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艺术技术

篇1

一、影视制作中技术与艺术的交汇融合

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交融发展是二者前进的重要特征,古代社会相对原始的技术产生了原始性的艺术,当代先进的技术则催生了综合性、高水平的艺术。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数字传媒(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和移动传媒(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等为代表的第五媒体快速发展,使得影视制作因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动而迅速前进,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影视制作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影视制作既是一门技术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门饱含艺术性的工作。一般来说,技术在发展方向上具有单向性,即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但是,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技术就并非如此了。比如,在传统社会时期,人们以相对原始的技术创作出当代人亦无法比拟的艺术作品,而只能望洋兴叹。由此,影视制作中对艺术性元素的适度摄取,对于提高影视制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人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作为技术处理与艺术创作相紧密结合的影视制作,技术与艺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二者的关系可以从手段与目的的角度进行解释,也可以从软件与硬件的角度进行解释:在影视制作过程中,技术是手段,艺术则是目的;在影视制作中,技术是硬件,艺术则是软件,因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以往的影视制作过程中,曾经存在一段不能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时期,这主要是受制作技术人员素养的影响——曾经一段时间里,在电视台工作的很多制作技术人员大都具备过硬技术而缺乏处理艺术节目的能力,而很多电视节目的编导往往又是具备艺术素养而欠缺技术能力,这对影视节目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制作在高度集成以及相应功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技术处理与艺术设计能力的综合统筹能力等,这就要求广大影视制作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多样知识,需要具备独立完成多样工作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即当下的电视台需要综合素养较高,具备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对此,影视制作者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

二、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

从影视制作技术的角度对影视制作艺术进行审视,前者在为后者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还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空间

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影视制作的方法与工具均发生重大变革,这集中表现为影视制作技术在虚构与仿真能力方面的大幅度提升,大大拓宽了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而拓宽了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空间,这具体表现在影视制作的程序、方法与发行等方面。

第一,数字技术与影视制作程序。在以往的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作品的剧本创作与编制、分镜头的选取等大都依靠图纸来完成的,但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影视作品制作由图纸走向了计算机。当前,人们往往通过影视作品制作的专业软件来实现对场景标题、动作、角色、对白等的统筹兼顾,并对这些格式进行随意组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编制计划》软件来完成影视作品的编制计划,有助于影视制作人员对影视作品进行周密规划,有助于实现对影视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板、图像、镜头脚本等进行统筹兼顾,从而推动多个版面的迅速形成。当前,人们通过计算机对素材库中的图像与数字进行有效整合,测验创作意图等,提高了影视创作中可能出现各种未知因素的应对能力,进而大大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成功率。

第二,数字技术与影视制作方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摄像机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对摄像机的精确控制与动态把握,提高摄像机拍摄的运动性与艺术性;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录音可以实现数字化的多轨进行,实现音乐组成元素的分时段、混合性录制等,从而拓宽了录音师的音乐创作空间;影视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可以实现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统筹兼顾,提高编辑工作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影视制作过程中可以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制作,即实现计算机虚拟化的场景制作、虚拟化的角色生成,实现摄像的实拍与动画角色的有机统一,进而创作出旧有拍摄模式中所难以达到的拍摄效果等等。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影视制作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技术水平或者艺术创作,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数字技术与影视节目的发行。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传媒与移动传媒已经成为当前影视作品发行的主要渠道,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对报纸、广播以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影视作品及相关文字图片进行同时关注。正是电影电视技术上的相互依赖与渗透,使得二者在制作过程中走向了交融汇通。比如,作为数字化技术与影视制作交融汇通的产物,数字HD24P制片技术既可以完成电视制作的相关工作,也可以有效承担电影制作的相应任务等。

(二)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的发展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不仅拓宽了影视制作的空间,还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即影视制作艺术需要实现与技术的有机统一,这集中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之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实现了制作的数字化、制作设备的高度集成性,实现了制作程序、方法以及发行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影视制作必须是学科相交叉、部门相配合的影视制作,而这一要求集中表现在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之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艺术创作方面具备较高素养,还需要在技术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比如,国外影视制作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工程与艺术的双学历。

与之相对应,我国的从业人员要么是工科出身,要么是艺术出身,这种在知识上的单一性导致我国影视制作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需要技术处理人员与艺术创作者紧密配合,这要求技术处理人员需要采取数字化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故事板和剧本等进行情景模拟,实现对拍摄场景、灯光照明以及摄像机运动状况等的头筹兼顾。而在艺术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对作品进行数字合成,以求达到创作效果的完美性。在这一过程中,假如导演对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作用不甚了解,那么将会导致原先的工作安排缺乏周密性,并往往会给后期制作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使得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资源的浪费,使影视制作受到影响。同样,如果影视制作技术人员难以领会导演的艺术构思,不懂得艺术创作的相关规律,那么怎么能够创作出技术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呢?

比如,对于一位只懂得技术而不懂得音乐的录音师,我们可以想象下他如何能够胜任录音多轨分时以及混合录制等任务呢?由此,影视制作人员需要在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实现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有机统一,这是影视制作技术向影视制作艺术提出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影视制作从业人员技术与艺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引导其对影视制作技术的有效掌握,即成为高素养、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在具备较高美术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能够掌握相应的编辑软件技术,需要在工程技术方面拥有相应技能;要求录音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扎实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拥有相应的录音工程技术技能等。同时,影视制作相关专业学生还需要注重外语以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既是由当前影视制作国际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又是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影视制作专业人员的必然选择。当然,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国际化以及数字化的相关要求,还需要注重外语以及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三、影视制作艺术与影视制作技术

同样,在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下,影视制作艺术对影视制作技术性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集中表现在视频剪辑中的艺术性以及音频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一)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影视制作技术

