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管理制度最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管理制度最新

篇1

关键词:新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诚信

引言

当今的新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面对日趋激烈和规范的市场竞争,新疆企业的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然而在市场化水平低,经济实力弱,管理水平不高的社会转型期的新疆民营企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譬如,财务管理理念不完善,企业欠债现象严重,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企业合同履约率低和欺诈屡禁不绝,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企业进行虚假披露行为屡禁不止等等。由于新疆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的负面效果阻碍了新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削弱了新疆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破坏了新疆的投资环境。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新疆人民的生活,影响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把社会转型期的新疆企业加强企业管理的具体途径作为研究课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从加强企业诚信和企业财务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寻找出尽量避免和减少失信行为的方法,以及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对整顿新疆经济秩序,改善新疆的经济环境,促进新疆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财务管理

当前形势下,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之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1.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下,企业的领导者和财务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理念。第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由于市场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发展有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理念的树立,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所以,企业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时时刻刻掌握和了解其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能够准确的估计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通过强化投资结构等途径来控制风险。第二,树立正确的知识效益与人才价值观念,知识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企业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间的竞争,所以,要想加快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就必须雇佣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

2.强化企业流动资金分析预测

流动资金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企业的净流动资金量越大,代表企业的净流动资产越大,企业具有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所以信用地位相对其他企业就较高,在资金市场中筹资也较方便,相应的成本也低。因此企业应该强化流动资金分析预测,全面的掌握流动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以保证企业的支付能力与偿还债务的能力,把对流动资金的管理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落实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强化流动资金分析预测,促进企业的流动资金利用率,增加筹资,节约成本,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加强成本管理

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对员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使他们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应该适当的降低成本。企业应该制定出完善可行的措施来培养职工,使其树立起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提高职工的工作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的工作之中,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构建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成本进行控制,但是,关键是要将全体职工调动起来,构建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体系,因为,在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各个因素之中,最难控制的是人。因此,构建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于节约成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体系涵盖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层层分解和落实了成本费用目标。该体系将横向分解落实到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中进行管理和控制,将纵向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中进行管理控制,建立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成本费用管理网络,用以加强对职工的全面考核,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

4.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资金的有序运行及周转决定了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如果资金周转不灵,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所有项目。所以,应该在资金得到合理管理的前提下,健全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控制好企业内部资金的正常周转,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运营,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3]

(二)加强企业诚信

诚信就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基础资源。解决新疆民营企业诚信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我们要多角度考察,建立起多维立体网络的企业诚信体系。

1.树立诚信理念

新疆企业家应该加强自身的商业伦理修养,积极树立起诚信的理念。新疆企业家要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必须将商业伦理责任与民营企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策略方针有机的整合起来,企业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管理学会的调查,企业家具备的各项品质中,最被推崇的一种品质是“诚实正直”,表现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胸襟坦白,光明磊落。[4]无数的事实证明,企业经营者要想使得员工对领导者产生信赖感,就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要树立新疆企业的诚信教育观念。要加强宣传诚信的理念、倡导诚信的价值观,要使得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小信诚,大信立”,因此,诚信教育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所以,诚信教育要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同时,不仅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进行教育和约束,还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标准,来衡量各个主体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新疆企业必须要树立起诚信信息商品化的观念,依靠市场化的信息传播,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发挥道德诚信的约束作用,弘扬诚信,遏制不诚信,建设高信任度的和谐社会。

2.加强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诚信管理,新疆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诚信管理。加强新疆企业自身的诚信管理,不仅能够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得诚信度,还能将失信的企业淘汰出局。

(1)要在企业的内部增设专门承担诚信管理职责的部门,以实现对相关的诚信风险管理工作实行专门化。诚信管理部门其实是一条纽带,主要用来和那些诚信的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有些人称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此类推可以称诚信管理是第四利润源。因此,企业应当重视自身诚信管理机构的建设。

(2)新疆企业要认真地制定诚信经营的准则,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使得企业明确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和社会义务,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全面。新疆企业的内部还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机制,用来监督和奖惩诚信经营的行为。

3.完善市场制度

当前,新疆企业的诚信缺失与市场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强化市场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规范秩序,是重建新疆诚信经济的根本性问题。为此,要加强建设制度平台,在制度上建立起一道防火墙。当前解决新疆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设新疆企业的进出制度、竞争制度、交易制度和会计制度等。应当努力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如果一个企业依法经营,那么它就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如果一个企业违法经营了,那么政府就无所不在。[5]加强建设程序制度平台,使得企业的行为更加规范。加强建设监督制度平台,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惩治制度,使得“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以及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为了有效的遏制各种欺诈作弊的行为,企业应该完善相关制度,并且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从而铲除那些以非诚信和反诚信的方式获利的经济现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土壤,为新疆的企业诚信创造基础和前提。

4.构建制度约束体系

在企业诚信中,信息不会自发地进行传播,道德诚信也不是能够量化的,所以,企业市场诚信约束制度化和可操作化,主要建立在契约诚信、借贷诚信和货币工具诚信,以及对这些诚信信息的简化。例如,简化为企业信用标识等,然后通过标识使得人们较容易产生信任。这是诚信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企业市场诚信制度将传统的纯道德诚信制约和西方传统的契约诚信约束、法律诚信约束等结合起来,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由专门的信用信息管理与服务主体,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对这些诚信的信息进行传播,通过对信任的影响,实现对企业诚信的外部约束,从而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失信问题。企业征信制度,是指由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或服务企业对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资信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并且按照市场化原则向社会开放征信资料和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大约150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企业征信制度,用市场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有力的市场约束。在整个企业征信制度中,商业信用管理中最关键的实务环节是企业的征信模式,它是整个信用管理体系中决定性的环节。因此,借鉴征信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新疆企业市场诚信征信模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5.加强法制建设

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第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各个环节中的诚信行为是什么,并且要明确违背法律法规的处罚。处罚不仅要在量上让企业有切肤之痛,在处罚对象上,让企业与法人兼顾,而且要影响到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的长期利益。第二,要加强审判的力量和执法的力量,使得企业做到有法必依,使得失信者受到惩罚,诚信者受到肯定,维护好市场诚信的秩序。第三,还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司法素质。[6]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长盛不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财务管理的质量水平和实际效率,不断地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解决新疆企业诚信的有关问题,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的优秀成果,而且要借鉴西方的诚信思想,同时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层次和多维度的诚信体系,为规范企业的诚信行为,有效遏制新疆企业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在理论上找到一个传统诚信与新疆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契合点,在实践上探索有效加强企业诚信教育的途径,促进新疆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从而促进整个新疆市场秩序的完善,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庆.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M].现代商业,2011(9).

[2]王庆成.成本预算视角下的国家审计质量控制[M].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4).

[3]张继裕郑丽娜.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J].会计研究,2012(12).

