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污染物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污染物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污染物处理方法

篇1

关键词:环境 影响评价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 A

本文根据天津市某小型综合医院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对此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的评价要点进行探讨与分析。

1施工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在选址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医院选址及规划的合理性:

(1)符合所在的区域符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他相关的规划要求;

(2)选址周边水、气、电等各项配套设施比较齐全,要充分考虑医院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医院作为特殊的功能区域,应考虑外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影响。医院选址周围应明显的污染物排放源,环境空气质量及声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便于公众及时就医。

2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医院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房地产及标准厂房等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环境影响基本相似,在此不做探讨。

3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大气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小型综合医院的大气污染源一般包括:燃气锅炉、食堂油烟及污水处理站异味。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基本采用燃气锅炉,燃用天然气或液化气。天然气或液化气均为清洁能源,故燃气锅炉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

设立食堂的小型医院会产生食堂油烟,应按照《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相关参数鉴别项目属于的饮食业单位规模。并根据相关经验估算油烟产生浓度,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且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应达到《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相关标准要求。经一定去除效率的油烟净化设净化后,食堂油烟排放浓度应小于相关排放标准。

为处理小型综合医院排放的医疗废水,医院大多会建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异味。针对污水处理站的异味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使之远离环境敏保护目标,尽量采用地埋封闭式并进行异味除臭。目前小型综合医院多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法,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去除率高、运行管理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但活性炭吸附法会产生废弃活性炭,因此采用该方法除臭时还需注意对于废弃活性炭的处理问题。

天津某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位于医院楼体外侧东南角,为地埋封闭式,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为24m3/d。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异味,主要污染物为NH3、H2S、臭气浓度,地面盖板设1个加装除臭装置的通气孔。该污水处理站距最近的居民楼约为25m,通过项目建成后的处理站厂界废气的监测数据,周边8m 的厂界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可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表3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相关要求。

(2)水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天津某小型综合医院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医疗废水主要包括门门诊废水、住院部废水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SS、氨氮、BOD5和粪大肠菌等。生活污水主要包括职工生活污水、食堂含油废水等,主要含CODcr、SS、氨氮、BOD5、动植物油、总磷污染物等。职工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食堂废水经隔油预处理。生活污水和病区医疗废水一起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由医院总排口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该小型综合医院新建地埋封闭式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24m3/d,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经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该医院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够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预处理标准限值及天津市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相应排放限值,可实现达标排放。

(3)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分为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其中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经消毒处理后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

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定点存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2008年8月1号起实施的环境保护部令第1 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公布的危险废物名录,拟建项目产生的医疗废物属于HW01(医疗废物)类危险废物。

医院方面要做好彻底的分类收集工作,医疗废物的贮存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执行。医疗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但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

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产生量较少,经消毒处理后,由环卫部门吸泥车吸走、处置。污泥在清掏之前,应进行监测,必须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污泥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

(4)电离辐射影响

目前小型综合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主要分为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三大类,其中射线装置应用最多。设有核技术应用如X射线等放射性装置的小型综合性医院,需要单独履行放射性装置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一般不包括在小型综合性医院的非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该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重点分析项目选址、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的环保措施。重点关注的污染因素为医疗废水和医疗固体废物,同时关注医院污水处理站异味、电离辐射影响和外环境对医院环境的影响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0-01

目前医院有创治疗中所用的医疗器械,均需要处理后反复使用,一般情况下手术器械频繁接触患者的组织、血液、体液等有机物,而且手术器械多式多样、结构复杂,临床上使用的器械不能及时处理、存放时间长等造成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清洁不彻底,医疗器械上残留的任何有机物都会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妨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其作用,从而妨碍消毒与灭菌效果。因此,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除到安全的水平,对保证灭菌的成功和控制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影响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因素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清洗的影响因素

1.1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清洗只是消毒灭菌的前步骤,反正要用高压蒸汽灭菌即可,清洗是否彻底无关紧要。从而产生思想麻痹,忽视了清洗的过程和质量的监测。

1.2器械结构的复杂性:医疗器械多种多样,>90%的器械均有关节、齿槽、缝隙。部分有管腔,如吸引器、腔镜等。均存在着阻挡遮盖物。因而彻底清除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的难度较大。

1.3清洗分类不明确:清洗未按物品的结构、质地、复杂性进行分类,没有针对血渍采取清洁力强的清洗方法和程序。

1.4清洗方法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清洗方法,没有针对性的对形态不同的器械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清洗前,不打开器械的关节、不拆卸能拆开的部分即放进浸泡池或超声清洗机内,清洗剂不能充分与这些部位接触,发挥不了清洗剂的乳化降解作用,造成清洗不洁净。

1.5器械污染有机物干结:无论是手术室或是病房使用后的器械如不及时做初步处理,存放一段时间后附着在器械关节、齿槽、缝隙、官腔内的有机物干结,而有些药液附着如关节处出现锈迹,器械难以清洗。

1.6清洗剂的影响:应选用一种与器械污染物相匹配的洗涤剂,有针对性的去除污染物,因而清洗剂选择不当也影响清洗质量。

1.7清洗后器械再次污染:清洗后的器械造成再次污染环节较多,清洗后不及时灭菌会造成残余微生物繁殖。手工清洗后不烘干,用布擦干,会将布上的微生物再次污染器械。

2对策

2.1加强清洗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对清洗的认识。

2.2合理分类

2.2.1根据回收物品的材料进行分类:如金属类、玻璃类、橡胶类等,正确的分类以便于清洗。

2.2.2根据物品结构复杂性分类:物品本身的复杂性,如表面光滑器械和不光滑器械中带有关节、齿槽、钩纹的器械与带有缝隙、细孔等管腔类器械。

2.2.3污染程度分类:1)根据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如物品上残留有机物的数量和状况,物品上有机物时间长变干,则清洗时很难将有机物彻底去除。2)污染严重程度如被传染病人使用过的物品以及有脓血有机物接触后的器械清洗中增加难度。

