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式教学案例

篇1

(《高二》年级《物理》学科《选修3-4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1)理解回复力的概念。(2)会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简谐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3)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水平弹簧振子中动能、势能、总能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第一节学习了什么是简谐运动,知道了位移-时间图像是正弦函数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第二节又学习了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当然前两节我们学习的是简谐运动是怎么样的,而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物体为什么会做简谐运动以及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新课

师:回顾一下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是什么样的?

生: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合外力为零。匀速圆周运动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大小不变的力。

(演示实验:拿出弹簧振子,让弹簧振子振动起来。要学生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师:猜想简谐运动的受力会怎么样呢?

生:好像与圆周运动有点类似,总是让振子回到平衡的位置。

师:那力的大小上呢?是不是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小组讨论完成课案中导学问题。(开始讨论)

导学问题1: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当把振子从静止的位置O拉开一小段距离到A再放开后,它为什么会在A-O-A'之间振动呢?

(1)什么是回复力?

(2)回复力是根据力的 (选填“性质”或“效果”)命名的,可能由合力、

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3)按照你的理解尝试简述回复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1:回复力是指将振动物体拉回平衡位置的力。所以它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回复力可能是合力、某一个力或某几个力提供。

师:非常好,先给你加1分。但是第二个空为什么你要填“某一个力”?

小组代表1:图示的情况就是。图示情况弹簧振子是受到一个力:弹簧弹力。而这个力就提供了回复力。

师:再加1分。

小组代表1:回复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所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就将会被拉回来。

师: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些?回复力起作用的时候似乎有点什么规律?

小组代表2:振子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就越大,就越想把振子拉回平衡位置。而且位移与回复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师:加1分。把两位同学的回答总结如下:振子由于惯性离开平衡位置,而离开平衡位置系统就会提供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正是这一对矛盾才使振子形成了振动。

师:经过研究,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是F=-kx,正体现了刚才我们说的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越大,那么这个负号是什么意思呢?

抢答:表示F与x的位移方向相反。

师:加1分。力与位移都是矢量,所以这个负号表示的是方向。

师:顺理成章的,既然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有这样的特点,反过来这个特点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的方法。我们重新给简谐运动下个定义: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导学问题2:作为一个振动系统,弹簧振子的势能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动能与小球的速度有关。请完成下表:

师:完成上表并小组讨论:总的机械能=任意时刻的动能+势能= = = ,简谐运动的能量大小如何判断?

学生代表3:总的机械能等于平衡位置时的动能,等于最大位移时的势能。可以看平衡位置的速度或者振幅来判断简谐运动的能量。

师:加1分。振幅是最直观的,对于同一个弹簧振子来说,我们一般看振幅的大小来判断简谐运动能量的大小。

3.课堂练习

演示: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本题给学生示范解题过程)2、3题学生抢答分别予以加分。

4.课堂测试

学生上黑板板演。予以加分。

5.课堂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什么是回复力,学会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知道振子在振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学校提倡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探究气氛浓郁,完全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2)导学思路很流畅。这节课的课案我摒弃了过去单调的知识点填空的形式,结合学生认知过程,不照本宣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导学问题多样性。每个导学问题都经过仔细考虑,并且前后紧扣,知识点连贯,一气呵成。习题选取也紧扣前面的知识点,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4)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和学生融入一起,探究过程我们只是辅助,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喜欢上课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探究,拉近距离,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2.不足之处

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创新思维 本土化 激励机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案例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和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识别、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借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应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它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当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学 的教学中纷纷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实施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问题。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法的优势.1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案例描写的大都是国内外比较知名工商企业遇到过的或行将面临的真实问题,这些公司说出来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甚至我们日常都在用这些公司的产品,感觉非常亲切。例如,我们经常选用海尔、联想、蒙牛、宝洁等公司的营销案例。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情景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案例,可以了解现实,认识到有关理论、方法在实际管理中的意义,增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角色转变,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经常是通过学生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认真分析评价、分组讨论、报告写作和课堂演讲等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性较强。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1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学院认为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缺乏财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算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

