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35-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首次设立以来发展迅速[1],在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着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2]。学校自2012年首次招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截至目前共招收143名学生,其中已有60名学生毕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微生物技术处理环境问题的课程,以其技术的广泛性被纳入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本文根据3年多来给工程硕士讲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经历,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谈谈研究生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思路及其体会。

一、教学案例库的概述及类型

教学案例库是指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实施案例教学而建立的用于存放所有案例的一个集合,其案例的来源及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本文提到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可以选择微生物技术在土壤、水体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即选择已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另一类是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的案例,选择采用本课程相关学科方向的技术,解决某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能说清楚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过程。

二、教学案例库中的实际案例

(一)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的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本就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在微生物应用于电子废弃物中金属资源化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与广东惠州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微生物法回收废线路板中有价金属成套工艺与装备”已经完成半工业化试验。该项目可以很好的展示微生物技术从最初的实验室内菌种筛选、菌种驯化、浸出条件优化、工艺控制参数、进一步放大试验、工业化运行等阶段,因此将它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可以使得今后教师在该方向上的教学更加形象,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时如何走完一个从实验室内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过程。

(二)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经济性被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不管是重金属污染还是有机物污染,理论上总能找到一种或一类微生物迁移、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这类污染。将这类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是如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此外,由于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地会产生场地土壤污染,因此这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三)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

与土壤污染一样,在电子废弃物拆解产地也会造成水体污染。以重金属铊为例,铊元素对人体的最小致死量为12mg/kg[3],因此污水中必须控制铊的含量,地方标准中含铊废水处理后铊浓度需低于5μg/L,对于类似超低痕量级的铊来说,很难利用纯粹的化学或物理法将污水中铊的含量降低至标准以内。实验室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将微生物与污水治理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对于该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清晰了解到相关微生物技术在电子废弃物领域的全方位应用概况。

(四)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微生物,以达到为人们服务的目的。在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前沿及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案例库评估及运行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案例库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的,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及企业的工业运行经验与实际工程,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案例库的评估是以先对研究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后以研究生的相关反馈意见,最后以学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据研究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标准是通过该系列功能完备的案例,让研究生在开展相关类型研发工作时从思路和模式上获得研究型与工程应用型两方面的启发,便于后续开展研究工作时少走弯路。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教学获得了研究生的认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结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由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类、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两种类型案例组成,具体包括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最终评估是由学校、企业、全体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该类型的教学案例库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九天,唐国金.关于提高课程教学对工程硕士论文研究支撑作用的思考――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航天工程领域的培养为例[C].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

篇2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软件测试;测试案例;交叉教学;测试实践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软件日益成为信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的可信性已倍受关注,目前软件测试仍然是保障和提高软件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随着国内软件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越来越需要专门的软件测试高级人才。当前高校仍然是培养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软件测试课程按学历分主要有三个层次:大专、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大专和本科阶段的软件测试课程在我国已经开设有较长时间了,主要是教授基本的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侧重以基础知识为核心。一些高校已经摸索出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发表了一些教学体会[1-3]。但是,研究生(本文特指硕士研究生,下同)阶段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却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各高校研究生生源相差较大,学习目的与培养形式也有所差异,使得研究生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很难采取统一标准,给各校任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校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目的上的诸多变化,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软件测试教学新方法。该方法连续实施在两级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从课堂反应、课程考核、案例测试实践指标来看,该方法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研究生测试理论知识及实践测试动手能力。

1传统教学及面临的新问题

1.1传统的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形式

2010年5月我们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软件工程领域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们和软件测试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部分院校认为软件测试教学大纲仍然沿用研究生招生改革之前的大纲,即教学对象为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以书本为主,按章节进行教学。课程结束考试仍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完成。总结大部分高校共同的教学内容有:

1) 软件测试概述;

2) 测试人员的离散数学;

3) 测试人员的图论;

4) 功能性测试;

5) 结构式性测试;

6) 集成测试;

7) 系统测试;

8) 面向对象测试等。

传统教学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旨在培养懂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未考虑学生的水平、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及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此外教学过程没有测试案例及其他实践测试环节,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均没有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1.2研究生教学的新特点

