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电影领域的数字化变革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既承载并发扬了戏剧艺术的叙事特征,同时又发展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利用电影独特的视听表达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尤其在视觉表现方面,电影用于呈现视觉奇观的这一特点,随着影视制作技术和电影放映技术的数字化发展,被不断地突出、放大。
(1)对电影制作方式的革新。在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之前,电影从拍摄到剪辑到配光调色乃至声音制作,都是另一番工作模式,可以用线性的、难以修改的和代价高昂的来形容概括。在过去这一二十年的数字化变革之中,几乎所有电影制作环节都被数字化更新了,最为突出的就是用电脑实现特效镜头的制作。曾经,摄影机是电影获取画面的唯一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电影中出现奇幻的视觉效果,也是通过实体模型、洗印合成、电子特技等手段来完成,能够实现的视觉效果非常有限。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传统电影特效能做到的,它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传统电影特效不能做到的,它更可以出色完成。计算机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为:一是起控制作用,控制着用来辅助产生画面的装置,用以拍摄特殊的画面或进行合成。二是直接参与电影特效画面的创建,主要包括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电影特效是用来创造视觉奇观的,而数字特效则是把创作者的想象呈现至眼前的利器,现在数字特效技术已经在电影创作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还成为票房收入的基本保证。
(2)对现代放映技术和影院环境的革新。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制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电影院播放了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数字影院应运而生,标志着电影已经可以不再依赖于胶片就能够和观众见面。数字影院与传统影院不同的是数字影院放映的是数字“拷贝”。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客户。电影放映环节在完成数字化改造之后,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着自身系统,从2K到4K,不断地挑战更高的技术标准。此外,数字化改造为影院创造了一个开放化平台,使更多新的技术可以与影院嫁接,如4DX影院,利用电脑控制和电影情节同步触发影院环境特效。这些都在为观众创造着更真实的观影体验,也使电影艺术更具魅力。
(3)对电影创作思维的革新。不论是电影的制作方式还是放映环境,数字技术都在为电影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最能给人创造壮观的时空感受的艺术门类,这也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与技术手段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生机,为多维时空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创作空间无限广阔,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场数字化变革最终就是一场创作思维的革命。
2 数字时代新电影技术的应用
(1)营造沉浸式观影环境。沉浸式的观影环境主要通过包裹视野的银幕、逼真立体的还音系统以及模拟真实的影院环境特效综合营造的效果。
包裹视野的银幕主要包括巨幕、球幕、环幕等银幕形式,通过足够大的能够包围人眼视域的影像内容,让观众在观影时感觉像置身于影像所展示的情境之中,营造沉浸感。在传统的胶片时代,为了拍摄和放映巨大的包裹视域的影像,大多选择大画格胶片,如IMAX的70毫米15片孔胶片,用以提升超大银幕下影像的清晰度。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单台放映机可以实现的矩形巨幕或球幕影院,若是异形巨幕、环幕等需要多台放映机组合放映来实现包裹效果时,胶片放映机就会在各自放映的画面之间留下一道尴尬的边界,因为在胶片时代,很难把多台放映机的单个画面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和放映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使数字融合技术得以发挥优势,在影片放映时,那些清晰度大大超于普通商业影院标准的超大画面被同时分配给多台数字投影机同步投射在巨大的异形银幕之上,数字融合技术是保证多个画面无缝拼接到一起的关键,也成为让观众感觉置身于“真实”环境的基础。
除了包裹视域的画面,影院声音系统也为了还原真实情境的声音效果在不断地完善声音重放技术。影院重放技术经历了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几个阶段,为了进一步还原出和自然界完全一致的声场环境,全景声技术开始突破原有的围绕着一个平面来进行音箱摆位,在影院观众区上方、屏幕后、观众后区分别增加了音箱,为影片的声音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观众增加了声音的包围感。在声音制作时通过元数据技术记录了声音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声道输出方式不再局限于放置在固定的物理通道当中,利用元数据技术,全景声系统会根据重放环境音箱数量的不同自动对输出通道进行调整,从而在很好的兼容了环绕声重放系统的同时,为观众营造更逼真的声音环境。
在画面与声音之外,有些影院还专门增加了和电影故事情节同步的环境特效,来刺激观众视听觉以外的感官体验,从而增加观众的现场沉浸感。环境特效一般包括刮风、闪电、雨雪、水雾、烟雾、气味、扫腿碰触等多项特效动作。这种在传统影院基础上添加了环境特效模拟仿真技术的特效影院,通常会结合座椅的运动,所以也称为动感影院,如果再结合放映3D立体电影,就形成了4D影院、4D动感影院或5D影院。这类影院无论如何取名,都是以全面激发观众五感的方式在营造沉浸式的观影环境。
(2)创建交互式娱乐平台。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数字技术的成熟,文化娱乐业在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形态的影院里观众不再是单向地观看电影,而是可以和电影内容产生双向互动。最早的交互式影院主要以短片游戏化方式呈现,观众可以骑在化身机械战马的动感座椅上,瞄准影片中出现的怪兽射击,最后和同场参与的小伙伴比试谁的枪法准。随着交互式影院模式的成熟,未来观众可以在互动环节通过座椅按键或其他触发装置参与到电影剧情的发展中去,电影的情节也随着观众互动的结果而改变走向,故而产生了多线程的电影情节结构,大大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这种交互影院模式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实施多线程放映,颠覆了以往的电影创作和放映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商业故事片真正走进交互影院,但相信未来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技术发展方向。
(3)构筑虚拟漫游体验。虚拟现实是计算机图形技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高新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感官、触觉与电脑建立一个虚拟的场景进行互动,通过交互装置,可以反馈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实时变化虚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电影特效的动作捕捉等领域。人物头部追踪在虚拟现实中非常重要,该项技术可以根据观测者头部的位置变化角度,更多地用于渲染3D场景,是某个场景看起来就像通过观测者头部位置来控制当前的电影场景。头部追踪可以在一个屏幕或一组环绕的屏幕环境中进行,比如在一个六面体房间内进行。六面体房间的六个墙面都是限时屏幕,观测者头部戴上追踪仪器站在房间内,六面墙就会依据观测者头部位置,在六面墙上以一个正确的角度渲染虚拟世界的场景,观者可以在这里实现一次虚拟漫游,身临其境体验电影中的各个场景,打破原有的观看体验。
3 电影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
