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芍的栽培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芍的栽培方法

篇1

关键词:白芍;花生;间作;栽培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567.23+9;S565.2;S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61-03

中药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产于安徽、浙江等省,按产地不同分别称“亳白芍”、“杭白芍”等。具有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为大宗药材品种,年需求量在1万t左右[1]。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获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场价格在8~30元/kg之间波动[2],因此单纯种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户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而多年生中药材间作套种经济作物或农作物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层次对光能及热能的需求来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促进地下部分对水分、养分的合理利用,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土地产出,保障种植农户的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并能节约管理成本,真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循环性、节约性和多功能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10]。为此试验开展了白芍间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讨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应用可行性,为贵州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药材白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杨澜桥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白芍为安徽省亳州市的亳白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本所自育品种黔花生4号(A. hypogaea L. cv. Qian-No.4)。试验地翻耕起垄,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每窝2粒,花生种植密度设置3个处理,处理Ⅰ:株(窝)距25 cm;处理Ⅱ:株距35 cm;处理Ⅲ:株距45 cm;试验地日常管理同常规大田栽培一致。白芍在2011年4月5日种植,花生在2011年4月25日播种;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在收获期分别测定花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完成实验室考种工作,计算荚果的产量、产值;对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考种结果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农艺性状比较

试验过程中花生的齐苗期出现在2011年5月12日,盛花期在7月15日前后,收获期在9月10日。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在3个处理里随机挖取20株花生测定植株的农艺性状,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花生的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以处理Ⅲ的表现较好,处理Ⅱ次之,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单株的充分发育生长。

2.2 花生植株生物量分析

2011年9月10日收获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里分别选取5株花生,共计15株,分别称取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花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为x轴、地上部分生物量为y轴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见图1。线性方程为y=1.998 8 x+0.001 4(R2=0.520 8,n=15,P

2.3 花生产量与效益分析

2011年9月10日采收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中分别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50 cm×300 cm,收取各样方内所有的花生植株,带回实验室考种,考种结果见表2、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2可知,花生的单株分枝数、样方荚果数在各个处理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基本一致;考虑到花生对白芍的生长影响和白芍收获前农民的收益,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花生种植密度不宜过低或过高,这从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佐证。从表3可见,3个处理之间的的样方产量差异显著,以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中花生种植密度的处理Ⅱ产量和产值最高,即株(窝)距为35 cm的花生荚果折算产量(湿重)高达6 467 kg/hm2,折算产值可达19 400元/hm2。

3 小结与讨论

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为起垄种植白芍,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个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株(窝)距为35 cm左右较适宜,其花生荚果产量(湿重)能达到6 467 kg/hm2、产值为19 400元/hm2。

由于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在栽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夏秋季才可收获,所以此次试验还未来得及对白芍的产量进行分析。在试验中观察到,与单纯种植白芍比较,白芍间作花生的田间表观生长情况并无显著性变化。此外,间作花生比白芍单作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白芍间作花生能有效地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白芍为深根性植物,而花生根系发达,既能固氮又能疏松土壤,可使耕作层改善营养水平与物理结构,创造出一个白芍与花生互惠生长的有利根系环境。其次是白芍年生长周期与花生相近,可同季管理,因此尽管白芍生长周期长达5年,但间作花生后能以种促管、以短养长、以管促收,即花生的管理也兼顾了白芍的管理要求,如花生的除草施肥对白芍的生长发育也有利,花生封行后,杂草就难以生存,这对白芍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营养加快自身药用成分合成与积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等将产生积极作用。初步统计每季花生的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白芍除草2次以上,按目前当地白芍种植基地的除草用工统计,每公顷平均每次除草需150个人工,折合劳务费用达6 000元,2次就是12 000元,这样每年就可节约不菲的劳务支出,能大大降低白芍种植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白芍种植基地第一年间作花生可为白芍幼苗生长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境,尤其是2011年当地遇到了干旱,由于花生植株有效地保护了白芍幼苗正常生长,使一年生白芍植株平安度过了幼苗期,为下年的茁壮生长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是在贵州省引种发展中药材,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种植过中药材,对发展中药材存在畏惧心理,一是怕种不活,二是怕卖不掉;尤其象白芍这类生长周期较长的中药材农户心理更是难以承受,而采取药材间作经济作物或农作物的栽培模式可以让农户感觉踏实,基本收益能得到保障,农户就能安心去搞好中药材生产。因此在新发展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推广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具有保障种植农户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增加土地产出、节约管理成本的现实意义,可行性毋庸质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陈世友.白芍行情等待突破[J].全国药材信息,2011(15):6-7.

[3] 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间套作与中药材的生态栽培[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4):77-80.

[4] 柴 强,黄高宝.间套种植对根系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3):208-211.

[5] 王玉彦,吴凤芝.间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 北方园艺,2009(8):136-139.

[6] 张 云.白芍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93-995.

[7] 尕藏措.药用植物白芍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牧业,2007(1):38.

[8] 夏家超.中药材白芍的栽培加工方法[J]. 农村百事通,2010(23):34-35.

[9] 杨友琼,吴伯志.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92-196.

[10] 唐永生.间套作抗旱保丰收技术[J].致富天地,2010(2):28-29.

篇2

【摘要】 目的确定白芍的最佳贮藏条件。方法对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白芍饮片和未切片白芍根茎进行芍药苷含量、含水量、霉变率监测,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并观测不同包装材料对白芍贮藏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芍药苷含量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温度、湿度越低芍药苷含量降低越少。白芍含水量、霉变率与湿度关系密切。塑料袋和真空包装防潮效果好。结论白芍贮藏以低温、低湿,塑料袋或真空包装为佳。

【关键词】 白芍; 贮藏; 高效液相色谱; 芍药苷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best storage condition for Radix Paeoniae Alba. MethodsThe paeoniflorin content, water content and mildew rate were determined, SPSS was applied in data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ackage materials were observed.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paeoniflorin content in samples stored at different conditions.Lower temperature and lower humidity were in favor of storage. Water content and mildew rat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idity. Plastic and vacuum packaging played the good moisture-proof role.ConclusionRadix Paeoniae Alba should be stored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lower humidity with plastic or vacuum package.

Key words:Radix Paeoniae Alba; storage; HPLC; paeoniflorin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功效[1],为大宗常用中药。白芍所含的活性物质主要为有一定挥发性的单萜苷类成分[2],这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易受到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品质下降。用现代方法对白芍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3],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对白芍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和药理作用方面,但关于不同的贮藏条件对白芍品质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不同贮藏条件(包括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包装材料)下对白芍的芍药苷含量、含水量、霉变率进行监测,研究其在各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白芍的贮藏提供科学依据,以确定白芍的最佳贮藏条件。

关于中药贮藏的文献[4,5],多通过比较有效成分含量来确定贮藏方法的优劣,但此方法未能反映贮藏过程中有效成分变化的快慢和趋势。本研究采用有效成分的变化率作为考察指标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贮藏用白芍购于安徽亳州,白芍饮片和整货(系未切片白芍根茎)分别为同一批次。药材经王强教授鉴定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1.2 仪器和试药 温湿度表(泊头市王鲁道仪表厂),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DAD检测器(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USA),H66025T型超声波仪(无锡超声电子仪器设备厂),BS110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0629)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腈为色谱纯,无水乙醇、甲酸均为分析纯,水为双蒸水。