随着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方式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招生形式及培养方案等均变化较大。以前是以工学硕士为主,重点培养懂理论、会创新的高级学术型研究人才。近年来,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已细分为工学硕士及工程硕士,工学硕士又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工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工程开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等应用创新型高级人才。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制度的改革促使培养方案不一样,相应的课程大纲及教学方式也应不一样。故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特点有: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2) 加强工程案例的测试教学;

3) 激发学生兴趣,互动教学;

4)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测试动手能力。

现阶段研究生软件测试课程应考虑所有选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及学习能力的多

样化,重点学习以下内容:常用软件功能性测试方法;面向对象程序测试技术;WEB软件测试;错误注入测试技术;安全性测试、主流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及大公司常用测试方法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理论、先进的软件测试技术和主流测试工具,并能较好地应用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中。

2案例交叉教学法大纲及其教学过程

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诸多变化,我们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新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测试能力。

2.1江苏大学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大纲

表1是我校现行的研究生软件测试教学大纲,全校理工科研究生也可选修。

2.2案例交叉教学法教学过程

案例交叉教学法总体分成两个阶段:课前案例程序编写和课堂理论与案例交叉教学。

第一阶段:课前案例程序编写。上课前一周布置实现两个测试案例,每学期难度类型与之类似。

案例1:使用C、C++或C#语言编写一个程序,计算任意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因数,其中0≤a,b≤1060。并撰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案例2:使用ASP或JSP技术,数据库SQL Server实现具有用户注册、登陆验证的简单B/S结构系统。

当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的案例程序,要求所布置程序难度、功能和工作量与案例1和2相当,即案例1满足后期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类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安全测试及编写测试驱动等测试需求,案例2满足后期GUI测试、WEB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安全测试及测试工具的教学等测试需求。

第二阶段:课堂理论与案例交叉教学。结合前面两个案例,自第二章开始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案例交叉教学流程图

图1中,S1代表第1章,其它类似。案例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于程序结构的测试方法,如边界值测试、等价类测试、类测试、数据流与控制流测试方法等。案例2重点让学生掌握基于程序规格说明的测试方法,如GUI测试、错误注入测试及基于状态的测试等方法。此外,结合案例1和2,不但教授学生重要的功能性测试方法,而且教授学生一些关于软件安全

性、可靠性及稳定性的测试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测试能力。

此外,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将联系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的实际测试方法及测试工具。如我们选用的教材之一便是微软软件测试工程师们撰写的教程,所讲授是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系列:Parasoft公司AEP方案系列、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系列及IBM Rational系

列。重点讲授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主要有:Parasoft C++Test;Mercury公司主要产品LoadRunner、WinRunner、TestDirector、QuickTestPro、IBM Rational Purify等。同时将结合程序案例1、2及其他大型测试案例进行工具的演示教学。

3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连续对两级研究生运用了案例交叉教学法,在课程结束后对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及课程测试报告情况,结果表明案例交叉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按章节教学方法。表2从学生兴趣、理论掌握度、测试用例设计、测试驱动编写、测试方案设计、测试思想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掌握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学生兴趣度以调查结果为主,其他调查项均以课程考核结果为主,调查结果为参

照。在课程期末考核中除了考查常规的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之外,同时还要求学生交叉测试其他同学的程序案例,最后撰写测试用例设计报告及程序测试报告。

由表2数据对比分析可知,案例交叉教学法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按章节教学法,特别是学生在掌握测试思想及测试自动化工具方面近96%以上的学生掌握较好。

4结语

随着近年来软件企业规模化、正规化及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化高级软件测试人才,这给高等院校及高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紧密结合测试案例、测试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教学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基础及学习目的等诸多因素,以培养学生的测试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己编写的程序为测试案例,将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案例及测试工具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程最后介绍了微软公司常用的一些测试方法。

通过测试能力考核及课后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方法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提高测试案例实践编写能力,特别是学会了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玉民,车战斌,郭基凤,等. 两年制软件测试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60-62.

[2] 许棣华,朱立华. 分组软件测试教学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4):133-135.

[3] 贺平. 软件类专业的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1):82-89.