从视频剪辑的角度来说,艺术性的提高往往能够在影视创作过程中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审视,影视作品的剪辑并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但实际上,这一工作十分注重对影视创作艺术性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对编导艺术素养以及画面语言组织性等高要求。因此,视频的艺术剪辑工作不能单纯地包括对故事与素材等的简单介绍,还应当包括对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镜头的深度加工,需要在增强文字的艺术效果。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喜欢的作品并非高技术甚至科幻式的作品,也不是高度艺术性的抽象表达,而是在故事表达、情感抒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社会意义感召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俱佳的作品,这就不是单纯的技术处理或者艺术构思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从电影电视作品来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往往是由上百或者上千个镜头构成,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着独特的景观、角度以及画面的不同组合方式,都饱含着蒙太奇元素,甚至可以认为电影电视的每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蒙太奇手法,即工作人员在对镜头角度与焦距、镜头的长短等方面的处理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制作人员意志与情绪的全面渗透。以自然风景专题片《雾淞神韵》为例,工作人员在处理雪原日落景观过程中,从镜头上对同一景色的远、中、近景色进行了叠加顺序性处理,并掺入了与景色相对应的音乐旋律,直至黑场的出现,这为观众创设了落日温暖的美妙景色,引人回味。在另一人物专题片《吴家女儿》之中,影视制作工作人员对同一人物的远、中、近景色也进行了叠加顺序性处理,构成了短促而又高节奏的强烈转换,从而为观众创设出主人翁无比惊恐、十分紧张的影视氛围。由此可见,影视创作的艺术性对于影视作品技术效果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音频作品的艺术性与影视制作技术

从音频作品艺术性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性的提高往往能够给影视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作品中,声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影视作品的声音不仅能够实现与影视画面内容的高度结合,还能够运用音效强化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当前,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处理方式大致包括以下方面,这些方式对影视制作艺术性的提高均具有重要影响。声音的并列式,即主要指多种声音的混合出现,呈现出良好的效果。不过,这种声音的混合出现应当是具有主次之分的混合,从而展现出最具表现力的主旋律。

比如,在涉及山中景色的影视作品,工作人员往往会将鸟鸣声与风啸声进行并列,如果鸟鸣声为主,那么影视作品主要是在刻画山林风景的幽远,如果风啸声为主,那么影视作品主要是为了刻画山林的幽暗、空寂与阴冷等。这种声音的并列式是当前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蒙太奇声音处理手法。声音的遮罩,即在同一镜头之下,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并列出现但部分主次,而这时一种声音骤然而出,引发人们对这一声音的关注,比如车祸发生时刹车声往往会遮罩住其他的一切声音,吵杂街道上某一小贩的呼喊声往往能够遮罩住其他人的声音等等。声音的接应式交替,这主要是指同一种声音交替性的出现,从而实现对某一人物的同一动作或者同一事物的渲染效果,这种交替性的声音往往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常常能够强化某一场景的氛围,比如在林中,风吹动树冠而产生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海边,浪花有节奏拍打礁石的声音等等。

篇2

一、3D影视技术的基本原理

1 视觉移位与视差位移简介

人类观察到的世界为什么是立体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人长着两只眼睛。人双眼大约相隔6.5厘米,观察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左眼看到左侧,右眼看到右侧,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左右两面的印象合起来人就得到对它的立体感觉了,引起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

两只眼睛同时观察一个物体时,物体对应两只眼睛各有一个张角,对于接近我们的物体,物体与双眼形成的张角越来越大,“视差位移”也越大,由此获得有纵深度的立体感觉。对于远离我们的物体,两跟的视线趋于平行时,视差位移接近于零,我们很难判断这个物体的距离,就不会对它产生立体感觉了。比如夜望星空时,我们会感觉天上所有的星星分不清远近,似乎就都在同一球面上,这就是视差位移为零造成的结果。如果只用一只眼看的话,没有了视差位移,就无法产生立体感。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普通屏幕电影,虽然图像效果非常逼真,但由于双眼看到的图像完全相同,缺少了视觉位移,就无法产生立体感。

2 3D影视的视觉原理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形。3D电影与普通屏幕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否使观看者产生立体感。人眼观察景物由于两只角度的不同和差别,在大脑中自动形成了上下、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所以如果能够制作出同一场景、影像的不同侧面让双眼各看一边,在大脑中就能够自动形成这一场景的立体影像。

3 3D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放映

在拍摄时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摄影机,分别模拟代表人的左、右眼,按照人眼两个瞳孔之间的距离(约65mm)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同一景物,从而得到不同角度的画面(左、右眼图像)。

放映时,将两条图像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中同时放映到银幕上,这时银幕上会出现重叠交错的两个影像。观看时,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眼图像。通过双眼的汇聚功能将左右图像叠合在视网膜上,就使大脑神经产生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感觉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纵深处,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对而言,普通电影中的画面,不论使用怎样的高科技拍摄技术,都是采用“一只眼睛”的拍摄方式,所以,立体感很难表现出来。

二、立体影视效果还原方法介绍

1 早期立体电影:红绿滤色透镜色差式3D技术

如果分别用红笔和绿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透过红色镜片后,白纸也变成了红色,眼睛就看不到红色笔写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绿笔写下的字;同理,透过绿色镜片看纸当然就看不到绿字。只能看到红笔的字迹。这样,通过这副红绿眼镜的过滤处理,两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由两部摄影机拍摄的不太一样的画面,最终两幅画面的叠加就形成了立体视觉,这是早期立体电影红绿滤色透镜技术。这种技术采用的眼镜一边镜片是红色、一边镜片是绿色,但看到的电影都是黑白电影。

