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雨课堂;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
选取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改革,使用“雨课堂”插件,以培养规划学生应具备的软能力和硬能力为导向,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重点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的培养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塑造。
1.1课程简介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社会对规划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专业也要将变革目标聚焦于学生,对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一定的创新与调整。而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城市规划原理”几乎涵盖了学生整个规划生涯的方方面面,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其对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整个行业发展现状,从而进行规划设计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包括基础设施、道路与交通、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复杂度高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导致学生理解及运用有一定难度。而目前“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仍遵从老派的教学框架,整体的课程安排为每周1~2次课程进行概括性的理论讲解,学时短、学习模式与方法落后。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城乡规划的相关原理以及培养学生结合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把“雨课堂”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细分庞大的规划原理体系,将其融入到课前认知、课程理解、课后内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点,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情,达成高水平教学目的与要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2课前
“雨课堂”依托于PPT与微信,对教师与学生双方而言,使用环境都十分简单。教师将前沿性、综合性的规划理念与课本中基础性、宽泛性的知识点相结合,精心设置课程内容,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目标,量化学习内容。将每节课程相关的预习资料通过“雨课堂”发送到学生端,便于学生下载查阅。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发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程效率。其中,预习资料的选择并不局限于需要上课讲解的重要内容,还可包含多元化的思想,以供学生全方位感知城市。学生在微信端打开预习资料,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分析,进行碎片化学习,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预习资料后,可上传疑惑点至教师端,等待教师回复或上课讲解,增加课下师生之间的互动。
1.3课堂
教师通过点击PPT进入“雨课堂”,随机点名提高学生专注力、抬头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端发送的疑惑点以及教学任务中的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表达。根据学生的疑惑点,深化课程目标,适度调整课程进度,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学生通过微信的“扫一扫”进入虚拟课堂,考勤签到,在手机端查看课件,改善听课体验;依靠雨课堂的弹幕、“不懂”按钮等功能与教师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活力,增强学习趣味性;重要知识点可点击“收藏”按钮,将繁琐的笔记整理简化为一键记录,便于课后复习;在课堂答题环节,学生通过手机端答题,教师可以即时掌握学生答题效果、错误率,更高效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在“雨课堂”分组匿名讨论模式中,学生大胆表达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活跃的思想交流更能激发意想不到的灵感与思潮。
1.4课下
教师可以下载课堂数据,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多元化的作业布置——单选、多选、主观题等,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辅导。将整体的课程学习落到平时,准确跟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改变传统的临考学习模式,而不只是一考定终生。学生在经历了课前认知、课堂理解后,以对课程知识点有了大致理解。将课上学习的知识点与教师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通过多元化习题的练习,完成知识与自身的融合,利用“雨课堂”中留言板等功能学习心得,塑造并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2课程评价
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审视和反思,开展系统的检验和进一步讨论。
2.1学生评价
为顺应现代化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高校教育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加强课程效果,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核心作用,培育出创新能力高、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方面,“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内容的吸收、实践与内化,侧重主动性学习的培养,是课程效果评价的重点之一,也是培育人才重要保障之一。
2.2知识理解
不同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方式不同,为保证每个同学都能领悟课程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分布在“雨课堂”的不同功能中。如城市规划原理课中,学生对城市布局形态的特点及优缺点记忆不足,教师在课上明晰城市布局特点,学生课下结合“雨课堂”中的典型城市例子,加深对城市布局形态的理解和记忆,将课外知识不断扩充进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把书读厚。首先,就课程活动而言,通过课前碎片化的预习、课上深度学习、课下测试与实践等,不同层次地帮助学习理解。其次,教师将量化课程数据,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锻炼扎实的基本功,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2.3课内实践
在学生对城乡规划各方面理论知识有一定理解后,课程中教师便可深入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表象问题入手,利用“雨课堂”进行规划模拟训练,溯源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从宏观视角对城市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城市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判断,能够提出完整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展望未来的创新思维。“雨课堂”的课程活动将这些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演示和拓展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学生更能积极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更好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外,还在解决同一城市问题上,各抒己见,,从而有序推进团队工作,展示出专业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内化