案例的质量不高。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目前在国内的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引用国外的成型的案例t第二就是自己选编国内企业的案例。

在高职高专学生营销案例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做到难易适度,既不能太易,也不能搞得学生毫无思路,另外在分析的时候还有一个事件所处的背景问题。

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求本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但是目前我们很多教师的业务素质还没有达到自如驾御的程度。

学生自身水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则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因而,学生自身综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够、参与意识不强、习惯填鸭式的教学等现象,学生自身的一些传统的学习观念也必须改变。

提高案例分析教学的效果的对策探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提高《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效果。

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案例教学的地位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通过典型示范引导、逼真模拟训练的过程,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和培养其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编营销案例案例要新。营销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舍弃已有的定论、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的还有价值的案例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的特色。

案例要实。这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从实际社会和工作中精心选编,反复推敲,案例表述要有血有肉,数据精确,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要从本地出发,尽量选择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要深。案例本身要有深度。如果案例本身内容肤浅,学生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能得出统一结论,则失去了它的意义。要选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涉及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案例。这样才能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一支双师素质 教师队伍教师应当具备双师素质,才能使案例教学组织引导的好,效果发挥的更好。

所谓双师素质教师可理解为教师既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教师技术职称,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能全面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高职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营销师。双师素质 的教师不仅仅是案例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它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 教师比例逐年提升,但离实际教学水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真正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面对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

篇3

【案例主题】

教学内容:房龙的《〈宽容〉序言》

目标设计:①以个体阅读为经,以情感体验为纬,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蕴,体会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山民这三类人各自价值及其功过是非,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树立基本的评价尺度;②认识到对现实认识上的封闭、偏见、愚昧、守旧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创新与守旧的对立与转化。

【实施背景】

①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宗旨,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来体验文本的真情,容许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锋,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真善美,张扬大写的“人”字。在课堂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深化与升华。从理性的角度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从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升。

【片段描述】

学生:(解读全文之后,再次朗读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

老师:同学们读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作者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先作一个发言:无知山谷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今天依然在发生,明天也许还会发生,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悲剧的不断重演。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体感悟,激感。)

生一:我认为,先驱者走出山谷,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举,为了发动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来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旧老人运用律法的权威以及那些无知的山民打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们为这位先驱者的英勇壮举而敬佩而自豪。

师:说的多好啊。

生二:先驱者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发出的反叛声音,演绎的悲壮故事,开创的开拓精神,却永存于我们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无知的山谷,守旧的老人,也将遗臭万年。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如果我们中的哪一位是守旧老人,哪一位是先驱者,哪一位是无知山民,那现在会产生什么想法呢?现在我们分小组,以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讨论,同时准备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并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组(守旧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们,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也为了维护山谷的秩序与尊严,鼓动山民杀死了走出山谷又回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离开山谷的人。这是我的罪过,我错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乙小组(先驱者身份(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代表一:你们不要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其实我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先驱者有这样的结局并奇怪,人类的历史就是要许多这样的人。当时你们都不会理解,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要我们这样的人做铺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唤醒人们,使人们能勇敢地抛弃陈旧的思想,这是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并以此为荣。

甲小组代表二:先驱者的眼光敏锐,以至让人无法想象。他居然说,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怀疑圣书,怀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从自己的知识、眼见,以及圣书的记载是无法想象的。

丙小组(无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山这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圣书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们生活得很满足也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山那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腾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厦,有甜蜜的生活。难怪我们听说以后,我们以为他们是在骗人,是在散布谣言,妖言惑众。他们也太大胆,居然怀疑圣书,对抗智慧老人,于是,我们拿起石头,砸死了他们。

丙小组代表二:作为山民代表之一,我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归结为山谷的封闭与落后。山谷与外面的世界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封闭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见,偏见杀死先知。

师:(适时点评)对,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要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要交流。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

乙小组代表二: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很不幸,但我们流芳百世。中国古代不是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吗?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鲁诺否定地心说,在火柱上被活活烧死的事吗?