[4]龚锦芳.关于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3(6).

[5]向婕.中小企业诚信建设探究[J].企业研究,2013(18).

篇2

关键词:政府诚信建设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有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1]。这样,政府要成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相对的独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2]。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3]。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程序[5]。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等[6].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信之风险。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7]。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四)浓厚诚信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8]。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结束语: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3

【关键词】诚信 管理

不管在任何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讲诚信才可能有品牌形象的树立,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才能获得牢固的伙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财富、是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如果要作长期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后盾。可以认为,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就是诚信管理,诚信原则同样是管理中的“帝王原则”。

一、企业诚信管理内涵

(1)企业诚信定义。企业诚信管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企业诚信是指企业经营从始至终都要做到保证质量、价格合理、明码标价等诚信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恪守诚信,不弄虚作假,严格的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自己的承诺。严格保证售前售后服务质量,顾客不满意可以退换、售后服务及时跟踪到位,总之各个方面都时刻牢记诚信的准则,这些通过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诚信,进而形成企业的诚信品牌。鉴于从上述多角度对企业诚信概念的阐释,将其定义如下:“所谓企业诚信,有广狭之分,前者是一种‘动’的过程,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提升诚信水平,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动态过程;后者做名词解释,是企业动态发展过程中某一瞬间的静态形式,是企业本身具有的诚信水平。”

(2)企业诚信管理内容。企业的诚信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内部诚信管理和企业外部诚信管理。外部诚信管理主要是针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的诚信管理, 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各方承诺和约定的信守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来自企业外部各方的道德评价;内部诚信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诚信管理,它是指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一切合法权益、诚实守信,每个人都对企业形象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结协作关系。

二、诚信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1)诚信管理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企业只有坚守诚信才能使自己的活动遵循市场规则,才一能是自己的逐利行为保持合理性、合法性,才能有效避免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的发生,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类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忧患的觉醒而提出的全新的人类发展观。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否则他们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这两点是矛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并且是一个优化过程。企业一旦具备了诚信品质就会产生“诚实守信”的自律约束,表现为根本不产生失信动机的主动状态,而不是在法律、法规威慑下不敢失信的被动状态。这样,企业就会不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诚信管理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诚信是中小企业塑造自身形象、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清末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药堂时亲自制作“戒欺”匾:“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胡庆余堂能在晚清颓世中闻名遐迩,经久不衰,“戒欺”使然。同仁堂风雨300多年,而今青春常在,其得益在于坚持“炮制虽繁却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店训始终如一。有人向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请教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松下回答:唯诚信二字。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之风愈演愈烈的今日中国商界,海尔人秉持“真诚到永远”,16年时间便使一个亏损几百万元的街道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达600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这些说明诚信是永葆企业形象的“长生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如果企业的信用很好,在诚实经营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自身形象,不仅会引来滚滚客源,而且有利于银行的贷款。

(3)诚信管理有益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诚信管理和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本、技术、文化、人力资源等诸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中表现;而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则是渗透于企业智力、企业产品、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诚信管理机制一般会在如下方面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①诚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制度的诚信化,使企业员工之间能够相互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沟通更加顺畅,塑造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以诚信指导企业的技术研发,避免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掺假问题,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研发到产品的高效率,促进企业新产品的投放速度,加强企业在新产品领域的竞争力。②对于企业,诚信是一种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能提高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还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在当前的社会中,民众更多考虑和在乎的不仅仅是质量,还在于良好的服务以及过硬的口碑。最讲信用,最货真价实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不仅仅获得了利润,还提高了企业在本行业的知名度,赚取了更多的无形竞争优势,使企业取得了良好持续的发展。

三、诚信管理缺失的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诚信缺乏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企业、银行、政府、居民等各社会利益主体互不信任、互相怀疑的心态充斥,正常的诚信观念遭到破坏,甚至迫使市场、企业、银行排斥诚信、拒绝诚信。因为诚信问题,交易双方在谈判时,就需花费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却往往难以成交,搜寻成本转化为沉没成本,或交易的一方隐藏自己的信息使另一方受损。如为防止拖欠,一些企业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收钱,不发货;有的企业采取以货易货,实物抹帐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交易机会,加大了交易成本。诚信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地削弱,这也增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愈来愈依赖现金和实物资产,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金使用率。

(2)加大金融风险。企业的恶意欠债、逃废债务行为,使风险集中转移到银行,造成了三种后果: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贷款后形成了大量难以收回的呆账、坏账,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二是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金融机构被迫减少放贷,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合理满足,同时使各种金融新业务难以正常开展。影响银行现代诚信工具的使用;三是打破了正常的诚信循环,扭曲了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正常交易关系,破坏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诚信管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1)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诚信缺乏的重要原因在于立法、执法等法律体系的不够完整和严密。主要体现在:一是立法不够完善。我国至今仍没有完整、系统、规范的诚信法律,现行法规中,虽有个别法规涉及商业欺诈、缺德经营,但惩治力度不够,对债权人的保护不足。二是执法不到位。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案件执行率低,对失信人的处罚不够。三是诉讼成本高,审理期限长,受偿率过低,加上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各种地方干扰和行政干涉,大大提高了当事人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利益的成本,当事人往往“赢了官司赔了钱”。这些问题使得维持社会诚信的最后防线形同摆设,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没有受到严厉制栽,这在客观上诱发了人们不讲诚信和欺诈的风气。

(2)社会环境对于诚信的漠视。首先是个人诚信差。组成社会的个人诚信体现着整个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体系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由于企业管理者的潜在意识决定企业行为,其失信意识传导给企业,企业表现出来必然也是违信。其二是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惯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资金实行供给制,资金大多都是由财政无偿拨付使用的,不必担心还本付息,尽管有银行贷款,多数也是由财政贴息或财政资金到位后偿付。其三是地方保护,行政干预。特困企业运转不动时,地方政府要银行给其“输血”。商业银行为维护债权而诉诸法律,往往得到的是法律“白条”,赢了官司不赢钱。银行申请法院执行,个别地方政府则以“企业破产影响社会稳定”为由加以阻挠。少数地方政府的“保护伞”作用,使失信企业尝到“甜头”,助长败德行径变本加厉。

(3)企业内部的诚信管理不严格。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的诚信管理起核心作用,管理者的素质不高,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不强,会使经营者不重视诚信,甚至恶意破坏信用,以获取短暂的短期利益。此外,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企业内部诚信管理制度缺乏。而这个诚信管理制度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所有企业间的信用制约关系,首先是依赖每个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的。而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企业的高层缺乏对信用管理的合理授权,企业诚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得不到落实,诚信管理体系不能形成。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专门组成部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是企业筛选客户、“去伪存真”,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导致企业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

