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杨克平,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98-03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掌握原理和概念,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第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案例教学是“基础”课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变“接受”为“合作”
“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主要注重“讲”的功夫,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案例教学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处于学生情景之外转向与学生情景共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2.有利于变“灌输”为“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它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的载体。但掌握知识不是终极目标,精通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案例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有利于避免“教师讲、学生听,铃声一响各西东”的局面,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基础”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生活的真谛,是对人生的启迪。“意义”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告诉”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验、内省来完成。案例教学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表现的特点相吻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阅读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在担当课堂主角的过程中品尝探索的快乐、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
我们可以把“基础”课案例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客体是“基础”课案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形成一个动态教学系统(见图1)。
1.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负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组织、引导、启发、记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并予以归纳总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吃透教材讲授要点。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精”。选用的案例必须贴切地说明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具有说服力。如果对案例不加筛选,“信手拈来”,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选用的案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在阐述“大学生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内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虽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个案例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如果选用“袁隆平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开拓进取”的深刻内涵,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近”。选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如果所举的案例远离学生、远离现实,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说服力,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真”。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会弱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还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除了案例选择外,学生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角,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案例分析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师要进
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2.学生的角色定位及主要任务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讲解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老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应认真阅读教师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订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根据课前拟定的发言提纲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不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自由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不能放任和混乱。通过辩论使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要积极争取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习,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分析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不是替论阐述,也不可能替论阐述。理论阐述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阐述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推动传统讲授方法的改进,它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如,对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可以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质量要高,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另外,还需要适当控制授课班级人数规模,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宜;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学校在教学设施上要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将案例教学与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一、情境化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由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普遍存在着溜号甚至逃课的现象。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的课堂,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时通过与情景教学内容的行为和情感互动,能够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理解困难,如果采用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法,则会有很多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较差。运用情境化教学法,教师创设与学生阅历和知识经验相符合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学习,并大胆地参与课堂的互动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能够推动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情境化教学中,学生能够将教材内容与情境联系起来,并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参与社会活动时遇到相似情景时,必然会将视觉观察到、亲身参与和感受到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融入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懂法律的人,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情境化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要做好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还要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并符合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采用的情景创设方法包括问题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和多媒体情境创设法等。
(一)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法,就是通过迎合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中通过运用提出情境问题来辅助教学的一种情境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教师讲课的节奏,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用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疑点,情境问题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在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案例,并以问题的模式让学生对案例展开思考,教师则通过引导强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法律内容和内涵,并将该问题事件作为模板记忆在心中,最终养成行为习惯。
(二)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所谓角色扮演,就是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来模拟场景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方法,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表演,还能够让学生在揣摩角色行为和语言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教学案例的核心,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观看角色扮演的同学能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最终实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篇4