2 偏光立体电影:分像方法

普通的光线是波浪状前进的。就如同人握住长绳的一头连续挥动后所产生的效果一样。若使光波通过一种特制的镜片,只允许某一种特定振动的光波通过,就好像给波动的绳子设置栅栏一样。结果使波动的绳子只能通过垂直方向的栅栏,而不能通过平行方向的栅栏,这种特制的镜片就称为“偏光镜”。

彩的立体效果就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来拍摄的。拍摄时一左一右两架摄像机同时拍摄同一景物,放映时使用两架放映机。各套上一个偏振镜,把两个偏振光的影像同时放映在银幕上,两个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互成直角。观众观看立体电影时戴上特制的偏光镜,其左右两镜片透过的偏振光振动方向互相垂直,能通过左眼的偏振光就不能通过右眼,反之亦然。因此,左眼的镜片只允许左方摄像机的影像通过,而右眼的镜片只允许右方摄像机的影像通过,于是在眼前就会出现立体效果,这就是通过偏光镜片实现分像使观众看到立体效果。

3 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价格昂贵

2005年,美国NuVision公司推出了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除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外,还包括了3D电影同步分配模块和3D电影红外发射器,观众则需佩戴313电影主动式液晶同步开关眼镜。313电影同步分配模块需安装在放映机上,最多可以为四个红外发射器提供动力和同步信号,红外发射器架设在放映窗口或影厅后墙上,指向银幕。负责发射940nm的红外信号,使液晶眼镜的切换与放映机实现同步。一台发射器最多可以覆盖250~300个座位。观众佩戴液晶同步眼镜后,左眼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左眼影像,右跟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右眼影像,从而获得313的体验。

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使用单机放映和普通银幕,但液晶同步眼镜价格昂贵,大概在700元左右,难以在影剧院普及。

4 被动式DLP圆偏振技术:当前最流行

被动式DLP3D数字电影技术是目前国际上主要应用的3D电影技术,使用的眼镜叫圆偏振技术眼镜,观看效果上比线偏振有了质的飞跃。在使用线偏振眼镜看立体电影时,应始终保持眼镜处于水平状态,使水平偏振镜片看到水平偏振方向的图像,而垂直偏振镜片看到垂直偏振方向的图像。如果眼镜略有偏转,垂直偏振镜片就会看见一部分水平方向的图像,水平偏振镜片也会看见一部分垂直方向的图像,左、右眼就会看到明显的重影。而圆偏振光偏振方向是有规律的旋转着的,它可分为左旋偏振光和右旋偏振光,它们相互间的干扰非常小,它的通光特性和阻光特性基本不受旋转角度的影像。现在看偏振形式的3D电影时,观众佩戴的偏振眼镜片一个是左旋偏振片,另一个是右旋偏振片,也就是说观众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的是左旋偏振光和右旋偏振光带来的不同画面,通过人的视觉系统产生立体感。

《阿凡达》热映时火暴珠三角的东莞万达影院的IMAX放映厅,也是采用此技术;东莞展览馆的虎门海战3D电影,以及很多博物馆需要佩戴眼镜的立体放映厅均是采用此技术。

5 4D电影:全身心效果

4D电影就是普通的3D电影加上环境效果,动感座椅及其他特效辅助设备,形成下雪、下雨、闪电、烟雾等特效设备,用来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随着影片内容的变化,观众可实时感受到下雨、振动、喷气、喷雾、拍腿

等身边所发生与片中影像对应的事件,从而实现惊险刺激、身临其境的效果。

近年新建的科技馆、博物馆大都具有专门的4D放映厅,东莞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的4D电影虽然票价不菲,但还是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6 前瞻:裸眼可享受的3D立体图像

日本富士胶卷公司已发售可拍摄3D照片和录像的数码相机,这款相机拥有两个富士珑镜头和两个CCD传感器,相机本体上的两个镜头可以从差别很小的两个角度同时拍摄两个画面,通过新开发的画像处理技术将两个画面合成后即可产生3D效果。用户不用戴特殊的眼镜,在相机背面2.8英寸的液晶显示屏上就能看到立体的照片和录像。届时,任何人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拍摄出如自行车和沙滩排球跃出画面的效果。除了相机自带的显示屏外,用户还可通过零售的专用数码相册观看拍摄的3D照片和录像。此外,富士胶卷还提供3D照片冲洗业务,使用特有镀膜技术控制光线传播方向,实现裸眼3D效果。

“裸眼”就可以看3D电影的技术还在研究,甚至已有公司掌握,但未普及。目前已经有一些家电厂商研制了一些不戴眼镜就能看到立体影像的电视机,深圳超多维公司算是国内该项技术的领跑者,但观看效果还是受到距离和位置的限制,效果不是很理想。另外,科学家们也在尝试利用全息成像技术来实现立体效果。后者已经在一些大型活动中成功运用。

三、3D影视节目的不足

1 老片变身3D的奥秘

3D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极适合在商业大片、动画片中使用。之前的很多经典电影,因为3D技术不成熟,所以只能以二维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在3D时代即将汹涌而来时,经典的遗憾将被弥补:这些经典电影即将要制作成3D版本重新上映。在《玩具总动员》、《阿童木》、《蓝精灵》、《美女与野兽》确定以3D版本重映后,《黑客帝国》、《指环王》三部曲、《金刚》和《泰坦尼克号》都准备制作成3D格式,再战银幕。

随着《极地特快IMAX 3D版》取得巨大成功的示范效应,其他在3D电影上有一技之长的竞争者也纷纷加快了发展,美国的RealD、杜比等公司都很快推出了各自的标准设备。同时包括IMAX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还研制出了一种省时省力的3D电影制作方式,那就是把普通的2D版电影直接转化成3D电影,IMAX公司的DMR(数字化重新灌录)技术甚至可以把普通35毫米胶片转换成70毫米的IMAX 3D格式,转换一部电影费用从500万到800万美元不等,且只要6~10周的时间。此举大大扩展了3D电影的内容来源,人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制作”出一部3D电影,不过缺陷也很明显,这样制作出的3D电影其立体效果比起专门制作的3D电影逊色不少。