五、加强企业的诚信管理

(1)国家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律制度为企业诚信提供保障信用体系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建立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需要相关的立法先行,完善法律法规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从国家立法的层面把加快征信立法体系建设放在了首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滞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我国己制订了多部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其次,加强建立与企业诚信缺失相关的立法,虽然在《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等都出现了一些对诚信约束的条款,但仍存在一些信用问题无法可依,诚信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立法包括多个方面,如银行方面的立法、规范企业和消费者诚信行为的立法、服务行业行为的立法等。

(2)企业方面:加强内部诚信管理。首先,构建内部诚信管理制度。对企业要依法严格管理,其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加强企业的诚信制度建设,该制度要求切实保障信息的对称性、确保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大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内部人员的法治观念。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并健全诚信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接受企业内部监督。加强对信用风险的重点环节的监督,将反馈信息及时公布。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对企业诚信的实践者加以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开表彰大会等或者与其工资绩效挂钩;对不讲诚信的内部员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等,总之,让员工明白讲诚信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从而变被动的行为为主动的意识,自觉实践诚信。

其次,培育企业诚信文化。查尔斯.希尔、盖洛斯-琼斯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人们共同拥有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聚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企业中人们之间和他们与企业外各利益方之间交往的方式”。企业以“诚、和、创、韧、责”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支撑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诚信建设要把诚实守信理念系统的、全面的根植到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中,把诚信文化融合到生产、销售、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应把诚信文化看成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让诚信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组织系统和每一项活动,以及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中。因此,企业注重诚信文化建设,就可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和经济效益。使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加强对员工的招募、选拔、晋升中诚信管理。具体可以分三个方面:①招慕中的诚信测试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诚信管理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在招聘广告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另一种方法是在工作申请表中加人一些与诚信相关的项目题目让求职者回答。②选拔中的诚信测试。在这一过程中,诚信管理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所有的雇主都不希望“引狼人室”,因而要“拒敌于家门之外”。同时,由此而开发出的诚信管理手段也是包罗万象,从测谎仪、重音分析仪等机械手段,到纸笔测试、笔迹分析,再到结构化面试、情景面试等,几乎都派上了用场。③晋升的诚信测试企业在决定员工能否提升的问题时,也常常考察员工的诚信特征。这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在雇佣选拔中使用的方法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刘春珍.论企业内部的诚信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

[2]韩腾越.基于诚信管理角度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14,(02).

[3]张正君.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J].经营观察,2007,(08).

[4]陈敦旭,朱元双,龚新湘.我国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及治理策略[J].现代企业,2006,(04).

[5]李军红.浅谈现代企业的诚信管理[J].企业活力,2004,(03).

篇4

*一贯“专注女性健康护理事业”。*年公司直接引进新加坡“清逸堂”国际专业保健机构汇聚全球最具成就的100名妇女保健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和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鼎力合作,结合云南特有的天然苦参、芦荟生物资源,通过科技创新研制开发了全国独有的苦参及“苦参+芦荟”系列卫生巾(卫生护垫)产品。*年6月,公司经云南省科技厅严格评定,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大理这是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年全新推出的“日·子”产品萃取天然苦参、芦荟草本精华,其独有的生物活性抑菌、柔润因子在完成常规经期护理的同时,实现健康护理的全新升级。该产品的研制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率先使用全国领先的草本预防护理工艺技术并达国际专业品质,开创了天然苦参、芦荟预防护理的先河。*年“日·子”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年“日·子”产品获中国抗菌材料行业协会抗菌产品论证,荣登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企业管理协会推荐产品。

*年公司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论证,我们的产品和国际接轨,质量更有保障,让消费者更加放心。长期以来,公司坚持不懈地依靠“诚信是本,创新是魂”的企业理念来提升产品内涵和提高服务水平。在企业领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思想指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的科学方法,力争为女性健康护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公司作为云南省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一直坚持诚信生产、诚信经营理念,塑造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度,我们主要做到了如下几方面:

一、诚信生产

在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过程中始终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卫生用品而言,卫生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诚信理念的根本所在。我公司管理层在每一道生产工续上都严格要求质量过关,每一位员工都有很强的质量意识,绝不敷衍了事。我们认为,严把质量关,就是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诚信宣传

在对企业、产品广告宣传过程中,我们坚持客观地表述和推介。我公司一直强调和注重在产品对外宣传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们认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诚信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从而使社会、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三、诚信营销

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我们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要求诚信地对待每一位消费者。*年,公司与*派力营销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精诚合作,对清逸堂营销战略进行了全面策划并付诸实施,使我们的营销更加诚信,更加科学,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诚信服务

我公司有专门的售后服务部门,能及时、热情地接受消费者咨询;此外,还能依法、公正、及时地处理消费者投诉,但到目前为此还没有一起投诉事件。在我公司的网站上,也提品服务咨询,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接受我们的服务,达到要求。

凭借“敬业、勤俭、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本着“诚信经营、创新发展”的企业科学发展观,多年来,我公司一直受到广大女性的极大关注,在众多卫生巾品牌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好评不断。多次荣获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地方产品“金花奖”和多届“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成为云南名牌,并荣登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企业管理协会推荐产品。

我们的企业理念:

敬业:我们要以对自己和他人100%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努力营造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

勤俭:牢记艰苦的创业历史,树立节约是一种美德的思想,杜绝资源浪费。

诚信:诚信每一天,服务无极限,对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员工都要以诚相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创新:模仿只能维持生命,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为我们的美好未来一定要敢于做到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我们的企业宗旨:

专注女性健康护理事业。

我们的战略构想:

差异化、品牌化: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重点突出差异化战略,充分利用植物王国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在未来3-5年内,努力打造中国预防护理型卫生巾的创新者形象。

我们的发展目标:

全国卫生巾行业前10名,中国驰名商标。

成为本行业的领跑者是我公司不变的追求。领跑者不仅意味着产品和业绩的领先,也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带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使命。而诚信经营是肩负社会责任的根本基础。因此,我们以诚信为本,赢得社会信任,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司始终致力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公司决策层年轻敢干、思维敏捷,具有跳跃式的战略思想和驾驭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公司全体员工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我公司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生活,陶冶员工情操,增强企业团队精神,对树立企业观念,塑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精神,建立企业模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优质的产品需要完整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优质的环境、绝对的安全卫生。现代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科技创新,还必须在管理上要效益、要效率。现将我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环境和安全卫生等方面做一个介绍。

首先我们达到了有关部门规定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要求: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销售从业人员都经过了有关部门认可的预防性健康检查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了有效的健康培训合格证明;而且我公司获得了生产一次性卫生用品企业的卫生许可证及检验合格证。

因为我们生产的是一次性卫生用品,因此生产环境、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我公司一直把环境、安全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长抓不懈.在不断完善生产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各生产线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各生产线均设立了监督员安全巡查。

我公司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省级高新技术区生物制药园内,完全符合环、水保要求,厂区布局合理,行政区、生活区对生产区没有不良影响,仓储设备也完全符合规定。