关键词:思政课;营销专业;演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李象春,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丹,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25-03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哲学思维方法。演绎在教学上的目的是要通过逻辑分析,从一般理论中寻找并还原个别的具体现象和事实,从而发现新知、深化理论,建立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校思政公共课,所阐述的是一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理论。在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依据该专业对从业者思想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演绎,以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领域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个性现象与事实,为学生把在公共生活领域和专业工作领域中践行本课理论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在营销专业学生中施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中进行演绎教学改革,从营销专业的个性出发,拓展了营绡专业思想道德教育视野,丰富了营绡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取得了思政公共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较好效果。
一、在“思想道德”基础上进行“营销专业思想道德”演绎
相对于共性“思想道德”来说,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则是对具体专业岗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它是属于专业工作者思想道德的个性。因此,要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共性理论指导下追根溯源演绎出具体“专业思想道德”,并在丰富生动的个性中发现新知,丰富理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思政课为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一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从事本专业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专业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要求为依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充实个性化、专业性的实践教学案例和项目。
现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是供高校各专业共用的公共教材。该教材虽然设有“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内容,但阐述“职业精神”时仍然局限于一般“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并未也不可能囊括各个专业的个性思想与道德知识。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应当在思想道德规范上体现具体的专业特色,逐一把“思想”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与具体“专业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只能靠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时加以解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把上述共性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追根溯源演绎为具体的专业精神、思想与道德,建立起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以实现由一般理论向具体专业实践的飞跃。
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施教中,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演绎并阐述了“树立营销专业理想,坚定营销专业信念”、“立足营销岗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领悟营销职业的人生真谛,立足营销岗位创造人生价值”、“加强营销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营销职业道德”等思想道德理论,把共性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与营销专业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职业理想向具体专业职业理想实践的飞跃,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与营销职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项目,作为实现飞跃的桥梁。例如,在进行营销专业职业理想教育方面,选用“北京营销大王的故事”、“王永庆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的成功秘诀”等真人真事,具体生动地演绎了科学的营销职业理想与光明的营销前途的在联系,为学生确立营销职业理想,坚定营销职业信念展示出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学习楷模。同时,还采用了“制定营销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营销历史文化的探讨”等项目,让学生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确立和巩固营销职业理想,并从市场营销的历史文化探讨中汲取睿智和力量,为顺利实现营销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在“道德修养”方面,把“道德修养”与市场营销主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营销专业的道德教学中,选用“人品重于商品”、“善待顾客得人心”、“海尔售后服务观念”,“声望的价值”等正面营销道德案例。同时,引用“损人不利已的价格战”、“宰客黑酒吧”、“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反面营销道德案例。通过对正、反营销道德行为及其后果的演绎,既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不但让学生认识了市场营销行为道德的经济意义,而且深化了对一般道德理论和营销道德伦理内在联系的认识。这对体现应用型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专业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思想道德理论向具体专业的思想道德实践飞跃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在“法律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法规”演绎
高校各专业共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法律法规方面只概述了宪法、实体法和程序法。即使在第六章中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法律,仍只是各种职业的共性法律知识。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很难囊括各种不同专业特定的“职业法律法规”。对此,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进行演绎。
1.从宪法来进行演绎。宪法是“母法”,专业性法律法规都是对“母法”的具体化。如宪法基本原则中的“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等,在具体专业工作领域如何遵循,就必须通过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案例或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这些宪法原则时,通过选用“买强卖”、“合同诈骗”等案例和商业纠纷“调解”、“仲裁”、“诉讼”等项目,演绎出主体平等、买卖自愿、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禁止滥用权利等商事法律原则。再如,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等基本权利,以及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纳税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授这些共性权利和义务时,通过“协商签约”、“侵权赔偿”等案例和项目,演绎出订立买卖合同的平等协商权、专利权、商标权、财产权、人身财产安全权、获得赔偿权、人格尊严权等具体权利,以及承担违约、违法责任,公平竞争,不掺杂使假,保证产品质量,接受监督,依法纳税等具体义务。
2.从刑法来进行演绎。刑法是关于各领域犯罪的普遍性法则,囊括了各专业领域“犯罪”行为的共性及刑罚法则。例如,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都是一般性分类,尚未涉及具体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犯罪行为。在对营销专业学生施教中,除营销专业课中所列举的法律法规案例外,还从近年的“3・15”报道中选用了有关营销方面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通过“夺命电热毯”、“火锅爆炸”、“毒豆腐”、“毒玩具”等典型案例,从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演绎出造假售假、商业欺诈、不公平竞争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演绎出假冒伪劣商品损人害人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罪中,演绎出合同诈骗、地沟油、无证作坊、有毒食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贪污贿赂罪中演绎出商业贿赂、、走私贩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
3.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演绎。在教材所阐述的专业性法律中,通过选用相应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可进一步体现法规的个性化内涵。例如,工商专业的市场主体法,以及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商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均属商法范畴,如果缺乏具体商业案例的演绎,空洞的法律规定是较难让人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法律基础”与具体营销的合法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增选和充实了“野蛮装卸”、“违规运输危险品”、“私印私贴名牌商标”等具体案例,把商事法律法规演绎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商业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掌握什么是营销的合法行为,什么是营销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而深化对“法律基础”的认知,全面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4.通过具体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拟订商业合同文本”、“产品‘三包’实施方案”等项目都必须依法制作。在项目教学方面,精选“贸易或加工合同文本的制订”、“产品‘三包’说明书制作”、“安全运输规范”、“贸易谈判计划的制订”、“市场营销策划书的制订”、“发盘、回盘的法律效力分析”等,把“法律基础”中的“公司法”、“合同法”等与“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依法制作这些项目中,先通过教师示范,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类似的项目。其实,这就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把“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做”中最容易从个性和共性的内在联系上,熟悉具体“专业法律法规”实践,理解“法律基础”理论。