2 需要海量的信息储存空间

光栅立体视频文件由于成像原理和显示方法对图像的要求,在存储、播放过程中不能采用目前通用的图像格式进行压缩存储,一个60分钟的光栅立体文件的原始数据量大约为80G,信息量大也就需要海量的信息储存空间,同时占用大量的传输带宽资源,光栅立体视频文件的存储、传输和播放将是项还需要继续探索的工程。

3 经营风险高

立体拍摄,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产业来说还是个巨大的难题。日常二维内容的拍摄只是单镜头,导演也是通过监视器来看效果,但是立体拍摄就要多台摄像机同时工作,摄像师并不知道相互之间的位置变动。监视器上也无法实时看到效果。所以,三维拍摄成片率非常低且需要反复拍摄和调试,一部3D效果的《阿童木》电影拍摄费用就可拖垮一间制作公司。

四、3D影视产品的市场前景

1 2009年是3D电影元年

3D电影是北美暑期档的最大亮点,共有4部3D电影上映,而去年同期只有一部。福克斯的《冰川时代3》在北美人账近2亿美元票房,在海外狂揽6亿多美元,海外票房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变形金刚2》。目前,北美放映3D电影的银幕已增至1700块,业界纷纷高呼3D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2 2010年将是3D电视元年

美国导演卡梅隆最新巨作《阿凡达》让每个观众领略了3D影像的震撼体验。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调查,25%的成年人近期或者一年来看过至少1部3D电影,更值得关注的是,有53%的人希望能在家中观看3D电视节目,如今这样的梦想正开始走进现实。

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在2009年一直运营着一个颇具实验性的免费3D电视频道:英国天空电视台计划在2010年开通一个3D电视频道;索尼公司与探索频道(Discovery)、IMAX宣布将在美国共同组建一个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播送3D电视节目的电视网,预计最早将于今年年底开播;ESPN宣布将在今年南非世界杯时安排部分比赛使用3D立体电视技术进行转播,计划在其第一年将对至少85场体育赛事进行直播,其中包括今年6月11目的世界杯揭幕战,以及其他24场世界杯比赛:亿万富翁库班也表示其HDNet电视网将会把黄金时段和周末的节目带入3D;韩国数字卫星广播公司SkyLife也不甘示弱,表示从今年1月1日开始通过3D专用频道进行24小时试播,目前已开始发射试验电波,该公司2009年12月宣布,与韩国LG电子就3D电视广播及支持3D电视机的战略合作达成了一致。

篇3

关键词:影视戏剧艺术;多媒体;影像技术;影响

前言:

随着多媒体影响技术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影视戏剧表演的舞台美术和影视美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影像技术让美术形式更加丰富,从而让传统美术单一的设计和平面化的布局得到了改变。而随着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影视戏剧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多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影视戏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已经逐渐与多媒体影像技术融为一体,而影视戏剧更是不能缺少媒介和媒体影像技术的支持。舞台美术是戏剧的核心,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戏剧的舞台美术中,通常是利用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手法,让舞台具有戏剧表演需要的环境,并为角色塑造完美的形象。舞台因戏剧的出现而产生,其主要是用于为表演服务。在现代社会中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舞台美术形式的长期演变,其不再局限于对写实的表现,而更多的是对抽象形象的塑造,从而让表演者能够更加容易掌握角色,并通过夸张的表情来对角色进行塑造。多媒体影像技术让舞台美术的设计元素更加多元化,并且更加灵活。具体来看可以将多媒体影像技术作为一个场景设计的范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媒体影像技术能让舞台场景具有移动性。随着现代科技的更新,舞台美术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舞台设计而言,传统的手工业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其封闭性和保守性也将不复存在。由于现代科技的普遍应用,传统舞台中很多难以实现的场景以及不能解决的困难都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也让舞台美术的设计逐渐由二维空间走向多维空间,而舞台的效果也有传统的手工绘制转变为现在的立体投影,人们在欣赏舞台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舞台艺术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变得更具灵活性和表现性,既可以对写实的场景进行模拟,还能完成对虚拟环境的营造,让舞台效果更具震撼力。

二、多媒体影像技术的特点

1、强有力的虚拟性

随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影视戏剧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现实场景。通过多媒体影视技术,能够实现对任何场景的模拟和三维投射,营造更具感染力的舞台场景,从而让影视戏剧具有更好的舞台效果。同时,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能够实现对不能到达的场景的模拟,并且让其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多媒体影像技术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出现的,它的出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同时,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出现完成了对传统影视戏剧的改革,取代了原有的单一舞台场景和戏剧表演模式,让影视戏剧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

3、广泛的群众性

在多媒体影像技术出现之前,戏剧表演一般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或是根据其改编而来。这样就导致戏剧艺术的取材范围较小,不能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共鸣,其中尤其是年轻人不愿观看戏剧表演。但随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影视戏剧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艺术表演。多媒体影像技术其实只是舞台艺术的从属部分,它服务于舞台场景的布置和演员的表演,从而完成对舞台气氛的烘托,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艺术性。而随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影视戏剧表演将能节省不少时间和金钱,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多媒体影像技术在影视戏剧中的应用

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分为平面全息影像和三维全息影像,其中三维全息影像是在三维空间中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真实再现三维场景,最终形成的影响是虚拟的而非真实的。将全息影像技术应用在舞台美术中,可以让观众在观赏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技能感受到真实,又能感受到虚拟。幻影成像技术是建立在全息影像技术之上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将物体的全息影像透射到透明的介质上,然后就能有3D立体的效果,让观众更容易感受舞台场景。多媒体影像是建立在舞台上一块巨型屏幕上的,通过这块屏幕让舞台的虚实空间被打破。其中尤其是空间多媒体的应用,让空间在灯光的配合下不断完成交替,从而让表演得到充实。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通过灯光和声音的效果,能够让表演者将角色的内心活动完整的表现出来,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心理变化。同时,多媒体影像技术能够让表演者在舞台和屏幕之间自由地穿梭,并结合媒体的效果让演出在动画与真实图像中不断变换。