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如何内化知识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通过“雨课堂+线下”混合式模式的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留下最精华的部分,归纳总结,把书读薄,重构并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经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升级迭代,对学生长远发展自己的知识内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雨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学时间固化,为学生加工内化的知识、输出知识、传播知识提供平台且提高了能效。
3.1教师辅助
“雨课堂模式”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的帮助不言而喻。而真正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最终掌握在教师手中,无论什么样的科技最终还得依靠人的情感进行输出,这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说,软件的辅助加之教师的理解才能真正使课程日臻完善,而不是单单地依靠课上的习题抢答,红包试题,主观讨论。情感的输出之下有高效辅助工具配合,可缩短课程时间,还能减少课程中那些因课上作业而造成的拖堂、节奏乱、秩序差的情况发生。
3.2课程内容
“雨课堂”模式使教师的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反而更专注于与学生的连接,与学生实时互动,以此来增加课程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做好日后教学规划,课程改革奠定基础,保障课程效果。课程内容的变革与时代的知识应该接轨,那些书本中难免会有陈旧的知识,而城乡规划本身就是一个紧跟时代的前沿型综合专业,对于知识和时事政治的把握应该有良好的敏锐判断。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3.3课程转变以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成绩由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可以对学习效果排序,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关注,难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考核中,整个考核过程偏向总结性的评价,评价效能低,而雨课堂恰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课程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融入课堂,老师融入学生。“雨课堂”学习模式应用新技术,助力评价体系,实现由表面化、单一化向深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客观化地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同样难度的试卷,运用雨课堂前后的分数上连续有了平均分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善,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活动全互动,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控能力,保障学生对隐含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的进程正逐步向前,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尚未形成自身的优势,唯有培育出多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满足社会需要。“雨课堂+线下”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本身,转变学生的上课状态,健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多元发展的能力。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种解放出来,注重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不再死读书而见微知著,迸发更多灵感;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培养适应时展的专业能力,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是新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波,徐冬平.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3):48-50.
[2]郭利平.雨课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5):24-26.
[3]张晓琴,高岩,张波.“学生为中心、数据为驱动、成果为导向”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1,26(19):9-11+40.
[4]王爱,何颖.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J].城市建筑,2021,18(19):27-29.
篇2
【关键词】城市; 规划; 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
前言
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发展已近百年,在这段时间中,城市景观已经完成了规模性的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还不能准确地评述这种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的好与坏,但其每个阶段的设计手法思路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组成城市空间规划的要素基本从以上方面阐述地比较详尽。城市空间规划既是艺术思维的表达过程,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
从历史上看,城市设计的概念是从城市建设艺术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直到19世纪末,在卡米诺・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原理》以及约瑟夫・施塔本的《城市建设》这两本书的书名中才第一次出现“城市设计”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在此领域也开始运用“城市发展”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城镇的发展规划用来协调建设规划、城镇投资方案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并以此来调控城市的空间发展。从内容上看,城市空间规划还需要将不同方面的设计汇总成一种完整的设计手段如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组织、园路、步道设施、铺装等)、功能区域的空间划分(城市标志建筑、特色景观等)、绿化种植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规划及意向设计等。总体来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包括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细节设计不同层面的概念,也是从抽象到具体规划的描述。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城市的空间理论发展除了从形式的多样化解析之外,还要分析其文化的传承所谓溯源历史也就是对文化的追溯。《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的演变史,折射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历程。城市开放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生活一一城市公共生活是始终未变的。中外城市空间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聚落中心在阶级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宫殿、宫府,它们不允许寻常百姓停留,是不具有公共性的。而纵观西方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不仅是城市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的主宰。