篇5

关键词:政府诚信建设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有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这样,政府要成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相对的独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程序。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等.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信之风险。新晨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篇6

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如果诚信缺失,在外部,企业品牌形象会严重受损,企业终将会被消费者抛弃;在内部,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忌,那么企业的凝聚力将受到极大削弱,竞争力更无从谈起。因此,在企业内建立积极优秀的诚信文化,大力倡导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广大干部职工诚实守信,这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永续经营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结合白云山潘高寿药业公司实际,谈一谈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

企业诚信缺失的危害

当下,人们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是从诚信缺失带来的威胁和危害中体察和感悟到的。企业文化中的诚信缺失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也从反面论证了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企业诚信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直接的经济损失,也有间接的声誉损失,甚至危害了社会和谐。

(一)企业诚信缺失危害经济效益

诚信缺失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失信行为不仅危害到了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使企业因为失信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也损害了其它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它们改革的成败以及它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诚信缺失会扰乱市场秩序,使企业难以正常成长和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给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造成阻滞。如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毒奶粉”事件破产,该事件亦殃及三鹿牌原产地河北省一带奶农,生意明显大不如前。

(二)企业诚信缺失危害组织声誉

企业处于舆论监督风头浪尖,诚信缺失不仅会在国内产生大范围的负面舆论,对自身企业及上下组织机构声誉都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更会在改革开放、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破坏国家形象,对招商引资和更好地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企业诚信缺失危害社会和谐

企业诚信缺失同时也危害社会和谐。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骗,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入了怀疑一切的境地;同时也使他人陷入困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过激的行为,导致社会的治安不稳定。无私的帮助被怀疑为陷阱,诚挚的忠告被怀疑为挑拨离间,甚至连有意无意的一瞥,都会被疑心为谋害的暗号。诚信缺失现象像瘟疫一样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人们对社会的信心,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猜忌,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最终危害了社会的和谐。

企业诚信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诚信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其自身经济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之本。诚信是企业文化中一种精神的凝结,传达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现的是企业家、管理者和所有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因而能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一)诚信是企业最好的宣传,是企业的无形品牌资产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许通过广告可以使消费者一夜之间认识一个产品,但要真正使消费者认可一个产品还必须靠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及企业信誉。广告应是企业向消费者发出的公开承诺,如果所承诺的内容不能兑现,那就会适得其反。可见诚信生产、诚信服务是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发潜在客户的重要宣传推广手段。诚信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广泛的客户,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经济效益从而得到提高。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代表着信用、知名度。企业具有“重信誉、守信用”的美誉,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此意义上,诚信就是财富。

新加坡300万人口,每年到新加坡旅游的外国人口达600万。外国人在新加坡的消费70%用于购物。新加坡的物价比香港一般贵5%~10%,为什么人们爱在新加坡购买东西?重要的原因在于那里不准卖假货,没有伪劣商品。每一件金首饰都出具品质保证书。重要的大件商品,有的商店甚至保证,如发现属于伪劣,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来退货,商场都可以负担来回机票。人们在新加坡买东西放心,即使物价贵一点也能卖的比别处多。新加坡的事例说明,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真正值钱的。

(二)诚信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树立企业良好的内外部形象

诚信可以概括为:一是产品诚信,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诚信是首要的,客户最看重的就是产品质量,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高的企业自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服务诚信,就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诚信理念。通过开展服务满意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如果各级管理者注重对自身的素质要求,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必定会带动整个企业的员工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同时,企业整体的诚信水平提高必然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内外部形象,也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内而言,企业可以凭借自己高尚的价值观把全体员工思想引导到更高境界,产生更多激情和工作干劲;积极向上并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员工最大化地创造物质财富。对外而言,企业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客户的信任与支持,诚信待客是企业永恒的经营理念。

(三)诚信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把企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品质、顽强作风挖掘和提炼出来,成为大家认同和遵从的价值规范,有助于把各级员工对企业的朴素情感升华为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把爱岗敬业的自发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每位个体的积极性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把诚信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

教育管理之中

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推行实施,才能增强各级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归属感,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开展诚信建设,应有培育、奖惩、防范、宣传机制。

(一)诚信培育机制

企业诚信文化的实质是企业对内部员工、对外部客户、对整个社会履行契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充分应用文化软性力量能够有效培育出企业员工主人翁精神、企业社会责任感,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模式,从而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同时也可以使员工在诚信文化的感召和引领下不断履行诚信诺言,让诚信从每一位员工做起,在每一件小事中体现,为企业诚信能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比如白云山潘高寿药业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公司的经营理念确定为“治咳百年,真材实料”,强调的就是诚实守信,以产品质量、疗效为保证,以服务人类、回馈社会为己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经营理念,培育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愿景追求,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诚信奖惩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员工从获得肯定、晋升、得到各种奖励及福利待遇中,寻求自我价值与肯定,从而将企业的兴衰与自身发展紧密相连,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诚信激励机制亦是如此,用人性化的各种激励手段来启发员工诚信意识,鼓励员工将诚信为本的观念融入到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及销售中。通过加强诚信激励机制的建设,促进企业诚信文化的形成,保证企业诚信制度的顺利建立和实施。有了硬性的正式制度为准则,软性的非正式制度为补充,奖惩并重的实施机制为保证,企业的诚信能力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几年前,白云山潘高寿药业就建立了《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的,视质量问题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对造成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员工,视质量问题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体现了对社会、对消费者最大的诚信。而诚信的企业,也正是值得员工信赖和依靠的。在诚信的氛围中,员工自然乐意为企业服务,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也会得到增强。

(三)危机防范机制

大数据时代,在人人皆媒体的全民舆论监督下,企业危机舆情瞬即爆发。除一般人所熟悉的财务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以外,在加强诚信能力建设方面,企业最应着重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和信用管理能力这两种与企业诚信行为紧密相关的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在应对企业出现意外情况导致失信、违约等与社会诚信准则相矛盾的状况时,能够迅速扭转不利局面,有效地化解当前困境,重塑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挽回企业声誉,将企业的诚信损失、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以免企业因此遭受重创。基于如此,企业必须搭建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设立专管部门,培养专业人才,将危机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强化宣传机制

篇7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的体现,它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企业对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及评价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有差别,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因此,诚信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紧密,诚信是培育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以诚信为基础建设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企业诚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约束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着企业的道德责任;诚信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诚信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企业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基础;诚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企业诚信精神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诚信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内强调道德要求,对外强化形象塑造。企业只有把诚信理念的生成、诚信意识的培育、诚信原则的坚持逐步上升到诚信文化建设上来,即只有当诚信上升为一种文化时,它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外延,获得应有的价值。

2、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诚信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存。诚信是使企业获得向心力、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中国海尔集团将“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实践表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精髓的提炼。无论何种文化,尽管诚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诚信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都是一致的。

