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医院;规范化管理;风险管理档案;方案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壮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达到相应的效率,而医院的医疗卫生安全隐患压力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壮大而逐渐增大。我国的医院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资料的管理太过于随机性,基本上都是由各个职能的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业务来进行分散性管理,这就促使医院风险管理缺乏了系统性、统一性,从而导致不能有效进行持续的、质量安全的改进。因此,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水平的,还可以保障医疗安全及促进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

1.规范化管理下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的风险与问题

医院的档案资料是自医院开创以来渐渐形成的,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这些档案资料都有着重大意义,规范化的管理档案使得医院的管理领导者及时了解医院经营状况而提供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资料依据,还使他们下达的命令或是一些管理方针能够得到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的确保。但是,当下我国医院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且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设备的落后与管理人员专业度的缺乏

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建设根本没有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与关注,从而导致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受到了不良影响。其一,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在规范化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即不稳定性,如换班、转岗、轮班都可增大档案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由此带来的诸多后续问题也是阻碍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前进的脚步。其二,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在规范化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一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单一的理解为保管、整理及储存。而且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熟悉,专业技能也是十分缺乏,这就导致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其三,由于档案室设备的落后,从而导致了档案的检索、储存等方面不仅复杂,耗时不说也耗力,更是使档案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还阻碍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1.2医院风险管理档案意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个医院并没有过多关注于风险管理档案这块,使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风险管理档案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且各个部门的管理模式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就造成了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不完整、不规范、不系统,从而致使风险管理档案的后期更新不能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另外,每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同,且管理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同,这样就很容易致使风险管理档案的记录不规范,再就是在工作交接时更容易产生遗漏或缺失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必然的。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及全面性有所降低都是因为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更会使其安全性、系统性降低,从而更是阻碍了风险管理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进步。

2.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应用及有效方案

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降低了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水平,更是阻碍了医院长久持续且稳定的发展。因此,规范化的管理风险管理档案就大大有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是有利于医院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医院的医疗安全得到保障。

2.1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组织

医院内部建立完整而健全的风险管理档案组织,就是为了解决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的不完整、不系统等缺点。以院长为首,主持风险管理部门的各类事务,而风险管理的成员就是医院内各个科室的人员。风险管理部门要承担制定医院风险管理政策的工作,并且要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评审及改进;提出了对医院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和风险管理档案相关事宜的处理等这些改善措施;定期组织召开对风险管理部门风险评估、估测的会议,对于医院的危险因素即不良事件也要组织调查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问题发展的不同程度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措施。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质量控制方面要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来制定相关的报告表、调查表、评审记录等,要定时且及时地向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组织汇报工作;而医院的各个部门对自己的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明确、明了、不得含糊,且风险管理档案的资料也要及时规范上交。由各个部门管理着不同内容的风险管理档案转变成专门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部门,这样的转变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档案的管理效率,更是能够使档案的内容得到集中且有效的分析及处理,从而让风险管理档案更加系统规范化。

2.2明确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方式及管理要求

由于不同的档案记录方式造成的档案内容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而且在管理人员交接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资料丢失或是遗漏等不良现象,这样就大大阻碍了风险管理档案后续的分析与评估工作的展开。所以,在医院完整建立风险管理档案的同时,还要对风险管理档案的记录方式也要进行统一。在进行档案记录时也要做一些要求,一是记录的笔不能用铅笔、圆珠笔等来进行档案记录,而是必须采用黑色且含有碳素的笔或者是钢笔之类的笔且要在档案专业用纸上书写来进行档案记录;二对于医院发生的不良事故、事件的记录时,与其相关的书面材料必须为原件或复印件,而复印件的文字内容一定要清楚,字迹要清晰,一定不能出现字迹模糊,或是缺页、少页、漏页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纸质档案由于保管不当等原因而造成了档案的损坏、丢失等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应该在电脑上进行电子备份。且管理人员还要对风险管理档案及时进行归档的工作。其次,医院对于风险管理档案的内容记录上面应该要有明确的管理要求,风险管理档案内容有了明确、详细的要求,就可以使管理人员的后期评定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3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要想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就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加快医院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步伐。医院的各级领导也要加强对风险管理档案的认识,使风险管理档案得到重视。那么如何提高管理人员们的素养呢,一先进行专业的课程培训,二通过信息科技平台来收集全国高级医院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从中学习、借鉴及吸取,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是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够更上一层楼。

2.4对风险管理档案信息的创新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就可以使档案资料完整、明确、真实、可信,从而也能实现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规范化。而医院的各个科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来利用多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手段,使得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和现代化的医学管理相接,从而又是一个新的独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5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制度的完整建立可以使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为了更好地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就一定要制定出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及要求,还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管理程序。要及时地查找、发现现有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且仔细、认真的检查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缺陷、漏洞,并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最后,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实行编号存档,且档案统一监管,从而为以后档案信息的查找、利用等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良好的基础。

