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 诚信; 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110-02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又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造成我国建筑市场目前信用缺失现象还十分普遍。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和失信行为,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投资建设效益造成了重大影响,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更使全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因此,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2建筑市场信用现状

2.1从项目发包情况来看,体现在有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在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利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现状,对施工单位压级压价,提出垫资施工等不合理要求。有资料表明,由于建设单位失信行为,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约800亿元,累计拖欠的工程资金总额已达6000亿元。

1.2从工程承包情况来看,体现在有些建筑企业在招投标过程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如出借企业资质以达到非法获利等,等到中标后,又采取层层转包的方式来赚取“管理费”,最后工程实际承包者,因工程项目无利润可言,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工程质量低下,安全事故频发。

2.3从政府部门监管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权力的人,行驶建筑市场监管职能,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使得政府部门同时承担招商引资的任务,这就迫使政府部门不得不产生希望工程项目赶快上马的心理,从而导致带头违规监管不力等一系列失信行为的出现。

3中美两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比较

3.1信用法规方面不健全,奖罚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到目前为至,能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做出明确规定的,仅仅只有建设部(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5年出台的《建设部关于加强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行业文件规定,国家还尚无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这直接就导致对失信、弄虚作假企业的打击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还放纵了违约失信行为。而对于守信企业,如何给与奖励,各地方做的也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

相比之下,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均纳入法律范畴。美国正在实施的与信用相关的立法就多达数十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范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体系,构成了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了信用交易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3.2中介机构组织力量薄弱

虽然,我国中介机构从改革开放以后,数量扩张较快,但是规模小,实力弱,竞争无序,作用与功效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缺乏基础的支持。这一切都有待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的管理和发展思路,为其发展创造更大、更规范的空间。

而在美国,中介组织就在规范市场秩序、信用评价和管理、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有些行业协会就建立起了信誉度很高的承包商企业名录,并对这些承包商进行分级分专业管理和考核,政府选择承包商时,有时就可以直接参考行业协会的承包商名录。

3.3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通用的、完整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没有为个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有些地方,虽然引用国外方法,对信用缺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示,由于进行的评级评价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加之公示的内容难以理解和应用,使得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难以给社会提供有案可查的信息和数据。

而美国信用服务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市场竞争,现已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和邓白氏等美国信用中介巨头,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每天都能发出上百万份信用报告,客户也扩张到整个世界。并且,这些企业还具有很强的信用产品的创新能力。

3. 4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一些旧的体制依然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社会的信用意识、信用道德观念淡薄。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个人、企业信用危机严重,特别是在建筑市场不是特别规范的情况下,企业诚实守信,可能因为太实在而没有利润可图,也可能因为不适合大的环境而被淘汰出局。如此是非颠倒的信用环境只能造就如偷工减料、拖欠工程款等等失信现象。

而美国建筑市场的主体,比如承包商等非常重视自己的信誉,把信誉看作公司资产最重要的一部分。

4健全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构想

目前,我国尚处于信用体制建立的初级阶段,各个方面还是不太规范,因此,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尽快完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我国的信用立法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先以行政性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提出立法草案,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另一方面对于急需的法律法规,要抓紧研究,尽早出台。

4.2建立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是诚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能够确保诚信信息搜集整理及时准确和实现共享。要逐步将区域间的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构建全国性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互认。

4.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筑市场行业协会很多,各协会要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并以自身会员单位为基础,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

4.4建立信用奖惩制度。信用奖惩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发挥社会监督和约束的制度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要建立信用体系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等纵向联系,还要实现信用体系与相关管理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管理部门等的横向联系,以此来逐步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于失信者进行经济和名誉处罚;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人员给予鼓励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建筑市场形成诚实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环境。

5结束语

随着建筑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将从根本上解除建筑市场的信任不足的问题,实现信任平衡,最终刺激建筑市场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关于加强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

[2] 王之文.研究探索.谈建筑领域的信用体系.2006-04.

[3] 张建平,王孟均,黄飞.建筑市场信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分析.建筑.2004-03.