3、诚信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企业文化管理主要是企业的人文管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在以法律手段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实现个人行为自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给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诚信的规则性、契约性的精神恰好与企业文化管理具有内在的联系,它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培育诚信资源,强化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体现。海尔集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诚为信、以和为贵”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想集团“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和高效率、高技术实力的社会形象”等等,为其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诚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概括、总结、提炼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的诚信教育主要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诚信观,培养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精神。诚信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往来中不朽的道德灵魂,是企业赢得竞争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塑造美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诚信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它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如果说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那么,诚信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信誉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谈不上塑造美好的社会形象。

树立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

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企业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凝结,它是在特有的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虽然是无形的,却是能动的,它时时刻刻渗透在企业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一旦组建,就开始孕育、锤炼和塑造着自己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并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升华,对内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和鼓舞力,对外形成巨大的辐射力。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形象,是因为在提炼自己企业精神的同时,对消费者时刻讲究诚信的结果,如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的精神,奉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杭州“胡庆余堂”的“求实、戒欺、团结、创新”的精神,“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都是在长期经营中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凝练企业精神的写照。

企业诚信理念的培养是在充分借鉴外部经验的基础上,来挖掘和提炼企业的优秀诚信文化思想及可发扬光大的诚信理念,并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诚信理念。

诚信理念还需要员工的诚信意识去落实。在诚信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首先,培养道德诚信意识。道德诚信要求员工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其次,培养法律诚信意识。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规定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三,培养经济诚信意识。把诚信看作是一种经济能力,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资本、智力的竞争,而且是诚信的竞争。使员工认识到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信誉,而拥有良好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树立竞争优势。信誉不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

三、企业诚信的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

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的生存在产品,产品的关键在质量。诚信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一个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严把质量关。没有质量保证的企业竞争是会不战自败的,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今市场从卖方走向买方,大众消费正逐步朝着认同质量和追求名牌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竞争优势的策略。诚信的企业可以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和赞赏,从而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根基,尊重规则、尊重技术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创新,铸造永恒的诚信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基础。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市场。但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加强和普及全面科学质量管理。而全面科学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讲究诚实守信的原则。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出厂、分销渠道以及售后服务,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掀起一场质量革命。6Sigma质量管理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管理方法。其产品的合格率高于99.9997%或以上,这是几乎接近零点的质量缺陷的要求。6Sigma管理是摩托罗拉公司首先提出来的,是在其失去收音机、电视机市场,接连失去BP机和半导体市场后,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套数据管理程序,使摩托罗拉和相继摩托罗拉之后的一大批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世界顶级企业。6Sigma理论并不像“零缺陷”含糊,比“零缺陷”更科学、准确,更值得人们的信赖。采用6Sigma理论的企业实际就是用科学的数据向社会公开的承诺。这种科学具体的承诺,更能获得消费者信赖和依托,是因为以科学为基础确立的诚信,并不是含糊的承诺,而是科学、准确的表露。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更加可信、牢固。

四、企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企业既要保持稳定消费者队伍,又要争取新消费者。企业最忌讳的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就是迎来了一大批新消费者,悄然失去一批现有消费者。企业要想堵住“漏桶”现象,就应该充分认识消费者忠诚的价值,积极培育忠诚的消费者群体。企业要想保证稳定的消费者队伍,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容出半点差错。企业除了用诚信来打好物质基础外,还要用诚信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是由人的行为来支配的,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行为和员工行为两部分。他们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忠诚消费者的培育。忠诚消费者的培育过程需要企业的诚信行为作为保障。

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化身,他们面对职工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当代企业家风范必须是诚实。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最受员工尊敬的管理者素质是其诚实性。一个善于经营的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多谋、善断和创新的特征实际上是由“个人品质”、“目标有效性”、“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力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而诚实性是管理者个人品德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管理者的诚实性,首先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归属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其次直接影响着企业合作者乃至于消费者与其合作的态度和行为。赋予诚信的企业家会让人联想到他的企业与人合作的态度是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是可取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和行动,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由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提炼出文化理念,通过宣传、灌输,把企业的宗旨、追求和理念转化为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提升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要求管理者在处理与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诚信准则和行为规范。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所以高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文化行为建设要求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定位要准确、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传播要及时、对员工价值观的协调管理以及价值观冲突的解决要有效。

企业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评价,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员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其诚信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会打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使每个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企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企业的内在规范,等等。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将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一个优秀的员工行为表现应该是具有协作、奉献精神;敬业、创新意识;诚信、严谨的作风。这些表现的保障是真诚。有了真诚,员工才能对本职业投入真实的情感,与团队协作得融洽,才会产生奉献、敬业、创新等一系列行为。

真诚的情感服务不仅会给企业的产品带来附加值,而且是消费者忠诚培育的最有效方法。根据消费者满意度理论,购买者对其购买活动的满意感(S)是对其产品期望(E)和对该产品可观察性能(P)的函数,即S=F(E,P)若E>P消费者就会感到不满意,E=P则消费者就会感到满意,若E

产品后,会感到实际产品接近或超过理想产品而对企业和产品满意,经反复购买就会走向忠诚。一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会极力进行人际传播,主要在附加产品、服务和利益,如赠送产品、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保证、售后服务等,让消费者购买产品后会感到获得了正常商品的效用。这种超出消费者期望值的行为,会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进而向其亲朋好友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无形中就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培养忠诚的行为。

企业的诚信文化行为的培育。首先,把诚信理念贯彻给职工。诚信理念要化为具体的准则,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把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日常交往中诚信无欺、遵守诺言、勤勉尽责、忠于职守,把“真诚为人,无信不立”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内化为个人的崇高信念。其次,定期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为了有效地弘扬诚信,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诚信教育培训学习网络,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明确诚信事关企业的形象和品质,切实感受到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以诚信待人,以诚信做事。

五、企业诚信的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要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对新文化的接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企业通过建立和推广制度规范,借助制度的反复强化作用,可以使企业文化制度内涵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为了提高员工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在设计企业制度时首先应该明确企业诚信文化的存在。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企业应通过绩效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设计促使员工一贯地坚持高标准的企业诚信原则。

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企业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可以影响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诚信行为。制度应尽可能使奖惩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以便于对企业员工的诚信行为进行奖惩,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奖惩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保证对企业诚信行为的奖惩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激励员工诚信行为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激励还表现在尊重成员个体感情基础之上的一种无形的控制,使成员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员工的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精髓的真正体现。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们所受到的激励是其他激励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企业文化的激励下,企业成员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融化到集体事业中去,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受到激励。

篇8

一、“诚信计生”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

“诚信计生”,是桂林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创建的新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居)民互信”。

