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及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申报及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高校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战场,而且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2010年,高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3项,自然科学奖20项,技术发明奖26项,分占总数的43.5%、66.7%和76.5%,这不仅是高校科研竞争实力的有力说明,而且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管理是一个人的活动和知识的运动相统一的过程”[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必然会带来科研管理理论的繁荣。然而目前教育管理研究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大多强调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体制研究,对于院系层面的基层科研管理体制研究甚少。院系科研管理虽然是科研管理的基层环节,却是“管理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桥梁作用,是协调各部门关系的纽带。基层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1.高校基层科研管理的工作现状及问题
1.1基层科研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一些观点认为,院系只要根据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按章办事即可,无需额外制定基层科研管理制度。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学校科研发展的把握及导向,这种宏观的管理制度势必不能满足不同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缺乏基层科研管理制度的情况下,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基层科研管理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立足于校级科研管理制度,从各院系科研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院系实际情况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1.2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长期被忽视。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不仅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各院系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不过是下传信息、上报材料,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多数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鲜有机会参加业务学习与培训,致使一些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注重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了科研管理改革的进程。
1.3基层科研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2],但目前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在这方面存在欠缺,一是在业绩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长期发展;二是激励的实施未能实现最大化目标,不能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实现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4基层科研管理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3]。然而在现有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下,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发挥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上报材料的作用,较少过问所申报项目的创新性,较少对课题组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帮助,尤其对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过程管理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课题的监督检查,也难以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完成。另外我在对近几年项目申报的情况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缺少固定的科研团队,以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似课题的重复申报,不仅浪费资料配置,也导致申报命中率大大减少。如果能将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则可以增强科研竞争力,提高项目获批几率。
2.解决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问题的对策
2.1立足院系实际,建立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4]。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科研管理,保障基层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一个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应该具备下列特征:①符合各院系科研的实际情况,满足各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②充分采纳了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意见;③具有灵活的奖惩制度,符合教师的科研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促进院系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科研质量的稳步提高。
2.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引领科研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5]。一名合格的基层款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基本的综合业务知识、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严守信息的保密素质。然而,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高校首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基层科研管理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次应因人制宜地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各类培训和进修,提高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扩充业务知识、更新科研管理理念;最后应建立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创新潜能。同时,基层科研管人员也应主动加强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
2.3实施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
科研激励是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高校中各院系科研发展不完全均衡,因此院系在具体实施激励政策时,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人因时而异,多种激励措施结合,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首先,激励应因人因时而异。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青年教师活跃勤奋、工作热情高,但在生活上刚刚自立,经济上的需求占据其主要地位,因而在实施激励时应多给予经济上的补贴;而对于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师,其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相对较高,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他们的需求重点,因此应着重让他们做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多带年轻人,形成科研创新梯队[6]。其次,激励应采取多种措施。除物质奖励外,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院系还可以利用非经济报酬使其更具有受重视感和满足感,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高层次的培训、参与院系决策机会等。总之,通过经济与非经济奖励,促使激励水平最大化。
2.4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科学管理。
如前文所述,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达到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传统的基层科研管理偏重于布置任务、上报材料,而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则要求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科研政策导向,广泛搜集科研信息,研究不同类型课题申报程序,并以此为指导向教师提供信息、积极引导,提高课题申报命中率;在课题申报成功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随时对课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协助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结题验收和成果评价、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及综合性日渐明显,个体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及院系科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促使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固定的教师科研团队,从而有效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竞争力。
3.结语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基层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科研管理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施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增强高校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
[3]于惠芳.服务・学习・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的三个维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85.