篇2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在领先发展中最早遇到社会民生难题。“三打两建”行动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改革措施,成功开创广东率先发展新优势,并为全国积累了经验和启示。

“三打两建”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现阶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广东“三打两建”行动正是对联系民生紧密、群众利益攸关、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给予集中治理、整顿。以尊重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和诚信价值为起点,把提升公共服务和强化市场监管两项重点工作统一于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相对应,通过打击不法市场行为以有效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查处商业贿赂以遏制权力寻租和公权力越位,通过法律建设和体系构建完善改革创新举措,在打建实践中稳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合理有度放权,形成科学的市场边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增进百姓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丰厚物资基础。

“三打两建”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十报告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社会组织是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独立于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类组织,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要特征,构建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履行着畅通社会多元利益表达,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整合社会和谐因素的社会功能。广东“三打两建”行动通过取缔非法经营、打击黑恶势力,还市场一片净土,护一方社会安宁,并按照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的改革思路,采取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因此,“三打两建”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是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突出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市场无序等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打两建”推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十报告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用五年时间,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应急管理是构成现阶段公共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打两建”行动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诉求着手,集中执法力量,对非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展开重点整顿,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保障了民生权益,大大减少了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并从构建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综合监管职能着手,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通过理顺不同部门监管职能,实现监管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市场监管执法合力,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和系统体系,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

“三打两建”惠及社会民生幸福

篇3

2005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改革,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一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认真总结和巩固扩大几年来制度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监管制度改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局与总局实现了联网,通过联网共拥有897.1万户企业的基本信息;全系统已对671.35万户企业实行了企业信用等级分类,分类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3.43%。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增加了企业信用的透明度,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部门间的横向交流,提高了维护市场秩序的整体合力;提高了监管执法效能,发挥了全国工商系统整体监管优势;规范了监管执法行为,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

(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全面开展

截止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实行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一些地方还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与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结合起来,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大格局中,提高了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效率和动态监管水平。

(三)商品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全国大部分地方实施了以食品为重点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进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购销台账制度、市场开办者责任制度、销售商品质量承诺制度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商品准入制度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关、把不合格商品堵在市场门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农资市场监管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总局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地结合当地工作基础,稳妥推进了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一些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体系在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水平方面已显现出重要作用。

(五)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逐步建成了以企业登记和信用监管、商标管理、12315体系为主体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为促进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深化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改革,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水平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三项整治”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继续推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完成了《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的起草,已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已修改完成,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出台了《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协助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召开了《反垄断法》国际研讨会并已形成草案;《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等法律和《企业年度检验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商标条例》、《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按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改进管理,优化服务,积极促进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认真做好港澳个体工商户登记服务工作。同时,坚决取缔无照经营,严肃查处“三无”企业。全系统共查处无照经营案件59.9万件。

(三)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区域经贸活动,加大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力度。参与支持举办了“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商贸活动,推动泛珠三角地区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为促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制定实施鼓励政策,加大了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三是进一步推进了东部地区执法协作,加大了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力度。四是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了支持“三农”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了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工作,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扶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涉农合同监管,努力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四)切实执行国家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下岗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支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安置分流人员,支持发展社区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拓展了就业空间。三是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作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了下岗失业等人员的就业再就业能力。四是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和各类劳务中介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骗取求职人员信息费等欺诈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再就业环境。

(五)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尽职尽责完成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各项任务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71.41万件,总案值286.37亿元。一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二是深入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加大了商标侵权案件查处力度。三是集中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广告行为。四是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

(二)

2006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监管服务职能作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继续推进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着力提高监管执法效能;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监管新体系做出不懈努力。我们的改革重点是:

一、加快立法立规步伐,进一步健全市场规则

根据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适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十一五”立法规划,积极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继续做好制定《商事登记法》、《反垄断法》的有关工作,积极做好《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抓紧制定《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商标条例》等行政法规和规章。

二、继续推进监管方式改革

近年来工商系统推行了一系列监管方式方法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在巩固、完善、提高上下功夫。

(一)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全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网络

2006年,是工商系统实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5年工作目标的攻坚年。我们将继续扩大联网范围,争取实现9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市工商局与总局联网,为实现2007年全国联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在强化联网应用方面下功夫。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机构将按照已下发的《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谁主管,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及时采集业务工作中生成的企业信用数据,进一步充实全国黑牌企业数据库,并充分使用全国企业信用共享数据,在对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及市场经营行为监管中,发挥整体职能作用,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监管。

(二)继续推进和完善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制度改革

2006年,工商系统将在总结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制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食品及涉及消费安全的商品为重点品种,以农村为重点区域,推进和规范流通领域商品经营者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商品质量承诺、不合格商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流通领域商品准入体系,扩大商品准入制度的覆盖面,促进商品准入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继续推行和深化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改革

2006年,工商总局将制定出台《个体工商户委托登记管理办法》和《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指导意见》,规范委托授权登记和分类监管的形式、程序和标准,将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监管工作统一纳入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户委托登记和分类监管机制。