电影从其诞生开始,摄影机就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用来捕捉影像的工具。最初,一部电影制作完成需要摄影机和录音机同步工作,真实地记录人和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原始的拍摄方式,可以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同时也赋予了电影一个重要的属性――纪实性。在电影漫长的发展时期,电影艺术开始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真实,而是开始追求创造一些内容并且让观众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于是一些怪诞的、奇妙的、科幻的内容开始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视野,一开始,创作者们通过简单的模型、手绘的背景和胶片洗印时的合成技术来实现,慢慢地,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拍摄模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到《少年派奇幻漂流》中惟妙惟肖的老虎和《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等等,这些并非真实的角色和众多非现实的场景开始大量在电影中出现,他们不再是用传统的方式拍摄得来,而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的数字内容。电影,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
篇2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其特点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 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 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 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下述几类。
(一)数控类
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二)设备类
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 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三)机电结合类
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探伤机、形状自动识别装置、CT扫描诊断机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和机械装置的有机结合。
(四)电液伺服类
主要产品为机电液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如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这类产品的特 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
(五)信息控制类
主要产品包括传真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由所接收的信息类信号来控制。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 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 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四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一)机械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 等机械部分。 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 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 多功能、 可靠、 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
(三)传感与检测系统。
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四)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
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 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二)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绿色化。
(一)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二)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四)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五)绿色化
篇3
关键词 影视剪辑;艺术;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13-01
1 大数据时代的影视剪辑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艺术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受众的需求和品味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需求逐渐增多,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精神文化产品也日新月异,导致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挑剔,对影视的文化性、艺术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影视剪辑工作人员要深刻把握社会上新的消费需求,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紧跟形势变化发展,引领大众精神消费时尚。再次,影视的价值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今的影视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影视作品已逐步变成了流水线一般制造的产品,从剧本创作、演员培养培训、拍摄场地、服装道具等,影视剪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实现编剧理想的效果,要实现导演的意图,另一方面影视剪辑是观众的人,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实现受的需求。因此,当今影视剪辑需要提高眼界和格局,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纵观全局考虑问题,既要考虑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又要考虑其经济性,只有恰到好处,达到最大性价比,才能确保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2 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
一是大量先进科技的运用,极大增强了影视剪辑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科技进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影视剪辑的生产力,促进了剪辑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硬件上,传统的影视剪辑其实是“影视剪接”。经过拍摄获得底片,经过冲洗底片获得原始的样片,然后剪辑师用剪刀对样片进行碎片式剪接,按照原来设计的故事情节,用胶水胶带对底片重新拼接,在剪辑台上实现预览,并逐步调整优化。由于处理工艺粗糙,无法实现对底片的精确剪切和拼接,难免出现画面重复、抖动,显得杂乱无章,而且磨损严重,影片质量不高。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后,非线性编辑技术迅速推广,影视剪辑行业迎来了春天。这种技术彻底告别了剪刀和胶带式的加工方法,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既简单灵活、精确度高,又可以实现回放,还可以避免对底片素材的损伤。科技发展到现在,影视剪辑不但可以实现数字存储,对拍摄素材进行无限次、重复性的任意剪切、拼接,还可以增加特效。与此同时,现代科技进步还促进了影视剪辑艺术的理论进步,特别是蒙太奇语言。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制作相结合,创造出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技术,使画面、声音、字幕、特效等元素更合力、更高效、更科学地编辑组合,推动了影视创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是表现形式上,更加追究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染力。从受众的角度看,影视传递的信息要通过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影片本身的内容,也就是影片的故事、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另一个就是影片的包装形式和表现形式,例如现场环境、色彩、服装服饰、道具、声音、镜头组合切换等。因此,现在影视作品不但传达基本的主题思想,更追求形式包装,给观众美的享受。通过加快缩短镜头出现的时长,加快播放节奏,制造出紧张气氛。例如成龙的影片《警察故事》,在警察与犯罪嫌疑人打斗的场面,双方你来我往,打斗十分激烈。站位切换:车前与车后、室内与室外;动作切换:拔枪与开枪、踢脚与出拳;光线切换:亮光处与黑暗处……剪辑师几乎会平均分配镜头的时长,让矛盾的双方快速交替出现,增强现场效果。通过对某一个镜头的从不同角度的快放、慢放、回放等剪辑,强调这一动作所展示出的人物的精气神。