[4]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篇2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制度缺陷 创新
作者简介:郑继辉(1964―),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陷的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我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等国家级科研资助经费管理办法,都缺少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条款,前两项基金管理办法的支出范围包括劳务费,但同时规定劳务费是“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的劳务费用”,而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允许任何劳务费支出。由于国家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此规定,省、部级以下及单位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都参照国家有关办法制定,都不允许科研人员支付劳务费。目前为止,科研经费管理文件中都没有在职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条款。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应用知识的劳动,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创造性,研究活动耗费的主要是人的精力与体力。许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不是物质资料物化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人员潜心思索、执著钻研的成果;也不是市场利益驱动的效应,而是科学研究人员对科学观念、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执著追求的成果,有些科研成果甚至是科研人员毕生理论思索和实践考证的生命结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管从事何种活动,人的个人需要和满足都不能被忽视,科学研究活动也同样,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是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公有产权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激励实质是对私有产权――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缺乏保障。不符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规定;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缺乏公有产权保障,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精神。以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为例,自然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虽规定可以提取管理费,“用于项目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包括项目执行中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费等”、“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协作单位不得重复提取”。这一规定比例的管理费远不够弥补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的成本耗费,只能弥补科研人员在依托单位实验室或办公室进行科研活动耗费的日常办公用品费、电话费、水电费等,而目前项目依托单位提取5%的管理费几乎是项目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作“小金库”,而没有用于弥补单位公有财产的耗费。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配管理费的比例可为3:2”,这成为项目依托单位相关部门有随意开支提取的管理费的借口,没有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用于弥补项目依托单位公有财产的耗损,国有资产就这样被减值、流失。
(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拨款模式单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都规定科研经费实行拨款制,即科研项目批准立项后,批准立项单位将项目资助经费拨至项目依托单位。比较合理的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拨付,这主要是指经费资助额比较大的项目。而省级以下或金额较少的项目一般都是一次拨付。这种拨款制度的弊端是明显的,有学者指出,科研课题资金预拨制弊端是课题的选题有局限,评审机制不公正;不利于调动众多科研人员积极性;重申报、重虚名,轻实质内容、轻验收;巨额资金获得的仅是成果的可能性,而非实际成果。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当项目经费资助较少时(省级以下资助金额不大的项目较多),采用拨款制会增加项目依托单位的管理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有的科研人员为满足私欲,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来套取科研经费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监督、处罚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一般都有“监督管理”规定,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也有“处理措施”规定,但对于项目批准部门与被批准项目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这些监督处理规定意义不大。因为一是中央级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不可能直接监督、处罚到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二是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是利益共同体,有关部门希望项目依托单位来监管项目经费的合法使用,监管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负责人是难以实现的;三是科研经费是采用预拨制,如存在滥用、违法使用科研经费,项目批准单位查处起来也无法追回,因为科研经费已被使用完;四是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严重违反制度者,停止其申报该类科研项目的年限,而并未禁止其申报其他类科研经费,因此一边违规一边仍在申报科研项目的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缺少整体的监督、处罚制度与措施,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几乎是零;五是历年来只有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数字,而很少看到处罚科研经费违规者,追回已拨的科研经费的案例,这就说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监督处罚条款没有得到执行。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创新拨款模式,改革目前单一科研经费预拨制首先,“拨改奖”。对于数额不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完成周期在一两年的科研项目实行以奖励代替拨款的方式,简称“拨改奖”。实行这种模式一是避免此类科研项目经费的“假账真算”,防止会计核算信息失真,也可避免项目负责人将小额科研项目经费挪作他用;二是节约项目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成本,节省项目依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三是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早出成果。这种模式的操作也比较简单,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办法不变,要改变的是项目被批准下来后,不再将科研经费拨给项目依托单位,而是等项目完成提交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成果后,再直接将科研经费以奖金的形式发给项目负责人。其次,“拨改购”。即改过去的科研经费拨款为购买科研成果,适用于应用性、金额大的科研项目。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等所需科研项目名称、资助金额、购买时间等要求,等成果出来以后加以采购。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购买的是所需的实质成果,而不是有“可能”的成果;二是通过采购办法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众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实质的成果创新,而且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参与创新研究,就可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改变目前仅取得被支持者一家形成成果的局面;三是能加强评委责任制,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目前科研课题申报中标,评选的是出科研成果的可能性,评委几乎没有责任;采购制则为评委直接责任制,即评委必须对购买的科研成果负责,增强了评委的责任感,还可以避免腐败行为;四是形成良好的学术和创新风气。再次,“拨改贷”。即改拨款制为贷款制。适用一些金额较大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科研经费数额较大项目,
国家可以通过运用金融手段加以管理,即项目负责人根据通过的项目批准书向国家委托的银行申请贷款。根据项目进程向银行申请所需数额,国家根据项目计划书提供进度贷款贴息,逾期利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共同承担,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让项目负责人有出科研成果的紧迫感,也让项目负责人有违约(主要是不能按期完成科研任务)要承担经济损失的责任意识和后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因缺少大额科研资金而难以开展科研工作的矛盾,并且国家对巨额科研资金运用金融手段运作也有助于科研资金的保值增值,防止科研资金在不同项目主管部门间流失。对于重大项目经费仍实行拨款制,但必须实行全成本核算,成立独立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机构解散,科研人员回到原单位。由于此类项目较少,国家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和时间实行监管,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随时介入检查、监督,这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研人员专心于专项科研项目。
篇3
关键词:科技管理 工作流程 规范化
“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不相互隔离也无法彼此取代。一方面,工作流程是管理制度的灵魂。如果管理制度不能反映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制度是工作流程得以执行的保证,通过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加强对工作流程执行的约束[1]。虽然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同等重要,是单位管理的核心。本文总结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多年的工作经验,梳理出较为规范的一套工作流程,供同仁参考。
1.科技管理部门职责分工
一般科技管理涉及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质量监控、实验室和野外基地的管理、国际合作与外事活动、重要学术活动、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与运行、资质管理、成果资料的统计、各类科技奖项的申报等等。科技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如图1所示。