2.3正确的清洗方法

2.3.1清洗前浸泡:浸泡可防止污物变干和软化或去除污物的关键,对有大量有机物污染或已变干可先用多酶清洗液浸泡3-5分钟。

2.3.2清洗方法选择:目前我院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波清洗

(1)手工清洗 一些复杂的,如各种内镜、导管等可选用手工清洗。清洗人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清洗前将所有的器械关节打开,能拆卸的全卸开,用专门的清洗槽和空间,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在刷洗过程中必须将每件物品认真刷洗,并用流动水反复进行冲洗,再用蒸馏水清洗后干燥。对有管腔的器械采用专用器械刷刷洗、高压水枪冲洗、压力枪吹干以达到清洁目的。

(2)超声波清洗:其利用蒸馏水,加酶清洗剂,用于去除医疗器械内小的碎屑,在超声清洗前必须先初步清洗去除大的污物,但在使用前让机器运转5分钟,以排除溶解超声波清洗机里的空气。适应于各种穿刺针、针头以及各种活检钳等,它可以有效地去除医疗器械表面的污垢血迹。

2.4使用后立即初洗、尽快清洗:将使用后的器械立即冲洗,去除附着在器械各部位的有机物,有效地防止附着在器械上的血液、体液的干结,避免污染器械在转运途中污染电梯及环境。回收后的器械尽快进行洗涤以防止污染物干结,不能及时清洗的器械浸泡在多酶清洗剂中保湿存放。如无多酶清洗剂也可采用清水保湿方法。

2.5选择适宜的清洗剂:选择清洗剂一定要与器械污染物相适宜,才能达到去污的最佳清洗效果。医疗器械清洗时应使用多酶清洗剂,多酶清洗剂至少要含有四种酶(蛋白酶、脂肪酶、糖酶、淀粉酶)才能分解所有生物污染物(血液、脂肪、蛋白质、糖),以彻底清除器械上的有机物。手工清洗酶的应用方法:按1∶270浓度配制,根据清洗物品的污染程度,温度选用40℃适宜。将物品放入多酶清洗液中,浸泡3-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浸泡后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4小时后或有肉眼可见固体物质时,立即丢弃清洗液。

篇3

目的 了解柳州市医院污水无害化处理情况。 方法 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于2009年对柳州市7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2所二级综合性医院及10所其它级别医院处理后污水不定期开展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和ph、悬浮物、色度、总余氯、化学耗氧量、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氨氮等理化指标监测工作。 结果 2009年29所综合性医院处理后污水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合格率93.3%、肠道致病菌合格率98.3%;理化指标ph合格率93.3%、悬浮物合格率54.2%、色度合格率98.3%、总余氯合格率40.8%、化学耗氧量合格率46.7%、挥发酚合格率1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格率100%、氨氮合格率79.2%。 结论 该市部分医院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应加强监督监测,避免污水消毒工作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关键词】  医院污水;检测;分析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医院污水在无害化处理前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化学有害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对周围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是引起水源污染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潜在传染源。对医疗机构排放的污水开展监测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解医院污水无害化处理情况,笔者在2007年对柳州市29所综合性医院污水不定期开展监测检验工作,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2007年2~11月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从柳州市29所综合性医院处理后污水排放点现场用灭菌玻璃瓶采污水样品1 000ml×2瓶(其中1瓶内加10%硫代硫酸钠作为消毒药品中和剂),4h内送实验室检验。

1.2  检测项目

1.2.1  微生物指标  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

1.2.2 理化指标  ph、悬浮物、色度、总余氯、化学耗氧量、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氨氮。

1.3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1.3.1  微生物指标按《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附录a、b、c操作测定;理化指标ph按gb6920、悬浮物按gb11901、色度按gb11903、总余氯按gb11898、化学耗氧量按gb11914、挥发酚按gb749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按gb7494、氨氮按gb7479操作测定。

1.3.2  污水处理合格标准按《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微生物指标  全年粪大肠菌群合格率93.3%、肠道致病菌合格率98.3%。

2.2  理化指标  全年ph合格率93.3%、悬浮物合格率54.2%、色度合格率98.3%、总余氯合格率40.8%、化学耗氧量合格率46.7%、挥发酚合格率1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格率100%、氨氮合格率79.2%。

2.3  处理后医院污水微生物、理化指标合格率与季节变化相关性  粪大肠菌群合格率在4~6月较低;悬浮物合格率在4~6月较低、总余氯合格率在7~9月较低、化学耗氧量合格率在7~9月较低、氨氮合格率在10~12月较低、肠道致病菌合格率在4~6月较低、ph合格率在10~12月较低。色度、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全年都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以上结果见表1。

3  讨论

医院污水是指医疗机构门诊、病房、手术室、检验科、洗衣房等处排出的诊疗、生活及粪便污水[1]。医院的工作性质使其成为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聚集地”,因此,医院污水排放前的无害化处理是避免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重要而必要的工作。污水的消毒是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关键环节,是防止环境污染,杜绝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2]。

由于种种原因,医院污水处理历来是医疗单位比较忽视的环节[3]。2007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柳州市绝大部分医院排放的污水的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中的色度、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但悬浮物、总余氯、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指标存在问题较多。为更好的执行《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必须对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实行卫生监督。

【参考文献】

 

[1] 魏明,黄瑞娟,李线明.规范医院污水处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6):583.

篇4

对照组的再生医疗器械先用常规清洗后,再将器械的各个关节充分打开后放入含氯的消毒剂中浸泡30min,接着反复用清水冲洗,用毛刷将器械的缝隙、齿槽、关节处刷洗干净,蒸馏水再次冲洗器械,最后烘干器械,等待高压灭菌。实验组则先在含氯消毒液预浸20min,再使用多酶清洗液冲洗后烘干。观察指标:分别用目测法、潜血法和微生物法观察和评价不同清洗介质用于医疗器械清洗的效果。目测法:器械表面清洁明亮无污点,各部位无血渍污染,无锈迹,白纱布擦拭后无残留物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潜血法:取出隐血试纸,在器械各处尤其是角落处反复擦拭,擦拭完后将2滴橙色试液,2min内观察所擦拭部位,显示紫色为阳性,为清洗不合格,其他则为合格。微生物法:用无菌棉签分别涂擦器械齿槽、关节、缝隙等处,折断棉签的手捏部分,装入采样管,封口,送细菌室接种培养,有一处菌落生长为阳性,为不合格。本次研究两组器械的操作和观察由同一人实施。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目测法观察两组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实验组清洗合格率达96.67%,而对照组的清洗合格率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见表1。2.2潜血法观察两组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实验组清洗合格率达99.44%,而对照组的清洗合格率为97.22%,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53,P>0.05),见表2.2.3微生物法观察两组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实验组清洗合格率达99.44%,而对照组的清洗合格率为9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见表3。