例如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其间多次对其经典动作佛山无影脚进行特写,不但突出了动作的铿锵有力,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充满正义、不屈不挠的正面形象,特别是在剪辑时配以《男儿当自强》的背景音乐,成功营造了慷慨悲壮、自强不息的氛围,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是剪辑的思维更开放、更时尚、更包容、更大胆。编剧是主观的,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节;导演也是主观的,他要了解剧本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指导演员和剧组人员进行现场创作,既会受到演员状态、现场环境等影响,也会激发现场灵感,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入影片中,从而对影片呈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剪辑师则处于比较客观、中立的地位,既没有编剧的主观想象,也没有受到导演现场环境气氛的影响,所以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排列组合镜头,相当于艺术的再创造。大数据时代 的剪辑师,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喜欢的快节奏、激烈冲突、鲜明对比等,都运用在影视剪辑中,让影片内容多元化。例如,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打破传统一个画面单个镜头的惯例,将电话两端通话的当事人同时剪拼在一个画面中,让观众通过两个人不同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显著对比,感受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影片结尾处,包世宏如何被道哥抢,而道哥又把要来打包世宏的小青年车门给撞飞了,道哥的摩托车撞到一直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上又歪打正着,解救了一直被困在下水道井盖下的黑皮……通过这种巧妙的搭接式反复剪辑让受众感受到了现场激烈的人物冲突,引导受众进入角色状态,从而完成情感传达与交流。
3 大数据时代影视剪辑的发展
电视剪辑未来发展的基础是“以人为本”。著名的电影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曾经说过“影戏服从于心里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这句名言道出了影视创作的指导原则,这也是影视剪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科技可以让影视剪辑更加快捷、高效,3D动画、虚拟现实等可以提高画面冲击力,镜头节奏、角度以及顺序调整优化等能够增加受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但是这一切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影视的主题情感为基础,因为影视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与过去受众被动接受影视内容不同,现在的受众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会根据环境变化、人物关系去主观推断、臆想影视情节,主动与剧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心灵对话。影视剪辑工作人员要从受众的感知规律和欣赏心理出发,对影片声画素材所反映出的多种信息进行艺术化控制和加工;要充分借鉴不同类型的优秀影片成功的剪辑经验,吸收并转化为剪辑艺术创作的技能,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从而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影视剪辑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陪伴影视事业成长的艺术――影视剪辑,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技、新鲜理念、时尚风潮等为影视剪辑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高品位、多元化、差异化等趋势也给影视剪辑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只要拥抱变革的时代,让剪辑艺术思维与时俱进,剪辑技术日新月异,牢牢把握影视创作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开创影视剪辑艺术的蓝海。
参考文献
[1]邓康.影视剪辑的艺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21):66-67.
[2]高子伦.影视后期制作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理论界,2011(7):225-226.
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机械工业
1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论文 毕业论文
2机电一体化的优点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其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机械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是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典型例子有: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以及具有检测控制性能的数码相机等。总之.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2O世纪6O年代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再后来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约到20世纪8O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O世纪9O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是从20世纪8O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4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4.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4.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4.5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篇5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73-02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大力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此,近年来各级煤矿企业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下面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一下:
一、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二、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见图1)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
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篇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服务正逐渐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介绍了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了新兴技术对音乐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当前数字音乐服务特有的营销模式,并结合电信运营商特点,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在新形势下发展数字音乐服务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数字音乐 移动互联网 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1-0087-05
1 引言
数字音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大众视野,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终端产品的快速迭代得到了飞速发展。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的制作、分销和传播更加高效,成本更低,音乐及其周边应用在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Ipsos MediaCT去年在美国、巴西、英国、日本等九个数字音乐市场所做的消费者研究展示,年龄在16至64岁之间的互联网用户中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在过去的六个月中使用过合法数字音乐[1],调研结果表明数字音乐消费已经成为主流。