此分工明确了科技部门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协同合作、互相补台,为做好科技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2.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流程
科技管理的重点是科技项目管理。科技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题评审――汇交资料――成果转化(或再立项深入研究)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每个环节需要做工作流程。让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2.1 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管理
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必须做好科技项目的筛选和顶层设计,坚持科技项目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确保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立项活动,并做好科技项目储备。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程见图2所示。
图2 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程
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和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分为科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部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技术攻关、技术现场试验、高技术科业化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有区分、有交叉。
项目申请材料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单位组织申报材料的初审活动,技术专家必须认真、公正,确保申报材料符合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定位、符合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要求和科研技术的先进性。审查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对学科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的方向、内容、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查后并提出修改建议。
科技管理人员对编写的申请材料按照申请指南等进行形式审查。做到详细了解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的立项政策导向及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理解申报通知,如《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等技术文件,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科研院所自身需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2.2坚持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当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各项目组按照任务书、设计的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活动。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即:自查、互查、单位组织抽查。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定期报告、质量检查、年度的技术总结评估制度,年度部门成果交流、原始资料检查制度。科技管理部位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为项目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环境,为按时完成项目结题起到保证作用。科技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抽查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3 加强科技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时间的安排,科研项目进入结题阶段。项目结题质量,能反映科研项目水平、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本单位科研水平。能为以后项目的延续研究和申报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成果审查工作。
根据工作流程,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项目成果初审,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专家对照项目任务书或设计书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检查。包括: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实验数据等,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需要更为深层次研究的项目,提出继续申报下次课题建议。推动科研项目的延伸和管理水平。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科研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项目评审的基本过程,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评审工作。
图4 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
3.其它工作管理流程
3.1科研协作合同管理流程
在科技项目整个过程中,外协是一个重要过程。外协包括:科研、实验测试、工程、施工、购买软件、设备加工等。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分为合同书的签订和外拨经费用的过程。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科技研究的工作过程,有为单位、科研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按要求组织好合同的签订活动。合同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科研协作项目合同管理流程
3.2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
科技奖项的申报是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每年国家、省、部、局、院和专业协会开展各类的科技奖申报工作,科研院所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申报质量。研奖项申报的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3.4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为达到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资质的要求,应开展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认证审核,以促进单位质量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整体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流程见图7。
图7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4.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思路
科研院所做好科技管理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管理理念、管理结构、工作流程、管理的手段和人。管理理念是单位追求的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效果,采取相适应的管理结构和架构;工作流程和制度好比法律,可以起到强制性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制订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指导员工的行为,制订工作流程是明确自己行为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我们科研院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管理思路。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专业知识、国家法律法规等等。为了与时俱进、管理创新,管理规范化,搞好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第一,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学习新科技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增加遵守法律法规意识。第二,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做合作单位、研究处室、项目组、各部门之间的“调合剂”、“剂”。第三,必须要加强服务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针对单位的实际问题,实现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焱. 流程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J). 进出口经理人, 2011, (6):26
[2] 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0, 4:37-40
[3] 陈丽贞.高校科研机构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 科技管理研究, 2004, 24(1): 83-84
[4] 杨文艳,李博欣,孙洪范.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年,6(19),339-342
[5] 张喜爱, 张书晔, 曾庆平等. 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7): 252-254
[6] 廖政权. 科技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 科研管理研究, 2005, 25(5): 115-118
[7] 曾东红, 马跃. 试析科研管理的本质属性[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 26(2): 22-26
[8] 董成立, 姜梅芳. 构建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2): 124-126
篇4
一、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可行性
在申报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以后,需要就申请的资金用途编制预算,为后面的支出提供依据,但是很多的农业科研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精细,通常是由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时粗略地列出主要的开支,没有进行实际的考察就编制预算。专项资金的预算需要与财务人员、科研人员进行沟通,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如果只是由负责人随意地进行编制,很可能导致以后的支出与预算不符,这样的预算缺乏可行性与科学性。此外,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预算编制由财务人员进行,在进行一项新的科研项目,并且与以往的有较大差异,没有现成的预算报告可以参考的情况下,编制专项资金的预算难度会加大,这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科研机构在这方面不够重视,财务人员可能无法胜任新的预算编制要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农业专项资金编制缺乏可行性,与实际的资金需求出现脱节,影响科研项目的进行。