三、城市空间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中,道路的规划系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布局影响着城市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
1、《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城市道路设计的研究中提到,城市景观系统由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属于城市景观中的“线”要素,是城市空间的组织框架与基本线索,承担着景观轴线的重要作用。
2、在《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中,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街道空间在设计上存在了诸多问题如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坏了街道的连续性、对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坏了城市空间、城市中诸多的封闭小区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对人的不尊重导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调等。
3、在《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中,作者提到了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可以从安全性、空间尺度、洁净程度、便捷工程、景观质量、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评析。
四、城市空间形态下的公共空间艺术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下的公共艺术通常是公共空间中的小品景观艺术、行道植被艺术管理、城市公园景观以及雕塑艺术等。公共艺术往往体现了城市的发展风格与走向。
1、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作者提炼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存在物,既隐含着城市公共领域复杂的历史性和矛盾性,同时也用历史性和文化性构建和丰富着城市的文化。本书对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解释
2、在《公共艺术景观包围的城市》中,城市品格也在不断提升,规划者和设计者自身理念性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革当中,人们的欣赏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也在逐步地发展当中。
五、城市空间规划的照明运用分析研究
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城市照明以一种虚空间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色彩情感的空间体验。
在《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到了功能与景观照明设施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城市照明空间的布局结构。功能照明为城市提供了夜间景观背景,景观照明则凸显了城市夜间景观的形象。
如在《城市景观与光环境设计》中所提到的拉伊西奥灯网的设计,它既是一个单独的城市灯具,同时又是一个较大的系统。总之,优美的城市照明规划在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中体现着城市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它将城市空间性质演绎出来,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服务于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六、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标志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这里所提到的是从城市发展来看的风格标志,像《城视:城市视觉笔记》中所说,新旧交融,土洋交汇对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应恢复其本来面目对现在社会发展的回报则是令新的城市设计形成城市中的新旧交融,继而从各方面展现城市空间的形象。
城市的单独体态是凭借标志性建筑来完成的建筑是城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形象是城市的体态和容貌,是城市的性格和真实。它反映在与城市空间的交融之中,是城市空间思想的表达,包涵了城市规划中所固有白5i己忆与追求。
七、城市空间规划的尺度要素分析研究
规划有度讲的就是尺度的概念在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把握上要注重尺度与空间,以便能打造城市的舒适性,服务为民。
1、在《景观都市主义》中作者提到,通过在多个尺度上介入环境,坡道,可以在相应的建筑、景观和城市不同层次上对环境产生影响。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样提到了规划尺度的问题景观中的尺度,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都已增大,这也是受现代社会发展所客观影响的设计体验。
八、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而城市空间设计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及文化水平,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在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灵魂要素。
参考文献
[1]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建海,卫红.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李农.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教学 尝试 地理材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6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的要求是: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同时,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可见,乡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让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上“香”起来,我对我们学校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乡土地理地域特色,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蒲松龄说过:“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初中学生具有好新奇、好追问、好探索的特点,而乡土地理的材料就在学生生活的身边,学生非常熟悉,又经常能够接触到,了解家乡,介绍家乡,学习有兴趣。