱的稳定性,对于这种供应链体系通常不适合采取供应链融资的模式来应对资金问题。所以说,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首先应当设置科学的资格审查标准,对整个链条中的企业都应当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交易应当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有助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用管理。

(二)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应当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对整个链条中的各项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交易产品的总价值高于金融机构授信所要求的最低额。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同其他机构之间的协作来共同防范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例如,可以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如果资金难以及时收回,可以采用风险补偿基金先垫付的方式,再进行其他追偿措施的实施。

(三)加强协调沟通

为了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成功,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依照各企业的实际建立信用管理档案。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对供应链参与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使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个企业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保证供应链融资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加强贷款后资金监管

供应链融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与物流的结合。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这一特征,我们按照交易的不同环节做好产品流转以及资金流去向的监督工作,对于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证产品流转与资金流转相一致的基础上,加强对现金流转的控制也就控制了还款来源,有效实现了资金的自偿性,从而也就为企业资金流的持续供应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确实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资金方面的极大便利,但是供应链融资存在的各项风险也是我们应当重视并予以积极防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以及不同经济行为,基于这一事实,供应链融资相关机构与部门还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信息服务网,从而早日实现我国供应链融资模型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合理分析,从而有助于早日使广大企业顺利地实现供应链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资金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7,(10).

[2]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05).

[3]王灵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

[4]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7).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是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是其中的瓶颈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

(1)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要“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200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制度和体系建设阶段,特别是我国制定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08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成立近三年、截至目前拥有138位成员的中小企业,共有20家公司推出了21个再融资计划,计划融资120.36亿元,其中6家公司已通过非公开发行或发行可转债融资22.92亿元,仅占中小板IPO融资总额的5.67%。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板的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而深交所拟推出小额再融资豁免制度,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严重。中小企业可以从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租赁、产业资金、民间资本等渠道取得资金,这些构成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和内部融资渠道。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①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另外,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很多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②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固定资产较少,贷款受到限制和自身的信用度的问题,造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减少。

③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在管理模式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而且近两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缺乏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制度和法律。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所有制构成比较复杂,而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来制定,这使得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处在不同的竞争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某些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也不适用。如《贷款通则》、《担保法》等法律规定的有关企业抵押担保的要求,是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的。

(4)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诚信缺失严重,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债券市场不是很发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都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层面上的成因。

3 对策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规范化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作保证。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的改善。

(2)完善银行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贷款渠道和较为宽松的贷款政策。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扶持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②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些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同时,简化借贷手续,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③完善金融体系。一是为中小企业定期提供金融政策、利率和金融服务信息。二是预算服务,提高结算服务,提高结算速度,开放新的金融结算工具,加快中小企业资金流通。三是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社会形象,降低其经营管理风险。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3)切实加快信用体制建设。①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应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由政府出面组建产权清晰、职权分明、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高效率担保机构,既能体现政府财力作为支撑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发挥市场灵活运作优势。②鼓励发展信用中介体系。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服务、会计、律师、技术、培训等服务。应该以建立信用记录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为突破口,推进中小企业发展。③中小企业要加强信用管理。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间的信用制约关系,首先是依赖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一是加紧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如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这是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保障基础;二是要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或职能,信用管理的职能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于一体,从企业设立审批开始信用管理的职能要纳入公司章程;三是要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尽量避免商业信用违约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运行。

(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①中小企业应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得银行对客户的广泛信赖和支持。②在用人机制上,设计合理的工资奖金分配办法,健全职工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吸引一些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同时,做好职工的后续教育工作,为企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③中小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要建立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使中小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会因为近期的利润而裹足不前。同时,详细具体的长远发展规划能够使贷款机构对他们充满信心,改善贷款环境。

(5)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直接两方面同时着手。①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更大程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小企业通过多元化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②间接融资。政府应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应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开展“一站式”办公,提高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事的效率,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更好地为企业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3.(1):103.