2.专项资金的使用与专项业务缺乏相关性
在申报下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以后,对于资金的使用常常出现问题。目前我国的专项资金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国家各个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外,也有合作单位或企业所提供的科技专项资金。在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进行使用的时候,资金支持的范围常常会超出预算的要求,一些资金的使用甚至与专项业务不相关。还有一些资金的使用出现重复现象,一些科研所需要的材料会出现重复购买,这就是明显的浪费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差,导致在实际的使用中无法满足要求。另一个原因是对于资金的审批不够严谨,一些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被其他支出所代替,而以项目相关的发票进行报销。这样的虚假支出情况在我国的专项资金使用中时有发生,由于报销的凭证合法,很多时候是难以监督的,科研资金真正用到实处的比例远远达不到预期,很大一部分资金被科研项目人员以管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名义挪用,这一现象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也是存在的。
3.专项资金购置的资产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购置的资产中,部分资产通用性较好,不一定要用于农业科研方面,如电脑、数码相机、硬盘等设备。一项科研项目不需要太多这方面的设备,但是重复购置的现象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也屡屡发生。在购置这些设备以后对于其管理长期处于真空的状态,尤其是移动性较强的数码相机、硬盘等,在没有专人保管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资产的流失。还有很多的情况是设备被其他人员所使用,用于与科研无关的个人日常事务中,导致资产的浪费。此外,由于一些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的寿命大大缩短,尤其是耗损比较快的数码产品,折旧的时间本来就短,在缺乏有效维护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提前报废的情况。
4.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督缺乏有效性
对于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科技专项资金适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专项资金在实际的使用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时候都无法对其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导致科研专项资金的流失。对于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需要科研部门的业务管理与财务部门的会计进行合作监督,通过信息的相互沟通,实现资金使用情况的及时共享,两个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但是在实际的资金管理工作中,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很少,以自己部门为中心,导致相关专项资金监督不到位,实际的专项资金监督无法达到法规的要求。
二、加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要依据其特点进行制定,而不能以通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就其中的主要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制定,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资金管理制度。首先,要以相关法规为基础,如《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这是制定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要求,只有以法规为基础才能保证制定的制度合规、合法。其次,充分地考虑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申报、预算编制、使用、监督管理等的特点,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条款。如针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需要使用周期长等特点,编制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预算,避免出现预算资金与实际使用脱节的情况。最后,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修订,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较快,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情况出现,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修订,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定期的进行修订是保证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
2.加强农业科技专项项目立项申报及审批流程的规范性
对于科研项目的审批与立项流程的规范性,需要进行加强,从源头上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就农业科研项目来说,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是申报的主体,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为了迅速地提高单位的能力,增加单位的科研项目,盲目的上项目,导致项一些项目的可行性没有经过深入地调研;一些项目的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的要求的问题产生,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审批与立项的管理。相关项目的审批通过要达到规定,对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进行实际的现场调研与论证、项目预算编制要详细,与实际的需求相符合。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要把好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审批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内部协作,强化内部监督
针对上述科研部门的业务管理与财务部门的会计沟通协作少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内部协作,通过信息的相互沟通,实现资金使用信息的及时共享,从而实现资金的使用与监督的相互促进。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是关键,这需要相关的上级部门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系。信息的沟通可以建立内部的信息网络,实现资金需求与申报的同步,从而有效地防范虚假申报、挪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情况的发生。套用专项资金的情况需要内部多个部门的监督,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才能够有效的遏制这一问题,通过对违规套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现象进行追责,从而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为防止挪用、套用专项资金提供保障。
4.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机制
篇5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4]。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7章共30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2009年对17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4]。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篇6
1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
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
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
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
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
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
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
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
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
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
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
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
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
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
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
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
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
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
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结题管理
5.1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
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
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
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
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
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
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
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
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
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
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
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科技档案管理
7.1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
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
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
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
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篇7