(四)继续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和应用工作步伐

2006年,全国工商系统将按照总局《关于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大建设和应用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12315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规范工作程序,建设具有“相对集中受理、分工协作办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功能和运行机制的12315行政执法监管体系。以建立消费维权“一会两站”(乡镇建立消协分会,行政村、居民社区建立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为重点,大力推进12315进农村、进村镇,把工商市场监管触角延伸到乡镇、农村,有效地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好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努力创新监管机制

篇4

【关键词】征信市场;监管体制;信息资源;政策扶持

征信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基本形成,但制约征信市场的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在征信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加上政策助推力,以促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保定征信市场基本情况

目前保定市仅有河北新世纪资信服务有限公司一家分支机构。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300万,现有员工14人,大多为本科以下学历。其主要业务为:贷款企业主体评级、企业债券评级、上市公司评级、企业信用评级、投资管理、财务顾问,以及以上相关业务的咨询、企业委托资产管理等。

该公司服务对象为本地中小企业和个人。目前为止,无任何企业前来办理企业申办业务,其利润来源主要为对个人房产的评估方面,但是业务量也不大。

二、征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信市场发展滞后,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保定市征信机构主要为从事企业信用评级的信用担保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机构起步较晚,水平低,小而散、杂而乱现象较突出,整体实力较弱。由于信用服务产品的社会需求不足及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认知度的制约,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计分模型开发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评估业务等工作均未开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各大银行均有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认可其它机构的信用评级,导致公司市场惨淡。

(二)行业规则不完善,监督管理体制不成熟

资信评级行业没有规范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严格的风险防范和制约机制。如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因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了解程度不高,评级标准和方法不同,致使同一企业存在不同评级结果,造成企业对资信评级工作的误解。如保定立中集团2012年被建行、中行评为AAA级企业,被农行评为AA级企业;长城汽车在中行、农行、建行被评为AAA级企业,而在工行被评为AA级企业。企业的真实资信情况很难得到如实反映,而且企业在不同银行贷款需要重复评级,不仅加重企业的负担,更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三)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以保定市为例,目前工商、税务与人行分别建立起各自的信用管理系统,但相对封闭,互不沟通。工商部门的信用管理系统只有企业身份、资产等社会层面的静态信息,税务的信用管理系统只有企业的缴税漏税的情况记录,其数据开放也仅局限于本系统内部。而人民银行所建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却只有反映企业信贷变化情况的动态信息,没有企业与其他部门往来的信用信息,信息服务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企业进行基本的贷前查询。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缺乏共享的局面若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难以形成客观、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为今后系统的整合增加难度。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征信机构既不像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样获得高额收益,又不像高新技术企业一样获得政府资金资助,而是完全依赖于自己开发业务的能力。整个征信业的年营业额只相当于许多行业的一个零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至可以被忽作用[1]。从信用评级业务来看,没有相应的鼓励商业银行和企业使用信用服务产品的措施,致使信用评级机构难以正常开展业务。征信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对信用产品的有效需求还十分有限,征信市场的发展依赖于政府培育。企业信用评级在扩大信用交易方面作用尚未显现,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融资效益。

三、推进保定市征信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步伐,不断完善征信制度

征信法律法规是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健全的法律框架能够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要加快征信立法的进程,尽快出台征信业管理办法,制定相关配套的实施措施,使征信业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2]。尽快制订的征信法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关征信业管理的法规,另一类是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借鉴、引进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有关征信的规章制度,尽快出台适用于中国的征信管理条例,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基础薄弱的状况,使征信业的发展有法可依[3]。在国家《征信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之前,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颁布实施《河北省征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征信活动。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征信市场

对信用调查、信用担保、资信评级等征信机构在发展初期可适当减免税。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造假行为,保证征信机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从制度安排上促使全社会充分应用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广泛使用征信机构的信用服务产品等,使征信机构在政府扶持下顺利发展并最终走向市场。各级政府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应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保持征信服务业的中立、公正、客观和健康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商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依法将各自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开放,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4]。

(三)坚持开拓创新,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推动征信服务机构发展、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建立政府应对征信机构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扶持,推广使用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拓宽征信产品应用领域。政府在从产业总产值的角度看待企业征信业,将其作为支撑金融和贸易的基础性战略产业来发展同时,也应该从战略层面,提供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购买服务、开放官方信用信息源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提高征信机构准入门槛。