2 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现状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在《2013年数字音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数字音乐销售额达到5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占行业总收入的34%;下载销量同比增长12%,达到43亿个单位,全球共有23亿支单曲下载;而数字唱片的销量更是增长了17%,达到2.07亿张,数字音乐首次弥补了实体唱片销售额的下滑[1]。
根据Nielsen的数据,2012年美国数字音乐专辑销量达1.18亿张,同比增长了14%,其销售额占总体销售额的37%,同比增加了31%[2]。在线音乐商店的下载业务在欧洲国家也呈现增长的趋势,2011年英国的数字音乐下载收入增长了8%,法国则增长了23%。同年,英国的数字专辑销售量增长了27%,占总体销售额的24%。除欧美发达国家外,音乐产业在亚洲地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日本的音乐市场规模以44.2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二位。据咨询顾问公司Ovum预测,订阅服务的强劲增长将带动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发展,2015年的营收将超过200亿美元,其中35%的营收将来自亚太区。在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攀升的环境下,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45.4亿元,其中在线音乐市场收入为18.2亿元,无线音乐市场收入为27.2亿元[3]。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行业创新和
营销理念
3.1 新兴技术推动数字音乐行业创新
(1)基于云计算的数字音乐服务
云计算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猛、关注度最高的热门技术,云计算的普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音乐产业也不例外,各类音乐云服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虽然部分服务提供商只是利用云计算的概念作为卖点进行音乐产品的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已经给音乐产业带来了创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云产品以云存储服务为基础,结合了下载商城、智能客户端以及多屏互动和音乐社交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数字音乐服务。
国外互联网巨头面对音乐云服务的态度十分积极,苹果的最新版iTunes与其云服务iCloud进行了深度整合,用户通过iTunes Store购买的音乐会自动存储在云端并同步到其他使用iCloud的电脑或移动设备中。iTunes Match服务则利用自动匹配功能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只需上传少量音乐文件,便可以实现自身曲库的全量同步。Google Music和Amazon Cloud Player也提供同类功能的服务。微软宣布停止Zune播放器业务之后,在数字音乐领域重整旗鼓,于2012年10月推出了Xbox Music音乐服务,下载商城拥有超过3 000万首歌曲供用户选择,并提供免费和收费版本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基于SkyDrive的自动同步功能,用户可以在多款设备上访问存储在云端的音乐和播放列表。国内数字音乐服务商也纷纷推出各自的云音乐产品,如百度音乐盒、网易云音乐和酷狗云音乐等,不过鉴于国内用户消费习惯和音乐版权问题,大规模推行音乐云服务时机尚未成熟。
(2)个性化数字音乐推荐系统
个性化音乐推荐是当前数字音乐服务的创新形式,国内外流行的音乐产品如Pandora、Spotify、Deezer、虾米音乐、豆瓣FM等均基于智能推荐机制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歌曲和音乐资讯,协同过滤技术和基于内容的推荐模式是两种比较流行的推荐机制[4]。
协同过滤技术会根据用户在线收听音乐时的评分、收藏、删除等操作以及用户行为习惯的收集,分析其偏好和对音乐的评价,并根据偏好对用户进行分组。后台系统会利用同组其他人的评价或行为向用户进行推荐,Spotify便是使用协同过滤技术的数字音乐服务。由于对音乐的选择属于人的主观行为,暂无研究表明具有相似行为的群体会选择相同的音乐。
基于内容的推荐模式会根据每一首歌曲的特征,由后台系统为其添加标签,包括音色、节奏、流派等,建立完善的标签体系和元数据库,统计用户收听过程中对音乐的喜好,通过比较用户的喜好特征和音乐的标签信息,为用户推荐关联性最大的音乐。使用基于内容推荐模式的数字音乐服务有Pandora、豆瓣FM等。
运用推荐机制的数字音乐服务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上述两种技术均有着各自的缺点,如冷启动、主观因素、工作量巨大等问题,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可以尝试采用基于内容和用户协同过滤的混合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令智能音乐推荐系统更加精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2 数字音乐的社交媒体营销
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促使市场营销模式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采用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渠道和其他网络营销相比,社交媒体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基于真实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有利于推广品牌认知,培养品牌忠诚度。一系列数据表明,数字音乐产业与社交媒体的结合更为紧密。皮尤研究中心在20个国家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7%的社交网络用户讨论音乐和电影,超过了社会、体育和政治方面的话题。根据Wiggin《2012年数字娱乐调查》社交网络部分调研结果显示,Facebook和Twitter上最有吸引力的品牌页面是音乐,受访者认同度分别达到65%和71%,利用社交网络查找新的歌曲也被认为是频率最高的行为[5]。而在YouTube上,十个最受瞩目的视频中有九个与音乐有关。
流行乐队拥有庞大的网络歌迷群体,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单曲和专辑的宣传,与粉丝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One Direction乐队成立于2010年,在Twitter上有超过1 200万的关注者,其单曲“Live While We’re Young”的视频在VEVO上一天的浏览量高达830万次,创下了VEVO的历史记录。该乐队得到了本国乐迷向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大力推介,基于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其首次赴美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著名摇滚乐队Linkin Park在宣传新专辑《Living Things》时,采用交互视频的创新方式与粉丝互动,听众可以通过歌曲宣传站点用自己Facebook中的照片作为素材,搭配乐队的新曲“Lost in the Echo”打造专属的MV,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得专辑发行之日该乐队的网站浏览量达到过去4倍之多。即便是古典音乐,时下也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受众范围。
通过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整合将进一步提升音乐产品的营销效果,唱片公司和专业的运作团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全球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最新的演出信息、歌手的最新单曲以及各类互动话题、歌友会活动,粉丝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相关信息查询时又再次扩大其曝光率,音乐品牌的认知和艺人的影响力借助数字化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4 电信运营商发展数字音乐业务的思路
和策略
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音乐业务现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运营商的数字音乐业务核心功能包括彩铃定制、全曲下载、在线试听、音乐电台等,并为付费会员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和互动分享服务。现阶段,随着数字音乐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持续放大,运营商要想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打造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数字音乐平台