关键词: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监管制度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日
党的十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为新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当前,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控制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一方面增加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如何使科研项目经费发挥充分的作用,取得预期效果。同时,也能增强承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本文主要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度
建立经费预算支出和科研项目成果质量与绩效结合的预算目标管理制度。项目申报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必须具体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一定时期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并且与项目申请经费数量挂钩。如不能达到预算所确定的目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或项目经费资助者应停止经费资助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如限制科技项目申报等。
严格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经费预算列支的项目和金额应当严格执行,但考虑到预算编制依据的变化,可允许单项费用支出金额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浮动,但支出总额不得突破。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经费预算作较大调整的,应由项目承担人提出申请,报项目批准人或经费资助人同意。
自选或研究所下达的课题,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所领导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研究所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国内科研院所核定项目管理费用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核定的范围内,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严格在核定的经费指标内开支,项目负责人为经费管理第一责任人,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后财务部核实,按照项目报销流程入账,按季控制分析使用情况,经费预算纳入科研项目的年度考核。
海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内科学院下达的成本费用控制指示,执行和分解国内科研院所下达的管理费用计划、制造费用计划、基本投资计划。国内科研院所监督海外科研项目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必要时有权建议提出修正财务计划。
财务预算编制的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国内科研院所的财务计划,努力完成各项科研目标。
二、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强化财务核算和管理,促进科研项目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结合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一)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重点完成经费的划拨、管理和资金风险控制。借鉴欧盟框架计划的实施过程并结合我国自有国情,整个项目实施分批划拨。其中,经费不直接划拨给项目申请人,而是通过项目协调人分配给项目申请人。同时,规定在项目协议中使用的银行账户必须用于项目资金,不能挪作他用。在整个项目周期内,申请人只能获得一次预付款项,其后每一阶段预付款都要根据项目执行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专家的评估并得到批准才可支付。在资金划拨的控制和管理上,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各种项目财务报告的审批和核实上;另一方面是对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上。为了尽可能地加强项目资金控制,对申请者提供的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方法应建立严格的审查,包括要求申请者提交财务决算证明、财务方法证明、平均人力成本证明以及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方法,一旦发现项目申请人有违规行为,将对其进行财务处罚。(图1)
为了规范项目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货币资金安全,加强对货币资金和银行账户的财务管理。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有效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做好分析考核工作。监督海外项目资产的购建、保管和使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应加强海外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开立银行账户时应该先对拟选择的开户银行进行资信调查,包括银行的股东、经营业绩、在当地的影响,资信调查完成后,项目部应提出开户申请,向国内研究院报送《银行账户开户审批表》、《境外银行信息调查表》(附件)及相关资料,报送审批。国内财务部对拟开户单位的开户申请进行审核提出意见,报国内研究院领导审批。审核同意后,开立账户。海外银行账户的授权管理人严禁只授权一人管理,可以降低资金的管理控制风险。
库存现金应根据机构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库存限额,并报国内科学院财务部核准。严禁超限额存放现金,库存现金超过限额,应及时送存银行。提取、运送大额现金要两人以上同行,现金应存放保险柜中保管,并设有专门的、且能保证安全的放置场所。
对于人员经费,应该报送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发放,因现场需要的劳动竞赛奖及各种福利,报国内科学院批准后由项目部在核定的额度内掌握控制使用。
员工国际间出差的机票应向三家不同的票务公司询价,报销时发票、行程单、询价单(注明选择该航空公司的理由)交财务部审核。
(二)改革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监督方法,实行绩效审计评价制度。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完善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稽核制度,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看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监督检查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看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印章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全部印章由一人保管现象;监督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票据管理漏洞。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组织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定期检查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核财务决算。
财会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退回不给予报销。财会人员对认为是违反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分公司有关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制止与纠正,制止与纠正无效的,应向海外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意见,请示处理。
三、建立外汇经费管理制度,防范汇率风险
国际合作项目尽可能地约定使用人民币或主流货币结算。对美元或欧元应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防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外汇汇率风险应做好合同签订前汇率趋势分析;加强合同履约,最大限度降低海外业务应收款项。在项目所在地收到款项,应及时划回。划回的外汇应根据汇率的变化和支付计划判断是否结汇。
目前,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由此汇率风险成为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作为进出口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回避汇率风险已成为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管理应当采取汇率保值增值措施,尽量减少外汇汇率损失。
选择合适时机结汇。海外财务部应根据各职能部门及项目编制的资金收支计划,考虑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走势,确定结汇时机和结汇余额。对于美元收款,尽量做到收款当天或隔日结汇,美元账户不保留大额款项;对于欧元收款,选择较高的价格结汇。从根本上解决汇率风险的途径是要求业主来承担汇率损失,和第三方协商采用签订合同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结算合同价款,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由第三方全部补偿。这个要求从目前来看并不过分。
四、建立配套的海外研发基地财务管控制度
在内部控制方面,采用统一的财务费用计算方法,从根本上排除由会计方法错误和不合规定而导致的问题;承担单位定期上报科研成果和财务状况,并提供有独立第三方审计员出具的审计证书。在外部监督方面,公开审计报告的内容、后续承担处理结果,甚至适当公开审计监督的工作程序,接受社会和大众的监督。在差旅费管理方面,遵照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本项目人员的差旅费制度。差旅费管理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费用,还要考虑增强差旅费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度,提高费用管理流程效率,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安全感和满意度,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一是应制定清晰明了的差旅费管理制度,并随环境变化(如航空公司、住宿服务、餐饮业政策或物价变动)及时加以更新;二是对差旅费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将处理差旅费用的流程标准化,使之可以及时搜集有关数据并全过程监督差旅费用;三是保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差旅费制度,以避免在未被授权的领域内支出费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纪实[J].中国总会计师,2005.11.
[2]加强财务管理,加速企业发展――记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姚维汀[J].中国总会计师,2005.11.
[3]陈慧云.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2005.8.
[4]黄朴.企业集团海外拓展资金管理策略[J].财会研究,2005.5.
[5]李.论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内部化[J].国际金融研究,2004.3.
[6]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跨国公司资金统筹管理模式与外汇收支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1.7.