师:(补充事例)是呀,我们中国当年提出计划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结)由此看来,人类历史就是在先驱者的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前进,没有流血的先驱者是不存在的。人类接受一个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后来人为先驱者的死怎样的捶胸顿足,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宽容,屏弃偏见;倡导理性,宽容异己;倡导开放,抵制封闭。

(总结)房龙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倡导人们要宽容相待,摒弃偏见,让不同的思想都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理解万岁,宽容无价。社会在先驱者的指引下迈向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唤醒民众、走出封闭、脱离守旧的职责。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学片段试图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悟,激感;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诱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他们交流讨论,深入思考,独立解读,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学片段显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生动概括,是教师教学策略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有效锻炼的重要“舞台”。传统问题教学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不注重数学问题的典型性和功能性,致使所设问题体现不出教学目标要求,问题教学活动达不到设定的预期目标。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纲要指出,要凸显问题教学的典型特征,设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典型具体的数学问题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典型案例解答中,使其学习素养和学习技能得到提升。近年来,本人在高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中,就如何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开展了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问题案例设置要体现精准性,深刻反映教学目标要求

数学问题案例的设置要渗透教材的目标要求,要贯穿能力的培养要求,要反映教师的教学意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案例过程中,不能不经甄别、加工和创新,而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领会教学要求,把准教学重难点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出贴近教学纲要,反映教者意图,体现教学理念的数学问题案例。

比如,在“平面向量”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典型性和经典性特征,根据该知识点的“加强向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明确研究向量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向量法的思想实质”目标要求,同时,抓住“重点是向量的概念、运算及坐标表示,向量共线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向量垂直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教学重难点提示,在创新、“加工”现有问题案例基础上,设置出“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向西行驶了100公里,到达B地,可以用向量a表示,那么从B地出发到达A地应如何表示”的问题案例。这样,所设置的问题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教材的目标要求,更加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问题案例解答要体现能力性,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锻炼、实践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案例式问题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将解答问题的过程演变成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问题:已知tan2θ=-2,π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能力发展”理念,将解答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在解答该问题活动过程中发现,解题目标中含有角、θ+。因此,可以向θ角的方向转化,以便出现tanθ,从而求解。加之该问题条件中有tan2θ=-2这一条件关系,因此,可向tanθ方向转化,这样,就能够消除解题目标与解题条件之间的差异。其解题过程如下。

原式===,由tan2θ==-2,解得tanθ=-或tanθ=,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题的重点在于做好差异分析。因为,在实际问题解答中,有时需要从条件和解题目标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分析,这种相向而行的思维方式,可以快速连接解题的思维线路。

三、问题案例教学要体现思想性,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想

问题:已知函数f(x)=x2-(m+1)x+m(m∈R),若tanA,tanB是方程f(x)+4=0的两个实根,A、B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两个内角,求证:m≥5。

证明:f(x)+4=0即x2-(m+1)x+m+4=0.依题意: =(m+1)2-4(m+4)≥0tanA+tanB=m+1>0tanA·tanB=m+4>0,又A、B锐角为三角形内两内角,0m+4>0>0,m≥5

上述问题案例是关于函数章节的一道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过程中,求证m的取值范围时,运用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这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解答该问题案例时,要深挖题意,做到题意条件都明确,隐性条件要注意,列式要周到,不遗漏。”