(四)整合征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打破各行业垄断,防止重复性建设,做好征信业务基础工作。在加快征信立法的前提下,整合社会各系统的信用信息,统一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要健全征信市场,加大对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保理、商账追收等市场主体的培育,逐步形成完整的征信市场管理体系。

(五)加强征信队伍建设、提高征信人员素质

一方面,征信管理部门应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做好培训工作,把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征信业内部信息沟通,帮助征信从业人员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培养,在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与高校加强沟通协作,既能使学生学到系统化的信用管理知识,接触征信机构的实际业务操作,使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信用管理人才,又能使征信机构的工作人员接触到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新知识,了解最新发展动向,达到及时充电的目的[1]。

四、征信市场发展建议方案

(一)确立人民银行监管主体地位,推动征信标准化

我国征信机构的监管涉及人民银行、商务部、经贸委等多个部门,从事信用信息管理的机构也涉及众多部门,各部门制定的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标准不一,其征信结果也各不相同,直接影响征信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建议借鉴国外模式,由人民银行加强对全国征信业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征信标准,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快征信监管立法,为征信监管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征信业起步较晚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不完善.建议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并在监管方面明确规定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市场监管主体地位;二是有关政府部门向征信机构提供其掌握信用信息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企业、公民必须依法提供真实信用数据的义务。

(三)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

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打破各行业垄断,防止重复性建设,做好征信业务基础工作。

(四)推动征信服务机构发展,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

建立政府应对征信机构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扶持,推广使用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拓宽征信产品应用领域。规范统一征信市场监管标准,提高征信机构准入门槛。

参考文献

[1]刘晓明,丁忠明.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征信业的新发展[J].征信,2012(5):12-14.

[2]唐明琴.促进征信市场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广东视角[J].区域金融,2010(401):78-79.

篇5

一、明确目标,制定合同文本体系建设工作规划

2007年初,省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工商系统合同文本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依托工商合同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公平合法、种类齐全、覆盖广泛、监管有力的合同示范文本体系,通过强力的宣传和推行措施,促使合同示范文本成为全省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增强市场主体合同法律意识,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根据工作目标,合同处制定了合同文本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规划:2007年,广泛动员部署,建立系统层级制订,推行合同文本工作制度,探索格式条款点评监管方式,启动合同示范文本库建设;2008年,全省工商系统形成层级制订合同文本格局,建立初具规模的合同示范文本库,拓展多条合同示范文本发放渠道,深入开展格式条款分类监管:2009年,建立起我省合同文本制订、修订、、推行和监管工作机制,合同示范文本覆盖全省主要经营行业,形成格式条款分类监管权威。

二、夯实基础,积极制订合同文太

合同文本制订是合同文本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合同文本的制订包含制订合同参考文本、示范文本和建立合同示范文本数据库三个方面。

(一)市州局制订合同参考文本。根据省局部署,全省工商系统工商所(基层分局)修订合同文本,县级工商局制订合同文本,市州工商局制订推行合同参考文本。全省工商系统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突出本地特色制订、推行合同文本。利用合同文本服务企业发展,介入市场监管。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初步形成了层级制订推行合同文本工作格局,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共制订合同参考文本184种。

(二)省局制订合同示范文本。省局制订、推行农产品等合同示范文本10种。一是省局根据我省农产品生产经营特点,在市州局制订的合同参考文本的基础上,制订、了茶叶、水产品(鱼类)、生猪、油料、瓜果、食用菌、种子、肥料,农药9种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在全省推行使用。二是与省建设厅联合对原《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联合向社会《湖北省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三是开展进场经营食品安全合同示范文本调查研究,部署荆门、孝感市工商局起草文本并组织试行。荆门市局制发了《荆门市农副产品零售市场食用农副产品流通安全合同》,在辖区农产品市场试行,共签订合同406份。四是与省直机关事务局联合起草《湖北省直机关职工住宅买卖合同》,经征求多方面意见和组织专家论证,已在省直公务员小区一期房销售中使用该示范文本。

(三)建立合同示范文本库。在省工商局门户网站和省企业信用促进会网站开设“合同示范文本”专栏,收集历年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的合同示范文本,分类录入上传,为社会群众提供合同示范文本免费下载使用。目前。共上传合同示范文本55种,社会群众点击量和下载量不断增加。