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高价值的网络资源,但缺少内容服务优势和特色应用。在传统音乐产业格局发生结构性变革的今日,运营商需要立足于服务平台化与渠道开放化的理念,基于云计算资源、通信能力、支付能力,以及用户、渠道和海量曲库资源,打造应用聚合与能力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数字音乐平台。
基于开放的数字音乐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开放接口获取正版的音乐资源和彩铃定制、全曲下载、音乐试听、歌曲搜索等基础能力,以及精准的音乐标签、用户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高级别的数字音乐服务,开发特色的音乐类应用。运营商具备专业支撑团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给予完备的技术支持,并为合作方提供营销数据支持和成熟的收费渠道;并且,通过开放平台与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其核心的技术和内容优势,引入优质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业务体验,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运营商作为数字音乐平台的主导者,不但要提供丰富的开放能力、标准化的接入流程以及便捷的服务支撑体系,更为关键的是要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保证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实现数字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品质音乐曲库建设
近年来,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收听音乐,随着音乐获取和欣赏习惯的改变,用户对于高品质和海量数字音乐的需求愈发迫切。当前业界提供的高品质音乐一般是指比特率为320kpbs的高质量MP3音乐或者APE、FLAC格式的无损音乐,而高品质音乐的收费也成为数字音乐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道分水岭。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音乐网站采取普通品质音乐免费下载,高品质音乐在线收听和下载收费的商业模式。
基于高品质音乐,运营商可以为不同等级和不同消费需求的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结合流量经营策略,进一步培养广大音乐用户的付费习惯,创造更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截至2012年10月,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已与国内外逾千家唱片公司合作,曲库数量超过170万首,中国电信爱音乐的曲库数量也已超过百万首,在目前大曲库的基础上,采用更完整的逻辑结构和信息组织方式,建设可深度运营、便于各项音乐产品使用的高品质曲库将成为时下运营商发展音乐业务的核心工作之一。
(3)强化移动客户端服务能力
电信运营商凭借定制手机的大量出货,配合自身数字音乐客户端产品的推广营销,已发展了大量的移动客户端用户。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性能愈发优异,各类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用户对于终端应用的入口选择也变得越发挑剔。在这样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必须强化移动数字音乐客户端的服务能力,拓展产品功能并改进交互体验,方能在种类繁多的音乐类应用中突围而出,抢占终端的战略高地。
运营商的客户端软件一般包括本地歌曲管理、音乐试听、歌曲下载、彩铃定制等基础功能,需要进一步结合移动设备特性打造特色功能。
1)提高移动客户端社交能力,以社交化为基准延伸不同的用户体验,为音乐爱好者建立圈子交流对音乐的体会以及分享音乐资讯。音乐客户端的社交化能力包括明星互动、好友互动和资讯获取,如明星推荐、歌单分享功能等,还包括基于位置服务延伸出来的社交服务,如查看附近音乐偏好相近的用户等。基于社交关系的音乐推荐往往更符合用户需求,音乐人也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获取乐迷的反馈,进行作品展示,达到歌曲推广的目的。
2)整合智能搜索与智能推荐功能。智能化搜索提供范围更宽广的垂直和水平搜索体验,搜索功能的增强能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得到有用信息,切实满足用户需求。智能推荐贴合用户使用偏好,根据用户收听历史与社交互动记录向用户推荐内容,在最大化利用运营商庞大曲库资源的同时提升用户使用感知。
3)加强与运营商自有业务融合互动。通过业务融合,可以扩展音乐应用在运营商自有业务的应用场景,实现各类产品之间的功能集成和用户群互补,也有利于满足用户一站式的增值服务需求。以中国电信爱音乐客户端为例,目前新版客户端已经与电信的公众云存储应用天翼云产品完成了对接,用户可以通过爱音乐客户端直接播放云端的歌曲,也可以将手机中的音乐文件备份至天翼云。下一步将规划实现用户订购歌曲的自动转存,并提供云端音乐的彩铃定制等高级功能。
(4)建立差异化的会员服务体系
会员是对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优质客户群体,该群体对产品价值具有高度认同感,愿意为专属服务支付额外费用,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可以成为品牌口碑传播者,促进业务规模的增长。建立以会员体系为中心的产业链共赢商业模式,挖掘并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音乐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的会员需求,已成为数字音乐服务商需要迫切解决的共同课题。
当前运营商的音乐会员业务仍作为单纯的增值产品通过套餐捆绑、外呼等方式推广,会员等级设置不清晰,缺乏多样化的会员激励,服务难以形成差异化,会员感知度低、流失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会员服务体系的打造,其核心在于为会员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需要考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为会员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稀缺的会员权益。当前,客户已逐步接受了成为会员后能获得额外服务和权益的消费模式,会员制服务体系的大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客户基础,运营商要配合会员等级完善音乐产品个性化业务能力建设,并通过优质资源引入为会员客户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外部权益,如巡演资源、核心产品差异化服务、会员专属营销活动等内部权益,以及演出票务特权、KTV优惠特权、院线折扣等外部权益。
5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音乐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网络质量和终端性能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秀的音乐视听体验,用户消费行为及态度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推动着传统音乐服务模式的变革。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专业的数字音乐服务商纷纷发力,结合云计算、智能推荐算法等新兴技术推出新颖、优质的数字音乐服务和高度个性化的终端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作为产业链的主导者,务必紧紧围绕音乐产品战略定位,强化数字音乐平台开放属性和移动客户端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高品质曲库的建设和差异化会员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产业链各方的利益,促进整个数字音乐生态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R]. 2013.
[2] The Nielsen Company & Billboard's 2012 Music Industry Report[R]. 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R]. 2013.
[4] Yading Song, Simon Dixon, Marcus Pearce. A Survey of Music Recommendation System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Music Modeling and Retrieval[Z]. 2012.
[5] Wiggin. 2012 Digital Entertainment Survey[Z]. 2013.