3.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规范化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是风险管理档案是医院管理方面的数据库,是具有极高价值的珍贵材料。医院要做好完善现有档案资料的工作,从而对整个医院的运行进行监管督查,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档案资料可以在医疗事故或是医疗纠纷发生时作为一种法律凭证拿出来,因此,风险管理档案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材料。由于风险管理档案会把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经过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成为协调医院与患者及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二是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了医院从开创至今的各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还有器械的使用情况、患者药物事件以及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等。由于风险管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所涉及的方面尤为广泛,因此,医院方面要着重重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风险管理档案得到科学性、统一性、规范性的管理等,都有助于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效率,且对于已发的事件要形成事件报告,并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资料提交,配合调查,帮助医院健全风险管理档案。更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院快速且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立军.规范化管理在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201-201.

篇2

摘 要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有可能使医院蒙受财务方面的损失。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决策失误、会计制度局限、财务活动复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为了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促进医院财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在财务工作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强化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同时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审计和外部监督。

关键词 医院 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意识 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医院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财务风险。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与防范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在医院在整个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有可能使医院蒙受财务方面的损失。在整个医院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组织和管理控制方面的影响,都可能会使医院财务存在着风险。医院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集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几个方面的风险。无论出现哪种风险,都会使医院的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比如,新建的医疗机构逐渐变多,境外医疗集团也来我国投资新建医院,这就加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比较滞后,未能很好的适应变化的实际情况。

2、风险意识的淡薄。很多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计活动上,重点关注账务、报表工作,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更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采取措施预防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的失误。财务决策是医院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会诱发财务风险。目前,很多的医院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在决策时缺乏调查和研究,脱离实际情况,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重视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4、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为了规范管理医院的财务会计活动,1999年我国颁布了《医院会计制度》,它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该会计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和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财务情况,对医院即将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5、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同其它机构的财务活动一样,医院财务活动也比较复杂,财务风险贯穿于集资、投资、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医院的财务活动中,容易出现负债过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资金的周转困难,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底下,医院的整个财务工作存在着风险。

6、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它的目的是保证医院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调查显示,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经营效率低下,资金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四、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财务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医院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改进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采取措施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医院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

1、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近些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医院的逐利行为愈演愈烈,这不仅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因此,国家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调整,改善医院的外部环境,规范其运营,改善其运营状态,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2、强化风险意识。首先,医院的领导层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对潜在的危机应该有相应的认识,学会运用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医院的会计信息,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尽量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引导员工树立风险意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工作。医院良好的财务运行状况既需要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医院的领导层和所有的员工都树立风险意识,对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财务措施预防风险,才能真正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3、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财务风险的大小紧密相连,在医院财务决策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脱离实际,是不可取的方法。所以,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在医院财务决策过程中,需要认真仔细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各种有可能影响财务决策的因素,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完善医院会计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步骤,它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医院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完善的会计制度,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是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准确、完善的会计信息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减低医院财务风险。因此,医院应该完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依据。

5、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医院需要认识财务工作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根据变化的情况,适当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改进财务管理方法,尽可能的降低和防范医院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预算管理。医院的开支需要编制预算,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同时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重视对预算执行工作的分析与评价,并定期向领导汇报情况,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第二、重视通过合同来加强财务管理。对于涉及到基建、维修、购销、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活动,都需要与对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严格履行合同的各项规定,通过合同来化解纠纷与防范风险。第三、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对病人预交款的管理和催缴欠费工作;重视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及时清理债权,及时提取坏账准备。第四、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是医院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医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效益、投资回报等进行分析,确保投资安全,促进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医院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要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保护,保障医院的经济利益。

6、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医院财产的安全性,还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所以,医院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具体的实施程序。应该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将不同的业务划分到相应的岗位,明确各个岗位财务风险防范的职责,同时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7、加强审计和外部监督。审计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不可缺少的方法。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包括对成本、利润、负债、资产等方面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医院采取措施加强财务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外部审计是外部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监督医院的财务运行状况,降低财务人员失职、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医院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医院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制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促进医院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芳英.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现状

从基本属性分析,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创新变革,医院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办公格局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这种发展情况下公立医院发展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强化公立医院风险意识,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则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危机,风险管理的目标则是在其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类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并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管理,保证完成既定目标。其中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四种,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察。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针对组织目标所实施的各类程序以及政策,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防。从整体角度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具有特殊性,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能够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策略。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风险管理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财务风险:从全局出发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我国医院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医院财务收益以及预期收益之间会产生偏离,从而会导致资金受损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如果医院因为投资失败而导致收益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则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制约。第二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各类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影响因素失误所引发的各类医患纠纷。比如部分医院会招聘临时性医护人员,或相关的医疗操作技术部规范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医院的发展带来风险。第三是信用支付,主要表现在交易对方账款未及时支付。假如患者不支付医疗费用,那么则会产生医疗费用风险,现阶段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住院病人逾期缴费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医院的经济发展。