三、依托职能,大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文本重在推行使用,全省工商系统立足职能,多渠道、多形式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截至2007年底,全省推行各类合同示范文本302659份。一是加强合同示范文本宣传。全省工商系统开展各类合同文本宣传活动160多场次,广泛宣传《合同法》、《湖北省合同监督条例》、《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办法》,增强市场主体合同法律意识,推广合同示范文本。二是组织合同法律法规培训等活动,引导企业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全省工商系统共组织开展企业合同管理座谈会、培训班310场次,其中,省局开展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培训班两次。培训活动评析合同纠纷和案例,讲解合同示范文本特点,使企业了解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的重要性。三是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把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作为“守合同重信用”的必要条件,要求申报企业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必须达到100%。四是与有关部门联合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在与旅游、建设、农业等部门联合制订合同示范文本的基础上,与其通力合作,整合职能,联合推行或多渠道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四、强化措施,加强格式合同监管

篇6

(一)社会信用体系内涵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表现

社会信用体系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社会治理创新主要表现: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的主体不再仅为党政部门,而是多元主体,也包括各类非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民,多方参与互动、相互合作、各自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社会治理方式多元化,不再是仅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要依靠党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三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它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的彼此关系和运作方式的创新。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制度可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制度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社会治理创新依赖合理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其中一项就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本制度也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需建立的基础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为依据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电话号码、银行卡等实名制度;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等相关联,对守信奖励和对失信惩戒制度;对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信息保护制度等。

(三)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重要工具

它可以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既需要党委的领导,政府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市场的运作。

它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创新。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下,以信用记录作为对公民、社会组织等管理的数据基础,让信用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直接挂钩,实现社会治理高效化,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方式。

它可以利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奖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可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成为成熟的信用经济的基础制度,可以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社会治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创新。

二、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各类主体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一)推动政府部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实现职能转变。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提升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实现政府监管方式从法制、道德的传统手段向法制、道德和信用机制综合运用转变。过去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仅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监管处罚作用有限,也不对外透露处罚信息。这很难触动一些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而采用新的信用监管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等也分别以不同形式或模式对企业及个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例如:全国工商系统从2003开始,个体户、企业、商品综合市场分类监管。充分运用企业登记和日常监管信息建立健全企业数据库。特别是建立并开展持续的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制度。工商部门对诚信企业向其他部门推送,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安排专项资金、银行信用贷款和信用担保、企业上市融资,在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相应给予优先或便利。对于严重失信企业,纳入失信“黑名单”,除了进行行政法律手段惩治,进行重点高频率监管,提升监管的效率。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部门从单一部门转变成众多部门和行业联合监管。过去各个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不够,起不到真正的联合监管。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都共享,在法规技术标准之下,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方面信息记录和实现信息共享监督。例如,有信用记录的污点,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某家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和公开,被众多机构和公众了解。这家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工商、税务列入重点监管的对象,别的企业不与其合作,客户不购买其产品,难以生存和发展。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时间从事后临时监管向即时、长效监管转变。利用建立及时更新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部门可以突破事后、个案监管。过去在社会主体出现失信等问题以后,政府部门才实施监管惩戒。现在政府部门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监管市场主体的动态,一发现有失信违法等现象的可能态势,即可进行事前监管。而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社会主体一次失信、违规即可记录下来,可以使政府部门了解社会主体长期的情况。

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对象上,从个案监管到全面、重点监管转变。例如:工商部门通过信用评级数据库对不同等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重点监管,只需对信用状况差的企业进行重点、高频次监管,对信用状况好的商户进行免检、少检,实现了政府部门的高效监管。

(二)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市场交易中,经济主体之间常常存在着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主体内在驱动力在缺乏约束机制和约束软化情况下,很可能采取隐瞒、欺诈、违约的方式获取最大利益,需要专业化的信用服务行业收集评价各种信息,交易之前防范风险。信用服务行业可以起到创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通过信用服务机构的评价,信用好的企业,信用等级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金支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匹配。这样依靠市场自身就可以进行自我治理,是一种创新。

(三)有效激发社会组织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行业协会、商会以会员为对象,通过开展诚信宣传、制定行业职业道德标准和规定,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公开和共享行业的信用信息,针对企业开展基础管理、财务能力、履约状况、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完善守信得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行业竞争秩序走向规范,走向诚信经营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的社会治理创新。

(四)实现企业、公民等公众参与的自治性的社会治理创新。

1、实现企业自治的社会治理创新。

在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企业也都普遍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维护整个市场正常秩序。这也是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建立这个自治的管理制度。

2、实现公民自治的社会治理创新。信用管理让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注重个人行为,以免留下不良信用记录,影响生活。这将推动公民自觉遵守各项经济、社会的规定,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因为守信的人在这套制度奖励机制下将会在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受益。这将极大地减轻政府部门为了解决社会失信等问题做出的大量行政工作。