A New Case Cross-teaching Approach for Graduate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CHEN Jin-fu, YANG He-bi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 & Telecom.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篇3

在江西实施新课程有三年多了。笔者一年多来将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分成注重案例研究教学的实验班和采用正常教学的对比班。在实验班别注重将案例研究增加于教学过程中,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现象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由感性到理性,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案例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可归纳为图(一)。结果显示,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角度的整体性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即来源于某区域的典型事实。学生要分析地理案例,势必要求学生能在脑海中迅速给该区域定位、再从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入手分析,并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全面、多角度地提取有用信息客观地评价案例、剖析案例、引申和扩展,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在教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二节人口迁移的内容时,笔者在实验班增加案例研究《德国移民》。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德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再从气候、资源、经济、交通、市场等因素入手,剖析近些年来德国移民的构成,移民的热点城市和德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为什么有的国家移民多,为什么向这些城市移民和德国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问题等。然后,要求学生比较我国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和德国移民条件的异同,这时学生就能将德国移民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向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移民的能力。在学习案例研究“上海的‘热岛’效应”时,引导学生思考上海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再从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工业、建筑等因素入手剖析,上海的“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和解决办法。再要求学生对比分析赣州市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从上述因素分析赣州市有没有热岛效应,带来了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在学习案例研究“徽州文化”时引导学生对比赣州的“客家文化”,它们的形成、历史、范围、各自的特点:如戏剧、建筑、地方菜、方言等,并让学生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感受成功。

案例研究教学使学生能全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可以不断扩展。

二、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

案例研究教学实施一年多来,笔者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学习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之间的差别变大。

1.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对21位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在综合题中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施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解题切入点、解题思路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得分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2.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3.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和迁移知识。案例研究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还渗透到课外活动中,特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近一年多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实施案例研究教学的学生能选取身边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层次分明的分析撰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陈晓敏同学撰写的《赣州城区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李焱撰写的《赣州的城市化进程研究》,黄丽芳撰写的《章江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下面是陈晓敏同学撰写的《赣州城区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一文的提纲:

一、课题提出

位于赣州市东南部的沙石镇,花卉种植业历史悠久,沙石花卉业是赣州的特色农业,其发展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然而,如何充分发挥传统花卉种植业优势?如何推进花卉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如何面对其他地区强劲的竞争?为探索上述问题,我们组成了“沙石花卉业的现状及其前景”课题组。

二、研究成果

(一)现状与特点

(1)以木本为主,品类齐全。

(2)以中高档次花木为主,全面发展。

(3)以玫瑰花为核心,从沙石镇向周边地区发展。

(4)从庭院式和副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

(二)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花卉生长得天独厚。

(2)生产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3)交通便利。

(4)经济效益可观。

(三)制约因素

(1)扶持力度不够,种植用地缺乏总体规划。

(2)缺乏现代经营理念。

(3)信息通信差,市场开拓滞后。

(四)建议

(1)政府应加大扶持、管理力度。

(2)转变经营观念,适应形势发展。

(3)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积极开拓赣州市内外市场。

(4)外引内联,做强做大。

(5)依靠科技,打造自己的品牌。

从这些研究课题的选取、研究角度、研究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地通过案例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案例研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使学生能对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创设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实施案例研究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在学习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前,笔者布置了一项课题作业: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提交的作业五花八门,刘赣同学提交的是他个人的日记博客,李焱等几位同学提交的是他们在一家超市门口顾客购买商品的视频,谢忠开同学提交的是他自制的一天生活的ppt课件 ……

篇4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晶晶(1980-),女,重庆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东东(1976-),男,安徽阜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77-02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是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是指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或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大部分新能源被转换成电能接入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在地理位置上高度分散、受气候影响大,因此新能源发电的控制方式比传统石化燃料发电复杂。要将大量新能源电能接入现有电力系统,需要电网在规划、运行及控制等诸多方面作出调整,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电压、频率、稳定性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2013年,为促进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适应新能源大量并网后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新开设了“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对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风力与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利用电力系统专业分析方法解决新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课程的内容涉及电气、动力、机械、控制等许多学科领域,其中新能源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氢能发电、天然气、燃气发电、小水力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多种发电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包括规划、运行、控制等诸多方面。该课程涉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两部分内容,概念多、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但授课学时仅为36学时,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重要知识,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在过去10年中,世界风电装机容量以平均每年30%累计速度迅速增长。截止到2013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已突破90GW,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318GW。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7.16GW,其中,大规模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18GW,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98GW。风力发电和太阳发电占据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的91.5%,是新能源利用的主力军。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源等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还处于实验研究或商业探索阶段,市场份额较小。