三、基于风险管理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医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其内部控制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因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发展,公立医院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均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以及思维,且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据了解,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标记哦多,且覆盖了内部控制的大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欠缺,执行力度比较薄弱等。其中从内部控制环境角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现阶段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理念,且内部控制结构设置不合理,相关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养比较低。从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分析,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缺乏执行力,缺乏监督与管理机制,尤其是没有制定重大项目追踪制度。如此一来,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制约医院内部控制的有序发展。探其发展原因,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发展趋势,主要的原因包括三点:第一公立医院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二公立医院的控制环境比较薄弱;第三是公立医院未根据实际发展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研究

在国家所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相关文件中清楚表明了预算控制、收入控制的重要意义,并且还对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程序控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且在《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文件中,也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指明公立医院只有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效率与质量。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如果公立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案则无法真正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进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传统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与时代脱轨,尤其在近几年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市场之间的竞争演变的越来越重要,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积极做好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首先,公立医院需要积极提高内部控制理念,从决策者到各个科室的普通员工,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要从本质出发,提高内控观念;其次,公立医院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还需要针对重大项目给予追踪以及责任追究管理;最后,公立医院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从财务人员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培训与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只有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备受关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非常多的理论是处于空白状态的,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最基本的内容出发,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戴力辉,洪学智,刘丹,周春尧,邓盼,张丽丽.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01:8-10

[2]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4,02:76-78

[3]徐超,洪学智,邓盼,李平,李t迪,戴力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02:1-4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3月所有住院患者为用药调查对象,并将医院的手术室、口腔科、外科换药科、供应室、注射室等作为重点用药检查对象,全方位核查医院药品管理现状。

1.2方法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药品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已经存在的、潜在的各类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一排查识别,全方位收集药品流通和使用中的各类数据,尽快辨别药品风险星信号,发现一切危险的、潜藏的、少见的药品使用风险事故,对用药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失做初步估算。(2)风险评估。针对已经判明的风险因素做深入研究分析,估算这些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和导致损失的程度,评估医院对这类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最后做出系统的评估总结书[4]。(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控制的过程,比如建立药品安全用药预警系统、撤销药品上市权、购买药事经济商业保险等来尽可能降低风险、避免风险以及转移风险。首先,加强药品供应室的环境管理,做好病房消毒工作。其次,加强药品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第三,健全医院药品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药品风险管理的频次,扩大药品风险识别范围[5]。

2结果

2.12012-2014年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用药风险

2012-2014年我院共调查出59起用药风险事故,其中以药品用于非适应证患者例数最多。

2.2风险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效果

我院引入药品风险管理后,2012—2014年共发生59其用药风险事故,其中2012年26起,2013年20起,2014年13起。针对全院手术室、口腔科、外科换药科、供应室、注射室等150名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检查和培训合格审查,合格率明显逐年升高。

3讨论

3.1当前药品管理风险种类

药剂科作为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关口,参与到患者治疗的各个环节,因此凸显的药品管理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品指征辨认不明。药品指征辨认不明主要是指药剂师未认真辨认患者的具体临床疾病表征的情况下,擅自用药,从而引发用药风险。比如对于禁忌证患者,医师无明确禁忌证的用药禁忌;盲目使用不是该适应证的药品;用药时间不合理、用药方案不科学、剂量适配错误、用药数量和用药次数混乱、忘记做皮试、弄混相同拼音药物、诊断与用药不符等[6]。此外很多疾病对于给药途径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头孢唑林适宜注射给药,阿司匹林适合口服用药等。对于肌肤娇嫩的婴幼儿给药时,应正确选择给药部位,避免发生皮肤过敏。二是药品调配不合理导致的用药风险。临床药品中有许多药品的种类、型号、包装存在相似处,药剂管理人员在管理药品时极易发生混淆,弄错药品的摆放位置。有些药剂师在调配药剂浓度和比例时时常出错,在填写标签名字和型号时也容易发生错误。三是用药交底工作疏漏导致的用药风险问题。医师、药剂师以及护士在用药交底工作时时常出现未告知正确的用药对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相关内容,导致对象错误、剂量错误等风险问题[7]。有的药品名称上对用药指征说明不明确,患者使用起来很盲目[8]。比如阿莫西林颗粒必须要用温水溶解后服用、口服补液盐不适用于有呕吐症状患者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4年我院共调查出59起用药风险事故,其中以药品用于非适应证患者例数最多,占总数的25.4%,其次是给药方案不合理,占总数的20.3%。