三、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法治化、精细化

(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法治化。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依赖配套的法律制度,才能很好实施。而法治正是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正常运作,需建立以下系统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信用编码管理法律制度;信用信息公开、收集、保护、运用制度;信用服务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都可以为我国在新时期内实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基本制度。

(二)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精细化。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它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就是实现对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运用大数据进行常态化、标准化收集相关信用信息,根据相关评价模型进行量化的评级。根据不同的评级,不同的社会主体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不同的政策,从而把道德标准量化,实现精细化的社会治理。

四、社会治理创新需以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各省市地区、政府部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广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来看,这是一项覆盖面广、影响到经济、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的基础性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不能理解为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它的建设要以政府为主体。因此也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重点领域的建设。各省市地区需要全方位去推动,现在有些地区也先行一步,率先展开了试点,有了初步的成效。而在经济领域的推动力度上,更需要全社会的企业都要参与进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二)推行统一的信用代码制度,加强建设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和融合。目前来看,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三大数据体系:行政管理信用监管信息体系、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商业协会信用信息体系。未来只有通过三大体系信用信息共享交换,通过实现区域数据库和全国的联网,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信用信息,通过严格的制裁措施,让不讲诚信的社会主体承受难以承受道德、经济和法律代价,进而产生“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动效应,才能有效地形成社会诚信自觉。

篇7

2011年,各地区商务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强行业管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提高了食品流通和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但是,商务领域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企业责任不落实、行业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日前,商务部印发了《2012年商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继续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有效加强和改进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切实解决流通环节影响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实现管理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要实现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继续做好屠宰、餐饮、酒类流通等相关行业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按照行业发展特点,从规范企业主体行为、从业人员行为、行业服务行为等环节入手,制修订相关法规标准,加快形成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开展标准化培训、宣传贯彻、示范工作,引导流通企业规范经营。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落实责任主体,确保食品安全刑事责任追究到位。

强化行业管理功能

要点强调,应严抓商务领域行业管理,强化屠宰行业监管。进一步完善屠宰行业法规标准体系,加大屠宰行业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落实肉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依法取缔达不到法定条件和标准的屠宰企业的定点屠宰资格。加强屠宰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同时,加强餐饮企业管理。继续落实《商务部关于加强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企业诚信经营,督促餐饮企业加强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管理及过程控制,严把餐饮服务入口安全关和加工质量关;督促企业加强对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的处置。加强品牌企业的建设,发挥好知名餐饮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和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行业发展。还要加大酒类流通行业管理,全面贯彻《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随附单溯源等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推进全国酒类立法工作,修订《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酒类现代流通体系。深入开展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促进酒类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商务领域服务体系建设

要点明确了推进商务领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继续推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推进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和全产业链企业为补充、覆盖全国的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经营主体责任,为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长效运营提供保障。加强与农业、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协作,打击场外交易,减轻体系运行成本,并探索建立全过程追溯体系;继续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地方建设屠宰监管技术系统和屠宰、检验、无害化处理、环保等设备设施,全面提升生猪屠宰行业监管能力和肉品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早餐示范工程,继续会同财政部在大中城市实施“早餐示范工程”,重点支持部分城市进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固定门店式标准化餐饮网点建设改造,妥善解决早餐不方便、不卫生等问题;大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做好示范工程建设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推动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

同时,稳步推进酒类流通溯源工作,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纸质随附单使用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电子随附单。在2011年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增加试点企业和品牌,扩展试点工作涵盖内容,制定统一酒类流通电子追溯标准,建立酒类流通电子追溯平台,推进试点企业数据库与中央平台对接,研究进口酒入关、仓储、流通、消费等全过程溯源管理,为在全程建立信息关联、互联互通、责任衔接、查证可信的酒类流通物联网打下基础,切实提高酒类商品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深入实施三绿工程,深入实施三绿工程,打造一批上联生产、下联批零终端的绿色低碳供应示范链,推广绿色低碳商业采购,引导低碳生产,发展低碳流通,促进低碳消费。培育绿色低碳市场,支持和推动绿色市场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健全绿色市场质量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加强进出口产品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相关信息。发挥好肉类等食品进口许可证管理和供港澳活畜禽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作用,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继续利用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支持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项目和食品行业公共平台项目。加强食品出口公共服务。

继续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要点要求,应继续开展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相关的专项治理,按照2011年10月商务部、公安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继续在全国开展打击私屠滥宰专项行动。到2012年底,实现城镇销售的猪肉全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按照2012年1月19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市场重点商品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打击农村市场制假售假行为,净化农村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化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等重点食品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农兽药残留、畜禽交易和屠宰、调味品、餐具、食品包装材料及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篇8