三、把演绎和归纳结合起来,深化理论教学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演绎是从一般理论推论出个别事实的方法,归纳则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理论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都是采用先抛出教材中归纳好的抽象理论,再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的实证教学模式。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先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运用相关案例或项目演绎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这些专业性的典型案例或项目非常生动、具体,也最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因而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学习起来也兴致盎然。在演绎的基础上,再从生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中归纳出一般的理论,把专业性的个性化案例或项目,同教材阐述的一般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具体案例或项目中不但欣然接受理论,而且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首先讲述“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担任海尔冰箱厂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用大锤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尔”的大铁锤,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砸出的不仅仅是质量意识,更是一种对顾客负责的诚信观念。从此,质量意识、诚信观念深深扎根于海尔人心中,引导海尔成长成为世界闻名的跨国大公司。
在演绎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从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中,不难发现“质量就是品牌,诚信就是生命”商场虽如战场,胜负难料,但真正的商人从来都是“人品重于商品”。只有坚守诚信的品德,才能树立品牌,赢得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教师三言两语的归纳,升华了教材阐述的“诚信理论”。
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创新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从已知去发现未知,又用新知去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获得新认识、制造新工具、从事新实践的过程。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由新的认识向新的实践飞跃的过程。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不断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性案例和项目为基础,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演绎到归纳,又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就是使个性与共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过程,是启迪睿智、创新思维、诱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潭,程瑛.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3]黄春雷.职业院校行动教学法的实施与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2007,(20).
[4]陈改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演绎归纳教学法[J].平原大学学报,1994,(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生活化
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是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是理论的,也是生活的,从它的功能“改造世界”来说,它归根到底还是生活的。基础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活解读理论,以理论指导生活。
1.以生活解读理论
教学内容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最根本的途径。要使当代社会的宏大时空和学生生活的时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教学内容中感同身受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的冲击,心灵上受到震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例如,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全面发展”这一专题中,教学设计首先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教师对大学新生一进大学校门师哥师姐热情接站、周到服务的入学场景以图片方式再现,让学生认识到到这就是入学的第一堂人际交往课。这种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得学生能够现实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一些原则,如诚信、助人、宽容、合作等,使得这些原则鲜活起来。而且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不同交往方式中体会到交往态度对人和人关系的影响。因此,理论的生活化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在讲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教师讲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故事,“尊重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因为她善良而真诚地尊重别人,甚至是一个几乎是人人都要躲避的求乞者,从而获得用人单位对她人格的肯定,获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在生活场景的再现中传递了价值引导,这种生活中显现出来的价值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相信有的东西会成为他(她)一辈子咀嚼回味的东西。
2.语言表达生活化、时代化
在话语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理论话语要反映社会生活,将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讨论中,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比较、判断、选择。另一方面,话语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生活,将理想道德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诚关爱与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提供内化的情感动力。因此,传播话语应建立与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理论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只有这样,理论话语本身才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语言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时尚化的语言表达因其强烈的语感冲击力往往产生出奇的教学效果。生活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零距离接触,接受世界各地即时传递的信息。人们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使网络语言不断催生着另类的表达,“给力”、“神马都是浮云”、“雷”等等这些最初产生于网络的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种语境中,甚至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所认可并被主流媒体接纳的语言文化。诸多新潮的网络“雷”词,尽管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之中,但一经运用就逐渐被广大网友和大众认可并约定俗成般赋予其某种确切意义,而最终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态度的公共话语。鉴于这一事实,基础课教学也应汲取语言表达中的时尚元素,根据现实需要充分弥合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交流距离,尽可能通过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体系,实现教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最佳契合。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学生熟知的网络流行语信手拈来,辅助讲授相关理论,这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提升了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无疑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提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式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系,努力回答现实问题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新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它能极大地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本化的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提炼后且“理论化”了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回归到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进行理论的实际运用,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把社会新闻引入课堂,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新闻分析、评论、辩论、讨论、电视节目模拟、讲评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实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这不仅契合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思政课教育实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思政课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把思政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密码“破译”为生动的新闻材料,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磁性”,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正向导性”;新闻教学模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做到“明辨是非”。