2 方法

2.1 考察温度对白芍贮藏的影响将药材置于4~6 ℃、25 ℃和40 ℃条件下,控制湿度在50%RH以下。定期测定芍药苷含量和含水量,并进行外观性状观察。

2.2 考察湿度对白芍贮藏的影响实验设计在20~25 ℃条件下,将白芍置于30%RH(干燥器下放变色硅胶),50%RH(干燥器下放50%H2SO4溶液),92.5%RH(干燥器下放饱和KNO3水溶液)[6],测定项目同上。

2.3 考察包装材料对白芍贮藏的影响将药材分装于纸箱、麻袋、塑料袋、编织袋和真空包装5种包装中,每种包装平行两份,与无包装的药材一同放置于高温(40 ℃)和高湿(92.5%RH)条件下贮藏。测定项目同上。高温(40℃)、高湿(92.5%RH)环境对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较大,为密切监测白芍在这两种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故每周对其进行测定。第5周时高湿环境下的白芍全部霉变,而现实中高温天气持续数周的情况几乎不会遇到,因此高温、高湿环境的考察期以5周为限。水分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附录Ⅸ H)水分测定项下减压干燥法测定[1]。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考察详见文献[7]。

3 结果

3.1 水分测定实验前白芍饮片的含水量为6.17%,白芍整货的含水量为6.32%。在贮藏考察期中,含水量测定与芍药苷含量测定同步。第5周时92.5%RH条件下饮片与整货含水量分别为19.04%和20.11%;30%RH条件下饮片和整货含水量有所下降;其余条件下药材含水量有所上升,但变化不大。

3.2 芍药苷变化率的计算 用HPLC法测定各贮藏条件下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由于各贮藏条件下的药材测定时间间隔不同,贮藏期也不同,为更好的比较药材在各贮藏条件下芍药苷的变化快慢,故选择芍药苷变化率作为考察指标。芍药苷变化率是指:在贮藏期中芍药苷含量每一天变化的质量分数。其数学表达式为K=Mn-Mn+1TMn表示第n 次测定的芍药苷质量分数,Mn+1表示第n+1次测定的芍药苷质量分数,T表示两次测定之间的时间间隔。高温、高湿条件芍药苷变化率数据见表1。其余条件下芍药苷变化率见表2。表1 高温高湿条件芍药苷含量变化率表2 其余贮藏条件下芍药苷含量变化率

3.3 SPSS数据分析将表1~2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芍药苷变化率为观测变量,分别以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贮藏湿度为控制变量。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将表3和表4比较可知,温度较湿度对芍药苷变化率作用更明显。由表1~2可知,白芍在低温(4~6 ℃)、低湿(30%RH)条件下放置,其芍药苷含量的减少明显小于在高温(40 ℃)、高湿(92.5%RH)条件下芍药苷的减少。表3 温度对芍药苷变化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4 湿度对芍药苷变化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3.4 包装材料考察高温条件下所有包装均适用。高湿环境下不同包装的药材出现霉变的时间长短为:无包装

4 讨论

白芍随贮藏时间延长,芍药苷含量呈下降趋势。温度、湿度越低芍药苷含量降低趋势越小。低温、低湿环境利于白芍贮藏。因此白芍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和阴凉的地方。从含水量测定可知,贮藏期药材的含水量主要受环境湿度和包装材料的影响。对于白芍,当含水量超过14%时易产生霉变。药材包装有防潮、防虫、方便运输和销售的作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对于贮藏十分重要。建议白芍的包装首选塑料袋,有条件时可选用真空包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白芍的流通和贮藏主要有饮片和整货两种,故在实验中选用两种形态的药材进行考察。由于整货在药材加工过程中不易干燥,含水量较高,贮藏期中整货较饮片易霉变。建议白芍以饮片贮藏为佳。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8.

[2] 高小荣, 田庚元.白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 (6) :416.

[3] Shibata S, Nakahara M . Paeoniflorin , a glucoside of Chinese paeony root [J]. Chem.Pharm. Bull , 1963 , 11 (3) : 372.

[4] 蒋桂华, 贾敏如, 马逾英, 等.川芎贮藏条件的研究[J].中药材, 2005, 28 (6):464.

[5] 李俊萍, 周福军, 贾建伟, 等.不同贮藏条件对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 2003, 34 (3):273.

篇3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21-02

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用以治疗伤寒后心阳受损,心阳虚衰,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动失常,致心中悸动不宁。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润燥;姜、桂、酒辛温,具有温通心阳,通行血脉之功。诸药合用,温而不燥,通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阴阳调和,共奏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之功。“复脉”的重点,在于复脉中之阳。后世多用于治疗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的各种疾病,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凡属阴血不足,阳气衰惫,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如孙思邈用其“治虚劳”病,症见“汗出而闷,脉结悸”;《外台秘要》用治热病伤阴的肺痿;《张氏医通》用治“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的病证。现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治疗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缓、房颤),病毒性心肌炎,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等。也常用于汗证、白细胞减少症、季节性低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炙甘草汤治疗以虚为主的心脏病疗效显著。

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大量炙甘草汤化裁应用的记载,一如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一样,叶天士看中了炙甘草汤中大量滋阴药的组合,临证时常去辛热的姜、桂、酒,加白芍养阴柔肝,加鸡子黄清心养血,加牡蛎敛汗固脱,加甘蔗汁滋阴清热润燥,加乌梅、五味子酸甘化阴生津止渴等等。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费十一》中指出:“则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将仲景的通阳复脉法变成滋阴生液及咸寒甘润法,扩展了炙甘草汤的应用范围,应用重点主要是肝肾阴血亏的虚证。于仲景原意虽有阴阳缓急之异,但善师仲景之法,变通、扩大而用之,且极具创新之举。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变刚柔相济之方为“柔缓之法”,同时也使后世有人错误地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是养阴润燥。《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主要将炙甘草汤应用在一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温病伤阴,温热、风温、冬温等,常常去参、桂、姜、酒,加青甘蔗汁,来养阴清热。如某,风温热伏,更劫其阴,日轻夜重,烦扰不宁。(风温伤阴) 生地、阿胶、麦冬、白芍、炙草、蔗浆(《临证指南医案・风温》)。(2)肝风内动,中风、头风、痉厥等,常去姜桂或参,加鸡子黄、白芍,以养阴增液息风。如余,细促,神迷,舌缩言謇,耳聋,四肢牵引,牙关不紧,病已月余,乃温邪劫液,阳浮独行,内风大震,变幻痉厥危,议以育阴熄风法,必得痉止神清,方有转机。阿胶(二钱)、鸡子黄(一枚)、人参(秋石拌烘一钱)、天冬(一钱)、细生地(二钱)、白芍(一钱半)。又,神气稍苏,脉来敛静,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阿胶、人参、淡菜、鲜生地、天冬、川斛。毛,少阴不藏,温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饮,舌辛似缩,症非轻小,拟用复脉汤,为邪少虚多之治,去姜。又,舌绛汗泄,齿燥痰腻,热劫津液,最防痉厥,复脉汤去姜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3)阴虚阳亢,虚劳、咳嗽、吐血等,常去姜桂或参,加甘蔗汁、白芍,以养阴生津。某,脉虚细,夜热晨寒,烦倦口渴,汗出,脏液已亏,当春气外泄,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炙甘草(七分)、人参(一钱)、阿胶(二钱)、火麻仁(一钱)、生地(二钱)、麦冬(一钱)、桂枝(三分)、生白芍(一钱半)。(《临证指南医案・虚劳》)(4)血虚或气血两虚,胎前产后,常去参桂姜枣,加牡蛎,以滋阴养血,扶正固脱。如某,产后去血过多,阴虚阳实,头中眩晕,汗出肉,惊畏身热等症,最易昏厥,苦辛气味宜忌。生地、小麦、炙黑甘草、麦冬、阿胶、茯神、生左牡蛎。(《临证指南医案・产后》)