一、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一)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

以现阶段我市登记的39561户个体工商户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确定“个转企” 重点培育对象。

(二)加大力度做好个转企引导工作

对拟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登记工作,对具备开办企业、公司条件的引导其办理企业、公司登记;对生产型、服务型、商贸型个体工商户要重点做好“转型升级”登记引导工作。

(三)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质量

在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为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指导、填表、申请、审批、发照等实行“一条龙”服务,采取提前介入、延时服务、贴心服务、特事特办等服务措施。个体工商户转企时,在其名称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的相关规定,并且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字号、商标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原字号、商标。支持个体工商户成为转型后的小微企业的股东。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可使用原企业名称,转型为公司制企业的,可以在原名称后加“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个体工商户获得驰著名商标、“守重”企业等各种荣誉称号在转型后仍可延用。

(四)为转型成功的企业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及时提醒已经转型成功的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年报,并积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主动和相关部门沟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市今年引导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户数为195户,完成比例为100%,新转公司制小微企业户数为175户,完成比例为299%。

二、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双告知、双随机、一公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时建立并完善窗口工作制度,全面落实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业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要求窗口工作人员必须牢记企业注册登记所需的提交材料,向服务对象一次性告知所需要的法定必备材料、法定程序及办理流程,受理人员对服务对象所办业务一次性了解清楚并一次性解答清楚,当服务对象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时,窗口工作人员当场一次性告知应当补齐的全部材料,不致使服务对象多次来回往复。并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向社会公开法定审批事项、职责范围、办事流程、监督投诉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注册登记服务。

三、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小微企业经营场所登记

在确保人身财产安全、无污染、不扰民的前提下,放宽小微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对从事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的小微企业允许“一址多照”,允许物理分割地址或集中办公区登记为小微企业经营场所。支持小微企业进入众创空间经营,允许其经营场所“席位注册”。允许创意、设计、软件等领域的小微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将住宅、公寓登记注册为经营场所。

根据《聊城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之规定,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不审查房屋的产权权属、使用功能及法定用途。实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承诺应就房屋的产权权属、使用功能及法定用途等做出符合事实和规定的承诺,申请人凭《聊城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申请登记。

四、加强小微企业监管

加大对无证无照经营的清理打击力度,维护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严格把握政策界限,规范办案程序,坚持文明执法,杜绝粗暴执法,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提高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提升监管效能,构建公平有序、和谐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五、强化小微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2018年以来,临清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与共享工作,作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小微企业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的目标的重要举,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作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协同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在提升信用监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归基公示与共享工作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涉企社会共治、构建诚信体系的基础,能够为科学监管、精准监管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各单位对平台大数据的有效管理运用,积极协调,市市场监管局于8月8日在行政服务中心举办“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协同监管平台(山东)”工作推进会,市直63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推进会,会议对小微企业提出了部署和要求,建立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责任追究、奖励等措施。

(二)进一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转变。

市场监管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逐步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行,为各协同监管单位开通“双随机、一公开”模块,并印发操作指南,进一步推动集涉企信息互联贡献、大数据监管、联合抽查、综合执法、联合惩戒于一体的新型执法体系的形成,释放市场活力,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截止11月30日全市市场主体双随机抽查公示率100%。

(三)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谁公示、谁负责”的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对提供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信息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归集公示。同时,指导各业务部门,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介绍小微企业基础数据库和信用监管信息公示应用平台功能,教育非小微企业守法经营、重视信用。通过小微企业信息公示,提升企业“珍惜信用、维护信用”的意识,加快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制度,让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监管服务部门操作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应用操作,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双告知”、“双随机一公开”等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要求,厘清了各部门市场监管职责,推进了新型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六、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办理登记缺少技术支持

 现山东工商网上登记服务平台更新后,支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方便企业进行登记注册,但是该系统无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选项,致使企业只能选择到登记窗口现场报送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申请。特别是随着商事登记改革的推进,公司设立登记提交的材料越来越简化,投资者大多数直接选择办理新公司设立登记,并不选择办理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手续。

(二)个体工商户对于设立企业及需要提交的材料了解有限

我市登记窗口放有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工作人员在受理业务咨询时将办事的流程和提交材料会一次性告知办事人。而且在公共邮箱中提供提交材料申请表格和模板,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考填写。可即便如此有些办事人员在办理过程中不理解需要提交材料的内容,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认为办理企业提交材料相对个体工商户多,而且升级后在税务机关需要提交的材料相对也会增加,对升级企业有畏难情绪。

