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 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着重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时效性比较差,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等状况,以及课程改革后教学时数压缩,教学内容增加的实际矛盾,同时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我们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先后在08级、09级、10级共三个年级、五个系、十三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的“思政课”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的运用方法

1.案例讲授法。即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和课程的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案例预习法。“思政课”内容多,课时少,课前预习是重要环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事先把案例发给学生,在预习中结合案例,从教材理出思路,明确重点,提出见解。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结课前教师用刚讲的理论清晰地阐释,学生印象深刻。

3.案例导入法。授课之初,教师讲述一则案例,根据案例用启发式手段向学生提问,当造成一种悬念时,转入新课内容。实践证明,采用案例作为教学导入的手段,使学生产生了所学即所需的感觉及探究问题的冲动。

4.案例插入法。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授课中,对重点又难记的内容,可恰当、简洁地插一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强化教学的作用。

5.案例模拟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事先编排好案例的“脚本”,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使学生在高度仿真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模拟法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环境下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应变能力。

6.案例讨论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具体做法:一个章节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提供1~2个案例,让学生课余针对案例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上课时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着重引导、修正并总结。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可实现教师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案例练习(测试)法,即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大多没有作业,即使有作业更多是也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阐述题。如果每章节或单元结束后,老师布置几道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地完成案例分析题。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变化角色,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3.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长期以来,高效“思政课”教学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而案例教学法却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缺陷。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其基本原则是用案例而不是依赖演讲和读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自学和相互学习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加深感性认识,有利于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适应了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5.2006年按照国家教委“思政课”改革方案,有些课程合并,有的课程教学时大大压缩,但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反而增多,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为了达到开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药学专业;优化措施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找到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强调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状况、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方式。药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基于丰富的药学理论知识、药学实践活动达到优化学生思想水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应用原则

1.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当树立积极的思政教育理念,强调在药学专业教学时积极的开展趣味性的思政引导活动,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的统一关系。专业课程教师还要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分工,切实优化可以用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资源,达到系统性的开展思政引导目标。

2.拟定合理目标

思政教育必须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保证思政教育具体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在总体上需要尊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优化专业课堂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

3.挖掘经典案例

案例具有典型性、引导性、参照性和对比型的特征,案例是重要的药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的讲授内容,结合案例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导向的效果。教师需要适当的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4.找准教学切入点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应当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教育应当与专业教学内容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消退把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到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当中,找准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切入点,把思想教育案例与专业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力求在专业知识教学时以情感的、趣味性、实践的、互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化措施

1.在知识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药学专业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药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同时达到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效果。例如,在乙烯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大量生活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围绕着白色污染的化学反应过程,讲述这些生活中的白色垃圾渗透水源、土壤和降解分工化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白色污染的警惕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的记忆相关化学知识。又如,在学习醇的氧化反应时,教师可以给通过3D画面效果给学生演示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酒精测试的原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切实促进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在一些含氮化合物教学时,还可以进行一些远离的教育工作,从而达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政引导,消除单纯讲授思政理论知识的弊端,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更理性的看待认识一些思想问题。

2.发挥经典案例思想教育价值

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可以用专门用于思政教育的时间较少。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还要从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出发,强调在难易适当、直观形象、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开展药学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提高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性。教师需要设置课堂教育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学生,采用以身说法、事件回顾和情境再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引导药学专业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深刻的分析相关案例,能够更好的达到思想警示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药剂检查的相关教学时,可以通过电视剧《外科风云》有关用药错误环节的一系列漏洞进行分析,从而把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用药风险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电视剧情节中找寻漏洞,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严谨细致的意识,对于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避免此类风险起到有效作用。

3.发挥实验课的思政教育价值

药学专业课程有大量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求是精神,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哲学反思,养成学生的科学严谨精神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实验活动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在实验课上进行观察、反思、分析、实践、创新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效果。具体来说,在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时应当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实验过程,在实验过后培养学生的自主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这一过程应当积极宣传实事求是的精神,着力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同时组织开展团队型的实验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互帮互助,围绕着共同目标开展反思讨论等活动,从而将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专业教学当中,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目标。

篇3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篇4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方法