大量随机性、波动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部分北方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场集中接入当地110kV或220kV电网,对风电接入地区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该课程将风力发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作为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之一。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较小,大型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一般在几兆瓦以内,如果直接接入当地110kV或220kV电网,对电网影响不大。但大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入配电网后对配电网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因此该课程将光伏发电并网后对配电网的影响也作为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之一。其他新能源发电形式由于装机容量均较小,对电力系统影响并不大,则用较少的课时泛讲。新能源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包含对电压、频率稳定、调度、规划、控制等诸多方面,因此课程安排了较多的课时对新能源并网后的电力系统分析进行讲授,具体课时安排如下: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基础知识2学时,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6学时,生物质能发电、氢能发电、天然气/燃气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共2学时,风电、光伏功率预测2学时,新能源并网的经济性2学时,海上风电2学时,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共20学时(主要包括新能源并网后的消纳、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电力系统有功平衡与频率控制、电力系统无功电压控制、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

“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发掘与课程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重视科研动态的传递及科研方法的引导;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

1.课程深度与广度相协调

课程内容在满足广度的基础上还应保证一定的深度。课程内容应包括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基本原理、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等基础知识,在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控制等方面还应具有一定深度,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分析新能源发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影响的方法。

2.经典理论与科研前沿技术并重

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由于理论较深、涉及面广、工程性强,历来被视为电气专业难教、难学的一门课程。新能源发电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分析仍是建立在传统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但又存在传统分析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由于新能源发电发展时间不长,上述许多新问题还未得到全面解决,因此,在教学上应重视对科研前沿研究成果的呈现。通过对新能源并网技术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介绍、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查阅、电力系统运行中实际问题的调研,培养学生检索文献、查阅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设置少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不但锻炼了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让学生对采用不同风电机组类型、不同安装容量,接入不同地区的实际风电接入案例进行分析,以了解风电场并网后对接入地区电力系统的电压的影响。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比课本上教条的说词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去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三、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帮助较大。在实验教学方面,课程应设置一些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系统分析的综合性实验,如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暂态稳定性分析、无功电压控制等。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实验方案设计、参数调整计算、电网接线到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等一整套工作都由实验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通过新能源并网实际案例的仿真分析实践环节,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有效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

四、教学团队的建设

本课程内容涉及电气、动力、机械、控制等许多学科领域,因此教学团队应老中青搭配,从而达到专业职务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效果。课程负责人应为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本学科的专家,同时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主讲教师知识结构最好能覆盖电力系统、控制等多个领域,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五、结论

本文对上海电力学院“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方案进行了探析。通过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建设、新能源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发展态势等方面的分析,制订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并发掘了与课程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建设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提出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建设的思想。通过开展课程建设,找出了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制订了符合电力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满足电力企业对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专业能力要求的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樊艳芳.“电力系统分析”精品课程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05-107.

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数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众多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着“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原则,坚持“基础学习+综合提高+能力和素质培养”三结合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本科生教育阶段,也逐渐在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恰恰是各院校大部分理工、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后续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如何对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需要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

一般说来,各校的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矩阵分析、数理方程、数理统计等,教学方法上一直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于偏重理论的严谨性和推理的完整性,缺乏对现代信息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把握,缺乏对数学知识应用层面的介绍。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现代技术,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低年级研究生未来的科研计划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更深层次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虽然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学基础课程,但是,进一步的数学知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无论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条理性,还是思考问题的严密性来看,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具体的研究生数学类公共课程来看,无论是矩阵分析、数理方程,还是数理统计,这些都是来源于实际又稍高于实际的课程,它们不仅强调了理论基础,还有众多的应用背景作为支撑,同时,还能够为后续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服务。可以说,这些课程对低年级研究生未来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加快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步伐,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针对研究生的学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与时展不适合的部分,尽快提出改革方案,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数学任课教师的认识程度以及低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均不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的教学大纲制订者对应用型人才的数学素养认识不足,而相应的教学培养措施实施得也不到位。这些问题反映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偏向性或随意性,课程的设置通常都会优先满足专业课,根据专业教师的不同来设置课程,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会大力压缩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总课时,忽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理论课程,这实际上就弱化了应用型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是数学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准备不足,授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较多停留在数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上,通常多依赖自己的数学背景,授课过程中多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不讲或者很少讲和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还有明显差距,导致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严重脱节。