作者简介
王海燚: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领域的研究工作。
庄一嵘: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数据通信、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工作。
祁敏晖:学士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音乐领域的研究工作。
Gartner:去年全球PC销量创历史最大降幅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报告称,全球个人电脑销售市场在2013年中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下滑,但这使其获得了在未来取得改善的机会。
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个人电脑销售量比2012年下滑10%至3.16亿台。这一销售量数字与2009年持平,但降幅则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联想夺得头名,所占市场份额为16.9%;惠普第二,所占份额为9.3%。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全球个人电脑销售量为8 260万台,比2012年同期的8 870万台下滑了6.9%,连续第七个季度出现下滑。但Gartner分析师指出,有迹象表明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正开始稳定下来。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智能制造 制造企业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Mechatronics,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因本文不涉及智能制造技术本身,只侧重于论述制造模式,所以重点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制造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IMT,利用计算机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机器、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工程、生命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际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制造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智能化,并使制造系统形成由网络集成的、高度自动化的一种制造系统。
IMS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IMS理念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制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制造的有效性。由于智能制造模式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而知识经济又是继工业经济后的主体经济形式,所以智能制造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
IMS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自组织能力,二是自律能力,三是自学习和自维护能力,四是整个制造系统的智能集成,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是虚拟现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作为一种模式,它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系统。
三、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并行工程;
虚拟制造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四、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制造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
(2)智能制造单元技术的集成;
(3)智能机器的设计。
2.智能制造主要研究目标
(1)整个制造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实际制造系统中,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
(2)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
五、智能制造的发展简况
1.国外发展简况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IMS概念以来,IMS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在1991年1月联合开展了由日本首先于1990年4月提出的为期10年的IMS国际合作计划。
2.国内发展简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准设立,1994年开始实施,由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内容为IMS基础理论、智能化单元技术、智能机器等。至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是一种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的制造模式,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和高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同时也是需要投入巨大科研力量去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先进制造系统。目前研究的重点为虚拟企业、分布式智能系统、并行工程和基于的IMS。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只要努力追求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有效结合,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实现。当然,这种实现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篇8
下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变过程阶段。《活着》可能不能太多地说明问题,他在国内被禁止公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活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血淋淋的讽刺和批判。但是《活着》在世界电影界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个阶段还有典型简述爱情、家庭、亲情的《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
接下来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转型完成的,但是他完成的结果并不是转成了一个完全的商业片,而是兼具了商业和艺术的,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片子的制作采用了传统商业片的套路,大制作、大投入、大牌演员,当然也有高票房,但在我看来却一点不失艺术气息,不失中国的传统气息,同样饱含艺术美感。《英雄》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的第一步古装商业大片,也是它,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应该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这时有很多其他的声音,有的人开始批评指责张艺谋只注重商业利益弱化了影片的艺术内涵,这种见仁见智的东西,怎么讲都可以,而我认为那些批判的人有的是真的追寻真正的艺术,那无可厚非,商业片不可能跟艺术片比,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在众多非议的压力下,张艺谋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他开始尝试回归艺术片,向大家证明,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所以出现了《山楂树之恋》《千里走单骑》这些片子。也就在这个阶段,张艺谋导演创作了《归来》这部片子,这部片子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情节及其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蕴含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细节,这归功于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造诣。与此同时,该电影在从2014年5月16日上映到6月30日收获了2.95亿的票房,《归来》,不仅仅是陆焉识的归来,更是张艺谋的归来。当然他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对观众反映的自我反省,还有其他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张艺谋与张卫平的分手,他说:“《归来》是我安安静静地拍自己所思考所喜欢的东西,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倒是让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可以让我本分地做导演该做的工作。这是我创作心态和创作环境的归来,这让我能够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生的意义。”
而张艺谋个人的电影创作发展历程和转型过程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除了中国电影的成功转型之外,还有其他的商业模式和体制上的发展和进步,从以前严格管制的制片流程,到现在相对自由的流程,从最初的下乡放电影到现在数量飞速增长的影院建设,这都给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测,中国的电影创作将进一步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会突破某种制约进而飞速蓬勃发展。
善于将影片置于历史背景下的大师,其自身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
篇9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电影;认知;多元探索
20世纪的艺术样式中发展最快的,大约要数刚刚诞生的电影和电视,即人们通常说的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能表达后现代主义社会当前的特点所象征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而后现代艺术风格在表达上是没有中心的,也可以是没有根据,或者拼接的一类等,它将高雅与世俗的边界变得不清晰,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边界,常常是与商业化社会的商业逻辑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科技媒介相联系到一起的。