中风的病机在叶天士以前,多以外邪立论,风邪入侵为主,如《金要略》:“夫风为病,当半身不遂。”金元之后,或有从痰有或从火立论,杂治不一。叶天士通过应用炙甘草汤治疗肝肾真阴亏虚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内风论,认为肝肾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内风旋动。批驳了过去那种杂治肝风的做法,如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云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后附的医论中总结道:“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在治疗中风、痉厥、肝风等病症时,常在加减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龟板、龙骨、牡蛎龟胶、淡菜等血肉有情之品,指出:“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余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临证指南医案・虚劳・万二七》)在推崇血肉有情之品填阴补虚的同时,叶天士在咸寒滋阴息风的基础上,主张使用介类药物平肝潜镇,“厥从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阴水亏,斯阳风烁筋,而络中热沸即厥,拙拟血属介类,味咸入阴,青色入肝,潜阳为法。又,阴络空隙,厥阳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余用咸味入阴和阳,介类有情之潜伏。”(《临证指南医案・痉厥・顾》)创立了“血肉填阴”和“介类潜阳”法,吴鞠通在学习叶天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创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方剂,用于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使叶天士的咸寒滋阴及介类潜阳学说得到了发展。加减复脉汤由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加白芍而成,以甘润存津立法,为滋阴养液之方,用于治疗温热病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主治下焦温热伤及肝肾之阴者。温病热在下焦,出现阴虚热炽,阴液下泄,症见便溏者,则宜滋阴固摄,当选一甲复脉汤,方由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而成。若真阴欲竭,虚风将起,证见手指蠕动者,治宜滋阴潜阳,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以滋阴潜阳熄风,名二甲复脉汤。方中以加减复脉汤诸药复其阴,用生牡蛎、生鳖甲二味质地沉重的甲壳药滋阴清热,重镇潜阳,以熄虚风。若兼心中大动,甚则心中痛,脉象细促,此乃温热伤阴,阴亏已甚,虚风内动,治宜滋阴熄风,用三甲复脉汤主之,即在二甲复脉汤中加生龟板一两以助滋阴熄风之力。若见神倦瘛,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为真阴大亏,虚风内动,急宜味厚滋补之品以滋阴养液,柔肝熄风,用大定风珠主之。大定风珠是由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组成。五味子味酸性温,有益气敛阴,益精,养五脏之功,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品,鸡子黄能补脾精而益胃液,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两药合用补阴液而熄内风。麦门冬、生地黄、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牡蛎平肝潜阳。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阴。诸药相合,有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效。兼俱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与补气生津,敛阴固脱之功,是挽回阴阳俱亡的急救之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脉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之阳,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程门雪在《学习的点滴体会》中给叶天士以高度评价指出:“天士为善用经方之法者,历来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由其使用炙甘草汤的种种创新,即可以窥之一斑。同时,也给我们提供学习和使用经方的方法,如欧阳修所说,得其意而忘其形。

篇4

关键词:祁术;生态特性;药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 形态特征

祁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20~80cm,上部有分枝。叶互生,为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两边有柔毛,有暗红色长柄,头状花序较大,开白花略带黄色。瘦果密集羽状冠毛,籽比芝麻籽还小,灰黑色。根状茎大者如拳状,形似如意,与茎杆相连处较细长,如鹤颈形。断面色白质润,大者中心带有朱砂点,味先甜后苦。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2 生态特性

祁术习生于海拔千米以上、多云雾、土质肥沃的山坡上,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较耐寒。祁术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格,但在苗期适当浇水。如此时干旱,幼苗生长迟缓,但高温季节,应注意排水,否则容易发生病害。生长后期,根状茎迅速膨大,这时需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干燥对根状茎膨大有影响。祁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酸性的黏壤土、微碱性的沙质壤土都能生长,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盐碱地种植。育苗地最好选用坡度小于15~20℃的阴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较瘠薄的地为好,过肥的地祁术苗枝叶过于柔嫩,抗病力减弱。祁术忌连作,轮作期要在5年以上,其前作以禾本科为佳,因禾本科作物无白绢病感染(小麦、玉米、谷子)。不能与花生、元参、白菜、烟草、油菜、附子、地黄、番茄、萝卜、白芍、地黄等作物轮作。

3 药理成分及功效

据现代药理证明,祁术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Atractylol)、苍术酮(Atractylon)等,并含有维生素A。根茎含挥发油约1.4%,油中含苍术酮(a-tractylone),尚含白术内酯甲、乙(butenolide A,B)、芹烷二烯酮[selina-4 (14),7(11)-dien-8-one]、β-芹油烯(β- Se-linene)、桉树萜(aromaden-drene);另含氧香豆素类(oxicoumarines)、糖类及树脂等。祁术以根茎入药,具有补脾健胃、补血、降糖、壮筋、化湿利水、安胎、止汗、抗血凝等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痰饮水肿、胎动不安、肝炎、胃溃疡、糖尿病、盗汗等症。

4 发展前景

近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行业行动计划》,把发展中药材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长远发展规划,全面实施道地药材“名牌战略”。祁术为白术中佳品,特产于祁门县的高山土地和气候条件。祁门山场资源丰富,具有适宜祁术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民间有种植祁术的传统,人工种植技术获得成功。通过民间试种,有着大量的母种,可为无性繁殖、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作套种,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扩大药源,增加山区林农收入。

5 栽培技术

5.1 选地整地

育苗地必须选择气候凉爽、半阴半阳的北向或东向的山坡丘地,以生荒地为好,要求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土质疏松的沙质壤土。育苗地必须冬季翻耕,使土壤充分风化,并施足基肥,翌年春季播种育苗时,再重新细整一遍,作好苗床待播。祁术栽植地,宜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土或沙质壤土。易积水的低洼地、盐碱地,保水力差的沙土或粘性重的粘土,均不宜栽植。祁术忌连作,种过祁术地,必须隔5年后才能再种祁术,也不能选在附近种过祁术的下坡地种植。选好地后,种植前1个月,将土地进行耕翻,耕深20~25cm,同时施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以及磷肥作为基肥。然后耙细整平作畦,畦宽1.2m,畦高25cm,畦与畦之间的沟宽25~30cm。

5.2 繁殖方法

5.2.1选种育苗。选择叶色深绿、质厚,花蕾扁平肥大的大叶型种株,留中期开放饱满的花蕾5~8个,摘除其他花蕾。立冬后,种子充分成熟,择晴天,剪下地上部分,连秆缚成束,悬挂避雨通风处20~30天,阴干,再日晒2~3天,收集饱满的种子,置布袋中,悬挂阴凉通风处备用。