篇8
论文摘要:我国大陆地区和 台湾 省的市场 经济 处于不同的 发展 阶段,相应地,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体制、纳税申报制度、税务制度、税务处罚制度、税务 教育 制度及纳税人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 总结 ,对于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税收管理是一国筹集财政收入的根本保证,由于其涉及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和管 理学 两大学科领域,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都非常重视如何改革和完善本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以往,在税收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我国的理论界主要将目光关注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而对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台湾地区则关注有限。为此,笔者将对我国海峡两岸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行简要比较并进行总结,为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参考 。
1税收管理体制的比较
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其实质上就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关系。税收管理体制如果不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就难以完善。
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在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台湾省政府,而市、县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非常有限。这种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主要于1951年、1967年和1992年进行),使得台湾省的市、县政府逐渐具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拥有一定税种的征管权和收入权,但是比较有限。目前,凡收入弹性大和征收范围广的税种,比如所得税、关税、货物税、矿区税和证券交易税等均为台湾省政府掌握,其取得的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六成,而市、县地方政府仅为四成。由于税收管理权限被台湾省政府较多掌握,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的呼声一直存在。
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后来经过几次下放和集中,反复多次,但总体还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经济改革需要,中央开始较大幅度下放税收管理权(主要收入分享权),直至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虽然拥有了几个地方税种的征管权,但是主要税种的收入基本由中央分享。由于地方税种收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大多数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税外收费”的问题比较严重。可见,大陆地区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其结果使中央集中了大部分的税收财力,在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所以,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应该按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体制。
由上可见,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就总体方向而言是一致的,都是逐步向基层政府“放权让利”,以不断完善“分税制”(其实这也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典型的做法)。不过,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分税制改革还都不彻底,税收管理权限都过多集中于高层政府,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还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就成为今后海峡两岸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
2纳税申报制度的比较
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管理制度的起始环节。我国台湾省的纳税申报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所得税收实行“蓝色申报”制度。所得税收的征管比较复杂,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所得税收的偷逃税问题,也是 现代 税收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台湾省在所得税方面实行“蓝色申报”制度,通过将纳税人分类管理,较好地激励和约束了纳税人依法纳税。
台湾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规定,营利事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相当于我国 企业 所得税的纳税人以及个人所得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等),凡能够按照 会计 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的规定,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设置专门财务部门、人员,据实登记账簿、保留凭证等),并且能够依法申报纳税的,可以申请使用“蓝色申报表”。使用蓝色申报表的纳税人,在申报纳税时可以享受很多便利和优惠。比如简化审核程序、允许延期申报、延长亏损抵补、提高业务招待费列支标准等。可见,使用蓝色报表进行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对于税务机关而言,也可以减轻对这部分纳税人报税资料的审核与稽查压力,从而将稽查的主要精力转向使用其他报表的纳税人。可见,“蓝色申报”制度对于提高我国台湾地区的税收征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大陆地区从2001年开始,借鉴台湾省等地的经验,开始对纳税人试行“a、b、c、d”评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是将纳税人按照纳税信用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a、b级的纳税人可以享受较多税收优惠,而c、d级纳税人将是税务机关稽查的重点。这一税收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偷逃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经验不足,现行的纳税人分类评级制度还难以做到像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完善,特别是对纳税人等级的评定工作,目前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进行,有的税务机关在评定时甚至存在“矮子中选高个子”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基于此,可以借鉴台湾省的“蓝色申报”制度,将纳税人的信用评定工作进行 科学 量化和动态跟踪调整,并与具体重点税种(比如先从所得税开始)的征管相联系,从而让这一制度对纳税人真正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3税务制度的比较
税务是指税务人(税务师及其事务所)在法定范围内,受纳税人或其他单位委托代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的总称。建立和健全税务制度对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税效率以及维护征纳双方的合法税收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的税务制度建立较早,至今已有40余年的 历史 。目前从业的税务人员有5万余人,遍及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税务人的主要任务有:接受委托,纳税申报事宜;建制建账,包括记账、撰写涉税文书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事宜;协助政府开展税务教育;接受税务咨询;进行税收筹划以及其他维护征纳双方合法权益的事宜。为保证税务制度的全面实施,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对税务人赋予了较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有的税法中规定,纳税人需委托有执业资格的税务师办理相关涉税事宜。由于制度较为完备再加上税务市场发育健全,台湾的税务已经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力量。
我国大陆地区的税务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在征管领域对税务进行了有益探索。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税务初具规模,国家税务总局曾一度要把税务全面引入税收征管流程,后来由于“非中介”、“强制”等问题比较严重,使得税务的 发展 受到很大影响。为此,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又进行了税务行业的清理整顿,要求税务机构彻底与隶属单位在编制、人员、财务、职能和名称等方面彻底脱钩,改制为由注册税务师作为出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制或合伙制的税务师事务所,以还原其“独立中介”的市场地位。截止到2003年2月底,全国有税务机构(税务师事务所)2307个,其中有限责任所1909个,合伙所398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注册税务师有1.4万人。不难看出,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市场 经济 总量及发展态势,现有的税务规模明显偏弱。
2000年初,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税收工作中发挥注册税务师作用的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当地税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发挥注册税务师作用的具体办法。对一些政策性强、技术难度高、涉税事项较为复杂、纳税人自己做起来有困难的纳税事项,坚持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建议纳税人委托税务,以保证国家税收政策正确执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税务发展时间还不长,纳税人还没有“付费”委托税务师办理涉税事宜的习惯,再加上相关扶持制度不完善,使得税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很多税务机构长期处于业务不足的尴尬境地。基于此,可以借鉴我国 台湾 地区的税务制度经验,不断完备旨在促进税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培育税务的需求市场,进而促使税务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效用最大化。