现阶段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入课堂,但由于有的教师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内容的过度生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应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以真正达到育人效果。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比较随机当前,各科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多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发掘与发挥,这就有可能导致思政内容重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应从整体专业规划出发,针对每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使其形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1.紧扣毕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结合毕业要求,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明确并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以信息安全这门课为例,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具备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与VPN、安全扫描与入侵检测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确定育人目标时,应让学生通过熟悉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追求科学真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明确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的界限,理解诚实、公正、诚信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并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觉遵守。另外,还要面向国际科学应用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主战场,将前沿科技渗透到课程实践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破解“卡脖子”难题。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信息安全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信息安全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指引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和课堂讨论,并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要从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互动交流、分组讨论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具体案例研究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渗透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担强国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高端信息安全人才。

思政育人案例

1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思政元素切入点:针对美国政府在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以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投资设障等手段,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让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案例,要明确信息安全的真实含义,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强调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容许被任何势力“卡脖子”。育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使其能潜心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等,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信息安全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3)课后拓展。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重大成果视频,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思政育人案例2教学内容:第二章,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了解传统密码技术,掌握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思政元素切入点:对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进行阐述,引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已有密码学方案的冲击。在量子计算模型下,经典数论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量子时代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gev提出基于格的密码体系可以抵抗这种量子算法的攻击。格密码作为备受关注的抗量子密码体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格自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他密码体制有独特的优势:困难问题存在从一般情况到最坏情况的规约,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和并行性等。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基于格困难问题的密码体制设计进行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知晓量子技术的发展对已有技术的冲击,引导其发挥工匠精神及钻研精神,勇于探索行业难题。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密码学数学基础、密码学基本概念、对称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针对“我们是否可以在标准模型下构造一个抗量子攻击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以做到避免密钥滥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课后对量子算法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解两字算法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技术的推动,并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索。思政育人案例3教学内容:第四章,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客的概念及黑客的攻击模式,掌握网络攻击的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攻击防范。思政元素切入点:2014年3月22日,国内漏洞研究平台曝光称,携程系统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包括信用卡用户的身份证、卡号、CVV码等信息均可能被黑客任意窃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该漏洞引发了关于“电商网站存储用户信息,并存在泄露风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携程漏洞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安全运营负有责任,对产品的漏洞及时补救,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研究平台发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流传,内容包含用户账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这次事件是黑客通过收集其他网站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撞库的方式利用12306网站安全机制的缺失来获取13万多条用户数据。针对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导学生熟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不仅有一般网络运营者应该履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义务,还有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如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若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评估,拒不改正或导致网络安全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育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自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安全和防御技术,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维护好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的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网络安全。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关于黑客、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网络安全法》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研讨之后,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意识。(3)课后拓展。课后可适当给学生提供《网络安全法》的相关报道视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结

篇5

一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的调查

我们对台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政专业学生的调查中,认为很有必要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高达71.43%,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学生占23.81%,有4.7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思政部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原因,希望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开设持欢迎态度。体育学院的学生在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问题上,有46.1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开设,23.08%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思政课程上,有意存在逃避和抵触心理,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本身并不喜欢思政这类课程,其中也有30.77%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开设,这组数据表明了体育学院的学生并不是全体都排斥思政课程,也存在学生希望开设这类课程。所以从体育学院的学生调查结果来看,思政课程还是有必要开设在体育学院的,只是在平时上课和考试形式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放宽要求。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这个问题上,艺术学院有37.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必要开设,30.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开设,还有23%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说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政课这类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的学生中50%的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1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思政课,占了40%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半数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而其他学生的态度较为含糊,因此理工科的学生在对待思政课是否有必要开设的态度上不是很明确。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53.09%的台州学院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25.3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思政课;也有21.6%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认为开设思政课是很有必要的。台州学院既有文科专业又有理科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度不同,因此存在少数学生对思政课抵触现象。总之,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可见思政课的必要性。