3讨论

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sterile supply of infection control,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spread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Method to establish a sound job responsibilities, operating procedures, quality control monitoring of disinfection, equip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to be implemented. Results to ensure quality supply of sterile, sterile to prevent due to the inadequate supply caused by hospit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As the central sterile supply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cleans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techniques standardized operation, a sterile quality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 central sterile supply management Hospital

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对临床一线的各种医疗器械、器具、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此,我院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体系。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化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掌握消毒知识,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消毒物品、无菌物品;合理的布局划分了两区:辅助区域(指办公区、更衣室、值班室、休息室、卫生间)、工作区(指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物品流程由污到洁,并建立健全各工作间及相应的设备,按各区域的不同要求规定了各区域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以保证各区域的流程合理、干净、干燥,为器材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1]。

2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化

2.1 污染物品的回收及无菌物品的发放

严格控制污染源,防止医疗废弃物对消毒供应中心环境的污染。使用者应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临床科送来的交换包内不得有用过的纱布、棉球、针、线及各种一次性穿刺等物品,这些废弃物只在病区内直接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严格控制病区的医疗废物进入供应室的污染区,对消毒供应中心环境造成污染。物品回收时认真检查,清点数目。在物品的发放中,使用电脑可以对所出物品的去向,数量、价格、存数有具体的提示,满足科室的需求,既保障了供应,又减少了耗材的积压和浪费,调剂和加快物品的周转速度。在发放无菌物品时,应注意物品灭菌日期、失效期,并注意无菌物品的数量、质量及清洁处理情况。

在下收下送时,做到污染物品回收人员和无菌物品发放人员必须定岗定位,无菌物品和污染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放置,无菌车采用全封闭式,污染车为半封闭式,无菌车和污染车不得混淆使用,并配有“污”、“洁”标记,每日收发污染、无菌物品前应及时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

2.2 回收物品清洗与消毒

物品回收后分类,并进行清洗去污处理。采用正确的清洗方法是清洗质量的根本保证;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脓、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灭菌前完全清洗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器械分类后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物,冲洗后用酶清洗剂或其它清洁剂进行洗涤,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污染物。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最后即终末漂洗,即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消毒时注意测量浸泡液的浓度,掌握有效浸泡时间。

2.3 器械检查、保养与包装

对清洗干燥后的物品器械进行检查,有锈迹的器械应除锈,除锈后的器械应重新清洗消毒。有污垢的器械也应重新进行清洗消毒。保证器械无污染、无锈斑、性能良好,针头无钩、无裂缝、无弯曲、无异物。管腔清洁、通畅。布类物品做到无污、无老化、无破损、大小合适、无漂白、洁白如新;包装时严格按照包内包装卡,认真检查器械数量、质量、并进行装配,根据诊疗包内容物,选择合适的包布进行双层包装,另一人核对无误后才能进行封包灭菌,包内包外封口黏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日期,包装者和核对者签全名。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各种包大小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25cm,脉动预真空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50cm。[2]

转贴于

2.4 灭菌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灭菌前各种灭菌物品进行检查,所有有筛孔的容器灭菌前均应打开孔,所有包装的容器外观应完整、清洁、干燥、无异味;在高压蒸汽灭菌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掌握饱和蒸汽的压力,灭菌的时间和温度。

加强灭菌质量的监测[3],做到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一次,B-D试验每日晨首次消毒前监测。B-D试验监测时,注意测试包应放在柜室排气口上方。空锅时做,在134℃温度,时间3.5-4分钟,试验完毕,取出B-D试纸观察颜色变化,均匀一致变色,说明排除冷空气性能良好。按照医院感染办的要求,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均要达到分类卫生标准。

2.5 无菌物品的存放和发放管理

灭菌后的物品应分类;要严格检查,检查包的完整性、闭合性、干燥度及化学指示胶条是否达到灭菌色泽状态,合格后放入无菌存放架上。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25cm,距离墙壁5-10cm,距天花板50cm;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设置标识。

3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

严格验收,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验收,并存留报告单;做到专人专管,定位放置;库房应保持洁净干燥、通风良好;认真登记物品到货日期、数量、型号、失效期。合理安排,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4]。

4 加强自身防护管理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污染物品,而且污染源一般不明确,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帽子、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防护目镜、面罩等,上下班均要严格按要求洗手,严格按分区要求进行着装,特别是回收人员要戴手套、帽子、穿隔离衣;回收器械时要认真,防止被锐器刺伤,手套破损时要及时更换,手被刺伤后要立即进行处理[5]。

我院自实施感染管理体系和卫生部颁布的两规一标以来,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菌物品合格率均100%,所包装的器械包均符合无菌物品的质量标准要求,未发生一起因消毒供应不周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为全院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王煜,董丽,供应室消毒灭菌的监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087-30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4.1,

[3]谢绪兰,姜赵花,黄志明等.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60.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室环境;防治措施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各医学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逐步提升,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也在不断的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室一般包括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机能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经过很好的后期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仅会对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会加重所在区域环境污染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实验室会用到如甲苯,溴苯等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的挥发对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可以导致人体的机能失调。然而现在污染防治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实验室的污染防治和治理,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污染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并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通风处理系统,使学生和老师直接暴露在带有毒性空气的环境中。有关部门对医学院校的实验室污染源调查表明: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类环境污染源主要有生物污染,实验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医疗废弃物污染等。这些污染都会对大气、土壤、水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治理,不仅会损害师生的健康,也会给学校周边的环境带来为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加强医学院校实验室的环境管理,防止实验室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观念,从建造实验室到实验课的开设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管理,都应该以国家环保局于2004年的《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为准则,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环保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实验室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医学院校实验室污染现状分析