一、如何理解与认知“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流行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度过了巨大的变革与危险四伏的年代,于是反文化、嬉皮士和性解放主义思潮广泛流传,这些折射了年轻人一代思想上的混乱不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愤慨。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产生于这样的混乱时代背景。理查德・汉密尔顿总结了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反的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流行特点,短暂周期,可以消费,成本低廉,大量生产,年轻化,幽默,卖弄技巧和商业化等特点。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即使电影中的“后现代”定义与“现代”定义的边界不是很容易确定,但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潮电影为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批评供应了所研究的目标。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觉得以戈达尔和玛丽・斯特劳布的许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电影其中已经涵盖了后现代电影的叛逆精神和其他形式的后现代元素,例如拼接,肆意引入文章和图片,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以及正面面向观众演讲等创新固有的电影语言的途径。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这些电影被评判为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先驱。199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波澜壮阔,对于批判后现代电影理论风起云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来自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法国的吕克・贝松和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流行派”代表扬・库南,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这些艺术家的电影采用混杂的拼贴方式、反常的情节结构、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漫画式的叙事基调、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讽刺和幽默仿效手法,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评述非常推崇的技巧。在全球化谈论日趋明确的背景中,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成为紧要的发展关键。中国电影的特殊艺术风范,构成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在许多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电影的,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二、当代中国电影艺术文化觉醒与多元的探索
在中国的当代电影发展历程中,关于“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如何解读对电影界来说,不仅要领悟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形态和含义,而且也要具有对历史主义的全面谛视和时代控制。文化研究是与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大众文化紧密联系的,它弥补了传统艺术理论对新出现的艺术现象的阐释和深层解读。
(一)影视艺术文化是视觉艺术文化的转变
在艺术形式中,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形式之一,它借助现代科学艺术发展传播成为最普及的一种现代艺术载体。影视艺术是现代高科技工业革命的成果,它的发展脱离不开工业体制运行。因此,它是独一无二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因为各个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不同,从而区分了各自的美学特征和各自的文化性格。如在电影的发展中形成了苏联学派、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日本学派等艺术流派。后现代电影和法国“新浪潮”时代的电影一样,主题很少涉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这样的主流“大片”题材,而把触角伸向了草民的边缘生存环境和次文化的暗地光芒。然而相对与“新浪潮”的写实文化,后现代电影更是和后现代艺术文化遥相呼应,大量的映象派拍摄,光怪陆离的画面交织,超现实的梦境意识,更是给这一些非主流电影套上了迷乱的外套。不经意的瞬间,荒诞的故事情节,非理性的讲述中解读善恶美丑成了后现代电影独自的标签。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它以影像为基本的传达单位或媒介,向人们传达了全新的思维观念、视觉观念、审美方式和艺术消费方式。这种穿越电影艺术的表皮,触摸电影艺术内核的探索与碰撞,必将成为后现代影视艺术理论最鲜明的主张。
电影艺术以最直接而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立体地呈现于现代人的感性器官,它与我们看到的绘画、报纸、杂志等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足以与传统文化相媲美,它传达了一种“虚假的真实”的影像和感觉效果。
(二)文化的觉醒和多元探索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的本质在于:并非简单地寄情于感官的表象愉悦,而是深深扎根于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刻的解构与解读,并依托各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空间表现、声、电等进行的演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后现代艺术绝不仅仅是巧妙地组合与再造,最终完成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为之一颤的演绎,而是浸润着时代气息的一个思想的容器,渗透着解读世界、表达世界、解构世界以及改变世界的不同性格力量。
1.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藩篱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进行衡量的时期,介于80年代创造和21世纪变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成为一个捉摸不定的年代。随后艺术的改革也悉数展开,因为改革开放的局势已经稳定,改革已经发展得非常深入,因而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局势中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共同投资制片的兴起,国外大片引入国内的冲击,推广操作方式的形式等现象使人们更关心的变化是电影的发行制作方面。9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状态,强化主流形态,真实地展现原生态,新时代电影叛逆守旧派出现了人们对电影热忱的下降和现实主义变的朴素化等。在多样化处境中,市场化带来艺术方向的变化使得主旋律影片竭力革新合资电影冲击传统电影思想,搞笑喜剧娱乐电影发展迅速,都市片在电影位置上占主导地位,农村题材电影风貌变更等都是关键的特质。现代电影中汇入了更多的平民化关注焦点,侧重于人们的当前生活状态和内在心绪状态显露,关切大众生命的价值,把广大人民大众的喜好与厌恶当成最崇高的表演对象。娱乐发展为主动的寻求,丑角、诙谐搞笑角色取代了油头粉面男生的主要角色位置等,全方位文化表面上缭乱但却代表着时代的活跃敏捷的特征。
2.文化分析而非道德价值评判
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出云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一个都不能少》等出色代表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最为复杂的状态和对时代敏锐的思考。
3.超越孤立的艺术文本,走向“文本间性”和社会文化文本
到新世纪,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95年历史,中国人为电子传媒发展的日益壮大歌颂时,为中国千年的转换感到欢天喜地,一向稳重但此时落寞的中国电影明显地感到莫名恐慌与担心。为中国电影开辟新道路的先驱也日益感到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压力。
中国电影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急迫地寻找出路成为理论与创作的当务之急。国内电影情况我们谨慎解读世纪交接的时期会发现让人高兴与让人惶恐的事情并驾齐驱,例如,高科技技术在电影中的比重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高投资的电影(千万以上至亿万不等)和宣称大片的巨作诞生了,高品质电影的出现不都全是孤独的例子,令人吃惊的还有一个影片的票房能卖到几千万元(如《手机》《泰》)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让人感到忧心忡忡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的挑剔性,国产电影集体票房下降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境遇,引发出如何看待电影的发展需要重新认识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包括《大鸿米店》复映与电影分级制问题的争议中。论表现时代生活和现代矛盾状况下的心理世界,《手机》是比较深入的。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某些层面。生活的辛酸、无奈、调侃、矛盾等人情事故,佐以冯氏自嘲和戏谑,成为独特的表现特色。
后现代电影是一门完全可以与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相提并论的艺术形态式样,以影视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摄影、计算机、动画艺术等在高科技基础上崛起的创新艺术表达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影像艺术和影像文化。在东方的审美里,“气”这个词在英文称之为“energy”是能够被感知的。它全方位的冲击着旧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它还超越了艺术领域进而渗透和覆盖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
三、结 语
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后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它是诞生在一定历史和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后现代艺术与影视艺术互相融合,这是艺术发展朝向的又一个鲜明特征。影视后现代艺术是年轻的,是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在不同疆域的艺术领域内游走,超脱时空与地域,成就真正的经典。同时我们也要以文化批评的角度,将各种艺术文本置于多元文化背景中,用这种有效的文化批评方法进行多角度阐释,以此来促进电影艺术的文化转向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影视受众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 邝世.天下无极陈凯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匈]贝尔・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微电影 技术 艺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4
仔细回想其实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无疑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进步发展的演变史。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因此,基于网络技术而催生出来的“微”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无论是精英艺术还是大众艺术的很多名称都纷纷被冠上“微”字的头衔,继微小说、微访谈、微博之后,“微电影”成为电影艺术与网络平台新联姻的结晶。微电影与微博客、微小说、微访谈等碎片化的信息一起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微电影艺术