四、多媒体影像技术与影视戏剧艺术结合的意义

1、技术是艺术的载体

通过技术的应用,艺术能够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觉效果。多媒体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得到满足,从最初的黑白平面到彩色立体,都是传统舞台不能完成的。而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有更高品质的感受,从而深入地感受影视戏剧艺术的魅力。

2、艺术的创新是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

所有的多媒体影像技术都是在人们有需求的前提下被研发出来的,由于传统的舞台效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三维立体效果的出现才有意义,投影技术也才有了发展的动力。而随着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不断提升,加上人们的审美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适应人们的变化,就必须要对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从而满足人们的要求。

五、总结

多媒体影像技术在影视戏剧表演中的应用主要是取决于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而影视戏剧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更新。所以,影视戏剧艺术对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多媒体影像技术的更新又带动了影视戏剧艺术的进步。

作者:杨婷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冬,刘大明.试析多媒体影像技术对影视戏剧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5,11:120-121.

篇4

【关键词】艺术教学,影视多媒体技术,整合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成为学校实现现代化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到艺术教学而言,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和艺术教学的特点相融合,从而实现艺术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本文以影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艺术教学中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运用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影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影视多媒体技术不是简单对各种信息媒体的结合,它是通过把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有机地融合,再由操作人员对计算机进行操控,从而完成将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可以说,影视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计算机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实现了计算机应用范围从实验室或办公室到全社会通用的工具的转变,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多媒体技术应被广泛引用到学校的日常的教学中去,并成为是否完成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影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形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固然要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却是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他们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而影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有着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有效地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有助学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丰富教学资源。众所周知,信息是构成知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传统的通过黑板来展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受黑板版面的限制,更受课时的限制,而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为丰富知识的传递成为了可能,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二、艺术教学中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运用的有效路径

艺术教学中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运用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使教学知识量变得非常丰富、有助于实施案例教学法、给予学生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适应现代化能力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一)使教学知识量变得非常丰富。影视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不论是应用于哪个教学科目,这个特点都得到了很好证明。教学知识量变得丰富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快速的对知识进行检索,方便课堂教学临时进行的信息查找,非常便捷。教师在进行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点,从而实现高效的艺术课堂。

(二)有助于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影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案例进行播放,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些作品中的艺术气息,能够让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中,加深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这是它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因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比如,若是把案例写在黑板上,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同时,还受到黑板版面大小的限制,若是教师只是对这些案例简单的读一下,学生对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教学效果也十分不理想。而艺术学习作为一门视觉化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说是将实用和艺术所进行地有机融合。由此可见,艺术教学和其他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艺术知识和形象是分不开的,因此,很多知识只是依靠教师口头表述无法传递其实质的,特别像形式美感、独特创意以及意境的营造这些内容更是无法言说的秘密。而影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可以把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生活形象,非常具体,有利于情景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顺利完成艺术知识的传递,从而达到艺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正如上文所述,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枯燥的文字和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展现出来,还能播放音乐,这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给学生了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影视多媒体对艺术作品的播放,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作品表象的理解,更是对表象的延伸和想象,从而深刻地感受艺术作品中艺术气息和情感,有利于学生艺术水平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学生适应现代化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总是被隔绝在教室里面,无法和外部世界建立有效地连接,可以说,这种距离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难被打破。而影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整合运用,使学生接触到了新技术、新观念以及新知识等,因此,有效促进了学生适应现代化能力的提升,更拉近了他们和时代的距离。

结束语:总而言之,影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艺术教学的迎合时代要求的重要手段。虽然,多媒体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完善,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但是,其应用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在艺术教学中的高效应用是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吴维敏.艺术学院多媒体艺术教学的思考[J].装饰,2006,(06).

[2]杨璐.多媒体对艺术教学的辅助之益[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8).

[3]孙.浅谈多媒体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03).

篇5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所谓视觉摄影,指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视觉影像。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视觉性的图像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合成、样式等进行处理。相比传统的摄影,视觉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掌握各种各样高超的技术,还要求精巧的暗房技术。而目前,仅仅需要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将图像处理得更加完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摄影艺术必定走得更远。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一个新世界。

(二)影视艺术

影视作品的拍摄其实和摄影艺术很类似,都是艺术与媒体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影视艺术有着极大地影响,它使现在的电影电视作品不再需要完全真实的场景、道具,甚至连人物角色的表演都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模拟,影视艺术作品的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精彩的特效使无数影迷为之疯狂。如电影《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而其它的部分均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用新技术来合成来辅助现场拍摄,甚至替代现场拍摄,使艺术家的想象可以进一步的拓宽,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人物动作、怪兽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关于视与听

视觉的刺激主要是通过眼,按照人对事物感受的次序,人首先接受的是视觉刺激,其次便是听觉刺激。音乐是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一部分,而音频制作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通常是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几倍于音乐的力量。好的音乐视频,是这个数字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它所强调的是采用视觉的手段,以艺术的形象来达到人类精神享受的最高峰。通过视觉的辅助,可以将音乐表达得更加完美。以时下极为流行的新媒体二维动画Flash为例,它全程使用电脑制作,在视觉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模拟拍摄的摄影,道具、角色、场景都可以绘制出来,也可以与现实中的场景相配合使用,再将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视听双重的艺术享受。