1.1实验室污染物分析

医学院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医用化学、解剖学、机能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在这些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污染物,有些试剂本身就是污染物,还有一些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试剂多为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挥发到空气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污染;解剖学实验中用到的标本保存液,这些保存液多为甲醛保存液,甲醛是导致白血病的污染源之一;其他实验中用到的动物,多涉及到兔子,小白鼠,大白鼠,实验过程中会对动物注射药物或者其自身感染病毒等,若这些污染不能得到合适的处理,就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废气废水的产生,这些污染物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和地下水道中,长期以往,由于有些物质具有一定的富集性,就会在空气和地下水中大量浓缩,从而影响到周边环境和地下水质。

1.2实验室污染物来源分析

医学院校作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院校,实验课相对较多,内容反复且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就更加增加了实验室的负担。学生增多,课时增多,实验室长期处于上课状态,对学生及教师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实验课结束后,一些有毒有害的产品或者实验试剂不能进行合适的处理或者统一回收,都直接倒进水池,如正丁醇,乙醚,溴苯等有机溶剂,这些试剂都会造成污染,并随着风向和下水管道使污染扩散到更远的区域。除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之外,还有实验室过期淘汰的药品,也会对实验室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多以课题和论文为指标,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师们多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实验,基础实验并不能满足课题或者论文的需要,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前期所购置的实验试剂就会被淘汰,这些试剂没有专人管理,长期置于试剂柜中,过期药品多进行填埋处理。这些试剂中有些会含有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这样重金属、有毒物质就会对填埋场周边的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比如重金属离子,最常见的就是Pb和Gd,随着含有这些物质的试剂的填埋,这些金属离子就慢慢释放到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对当地的农作物和水质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人和牲畜长期食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水或者吸收了这些离子的植物,会造成神经性的损害。现在报道的“癌症村”的产生,多为附近的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导致的。

2医学院校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观念的深入了解,国内外对高校实验室污染都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比如日本很多高校在处置实验后残存废液的处理采用了分步处理,首先把废弃的液体分类收集统一储存运送到处理站做最终处理,这样不仅规范了废液的回收制度,也对废液的处理更加系统化、效率化。美国在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部门,这个部门负责对学校中一切与科研、教学有关的实验污染的监督。然而在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实验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制度用于加强对实验室环境安全的管理,但是相对于国外,我们所做的还相差很远,并且实验室污染防治多集中在高校化学实验所残留的污染问题,没有针对医学院校的规定或者方法。医学院校虽然也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但是医学院校作为一个专业相对较强的单位,它又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如一些实验用动物,在实验中被注入细菌或者药物,如果不能合理的进行处置,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再如实验所用菌株、切片、标本等,都带有病毒或者细菌,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生物安全隐患的。因此医学院校的污染和其他性质高校的污染有着相同点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治理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污染,我们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2.1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严把环保关

根据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则,各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行为准则。对各个实验室存在的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讨论,要求各实验室做出相对应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罚办法,使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到人心。

2.2加强实验室试剂的管理制度

对实验室的试剂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试剂使用和储存情况,对过期或者失效的试剂,进行统一分类回收。同时还要改造试剂存放仓库,试剂仓库的污染处理标准应达到国家环境监测的标准。如一些易挥发的气体溴苯、乙醚、丙酮等药品,要放进通风设备较好的试剂柜中,并在通风口增设简易的处理装置,使排出的气体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另外一些如硫酸、氢氧化钠这些强酸碱类的物质应该在使用后经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才能排放到地下水管道中。

2.3建设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实验室

目前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存在年限已经很久了,内部构造还保留初期的建设,有一些实验室抽风设备简陋,甚至一些实验室没有抽风设备,这些都是导致实验室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较差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改建现有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安装带有处理效果的通风设备,对实验室污染物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对于一些新建的实验室,我们应该做出环境评价报告,根据报告进行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中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

2.4鼓励教师开展实验课改革

根据教学改革及教学要求,鼓励教师开展实验课的改革,对于现有的实验在不改变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法的研究,替换实验中所用到的污染性较大的药品。同时试行实验整合方法,整合相似实验,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试剂,又可以避免实验中的重复污染。

2.5强化环保教育,提高实验人员环保意识

对实验人员进行系统的环境污染类型及环境保护教育,让实验人员对实验室中的污染及危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实验上课前,要对学生强调实验室环境安全,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对实验后的废气废渣回收,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他们的环境安全意识,使其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保护实验室的环境并把这些意识带到日常生活中。

3结论

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实验室相对增多,实验室污染的治理和防治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规范实验室类污染物的产生,各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规模,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虽然污染的来源和类型相差较大,但是作为一个教学场所是相对集中的生活范围,为了给在校师生创建一个干净,幽静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在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扩散,对实验室污染物采取对应的处理方法。同时加强对实验室药品的管理,健全废液及过期药品的回收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师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师生改革实验,用新的技术和方式,使污染降到最低甚至消除污染,在整个学校中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整合利用、变害为益”的实验观念。

参考文献

[1]于淑池.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0,13(1):165-167.

篇7

与工业废比起来,医院废水危害性更大,本文介绍了几种医院废水的处理方法,

通过讨论比较,从而得出合理有效的医院废水处理方法。

关键词:医院废水;处理方案

1.引言

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四大任务的单位,同时也是各种病人集中的场所。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对保障公众健康、救死扶伤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以来,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由医疗单位排放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医院排放污水治理是各医疗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36 条指出: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准排放。医院废水是从医院的化疗室、手术室、病房、药剂室等排放出来的污水,医院的医疗废水中,除了存在铅汞超标这样的常见水污染问题外,还含有许多其他的污染物,事实上,医院废水的成分非常的复杂,它不仅含有细菌和病毒等,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多数是难降解的物质,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留于环境中。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即使在水体中浓度低于10-9级时仍会严重危害的人类健康。因此,医院废水处理的必须性和迫切性都要求我们寻找到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本文归纳了几种医院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对其工艺流程,特点等的总结比较,从而确定一种或几种合理、有效、实用的医院废水处理方法。

2.生物氧化法

生物氧化法,也称活性污泥法,是各种污水处理最为常用的传统处理方法。利用鼓风曝气、机械曝气等等,使污水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等具有吸附和氧化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COD和BOD含量大大降低,使污水达到净化的效果。也有些采用厌氧和好氧并用的方法。即在厌氧过程中,厌氧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硝化。此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就是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且要进行污泥处理,加长了处理流程,增加工程费用,且在曝气过程中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常用的生物氧化方法有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法、塔式生物滤池法、射流曝气法和氧化沟法等。下面介绍其中的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构筑物是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也称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置填料,填料淹没在废水中,填料上长满生物膜,废水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废水得到净化。在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气来自水中,而废水则自鼓入的空气不断补充失去的溶解氧。空气是通过设在池底的穿孔布气管进入水中,当气泡上升时向废水中供应氧气。