通过上述问题解答过程可以发现,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思想性,利用数学问题解题策略的规律性和方法性特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和思想。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专题性训练,实现学生解题数学思想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篇5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之教学逐渐陷入深层次困境,导致教师培训质量水平不高,并制约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提升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根本性的教学问题,归结起来,这些教学问题主要是由五个方面相互交织构成的。第一,理论脱离实际。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理论补缺性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原本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培训教学过于重视对有关概念、理论的阐释,过于重视对完整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过于重视传授当下流行的理论、公认的观点和结论以及权威学者的看法。培训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带到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以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但事实却是,据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在培训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帮助,甚至所接受的某些观点与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原因在于,培训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根本问题。承担培训任务的大多数培训者都缺少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直接认识,他们在把握具体问题的经验水平上与参训教师完全不能对等。因此,培训者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第二,教学形式单调。我国的教师培训在教学形式上以集中培训、报告式培训、讲座式培训为主,这种单调的培训形式过分依赖培训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常常使参训教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灌输的境地。参训教师不得不以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的方式进行信息接收和处理,结果往往是“参训教师被培训的身心疲惫,对培训的满意度大打折扣”。由此,培训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第三,浅层次的经验交流。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组成部分,聘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在培训中进行经验交流,更容易受到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是,培训中很多进行经验交流的一线教师仅对事实、现象加以渲染描述,缺乏深入本质的、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经验交流就是浮在浅层次上的经验交流,对提高参训教师分析问题能力意义不大。第四,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差。在前面叙及的培训内容中,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培训,还是经验交流的培训,都存在可移植性差的问题。也就是说,参训教师难以把这些培训内容移植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借以促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管有的时候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之中对培训内容若有所思、点头称道,甚至拍手叫好,但是培训过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场景中,他们却又深感那些好的理论、好的经验换了个环境就“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了起来。因此,“培训后效应”没有充分显现。第五,培训对教师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的效果差。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决能力、改造能力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现代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对他们能否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毋庸置疑,中小学教师上述能力的训练与价值观念的革新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培训中,藉由“单调的教学形式”和“浅层次的经验交流”,再加上“可移植性较差的培训内容”,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长期以来,这便是教师培训教学中的一种目标性缺失。

总之,教师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教师培训必须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使教师培训走出教学上的困境,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 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的原理

1.教师培训中的“案例”内涵诠释

教师培训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师职后进修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可以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开阔视野,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进行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质上,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自己获得进一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什么?“案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或教学)事实、现象与问题,也是对师生主体行为、经验、思路的具体描述,其中包含着问题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同时也隐含着相关教育(或教学)概念与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反映出对教师的有关教育教学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导向。总的来说,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在教师真实的实践之外为教师开辟的比较真实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练武场”,这个“练武场”所提供的培训资源(即培训“案例”)是经过精心设计,使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教师藉由这些培训“案例”可以对自身的视野、经验、理论水平、能力素质、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一一进行“操练”。更进一步地说,所有这些方面的“操练”往往是融合在“案例”中同时进行的,也是在参训教师沉浸其中而不能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借助培训“案例”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升教师培训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情绪和凸显其主体性地位。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教师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理论”主要具有抽象性和内隐性,“实践”则主要具有形象性和外显性,而“案例”兼具二者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特性的综合体现。借助“案例”,教师培训可以轻易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用“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建构“理论”。培训“案例”的这种综合性特征填补了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对促进教师培训有所帮助。

2.案例教学的本质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其教学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并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机是选择“案例”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开展的教学。这些“真实的案例”不是系统理论知识和现成结论的载体,也不一定是正面的、正确的、积极的材料,而只要求是对教学有帮助的典型材料。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小组讨论和组间辩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案例教学由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此外,它对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首先要求“案例”的设计必须亲密贴合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择真实的、典型的材料,击中参训教师头脑中的谜团,同时还要清楚地描述问题情境以引发参训教师积极思考。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必须打破以往常规的讲座式、报告式培训方式,由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针对案例材料分组讨论、辩论和质疑,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结论(注意:即使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也不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完全失败)。最后,采用案例教学是以参训教师为学习主体的培训教学,参训教师必须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思维并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换意见。

3.案例教学对教师培训的作用

针对上述教师培训存在的根本性教学问题,案例教学作为解决教师培训中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教师培训至少可以起到如下五个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中小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理论功底,同时加强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二者实现密切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即借助“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培训者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很好地融理论教学于实际工作场景之中,在真实案例材料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检验理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牢固。