二、虚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通过虚拟展示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身处其中并能够操作系统中的对象。与虚拟现实交互的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这种行为与过去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网页设计中的按钮图标便是实现交互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只需要轻轻点击按钮便可以起到弹窗、影音播放等交互操作。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在电子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与影视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它们的区别在于游戏由玩家直接扮演,而影视艺术则是由他们扮演的。现在的艺术设计观点也认为,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和过去的简单游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人交往,创建新的生活社区,甚至创建自己的队伍等。游戏的本质已经由虚拟现实技术彻底改变,已经不再是由开发者决定如何使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完全的交互性,开放过程及结局以达到完全的虚拟现实。

三、对数字媒体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虚拟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众多的视觉设计师成为高超的摄影师、绘画大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作为数字媒体,我想有两个方面需要认真思索:

一是任何的视听艺术,都只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是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技巧、工具。数字媒体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视听艺术作品超越了传统工具的局限。但是艺术作品始终不能由数字媒体技术替代,新技术只能作为工作人员的工具和手段。审美才是艺术目标,艺术家不能过度地依赖新技术而忽视美学素养的提升。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新技术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视听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好的艺术,作者要拥有审美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双重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技术传达给受众。

二是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主题。当人们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将视觉图像、影视艺术、文本、声音等多种视听艺术元素集于一体,使受众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接受新事物。电脑合成、数字媒体是目前的发展潮流,但任何时代的科技都无法替代“人”的主体地位,一切视听艺术都是以人为主导,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不能片面追求技术,要考虑人的情感、感受。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艺术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将数字媒体艺术整合成人与人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

篇6

关 键 词 :影视艺术教育 普及 国民素质 创作水平 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 “另类”。盲流、乞丐、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篇7

一、多种技法的复合与杂糅

美术风格在影视动画作品中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画种就出现了不同的美术风格,影视动画注重技法融合和交叉所带来的综合,这些在商业动画片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从国际获奖作品《桃花源记》中也可看出商业动画片与艺术短片之间的侧重点不同。技法的杂糅将不同风格的手法糅合在同一部商业动画中,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将叙事功能发挥到极致,并且尽量去突破美术风格,尽管这种突破是谨慎的。技法的复合是从角色和背景的独立开始的,发展至今技法的复合表现在二维和三维的复合上,这也是平面和立体的复合。《埃及王子》是利用了数字动画把红海分成了两部分,在《花木兰》和《小马王》这两部动画中都有两军对战的画面,在数字技术的协助下万马奔腾的场面得以简化,省去了角色的重复描绘,降低了制作的工作量。在影视动画商业片中,技法的综合功能远远重于美术风格,而在艺术短片中则比较看重美术风格上的意义。这点从《桃花源记》上可以体现出来,皮影、水墨、剪纸、线描这些都是我国影视动画中的经典样式,而这些经典样式都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桃花源记》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水墨效果的应用,它利用到了数字技术,而其中国画技法的运用更称得上是精细丰富,成为近代动画作品中的佼佼者,在船夫驾船短短的一段中,就使用了多种国画技巧,如水墨、工笔、青绿、山水、写意、花鸟等,丰富的国画技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水墨之美,除了《桃花源记》之外,还有《山水情》和《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也是着重描述水墨的。除了水墨应用体现出来的美术风格吸引目光之外,还有人物设计也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从人物造型和活动背景来看这些作品是借鉴了民间的皮影风格,但人物的整体造型略带水墨渗透的效果,不甚明朗的轮廓线传承了我国民间的剪纸工艺。

二、材质与纹理

绘画中使用的物质材料元素不仅具有传递形象的功能,而它本身也是作为作品中的一部分展现在我们面前。油画讲究的是空间感、立体感以及涂抹的笔触,它重点在于将物体的光、色表现出来,版画强调的是刻画出板块的纹理。水粉画注重光感,水彩画注重晕染效果,中国画注重笔法,但它们都要依靠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才能完成。《老人与海》的油画动画出现在玻璃板上,从人物动作表达和形象的设计可以看出它继承了传统的造型,然而油画的特点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海盗船》是法国的一部动画短片,在造型上动画师采用了大胆的拼贴,无论是场景、角色还是物品都是使用各色纸片拼贴而成,牛皮纸、网格纸、彩色蜡光纸,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纹理和色彩,这也是动画师选用它们的原因,匈牙利的沙画师的作品《四季》和《幻想》都是用沙子塑造出来的,利用沙子的流动性和聚散性以及独特的手法将沙子制成动画短片,独特的造型、灵动的变化,让沙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美感,沙子在沙画大师灵动的手指间流动,在玻璃板上演绎了季节的变化,现场制作的沙画直接震撼着观赏者的内心,看似偶然的艺术效果却包含着沙画大师的心血,无法保存的特点也让它永久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转瞬即逝的美似乎在告诉我们应该抓住当前。

三、特定风格的凝炼

影视动画的表现特色和艺术特色取决于造型的艺术风格,不同风格的造型与影视动画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度,美术风格的多元化也促使着影视动画造型朝着多风格开始变化,但它们样式仍然局限在一种。在艺术短片中美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但它们在主流影视动画中的影响却相当薄弱,巨大的反差也说明了艺术短片和动画对美术风格的要求截然不同。影视动画的美术风格除了在艺术短片中有重要的应用外,在漫画、剪纸和壁画等民间工艺中更为常见,尽管它们叙事意味强烈,但这种美术形式仍不被商业影视动画所重视。在传统造型上有表现和再现两大类,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来说,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观察的角度就决定了物体在观察者眼中的形象,而形象就决定了造型,更仔细地说就是绘画工具不同、绘画材料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就决定了绘画的种类和艺术风格,因此同一个物象在不同的影视动画家的手中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效果。影视动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是电影艺术和美术造型两者的结合体,它们的融合让影视动画成了一门具有交叉性的综合型艺术。影视动画中的美术风格,如果单从外在表现来总结是很难分类的,只有在少部分的艺术动画短片中才会使用传统的造型艺术样式,随着美术风格的多样化,影视动画造型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我们失去了划分它们的依据。尽管材质、画种、造型风格、造型手法相互交叉让我们无法划分,但在动画艺术家的潜心研究下,多样化已逐渐被影视动画作品融为了一体,融合后的艺术元素有一个统一的表现风格,在它们中有一个主导者,在主导者的引导下表现元素多而不乱,相反还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