三、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建议定期开展培训、宣讲会,或者充分利用普法宣传等契机,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事登记改革的内容、成效,办理企业登记应注意的事项,企业经营中需要防范的法律风险等,激发社会公众的创业热情,让企业明白开办,守法经营。另外大力宣传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优势,切实打消广大个体工商户的思想顾虑,提高“个转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9

一、以支持服务“经济区”建设为主体,竭心尽力,全力助推全省经济发展。全面建立完善“经济区”执法服务一体化机制;全力支持服务大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支持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全力实施商标战略;全力支持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全力支持广告业健康发展;全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力服务促进对俄合作。

二、以强化市场主体行为监管为着眼点,立足规范,切实提高登记监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变更和退出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登记事项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涉及安全等重点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登记行为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主体登记档案的管理。

三、以查办重大违法案件为主线,攻坚克难,努力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严厉打击限制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严厉打击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严厉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

四、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完善机制,全力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大力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准入责任体系、辖区监管责任体系和食品安全领导责任体系、食品归口指导责任体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责任体系“五个体系”;深入开展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红盾护农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深入开展无照经营整治力度;深入开展“霸王条款”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监管。大力支持五大连池、北极村、镜泊湖、亚布力等11个旅游名镇发展,重点建设旅游名镇工商所;深入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村集贸市场监管;深入开展二手车市场监管。

五、以拓宽监管执法领域为突破,大胆探索,全面实现工商职能履行到位。加强对各类展销会的服务监管;加强对合同的深度监管;加强对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的监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强对法定代表人的监管。

六、以深化工商所升级创新为载体,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工商所全员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全面开展综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全面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全面开展工商文化建设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七、以强化执法责任体系建设为基础,强化监督,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法制工作格局;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积极协调配合开展地方立法立规工作;大力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强化规范执法;认真做好复议应诉;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

八、以发挥班子整体合力为目标,提升能力,大力加强市县两级班子建设。着力提升领导班子“五个能力”;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领导班子责任体系建设;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活动;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本文来源:文秘站  九、以落实《实施纲要》为牵动,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参与“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加大执法执纪稽查力度;认真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工商干部“十严禁”规定;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工商所评议活动;深入开展工商廉政文化活动;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

篇10

一、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1.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根据市局2015年红盾护农工作方案要求,对重要农资商品销售集散地、农资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乡镇农资经营门店进行集中整治。

2.规范农资抽检程序。对抽检不合格的农资商品,处理要及时、查办要到位,对制售假劣农资大要案件建立督查督办制度。

3.加强农资经营自律体系建设。指导农资经营者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农资经营示范店”培育工作,发展壮大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4.继续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根据省局要求加强信息录入、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推进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升农资市场规范管理效能。

二、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监管,营造规范有序市场环境

1.继续强化农贸市场监管工作。根据市政府和省局要求,今年继续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开展农贸市场专项巡查和监管执法工作。一是深化落实市场巡查、属地监管责任,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做好商品交易市场日常性监管工作,同时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统筹兼顾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市场监管工作,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出售、收购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

2.深化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开展好2014—2015年度省级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诚信市场创建活动,加大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力度,完善诚信市场、文明集市的公示和撤销机制,提升诚信市场创建活动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对获评2013-2014年度市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的单位,要加强宣传力度,主动强化联系和监管,维护良好的诚信市场形象,并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在全市形成崇尚诚信、守信光荣的良好氛围。

3.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认真贯彻工商总局《关于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切实规范商品交易市场交易行为。

三、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维护汽车市场秩序

深入贯彻工商总局《关于加强汽车市场监管的指导意见》,依法落实好品牌汽车销售备案工作停止后对汽车市场的监管职责,并组织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抓好汽车销售及服务企业主体资格检查、合同格式条款检查、信用评价、日常巡查、违法行为查处等五项监管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维护稳定的汽车市场秩序。

四、继续做好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

继续组织开展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抽检,依法查处掺杂使假、销售质量不合格油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并加强对成品油经营企业市场巡查,坚持规范经营,把住源头,跟踪流向的原则,监督企业加强成品油内部质量监测。同时,做好车用柴油升级相关后续工作。市局市场规范管理局按照要求继续开展市区成品油抽检,各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要积极开展本地成品油抽检,严把油品质量关,并对抽检结果积极公示,对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违法经营行为依法严厉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