现行初中地理教学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学生死记硬背了一些地理术语,以致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理学原理去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学生对于客观存在在周围的地理环境,只知道存在的情况,不知道形成的历史原因,如果教师加以点拨,利用乡土教材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在讲“黄土高原”一节时,我利用星期天组织学生到西峰区小崆峒山区实地查看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当这个倡议一发出,学生就高兴的不得了,提前几天准备,而且动员自己家长陪同去,在观察时,同学们很投入,查看得十分认真,做了大量的笔记。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学生学的很透彻,我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他们接触大自然机会很少,这个尝试,同学觉得比课堂纯理论讲授学起来轻松得多,要求这样的活动多进行,我借势引导,先后参观了庆阳气象台、庆阳博物馆、庆阳地政局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这样的乡土地理教学,我认识到只要恰当地利用乡土地理材料,地理课就能盘活,地理课就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
二、让地理老师熟知家乡的地理
熟知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一个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很难教好乡土地理。
我们学校领导很注意这一点,要求地理老师要多看当地新闻报道、乡土文学、乡土历史、地方志等方面的资料,熟悉《庆阳地区志》、《庆阳资料统计年鉴》、《庆阳年鉴》、《庆阳乡土地理》、《庆阳地图册》、《庆阳文物》、《中国・庆阳历史大观》等资料。2001年,学校组织3位地理老师利用“五一”假日外出进行庆阳乡土考察,拍摄并收集地理环境照片100余张,农作物与特产100余种,岩石与矿物20余块,绘制乡土地理图片30余张。
2010年7月学校又组织5名老师对庆阳市6个县区50余个乡镇进行为期12天的乡土考察,给他们配备有罗盘、地质锤、坡度规、摄像机、照相机等考察设备,为乡土地理实地考察提供条件。
这次考察,收集到30余家乡镇企业资料、30多块岩石与矿物标本、40多种中草药材与特产,拍摄有6个县区的地理景观照片1000多张,视频摄制长度达到9个小时以上, 有900多个视频片段,对这些材料,他们进行了归类整理,配置了说明材料,为乡土地理展室积累了第一手实物材料,同时为学生了解乡地理土知识提供了参观场所。
通过这些活动,我明白了教师如果能够正确使用乡土地理材料,使学生对课文感到熟悉、亲切、形象、直观,那么深奥的知识就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就变得灵活多变。同时,学生也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了解到乡土地理对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的益处
乡土地理的地域特色,学生感到亲切,有学习的欲望,有积极性。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家乡地理材料,以及学生对家乡特有的感情因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调动积极性。
在讲“季风”一节时,我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让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篇4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 探究 学习方法
教育部于2001年12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设计和修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的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因此在通用技术科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我认为在通用技术课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生为本,开放引导课堂
近年来对学生学习的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学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科学知识的?一般认为是教师教会的,老师不教他们怎么会呢?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最要紧的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相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物,是他们‘心中的科学’”对于不少内容,因此可以说学生是有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基础的。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是对学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压抑,这样极易形成学生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甚至上造成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本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民主的、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尽量排除教材定论和教师权威对学生的束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思维上尽量发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
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放课堂,消除不该有的程式和框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和标新立异的勇气。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流程设计.有一个女生列举了做一道菜前期准备工作的流程设计。她把做一道菜前准备工作的整个流程讲得头头是道。非常顺畅。也很有道理。原来她父亲是个高级厨师,在平时做饭时.她经常帮父亲做些做饭前的准备工作,感到流程设计的很重要。同学们听了也很受启发。
其次,开放课堂的同时,同样需要教师的灵活调控和因势利导。我们既要让学生有争论辩难的机会以及不同意教师的观点的自由与宽容,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和思维聚焦在教学的中心问题上。有时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分散。这时教师要顺势而为,灵活处理。这样,学生那种探究欲望自然就可以得到激发,设计的热情自然就会点燃。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我先后组织了学生辩论会“技术有好坏之分吗?”、“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吗?”学生分正反两方,分别收集资料,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辩论非常精彩。教师灵活处理,因势利导,对于辩论中的“意外事件”非但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反而会成为难得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技术素养,锻炼动手能力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介绍》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其中有关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情况表明