篇8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篇9

摘 要:数字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录象及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设计,电脑插画,电脑动画,3D动画,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数字音乐以及音乐影像等。也就是说,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归属于数字艺术的范畴。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数字化 数字游戏 数字影视特效

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等手段对图片、影音文件进行的分析、编辑等应用,最终得到完美的升级作品。它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三维技术的教学和商业设计等用途。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数字艺术的运用领域以及它的影响度,以下着重从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特效两个领域浅析。

首先数字艺术领域中“数字游戏”一词具备一定的延展性,即Jesper Juul所称的历史发展性。也就是说,无论游戏发展到何种境地,只要继续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就可称之为“数字游戏”。而“视频游戏”(Video Game)的界定则指“通过终端屏幕呈现出文字或图像画面的游戏方式”,将游戏限定于凭借视频画面进行展示的类别。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游戏将逐渐超越视频的范畴,朝向更为广阔的现实物理空间和赛伯空间(Cyberspace)发展。同样,“计算机游戏”(Computer Game)一词也将概念限定到一个较小的范畴,单指计算机平台上的游戏,而其他例如基于手机、PS2、Xbox、PSP、街机等平台的游戏均具有类似的设计特性和技术手段,却被划出圈外。而“电子游戏”(Electronic Game)作为通俗的称谓在国内普遍流传。由于历史的机缘,数字游戏引入我国之始正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电子技术方兴未艾,数字概念尚未萌动的年代。因此,“电子游戏”便一直沿用至今。时至今日,“电子游戏”(Electronic Game)更倾向于指代基于传统电子技术下的老式游戏(尤见于西方),而较少用来指代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游戏等较新型的游戏 。

尽管数字游戏出现在很多的平台上,但其基本的开发、传播和展示都使用数字化技术,即Lev Manovich所描述的“数字式表达”(Numerical Representations)。因此,使用“数字游戏”一词更能有效地概括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种新型游戏。此外,也有用简单有趣的数字或者文字组成的,并带有逻辑性的游戏叫做数字游戏,也有通过复杂的文字或数字组成的逻辑游戏,让游戏者回答的类型,还有所谓的数字游戏是指通过数目进行欺骗。这些都是较为通俗的称谓,不是指普遍而言的数字游戏。

其次数字艺术领域中“数字影视特效”自己是基于计较机的软硬件情形,运用计较机图形图像学事理和体例,将多种源素材同化成单一复合图像的措置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行为、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托性,尤其对影视的最主要默示元素——色彩的措置,加倍直接关乎影视艺术默示的艺术性。是以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建造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建造环节中的主要浸染。

色彩作为动画片子中的一个极其主要的视觉元素,为描绘脚色的激情、营造情形的空气、增强剧情画面的丰硕,缔造动画片的赏识价值起到了很是主要的浸染。色彩在默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不美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默示、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空气,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经由过程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不美观众颜色自己的魅力,而且直接介入了剧情的衬着,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当我们进入一个所谓的“数字化生存”的全新时代以后,人类的知识疆域和智力范围已获得了惊人的拓展,数字化技术几乎可以展现人类想象所及的一切景象,而且它还在不断打破人类想像的极限。数字技术介入到影视艺术领域,对影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数字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不是万能的。今天,数字技术如此普遍地应用于影视艺术领域,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今天的影视艺术已经进入了这个“智能无穷、成果辉煌灿烂”的新境界。最后,数字技术带来了对电影本质的重新探求。

电影究竟是用以记录现实的还是用以虚拟现实的,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争论焦点,遵循着早期理论大师们的理论,其本质定位在“物质现实的复原”上。这些本质特征都是建立在以照相为基础的真实性上。后期的电影特效也只是在原有的画面上进行简单的、低水平的处理,并没有更深层次上的画面再创造。而数字技术却改变了这些,它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另人震憾的。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跨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的历史虚构,就对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了人们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享受。(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麦中凡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艺术人物造型表演与特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29

最近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在一片争议声中播放结束,褒贬不一,雷声一片,不尽人意。但我认为两部《西游记》都各有所长,毕竟是高科技的今天,新版的应该是有所超前,尤其是特技艺术。

一、主题都忠实于原著

新老《西游记》电视剧主题表达都很好,都较忠实于原著,磅礴的气势,高昂的格调,诙谐的笔墨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聪明勇敢的悟空,粗憨莽撞的八戒,忠厚老成的沙僧,以及心太软的唐僧。真是看似荒诞,却感情深厚,暗含讽喻,写尽了人间万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浪漫色彩的长篇神话故事。

二、人物造型各异

老版《西游记》在各个电视台播出100遍之多,已经成为经典,很难超越。徐少华扮演的唐僧,身披红色袈裟,手持禅杖,坐骑白马,温文尔雅,英朗帅气,取经路上吸引了众妖精。闫怀礼扮演的沙僧,项戴佛珠,手持月牙铲,对唐僧是忠心耿耿,呵护有加。马德华扮演的八戒一袭黑衣,手持九齿钉耙,憨厚贪吃中透着可爱。尤其是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大圣虎皮缠腰,头戴紧箍咒,手持漂亮的金箍棒,聪明机灵,勇敢坚强,取经路上保护着唐僧过火焰山,战流沙河,排除万难,其英雄形象表现的入木三分,深入人心,堪称经典,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菩提老祖更是慈眉善目,满腹经纶,眉宇间透着一种超人仙气。