(2) 特点:

① 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较高,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② 此方法不需要进行污泥回流,也就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单。

③ 生物固体量较多,水流又是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吸附法

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如果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是通过分子间引力而产生吸附,就是物理吸附;如果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产生化学作用,生成化学键引起吸附,则称为化学吸附。吸附剂是指表面具有吸附水中溶解及胶体物质的能力的物质。吸附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是活性炭和腐植酸类吸附剂。

(1)活性炭

活性炭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粉末状的活性炭吸附能力很强,制备容易,价格较低,但是再生困难。颗粒状的活性炭价格较贵,但是可以再生后重复使用,并且使用的时候的劳动条件较好,操作管理简单方便。因此在水处理中通常使用颗粒状活性炭。

(2) 腐植酸类吸附剂

用作吸附剂的腐植酸类主要有:天然的富含腐植酸的风化煤、泥煤、褐煤

等。腐植酸是一组芳香结构的,性质与酸性物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它含有的活性基团有酚羟基、羟基、甲氧基、羰基等,这些活性基团有阳离子吸附功能,能吸附许多金属离子,如汞,铬,铅等。腐植酸类物质在吸附重金属离子后,可以用硫酸和盐酸等进行解吸。但这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吸附容量不高,机械强度低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3) 工艺和设备

吸附操作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间歇式是将废水和吸附剂放在吸附池内进

行搅拌30分钟左右,然后静置沉淀,排除澄清液。连续式吸附可采用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固定床是指吸附剂填放在吸附柱中;移动床是指在操作过程中定期的将接近饱和的一部分吸附剂从吸附柱中排出,并同时将等量的新鲜吸附剂加入吸附柱中;流化床是指吸附剂在吸附柱内处于膨胀状态,悬浮于由下而上的水流中。在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固定床。由于吸附剂对进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吸附剂的价格昂贵,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吸附法主要用来去除废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少量的难降解有机物等。

(4) 特点

① 活性炭对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能力较强,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② 活性炭对水质、水温及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③ 活性炭可以再生进行重复使用,不产生二次污染。

④ 活性炭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小,易于自动控制,运转管理简单;

4.CASS法

CASS法,即周期性循环活性污泥法,是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间歇反应器体系的连续进水,周期排水延时曝气好氧活性污泥工艺。

医院废水经机械格栅滤去废纱布、纸屑等较大杂物后连续不断地进入CASS反应器的预反应区,与反应器中数倍体积的活性污泥完全混合,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很快被该区域内的微生物所吸附。经初步吸附的污水和污泥通过隔墙底部的洞口进入主反应区进行曝气(采用射流曝气)、沉淀和滗水三个阶段的周期运行,工作周期4h。沉淀过程,两个CASS池交替同时进行。在曝气阶段系统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在沉淀阶段污泥沉降,污水澄清,剩余的有机物被污泥带到反应器底部,利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氧进一步进行低负荷的氧化分解,这样系统逐步由好氧转入缺氧,开始进行反硝化反应;在滗水阶段系统基本处于厌氧状态,活性污泥进行内源呼吸,反硝化细菌利用内源碳进行反硝化脱氮,处理后的水由滗水器自动排出反应器。滗水结束后,继续进入一个

新的处理周期。滗出的上清水再排入折板式接触消毒池,与次氯酸钠消毒系统产生的消毒液充分接触达标后排放。(①)

(3) 特点:

①基建费用低。CASS的生物降解、污泥沉降和废水排放均在同一池中进行,不需要调节池和污泥回流设备等,大大降低了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

②有机物去除效率高,CASS法不仅能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还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功能,因此出水水质较好。

③CASS法采用延时曝气,使污泥产率低,脱水性好,易处理,减少了污泥处理费

④操作方便,运行管理简单。

CASS法对水质水量大的医院废水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是医院废水处理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5.氯化法

1)次氯酸钠法

次氯酸钠是普通的化学试剂,次氯酸钠溶于水可生成次氯酸根离子,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但是次氯酸钠不稳定,光照,受潮易分解,因此正逐步被其他产品所代替。

2)液氯法

液氯溶于水能迅速产生次氯酸根离子,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作用。但是液氯是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物质,它必须要有专门的贮存和加氯设备,而且设备也容易腐蚀,使用较危险,因此在人口集中的区域被限制使用。

(①引自 印辉,CASS在医院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二氧化氯法

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快速、多功能、持续时间长、贮存与使用方便的杀菌消毒剂,今年来二氧化氯在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医院废水处理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lO2可以杀灭废水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 、真菌和病毒等。它能有效地破坏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如苯并芘蒽醌、氯仿、四氯化碳、酚、氯酚、氰化物、硫化氢及有机硫化物等。能很好地将水中的一些还原状态的金属离子如Fe2+、Mn2+、Ni2+等氧化。它受pH影响小,对藻类也有杀灭作用,还能降低水溶液的色度、浊度和异味,其效果是次氯酸钠的5倍。在污水处理中不会形成显著的有机卤化物。

•二氧化氯与废水接触快,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运行费用。

•二氧化氯发生器操作方便,管理简单。

6.结束语

篇8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以及核、生物化学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二、组织机构

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市环保局局长XX同志任组长,下辖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受理辖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立即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组织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领导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的应急处理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和市环境监察大队组成。负责应急事故的现场调查、取证;提供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协助有关单位做好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立案调查事故责任;做好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自然保护科和市环境监测站组成。负责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为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办好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交给的其它任务。

三、工作程序

(一)任务受领及要求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接到污染事故发生的警报后,应立即通知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赶赴现场,当出现重、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领导小组应有一名以上成员到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受领导任务后,应尽可能了解以下内容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以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

(2)污染源种类、数量、性质;

(3)事故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可控性及预采取的措施;

(4)本小组基本任务、到达时限等要求;

(5)友邻小组的任务,可能得到的支援及协同规定;