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

思政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思政专业学生中,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的学生占61.9%,被动接受和厌烦这门课但为了考试还是会听的学生各占14.29%,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占9.52%,逃课做别的事的学生几乎没有。大多数的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可以看出思政部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课程的重视程度。外国语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不同中也显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由图表可知,选择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相对较多,占29.63%;其次是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占25.93%,选择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和厌烦这门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这两个选项的都是22.22%。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方式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方式很可能对其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体育学院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思政课课程的学习方式上,有38.46%的学生选择了被动接受,只是强记,30.77%的学生选择了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总体是不喜欢的,由于学院强制性要求上课,学生最后还要应付考试,我感觉考试是最终目的,所以还是“赶鸭子上架”式的。说明体育生在学习上还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思政课方式的选择上,艺术学院有30.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和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这三项,说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态度还是很端正的,而相比之下,在课堂上的表现就马马虎虎了,但是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考核,这一点从0%的学生选择了逃课做别的事情,考试能考多少就是多少也可以看出来。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是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的占15%,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的占30%,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的占30%,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占20%,逃课做别的事情,考试能考多少就是多少的占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数信学院的学生学习思政课时选择的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去学习去应付考试,选择积极主动的比较少,虽然政治课大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不会选择逃课。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在台州学院所调查的学生中,积极接受并理解老师教授的思政知识的学生占26.54%;被动接受并只是强记的学生占22.22%;厌烦思政课但由于开始还会听的学生占20.37%;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的学生占29.01%;逃课做别的事情的学生占1.85%。由此可见,台州学院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情况良好,逃课的学生比例少之又少。从分别采用以上四种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大体相当的结果分析,可得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出发角度不同,或主动积极掌握思政知识,或只是为了考试机械地学习。

三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思政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老师用讲座形式组织教学的学生占71.43%,说明思政专业学生对讲座形式的教学喜闻乐见。喜欢学生对教师提问进行教学的学生占66.6%,说明思政部的学生喜欢发散思维与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喜欢老师用案例式教学的学生占61.9%,说明思政部的学生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喜欢在案例中获得真谛。喜欢师生互动交流和主题讨论式教学的学生占33.33%,喜欢模块设计和纯粹理论推演上课的学生占28.57%,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喜欢老师其他方式组织教学。外国语学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比较丰富。选择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的学生占17.14%;选择模块设计、专题讲授和专家讲座或专题讲座两种方式的学生都占 15.17%;选择主题讨论式,学生上台讲解和每次课程留下时间,让同学针对疑惑,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这两种方式的都占14.29%;选择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方式的学生占12.86%;最后,有5.7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4.29%的学生选择了纯粹理论逻辑推演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上课难度,是一个值得老师研究的问题。体育学院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教师上课方式上面,体育学院的学生有27.27%的学生选择了讲座方式,其余有18.18%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交流和学生对教师提问这两项,13.64%的学生还选择了纯粹理论逻辑推演和其他,从这几个数据表明,体育学院学生还是比较希望教师的上课方式可以更加互动和灵活。其中模块设计、专题讲解占的比例最少,只占了4.55%,说明了学生们比较排斥按既定模块来上课。艺术学院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最希望教师用哪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这个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有30.80%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有23%的学生选择了学生对教师提问,这两个数据表明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希望思政课的课堂上可以体现一些活力与互动,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和单调。数信学院调查结果显示:数信学院最希望教师上课采取的方式是纯理论逻辑推演,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占了15%,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的占了35%,主题讨论式,学生上台讲解的占了55%,每次课程留下时间,让同学针对疑惑,大胆向任课教师提问占了35%,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占了30%,专家讲座或专题讲座的没有,案例式教学的占了40%,其他的占了10%。由此可见,数信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取生动的方式去学习这门课程,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

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案导入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水肿

1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同时,中医内科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中医临床实践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中医内科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最大限度发挥其德育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之一是“实事求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其实就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通过思政课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进一步学好临床专业课也具有重要意义[1]。青年学生朝气自信、好学上进、视野宽阔,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尚待建立完善,他们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同于思政课教师,以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授者,能够更好地从中医专业领域,通过行业的切身感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2,3]。所以探索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结合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势在必行。