4税务处罚制度的比较
税务处罚是税收管理制度的事后惩戒措施,是税法刚性和尊严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震慑税收违法犯罪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人们之所以惧怕税法的尊严,能够主动依法纳税,在相当程度上是源于税务处罚制度的存在。我国台湾省的税务处罚制度与大陆地区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①台湾省的税务处罚规定(以行政处罚为例)既包含在税收程序法(《捐税稽征法》)中,也分散规定于税收实体法中,如《所得税法》、《遗赠税法》、《证券交易法》等都包含税务处罚内容;我国大陆地区关于税务处罚的规定,一般违法行为由程序法《税收征管法》界定,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由《刑法》界定,而一般性的税收实体法(如《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等)则不再进行具体界定。关于这一不同,很难界定二者谁更为 科学 ,大陆地区的做法比较符合处罚统一原则,台湾省的规定则更为符合“因税制宜”的原则。②从税务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台湾省对税务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相对大陆地区要轻一些。比如台湾省对税务违法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只是一种补充,很少使用。并且,就刑事处罚而言,税收犯罪行为的当事人,其最高刑期为5年,没有死刑的规定。大陆地区则大不一样,税务处罚不断向刑事处罚延伸。单从涉税刑罚规定来看: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都有涉及。严厉的涉税刑罚规定固然有震慑税收犯罪的积极作用,但是税收管理更应该重在“预防”,刑罚毕竟是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一味依赖严厉的刑罚来震慑税收犯罪,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刑罚震慑效应递减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反而不利于震慑涉税犯罪行为。因此,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预防制度,逐步纠正税务处罚刑罚化的倾向,也是今后完善大陆地区税收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5税收 教育 及纳税人服务制度的比较
从以上探讨中可以看出,完善的税收管理制度应该主要体现在制度的“预防”效果上,而预防税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既要有税务违法处罚的震慑和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体系,也必须有完善的税收教育制度及纳税人服务制度。只有依法纳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让纳税人从依法纳税的过程中切实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才可能对广大纳税人形成观念上的约束与激励,进而调动其依法纳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台湾省的税收教育工作由来已久,真正从“娃娃”抓起。台湾省的财政部门每年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税收知识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发动全民特别是学生参与。利用电视传媒对税收知识竞赛进行现场直播,决赛优胜者由台湾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亲自颁奖,获奖名单在主要报纸上公布。这一活动使全台湾省的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普遍受到了直观的税收教育。另外,台湾的税务部门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生发放带有税收知识的漫画、书籍以及纪念品,使得中小学生在不经意问就逐步树立了诚信依法纳税的观念卜引。
相比较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一般都是在每年4月份即“税收宣传月”时集中在全国开展。经常性、有重点、有计划的税收教育制度还未能建立起来。这也需要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篇9
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卫生学校强调专业性,因而长期忽视教育研究工作并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教研管理距离正规化相去太远。现就某卫生职业学校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现存问题
1.1教研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缺乏健全的组织结构,一般仅设一个职位,不能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科研组织管理网络,教研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1.2职责不清 卫生学校中教研管理所承担的工作,只是安排学术活动、参与听课和教评教学检查、论文收集、校刊审编和各级科研课题申报组织而已,没有形成以教研管理牵头的致力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严密的、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1.3日常管理不规范 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在更多时候出现在日常管理上。首先是日常工作随机性比较大,工作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其次是资料归档不规范,相关的科研课题过程及成果资料、各学科和教研组教研活动资料、教师个人教研档案等档案资料缺失或不完整;再次是业绩考核不清晰。
2 卫生学校教研管理职责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教研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主要是教务科和学生科);一是教研人员,主要是教师;三是教学工作的对象,即学生。与此相对应,教研管理的职责从宏观上应分为三大块。
2.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研管理部门是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和组织机构。除了组织开展正常的教研工作外,它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承担着研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规划与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任务,组织相关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申报,并促进成果转化。应当说,教研管理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最具发言权,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源头和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能够提出更可行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案,教研管理应注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和积累各种问题,并及时反馈,这会为将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教学第一线的支持与论证。
2.2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教研管理部门需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采取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转贴于
2.3组织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相关研究,培养医学人才
卫生学校的科研内容要与本校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紧密联系,确定校内科研主题,组织教研活动或课题立项研究,开展交流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与心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教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成员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关注学术前沿问题,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生的目的。
3 完善教研管理的方法
3.1优化组织构成 设置主任、副主任和成员岗位,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2进行制度化管理 教研管理应有整体建设计划和发展目标,制定职能细则、行为规范和必要的监管制度;教研室负责领导和组织专业建设、常规管理、督导工作、师资建设考核和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包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实践、师资培养等方面);教研员个人要有学期计划和学期总结,即要总结上一学期教研计划完成情况,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制定新学期教研计划。
3.3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在新进教师的带教工作中,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保障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始终能跟得上理论的进展,把握理论前沿。
3.4建立教研交流制度 即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互相听课和对应的学习与交流,对研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问题进行专题立项研究。教研室对教研活动进行必要的督导。
3.5建立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制度,组织教研员申报科研课题,将有价值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督促教师提高学术水平。
3.7建立教研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图书资料以及教研员个人教学和科研档案。及时收集、整理重要教学文件并保存归档,以备各类教学评估、上级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并妥善保管日常教学工作原始档案,这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教师个人教学及科研档案,即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论文及编写教材档案、教改立项档案、科研论文及著作档案、教学获奖档案和科研获奖档案,并在年末及时更新,为学校的各种统计工作提前做准备。