5.2.2 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后)进行播种。播种时先将经冬季已翻耕整平、施足基肥的育苗地再细整一遍后,作好苗床,畦宽70~90cm,畦与畦之间沟宽25cm左右。播法分撒播和条播两种均可,条播行距15cm,播幅8~10cm,每667m2用种量4~5kg。撒播每667m2用种量10~12kg。播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厚约3cm。上加盖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发芽。播后经15~20天出苗。苗齐后,要加强管理,做好除草、间苗和施肥等管理工作。霜降至立冬,苗叶枯黄,择晴天挖起根茎(术栽),剪去茎秆及尾部细根,剔除病、残株,可以随时栽种,也可以薄摊在通风阴凉处晾2~3天,待表皮水分干后,以一层泥沙,一层术栽苗,堆放5~6层,至35cm左右高,储藏一段时间再栽种。

5.3 移栽种植

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移栽种植。在起苗后将术栽茎叶和细根剪去后立即栽种,也可将术栽储藏一段时间后,待土地全面整好后,再统一开始种植。栽种时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春分前)均可,但以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为栽种的最适期。一般是早种,先生根后发芽,生命力旺盛,抗旱、抗病、吸肥能力强,产量高;迟种,先发芽后生根,抗旱抗病、吸肥能力较差,产量相对较低。所以,应尽量争取在1月上中旬种毕。栽种时,按行株距28~30cm×23~25cm挖穴栽种,穴深6~8cm,施入稀人粪尿,每穴放术栽1或2个,芽头朝上,施入过磷酸钙或饼肥,上盖焦泥灰或细土,与畦平。

5.4 田间管理

篇5

摘要:综述了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的前处理方法、利用化学模式识别和直观判断对红外光谱谱图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表明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具有特征性强、取样量小、简便迅速等特点,对中药材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鉴别;谱学,近红外线;光谱分析,拉曼;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是一门历史悠久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的实用技术科学,由于红外光谱具有特征性强、取样量小、简便迅速、准确等特点,各国药典都将红外光谱作为法定的药物鉴别的主要方法。中药材组成十分复杂,其红外光谱是其中多个组分红外光谱的叠加,光谱的吸收峰强度与峰形是相同或不同的官能团互相作用的结果。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只要在质和量方面相对稳定,并且样品处理方法按统一要求进行,中药材的红外光谱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因此,近年来红外光谱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材的鉴别研究。

1 红外光谱鉴别中药材的前处理方法

11 粉末直接压片法

闫景芳等[5]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测定丹参和栽培丹参粉末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种不同中药的图谱都有自身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1750~1000cm-1处特征性明显。华文俊等[6]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对常用中药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进行红外光谱鉴别,结果表明,3种中药与伪品的图谱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1750~1000cm-1处特征性明显。周红涛等[7]采用药材粉末直接压片法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产地的赤芍样品,结果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孙静芸等[8]采用中药粉末溴化钾直接压片法对不同来源的10个省20批商品药材,16批家种或野生药材和6个混淆品种的桑白皮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归纳其特征。结果表明,利用红外线指纹谱特征和相对透射率的大小较容易鉴别正品与混淆品,从而建立了简便、可靠、专属性强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王永金[9]等用溴化钾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对熊胆进行了鉴定。

12 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就是选择几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把真伪品或易混淆品药材中的化学物质按不同的极性提取出来。药材的极性一般都会在某一种或几种溶剂浸出物中出现,从而反映到红外光谱上,对药材作出鉴别。姜大成等[10]用体积分数为50%乙醇、丙酮、氯仿、石油醚4种溶剂和直接粉末压片5种处理方法对16组54种动物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16组药材的5种处理条件下的样品,80%的红外光谱比较都有鉴别意义,并且每组药材至少有一种条件可以达到鉴别的目的。何淑华等[4]应用50%乙醇、丙酮、氯仿处理了126种中药材,其中118种的红外光谱都有明显的差异。田进国等[11]应用石油醚、乙醚和水提取灵芝、苦地丁等30种药材样品,并分别测定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其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后又用同样的方法鉴别了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川贝母5种贝母,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功劳木及同属6种药用植物,北五味子野生和栽培品种,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人参和西洋参,不同产地、品种的当归,不同产地的赤芍和白芍,延胡索和全叶延胡索[12-20]。

张文惠等[21]利用溴化钾压片法和涂膜法对南、北葶苈子的粉末及甲醇、丙酮、正己烷的浸提物分别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实验结果表明,甲醇和丙酮浸提物的红外光谱在3344、2285、2038、1515、870、792、581、460cm-1处峰形不同。因此可利用葶苈子粉末溴化钾压片法及其以丙酮、甲醇为溶剂浸提物的涂膜法配合红外光谱作为葶苈子的鉴别依据。

13 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

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药材的红外光谱,可以排除萃取法和红外制样时的不确定因素。程存归等[22]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了中药材威灵仙及其伪品华东菝葜、山木通和毛柱铁线莲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威灵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的差别较大,说明他们之间的主要化学成分不同,特别在指纹区,可以作为红外光谱区别鉴定的依据。程存归[23]利用此方法对艾、野艾及细叶艾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吸收差别较大,从而进行鉴别;对川贝母、珠贝和小东贝也进行了鉴别[24]。金文英等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25],借助OMNI采样器直接测定了中药材地骨皮及其伪品鹅绒藤和黑果枸杞的红外光谱,结果发现正伪品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大。

2 红外光谱分析

21 直观判断红外光谱的异同

主要根据红外光谱的峰数、峰位、峰形和峰的强度,以及某一波数吸收峰的有无,指纹区的面貌等进行判断。总的原则是比较红外光谱的全貌,而不是对吸收峰进行归类。曹先兰等[26]对95种矿物药280多个样品进行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应用红外光谱法可鉴别不同种的矿物药及矿物炮制品,还可鉴别矿物药的真伪。邱泽雨等[27]对不同产地的珍珠、蟾蜍、蛤蟆油、冬虫夏草和五灵脂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样品的红外光谱一致性很好,重现性也好,在特征区均有明显的宽峰吸收。对冬虫夏草和其伪品地蚕、五灵脂和其伪品泥灵脂、熊胆和其伪品以及麝香和掺假麝香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根据其特征区特征吸收峰可判断中药的真伪。由于牛黄制剂的增加,牛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天然牛黄来源紧缺,因此,市场上不断出现假冒的天然牛黄。张汉明等[28]对猪胆结石、人胆结石、假牛黄(大黄、黄芩、黄连和黄柏制成)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可以看出红外光谱能有效地将天然牛黄与人工牛黄、猪胆结石和人体胆结石区分开;以大黄等植物药材掺入少量面粉制成的伪品牛黄的红外光谱与天然牛黄相比更有明显的区别。王永刚等[29]利用红外光谱法鉴别羚羊角、山羊角及绵羊角。它们在1500~1000cm-1的峰形与峰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羚羊角在1411cm-1左右有一比较尖锐的峰,而山羊角、绵羊角的红外光谱在该处无峰显示,在1384cm-1处则有一共同峰,可以准确地将羚羊角与其他两者加以鉴别。曾明等[30]对不同产地10个野葛、3个粉葛、2个食用葛及2个苦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同种植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几乎一致,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陈黎等[31]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氯仿和乙醇提取液分别进行鉴别,实验表明,在与药材对照品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峰形、峰强度等特征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何首乌与混伪品的依据。