微电影顾名思义微型电影,它指的是那些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短片,它们通常具有策划完整、情节完整、制作完整的特点,并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暂休闲时观看,长度一般在几十秒到四十分钟左右不等。“微电影”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普通电影而言的。我们不难看出微电影的核心是视频短片,而短片(short film)并不像微电影这个概念一样令我们感到陌生。其实短片这种形式在电影出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我们记得在法国,六十年代的新电影浪潮时期,年轻的影评人进行了身份的转换,跨入电影创作者行列,拍摄出许多低成本的短片。区别于传统的电影拍摄思想,他们从另类观点切入,破坏大众熟悉的电影语言,让大众观看电影不再只是沉浸于剧情中任由作者摆布,反而是能开始独立思考,成为整部电影创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微电影艺术的这种短片形式从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直没有长足的发展,直到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发展和普及使视频短片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具备了强势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微电影艺术的数字化特征
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化革命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现在,“数字化生存”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预言,而是真实社会生活的完美诠释。数字化已成为媒体和信息传播所不可或缺和长期依赖的工具和载体。它更是微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环境。
我们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微电影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数字化实现。其实这种数字化并不单单是对微电影来说的,传统电影才是真正经历数字化洗礼的整个过程,而中国的微电影产业完全就是出生在数字化年代的产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微电影制作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的剪辑包装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在前期拍摄中,微电影的拍摄使用的设备不是传统电影拍摄时曾用的胶片摄像机,而是具有海量存储的特性的数字摄像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拍摄微电影的成本起到了降低微电影艺术门槛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进入了消费者普及阶段,标志着它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其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交互技术的进步,使得微电影在后期剪辑上实现了从传统的线性编辑技术向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过渡,再加上后期包装技术也完成了自己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使后期制作技术平台也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
在传播途径上微电影也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微电影的展示平台主要是计算机和可便携式数字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人们在空闲的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就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微电影的欣赏活动,丰富和充实人们的业余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短小精悍的微电影使人们在繁忙过后的释然中能够体味人生,它的那些碎片化的思想能够不经意间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审美思考。创作者的情趣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向观者显现出来,观者通过接触这种新媒体艺术形式,自己的情趣也与作品往复回流,得到审美的愉悦,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艺术化吧!例如我国第一部微电影,香港演员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它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片长虽只有一分半钟,但足以使欣赏者感受微电影艺术的震撼效果。
微电影艺术的网络化特征
技术哲学家芬博格曾经说过网络行为的扩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计算机概念,并且以各种难以预料的方式正在改变社会交往的世界。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1]。在网络媒体中囊括了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特点。
网络传播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类传播秩序的一种拓展,网络传播为言论自由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也构建了交互式、开放式的交往空间。目前国内网络视频行业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网络视频网,以土豆网、优酷网和PPTV 为代表;二是门户视频网,以搜狐、新浪、腾讯、网易等为代表;三是由广播电视供应商提供的视频网,它主要是以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电视台等为代表。在这样一个虚拟社区中,不同群体的文化都获得了自我表达、交往互动的权利。我们知道,微电影最初其实就是在网络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频短片。因此它的网络性毋庸置疑。互联网为电影业平民化的影像作品传播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平台。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策划、制作、播放和评论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创作者与电影受众即时的双向互动。从传统电影的运营模式来说,想要实现这样的交流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而微电影做到了。而微电影之所以做到能够实现创作和欣赏两种行为互动正是由于借助了网络这一传播平台。例如这次“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活动的举办就依靠了网络的平台,许鞍华的《我的路》、蔡明亮的《行者》、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顾长卫的《龙头》四部大师微电影第一次尝试用精英话语与网络媒体进行结合,展现了四位著名导演各自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成熟的个人风格。
微电影艺术的小屏幕特征
以移动通信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移动艺术”成为新媒体艺术家不断探索的领域[2]。无疑这是一项仰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种类。微电影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电影艺术变形改造,利用网络技术融入了人们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满足了那些即便繁忙也同样需要精神食粮支撑的中国现代轻年一代。我们说微电影艺术具有小屏幕特征是从它的硬件播放平台来考虑的。现在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新兴的第五媒体,依靠数字技术发展和崛起的手机已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类的沟通及信息传播方式。它再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有线电话的延伸,而是能够联合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新媒介。与平板电脑一样,手机的重要市场优势在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便携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上。因此手机的出现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全面促进了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而它较其它媒体来说具有的便携性无可匹敌。它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微电影的观看门槛,人们不用花高价走进影院也可以欣赏电影,人们也不用牢牢地被拴在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前也可以走进有趣的故事情节,随时随地只需拿出手机一触即得。在微电影的移动便携性的背后是观看习惯的改变,我们不再追求大银幕的酷炫感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小屏幕即时感动的观看习惯。这种小屏幕特征也反向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更加关注人生深层次思考,去掉华丽的矫饰,发掘电影真正的本质。
结语
微电影无疑是当代网络世界中“微”势力里势头强劲的一股力量。作为大众艺术的一部分,微电影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仰仗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它有着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质。微电影在新媒体时代诞生,必然有着数字技术的烙印,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传播过程中这种新形式的艺术都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平台。与此同时,微电影还具有网络化的特征,它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平台降级了作品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门槛,使其具有海量的创作群体和受众群体。这种短小精悍的电影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也使大众改变了传统的观看习惯,从大银幕向小屏幕过渡。因此,微电影无疑是技术与艺术相互促进,创造出的又一个文化艺术奇观。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侯瑞明,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
- 上一篇:教学案例的要素
- 下一篇:医院院外会诊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