新版《西游记》人物造型的确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演员身上的硅胶,灵动的孙悟空应该是表情最丰富的,却因为硅胶太厚做不出表情。憨厚的八戒过于夸张,成了肉厚僵硬的八戒。沙僧也过于威猛,唐僧很少慈眉善目,却多了一些刚毅不屈,穿着太一般,简直就是一苦行僧,而刚硬起来却又像是一武僧。 悟空刚一出世完全是一个小怪物,后来身上的毛又过于长了……塑造的美猴王和老版美猴王相比,就像是西方现代网游人物(暴雪版)与我国古代神话的强烈对撞,的确不能称为美猴王。网评:这个猴子不是我们的美猴王孙悟空~!感觉有点像是魔兽世界里跑出来的新BOSS~!菩提老祖像极《指环王》里白袍巫师,外国道士。

新版导演认为:老版虽被称为经典,但对师徒四人的塑造均不满意,尤其是经过20多年人们的审美变化。唐僧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行者,一路风吹日晒的人,你还指望他细皮?不可能! 以前没有条件,顶多在人鼻子上贴些毛,眼睛上画两条金线,而我们现在有条件在细节上下工夫了。这些毛发一根根编制,全部都靠手工,耗资不小。吴樾演的美猴王不会有一些程式化的动作,如抓耳挠腮,但是在造型上肯定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猴性”,毕竟他的本质还是一只猴。老猪当然得“老”了。他脸上的笑纹其实很难打造,面上的模具都是采用进口材料制成,化这个妆至少需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网评:老版感觉做得太漂亮了,孙悟空本身一开始就是妖,新版的面具做得有股妖气,挺好。

三、表演与特技各异

老版《西游记》重在渲染意境,人物被演员刻画得惟妙惟肖。其中“悟空出世”、“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都堪称是经典之作、精彩场景。播放时赞叹一片,经常形成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相比之下,新版《西游记》才演了两集就雷声一片。这些经典的场景有些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匆匆而过,缺乏精致的表演,过于草率。

老版的第一集“悟空出世”整整一集,悟空一出世就十分精彩,真正是惊天动地,惊动了玉皇大帝,惊动了天庭与众神仙。他聪明过人,在众猴群里出类拔萃,崭露头角,很快成了一个超群的美猴王。他单纯又可爱,为了求仙,为了长生不老,千里迢迢,不辞劳苦,驾着一叶小舟,漂洋过海,来到菩提老祖面前拜师,真称得上是赞叹。更是真山真水真景真情,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新版《西游记》侧重在特技。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电视剧制作和二十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尤其是新版的特技:天庭、龙宫、海底都很漂亮,悟空躺在芭蕉叶上的动画很有创意,以及与红孩儿打斗的特效都十分精彩。但是有些场面也十分不尽人意,特效有拼凑之感。如天庭过于花哨,阎罗殿却过于平庸。场景动画太多不优美,三维动画不到位,出现了许多现代语言。经典之处表现不够细致,第一集开始大概十分钟就匆匆去拜见祖师。悟空的娘娘腔更是雷人,他手拿一枝鲜花,还翘着兰花指,踮着脚,充满着一袭脂粉气。玉皇大帝形象高高在上过于高大,反衬着悟空的渺小,毫无反抗的力量,哪里还有与玉帝平起平坐的气魄。不过,新版增加了很多细节:二郎神毅然站在悟空一边,也反对天庭,并且给他出主意,哮天犬也没有直追悟空一幕,都充满了人性化。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可见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比较起来,老版《西游记》拍摄经费非常之少,拍摄条件非常之艰苦,但是导演和演员严格忠于原著,在那个缺少技术的年代,能把那么复杂的场面演得栩栩如生,这不能说不是奇迹。由于当时科技的有限,运用的电脑特技几乎没有,但是却十分的精致完美。当年女导演杨洁拍摄奇景找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尤其是片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的美丽瀑布,那就是成都九寨沟的真实景象。为了使孙悟空的镜头拍得更加惊险,好几次都差点从悬崖上掉下来。整个夏天的郊外更是几十度的高温,她却举把小伞连轴转。拍摄的砍头、剖腹、挖心等场面演得真真切切,不胜枚举。.一部电视剧,把原著描写的虚幻的神话生活,生动而真实地再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神话里“聚精会神”的真实场景,这样的电视剧能不受欢迎吗?

网评: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中的打斗场面虽说没有这么好的特效,但是,依然给人一种激情四射的感觉。86版的看了N遍了,很好!虽然特技少,情节上也缺失了些,但这不会影响其成为经典,因为他是真正传乘中华文化的载体。我们要看的不是特技,不是帅妖美精,而是演员是否能把作品中人物的精髓演绎出来,剧本是否能把原著想要表达的精神表达出来。

画质上:抠像技术,老版的技术不如新版,镜头上:那时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完全靠的是演员演技来体现,并且有很多特写镜头,有些特效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现在的导演跟着国外搞电脑特技,视觉冲击,缺少了华夏原有的内涵,被“与国际接轨”这句话给误了。

网评:《西游记》真的“西”游了吗? 孙悟空、猪八戒都是西方的,连沙和尚的流沙河宫殿都是西方的,缺少一点中国味,比老版逊色多了。

四、背景音乐

老版背景音乐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赏心悦耳的仙境,引人入胜!老版蒋大为唱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振奋人心,给人们一种积极昂扬的、向上的激情。八戒背媳妇的音乐,轻松而欢快,诙谐而嬉戏,给人以真切之感。新版的背景音乐不够经典,但刀郎唱的主题歌给人一种充满沧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