(6)上级指挥机构(指挥员)位置、指挥关系、联络方法;

(7)受领任务后48小时内发出速报,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经济损失、人员受害情况等;

(8)其它需要清楚的情况。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受领任务后、应尽可能做好以下工作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一般情况下,水污染在4小时内,气污染在2小时内定性检测出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可能的危害;

(2)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定量检测出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并发出监测报告;

(二)赶赴现场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按指定路线组织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人员和车辆赶赴现场,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按时到达应急地区。

(三)应急处置

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到达现场附近后,应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组织个人防护,进入现场实施应急。要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经综合情况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经批准后迅速根据任务分工,按照应急与处置程序和规范组织实施,并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1、现场污染控制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与相关部门配合,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扩散;

(2)及时通报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3)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2、现场调查与报告

(1)污染事故现场勘察;

(2)技术调查取证;

(3)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共分四级。根据《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进行报告。

(4)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应采取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

四、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与运动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双向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转的确认和调度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各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篇9

从我国技术经济现状考虑,我国还不具备对污染场地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经济评估工作对修复项目的技术选择以及立项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国污染场地及修复工作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我国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被工商业污染的土地,其具体数量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当时,大多数工厂建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这些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的国营老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环保设施缺少或很不完善[1],因此,造成的土地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有些场地污染物含量非常高,有的超过有关监管标准的数百倍甚至更高,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十几米,有些有机污染物还以非水相液体的形式在地下土层中大量聚集,成为新的污染源,有些污染物甚至迁移至地下水并扩散导致更大范围的污染。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类型来划分,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土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重金属污染场地;

2)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

3)以有机污染为主的石油、化工、焦化等污染场地;

4)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等。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滞后性,而且过去在土壤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使得土地污染问题在过去受到关注较少[2-3]。工业企业搬迁遗留遗弃场地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产物。污染企业搬迁在各大中城市得到了大力实施,如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污染土地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障碍。目前一些位于城市中的老工业区由于污染问题迟迟不能进行再开发。环境污染(包括地下水、土壤、危险废弃物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的持续倾倒)以及土地所有者与开发商的责任问题都成为原工业用地再开发及城市发展的障碍。城市中污染土地的遗弃及其延迟再开发,还会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诸如生活环境差、就业机会减少甚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4-6]。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和市场培育阶段。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尽管可以罗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我国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是以挖掘后异位处理处置为主,多种原位修复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一些国内及国外环保企业积极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实践,并对土壤修复市场进行培育。发达国家开展土壤修复早于我国几十年。在污染土地修复治理方面,已经开发了多种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产业[7-10]。

目前,我国行之有效的针对污染土地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开发适合我国实际,费用、效益好的修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11]。我国应该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极与土壤修复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尽快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完善。2010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启动生态补偿条例的起草,意味着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讨论与摸索之后进入到立法准备阶段。

2技术经济评估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又可称为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在工程项目或设计方案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项目方案在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内的经济效果所做的测算与分析。技术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项目方案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12-13]。

在环境工程项目中,为了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技术,以节约工程建设的造价,降低运行成本和节约经常性的维护费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还必须与当地的客观条件相适应。例如,海水淡化技术是至今还在发展的新技术,就目前情况看,它的制水成本还较高。对于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海岛和沿海地区来讲,就地采用淡化技术比从大陆输水还是经济的,但对于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尽管海水淡化是一项新技术,却不会被采用[14]。又如,有些污水处理新土艺尽管处理效果很高,但需占用较多的土地,对于用地紧张的地区来说就无法采用。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投资巨大、社会影响巨大、环境价值突出、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该类项目监测难度大、维护成本高、见效缓慢、技术的长效合理性难以判断,因此,技术经济评估难度大,难以形成全面统一的标准。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出台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估规范性文件。对于该类项目,还只能参考现有类似规范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领域相关政策、法规、方法的研究分析,污染场地技术经济评估应该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对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必须进行;

2)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综合、长效的分析,选择最佳技术手段;

3)对于工程投资可采用恢复费用法进行估算;

4)通过建立环境经济补偿的长效机制进行后续保障。

2.1估算方法

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环境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是直接为环境决策中计算环境改善带来的效益服务的。目前我国有关课题研究均采用直接估算法。从实践来看,应用这种方法需要大量反映环境污染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资料,而目前我国尚缺乏这方面较完整的数据,严重影响估算精度。此外,对于损失项目、估算参数和方法的选择也缺乏规范性。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不同作者的估算成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时非常悬殊。目前,环境污染估算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

1)直接计算法。

此法是建立在污染区与清洁区有关指标的对比计算上。为此,应按有关指标选择与污染区非常相似,但具有不同的污染程度的区域作为对比区。一般来讲,应为每项损失选择相应的对比区。在估算人体健康损失时,对比区的选择应考虑居民的职业和年龄的构成、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卫生医疗设施水平等项条件。在估算市政设施损失时,应根据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水平,城市规模、人口和占地、公共交通、通讯和绿化等项条件,选择对比区。在估算农业损失时,首先应考虑企业规模、收入水平、动力装备程度、土壤类型、供水状况、牲畜种类和头数、农作物施肥等项条件。为了消除诸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应在不同企业内选择对比区,再取其平均数。估算时应收集不同时期的多年数据为依据,以提高损失估算的精度。

在估算林业损失时,选择对比区应考虑土壤类型、施肥水平、地下水深度、湿度、地形地貌、经营条件、树木组成、年龄等级、森林密度等项条件。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Y)由物质损失(Y物)、生产损失(Y生)和国民经济损失(Y国)组成即:Y=Y物+Y生+Y国。物质损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散失。生产损失包括生产用房损失、机器磨损损失、减产损失和健康损失等。国民经济损失则包括农业和林业损失、住宅与公共事业损失、工业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即:Y国=Y农、林+Y公+Y工+Y健。

各项损失估算的一般公式为:Y=Л×P。式中:Y为经济损失值;Л为损失指标;P为单位损失指标的货币价值。

一般来讲,物质损失和生产损失仅占总经济损失的8%~12%,而国民经济损失占88%~92%。每次应用直接估算法都需要重新收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大量数据,为此需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实用、简单,是分析计算法和经验估算法等其他估算方法的基础。