22 化学模式识别法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每一种中药材的质量又受产地、采收期、生长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单凭经验或专业知识来定性的分类远远不够的,随着数学与电子计算机在中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化学模式识别法逐步成为了中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董彬等[32]利用聚类分析法对野生、栽培和不同产地的赤芍进行了快速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对赤芍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对野生、栽培和不同产地的赤芍进行快速鉴别。

张亮等[33]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分类识别研究。应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可以对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浸出物的红外光谱进行分类识别。

徐永群等[34]借助红外光谱的指纹谱特性,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产区的赤芍进行了产区聚类,用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了赤芍的产区。结果表明,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与传统中医对赤芍质量的经验评价一致,说明所分产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产区预测结果较理想。

二维相关光谱可以提高分辨率,简化含有许多重叠峰的复杂光谱,是研究功能基团动态结构变化和分子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曹峰等[35]采用红外光谱法结合二维相关分析技术,利用真伪天麻化学成分的差异研究在热微扰过程中所引起药用植物结构变化的规律,凭借高分辨的二维谱图,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揭示两者相应各官能团的变化规律。在正品天麻和伪品芭蕉芋880~1500cm-1区域的二维相关红外谱同步谱中,正品天麻在对角线上出现了2个较强的自相关峰,它们所对应的基团振动峰的位置分别是在1237cm-1和1415cm-1处,说明这些吸收峰所对应的基团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明显。同时,正品天麻在对角线上出现2个正交叉峰,1415cm-1处的吸收峰和1237cm-1处的吸收峰正相关。而伪品芭蕉芋则在对角线上出现了4个较强的和1个次强的自相关峰,它们所对应的基团振动峰的位置分别是在1024、1055、1194、1225、1162cm-1处,说明这些吸收峰对应的基团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较明显。伪品芭蕉芋与正品天麻不同,在对角线两边出现了许多较弱的正交叉峰。

根据中药材粉末快速鉴别的需要,徐永群等[36]提出了阵列相关系数比对法,并设计了比对程序,将其与红外光谱数据库结合起来,以增强谱图比对的置信度,用于药材的快速鉴别。他们对桔梗和白术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对,将4000~400cm-1的红外光谱分为10段,分别计算各段吸光度的相关系数和总体相关系数,这样在两光谱的一次性比对中,既可获得整体相关系数的信息,又可获得各波段相关系数的信息,可较好地显示不同药材之间的差异,为药材的鉴别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具有可比性差异的依据,凭借这些差异就可以进行药材的鉴别和分类。

3 近红外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NIRS)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简便的分析方法,其波长范围为780~2526nm(波数范围为12820~3959cm-1),该谱区主要是含氢基团(CH、NH、OH)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其吸收强度低,不需对样品作任何化学处理,可直接进行分析,而漫反射技术可直接测定固体样品,无需破坏样品及制样,操作简便、快速。何淑华等[38]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算机结合,采用漫反射光学检测方法,对吉林省产的西洋参、人参及其炮制品红参进行分析,应用系统聚类法获得分类结果,结果令人满意。刘国林等[37]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非线性映射技术对不同种和不同产地的蛇床子进行鉴别,显示出不同地域的蛇床子在近红外光谱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刘荔荔等[39]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部分羊蹄类生药进行鉴别,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白芷类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经济价值,但其鉴别比较困难,吴拥军等[40]选用8种白芷及其近缘植物的叶进行近红外光谱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和非线性映射技术对其进行分类。结果两种分类方法获得了相同的分类结果,与植物学分类和实际应用情况相符。刘福强[41]等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监测芦丁药品的质量,成功地分出合格药品和不合格药品。 转贴于  4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配合鉴别中药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可给出互补的信息。红外光谱检测的是分子振动时产生的偶极矩变化,因此它对极性基团较为灵敏,而拉曼光谱则对分子的形态以及极化度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它对于非极性基团是一个很好的探头,两者结合对于中药鉴别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红外光谱无法测定水溶液的光谱,水在中红外区有许多吸收,严重干扰试样的测定,拉曼光谱则不受限制,以玻璃或石英为容器的水溶液试样同样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孙素琴等[42]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和变换近红外傅立叶拉曼光谱对大黄(西宁大黄)与伪品大黄(华北大黄、山大黄、水根大黄)进行了无损快速鉴别。结果表明,尽管正品大黄与伪品大黄差别较小,大部分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在红外、拉曼谱图中各自的特征峰较突出,根据谱峰的强度和位置可将它们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中药红外光谱鉴别法是一种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现已应用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鉴别研究中。但是中药材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体系,所含各化合物吸收强度的叠加,使其具有难以解析的复杂性,又因大多数药材的主体成分相似,故谱图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何区分这些相似而又复杂的谱图,这是方法学研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36]。因此,各种解析复杂红外光谱的软件,例如化学计量学软件、比对软件等的开发和推广将会极大地推进红外光谱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与此同时,正如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王健所讲,国家药典委员会最好能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实验方法,选定合适的品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一鉴别技术更加成熟,最终为各地药学工作者利用红外光谱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随着计算机和化学计量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红外光谱法必将成为中药鉴别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淑良,易大年,吴天明.红外光谱分析与新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

[2]姜大成,何淑华,张洁.红外光谱鉴定中药材的原理与方法[J].中药材,1993,16(7):42.

[3]白雁.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药杂志,1997,16(9):413.

[4]何淑华,张洁,曲连颖,等.中药材红外光谱鉴定方法[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4(10):103.

[5]闫景芳,周传昌.红外光谱法鉴别丹参的实验研究[J].枣庄师专学报,2000,17(5):53.

[6]华文俊,周洪雷,孙勇,等.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的红外光谱比较[J].中医药研究,2000,16(2):53.

[7]周红涛,胡世林,冯学锋,等.不同产地赤芍的FTIR指纹图谱对比分析[J].中草药,2002,33(9):834.

[8]孙静芸.桑白皮与易混淆品种红外光谱指纹谱的分析[J].中草药,2002,33(4):355.

[9]王永金,杨泽民.红外光谱鉴定熊胆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3):157.

[10]姜大成,张洁.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中草药,1999,30(2):137.

[11]田进国,娄红祥,任健,等.三十种药材对照品红外光谱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1):24.

[12]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五种贝母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6):292.

[13]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7,20(8):393.

[14]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功劳木及同属6种药用植物的红外光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263.

[15]田进国,任键,娄红祥,等.北五味子野生和栽培品种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8):396.

[16]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南、北五味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6):284.

[17]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人参和西洋参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6,19(2):70.

[18]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不同产地、品种当归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9):451.

[19]田进国,娄红祥,任键,等.不同产地白芍和赤芍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5,18(4):176.

[20]田进国,陈永林,任键,等.延胡索与全叶延胡索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6):327.

[21]张文惠,汪国华,吴毅,等.葶苈子的红外光谱鉴别[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2):68.

[22]程存归,韩涛,腾云龙,等.威灵仙及其伪品的FTIR法直接鉴定[J].光谱实验室,2002,19(2):177.

[23]程存归,刘鹏,陈宗良,等.艾、野艾及细叶艾的FTIR直接鉴别[J].中药材,2002,25(5):315.

[24]程存归,郭水良,陈宗良,等.FTIR直接测定法对川贝母和珠贝、小东贝的区别鉴定[J].中草药,2002,33(3):262.