3.2强化药品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原本是一套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方法,能够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达到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目的。由于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我国的各大医疗机构在转型和改革中陆续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以减少医院医疗风险事故,提高医院管理水平[9]。药品管理中同样蕴藏众多风险因素,比如用药指征不明、药品使用方法不当、数量错误、给药途径不当等,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我国的各大医疗机构在转型和改革中陆续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以减少医院医疗风险事故,提高医院管理水平[10]。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高效的药品风险管理策略来加强药品管理,减少药品安全事故。首先,强化药品风险管理的频次,扩大药品风险识别范围。同时加强药品供应室的环境管理,做好病房消毒工作。其次,加大安全用药宣传工作,定期对物品做消毒灭菌管理,确保药品供应室环境卫生达标。综上所述,健全医院药品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做合理用药相关培训工作,强化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作者:江昌勇 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吴奋,黄静,陈素芹.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发挥药师作用实现以技养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2):61-62.

[2]马儒清.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库房管理模式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179-181.

[3]廖柳凤,雷宇,潘文,等.某肿瘤医院2012-2013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广西医药,2014,36(10):1476-1478.

[4]赵萌,乔宝安,何建伟.浅析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J].陕西中医,2013,34(5):607-610.

[5]谢东杰,李有明,孙玉杰.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2):205-206.

[6]赵锐.浅论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3,5(10):63.

[7]莫一丽,黄文,李文强.试论风险管理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63-264.

[8]覃冠武,梁慧锦.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11(8):54-55.

篇5

【关键词】总会计师经济管理作用分析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医院总会计师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为突出。要使得医院取得进一步的完善和长足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建设,强化医院总会计师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促使医院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简要分析了医院总会计师在医院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提出了医院财务管理中总会计师需要尽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进而有效的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得医院能取得高效、良性、长足的发展。

二、医院总会计师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总会计师作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的是监督和管理作用。从管理的角度上讲,医院总会计师主要是医院的整个经济管理的监督者,所以必须认真加强其监督的职能,医院赋予总会计师监督的权力,就要维护好医院的权益,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医院的资产,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所有者的利益。现如今,医院总会计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第一,对医院会计核算进行分析;第二,对医院的发展及医院财务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性意见。

1、总会计师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会计师是医院的管理者,在医院进行重大决策时,有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对事前的预测及事中的指导和分析,并且还要参与到审定医院年度计划预算中,在制定年度计划时主要起到的是监督职能,要定期对执行结果进行监测,把握好全局,进而有效的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是要处理好预测工作,主动参与医院经济管理,主要是医院的管理决策及管理规划,其次是通过调查的方式进行取证,对医院管理决策进行可行性取证以及医院经济效益的评估。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了医院的预算管理和医院的整个内部控制,进一步提高医院绩效考核的力度,并对医疗数据和时间案例的研究,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工作,最终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2、医院总会计师是医院发展与规划的参与者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要在预测和把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专长和医院现拥有的优势资源。总会计师能有效的掌握整个医院的信息及自身的优势资源,因此医院在管理发展与规划时,总会计师就要从医院的整体经济利益出发,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医院的资金具体情况,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意见。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的为医院领导提供参考方案,评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而提升医院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

3、总会计师是医院资源的分配者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过程中,总会计师能全面的把握医院的资源状况,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因此,总会计师就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使用医院的资源,有效的利用好国有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强化对医院日常工作中资源的管理,在医院进行投资前,要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要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要评估投资项目的分析,以便为投资项目增加绩效提供指导,更好的发挥投资的效率与回报。还可以充分调动医院的人力资源,以求提高合理利用的价值。在医院进行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院和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招投标,按照相关程序合理、合法的进行采购,进而提高医院采购的科学性。

4、总会计师是医院绩效管理的参与者

随着医院管理制度的调整,医院的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在进行成本核算、绩效管理以及绩效评价过程中,总会计师都参与到其中。医院的成本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会计师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进一步对医院成本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措施包括:通过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及其他成本的管理,加强对控制医院成本的宣传和指导,要求医院的各个部门及个人提高降低成本的意识,进而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与医院的医疗流程相结合。同时,总会计师要加强调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定医院的绩效评估方案,对医院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进而提升医院的紧急绩效管理能力。

5、总会计师能有效的对医院经济风险进行评估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也将会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当前,医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济风险,特别是在医疗制度改革之后,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医院的经济风险的评估。总会计师是医院的经济风险的管理者,所以要及时、有效、平衡地解决好医院的经济风险问题。在平时,医院就要建立好相应的应急机制,以便在遇到经济风险时能有效的进行处理。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必须实现医院全面的风险管理和优化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加强总会计师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一,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必须建立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集中领导与统一管理模式是医院新制度建设的重要要求。总会计师应当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从而有效地健全和完善医院的制度。一方面可以优化医院的财务工作流程,规范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构建医院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医院项目建设的经济风险进行评估,实现预防与解决风险相结合,提升医院经济管理能力,促使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其二,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首先总会计师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出医院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升级,进而确保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顺畅。其次要有效的对医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医院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地培养管理型人才和发展医院的风险管理的文化,进而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推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其三,在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时,医院的总会计师需要对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进行合理化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总会计师应当做好相应的可行性调研工作,一方面要确保项目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好投入的成本。