2)分析计算法。

此法依据多因素分析原理,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建模过程中要筛选影响环境污染的各项因素,要使观察点数超过十倍于影响因素。应用分析法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具备各项损失与其影响的环境污染参数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环境污染损失估算体系。为此,必须开展定点监测试验研究。

3)经验估算法。

应用经验法估算环境污染损失的基础数据是各项污染承受项目和物体的单位损失(标准定额)。所谓单位损失(又称比损)系指按一定结构组合的污染物质给一定污染程度区域内各项国民经济部门和设施带来的经济损失。应用经验估算法之前,需根据实际监测资料绘制污染物含量等值线图,在含量等值区内计数承受物体的数量,在此基础上估算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2.2技术选择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是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场地修复的成败.场地污染物类别的复杂性决定了采用的修复技术的多样性.目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种类繁多,新型的修复技术时有出现,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系统分类,对于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非常必要。在实际的场地修复过程中,修复技术的选择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一技术的认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若想获得污染场地的最佳修复方案,必须对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程序有深入的认识。

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应发生在场地修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作为可研批复的先行条件,宏观上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短期效果;②长期效果;③污染物毒性、迁移性和数量的减少程度;④可操作性;⑤成本;⑥符合应用与其他相关要求;⑦全面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⑧政府接受程度;⑨公众接受程度。

2.3恢复费用法

由于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是一项难于计算的工作,可以利用恢复费用法反算地质环境经济损失。即综合分析研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措施,全面考虑清除污染源、处理工程、监测工程等各项费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修复工程持续时间,按照现有造价体系进行投资估算。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便于操作,但项目范围和修复工程持续时间的确定非常重要,对项目的最终效应和总体投资影响巨大,需要多方面共同研究确认。

2.4生态补偿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解决污染场地修复问题,全社会需要建立起生态补偿的意识与机制。在生态学上,生态补偿分为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和外部补偿机制。其中,生态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外界活动而遭干扰、破坏后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生态系统的外部补偿机制是人类为了推进和加速生态系统的内部自我补偿机制,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所进行的生态建设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给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人带来一定的成本费用,表现为劳务和物质的付出,它的实质是实现经济价值补偿生态价值的过程。生态补偿是为了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功能和自净功能,使生态系统保持高的能量转化率、物质积累率和最大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要求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和产出最大化。所以生态补偿中,要用最大的投入换来最大的生态效益,用生态效益更好地为经济效益服务,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为生态补偿提供经济基础,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评判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原则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3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污染场地的修复通常包括污染土修复和含水层净化两个方面。污染土常见的处理技术目前大致可归纳为6类,即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分离技术、固化/安定化技术、高温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而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主要有5项: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

3.1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把污染土挖出并运到其他地方作填土处理,其实这种处置方法并不能把污染土净化,只是把污染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已。目前新的污染土的处理方法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方法还不断涌现。据统计,目前大量用于实际和试验研究的主要有:

1)微生物的修复技术即利用微生物把污染土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在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把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处理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处理方式的差异,又进一步分为以下两个亚类:异地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就地微生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有机污染土的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含有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土的处理很有效。目前,国际上也有一些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该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

2)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土中具有危害性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或使之形成化学性质稳定更高,迁移性更弱的新的化合物。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过氧化氢(双氧水)、次氯酸盐、氯气和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其中常见的两种氧化处理技术为:氰化物处理和脱氯作用。

3)物理技术分离即利用物理方式把污染物从土中转移出去。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就地水溶液冲洗;异地水溶液冲洗法;土壤中蒸气提取法;注入热气法;控制法修复油类污染物;溶剂提取法;热解吸法;电动力学技术。

4)植物修复技术即利用植物把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移、聚集或降解。这包括了在植物的影响下(根茎范围内)所发生的有利于污染物质清除的一切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植物可把有毒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矿化,还可把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无机物从土壤中吸收并富集到地面上。目前该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主要用于污染程度为低—中等的、分布面积广、在其他处理方法都不经济的地段采用。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处理成本低,主要缺点是植物的落叶会引起二次污染。

5)固化/安定化处理技术。把污染物裹限在某种介质中(如土、玻璃、沥青、水泥块等建筑材料中)。处理后,需要对固化体进行强度和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出的危险性进行测试。污染土的S/S的处理既可就地进行,也可开挖转移到异地进行。目前污染物的S/S处理技术主要有6大类:基于水泥的固化技术;基于石灰的固化技术;改性黏土技术;热塑技术;热固树脂技术;玻璃化技术。

6)高温处理方法。

①焚烧法:包括异地焚烧和就地焚烧两种,都是利用高温(970~1200℃)把污染物中的卤代化合物或其他难溶有机物热解焚毁(在氧气作用下)及挥发出去。只要操作恰当,利用该办法清除和焚毁污染物的效率可达到99.99%。其中多氯联苯(PCBs)等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99%。

②等离子体高温进行金属回收:该技术属于热处理过程,已在商业上用于处理焚烧灰。操作时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热(1500~1600℃),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含金属的烟尘或(和)有机气体的形式从土壤中清除出去。所转化形成的有机气体可作为燃料,而含金属的烟尘可进行回收利用。

3.2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花费巨大,每个场地的花费约为10万至100万美元以上,而且传统的修复技术即抽水-处理技术,是把污染的地下水抽到地表进行处理,同时把干净的地表水注入含水层内。这种方法经常不能彻底地净化含水层。目前新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5项。

1)注气法即把空气或氧气注入含水层。喷射注入的气体转化为气泡后可把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土壤蒸气提取法中的提取孔和气体收集系统把逸出的气体收集,待作后期处理。

2)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通常与注气法配合,在操作时需要把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从井孔中注进含水层,以提高本地原有的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其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该技术也被称为注气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优点是:设备安装简单、历时短、注气量小、成本低、不需要把地下水抽出或向含水层注水。

3)两相蒸气提取法即采用真空设备把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污染物(在饱和带中)和以气相形式存在的污染物(在非饱和带中)同时抽取出来。该技术的优点主要是:①处理时间短;②对场地的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程度;③能应用于建筑物之下和其他不能开挖的场地;④能处理浮在地下水面上的污染物,且能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以缩短处理时间和提高处理效果。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①抽出的污染气体处理费用可能较昂贵;②油/水的分离费用以及所抽出的大量地下水的处理费可能很高;③操作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控制手段(包括气流速度检测、真空度监测、挥发性气体的温度检测、抽出气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采集气样等)。