[25]金文英,程存归,吴兰菊,等.FTIR直接鉴别地骨皮及其伪品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3,21(2):21.

[26]曹先兰,李维贤,李非,等.矿物中药鉴定的新方法[J].中成药,1990,12(10):11.

[27]邱泽雨,郭允珍.中药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89,11(8):16.

[28]张汉明,李松林,王勇,等.真伪牛黄的红外光谱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4):376.

[29]王永刚,张文惠,吴毅.红外光谱法鉴别羚羊角、山羊角及绵羊角[J].中药材,2001,24(9):639.

[30]曾明,张汉明,郑水庆,等.葛根及同属植物根的红外光谱鉴定[J].中药材,1998,21(8):392.

[31]陈黎,陈吉炎,何建国,等.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红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1999,22(4):182.

[32]董彬,孙素琴,周红涛,等.红外光谱和聚类分析法无损快速鉴别赤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2):232.

[33]张亮,蓝要武,韩英,等.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中药材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分类识别研究[J].药学学报,1995,30(2):127.

[34]徐永群,英昊,周群,等.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在赤芍产域分类鉴别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3,31(1):5.

[35]曹峰,周群,孙素琴.真伪天麻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法的鉴别研究[J].现代仪器,2002,4:19.

[36]徐永群,诸建,秦竹,等.中药材红外光谱阵列相关系数比对程度的设计与检验[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3):223.

[37]何淑华,孙瑞岩,任玉秋,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吉林人参的分类探讨[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1:96.

[38]刘国林,蔡金娜,李伟,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蛇床子分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17(2):109.

[39]刘荔荔,原源,陈万生,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在羊蹄类生药分类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1,32(11):1024.

[40]吴拥军,李伟,相秉仁,等.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白芷类中药的鉴定研究[J].中药材,2001,24(1):26.

篇6

【关键词】质量控制;评价模式;临床疗效;中药

7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4-02

中医发展中,历代医家以本草纲目、难经、黄帝内经、伤害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理论作为指导,经过数千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详细记述并且反复实践,日积月累,逐渐走向成熟,各种精品的方药、理论、治法层出不穷,对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独到。这是历代中医大家的辛路历程。中医发展到今天,已逐步走向国际医学领域。中草药的质量问题,对于中医及中药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发挥疗效的是药物的药性及其有效成分,我国在现有中药质量标准中,中草药、成药的质量标准多限于外观、气味、性状等相关检查,而对有效成分检查甚少。即使对某些中草药有效成分建立相关分析与检测,结果也只有1-2种有效成分,不一定会对疗效产生直接关系。如白芍含有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亦含有苯甲酰芍药甙、芍药内酯甙、氧化芍药甙、芍药吉酮.尚含有苯甲酸、β-谷甾醇、没食子鞣质等。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糖、淀粉、黏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但是在这么多的成分中有那几样是起到治疗疾病决定性因素呢?因此,在中药的几十种有效成分中,能够专门提出针对某疾病的有效成分,运用到临床上,做到“指哪打哪”,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建立中药质量的新标准,从而提高用药的疗效,并且能够迎合世界的需求。而这也应该是中药质量监控的新标准。

1中药的质量与控制方法

1.1中药的质量与炮制中医药经典《本草纲目》载有药物1892种,分为上、中、下三类。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其他医集记有药材12807种,中药剂型分为35大类43种,中成药过5000余种、方剂更是达到了90000余首。从上面数据就可以看出我国医家对中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分析,有着无与伦比的世界地位。目前,我国已制定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标准有:GMP、GLP、GAP、GCP、GSP,但这些标准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生产的系列环节。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所有环节都不能独立存在,就像中医的整体观念一样,只重视其中某个环节而抛却或忽略了其他环节,都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中药在使用之前多数都会经过炮制,而其目的则是能够增加药性并减轻毒性。炮制方法是临床实践和几千年的医集理论经验而来。但是较西药的先进科学技术还是相差甚远,原因是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期、采收方法等不完全相同,所以其中有效成分或有毒性变化较大,原有的炮制方法不能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在应用到临床时,更应该提供药理和毒理学方面的实验数据。现代科学方法炮制后,对药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把握中药炮制方法及过程可提高中药在临床上的疗效,同时也能提升中国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

1.2控制方法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现状:经研究,目前关于中药质量研究和标准的主要问题有4点:①达标且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甚少,质量无法保证;②对中药材成分研究的不够透彻;③在炮制加工的过程中,机械及手工制作的落后,影响了药效的发挥;④对药品质量的评价及监管力度不够。那么该如何从根本解决呢?中药制作需要经过土壤、种质、炮制、储存、制剂过程等,那么首先要选择的必然是适应当地土壤的药物种子,也就是种质的优良与稳定:种质的优劣是决定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生产加工的过程必须达到规范化、规模化:对药材生产从选择种质、土壤环境、栽培方式、料理施肥、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储存运输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化,必然可得优质药材。

2中药质量的评价模式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中草药当中,药材的来源、产地及炮制过程均能够影响临床的用药疗效。在过去,药材真伪的鉴定是性状鉴定与显微鉴定,药材的优劣则是以理化鉴定。经过验证,这种鉴定方是不可靠的。而现代模式识别采用根据物质所含化学成分,利用TLC、UV、MS等方法获得其化学数据,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该类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药材进行分析、决策和判断。这种方法在现代运用越来越广,逐渐的取代原方法。此法多元化,最常用的是统计学方法:以数学上决策理论为基础,建立统计学识别模型,找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

据报道: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只有3-5%的份额,而国外却有几十个品种的天然药物在我国进行了注册,如此反差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可见我国的药品质量控制是处在世界的低级水平,每年在国外进口的洋中药就要耗去国家上亿美元,在国外来看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中国历代伟大的医家付出无数心血研究出世界顶级的医药学技术,到了现代却要抛弃自己国家的瑰宝,去吃“洋中药”,真是让笔者可悲可叹。主要原因在哪?是世界天然药物质量标准门栏高?当然不是,不然像日本、韩国这些小国家怎么会占有很高比例?就是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控制不过关,不能够达到世界天然药物评价标准,因此,现代化的中药质量提高,能够让中药在国际上占有应得的位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加倍努力,提高中药的质量是我国医学界的迫切需要,也是势在必行的举动。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李莉.中药半夏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黑龙江医药,2004,17(5):342-343.

[2]马英丽,赵怀清,田振坤,等.黄芪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中草药,2003,34(5):460-462.