四、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医院的经济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医院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总会计师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的领导成员之一,它所承担的是医院的整个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就必须拥有远见,对医院的长足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总会计师还要不断培养出经济管理型人才,为医院后备人才提供保障,最终实现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淑华: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

[2]高继柱、姚荣:浅谈医院经济管理方案[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

[3]于学莲、张: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升医院双重效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

[4]骆水娣: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式[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5]王超:医院经济管理中关于平衡计分卡运用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4(11).

[6]王翠:医院经济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J].进出口经理人,2014(z1).

[7]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J].河北中医,2014(10).

[8]赵娟萍:基于《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医院总会计师职能有效发挥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9]王彦:我国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

篇6

关键词:在用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对策

在当今社会,医疗器械是医生开展诊疗工作的重要工具。而医院在使用医疗器械时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影响医务工作的开展,还容易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在用医疗器械,顾名思义,指的是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

近几年,人们对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效果,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一、目前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医院各项医疗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建立在在用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因此,在用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将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以CT设备维修为例,该设备经过长期使用后,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的球管灯丝将出现老化和绝缘度下降问题,以至于容易引起设备高压打火,继而导致球管击穿。所以在CT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还要定期进行该部位的检查与维护,并且做好容易引起高压打火的高压电缆头和插座连接情况的检查,以免设备出现高压打火现象。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并未认识到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未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而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会开展设备的维护工作。

此外,很多医疗机构本身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器械科,只是由厂家根据合同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疗器械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因设备故障而导致医疗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给医院的经营带来不便,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的采购和验收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医院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的高低。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所以不能保证采购回来的医疗器械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同时也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种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的确认;另一方面,很多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并未公开,也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制度和验收制度。在进行医疗器械验收时,大多数医疗机构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保障部门进行器械的专业检测,同时也未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设备验收,因此也无法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实际质量。

在医疗器械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医疗器械购入时的包装标识、说明书和合格证明等原始资料也存在着遗失现象,并且多数器械采购和验收文件的保存也比较混乱,而这些资料的缺失,将给器械的使用和维护带来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风险有所加大。而从医疗器械市场监管情况来看,国内虽然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全国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但也仅能从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监督,很难真正落实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医疗器械的操作不规范

实际上,目前很多在用的大型全自动医疗器械都比较智能化,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自身维护,并且能够主动进行报错提示。但由于临床医护人员缺乏设备操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容易进行设备的误操作,从而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据估算,在用医疗器械故障中,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故障占到60%以上。而医院在用医疗器械往往具有规格杂、门类多的特点。与此同时,医院又没能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所以才导致误操作问题的发生。针对类似于监护仪和输液泵等普及型设备,由于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学会使用这些设备,所以这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就能被大多数医护人员所熟知。

此外,一些在用医疗器械还应该由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才能够避免误操作问题的出现。就目前来看,医院显然缺乏资格认证制度和操作规范化程序,以至于误操作现象仍然频繁发生。

(四)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

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事件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没有任何风险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通常会采取增加检查诊断项目的方式,避免凭借经验进行疾病的诊断,以免自身承担过多的医疗风险。但针对在用的医疗器械,医院尚未建立器械保险制度,所以,在用器械的维修和维护将缺乏一定的经济保障,因此医院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医疗风险。就目前来看,多数医院采取的修理基金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将医疗器械的采购资金和修理基金放在一起。但是,由于医院将大部分基金用于设备采购,所以实际上无法真正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维护和修理。

此外,一些医院通常采取拖欠厂商费用或挪用其他经费的方式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以至于给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留下了较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因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成医患纠纷发生,应尽快建立 起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二、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

针对目前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在用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测,以便督促各大医疗机构落实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工作。而对各个大型医疗机构来讲,则应该建立专门的在用医疗器械维护管理部门,并且进行专业人才的招聘,以便安排这些人员加强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在用医疗器械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继而降低医疗器械风险。而具体需要开展的器械检修工作应包含预防性检修工作、故障性维修工作和改造性检修工作,在用医疗器械维护工作则包含日常保养、一般性保养和重点保养。根据医疗器械的价格、风险度、故障率和使用频率等内容,可以对设备进行具体分类,然后对风险程度高的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从而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了控制在用医疗器械风险,还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需要对上市后的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内控、监管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与实施方案,而医院则要建立包含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制度、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以便从多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的监管。