4)原位氧化法即利用氧化剂把溶解于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迅速氧化。常用的氧化剂为高锰酸钾。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处理含水层中不能溶解的污染物质,而传统方法即抽出-处理只能处理溶解态的有机物。

5)原位反应墙技术即在含水层中(垂直于水流方向上)建筑一个或多个具有渗透性的、含有去污物质的墙体,一旦地下水流经该墙,其中的污染物质就会与墙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净化除掉。例如利用铁屑和砂充填的反应墙,可净化流经它的卤代烃化合物。

4建议与结论

1)污染场地的处理方法很多,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污染物的类型和含量来选择恰当的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成本往往相差很大,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技术,场地的修复费用均不低,因此防止污染才是上上策。往往在处理污染土时,也同时对其孔隙中的地下水进行了处理,这时的水处理和土处理难以区分。因此没有必要分清该技术是用于处理污染土的还是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的。我国在污染场地的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还很欠缺,建议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2)目前,我国关于污染场地环境修复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框架还不够完善,污染场地的修复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污染场地的有效管理,必须尽快完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的三元结构,亟待开展的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加速完善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②加快构建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

③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全面建设;

篇10

关键词:救护车;消毒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院前急救中救护车是接诊急危重患者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抢救患者生命过程中起到争分夺秒的作用,救护车使用频繁,车体内空间狭窄,急救患者复杂多样,患者呕吐物、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可污染车体,造成病原体滋生,若忽视救护车的消毒工作,污染的车辆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我院感染管理科分别对出诊后回站未消毒和消毒的救护车辆进行空气、物品表面的细菌采样对比,两种结果差异,发现救护车存在问题。

1.1空气污染严重 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的出诊回站救护车做车内空气采样,细菌总落数2300~5500cfu/m3,远超出正常≤500 cfu/m3。使用车载紫外线照射消毒1 h或臭氧消毒机30 min,做空气采样,细菌总数≤500cfu/m3,未查出金葡萄球菌和溶血链球菌,空气质量达标。

1.2 物体表面污染 同样对站内未消毒的车辆做物体表面采样(车内座椅、担架面、急救箱、湿化瓶等),细菌总落≥10 cfu/m2数倍。在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对车内物体表面(座椅、担架面、急救箱、湿化瓶等)擦抹,含250 mg/L的含氯消毒剂,地面湿式拖扫后,做物表采样,细菌总怠10 cfu/m2,物表采样未查出致病菌消毒合格。

2结果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Ⅲ类环境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车辆,车内环境污染严重,细菌总落数超出标准值数倍,有明显感染危险性,经过规范消毒处理车辆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空气、物体表面均未检测出致病菌,消毒合格。

3结论

3.1救护车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①医疗器械的相关因素:在救护车内的相关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可能被患者血液或是呕吐物污染,由于急救过程中时间较紧,没有及时将污染物处理干净,及时消毒,因此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另外,救护车接待患者的途中,由于车子颠簸摩擦,一次性的消毒用品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破损,导致消毒物品被污染。②救护车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由于接受急救前患者的卫生条件不确定,且不能明确所处的患者,而患者的病情却十分紧迫,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多半没有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由于救护车的空间有限,患者的痰液、血液、分泌物等会污染救护车内的环境,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交叉污染。③医护人员的相关因素:医护人员在抢救和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距离较近甚至触摸到患者,由于抢救时间紧迫,医护人员的防范措施不充分,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对手卫生的管理不严密,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

3.2防范措施 ①加强管理体系:我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院成立院前急救工作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救护车纳入急诊科监控范围,采取医院感染科、急诊科、司机队三层逐级管理办法。对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急救的规章制度,了解隔离、消毒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消毒管理措施,安排有感染监控员,定期检查救护车内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实施状况,并制定一系列奖罚制。

感染科主任负责督查指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救护车抽查考核,发现问题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科内院感质控员负责每月一次对车辆空气、物表细菌采样,并有记录。每天出诊的当班护士负责落实清洁消毒工作,当班司机负责保持车体内外环境保洁工作。②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范,在派发任务后,将个人防范措施准备好,戴上口罩、帽子,在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等时,采取双层防范措施,尽量避免血液等污染物溅到身上。在救护车上准备好急救防护的用品,将防护服、口罩、眼罩等物品备齐,在医护人员需要时能快速取到。在出诊箱内准备好消毒剂,能快速进行手消毒,方面取用。③建立救护车消毒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科制定符合我医院特点的救护车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建立消毒登记制度,每天紫外线照射时间(或臭氧消毒机)有登记,院感质控员定期检查。④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和随车司机执行任务时,穿戴干净整齐,戴一次性口罩、手套;接触患者前后使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运送患者结束后,出诊护士及时对车辆实施清洁或必要的终末消毒工作,并督促司机保持车体内外清洁;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车内壁,坐椅、扶手、担架面、仪器等物表,每日夜间用紫外线照射1 h(或臭氧机消毒30 min);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等常备医疗器械在使用一次后应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擦拭;呼吸机、监护仪等应用浓度为500 mg/L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相应的显示屏幕或是电源线及导联线,应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擦拭。湿化瓶、引流瓶每日消毒更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废物和患者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均按医疗废物处理,装双层专用黄色塑料袋专人收集集中处理,按照救护车的空间大小,准备适量的急救物品,并按照规定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存放准备,每天进行清点,并检查一次性物品是否破损,是否有过期等,在转运过疑似感染或确定是感染的患者后,需对救护车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双向防护意识:医院感染科制定学习计划,急诊科按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和司机进行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增强交叉感染的意识做好双向防护;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以及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自我防护。⑥急救物品的消毒灭菌和管理:为了保证救护车的物品随时处于良好状态,强调医务人员交接班管理,做到交班清、接班明;救护车急救物品由专职护士负责,每周定期检查、清理、维护、及时补充,避免物品的短缺和污染。

总之,我院通过救护车的消毒规范化管理,医护人员严格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杜绝安全隐患,确保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卢艳芳.加强救护车消毒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