[3]王继国,雍克岚,陈旭,等.中药血竭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1):75-78.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 %)、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 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建议课时 2(80分钟)

知识目标 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 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 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 【教学评价与分析】 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 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 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 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 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 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 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 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 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 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 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 中药分类养护技术 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研究,2013(3)

篇8

关键词:中药材;林下;种植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4002

1 引言

利用林地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下特色经济,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推进地区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近几年,我国的福建、云南、甘肃、河北等省林下种药渐成气候,富裕了不少农民。但林下种植药材与大田种药有较大差别,与常规种粮差异则更大。想要提高林下种药效益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2 林下中材种植的优势

2.1 地理环境独特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戴云山脉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上游,东邻永泰县、仙游县,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56′~118°33′,北纬25 °23 ′~26°57′。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东西长62.1 km,南北宽60.4 km,全县土地总面积2232.16 km2,辖18个乡镇,202个村(居),人口30.4万人。境内地质基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主要岩石有凝灰岩、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砾岩、石灰岩等。戴云山区的土壤主要由5个土类组成,以山地红壤为主,占林地土壤面积的83.8%;黄壤次之,占林地土壤面积的16%;还有赤红壤、黄红壤和极少量的泥炭沼泽土零星分布,仅占林地土壤面积的0.2%。土层普遍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好,肥力较高。

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境内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如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等;现有林业用地272.2万亩,毛竹35万亩,森林覆盖率77.3%,林木蓄积量1038万m3,森林资源占泉州市的52.4%,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德化县的独特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林业,其多山环境是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理想场所,更是产业开发的先驱基地。

2.2 中药材资源丰富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貌深度切割,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境内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种类30 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0 hm2,参与中药材种植的企业、专业合作社50多家。种植的品种有杜仲、银杏、厚朴、鱼腥草、金银花、太子参、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葛根、台湾榕、黄花远志、草珊瑚、畏芝、黄柏刺、金线莲、风鼓草等中药材,中药资源比较丰富。德化的气候可以适宜中草药的栽培,引进一些有经济价值的中草药进行栽培,未尝不可让其中药资源更加丰富。

2.3 政策优势

近年来,德化县已经把中药产业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草药的种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福建省财政厅和林业厅出台了《福建省省级财政林下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德化县出台开展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和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实施意见,明确林下种植中药材资金补助标准,在政策上得到了优惠。

2.4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优势和好处

多年来,德化县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乡下许多农地无人耕种,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一些农户为了不让土地被荒废,大多选择在地里种上一些抗自然病虫害以及抗旱的乡土树苗。到每年春节回来过年再去自己的地里管理这些树苗。县政府于是也出台了《落实发展新理念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如种植生姜、油茶。在家务农的农民也种植了一些经济林,像桃子、梨、蜜柚等,但总体经济效益偏低,林农积极性不高。在林地套种中草药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办法,对于增加林农收入有积极作用。德化县戴云山为闽中最高峰,山峦叠嶂,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多为天然阔叶林,适宜多种药材生产,如山药、罗汉果、茯苓、半夏、姜黄、砂仁等,林下种植范围广。

3 林下种植中药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中药发展长期滞后

德化县是以陶瓷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长期忽视了中药材种植这方面的产业发展。在十二五的时候药用植物的总产量虽有增产,但是同比福建省其他地方的中药种植规模,德化县的中药种植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多数中药的种植面积达不到大规模,个体药农没有成批种植这些药用植物,或者依赖于传统的进山采药的方式获取药材,转而向本地的集市或者买卖场所进行本地销售。有规模生产的中药种植,又比不上闽西北地区,可见德化县中药种植存在规模小的问题。

3.2 药用植物品种过少

德化县的药用植物约有63种,种植品种大约有30多种,药用植物品种过少,也导致了林下种植药材品种数少。德化县的气候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又具有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等特征,林下种植药材也要求要适应植被多样性,这制约着林下中草药的种植。

3.3 中药材种植技术落实,人才少

林下种植中药有相应的技术难度,这成为制约德化县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重要问题。技术的推广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普及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技术有赖于技术人员,但是德化县也缺乏这类人才。

3.4 缺乏资金和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

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德化县中药材种植得以发展,但个体小农仍然缺乏资金,不敢引种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中药材的销售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缺乏统一的市场运作和宏观调控机制。生产的中药材除一部分依赖省内大型制药企业需求外,大部分还是依靠一些企业和小药商收购转手,种植户缺乏及时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供求关系不稳定,无序竞争情况严重,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导致种植环节市场风险增加、种植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4 林下种植中药材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十二五”期间德化县的中药种植规模得到扩大发展,一部分农民开始走上种植中药材的道路,资金和技术一直是制约他们的问题,因此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同时做好林下中药材的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以网络、视频、技术人员走访的方式使林下种植技术进村入户,培养村镇的林下种植骨干人才引导人们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一种好办法。

4.2 引进新的适宜本地的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及扩大生产规模

林下能种植的中药材有:柴胡、白芍、、红花、半夏、天南星、土贝母、蒲公英、半枝莲、台湾榕等,像柴胡就比较适应德化的生长环境,可以推广,种植难度也不大,有利于合理配置林下药材的种植比例,使林下种植药材对市场的风险降低。在推广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市场供需原则下,才能更好提升效益。

4.3 增加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对于调整生产规模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个体在进行生产时,注重提升药材品质,需要多方面多途径了解市场行情,政府可以相关的市场信息,把握好供求关系,不要仅仅依赖于省内大型制药企业、小企业和小药商,还要寻找省外的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不要无序恶性竞争,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个体的自我微观调控,及时传达和获取市场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4.4 林下种植中药材应注意的问题

选定的中药材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林地生长;选择以收获茎、叶、花、果等地上部分为主,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药材有:金银花。一些设计技术层面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好。

5 结语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国情来看,中草药的可持续性需求以及生B环境逐渐的提高,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建设也需要紧跟发展的步伐,这不仅仅实现了林业产品的丰产,更是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所以对于林下种植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从而来增加中药材种植地区的适应性与协调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紧跟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成林.浅析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220.

[2] 蒋 祺,顾国栋,代 沙,等.攀枝花地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业优势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71~473.

[3] 张 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探索――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3(14):14~15.

[4]徐 燕,李爱华. 浅谈核桃产业发展[J]. 中国林业产业,2016(3):140.

[5]李忠新,杨莉玲,阿布力孜・巴斯提. 中国核桃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23~28.

[6]李 娅,韩长志.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经济林研究,2012(4):162~167.

[7]吕秋菊,沈月琴,高宇列. 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动因及展望[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1):97~103.

篇9

关键词 中草药;抗应激;应用;水产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56-02

1 中草药的应用前景

中草药作为中国的传统瑰宝,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容易栽培,易吸收、易降解,除了有提高免疫、抗应激的疗效外,还具有促生长、改善肉质等作用[1],在水产生物抗应激药物中,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成为当今水产业研究的热点。

2 中草药抗应激作用的途径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防御病原和异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各种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其他体液免疫因子[2]。中草药的抗应激作用机理主要是利用中草药相互作用提高水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调整机体营养和新陈代谢,提高抗应激能力[3]。

2.1 增强免疫力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鱼类的免疫防御,主要表现为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白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免疫相关酶的激活和相关因子的表达等。

2.1.1 增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Zhang等研究发现蜂胶和羊藿提取物能显著增强胭脂鱼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明显提升成活率;用含有黄芪和黄芩的饲料投喂罗非鱼,能明显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和溶菌酶活性;继而其他学者又发现香椿、松果菊、穿心莲等中草药能显著提升鱼类的细胞吞噬活性,增强免疫防御的性能。

2.1.2 促进白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白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免疫应答的重要过程,通过各类免疫细胞的应答和免疫因子表达能快速防御病原的入侵。曹丽萍等研究发现香菇多糖乙醇提取物能显著促进鲤鱼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类似的效果在其他中草药中也被陆续发现:投喂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草药,能使牙鲆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添加印楝提取物能显著提升金鱼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等。