(2)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身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的优势。案例教学有利于变革教师培训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度,克服因教学形式与方法单调而造成参训教师被动接受学习和培训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参训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借助案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快速地投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有助于参训教师从培训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参训教师可以在培训案例教学过程中扭转长期以来所处的被动接受地位,使自己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变成积极的经验和智慧的传授,并与培训者共同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培训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生成。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师培训应克服形式化、浅层次和工作汇报性质的经验交流,因为这些经验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书面资料获得。一线教师要作为教师培训者主体的有效成员,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经验,使培训教学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目的,以使参训教师能在将来自己特殊的“现象”中仍然能够学会分析探及问题的“本质”。在经验交流的培训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将使参训教师不单了解一线教师所提供的事实和经验,还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各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索其本质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经验交流的价值,提高培训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扩大“培训后效应”。教师培训应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来开展教学,使参训教师在培训中获得解决现实工作问题或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和“培训后效应”的产生。传统的培训教学形式主要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要求参训教师自己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自己从中获得所需的启示,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参训教师对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对信息的感悟能力。而采用案例教学实施教师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材料容易使参训教师沉浸其中,激发其深度思考,而且培训者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培训主体教与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通过案例教学式的培训,参训教师即使在培训结束以后,也会不断结合实际工作对案例材料进行反思,并从中受到启发借以改善自己的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以往教师培训内容可移植性差的问题,进而扩大“培训后效应”。

(5)促进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和革新教师价值观念,应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同时也是培训教学较难实现的目标。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求参训教师必须运用多种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直接对参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尤其有利于参训教师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为先进教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提供了意义建构的有效支架,有助于参训教师价值观念的革新。

4.教师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程序

1.做好培训教学前的准备。这主要是指为了节约培训教学的时间,在教学开始之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参训教师阅读,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讨论发言的提纲。

2.教学实施阶段。由培训者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过程,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3.培训教学后的总结阶段。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个人的学结。

三、 教师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案例”选取必须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案例”确定之后,要对案例材料进行设计,使其突出可供分析的价值。有时因教学之需要,可以对案例材料做合理调整和改造。“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最好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行集体研讨式备课,不能仅凭培训者一人“单打独斗”。

2.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要求在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确立“主导—主体”的教学关系

培训者是教学的主导,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参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扮演参与者、探究者的角色。培训者始终都不能取代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处于被动接受预定结论的状态。

3.开展案例教学存在着时间与效率的问题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必然存在由于时间紧张而完不成培训教学任务的情况。因此,培训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格外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并在教学实施中严格控制参训教师讨论交流的时间,确保教学效率。

尽管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表现出很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案例教学法就不适应传达政策性内容的培训,所以不能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教学的唯一形式。合理的做法是,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法、参与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论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2] 叶丽新.解析教师培训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11(7).

[3] 林森.“案例教学”:破解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状态的新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 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篇6

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案例与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58-02

学生知识获取与专业能力提高源于学习的结果。所以,教育必须关注如何让学生形成有利于未来国家需求与发展的学习模式。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教育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国家未来需求和发展所需的人才成了教育改革的关键,也彰显了教育模式必须立足根本并与时俱进,紧扣国家需求。1938年,爱因斯坦在总结数十年的科学生涯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创新探索的发端,同时也阐述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对于选修课课程,许多教师习惯用规范化方式进行教学。然而随着大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性格鲜明各异,再加上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蔓延,学生对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并不肯轻易接受[1]。教师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主动权,这些现象在选修课的教学中表现尤其明显[2]。逐渐导致选修课沦为“学生为拿学分,老师为完任务”的尴尬境地,即使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学,但是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学过程和效果均不理想,且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教学班里表现的更为明显[2,3]。