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计划生育”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工作。怎样才能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无序增长的人口纳入科学计划之中,又充分尊重和体恤民心民意,缩小甚至消除计生政策与群众意愿之间的差距?怎样才能既使各项计划生育政策顺利实施,又能实现国家意志与群众行为的高度统一?面对这个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进行了艰苦、持续的努力探索、实践与总结,创造性地构建起了“诚信计生”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并很快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多年保持在高位上运行,连续7年荣获“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特别先进奖”。 2009年8月,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在广西考察时,对桂林市的“诚信计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诚信计生”创新了人口计生社会管理,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而且培养了新农村新农民的诚信道德,实现了群众利益和国家政策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群众自我管理、实行基层自治的好形式。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将“诚信计生”作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两项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向全国部署,于2011年在桂林市召开 “全国诚信计生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座谈会”,对这一成功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向全国推广桂林市“诚信计生”工作经验。2012年,“推行诚信计生长效机制”被写入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诚信计生”模式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全广西推广。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诚信计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广大育龄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生殖健康需求,紧紧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以“诚信计生”小组为载体,将“诚信计生”从农村向城镇拓展;从主要引导和规范群众的生育行为,向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致富、促进群众创建幸福家庭等方面全方位拓展,同时肩负起 “生产互助”、“生活关爱”、“生育文明”的多重使命,其辐射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服务”功能更加突出。随着“诚信计生”小组的功能和角色的新飞跃,“诚信计生”载体由此开始承载起帮助基层群众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职能,成为基层群众与基层政府良性互动、共荣共赢的有效平台。

实践充分证明,“诚信计生”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在基层的真正落脚点,是低生育水平下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人口计生工作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有效工作模式。“诚信计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桂林市的育龄群众并没有因为取消以往的刚性约束而出现生育失控,反而在与政府良性互动中比过去更加配合与支持计划生育,有效化解了以往刚性制约引发的社会矛盾,真正实现了政府与群众互信、干部与百姓共勉、“国计”与“民生”双赢的人口与计生工作最优目标。

二、“诚信计生”模式的内涵与特色

以“诚信”为要义的“诚信计生”模式,其基本内涵和做法主要包括:

一是成立“诚信计生“小组。在“充分自愿、双向承诺、高度自治”的前提下,育龄妇女自愿组成“诚信计生”小组,民主推选“诚信”小组长,与基层政府签订包括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违约责任、承诺期限在内的“诚信计生承诺书”,并且写入“村规民约”。一方面,政府向群众承诺依法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与管理,以及兑现各类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与政策优惠;另一方面,群众向政府承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自主选用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二是建立网络管理架构。“诚信计生”小组长利用自身群众基础好、号召力强的优势,发挥其基层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和协调广大育龄群众通过“诚信计生”积极参与村级(社区)公共事务活动与管理。与此相适应,一个由“诚信小组”成员、小组组长、村(社区)人口管理员、村(社区)专干、村(社区)“两委”组成的金字塔形层级管理架构随之建立,层级之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

三是加大优惠力度。以“诚信计生”小组为载体,各级政府依法将计划生育群众和家庭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和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到位,并且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在生产、就业、医保、入学、培训、扶贫、建房等方面,实现小组成员的利益优先化、最大化。通过各项利益倾斜与看得见的实惠,提高“诚信计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其示范辐射效应。

四是创设便民条件。政府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服务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上,为群众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创造满意的条件,提高群众在避孕节育、计划生育需求上的易得性和安全性。

五是建立监督机制。由党员代表、人大代表、计生协会会员代表、已婚育龄群众代表等组成诚信计生监督小组,取消收取育龄群众“信用押金”,确立政府、群众双方以“诚信”兑现“承诺”,通过双向承诺,实现责任共担。无论哪一方,一旦违约,按照“诚信计生承诺书”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确保“诚信计生”双向承诺的有效执行。

上述基本内涵和做法,透出“诚信计生”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变”:一是从单纯强调群众的责任和义务变为政府和群众责权对等;二是从群众对政府单向承诺变为政府和群众双向承诺;三是从群众单纯履行计划生育责任变为群众义务和权利平衡、责任和利益兼顾;四是从群众是计划生育的对象变为群众是计划生育的主人。这四大转变,使“诚信计生”与当初以政府单向性对育龄群众进行“刚性”控制和管理为特色的“联保制合约”计生模式相比,在“承诺”内容和实践上都凸显了对践约群众的权益保护和利益倾斜,增加了对政府违约的责任追究和处罚规定,“双向约束”使政府作为当事方与群众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一纸“承诺书”打造出了“官民平等、上下互信;责权明晰、柔性互动”的计生工作新格局,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生逆转,在坚持群众的计生作为与其利益得失密切相联的同时,更强调政府的作为与群众是否满意紧密相联。这不仅推进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功能的转型,使农村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且有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目标迈进。

三、“诚信计生”的社会治理启示

“诚信计生”使曾经的“天下第一难”工作步入“顺车道”,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无疑具有典型示范的作用。针对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诚信计生”可以提供的带有普遍性借鉴意义的重要启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服务意识

讲创新社会治理,有人容易理解成就是创新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政府还是要把社会“管”起来,只是手段和方式需要改变。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虽然手段、方式也重要,但根本性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观念不变,其他改变都有限,尤其当事物正处于新旧更替的关键时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社会治理能否顺应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经过大调整、大变革、大起色而步入与科学化、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阶段,归根到底同样取决于社会治理理念能否实现大转变。

基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转变观念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政府及其人员的观念问题。所谓政府及其人员的观念问题,其核心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是应该“管”,还是应该“服务”。从理论与逻辑上说,应该是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是,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社会“管制”思想根深蒂固。“管”字的写法,是在“官”字上面多一双“眼睛”,意思是当“官”的人是要“看住”别人的,“看住”了别人,也就“管”住了别人。什么叫“看住”?最重要就是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威,别人必须遵照自己的意图说话、行事。所以,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治理中,只有管理而没有服务。另一方面,从当今的社会现实看,仍有相当的地方政府官员乃至一般工作人员,把“官”位当成“权”位,传统的管控思维浓厚,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管、卡、压,习惯于围、追、堵、截,习惯于收费、罚款、没收等。一些干部在群众面前总感觉自己有优越感,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而对群众的需求、困难和疾苦,则视而不见、处之漠然。可见,尽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但“服务”的意识并没有在所有公务人员的头脑中扎根,也并没有在社会治理中得到完全体现。欠缺了“服务”意识,其他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协商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其结果是政府办公楼越建越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因此就受到损害,“官”与“民”之间就矛盾、冲突不断,社会治理就好不了。

“诚信计生”之所以建得起、立得住、站得牢、效果好,能够获得群众的广泛信任与称道,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而积极影响,完全扭转过去计生工作中政府与群众极其对立的恶劣局面,与它摒弃管控思维、理顺干群关系、树立服务至上理念,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贯穿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密不可分。它不仅在生育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而且把服务的领域延伸扩展到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群众在“诚信计生”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再是政府和干部“要”我做,而是“为”我做。正所谓“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可以说,正是政府服务意识的强化,才使困难重重的计生管理工作变得一片光明。