有86. 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程学习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喜欢探究性教学方式。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设计和制作是相辅形成的两大支柱。设计是一切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而动手制作则是技术设计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设计和制作当中也包含许多方法和技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亲历设计和制作活动各环节的全过程。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技术设计的兴趣和探究试验的欲望。在学习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展能力并体验创造的艰辛和成就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精心挑选一部分能体现技术设计的实例,比如,我让学生设计简单的结构作品、相框、小板凳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创造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参考实例的技术设计思想和方法,来尝试着培养学生自己去进行程序设计。在使用实例时,教师还应注意形式的灵活性,可以设计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善于思考,勤于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处理教学实例,教师都应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是适当的评点。
由于是新课程,国家和省市还没有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方案。于是,我争取学校的支持,投入近30万元,建设了一个使用面积220平方米的通用技术试验室,添置了百多件(套)试验仪器和机械。使必修课的《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共9章书都有技术试验。2007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组来校评估后认为,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规模、仪器设备配置、学生使用率在全省都是领先的。这为学生学好通用技术课准备了充足的硬件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对通用技术课更感兴趣了。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优劣分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技能过程中,有的同学没有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会造成学习中断或者干扰其他同学,所以教师要及时巡视加以指导,并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方式,特别是聘请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学习和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使这些同学有信心和勇气跟上去,共同学好通用技术这门功课。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注重的是“精神”变“物质”的方法和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以作品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对同学作品的相互观摩、交流和借鉴,得到更多的收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结合有关课程,让学生自主设计校园环境、建筑物等的效果图;布置学生设计和制作各种日用品与科技作品模型;然后收集评比,并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并且在课程考核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使广大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创作积极性得到持续的保持和提高。
三、精选案例教具,深挖拓展教材
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按传统教学方式对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解,无非是对教材进行逐步分析,深挖内涵。这样做,学生反应一般并不热烈,兴趣不大;原因是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一些看不懂的。学生觉得关系也不大—— 反正高考又不考,没有必要学习。而学生所关注的东西,往往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关系密切的东西或是新的、以前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与他的生活体验相关的情境当中或面对以前从未有过的刺激的时候,他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这些原理应用到我们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详细分析推敲教材,还要满足学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选择经典案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以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只样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有鉴于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教材案例特别经典的、内容较好的,就尽量挖掘。对那些有趣的案例,学生就认真听,细心想,喜欢讨论和交流,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若要挖掘出好的教材内容,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和去积累素材。
我们通用技术课的教师们,要经常广泛阅读各种读物以及上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收集各种教学资源;最好随身备有一个笔记本,及时搜集教学案例与灵感,把适用的知识和案例记起来,以便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以教材案例为主,补充有代表性的相关案例为辅,创设更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教通用技术三年,共四届学生,先后在全国各地搜集了几十种教师演示的教具和学生试验仪器,并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积累加以改造,这样不仅大大开拓了教材,而且更贴近本地特有的教学状况。在具体的研讲案例时,教师也不能单纯地给学生说新闻、讲故事,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蕴含的丰富科学内容,以及从技术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例如通过对校园环境设计、校区设计格局、城市规划建设等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领悟设计理念和技术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盛建五. 新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
[2]庞维国. 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孔 锴. 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熊冠恒.探究教学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M].学科教育,2004.7.