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类本科三年级的专业选修课《自然保护概论》为例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通过连续3年3个秋季学期的探索,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创新模式探索,考核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反馈教学效果信息。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连续3个学年的秋季学期,教学内容的改革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秦巧燕[4]等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非常注重强调新知识和知识面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培养适应国家未来需求和发展所需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也彰显了教育模式必须立足根本并与时俱进,紧扣国家需求。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不仅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更要求教学方法做出相应改革、创新[5]。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对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模式I为常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讲授,模式II先进行教材基础理论讲授,然后则以课外材料为主,先进行介绍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模式III则直接以实践案例为主,以问题链模式引导学生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将基础理论知识穿课堂去解决案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连续3年的秋季学期均采用3种教学内容模式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改革内容选择均具有领域的前沿性,且将基础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并紧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此类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多为提交课程论文,通过努力争取,本课程采用的试卷考核方式获得批准突破常规试卷考核对试题类型数量的限制,只设置两个题型,即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简答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理解程度,案例则采用问题链的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

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3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调查了对三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课程结束是否感觉有收获、考核方式等指标,调查对象为教学班的全体同学,具体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将教材基础理论融入案例进行“问题链”的教学模式III反响最好,学生普遍反应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且2015年元旦接到了1位2009级毕业生的祝福电话中提到了,本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和思路,尤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毕业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可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问题链的教学程序和模式开展专业选修课教学,无疑会在夯实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基础的同时,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结语与展望

通过自身连续三年的探索和尝试,发现教学绝对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组合,而是要认识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以及一定年级阶段上的心里发展变化。其次,教师本身也应该投入一些精力准备选修课课程教学的材料,提高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素兰.突破课堂合作学习的四大瓶颈[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6-67.

[3]王春源,吕春华,何云岩.“学思演论”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6):103-104.

篇7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方法 项目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blems, Projects and Cases

TU Xiaofa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Abstract: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very stro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emphasiz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can improve interest in learning, students’ pragmatic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ministr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classics and theoretical frontier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issue of classroom attempts, project-based,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practice.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project method

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途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实现自我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和深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国外很多大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如斯坦福大学的很多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一些高校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教学形式,日本大学采用的演习课,以及“习明纳”即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教学等,都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基于这种目的,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行政管理学经典名著与理论前沿研究”课堂上尝试进行了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1 问题讨论法

研讨式教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方法,与国外高校的“Seminar”相似,这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学生们对教学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从而激发思维、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活动,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知识、增长学识的目的。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了解所学的理论。其次,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经过独立思考,归纳整理自己的观点,因此,展示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论的运用过程。而且,在这个理论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对学术的敏感性,又提高了对现实的敏感性,而这两个敏感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对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意见进行争论,双方互相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体现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修正自己观念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对话活动和交往活动。

另外,针对教学中遇到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我们不定期地邀请对此专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或博士生来做讲座,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研究讨论过程中主动获取有关知识,并运用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对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2 项目研究法

对于硕士生来说,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承担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要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从教学的视角来看,通过项目研究法,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使教学内容和现实保持同步,实现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同时可以促使教师提高教学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年年都是同样的讲义和教案。

具体而言,项目研究法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确定研究选题。比如在利益均衡专题中,学生选择了“基于冲突模型的农村土地利益冲突分析”。在政府治理专题中,有学生选择了青岛市政府治理创新作为研究选题,最终做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青岛市政府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的报告。