针对上市的医疗器械,政府需要建立第三方审查机构,并且实施上市医疗器械的分权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上市医疗器械的监管。比如在医疗器械生产者管理上,要求其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并且进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在医疗器械采购方面,医疗机构还应该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则能够从源头上进行医疗器械风险的管控,为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同时,针对医疗器械购入时的相关资料,还要进行档案的建立,并做好资料的保存管理,从而为医疗器械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规范医疗器械操作流程

规范在用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器械的误操作现象。一方面,医疗行业应该加紧对通用的器械安全操作指南的制定,以便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合理操作在用的医疗器械,继而有效预防误操作引起的故障。另一方面,医院应该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让全体医护人员了解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能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器械操作,降低器械故障的发生率,继而有效降低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即督促医护人员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器械操作,并采取在器械合适位置上挂警告牌等措施。

(四)建立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医院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得到合理分担,还能够借助第三方保险公司督促医院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具体而言,医院可以进行医疗责任保险的购买,将部分医疗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国外,很多医疗机构都采取了这种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在购买保险时,医院可以根据医疗器械的价值和风险等级,为风险高且价值贵重的医疗器械购买保险;而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则可以不购买保险。

三、结束语

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维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能够减少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减少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因此,各大医疗机构理应认识到加强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好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便采取更合理的对策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并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2):51- 59.

[2]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3):59- 69.

篇7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篇8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存在于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护理风险管理。

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疗护理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美国哈佛大学于1991年在纽约进行一项医疗风险研究报告中表明,有45%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到伤害,从而导致病人延长住院时间;美国医疗风险管理机构研究结果显示:医院如果能够掌握存在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那么风险发生率会大大下降。1993年香港医院管理局所辖医院开始系统地进行医院风险管理工作,1997年专门聘请了顾问公司,为医管局的风险管理模式提供专门的咨询意见[2]。

我国医院管理多注重效益和效率,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护理风险管理更是薄弱环节,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理人员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目前尚无有效风险管理组织[3],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对护理风险管理尚未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的识别(NursingRiskIdentification)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有三种:一是通常从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入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和人员等。第二是工作流程图法,包括综合流程图及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由此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第三是调查法,设计专门调查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信息。在护理工作中可以把后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流程图法便于直观分析、全面综合,调查法有利于了解风险之所在,并且可以补充及完善工作流程图。

2.2护理风险的评估(NursingRiskMeasurement)

护理风险评估是测定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它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确认风险的性质、损失程度和发生概率,为选择处理方法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完成,其中期望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某个特定风险损失概率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频率高、幅度小的损失标准差小,频率低、幅度大的损失标准差大[4]。

2.3护理风险的管理技术(RiskManagenmenttechnology)

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5],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风险预防(RiskPrevention):即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如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等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

2.3.2风险承担(RiskAcceptance):又称风险自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医院内部,由医院自身承担风险,对于风险发生频度不高,预计赔偿额在医院支付能力之内时,可采用这种对策。

2.3.3风险转移(RiskTransfer)[4,6-7]:风险转移主要有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转移是医院购买保险将风险责任转给保险公司,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参加职业保险是对护士自身利益的保护,美国护士在遭到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专家费、检验费等,每起事件2500美元;期间的职业损失费每天500~7500美元不等[8]。非保险转移是医院通过合同将一定的损失转移给其他合适对象,如无过错使用被感染的血液制品可以转移给血站等。

2.3.险回避(RiskAvoidance):尽量少开展风险高的护理服务项目或者停止提供可能产生某种高风险的护理服务项目。

2.3.5风险法律事项准备(RiskRelatedLaw):对于一些风险发生率较高的服务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准备必要的法律材料,如诊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发症要详细向病人或家属说明,要求病人家属签字认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有法律依据可查。

2.3.6风险教育(RiskEduaction):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除了正规教育途径,还提供网上资源[9]。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可利用它向职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NursingManagementEvaluation)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管理手段的效益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看风险管理效益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比值等于因采取某项风险处理方案而减少的风险损失除以因采取某项风险处理方案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若效益比值小于1,则该项风险处理方案不可取;若效益比值大于1,则该项风险处理方案可取[5]。

3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现预防为主原则

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三个层次管理组织。每层次人员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好三级护理风险管理;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及时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订有效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做到各环节严防细管,体现预防为主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2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落实到位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顺利落实的有力保障。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制订符合各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0]。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11]。

3.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美国、日本、英国等都有专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对招聘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具备综合专业才能[11]。各级医院应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入手,强化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教育,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内部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

3.4改善护患关系,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自1983年美国首次把“以病人为中心护理”(patientfocuscare)的概念付诸实践以来,这一新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12]。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了医务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包含了患者为此付出的代价[13-14];另一方面,作为医学发展的副产品——医疗护理风险的产生,对护患双方都不利,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并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3.5树立正确风险观,建立良好舆论导向