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框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需要基于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运作框架。总体来说,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应包括如下六个环节。(1)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新闻教学首先需要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新闻的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紧密相联系,教师可以有效捕捉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2)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思政课教师在对新闻材料选取、加工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需要编写新闻教学案例,并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新闻教学案例包括新闻呈现(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问题设计与点评三个部分。(3)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根据新闻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采取教师引导讲授、新闻评论、新闻辩论、电视节目模拟(“嘉宾访谈”)等多种形式。(4)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每学期安排5-6次学生新闻播报活动,具体做法由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新闻话题,并撰写新闻评论,在课堂中进行新闻播报。(5)教学考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平时考评成绩的比例,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状况及其表现进行量分。卷面考查也应当把考查基础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卷面考查的导向。(6)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反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定期和相对正式的方式,即在学期中期或终结时对学生进行关于“新闻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非定期、非正式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之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获取关于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效果的真实信息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和运用如下四个基本策略:以情乐学,通过新闻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培养兴趣,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主动参与,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学法指导,通过新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运用的课例解说
本文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选取三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突显新闻教学的实施要点,以此框架性地展示新闻教学模式的运作策略。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首先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好地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的相关要求与制度,从而更好地对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
关键词:前提;优化;整合;制度
从当前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浏览、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用率较低 。这些不断地提醒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通过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前提下需要对信息化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并加以整合。
一、优化与整合的目标
(一)以提升德育素质培育为目标,对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1)着重整合信息化视频资源,从而使大学生在视频欣赏中提升自身的素质。针对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视频资源特别丰富这一情况,教师要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此加以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道德的力量》。
(2)着重优化与整合师生的论坛资源,从而使大学生在感悟中提升自身的素质。师生论坛的目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碰撞。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大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受到触动和启迪。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心灵哲理小短文是滋养大学生的精神食粮,因此将这类资源上传到相应的论坛栏目里,大学生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
(3)着重整合与此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大学生在浏[网站时提升自身的素质。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有特色的网站,并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育方面作出相应的拓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选取“中国普法网”和“中国文明网”两个网站,选择其中具有特色的栏目,尤其是德育素质培育方面的栏目,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并要求大学生在论坛上抒发学习后的感受,并能够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进行认真的学习。
(二)以提升能力素质培育为目标,对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1)积极运用社会实践资源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与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并更好地为参与网络资源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综合性和研究性两类。综合性实践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爱国主义诗歌比赛等形式,是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能力。研究性实践通过读书、调查报告、影视观后感等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查阅、语言组织和文章写作等能力。
(2)积极运用信息化论坛资源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多种网络平台上开展创新论文大赛,同时我们为培育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举办各类沙龙活动。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并不断表扬和鼓励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育为目标,优化与整合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
(1)大力加强书本知识的整合。在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书单。
(2)大力加强信息化的自测平台建设。我们以单项自测和综合自测分类组织试题库,整合大量试题加以分类、归纳,减少重复性,加强实用性、时效性,并通过网络化自测平台建设使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自测。
二、优化与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要有宽阔的视野,同时又要具备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
(一)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也要与之接轨,这就对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就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1)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本领。开创与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应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的能力。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思维,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引导者。
(2)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跨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涉及多学科、各领域,包括新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因此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对其具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学科、各领域都要有一定的涉猎。
(三)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与现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怀
篇8