篇10

[作者简介] 张桂文(1957 ― ),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转制经济学;余凌曲(1983 ― ),湖北襄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产业经济学。

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个大中型城市提出了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而有金融中心功能规划或设想的各类城市更在200个左右。我国金融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脱实向虚”,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远未能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能为经济及产业发展有效服务的金融中心体系。

一、“金融窖藏”理论与产业金融

1999年宾斯维杰提出的“金融窖藏”(financial hoarding)理论表明,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体中,货币流动会形成两个循环,一个是实体经济的货币循环流,即货币在家庭部门、政府、非金融商业部门、金融部门之间,通过储蓄、投资、消费以及工资利润转移形成的货币循环;另一个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生产性融资需求的货币循环流,类似于古时候富人将黄金白银等货币埋在地里保值,也可称为“金融窖藏”,如图1所示。

“金融窖藏”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金融并不“天然”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可能独立于实体经济自我循环发展。如果放任“金融窖藏”自我发展,一方面,大量脱离实体经济而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货币循环,成为加速资产价格上涨、促使资产泡沫形成的源动力;另一方面,“金融窖藏”还会导致对实体经济货币循环流的“挤出效应”,加重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从“金融窖藏”理论可以分解出“产业金融”的概念。所谓产业金融是指着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即图1上半部分货币循环所涉及的金融活动,产业金融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真正金融需求,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的金融活动是一种原始的金融形态,主要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大力鼓励发展。而图1下半部分是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流动,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不强,虽然也是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产业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却不能任由其自我膨胀,应该适度发展并加以限制。

二、金融中心的产业服务功能分析

从欧美成熟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伴随着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和日益成熟,金融产业也加快向某些大城市集中,并进而催生金融中心的出现。金融中心在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集聚金融资源,又面向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金融服务。在欧美成熟金融体系中,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也集中体现在了各大金融中心对其腹地经济的辐射效应上。我国大中城市加快建设金融中心,其中有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的外部作用,但最根本的?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相当水平,本身存在集聚发展并推动金融中心出现的内部要求。

从“金融窖藏”理论可以得出启示,金融中心发展也应该主要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来展开,吸引国内外产业金融资本、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在服务本地市场过程中实现金融产业和金融中心的发展壮大,进而形成对更广泛地域的金融辐射。

综观国内外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金融中心服务产业发展可以发挥如下功能:

一是集中交易和定价功能。金融交易,特别是批发型金融交易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集聚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集中了金融交易市场,有效提升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所形成的交易价格具有良好的真实性、指示性和权威性。

二是资源枢纽功能。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由于金融中心集中了各类金融资源,从而可以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发挥资源的枢纽功能,从而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

三是产业引领功能。金融中心集中了大批谋求更大获利空间的金融资本,其投资领域往往偏向于具有更大市场和盈利空间的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因而成为世界各地科技、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四是金融创新功能。对于金融中心而言,大量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集聚、巨大的信息流量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过去50多年里,重大金融创新活动几乎全都发生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三、我国金融中心服务产业功能不足的原因

我国金融中心服务产业发展功能发挥不够理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热议的经济社会话题,金融中心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机制。从成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市场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从我国的金融结构看,金融资产主要在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近200万亿,约为GDP的3倍,而五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就占了其中一半。依托于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强大的资源获取能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及服务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动力。相比而言,产业服务能力强的金融体系往往中小金融组织非常丰富,层次多元,功能互补。

二是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强。地方政府建设金融中心意在金融业强大的“造富”能力,特别是对税收和GDP的贡献,而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

三是广大中小企业作为融资主体建设不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个体虽然具有迫切的金融需求,但却并不是合格的“融资主体”,普遍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财务记录不完整、缺乏信用记录等问题,从而难以成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对象。

四是地方性金融中介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需要大量地方性金融中介机构做配套服务,如信贷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我国地方性金融中介体系的缺失,也导致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率不足。

四、提升我国金融中心产业

服务功能的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建设金融中心,应有效把握产业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推进金融中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

一是明确金融中心服务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我国地方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特征,重点突出某一领域的金融服务功能。如深圳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可以在金融中心建设中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注重引进和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针对科技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业和商业模式,在金融体系服务本地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成为全国的科技金融中心。

二是发展地方性准金融机构。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设立还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但对于各类非持牌的准金融机构发展没有更多限制。各地方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更加积极地引进和培育融资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私募基金、资产管理、信托投资、货币经纪、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典当、小贷等准金融法人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类新型准金融机构,鼓励具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金融机构,为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优质融资与金融服务。

三是建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各地可以借鉴德国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支持地方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经验,设立具有规模效应和强大担保能力的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及政策性再担保公司,对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提供信用增信、成本补偿、风险补偿等激励和奖励政策,有效畅通融资主体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对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