最后,低年级研究生对学习数学类基础课程的认识程度不足,刚刚从本科毕业,大部分人还处于盲目乐观的阶段,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还不到位,研究生导师的科研任务安排不够具体,在科研方向不明确的前提下,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这些问题的日积月累,使得低年级的研究生逐渐丧失了深入学习的乐趣,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所难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层级细分,制订新的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因此,高校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细分要求,对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新设定。经过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提倡因材施教,必须改变传统上只分为理工、文科两个层次教学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必须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案例式引导,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通过MOOC、微课堂等现代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2.优化目标,调整课程教学要求

高校应基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对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分析,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仔细、有针对性调整。要求遵循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确立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和相应要求。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少讲理论,适当弱化理论推导的过程,适当降低证明和计算的难度,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讲授,突出问题的引入,突出案例分析,突出数学理论的计算机实现,要重点讲清楚“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这个思路可以用到哪些领域”,最终目的是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完成有助于低年级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3.依托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高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各门基础数学课程的特点,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从而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多多引入实例分析。例如,矩阵分析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矩阵的各种性质研究,包括特征值、特征向量、各种分解、标准型等,但课堂上却很少讲到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实例来进行扩展教学。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一书中深入浅出地引出了矩阵的用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4.根据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抽象概念较多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去描绘问题、分析问题,使过于深奥的数学理论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注重与各科专业知识的结合,在讲数理方程时,可以结合热传导方程、电磁学方程等内容进行介绍,还可邀请高年级研究生作为助教,通过他们切身的感受来引入实例。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各种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各种课件的使用,各种网络资源的引入,MOOC、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授课的效率。依托教育部下属的爱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检索到丰富的教育资源,该网络平台中课件、讲稿、作业、笔记、视频、试卷等内容应有尽有,还可以作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可以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为起点,以研究生笛Ы模竞赛为契机,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进行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改革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工程。本文仅从几个简单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确保研究生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春娟.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1(5):86-89.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皮武.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苟立云,孙丽男,罗晓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15(6):72-74.

[5]沈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0.

[6]吴红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42-44.

[7]潘明珠,姜东,徐信武,黄润州.以教学研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6):7-11.

[8]张雪,王军,冯骜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183-184.

篇6

关键词:有限元教学;工程应用;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义(1974-),男,山东平原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薛玉君(1971-),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河南洛阳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JkGHAG-0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40-02

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各种机械系统、结构及其元件的工作原理、运动和动力学性能、模拟仿真及优化的理论方法,振动与噪声、摩擦、磨损与、传动、创新发明与设计及计算方法等。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方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机械设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而有限单元法普遍列入了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同时有限元法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理论体系,需要有较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有限元法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有限元法教学效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限元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和“学”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而且内容多是前人的经验积累;大多数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启发教学对象的创新性思维。有限元方法作为一门同工程实践联系较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有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该课程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用,才能够激励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热情,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将有限元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引导、组织问题的讨论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限元方法”是在基础力学课程中不断发展而独立出来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相应教学内容。对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来说,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多:既包括常见的平面杆系及平面应力、应变问题等二维的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又包括三维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和静力学、动力学、线性有限元问题的分析。非线性问题是工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非线性有限元问题的分析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体现教学目的:不但使学生理解基础的计算理论,而且需要加强解决问题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够用有限元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常见的工程问题。传统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扎实理论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限元理论知识讲解和分析推导,而对于大多数机械工程专业非力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有限元方法的理论知识包含数学、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变分原理、线性代数、数值计算方法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理论起点较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要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探索适合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矩阵位移法作为有限元法的课程主线,是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矩阵位移法的基础是线性代数的矩阵运算以及结构力学中学习到的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理论基础就是加权余量法以及在弹性力学基本原理之一——变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存在欠缺以及遗忘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补充,将有限元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到其应用的重视程度上,才能够保证以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明白如何将解题的过程采用矩阵的形式进行表达,同时如何利用计算机计算程序来实现。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来学习和提高有限元最为基础的础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需要注重启发引导和互动,强化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作用。