如果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为社会注入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还能积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不断探究高职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的方式方法,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
1 实现思政课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他们大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专业性和实用性要求高,和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最应该掌握和提升的,有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无用”的学科,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既不能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也不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还浪费了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时间。但这种认知是十分片面和主观的,实际上思政课主要教育的就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人如果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那他离成功就迈进了一大步。
但是如果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话,那么思政课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减弱,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必须实现思政课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具体专业和行业需求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如果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专业人才思想上的培养和发展,加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街接,适应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实现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的改革思路
2.1 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要求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课是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实现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对接,完成高职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最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帮助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从而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对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该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特点、职业要求、行业概况和岗位需求,与其他专业的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们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职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取具体实际的教学案例,加强与不同专业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实现思政课与专业对接,进行专业的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思政课教师还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烦恼和问题,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教师还可以专门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加强学生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优化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了,必须为其注入新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要求更强,思想教育应该做到专业知识与个人的素质能力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社会人才的竞争力,推动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以工程建设为主的专业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以旅游涉外为主的专业要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贴心耐心的服务意识,教师要把这些深深融入进学生的价值观内,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教学质量要想更高,就必须结合职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时,就要把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自觉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思政课教师要在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熟悉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需求,把思政教育内容融进去。汽车相关专业突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诚信的品德;会计专业突出法制意识、严谨认真、诚信的品德;路桥专业的学生突出质量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和吃苦实干的品德;物流专业强调诚信品德和服务意识、合作意识。
2.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适用性
要想更好地做到高职思政课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接,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适用性。作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课应该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适用性,课程的考核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记下了多少政治理论和道德标准,最后考试考了多高的分数,这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做到的。所以,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课程结业考试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以开放性试题为考查内容。根据学生的平日表现打分,与课程结业考试各占50%。这样的考核方式更贴近高职生实际,能够提供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数据,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份数据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篇9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分析;课堂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2-01
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课题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的高效,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教的高效,是所有在教育领域里的实践者们不倦的追求目标。
我任教的这所高中的所在地是铁人成长和为之奋斗的地方,是在当时影响了整整两代中国人的地方――大庆。从去年两会结束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已经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大庆的孩子们,让全国的孩子们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与弘扬下去,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还会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困难吗?
一、案例背景
目前我们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要求学生要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有准确的把握。而作为社会意识最好的素材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祥地,作为新时代的大庆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案例主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结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与政治课堂学习内容相融合。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学案”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本着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经过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种思路。
三、案例片段
我请同学们针对学案上的问题在课堂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上活跃的学生是常见的,可也有一小部分不讨论、不询问,学案上有三五字数“聊表心意”说明已阅过。到了展示环节,一男同学站起来说:“材料里的社会存在部分是‘吊装设备缺乏、水源不足’,社会意识部分是‘艰苦奋斗精神、忘我拼搏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铁人’。”我问:“有同学对此加以补充吗?”我有意地请刚才在班级里不参与讨论的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那个女生紧紧抿了一下嘴唇,摇了摇头,我让她坐下。然后其他的同学开始了补充,材料里的社会存在部分还有‘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仅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完了这口井’,‘王进喜没日没夜地干活’。材料里的社会意识部分还有‘石油会战队伍的士气’。同学们讨论后,我做了评价:“同学们找的很仔细也很准确,你们做的很好。材料里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部分我们找到了,那么你发现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乘胜追击把第二个问题抛了出去。班级里又展开了讨论,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参与,显得与班级格格不入。还是原来那些班级里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完成针对学案问题的解答。