2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前期中医学相关课程上的理论课程。往往在开展中医内科学教学时,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完成,因此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如肾系病证中的“水肿”,历史沿革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论述在内经选读等课程中已有详细解读;其病因病机与内科病证中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分型论治中的选方用药,如真武汤、实脾饮等在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中已重点讲解。此外,仅就《中医内科学》教材涉及的病证种类及证型而言,典型且固定,难以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载录其中,这也是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3]。以上种种原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枯燥乏味、陈旧重复、与临床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对中医内科学甚至中医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为之努力奋斗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总结性评价通常以纸笔考试作为考查知识点的唯一评分标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能够满足一定的教学需要,通过复习考试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为方法,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4]。一方面短时记忆不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临证思维。学生无法从课本知识的学习中获得中医专业自信,严重影响今后的职业规划。从教师角度看,教师长期教授相同内容,每天单调的重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此外,中医院校课程较重,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考查,往往以业务能力及考试成绩为主,这也造成了师生对于思政教育理念的淡化[5]。

3病案导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医内科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性很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因此,病案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学时,以病案为基础,在学生充分准备后,阐述对该病案的看法,教师给予评价分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医案是中医临床思维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示了古今名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因而案例教学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6]。病案导入教学法中病案的选择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挑选合适的病案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1)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因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教学目的是使本科生初步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治,因此疑难杂症病案不利于学生抓住要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考虑病案中疾病的进展、变化,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但案例的选择、编排应注意先易后难,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2)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大纲中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层次的要求,病案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应知应会内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3)来源丰富,激发兴趣:病案的选择还应注意具备多样性,可以是古代名家医案或是现代国医大师等名家经典医案,可以是成功诊治案例或是失败案例,可以是文字形式或是视频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在病案导入教学中,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病案的讨论,但如何组织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病案时,教师应针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围绕该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知识,紧扣医案,精心设计问题,难度适中,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到有关信息为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解答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学生发表对该病案的观点后,教师还应给予点评,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由此,教学过程中围绕医案,从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变为师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

4以中医内科学中水肿为例的具体实施

“水肿”是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中的一个重要病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涉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多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利尿剂对症处理,往往反复发作、收效甚微,久病不愈甚至进展为癃闭、关格(慢性肾功能衰竭),很快进入肾脏替代治疗阶段,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水肿确有疗效,对于本病证的讲解,有助于为学生树立应用中医药特色治病救人的理念。参考教学大纲,需要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熟悉水肿的概念、鉴别要点,了解水肿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我们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病案来介绍。“汪某,男,37岁。初诊:患者浮肿月余,省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应用激素60mg/d,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现尿蛋白(4+),遂来中医门诊治疗。现症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平平,口干苦,舌苔中部黄腻,底白质紫,脉小弦数。证属湿热瘀阻,气不化水。治宜益气利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药用:生黄芪20g,木防己12g,炒苍术10g,黄柏10g,萆薢15g,六月雪20g,五加皮10g,茯苓15g,猪苓15g,大腹皮10g,石韦15g,泽兰10g,泽泻15g,鬼箭羽10g,车前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7日):服药后浮肿显减,尿量有增,小腹不胀,腰仍酸,右耳闭气,舌苔黄中后部薄腻、质紫红,脉小弦。尿检(-),效不更方,治守前方。原方7剂,水煎服,每天1剂”[7]。我们设计问题一:“本案辨证为阳水还是阴水,辨证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及前期学习内容,对需重点掌握的水肿辨证要点,进行辨证诊断分析,训练其基本技能。问题二:“本案处方由防己黄芪汤及二妙丸加减而来,试分析其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方剂学、中药学等相关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治法方药进行分析,与教材中典型证型辨证论治进行比较,训练其迁移学习能力。问题三:“本案配伍泽兰、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药,试述它们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拓展课外阅读,学习名医经验,以名医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问题四:“西医治疗肾性水肿多用利尿剂、激素,那么中药在治疗水肿有何特色”,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查阅文献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通过列举当代名医诊治“水肿”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在“水肿”诊治中确有疗效,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以前辈为榜样,钻研医术,救死扶伤。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仁心,仁心仁术,大德成大医”。在实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将责任感、创新性、大局观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8]。

5总结

高校育人应该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从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认识教育的根本地位和重大价值。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以病案导入作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升素质修养、发挥育人职能,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赵进喜,徐蕾,等.中医学术,突显哲学智慧;临床治疗,重视标本先后[J].环球中医药,2019,12(12):1854-1857.

[2]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PDCA循环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3-77.

[3]谢寒,明荷.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6):23-24.