篇10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随着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占学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保证科研经费依法合理、规范、有序的使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高校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一、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衔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基地,承担的科研任务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类和社科基金等项目、973、863等科技专项类项目、军工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地方科技基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等。由于来源渠道不同,科研主管部门对不同类科研项目管理要求各不相同,经费开支范围和使用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加大了财务部门经费管理的难度。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没有很好地衔接与融合。
高校在制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时,一般只关注科研项目管理费的使用及分配,而对科研项目业务管理关注不够,科研经费的具体业务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内部审计与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科研部门往往对科研经费的申报非常重视,对支出预算申报重视不够,科研经费到账后,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控制,而所谓经费使用控制,往往只是科研管理部门定期与财务部门的有关账务进行核对。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报销,控制每个项目的总体经费不超支,而不能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与监督,使科研项目按照经费取得时的计划或合同使用资金,从而就给科研项目(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结题造成困难。
(二)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不到位
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科目设置、使用和成本核算等几个方面。
(1)有些高校科研经费科目设置只简单按照教育事业费支出分类科目设置,没有按照不同项目设置不同的支出分类模板。这样在日常的支出中没法明确地确定各个不同科目支出情况,支出无法和预算进行对比,结题时再由项目负责人从事业费的支出分类中手工分类汇总成项目支出成本,准确性大大降低,也不利于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
(2)高校科研项目具体支出都是由课题组负责,一个课题负责人有时负责很多项目,存在各个项目支出混用现象,有些不符合具体项目要求的支出,随意在项目中支出。到了结题时,不合理项目支出又调来调去。
(3)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耗用学校资源,如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维修费,水与电的使用费等,应当作为科研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摊。目前项目经费只是按管理规定提取一部分管理费用,项目没有真正做到成本核算。
(三)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管理不完善
虽然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高校一般都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入账,而其管理与使用归课题负责人,没有形成一个设备共享机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
高校用科研经费购买的材料,报账时直接进入科研成本支出,没有办理材料入库手续,使用时也就没用领用手续和使用纪录,这就会造成虚假报销材料费的情况发生和材料在管理和使用过程造成损失和浪费现象。
(四)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有些高校科研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给科研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服务,项目负责人要想了解课题的支出情况,还得亲自到财务处打印支出情况表,自己再分类汇总统计。而许多项目负责人平时只是关注一下项目余额,到结题时支出与预算支出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已经实际发生,科研项目的支出预算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二、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协力配合,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学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相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要对管理过程中如何协调配合做好相关规定,加强对国家和学校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宣传,增强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组织科研部门人员学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知识和核算方法,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经费,明确不同财务管理模式和核算方法,保证预算支出管理落到实处。
第三,详细规定项目在预算申报,经费支出,项目结题各个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明确财务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工作程序,加强预算申报管理,在预算申报,经费支出,项目结题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工作。
第四,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批权限,办理程序,支出依据,加强项目支出监督制约能力。
(二)加强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
1、完善财务核算科目设置
高校应根据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收入支出项目的规定,设置不同的预算模版,设置相应的支出节分类,如973,863,科技支撑等项目,首先支出要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下设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间接费用下设管理费、绩效支出;如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支出预算包括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劳务费和管理费。研究经费又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这样支出模版与项目预算直接对应。同时对不同支出科目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设置预算控制级别,如不能支出、控制支出、警告通过、不控制等。项目到账后把相应的申报预算支出数输入到预算模板中,每支出一笔业务,就对应减少某个项目的预算控制数,就起到了控制预算支出的目的。
2、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对项目组科研用房屋成本使用面积、设备使用和维修费按价值等标准进行核算分摊,水费、电费等要能准确地计量,科学合理地计入科研项目的成本。
3、加强项目管理的财务制度培训
为提高对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应加强对科研人员财务支出方面培训、指导、咨询服务工作。课题比较多的课题组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项目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审核人员科研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在报账环节能根据不同项目的支出要求,规范地进行支出管理,提高财务报账管理水平。
(三)完善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1、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管理对节省科研经费开支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应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并可以和其他高校、地方信息平网,形成一个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有偿服务和合作研究等模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人才流动频繁,特别是高层次科研人员流动频繁,人员调离了,所管理的科研设备却不能随之流动,因为都是专用设备,在原单位往往会被闲置,到新单位还要重新购置,有些设备单位价值很高,造成极大浪费。应该建立一个设备流动机制,通过中介机构评估设备价值,调入与调出单位通过国家管理部门审批等程序完成设备的流转。
2、严格实施材料入库登记
高校应建立材料入库登记,出库领用手续,明确购买人、保管人,使用人相关责任义务。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购买材料种类繁多等特点,建议在各个学院设立材料保管部门,管理和监督材料的购买、保管、领用、使用。
(四)加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一个面向内部教职工的网络信息平台,与财务核算系统建立对接,每发生一笔支出,项目负责人随时能在信息平台上查询到。项目负责人能查到项目的经费到账情况、每笔经费的支出情况、预算执行完成情况等信息,并根据预算和决算的要求,输出一些报表信息,如经费支出明细、决算总支出,预算项目与决算项目对比分析等等。这样会大大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思惟,林琴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J].工作研究.2012(03)
[2]王新徐,中瑛.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教育[J].财会研究.2010(04)
[3]张艳,崔贞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守夜人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