四、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为我在课后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1.对“待优生”的关注。这是一类班级里无法也不能忽视的群体,对这个群体引导得好不好都会对整个班级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待优生的成因众所周知,我在这里不加赘述。我只是在课后反思,我可以针对这类学生做的更好一些,例如我在课堂中提问的那个女孩子,我给她的那个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失败的决定,结果对她只是一种打击,其实我可以鼓励她给班级的同学们讲一些铁人的故事,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铁三代”,铁人的故事他们都是耳熟能详的,当她能班级里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地时候,自信心就会培养起来。而这些故事当中都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我可以慢慢引导她把生活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当有一天这部分孩子开始融入课堂,逐渐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我课堂的源动力将更加充足。
2.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主角”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主动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地调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却是被动的,因为受老师“剧本”的限制,一节课下来只是完成了老师交给的表演任务。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看起来学生参与了、讨论了,可实际上都是在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学生依然是被动的的参与。我们的城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是当年的老会战。我可以事先布置给学生去查找石油会战时期的一些经典事例,然后交由班级小组对事例进行筛选,最后拿到课堂上由全体同学结合哲学理论知识对此讨论。这样也就充分地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主体作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3.知识教育不能取代情感教育
教是途径,育是目标。育人,不仅仅是指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还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进步。我这节课不足之处还包括情感教育的匮乏,整节课追求的唯一目的是知识。其实这应该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机会,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则是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学生对石油大会战时期事例的讨论,使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对拼搏精神、求实精神、感恩精神等的深刻体会,在同自己现实情况的对比中进行反思,从而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2(02)
[2]刘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时效性原则。
虽然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略显成熟,但是他们仍是社会中最年轻的一群,并且由于好奇心旺盛,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很浓厚的兴趣,因而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多选取一些具有高时效性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频发的4s店强制销售选装件案、房地产公司欺诈消费者案及2008年震惊全球的三鹿“毒”奶粉案等案例让学生分析与学习。
2.方向性原则。
由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价值思维与价值选择模式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时很难分辨事情对与错。此外,中学政治课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即德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有方向性,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正确引导,多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少选用具有消极意义的案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是利用选取的具有消极意义案例给予学生警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非”、什么是“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中学政治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这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成效。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选取与二者紧密联系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案例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符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因为这样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受到教育。例如,在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某中学或者本校的学生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向学生介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4.实践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是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融入案例。例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与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在课上与全班学生汇报与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对案例进行精选与整编,方法如下:
(1)选取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是由权威学者、教师编著的,里边有大量案例,并且这些案例往往是最贴近教学内容、最经典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从教材中选取案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例如在讲“团结协作,互助前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列举教材中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三位院士的回忆,进而让学生分析当时班里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如何成为优秀班集体?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2)选取实际生活中搜集的案例
案例是源于生活的,为了丰富教学所用的案例,教师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不断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如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此外,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搜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多选取真实的案例。例如在讲“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全班通过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进而让学生在分享真实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3)自己编写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能每时每刻都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便可以根据真实案例进行适当改写,编写出新的教学案例,但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编写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2.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入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的引入是要把握时机的,只有找准时机,整堂课才会自然流畅而不生硬。在一堂课中,案例引入的时机并不是固定的,也没有一个标准,主要是靠教师的把握,既可以在讲授内容之前引入,又可以在知识讲完后引入,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引入的形式,既可以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更可以给学生分发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等等。
3.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
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整理案例重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在讨论中相互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可适当予以提示,而对于思路明确、清晰的小组则可予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案例分析与谈论顺利进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也愿意发言,进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讲“计划生育”时,教师引入由“重男轻女”守旧思想而产生的超生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走进小组,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超生的危害,并认识到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
4.总结与评价。
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检验学习效果的办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当小组内对案例的讨论结束后,教师便可安排各小组间通过辩论、直接阐述等形式对组内探讨出来的结果进行交流与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听取每一组的结论,尽量避免重复观点的提出。最后,当每一组发言完毕后,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不全面、不完善的予以补充,不正确的则予以纠正。总之,在此阶段,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升华,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