[4]彭海燕,周恩超,方祝元.基于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30-33.

[5]申琪,刘卉,马潇瑶.中医院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0-12.

[6]孙丽霞,薛博瑜,汪悦,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1-72.

[7]傅文录.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7-239.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9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国课,兼具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所有课程中非常难以教好之课,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讲者。课堂气氛沉闷而乏味,教学效果微弱且乏善。而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则是师生话语平等、师生“众言堂”的民主平等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演讲者又是听讲者。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教师的成就感。

一、现状分析

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普遍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和效仿。但是,思政课堂的互动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

(一)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激情

首先是部分学生态度冷淡。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认为思政课无用而轻视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油盐不进”,完全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其次是部分教师态度消极。由于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昂的热情,所以,思政课教师除了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文、史、哲、法等。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讯息。但是受制于种种限制,思政课教师往往很难做到这样广博的知识面,同时,有些教师把做科研放在首位,无心钻研教学,这样更难有热情搞好互动教学。

(二)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差异表现为:同样一个讨论话题,往往文科学生讨论热烈,积极表达,而理工科学生则“刚毅木讷”,不知所云;同样一个辩题,往往女生积极发言,言辞犀利,滔滔不绝,而男生则反应迟缓,吞吞吐吐,略显被动。这说明学生的专业、性别等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然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班很多是大班,人数最少七八十,多则一百几,实施互动教学很难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再者,有些教师为了减轻备课工作量,往往也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学生的差异该怎样注意,互动教学该怎么实施。这样,往往是同一个讨论题,教师不分学生专业、性别,统一要求;同一个辩题,教师在所有班级,所有学生中统一采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是多么微乎其微。

(三)互动教学诸手段运用不当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思政课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又要疏通学生以思想;既要“钉钉子”,又要织网络。所谓“钉钉子”,就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一定要思政课教师讲解,并且要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务必掌握。抓住主干,串起链条,这样学生才能系统掌握思政课的思想体系。互动教学各种手段的采用都要为达到此目的而合理使用,但是有些教师为互动而互动,没有认真琢磨各种互动手段的准确运用。另者,在市场交易理念驱使下,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而过度使用互动教学(如在时间上太长,在内容上走题等),忽视了“钉钉子”,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下课后学生大脑一片空白,没有达到思政课应有的实效。

二、改革对策

要让互动教学成为受学生欢迎,并成为思政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互动教学必须改革以上所述的弊病。

(一)激发热情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属于情感领域,教学中只有重视情感领域,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本人的教学热情必不可少。教师的热情来自于对本职业的强烈责任感,来自于对学生的无微不至的大爱。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提醒自己爱职业、爱学生,这样就会激发教学激情,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只要教师用“心”去交换“心”,以“爱”去交换“爱”,学生自然会亲近教师,进而相信其所传之道。

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蔡乐苏认为:“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1]所以,教学方法革新是吸引学生的关键,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则是最重要的方面。怎样激发学生热情呢?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对政治课的态度。针对部分学生重视经济,轻视政治的错误倾向,政治课教师一定要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不懂政治何谈经济!现实社会中,任何政治现象都同经济现象密切相连。经济为政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政治是直接为经济服务的。

当学生理解了经济对政治的重大关系,他们就会主动喜欢政治课。当然,仅讲清这个问题还不够,教师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技巧激发学生热情。首先是授课形式技巧:教师要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精彩视频、精美图片、经典声音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政课堂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借用语文课的方式,如诗朗诵;可以借用音乐课的方式,如音乐欣赏等。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教成诗情画意的艺术课,学生自然会兴味盎然。其次是授课内容技巧:教师要善于开发出紧扣社会热点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是教师授课言行技巧:教师可以“眉目传情”,在一举手一投足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气氛需要,运用不同的注视方法达到与学生的心领神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对于走神的学生可以长时间地注视一会,让他(她)乃至全班同学都引起警觉。讲课声调要抑扬顿挫,并加上必要的手势。当一位思政课教师像杰出的演讲者站在讲台上授课时,一定会激发学生广泛的互动热情。