三、建立有限元分析问题的思想

有限元法是一种工程实用性非常强的数值分析工具,在有限元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有限元分析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简单说就是要明确有限元方法的实质,以及处理问题过程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有限元法最为基础的思想是将复杂问题用相对简单的问题代替后进行求解,在这个过程中,有限元法将求解域划分为许多小的互连子域(称为有限单元),在对单元假定一个相对简单的位移模式,从而得到每一单元近似解,在此基础上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平衡方程,最终得到所求问题的解。有限元方法虽然应用的领域很多,但是针对不同物理性质以及数学模型的问题,有限元求解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步骤大体是相同的,区别仅仅体现于不同物理模型的公式推导和运算求解方法。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通常是相同和固定的:首先确定问题以及定义求解域;其次是将求解域离散化;再此需要确定状态变量和控制方程,通常做法是将微分方程转化为等价泛函形式;推导有限单元的列式,构造单元适合的近似解,得到单元矩阵;最后联立方程组,得到总求解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利用高级编程语言或者数学工具对某些具体结构的问题进行有限元计算,对培养学生形成有限元分析问题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提供典型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有限元分析问题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增加软件教学

有限单元法是工程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方法之一,世界各国均开发了自己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平台。掌握一种或者多个有限元计算平台是目前拓展有限元应用的重要途径。目前主流的有限元软件主要有:ABAQUS、ANSYS、MSC.MARC、ADINA等。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案例教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炼出工程中典型的结构作为案例,将有限元软件的各种功能及操作贯穿在实际的结构分析中。在每个案例分析中主要侧重模型建立单元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定义和载荷施加等操作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起有限元分析的思路,并能够触类旁通。针对不同的工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有限元软件基本的操作过程以及一些必要的操作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案例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分析问题,应该包括普通的静态分析;非线性常见的曲屈和失稳接触分析、冲激分析、材料失效和断裂行为等问题分析;动力学分析中的振动模态分析、瞬态动力学问题等。在热分析问题中,应该包括稳态热传导分析以及对流散热分析和热辐射分析等;在多场耦合教学中应包括热力耦合分析等。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加强上机实践教学

作为一种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方法与程序设计注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并且这些公式大多相当繁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大量的板书,这样对教师来说工作量大,而学生往往对这些枯燥的数学计算不感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在规定的课时内要保证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优秀的媒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有限元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有限元方法实现的过程更为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解释分析问题的过程,并能和学生实现教学互动,有充足的课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理论、方法以及机械结构较为具体地展现,从而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采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操作演示得以实现,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解决问题的过程,缩短了学生学习软件的时间。

上机实践也是进行有限元理论与操作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和真正掌握有限元软件应用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有限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独立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最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真正具备利用有限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改革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有限元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一是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强化有限元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适当延长教学课时,同时又要融入有限元法在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是增强学生软件编写典型有限元计算通用程序的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自己编制有限元计算程序以及应用成熟的大型商用通用工程有限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利用有限元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操作的课时。这些软件一方面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前后处理及可视化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编写程序的时间和维护运行程序的费用,计算的结果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四是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实例,应该从工程实践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的数值计算中,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七、总结

总之,“有限单元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有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还需要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有限单元法,才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本课程教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攀.重视传统课程的教改培养高素质人才——谈研究生学位课《有限元分析及应用》的教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

[2]马亿.有限元法基础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2004,(10).

[3]何志毅,陈名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5).