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都要充分认识医疗护理的风险性[15],医院接受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患者并不是将风险转嫁给了医院,而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承担起了生命和健康的风险。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患者只要到医院看病就得百分之百地治愈[16],但医学存在未知性与风险性,即使在医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误诊率也在20%~30%[17],而在国内误诊常常会造成对簿公堂。医疗护理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和发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治病冒风险”的观念要成为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内容[18]。

3.6完善护理风险保险,减少风险引发损害

篇9

【关键词】 新经济 医院 财务管理 优化 创新

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在经济方面的运行状态与其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当前新医改方案逐步落实、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经济环境下,医改政策及资本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干涉使当前综合医院内部各项经营战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都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进行考量。与此同时,因财务管理在医院经济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为推动医院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有效降低医院运营的成本投入,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优化与创新已经成为医院经济工作中的艰巨任务。那么,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医院方面又该如何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呢?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新经济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优化与创新问题进行探索。

一、新经济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自我国新医改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市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我国医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要保证医院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健康性,扩大其效益空间并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财务管理可谓是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众多医院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价值,尽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看似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实质上,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在管理方式上相对保守,不够先进。其次,医院资金财产管理不到位,预算及资产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内部资金及资产的使用率都相对较低,内部资金财产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再次,医院财务管理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少一定的客观分析。最后,医院财务管理对于风险控制的观念相对淡薄,缺少对资本市场中经营风险的管理意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医院财务管理无法切实发挥其应有的现实意义,医院内部经济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也因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足而大打折扣。而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医院要维持自身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创新。

二、新经济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要对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理清思路,做到对症下药,依照医院财务管理现有的管理水平,对部分薄弱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进而从整体上完成对财务管理的优化与创新,使财务管理可以切实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从管理模式上来看,目前医院财务管理的管理观念及方式都相对陈旧,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日常的记账、报账以及会计核算等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并没有发挥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也只是针对于医院的现金管理而展开,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要对这种局限性较大且较为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医院方面应当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医院包含每一名财务人员在内的财务管理团队的职责与义务,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财务工作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开展,依照医院现有的业务特点,建立起以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制度以及会计考核制度等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构建财务管理的新模式。与此同时,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医院还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容体制,在提升医院决策者及管理层内控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且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及会计控制手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检查,实现对财务工作的实时管理。

2、资金财产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从资金及财产的管理方面来看,财务管理资金财产管理的优化与创新首先应当从预算管理所起,并对医院的成本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创新。

(1)预算管理的优化与创新。要保障医院财务计划可以切实落到实处,使内部一切资金的流动及支出情况都依照预先编制好的预算计划执行,保证一切经济活动都可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现有的预算管理进行优化与创新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要对医院现有的预算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应当从预算的编制做起,预算的编制需要通过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及财会人员的通过相应的协商及沟通之后,依照当前新医改的相关政策、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医院现有的财政水平及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制定出一份与医院经济实力相当的、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其次,在完成预算计划的科学编制之后,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还必须对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把关,严格依照现有的预算编制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对于预算编制之外的支出,需要通过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的方式进行申请审批,以保证各项预算可以按照计划有序实施。另外,要切实保证预算计划可以落到实处,使医院每一项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得到保障,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还应当借助于相应的审计监督力量,通过审计部门的监督及制约作用,对预算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避免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种贪污及舞弊行为的出现,进而为保证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2)成本管理的优化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随着各种国外大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入驻以及我国不同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业内竞争也更为激烈,要以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来应对复杂多变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行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最根本就是开源节流,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管理。当然,要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不是想方设法地对成本投入进行最大限度地缩减,而是在充分保证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组织与规划,对医院的成本投入进行最客观的安排,以便于在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通过医院高质量的行业信用及口碑来获取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要切实实现对运营成本的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医院应当对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规范,使会计工作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进行,采用科室核算的方式,提升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将医院成本投入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

(3)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与创新。对任何组织机构而言,其有效资产都是由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两个部分构成。尽管各种流动资金及资产管理对于保障医疗服务有序进行、维持各项医疗业务的有效开展而言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作为企业资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医院这种特殊的组织机构,其内部各种医疗设备虽不能说是价值不菲,但成本价格也确实不低,一旦这些固定资产出现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自不必多说,不管是资产的重新购置还是资产的维修,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另外,因设备这种固定资产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设备遗失或者是设备故障还会影响对医院正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其间接损失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在新经济形式下,医院应当注重对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医院内部各个科室的共同协作,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避免因固定资产流失而造成医院成本投入的增加。

3、投资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投资管理也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基于当前我国医院投资存在较大盲目性的现实情况,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及采购部门应当对自身的投资管理行为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及创新。这就要求医院采购部门在进行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之前,充分考虑服务需求以及医院现有的资金水平、支付能力以及设备投资的回报率,避免因盲从心理的影响而盲目地购进各种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投资无法得到理想的回报,造成医院资金浪费。