(二)依靠群众,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从我们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来看,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宪政体制来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参与对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是宪法赋予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从社会治理的本质来看,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从社会治理成效的衡量标准来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最重要的标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确定无疑的。为此,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时,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中,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这些大政方针,进一步为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定下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从讲党性、讲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依靠群众共同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现在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恰恰就是不少地方政府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不少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或者对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认识上不到位,或者产生群众参与管理会节外生枝、增加麻烦的顾虑,觉得还是“我说你做”的命令主义办法简单、省事,热衷于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极端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耗费大、成本高,群众却不满意,出力没讨好;二是一些社会领域又因政府缺位而出现治理空白,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的甚至导致黑恶等不良势力乘虚而入制造祸害。事实证明,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已经是势在必行。“诚信计生”这一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崭新模式,源于群众、体现民意,把知情、选择的权力交给群众,决策请群众献言、活动请群众参与、落实请群众监督、服务请群众评议,充分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保护群众的合理诉求,群众融入计生管理整个过程,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计生工作中从过去的“要我计生”变成“我要计生”,国家大事转化为百姓家事。计划生育还权于民,步入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之路,成为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能健康发展、永葆活力的源泉,这也必然是我国社会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最有力保障。

(三)坚持利益导向,把社会治理与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紧密结合

人的需求是人的生存本能,一定的满足或不满足会在相当程度上导引人之向善或向恶。所以,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人心向善或向恶的根本基础。不论是人心管理,还是人的行为管理,都离不开对人的需求的管理。“人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管理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

对人的需求的管理,是采取压制、剥夺的办法,还是采取支持、维护和满足的办法,这实际上关系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样的社会治理道路的大问题,关系到社会治理成败与否的大问题。中国的封建统治思想和统治阶级,关注更多的是如何限制人的欲望和需求,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走的是一条与人民愿望相背离、最终被人民所抛弃的道路。相反,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的需要为依归,把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走的是一条与人民同甘苦、共奋斗的强国富民社会治理道路。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艰难环境下,使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呈现出与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同的新面貌;能够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做到一呼百应,短时间内就消除旧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混乱;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很快把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社会治理经受住了来自内外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当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内部矛盾、冲突不断,社会治理非常失败,根由之一就在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得不到应有关注和满足。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多情况也都是由于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和满足引起。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就是什么时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什么时候的社会治理就成功;什么时候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置之不理甚至造成损害,什么时候的社会治理就失败。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难易之势易位,枢纽之环就是群众需求的大小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群众的需求是什么?表面看是想“多生”,这其中固然有老观念的影响,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也就是说,群众真正的需求并非“多生”,而是希望家里做事有人、收入有保障,更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乐,老有幸福”。“诚信计生”紧紧抓住这一枢纽环节,坚持利益导向,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让群众在生产、生活、生育三方面获益,极大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三生”状况的改善,又促进群众生育理性的成熟、生产技能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达到了生育、生产、生活三赢。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造福一方百姓,推进一方工作,对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也有显著的作用。所以,尽管社会治理在某些方面的确很难,但只要真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四)恪守规则,构建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诚信政府

任何一种社会治理,都是以促成人们的合作从而实现某种集体行动为目的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促成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而相互之间的合作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基本的信任,否则,就难以达成合作,即使能达成,也要付出高昂代价。所以,信任是社会粘合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中,“信义”二字是极受推崇的道德标准,人们历来信奉“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政无信不威”。中国共产党更是践诺、守信的模范。从诞生之日起,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她始终坚守自己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幸福努力探索、奋力前行。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他还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92)所谓“决定因素”,意思就是当大政方针定下之后,能不能得到贯彻落实产生效果,关键要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带头执行。这种“带头”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领导干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不打折扣、不含水分。正因为长期的坚持与要求,言必信、行必果,说得到、做得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处事风格和特有标签。这种“说一不二”的公信力,使党和政府不仅在国内树起了守信、负责的良好形象,而且在世界上立了威,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良好风范。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多元化”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然而,许多事实一再表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正面临严重挑战。部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诚信意识,所言所行一再突破社会信任的底线,导致“不信”成为当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态,老百姓变成“老不信”。有调查表明,中国社会总体信任度的得分平均是59.7分,进入了“不信任”水平,已经到社会信任的警戒线。政府公信力的缺失、透支,使中国社会的治理成本急剧上升,促成相互合作的信任基础濒临崩溃。如何扭转这种危险趋势,重建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最紧迫的就是按照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强化规则意识,一切按规则办事。因为只有当政府、组织、个人都遵守规则,而不是靠强制、欺骗、蛊惑做事的时候,信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正如学者指出: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当务之急应从优化有利于人与人之间重建信任的合作机制入手,以制度规范的合作机制取代权力压迫机制。“诚信计生”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定规立制基础上,把“政府诚信”放在首位。政府和群众义务对等、双向承诺、责任共担、互为制约,既要求群众承诺与切身利益挂钩,更强调政府践诺与官员政绩挂钩,做到依法行政、文明行政和诚信行政三者结合。通过政府践约、干部带头,推动群众配合、村(居)民守信,由此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互信互惠的桥梁,不仅培育了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而且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优化了一方社会风气。这对提高群众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9

黑名单似为行业“跟风”

会计究竟要为其造成的虚假信息行为负多大的责任,这一直是个争论话题。据了解,深圳市将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假账的会计人员将进入“黑名单”,同时深圳还将全面建立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对违规失信的会计人员将上网公布其做假情况,在对其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相关情况也将被记入档案。

建立“黑名单”是各行各业司空见惯的一种制度,不知道会计界的“黑名单”能否发挥其真正作用?将做假账的会计列入“黑名单”是否经过全面考证?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深圳市财政局会计处张平。她说:“司法机关在判案的时候都会讲故意或过失,对做假账的会计人员自然也要区分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但总体说来,主动做假账的情况极为少见。而从客观原因来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会计人员没有认真学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会计知识等而造成了做假账的事实;另一类可能是被逼迫。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只要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比较重大的利益损失,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

她还强调,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记载会计人员的守信和失信以及其他基本情况,良好记录以及不良记录都是公开的,并且允许网上查询。其处罚形式还是依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张平的回答当中明显可以看出,所谓的“黑名单”名为一种会计管理手段,实际上就是《会计法》相关条例的翻版,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而已。

对于会计业的诚信危机,法律界人士则表态,新《会计法》的出台,虽然对违法会计行为加重了处罚后果,但这远远不够,要增加相应的民事责任。正是因为会计业缺乏民事责任,才在实质上容忍了会计行业的诚信缺失行为。