篇7

体育法学是一门涉及到众多领域的实践性课程。它所面对的是体育领域内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焦点性的事件在体育法学授课过程中,是不能回避的,他们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体育运行中存在的各种争议。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研究生们可以对体育法律争议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因此在体育法学专题性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各种代表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体育法理论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法学是一门新理论、新学科,无论在其研究问题的深刻度、内容的丰富性、体系结构的完善性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体育法学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如公民体育权利的地位和保护问题、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纠纷问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体育组织规范化问题等,故体育法学研究性强,知识更新快,新成果多,其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同时,体育法学理论较深奥、抽象,学生有畏难情绪,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激发兴趣。因此,该课程特点适合进行专题研究性教学,具备开展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2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按照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学有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并进行相关专题的教学,改变通常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教学惯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特长,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下,多角度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

2.1改革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专题,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打破了原先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章、节、目,按照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从学生思维方式的实际和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从新编排,并凝炼和确立教学专题、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介绍前沿热点学说和有争议的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体育实践附有思考与讨论题,强化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课堂讲授将若干知识点进行横向串联,并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成果,贯通后续课程,避免简单重复。[4]共设计七个专题内容:一、体育法学基本理论(体育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介绍);二、体育法律关系主体(重点体育社团);三、体育法律制度(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社会体育法律制度、竞技体育法律制度);四、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六、兴奋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七、体育纠纷与解决机制。

2.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1启发式课堂教学笔者具有多年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研究生也没有养成课前事先阅读和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依靠个人讲解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进度设立小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责任感,节省知识点的铺垫时间,同时深化了相关知识,这样的授课过程能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鼓励课堂提问,形成互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归总,要起到适时适当指导性作用,指引学生勇攀科学高峰。2.2.2以探讨的方式促进交流讨论是实践专题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要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会做好相关预习,他们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来完成课堂的讨论参与,这将有意于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我国《体育法》从1995年10月1日实施至今,存在着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此体育界和法律界也存在颇多争议。一是全民健身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安全保障等);二是竞技体育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职业体育联赛和俱乐部规范管理、职业运动员权益保障、反兴奋剂有关法律问题等);三是体育社会团体的法治化建设(如,体育社会团体的性质、法律地位,与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间的关系等);四是体育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如,体育产业立法的主要问题、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等);五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其它法律问题(如,建立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等)。如竞技体育中的赛风不正和丑恶现象的法律治理问题、体育活动中各种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体育市场、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制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使用和法律保护的问题、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的讨论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自由发言、辩论与讨论,将激发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下,有利于其思维的连动性、跳跃性和整合性,不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2.2.3视频资料展播与热点案例分析最好的学习教材是视频资料展播、热点案例分析,可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体育法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法学基本原理。改变过去体育法学的教学以单纯的法条理解和法条记忆为主的模式。案例教学更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的发展与变迁,司法实践中就出现过许多受关注的典型体育案例,如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肖像权侵权案:个人肖像与集体肖像之争;长春亚泰俱乐部诉中国足协行政处罚不当:行业处罚的司法介入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讨论分析案例的不错选择。教学案例的挑选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经过教师的筛选,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给予及时的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凝炼出案例中相关的法学理论。以案例为线索,利用案例进行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理论学习而展示自己思维和能力的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还可以使学生的朴素的想法与案例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改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3.1以问题为主线,实行开放式教学启发学生在体育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从探索未知到体验未知和揭示未知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组讨论,促发竞争,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重点难点,还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2.3.2研究性学习与毕业设计联系,延伸教学效果体育法学是一门横跨两个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教师会在每个专题教学中点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鼓励每个学生勇敢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面的分析报告、论文等作为考评的依据,质量优秀的还可以推荐其发表或参与各类论坛。同时,在体育法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思路,新的研究选题,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的来源。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体育法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创新设计中还有的申请了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实践证明,自实行专题研究性教学以来,以体育法学内容进行的毕业设计,其毕业论文质量普通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3《体育法学》课程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分析

专题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重点有针对性展开的,因此对于体育法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将获得提升

专题研究性教学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强的教学活动驾驭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深层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在理念上创新,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思想。不仅要把书本系统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解决问题。从事专题性研究教学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树立大学科知识观,以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对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研究性教学观,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总结,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深度和高度,使教学的开展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2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获得提升

奥苏伯尔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研究学生学习认知行为时提出两种不同的分类。一、依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二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为这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法的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积极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一种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加深对体育法学知识的理解,在讨论,辩论式的交流中提高了人际间的沟通技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知识转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题研究性教学能够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它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可以有效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充满自信。再次,又因为专题研究性教学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教者或学者都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都不会产生压抑或强制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专题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法学课程的兴趣,充分交流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这样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往往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之后,成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完成学习,这对于体育法学课来说是一个好的导向。

4结语