4、风险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各种经营风险的管理。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特殊产物,风险管理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医院在未来经营发展能否保持健康与稳定。所以,医院财务管理还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创新,提升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防范规范,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客观且科学的分析,辨明各种财务管理问题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事前预防与控制的方式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以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方式保证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论

财务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医院经营及发展决策的制定、现金及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各种投资的回报率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医院运营成本的整体投入,影响着其最终的经济效益。因而在新经济形势下,理清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从医院财务管理现存的不足之处入手,对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创新,这对医院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德芝、周红涛、顾明运、刘芳:浅议精益化管理理念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医疗装备,2011(7).

[2] 张雁利:浅谈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3] 李月净:浅谈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外资,2011(13).

篇10

【关键词】 医疗风险; 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early risk warning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hospital to the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nsult project,verify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other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isk early warning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的活动,它贯穿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而言,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医疗风险预控手段[1],因此如何利用军队医院自身的优势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已刻不容缓,这也是军队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1 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

所谓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据此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以及提出防范或消解的措施[2,3]。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风险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广义的预警系统则是由4个相互关联、关系密切的子系统组成,包括预警咨询系统、预警决策系统、预警执行系统和预警监督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涵盖了从确定预警指标、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准确及时报警、确定警情应对措施以及排除警情并收集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出,医疗风险预警就是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事件或医疗风险进行监测、汇总、分析、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4,5]。

2 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

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 ,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建国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一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制度,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但这些政策条文散放在各个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专门体系[6]。总体上讲,我国深层次的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业内公认的、完善的、全国性的医疗风险监控网络体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全面的医疗风险管理相关数据,难以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7]。

3 现阶段军队医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医疗界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因此军队医院的风险预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借鉴其他行业较成熟的风险预警模型则成为最好的研究方法[8]。通过研究参照其他行业已实际应用了的风险预警机制模型[9],并结合医疗风险特点、种类、成因,军队医院可以建立如下的预警机制:

3.1 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

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是由外部支持系统、内部决策系统、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预警结果输出系统等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预警系统是建立在对医疗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科学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是未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了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见图1)

3.2 医疗风险预警的简单流程

把能反映医疗风险程度的敏感指标构成主要指标集,然后将其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数据的风险等级,并用一定的方法显示出来。风险管理者参照风险等级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方案,并对应对方案进行评价[10]。根据此预警流程(见图2)构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模型。

3.3 医疗风险预警的分析工具

3.3.1 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由于医疗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传统统计预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统计理论依据,对复杂的医院预警系统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医院医疗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所以,选用将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军队医院医疗风险的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医疗风险预警原理是:以BP神经网络为基本构架,先应用BP神经网络对医院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测,得到新的预警数据;然后引入模糊理论,利用模糊优选模型测评医疗服务的风险状况,得出的优等相对优属度的值即风险程度评价值[11]。

3.3.2 概率计算——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逻辑回归(logistic回归)可以用来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军队医院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果得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可调控的基本值,则立即对其预警。多元逻辑回归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建模来完成,在建模之前可以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取得代表绝大多数信息的主成分因子,然后对取得的主成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医院发生医疗风险的概率,通过结果显示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3.3.3 结果显示——信号输出图 结合国家检测经济预警的做法,风险标识可根据风险值与预警数值的比较,依照确定的区间,以绿色预警、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分别代表正常、轻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重度风险[12]。如绿色预警表示风险极小,可以进行医疗活动;蓝色预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静态监控即可;黄色预警表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卫生管理机构应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化解风险;红色预警表示风险已经很大,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处于警戒状态,将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4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两点:①军队医院在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时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包括:患者人群为军人与地方老百姓,专业特色更偏向于创伤或部队常见的疾病,管理能力强但难度也大。军队医院应普及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病人安全意识,支持和开展病人安全相关研究;建立医院检查审核制度和医务人员的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②建立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预警系统需要充分的物力、人力、财力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且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决策判断。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就诊人数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卫生投入有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风险预警体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的责任亦将越来越重大,开展医疗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的研究将变得越发迫切。作为军队医院,要有比地方医院更强的责任感,要牢记自己作为军队人员的使命。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减少纠纷形成、保障患者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坚勇.关于建立医疗风险机制的思考[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335335.

[2] 黄冠胜,林伟.王力舟,等.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3:9l1.

[3] 覃红,戴燕玲.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130134.

[4] 霍志勤,罗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6064.

[5]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4:265266.

[6]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9.

[7] 云从.我国医疗风险检测预警机制开始建立[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3335.

[8] 罗帆,余廉,平芸.民航机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6):4144.

[9] 罗帆,佘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1015.

[10] 许苹,孔令曼,秦婷,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