(二)互动教学要兼顾专业、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互动效果也大相径庭。首先,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文科学生是人文思维,理工科学生是科学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人文思维是通过对现有掌握的知识及经验做出主观的判断及见解,并对其进行加工、修改,甚至通过其衍生出自己新的见解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却不一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文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千奇百怪。而科学思维是建立在已经掌握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对其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推理判断,并设法去设计针对这种事实可以作证明的事实实验作为验证,从而得出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同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理工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回答往往追求标准一致。思政课是人文学科,其问题的解决自然也是多维的。但是,这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确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实施互动教学时,理工科学生往往参与度很低,而文科学生则积极性很高。“思政课教师设计的互动式教学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文科生学习思政课,良好的反馈信息使教师确认经验做法的有效性,但这些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的专业背景――却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从一批学生中提炼的教学方法,却不适于另一批学生。”[2]解决专业差别问题最好是在分班教学时,把专业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务必要注意此问题。对于互动参与度低的部分理工科学生,教师首先要积极引导,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科学不同与自然科学,需要学生自己去多维思考,得出不同结论;其次要经常鼓励他们参与,哪怕学生只是说出一两句,也要及时表扬,切不可以文科生的要求来要求理工科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大学课堂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活跃、积极一些。笔者曾在所带班级中做过多次辩论赛,主动参与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女生,有些男生即使被点到名参加,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所以,互动教学时应该注意到男生的懒于参与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男生几组,女生几组。在互动教学时,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参与,并且代表实行轮换制。通过这样的形式,久而久之,男女同学都会养成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良好习惯。

(三)准确适度使用各种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是提高思政课课堂实效性的好方法,但是考虑到思政课本身的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疏通思想,思政课教师在运用互动教学时,则要把握好准确和适度问题。下面将以常用的几种互动教学手段分别说明。

1.案例教学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优秀的案例往往可以深刻教育学生,并引起学生的争相效仿。选择教学案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第一,所选案例应该是积极正面的教学案例,正面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强烈情感。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观摩课,有的教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用了一些负面案例,结果给听课者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第二,所选案例应该是紧跟时代的,贴近当代学生实际的。古人离今天太远,时代差异无法抹平,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第三,所选案例最好是我国的或者我们身边的,适合学生实践的。

选好案例之后,要在课堂上控制好呈现案例时间,时长五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必然冲淡教学主题。展示案例之后,要快速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让学生的互动思路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为通向课堂教学内容铺垫平坦之路。案例教学模式运用要注意,一次课四十分钟,案例不能多,一个就好;案例的呈现和互动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否则,效果反差。

2.问题讨论模式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思政课教师设计问题极其重要。要设计好互动问题,就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所设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还是为了推动师生互动的深入。第二,注意所设问题的切入点: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设置问题;根据近期社会重大热点问题设计问题等。怎样寻找优秀的互动问题呢?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考量。其二,怀疑――对教材上或生活中的某些观点的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是提出问题的有效手段。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犀利,对课本上的一些观点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教师正好可以就学生们的怀疑问题进行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给学生思想除弊。

问题讨论是为了对所学知识达到理性认识,所以,师生要探讨问题的“为什么”,即问题的本质,而非探讨问题的“是什么”,即问题的表象。有的教师为了互动,在课堂上也经常提问,但是都是问些“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触及到事物的“为什么”的本质问题,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真实目的。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不要太多,一节课能够有效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3.体验教学模式

体验具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之特点。体验不仅能获得对体验过程和对象的生动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评价。常用的体验教学模式有:情境体验,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即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操作体验,即通过让学生从事一定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思政课堂上,运用较多的体验教学模式是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以演小品的方式实践之。

体验教学参与的人数往往有很大限制,很多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且娱乐性太强,学生从中得到的思想性理论性收获微小。所以,要让体验教学惠及广大学生,教师必须要考虑参与人数,体验的娱乐性与思想性兼顾,体验的可行性等问题。教师要创设和思政课密切相关的且富有代表性的情景,同时要把知识点贯穿其中,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效。由于体验教学的要求较高,思政课教师千万不要随心所欲和滥用此法。表面上场面热闹,实则可有可无的体验,顶多只是浪费师生的宝贵时光。

参考文献:

篇10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教学。然而,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3.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2.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观摩,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5.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3.实践资源整合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4.专家学者报告法。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