会计管理需要常态机制

“黑名单”这个词是近年来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在某种层面上也说明了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在与时俱进。列入黑名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升会计行业的诚信水平,保护众多诚信守法会计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黑名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名单。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赵保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列“黑名单”作为一种监管方式不妨一试,但需防止的是进入黑名单的所谓做假账者是“替罪羊”。要更好地保护会计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会计人员应客观公正,依法行事。单位法人应懂得会计,严惩违规者,包括打击依法行事的会计人员的违纪违法者。

政府对会计管理需要的是一种常态机制,而不是跟风。中国会计大师杨时展就曾说过“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先治”。可见,会计要重诚信是由来已久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系教授袁广达认为,建立和健全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是一项正常的会计管理制度安排,这与其他对会计人员管理的会计制度并无两样,只是我国政府对会计管理工作有些滞后,现在才觉得需要抓紧,所以才有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之必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历史结论的正确性。列“黑名单”显然是“跟风”现象在会计工作中体现,会计违规失信受到了惩戒就是按照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在案,只是一种“提醒”,不是什么“黑名单”。“治理做假还得从会计外部大环境和会计做假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上下工夫,并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袁广达说。

张平也坦言,列黑名单是手段不是目的。作为管理机关,我们希望看到这个行业遵纪守法、讲诚信。利弊是显而易见的,对遵纪守法的人来说是好事,而对心存它念的人来说,我们希望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希望这些人不要火中取栗。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让他们在这个行业无立足之地。

法制化、制度化管理是维护诚信之根本

“不能就会计而论会计,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治理机制,而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制度创新。”这是众多业内人士的心声。虽然一直倡导建设诚信社会,但是会计做假案还屡屡发生,究竟怎样才能维护会计业的诚信呢?

篇10

一、构建基于网络传媒的大学生诚信体系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已经基本饱和,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一个任务,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是公共文化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其中作者认为,构建基于网络传媒的大学生诚信体系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针对现阶段对大学生诚信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尤其是针对网络传媒的诚信体系建设存在相当大的空缺的情况,根据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活跃程度,构建基于网络传媒的大学生诚信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先进的文化、有益的文化和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是同时并存的。我们现在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确保网络上先进文化的健康安全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使用主要是聊天、玩游戏、发邮件、看网络电影或者电视剧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的少之又少。在时间上,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聊天、游戏或者网络电影上;在内容上,不少大学生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或网站;在手段上,部分大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技术偷窃他人账号,攻击他人计算机网络,甚至充当网络黑客,危害社会网络安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诚信危机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反映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管理失衡,也更进一步导致未来社会道德的进一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渐弱化。2.未加管制的互联网信息侵袭大学生的道德操守。3.校内外种种不良文化的影响。 二、强化大学生网络诚信监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切实要求 1.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求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 2007年10月24日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全所未有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也是该战略的应有之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旨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当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明礼诚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要做到“明礼诚信”,构建相应的大学生诚信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2.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不占不仅局限在学识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在不断进步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条件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诚信道德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与诚信水平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诚信水平的提高,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现在社会是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世界,用商业的眼光看也是一个与诚信紧密联系的信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范围随着网络的普及不断扩大,交流空间、内容也随着网络领域的扩展不断扩大、深化。因此,大学生们应该顺应时代趋势,培养提高自身的网络诚信水平,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二身份证”来对待,将其内化于学生的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失信问题,培养学生树立“以德为基,以诚为本,以信立身”的诚信观念,创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网络信用交际环境,实现自身乃至全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新举措 1.通过互联网管理拓展大学生诚信构建的新思路 (1)结合新时代网络传媒特点,创新诚信教育体系结构 面对新时期下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问题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创造性地开展诚信体系构建工作。力求做到保持以往诚信监管工作优势特点的同时还能结合相应的时代网络传媒特点,将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融合,创新其体系结构,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网络主体诚信意识。创新诚信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的诚信体系监督体系。做到监督管理与引导熏陶相结合,循循善诱;另一方面要建立于校园网络相结合的诚信网络环境体系,通过大学生之间的日常网络交流促进其诚信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是简单把原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直接搬到网络服务当中来,而是要带来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手段,也包括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只有兼顾这几个方面,才能有效地结合新时代网络传媒特点,创新诚信教育体系结构。 (2)迎合新形势教育进步,拓展诚信体系内涵深度与广度 现今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要求高校进行教育的革新,其中教育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将网络道德、网络伦理观点吸收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快相关思想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工作,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有精确细致的指导蓝图。不能把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变成纯粹的道德说教,也不能变成纯粹的意识形态。要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要有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没有核心价值观念,它就没有统一的判断力,没有统一的判断力,整个社会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 2.通过法制化与制度化推进大学生诚信网络体系的形成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形成法律规范的互联网诚信管理体系 网络管理各方责任主体,应加大对网络失信行为约束和惩戒力度,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保持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甚至透明、文明的五个环境,以此影响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将会对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p#分页标题#e# (2)推行网络实名制,逐步推进网络信息管理清晰化与制度化进程 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大学生信用征集、评价和共享系统,解决大学生网络信用记录缺失等基础性问题。从监管手段、监管的思路方面,要有新的创新。把它的积极的作用发挥的更大,把消极的作用缩减在一定范围之内,打造健康的网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社会信用管理机制,形成基于现实社会的网络信用管理联防机制。要做到网络信息的清晰化与制度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从网络虚拟性特征的根源着手,仔细剖析大学生上网虚假化心理,以校级为单位,严格上网流程的考核把关工作,切实抓好个人信息的审核,录入,以及后期的细节强化,并制定互联网管理的规章制度,拟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系统规划。②通过发挥网络实名制的有效作用,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的清晰化与制度化进程,实现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为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3)探索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新方法,拓展网络诚信实践活动 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此外,拓展教育空间,通过多种渠道诚信教育。在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工作实施中,学校教育应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工作,齐抓共管,达成学校、社会、家庭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上的共识,形成一个适应网络化发展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 (4)落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规范网络诚信档案制度建设 把个人诚信档案作为衡量人诚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信用档案体系,在各种现代交易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信用,扩展使用者的交易的空间,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的机会,加强网站登记备案、介入服务等基础资源管理,探索规范域名和IP地址管理,确保网站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完整。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加强对大学生常常访问的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应用的管理,从而为个人的诚信行为形成一种激励作用,为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留心“翻墙”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坚持积极利用和加强管理并重,加快形成制度规范、行政监管、主体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诚信管理体系。 (5)加强网络道德阵地建设,推动网络诚信体系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表率作用,建设一批有着高尚师德师风的优秀教师队伍,对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发挥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课内与课外、为人处事与学术创作等方面多方位立体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变现阶段教师队伍年龄偏大,观点上落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的现状,使之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带来的要求。另外,严格抓好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诚信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与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形成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网络信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