篇5
[论文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亟需提高,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这种转变。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也应有所改进。本文在提出就业能力导向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的相关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种组织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即一方面是市场对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体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本科工商管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学生就业难,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供给减少。因此,建立就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重要而有意义。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由此管理类各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工商管理类主干课程之一,《技术经济学》应该怎样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方向进行改革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内涵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目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活动。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将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优化运算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为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评价提供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经济学的实用价值很大,目前一些应用理论知识如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价值工程等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实践中。系统的学习本门课程将为学生以后从事技术经济决策、预测、评估、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一些案例或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讨论中增强其团队意识,并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是通过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工具的讲授,比如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和spss的使用,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评价应该怎么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最后是通过实践教学更进一步延续、补充和深化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并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就业能力的人才。
二、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技术经济学的课堂是学生掌握技术经济相关理论与知识、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路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技术经济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学生相关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当匮乏与不足,很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教学设施和设备阻碍了实践教学的系统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系统的提高。以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管理专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为64,而其中实践教学时间为仅为8个课时,所占的比例很少,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也大部分都在教室内完成,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时间有限但再加上学校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和设备的不足,学生没有机会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因此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技能。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薄弱的知识累积使得实践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预期效果。技术经济学的理论部分不仅模块比较多且比较深奥,再加上学生本身知识累积的不足阻碍了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技术经济学是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技术经济决策及预测的相关步骤和技术,为将来进行的相关技术经济应用如项目可行性分析、设备更新等打下基础。但这门课的理论部分比较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经济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对大三学生来说尚可,而大二的学生则较难,比如技术经济预测里的线性回归、非线性预测、马尔科夫链等章节的虽然反复讲解,仍然有些同学不理解。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现有的技术经济教学方式的引入不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系统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具体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素质的提高。而现有的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学生上课就忙着记笔记,甚至基本理论都还没消化,怎么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呢,没有系统的小组讨论,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学生对案例不是很理解,就没办法进行讨论,只能学习案例。比如房地产开发可行性分析案例,学生看都看不懂,怎么自己操作呢,也就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就业能力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和素质。对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而言,主要应该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系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二是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1、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建议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强化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技能。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实践课时量的增加。传统的技术经济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这无法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须提高实践课时的课时量。比如将管理类的64个课时内的8课时提高到12课时以上。只有实践教学课时有保证,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实践动手的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其次,教学形式的转变。我们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实践课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安排机房上课,一直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学的形式必须转变,比如,我们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上机,教学生如何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如Excel等工具解决技术经济学的复杂计算问题。另外,还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调研活动。以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技术经济学是校级优秀课程,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老教师,他们参与了不少课题和城市规划等实践操作,比如有几位参与了“乡巴佬”的可行性研究,都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和理论指导水平。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园区进行一次以上的实际调研,让学生切实体会技术经济分析的实用性和价值,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基于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老师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可选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已经被许多教师采用,但在技术经济学方面还可进一步提升其应用的深度。在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高一些有价值的情境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组团队、自主思考、自我评价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是“案例教学”的改进。案例教学是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案例,学生可对所学的理论深化和强化,并进一步提升其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但传统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基础不牢,案例陈旧等都是原因,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教师可以将案例与自己的研究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课题的研究,并提供一些可选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某某企业可行性报告,某某项目经济评价报告等等。要求学生自组团队,选题和设计,做报告,做论证。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展现其结果。这样学生实际参与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分析工作,不但能强化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和步骤的进行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并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是Excel等运算软件在技术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在学习中有巨大的压力。由于这是一门主干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论课堂上满是方法和公式,有些方法计算起来很是繁琐。但实际上这些都可以用一些软件来运行,而这样操作起来是不难的,比如IRR的计算,由于查表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往往求解的过程很繁琐,学生需要反复的试算。可用Excel来解决就很简单了。所以,在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使用Excel来帮助学生计算一方面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速度,也激发了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一些其他软件如SPSS等的使用可使学生绕开回归方程繁琐的计算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3、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结束学习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的认识。客观的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技术经济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评价往往在课程总评价中占的比例不高。以技术经济学为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出现,只占最终成绩的30%。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本人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可加到40%左右。另一方面平时成绩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各种能力来进行。其中,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能力可以从最后的考试成绩得到结果;相关意识的培养如团队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刻苦创业及诚实肯干等意识的评价可以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学生的团队组建,团队合作的情况,实习作业完成的报告水平,探索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则可以考察学生是否有信心面对选题、遇到困难是否能自己动手解决,调研的过程态度是否严谨等等各方面来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设置一定的比例和权重,最终通过这些指标总值得到实践教学的评价结果。
总之,技术经济学是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内容比较抽象,相对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技术和知识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传统的教学都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比如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哦改进等等方面。所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应该是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技术经济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将是这种改进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闻超群,熊高强. 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G].教高(2007)1号文件.
[3] 宋翅云等.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高教高职研究,2010,(43).
[4] 许驰. 体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
[5] 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6]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