项目研究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和研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研究工作,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研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参与教学过程之中。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在项目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应用所学理论。在项目研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研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资料。项目研究式教学能够让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创新、探索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式教学,能够提前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3 案例教学法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看,学习目的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达到上述六种学习目的。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如下教学目的:获得知识。处理具体情景的复杂性。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践与深刻理解。将知识与技巧从课堂转移到现实的组织;培养人际技能,如交流与倾听;为分析问题提供了相对中立的情景;培养自信心、责任心、态度及独立分析能力,形成智慧与判断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在智力与情感两方面投入;将现实世界引人课堂。”①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通过对现实政治生活真实事件和情景的再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在讨论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能力。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应该预设最佳方案或者最优方法,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另外,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选用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案例,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使学生能模拟案例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心态分析探讨问题。例如,在讲述行政伦理或者反腐败等专题的时候,用一两个警示短片或真实的反腐力作来表现,要比只讲文字案例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通过案例讨论,学生有很大收获。同学们说:“通过案例讨论,锻炼了自己公开陈述观点的能力;在讨论中锻炼了思辨能力;锻炼了归纳能力,获取二手经验;虽然没有经历真实的场景,但根据案例的描述,锻炼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运用以下三种案例:(1)引导性案例。目的是引出某一知识体系或具体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学习兴趣,提供问题情景,比如在讲授政策主体专题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让学生了解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评估者的价值观、所处的政治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学生首先进入政治和社会生活实践当中的某个问题领域,再从问题领域走进对应的知识领域,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重大工程邻避效应之前,可以先举几个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例,学生接受起来就会生动、直观。如上海市垃圾中转站事件、宁波反PX事件等。在讲政策议程的时候,将孙志刚事件作为引导性案例,通过该事件的发展过程,从一个私人事件转化为公共事件,再进入政策议程的过程,使学生对政策议程的种类、触发机制、设置途径和策略等形成切身的体验,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探索性案例。在知识讲授之前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自由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成就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在讲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之前,可以让学生围绕“公共场所全面控烟”这一政策热点,事先开展实地观察,通过集体讨论或独立思考的方式,总结出到底哪些因素在妨碍着控烟政策的有效执行。在讲政策调整之前,让学生围绕“单独可生二胎”这一政策热点,分析政策调整的原因和方式。(3)解释性案例。在讲授过程中使用,主要功能为:一是实现深入浅出,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一个生动的现实写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是验证理论,证明理论逻辑是对现实逻辑的反映,解释某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对现实事件的潜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如学生通过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探讨知识创新系统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影响机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同时,注重学思结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尝试开展了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实行问题讨论式教学、项目研究式教学和案例研讨式教学等开放式教学法,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体育;档案管理

高校体育档案记载了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反映出高校体育发展的“动脉”,能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要做好高校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当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发展缓慢、缺乏系统性的问题[1]。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是一项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一)缺乏档案意识

日常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许多同志积累资料的意识很强,但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仅仅把文件材料作为自己日后进行工作、提高办事效率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将文件资料长期占为己有,久而久之,造成文件资料的丢失、乱放,甚至出现丢失的情况,以至于严重影响档案的完整性[2]。

(二)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科研、党政各项活动中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是首要的一环,要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只有将文件材料收集齐全才能实现;一旦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掌握不住档案形成的时机,使档案人为地分散、游离或消失,教职工需要查阅的东西找不到,久而久之,档案室也就失去了作用。

(三)重保管、轻利用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档案部门从指导思想到工作安排,都过分强调收集和保管,将利用工作放在次要地位。档案工作人员忙碌于收集、整理、防虫、清尘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旧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只是一套案卷目录供检索,处于被动服务状态。

(四)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

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建档、管档、看家守摊、你查我找的水平上,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许多很珍贵、利用价值很高的体育教学科研档案材料常年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作用。档案工作人员忙碌于收集、整理、防虫、清尘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旧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只有一套案卷目录仅供检索,处于被动服务状态。

(五)权责不明确、分工不具体、服务意识不强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一般是网络式、分层级的:学院成立了综合档案室,各处室系部设有兼职档案员。然而,如果没有完善的分工体制,这种配备就会流于形式。举个例子,学生在校期间或者回校查询自己的成绩,去教务处,老师说:“系部有档可查”;到系部,老师说:“系部没有最后定稿,因为毕业前补考重修的成绩是教务处录入成绩管理系统的”;去综合档案室,手续很多。于是学生来回跑,对学校的印象很不好,这就是档案管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分明造成的后果之一。