2.1.3 提升免疫相关酶和基因表达活性。Akrami等将洋葱添加到基础饲料投喂鳇鱼,饲养8周后,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呼吸爆发活力显著提升,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而由黄芪、当归、山楂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饲料中添加0.5%番石榴叶能促进南亚黑鲮的溶菌酶和补体旁路活性;胡芦巴能使金头鲷免疫相关基因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

2.2 营养和促生长作用

2.2.1 诱食作用。中草药中含有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类、多醇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物质,能有效地刺激水产动物摄食。已有研究表明:黄芪、山楂、枸杞等复合中草药水提取物对鲫鱼有极显著的诱食效果;薄荷、山楂、小茴香等中草药对芒鲶诱食效果明显;而阿魏、陈皮对鲈鱼诱食作用显著[4]。

2.2.2 提高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Chen 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4%金银花对斑节对虾具有较高的增重效益。目前,特种饲料生产中已把芦荟粉末、茯苓、白芍、鱼腥草、守宫木、大蒜、地黄等不同复合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阶段性使用。

2.2.3 改善体质成分。饲料中添加10 g/kg香菜籽粉,能使罗非鱼脂质总量显著提升,灰分明显下降;Ji等研究认为神曲、山楂、茵陈蒿、川芎复方药能促使牙鲆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提升,而饱和脂肪酸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降低,促进体蛋白的合成。

2.2.4 调整生物酶活性。王吉桥等投喂含金银花、人参和山楂等中草药的饲料,发现牙鲆的胃和肠蛋白酶、淀粉酶、血清溶菌酶活性都有明显的增加,能显著改善试验鱼的消化酶系统;而真鲷中,该复方药能使试验鱼的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有显著降低,促进鱼体的生长。

3 中草药在水生动物抗应激中的应用

3.1 高密度应激

刘 波等将含有大黄、蒽醌提取物的饲料投喂建鲤70 d后,对鱼体进行高密度应激1 d后,发现各试验组的皮质醇、血糖、溶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不含大黄提取物的对照组最高;攻毒试验表明,大黄蒽醌提取物能提高建鲤抗应激能力;同样在高密度中应激7 d,也获得类似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大黄提取物在鱼类高密度应激中的保护作用。

3.2 高温应激

王 荻等研究认为,贯众和由当归、黄芪等组成的复方2,对于鱼血清内各种蛋白含量提高及白细胞吞噬活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且在高温刺激下无显著变化;而由黄芪、党参等组成复方1在促进鱼体对高温刺激做出高效应答,对提高鱼体应急情况下的免疫调节有较好的作用;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石膏、柴胡、生地等可缓解鱼虾的高温应激反应,由山药、鸡内金、牡蛎等组成的复方中草药有助于鲫鱼抵抗热刺激。

3.3 毒性应激

Zhou等在含有200 mg/kg喹乙醇的建鲤常规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茵陈、栀子花、大黄复合中草药(YCD)饲养建鲤6周后,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肝细胞核比较模糊,对分离出的肝细胞的存活率统计发现,当YCD剂量上升时,存活率也跟着提升;将2-苯氧基乙醇以200 mg/kg的浓度麻醉试验鱼后,发现投喂含神曲、山楂、茵陈蒿、川芎的饲料,试验组比对照组恢复的更快,这提示该复方中草药对鱼毒性应激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3.4 病原生物应激

3.4.1 中草药在抗细菌上的应用。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抗菌性,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内容之一。Choi等研究发现,黄芩、黄连、穿心莲、苦参复方中草药(比例1∶1∶2∶3)能明显提高草鱼的抗菌活性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死亡率显著降低;Wu 等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试验研究表明,投喂含有0.10%苦参能显著降低病鱼的死亡率。尖吻鲈哈氏弧菌耐受试验也获得同样结果;同样中草药对溶藻弧菌、灿烂弧菌、格氏乳球菌具有一定抗菌性,中草药在抗菌作用上应用前景广阔。

3.4.2 中草药在抗病毒上的应用。大多数病毒呈现急性病症,而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疗效相对缓和,因此限制了中草药在急性病毒病上的应用,但在一些病程缓和的病毒病中,中草药疗效显著。如Direkbusarakom等发现18种具有抗鲑属梅森病毒(OMV)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活性的草药,抗病毒效果明显;之后他们又证实了鳄嘴花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虾类黄头病毒(YHV)的活性;百慕大草的水提取物对治疗斑节对虾白斑病毒有较好疗效;凡纳滨对虾投喂红凤菜水提取物饲料,可显著增强对虾抗WSSV的能力。

3.4.3 中草药在抗真菌上的应用。中草药在抗真菌上的研究不多。如Hu等研究发现蛇床、厚朴和云木香的石油醚提取物对水霉菌JL菌株、异丝绵霉的抗菌效果明显。另有研究表明,紫杉状海门冬对烟曲霉、土曲霉和黄曲菌具有抗真菌活性,敏感的菌株最低抑制浓度

3.4.4 中草药在抗寄生虫上的应用。①蠕虫病。已有研究表明蛇床、长柄扁桃、苏木、金钱草、肉桂、香叶树等具有高效的杀灭指环虫的特性;大蒜能显著降低三代虫的存活时间;复方葫芦茶对中华许氏绦虫的抗虫效果明显,紫杉状海门冬和石莼水提取物可使尖吻鲈显著降低感染新本尼登虫的概率。②原虫病。浸浴辣椒、生姜浸出液24 h可使感染金鱼小瓜虫脱落,8成以上虫体裂解;五倍子、贯众、槟榔等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趋化率极显著,驱虫效果明显;最近研究发现,苦参也具有很强的抗刺激隐核虫的作用。③其他寄生虫。喻运珍等通过体外杀虫试验,观察了多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寄生于黄鳝肠道内棘头虫的体外杀灭活性,结果表明:皂荚、篦麻子、仙鹤草、陈皮等提取物均可在4 h内杀灭棘头虫。另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川楝皮、苦参、百部、使君子制成的鱼用快杀灵具有杀灭锚头蚤和中华蚤的作用,感染该寄生虫的草鱼,浸浴在快杀灵水提取液中,疗效显著。

4 中草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4.1 中草药添加剂的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

与西药相比,中草药大多不是以明确的成分和相应含量而被认可,主要是根据多年经验积累。因此,相关理论缺乏药物成分的分析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目前对中草药的研究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如能量化中草药的组成成分并列入标准则更能被人所接受。

4.2 加工工艺单一落后

目前,中草药的加工多以浸出、煎煮、有机溶剂等的粗提方法为主,受炮制方法、采收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并造成浪费,今后必须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利用现代提取工艺和仪器分析手段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

4.3 复方中草药的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

中草药的配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不同的水环境和不同的物种疗效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特性和功效合理配伍复方药,并规范药物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4.4 缺乏长期的药理研究

目前,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是短期用药的结果,对于长期用药合理性缺乏研究;药物使用量有待规范,中草药成分复杂,虽然药性温和 ,但是不适宜的浓度对鱼类本身也会造成毒副作用,因此在研究药效浓度的同时需要确定药物安全范围。

5 参考文献

[1] REVERTERA M,BONTEMPS N,LECCHINI D,et al.Use of plant extra-cts infish aquaculture as an alternative to chemotherap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Aquaculture,2014,433:50-61.

[2] HARIKRISHNAN R,BALASUNDARAM,C,KIM M C,et al.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Carassius auratus by triherbal solvent extracts[J].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2009,27:5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