二、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一)提升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提升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提高对加强高校体育档案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从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到体育部(系)都应从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服务,培养合格高级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档案管理;二是建立体育档案管理系统,体育部(系)设置兼职档案员岗位,校档案室负责设立专门的体育档案类别,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培养体育教师树立档案意识,及时将工作中有价值的体育活动信息以各种档案形式储存,形成有效的体育档案信息源和管理网络。

(二)加强宣传,增强高校体育档案意识

高校体育档案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因此必须通过广泛有效的宣传,让高校全体体育系教职员工了解档案知识,了解党和政府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档案法律、法规的内容,不能把档案工作变成“被遗忘的角落”。档案室人员不能“坐享其成”,只等各部门档案员来交档案资料,应深入基层培训全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指导和协助他们做好日常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立卷工作。

(三)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深化服务职能

体育档案信息经过编辑、整理、研究是一种档案化和档案信息再生的过程,可以使档案增值,最大限度挖掘其再利用价值。以便开展多层次的咨询服务。档案的咨询服务就是档案管理人员接待利用者,解答利用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利用者找到利用档案,为利用者出具证明、代查等服务。如建立咨询台、电话预约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面对面式远程查询。多媒体和互联网查询服务。利用档案光盘或通过电子信息传送利用信息阅览,复印远距离传送资历证明。从而,代替了利用者的前期劳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利用者的实际需求。

(四)推进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早日实现资源共享

1.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契机,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档案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将体育档案信息驶上“公路”,实现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

2.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知识,改进体育档案著录方法,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体育档案检索系统,加快档案资料的传输效率,提高体育档案信息系统的质量。

3.要构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安全系统。要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不可抵赖性,达到安全、保密要求[3]。

4.引进、培养人才,加强档案队伍建设。高校体育档案工作信息化,人才是关键。高校体育档案工作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建立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硬件人员,网络环境创建与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重视引进、培养体育档案人才,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知识全面、一专多能、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事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工作,适合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需要。尽管高校体育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4]

5.建构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针对高校体育工作实际,档案内容体系要包括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管理、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科研、体育社会实践、体育社团活动、体质健康调查、体育网络建设等。在上述类别中又可分为若干分目录,在若干分目录中又可分为子目录。反映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如文字材料、声像材料、实物材料等。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体系,促进高校体育档案工作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档案的整体功能。

三、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体育整体工作中的一项薄弱环节,同时又是一项亟待提高与发展的体育工作,体育档案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重视,其次是投入,再次是管理。只有把体育档案管理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国红.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4).

[2]蒋静.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7,(12).

[3]赵静,魏瑞芹.谈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l).

篇9

问题一: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认知能力,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在物理课堂上,时常会出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其原因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学生可以应对讨论的问题,老师过分扮演引导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事实上物理在高中学习中学生一直是作为难学的学科,物理学习不仅要有语文的分析能力还要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及巧妙的数学方法进行运算。在课改前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确实是只注重老师讲解,而学生被动的听,没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在应用学案教学,学生可以自由研讨问题了,但是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依赖于老师,没有养成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差。即使老师已经把本节课内容设计成相应的学案并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但课堂上学生还是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及抽象思维欠缺的现状,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多花一些时间来讲解,一节课就40分钟既要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往往使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

问题解决措施:我们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不能过度放任学生,虽然我们是想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循循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要张弛有度,不能任其放任自流,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不能收的太紧,完全由老师解决问题最终又变成了一言堂,回到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及抽象思维的训练,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使课堂更紧凑、更高效,使我们的预定教学目标能按时完成。

问题二: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少数在思考、多数看热闹的现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一般都要按成绩将全班学生进行重新分组,为了使各讨论小组间力量均衡,组内成员的水平层次都应有所不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问题讨论与交流。这个步骤里通常老师要做好“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协调工作。通过分组讨论,实现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人人受益的目标。分组讨论中出现了成绩差的同学由于自卑闭口不答,犹如旁观者,而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动脑只顾自己讨论得热火朝天,根本没有体现合作的意识,没有达到分组讨论的目的。

篇10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